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试验研究
引进:试验研究(精选9篇)
引进:试验研究 第1篇
蓝云杉原产北美落基山中部的犹他州和科罗拉多州, 在亚利桑拉州和新墨西哥州 (纬度34°~45°) 也有分布。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园林彩叶树种从美国、加拿大引进。喜冷凉气候, 喜阳光充足, 耐半阴, 在肥沃、湿润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耐寒、耐干旱、耐移植、耐贫瘠。由于其树形优美、叶色奇特、抗逆性强, 为城市优良绿化树种, 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探讨其在甘肃省子午岭地区作为园林绿化新树种的可能性, 庆阳市国营正宁林业总场中湾林科所于20112013年开展了对蓝云杉的引种与栽培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蓝云杉引进栽培试验在庆阳市国营正宁林业总场中湾林场进行, 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5′~108°38′、北纬35′17′~35°36′, 海拔1 470~1 750 m。土壤为黄土母质上形成的褐色土和碳酸盐褐土, 土层深厚, 肥力中等, p H值7~8。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 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3℃, 极端最高气温36.7℃, 极端最低气温-27.7℃。年均降水量600 mm, 降水集中在79月, 平均年蒸发量1 500 mm。平均年日照时数2 447 h, 无霜期150 d。
1.2 试验材料
2006年开始, 甘肃小陇山林科所和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共同开展了蓝云杉的引种、种质资源收集、繁殖和栽培技术, 以及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研究, 先后从原产地引种了3个优良种源的种子和5个品种的 (二年生) 苗木, 经过近年的繁育和栽培试验, 该树种在甘肃省多个生态区域均具有良好的速生性、抗寒抗旱性、观赏性和适应性, 发展潜力较大[4,5,6]。
1.3 试验方法
20112013年, 连续3年从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引进栽培四年生蓝云杉无性系容器苗, 栽植在甘肃省子午岭正宁林区的不同海拔地区, 栽植株行距1 m1 m, 从栽植到当年生长结束, 苗高、地径都有明显增加, 不论何种土壤肥力、年降雨量及管理措施, 幼苗均能正常生长。
2 结果与分析
2013年4月15日至9月30日, 每隔15 d调查苗高、地径生长情况, 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通过3年的栽培试验, 蓝云杉从栽植到生长管理, 不需要特殊的条件, 可以正常生长, 无病虫害、冻害、旱害现象, 地上部分的高度和地径都有明显增加, 长势好, 适应性强, 完全适应子午岭地区的土壤、气候, 可推广应用[4,5,6]。
(cm)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蓝云杉能适应庆阳地区的气候, 通过观察掌握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 成活率高, 管理粗放, 可作为行道树、片林及孤植树木, 在园林绿化中应用[4,5,6]。蓝云杉的成功引进与推广, 将有利于丰富子午岭地区绿化树种的多样性, 为甘肃子午岭的绿化锦上添花。随着生态建设的需求, 树木引种工作逐步的开展, 其直接、简便、经济、快捷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成为林业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新树种的推广应用必将在林业事业的发展中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爱平, 李生俊.北美蓝云杉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6 (1) :9-11.
[2]刘林英, 蒋明, 安三平, 等.蓝云杉快速育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12 (5) :22-23.
[3]白芳芳, 郭建喜, 查振道.珊瑚朴引种试验初报[J].林业实用技术, 2008 (6) :25-27.
[4]张树宝.科罗拉多蓝杉育苗繁殖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6, 9 (4) :34-35.
[5]周庆营, 张汝利.美国蓝杉播种育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07 (5) :66.
引进:试验研究 第2篇
在晚清发起的兴农运动中,人们在充分地认识引进国外优良畜种以提高畜牧生产能力的同时,牧草在发展畜牧业中的作用也被有识之士给以高度重视,因而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同时,也伴随着国外优良牧草种子的引进,一些学者还从发展畜牧业的角度对草原和草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牧草进行栽培、选育、贮藏试验,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牧草科技发展的序幕,本文现对中国近代牧草方面科研活动作一综述。
一、近代对中国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
中国近代对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始自1840年前后。那时的调查活动主要从植物学,而不是从饲料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的。起初,一些欧洲人对中国北方的植被进行研究、调查,清末英美两国的植物学者对中国西南和西藏的植物研究尤其着力(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333—334页。)。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东北后,为了更好地利用东北的草地发展畜牧业,对东北和内蒙古进行了广泛详细的有关草地植物资源的综合调查(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中国学者对草原和饲料科学的研究始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不过早期主要是从植物学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涉及到草原和牧草方面的调查研究。三十年代后,有关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坡的调查工作才陆续展开。
(一)晚清时欧洲人对中国草地的研究
