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业绩评估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业绩评估范文(精选6篇)

业绩评估 第1篇

由于观测的难度和信息不对称, 使得经营者就可能利用不可控环境为自己的经营不善找借口, 或利用信息不对称来隐瞒自己的偷懒行为。而对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撤换等各种机制只能在绩效核定基础上发挥作用。无论从哪方面讲, 经营者绩效评定 (而不仅仅是企业绩效评定) 是关键, 也是瓶颈。因此, 很有必要在这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至少是思路。

任何对经营者绩效的评定, 离不开在对其领导的企业绩效评定基础之上。因为企业“产出结果是一个随机变量, 该变量之分布依赖于代理人采取的行为” (Kenneth J.Arrow, 1985) 。这说明企业绩效 (产出)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营者 (代理人) 的绩效。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整体绩效是指企业利润, 但这并不仅仅是经营者单个人努力的结果, 因而不能代替作为经营者个人的绩效。

在企业绩效已知基础上, 我们提出两种经理人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绝对绩效和相对绩效的评价方法。

二、绝对绩效Pa的评估

这个方法的基本思路即企业总体绩效 (企业利润P) 减去经理人以外其他人绩效。那么, 首先要理清经理人以外其他人绩效 (或贡献) 。

这里我们首先考虑的是非人力资本绩效I, 即投资人的作用。企业的绩效是由股东、债权人等投入的非人力资本结合人力资本共同创造的。这部分非人力资本的绩效容易衡量, 即这部分资金在资本市场的资本利息收益, 或称社会平均利润。其次要考虑的是经理人以外其他人力资本绩效PO。抛开非人力资本的因素不说, 企业全体人力资本取得的绩效应是企业经理人和其他员工共同创造的, 或者说是他们绩效的“有机总和”。这意味着, 其他员工的绩效应被剔除。最后, 要考虑的是经理人的机会成本C。人力资本其实也是一种投资, 一种占用, 也具有使用的排他性, 因而也存在机会成本。也就是说, 雇佣某经理就会失去雇佣其他人为经理的机会, 失去其他人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可能, 这个成本也应被剔除。

基于以上分析, 经理人绝对绩效Pa, 也就是其个人边际贡献可以定义为:

undefined

这里Pa是经理的个人边际贡献, 即是经理人的绝对净绩效。如果Pa0, 只能说明该企业家至多有苦劳而不能说有功劳了。

三、相对绩效Pr的评估

对绩效优劣的评定也可以落脚到比较上:比同类强则为优, 比同类差则为劣。这就要求企业最好有可比性。因为内、外部环境都大致类似的企业最有比较意义。但不管纵向比、横向比, 环境完全相同的企业几乎不存在。无论时间上、空间上, 都不可能有环境完全相同的企业给不同的经理经营。但这不意味着不同的考题考核不同的经理们就一定不能比较, 只要这些考题在同一难度坡度, 就能区分出不同经理的能力和绩效大小了。如果企业经营环境较接近, 就意味着经理的经营难度接近。这样可直接通过企业的绩效指标, 来比较经理绩效的大小、优劣。如果经营环境差异较大、经营难度系数不一, 则应将那些对企业绩效影响很大、但经理很难控制的环境因素剔除后再比较。

具体来说, 就是首先通过专家筛选出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及权重, 再对某具体企业的这些因素给予优劣系数评定, 并给予定量分值数。不同时间、空间的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因素往往很多。哪些是要修正的因素呢?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企业家对某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高低;一是某环境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高低。据此可画出环境因素四分图。 (图1)

Ⅲ、Ⅳ象限内因素, 因为对企业绩效影响甚微, 可忽略不计;Ⅰ象限内因素, 对企业绩效影响虽大, 但可被经理人所控制, 故企业绩效大小能准确反映经理人的管理控制能力, 也不用修正。只有Ⅱ象限内因素, 属于经理人难以控制却又对企业绩效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需要进行修正。假设已筛选出某企业Ⅱ类环境因素若干, 经专家评估这些的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值分别为S1、S2Sn, , 0

四、两种绩效评估方法优劣比较

1.绝对绩效的评价需要剔除其他员工绩效甚至高层经理的机会成本, 但这些数据比较难得。一般, 普通员工的绩效较容易计量。或者说, 我们较容易了解到这种人力资本的社会平均绩效, 即机会成本。而较高层的经理, 虽然绩效往往更大, 但工作性质更复杂, 可比人数又更少。加上我国经理人才市场尚不健全, 这类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就不太容易定量衡量了。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一点, 至少可以正确定性衡量。如某国企虽有盈利, 但与同行业类似环境的民企、外企的盈利水平却相差巨大, 则该企业经理的绩效恐怕应为负数。以往我们说无功既是过, 现在应改为无大功即是过。因为小功人人可建, 之所以选用你这一人力资本, 就是期望你能建过人之功, 创超额绩效, 至少不低于机会成本。

2.相对绩效的评价数据更易取得, 但假设条件较严。根据锦标制度理论, 不同代理人业绩只有受共同的不确定因素约束影响, 其相对业绩比较和排名才可以剔除这些不确定因素。但实际上, 企业家绩效受多种不能人为控制的客观因素影响。如果在某些企业, 这些因数影响太大或太复杂, 或很难穷尽所有重大影响因素, 很难通过权数修正来剔除影响后比较, 则不适宜使用本方法。特别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家绩效的评定和比较, 则较适宜绝对绩效评定方法。

3.以上两种方法, 都离不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一些诸如系数、权数、平均绩效大小等, 可以采取德尔菲法综合专家意见。专家可以是同行业的企业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观察的不完全性及企业家能力的显示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张维迎, 1999) , 再加上有些关于影响力大小等定性问题也很难通过专家取得相对统一意见, 在评估企业家绩效的实践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诸如不精确、不及时等问题, 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必要的动态调整。毕竟, 这里, 只是给出了一些总体的思路及探索。

参考文献

[1]蔡莉, 单军.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价研究.管理评论, 2003, (2) .

[2]张志, 张维.企业人力资本与激励性契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3, (5) .

[3]戴东红.我国股权激励实践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管理评论, 2003, (7) .

[4]李绪红.经营者薪酬:西方国家的实践及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上海管理科学, 2003, (6) .

[5]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中国经济时报, 2003-4-14.

