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挑战范文
应用挑战范文(精选12篇)
应用挑战 第1篇
APM提升企业云竞争力
面对新挑战, 传统的解决方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需求, 陈旧的监测技术在云计算中也显得过时。为保证企业在云时代的竞争中优胜, 新一代的应用性能管理 (APM) 便凸显其应有价值。各大解决方案提供商也看到了其中的价值, 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不仅IBM、Oracle、Microsoft等巨头推出了应用性能监控解决方案, 同时随着企业对应用性能监控的关注提升, 一些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凭多年的专注及研究, 正在市场中占据着领导者地位。
“公司已投入了近10亿美金研发应用性能管理项目, 并且采用不同于其它公司的策略:从最终用户角度切入。不仅从内’管理应用性能 (以防火墙为界) , 也可以从外’管理应用性能。”Compuware公司战略与产品线管理高级副总裁Mark Hillman表示。
近日, Compuware发布了其最新针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的APM中文版, 即dyna Trace 4.2版本。
Compuware APM大中华区总经理车德明表示:“新一代APM能帮助企业提升云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包括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的云计算服务, 以最少资源满足更多的需求, 确保客户高满意度, 并且新一代APM在关键时刻, 能准确发现应用问题根源, 加速企业新产品开发、测试、上线、反馈等。
六大新性能
据Compuwar大中华区售前技术总监孔勇介绍, dyna Trace 4.2以更好的“开箱即用”体验和零配置系统监测为主要着眼点, 大幅提高可访问性, 并以更高的速度提供更大的价值。而dyna Trace 4.2的主要新特性也可以概括为六点。
一是智能监测更简单。d y n a Trace 4.2提供了区别于传统依靠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典型基线定义, 即通过针对不同测量类型的先进统计模型来实施监测, 有效减少错误报警90%。同时将系统健康状态统一集成到事务信息, 并且可对所有运行有一个仪表化应用过程的主机进行自动监测。
二是对云和虚拟化, 能自动发现与分析。dynaTrace 4.2提供了更强的云能力, 其中包括各种虚拟化平台的智能检测, 并针对Cassandra或SQL Azure Database等技术提供了全面集成并且针对云的特定指标, 让用户可以充分看清自身的云应用。
三是实现更快、更广、最优的用户体验。dynaTrace用户体验管理 (UEM) 支持更多的AJAX框架来实现自动点击检测, 目前已将所支持的框架清单扩大到extJS、Google的Web Tool Kit和ZK。
四是可实现外部调用分析, 了解数据中心外部情况。当前的应用越来越依赖于外部服务, dynaTrace提高了这些调用的可见性, 让用户可以理解哪种第三方服务影响了用户的应用中的哪些部分。
五是可跟踪最新平台和技术, 包括WebSphere 8、Cosminexus、Interstage、Java 7、.NET 4.5、WebMethods或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应用挑战 第2篇
虽然移动互联网如今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市场现状,但是开发者从中获利的却是少之又少,而位于行业前列的“明星开发者”往往让整个行业忽略了众多“不幸福”开发者的存在,因此去年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彦宏就以“移动互联网如同一辆醉驾的跑车”来形容行业的现状,
李彦宏有何“妙计”为这辆“醉驾”的“跑车”回归正途也成为了今年百度世界大会业界关注的焦点。而身为中国最大互联网企业的CEO,李彦宏也正设法让百度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成为解决行业困境的“灵丹妙药”。
重磅推出“轻应用”
“在应用商店里,99.9%的中长尾应用下载量仅仅占到总下载量的30%。应用商店有根本性缺陷,很难实现对中长尾应用的有效分发。”当李彦宏如此评价应用商店的价值时,参加2013百度世界大会的观众们可能还搞不清楚李彦宏的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毕竟就在2013百度世界大会开幕前不久,百度刚刚以破中国互联网史上记录的19亿美金收购了91应用商店。
但当百度提出“轻应用”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应用商店的“根本性缺陷”时,百度全方位布局移动互联网分发渠道的谋略才逐渐浮出水面。
据了解,“轻应用”解决方案是基于搜索的检索与智能分发特性,采取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模式,可以解决好移动用户需求与开发者对接的问题。百度方面介绍,在前端,“轻应用”创新的需求和应用对接方式能帮助大量中长尾应用通过百度搜索轻松获得用户。
例如百度移动搜索上每天的旅游相关搜索、美食相关搜索,分别都已经达到了百万量级,每天的医疗健康领域相关搜索更是达到了千万,这些需求都能够通过轻应用与开发者的应用实现精准对接。而在后端百度“轻应用”则开放多种能力,帮开发者开发出更强大的应用功能、更好的用户体验。
在本次大会上百度开发了多种技术增强应用的能力,如定位、语音输入输出、云推送、电话拨打、摄像头调起、分享评论等。同时“轻应用”还提供移动广告、前向付费两种方式帮助开发者变现,商业模式非常具有想象空间,
有参加2013百度世界大会的开发者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与百度重金收购91相比,如今推出的“轻应用”无疑更加“重磅”。
“听完李彦宏的讲解后,颇有应用商店是现在,轻应用是未来’的感觉,而百度两手都做好了准备。”有接近百度的人士则透露,作为流量分发最成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同样谋划同样的战略,而利用流量分发与移动应用进行结合,正是“利人又利己”地解决移动互联网发展瓶颈的良方。
入口之争“双足鼎立”
“移动应用和应用商店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格局由苹果发扬光大,到如今的确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成为了苹果公司继硬件产品外另一项让人称道的丰功伟绩’。”战国策分析师杨群表示,虽然苹果建立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在为自己带来了巨额收入的同时,也的确为开发者带来了机会,但是如今移动互联网开发者当中“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格局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
据资料显示,像捕鱼达人等这样的明星开发者不仅已经成为了企业级别的创业者,而且月收入已经可达千万,但是99%以上的开发者还是处于“0”收入的状态,烧着自己的或者别人的钱。“这主要是由于入口的争夺造成的,应用商店的模式使得有资源的移动应用通过合法的推广、营销和预装甚至不合法的刷榜等手段,牢牢占据着用户的入口资源,用户入口一旦被少数几个应用所垄断,其他开发者的移动应用便永无出头之日’,难以和用户见面’,而百度通过轻应用’的流量分发模式,理论上将会是搭建一个类似于搜索这样的相对公平的移动应用平台,用户可以更多地接触到所有开发者所提供的应用。”
“虽然现在还没有详细接触百度方面如何进行轻应用’的对接,但是这种商业模式的推出让开发者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而不是只有一条拼钱拼关系拼运气的路。”作为众多开发者中的一员,曾凡在了解到百度将推出“轻应用”商业模式后有如此的看法。
IEEE预测云计算应用之挑战 第3篇
有人认为,2012年可能是云计算应用的一个拐点,特别是如果有大型企业在云计算应用中充当了尝鲜者的角色。全球最大的科技专业人员组织IEEE的首席信息官和高级会员Alexander Pasik博士认为,只要规模较大的企业见证了他们的竞争对手或商业伙伴的成功,更多的公司将会尝试云计算。“应用云计算可能被视为一种威胁,而有关变革的话题往往会遭遇各种阻力,”Pasik博士说,“这就是为什么它需要资深的IT团队去告诉企业云计算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如果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企业,其业务不应用云计算,那它就正在犯一个错误。”他认为,企业将很快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是否该应用云计算”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开始应用的问题。
Pasik博士预测,8〜10年内,世界上大部分的大型企业将会在云端开展业务。
安全仍然是云计算应用的一个主要顾虑,因为许多服务提供商要客户自身承担云计算安全的全部责任,行业内因此产生了一些高成本的操作,譬如第三者责任保险。“为公司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数据买保险有很大的风险,同时也是不切实际的。流失重要的交易用户的潜在损失是巨大的,”IEEE会员、英国技术安全公司Preventia董事长Steve O'Donnell说,“服务供应商应提供更全面的保障,以减少为数据安全购买保险这样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公司目前正在和法律及隐私安全方面的专家合作。IEEE高级会员、HP研究院云计算及云安全实验室高级研究员Siani Pearson博士正在研究监管框架和其他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让云计算用户在进行数据转移之前进行风险评估,帮助服务提供商为交易的安全负责,并增加交易的透明度和保障。
大数据的应用及带给企业的挑战 第4篇
1 企业数据处理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大数据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但国内互联网巨头作为率先使用大数据技术的用户, 仅仅是基于开源软件自主开发大数据应用, 未形成企业级的个性化应用。
(1) 非结构化和结构化数据的统一及整合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企业中的数据类型早已不是单一的以文本为主的结构化数据, 还充斥着广泛存在于社交网络、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之中的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称为非结构化数据。据统计, 企业中85%的数据属于非结构化数据。但是企业现有的数据处理方法仅适用于结构化数据, 无法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整合, 就无法发掘数据中的价值。
