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杀菌植物范文
野生杀菌植物范文(精选3篇)
野生杀菌植物 第1篇
杀菌植物是指利用植物含有的某些杀菌物质或诱导产生的植物防卫素, 杀死或有效抑制某些病原菌的生长发育, 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化合物, 主要有生物碱类、类黄酮类、蛋白质类、有机酸类和酚类化合物等许多不同的类型, 如毛蒿素 (Capillin) 、皂角苷类 (Saponin) 等。1989年Wilkings和Board报道, 大约有1389种植物有可能作为杀菌剂, 占植物种类的0.28%[1]。从杀菌植物中筛选、开发研制的植物源杀菌剂具有生物活性多样性, 与环境相容, 易降解, 作用机理独特及开发费用低廉, 对人畜安全, 不易产生抗药性, 具明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等特点, 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广泛研究。到目前为止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植物杀菌剂主要有乙蒜素、稻瘟灵、恶霉灵、肉桂酸衍生物、吡咯类化合物、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等[2]。植物源农药对环境生态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植物源杀菌剂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泛, 但目前, 国内外有关植物杀菌剂研究的文献报道甚少, 与世界上已知的植物种类相比, 已调查过的野生杀菌植物只占其中的很少一部分, 还有许多有关野生杀菌植物资源有待调查、发掘, 有许多相关研究的工作要做[1], 所以, 积极开展地区性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调查, 对开发植物源杀菌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乐县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未见报道,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 变当地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也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们采用实地调查、访问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于2005~2006年, 分数次对该区具有杀菌、抑菌和抗菌作用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 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2 将乐县自然地理概况
将乐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 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 地处东径117°05′~117°40′, 北纬26°25′~27°04′。土地总面积224420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95585hm2, 占87.2%;非林业用地面积28835hm2, 占12.8%。地形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金溪由西南向东斜贯全境, 地形复杂多样, 区域性差异较大, 海拔高差显著, 最高海拔西南部龙栖山主峰1620m, 最低海拔黄坑口仅为138m, 相差1482m。属于中西带季风气候, 具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 夏季炎热, 冬季严寒, 雨季明显, 潮湿多云雾, 风小多静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8℃, 7月气温最高, 平均气温28.4℃, 极端高温达40.2℃;极端最低温达-10.9℃;大于等于0℃的活动积温为5500~6800℃。年平均日照数为1593.9t。全年无霜期为299d。年降水量1363.6mm, 最高年份达2481mm。年平均蒸发量1348.2mm。常年相对湿度82%, 7月最小为79%, 6月最大为85%。由于受中西带季风的影响, 高温与多雨同时出现, 这种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森林小气候, 非常适宜各种类型野生植物生长, 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成为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避难场所和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全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71科548属1113种, 分别占福建省野生维管束植物231科1255属3721种的74.0%、43.7%、29.9%。
境内山地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和石灰性土壤等4种土类、11个亚类、31个土属, 属侵蚀中低山地貌。
3 调查方法与结果
调查采用全县各乡镇踏查与重点区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区域主要调查九仙山、雪峰山、云瞿山、七姑山、宝台山、莲花山、天阶山及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乐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漠源曹溪、安仁元洋等植被生长较好的地区。为使调查结果更加全面, 采用当地有经验的农民、植保专家与专营农药的店铺负责人访谈核实相结合的方法, 借以补充外业调查或原有文献记载有可能遗漏的种类。对野生杀菌植物的分类主要根据植物对病害作用大小、方式以及强弱把野生杀菌植物分为杀菌、抑菌、抗菌三大类[6]。
4 野生杀菌植物组成分析
4.1 种类组成
据统计, 将乐县野生杀菌植物共计36科54属67种, 主要集中于菊科、蓼科、唇形科、大戟科、樟科、桃金娘科、禾本科、桑科、毛茛科、忍冬科等, 具体见表1和表2。
4.2 生态类型
野生杀菌植物中, 草本植物35种, 占总数的52.2%, 木本植物32种, 占总数的47.8%, 具体见表3。
4.3 野生杀菌植物活性部位分布情况
野生杀菌植物的活性部位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具体情况见表4。
5 结论与讨论
将乐县野生杀菌植物共有67种, 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 裸子植物2科2属2种, 被子植物33科51属64种。分布广、数量较大的种类主要有海金沙、马尾松、杨梅、商陆、山苍子、樟树、乌药、叶下珠、盐肤木、水蓼、枫香、赤楠、毛竹、金银花等。其中菊科、蓼科、唇形科、大戟科在该区野生杀菌植物中分别占总种数的10.4%、9.0%、7.5%、7.5%, 它们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是寻找理想植物杀菌剂的重要来源,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有必要对这4科植物作深入研究。依杀菌生物活性、有效成分、分布、资源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特点, 初步认为该区野生杀菌植物以水蓼、猪毛蒿、苍耳、艾蒿、叶下珠、飞扬草、紫苏、射干、虎杖、枫扬、竹叶花椒、乌药、乌桕、芦苇、毛竹、冬青、三叶木通、商陆、凹叶厚朴、虎耳草、海金沙、蓼科蓼属等的部分植物具有较大的商业开发利用价值, 它们对多种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或杀菌作用。
5.1 该区的野生杀菌作物类型多样化
在生态习性方面有1、2年生和多年生草本、灌木和小乔木、常绿与落叶乔木和本质藤本各种类型, 生境栖息地有原始森林、人工林、灌丛、森林、农田和荒地等。在杀菌作用方式方面, 有杀菌、抑菌与抗菌3种方式, 其中很多种类具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与抗菌作用, 有些种类还具有杀虫作用。野生杀菌植物的活性部位有全株、树皮、枝叶、茎、果、花、种子、根与汁液, 类型非常多样化。其中全株具有活性的占总数的37.5%, 种子及果实、叶、茎木及皮类具有活性的占总数的53.8%, 根与根茎具有活性的占总数的8.7%。