1830年,俄籍德国人Bunge受帝俄派遣率团到内蒙古、华北等地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俄国人科罗廖夫(1830,1841)、库托佐罗夫(1830—1841)、格瑞斯基(1840)、让佐夫(1840)等亦在内蒙古地区采集植物,编成《贝加尔—达乌里植物区系》一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海德尔研究了蒙古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植物,并在1930年发表了《中国植物地理和亲缘》一文。美国人威尔逊在1899年至1911年,对华中、四川、西藏东部植物作过考察和研究,并有专著发表;英国人瓦特1911年以后对西藏东部和云南西北部植物作了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文;美国人诺克于20年代在云南设工作站,对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甘肃南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40年代英美学者十余人在云、川、藏等地研究当地的植物,均有论文发表。搜集中国牧草资源的则以美国人为主,迈耶尔1905—1918年在新疆、蒙古、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广泛搜集农作物、园艺作物和牧草种质资源。专门搜集牧草种质资源的有汉松(1899)、皮蓬(1911)、斯蒂芬和墨密兰(1934)(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集料》,第333—334页。)。
(二)清末至民国日本人对东北地区的草原调查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东北,开始其征服中国的美梦。征服东北是日本征服中国的庞大计划中的第一步,对东北资源的调查自然受到侵略者的高度重视。1907年,日本在东北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该机构的活动涉及东北草原的调查与研究,公开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计有1915年满洲产业部务农课的《满蒙牧草植物调查》;1916年矢部吉祯的《东蒙古的牧草和杂草》;1927年小佐井元吉的《满洲的牧草》;1934年佐滕润平的《东乌珠穆沁植物调查报告》;1937年三浦密成的《察绥植物目录》;1940年伪满兴农部畜产司马政局的《满洲的野生牧草及毒草》;1939—1940年,伪满大陆科学院斋滕道雄等的《满洲产野草的饲料科学研究》,内容涉及74种饲用植物的适口性、化学成分、开花期、产量等性状;1941年,斋滕等人又对树叶进行分析,发表《满洲产树叶的饲料学研究》一文,内容涉及22种树叶的适口性、化学成分及单宁的含量;1943年,北满经济调查所发表《兴安北省牧野调查报告》以及《兴安北省三河地区的畜产及牧野》一文;1942年三木茂、川濑勇发表了《北支那牧草资源调查报告》;1943年,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发表《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所有这些报告,都是从实地调查中所得,这些有关东北的草地及牧草资源调查工作,直接为其掠夺东北地区的资源服务。然而,不可否认,这些调查也使我们对东北的牧草及草地资源有了比较深入而详细的了解。[!--empirenews.page--]
(三)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对草原的调查与研究
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对草原的调查始于20年代,开始主要从植物考察的角度,后来开发西北的呼声高涨,掀起了考察西北的热潮,牧草也被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因而对西北草原的调查给予足够的关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向西南方向溃退,一些学者又开始对南方的草山草坡进行调查研究。
1.民国早期的植物学研究
20年代,钱崇澍研究了黄山的植被;胡先研究了南方的森林。30年代,焦启元、耿以礼研究了江苏、内蒙古的禾本科植物种类及其分布;樊庆生、王启元、郝景盛分别研究了安徽九华山、内蒙古南部和青海湖周围的植被;孔宪武、陈怀封分别研究了兰州、燕山、长白山等地的植被(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第333—334页。)。
2.西北草原草地的研究
西北人稀地广,除矿产资源丰富外,草地资源是一大优势,畜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畜牧业潜力十分大。1932年,开发西北之声一度高涨,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手段有限,只能任其埋于地下,作为潜在资源,而草地资源则易于利用,因此在当时的形势下,许多学者对西北草地进行了考察研究。
1938年前后,孔宪武在辛树帜教授的授意下,研究了渭河流域的杂草,以供研究农业者参考。该研究对渭河流域的杂草植物学特征,以及作为牧草的性能作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注:孔宪武:《陕西渭河流域之杂草》,《西北农林》,1938年第3期。)。
1938年,沙凤苞在《陕西畜牧初步调查》一文中指出,西北地区牛羊矮小瘦弱的原因之一是牧草质量不佳,他认为应该减少耕地面积以栽培牧草,并推荐紫花苜蓿和雄刈草为最佳草类,这两种草类一来可用作饲料,二来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一举多得。此外还宜引进国外牧草,进行栽培试验并推广种植(注:沙凤苞:《陕西畜牧初步调查》,《西北农林》,1938年第3期。)。沙凤苞有关西北地区畜牧调查一文中关于牧草的论述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他认为要充分认识到草地和耕地具有同样重要性,盲目减少草地扩大耕地不仅不能受益,反而会因此受到惩罚,这一点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教训;二是在栽培牧草之时要充分注意水土保持,因为土地干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如不考虑水土保持问题,当草地被家畜食后,极易使地表裸露,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1942年,顾谦吉对西北草原进行考察调查以后,根据自然条件及植被类型将西北草原分为七大草区,它们分别是蒙古草区、祁连山草区、青海环海区、柴达木区、巴颜喀拉山区、玉树区、陇南及西倾山区。顾氏对每一区的草类特征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注:顾谦吉:《西北畜牧调查报告之设计》,《西北农林》季刊第2卷第1期,西北专号
(一),1942年3月。)。
1943年,美籍畜牧顾问,草原专家蒋森来中国,对宁夏的草原进行考察。宁夏地区由于冬末春初饲料缺乏,家畜因之大量死亡。他认为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在入冬前减少牧畜存栏量,使家畜的饲料需求和饲料供给达到平衡外,还需栽培牧草制成干制牧草,以备饲料缺乏之需(注:蒋森:《宁夏畜产考察报告》,《畜牧兽医月刊》1945年5卷3、4 期合刊。)。[!--empirenews.page--] 1944年,许康祖在《西北羊毛研究》一文中指出,西北地区绵羊大多天然放牧,由于草场质量不佳,春秋之季尚可,入冬以后多营养不良,羊群终日游牧而不得一饱。因此他建议把改良草场作为发展畜牧业最为关键的措施(注:许康祖:《西北羊毛事业》,转引自郭文韬、曹隆恭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489页。)。
1944年,耿以礼、耿伯介父子考察了甘肃、青海一带的草地情况,对甘肃、青海草地类型,草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草地改良办法作了较全面的研究。耿氏指出:(1)甘、青一带山坡草地辽阔,但牧草质量欠佳,亦无占优势之草种,系放牧过度所致;(2)平原草地面积有限,优势之草类亦显著;(3)青海湖之平原牧草,要优于拉卜楞甘坪寺之平原牧草,而甘坪寺之平原牧草,又较优于三果乎之平原牧草;(4)在牧草改良过程中,宜首先铲除毒草。毒草有醉马草和极恶草两种。铲除毒草后,以狼尾草替代青海湖“芨芨草”,用鹅冠草替代羽毛属植物群落,用粗穗野麦替代“醉马草”,用豆科植物苜蓿与芫香草替代豆科植物之“极恶草”(注:耿以礼:《甘青牧草考察简要报告》,《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1期,1945年1月。)。这些考察与研究,对于甘、青一带的草原资源的了解以及草地的改良都具有指导意义。
