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获取范文
知识获取范文(精选12篇)
知识获取 第1篇
顾客是企业的财富, 是企业新产品创意最有价值的来源, 顾客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顾客知识的系统管理和开发, 将成为企业极具价值的竞争工具, 将为企业带来持久而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管理顾客知识, 深入了解和掌握顾客需求及偏好, 设计出更加精良、适时的新产品, 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销售, 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同时获取顾客未来需求的发展趋势。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顾客知识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 如何管理顾客知识, 与顾客合作创造价值, 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顾客知识的获取是顾客知识管理的起始点, 是顾客知识整合和共享的基础。顾客知识获取的效率和内容直接关系到顾客知识管理的质量和结果。此外, 顾客知识具有内隐性和黏滞性, 企业获取顾客知识十分困难, 往往要耗费极高的成本, 获取途径和方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
一、顾客知识的类型
顾客知识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关于顾客的知识、顾客需要的知识以及来自顾客的知识。
1、关于顾客的知识。
这类知识描述的是顾客的基本情况, 如人口统计信息、购买品种、数量、金额等。关于顾客的知识是企业进行顾客分析的重要基础, 能帮助企业准确地分析和定位顾客资源、了解顾客需求、对顾客群体进行细分, 并进一步为顾客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或一对一的营销策略, 有助于企业在经营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2、来自顾客的知识。
这类知识是指顾客所拥有的并且在与企业或产品的接触过程中反馈给企业的信息, 包括对市场机会的认识、对特定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对企业的评价和见解, 对企业或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情况等。这类知识能够使企业及时捕捉顾客需求和偏好, 从而响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挖掘并创造顾客需求, 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并相应调整营销策略。
3、顾客需要的知识。
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在与顾客互动过程中由企业传递给顾客, 从而帮助顾客做出特定的购买决定的知识。这类知识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及市场情况等, 这类知识能使企业在与顾客的互动过程中, 帮助顾客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也使企业更深入地了解顾客需求, 为顾客订制服务或产品, 制订更吻合顾客需求的营销方案。
上述三类知识都是企业顾客知识管理的内容, 但企业需要根据顾客知识的类型和性质对管理内容加以区分。不同类型的顾客知识不仅对企业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同的, 获取成本与难易程度也相差极大。一般来说, 顾客需要的知识与关于顾客的知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有限, 它们通常会影响到过程创新或产品创新, 其获取成本与难易程度相对较低;相比较而言, 来自顾客的知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它不仅影响到过程创新, 更是产品创新的重要来源, 而其获取成本和难易程度是三类顾客知识中最大的。
二、顾客知识获取的途径
顾客知识获取是指企业通过与顾客的接触, 开发、收集企业内外部各种顾客信息, 从中提取顾客知识的过程。顾客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顾客的交易历史。
绝大多数关于顾客的知识是通过此途径获取的。交易历史数据可以通过以往发生的现实交易和网络交易获得。顾客的交易历史蕴含大量交易的结构性数据, 例如就顾客现实交易来说, POS系统提供的顾客人口统计数据、顾客信用状况、交易记录、售后服务等。网络交易同样可使企业获得很多关于顾客的实时信息, 包括网络访问、购买、送货、顾客评价等。需要说明的是, 这些数据和信息本身并不是顾客知识, 需要采用信息技术处理、加工和提炼后才成为顾客知识。就此途径而言, 获取顾客的交易数据只是一个方面, 信息处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顾客知识的提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例如, 戴尔通过电脑产品的销售获取了大量的顾客信息, 将这些信息用于为不同的细分市场订制产品, 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其业务扩展至其他领域。
通过交易历史获得的顾客知识是有价值的, 但企业无法捕捉顾客从其他途径已经获取的知识。此外, 基于网络技术所获得的顾客偏好往往是网络事先定义的, 虽然企业可以计算顾客点击某个选项的次数, 但却仅仅反映了企业已经做出的规定, 同时网站仅提供现有产品的评价, 却无法对顾客未来需求趋势进行识别。
2、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顾客的偏好和特征, 属于来自顾客的知识。目前市场调研多用于评估和推出新产品、测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估测顾客的心理价格等。例如, 亨氏曾通过市场调研, 发现传统番茄酱包装并不适合儿童使用, 亨氏改进包装设计出安全卫生, 适合儿童小手拿握并在瓶口处带喷嘴的“挤挤装”包装, 并进而推出了不同颜色的番茄酱, 以满足儿童的需求。通过创新, 亨氏的番茄酱成为市场同类产品中最畅销商品。
通过市场调研获取顾客知识的一种途径是市场情报的收集和研究;另一种途径是访谈及调查问卷。虽然这种途径获取了大量顾客偏好、心理认知等方面的信息, 但周期长、费用高, 有时还会受调查方法和数据可得性的限制, 在做拓展性研究时不可能被所有企业广泛采用。
3、顾客的意见和投诉。
顾客的意见和投诉蕴含着无限商机, 是非常有价值的市场资源, 是企业表明产品或服务还有待改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也属于来自于顾客的知识范畴。当顾客对现有产品不满时会产生抱怨或投诉, 顾客投诉是企业获取顾客感受, 从中深入挖掘客户需求的良好方式, 而受理分析顾客投诉的过程即是将顾客投诉观点转化为原有产品的改进或新产品概念的产生过程, 也完成了顾客投诉转化为顾客知识的过程。
畅销多年经久不衰的海尔“小小神童”洗衣机的问世, 便缘于顾客的投诉。1996年一位上海女顾客抱怨市场上的洗衣机几乎千篇一律都是大容量的, 不适合人口少、洗衣频率高的城市家庭, 希望海尔能推出省水、省电、节约时间的小洗衣机。海尔决策人抓住这个难得的信息, 在调查市场后开发出了小容量、即时洗、方便搬运、功能先进的“小小神童”洗衣机。这便是捕捉顾客投诉中蕴含的知识, 将其运用于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
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可通过呼叫中心、实体店铺以及网络留言方式获得。企业通过整理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从中找出可以指导企业改进或开发产品的知识, 为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动力和源泉。
4、营销人员与顾客的互动交谈。
这种途径既包括传统的店铺内交流, 也包括网上交流和电话交谈, 提供顾客知识的双向流动。顾客在与销售人员的交谈中, 通过销售人员的介绍和解答, 获得了关于产品的特征、实用性等知识, 解决了问题, 满足了需要, 而顾客往往通过描述对产品使用或服务体验的感受, 将其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带到交流中来, 使营销人员获得内容丰富全面的顾客知识, 例如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认识;在颜色、尺寸、形状、质地、款式等方面的偏好;对功能、美观、价格、消费时间、便利性等方面的评价;竞争对手吸引客户的产品和能够吸引他们的属性;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未来需求趋势、行业发展趋势等;甚至营销人员与顾客的每一次交谈都可视为一次顾客偏好的微型市场调研。
这种顾客知识的获取途径, 可使企业随时了解市场性质发生的变化, 相对于从交易历史中获得的顾客知识, 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相对于从市场调研获得的知识, 其成本更加低廉、不受时间性和频率的限制, 企业更加主动。
三、企业提高顾客知识获取有效性的措施
1、重视顾客投诉, 强化投诉培训和管理。
很多企业认为顾客的投诉意味着企业在经营方面的某些失败而通常不愿意接受顾客的投诉或者希望杜绝顾客的投诉, 并将减少顾客的投诉量作为管理的目标, 这样做的结果对企业管理顾客知识非常不利。企业应鼓励员工发现顾客的投诉, 创设适合顾客投诉的环境, 并创造全员重视的顾客投诉管理制度。对员工应进行关于如何发现并处理投诉的培训, 制定激励措施, 鼓励一线员工收集、接受、处理、记录顾客投诉, 并向管理层如实传达。管理层每次在接到顾客投诉后仔细分析投诉内容, 将投诉意见提炼总结为顾客知识。
2、加强对营销人员的沟通技能培训。
营销人员与顾客互动交流中能获得大量宝贵的顾客知识, 因此营销人员要学会赢得顾客的信任, 在言谈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态度、偏好等角度进行研究。销售人员不仅要提供关于产品的信息, 还要成为一个专心的听众, 试着理解客户的需求, 引导顾客把其体验和感受这类隐形的知识用语言描述出来, 再进一步整理、分析、归纳、披露出来。企业需要对营销人员开展专题研讨和培训。营销人员更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工作实践中对顾客知识获取的技巧和经验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在全体营销人员之间探讨交流, 使全体营销人员与顾客交往能力不断提高。
3、建立顾客数据库。
企业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 广泛收集有价值的顾客信息并以结构化方式输入数据库, 定期汇总分析, 使其转换为顾客知识。企业应善于利用数据库提供的顾客知识, 找到顾客需求变化的趋势, 为其决策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Garcia-Murillo M, Annabi H.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2002.53.