(2) 跨业务平台数据的关联
当今企业环境中存在着:不同业务模块的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系统平台, 这些被割裂的数据在单一业务平台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不同业务模块的数据无法实现共享、关联;仅对关键业务的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 非关键业务的数据被忽视等现状。企业中的数据由于业务模块的划分而被割裂开来, 单一业务模块的数据价值远远小于所有业务模块数据关联起来进行分析运用, 企业将如何实现跨业务平台数据的关联与整合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3) 面向数据的实时分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行情也在瞬息万变, 企业曾经惯用的事后处理机制已经不能应对, 企业需要实时洞察业务运营状态, 以便迅速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
企业业务的运营状态将体现在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有效进行实时分析的基础上。但随着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 与企业相关的数据可能在无限量的不断增长, 这些不断变化的数据, 需要企业进行全面、实时的分析。
(4) 数据驱动的战略决策
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企业信息化近几年迅猛发展, 不断产生的海量数据将越来越影响企业从战术到战略制定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Erik Brynjolfsson表示, 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实现的生产率增长, 要比任何其他因素5%~6%。这种生产率增长能够决定大多数行业的胜负。
企业决策行为将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 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 这对于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机器数据应用场景分析
机器数据是由机器产生的数据, 也是大数据最原始的数据类型, 包括了日志文件、各种历史记录、Web服务器日志等。它们会由网络交换机、企业应用系统、网络以及安全设备等产生。
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 无论面对物联网、电子商务、医疗, 还是电信、金融领域, 在大数据时代, 满足机器数据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可视化等应用需求, 结合IT运维、系统安全、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特定应用的需求实现大数据环境下机器数据的存储、管理、检索和分析。
(1) IT运营管理
大数据时代, 面对日益膨胀增长的数据与IT系统, 如何提高IT运维管理水平, 降低IT运营的风险, 保障业务正常、高效运行, 已经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实现机器数据良好的IT运营管理, 包括:
统一管理:实现日志的统一收集、集中检索与分析, 对各种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的日志进行统一的实时监测与可视化分析;通过海量日志快速分析与检索系统, 协助管理员快速发现、关注与定位事件;及时发现设备运行异常情况, 并第一时间通过邮件或短信通知管理员, 为排查故障争取时间。
关联分析:分析故障发生前后, 所有相关IT设备、系统、应用的非正常运行状态, 发现可疑的关联问题;对系统的非正常运行状态进行分析, 挖掘日志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定期生成相应的关联分析图、聚类分析图等日志分析图谱;系统自带一些分析规则, 将这些分析规则的分析结果推荐给用户, 为用户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2) IT系统安全和日志审计
政府机构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 为方便业务开展和更好的服务民众, 在系统内搭建了多个应用系统, 但各类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在方便开展业务的同时, 数据信息的安全、违规操作、异常访问等问题日益突出, 个别事件还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实现机器数据的IT系统安全, 包括:
基于敏感信息的用户行为检测:基于关键字的敏感信息定义:预先定义一组敏感信息关键字, 系统对日志的用户访问行为进行扫描和检测, 如果发现某个用户查询了系统预先定义的关键字, 则认为该用户访问了敏感信息;基于工作角色与数据资源匹配的敏感信息定义:对系统内的用户进行工作角色定义, 每个角色授予一定的数据资源访问权限。如果发现某个用户访问的数据资源超出了其工作角色限定的范围, 访问的信息与工作范围不匹配, 则可认为是访问敏感信息。
用户异常访问行为自动检测:通过对用户异常访问行为的检测, 识别非法访问行为。监测登录时间异常:例如发现非工作时间访问, 或长期不活跃, 某段时间突然活跃访问敏感信息;监测登录地点异常:例如发现非习惯工作地点的异常IP地址访问;监测访问行为异常:短时间内大数据量访问, 类似下载行为或机器爬虫访问行为;持续访问敏感信息:短时间、持续访问敏感信息。
(3) 用户行为分析
机器数据应用之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业务创新, 用户分析包括了用户来源统计、访问量统计、访问轨迹分析、网站用户流失原因分析等。大数据的预测能力正在被探索, 机器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让精细衡量成为可能。
用户来源统计:包括用户的IP、来源地区、来路域名和页面;访客操作系统、浏览器等信息;Robots/Spiders的统计;对不同文件类型的统计信息。
访问量统计:包括访问量/访问次数/页面浏览量/点击数/数据流量等;用户在不同时段的访问量情况, 精确到每月、每日、每小时的数据;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跳出率、回访者、新访问者、回访次数、回访相隔天数;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 分析两者之间的浏览习惯。
访问轨迹分析:分析用户的访问路径, 发现最常访问的路径, 进行网站路径优化。
网站用户流失原因分析:找到系统里最近一批非活跃用户 (先前活跃, 但某个时间点后较长时间不访问本系统) ;对该组用户的最近访问轨迹进行关联规则挖掘, 挖掘访问规律;根据访问规律分析流失原因:某个页面或功能的不可用或不友好。
以上的用户分析, 可以应用在各个领域, 例如可以实现搜索引擎优化、文档推荐应用、社交网络的文档推荐与人物推荐、电子商务推荐引擎的相关工作、招聘网站的推荐引擎、其他用户行为分析等。
3 社会化数据驱动市场调研和营销变革
随着社交网络的流行, 国内外社会化媒体得到了迅猛发展。集中在社会化媒体上庞大的用户群及发生的用户行为将会产生巨量的数据回馈, 这些包括评论、视频、照片、地理位置、个人资料、社交关系等由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产生或分享的各类信息即为社会化数据。
社会化数据与以前采集的静态的、事务性数据完全不一样, 它具有实时性和流动性。人们在社会化媒体上通过交流、购买、出售和其他日常生活活动以免费的方式提供着大量信息。这些数据由每个网民的微行为汇集而成, 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将带来企业在市场调研和营销方面的变革。
(1) 数据支撑“智慧”的市场调研
传统的市场调研是根据提前设计好的调查问卷来搜集市场资料, 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化媒体的流行, 使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汇集了庞大的用户群。如此巨大的用户群及其产生的大量用户行为为市场调研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源, 为企业提供了分析消费者群体特征的机会。
社会化媒体天生的开放性, 使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上自愿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上谈论的话题面非常广, 不仅局限于调查问卷中的话题, 而且这些话题充斥着情感因素。这样一方面使市场调研人员获取了大量来自于消费者的一手资源;另一方面弥补了市场问卷由于提前设定问题而存在的局限性。同时, 社会化数据的实时性, 使市场调研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确认理解和追踪消费者的反馈, 制定更科学的营销决策, 从而发起合适的营销活动。
(2) 数据带来市场营销的掘金潮
国内社交网络市场规模庞大并正快速增长。现在几乎所有文章、广告、视频都鼓励用户进行社交分享及评论, 我们已经进入社交网络爆炸发展的时代。
社交网络在全球的火爆, 社会化媒体迅猛的发展, 导致了整个用户市场环境的变化。用户接触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用户与商家产生交互及购买行为的渠道和方式、用户之间产生交流和分享体验的渠道和方式都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用户已经从以信任由生产商、渠道商、传统媒体所构建的垂直信息渠道, 转变为更愿意相信来自朋友或陌生网友口口相传的水平信息渠道, 用户已经从原来简单同质化的物质需求发展为个性化的需求, 用户变得更加主动和理性。
用户已经迁移到社会化媒体, 传播路径在泛化, 用户行为在变化, 企业不仅发现了潜在的危机, 同时随着社会化数据积聚增加, 企业也发现了以社会化数据为支撑的市场营销蕴含的巨大价值。
用户在线社交生活中所发生的行为轨迹和所创造的内容尤为珍贵。社会化数据使得人们的行为和情绪的细节化测量成为可能。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 从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找到更符合用户兴趣和习惯的产品和服务, 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 社会化数据将为企业市场营销带来巨大的价值。
