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精选12篇)

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 第1篇

井陉县中医院 临床输血过程记录单

记录人:

复核人:

记录时间:

受血者姓名___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科别____ 床号______病案号____________

血型:A、B、O、AB

Rh(D)血型:阳性、阴性

(选用请打√)

输血性质

□常规

□紧急

□火急

□大量

□特殊 供血者条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型:A、B、O、AB

Rh(D)血型:阳性、阴性 血液成分:

血量_____________

□悬浮红细胞(去除白细胞)

□悬浮红细胞(Rh阴性、去除白细胞)□洗涤红细胞(MAP)□洗涤红细胞(盐水)□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Rh阴性、去除白细胞)□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 □单采冰冻血小板 □普通冰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去除白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去除白细胞)□普通冰冻血浆(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 □冷沉淀凝血因子(病毒灭活)交叉配血实验结果:□无溶血 □无凝集 观察监护:

开始输血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_分

前15min输血速度______ml/min或ml/(kg·h)输血不良反应

□有

□无 15min后输注速度_______ml/min或ml/(kg·h)输血不良反应

□有

□无 输血过程每小时监测

输血不良反应

□有

□无 输血完毕时间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分

输血结束后4h监测

输血不良反应

□有

□无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及描述:

处理情况:

提示:常规输去白悬浮红细胞1U 30─60min输完。

常规输血浆一般5─15ml/min。备注:此单记录完毕,保存于病历。是医生书写输血病历的依据。

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 第2篇

患者

性别

住院号

血型

型、Rh 性;因需输血,遵医嘱给予输

。1.供血者

、血型

型、Rh

性、血袋号为

; 2.供血者

、血型

型、Rh

性、血袋号为

3.供血者

、血型

型、Rh

性、血袋号为。

交叉配血结果(有/无)凝集(有/无)溶血;血液外观(有/无)异常;储血装置(完好/破损);血液(在/超出)有效期内。输血前经

共同核对无误。于

日()时

分开始给受血者输注

,于

分输血完毕,输注后(有/无)不良反应。

(执行人)

输血交接班

交班:详细情况如上所述,请下一班继续观察输血情况。(供血者、血型

型、Rh 性、血袋号为)

(交班人)

接班:于

分接班,患者输血情况已明确,同意交接。

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08年全院各临床科室的用血量、用血成分比例、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卡、血标本接收质量记录等资料。

1.2 方法

1.2.1 所有用血量均以单位(U)计算。

全血以200 ml为1 U,成分血由200 ml全血制备成1 U,血浆以100 ml为1 U,血小板每人份10 U计算。成分输血率(%)=成分血U÷(全血U+成分血U)×100%;红细胞使用率(%)=红细胞数U÷(全血U+红细胞数U)×100%

1.2.2 统计不规范申请单、不合格标本记录的例次及输血反应漏报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2007~2008年医院临床用血情况见表1、图1。输血科在加强了对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后,与2007年相比,成分输血率和红细胞使用率上升,全血的使用量下降,输血反应发生率下降。不合格的血标本、输血申请单例次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率达100%,见表2。

3 讨论

3.1 做好输血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输血医疗行为

由于临床输血的程序繁多,需要多方人员参与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每一工作程序都应符合规范,才能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为了规范输血医疗行为,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对临床输血的要求,制定了我院的临床输血申请程序、大量输血审批程序、血标本抽取和接收的操作标准等。输血科在加大对自身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临床科室输血工作的监控。着重在输血申请单的审核、血标本的签收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的回收这三个程序上进行质量把关。通过监控可了解到临床医师对输血指征的把握程度,血液成分的选择及用量是否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输血申请,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建议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提高输血疗效回避风险。而对于不符合输血指征的输血申请,则劝导临床医师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导致的免疫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当发现填写不完整的输血申请单时,如项目漏填、特别是遗漏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均予以退回,要求临床重新补填。重视血标本的质量,对验收不合格的标本或者发现申请单与血标本的患者信息不一致的均给予拒收,退回临床要求重新抽取。在纠正不规范的医疗行为过程中,不合格的输血申请单和不合格的血标本出现次数大幅度下降,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的回收已做到100%(表2)。规范的临床输血医疗行为和程序,使输血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3.2 开展输血检测新技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准确的ABO、Rh血型鉴定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首要程序。抗体筛查可以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避免因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3]。新技术的引用可使输血前检测更为准确可靠。微柱凝胶方法是建立在传统血型血清学的基础上的一项免疫学检测新技术,与传统的盐水法和凝聚胺法比较,它具有标准化、灵敏度高的特点,能检测到十分微弱的抗原抗体反应和不完全抗体。微柱凝胶技术在国外输血界已逐渐作为常规应用[4]。在2007年末我科采用了先进的微柱凝胶卡式免疫法用于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自应用以来,已检测出133例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或不规则抗体所致交叉配血不和,而用盐水法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其反应则显示不出来。如给这类患者输血会造成输注无效并易发生输血反应。对于这种情况,建议临床医师暂缓给患者输血,如必须输则应选用洗涤红细胞输注。有效避免和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2007年的0.66%下降到2008年的0.55%。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输血的检测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3.3 坚持进行科学用血的培训,更新临床输血观念

