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应急干预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应急干预范文(精选7篇)

应急干预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呼吸内科2014年4~8月收治的40例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无严重贫血、肝肾功能正常;无呼吸道畸形;排除标准:合并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上气道损伤、上呼吸道梗阻、气胸、纵隔气肿;存在严重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45.5±13.5) 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14例, 慢性支气管炎 (慢支) 16例, 哮喘5例, 支气管扩张5例。本院呼吸内科2015年4~8月收治的40例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 纳入及排除标准同观察组,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45.5±13.5) 岁。COPD12例, 慢支18例, 哮喘7例, 支气管扩张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强化应急护理干预管理, 具体内容如下。

1.2.1 急性发作期的护理

该时期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为主, 除了遵医嘱做好治疗性操作护理外, 要强化气道的护理, 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密闭式吸痰和机械振动排痰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每日采用氯化钠 (Na Cl) 含漱, 清水清洗鼻腔, 保持清洁。呼吸困难的患者采用半坐位。加强对患者血压、脉搏、呼吸、意识以及血样饱和度的观察[2]。准备好急救药物、除颤器与起搏器, 做好抢救准备。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变换体温, 指导患者如何咳嗽, 鼓励其多咳嗽。

1.2.2 缓解期的护理

该时期以增强体质、预防复发为主。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传授相关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知识, 指导患者如何饮食 (易消化、低脂肪、低胆固醇) 、运动 (呼吸功能训练、膈肌运动、太极拳、散步等) , 早睡早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会患者呼吸技巧以及疾病发作时的征兆和预防措施, 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和脉搏的变化[3]、痰液的性质、颜色和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血气指标以及预后情况的变化。血气指标包括呼吸频率、心率、PO2和PCO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呼吸频率、心率、PO2和P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呼吸频率、心率、PCO2低于对照组, PO2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治愈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 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组内护理前后比较, aP<0.05;护理干预后组间比较, bP<0.05;1 mm Hg=0.133 k Pa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小结

近年来,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初始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4], 容易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随着病情的加重, 可能会引发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因此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强化应急护理管理与常规护理管理的护理效果发现, 强化应急护理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 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 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在强化应急护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 将护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在急性发作期主要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挽救患者的生命为主, 除了做好对患者的基本护理外, 重点强化气道护理, 进行机械振动排痰和密闭式吸痰,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疾病缓解期重点加强对患者自护能力的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教会患者合理饮食、运动、呼吸, 对于减少疾病的复发也具有积极意义。整个强化应急护理干预过程能够使得护理工作有了重点和针对性, 提高了护理效率。

综上所述, 加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应急护理干预管理,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死亡率,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应急护理干预管理措施。方法 将采用强化应急护理干预管理措施的4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 将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4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血气指标的改善情况以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呼吸频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压 (PCO2) 均低于对照组, 氧分压 (PO2) 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应急护理干预管理,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死亡率,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强化护理

参考文献

[1]徐光辉, 于冬.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5 (2) :23-24.

[2]王孟.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1) :2009-2010.

[3]胡其秀.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6) :39-41.

中学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第2篇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避免造成的更大的伤害;解决心理危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群体或个体危机消除,恢复常态。

二、心理危机干预组成人员: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校医、校警、司机、心理社团成员等。

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医现场处理可能的躯体病患及伤害。

5、校警维持秩序。

6、司机保证交通。

7、心理社团成员辅助开展工作。

8、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四、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与心理社团成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老师、校医、校警、司机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场。

3、按照分工迅速展开工作。

五、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应急干预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1500例, 选取重症患者162例, 其中男89例, 女73例, 年龄32~79岁, 平均 (58.4±5.6) 岁。将1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观察组81例中, 男42例, 女39例, 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8例, 支气管哮喘25例, 重症肺炎14例, 其他4例。对照组81例中, 男47例, 女34例, 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例, 支气管哮喘24例, 重症肺炎15例, 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干预强化措施。

1.2.1 心理护理

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 仔细聆听患者的叙述,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帮助患者适应角色转变,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4]。

1.2.2 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空气清新, 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和湿度, 加强病房的空气消毒, 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洁净的病房环境, 帮助患者取舒适姿势[5]。

1.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饮食, 注意补充营养, 根据病情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以补充机体消耗, 增强抗病能力, 少食多餐, 保持口腔卫生[6]。此外, 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正确的饮食护理, 保证患者摄入足够营养。

1.2.4 呼吸道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 加强呼吸道的湿化;需要雾化的患者由于病情较重, 体质较差可能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雾化吸入治疗, 建议行小雾量短时间间断雾化法;鼓励患者咳嗽, 协助患者取舒适姿势, 以促进排痰;对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患者, 应协助其每隔2~3 h翻身1次, 并经常变换体位, 协助并指导家属给患者拍背5~10 min, 促进排痰。