1945年,何景教授对祁连山一带的草场情况也进行了考察研究,写成《祁连山之牧场草原》一文(注: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3.南方草山草坡调查研究
对南方草山草坡的调查,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使得大批学者退至西南地区,由此西南一带的草山草坡成为草地工作者的主要考察对象。1942—1943年,畜牧草原工作者对广西的野生及栽培牧草进行较全面的调查。结论认为:广西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最多,次为莎草科等,在草地建设中,对一些有毒或与畜病有关的植物应特别加以注意(注:《广西牧草调查研究》;《中央畜牧兽医汇报》,3卷1期,1945年。)。
1944年,美籍学者蒋森赴西康考察,对西康的主要草地类型、植被群落情况作了较详细地分类归纳。他指出西康草地虽然优良,但是载畜量也十分大,属充分利用的草地,如果进行深度放牧,草场退化则立等可见。因此建议在开发过程中,要适时对草场进行改良,以使之能持续利用(注:蒋森著,汤逸人译:《西康畜牧考察报告》,《畜牧兽医月刊》,5卷7—8期合刊,1945年8月。)。4.草地草原改良与利用研究
有关草地的改良和利用研究,直接关系到畜牧生产的效益,一些草地工作者对此多有涉及,而其中着力最多者是叶培忠和王栋教授。
1944年,王栋对粗劣草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国许多草地的粗劣现状,大多是由于人为管理粗放所致,牧草生长任其自然,致使草地质量低劣,生长缓慢。因此,他认为粗劣草地是可以改良的,并分别针对干燥砂质草地、潮湿黏质草地、酸性草地、碱性草地、劣质草地提出改进措施。在改良过程中,他还建议应先将草地分成若干小区,使用不同的改进方法,择其收效快而大的进行推广,这样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注:王栋:《粗劣草地之改进》,《畜牧兽医月刊》,4卷6 —7期,[!--empirenews.page--] 1944年7月。)。关于西北的牧草,王栋不仅作过专门研究,他还提出了西北草地产权归属问题,认为可通过利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使草地利用趋于良性循环,这些工作对于合理地利用西北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具有积极意义(注:王栋:《西北牧区之草原问题》,《畜牧兽医月刊》,6卷8—9期,1947年。)。
抗日战争期间,叶培忠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站工作,他从水土保持与发展畜牧两个方面对西北牧草改良问题进行了研究。叶氏说:“多数人认为举凡不耕种之土地即为荒地,均可移民垦植,于是有木伐之,有草犁之,改种五谷。”他指出这一观点十分有害,因为林木有其特殊之价值,牧草为牲畜饲料,其价值不亚于农作物。西北素为牲畜繁盛地区,但数千年来,只知索取,不知保护,过度放牧,可食之草皆食之殆尽。西北气候寒冷,燃料缺乏,草木往往被连根挖掘而作为燃料烧掉,造成水土流失,旱则赤地千里,涝则田舍漂没。叶培忠是较早把发展畜牧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的学者,他较早地提出了在不宜农的地区种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还建议西北地区牧草种植应将饲料价值和保持水土价值兼顾,对一些不宜农的地区,应退耕还牧(注:叶培忠:《改进西北牧草之途径》(抽印本),由北京农大动物学院胡兴宗教授提供。)。
芸豆品种引进鉴定试验研究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原州区彭堡镇水地, 土质淡黑垆土, 前茬胡麻, 土壤肥力中等。参试品种5个, 即Nary ROG、阿根廷白芸豆、YD03-26、龙芸豆5号、YD02E-18, 全部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次, 8行区, 小区面积10.0 m2 (4.0 m2.5 m) , 未设对照。
1.3 试验实施
播前用50%多菌灵15 kg/hm2、辛拌磷30 kg/hm2进行土壤处理, 基肥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复合肥300 kg/hm2。5月5日人工穴播, 行距35 cm, 穴距30 cm。6月5日定苗, 1穴留2株, 密度22.4万株/hm2。中耕锄草4次, 灌水3次, 追肥2次, 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敌杀死3 000倍液混合液防治芸豆病害和蚜虫[1,2,3,4]。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 参试品种生育期以龙芸豆5号最长, 为130 d;YD03-26最短, 为106 d;其他品种在109~114 d之间。
2.2 抗逆性
由表1可知, 抗旱性以阿根廷白芸豆、龙芸豆5号最强, 其他品种抗旱性中等。抗倒伏性以Nary ROG、YD03-26、YD02E-18最强, 其他品种抗倒伏性中等。YD03-26、YD02E-18轻微发病, 其他品种未发病。
2.3 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 株高以龙芸豆5号最高, 为49.8 cm, Nary ROG最低, 为26.0 cm, 其他品种在29.8~42.5 cm。主茎节数以龙芸豆5号最多, 为11.7节, YD03-26最少, 为6.8节, 其他品种在7.8~10.6节。主茎分枝数以龙芸豆5号最多, 为7.6个, 阿根廷白芸豆最少, 为2.4个, 其他品种在4.7~5.2个。单株荚数以Nary ROG最多, 为16.4个, YD03-26最少, 为7.5个, 其他品种在10.2~13.4个。荚长以YD03-26最长, 为12.5 cm, 龙芸豆5号最短, 为8.0 cm, 其他品种在9.0~11.5 cm之间。荚粒数以Nary ROG最多, 为5.8粒, YD03-26最少, 为3.1粒, 其他品种在3.2~5.4粒之间。百粒重以YD03-26最高, 为64.1 g, Nary ROG最低, 为17.4 g, 其他品种在21.5~44.1 g之间。
2.4 产量
由表3可知, 阿根廷白芸豆产量最高, 为3 676.67 kg/hm2, YD02E-18产量最低, 为2 390.00 kg/hm2, 其他品种产量在2 706.67~3 493.33 kg/hm2。
变量分析表明, 品种间F=5.06>F0.05, 品种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表4)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阿根廷白芸豆、Nary ROG与YD03-26、YD02E-18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龙芸豆5号与其他品种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 (表5) 。
3 结论与讨论
阿根廷白芸豆生育期适中, 株高中等, 抗旱、抗病、抗倒伏, 成熟好, 产量高, 增产显著, 综合性状优良, 适宜在固原地区示范种植。Nary ROG生长整齐, 抗病、抗倒伏, 生育期适中, 单株结荚数多, 荚粒数多, 产量较高, 作为搭配品种可逐步示范推广[5,6]。其余品种需要进行进一步鉴定。
参考文献
[1]林汝法, 柴岩, 廖琴, 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43-258.