为宣传和推广临床输血的规范标准,树立输血新概念,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将“科学合理用血”的内容纳入了每年为年轻医师和进修医师设立的上岗教育培训班的课程。输血科每年都多次对年轻医师和进修医师进行“合理用血及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取得良好的效果。输血知识的宣传,让临床医师了解了输血的法规法律,提高输血风险意识,掌握输血指征和输血适应证。了解血液制品的功能,正确选择血液成分,知道在各种血液制品中因输注血浆和全血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很高,而全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是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5,6]。成分输血能避免或减少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入,并可减少引起不良反应、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日常的输血工作中,输血科也经常就输血中遇到的问题与临床沟通,耐心解答临床的咨询,积极宣传输血新的观念,对不合理的用血进行干预。通过不断的努力,临床医师对各种血液成分的使用日趋合理,全血用量大为减少。红细胞使用率由2007年的88.62%上升到2008年的93.66%成分输血率由95.64%上升到97.53%。医院临床用血情况的变化,充分体现出输血科对临床输血指导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输血科良好的输血管理工作在临床安全输血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印则,兰炯采.加强血清学培训与研究,提高输血水平[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1):3-5.

[2]焦伟,叶临湘.新形势下的医院输血科建设和质量管理[J].广西医学,2005,3(27):444-445.

[3]李勇,杨贵贞.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实用理论与实践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9-157.

[4]Cate J C4th,Reilly N.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ltest for 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ng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laboratory[J].Arch Patho-1Lab Med,1999,123(8):693697.

[5]于卫健,陈玫,叶萍,等.大连市6家综合性医院输血反应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36-237.

医院临床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分析 第4篇

[关键词] 医院输血感染;相关环节;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57.1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45-02

输血感染是指输入含有病源体的血液,或者输入未采取病毒去除、灭活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医院因输血而感染疾病的现象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往往后果十分严重。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河南、湖北、黑龙江、山东、山西等地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因输血感染疾病而引发的索赔案件。因此,医院首先要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输血管理,避免输血感染,保护患者的健康和避免输血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笔者通过临床输血的各个相关环节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容易发生输血感染的环节和避免感染的方法,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 容易导致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分析

1.1 采血环节

采血对象(供血员)血液的感染是输血感染的根源,所以对血源的控制是防止输血感染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心血站采血方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健康体检,按照法定检测项目(HBV、HCV、HIV和梅毒4项)严格检测方可采血;其次对采血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采血穿刺是一个暴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献血人员与工作人员,因此,通过对采血环境、人员、血源、材料、环境、器械等多方面的控制,以保证血液质量。

1.2 运输、储存、加工分离环节

血液采集后有一个运输与储存、加工过程,这一过程也需严格按照卫生部的相关规定进行质量控制。在血液运输与储存、加工各环节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血液临时存放、加工分离所用的容器等应严格消毒;血液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的环境湿度、温度变化、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执行操作制度的严格程度等任何一个环节的不细致,都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血液的存放、领取应有严格的领取复核制度,并按照制度严格执行。

1.3 输注环节及血袋的回收

采血与输注血液都属于侵入性操作,是容易引起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输注时应注意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作好消毒灭菌和消毒灭菌质量控制,尤其是皮肤穿刺部位的消毒及输注血液时操作技术等,都是造成感染的重要环节。输注结束后的血袋必须返回输血科统一管理,以备患者出现输血反应时及时查对。