[2]Drucker PF.Post-capital Society[M].London:Butterworth Heinemann, 1993.
[3]Campbell AJ.Creating customer knowledge competence:manag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ro-grams strategicall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3.32.
[4]Gibbert M, Leibold M, Probst G.Five styles of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ow smart companies use them to create valu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0.5.
[5]路易斯.布恩, 戴维.库尔茨.市场营销 (第11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获取知识》读后感 第2篇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讲与不讲的关系,讲多与讲少的关系,先讲与后讲的问题,甚至于讲得过程中语速的把握,重音的落实等等的“拿捏”水平。而这是一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学生当堂生成的一个智力交互的过程,这是最能体现出教师的综合水平和教学机智的过程。所以说这一点是任谁也帮不了教师必须自己修炼的功夫。这是彰显优秀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授课水平的最真实、最不易掺水的环节。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尽其可能的让学生自发的“抽取”自己的原有知识库存,用来解决自己产生疑问的新知识。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本身能量。
而让我最为感慨的是,教师能够根据当堂的反馈,随时进行调节自己补白的时机和数量。克服脱节的同时,避免自己不必要的“唠叨”。想想这真是一个奇异的课堂。这课堂没有什么高明的招数,也没有繁多的花样,没有这理念那术语的指导,有的是孩子掌握知识的最自然、朴实的规律。有的是潜心研究教材内容,真正掌握学情下的有效指导。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获取知识的状态下日渐形成的。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研究 第3篇
[摘 要] 指出开放获取期刊的重要使命是完成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在界定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概念的基础上,从期刊效能、传播效能和受众效能三个层面分析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出版质量、受众评议、受众分析和传播方式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期刊 知识传播 传播效能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4-0096-04
[Abstract] Point out that speedy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Open Access (OA) Journals;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OA Journal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efficacy, analyze the main contributory factors behi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journals efficacy, medias efficacy and audiences efficacy; finally suggest four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respects, namely publication quality, audience review, audience analysis and communication means.
[Key words] Open Access Open Access Journal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发端于1980年代末期的开放获取出版一经出现就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出版的主要模式之一。经过近30年的发展,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6年6月,开放获取期刊名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上收录的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OAJ)数量达到8947种[1]。
开放获取期刊价值的发挥取决于其承载的知识内容是否能够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广泛有效的传播。虽然在知识交流效率方面,开放获取期刊扩大了读者对于学术信息的使用权限,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交流的实效性[2]。但是,相较于非开放获取期刊,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仍处在较低水平[3]。因此,扩大开放获取期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1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界定
在界定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概念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知识传播的概念。作为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知识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传递和普及,进而产生价值。所谓知识传播,是指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并期待收到预期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4]。也就是说,知识传播具备一定的目的性,特定的利益会促进或影响知识的流动与传播,进而提高或降低知识传播效能。
开放获取期刊的重要使命是要完成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知识传播效能的问题。所谓知识传播效能,是指衡量一个主体实现知识传播目标、完成知识传播任务、开展继续传播活动的品质、效率与潜力的综合性指标[5]。具体到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则是指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作用于受众,达成学术成果传播目标的程度。因此,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其传播效能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以把握其传播效果。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播效能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从过程论的角度,本文将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进一步细分为期刊效能、传播效能和受众效能。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其最佳效能的因素,如何降低这些因素的干扰作用,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也因此,本文将从“期刊效能”“传播效能”和“受众效能”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关键因素,提出改善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具体策略。
2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分析
2.1 期刊效能维度
考察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的期刊效能,要从内容数量和内容质量两个层面进行。在内容数量方面,主要考察开放获取期刊的载文量、论文篇幅、论文关联资源数量等指标。载文量作为期刊计量学指标的基础和基本参数之一,不仅是遴选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6],而且因其与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期刊在相关学科的影响力也有一定影响[7]。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因子大、论文质量高的刊物,其论文篇幅均明显较长。有研究指出,论文篇幅较短不利于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8]。
在内容质量方面,开放获取期刊刊载论文的被访问频次、被收藏频次、被转发频次、被下载频次、被引用频次等是主要的考察指标。通常,期刊论文的质量越高,读者对其关注程度也越高;读者关注程度越高,论文被访问、收藏、下载、转发和引用的机会也越大。此外,如何有效整合、共享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科学数据资源,也将深刻地影响期刊的质量[9]。因此,在评价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的期刊效能时,必须考察期刊的载文量、论文篇幅、论文关联资源数量、被访问频次、被收藏频次、被转发频次、被下载频次、被引用频次等指标。
2.2 传播效能维度
信息总是在一定的环境、语境、背景中产生和传播的,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背景条件而独立存在[10]。学术期刊的传播环节关系到内容信息能否以最佳状态传递到读者手中,完成传播学术成果的使命[11]。媒介作为开放获取期刊传播的重要一环,其传播范围、传播方式和传播精度直接影响知识传播效果。因此,评价开放获取期刊的传播效能,主要从开放获取期刊的传播范围、传播方式和传播精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在传播范围方面,开放获取期刊论文被数据库收录数量、被搜索引擎检索数量、被馆藏机构揭示数量越多,以及期刊网站知名度越高,其知识传播范围越广。在传播方式方面,电子邮件推送、RSS订阅、期刊博客、期刊公众号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综合采用,能有效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果。在传播精度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期刊用户进行受众画像和情感分析,针对用户需求和偏好推送知识信息,能够有效提高知识传播精度。因此,在考察媒介效能时,应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以上指标。
2.3 受众效能维度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的受众效能主要表现为受众的自我效能和使用效能两个方面。开放获取期刊受众的自我效能是指受众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对期刊内容进行下载、引用、分享、收藏、转发等行为的主观判断和感受,具体表现为受众使用开放获取期刊意愿的强烈程度。以往的成败经验、他人示范效应和社会劝说都能够影响受众自我效能的形成[12]。因此,开放获取期刊论文的同行评论数量、同行评论质量、同行使用情况等将影响受众自我效能的形成,应对其加以密切关注。
在使用效能方面,受众一方面会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生活和学习经验等来判断该期刊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受众特点和偏好也会影响其期刊使用行为。也就是说,受众的性别、年龄、受教育背景、情感倾向、信息需求等个体差异都是造成受众使用效能高低的关键因素。
因此,分析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的受众效能时,要重点考察期刊论文的同行评论和使用情况,以及用户个体特征和偏好等指标。
3 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策略
作为重要的学术出版模式之一,虽然部分开放获取期刊在集聚和传播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仍然较为低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其知识传播效能。
3.1 丰富稿源,加强审稿编辑工作
2009—2014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OA期刊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3],但开放获取期刊整体出版质量不高仍是事实。究其原因,出版流程简化和载文量不高是关键。出版流程简化在为开放获取期刊加快出版速度、赢得科研人员青睐的同时,也为学术质量的下降埋下了隐患。出版流程过度简化,尤其是组稿、编辑加工等一些重要出版环节的缺失或弱化正是导致开放获取期刊学术质量“良莠不齐”的重要根源[14]。为此,开放获取期刊一方面要借鉴传统学术期刊的组稿方式获取高质量稿源,另一方面还应狠抓论文内容的审稿和编辑加工质量,以全面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质量。
目前全球出版约9000种开放获取期刊,除少数稿源较为丰富、载文量较大外,大部分开放获取期刊,尤其是学术影响力低的期刊,都处于载文量较低的窘境。不少期刊一年仅出版几篇论文。载文量低,则读者数量少;读者数量少,则期刊学术影响力低;期刊学术影响力低,则作者投稿意愿低。如此恶性循环,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质量就会不断下降。因此,开放获取期刊应采取组建高水平编委会、专家约稿、免收论文处理费、优先快速出版、鼓励作者上传增强型文献等方式吸引优质稿源,以提高期刊载文量。