发电公司业绩评估报告 第2篇

发电公司业绩评估报告

一、企业基本情况 辽宁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清电公司”)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其前身清河发电厂始建于1966年,1970年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经4期扩建1984年末全部竣工。1、2期工程装机容量4100MW(其中2期工程2100MW机组为前苏联生产),3、4期工程装机容量4200MW(其中3期工程3200MW机组为前苏联生产),现总装机容量1200MW。 清电公司年发电消耗原煤400万吨左右,设计煤种主要为辽宁铁煤集团生产的长焰煤,发热量一般在17145kJ/kg,挥发分一般在40%。由于铁煤集团煤炭资源紧张,现煤源主要构成为铁煤集团约25%、黑龙江龙煤集团约30%、内蒙古霍煤集团约15%、吉林辽源矿务局约20%、其他地方矿约10%。煤炭运输方式为火车运输,有铁路专用线 31.3公里 ,自备机车6台。 ,清电公司作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主辅分离、运检分离改革的试点单位,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深化体制改革工作,至20年底将原清河发电公司一分三,即辽宁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清河电力检修有限责任公司和辽宁清河电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存续公司管理和运行发电资产。 二、评估过程简述 清电公司能耗专项评估队根据集团公司安生综合函[]12号“关于对清河发电公司进行能耗专项评估的通知”精神,于 6月22日 至 7月9日 对清电公司的能耗管理进行了为期18天的专项评估。评估队共有8人组成,其中有队长1人,队员7人。评估队共分三个组,分别是燃料管理组3人,运行指标组2人,非生产耗能组2人。本次评估重点围绕清电公司自201月至5月供电标准煤耗指标不正常升高的问题,对影响该指标的有关燃料管理、运行指标管理、非生产耗能管理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评估队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发电企业业绩目标和评估准则(试行)》、《发电企业业绩评估指南(试行)》、《发电企业业绩评估管理制度》等业绩评估标准文件为依据,本着“标准高,评估准,分析透”的原则,采取访谈、现场调查、核查报表和台帐、调阅有关历史数据和规章制度等方式。评估期间共查阅规章制度40份、报表121份、有关文字材料74份、日志37份;访谈有关人员156人次,其中:厂级领导4人次,中层管理人员36人次,一般管理人员72人次,其他人员51人次;召开座谈会2次,问卷调查1次。此外,评估队参加了6月末煤场盘煤2次,随机采样1次,监测原煤采样2次,抽查原煤样10份。 为使这次能耗评估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正式评估前一个月,评估队按程序对清电公司能耗专项评估进行了预访问;评估期间,集团公司业绩评估办公室袁德、柳光池两位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对评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外,清电公司对这次能耗专项评估较为重视,从厂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能以坦诚开放的态度提供资料、给予配合,这些为这次专项评估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谨向清电公司表示感谢。 评估活动,未找出值得推广的良好实践,共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8项。 三、基本评价及主要评估结论 (一)能耗管理工作基本评价 今年以来,清电公司在煤炭资源紧张、煤炭质量下降、煤炭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不利的外部市场环境下,能够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组织煤源,争取多发电量。今年在去年完成68.05亿千瓦时电量的基础上,1-5月累计完成发电量265657万kWh,连续安全运行达292天,本年已实现一个百日安全生产周期。但是,清电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企业能耗指标的异常情况,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致2005年1-5月供电煤耗指标大幅度上升。2005年1-5月清电公司累计完成供电煤耗 424.22g /kWh,同比上升 38.57g /kWh。其中1月份完成 456.13g /kWh,同比上升 70.63g /kWh;2月份完成 444.39g /kWh,同比上升 58.13g /kWh;3月份完成 417.12g /kWh,同比上升 32.16g /kWh;4月份完成 402.66g /kWh,同比上升 16.73g /kWh;5月份完成 399.31g /kWh ,同比上升 13.67g /kWh。 供电煤耗如此大幅度上升是不正常的,反映了企业在能耗管理上长期存在着较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清电公司领导对能耗管理不够重视。表现在:一是对集团公司下达的能耗考核指标:供电煤耗 383g /kWh、综合厂用电率8.8%(中电投安生[2005年]62号文件),没有按计划分解,分月控制,也没有具体的保证措施。二是对目前供电煤耗和综合厂用电远远高于集团公司下达的考核指标,没有及时组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能耗大幅度升高的真实原因,更没有具体的解决措施。三是能耗管理上职能部门界面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分析不及时,措施不具体,考核不到位。 2、整体能耗管理水平低下,个别环节问题比较突出。表现在:一是思想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淡化,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二是燃料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燃料管理只注重煤耗和入厂、入炉煤热值差两个指标,忽视全过程管理;数据统计人为调整,煤耗不准确,以致出现入厂、入炉煤热值差和供电煤耗值大起大落,根本不能反映机组的实际煤耗水平;煤场管理薄弱,采、制样、化验工作缺少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三是非生产用能管理观念陈旧,缺乏效益意识。非生产用能计量装置不全,无法核实真实的供热、供电负荷,只是象征性收取,无法保证全额回收,大部分都纳入煤耗计算,影响了机组煤耗水平。四是运行指标管理粗放,很多经济指标长期偏离设计值和规定值,没有组织研究解决,使得机组运行经济性较差。 (二)主要评估结论 1 、在当前设备健康状况、机组运行工况和发电负荷率等条件下,机组全年平均供电煤耗应在 380g /kWh以下 (1)在不增加机组技术改造前提下,通过加强设备检修、维护和运行管理,提高机组运行指标水平和大机组发电比,减少启停次数,降低各种单耗和综合厂用电率,至少可降低供电煤耗 10g /kWh。 (2)加强非生产用热、用电管理,规范与实业公司的关联关系,对非生产用热、用电做到全部收费,至少可降低供电煤耗 12g /kWh。 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加强燃料全过程管理(包括入厂、入炉煤热值检验、入炉煤计量、煤场管理、燃煤的掺烧调配等),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减小热值差,保持入炉煤质相对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损耗。 2 、清电公司2005年1-5月供电煤耗上升原因 清电公司2005年1-5月供电煤耗累计完成值与同期比较上升了 38.57g /kWh,需多耗用原煤15.52万吨。 ( 1)生产小指标综合影响使供电煤耗上升 5.54g /kWh,多耗用原煤2.23万吨。评估队用反平衡方法计算与同期比较,今年因发电量较同期少发23370万千瓦时,综合厂用电率同比上升0.61个百分点,生产小指标综合影响使供电煤耗上升 5.54g /kWh(机组指标分析影响上升 4.34g /kwh),多耗用原煤2.23万吨。 (2)供电煤耗存在人为压低现象,煤耗上升 13.35g /kWh,使煤场亏损5.37万吨。评估队用反平衡方法计算1-5月供电煤耗累计值为 399g /kWh,煤耗水平基本符合机组实际情况。清电公司201-5月份统计上报供电煤耗累计值 385.65g /kWh,人为调整,影响煤耗上升 13.35g /kWh,以致账面存量增加,引起煤场亏损5.37万吨,煤场亏损对今年煤耗大幅度升高有较大影响。 (3)燃料管理影响供电煤耗上升 19.68g /kwh,多耗用原煤7.92万吨,是今年1-5月供电煤耗上升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详细分析见附件1;2005年1-5月非生产供热耗煤同比无影响。)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煤耗计算数据混乱,不能反映机组真实煤耗水平 事实依据: 1、煤耗计算采用原始数据混乱。清电公司统计上报供电煤耗计算入炉煤耗煤量数据源有三个,分别是燃管中心月统计耗煤量、皮带秤月累计用煤量、生产早报累计上煤量。2005年1月采用皮带秤计量耗煤量379976吨,2005年2月采用燃管中心上报耗煤量309429吨,2005年5月采用生产早报累计上煤量329538吨。 2、计算入炉煤量人为调整。年7月燃管中心上报耗煤量为335710吨,而计算煤耗所用入炉煤量为319710吨,人为调整16000吨;2004年8月燃管中心上报耗煤量为373934吨,而计算煤耗所用入炉煤量为328934吨,人为调整45000吨;2004年11月燃管中心上报耗煤量为393592吨,而计算煤耗所用入炉煤量为377592吨,人为调整16000吨;2005年5月生产早报耗煤量为329538吨,而计算煤耗所用入炉煤量为319538吨,人为调整10000吨。 3、入炉煤热值不是实际检测值,而是入厂煤热值减去人为调整数确定入炉煤热值。2004年1~2月在入厂煤热值上减去120kcal/kg,3~6月在入厂煤热值上减去110kcal/kg,10月在入厂煤热值上减去410kcal/kg。 2005年2月在入厂煤热值上减去318kcal/kg,3~5月在入厂煤热值上减去120kcal/kg。 4、皮带秤1995年安装至今不能正常运行,无法对入炉煤量用计量装置进行统计。2005年4月19―28日,皮带秤数据失灵,分炉上煤量和累计上煤量均在亿吨以上; 6月26日 ,8号炉上煤量出现负数。 原因分析: 1、清电公司对煤耗指标管理概念不清,只关注煤耗指标的最终数据,不重视对影响煤耗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对集团公司及中电国际的燃料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对煤耗管理没有明确一个职能部门归口负责,煤耗管理的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当煤耗出现不正常波动时,没有管理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全面分析,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和防范措施,而是随意调整数据。 2、入炉煤没有采样装置,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无法对入炉煤质量进行检验,造成了入炉煤热值人为调整确定,同时也不能对入厂煤质量进行核对监督。 3、清电公司长期不重视皮带秤管理,皮带秤检定制度不符团公司的要求,皮带秤检定有章不循。《清电公司燃煤入炉计量系统检修、维护、校验管理规定》3.1条款:入炉计量系统每月进行一次实煤标定,不符合集团公司燃料管理制度每月校验2~4次的规定。实际工作中也没有按自己规定的制度校验皮带秤,2005年仅4月和6月各校验一次。 改进建议: 1、公司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能耗的过程管理,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燃料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的入炉煤计量及采、制、化管理制度,明确煤耗归口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煤耗分析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发、供电煤耗的正、反平衡验证,对不正常的煤耗波动保持高度的警觉,及时组织分析、查找原因,限期制定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入厂煤和入炉煤热值差的真实性。 2、煤耗的计算和数据统计要严格执行《统计法》,数据源要真实、准确,应将皮带秤的计量数据作为燃煤量的唯一数据来源。有关部门报表和数据应协调一致,出现不一致时,应及时分析,如涉及到数据调整时要附调整依据和文字说明。 3、针对体制改革后出现的设备维护与运行界面不清、协调困难等问题,清电公司应及时与检修公司签订规范、严谨的设备维护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及可操作的考核条款,必要时中电国际应派人进行指导和协调。清电公司自身要建立健全设备巡查、维护监督、考核机制,尽快投运入炉煤采样装置,以获得真实的入炉煤热值。 4、重视皮带秤的管理,加强皮带秤的运行、维护、校验工作,提高其投入使用率,保证计量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皮带秤校验必须符合集团公司燃料管理制度的要求,并认真执行。 (二)燃煤检验未建立双重核对机制,缺少有效监控手段 事实依据: 1、入厂煤的采、制、化工作均由燃管中心一家完成,无法对入厂煤质量实行有效监督。 2、入炉煤没有采样装置,也没有独立的入炉煤化验室,无法反映入炉煤的真实热值,也不能对入厂煤热值进行核对。 3、评估队在 6月22日 和 6月28日 现场观察时,发现采、制样均不能按照国标要求严格执行,煤车采样深度不够,二分器使用不符合标准。采样班共有25人,其中主要担负采、制样操作的临时工12人,均无证上岗。 原因分析: 1、清电公司对集团公司燃料管理制度关于建立双重化验核对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不力,目前入厂煤验收只有一个部门负责,没有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 2、对采、制样的主要操作人员(临时工)培训不够,采、制操作不规范,带班人员监督不到位。 3、公司领导针对日耗煤量较大,来车数量较多,人工采样很难按照“国标”要求车车规范采样以及冬季冻车严重、采样代表性差的问题,没有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 改进建议: 1、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及中电国际燃料管理制度的要求,尽快建立双重化验核对机制。加强燃料效能监察工作,成立以监审部门牵头的燃料监督小组,每月不定期抽查采、制、化工作,尤其要加大自购煤的监督力度。 2、积极研究采用入厂煤机械采样装置的可行性;尽快采用入炉煤连续采样装置。 3、加强对采、制样人员的管理,建立采、制样人员的定期轮换制度,对采、制样人员严格培训,做到全员持证上岗。 4、针对目前煤炭市场变化、煤质下降的实际,建立应变机制,对信誉度较差的矿点来煤,采取有效的采制化措施,准确核实来煤的真实热值。 (三)煤场管理不规范,出现不正常亏盈 事实依据: 1、煤场盘点数据不准确,出现不正常亏盈。 2004年9月6日 和 9月7日 两次盘点盈亏相差8048吨,两次盘煤东煤场分别选用1.15吨/m 3 和1.0235吨/m 3 不同的密度。2004年3月煤场盘亏15808吨,8月盘亏20536吨, 9月28日 盘亏55725吨,10月盘盈2004吨。 2、煤场盘点不规范,没有做到按月盘点。评估队查阅2004年和2005年盘点记录,发现2004年3月是中旬盘点,6月是下旬盘点,9月是上旬盘点,11月是下旬盘点,不符合规定。煤场盘点未按集团公司燃料管理制度规定做到每月盘点一次,如2004年1月、2月、4月、5月、12月、2005年1月没有盘点;盘煤时,未按要求进行煤堆整形;库存煤密度长时间未做测定,仅凭经验数据估算。 3、煤场存煤不能按照集团公司燃料管理制度规定的不同煤种分堆存放、先堆先用,对燃用高挥发份的褐煤没有撒均压实、定期测温。 6月28日 评估队参加厂里煤场盘点时,发现东煤场北侧和中部各有一处自燃。评估队访谈有关人员,了解到储煤场2004年发生多起自燃,今年3月末、4月初也曾发生过大面积自燃。 4、掺烧手段单一。清电公司制定的混配煤管理规定中的掺烧方案仅明确来煤的直接掺烧,没有煤场取用时的劣质煤掺烧方案。 原因分析: 1、清电公司没有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的燃料管理制度,对煤场管理不重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2、煤场盘点组织混乱,责任不清,分工不合理,没有制定盘点标准和执行程序。煤场出现不正常亏盈时,没有及时分析,查找原因,而是任其盈亏,人为调整数据。 3、煤场管理有章不循。清电公司2004年10月下发了《燃料储煤场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制度中规定了盘煤、储煤场定期整形、防止自燃等内容,但是都没有认真执行。煤场管理有关部门和人员责任心不强,主动性差,积极性不高。 4、清电公司对煤场储存的高挥发份煤种没有积极利用煤场现有设备进行掺配,以致高挥发份煤种长期存储,造成热值损失和自燃。 改进建议: 1、按照集团公司燃料管理制度的要求,修改和完善煤场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认真执行,并按制度检查和考核,建立长效考核机制。 2、制定煤场盘点标准和执行程序,明确盘点人员和责任部门,严格固定盘煤时间,完善盘煤手段,改进盘煤方法,盘点记录要规范齐全,参加盘点人员要签字。 3、按集团公司的要求,完善煤场的储存措施,完善煤场消防、喷淋设备。按煤种分堆存放,定期测温,防止自燃。 4、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合理组织实施燃煤掺烧方案,重点加强高挥发份煤种的掺烧,真正作到先堆先用,烧旧存新,减少煤场损失。 (四)燃料数据统计不严谨,随意性大 事实依据: 1、煤场亏吨损耗,随意冲销。2004年9月份财务报表核销储损耗煤66589吨,2004年12月又冲回。 2、燃料库存数据,统计不规范。2004年12月财务报表期末结余燃煤库存126924吨,燃料报表12月期末账面存煤60335吨,相差66589吨。2005年1月燃料报表期初库存为47342吨与2004年12月燃料报表期末账面存煤60335吨相差12993吨。2004年9月燃管中心向商务部和财务部分别报出电生16―1表,月末库存分别为51817吨和47021吨,燃管中心燃料报表2004年11月月末结存量为85899吨,而2004年12月月初结存量则变为84200吨,数据均不一致。 3、入炉煤没有热值化验,热值差完全是人为调整数字。2004年7月热值差调整为360kcal/kg,8月为287kcal/kg,9月为290kcal/kg,10月为410kcal/kg,11月为400kcal/kg,12月为280kcal/kg; 2005年1、3、4、5月在入厂煤热值上减去120kcal/kg,2月热值差调整为318kal/kg。 原因分析: 1、清电公司没有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燃料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不能保证燃料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2、清电公司没有从根本上研究热值差增大、煤耗升高的真实原因,不懂管理,不会管理,不学习管理,不研究管理,当发现帐物不符时,为了保持煤耗的相对平稳或控制热值差在规定范围内,弄虚作假,随意调整数据。 