1.2.5病情监测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呼吸的节律和频率、心率、心律, 记录24 h出入量。如患者有吸氧, 如发现患者出现呼吸抑制、意识障碍加重、皮肤温暖潮红、眼结膜充血水肿, 特别是夜间, 如果出现神志恍惚、多语躁动、头痛失眠等, 说明氧疗不当, 应即时减低氧流量, 保证用氧安全。加强专科护理, 尤其是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动作进行密切观察。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病情体征变化和恢复等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实施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后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后进行对比, 两组患者的体征、病情恢复和精神状况方面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1个月后观察组在pH值、氧分压 (P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呼吸频率和心率等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病情、体征恢复较好, 精神面貌良好。

3 讨论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往往年龄偏大, 体质较差, 一旦症状加重, 常出现病情危急, 病情复杂多变, 患者无法完成日常的起居饮食, 部分患者因呼吸困难引起焦虑、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8], 这时需加强护理, 若护理不到位, 常发生意外, 因而采用应急护理干预措施不但关系到患者生命的安全, 而且也有利于疾病的转归[9]。采取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 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常识, 认识到氧疗、呼吸康复和戒烟的重要性[10]。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气温骤变及时增减衣物, 预防感冒;保持室内地面干燥, 避免积水湿滑而滑倒;通过加强呼吸道湿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促进痰液稀释排出, 能有效地解除支气管痉挛, 控制肺部感染, 改善通气障碍, 缓解缺氧症状;重症患者身边始终要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同和扶持, 必要时给予协助[11]。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心率等情况和意识变化情况, 通过与患者进行问诊或谈话, 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 若发现患者精神状态改变, 出现萎靡不振、嗜睡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往往预示病情加重, 要引起注意;注意药物治疗及特殊护理, 对于重症患者,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严格控制药物使用量, 防止药物过量引发的中毒症状[12];重症患者如需吸氧, 要相应做好氧疗的护理;同时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因病而生的恐惧、急躁、忧虑等情绪,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防止悲观、焦虑和失望[13]。

本次试验数据显示, 实施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后, 患者病情明显改善, 各方面指标优于对照组。对于重症患者, 控制感染和改善呼吸功能更需要应急护理干预措施。作为呼吸内科的护理人员,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掌握疾病特点, 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以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积极提升护理服务质量[14]。对于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来说, 肺部感染护理、肺纤维化护理、肺栓塞护理、肺部康复护理、睡眠呼吸疾病的护理等是呼吸护理今后不断发展的方向, 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提高防范意识, 降低病死率。在干预护理的措施中还要综合心理护理、药物治疗、预防感染、饮食护理等等。特别是在进行药物护理时, 不仅要知道药物的剂量、药物的药理作用, 还要知道药物有什么样的副作用, 对患者会产生哪些反应, 例如在输液时, 随时注意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 有些药物在输注时速度不宜过快, 否则会产生反应。氨茶碱静脉滴注时若速度过快, 常引起心悸、心律失常和血压骤降, 因此要控制输注的速度, 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心慌气紧等不良反应, 从而保证在使用药物时的安全性, 提高效率, 做到准确及时。对于年老体弱者, 应先协助拍背, 并应在餐前进行。痰多粘稠者, 可做雾化治疗。在这些护理基础上还应配合心理治疗, 消除患者紧张焦虑[15]。作为慢性过程的呼吸系统疾病, 患者要重视预防工作, 要加强个人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呼吸和耐寒锻炼, 增强体质, 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 消除大气污染。

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证明, 通过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管理、营养支持、呼吸道护理等有效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 可以显著改善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预后,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肺疾病呼吸功能的康复, 延长患者寿命, 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 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 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实施强化24 h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 记录试验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 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明显减少患者病情加重, 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 值得在临床推广。

应急干预 第4篇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56~79(63.8±4.2)岁。患者中因脑出血继发癫痫有18例,因脑血栓继发癫痫10例,因脑梗死继发癫痫10例。所有患者单纯部分性发作有79例次,复杂部分性发作37例次,大发作26例次,失神发作53例次。癫痫持续状态10例次。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发作特点面对其进行治疗和护理。

2 结果

38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在给予抗癫痫药物的基础上对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有2例患者在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后好转,另外1例因癫痫持续发作,药物无法起到作用,在麻醉科进行全身麻醉治疗后好转,但也因此出现严重肺部感染,出现高热,免疫力下降等情况,最后死亡,其余32例患者的癫痫发作均在治疗后得到好转。

3 护理措施

癫痫患者在病发时通常处于意识丧失状态,对自身的发作并不了解,医师在进行病情诊断时需要从旁人的叙述下,对其情况进行判定。因此,在患者癫痫发作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为医师提供可靠的病情判定信息[2]。

3.1 预警护理

在患者癫痫发作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预警护理,癫痫患者在发作前一般都存在一些征兆,例如感觉胸闷、上腹不适、流涎、恐惧、感觉异常、视线模糊以及无法听清声音等。在本院收治的38癫痫患者中,在癫痫发作存在胸闷、憋气9例,存在恐惧、心理躁动的症状6例;出现短暂失明、失聪的症状4例;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2例。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就预示着其将在近几个时辰或近几天内出现癫痫发作,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在感觉到这些预警症状时,及时离开公路、水边、火旁等会对无意识患者造成生命危险的地方,找安全地方坐下或者躺下。护理人员若发现患者出现预警症状时,要及时通知医师,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稳定其情绪,避免发生不良后果[3]。此外,还需要遵循医师的叮嘱,加大患者抗癫痫的药物量,在原药物的基础上加服一些地西泮或者苯巴比妥等药物,为患者癫痫发作做预防。