5.2 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具有多种用途
除了可用于杀菌防治植物病害外, 还能生产其他形形色色的化工产品或作他用, 很多种类还可供治疗疾病、园林绿化、食用、工农业原材料等其他方面用, 因此, 在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充分利用资源, 积极开展资源综合性开发利用研究。如可作为药用的有:乌药、山苍子、冬青、盐肤木、叶下珠、白茅、紫苏、薄荷、益母草、金银花、苍耳、射干、商陆、凹叶厚朴、艾蒿等, 其中紫苏、薄荷、益母草、金银花、苍耳、射干、商陆、凹叶厚朴、艾蒿还是地道和大宗药材。可作为食用的有:油茶、紫苏、铁苋菜、虎杖、苍耳、龙芽草、水蓼、牡蒿、商陆、艾蒿、杨梅等。可作为观赏用的有:虎耳草、乌桕、樟树、香桂、苦楝、海金沙等。可作为优良用材使用的有:马尾松、毛竹、柳杉、油桐、樟树等。在化工上有广泛用途的有:油桐、樟树、香桂、山苍子等。有些种类同时具有观赏、药用与食用等多种价值, 如马齿苋既可食用, 又可作药用、观赏与饲料等用。
调查发现, 该区的有些野生杀菌植物人为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如金银花、凹叶厚朴、香桂、柳杉、樟树等资源日渐减少, 所以, 对该区应加强管理, 使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6 开发与利用建议
6.1 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
植物性杀菌剂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但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真正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很少, 在崇尚绿色植保的今天, 要大力发展植物性农药。但在开发利用时, 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采取限制采挖或间采、轮采的方法, 严禁杜绝掠夺式的采挖行径, 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 要综合考虑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和资源优势度等情况, 在选用植物杀菌剂时, 应重点选择数量多、繁殖快和药效好的种类, 尽量选用叶片和种子含有杀菌活性成分的植物, 以利资源再生。
6.2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
要制定针对野生杀菌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政策、法律、法规, 加强宣传教育, 使广大群众意识到生态、环境、资源平衡发展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提高当地群众保护野生杀菌植物资源的意识, 杜绝乱挖、滥采及清林破坏野生杀菌植物资源的不良行为, 保护好野生杀菌植物遗传资源, 使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6.3 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扩大资源数量
对野生资源数量少和自然繁衍能力较差的种类, 进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对利用价值大和有开发潜力的种类进行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 扩大数量, 建立原料生产基地, 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6.4 加强资源综合性开发利用研究
很多野生杀菌植物具有多种用途。有的植物杀菌剂既含有杀菌成分又含有杀虫成分或同一成分兼有杀虫、杀菌作用, 在杀虫的同时可防病, 在防病的同时可杀虫, 如马尾松、龙芽草、乌桕、野艾蒿、樟树、猪毛蒿、艾蒿、水蓼、苦楝、盐肤木、杨梅、葎草等既能杀菌又能杀虫。有的野生杀菌植物可作药用、食用、绿化与化工原料用等, 所以, 在开发的过程中, 要从环境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要求, 多学科、多部门、多行业齐抓共管, 综合开发, 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 充分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6.5 加强科学研究, 积极探索研究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的天然产物替代品
植物性杀菌剂具有不易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安全、无残留, 容易获得等多种优点, 所以, 在整治环境, 提倡绿色环保食品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 植物杀菌剂无疑是人们所期望的农药制品。因此, 应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植物源杀菌剂农药的基础性研究, 特别是资源普查, 有效成分分析, 多效关系, 作用机理和抗性预测等方面加强立项研究, 加强植物源杀菌剂农药的成果评价、鉴定、质量监测等工作, 建立统一的化学和生物测定标准方法, 统一用标准方法进行筛选、测试和分析, 确保试验的可靠性、重复性和可比性。同时, 积极探索研究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的天然产物替代品, 研究开发活性更高、稳定性更优的新产品———天然产物替代品、复方剂型植物杀菌剂, 或研发既能治病杀虫, 又有利于刺激植物生长, 有利于植物增产的植物源农药。这样不仅可节省资源, 而且能保护环境, 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6.6 建立植物性农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 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植物性杀菌剂是一类重要的生态保护型农药, 应用植物源农药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好、价格高, 所以, 应把植物杀菌剂首先应用于蔬菜、果品、茶叶、中药材、花卉生产以及城市园林绿化, 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化学农药的污染, 大量的农副产品出口受到影响。因此, 如能把植物性农药首先应用于以上领域, 就能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摘要:对福建省将乐县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该区野生杀菌植物共有36科54属67种, 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 裸子植物2科2属2种, 被子植物33科51属64种。主要集中于菊科、蓼科、蜃形科、大戟科等科。分布广、数量大的种类主要有海金沙、马尾松、杨梅、商陆、山苍子、樟树、乌药、叶下珠、盐肤木、水蓼、枫香等。依杀菌生物活性、有效成分、分布、资源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特点, 该区野生杀菌植物以水蓼、猪毛蒿、苍耳、艾蒿、叶下珠、飞扬草、紫苏、射干、虎杖、乌药、乌桕、芦苇、冬青、三叶木通、商陆、凹叶厚朴、虎耳草、海金沙、蓼科蓼属等部分植物具有较大的商业开发利用价值。同时, 列出了该区野生杀菌植物的科名、中文名、学名、活性部位、习性、功能分类与生境, 对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并对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该区的野生杀菌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野生杀菌植物,开发利用,调查,将乐县
参考文献