3、没有认真执行数据统计、审核的有关规定,相关负责人审核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统计数据的错误,以致出现数据的不统一。 改进建议: 1、清电公司应认真学习《统计法》,重视燃料数据的统计,严格执行统计法规,杜绝虚假数据。 2、煤耗计算要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采用规范的正平衡方法计算,用反平衡方法校验。 3、制定燃料统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数据填报、审核、批准程序,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主要统计结果要有部门负责人及以上领导签字。 (五)非生产用能基础管理薄弱,机制不完善 事实依据: 1、企业没有制订非生产用热、用电管理办法,也没有制订相应的工作标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管理职责不清。虽然编写了《非生产用汽管理方案》、《企业内部非生产用电管理办法》、《生产、非生产用汽流量计维护分工和统计计量管理》等制度,但没有形成正式文件,也未以此为依据,认真执行。 2、非生产用电、用汽管理粗放、随意。根据电厂《非生产用电管理规定》中第3大项第1条:“非生产用电范围仅限于企业内部的非生产部分,不对外供电”,而由6kV母线引出的肖台子线鸡场变,为清河区公安局、检察院等单位提供电能,显然已超出此范围。评估队现场调研发现,存在私自接电、接汽现象。 3、非生产用电收费没有保证措施。非生产用电每月由安生部负责抄表,财务部根据安生部抄表数据进行收费,而对于未交费的用电部分没有相应的保证措施。根据财务部提供数据,2005年1-4月非生产用电电费回收金额仅占应收费用的32.31%。 4、非生产用电、用汽协议不规范,收费标准低于成本和市场价格。2004年清电公司与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清电实业公司)签订的供热合同规定:每吨乏汽(实际供热蒸汽不是乏汽而是抽汽)费用为12.37元。沈阳地区供热蒸汽的市场价格是每吨100元左右,若按照清电公司商务部提供的每吨蒸汽折算113公斤标煤来算,每吨蒸汽的成本价为48元(不含除盐水成本),供汽价格仅相当于电厂成本价格的四分之一。2005年1-5月非生产用汽影响供电煤耗共计 15.57g /kWh。 5、非生产供热未按实际负荷收费。由于供热没有计量装置,清电公司和清河实业公司签订的供热协议,按实业公司提供的67.5万平方米收费,经评估队测算,实际热负荷远大于此。根据沈阳市热力工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沈阳及周边地区每平方米供热标准新屋50J/s,旧屋65J/s。供汽流量用安生部提供的95t/h、供暖标准取用每平方米60J/s,核算供暖面积应在100万平方米左右;跟据机组实际运行情况,供暖期间8号机带热负荷能力已达极限,由此推断机组带热网面积远不止是实业供热公司提供的67.5万平方米。 6、非生产用电存在不收费和收费价格不合理现象。非生产用电54家,不收费24家,2005年1―5月份不收费电量4278429kWh,占非生产用电量55%。原为企业养鸡场提供的电源,养鸡场关停后,现为清河区反贪局、检察院等单位提供电能,长期不收费。对社会一些供电用户收费标准2005年5月前按0.25元/kWh,5月起调整为0.30元/kWh,低于职工社会用电0.45元/kWh价格。 7、生产与非生产用汽是由4台10万机的三段抽汽与4台20万机的二段、五段抽汽供给,8号机主要担负热网供汽。采用二段抽汽进行对外供汽既不经济,也不符合节约能源的原则。 原因分析: 1、清电公司对非生产用能不重视,没有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收费保证机制,非生产用能基本疏于管理。 2、非生产用能对企业能耗影响程度模糊不清,非生产用能费用回收没有保证措施,不能及时足额收回,以致出现供热不按实际面积收费、收费标准过低和费用不能全额收取等问题。 3、清电公司领导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企业体制改革后,与实业公司、检修公司的关联交易仍停留在原来的观念和方法上。 4、采用供热蒸汽不进行经济性比较和认真测算,缺乏对机组经济运行的综合考虑。 改进建议: 1、提高非生产用能对全厂能耗影响的认识,尽快建立健全配套、完善和适应新体制需要的规章制度,执行制度要有检查和考核,保证各项管理制度顺利执行,形成规章制度闭环管理。 2、将非生产用能管理纳入节能监督管理,落实专责人和责任人,明确各自的职责,并与经济责任制考核挂钩。 3、按市场化运作规则,规范清电公司与检修公司、实业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明确甲、乙方的权利、义务以及收费标准,按合同规定承担各自的责任。鉴于家属住房已商品化,有些房屋经过买卖产权性质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对外供热方面一律按市场价格收费,对本企业职工的供暖可以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补贴,这样既保证了职工的利益,也维护了企业自身效益,同时也便于向其他用户收费。 4、针对机组抽汽供暖对整个企业经济性的影响,应借助必要的计量手段,采用机组等效焓降法进行综合计算,确定单位供热成本。 (六)非生产用能 底数不清,部分用能不收费 事实依据: 1、非生产用汽没有计量,用汽量不清。清电公司曾于在现场装有10块宁夏银河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WJ-3050 -13A 涡街流量表,用于生产和非生产供汽计量,由于管理不善,在年初至2004年已陆续全部损坏,至今未修复。由于无计量,非生产用汽底数不清,非生产用汽对煤耗影响按照每年核定的取暖费用进行折算,2004年1-2月用汽量按照20t/h,2005年1-3月用汽量按照40t/h,而安生部根据以往表计的统计数据来核算供汽量应在95t/h左右。计算供电煤耗所扣除的供汽量远远小于实际供汽量。 2、非生产用电有四分之一单位无表计量,电量随意提供。非生产用电单位包括实业公司、电力建设安装公司、检修公司和社会相关单位,共计54家,装有计量表计单位40家,另有14家单位没有安装计量表计,造成无法按实际收取电费。 3、大多数非生产用电用户表计是安装在用户侧,母线至用户表计间线损与变损均计入厂用电量中。生产与非生产用汽在同一条蒸汽管路上,且没有计量装置,难以分清生产与非生产用汽,管理困难。 4、没有正式的非生产用电、用汽的计量点图,非生产用电、用汽线路及计量点布置不尽合理,给日常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原因分析: 1、清电公司领导对非生产用能不重视,对非生产用能的计量、收费等工作长期疏于管理,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手段,造成大量非生产用能流失。 2、公司领导对非生产用能收费管理不利,支持不够,无保证机制;收费责任部门职责不清,无监督考核措施。 3、对于非生产用能计量装置的损坏、配置不全等问题,长期无人过问、无人管理。 改进建议: 1、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非生产用能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明确部门职责,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做到非生产用能经济合理,管理规范,收费到位。 2、清电公司应完善计量表计的配置,加强计量表计的维护管理、建立健全计量装置台帐,做到计量准确,管理有序,按表收费。 3、尽快组织有关专职人员对现有的非生产用电、用汽单位进行摸底排查,绘制出明确清晰的用电、用热计量点图,经批准下发至相关部门。 4、认真做好机组生产与非生产用汽的属性界定工作,厂区内生产班组取暖、化学制水用汽应纳入生产用汽。 5、对外供汽,同一单位应采用独立管道集中供汽,安装总表。非生产用电用户表计应装在母线侧,线损和变损的合理分担应与用户以协议的形式明确。 (七)运行指标管理粗放 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实依据: 1、能耗控制没有保证措施。集团公司下达清电公司2005年供电煤耗 383g /kWh、综合厂用电率8.8%的能耗指标,没有具体的落实计划和保证措施。对于集团公司提出煤耗三年达到设计值的要求,清电公司虽然于 2005年5月16日 制定了规划上报中电国际,但未下发执行。 2、能耗指标考核不全面。一是清电公司仅有节约用油考核办法,其它如补水率、综合厂用电率、辅机单耗、配煤合格率等运行指标没有考核办法。二是没有全面开展运行指标竞赛活动,小指标竞赛仅在发电部一个部门开展,没有在其他生产部门进行,存在局限性。三是小指标竞赛没有确定目标值,以月度完成平均值为考核标准。 3、生产日报、月报数据不齐全。清电公司《安全生产日报》没有反映机组运行状况的机炉参数、效率等指标,《火力发电厂运行月报表》缺少锅炉漏风、机组发、供电煤耗等指标,不便于管理人员掌握机组运行状况。 4、运行分析制度执行不到位。清电公司《运行分析管理制度》规定:运行分析包括岗位分析、专业分析、专题分析及运行分析。但是,指标分析仅在月度进行,对制粉系统缺陷多、#4机组启动过程中胀差大、#4机组振动降压运行、#7机组调速系统摆动滑参数降真空运行等问题没有进行专业分析或专题分析。 5、热力试验开展不正常。没有按《节能技术监督实施细则》规定定期对锅炉漏风、制粉系统漏风和灰场灰水比浓度进行试验和检测。锅炉漏风、制粉系统漏风试验规定每月进行一次,实际已长期未做;灰场灰水比浓度2004年至今仅进行过一次测试。 6、热工仪表没有做到定期校验和维护,部分计量表计不齐全、不准确。化学制水、供水表计已损坏两年,至今未修复或更换;所有机组无单机补水表计;#1、#3、#6机组真空与排汽温度不对应,#1、#3、#8炉给水流量与锅炉蒸发量不对应,数据见下表: 机组真空(-kPa)排汽温度℃对应温度℃机组蒸汽流量t/h给水流量t/h#194.6838.433.25#1342322#394.437.634.27#3372338#693.739.036.48#8442473注:当时大气压99.83kPa 原因分析: 1、公司领导没有按集团公司要求,对能耗指标做到“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进行分析,确保管理不失控”。 2、清电公司对运行指标管理不重视,没有做到认真策划,指标管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 3、运行指标管理没有建立严格的分析、改进、监督、考核机制,制度执行不严格,工作存在随意性,一些基础工作没有落实。 4、不重视热力试验工作,现锅炉热力试验组工作环境差,试验设备陈旧、不齐全。热力试验组设置不合理。热力试验组机、炉专业分开,造成力量分散,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导致日常试验、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5、仪表校验工作不到位。体制改革后,仪表校验由检修公司负责,发电公司没有很好理顺同检修公司的关联交易关系,导致热工仪表校验、维护不及时。 改进建议: 1、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对能耗指标的要求,要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确保管理不失控,对已经制定的煤耗三年达设计值的规划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尽快下发执行。 2、按照集团公司技术监督和能耗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要求,及时修改完善节能技术监督实施细则并印发执行,规范和指导节能管理工作。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三级节能网成员,并积极开展活动。 3、完善指标管理考核办法,开展指标竞赛活动。将补水率、综合厂用电率、辅机单耗、配煤合格率等运行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4、完善生产日报、月报表。在现有的《安全生产日报》、《火力发电厂月报表》中增加反映机组运行状况的主要参数,便于运行和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开展分析工作。 5、在定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认真开展专业分析或专题分析。运行指标分析,要分析单机指标变化情况、月度计划完成情况等。 6、严格执行定期试验、监测制度。对机炉热力试验组人员进行组合,配齐常规性试验仪器,改善工作环境,开展好日常热力试验和检测工作,为运行调整和设备检修提供依据。 7、严格执行仪表、计量装置定期校验维护制度,保证表计的准确性,正确反应机组真实运行状况。安装(更换)化学制水、供水表计、单机补水表计,准确掌握全厂制水及单机补水情况。 (八)设备运行可靠性差 影响 机组经济性 事实依据: 1、机组部分运行参数没有达到规定值。2005年1-5月份生产月报表中显示,#4、#7机主汽压力比额定值分别低0.26MPa、0.47 MPa, 200MW机组主汽温度平均低 6.47℃ ,再热汽温平均低 9.34℃ ; 凝汽器端差大,#2机组 10℃ ,#4机组 12.9℃ ,#5机组 13.3℃ ,#6机组 10.2℃ ;部分锅炉排烟温度偏高,24日现场观察发现:#1炉排烟温度平均 171℃ ,#2炉排烟温度平均 145℃ ,#6炉排烟温度平均 170℃ ,#7炉排烟温度平均 177℃ ,后烟道高达 190℃ 。#1、2炉排烟温度比设计值 120℃ 分别高出 51℃ 、25℃ ,#6、7炉排烟温度比设计值 152℃ 分别高出 18℃ 、25℃ 。 2、制粉系统设备故障率高、出力低、单耗大。清电公司2005年1-5月份,制粉系统设备消缺影响发电量1192万kWh,占所有辅机影响电量的63.04%;其消缺耗油,占辅机消缺用油总量893吨的60%。#3、#4炉风扇磨煤机性能低,检修一次运行600小时后出力明显降低。#5至#7炉钢球磨煤机由于存在高负荷运行时大瓦温度高的问题, 钢球装载量少,不能达最佳充球量,制粉出力低,设备运行时间长,增加耗电量。 3、部分热力系统严密性差,增加了汽水、热能及电能损失。清电公司2005年每月机组补水量在60000吨左右,按平均发电汽耗率 3.7kg /kWh计算,全厂补水率实际达3.5%以上(含非生产用汽)。通过对#6机组检查发现,锅炉定排总门、事故放水门、甲侧省煤器放水门、所有过热器、再热汽疏水门存在内漏,汽水通过母管排至定排扩容器。100MW机组因凝汽器铜管漏,影响给水品质,锅炉排污量增大,导致高温、高压汽水及热损失增加。#1、#2、#7锅炉省煤器再循环门内漏,影响锅炉效率。#6至#8机给水泵再循环门内漏,使给水泵耗电率升高。 4、机组负压系统不严密,影响运行经济性。8台机组中,除#6、#7机组外,其它机组真空严密性全部超标,#5机达到1700Pa/min。 5、因设备缺陷导致机组降参数运行。如#1、#5炉省煤器,#3炉水冷壁泄漏,降压运行;#4机振动、#7机调速系统摆动滑参数、降真空运行。 原因分析: 1、体制改革后关联交易没有及时跟进,设备维护不到位。清电公司体制改革后设备检修和维护由检修公司承担,发电公司没有及时同检修公司签订检修、维护合同,2004年8月份签订检修维护合同,2005年6月份签订20检修维护合同。2004年和2005年设备检修维护工作有半年时间处于无合同约束状态,导致设备维护不到位,机组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差。 2、《发电设备维护、消缺、节检及季节性维修承包合同》及《设备缺陷管理制度》中考核规定不具体,可操作性差,考核不到位,检修质量不能保证。2004年对检修公司的维护、消缺考核没有兑现。2005年1―5月份因检修质量差、缺陷处理不及时导致的少发电量、多耗油量等现象在考核中没有体现,每月对检修公司仅有200―600元象征性的考核。 3、设备状况差,影响机组运行参数。主、再热汽温及100MW锅炉汽压不能正常投自动,运行人员有时疏于调整。设备异常,迫使机组降压或滑压运行;所有锅炉吹灰器不能正常投用导致汽温低、排烟温度高。#8炉对煤种变化适应性差,风机在高转速运行时易发生振动,降出力运行,氧量不充足,影响燃烧调整及高负荷时产生结焦现象,造成汽温偏低;无入炉煤采样装置,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入炉煤质分析数据,运行人员缺少燃烧调整依据。 4、生产现场缺乏测温仪、测振表等常规性监测仪表,不便于运行人员及时发现设备问题。 改进建议: 1、与检修公司及时签订规范的设备检修、维护合同,建立相互关联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约束机制。按设备缺陷分类,规定处理时限,对因设备缺陷处理不及时、检修质量差等原因造成电量损失、燃油消耗增多、运行参数异常、设备可调性下降等问题在合同中明确考核规定。 2、严格执行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规范设备巡检、缺陷统计、缺陷处理、检修验收等各个环节;对当前影响机组经济运行的设备缺陷,如表计不准、阀门内漏、保温破损、运行指标偏离设计值、机组汽温、汽压不能投入自动控制等问题,应明确责任,尽快加以解决;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分析和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规划,限期解决 3、发电公司各专业技术人员和点检人员,应开展设备状况定期分析,确定各机组不同工况下运行保证值和期望值。对日常出现的指标异常应及时组织分析,尽快查找原因;对自己负责管辖的设备切实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设备状况及时组织检修公司进行检修、消缺工作,并对检修过程实施监督,检修后对检修过程及检修质量进行评估。 4、生产现场应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测温仪和测振表,设立转机振动检测记录台帐、汽水系统阀门、设备保温检测记录台帐,并对以上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5、加强与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做好机组经济性诊断、调整试验工作,切实解决锅炉排烟温度高、#8炉再热汽温低、机组真空严密性差等实际问题。 6、加强调度管理,根据负荷曲线合理调度机组运行方式,提高大机组发电比例,优化运行调整,提高机组经济性。尽可能保持机组连续运行,减少启停次数,加强输煤调度,合理配煤,稳定燃烧,降低燃油消耗;降低风机、制粉、给水泵等大辅机的耗电率提高运行经济性。 7、完善、利用DCS系统,为在线监视、科学分析、指标考核管理等建立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附件1 清电公司2005年1-5月 供电煤耗上升幅度较大的原因分析 清电公司2005年1-5月供电煤耗与同期比上升了 38.57g /kWh,评估队从燃料管理、非生产耗能管理、运行指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如下: 一、清电公司机组目前供电煤耗实际水平分析 1 、评估队用反平衡方法计算2005年1-5月供电煤耗为 404.54g /kWh,其中:10万机组为 429.8g /kWh,20万机组为 355g /kWh,扣除非生产供热影响 15.57g /kWh(1-3月按清电公司安生部提供的供热负荷130t/h计算,4月、5月按35t/h计算),供电煤耗为 388.97g /kWh。 2 、2005年6月供电煤耗计算结果 (1)评估队现场采集数据,用反平衡计算为 390.03g /kWh; (2)清电公司用反平衡计算为 396.96g /kWh,正平衡计算 402.84g /kwh; 3 、 2005年7月1日 东北电科院做#6机组大修前热效率试验,反平衡计算发电煤耗 346.33g /kWh。2005年6月24―26日评估队现场采集数据反平衡计算发电煤耗为 346.67g /kwh,同东北电科院计算基本一致。 通过以上计算以及综合比较同类机组的热耗和综合厂用电水平,评估队认为清电公司在目前能耗管理水平、机组健康状况、运行工况和发电负荷率下,机组全年平均煤耗水平应在 402g /kWh以内,扣除供热影响应在 390g /kWh以内。 二、2005年1-5月供电煤耗同比上升 38.57g /kwh和原煤耗用量情况分析 2005 年1-5月,清电公司完成发电量265657万千瓦时,同比少发23370万千瓦时,应少耗用原煤量12.75万吨,统计报表反映在少发23370万千瓦时电量情况下,反而多耗用12.22万吨,两相合计同比多耗用24.97万吨。