摘要:分企业数据、机器数据和社会化数据三类, 介绍了企业数据处理面临的挑战、机器数据在IT运营管理、IT系统安全和日志审计、用户行为分析方面的应用分析, 社会化数据在驱动市场调研和营销变革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应用挑战 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信息技术成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的技术正在不断地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对于物流行业、金融行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根据普华永道近期发布的《2018中国区块链(非金融)应用市场调查报告》,报告中表示,“物流”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最为天然和领先的行业,最有可能创造价值。
【关键词】区块链;物流行业
一、区块链技术概述
区块链是由节点参与的分布式系统,它的特点是不可更改,不可伪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账簿系统。区块链的主要特点是去中心化,以一笔交易为例,去中心化的意思就是在交易过程中仅是买卖双方的交易,而不涉及到第三方中介的问题。去中心化的特点有效的保护了客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同时提高了效率。
物流行业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和沟通。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由第三方提供数据,数据不透明,而且成本高,效率低,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丢件,冒领,误领)时,难以追查责任。在新的区块链模式下,通过该区块链技术在物流上的应用,各方能够初语一个透明公开的信息平台上,对于商品的状态可以实时监控,保证了商品的安全性,同时降低了物流的成本,最后,区块链技术通过追踪商品的整个生产加工和配送过程,一方面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了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二、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发展现状
虽然区块链技术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大规模的发展,但是在国内,仍旧处于萌芽期和成长期,当然这也说明了我国在区块链技术上的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从2017年开始,京东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都嗅到了区块链物流的商机,于是在区块链物流方面打响了第一战。首先是京东与相关部门立了“京东品质溯源防伪联盟”,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商品进行追溯,对商品进行防伪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阿里巴巴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开发应用方面的覆盖范围更广,包括金融业,物流业,医疗健康行业等。在物流方面,阿里巴巴开启了物流查询系统,将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跨境进口的商品的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和查证。这就相当于每一个商品都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身份,保证让消费者能够随时查询商品的物流动态。
除了国内的两大电商巨头,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也开始了新动作。近期,沃尔玛集团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这份申请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让物流信息追踪更加智能化,“无人机”配送方式更是一大创新。除此之外,沃尔玛还与IBM展开合作,旨在追溯食品的来源,供应链技术的应用让这个过程更加透明化,最终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二)发展前景
通过对上述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内,区块链技术都将是各大物流企业,线上销售平台的竞争重点。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杭州作为电商巨头的坐落地,杭州是全国第一个将区块链技术写人政府工作意见的城市,自此以后,浙江、贵州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将发展区块链技术写人政府报告中来。
三、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优点
(一)数据透明、不可篡改可以溯源防伪
由于区块链技术信息不可篡改、可跟踪的特性,使得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具有天然的优势。物流行业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的透明度对于物流业非常重要。相对于一些隐私的数据,人们更倾向于信赖公开透明化的数据。一方面是顾客对物流的追踪,在顾客购买商品后,实时的追踪商品。另一方面,对商品来源的追踪,透明化的数据来源,保证商品来源的真实可靠,尤其是对于食品这类商品来说,能够跟踪其来源的食品更能够保证其食品安全。
从2012年的福建钢贸融资事件中,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自2012年至2016年间,该公司将同一批货物进行不断的质押来骗取贷款,假如我们运用了区块链技术,对每一批货物进行编号,每一批货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这样一来,货物反复质押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信任危机也就不复存在。
(二)去中心化节约成本,提高时间效率
利用区块链技术,将运输过程智能化,不但可以规划最佳的物流路径而且可以进行最合适的时间安排。通过对货物信息的处理,区块链技术可以选择最合适的路线和时间,让货物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同时,这些处理会保存在区块链当中作为以往的经验,以此不断更新自己的路线设计和时间安排。
四、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去中心化可能会带来数据信息的安全问题
虽然,去中心化会减少各方的信息泄露问题,但是区块链技术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这种透明化会给物流行业带来一些信息安全问题,而且对于物流信息的加密数据的破解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对于各方来说也是有利有弊,带来便利的同时,信息越来越暴露。破解速度的加快会督促信息加密技术的不断提高,这也是对于技术人员的一个挑战。
(二)数据的处理效率问题
区块链结束的应用过程中,需要靠数据节点来储存数据。参与数据储存的节点会互相备份,这样一个节点崩溃后,数据能就可以被完整保存下来。但是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多,一个节点的储存量大大增加,这些节点储存大量的数据的难度更是大大加大,效率大大降低。
虽然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存在着这些机遇与挑战,区块链对于物流行业也是有利有弊,便捷的同时安全性可能降低,成本降低的同时,数据处理效率可能降低。如果在做到保证安全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上达到降低成本这样的结果,我们还有需要更加努力。
就目前来说,区块链技术仍旧是大型公司之间的游戏,对于规模较小,资金不是很充裕的公司,还是很难掌握这项技术。再加上有关区块链技术的政策规范还不明确,所以有些公司还保持观望的态度。因此,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加快政策规范和政策支持是我国区块链技术快速发展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娟娟,刘萍.区块链技术在”一带一路”区域物流领域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8
应用挑战 第6篇
关键词:RFID;成本效益分析;RFID应用挑战
中图分类号:TP39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055-0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新兴的数据采集技术,它利用无线射频通信方式实现对采集对象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目前,RFID的应用已经成为物流供应链领域的研究热点,它所拥有的优势可以使得物流供应链产生更高的效率、库存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作业流程得到优化等。然而在其应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RFID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阻碍,主要包括成本过高、标准的不统一、隐私安全保护、行业使用程度以及供应链对RFID的需求程度等等。因此,企业在引进RFID项目时,对RFID技术应用所存在的成本效益及风险的分析显得至关重要。
1RFID项目成本效益分析
