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选5篇)
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篇
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建湖高级中学二轮“整合教学内容”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理解、领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掌握理解、领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一轮试题回顾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2)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歌讲义5)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2)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5)
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注释】①九重:指皇帝所居。②障泥:马鞯。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答: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高三新学期摸底考试)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对梅花同情、尊敬与赏识,诗人孤寂与痛楚,坚强与通达。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九)
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二)
望蓟门①(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②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
指军乐。
(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3分)用典。(1分)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分)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三)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五)
晓望(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的思想情感(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2014一模)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⑤“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
(二)古诗常见思想情感归纳: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胜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三)掌握古诗鉴赏领会情感常见方法:
1、从题目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九)
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2、从序注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或诗后有几点注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情感。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2014一模)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⑤“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
3、从诗人
(1)知人。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政治上的得意失意之于李白,安史之乱之于杜甫,亡国经历之于李煜,屡屡遭贬之于苏轼,抗金之于陆游、辛弃疾,亡国破家之于李清照,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如果碰到不熟悉的诗人,而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经历对全面了解该诗很重要的话,我们可以通过题干或诗歌末尾命题人所提供的注解对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
(2)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三)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4、找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5)
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注释】①九重:指皇帝所居。②障泥:马鞯。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答: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例: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2)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5、从典故
典故是指诗人诗中化用的前人诗文中的成语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诗文词句等。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二)
望蓟门①(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②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
指军乐。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3分)用典。(1分)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分)
6、从意象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歌讲义5)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
(四)结合江苏高考试题揭示答题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思维方法揭示:
1.识情感类型(关乎自我、关乎他人、关乎时世)2.抓显性信息(直接点明情感的词或句)
3.悟隐性信息(景物,事物、人物、典故、场景)4.晓全面信息(题目、作者、诗句、注释)
如何组织符合题意的答案? 1.注意范围,有针对性。2.分清层次,强调变化。3.由表及里、由主到次。4.句句落实,按序答题。
(五)课后演练:
1、(常州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简要分析“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秋山”点明时令,隐含伤怀惜别之情;
“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和对前路艰险的担忧。
2、(徐淮连宿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问: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答: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篇
1.忧国忧民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山的为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而担忧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的感情包括:
(1)战乱离散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2)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儿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抒写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2.建功报国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建功报国的感情包括:
(1)保家卫圉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知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陆游的《书愤》;