分析如下: 1 、2005年1-5月入炉煤热值累计为17507.82kJ/kg,同比下降1308kJ/kg,需多耗煤10.79万吨。 2 、非生产供热今年1-5月扣除21636吨,而去年同期仅扣除8269吨,同比多扣1.34万吨,相对少耗用原煤1.34万吨。 3 、清电公司2005年1-5月统计上报供电煤耗累计值同比上升 38.57g /kWh,需多耗用原煤15.52万吨。具体分析: (1)机组指标影响,评估队用反平衡计算2005年1-5月供电煤耗同比上升 5.54g /kWh,多耗用原煤2.23万吨。 (2)清电公司计算2004年1-5月供电煤耗累计为 385.65g /kWh,评估队反平衡计算为 399g /kWh。清电公司计算2005年1-5月供电煤耗累计为 424.22g /kWh,评估队反平衡计算为 404.54g /kWh。清电公司计算2005年1-5月煤耗同比上升 38.57g /kWh,评估队反平衡计算同比上升 5.54g /kWh,两者相差 33.03g /kWh。在机组状况基本不变情况下,用反平衡方法计算煤耗升幅情况基本符合实际。因此,评估队认为2004年1-5月机组实际供电煤耗值应为 399g /kwh。2004年1-5月,清电公司上报的供电煤耗累计 385.65g /kWh不符合机组实际情况,人为压低 13.35g /kwh,相对账面增加5.37万吨。 (3)燃料管理影响供电煤耗上升 19.68g /kwh,多耗用原煤7.92万吨。主要原因: a、入厂煤热值影响。由于没有入炉煤化验数据,入厂煤热值的真实水平对清电公司供电煤耗影响较大,因没有监控和验证手段,影响程度无法量化。但是,通过对有关数据分析,评估队发现入厂煤热值存在虚高现象,入厂煤热值的虚高对煤耗的上升有重要影响。 b、冬季冻煤影响。冬季冻煤对取样化验和清车底带来困难也将造成一定的热值和量的损失,无法量化分析。 c、煤场储损影响。煤场储存一定的高挥发煤种,因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煤场热值和自燃损失,无法量化分析。 三、燃料因素对供电煤耗的影响与分析 燃料管理影响供电煤耗上升 19.68g /kwh,多耗用原煤7.92万吨。评估队用反平衡计算发、供电煤耗与同期比较,机组运行状况对供电煤耗的大幅上升影响不大。因此判断,供电煤耗大幅度上升与燃料管理过程有较大关系,煤场有较大亏损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清河发电公司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均没有提供盘煤报告,煤场亏损具体数据无法核实。分析如下: 1、煤场出现较大亏损可能性分析 (1)2004年末,财务账面存煤126924吨,而燃管中心帐存煤为60335吨,煤场亏损66589吨,至今未作处理,因此煤场继续出现亏损的可能性存在。 (2)从燃运部统计上煤量和机组发电量同期对比以及发电原煤耗与热值趋势变化对比分析来看,入厂煤的热值存在虚高现象,从而影响煤耗升高。2005年2月与去年同期比较见下表: 时间 项目 发电量 (万kwh) 燃运耗煤量(吨) 入厂煤热值(kcal/kg) 入厂煤直上量(吨) 04年2月 59872 310580 4719 271041 05年2月 48839 312654 4800 300468 同 比 -11035 2074 81 29427 2005年2月入厂热值较同期入厂热值高81kcal/kg,入厂煤直上量今年2月较去年同期多29427吨,燃运部统计耗煤量2005年2月较去年同期多2074吨,但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1033万kwh。由于入厂煤直上量接近燃运部统计耗煤量,入厂热值与入炉热值的.热值差很小,锅炉燃烧工况一致,锅炉效率一致,相同的热值、相同的煤量应发出相同的电量,但清电公司2005年2月实际发电量较去年同期下降很多,而耗用煤量反而增加,由此说明2005年入厂煤热值有虚高现象。 此外,从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发电原煤耗(发电原煤耗是一个反映入炉煤量、入炉热值与发电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指标)与入厂煤热值对比趋势来看,2004年3月以后入厂煤热值变化幅度不大,但发电原煤耗从7月开始大幅度升高,一直到今年5月,始终居高不下,而机组本身效率并无太大变化,说明入炉煤热值下降幅度较大,如果热值差是稳定的,则说明入厂煤热值有虚高现象(趋势见下图,数据变化见附表)。 项目 单位 2004-1 2004-2 2004-3 2004-4 2004-5 2004-6 2004-7 2004-8 2004-9 燃运发电原煤耗 g/kwh 578.6 518.7 505.4 556.4 559.5 586.9 659.6 699.9 665.7 商务报表发电原煤耗 g/kwh 510.6 537.1 539.7 576.5 563.5 583.3 609.6 624.8 651.5 入厂煤热值 Kcal/kg 4991 4737 4692 4348i 4474 4343 4477 4307 4321 项目 单位 2004-10 2004-11 2004-12 2005-1 2005-2 2005-3 2005-4 2005-5 燃运发电原煤耗 g/kwh 643.4 639.6 647.1 670.3 640.2 627.8 628.2 647.8 商务报表发电原煤耗 g/kwh 646 619.2 634.9 649.5 621.6 663.4 643.6 618.1 入厂煤热值 kcal/kg 4400 4369 4300 4537 4800 4094 4094 4228 2 、因煤场管理不规范,造成储存损失。由于2004年煤炭资源紧张,进了一些低质煤和高挥发煤,同时难以组织优质煤掺配,以致储存时间较长,造成热值损失和自燃损失,无法量化。 3 、冬季有4个月左右出现冻煤,一是取样困难,易造成热值虚高,引起煤耗上升;二是清车底困难,带来煤量的损失,无法量化。 综上分析,清电公司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供电煤耗较高的问题,必须切实加强燃料全过程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入厂煤质量和入厂煤质检验的准确性,完善煤质检验监督机制,防止入厂煤值虚高现象的发生。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煤场储存和冬季冻煤所造成的各种损耗。四、非生产用能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及分析 清电公司非生产用能主要有非生产用电、非生产用热和非生产用煤三部分。 1、非生产用煤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及分析 非生产用煤主要是在水工分场,2台容量为1t/h供冬季取暖的燃煤锅炉。每年11月至来年3月共需4车皮约合240吨原煤,非生产用煤对供电煤耗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非生产用电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及分析 非生产用电包括收费和不收费两部分,由安生部按月抄表计量分别统计。2005年 1-2月,有已结算的130万kWh非生产用电从发电厂用电中扣除,而3到5月份则将全部结算与未结算463万kWh非生产用电从发电厂用电中扣除。1-5月非生产用电中未结算的单位有不收费单位(职工家属区深井水用电、家属区取暖热网用电、办公搂厂区路灯照明等)以及未装表计单位,电量合计428万kWh。1-5月扣除未结算非生产用电量共计244万kWh,影响厂用电率0.09%,影响供电煤耗率 0.49g /kWh。 清电公司自2004年1月起(2005年1、2月除外),计算发电厂用电量时采用总计厂用电量扣除所有非生产用电量(包括结算与未结算部分),而未结算电量的多少影响着发电厂用电率,同时也影响供电煤耗率,因此,在计算发电厂用电率时应将非生产用电中结算电量与未结算电量分别考虑。因此,非生产用电的变化不是影响2005年1-5月供电煤耗增高的主要因素。 3、清电公司非生产用汽主要包括冬季供暖、班组浴池、工业用汽等三个方面 每年10月中旬至来年4月中旬的冬季供暖主要由8号机提供,根据实业公司下属热力公司经理介绍,近几年热力公司供暖面积在逐年增加,2004年热力公司供暖面积有67. 5万平方米 ,其中33万平方米是职工住宅,收费面积有27万平方米。清电公司其余7台机组全年连续不间断地向班组浴池与工业用汽单位提供汽源,非生产用汽数量很大,生产与非生产用汽共装表计10块已全部损坏,无法统计出非生产用汽量的多少,因而也就无法准确计算非生产用汽对供电煤耗的影响。 清电公司曾于20装有10块宁夏银河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WJ-3050 -13A 涡街流量表。评估队根据历史的抄表数据,即清电公司安生部提供的供给热力公司供热蒸汽流量参考值95t/h、工业用汽与生产现场和浴池用汽参考值35t/h进行标煤折算,2005年1-4月由于非生产用汽而影响供电煤耗约 18g /kWh;而清电公司商务部在计算非生产用汽对煤耗影响时是按照每年核定的取暖费用进行折算的,2005年1-3月蒸汽流量按40t/h,这样同比2004年1-2月的20t/h(清电公司商务部核定数据),非生产用汽影响供电煤耗变化分别为 2g /kWh、4g /kWh。可见,非生产用汽是清电公司非生产用能中对能耗影响最大的部分,但不是影响2005年同比2004年供电煤耗增高的主要因素。 综上分析,非生产用电、用热虽然不是影响今年1-5月煤耗大幅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但是,对清电公司目前供电煤耗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清电公司应切实加强对非生产用电、用热的管理,尽快完善有关计量装置,规范关联关系,明确收费标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和经济责任制考核,确保非生产用能费用全数收回。通过以上措施,供电煤耗至少可降低 12g /kWh(按清电公司提供数据计算,2004年全年非生产供热影响供电煤耗 11.95g /kWh,非生产用电也有一定影响,仅今年1-5月就影响 0.49g /kWh)。 五、 运行指标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及分析 1、2005年1-5月份与同期运行指标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分析 由于清河发电公司一直使用正平衡计算煤耗,虽然汽机、锅炉试验组每月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计算并提供机组效率,但没有作为统计煤耗计算的校核依据,指标对煤耗的影响得不到体现。评估队对清电公司2005年1-5月份与2004年同期的20项小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汽轮机指标、厂用电率采用耗差分析法)。 下表中的各项参数采用电厂运行月报表 1-5月份平均值,报表数据由运行人员人工抄写而成,会有一定偏差,分析结果可能存在误差,但不影响对总体变化趋势的分析。 清河发电公司2005年1-5月份与同期经济指标比较分析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2004 年 2005 年 影响煤耗升降 序号 名称 单位 2004 年 2005 年 影响煤 耗升降 1汽机负荷%80.3181.74-0.5412主汽压力MPa11.4511.330.23厂用电率%8.839.312.1313给水温度℃224.7222.40.314炉负荷率% 014真空率 95.2695.44-0.615辐射损失 015排烟温度℃147.231500.786大机组发电比%64.5861.471.3116燃料发热量kJ/kg19400182907对外供汽吨 17燃煤灰份%31.3632.158汽水损失率%2.02.170.2118氧量%6.76.4310主汽温度℃534.9532.60.4519飞灰可燃物%2.221.7811再热汽温℃531.5530.20.120炉渣可燃物%2.221.78合计供电标准煤耗增加: 4.34g /kWh 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1-5月份因为指标变化影响全厂供电煤耗仅为 4.34g /kWh,不是引起煤耗异常波动的主要因素。 主要指标影响情况分析如下: (1)大机组发电量比下降。根据清电公司机组煤耗水平计算,大机组发电比每变化1%,大约影响煤耗 0.42g /kWh。2005年1-5月份200MW机组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率为61.47%,同比降低3.11个百分点,使煤耗升高约 1.31g /kWh。2005年1-5月份与同期大机组发电比完成情况如图1:(2)机组补水率升高。清电公司8台机组投产运行年限已久,设备趋于老化,维护不到位,机组汽水系统严密性较差,机组补水率较高。2005年1-5月份补水率累计完成2.17%,同比升高0.17个百分点,影响煤耗增加 0.21 g /kWh。 (3)厂用电率升高。受煤质变化及发电量同比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引送风机、制粉、输煤、给水泵耗电率和公用系统耗电率升高。2005年1-5月份发电厂用电率完成9.31%,同比上升 0.48个百分点,影响供电煤耗升高 2.13g /kWh。 (3)其他指标影响。其他指标如汽温、汽压、排烟温度等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同比对煤耗影响较小,负荷率、真空率有所升高,还影响煤耗下降,综合影响仅为 0.69g /kWh。 2 、2005年1-5月份与同期煤耗反平衡核算结果及分析 清电公司入炉煤计量装置不能正常运行,所以,不能准确计量入炉煤量,另外煤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入炉煤热值化验,仅根据燃管中心提供的入厂煤热值减去120千卡作为入炉煤热值,以月度提供燃煤量和热值数据正平衡计算得出的煤耗率不能反映机组的真实能耗水平。因此,评估队以清电公司安生部2004年及2005年1月-5月份机组月度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燃管中心煤质化验室提供的煤质分析月报数据为依据(仅用于锅炉效率计算),对今年和同期1-5月份各机组煤耗进行了反平衡计算,并到生产现场采集运行机组实际运行参数,进行计算验证对比,以考察机组实际煤耗状况,同时把影响煤耗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注:利用机组月度统计数据进行反平衡计算,由于汽耗量包括冬季供暖等非生产用汽,非生产用能影响的煤耗量均包括在内)。 通过计算,绘制2005年1-5月与同期全厂发电煤耗情况对比图2;统计厂用电率完成情况对比图3;实际供电煤耗完成情况对比图4,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2004 年1-5月份反平衡计算数据 时间 发电煤耗 (g/kWh) 厂用电 率 (%) 供电煤耗(g/kWh) 发电量 (万kWh) 大机组发电比 % 1月 369.42 9.68 409.01 49604 58.74 2月 365.9 8.49 399.85 59872 60.95 3月 363.12 8.77 398.03 64435 67.18 4月 358.71 9.05 394.39 52971 68.28 5月 362.18 8.35 395.18 62145 66.87 全厂 363.77 8.83 399 289027 64.58 2005 年1-5月份反平衡计算数据 时间 发电煤耗(g/kWh) 厂用电 率 (%) 供电煤耗(g/kWh) 发电量 (万kWh) 大机组发电比 % 1月 363.42 9.59 401.97 57684 62.52 2月 369. 78 9.74 409.68 48839 57.79 3月 369.04 9.31 406.92 54413 59.09 4月 369.32 9.09 406.25 52483 64.96 5月 363.17 8.82 398.3 51238 62.82 全厂 366.88 9.31 404.54 265657 61.47 反平衡计算清电公司2004年1~5月发电煤耗为363.77g/kWh,供电煤耗为399g/kWh。2005年1~5月份实际发电煤耗为366.88 g/kWh,供电煤耗为404.54g/kWh,同比增加了5.54 g/kWh,该差值与指标分析差值相接近,供电煤耗只相差1.2g/kWh,进一步证实了运行指标的变化不是导致供电煤耗异常的主要因素。 3 、机组实际煤耗状况分析 (1)2004年全年反平衡计算发电煤耗为365.49g/kWh,厂用电率9.26%,供电煤耗为 402.79 g/kWh。扣除非生产用能影响煤11.95g/kWh,2004年实际供电煤耗为 390.84 g/kWh。 (2)根据2005年1-5月份反平衡计算 404.54 g/kWh,扣除15.57 g/kWh非生产用能影响煤耗,2005年1-5月份实际供电煤耗应为 388 .97 g/kWh。 (3)为了摸清机组实际运行水平,评估队成员深入生产现场,采集机组运行指标数据对其反平衡计算核实,加以验证。 2005年6月24-26日现场采集数据进行反平衡计算表 机 号 负 荷 (MW) 蒸汽流量(t/h) 计算炉效 (%) 厂用电率 (%) 发电煤耗 (g/kWh) 供电煤耗 (g/kWh) #1 92.6 373.2 91.72 376.66 #2 98.81 390.5 92.43 363.58 #3 93.5 397.4 92.14 379.04 #4 #5 #6 152.8 475 90.39 346.67 #7 134.8 424.4 88.38 353.73 #8 145.3 442.5 91.54 327.53 全厂 717.81 9.1 354.53 390.03 注:(1)#4、#5机组检修 (2)机组平均负荷率79.76% 从上表中计算所得结果来看,6台机组平均发电煤耗为354.53g/kWh,供电煤耗为 390.03 g/kWh。与2005年1-5月份采用月度统计数据反平衡计算结果404.54g/kWh低14.51g/kWh。出现差距的原因分析: a、由于#4、#5机组检修,只采集到了6台机组的运行数据,但#4机组发电煤耗最高,从2005年1-5月份及同期煤耗反平衡计算结果来看,#4机组平均发电煤耗高达408 g/kWh,#5机组为348 g/kWh,两台机组影响全厂发电煤耗降低3.55g/kWh。 b、目前(6月份)供暖已停在,减少了非生产用汽对煤耗的影响,降低煤耗10.96g/kWh。 C、6月30日辽宁电科院对6号机组进行了热力试验,试验结果:汽机热耗率8841.8kj/kWh,锅炉效率89%(未修正),计算发电煤耗346.33 g/kWh,与评估队计算发电煤耗346.67g/kWh基本一致。 4 、清电公司1995年至2005年历年发、供电煤耗完成情况 从清电公司历年供电煤耗完成情况来看,以前始终在388g/kWh左右。随着设备的老化,效率下降,升至395g/kWh。之后,结合机组大修,通流部分改造,机组效率升高,煤耗又逐渐下降,恢复到387g/kWh左右的平均水平。200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不正常升高,2005年1-5月份猛增至424g/kWh。煤耗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幅度波动现象,从技术分析角度解释不通,况且设备状况和运行参数无异常变化。因此,必须从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查找原因。 发电煤耗、供电煤耗及厂用电率完成情况统计如下图5、图6。 1995 年-5年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完成情况统计表 年 度 1995 2000 2003 2004 2005 发电煤耗 348 349 351 357 354 351 349 350 351 354 384 供电煤耗 388 388 388 395 392 389 387 386 387 390 424 厂用电率 10.15 10.01 9.7 9.75 9.75 9.76 9.84 9.39 9.27 9.26 9.31 综上分析,目前清电公司机组运行指标偏离设计(规定)值,也是影响供电煤耗值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清电公司应加强设备检修和维护,提高机组健康水平,减少启停次数;强化运行管理,完善小指标竞赛机制,优化机组运行方式,提高大机组发电比,降低各种辅机单耗和热耗;进行燃煤掺烧,合理调度,提高入炉煤质量,减少燃油耗用量。评估队认为,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供电煤耗至少可以降低 10g/kWh 以上。