3.2 优化论文评议机制,吸引受众关注和评论
优化论文评议机制,吸引用户参与评论不仅可以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出版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虽然部分期刊采取了严格的同行评议机制对论文进行审查,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期刊因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而导致出版质量不高。为此,在采取开放评议[15]、交互评议[16]、引文评议等新型评议方式的同时,应加入层次评分、专家评分等客观评价标准,以进一步优化开放获取期刊的评议机制,进而提高期刊的审核和出版质量。
为了提高自我效能,先看用户评价已经成为大多数受众的习惯。当看到论文的好评较多时,受众自然会对论文留有较好印象,进而产生使用意愿。对开放获取期刊出版者而言,如何创造良好的评论环境,吸引受众参与评论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简化受众评议流程、向撰写评议的受众提供奖励、主动创造评议话题、向受众发出评议邀请、将受众评议信息放在显著位置等手段或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吸引受众参与对论文的评议。
3.3 分析期刊受众行为,提高期刊受众黏性
不同的期刊受众,其对媒介的选择、对知识信息的提取都会有所不同。如何编辑出版高质量内容,提高期刊受众的满意度,一直是开放获取期刊出版者关注的重点。采取科学方法对受众使用期刊过程中产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下载量、使用频率、访问量、访问率、停留时间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科学界定期刊受众群体类型及群体特征、受众使用行为特点等,不仅能够为优化期刊出版质量,提高用户体验提供决策支持,而且能够进一步挖掘期刊价值,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社会化阅读时代,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是受众在进行数字阅读时关注的重点。也因此,如何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交联系为纽带,通过社会化属性聚合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筛选、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个性化内容的精准传播和用户接受[17]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除了对受众行为进行精确分析外,强化期刊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与受众”“受众与出版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也是改善受众体验、减小阈值差、提高受众黏性的关键。
3.4 创新期刊传播方式,扩大期刊传播范围
随着信息源的丰富和传播渠道的增加,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呈现泛在传播的特点,信宿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在其他要素恒定的情况下,媒介传播范围越广,期刊知识传播效能越大。此外,在传播内容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传播方式的改变与创新是提升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重要手段。虽然开放获取期刊对用户自由、开放、免费的特点使之较传统学术期刊更易于传播,但要不断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仍然要不断创新期刊传播方式,进一步扩大期刊传播范围。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更加注重以用户为中心。除了上文提及的RSS订阅等传播方式外,基于移动信息传播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社会化网络分享已经成为开放获取期刊进行传播方式创新的主战场。例如,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不仅允许用户将内容分享到Reddit、Stumbleupon、Googl+、Facebook、Twitter、Linkedln等社交平台,还允许用户将内容分享到CiteUlike、Mendeley等文件管理社交平台和Pubchase仓储中。传播方式的创新不仅提高了PLoS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而且扩大了PLoS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4 结 语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高低直接关乎其学术影响力的高低。虽然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各类因素十分复杂,但提高开放获取期刊载文量和出版质量,优化论文评议机制、吸引受众关注和评论,分析期刊受众行为、提高期刊受众黏性,创新期刊传播方式、扩大期刊传播范围等,仍不失为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重要举措。
注 释
[1] https://doaj.org/
[2]武庆圆. 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交流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
[3]韩鹏鸣. 基于特征因子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8):29-31
[4]倪延年. 知识传播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13
[5]张晓芳. 高校图书馆知识传播效应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10(12):8-11
[6]颜志森,邓友娥,邵晓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以来载文量及栏目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72- 75
[7]黄明睿. 载文量对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影响[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7):749-757
[8]王全金,吴泽九,李萍,黄露. 科技论文引文量及篇幅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3):107-111
[9]刘锦宏,张亚敏,徐丽芳. 增强型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 编辑学报,2016(1):15-17
[10]陈东. 传播学及其传播效能分析[J]. 社会科学,1986(5):64-66
[11]谢文亮,王石榴. 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传播力建设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4):425-430
[12]陈祖琴,葛继科,郑宏. 自我效能感与用户信息查寻行为[J]. 图书情报工作,2007(7):54-56,119
[13]付中静. 开放获取对国际期刊学术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15(11):114-117
[14]徐丽芳,方卿. 基于出版流程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J]. 出版科学,2011(6):78-81
[15]开放评议是指将论文初稿、评审人员意见和签名、作者修改稿连同论文最终稿同时发布在网络上,力求评议过程透明化的一种评议方式。
[16]交互评议是指由评审专家、作者和科学团体进行公开讨论然后定稿的一种评议方式。
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第4篇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深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概念、定理、公式教学、例题教学、变式教学三个角度尝试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探求让学生获取知识.
一、在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的形成与应用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时,常存在这样的误区:学生对现成的结论、方法只是进行了识记,由于没有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理解新问题,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故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运用已知进行思考,通过观察、归纳,再抽象概括出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由y=sin 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才能得到y=的图像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会的“五点作图”出发,通过大量的事实,让学生自己充分观察、归纳,再抽象出变换过程.
例1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两个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并观察图像间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列表、描点、作图后,观察两个图像间的关系,对应点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像的周期变换.进一步思考周期变换的函数解析式间的关系:若将函数y=f(x)的图像上的所有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缩短(伸长)为原来的倍(倍),则所得到的图像的解析式为______.
例2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两个函数的图像,并观察图像间的关系.
通过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两个函数的图像,观察,归纳出两个图像平移的方向和大小,并结合五点进行解释.进一步思考平移变换的函数解析式间的关系:若将函数y=f(x)的图像向左(右)平移φ个单位,则所得到的图像的解析式为_____.
例3写出下列变换得到图像的解析式,并用“五点作图”作出图像进行验证.
(1)y=的图像纵坐标不变,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得到图像的解析式为______.
(2)y=sin2x的图像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向左平移得到图像的解析式为.
通过对图像变换的表达式关系的巩固,并结合五点作图,让学生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过程.
二、在例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新问题与熟悉问题间的相互联系
美籍教育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解决数学问题就是不断转化问题的过程.在抓住问题间的联系时让学生想出一个相似的熟悉的问题,思考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几何概型的相遇问题的教学中,由于课本上方法的产生比较突然,但为什么能用坐标系的方法?为此,可先让学生用坐标法解答以下题目:
甲乙两人各掷一个骰子,求甲掷的点数比乙掷的点数大1的概率.
再给出例题:甲乙两人约定在早晨7点到8点之间在某地见面,每人在此时间段内到达的时间是随机的,求甲比乙早到10分钟以上的概率.
学生通过对两题之间内在联系的思考,比较容易发现相遇问题的解法.这样既复习了古典概型,又通过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类比实现了方法的迁移,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通过变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我国著名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写给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中,特别强调:时时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变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例4已知x∈(0,2],求y=x+的最小值.
本题很容易使学生想到从基本不等式出发思考,但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应用的条件之一:等号是否成立?故又设计下题.
变式1已知x∈(0,2],求y=x+的最小值.
通过以上两题的思考,对比,让学生体会: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一定要验证是否能取到等号,当等号取不到时,该如何求?从而引导学生从导数角度进行思考.
变式2已知x∈(0,2],求y=x+(a>0)的最小值.
通过引进参数,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该题与以上两题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变式2与例题、变式1有什么内在联系?从而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此题既可从基本不等式应用要点“等号是否取到”出发思考讨论情况,又可从导数应用要点“函数的极值是否在定义域内”出发思考讨论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及导数求最值的要点.