(2)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愤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年华易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思念家乡、牵挂亲朋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的感情包括:
(1)天涯羁旅的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需。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同塘”;
(2)思亲念友的孤独,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征夫的思乡之情,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怨妇的怀人之情,如王昌龄的《闺怨》、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4 淡远高雅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摆脱世俗、境界高雅的思想感情。淡远高雅的感情包括:(1)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同的淡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盂浩然的《过故人庄》;(2)远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5.感时伤逝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思想感情。感时伤逝的感情包括:
(1)昔盛今衰的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2)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儿女情长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山的闺怨挚爱、追求幸幅的思想感情。儿女情长的感情包括:
(1)恋人的挚爱,如《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变,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2)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如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3)对负心者的不满,如《诗经·氓》;(4)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如《孔雀东南飞》。
7.离愁别绪 指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的依依难舍及别后忧愁的思想感情。离愁别绪的感情包括:
(1)依依小舍的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陈述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诗歌鉴赏中应准确领会意象的作用 第3篇
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只一个, 而是一连串, 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 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 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动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 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 否则就失去了依凭, 生硬地组织成的静态画面, 是很难把激动的情绪、深微的意绪表现出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 是为了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钱塘湖春行》里出现五个虚词“初、谁、渐、才、最”, 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 就是把一幅幅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 远近、俯仰、动静结合, 这些描写手法结合起来, 有力地推动了这些画面加速运动。然而, 《登高》里却并不是这样, 里面没有虚词, 抬头是“风急天高”, 俯瞰是“渚青沙白”, 全诗主要依靠画面与画面平行、对照、引申、补足等来实现对列。“律诗之妙, 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 皆机窍所在也。” (《艺概》)
二、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即所谓的“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 而且有象外之意, 意外之意, 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 假“象”而见“意”。表象只是手段, 表意才是目的。所谓“诗贵意” (《蘼堂诗话》) , 意思是说, “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 而“意”则要含蓄, 愈多愈善, 使“意”含于“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者, 天下之至言也。” (苏轼语) 韩愈《咏雪赠张籍》中的“穿细时双透, 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写了下雪时雪花的特性:无处不到, 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诗人观察落雨细致精确, 描写形象生动, 如在眼前。字面上似精工写雪, 实际上含有更深层的意象, 那便是对社会上那些善于钻营、拼命高攀的势利小人的嘲讽, 刻画出了他们的嘴脸。诗人的这层意思深藏在摹写雪的“象”之下的, 于是这个“象”便不仅仅只是雪之景象了, 而且还是势利小人钻营攀附之象。此外还有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贾岛的“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等。
三、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诗歌具有形象性, 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 优秀古诗更是如此。因此, 在学习中, 学生应根据诗歌中的意象, 在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那么, 如何塑造诗歌的形象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1. 比兴法的运用。
先言他物, 以引起歌咏之词, 这是中国古诗词写作的传统方法。从《诗经》到近代诗, 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而杜甫堪称这方面的楷模。他借物写人的诗不在少数, 作于晚年的《古柏行》就是被后世交口称赞的名篇。这种写法一般是先扬后抑, 先极言其美, 再笔锋一转言其不幸之遭遇, 形成一个鲜明对照, 使读者在这种不平衡的场景和情感转换中产生一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和感受, 激发一种感情的震荡, 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沉浸在艺术的回味之中。而作者和读者一样, 也能达到抒发愤懑、陶冶性情的目的。最常见的是比拟性语言的运用。“樱桃小嘴糯米牙” (李季) , “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 , 这两句是取事物鲜明的色彩与人物进行比较。如果嘴巴小得像樱桃, 人的面庞跟桃花一样红, 那将是多么可怕!但是加以想象之后, 效果就大不一样。比拟必须贴切, 贴切才能容易为人领会;比拟要求新奇, 新奇才能产生意外的刺激力。
2. 语法的变格。
变格是对常格而言的。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中会时时发现, 诗歌中的语法是很难用常格来苛求的。变格中有省略、倒装、脱节等等。下面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
清平调三首 (其一)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雪莱说:“诗的语言的基础是比喻性, 诗的语言揭示的是还没有任何人觉察的事物的关系, 并使其为人永远不忘。”诗人用无可挑剔的自然美的意象:缥缈的云、国色天香的花去比拟杨贵妃, 为了给人们留以想象的余地, 于是特意用了倒装法。杜甫的《晴》中“碧知湖外草, 红见海东云”, 里面的倒装, 是先突出视觉所见彩色, 在句中表现为对草、云的形容。倒装句简单说来是如何安排字句顺序问题。贺拉斯说过:“在安排字句的时候, 要考究, 要小心, 如果安排得巧妙, 家喻户晓的字, 就会取得新义, 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4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诗言志。“志”即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诗的灵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可见,对诗歌艺术魅力的领悟,离不了对其“思想内涵”和“丰富意蕴”的准确把握,