浅析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估 第3篇

一、引言

投资组合是投资者同时投资于多种证券, 例如股票、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证券。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地评估证券投资组合的管理业绩, 这对于每一个证券投资者来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评估证券投资组合的运行状况是投资管理者经常要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评估投资组合管理业绩的标准较单一, 仅仅比较不同投资组合之间收益水平的高低。然而, 一方面, 收益水平的高低不仅与管理者所掌握的技能有着密切关系, 还可能与当时市场的运行环境相关, 因而不能排除投资组合管理者无视风险、盲目决策带来的偶然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如果已经实现的投资组合的收益水平达到或超过投资组合管理者在期初所设定的收益目标, 那么, 即使已经实现的收益水平较低, 却也是合情合理。正因如此, 评估投资组合管理业绩应当本着“既要考虑投资组合收益的高低, 又要考虑投资组合所承担风险的大小”的基本原则, 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估者提供了实现这一基本原则的多种途径。例如, 可以考察投资组合已经实现的收益水平是否高于其所承担的风险水平相匹配的收益水平;也可以考察投资组合承受单位风险所获取的收益水平的高低, 这就是评估投资组合管理业绩的风险调整法。下面介绍的三种指数就是基于上述风险调整法思想而建立的专门用于评估证券投资组合业绩优劣的工具。