供应链是RFID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舞台。RFID在供应链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对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准确、随时地获得诸如种类、生产商、生产时间、地点、规格、数量、到达地、接收者等产品相关信息。RFID技术可用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将各个节点的上下游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产生巨大效益。当然,在RFID的使用过程中,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1.1RFID项目成本分析
在成本方面,RFID项目投资所需要的成本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①硬件:RFID项目的硬件成本主要包括RFID的基础设施(标签、读写器、天线等)以及支持RFID设备的其它基础设施等,该部分成本为RFID项目投资的主要部分。
②软件:RFID项目的软件成本主要包括中间件的升级以及RFID技术与其它软件之间的集成,如与ERP,WMS,GPS的集成等。
③服务:RFID项目的服务成本主要指除了RFID项目所需要的硬件以及软件的费用外所形成的成本,包括RFID技术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应软件的安装费用、人员培训、企业应用RFID技术后系统的维护成本以及RFID技术所带来的业务流程重组(BPR)成本等。
1.2RFID项目效益分析
在效益方面,RFID技术在供应链上的应用所能够产生的效益主要从流程和资源两方面进行分析。
1.2.1流程方面
生产制造环节:应用RFID,生产制造环节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准确找到规格复杂的零部件,及时将其运送到生产线上,实现整个生产线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减少人工识别的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RFID技术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实现存货、补货管理的自动化和流水线的均衡生产,同时加强对质量的控制与追踪。
存储环节:RFID技术在仓库里最广泛的使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RFID可以解决物品在仓库中装卸、处理和跟踪问题,提高效率,并保证有关信息的准确可靠,同时降低由于商品误置、送错、偷窃、损害和出货错误等造成的损失。
配送、分销环节:产品贴上RFID标签,在进入中央配送分销中心时,托盘通过一个RFID门禁系统,读取托盘上所有货箱上的标签内容。系统将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以检测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将RFID标签更新为最新的产品存放地点以及状态。
运输环节:便携式数据终端和射频通信都能够及时掌握在途物资,与GPS相结合还可以实时跟踪运输工具。
零售环节;由于RFID标签体积很小,很容易植入产品或其外包装中间,很难被小偷发现或者剪除,可以有效地防止商品被盗。RFID技术还能在付款台实现自动扫描和计费,取代人工收款方式。
售后服务环节:厂商在大型产品(如汽车等)上植入永久性标签,不仅可以记录制造过程中的数据,还可以记录顾客和车辆保修的有关信息。每次顾客开车去服务门店接收服务时,门店系统就会自动读取标签中的数据,对顾客本人和车辆的服务记录一目了然,无需顾客携带任何证明和维修记录等资料。
1.2.2资源方面
RFID技术可以对在供应链中的角色进行标记,在人员方面有利于企业对员工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可以对其生产效率进行统计,进而发现不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物资方面,RFID可对物料、设备以及最终的产品等资产进行标记,来加强对物料的监控,减少货物的丢失与损坏等,同时与EPC的结合,可以使得供应链中的成员对产品的信息进行共享,可大大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对资源的标记主要是来保证资源在供应链中的安全以及对其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来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加透明度,进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体来看,RFID在供应链中所能够产生的效益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RFID技术在原有流程基础上所带来的成本的减少:主要包括劳动力减少、库存成本降低、操作时间减少、流程的自动化、效率的提高等。
其二,RFID技术所创造出的新的价值:主要包括收入的增加、顾客的满意度提高、防止缺货、减少丢失以及防止假冒等。
2RFID项目应用挑战分析
RFID技术在供应链中应用所能够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RFID技术特点使其应用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是这项技术若要得到普及尚需解决一些“瓶颈”问题。其主要障碍包括到标签的成本、标准、隐私保护以及RFID技术在供应链上的完善工作。
①技术方面。技术挑战主要是价格、读写率以及标准的使用问题。在价格上,由于目前的成本较高,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想使得RFID技术获得行业内广泛的应用,标签的价格必须降到一定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标签与阅读器的良好运行也离不开系统集成软件的支持。系统集成工作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耗费和维护的成本也相当高。在读写率上,读写器要保证有较高的准确率才能确保RFID技术使用的效率。在标准上,企业之间要对RFID的标准进行统一之后,才能使得该技术在供应链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②隐私与安全方面。由于RFID标签所存储的信息可能会外泄,那么消费者及企业的利益都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RFID技术与EPC结合还可以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共享信息,哪些信息需要共享,哪些信息属于自家公司的机密,不能与其他企业之间实现共享,只能在公司内部单独使用,这些也是RFID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RFID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隐私以及安全保护问题也是阻碍其应用发展的巨大障碍。
③流程方面。RFID技术若要在供应链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企业不仅仅要求自己采用成熟的RFID技术,也要要求企业的上、下游采用RFID技术,同时要进行标准的统一。
④行业应用方面。在RFID技术的使用上,企业除了要考虑技术之外,还要考虑行业的使用程度。企业在选择RFID技术时要看RFID技术在该行业中的使用现状以及使用效果。此外,同行业要在电子标签的使用频率、存取数据内容、编码、存储规则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统一,来保证RFID技术能够使标记的信息在行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增加供应链的透明度。
⑤人员培训方面。RFID技术的使用会为企业减少人力、增加自动化,改善流程,进而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变革。加强员工的培训,使其理解RFID技术,加强对RFID技术的使用以及相应的变革理念,将会对RFID技术的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游战清,刘克胜,张义强,等.无线射频设别技术(RFID)规划
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Angeles,R.RFID Technologies:Supply-Chain Applic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J].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2005,22(1):51-65.
[3] Bottani,E.and Rizzi,A.Economica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RFID technology and EPC system on the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2(2):548-569.
[4] Hou,J.L.and Huang,C.H.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FID applications in the supply chain of the printing
industry[J].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s,2006,
(1):96-120.
金融风险管理VAR方法应用与挑战 第7篇
一、VAR定义与特点
(一) VAR定义
所谓风险价值是运用统计学的技术量化市场风险, 衡量在某一置信水平下, 某一段持有期间内, 风险资产持有人的最大可能损失, 即在 (1-α) %置信水准下, 持有某风险性资产未来特定期间下, 最大损失预期值。
将VAR视为最大期望损失报酬率, 用简单的数学式表示如下:
其中:△P/△Pt为预测下期标的资产报酬率;△t为持有期间, △θ为预期市场风险因子的变动量;|VaR|为在 (1-α) %置信水平下, 最大期望损失报酬率。假设投资组合报酬率呈钟型的正态分布, 则α即为此分布累积至VAR的机率值, 所以在 (1-α) 的置信水平下此分配的最大损失为|VaR|。
(二) VAR特点
在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中, VAR方法最为引人瞩目。VAR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把银行的全部资产组合风险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数字, 并以美元计量单位来表示风险管理的核心潜在亏损。VAR实际上是要回答在概率给定情况下, 银行投资组合价值在下一阶段最多可能损失多少。