诗歌本身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本身的情感态度的复杂性决定了欣赏者理解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教学中重写作技巧分析,轻情感体验和感悟,造成学生对诗歌作品存在着许多误读的情况。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储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知识仓库里至少要充实这几样东西:
1与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古人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这里的所谓“人”与“世”即我们所说的背景知识。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与诗人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密不可分,因此“知人”,就是要求鉴赏者了解诗人的身世和思想。诗歌又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某一时代的诗歌,总带着这一时代鲜明的印记。因此关注诗人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积累相关的历史常识,是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条件,这也就是古人所谓“论世”。
2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
古典诗歌取材丰富,情感类型多种多样,大凡人类喜怒哀乐之情都在古典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而这些情感又因为个人经历、胸襟气度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分析诗歌题材内容入手,归结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理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情感类型,然后将其分门别类,从而作为鉴赏新作时的参考。比如:忧国忧民之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家亡之痛楚(李清照《声声慢》);游子逐客之凄凉(白居易《琵琶行》);征夫思妇之幽怨(王昌龄《闺怨》);怀才不遇之寂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报国无门之激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建功立业之豪迈(王昌龄《从军行》)等等。
3古诗中的一些常见意象
意象是寄寓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歌创作“言不尽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古诗中意向的寓意往往是固定的,如桃花象征美人。桃李纷飞预示春光逝去,美人迟暮;牡丹华贵,菊花高洁,梅花孤傲;大雁南飞,寄托离情,燕子归来,寓示团聚等等。教学中帮助学生归纳这类自然事物在古诗中的常见寓意以及所寄托的情感,运用于诗歌鉴赏实践,则可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常用方法
如果说知识积累是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前提的话,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常用方法,从技巧运用的角度探讨其感情内蕴,则是关键。我们知道,诗歌创作大多是即兴之作,其感情表达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即使同一作家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作品,其内容、风格也可能大相径庭,而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品中也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象,因此鉴赏时不能依据思维定势,脱离具体内容作“贴标签”式的分析,需引导学生着眼作品本身,从其字里行间体味诗人感情的细腻精妙之处。具体方法有:
1抓能体现诗人情感倾向的词语和句子
不少诗人的情感炽烈,表达方式直白。我们可从中直接找到表明情感的词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是决不向权贵低头弯腰的凛然傲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的是杜甫身处破屋,心怀天下的宽广胸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则流露了迁客骚人的颠沛流离之苦。教学中从对这些画龙点睛的句子的分析入手,则能提纲挈领,披文人情,快速切中诗人思想情感的脉络。
当然,也有很多诗表达情感的词句并不如此鲜明易找,我们则必须通过揣摩作品中丰富意蕴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探幽烛微,挖掘其情感内蕴。如白居易《惜牡丹花》,诗中“唯有”和“应”两词就蕴含丰富的情感,十分耐人咀嚼。“唯有”意即“只有”,未明别的花已经开谢,只剩下这难得的两朵,而她们也已衰残,怎么不叫人倍加珍惜!“应”字是对那两支牡丹未来命运的悬想,被“吹尽”,是其必然结果。但诗人是多么不愿看到!一个“应”字,传达了诗人无尽的留恋和牡丹终将衰颓难以挽回的无奈和惆怅。
2抓诗人笔下景物的特点
古人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胡应麟《诗薮》),“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写诗,大多离不开景物描写,或触景生情,或缘情写景,或寓情于景,景物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诗中之景往往染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鉴赏则可反其道而行,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特征,分析景物所构成的氛围,进而探讨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诗人笔下之景或明媚绚丽,或阴森晦暗,或清丽淡雅,或秾艳鲜亮,或雄浑壮阔,或婉约娟秀,色彩风格各异,无不折射诗人心理状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雄奇壮阔,传达的是苏东坡建功立业的渴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氛围清丽空寂,表达的是听众听完琵琶女演奏后如痴如醉的心理满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基调凄迷哀婉,流露的是离人的依恋、凄恻和伤感。
3抓诗歌常见艺术手法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歌创作必须调用各种艺术手法,艺术手法的运用也使得诗人感情的表达更加充分强烈,例如,对比,表明是非,可使作者褒贬之情更为鲜明;拟人,将作者情感移诸客观物象,使情感更为外露;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使感情表达更有冲击力,等等。因此从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也更容易准确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感情。除此之外必须注意以下一些超常规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方法。
(1)词义的丰富性。汉字词意丰富,韵味无穷,同一个字,在不同诗人的调遣下,表达的情意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这就要求我们鉴赏时不能局限于对其常规意义的理解,而应注意对其特殊意味的体昧和涵咏,从而明辨其所传达的不同感情。比如,“闲”字,常见意义为“悠闲”、“闲适”,表达一种优游自在的轻松心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等句均是。而以下这些“闲”表达的却是相反的心情。“有约不来待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之“闲”,反映
的是诗人约客不来时等待的焦躁、不耐烦:“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之“闲”,是闲得无聊,揭示了荒凉后宫中被长期冷落的宫女此时无所事事中透出的个人辛酸,表达了对她们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冯延巳)之“闲”,是闲得无趣,女主人公百无聊赖,借逗引鸳鸯遣散愁绪,传达出的是惆怅、孤寂、失落等情绪。可见,一个“闲”字,或反映某一瞬间的特定情绪,或反映某一阶段的生活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包含了多种复杂微妙而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值得我们好好咀嚼,细细辨析。