走进生活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第5篇
学数学是为了应用,应用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1、在生活化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只会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的把所给试题解答出来,从而培养了一大批解题高手。教学中从不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所学数学知识对今后的生活、工作有何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使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是有形的,而不是空洞的,是亲密的,而不是冷漠的。
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先通过大家熟悉的故事引入课题:有一位老人,他有17匹马,临终前他吩咐,把他所有马匹的1/2分给大儿子,1/3分给二儿子,1/9分给三儿子,你能帮助老人完成遗愿?使学生感受到分数的必要性,解决问题的欲望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应用班级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某班有活学生42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2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分数的实用性,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在生活化过程中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学习是与实际紧密相联的,学生只有把所学知识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促进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如在学了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可让学生计算数学课本封面、课桌面、教室地面、学校的草坪和花坛等几何图形的面积。分组操作,看哪一组既快又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掌握了技能。
日常生活“数学化”
CKM中客户知识的获取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客户知识;客户知识管理;客户知识获取;知识管理;交互客户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管理思想已经进入到知识化的阶段,知识已经成为各类组织的核心资源和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关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正在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主题。其中,客户知识管理(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CKM)是知识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ment Management,CRM)相结合的一个新的思想。客户关系管理的重点是关注企业如何建立、维持和管理与高价值客户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创造更高的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客户知识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合理延伸和发展,他将企业中的各种资源与客户知识结合在一起,使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共享,进一步优化企业价值链,以创建和提高企业服务客户的能力以及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目前,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CKM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客户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内容,模型和管理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本文则是在分析客户知识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客户知识管理中获得客户知识。
一、客戶知识管理
首次完整地提出客户知识管理概念的韦兰(Wayland,R.E)与科尔(Cole,P.E)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指客户知识的来源与运用,以及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更有价值的客户关系。它是在获取、发展以及保持有利可图的客户组合的过程中,有关信息和经验的杠杆作用。”Michael Gib—bert等人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关于获取、共享、扩展客户知识的活动,对企业和客户均有益处。”而国内较早介绍客户知识管理的罗树忠先生则认为:“客户知识管理就是有效地获取、发展和维系有利于客户组合的知识与经验,为尽可能地求得最大的价值,客户、知识、管理必须处在一个封闭的循环体系中,企业运用这个循环体系中的客户知识。从客户关系中获得最大收益的行动。”也有学者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这样一个过程:企业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顾客的信息,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从而使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并将客户知识延伸到企业的决策制定中。”这些表述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客户知识管王单的特点,但其同之处是把“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利用”视作客户知识管理的核心,而“管理客户知识”成为客户知识管理的本质。要管理客户知识,首先要做的就是获取客户知识,本文就从客户知识获取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应该获取哪些客户知识及如何获取客户知识。
二、客户知识
Gebert及Blosch等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对客户知识做出了经典的定义:“客户知识就是客户与企业在易及交流过程中,需要、产生或拥有的一种经验、价值、情境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动态组合,它所构成的框架能够提供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与信息”。
客户知识管理利用客户知识来整合企业的销售、营销、以及客户服务等各项活动,从而使企业的整体运作流程紧密围绕客户这个中心。在客户知识管理中,客户知识包括以下三种主要的类型:
1.关于客户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Customer)。这类知识描述的是客户的基本情,包括客户的人文统计信息、客户的历史购买信息等。这类知识主要来自与交易的结构性数据,POS系统的客户数据,客户信息,客户数据库通常是这类知识的来源,多属于显性知识。这类知识是企业进行客户分析的重要基础,它能帮助企业准确地分析和定位客户资源,了解客户。
2.客户需要的知识(Knowledge For Customer)。这类知识指的是企业为满足客户的知识需要而准备的知识。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及市场情况等。这类知识是由企业递给客户的,并且在与客户的交互过程中调整和转换,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使企业的产品与客户的需求更有效地匹配。如何使这类知识既能被普遍客户所接受,又能有针对性为每个客户提供相应的特定知识是管理这类知识的重点。通过这类知识,了解客户需求,并据此为客户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或一对一地制订营销策略。
3.来自于客户的知识(Knowledge From Customer)。这类知识是指客户对于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信息。企业通过与客户交流获取这类知识,可以改进服务、革新产品、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调整相应的营销策略。
三、客户知识获取
1.关于客户的知识的获取。这类知识是在CRM中研究最多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知识。这类客户知识主要来自于交易中的结构化数据,通过POS系统的客户数据、客户交易记录,客户数据库,这些数据在日常的交易中都已经有存储,它们成为获取客户知识的数据源。而要成为对企业决策有帮助的关于客户的知识,还必须现代的信息技术,首先通过运用ETL(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工具,它具备从多个客户数据源提取数据、清洗数据、数据集成的能力,具备对大量客户数据高效存储与维护的能力,通过对客户数据的管理。使得从不同渠道得来的数据有统一的格式,并且去除冗余的、错误的数据,存储在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DW)中,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知识的挖掘和发现,最终形成可用于决策的关于客户的知识。这类知识获取的过程如图1所示。
(1)抽取:从企业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中选择与获得与客户相关的数据。
(2)清洗:包括消除噪声、判断缺值数据,消除重复证录、完成数据类型转换等。判断并过滤掉不完整和重复的客户数据。
(3)转换:转换主要是降低数据维数,即从初始特征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特征以减少数据挖掘时要考虑的特征和变量个数。经过这个步骤抽取出与客户知识相关的特征和变量。
(4)分类:采用客户的综合评价值对客户进行分类,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和客户的综合评价值对客户进行分类,根据Tiwana的观点,客户可以分为最有价值客户、最具增长潜力客户和负值客户。根据分类的结果采用聚类和分类等对已经分类的客户的数据加以分割。
(5)分析,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如统计学、OLAP(在线分析处理)、DM(数据挖掘)技术等对分类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
(6)解释与评价,通过以上步骤获取的客户知识需要判断其正确与否,并纠正偏差。经过判断正确最终形成关
于客户的知识。帮助企业准确地分析和定位客户。
2.客户需要的知识和来自于客户的知识的获取。客户需要的知识和来自于客户的知识虽然是客户知识的两科类型,但是两者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都是在企业与客户的交互过程中产生或不断调整的,被称为交互客户知识。其基本特征是从客户那里直接获取,很多是隐性的,是客户的体验,知识的流向是双向的,即不单纯企业向客户传递的知识,也不单纯是客户向企业传递的知识,而是企业与客户共同创造的知识,是客户关系价值的基础。根据交互的特点,给出这两类知识获取的三阶段模型:客户知识显性化,客户知识分类,客户知识共识化。
(1)客户知识的显性化。客户知识并不完全是显性的,很多时候它是客户的体验和感受,是隐性的。当客户和企业的销售人员聚到一起的时候,会把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带到交流中来,销售人员不仅要提供关于产品的特征、实用性等基本信息,还要成为一个专心的听众,试着理解客户的需求。把客户的体验和感受这类隐性的知识,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披露出来。所以除了向客户提供信息外。销售人员还可以从客户中获得以下这些知识: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信息、客户偏好,比如:颜色,尺寸、形状、质地、款式等;竞争对手吸引客户的产品和能够吸引他们的属性: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趋势及行业趋势。销售人员能够收集的知识可能就是客户购买这个产品的原因:比如功能、审美考虑、价格、时间限制、便利、娱乐和信仰等。企业的客户服务人员通过与客户的直接交流,呼叫中心及客户抱怨管理系统可以披露客户的不满与抱怨。
客户知识显性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是开端,但决不局限于初始阶段,在以后的各阶段可以陆续的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从而可以不断地增加客户知识量。
(2)客户知识的分类。通过第一个阶段,客户在与企业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地披露自己的选择参数,企业将客户感性的体验和经验显性化以后,企业可以从中得到客户的需求,基于客户的需求,企业将开始识别各种能够在个性化情况下帮助客户的知识。为了能够帮助客户做决策,要对客户知识根据不同的方面进行调整和分类。如产品特征、功能属性、维修信息、质量记录等,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及制定一对一营销策略。以提高客户的重复购买及满意度,通过长时间的合作,提高客户的转移成本,最终锁定客户,使得客户的终身价值最大化。
在这个分类机制中,主要有以下决定因素:客户关于产品和企业的知识,客户的需求信息、適合于客户需求的信息类型和交流可用的时间。一旦这些因素已经被确定.企业就可以将客户需要的知识进行分类.使得企业可以和客户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
(3)客户知识的共识化。通过前两个阶段,客户和企业之间都已经获得相互之间的知识。客户知道了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企业也知道了客户的需求和选择参数,但是在企业的员工和客户的交互过程中,客户的偏好会发生改变,因此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企业提供的知识与客户的真正需求达成一致,企业和客户通过交互达到共识。所以这个阶段是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最频繁的信息交流阶段。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企业和客户的多媒体交互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给企业的销售和客户服务人员提供定制化的基于客户知识库的交互界面,使得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知识交互过程更主动和迅速,企业可以快速对客户的需求和抱怨作出反应,借助于信息和网络技术。企业能够快速有效的获取客户知识资源,从而有效识别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