2 防止临床输血感染的措施和方法

2.1 输血科的管理

医院输血科是输血管理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指导临床安全用血、血液入库、储存、核对、交叉配血、发放血液的职责,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全血、血液成分制品的出入库均要进行认真核对,要有双人双岗复核制度,确保血液的安全。由于需要输注血液的均为急危重症患者,所以对输血科的要求是能快速、准确地调制和提供血液,及时对患者进行输注。输注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一旦出现差错不仅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还会导致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输血科的作用在输血环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输血科的管理上首先要具备完善的的硬件设施,如完整的输血设备,血液储存区域、储血设施等,其次是要有专业水平高、反应能力强的医护人员,储血设备要求进行24 h温度监控、严格按规定进行消毒和微生物指标的监测,血液储存区域应严格分开,并有明显的状态标志;输血科人员除必须掌握输血、储存、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掌握与输血相关的临床知识[1],以保证储存血液的质量。

2.2 血液领发

由医护人员携带输血处方和笔者所在医院签发的血型报告单领取血液;发血时,发、取双方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成分、血袋号、血量、血液有效期、血液外观和配血结果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在发血单上签字;发、取双方认真核查血制品外包装是否完好,血液外观是否正常。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标签破损模糊不清、血袋破损漏血、血袋中有明显絮状物或血凝块等;医护人员用无菌纱巾包裹血袋,置已消毒的托盘中回科室;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做好详细登记及统计工作,如遇特殊情况,除做好详细记录外,应及时向科室领导或有关部门汇报。

2.3 血液输注

①按医嘱取回的血液应尽快给受血者输注(一般血液出库后30 min内),不得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或自行储血。严禁将出库血放入非血液保存冰箱内保存,领回的血液因特殊原因未能输用,应及时(30 min内)送回血库储血冰箱寄存。血液在输注前不得随意加温,大量输血如需加温时,应用具有温控报警装置的加温设备,温度不得超过37℃。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或高、低渗液体。②输血前,应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和血袋标签等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颜色是否正常等。③临输血时,医护人员应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等,询问并让受血者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④核对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输血。⑤除生理盐水外,输血过程中,不得向血液内添加任何药品。⑥如发现可疑的输血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报告主管医生,迅速采取措施,缓输或停输血液及进行相应治疗处理,填写《输血反应报告表》。将《输血反应报告表》及留有残余血液的血袋送到血库进行调查。输血科每月将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上报上级管理部门。⑦输血后临床医师应对输血疗效作出评估,并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护理人员应完善输血护理记录。并将输血记录单(发血单)粘贴在病历中。

2.4 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在临床输血前具有重要意义[4]。我国目前大部分患者对输血感染的发生缺乏了解,往往只片面地认为输血能有效地改善及治疗疾病,但对输血的风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及家属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片面了解及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恐惧心理,导致在治疗上对输血的不配合,而引发争议。因此,在进行血液输注前应通过各种方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沟通,使其了解基本的输血常识,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对输血或由输血本身引起的不良后果难以理解而造成医患纠纷。

2.5 临床医务人员及输血的控制管理

在临床用血时,医院应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严格的输血标准,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针对患者的病情及输血指征确定是否进行输血治疗,输注血液前用药应合理。严禁无指征用血;输血前应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后临床医师应对输血疗效作出评估,并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护理人员应完善输血护理记录。

3 讨论

由于输血引起感染的原因很多,除上述的各个环节可能造成输血感染外,血液自身中还附带许多目前检测手段不能识别的病源体和致病因素,而且还存在窗口期的问题,所以不能100%的保证血源的质量,血液的安全问题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全球都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医院输血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保证血液质量与输血安全不仅需要医院、血站医务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医院,应采取各种措施在临床正确合理地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避免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另一方面也避免导致输血后感染。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国际上已从输全血大部份改为输注成分血或自体输血,且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输全血的不到10%[2],这一技术目前在我国也得到了积极推广和应用[3],一方面采用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可以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同时可以减少和避免输血感染[5-6]。

综上所述,引起临床上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很多,原因也比较复杂,首先要有效控制输血感染首先要从血源(采血环节)开始严格把关;其次是血液的运输、储存环节;第三是血液的输注环节。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好输血必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严防滥用血源,对有输血指征的患者进行输注时,做到准确及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严格的消毒,做到合理安全用血,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任艳丽,陈金美,等.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58-359.

[2] 阎东河,姜美林.现代临床输血技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74.

[3] 侯玲玲.浅谈如何做好安全输血[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24.

[4] 耿泰山,郭红霞,武丽娜,等.输血与感染丙型肝炎民事诉讼实案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505-506.