[1]张应烙, 尹彩萍, 冯俊涛, 等.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1 (3) :402~409.
[2]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 (1-6卷) [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1995.
[3]徐燕云.白云山农药植物资源的初步研究[J].丽水师范专科学报, 2002, 24 (5) :61~63.
[4]褚秀梅, 赵坤, 史少军.山东木本植物源农药药源植物及其利用前景[J].山东林业科技, 2004, 154:55~56.
野生动植物论文 第2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了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等领域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野生药用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余种药材每年有20%短缺:而且药材市场上供应的主要栽培品种也面临品质退化、农药污染、种子带病等问题。
传统中医药学是祖国文化遗产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医中药在我国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西医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人民的健康。,随着各国经济和人类医药保健事业的快速发展,国际上兴起了回归自然、崇尚使用天然药物的热潮,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也急速增加。然而人们对天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律的认识相对迟缓,或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以致对一些资源野生植物和动物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挖、捕杀,加上不适当的开垦荒地、过度放牧和其它的资源管理上的原因,造成一些野生药用动植物丧失了合适的生长环境和正常的繁育能力,不少野生种类的蕴藏量急剧减少,直至濒临灭绝。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短缺和品质问题已成为中医药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如果资源短缺的现状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中医药就可能走入恶性发展的怪圈。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药用动植物资源,尤其是那些濒危物种。
近些年来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量剧增,仅出口十年间就翻了三番,药用植物的经济价值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中草药的对外贸易已发展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400种,1999年中医药出口额6.15亿美元中,中草药出口为3.32亿美元,占64%,其中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出口实在不值得。
丰厚的经济利益也为资源的枯竭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认识不足和经济利益的趋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加之违反自然规律的不适当垦殖和其它一些原因,使一些药用植物丧生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1988 年,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编写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一书,收录保护物种388种,药用的约102种,其中属于常用中药的33种。2000版的药典中有26种植物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中。
据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山人参、黑节草、小勾儿茶、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因野生资源量稀少,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而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以野生甘草为例,50年代我国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200万吨,但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等原因,仅1985―1987年间,全国甘草分布面积减少一半,野生蕴藏量减少了三分之一。许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盖度从90%以上降到零星分布。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许多中医药专家已经开始了对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初步统计,几十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 30种:在46种常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有天麻、黄芪、明党参、北沙参等12种植物经过系统的研究,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但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没有使野生资源的破坏完全停止,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随着物种的分布区域和面积的继续缩小,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将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可能象当归等一些著名的、有长期栽培历史的药材一样,难以找到野生资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栽培植物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保护好野外物种,则不能根本解决药用植物的濒危问题。
“传统中医药是国粹,也是优势产业”,而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丰富的药用资源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了这些资源,中医药就成了无米之炊,何谈优势和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深入人心,殊不知中国也是野生生物种质资源被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使中国的许多物种己变成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和渐危物种(threatened species)。我国高等植物中濒危物种高达4000---5000种,占总数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有156种,约为其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不少为药用物种。因此,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医药本身发展的需要。中医药的发展必须改变长期以来靠直接利用资源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采取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中药资源。