[2]宗绪晓.食用豆类高产栽培与食品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27-249.
[3]荣廷昭.李晚忱.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4]丁明.宁夏小杂粮[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161-172.
[5]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宁夏农作物审定品种[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267-268.
引进:试验研究 第4篇
工 作 报 告
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011月12月
一、项目概况
“生物农药引进与推广应用研究”是由承德市科技局下达的,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承市科「计2011」第06号文件,课题编号为:201121167,起止时间:2011年1月至12月;该项目由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主持,协作单位有承德市植保站,丰宁县、隆化县、围场县、兴隆县、宽城县、平泉县、滦平县、承德县、双滦区植保站等11个单位26名科技人员共同参加完成。9月25日专家组进行了现场检测。
二、任务要求
1、在2009年编写出版《生物农药集锦》的基础上,2011年组织编写《生物农药使用技术农民培训教材》印刷10000册,采取逐级培训的方法,第一步先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培训师资和技术骨干,第二步再开展对农村种植产业带头人,广大农民进行普及型培训。在县区培训师资、农民种植业大户30期以上,并结合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用生物农药的意义,宣传安全使用知识。
2、与较大型正规生物农药厂家建立业务沟通,信息交流,引进生物农药新品种。对承德市农药终端市场调研,掌握生物农药销售信息,调研在生产上的应用现状。
3、对引进的生物农药5~10种。确认可以示范推广的新型生物农药3~5种,在2~3个县区设置生物农药应用样板区,以现场演示和成功案例等方式培训引导,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对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
4、在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样板示范的带动下,在全市推广生物农药防治面积10万亩以上。
三、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一)任务完成情况: 1、2009年,高立起等主编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农药集锦》面向承德市、县、乡级农业、林业、园林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院校涉农专业及农药经销门市免费发送1000册。2011年3月组织编写的《生物农 2 药使用技术培训教材》,印刷10000册,通过县、区植保站向全市农民种植业大户结合培训免费发送。
2009年以来采取大覆盖面从专业技术人员到种植业专业户进行生物农药使用技术分级系统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61期,培训各层次人员2.3万多人次,报纸发稿专题宣传5次,接待咨询2.7万人次。田间现场技术指导277次,发送技术资料3万多份。通过编写生物农药技术资料——全市范围广泛宣传普及——深入调研——引进新生物农药药剂——试验和样板示范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促进了生物农药在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快速推广应用,探讨出一套生物农药技术推广模式。
2、对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销售企业进行调研。对承德市及部分市外11家有一定销售规模的农资门市进行农药终端市场销售情况调研。以了解上游生产,中游销售,下游使用的信息及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重点是针对使用者反映的药品价格、药效缓慢、田间施用技术、防治效果等问题。对生产应用中生物农药与有机化学农药大田应用效果,药品投入量进行亩投入成本比较。3、2010~2011年从生物农药生产厂家引进10几种生物药剂。在丰宁等县、区蔬菜类作物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苜核·苏云菌,菜颗·苏云菌对蔬菜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4、结合专题技术培训,发送技术资料等宣传手段及样板示范,使农民对生物农药有了认知度,对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食品安全、健康、环保的重要意义和使用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明确了生物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中的显著效果。通过学习和观察实例,逐渐改变了农民用药观念,在蔬菜、果树等作物进行示范推广21.1万亩,纯增经济效益12269.82万元。
5、绿色谷子生产技术措施,以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为核心点,强化与规范“黄旗皇”优质小米的品牌,本课题在《绿色食品原料谷子栽培技术规程》CB1308/T171—2010隆化农牧局制定的承德市地方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增加了生产AA级谷子的具体管理技术,推荐使用的药剂,施药方法等内容,制定“春谷区AA级绿色谷子生产栽培技术 指南”试用稿(另附)。以指导丰宁县“黄旗皇“品牌小米生产应用。推荐使用苦参碱和印楝素等药剂,2011年在谷子生产田对苗期害虫进行了试验、示范,防治效果在80%以上。
6、结合本课题的实施,在行业内公开发表论文3篇。
(二)主要创新点
1、通过分级培训,典型示范等技术手段系统解决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方面存在的使用技术等瓶颈问题。改变防病治虫用药模式僵化,重治轻防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以强化测报技术,根据生物农药缓效性等特点,抓准用药关键期等一套完善的推广技术措施。
2、根据生物农药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及生态环境安全的特点,提出率先在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经济附加值高的植物,公益性园林植物使用生物农药的建议。
3、对承德市及部分市外11家具有一定销售规模的农资门市进行农药终端市场调研计215种农药品种(次)。通过调研得出生物农药与有机化学农药,经综合分析田间施用投入成本接近的结论,为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4、经多点试验研究筛选出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的复配剂苜核·苏云菌,菜颗·苏云菌等生物农药,代替高效氯氰菊酯等有机类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在90%以上。该项目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查新有三点在国内文献中未见 相同报道。
四、工作措施
(一)组建联合项目组,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
该项目立题时间短,工作量较大,为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加强分工合作,确保该项目各项任务指标的顺利完成。主持单位市农科所组织承德市植保站及9县区植保站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26人组成课题组。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7人,农艺师14人,初级技术人员2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县区植保部门的技术推广优势,结合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做好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利用不同形式针对农民使用生物农药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调研。对新引进的药剂进行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尽量做到宣传普及覆盖面大。做到了使农民了解使用生物农药的意义,掌握使用知识,转变用药观念,达到了使生物农药快速推广的目的。