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估方法

(一) 詹森 (Jensen) 指数

詹森指数是一种用来测定证券投资组合经营绩效的指标。它是以证券市场为基数, 其指数值实际上就是证券投资组合的实际平均收益率与由证券市场线所给出的该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之间的差。即:

其中, Jp:詹森指数;E (γp) :证券组合P的实际平均收益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詹森指数就是证券投资组合所获得的高于市场的那部分风险溢价, 其风险系数由β系数来测定。从直观的角度来看, 詹森指数值代表证券组合与证券市场线之间的落差。投资者可以通过参考詹森指数来比较证券市场的期望收益与基金投资的期望收益, 如果某一证券组合的詹森指数为正, 则其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上方, 绩效评估为优, 如果詹森指数为负, 则其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下方, 绩效评估为劣。通过计算詹森指数, 还可以推导出估价比率, 估价比率是用资产组合的詹森指数α除以其非系统风险, 测算的是每单位非系统风险所带来的非常规收益。非系统风险是指在原则上可以通过持有市场上全部资产组合而完全分散掉的那一部分风险。估价比率越高, 说明投资管理者在增加投资组合超额收益的同时, 使投资组合的非系统风险增加的比例降低, 投资管理者的水平越高。

(二) 特雷诺 (Treynor) 指数

特雷诺 (Treynor) 指数是1965年由特雷诺提出的, 它给出了证券组合单位系统超额收益率的算法,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Tp:特雷诺指数;Rp:考察期内证券组合P的平均收益率;Rf:考察期内平均无风险收益率;βp:证券组合P的β系数。

由此可见, 某一证券投资组合的特雷诺指数在直观上就是连接证券组合与无风险证券直线的斜率。当这一斜率大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 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优于证券市场的绩效, 此时证券投资组合线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上方;当这一斜率小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 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劣于证券市场的绩效, 此时证券投资组合线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下方。

虽然詹森指数与特雷诺指数都是以β系数来测定投资风险, 但是β系数并不能用来测定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程度, β值也不会因为证券投资组合中所包含的证券数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 因此, 当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程度提高时, 特雷诺指数可能并不会由此而变大, 所以, 特雷诺指数运用的是系统风险而不是全部风险。因此, 当一项资产只是某个资产组合中的一个部分时, 特雷诺指数就可以作为衡量绩效表现的恰当指标加以应用。

(三) 夏普 (Sharpe) 指数

夏普指数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于1966年提出的另一个风险调整衡量指标, 它是以证券市场线为基础, 指数值等于证券调整组合的风险溢价除以标准差, 即:

其中, Sp:夏普指数;Rp:考察期内证券组合P的平均收益率;Rf:考察期内平均无风险收益率;σp:证券投资组合的标准差。

从直观上看, 夏普指数就是连接证券组合与无风险资产的直线的斜率。当这一斜率大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 此时证券投资组合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上方, 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优于证券市场的绩效;相反, 当这一斜率小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 此时证券投资组合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下方, 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不如证券市场的绩效好。夏普指数调整的是全部风险, 这是它与特雷诺指数的最大不同之处。因此, 当某一个组合就是某一投资者的全部投资时, 通常可以用夏普指数作为衡量绩效的适宜指标。

三、经风险调整的测度指标的选择

在根据投资组合风险来调整收益的方法中, 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是与其他类似风险的投资基金进行收益率的相互比较, 但是, 这种评估管理业绩的方法并不十分准确, 这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 投资者往往可能会更加注重投资组合中的某一部分资产, 而这样的投资组合特征就不再具有可比性。在不同的投资情形下, 不同的业绩评估指标具有各自的适用性,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时, 不仅要看到收益, 而且要区别这种收益的源头在何处,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正合理地评估投资组合的业绩。为了准确评估管理者的投资业绩, 就需要更为精确的经风险调整的测度指标。使用詹森指数、特雷诺指数以及夏普指数评价组合业绩固然有其合理性, 但也不能忽视这些评估方法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三大指数均是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 而后者隐含与现实环境相差较大的理论假设, 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失真。其二, 三大指数都含有用于测度风险的指标, 而计算这些风险指标有赖于样本的选择, 这可能导致基于不同的样本选择所得到的评估结果不同, 因此也不具有可比性。其三, 三大指数的计算均与市场组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而现实中用于替代市场组合的证券价格指数具有多样性, 这同样会导致基于不同市场指数所得到的评估结果不同, 因此也不具有可比性。

上述三个指标所衡量的风险与收益水平各不相同, 这也决定了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情形之下的投资组合业绩评估。 (1) 在投资管理者将其全部风险投资均投入某一个投资组合时, 夏普指数是衡量投资管理者业绩的最佳指标。 (2) 在投资管理者将自己的组合与市场组合混合成新的组合时, 估价比率是衡量投资管理者业绩的最佳指标。由于投资组合P要与市场组合相互混合, 所以投资者最关心的应该是该组合因承担市场风险之外的个别风险所获得多少额外的风险报酬, 而估价比率最能反映这一要求。 (3) 在投资管理者自己的组合只是一个大型投资基金的众多投资组合之一时, 特雷诺指数是一个适合的业绩评估指标。由于大型基金拥有众多的投资组合, 从而每一个投资组合的个别风险对整个组合风险的影响可以被忽略不计, 这时就要求每一个投资组合实现单位系统风险的高收益率, 从而使整个组合的绩效最优, 因为特雷诺指数所衡量的就是承担单位系统风险所得到的风险报酬, 因此它是最恰当的业绩衡量指标。

四、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能力评估

(一) 证券选择能力的评估

本文主要介绍业绩贡献分析法, 即将实际的投资组合与某个基准组合进行对比, 然后将每类资产的贡献分解为资产配置的贡献和证券选择的贡献两个部分, 并以此来计算各类资产对整体业绩的贡献, 由此就可以测度出投资管理者选择证券的能力, 具体方法有:1.构建一个可比较的市场基准, 如选择指数组合作为市场基准。2.比较实际投资组合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差别。3.将每类资产的贡献分解为资产配置的贡献和证券选择的贡献两个部分, 并以此来计算各类资产对整体业绩的贡献。

(二) 时机选择能力的评估

投资组合的平均收益率与其β值密切相关, 同时也取决于市场组合收益率与无风险收益率的对比关系, 据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投资管理者, 在预期市场行情将上升时, 应当选择β值相对大的证券组合;在预期市场行情将下跌时, 则应当选择β值相对小的证券组合, 调整β值有以下两种基本途径:一是改变投资组合中风险证券与固定收益证券的比例;二是改变风险证券中高β值证券和低β值证券的比例。

摘要:如何评估证券投资组合的业绩, 传统的以投资报酬率来衡量的方法并没有考虑在承担多大风险条件下取得报酬的情况。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三种投资组合业绩评估指数来说明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业绩的评估方法。

关键词: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估

参考文献

[1] .威廉·夏普, 戈登·J·亚历山大.投资学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 .小詹姆斯·F·法雷尔, 沃特·J·雷哈特.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国外艺术品基金运作模式与业绩评估 第4篇

作者:马健 2010-11-09 11:10:20 来源:《美术观察》

所谓艺术品投资基金,是指根据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运作,以艺术品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投资和独立核算,以获得投资收益的艺术品理财服务。艺术品投资基金的主要特点是独立托管、专业管理、组合投资、独立核算、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近年来,艺术品投资基金开始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人都认为,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前景值得期待。这是因为,一方面,艺术品投资基金可以把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并且通过艺术品投资组合,尽可能地控制风险,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艺术品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员要么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要么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由这些专业人士管理艺术品投资基金,应该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运作成本和投资风险。

根据发行方式的不同,艺术品投资基金可以分为私募基金(PrivatelyOffered fundfund)和公募基金(PublicofferingofFund)。所谓私募基金,是指以非公开方式向社会特定公众发行受益凭证,以便募集资金的投资基金。具体来说,既可以通过签订委托投资合同的方式组建契约型投资基金,也可以通过共同出资人股成立股份公司的方式组建公司型投资基金。所谓公募基金,则是指以公开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发行受益凭证,以便募集资金的投资基金。与私募基金不同,公募基金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下,定期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运作比较规范,信息相对透明。根据运作方式的不同,艺术品投资基金还可以分为封闭式基金(Closed一end Fund)和开放式基金(Opened一endFund)。所谓封闭式基金,是指经核准的基金份额总额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可以在依法设立的交易场所交易,但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得申请赎回的基金。所谓开放式基金,则是指基金份额总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可以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申购或者赎回的基金。总的来看,目前国外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艺术品组合投资模式、艺术家信托投资模式和艺术品对冲投资模式。

一、艺术品组合投资模式

就国外艺术品投资基金的现状来说,包括美国艺术基金(AmericanArtFund)和中国投资基金(ChinaInvestmentFund)在内的许多艺术品投资基金都以5一10年为投资周期。其收费方式通常是收取占投资总额1.5%一5%不等的管理费用,如果年收益率超过6%,再另外从超额利润中收取20%的分红。具体来说,这些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也各不相同。例如,英国美术管理服务有限公司(FineArtManagementservicesLtd.)执行总裁霍夫曼(Hoffman)管理的美术基金将投资范围锁定在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和印象派艺术这四个领域,其投资比重分别为30%一35%、15%一20%、35%一50%和15%一20%。2004年,英国美术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从巧个国家的投资者手中募集了约3.5亿美元,个人投资者初始投人资金的门槛为25万美元。自美术基金成立以来,美术基金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高达58%。在经过了最初的3年锁定期后,投资者就可以在市场上自

由买卖基金份额。在随后的3一7年时间里,美术基金将向投资者提供每年10%一巧%不等的年复合投资收益。美术基金向投资者收取0.25%的认购费和2%的管理费。在基金解封以后,当年平均投资收益率超过6%时,美术基金还能提取一定比例的分红。这些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投资手法更是大相径庭。最具特色的当数美国菲门乌德艺术品投资基金(FernwoodArtInvestments)菲门乌德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旗下拥有两大基金,各以1亿美元为募集目标。其中的一个基金以每2年为一个投资周期,接受投资者的委托从事艺术品投资;另一个基金则以50%的资金购买艺术品,另外50%的资金则用于提升这些艺术品的知名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抬高这些艺术品的价位。