VAR的特点如下:可以用来简单明了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 没有任何技术色彩,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可以事前计算风险, 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 这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所不能做到的。
二、VAR风险管理模型作用与缺陷
(一) VAR风险管理模型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 计算经济资本, 优化资本配置。经济资本用来抵御风险损失, 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 可以通过计算VAR确定相应经济资本的大小, 在数值上, 经济资本与VAR相等。基于VAR计算出经济资本后可以进一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所谓优化资本配置就是更合理地在金融机构内部各级部门、各项业务之间分配经济资本, 将经济资本在金融机构各层面进行合理分配并进行动态调整。
第二, 用于风险控制、业绩评估。利用VAR方法进行风险控制, 可以使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都能确切地明了他们在进行有多大风险的金融交易, 并可以为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设置VAR限额, 用于风险头寸的限定于评价, 以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出现。将VAR方法引入风险因素的业绩评价指标, 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的配比, 执行RAROC系统管理, 有利于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 避免金融交易的重大亏损。
第三, 估算风险性资本 (Risk-based capital) 。以VAR来估算投资者面临市场风险时所需的适量资本, 风险资本的要求是国际清算银行对于金融监管的基本要求。巴塞尔委员会 (1996) 也明确了用VAR方法结合内部模型法来度量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的规定。在新巴塞尔协议中, 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 新巴塞尔协议中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的方法, 其中比较复杂的损失分布法 (Loss Distribution Approach) 就需要运用VAR方法来确定操作风险资本。
(二) VAR模型内在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假设条件:它以正态分布为假定, 集中于正常市场状态下风险, 未考虑“黑天鹅风险”或长厚尾状态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损失发生的概率可能随着损失规模一道上升;它以市场具有正常流动性、资产可在短期内变现、出价/报价差维持不变为假定, 未考虑极端市场条件下金融资产缺乏流动性的状态。
第二, 市场风险与资产组合:它考虑正常市场条件下资产相关性因素降低风险的作用, 未考虑极端状态下金融资产相关性普遍大幅提高从而增加风险的状态;它考虑市场波动风险, 未考虑一般市场波动以外的特定风险;它主要用于交易活跃、历史数据充分的资产, 难以用于市场交易不充分的资产;它主要用于对历史损失的统计描述, 缺少对未来损失的预测能力。
第三, VAR模型方法:VAR模型可以使用历史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法、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 而使用不同方法对同样的资产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VAR值, 这使得VAR的可靠性难以把握。其次, VAR方法对历史数据的依赖性较大。历史模拟法直接依赖于历史数据, 分析法中的参数估计也是来源于历史数据。依据过去的收益数据来确定未来收益的风险存在一定不可靠性。而在新兴金融市场, 历史记录较少, 市场运行机制经常发生变化, 市场投机情绪会在特殊时期得到释放, 这些都使得基于经典统计推断理论的VAR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难于得到保证。
三、VAR风险管理方法挑战
(一) VAR风险管理模型与会计记账原则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 金融机构采用公允价值的记账方法, 它们会参照市场上正在交易的相似金融资产的价格来确定自己所持有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价值的缩水, 将会导致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的账面价值发生同样程度的缩水。对金融机构而言, 一旦资产账面价值在本期内下降, 它将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资产减值, 在利润表上则出现相同规模的账面亏损。而以在险价值 (VAR) 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则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价格下跌, 相应的去杠杆化在资本市场的危机深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采用了杠杆经营模式, 即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远高于自有资本规模。金融机构的各项资产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 而在险价值管理的核心理念, 就在于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应该能够弥补该机构承担的总风险, 如以下公式所示:
其中E为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 A为金融机构的总资产, V为1美元资产中包含的在险价值。 (1) 表明, 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等于该机构承担的总风险。金融机构的财务杠杆被定义为总资产与自有资本的比率, 即:
将 (2) 代入 (1) 中, 可得
公式 (3) 表明, 对于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金融机构而言, 其财务杠杆比率与其承担的整体风险成反比。如果金融机构承担的整体风险上升, 则该机构将不得不进入去杠杆化阶段。
金融机构主动降低杠杆比率的去杠杆化过程, 原则上有两条途径。途径一是通过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 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 从分子方面降低杠杆比率;途径二是通过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 从分母方面降低杠杆比率。相比之下, 第一条途径更加痛苦。众多金融机构在同一时间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 自然会压低风险资产价格, 从而一方面引发市场动荡, 另一方面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公允价值进一步下降。
VAR风险管理方法与会计记账原则相互作用,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加剧资产价格的下跌, 加大了资产减值的数额。即资产价格的下跌, 导致资产的减值, 触发了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 而去杠杆化过程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增加资产减值数额, 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 VAR风险管理模型与创新金融产品
随着结构型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现, 使得传统VAR风险管理模型受到一定的挑战, 其中创新金融产品风险相关性增强, 以及历史数据不足、参数估计增加等都是其中的原因。
(1) 金融创新使风险相关性增强。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二级市场化, 将违约风险带进市场交易账户, 使得交易账户从原本单纯的市场风险发展到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于一体, 并且提升了这些风险间的相关性。而二级市场交易又将衍生资产与其基础资产债务人信用状况分离, 交易对手方无法准确评估其真正风险和定价, 并使银行交易账户和投资银行资产组合更敏感于信贷市场周期变动。银行对交易相关信用风险认识不足, 继续采用常规VAR和分割式方法评估风险大大低估了资产组合整体风险价值, 误导了决策。
(2) 常规风险衡量方法用于结构性衍生产品。创新金融资产的特性使得常规VAR工具不足以对其风险作准确定性和定量评估。例如, CDO、ABS和政府债券、外汇等传统市场交易产品的最大差异是:第一, 部分结构型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交易历史太短, 缺少充足数据建立VAR或历史模拟压力测试模型。对这类资产采用常规风险衡量方法是银行低估风险误导决策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 结构型衍生金融工具估值与风险预计时需要很多参数, 而随着参数的增加, 基础性金融产品的波动性增大, 参数内部相互作用而产生错误的几率就越大, 它们对风险测度的误导性可能就越大。
参考文献
谈铜缆布线系统万兆应用机会与挑战 第8篇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对于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将大量采用虚拟化技术,从而最大化的提高服务器设备的利用率,这就需要更高的带宽来支持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网络通信。10G(万兆以太网)应用已经成为主流,40G/100G作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主干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多的被用户关注与应用。