[5] 李翊泉,张东梅,高启键,等.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结果分析[J].现代医院,2009,9(4):79-80.

[6] 张志哲,黄青枝.少白细胞输血与术后感染的Meta分析[J].微创医学,2011,6(2):110-112.

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 第5篇

11月22日下午三点,我院2016年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会议在门诊四楼会议室召开。此次会议由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委员xx主持,副主任委员xx院长出席会议,委员会全体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主持人xx首先汇报了16年输血科主要工作及院内培训开展情况。会议第二项由医务部xx主任对2016年临床合理用血评价结果进行通报。

医院医疗质量检查情况记录单 第6篇

检查日期检查科室(临床)检查内容:

临床:病案质量、科主任台帐、带教台帐、核心制度、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签到本、医疗安全(投诉、医疗争议、医疗事故)。门诊病历、处方、其他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入院日期出院日期诊断病历或处方书写医师床位医师上级医师检查中存在问题:

1.2.

3.4.

5.被查科室签名检查人签名

医疗质量检查情况记录单

检查日期检查科室: 急诊科

检查内容:

病案质量(观察病历)、科主任台帐、外科急诊、内科门急诊日志、内外科急诊医师交接班本、护送病人登记本、留观天数、带教台帐、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签到本、医疗安全(投诉、医疗争议、医疗事故)、核心制度、其他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入院日期出院日期诊断病历或处方书写医师床位医师上级医师检查中存在问题:

1.2.

3.4.

5.被查科室签名检查人签名

医院医疗质量检查情况记录单

检查日期检查科室:麻醉科

检查内容:

病案质量(麻醉记录单、术后回访等)、科主任台帐、查对制度、手术病人接送登记本、二次手术登记及汇报制度、急诊急救、医师交接班本、带教台帐、核心制度、其他

注:检查手术科室病历时,同时检查麻醉科病历质量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入院日期出院日期诊断病历或处方书写医师床位医师上级医师检查中存在问题:

1.2.

3.4.

5.被查科室签名检查人签名

医院医疗质量检查情况记录单

检查日期检查科室:放射科

检查内容:

科主任台帐、随访登记、报告审签制度、摄片登记本完整性、每日读片评片制度、带教台帐、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签到本、医疗安全(投诉、医疗争议、医疗事故)、核心制度、其他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辅检日期诊断

书写医师审签医师

检查中存在问题:

1.2.

3.4.

5.被查科室签名检查人签名

医院医疗质量检查情况记录单

检查日期检查科室:检验科

检查内容:

科主任台帐、随访登记、室内质控、报告准确性、急诊报告及时性、标本管理、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投诉、医疗争议、医疗事故)、其他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检验日期诊断

检验医师申请医师

检查中存在问题:

1.2.

3.4.

5.被查科室签名检查人签名

医院医疗质量检查情况记录单

检查日期检查科室:特检科

检查内容:

科主任台帐、随访登记、诊断报告符合率、急诊备班实行24小时负责制、带教台帐、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投诉、医疗争议、医疗事故)、其他

注:检查病区病历时,同时检查特检科诊断报告符合率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辅检日期诊断

检查医师申请医师

检查中存在问题:

1.2.

3.4.

巴州五洲男科医院病患会诊记录单 第7篇

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室:

床号:

住院号:

病情及治疗情况:

申请会诊理由及目的:

会诊意见及建议:

会诊医院:

会诊科室:

申请时间:

会诊医师:

会诊时间:

会诊科室:

申请科室: 月

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 第8篇

关键词:输血,质量管理,输血安全

输血是现代医疗中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和措施, 近些年来临床用血量不断的增加,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已迫在眉睫。安全输血是有效而无害的输血, 符合技术法律法规规范的合理输血, 有效达到治疗效果, 而且各环节员工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才能为临床用血提供保障。医疗机构输血科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面临的压力与风险也较大, 应引起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的足够重视。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安全输血保证策略包括建立运行国家输血服务体系并实施输血管理体系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 。输血管理是输血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国际标准ISO9000-2000融入医疗机构输血科质量管理构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体系, 使输血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可提升临床输血服务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卫生部 (现卫计委) 《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本院输血科将法律法规的内容与IS09000-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科学整合, 持续改进, 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本院2004年输血科正式成立以来, 全院临床供血未发生因血液质量导致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安全事故。以下对本院加强输血质量管理的建设和执行进行阐述。