我国拥有的经济物种非常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地利用这些动植物。
2.1.3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价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可以归纳到如下几方面:
野生动植物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巨大作用;
人类生活难免与其它物种扯上关系。所有人不论身处何方,都极其倚重天然资源;
野生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
野生动植物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野生物种里存在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基因,其中包括食用、药用和工农业原料。
科学家相信全球至少有八万种可食植物。其中大米、大豆、小麦和粟米等30种植物便构成我们营养来源的90%。大米更是全球一半人口的主要食粮。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不同的食用动植物,可惜人类并没有加以善用。现代农业趋向使用单
一、高产和开发成熟的物种。全球过半人口使用野生动植物研制的药物治疗疾病。以中国为例,入药的动植物物种超过10,000种;在亚马逊河西北流域的人则采用2,000多个物种入药。西方医药的情况也不相伯仲,美国约有四分之一的处方药物含有萃取自植物的活性成分。阿司匹林和其它多种合成药物最初的原料也是源自野生植物。
2.3.2 加强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
2.3.2.1 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药用动植物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保护。
在人类上千万年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野生生物一直是人类生存的伙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衣食,也在人类的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
保护野生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野生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资源是包括中医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
中医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必须充分肯定其重要地位,并努力使其发扬光大,不能因为国际社会的某些不理解而有所放弃,但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忽略这些来自外部的声音。应当看到,中医药自身地位的稳固和对外发展都离不开药用资源的保护,而忽略保护的恶果也正在逐一体现出来。4.5 开展保护意识教育
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除了森林的大面积消失,生态环境的破坏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是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量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这又与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密切相关。目前公众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应当加大保护宣传的力度,不断提高人们
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使珍惜和保护资源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对于中医医师和研究人员,则更应当注重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除了在开方和研究过程中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外,也应当澄清和纠正民间的一些不合理甚至带有迷信色彩的使用野生动物的偏方和观念,提倡科学就医。
从盗猎分子到中医药资源使用的单位和个人,从深山密林到繁华的都市,保护意识教育的目标和范围非常广泛,任务也十分艰巨。但只有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都得到提高,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看待中医药,保护中医药资源,才能最终使它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医坛的奇葩。
2.3.2.3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
4.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与方法
4.1 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
4.1.1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指在植物原有的生态环境下就地保存与繁殖野生植物。自然保护虽然是近代才有的概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中,比较著名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它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边陲地区,山体总面积约有8,000平方公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保持完整的原始森林景观状况。植被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布规律。这里拥有丰富的温带生物种源,被誉为温带森林的瑰宝,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生态系统自然综合体。长白山是世界上同纬度高山地带中生物种最丰富的地区,植物资源多达 2,380种,现有国家保护植物24种,药用植物有1,004种(含变种、变型)。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1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4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15种。
4.1.2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即在植物原产地以外的地方保存和繁育植物种质材料。迁地保存包括两类保存方法:一类是以保存野生植物为主的植物园、树木园或种质圃:另一类是保存栽培物种质资源的种子库
野生杀菌植物 第3篇
经过普瑞华康多年的细心研究,终于打破常规,以纯天然中药成分取代化学药剂! 喷剂采用金银花、当归、肉桂、甘草等14味中药材经先进工艺萃取而成,是100%纯天然、安全、无毒无刺激的植物萃取消毒产品!
可在一分钟内杀灭白色念珠菌、 大肠杆菌 、 铜绿假单 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多种病菌 ,且灭杀率 高达99.999%! 对犬类皮肤疾病、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等犬类常见病都可以进行有效治疗,高效杀菌而且性能稳定,不会产生抗药性。 并且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环境、物体表面、皮肤、宠物皮癣等的消毒杀菌。
野生杀菌植物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