随着ISO/IEC 11801以及ANSI/TIA568C.2等主流标准对万兆铜缆的性能定义,基于铜缆作为传输介质的万兆以太网已经大量应用于各类数据中心布线中,加上铜产品设备在成本上的绝对优势,与千兆以太网类似的万兆铜缆(增强型6类铜缆)将在万兆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中占有相当大的优势。
2 万兆以太网的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实现以来,以太网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占据了全球局域网市场90%以上的份额,从最初的不到10M发展到了现在的10G。
随着数字图书馆、在线影视欣赏、网络教学、视频会议以及BT下载等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甚至由于病毒导致的带宽占用,都令用户的网络系统对于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千兆网络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应用技术的需求,不仅仅是数据中心的主干网络要求使用万兆以太网,当前相当多的楼宇布线的数据主干网络也开始大量采用万兆以太网。
根据英特尔的预测,2011年万兆端口使用量将突破500万,IDC预计到2013年万兆以太网出货量会首次超过千兆网。对于服务器端口方面, 根据一份来自Intel&Broadcom在2007年的预测报告可以看出:在未来的5年里, 万兆服务器设备将得到大规模的使用, 如图1所示。
来自数据分析研究机构的市场分析也表明万兆以太网在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应用,根据Crehan Research的市场分析报告,目前全球大约安装了1.70亿个1GbE数据中心和服务器级端口,大约安装了2500万个10GbE端口,10GbE目前仅占所有已安装的以太网端口的13%。Crehan Research预计2012年10GbE将增至年度市场总出货量的37%,到2014年将占据统治地位;The Linley Group今年1月的分析报告也预测10GbE将会有很大的增长,预计到2014年10GbE网卡/LOM (Lan On Motherboard,主板自带以太网接口)的出货量将超过1600万。
为满足不同领域应用以及相关传输条件的要求,自2002年第一个万兆以太网标准IEEE 802.3ae发布以来,IEEE又分别于2004年推出802.3ak, 2006年发布802.3an、802.3aq以及2007年的802.3ap等一系列的万兆以太网标准规范。再加上其他相关规范,万兆以太网的相关标准超过10个,按照不同的应用范围可以分为三类:基于光纤局域网的万兆以太网规范、基于双绞线局域网的万兆以太网规范、基于光纤广域网的万兆以太网规范。各种万兆以太网传输协议之间的对比关系如表1所示。
3 万兆铜缆布线系统的应用
2002年颁布的IEEE 802.3ae万兆以太网标准是基于光纤为传输介质来传输10GB的数据流,但由于成本的原因,极大地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为加快万兆以太网技术的应用并降低成本,以满足将来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需求,在2002年末,10GBase-T委员会主席Mr.Brad Booth召开了一次会议,提出了发展基于100m双绞线应用的万兆以太网新标准。在经过4年的讨论和发展后,最终在2006年颁布了IEEE 802.3an基于10GBase-T规范的万兆以太网标准,10GBase-T传输协议下的万兆以太网成本只有10GBase-SR的60%左右。标准制定者依据损耗消除、模拟到数字转换、线缆增强和编码改进四项技术构件,使10GBase-T变为现实。
10GBase-T万兆以太网可提供10倍于千兆以太网的传输带宽,也提供了诸多面向虚拟机的传输特性,此外10GBase-T依然采用传统的RJ45作为其连接器,连接器的安装和维护都非常方便,同时又很好的兼容了以往的千兆、百兆以太网络,因此10GBase-T被认为是未来市场上最有可能大规模采用的万兆技术。因此对于10GBase-T采用的RJ45接口方式,万兆铜缆(水平双绞线)在万兆以太网传输介质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大增加。根据Intel的市场预测在2012年10GBase-T在万兆以太网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36%,2013年这一比例将会扩大到44%。
一份来自FTM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也说明:在数据中心布线中,铜缆布线相对于光缆布线所占比例更高。报道称:中小型数据中心以铜缆布线为主,只有大型数据中心才选择光缆布线,通过分析到2015年:中小型数据中心布线将达到58亿美元,而大型数据中心的布线投资额只有约26亿美元。
另外还有来自相关标准方面的要求,万兆铜缆(Cat.6A)已经是数据中心铜缆布线系统的首要选择。表2是数据中心布线系统传输介质选择等级要求。
无论是来自设备厂家如Intel的市场预测、专业咨询机构如FTM的市场分析数据,还是根据相关国内外标准对传输介质的要求,万兆铜缆在万兆以太网应用中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万兆铜缆的应用前景依然乐观。
4 万兆铜缆布线系统的思考
作为万兆以太网传输介质之一的万兆铜缆,和以往双绞线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需要解决外部串扰(AXT)的影响,外部串扰被认为是万兆以太网最重要的噪声来源,具有统计随机性,其引起的危害无法通过网络设备上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来消除。随着万兆端口出货量的上升,相应的端口成本也将得到大幅度的下降,导致10GBase-T和10GBaseSR之间的成本优势越来越低。再加上由于铜资源的紧缺、光进铜退的呼声不断以及数据中心网络需求和架构的变化等因素,万兆铜缆布线系统的应用也存在相当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铜缆本身、设备因素以及网络应用和架构因素。
(1)万兆铜缆本身的影响因素
铜缆在传输万兆数据时所对应的频率达到500MHz,在如此高频率下的传输性能对于外界干扰非常敏感,因此万兆铜缆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包含两部分:线缆本身线对间的串扰(NEXT)、来自相邻线缆线对间的串扰(AXT)。NEXT可以通过对不同线对设计合适的绞距加以消除,这一技术已经非常成熟。AXT来自于不同线缆间的相同线对,仅仅通过设计合适的绞距无法消除这类干扰,这就需要对布线结构进行特殊的设计,比如通过增大线缆直径、增加配线架模块间隔或采用屏蔽技术等消除。图2是万兆铜缆结构。
根据相同外径圆的层绞特点,在每根线缆的周围有6根其他线缆对它的影响最为严重(一般也只需要考虑周围6根线缆的影响),如图3所示。因此测试方面也和传统的测试方法有所不同,当选择非屏蔽万兆铜缆布线系统时,必须要通过“6+1”的测试才能确保整个系统满足万兆传输的要求,“6+1”相关实验室测试方法,如图4所示。
在施工方面,万兆铜缆尤其是非屏蔽铜缆的外径较大,施工中对线缆的捆扎要求也较高,在填充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线槽或桥架的走线密度无疑将会大大下降。一根144芯的预连接光缆的直径约15mm,其传输容量相当于72根直径约8.0mm的万兆铜缆,如图5所示。对于要求高密度布线的数据中心来说,选择万兆铜缆布线系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2)设备因素
综合布线系统在整个弱电项目中所占比例只有5%~10%,因此是选择万兆铜缆布线系统还是光缆布线系统取决于项目所选择的设备端口。然而设备采用何种端口,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成本和能耗。
在当前情况下,基于10GBase-T的10GbE端口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然而随着万兆光端口出货量的大幅度上升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其价格将会有一个显著的下降。比如Mellanox公布的最新价格中MellanoxSX1016, 1U 64端口10GbE交换机成本已经下降到了188美元/每端口,由此万兆铜缆作为传输介质的成本优势也将逐渐削弱。
一份来自IT168网站有关《2010年绿色数据中心应用及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对于机房来说,除了空间紧张就是能源消耗最为头疼,如图6所示,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是目前数据中心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10GBase-T的万兆铜缆连接器10G-T的端口能耗达到了5W/端口,而相同传输容量下的光端口SFP+的能耗只有1.5W/端口,光端口的能耗只有铜端口的30%,如图7所示。根据经验每节约1单位的端口能源消耗,将为整个数据中心带来2.6单位的其他配套能源消耗。一个端口数量为1万的数据中心,每年节省的电力费用就达到87万元之多。在端口能耗方面,就目前的端口能耗状况,SFP+有着绝对的优势。
(3)网络应用及架构因素
随着云计算、虚拟化等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商业化,网络应用对于数据流量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布线系统将主要围绕40G/100G展开,目前正式发布的标准IEEE 802.3ba中规定了几种不同的接口模式,但基于多模光纤的方式在局域网与数据中心中将逐步成为主流,万兆铜缆目前还没有标准可以支持40G/100G的应用。虽然ISO11801的一个工作组正在讨论利用铜缆支持40G/100G网络的可行性,但是否采纳这一观点预计要到2014年才会有明确的结果。
随着数据中心单柜密度越来越高,云计算数据中心将普遍采用ToR (Top of Rack)的网络架构,而云计算数据中心以机柜为单位的产业化理念方式,意味着水平链路中的铜缆布线将大大缩减,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将主要由光缆组成,而预连接光缆与快速部署的数据中心产业化理念相一致,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另外一项新兴数据中心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的出现也将会对万兆铜缆的应用产生相当大的冲击。集装箱式数据中心对布线系统的一大特点:快速部署,要求用于柜内的布线系统能快速安装,具备即插即用特点的预连接光纤系统是理想的选择。它的另一个特点:高密度,用于安装数据中心的集装箱容量有限,为了将更多的空间留给网络和服务设备,高密度的光纤布线系统更加节约内部空间。
5 结束语