二、艺术家信托投资模式

除上述直接针对艺术品的艺术品投资基金以外,还有一类直接针对艺术家的艺术品投资基金,例如美国的艺术家共同信托(ArtistPensionTrust)和艺术经纪人基金(ArtDeale:Fund)。当然,在这类艺术品投资基金中,最有创意的还属艺术家共同信托。艺术家共同信托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针对新生代艺术家和著名艺术家,以“以物代币”为特征的中长期信托投资计划。艺术家共同信托由总部设在纽约的共同艺术公司(MutualArt)创办,现已建立纽约、洛杉矶、伦敦、柏林、北京、墨西哥城、圣保罗、孟买、曼谷、伊斯坦布尔共10个信托中心。每个信托中心都会通过自己的艺术家遴选委员会精心挑选本地区的250名艺术家,成立本地区的艺术家共同信托。艺术家共同信托参考了社会保险的运作模式,将艺术与金融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艺术家共同信托的投资者(参与者)是艺术家,但艺术家共同信托需要艺术家提供的并非资金,而是作品。在加人艺术家共同信托的20年中,艺术家每年都要向艺术家共同信托提供1件自己的作品,然而,艺术家共同信托并不支付现金购买这些作品,艺术家仍然拥有这些作品的所有权,只是把这些作品的经营权委托给了艺术家共同信托。艺术家共同信托的专家团队具体负责这些作品的销售。按照他们的信托投资计划,准备在10年以后才将这些作品推向市场,但销售时机将视艺术品市场的具体情况而定,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当艺术家提供给艺术家共同信托的某件作品被销售以后,艺术家本人将获得销售收人的40%,另外的40%将划入艺术家共同信托的集体公积金账户,剩下的20%则作为艺术家共同信托的管理费用【4:4:2】。每一位参与艺术家共同信托的艺术家都可以从集体公积金账户中分享一份均等的投资收益。艺术家共同信托的优势在于:第一,艺术家既可以获得当期收人,又可以分享未来的收益;第二,艺术家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规避自己作品的市场风险;第三,艺术家共同信托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高效运作。

三、艺术品对冲投资模式

值得一提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还有英国美术投资咨询公司(ArtisticInvestmentAdviserS)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支艺术品对冲基金—艺术交易基金(ArtTradingFund)。据艺术交易基金的创始人之一威廉姆斯(Williams)介绍,“艺术品交易基金已经与10位成名的艺术家签订了协议,专门为其创作作品,基金有权利优先购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预计基金1/3的收益将来自这些在世艺术家。余下的收益则来自于一般的艺术品买卖,印象派、后印象派、现代以及当代艺术

都会有所涉及,且油画、素描、水彩和雕塑等多种形式亦包括其中,选择范围极为宽泛。”当然,艺术交易基金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它采用对冲的方式来规避艺术品投资风险。艺术交易基金从证券市场上选择那些与艺术品市场关系密切的股票,例如苏富比公司(sotheby’s)或者历峰集团(Richemont)之类的奢侈品公司,并买下这些股票的看跌期权(PutOPtions)。这样的话,如果艺术品市场下跌,这些股票也会下跌,艺术交易基金则可以将这些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艺术品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虽然这种做法还算不上真正的对冲基金,因为苏富比拍卖公司的股票走势并非完全与艺术品市场走势同步。苏富比拍卖公司股票价格的下跌很可能是由于非艺术品市场因素,例如整个证券市场的下跌或者苏富比拍卖公司本身的经营问题。但不管怎样,艺术交易基金通过对冲交易规避艺术品投资风险的思路,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据威廉姆斯透露,艺术交易基金的长期计划是开发一种类似于道·琼斯指数(DowJonesIndexes)的艺术品指数,分别反映艺术品市场上不同板块的走势情况。在此基础上,投资者可以进行对冲交易,规避投资风险。作为一种衍生工具基金,艺术品对冲基金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一种新的艺术品投资渠道和风险规避方式,而且体现了艺术品金融化趋势的新方向。

四、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估

由于很多艺术品投资基金都才刚刚起步,因此,他们的投资业绩实际上大都还仅仅停留在“预期”的层面上。举例来说,美术基金(FineArtFund)的预期平均年收益率为10%一15%,荷兰银行(ABN一AMRO)旗下的中国基金的预期平均年收益率为12%一15%,艺术经纪人基金(ArtDealersFund)的预期平均年收益率为10%一12%,格雷厄姆基金(GrahamArader)的预期总收益率为10年获得400%的利润。显而易见,想要对国外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投资业绩进行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并非易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多年来一直被艺术界、收藏界、投资界和新闻界津津乐道的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最成功案例—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BritishRailPensionsFund)的艺术品投资业绩。

197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不太景气,为了进一步分散风险,负责保管英国铁路局员工退休金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以基金会每年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的5%为限(相当于500万英磅)投资在艺术品上。将英国铁路局员工的退休金投入艺术品市场的构想来自于统计学专家列文(Lewin)。列文发现,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带来了为期3年的经济萧条和为期1.5年的经济衰退。以英国为例,1974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7%。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应该选择艺术品作为投资工具,因为它最为稳妥、最能赚钱。”为了验证他的这个猜测,列文针对1920一1970年的英国艺术品市场展开了全面的统计研究。根据他的不完全统计,仅仅是1974年,英国艺术品市场的总成交额就高达10亿英镑,而且,“只有织棉、古代兵器和甲青的价格上涨速度追不上通货膨胀的上涨速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从每年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中,拨出3%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品投资,投资周期为25年左右。列文需要一位艺术品市场专家协助他的工作,于是,他找到了苏富比拍卖公司。时任董事长的威尔森(wilson)立刻答应鼎力相助,并委派曾经参与苏富比年鉴《艺术品大拍卖》(ArtatAuction)编辑工作的艾德尔斯坦(Edelstein)负责打理和保管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艺术品。另一位统计学专家斯通弗罗斯特(stonefrost)则负责督导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整个艺术品投资计划。对干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监督非常严格。艾德尔斯坦提出的每一项购买计划,都必须附上艺术品的清晰照片和详尽的分析报告,并提交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下属的艺术品委员会进行严格审查。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由于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备受争议。包括国会、工会和新闻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对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持批评和怀疑态度。许多人都在置疑,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把钱投人艺术品市场,究竟是不是明智之举?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以极其谨慎的态度,从1974年底开始先后购进了2232件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种类繁多:从古代的珍贵印刷品到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从中国瓷器到唐三彩。总投资额在4000万英镑(约合1亿美元)左右。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原来确定的艺术品投资周期是25年。然而,到了14年后的1988年,他们却宣布准备开始陆续出售艺术品了。

1989年春季,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委托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举办了一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艺术品拍卖会,将一批艺术品推向市场,而这批艺术品的表现也不负众望。举例来说,一部希伯莱文的古老版本《圣经》的成交价超过了200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为17.9万英镑;一尊唐三彩马的成交价为415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为22万英镑;毕沙罗(Pissarro)的一幅肖像画的成交价为132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为33万英镑;莫奈(Monet)的一幅圣母像的成交价为671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为25.3万英镑;马蒂斯(Matisse)的一座青铜像《两个女黑人》的成交价为176万英镑,而当年的买人价为58240英镑。在该场拍卖会上,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总共出售了25件艺术品:当年以340万英镑买进,此时以3520万英镑卖出,平均年收益率为20.1%,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平均年收益率则为11.9%。同年5月16日,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又在香港举办了一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中国瓷器专场拍卖会。该场拍卖会共上拍了100多件艺术品,总估价为5500万港元,总成交额则接近1亿港元。其中,一件明代洪武年间的釉里红大碗,估价为600一800万港元,成交价高达2035万港元;另一件南宋官窑青瓷更是拍到了2200万港元,创下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最高成交纪录。

显而易见,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这个决策是非常明智的。1974年,他们趁着艺术品投资的大好时机,进人艺术品市场。1986一1989年是艺术品市场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1989年更是艺术品市场最景气一年。在这个时候把艺术品脱手,而不是死死抱住“长期投资”或者“25年”的教条不放,显然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什么这样说呢?2004年,在伯罕斯(Bonhams)拍卖公司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盏古罗马时期的玻璃油灯以260万英镑的成交价格创下了有史以来玻璃制品拍卖价格的最高成交纪录。1979年,这盏玻璃油灯被安德鲁(Andrew)以52万英镑的价格售出。9年之后的1988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以210万英镑的价格将这盏玻璃油灯转让。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明智之处:他们选择了其升值周期中收益最高的时段果断出手—使得这盏玻璃油灯在9年之间价格就翻了两番之多!而在他们卖出以后的16年间,这盏玻璃油灯的价格总共才上涨了24%。

事实上,在收藏界与新闻界津津乐道、乐干引用的这些良好业绩背后,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艺术品投资组合的平均年收益率实际上并不算高,约为13.1%。

业绩评估 第5篇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前沿的、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其最大优点是:不仅强调企业的短期业绩衡量标准,而且更强调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业绩,是一种战略管理绩效评价工具,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这种方法所采用的考核指标来源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竞争需要,它要求企业经理人员从财务测评指标和顾客满意度、内部流程及企业创新与学习能力等方面来观察企业,建立有助于企业在产品设计、流程、顾客和市场开发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管理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因此,企业对环境保护的任何投资任何开支,都要考虑战略目的。那么,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开支的效果究竟如何?也就是说,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或者环境业绩如何?为作出客观评价,应选用战略管理业绩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

二、企业利用平衡计分卡对环境业绩评估指标的设计

不同的企业根据其所处的不同行业而赋予其环境业绩不同的权重。如果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的决策、计划和控制中考虑了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时,此时对环境业绩的评价就转化为企业的业绩衡量指标,这些业绩衡量标准反映了企业减少材料和能源的使用量、降低废弃物或残余物的比例和鼓励设计不危害环境的工序及产品的愿望。因此,平衡计分卡将提高各部门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是,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估企业的环境业绩存在着一个难题:对平衡计分卡应包括的环境业绩指标体系及赋予各指标的权重,即使是在同一行业,不同的企业因其高层管理者的认识不同,也难形成一致意见。不过,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相似行业将趋向于使用相似的环境业绩衡量指标体系并赋予各指标相似的权重。

构建环境业绩指标体系是企业环境战略管理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主要应从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技术创新、环境风险四个方面入手。

(一)环境污染治理

因为企业的环境成本很大部分是在企业进行环境污染处理的过程中发生,环境治理成本在企业环境成本中往往占很大比例。因此,从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来评价和考核企业的环境成本有其合理的一面。具体来说,对于企业环境治理的考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污染处理量。可以考核企业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量;2.污染处理率。考核企业的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3.治理污染的投入。考核治理污染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环境污染损失

企业的环境污染会带来一系列的损失,从而间接引发企业的环境成本。它主要涉及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污染带来的损失。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指标主要有:1.污染与废弃物排放,包括有毒废弃物的数量、排放未达标的污染物重量、废弃物泄露的数量、单位产值能源的消耗数量、未经再循环的废弃物数量等五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用来考核企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量;2.污染损失,包括生产损失、健康损失、生态损失等三个指标。主要用来考核对生产、对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

(三)环境技术创新投入

一个企业的环境教育与培训投入、环境技术创新费用投入、环境化人员投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一个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水平,间接衡量一个企业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这方面的具体指标应包括如下:1.环境教育与培训投入:环境教育与培训的费用、总培训费用和环境教育与培训的时间、总培训时间;2.环境技术创新费用投入:末端技术R&D投入、销售额、环境工艺R&D投入、销售额、环境产品R&D投入、销售额、环境技改投入、销售额、环境创新辅助系统投入、销售额;3.环境化人员投入:环境化操作维护员工的数量、总员工数量、环境化管理人员数量、管理人员数量、环境技术研发人员数量、研发人员数量。

(四)环境风险

企业的环境成本状况与企业的环境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比如,环境罚款的金额和应交排污费的金额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企业的环境风险越大。考察企业环境风险使用的指标是环境成本与风险,它主要包括八个具体指标:环境排污超标的时间、全年时间、违反排污许可的次数、环境纠纷的数量、环境罚款的金额/产品总成本、应交排污费的金额/产品总成本、生态补偿费的金额/产品总成本、产品收费的金额、产品总成本、环境罚款次数一环境奖励次数。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应该根据其所在行业的性质及自身经营的特点,灵活地选用恰当的、有效的评价指标。在选用具体评价指标时,应遵循如下规则:充分考虑企业所在行业的经营特点;符合企业生产组织结构特点;信息取得的成本是经济的;指标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使用。