经过上面三个阶段,客户与企业的交互阶段就结束了,客户需要的知识和来自于客户的知识就在这个交互的过程中获取。整个过程如图:
客户知识管理并不是在获得客户知识以后就停止了,客户知识获取只是客户知识管理的开端,客户知识获取之后要通过共享和利用才能发挥其价值,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客户知识获取后,还要经过知识成文化的阶段,对所获取的客户知识进行整理、整合,并最终输入知识库中,形成统一的客户知识视图,以便企业的其他人员使用。客户知识进入知识库后,就进入对客户知识的应用阶段,要实现客户知识的共享,利用客户知识进行生产和管理,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客户知识共享机制,建立有效的客户知识传播途径,使获取的知识在企业中得到充分的传播和应用。
四、结束语
客户知识管理是未来客户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客户关系,将客户知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使客户不在是企业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和分享者,在交互的过程中,实现客户知识的最大价值。客户知识获取是客户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主要是应用关于客户的知识,随着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深入,关于客户的知识的研究有了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而来自客户的知识和客户需要的知识的获取方面的研究则很少。本文从客户知识的显性化.客户知识分类及客户知识的共识化这样三个阶段阐述了后两类客户知识的获取过程,为客户知识管理中客户知识的获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知识获取 第7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受到以往大学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校学生迫切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也就要求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式人才。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育资源转化为显性的或隐形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的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共享[1],而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高等教育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有效的知识转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研究高校学生作为知识接收者的知识转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知识转移和高等教育
Davenport和Prusak[2]认为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接收知识意味着对信息的充分理解并能够据此采取行动。从知识的价值层面来看,组织知识必须通过共享才能使其效应扩大,通过转移才能更好地重用。知识的转移有个体-个体的转移,个体-团队的转移,团队-团队的转移,组织-组织的转移等多种机制。知识共享及转移的正式途径有通过工作网络、师徒制传承的传递和共享、知识库的建立、知识展览会与知识论坛;非正式的途径有个体之间通过闲谈进行交流、
个体之间通过Internet讨论共享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等。人们获得知识的各种途径所占的比重如图1[3]所示,可见人们获得的知识有80%来源于非正式途径。而且实践表明,师徒制传承的方式最适合隐性知识的转移。
高等教育中知识转移正在以多种方式进行。对于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讲,正规教育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这当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全面的知识积累,还要有对行业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也要求学校能给学生开辟多种知识获取的途径。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知识获取途径如图2所示。
2 高校学生知识获取模型
传统的教学关系只是教与学的关系,学生被动地听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授课,授课内容方式都受到局限,教师对于某个专门领域的理解以及教师广泛的知识背景不能传递给学生,学生学习过程结束也只是记住了一些基本理论,不具备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事实上知识转移的目的是知识创新,而不只是进行积累。当然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近几年加强各个学校联合培养的推行,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大力建设。另外,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团体的经验交流会都很好地完成了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转移,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共享了很多办学的理念,增强了教学效果。虽然在高等教育中知识传播有多种途径,但是大部分时候学生所能接收到的只是显性知识,隐形知识的有效转移及如何提高学生作为知识接收者的接受和吸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教育学家提出了各种感官的使用可以帮助知识的接收者吸收知识,人们经过读取资料只能记住其中的10%,而听到和看到的知识能记住50%,经过说和做的过程则能记住90%[3],可见实际操作在知识接收中效果最优。
多种因素已经被证实对知识转移有一定的影响。魏江等(2006)揭示了信任、人际关系、激励、决策者态度、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吸收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的六因素[4]。以下对如何增强高校学生作为知识接收者的知识接收效果进行探讨,高校学生知识获取模型如图3所示。
(1)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内部动力
高校隐形知识转移系统内部动力来源于隐形知识转移系统中个体自身的行为动机,可以从兴趣、价值追求、荣誉及尊重等方面提高知识转移的内部动力[5]。知识接收者的兴趣会直接促使个人进行知识探索和寻求。在高校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广泛兴趣,一方面要求要求课堂教学要多样化。首先避免只是板书教学,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感官接受能力;其次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避免学生的知识只来源于一两本教材,比如技术类课程可以多参考一些最新的技术文档,理论类的课程应多关注各个研究机构或者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学生所学内容能跟上社会及科技的进步;再就是要组织学生对某些理论或案例进行讨论,充分挖掘他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发送者具有较强的发送能力,也即要求教师编码能力、演示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增强。
(2)建立互动的知识库
利用网络资源,教师或学生建立论坛,即某个人作为管理员,在授课时间以外也可以进行讨论,并且这种讨论过程记录下来由论坛的管理员进行整理归纳,将学生提出的普遍问题加以总结,形成文档放在论坛的资源下载里面,供以后的学生查阅参考。当然这种模式在一些高校的网站上也有,但是没有人及时去更新和管理论坛,对于讨论也很少有人记录和总结,导致本来想在论坛留言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留言长时间得不到回应,或者论坛里面的信息陈旧庞杂,完全没有条理,而且他可能会发现教师也没有很认真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失去继续在论坛留言的兴趣,他所具有的知识以及疑问就没有办法被共享。另外要求管理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条理地对信息进行归纳。
另外建立全校范围内的教学信息系统,各个专业的教师团队共同进行建设和维护,并且将各个教师的研究领域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资料进行查阅,有些问题还可以直接找到专业教师共同探讨。
(3)促进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高校教师的隐形知识是构成高校隐形知识的主要层面[6]。依照Holtbrugge and Berg(2004)认为的隐性知识通过个体-个体的转移机制时能最有效转移,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最具有影响力。信任使得知识转移变得更容易[4]。一般情况下高等教育的体制决定了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授课时间接触机会较少,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教师和学生都参加的活动,创造一个完全轻松的环境,使得他们能够不受约束的自由交谈,交谈的内容不加以限制,并且在这种活动中采用激励机制,比如对学生的积极响应可以作为成绩提升的一个依据,而对于教师从多角度授课的方式加以奖励。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有了信任基础,知识的传送者将不再隐匿自己的知识、经验等,而知识的接收者也会积极配合完成知识转移过程。如果教师能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以及一些综合能力全部传授给学生,无疑是给了学生一条全面提升的捷径。而且自由交谈本身就会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
(4)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决定了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基本上都是在接受书本教育,很少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其次学生为了入学考试花费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综合素质在进入大学之后需要大幅度的提高。根据组织知识管理理论,组织是知识的集合体,组织的运动是组织中的知识按序转化的过程(Grant,1996),知识的反应循环开始于从外部获取知识,并与系统内部原有的知识相结合[7]。学校作为知识的组织机构,不仅应增强学校的知识存储量,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获取外部知识,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演讲,内容可以是学科方面也可以是社会经验方面,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二是学校通过一些途径联系企业让学生去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竞赛,竞赛会促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最大的选择机会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学生能发挥个体专长,既能积累知识又能具备创新能力;四是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培训考试,当然前提是教师经过调研和分析,对各种培训机构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对社会需求也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给学生一些建议,避免学生参加培训的盲目性。以上这些方法都能不同程度的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可以防止学校和社会脱节。
3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提出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重点陈述了学生作为知识接收者进行知识转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给出了解决的方法及模型,并对实际操作中学校作为知识组织机构不能充分体现其知识转移功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投入成本会直接影响学生接收知识的效果。
摘要: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以知识转移理论为依据,给出了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知识获取的方法和模型。
关键词:高等教育,知识转移,知识获取模型
参考文献
[1]常淑娟.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7).
[2]Davenport T.H.L Prusak.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Press,1998.
[3]廖开际,李志宏,刘勇.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07.
[4]陈立敏,王璇.2000-2007年知识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9(1).
[5]于娱,施琴芬,朱卫未.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高校隐形知识转移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4).
[6]胡泽平,施琴芬.高校教师隐形知识的结构与转化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80-85.