(二)领导给予工作支持
自本项目实施以来,科研工作得到了市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丁万明副市长对编写生物农药技术教材高度重视,并对《生物农药集锦》的编写出版给予亲自作序。市科技局对立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市、县植保站对宣传普及生物农药使用知识、新药剂推广试验、示范工作,认真完成分担的科研工作任务。隆化县农牧局领导对农科所赠书活动高度重视,当场组织了生物农药专题培训,邀请隆化县电视台给予录制,并进行播放宣传报导。农科所领导在所内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供试验用地,购置药剂等试验材料,为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研活动提供交通工具。本课题的顺利完成,与领导的支持和各位同志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
(三)认真做好培训、试验示范工作:
建立科研与推广协作培训网,每个县区以植保站为培训中心,有1~2名师资,开展对农民进行生物农药使用技术培训,配合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对农民进行生物农药使用知识培训,使接受培训者从食品安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社会效益,认识使用生物农药的重要意义。丰宁、隆化、围场、兴隆县、双滦区组织新药剂防治菜,果、食用菌等试验示范区,以中心区带动辐射影响周边区推广应用。
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2009年以来,在承德市组织大规模专题培训,发送技术资料和进行技术指导,促进了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农民对生物农药认知度明显提高。通过调研结果看出生物农药在终端销售市场上架率已在50%以上。2010~2011年全市在蔬菜等作物防治病虫害累计推广应用生物农药21.1万亩,纯增经济效益12269.82万元。由于绿色农产品的面积增加,减少有机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过程安全性得到保证,人们健康素质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效益显著。
(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项目的实施,结合承德市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使农民对生物农药的发展状况,使用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安全用药知识,明确了生物农药的杀虫防病效果。由于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降低了有机化学农药的施用,减少了土壤、空气、水源等环境污染,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对降低医疗费用;对其它生物的安全性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综合分析,推广生物农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1、生物农药推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继续做好宣传技术培训工作,加强搜集生物农药信息及时引进新药剂品种,进一步拓宽药源,扩大使用范围。
2、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生物农药使用给予政策倾斜,投入宣传新药剂试验、示范推广经费。以利生物农药在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
塑料大棚西瓜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东华镇黎明川砚峡乡蔬菜基地内利源农工贸有限公司的2座8.5 m×30.0 m的大棚内, 占地255 m2。土壤为黄绵土, 前茬作物为辣椒, 地势平坦, 肥力均匀, 土层深厚。
1.2 试验材料
参试西瓜品种5个, 分别为京欣3号 (中国蔬菜研究所) 、新金兰 (平凉农科所) 、新玉 (平凉农科所) 、新兰 (平凉农科所) 、京欣2号 (中国蔬菜研究所) 。5个品种均为引进新品种, 生育期60 d, 出苗快, 苗齐、苗壮、中期长势强, 整齐度好。
供试氮肥为尿素 (含纯N 46%) , 磷肥为普通过磷酸钙 (含P2O512%) , 钾肥为硫酸钾 (含K2O 50%)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京欣2号作对照 (CK) 。2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30 m2。垄高20 cm, 垄宽80 cm, 株距50 cm。分为习惯施肥区、配方施肥区、不施肥区 (对照) , 全生育期共浇水7次, 化学除草1次, 其他管理均与大田一致[1,2]。
1.4 试验方法
试验地播前棚内施优质农家肥30 t/hm2、二铵300 kg/hm2、油渣900 kg/hm2、钾肥225 kg/hm2。在装肥时, 用杀虫王0.03kg/棚、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2 kg/棚掺砂撒入行间杀虫灭菌。采用8.5 m×30.0 m拱棚栽培, 于4月15日定植, 栽培采用单蔓整枝, 第10~14片雌花留瓜, 幼瓜鸡蛋大时结合灌水追施尿素3 kg/棚、硫酸钾2 kg/棚, 10 d后结合灌水追施尿素3 kg/棚、磷酸二氢钾2 kg/棚[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西瓜的生育期及抗病性比较
试验于4月12日定植, 至6月15日陆续收获。如表1所示, 京欣3号、新玉表现出开花坐瓜早等特点, 而新兰、新金兰则表现出苗期较长、开花坐瓜相对较迟、生育期长 (较CK长6 d) 、晚熟等特点。
如表1所示, 在抗病性、抗逆性方面, 京欣3号表现出抗寒性强、抗病虫能力强等特点, 新金兰、新兰、京欣2号抗病次之, 而新玉则抗病性弱, 抗旱性差, 参试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枯萎病发生。
2.2 不同品种西瓜经济性状比较
如表2所示, 新兰、新金兰表现出坐瓜节位长, 茎蔓粗壮, 瓜皮呈浅绿色, 瓜周长长, 瓜长较短, 果形呈圆形等特点, 除新金兰外, 其他品种瓜皮色为深绿色纹状。
2.3 不同品种西瓜产量结果及经济效益比较
如表3所示, 参试品种中, 京欣3号产量达39 866.7kg/hm2, 较CK增产1 666.7 kg/hm2, 增产率为4.4%, 居参试品种第1位;新玉产量达38 433.3 kg/hm2, 较CK增产233.3kg/hm2, 增产率为0.6%, 居第2位;京欣2号 (CK) 产量达38 200.0 kg/hm2, 居第3位;新金兰产量37 100.0 kg/hm2, 较CK减产1 100.0 kg/hm2, 减产率2.9%, 居第4位;新兰产量达35 033.3 kg/hm2, 较CK减产3 166.7 kg/hm2, 减产率8.3%, 居第5位。
注:西瓜价格以4.8元/kg计。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表明, 新品种京欣3号在抗性方面较其他4个品种强, 而且产量高, 经济性状较好, 可在大田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而新玉则表现抗性差、产量低且果形不正等特点, 不宜示范种植。该试验在出苗期及幼苗期遭不同程度冻害, 可能对产量结果有影响。
摘要:进行塑料大棚西瓜新品种引进试验, 结果表明:京欣3号、新玉开花坐瓜早, 新兰、新金兰表现出苗期较长、开花坐瓜相对较迟、生育期长、晚熟等特点。京欣3号表现出抗寒性强、抗病虫能力强等特点, 新金兰、新兰、京欣2号抗病性次之, 新玉则抗病性弱, 抗旱性差, 参试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枯萎病发生。京欣3号在抗性方面较其他4个品种强, 而且产量高, 经济性状较好, 可在大田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新玉品种表现抗性差, 产量低且果形不正等特点, 不宜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
关键词:塑料大棚,西瓜,新品种,引进试验
参考文献
[1]项生, 王海荣, 董思瑶, 等.功能性特色小果型西瓜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J].农业科学研究, 2013 (4) :87-91.