(2)意象的多义性。诗歌中意象的含义约定俗成,是基本固定的,但同一事物,在诗人笔下可能是不同意象,所寄寓的感情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此时我们如果依据思维定势。不加区分地对号入座,则往往导致对诗人感情的误读。比如“柳”,通常在诗人笔下通常为美好之物,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并非所有诗人笔下之柳都如此可爱,请看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柳,又成了得志便猖狂而又不自量力的小人的象征,形象与常态截然不同。若我们不加辨析,就会对其寄寓的情感做出错误判断,鉴赏时必须特别加以注意。
(3)情景关系的不一致性。写景为抒情服务,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方向一致,即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古人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因此有不少诗作情景关系方向不一,我们如果不明了这样一种创作方式,也会对诗人感情基调产生误解。如《诗经,采薇》中典型片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全诗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经历,“杨柳依依”是出征时的情景,杨柳轻柔婀娜,随风翩翩而舞,是乐景,然而此处要表达的却是出征时对家人的依依不舍。对未来生死难卜的命运的担忧,是哀情;而“雨雪霏霏”则是纷纷雪花,漫天飞舞的哀景,却从反面衬托了征人此时身经百战,历经磨难,终于得以回家团圆的喜悦和兴奋。
当然,识别情景关系方向的是否一致,并非易事,我们必须综合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比如,了解写作背景,诗人处境,紧扣关键词语分析体味等等。
(4)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有时一首诗中诗人感情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往往交织着丰富复杂、不断变化、甚至前后矛盾的思想感情,我们必须综合多种因素,分清主次,理出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从而弄清作者真意所在。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鉴赏时必须注意这种变化,并弄清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实际表现的还是少妇的悔和愁。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前四句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诗题和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含“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直接表达了悲凉之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并且总的倾向于悲。可见,诗人此处表达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喜交加之情,我们不能受诗题误导而做出单一理解。
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5篇
一、研究题目,挖掘信息
题目是诗歌重要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这些信息,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情感必不可少的提示。阅读唐朝诗人朱庆余《近试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不抓住题目中的“近试”,就不能准确理解诗歌,还以为真的要说洞房之事。有如杜牧的《初冬夜饮》“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题目“初冬夜饮”是理解诗歌的重要信息。
二、利用注解,获得帮助
有的诗歌鉴赏题,注解交代了诗人生平,写作背景,难懂的词语,这些都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依据。如:2008年甘肃省的高考鉴赏题《春 日 即 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李弥逊 ①[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张罗地”借指自己的闲居之所,既表现一些趋炎附势之人看到李弥逊被免职,唯恐惹祸于己,诗人的门庭变得冷落,更含有对世道炎凉的愤慨。本考题的两个注释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三、抓关键词句,理解情感
关键词句指诗歌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诗人思想情感的词句。
(1)直接抒情的词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表现诗歌意象的词语。如《送人归京师》中的“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的“子规”意象,它的含义就是凄凉悲伤,思念故土。有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作者借助“大雁”的形象,表达了客子之愁。
四、给诗歌归类型
把握诗歌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知道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可分为八类:
1.咏物诗。有的刻画事物的特点,表达赞美之情,如贺知章的《咏柳》;有的将其作为某类人的象征,表达讽刺鞭挞之意,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有的以所咏之物自比,表达自己的志向,即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有的借所咏之物,表现某种哲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2.山水田园诗。有的表现对恶浊官场的憎恶,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的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有的表现怀才不遇的幽怨,如柳宗元的《渔翁》;有的表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3.咏古诗。有的借古讽今,感慨时事,如李白的《越中怀古》;有的追慕古贤,渴望建立古人一样的丰功伟绩,如杜甫的《蜀相》;有的表现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4.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有的表达劝勉之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表达思乡之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5.边塞诗。有的描绘塞外的绮丽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的描写边塞战争,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有的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有的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如杜甫的《前出塞》;有的表现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6.即景(事)抒情诗。有的表现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表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如杜甫的《江汉》;有的表现喜悦之情,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有的表现悲伤之情,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
7.羁旅诗。一般表现飘零无依的辛苦和无奈,如杜甫的《旅夜抒怀》;有的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有的表现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
8.闺(宫)怨诗。有的表现对戍边将士的思念,如沈佺期的《独不见》;有的表现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有的表现青春逝去、光阴不再的感慨,如李白的《长干行》。宫怨诗一般表现宫妇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诗人对宫妇的同情,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之三·奉帚平明金殿开》。
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