知识获取 第8篇
本体是对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和形式化的规范说明[1]。它是一个知识库的骨架,即用来描述某个领域而按层次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术语。目前,许多领域都拥有大量的本体,并借助语义网在形式化表示方面的优势,解决了语义异构问题、知识推理问题以及知识概念层次描述问题。在国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自2001年起开展农业本体服务(Agricultural Ontology S ervice,AOS)计划的研究。AOS项目目前构造了三个领域的原始本体,即渔业本体、食品安全领域本体和食物、营养与农业的本体。Maliappis[2]园艺学领域本体,医学本体U MLS[3],常识本体CYC[4]等。在国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曹存根研究员主持医学知识库[5],电子科技大学钟秀琴等人对几何学知识进行表示,建立了几何学本体知识库[6]等。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 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7],是对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危害进行危险性识别和评价,确定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控制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从而在危害发生前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目前还没有一个将基于本体的HACCP知识库,对HACCP知识进行结构化表示,为食品加工企业进行知识服务和提供智能基础,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HACCP体系本体具有重要意义。
2 HACCP知识的获取
知识获取是从专家或知识来源获取知识从而构建一个知识库、知识系统的技术,被公认为知识处理的一个“瓶颈”。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认识、抽取、组织是知识获取的目标,知识获取的方法主要有主动式获取(工程师从领域专家处归纳知识)、被动式获取(领域专家通过知识编辑器储存知识)、交互式获取(不断与人交流和理解知识)、自主式知识获取(系统自动从已有的资料书本中抽取知识)。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实地考察了食品加工企业HACCP流通过程,仔细分析了HACCP体系应用指南,将HACCP体系的建立分为七个主要步骤①关键控制点(CCP),制定相应的需要控制的关键点;②危害分析,对一个关键控制点可能出现的危害分析;③关键限值,建立相应的关键标准值。④监控,对某一操作事件监控活动⑤纠偏措施,对偏离关键限值的操作进行应急纠偏方案;⑥自我验证程序;⑦记录保存程序。这七个步骤是以关键控制点为中心,其他步骤为关键控制点服务以及对它进行结构化描述。由于HACCP体系存在结构化知识与非结构化知识并存的难点以及涉及到工作流程的问题,所以如何规范描述和表达领域中的知识是构建H ACCP体系本体库的关键所在。
3 HACCP知识的表示
3.1 知识表示定义
知识表示是一组由计算机对特定领域知识描述的数据结构,它是知识工程的一个核心问题.知识的表示方式主要有逻辑表示、关系表示、面向对表示、规则表示、本体表示等。RDF/OWL(Resource Descriptio n Frame/Web Ontology Language)是语义网技术知识表示的标准语言,它是一个三元结构化数据模型,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共享和集成,是当前知识表示的研究热点,因此如何将HACCP体系知识转化为该领域本体,用RDF/OWL的形式进行描述是本文的关键所在。在HACCP体系中知识管理是对其知识和技术的概括和总结,使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发挥做大作用提供给工作人员,以便人们更好地管理与决策。知识是对特定领域的概念事实、属性关系以及过程的描述,它是信息与数据的综合,比信息和数据具有更大的隐含性与潜在性。HAC CP体系作为一个食品企业的必不可少的科学管理体系,存在着大量复杂的显性与隐形知识体系,运用本体将这些知识抽象为本体语言并赋予语义,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组织以及表述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
3.2 HACCP知识表示与本体构建
HACCP体系的知识来源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内部以及HACCP规范性文件,本文以蜂产品加工企业追溯系统为例,对一个关键控制点的概念、属性、实例以及层次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获取相应的知识后对知识进行描述,综合考虑HACCP体系的复杂工作流程,将HACCP体系领域的知识分为领域知识库和案例知识库,其中领域知识库涉及了HACCP的内容和工作流程的结构,案例知识库是对HACCP实时操作的规范描述,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将HACCP体系本体定义为一个五元组onto-HACCP:=(D,C,I,R,A)来表示。
(1)D:确定onto-HACCP的应用领域和范畴(Domain),即①本体建模描述的领域②应用该本体的目的③该本体能回答哪些类型问题④该本体的用户与维护人⑤该本体的回答能力即本体信息细化的程度。由于HA CCP体系涉及到一个工作流程的问题,它的工作流程是以关键控制点为中心,其他步骤为其服务,因此onto-HACCP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主要构建HAC CP体系本体的各步骤、要素与企业资源管理协同工作的关系。
(2)C:确定领域的概念集(Concept)。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是类还是实例,将概念抽象为类与实例,类是本体模型中最基本的模型,而实例是类的集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文将HACCP体系的七大步骤等不变量抽象为类,形成类集Cs={C1,C2.C3,Cn}。
①关键控制点类:根据实际情况关键控制点类包括原料、生产、成品三个子类,其中原料中的实例又包括原料入库、原料化验、原料领料等一系列原料进厂过程的工作流程。它通过“危害分析关系(haswh)”“监控关系(hasmomitor)”“验证关系(hasv ertif y)”“记录保持关系(haskeep)”等与其他各类相关联。
②危害分析类:危害分析通过属性关系实现对关键控制点的某一个实例多对一的分析过程,它主要是为关键控制点中的实例服务。
③关键限值类:关键限值类的主要是一些标准性的数据,其子类包括化验标准、温度标准、真空度标准、生产监控标准等,这些子类包含的实例就是具体限值的项目,如“水分”、“色泽”、“四环素”、“淀粉”等。
④监控类:监控类主要分为人员、对象、方法、频率,其实例是产生监控的具体情况。
⑤文件记录类:对于一个关键控制点需要的文件记录情况。
⑥纠偏措施行动类:是一个包含事件的类,指对一个具体操作事件发生偏离关键控制点的要求而进行的纠偏措施行为,通过关系属性用户可从纠偏措施类中获得隐形知识。
⑦自我验证类:对于一个关键控制点进行验证的类。
用
(3)I:确定领域的实例集(Instance)。将概念中的最低粒度概念抽象为实例,因为它们是可变量,将可变量(如:化验标准中的检测项、纠偏方法措施集)抽象为实例,形成实例集Is={Il,I2,I3,}。用<化验标准rdf:ID="四环素"/>表示。
(4) R:建立领域内概念的属性关系集合(Relation),形式上定义为n维笛卡尔乘积的子集,即R:C1C2Cn关系。关系在本体中也是属性,是对类、实例描述的二元关系。属性是类的扩展,在OWL中,属性用RDF的rdf:Property类的子类描述,包括对象属性wol:ObjectProperty,数据属性o wl:DataProperty和注释属性owl:Annotati onProperty三种。首先,从类的概念集C中选取那些用于描述对象内部结构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属性集R,然后为该属性集中的每一个属性指定命名以及分配定义域(rdf:Domain)和值域(rdf:Range)。①对象属性将类的个体与类的个体联系起来。例如:hasrectify描述了化验标准与纠偏行动措施之间的关系。它由owl:ObjectProp erty来描述。②数据属性将类的个体与某一数据类型联系起来。例如:critical_limit描述了化验标准中某一检测项的具体数据,其类型为浮点型(float)。
(5) A:建立本体的公理集(Axiom),它是逻辑关系和语义推理的基础,在这里主要是为了描述类、属性、实例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异构性、共同性,on to-HACCP的公理集主要包括等价关系公理(owl:equivalentClass)、子类父类关系公理(owl:subClassOf)、排他关系公理(owl:dis jointWith)等。用
参考文献
[1]Studer R,Benjamins V R,Fensel D.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2]Maliappis M T,Lytras M D.Using agricultural ontologies.Metadata and Semantics,New York:Springer Press, 2009:493-498.
[3]Bodenreider 0.The 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UMLS):integrating biomedical termin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2004,32,Database issue D: 267-270.
[4]Lenat D B,Guha R V.Building Large Knowledge-Based Systems:Representation and Inference in the Cyc Project.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1989.
[5]Zhou Xiao-Bin,Cao Cun-Gen.Medical knowledge acquisition:An ontologybased approach.Computer Science,2003, 30(10):35-39(in Chinese)(周肖彬,曹存根.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获取.计算机科学,2003,30(10):35-39).
[6]钟秀琴,符红光,佘莉,黄斌.基于本体的几何学知识获取及知识表示.计算机学报,2010,1(33):167-174.