[2]张学科, 赵建国, 刘娟.压砂田西瓜新品种引进试验总结[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7) :9-10.
[3]刘美琳, 张同志.西瓜新品种引进试验初报[J].上海蔬菜, 2011 (2) :23-24.
[4]李建斌, 李建明, 戴侃忍, 等.小型无籽西瓜新品种引进[J].陕西农业科学, 2009 (4) :39-41.
[5]李冬, 王志强, 于蓉, 等.宁夏中部地区中晚熟有籽西瓜新品种引进试验[J].长江蔬菜, 2007 (12) :41-42.
引进:试验研究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选择在麟游县东部塬区的九成宫镇桑树塬村贤坡村民小组 (渭北旱原丘陵沟壑区) 进行。前茬小麦收获后及时深耕1次, 土壤肥力中等, 一般年份小麦产量6 t/hm2左右。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包括普冰151、西农219、西农323、普冰9946、中麦175、西农189、运旱20410、长武34-3、西农318、长6359、晋麦47等。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1个处理, 即一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晋麦47作对照 (CK) 。采用随机区组多排式排列, 重复3次, 小区面积13.34 m2, 8行区, 行长6.67 m, 行距0.25 m, 播量300万粒/hm2, 全区收获计产, 重复间走道宽0.5 m, 试验区周围种植3行保护行[4,5,6]。
1.4 试验方法
试验期间观察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各品种进行计产, 并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3年9月上旬和中旬连续降雨, 使小麦较正常年份晚播7 d左右, 但是雨量充沛土壤墒情好, 小麦播种质量高, 出苗整齐, 无缺苗断垄现象。冬季没有有效降水, 干旱严重, 造成冬季分蘖减少, 较正常年份减少3成, 春季气温回升较快, 雨量充沛, 春季分蘖显著增加, 成穗期气候适宜, 分蘖成穗率较高, 小麦群体结构大, 特别是晋麦47和运旱20410受条锈病影响导致小麦籽粒秕瘦, 参试品种千粒重较上年减少5~15 g。
2.2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结果
与对照晋麦47相比, 增产的品种有中麦175、普冰9946、长武34-3、西农318、西农189、长6359、西农219、西农323、普冰151, 增产幅度分别为43.1%、34.7%、29.2%、27.8%、26.4%、19.4%、15.3%、8.3%、6.9%;较晋麦47减产的品种有为运旱20410, 减产幅度为-9.7% (表1) 。由F测验可以看出, 重复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品种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还需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 (表2) 。
经新复极查差分析, 可知中麦175、普冰9946、长武34-3、西农318、西农189、长6359、西农219、西农323、运旱20410与对照品种晋麦47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晋麦47与普冰151与晋麦47产量水平差异不显著。
注:**表示差异极显著。
3 品种评述
3.1 中麦175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 2007年经北京市和山西省审定通过, 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冬性, 中熟, 幼苗半匍匐, 株高75 cm左右, 株型紧凑, 叶色深绿, 颈上叶片宽大, 蜡粉层厚, 穗蘖分离快, 穗纺锤型, 抗旱、抗寒性强, 穗层整齐, 长芒, 白壳, 白粒, 籽粒半角质, 20122013年度和20132014年度产量都居试验第1位。20122013年秋冬春3个季节持续干旱, 20132014年春季白粉病和条锈病严重发生, 但是根据连续2年试验来看, 中麦175抗旱、抗寒、抗条锈、叶锈强和抗白粉病, 综合性状好, 具有抗旱、抗寒、分蘖强的特点, 建议2014年秋播开展多点示范。
3.2 普冰994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与中国农科院联合选育, 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 连续2年较对照晋麦47增产, 冬性, 中晚熟, 幼苗半匍匐, 株高105 cm, 穗纺锤型, 长芒, 白壳, 白粒, 籽粒半角质, 抗旱、抗寒性强, 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田间综合抗病性明显优于晋麦47, 具有抗旱、高产、稳产、抗病、优质等特点。
3.3 长武34-3及西农318
2014年通过陕西省审定, 定名为长航一号。西农3182014年第1年引进, 建议下年继续扩大示范。
4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中麦175、普冰9946可在渭北旱塬地区开展多点示范, 可适当推广;长武34-3、西农318第1年开展引种试验, 可种植示范观察。
参考文献
[1]曹廷杰, 赵虹, 王西成.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品种 (系) 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9) :13-16.