1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

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一个组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质量目标的体系。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包括该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结构和资源管理运行的全过程和持续改进的过程[1]。在以分管院长为首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 质量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及医疗、护理和输血科 (血库) 人员共同参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要求, 确定统一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建立完善适合本单位的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2,3,4]。输血是临床上救治患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2012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输血科必须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来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确保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

1.1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建立

编制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保证输血安全。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覆盖到供血者和受血者输血申请及输血前血液检测前、中、后整个过程, 对储血、配血、发血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了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极大提高了供血库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其中《质量手册》是纲领性文件, 规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程序间相互关系, 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 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主体文件。程序文件是承接《质量手册》、引出作业文件的作用。作业文件是供血库工作人员开展某项具体操作、试验操作步骤的文件, 是员工的操作指南。包括各类实验标准操作规程 (如SOP文件) 、关键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离心机、热合机、融浆机等) 和供血库相关规章制度 (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等) 。记录文件是记载实验室活动状态和过程的文件, 属于证据性和追溯性文件。也是质量记录文件, 是指与质量活动有关的记录, 如《输血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本及分析登记本》、《废弃物 (液) 处理登记本》。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详细记录文件还包括《血清学实验室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登记本》、《交叉配血登记本》等。质量手册由质量负责人编写, 上报主管院长批准, 另外文件资料由相关负责人编写, 但最终由质量负责人统一审核后发放。文件资料可根据其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存档, 文件室温存放, 做到防火防潮, 有专人负责保管资料室钥匙。已经归档的文件内容严禁修改。

1.2 管理机构的设置

根据卫生部 (现卫计委)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 本院成立了以医疗副院长为主任委员、医务处、输血科和医院相关管理、临床、输血、麻醉、护理、检验等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负责本院临床用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 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 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 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医院把临床输血安全列入全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内容由医务科和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成立了考核小组, 针对临床科室成分输血率、输血申请单、输血同意书等各项记录填写的完整情况进行考核, 并评价临床各科输血适应证情况, 每周对临床科室和输血科进行考核或随机抽查, 发现差错限期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 人力资源管理

输血科工作人员均具备中等以上医学学历及初级以上检验卫生技术职称。按照医院床位数和医院年用血量来决定人员配置;并成立了送血队, 均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承担。为实现对检验前各个环节质量的有效控制, 根据《岗位管理制度》、《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对参与各个环节的人员 (医生、护士、检验技师人员) 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 经过专门考核并获得相应资质才能从事相关操作, 所有证书、考核结果和工作人员签名均存档。制订年度培训计划, 每个人都要清晰地知道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要有熟练掌握临床输血相关知识来提高沟通、交流、服务于临床的能力, 明确自己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 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1.4 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管理

建立完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每件设备应有唯一性标签、标记, 应记录影响检验性能的每件设备, 包括设备的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列号或其它唯一识别、接收时的状态等。对仪器设备的考察、购买、使用、保养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商品试剂日益增多, 不同厂家、产品之间, 同一厂家的不同批号之间都存在着灵敏度高低之差异。因此, 要严把试剂质量关, 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试剂和质控血清, 每一批试剂查对厂址、许可证号、生产批号、失效日期、保存温度及规格, 使用前做好室内质控对比, 一定要使用配套的试剂和校准品。按照试剂要求分类进行冷藏、冷冻、常温保存有效保证试剂的质量。

1.5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和室间质评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 是QMS构建的重要环节, 作者参加卫生部 (现卫计委) 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EQA, 在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每日实验前应进行IQC。EQA建立在IQC之上, 又以服务于IQC为目的, 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的实效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回顾性了解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 评估实验室的检测能力。IQC是输血实验室不可缺少的常规内容, 是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之一。IQC是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 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 可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灵敏度, 防止弱阳性漏检, 真实反映了试剂质量和实验室检测水平[5]。建立输血相容性室内质控SOP, 能够使室内质控的开展、实施、失控处理、失控原因等具有详细记录。

1.6 网络信息化管理

加强输血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或信息的完整性。临床用血量大, 出入库频繁, 管理工作繁琐, 通过与血站建立PASS联网系统对医院用血调配给予了强大的支持, 系统自动同步数据, 保证了医院数据的及时性、有效性、完整性。保证了血站能够及时获取医院库存用血情况, 制定相应用血调配。输血实验室通过建立实验室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并与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实现对接, 实现整个管理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输血科信息系统的建立可全面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数据可靠性, 对血液成分能过进行有效的追溯、溯源。为防止系统意外瘫痪和数据丢失破坏, 实验室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对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对员工进行授权管理, 防止未授权的人员进入系统对数据的调取、修改、破坏实验室信息。保证血液出入库及相关信息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