[7]SNIT 1252-2003,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及其应用指南[S].
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第9篇
一.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乐趣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在师范学院里所接受“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要让自己所教的学生真正能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教师不但要敬业也要乐业。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全身心的投入, 乐此不疲, 并从中获得愉悦的享受。当教师每次走进课堂, 带着愉快的心情, 面带微笑给学生讲课, 教师那愉快的样子会感染学生, 快乐就会传递到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如沐春风。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才最有效果。
二.让兴趣为学生愉快求知引路
斯宾塞说过:“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 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兴趣点, 然后进行归纳。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围绕学生普遍有兴趣的知识入手, 并有序地展开对本节课知识的传授。例如:学生普遍对“鱼”产生兴趣。那教师就可以围绕这条鱼的知识展开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学生就会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一旦他们获得了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在他们的脑子里就会根深蒂固。兴趣总会带来快乐。因此, 在教给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时, 教师先让学生产生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出学生潜能, 那么以后的课堂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三.教师要让学生多一些友好和鼓励
很多教师奉行:严师出高徒。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扮演“屠户”的角色, 总是用严厉的面孔对着学生。即使教师是父母之心, 真的在内心很爱学生, 但学生对你所说的和要求的也会厌倦。很多教师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抱怨:“我真的受不了, 他学什么都非常慢, 又不专心, 尤其可恨的是他居然上课睡觉。”甚至有的教师用侮辱性的语言骂学生:“真是个猪脑子啊。”如此等等。可能很多教师都花了很多心血在教学上, 但学生的成绩却丝毫没有改变, 这是为什么呢?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说, 学生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对恶劣的, 否定性的环境有着天然的反感。这种反感的情绪尽管会因为害怕教师的惩罚而有所克制, 但是这是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相反, 如果在一种友好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 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会好许多。相信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 在一个班级里, 成绩好的学生总会受到教师的宠爱, 而这种宠爱又会促使这些学生成绩更好。究竟是成绩好而受到宠爱, 还是因为被宠爱而成绩好?相信教师和学生都不太清楚。而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有这么幸运的。笔者认为:友好和鼓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法。“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 这就是真理。
四.改变过去灌输知识的老毛病,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从而获得心灵的愉快
在记忆方面, 从前流行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过时, 并证明这对孩子无用而有害。相反, 注重原理和应用是有益的。比如乘法表也应经常从运用中来让学生记忆;比如语法也应尽量让学生在语言的自发环境中学习。即使要硬记, 也只能选择那些被长时间证明是不朽的格言才让学生背。孤独的记忆尽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很快就会忘得精光, 而那些只是如果被学生所理解, 就会永远归学生所有。如果学生自己去发现了知识, 则解决新问题同解决老问题一样容易。当然并不真的是让学生自己从无到有的去发现, 那样的知识积累太慢了, 而是教师要给予帮助的去发现。一个只能靠记忆获得知识的学生是没有创新能力的, 而一个发现过知识的学生就会形成有效的研究习惯, 形成创新能力。大家都知道, 发现知识比记忆知识更愉快。
获取音乐知识,体验音乐美感 第10篇
一、音乐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
教师应当在音乐教学中表现出自身特有的创造才能。改革音乐教学,应当在上课时努力创设创造性情境,了解学生动机的指向性,其中包括学生的情境、自我感觉、迫切需要,学生上课的心情如何,什么东西在使他们激动,他们感到拘谨的原因何在,等等;排除故障或削弱其影响,如消除对立情绪、理清是非曲直、综合各种力量等;赋予音乐课以时间的观念和形式,如学习中有高潮与低谷,有紧张与松弛,在解决问题时展开的交往、游戏、展示、介入、着手和解决等过程的紧张与松弛及其相互间的交替。创造性情境在多数情况下可表现为师生的对话式交往。在教学中师生以对话形式交往,教师就可自然地为学生的意见和创新精神所吸引,这种对话就是学生对教学要求和建议的应答性反应。有效的对话式交往,是教师施加影响的创造性手段和方式,是创造的素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教师凭直觉可以预测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效果。例如,赏析《梁祝》,我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介绍乐曲的故事情节、曲式结构、主奏乐器等,再欣赏越剧《梁祝》片段,了解戏曲用唱腔、服装、动作、身段、舞美、乐器等表现民族情感,再欣赏二胡协奏曲《梁祝》片段,了解二胡柔美、细腻的表现力,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感受中国乐器和西洋乐器在音色、构造、演奏方面的不同特色。
二、音乐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
音乐教学过程的关注重心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音乐作品、教学材料,也不是教师的威望或音乐素养,应把学生的个性作为艺术教育过程的核心因素。在音乐课上,与其说教师关注的是使学生个性化的东西,不如说关注的是促使学生将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中融为一体的东西。教师应当做到具有察觉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的才能,具有察觉学生与音乐艺术作品相关联的美学态度之萌芽的才能,善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前景、能力和技艺之中,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具有创造性和教学艺术;能够向学生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自由,甚至能常常牺牲自己的社会机遇、作品、演出等,上课时能真诚地、全力以赴地教学生。
三、音乐教学应注重教师自身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个性要靠教师的个性来培养。才能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音乐教学尤其如此,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具有民主化的个性,并为此付出创造性的努力。教师在承认学生是独特的个体的基础上,不应扮演权威性监管的角色,应当善于与学生展开交往,善于在师生对话中经常变换方式,努力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如此,教师才能不至于在音乐教学中只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乃至压抑和摧毁学生的创造意向和能力。人们常常忽视这一事实:青年一代的个性会因不少音乐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在主义、流行文化及平庸无能而受到扭曲。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乐观主义的品格,坚信大多学生能够学好音乐。乐观主义正是具有基本音乐素养的标志。此外,教师的个性成分中还应包括整体分析问题的倾向性,当前,人们对音乐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他们要求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包含某种心理治疗成分。这样,我们就要注重情绪交流,优化师生交往方式。因此教师如果缺乏情感教育的素养,不仅会阻碍学生的一般发展,而且会抑制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
四、音乐教学应注重培养正确态度
艺术教育过程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对作品信息符号系统的掌握,而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的个性化方式。这里所说的态度包括:对待艺术作品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对待世界的态度和对待自身的态度。我们通过音乐教学能使学生掌握音乐语言、演奏乐器、分析作品和排练节目,对世界持美学观点,与大自然建立内容丰富的联系。所有这一切,都要靠创造性的艺术教育奠定基础。这就有必要就学生对待音乐作品的态度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指导他们形成持有正确态度的个性化方式,经常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学生与教师开展对话式交往,使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作品的精神趋于连通,指导他们掌握对待音乐作品的独特方式。
艺术教育取得的较高社会成就离不开教师独特的个性,离不开教师在自身个性发现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才能,同时,也有赖于优秀教师与学生个性之间的交互作用。不难看出,音乐教学如果离开了价值与内容的和谐性,就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应重视艺术教育在形成和发展个性方面的作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合作,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音乐知识的习惯,使其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使自己的行为高雅,心胸开阔。
摘要:音乐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的需要, 在音乐教育领域中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参与, 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延伸乃至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通过音乐艺术促进个性艺术素养的发展,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以培养学生正确态度为教学内容, 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有效地获取知识 第11篇
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是在知识的传授中形成,并积极作用于知识得以完善。从这一点上说,知识是学法的载体,离开了知识传授,空谈学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有教必有学,有学必有法。只有时时想着学法,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教法。
学法指导的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切磋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反映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必须不断揣摩学生,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倾听学生的各种发言,交给他们学习的自由,始终做他们的大朋友,和他们共同探讨研究,树立学生的成就感,肯定他们的探索过程,使他们增强掌握学习方法后学习的自信心。有了这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不再“唯命是从”,不再压抑,他们就敢于对同伴的意见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甚至敢对教材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这种学习潜能逐渐显现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逐步掌握了不少学习方法。
要确定有效的学法。当遇到教材的难点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为学生选择好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新知识。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尽管小学生天天生活在三维空间之中,但要达到认识它们的特征,获得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肯定是有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认识客观事物是从动作开始的。因此教学时,应多组织学生多观察、多摆弄、多思索,这样会有效地增加学生对立方体的亲切感和加速几何立面形象的构建。