[2]邢松, 房春兴.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4) :16-17.
[3]彭敏, 蔡高磊, 胡学明, 等.高优小麦区域试验的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 2014 (1) :153-155.
[4]李成, 吴文花, 李燕, 等.“建麦1号”弱筋小麦播种量 (密度) 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04 (5) :112.
[5]小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引进:试验研究 第7篇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2009年开始, 就积极引进紫山药品种资源, 并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 鉴定各品种在该地区的适应性, 从中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紫山药品种, 并保存利用。2013年课题组又收集到紫山药资源8份 (其中块状紫山药7份, 长柱状紫山药1份) , 主要来自山东青州, 江苏徐州, 浙江海盐、杭州、宁波, 福建三明, 陕西榆林, 台湾等地。紫山药喜温、喜光, 生长期较长, 适应性强。紫山药长在地下、毛根很多, 它的食用部分不是肥大的根, 而是肥大的块茎, 块茎形状的变异主要是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其中土壤环境影响很大。紫山药的根系不是很发达, 多分布在土壤浅层吸取水分和养分[4]。根据紫山药的植物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分别在济宁市农科院及周边等地区的不同土壤条件下进行栽培试验。
从原产地引来薯块以后, 分别对原薯块的来源地、特征特性等进行了详细记载、调查, 整理如表1、表2。
根据紫山药的繁育特点, 依次进行晾晒、切块、催芽、种植在肥水条件一致, 排灌良好的紫山药选种田中, 形成紫山药种质资源圃, 对资源圃进行统一管理, 并注意调查出苗及田间生长情况, 必要时进行挂牌标记, 种植后大约25~30 d出苗, 紫山药出苗至出苗后30 d左右茎叶深紫红色, 叶色光亮, 无茸毛;30 d以后变为绿色, 叶茸毛中等。
6月中旬, 对紫山药种质资源圃中的每个品种的地上部分进行观察、记录, 每个品种摘取中部叶片5片进行测量叶长、叶宽、叶柄长及其叶脉个数, 取其平均值, 调查结果见表3、表4。
10月中旬, 对紫山药种质资源圃进行同时收获, 单独存放不混杂, 次年再种植鉴定。对挂牌标记的单株重点保护, 进行薯块测量调查见表5。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 结合薯块外观及口感调查, 综合评价济宁地区引来的这些紫山药品种:品质优, 口感细腻, 有些品种第一年引种种植时薯块稍小, 经过栽培驯化都可在济宁地区示范种植。
块状紫山药免开沟栽培, 屏弃了普通长山药传统的挖沟或机械化开沟的栽培方式, 改变了挖深沟严重破坏土壤耕作层的栽培制度, 也避免了夏季多雨时塌辙沟的现象;同时打破了普通长山药栽培对土壤的严格要求, 拓宽了山药栽培的土壤类型, 扩大了山药栽培范围, 沙性或黏性土均可、栽培技术简单, 易懂、易学、易推广, 大大减轻了种植山药农民的劳动强度, 扩大了山药的种植推广范围。
紫山药是药食同源的植物, 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多糖及淀粉等营养物质, 它有滋肺益肾、健脾止泻、对脾虚腹泻、久痢不愈、肾虚遗精、小便频繁等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并且食味鲜美,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作为一种特色产业发展种植紫山药, 可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辟一条新途径,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因此, 开展对紫山药资源的引进、栽培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引进不同地区的8份紫山药种质资源, 分别在济宁市农科院及周边地区的不同土壤条件下进行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这些紫山药品种, 品质优, 口感细腻, 有些品种第一年引种种植时薯块稍小, 经过栽培驯化都可在济宁地区示范种植。
关键词:紫山药,种质资源引进,栽培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海玲, 单承莺, 张卫明, 等.山药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 25 (6) :1-6.
[2]刘庞源, 宋曙辉, 张宝海, 何伟明, 王文琪.紫山药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研究[J].北方园艺, 2011 (23) :55~56.
[3]周淑荣, 董昕瑜, 郭文场, 刘东宝, 刘佳贺, 李悦.紫山药的栽培和利用[J].特种蔬菜, 2015 (03) :42-46.
[4]刘庞源, 宋曙辉, 张宝海, 何伟明, 王文琪.紫山药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研究[J].北方园艺2011 (23) :55~56.