随着TIA 568B.2-10和ISO/IEC 11801等万兆铜缆(Cat.6A、Class EA)标准的颁布,万兆铜缆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类数据中心的布线系统中,由于万兆铜缆对应的设备端口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设备端口连接器的安装和维护都比较简单和方便,再加上万兆以太网应用的持续增加,因此万兆铜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传输介质。
然而,随着网络应用对带宽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数据中心布线ToR架构和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大量被应用,万兆铜缆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万兆端口出货量的增加,一方面可以增加万兆铜缆的需求,另一方面随之带来的万兆光纤端口成本下降也将逐步减少10GBase-T在成本方面的优势,从而影响万兆铜缆的可持续需求增长。
总而言之,万兆铜缆的机会和挑战并存,相信当其他技术在发展的时候,以万兆铜缆作为传输介质的10GBase-T相关技术也会不断地得到发展,其应用前景的机会将大于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达.金牌网管师 (初级) 职业指南与网络基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06
[2] 孙慧永.新一代数据中心光纤布线技术发展趋势[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1.03
[3] 综合布线布线工作组.万兆铜缆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检测技术白皮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应用挑战 第9篇
关键词:先进高强钢,延迟开裂,剪切微裂纹,镀锌
1 先进高强钢的发展概况
国际钢铁协会将汽车用高强度钢分为传统高强钢和先进高强钢两类。传统高强钢包括烘烤硬化(BH)钢、含磷高强钢、无间隙原子(IF)钢及高强度低合金(HSLA)钢。传统高强钢塑性随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强塑积偏小,该类钢已经无法满足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先进高强钢在汽车更轻更安全的需求下应运而生,与传统高强钢相比,其强塑积明显提高,具有良好的成形性以及碰撞吸能效果[1]。典型的先进高强钢包括相变诱发塑性(TRIP)钢、双相(DP)钢、孪晶诱发塑性(TWIP)钢、复相(CP)钢、马氏体(M)钢等,传统高强钢主要是通过析出、固溶和细化晶粒进行强化,而先进高强钢多是通过相变进行强化[2,3]。先进高强钢中添加较多的合金元素,导致钢材成本增高、冶金生产困难大,为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第三代汽车钢正在研发推广中,其强塑积可达到50 GPa%。
先进高强钢的应用在汽车轻量化和提升车辆安全性能方面较传统用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对钢厂冶金、轧制过程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汽车制造工艺条件下,先进高强钢的成形、涂装等方面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先进高强钢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成形问题
高强度钢板成形难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由于材料强度高、硬度大,因此需要的成形载荷较大,且对模具的磨损也较大,甚至会发生卡模现象。因此高强度钢板的冲压对模具材料、成形设备均有较高的要求。
b.高强度钢板的屈服强度明显高于普通冲压钢板,零件成形后的回弹和翘曲现象更为严重,这已成为高强度钢板模具制造的主要问题。先进高强钢冲制横梁产生的回弹见图1。业界对高强钢回弹问题进行了诸多理论探讨和生产试验,包括回弹预测、回弹控制以及回弹补偿几个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不能准确预测并很好地解决冲压零件生产或试制过程中产生的回弹。
c.先进高强度汽车钢板具有非常高的加工硬化率,以TWIP钢、TRIP钢和第三代钢为代表的通过相变或孪晶强化的钢板,在一次冲压后,形变区域强度升高十分明显,对二次冲压成形造成困难。故应用该类钢板制作零件,应尽量减少冲压次数,争取一次成形。
先进高强钢在成形方面面临的困难,促进了一些新的成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液压成形、辊压成形和热冲压等。除此之外,一种高强度激光拼焊板正在研发当中,变形较大的部位由软钢或成形性较好的高强钢来承受,而变形量较小或需要承受较大负荷的部位则使用强度等级较高的高强钢。
2.2 剪切微裂纹
高强度钢板在剪切、冲孔过程中,剪切边容易产生毛刺和微裂纹,这些缺陷做为潜在的疲劳裂纹源,在应力的作用下十分容易开裂,缩短零件的服役时间,甚至导致零件制作过程中直接开裂报废[4]。高强度钢板在剪切、冲孔过程中剪切断面的质量优劣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钢板强度,二是剪切工艺及质量。钢板强度是内因,在有限的剪切工艺和剪切能力下,高的强度增加了开裂的可能性;剪切工艺是剪切开裂的外在原因,剪刃间隙及刀口锋利程度均会影响钢板的剪切开裂。
剪切钢板普遍存在一个剪切影响区,影响区内的钢板尤其是剪切边缘受剪切刀刃的挤压和拉拽,其微观组织的均匀度及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韧性下降,各向异性加剧,容易开裂。图2所示为TRIP690钢板剪切边缘处微观组织较正常组织的区别,虚线内区域为剪切影响区。某些先进高强钢,如第三代汽车钢,在剪切形变的过程中发生相变,基体内的软相残余奥氏体在形变时部分转换为硬相马氏体,软硬两相接触面在剪切力的撕扯下更加容易产生微裂纹,图3a所示为通过剪切落料的第三代汽车钢制作卡车后横梁翻边后的开裂情况。
相对于剪切落料工艺,钢板经过激光切割后边缘质量更为良好,大大减少了毛刺和微裂纹的产生。另外,若对钢板剪切落料的边缘进行一定的打磨处理,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使用第三代汽车钢试制某型号卡车的后横梁,剪切机直接落料的钢板在成形过程中边缘出现开裂现象,落料后对钢板边缘进行打磨处理,成形过程中则不会产生开裂,而使用激光切割钢板试制的后横梁,其边缘质量最为良好,如图3所示。利用激光或等离子对钢板进行切割,虽然切割边缘状态良好,但是相较于剪切机直接落料,激光和等离子切割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在大规模生产规模下普及推广还有一定难度。
2.3 延迟开裂
伴随着先进高强度钢(DP、TRIP、QP、TWIP等)的发展,延迟开裂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焦点为题。对于延迟开裂现象有一个重要的规律,随着强度级别的增高,材料的延迟开裂敏感性增大,目前先进汽车钢板强度级别不断增高,从600 MPa~1 500 MPa,为了提高超高强度钢板的抗延迟开裂能力,各大钢铁公司以及诸多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完全清楚延迟开裂的机理,但普遍认为合金元素的添加和微结构的控制对其影响很大。
TWIP钢作为先进高强钢的代表,较铁素体基的高强钢表现出更高的强度与塑性,氢致延迟开裂问题也更为突出[5]。即使冶炼和生产中严格控制可扩散氢的含量,在电镀和焊接等使用过程中也将不可避免地引入氢。与铁素体钢相比,奥氏体钢因具有大的氢溶解度和低的氢扩散系数,会表现出更高的氢敏感性。因此氢致延迟断裂现象严重限制了TWIP钢的推广与应用,往往使其在较低的应力环境下就会发生断裂。
最近浦项的研究表明,通过添加Al元素,可以有效提高TWIP钢的抗延迟开裂能力。Al元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钢板的抗氢致延迟开裂能力。
a.减少加工硬化率,从而减小成形零件的残余应力,图4展示了用4种不同Al含量的TWIP钢板冲杯试样内部残余应力的大小,表明Al含量越高,残余应力越小;
b.表面生成氧化铝,阻止氢的进入。不利的是较高含量的Al会给连铸生产、焊接等工序带来很大的困难。
目前用于评估钢板抗延迟开裂性能的试验主要有以下两种。
a.将试样放置在盐雾环境下测定开裂时间,试样分为马蹄型和杯型两种(图5);
b.对拉伸试样充氢后进行拉伸试验,以较正常钢板的强度损失来衡量抗延迟开裂能力。但是上述试验在国内尚无相关标准予以参考。
2.4 涂装及镀锌
先进高强钢合金元素的表面富集和氧化会影响其磷化等涂装性能,涂镀层的化学成份及镀层表面形貌等也影响材料的涂装性能。可以通过控制热处理调节中炉内气氛来控制高强钢合金元素的富集与氧化,或者采用酸洗方法将已经扩散到镀层表面的合金元素清洗干净,甚至经过酸洗之后还需进一步电镀一层极薄的镍以改善其涂装性能。
先进高强冷轧汽车板的热镀锌过程同样存在一定的困难,钢板表面富集的某些合金元素(如Mn)以及一些由合金元素生成的氧化物会降低钢板对锌液的浸润性,致使钢板表面发生漏镀点[6],同时钢板表面对锌层的附着力也会降低,导致锌层容易剥落,如图6所示。
3 结束语
在汽车轻量化过程中,汽车厂商越来越多地使用先进高强度钢板,从而达到汽车减轻质量、提升安全性等目的,并充分利用钢铁产品价格低廉、造型多样、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优势来应对铝镁轻质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的激烈竞争。
对于先进高强度钢板,钢厂在开发生产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汽车厂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加工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钢厂和汽车厂进一步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先进高强钢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超,王磊,刘洋.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发展及其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J].特钢技术,2012(2):1-4.
[2]李扬,刘汉武,杜云慧,张鹏.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J].材料导报,2011,25(7):101-104.
[3]李激光,张金栋,黄海亮,张少勇.高强汽车用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材料导报,2012,26(19):397-401.