1.7 实验室环境管理

输血科是储血、配血、发血的核心场所, 因此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制定和实施《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做好生物安全防护, 防止工作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根据生物安全要求输血科配、发血室按二级实验室标准建设, 防止交叉污染确保生物安全。出入污染区更换专用的衣服和拖鞋, 必要时戴口罩、帽子和手套。非输血科工作人员严禁出入实验室;室内保持安静、整洁、有序, 操作台面整洁, 地面清洁防滑。要求每天记录实验室温度和湿度, 对操作台和储血室紫外线消毒1 h, 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桌面和地面, 每周对储血冰箱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 每月对实验室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院内感染环境学监测等。要求达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标准, 既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 (90 mm) 的细菌菌落数<8 cfu/10 min或<200 cfu/m3[3]。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零食、喝水和存放食物。废弃物应消毒处理,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 专人收集后集中到指定地点焚烧。

1.8 临床输血过程及环节的质量控制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配合从临床输血的申请到受血者样本的采集送检;从配血、发血到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从推行成份用血到加强临床合理、科学用血;从监督落实有关输血法律法规的实施, 到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临床医护人员的配合与协作。因此, 临床科室与输血科人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和相互配合, 是确保临床安全用血的重要保证。

2 输血科的质量审核和持续改进

2.1 质量审核是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检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整性和核实质量体系的有效性。依据法律法规和用血管理制度, 本院建立由输血科、医务科组成的审核小组, 对人员资质、试剂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及各种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查找问题, 及时纠正,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稳步运行、持续发展。

2.2 质量持续改进覆盖临床输血服务各个环节, 通过差错处理对每一次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都会对输血质量管理带来正面效应。定期对全部质量体系运行文件进行系统评审, 识别任何潜在的不符合项来源, 及时发现、纠正差错, 制定有力措施和实施全面有效的持续改进, 预防未来差错的发生。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上述管理机制及各环节的严格质量管理, 不断改进输血服务质量, 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安全输注标准和监控体系, 真正实现临床血液安全输注质量改进的PDCA循环[6]。本院输血科严格执行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并结合IS09000:2000的要求进行了血液质量质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主动深入临床科室, 密切配合临床需要, 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技术革新, 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的深度与广度, 实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信息化、程序化、规范化, 强化临床输血管理,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曼海.加强输血管理保证用血安全.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1) :1807-1808.

[2]蒋亮, 钟凤朝, 魏子辉, 等.基层医院输血科工作现状及改进.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19) :3758-3761.

[3]苗桂芬.加强医院血库管理, 提高输血安全.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9) :208.

[4]许丽影.基本提高输血质量的输血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5) :278-279.

[5]刘延, 周菁, 孙玮.试论输血科质量体系的建立.北京医学, 2005, 27 (4) :229-232.

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 第9篇

作者简介:田慧芳(1964.3-)女,大专,护理部主任,主管护师。

【摘要】回顾性总结两年抽取的1680份出院病历,针对记录单的主要缺陷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院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单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护理记录;缺陷分析;管理对策

护理记录单是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的全程记录,是临床工作中的原始文字资料,也是处理医疗纠纷在法律上的证明文件, 为适应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理》,迎接病历公开对护理学科带来的挑战,减少因护理记录缺陷引发的纠纷[1]。就如何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现结合我院少数民族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干预措施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从2006年1月-2007年12月病案室入库的病历中,由护理部组织每月抽查全院70份出院病历,共计1680份,按照新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逐一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抽查的1680份护理记录单中,214份存在记录缺陷,占 12.27%,记录缺陷总计454处,(见表1)。

3 缺陷分析

3.1 字迹不清晰﹑错字涂改:记录中涂改痕迹现象比较普遍,个别记录有多处涂改,抽查发现有162处字迹不清晰错字涂改,影响护理记录的真实性。 

3.2 语句不通,用词不当:由于护理人员大多是民考民中专护士,语句应用有一定的困难,例如 :发热患儿,“面色潮红”,书写为 “面色红润”等,用词不当,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患者的病情。特殊情况下,直接引用患者的原话,记录患者的主诉和对治疗护理效果的反馈及评价。