引进:试验研究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该试验在内官镇乌龙村二社某农户的水川地中进行, 试验地块为黑麻垆土, 前茬为玉米, 播前取土化验, 土壤有机质12.83 g/kg, 速效氮162 mg/kg, 速效磷10.37 mg/kg, 速效钾316 mg/kg。试验地肥力中等, 地力均匀。试验地海拔1 925 m, 年平均降雨量370 mm, 年平均气温6.3℃, ≥10℃有效积温2 239.1℃。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晒垡, 冬前打耱保墒, 整地时将畦土整细整平, 施足基肥。
1.2 试验材料
该试验参试甘蓝品种共7个, 分别为三农早生 (产地河北省邢台市三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LK尚帝 (产地河北邢台龙科种业有限公司) 、金春宝 (产地河北邢台申仕种业有限公司) 、渥美 (产地日本) 、春甘45号 (产地中国农业科学院花卉蔬菜研究所) 、古斯特 (产地山东枣庄) 、中甘21号 (产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各甘蓝品种均由定西市种子站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中甘21号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每小区面积25 m2 (5 m5 m) 。
1.4 试验过程
各处理于2013年3月23日在温室内育苗, 4月27日进行移栽定植。株行距20 cm20 cm。一般施优质腐熟有机肥90.0 t/hm2、氮肥 (N) 300.0 kg/hm2、磷肥 (P2O5) 67.5 kg/hm2、钾肥 (K2O) 150 kg/hm2, N∶P2O5∶K2O为1∶0.23∶0.5, 其中基肥占30%、追肥占70%。追肥分3次施用, 第1次在移栽后10 d施用, 以后每隔20 d施1次。各小区按5 m5 m做成小畦, 小区之间留宽60 cm的保护行, 然后采用幅宽120 cm地膜全地面覆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大田一致[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甘蓝的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 各品种3月23日育苗, 4月27日定植, 与中甘21号 (CK) 生育期相同的有三农早生、金春宝、春甘45号、古斯特;比CK推迟成熟的品种有LK尚帝、渥美, 比CK推迟10 d成熟。
2.2 不同品种甘蓝的品质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 在参试的7个品种中, 单球重比CK中甘21号高的品种有金春宝、渥美、古斯特、三农早生、LK尚帝、春甘45号, 分别比CK高0.35、0.31、0.28、0.27、0.23、0.09 kg;各参试品种的球形指数都比CK低。
2.3 抗性表现
在栽培过程中, 由于预防得当, 未有病害发生。在定植初期, 有地下害虫发生, 未对产量造成影响。各品种的抗病性与CK无差别。
2.4 产量表现与效益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在参试品种中, 各品种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三农早生、LK尚帝、金春宝、渥美、古斯特各品种产量分别是49 040、51 668、52 700、55 328、53 456 kg/hm2, 中甘21号 (CK) 产量是42 252 kg/hm2, 上述5个处理较CK增产率分别达16.07%、22.29%、24.73%、30.95%、26.52%, 春甘45号产量为42 016 kg/hm2, 较CK减产0.56%。通过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各处理间F=33.86>F0.01=4.82,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说明各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较大。其中, 以渥美、古斯特、金春宝等品种田间长势强, 抗病性较好, 产量表现好, 建议在继续进行试验示范的同时, 扩大种植面积。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 以渥美、古斯特、金春宝3个品种表现最佳, 植株生长健壮, 株型紧凑, 田间长势强, 抗病性较好, 产量表现好, 产量分别为55 328、53 456、52 700 kg/hm2, 较对照增产30.95%、26.52%、24.73%, 可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 在继续试验示范的同时, 扩大种植面积。
参考文献
[1]张淑媛, 张如松, 方加龙.出口型晚熟结球甘蓝新品种引进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 2011 (1) :15-17.
[2]方梅芳, 许伟东, 谢家驹, 等.欧洲型结球甘蓝新品种引种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 (5) :72, 121.
[3]葛建, 王建华, 秦文斌.露地春甘蓝新品种引种试验报告[J].长江蔬菜, 2008 (2) :49-50.
[4]林建军, 吴水祥.夏秋甘蓝品种比较试验[J].上海蔬菜, 2005 (5) :16-17.
[5]吴丽霞, 玉光, 殷良芳, 等.结球甘蓝新品种比较试验[J].上海蔬菜, 2007 (5) :32-33.
豇豆品种引进试验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共4个参试品种, 1号:农望新杂二号 (江西农望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 2号:新早高产四号, 3号:小叶之豇844, 4号:精选特长80, 2~4号种均为湖南靖州西南种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试验田选择在交通便利, 排灌方便, 耕作水平较高, 具有代表性的三江镇龙塘村城郊蔬菜生产基地内, 土壤肥力中上等, 前茬为马铃薯。采取同田小区对比试验, 共设4个小区, 不设重复, 每个品种为一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为133.4 m2, 每个小区分成2厢, 每厢播2行, 每个品种播4行, 厢沟宽为36 cm、深为30 cm。于2009年4月22日播种, 采用露地直播方式, 按行距50 cm, 穴距33 cm进行点播, 每穴播3~4粒, 播种深度为4~5 cm, 齐苗后每穴留两株。采用当地高产种植模式进行管理。每个小区随机抽取10穴定点调查其生物学特性, 商品性状和发病率, 并对各品种产量进行跟踪调查, 以6月30日以前的产量作为前期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特征特性
2.1.1 生物学特性
试验结果 (见表1) 表明, 4个试验品种均为4月27日出苗;抽蔓期除1号较早外, 其他的基本一致;开花期表现不一致, 相差2~5天, 其中1号开花最早, 为6月6日, 而4号则最晚, 为6月11日;结荚期表现也不一致, 相差3~6天, 其中1号最早, 为6月14日, 而4号则最晚, 为6月20日;始收期较为一致, 除1号为6月21日, 4号为6月24日外, 其他两个品种的始收期均为6月25日。各品种的单株分枝数均为1枝, 在所试验的品种中, 第1花序着生节位有差别, 着生节位最低的是3号, 为第3节;着生节位最高的是4号, 为第6节。此外, 各参试品种的生长势也强弱不一, 3号的生长势较弱, 2号的生长势中等, 而1号和4号品种则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
2.1.2 商品性状
从表2可知, 各参试品种的商品性状以1号最好, 单株结荚数多、单荚最重、荚条最长且荚条匀称整齐、色绿、肉质肥厚、每荚鼓粒少。其次为4号和2号, 但各有优缺点, 4号单荚重、荚长、荚厚及颜色等商品性状较2号好, 但单株结荚数不如2号, 3号种商品性状表现较差。
2.2 抗病性
各参试品种均有白粉病发生, 1号品种为零星发生, 叶发病率低, 仅为5%, 叶发病率较高的为3号品种, 达30%, 各参试品种均未出现锈病、病毒病和枯萎病病株。
2.3 产量表现
从表3看出, 在产量表现上, 1号种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表现最高, 分别为926.0 kg/667 m2和1526.5 kg/667 m2, 其次为4号种, 1号与2号、3号、4号品种间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 2号和3号品种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3号品种前期产量和总产量表现最低, 分别为624.5 kg/667 m2和1187.0 kg/667 m2。
3 小结
引进:试验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