三、企业利用平衡计分卡评估环境业绩的具体实施

(一)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估企业环境业绩的原则

在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估企业环境业绩时,企业对环境保护的任何投资任何开支,都是从战略目的考虑的。那么,关于企业对环境保护的任何投资任何开支,其效果究竟如何?也就是我们正在探讨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问题或者环境业绩如何?因为它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因此,在运用上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考核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环境战略及重要的业绩衡量标准联系在一起,并显示其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因果关系”;应在企业各个生产部门中建立和管理计分卡,使企业的环境成本考核具体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促使企业的环境保护策略从上至下得到有效地实施;更多的关注定量和定性信息。数字方面的信息固然是重要的,但只有对其进行评价,才能使其具有实际意义;便于建立和维护。它应具有标准的安全实施特点,便于企业管理和维护。

(二)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估企业环境业绩的步骤

1. 在平衡计分卡中,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

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具有将环保战略纳入平衡计分卡管理的意识,并在制定平衡计分卡方面达成共识。这时,他们还应该确定一个能够担当起将环境成本控制有效评估纳入平衡计分卡总体设计重任的人选。

2. 选择适当的部门。

设计人员必须确定出适宜于实行平衡计分卡的部门。这最好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部门开始,比如,产品开发设计部门,该部门的活动将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同时,该部门应较易制定对环境成本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的方法和手段,并确定该部门同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使该部门面临的机遇和受到的限制明朗化。

3. 就该部门的环境成本控制战略目标达成共识。

设计人员通过对该部门的全面了解,帮助部门管理人员理解企业的环境战略目标并了解他们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对平衡计分卡的衡量指标的看法,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确定环境成本控制战略目标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通常需要经过反复的讨论才能最终确定。

4. 选择和设计评估手段。

对于每个目标都要设计出能够最佳实现和传达这种目标意图的评估手段。对于每一个目标的评价手段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与其他目标的评价手段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都要进行评估。

5. 制定实施计划。

以确定实施平衡计分卡考核环境成本控制有效性的部门为单位,成立实施小组。各实施小组确定各自的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该计划包括如何把评估手段同信息体联系起来,负责在企业内部传递平衡计分卡,并帮助下级部门制定实施计划,直至完全建立一个全新的执行信息制度。

6. 通过最终的实施计划,把平衡计分卡对环境成本控制有效性的考核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使其发挥作用。

业绩评估 第6篇

一、目前国有垄断行业绩效评估模式的不足

目前国有垄断行业常用的评估方法基本上是传统的绩效评估模式, 采用净利润、EPS、ROA和ROE等财务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数据容易获取, 指标容易量化,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1、没有考虑企业权益资本的成本

由于我国国有垄断行业所有者缺位现象长期存在, 许多企业家没有股权成本的概念, 认为国家投资的钱是可以也是应该长期无偿使用的, 况且目前以利润为导向的考核指标在这方面也是盲区, 因此, 长期以来企业家并没有过多考虑股权资本成本的存在, 更别说意识到这部分资本也是需要回报的, 股权资本成本考核的盲点致使企业家对该成本有所忽视。只要企业有利润, 无论利润数量多少, 都要提取工资, 这就可能出现提取工资后微利或发生亏损的状况, 无法保障出资人资本金的最低回报即资本成本。

2、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没有同经营业绩真正挂钩

一方面, 长期以来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为国有垄断性行业构筑起了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 从而获得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的优势, 甚至还有些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擅自抬高产品价格, 向社会转嫁成本, 进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也有一些垄断性企业则是依靠行政命令垄断了相关的重要资源, 如石油、天然气、矿物质等, 从而保证高额垄断利润的长期存在, 因此年终测算出来的经济指标并不一定是由于企业经营产生的,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而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操作, 所以这些指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业绩。另一方面, 评价指标体系中仍以会计利润为导向的财务指标为主, 可能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第一, 传统财务指标易于被人为操纵, 存在一定“噪音”。当企业家认为通过工作的努力达到考核指标的要求比进行“盈余管理”困难得多时, 他们就有可能放弃努力而转向操纵会计信息来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业绩。第二, 传统的财务指标可能衍生企业家的短期行为, 在有限的任期内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一切工作以所考核的指标为导向, 而置公司长远利益于不顾。

二、引入EVA作为评价国有垄断行业业绩的核心指标具有的优势

要解决以上问题, 就必须构建既能够体现企业股东的利益和决策, 又能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经济增加值 (EVA) 颇受学术界和实业界重视, 被认为能更有效地反映企业真正的经济效益和价值。把EVA作为评价国有垄断行业业绩的核心指标具有以下优势。

1、EVA体现的价值管理的思想有利于实现股东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

EVA要扣除股东的机会成本, 即意味着用于人力资本分配的工资总额只有在先行补偿占用全部股东权益资本成本之后再予以提取和共享。这犹如一道墙, 必须确保人力资本定价建立在全部股东权益资本及涵盖其中的国有权益资本不受侵蚀和能够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从而在制度上锁定了存量资本的固定回报, 增量收益上的利益共享, 保障了股东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

2、EVA鼓励企业家着眼于长远利益

EVA通过在计算过程中对特定项目进行调整, 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利润指标的缺陷, 较为客观地反映企业家对企业价值创造实际做出的贡献, 并促使企业家更加重视企业的主营业务和长期效益, 建立起正确的决策导向思路。再者, EVA指标考虑了完整的成本概念, 除了债务成本还包括股权成本, 提醒企业家国家投入的资本也是有成本并且需要回报的, 引入“资本成本”理念, 既可以克服股本金和留存收益免费使用的弊端, 又可以促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牢固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企业凡占有、使用资本必须计算成本, 只有当企业实现的税后净利润在扣除资本成本之后仍有盈余即经济增加值时, 企业才真正创造财富, 否则是毁损财富”。进而影响其行为, 使其在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中更加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 “把钱用在刀刃上”, 实现资金使用效率最优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3、EVA的适用范围广泛

相对于受资本市场发育状况约束的市场指标和其他价值创造型 (如市场增加值MVA、未来增加值FGV) 来说, EVA不受资本市场有效程度的限制, 而且上市与否的国有企业均可以采用, 应用范围更广阔。

三、国有垄断行业EVA综合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估体系的构建

EVA是一个优于传统业绩指标的财务评价指标, 而平衡记分卡即从管理学的角度揭示出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 认为企业经营者只有关注股东、客户、员工等利益相关者, 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 才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可见, 无论是EVA, 还是平衡记分卡, 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EVA也是一个滞后性的财务指标, 不能反映企业的战略发展及综合业绩, 而平衡计分卡 (BSC) 却能反映这些战略指标, 将EVA业绩评价系统与平衡记分卡相结合形成EVA综合计分卡, 它融合了平衡计分卡和EVA方法的长处, 前者根据企业的战略来制定当前、近期及未来需要关注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后者作为股东价值衡量的终极标准, 将其他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短期绩效和长期财务绩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并最终指向价值的创造。此业绩评价体系克服和弥补了传统业绩评价系统存在的缺陷, 既考虑了财务指标的因素, 又考虑了非财务指标因素;既考虑了股权资本成本, 又考虑了人力资本成本。

1、EVA综合计分卡绩效指标的选择

本文将以平衡计分卡为载体, 以EVA为导向, 采用AHP法将EVA值与BSC体系进行整合, 构建一个战略业绩评价的三层次框架模型, 该模型的最高层为目标层企业价值最大化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值) ;第二层次为准则层即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经营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第三层次是方案层, 根据BSC的思想和主成分分析法共选取19项关键绩效指标作为方案层的构成要素, 这19项关键绩效指标为总资本EVA值、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EVA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持率、大客户增长率、产品及时交货率、客户利润率、新产品开发时间、新产品投资回报率、产品合格率、产品退货率、顾客需求反应及时率、员工保持率、员工平均培训次数、员工参与决策的成功比率和研发费用增长率。采用AHP法将EVA值与BSC体系进行整合, 然后用层次结构图清晰地表达这些因素的关系 (见图1) 。

2、各关键绩效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和经营绩效值的计算

(1) 层次分析法 (AHP) 。企业通过组成评价绩效的专家组和引进外部专业管理咨询的方式, 依据AHP原理和程序, 自上而下对综合计分卡各层次指标两两重要程序判断比较, 构成成对判断矩阵A=[aij]n×n, aij的取值在1—9及其倒数中间取值, 且aij>0, aii=1, aij=1/aji, 将判断矩阵每列正规化。将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相加, 计算权重。首先构建目标层——准则层 (A—B) 的判断矩阵。经计算求得权重向量P= (p1, p2, p3, p4) , 即财务维度的权重为P1, 顾客维度的权重为P2, 内部经营过程维度的权重为P3,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权重为P4。然后构建准则层———方案层 (B—X) 的四个判断矩阵, 得到四个权重向量W1= (w1, w2, w3, w4, w5) (w2, w3, w4…) , 由权重向量可计算出19个关键绩效的权重值。最后根据每个指标的目标值及完成值计算出当年该企业的经营绩效值。这种方法适应单个企业业绩指标的量化, 但有些指标由主观赋值, 因而客观性会打些折扣。

(2) 因子分析法。为了正确反映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 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本文还选用客观赋值法———因子分析法, 对整合后的关键绩效考评指标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指标的相关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 找出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公因子, 将每个指标变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 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其目的是反映各关键指标的内在联系, 寻求变量基本结构, 简化观测系统, 减少变量维度。它的核心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其数学模型为:

其中x1, x2, …xp是原有的p个变量, 是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 F2…Fm称为因子变量, 由于它们出现在每个原有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中, 亦称公共因子。aij (i=1, 2…, P, j=1, 2, …k) 称为因子载荷, 是变量xi与因子Fj的关联程度, 也反映了因子Fj对解释变量xi的重要作用和程度。aij绝对值越大, 则因子变量Fj和原有变量xi的相关程度越高。ε为特殊因子, 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那一部分信息。计算步骤为:

第一步:确定初始因子数。根据选定的m个关键绩效指标, 选取n个样本公司, 构建原始矩阵x=[xij]n×m。

第二步:将各变量的原始数据值做标准化变换。由于可观测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 故需对各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以使每个变量的平均值为零, 方差为1。变量的标准化公式为:

第三步:计算绩效指标相关系数。经标准化处理后数据的相关系数rjk计算如下:

其中xij, xik为等i个样本企业的对应变量j和k的观察值, 详细数据值可以反映样本和各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

综合因子得分的经济意义是, 如果某个企业的综合得分越高, 则意味着该企业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越强, 更体现了企业权益创造价值和未来的创利能力。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综合得分情况调整企业内部结构, 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以使企业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而政府可根据同一行业的企业的综合得分, 比较各个企业的得分情况, 制定相关的调整政策, 来促进企业的协调发展。可见, 利用EVA综合绩效考评体系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对企业整体绩效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在实践上是可取的。

摘要:现如今, 垄断行业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不公成为了社会的不和谐现象, 本文认为, 要解决国有垄断行业的收益分配问题, 首先要建立起合理的业绩评估体系。目前国有垄断行业常用的评估方法基本上是传统的绩效评估模式, 存在着许多不足, 建立起既反映财务指标又反映战略指标、将短期绩效和长期财务绩效相结合的EVA综合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国有垄断行业,EVA,综合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庆芳、周子剑:EVA:价值评估与业绩评价的理论探讨[J].当代财经, 2001 (10) .

[2]曹建安、张禾:基于经济增加值 (EVA) 的人力资本绩效评价[J].生产力研究, 2003 (5) .

业绩评估范文

业绩评估范文(精选6篇)业绩评估 第1篇由于观测的难度和信息不对称, 使得经营者就可能利用不可控环境为自己的经营不善找借口, 或利用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