3.3 未使用医学术语:未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例如:“患者左下肢水肿”,写成“左腿粗大”,“发热”写成“发烧”等。

3.4 病情记录未突出重点:护理记录是记载对病人治疗护理及抢救的全过程,是重要的法律依据。检查中有27处未记录病人的重要病情内容,而是摘抄医疗病历,原因是护理人员受汉语专业水平的局限性,不能如实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3.5 记录不完整缺乏连续性:记录可以向其他护理人员反映患者健康状况、已经解决及需要进一步护理的问题,以及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它是提供连续性护理的依据。检查中发现51处记录缺乏连续性,例如 :发热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但记录中始终未显示用药后的病情转归情况。

3.6 记录内容简单不准确:护理记录是真实反映医疗护理的全过程,准确反映病人的现状。如患者出现了呕吐,只记录呕吐3次,但未记录呕吐物的性状及颜色。又如患者处于嗜睡状态,而护理记录为呈浅昏迷状态。主要表现在个别护士不仔细观察病情,从而影响了护理记录的真实性。

3.7 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不客观:记录中应不断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使记录能够准确反映病人的现状,如某患者胸闷呼吸困难,遵医嘱给予吸氧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记录单未评估患者吸氧后症状有无缓解等。

3.8 记录无护理观察内容:抽查中缺乏专科护理观察记录有28处,主要是护士对专科疾病知识掌握较少,缺乏专科护理观察内容理论知识。表现在记录中只记录患者精神、食欲好,按医嘱治疗等。如分娩后的产妇,不记录阴道出血情况,不记录血压数值,只记录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法律意识淡漠,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如需取证时将无法证明已经实施了正常的护理行为,而处于举证责任的不利地位[2]。

4 管理对策

影响护理记录质量的因素关键是护士本身,为提高护理记录质量,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4.1 强化汉语言及文字学习,提高护理书写能力:

多数民族护士汉语水平较差,语言交流及汉语文字书写能力受限,要求科护士长强化她们的汉语言交流,充分发挥汉族护士和高年资的民族护士优势,激励汉语学习,强化文字训练,采取强弱搭配一帮一方式,相互帮助、学习、交流,逐步提高民族护士汉语书写能力,减少记录缺陷。

4.2 加强在职教育,提高护士法律意识:

利用院内业务讲课、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有计划有组织分批次对护士进行“三基”培训及考核;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对护理文书中潜在的法律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

4.3 加强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的学习:要熟悉掌握病历书写规范及细则,同时结合实际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使护士通晓病历书写一定要真实、准确、及时,要将对病人所做的、交代的、所观察到的及时规范的记录下来,不断提高护理记录质量。

4.4 充分发挥护理管理人员的领导和指导作用:

发挥护士长督查作用,护士长强抓护理病历环节质控,特别是出院病历护士长履行终末质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利用早交接班及查房指正护理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护理记录检查制度,逐级进行质量考核,科护士长每天自查,护理部每天下科抽查危重记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组织科护士长每月大抽查全院护理记录一次,并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书写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慧萍. 我院护理记录书写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11

[2] 韩秀丽.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05.22

医院临床输血培训总结 第10篇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医疗及护理人员对临床输血的认识,我院检验科于2015年09月23日(14:30-17:00)在门诊五楼大会议室举办了输血相关知识培训讲座。

培训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临床输血新进展,王磊磊介绍了血液成分产品临床应用情况的变化、血液成分产品制备方法的改进、安全有效的新血液成分产品以及血液成分产品的保存和输注方法;成分输血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包括成分输血的概念、成分输血的优点、现代的输血原则、各类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等。临床医务人员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制定的各类血液成分输注指征及适应症。临床中,要综合各种指征明确对待是否输血、输多少血等情况。在临床输血中违背规定,给病人输血所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由临床医务人员负责。第二部分是临床工作中输血需要注意的问题。培训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共13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最后由我院副院长李圆圆做了总结。

通过此次培训,加深了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使全体人员对各种血液制品有了更清晰地认识,纠正了在临床用血方面存在的一些陈旧的输血观念,树立合理用血的新概念,对减少非必要性输血,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自身疾病以外的风险,保障受血者的医疗安全,缓解血源紧张的难题。促进科学合理用血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培训对我院今后在临床输血工作中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杜绝输血相关医疗事故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罗源县医院医务质控检查记录单 第11篇

被检科室检查日期督查内容(临床医疗组):

病案质量、科主任(质控)台帐、核心制度执行、交接班本、各项 诊疗操作规范、门诊病历、处方、其他住院号病历书写(或床位医师)上级医师检查中存在问题:

1.2.