[4]张春丽.2050mm热连轧精整横切剪剪切断面质量浅析.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005(2):205-209.
[5]兰鹏,杜辰伟,纪元,张家泉.汽车用高锰TWIP钢的研究现状[J].中国冶金,2014,24(7):6-13.
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技术的应用挑战 第10篇
关键词:电网,智能化,电力通信,问题,挑战
电网的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80年代, 电力系统发展迅速, 此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电网自动化技术开始萌芽, 调度管理也不断复杂化。通信技术也随之发展, 通信方式也多样化, 如光纤、卫星和数字微波等通信方式的出现。同世纪90年代, 由于光纤技术逐渐成熟, 因此通信业务网如ATM、DDN和分组交换等发展迅速, 通信网覆盖面积广, 为电力通信网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物理技术。
电网智能化要想持续稳步发展, 大量的电力通信技术研究投入必不可少。智能电网能优化电网结构, 将我国的电力事业推向新的高峰。作为智能电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安全性、有效性都将影响着智能电网的推进。
1 电力通信现状
我国电力通信已逐步进入数字通信时代, 主推移动通信、注重通信软件的发展, 由于光纤传输的优势而逐渐替代传统的同轴电缆组成的电力通信网的结构, 同时, 电网的程控模式使电力通信控制更加便捷。智能电网的开展使发电厂、电力部门和变电所等组成部分之间的通信更加方便。
电网结构不断优化、通信技术的加速发展, 推进了电力通信网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 电网在我国已实现了全面覆盖, 全国水利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及新能源发电等总发电量已基本能满足所有用户的用电需求, 电网规模庞大, 但是很多地方的电网质量还有待提高。随着电网的大力发展, 电力通信技术也随之发展, 通信机构不断增多, 国家科研投入增加, 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标准, 都有利于电网通信的智能化发展。
2 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 稳健的电力通信技术是基础。智能电网对改善公众用电需求, 用电质量和电网安全维护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电力系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安全, 当然智能电网的建设也给电力通信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 要求电力通信平台朝多功能化发展, 为智能电网提供通信信道。同时, 要求更加开放的电力通信平台, 使网络通信趋于标准化, 各设备间的通信便捷化。电力通信系统已经遍及变电站、发电站和输电站等电网的末端, 全面保护电网信息的获取与保护。电力通信具备高可靠性, 较强的抗攻击性和保密性, 确保电力网络的安全运行。
智能电网的生产运营中, 需电力通信系统的自动调度、网络经营、现代化管理等支持以使其安全运行。电力通信主要分为发电、输电、配电、调度和用电等6个部分。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应加大资金投放, 使配电网综合化发展。
(2) 妥善处理好通讯、电力通道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寻求可持续发展。
(3) 增加电力通讯与国外先进通讯的合作力度, 加强与国外通讯公司的文化交流, 便于技术交流。
电网的管理技术也是智能电网成功的关键, 可以充分分析用户的用电数据, 以更好的实现电网调度、电网构建, 并提升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智能电网的建设目的是实现电能信息的智能化采集、统计、查询和线路分析, 实现双向通信、传输速度快、带宽高的通信网络。智能电网的构建需要完善的通信系统的支持, 高效实时、集成性高的特点是大型电网实现实时信息动态交换的基础。对提高我国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经济特性有着积极的影响。今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的发展也未网络传输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便利, 是数据监控和数据传输更加高效。
3 电力通信中存在的问题
电网覆盖面和构建规模都不断增大, 作为电网信息通道的电力通信系统, 是组成智能电网的重要部分。智能电网的建设, 应借鉴过往电网建设存在许多企业级标准的经验教训, 应制定统一的电网运行标准, 进行统一规划。尽管目前电力通信平台开放性不断增强, 通信模式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设备间的通信畅通, 网络覆盖面广, 并实现各电网末端的全覆盖。这也便利了智能电网在数据采集和数据保护。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如实时、双工通信和大容量的接入网的缺乏等。
首先, 在智能电网对调度、决策、控制自动化技术要求不断增加的同时, 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性也增加, 也是智能电网能够在未来更好造福于民的前提。同时, 在倡导低碳环保、绿色节能、循环利用的今天, 对电力系统本身的能源浪费和利用的要求提高不少, 对电力发展与周围环境的发展应该引起重视, 确保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其次, 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通信人才的缺乏。电力通信持续发展, 同时学校教育中知识较为陈旧, 且缺少实际应用和实习, 因此存在脱节现象。人才的贫乏制约着电力通信的发展, 因此, 注重通信人才的培养, 鼓励学习高端通信技术, 加强通信人才的培训对电力事业的发展影响重大。
4 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科技发展迅速, 电网不断朝智能化方向发展, 以实现高效、实时的电力通信系统。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决定着智能电网的建设进程和质量, 因此需切实完善电力通信技术。本文就目前电网发展现状, 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介绍。
参考文献
[1]陈宇航.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新通信, 2012 (10) .
[2]吴佳伟.智能配电网中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0 (06) .
[3]陆慧.智能电网中现代通信技术的介绍[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 2010 (07) .
应用挑战 第11篇
市场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曾预测,今年手机内容市场将增长15%,达到620亿美元。在诺基亚Ovi之前,苹果App Store取得了极大成功,上线不到一年时间下载量就突破了10亿次。对此,包括沃达丰、诺基亚和微软在内的移动运营商和科技企业司都希望在该市场上分一杯羹。
分析师指出,诺基亚在手机应用商店大战中的优势在于其手机业务的规模,去年诺基亚手机销量超过4亿部,而苹果iPhone销量约为2000万部。
不过有分析师指出,受技术问题、应用匮乏、竞争激烈的影响,其他公司很难“复制”苹果的成功。市场分析机构CCS Insight分析师本•伍德说: “Ovi Store是诺基亚在正确方向上迈出的一步,但在销售应用方面,苹果将仍然是当之无愧的王者。Ovi Store发布造成的轰动远不及苹果App Store,诺基亚需要对Ovi Store进行营销活动,确保消费者了解Ovi Store。”
Gartner分析师卡罗琳娜•米拉尼西则表示,诺基亚必须简化Ovi Store的设计,并专注于社交功能——例如朋友推荐应用。米拉尼西说: “对于用户找到最合适的应用而言,朋友推荐是一种更好的方法。”
应用挑战 第12篇
自去年末以30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185亿元) 收购“阅后即焚”视频、照片分享服务Snapchat失败后,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就一直在亲自“督战”这一秘密项目。
Slingshot用户只需点击两下显示屏就能发送短视频消息。其中一名知情人士称, Slingshot可能本月发布, 但同时警告称, Facebook仍然可能放弃该项目。
作为扎克伯格将Facebook打造成多款独立移动服务战略的一部分, Slingshot可能独立于Facebook Messenger。
Facebook首次直接挑战Snapchat的尝试是2012年12月发布的Poke, 但并未受到用户青睐。Facebook本月把Poke从App Store下架。
今年2月份, Facebook以价值146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890亿元) 的现金和股票 (按上周五收盘价计算) 收购了消息应用Whats App, Whats App用户超过5亿。分析师将微信、Line、Kakao Talk等消息应用的快速崛起看作是Facebook面临的最大竞争威胁, 市场研究公司CCS Insight分析师杰奥夫·布拉伯 (Geoff Blaber) 说, “Snapchat在Facebook承认不太成功的青少年用户群中非常成功, 通过自己开发或收购不断推出新服务, 对于保持用户参与度非常重要。”
Snapchat本月对应用进行了升级, 增加了文字信息和视频通话等功能。
Slingshot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据悉, Slingshot与Wit Dot Media上个月发布的Tap Talk相似, 用户点击联系人档案照片就可以向对方发送照片或短视频, 对方只能看一次收到的照片或短视频。
应用挑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