要选择好学法指导的方式。学法确定后,如何操作向学生展示呢?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而定,做到心中有数。如上述例中正方体操作的学法,是教师亲自演示,还是邀请学生“代劳”呢?是否可以通过电教媒体的间接作用呢?这些具体问题的思考,令学法指导更加有的放矢。
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传授知识的任务将事半功倍。过去我们的教学活动大多是教师按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和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教师几乎包揽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而没有学习者主体的参与,真正的学习就不会产生。所以我们在探索中,就注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积极地尝试,摸索学法。
教师运用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学习过程,会对学生掌握学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学法理出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练有方向,学有方法。
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我们常采用比较、迁移的方法。如讲解两篇类似的课文时,前一篇常重点分析,学习后一篇则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回忆前一课的方法,比较两篇文字的体裁、特点、感情的异同。比较、迁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学,积累知识过程,学法指导就在其中。
有评价,才能辨别方法的优劣,以利扬长避短,完善学法;有总结,才利于使学法示范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启发学生发现了好的方法,如何及时提倡;遇到不当的学法,如何及时纠正。每堂课结束时,我们在对知识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学习方法也回顾归纳。把零散的,点滴的学法总结起来,组建示范性的学法系列,让学生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乃至学习品质。
企业创新的三大知识获取模式综述 第12篇
1 知识获取模式1内部研发
He lfat[1]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表明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其是否能够长期保持在某一技术领域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众多的内部知识获取方式中, 大多将内部研发作为区分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最关键的特征。企业研发主要是指企业为获取新知识, 实质性地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并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而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一般包括技术开发和科技研发两部分。其中, 技术开发是指将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质型、可靠型、创新型的产品、材料、公益和服务的系统性活动;科技研发是指为了探索科学技术的重大改进从事的有计划的调查、实验、分析活动, 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企业必须重新组合企业内部已有的知识来产生新知识, 改进产品设计, 形成产品的差异化, 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在内部研发的过程中, 不同知识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技术能力, 并产生不同的绩效。一般来说, 企业的内部研发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知识存量水平, 加快企业搜寻和选择相关领域知识的效率。一个重大的研发承诺意味企业将把新产生的知识流动转移给现有的知识库, 这些知识可创造专利技术和发展核心能力, 并从诞生开始就为企业自主拥有, 并以较低的成本应用于技术创新活动中。另外, 内部研发还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目前市场上最新的研究成果, 创造专有新知识并吸引合作伙伴。也有研究证明, 在新技术背景下获取竞争者的创新技术大多停留在编码化的部分, 相当一部分隐性知识是无法获取的, 高强度的研发能力可以改善企业吸收外技术知识源的能力, 随着研发强度的增加, 企业创新能力提高, 经营产出也会随之增加 (Crépon等, 1998) 。
2 知识获取模式2战略联盟
Nonaka (1994) 年在知识基础论指出, 战略联盟可以作为获取外部知识流的一种手段或平台, 可以让组织拥有创造持续竞争力的异质资源。通过与资源互补组织组建战略联盟, 可以知晓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和提供更加广阔的视角, 抵消内部开发的成本 (Baum, 1998) , 从而快速地获取和运用知识, 并能有效防止核心技术外溢的组织, 加快组织知识累积的速度 (Argote, 1999) 。知识经济时代, 战略联盟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无论是中小规模还是大规模, 都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 并把联盟作为组织学习和外部知识获取的一个有效途径。
战略联盟虽起源于日本企业界的合资浪潮中, 后来却在美国企业界盛行。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认为, 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为了共同使用资源、共同占有市场, 通过各种契约结成风险共担、优势互补、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型网络组织[2]。包括: (1) R&D合作协议; (2) 排他性的购买协议、合作生产; (3) 技术成果的互换; (4) 共同营销等。Hitt等 (1977) 指出联盟成员通过结合不同组织的资源、技能和核心能力, 可以达到开发、制造或分销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共同利益。为了提高双方的合作能力, 顺利完成战略目标, 企业间应积极开展战略联盟 (John Child) 。Chen[48]等将战略联盟定义地相当广泛, 认为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进行的企业间合作都属于战略联盟, 内涵与合作基本一致。Susan等 (1988) 将联盟理解为两个或更多法人企业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司目标, 组织的各种商业联盟, 组织结构上并非一定是新成立的法定实体。Inkpen (1998) 把战略联盟定义为为达到组织的个体目标而签订的持续的组织间合作协议, 这一协议包含了使用各组织提供的治理结构或者资源而形成的不同链接和流程。Pyka和Windrum (2003) 把联盟定义为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为共同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合作, 或两个或两个以上伙伴为了追求共同的目标而达成的合作协议。通过战略联盟, 组织可以将知识统一到复杂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 并在将来的对知识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的领域以及产品可以提供先行优势的领域内获得静态效率优势。
近年来, 国内学者也从概念上对战略联盟进行了界定。姚群峰 (1997) 将战略联盟定义为: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通过设立双方都拥有股权的合资企业或在特定的经营环节下进行协作并签订短期协议等形式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赵昌平 (2005) 在研究跨国战略联盟时, 定义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在全球市场上,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设立的组织机构在深入分析自身战略情况下, 为了降低进入其他市场的风险、获取竞争优势, 同其他企业结成的一种以契约或非契约协议为纽带的长期合作关系, 包括多边贸易协议、顾客联盟、研究开发联盟、许可证、合资等。
上述学者给出的联盟定义各不相同, 概括起来, 学术界对战略联盟的定义持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广义角度出发, 企业间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属于战略联盟, 例如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营销、合资、参股式战略联盟、供应合作协议、许可经营、分销协议等。另一种狭义的观点则认为, 战略联盟指两个或更多组织为转移、分享和合作为目标而进行的以承诺、信任为特征的活动, 只包含那些具有秘密合作关系、不涉及任何股权的联盟形式的组织形式[3]。本文主要从广义的战略联盟定义出发, 深入而有效地分析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如何获取及吸收知识的问题。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战略联盟, 可以为企业及联盟成员创造良好的合作利益和竞争优势以对抗联盟外的竞争者, 为组织开启一扇“洞悉合作伙伴广阔能力”的窗户。
3 知识获取模式3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之间的兼并, 二是指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的收购。两家规模相当的企业合并或一家企业完全融合另一家企业称为兼并;一家企业为了获取另一企业的控制权, 购买其大部分债券或资产叫作收购。近年来, 企业的并购在企业中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者将企业并购和战略联盟作为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外部获取方式, 并探讨了战略联盟和成功并购与创新的关系研究。Vermeulen (2001) 指出并购可以扩充企业的知识存量, 增加技术的多样性, 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Belderbos (2003) 的研究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获取海外技术, 提高并购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发展多样性[4], 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绩效。伴随着我国企业向海外市场的扩张, 吴添祖 (2006) 认为中国应借鉴日本企业的发展经验, 通过并购快速获取核心技术, 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当然, 中国企业对于并购的得与失, 应从组织层面、技术兼容、整合过程等多方面论述并购对企业绩效带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胡祖光, 2007) 。
传统上按照并购双方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关联程度, 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当参与并购的双方在同一市场存在相互竞争, 企业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横向并购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横向并购是指提供相同服务、生产同种产品的两家企业间的并购;纵向并购往往发生在生产或经营环节中同一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 这些衔接紧密的企业通过并购加快了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 可以节省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 使部门间更易沟通、协调;当两家企业的规模较大且从事不同领域时, 但具有类似技术、市场或在这两方面没有任何联系, 仅追求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时, 企业间会发生混合并购。由于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并购方式层出不穷。如果企业进行内部研发, 往往会耗费大量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并且绩效的产生不能得到保证, 企业并购与之相比, 可以快速的获得某项技术, 并且能将该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开发人员纳入企业内部以保证新团队的完整性。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考虑, 都有助于企业持续创新的提高和后续产品的开发, 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参考文献
[1]HelfatC E.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in petroleum fir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 1994, 40 (12) :1720-1747.
[2]付春.国际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J].国际经贸探索, 2001, 2:65-68.
[3]Stafford E R.Using cooperative strategies to make al-liance workp].Long Range Plannimng, 1994, 27 (3) :64-74.
知识获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