3.住院号病历书写(或床位医师)上级医师检查中存在问题:

1.2.

3.住院号病历书写(或床位医师)上级医师检查中存在问题:

1.2.

3.检查者签名

大型医院临床输血反应分析 第12篇

摘要: 临床输血在当今医疗领域越来越常见,是抢救急诊患者的必备手段。但是,目前医院血液大多都来自无偿献血,由于无偿献血者自身生活习惯、饮食、身体健康等因素影响,且患者个体差异突出,使得所献出的血液成分非常复杂,输血环节经常存在一些潜在恶性反应。因此来说,输血可谓是一个效果显著、危险性强的治疗措施,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血液成分,严格执行医院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严密观察患者输血之后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相关反应,积极的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以保证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 医院;临床诊疗;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81-02

临床输血是当今医院临床诊疗中的常见手段,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方法,但是因为献血者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条件、饮食方式、身体素质等情况使得所献血液成分异常复杂。同时在诊疗的时候因为患者体质、身体状况差异的不同,使得输血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潜在的反应,如果这些反应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必然会影响患者诊疗,甚至危及患者健康。因此,在数学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守医院和国家相关的制度,以患者安全为最终目的。本文结合某医院2008年至2013年期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并就这些问题产生原因做了简单的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在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间,某医院共发生不良输血反应5867例,在这其中包含了反复输血者,其中全过程输血的病例共有54例,红细胞悬浮液输血患者共有3729例,有12例患者为洗涤红细胞,2025例患者为血浆输血,47例血小板输血。经过对这些数据总结得出,5867例患者当中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共有37例,其中年龄分别为5~82岁不等。

1.2统计方法

在输血的时候,每一次输血前后都填写了《输血记录单》、《输血反应回执单》。且该医院在医护工作中还设置了患者评分制度,通过将输血中发生的各种不良件进行整体评估,然后填写在《输血记录单》上面,并且输入到病例当中,然后再由医护人员填写《输血反应回执单》,且将这份报告在一天之内报送给输血科进行统计,由输血科工作人员再根据这两份报告中描述的情况对患者发生反应症状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某医院在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的37例不良输血反应进行分析,其占据输血总人数的0.63%。就这37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其中红细胞悬浮不良反应为12例,为综述的0.21%,血浆不良反应为22例,为总数的0.38%,全血患者的不良反应为3例,占据总数的0.05%。就整个输血模式进行分析,其中洗涤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液的过程中未曾发生任何的不良反应,输血效果极佳。

3讨论

3.1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在该医院的37例不良输血反应患者当中,其中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三种,分别如下:①发热反应,这种反应是输血反应当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容易发生的一种。而外在原因是因为致热原或输血时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引起。②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受血者。由于供血者血内可能含有致敏物质,而受血者体内有相应的lgE、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导致抗原抗体反应并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或反复输血后受血者体内产生过敏抗体等原因。③其它反应。如溶血反应、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等。

3.2临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要立即针对症状判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2.1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15分钟左右出现症状,有时发生在输血结束后1-2个小时。出现先有发冷、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40℃左右,并伴有头痛、皮肤潮红、恶心呕吐、血压多无变化,一般于1-2小时后逐渐缓解。轻度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症,并给与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

3.2.2过敏反应。出现的14例过敏反应中,中重度过敏反应1例。在输血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和妊娠史,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体筛查试验。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轻者仅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中重度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

3.2.3其它反应。

本次调查中,无溶血反应。一旦出现溶血反应时要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送检剩余血液、患者尿标本和血标本,热敷双侧腰部,保护肾脏,碱化尿液,及时纠正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对短时间大量输注库存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及皮肤黏膜、伤口有无出血倾向,输库存血3-5个单位,应补充1个单位新鲜血,并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成分,每输5个单位库存血,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

4、结束语

总之,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具有其它任何药物不可代替的疗效,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及输血操作技术进行,在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燕菊,蒋学兵,成海,张立萍,张蓉,陈丽,刘慧珠,任爱玲.235例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6)50-51

[2] 蔡昕,杜跃耀,陈勤奋.170次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37(5)575-578

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

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精选12篇)医院临床输血记录单 第1篇井陉县中医院 临床输血过程记录单记录人:复核人:记录时间:受血者姓名_______...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