3.2 观察和护理

首先需要对患者的发作地点和时间进行观察,对于患者发作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其发作时是处于清醒状态还是睡眠时间,以及发作时周围是否有人,发作时间的长短等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便于医师对其进行鉴别;其次,观察患者发作时的临床表现,观察患者在发作过程中神志是否清晰,双眼的瞳孔、眼神是否存在变化,以及其发作时头部和眼睛有无转动情况,若患者发作时其眼睛是向上凝视状态,可判断其病情为全身性发作,若患者发作时的眼睛为向一侧凝视,可判断其病情为部分性发作,患者的发作类型决定着医师治疗用药方面的措施的决定[4]。再次,观察患者发作时的生命体征,对患者发作时的血压、脉搏、呼吸等情况的变化进行记录,若患者出现呼吸停止则需要及时抢救;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肢体抽搐,抽搐时是局部抽搐还是全身性抽搐,患者肢体双侧是同时开始抽搐还是某一侧开始抽搐蔓延至其他部位。对于突然跌倒的患者需要注意其跌到前是站着还是坐着,跌倒过程是慢慢倒地还是直接摔下。同时,对其跌到时有无唇舌咬伤进行观察和处理。此外,癫痫患者在病发时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或性格的改变,甚至有出现自杀情况,当癫痫是脑血管病的伴随症状时,还会导致患者的神经系统受到伤害,影响其智力或运动功能,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其反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疾病解释,树立起治疗信心,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3 应急护理

(1)在患者休息时护理人员需要为其加好床档,以免其在发作时从床上跌下;(2)在患者嘴唇未闭之前,迅速将手绢、纱布卷、牙垫、口咽通气管等置于患者的牙齿间,以防止患者因牙关紧闭咬伤自己的舌部;(3)对于发作时面部着地跌倒或意识不清的患者,需要为其翻身,以免出现呼吸道阻塞,同时为其并清除口腔内异物,为其摘掉假牙,解开衣领、腰带,将其头部转向一侧,以免窒息;(4)在患者出现抽搐时,护理人员不能用力按压其肢体,以免造成患者骨折和脱臼情况;(5)对患者留置胃管,排空胃中的食物,以免其因呕吐将食物吸入气管,导致其出现吸入性肺炎。

3.4 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工作

为了保证患者能够出院之后按时、按量、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工作非常的必要,对于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患者来说,需要坚持长时间的规律治疗,才能够保证患者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只有在患者的癫痫症状完全得到控制之后,才会考虑缓慢的减少药物剂量,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药物剂量都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来服用;患者要避免开展蹦极、骑自行车、开车、游泳、登山等危险活动,不能从事精神高度紧张、高空作业等活动,并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这就需要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便于患者能够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要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工作,叮嘱患者出院之后,要绝对的禁酒,并要限制咖啡、茶、烟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此外,有研究结果表明,睡眠呼吸暂停是引发癫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很多癫痫患者存在没有明确诊断的睡眠呼吸暂停症状,因此,在患者出院之后,一定要叮嘱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的睡眠护理工作,防止患者在睡眠时发生呼吸暂停;癫痫患者应该尽可能少的食用锌含量高的食物,这主要是因为癫痫的发作与患者体内的锌含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尤其是脑内锌含量升高时,会导致患者疾病的加重,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对于癫痫发作的患者来说,其体内锌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对于继发性癫痫的脑卒中患者,在开展功能锻炼的过程中,要对其锻炼强度进行适当控制,防止由于过度换气导致癫痫发作。

参考文献

[1]张红凡.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的预警观察及应急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285-286.

[2]李庆芬.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的观察及应急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32(22):92-93.

[3]皮燕华.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的预警观察及应急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6(9):4921-4922.

应急干预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1月收治重症患者14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 其中观察组男40例, 女30例, 年龄34~79岁, 平均66.7岁, 疾病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4例, 支气管哮喘10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1例, 支气管扩张2例, 肺癌3例。对照组男39例, 女31例, 年龄36~81岁, 平均66.9岁, 疾病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3例, 支气管哮喘11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2例, 支气管扩张2例, 肺癌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 具体干预措施: (1) 加强病情监测:由于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 需要护理人员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血压和脉搏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并做好抢救准备。加强凌晨的巡视:由于肺的排毒时间是凌晨, 因此, 加强凌晨时间的护理巡视, 可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症状, 同时也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 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道畅通至关重要, 要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如吸痰、吸氧、呼吸机通气等, 对患者使用的呼吸机、吸痰器等仪器设备要及时维护, 防止仪器的故障导致患者死亡, 在患者气道湿化时要注意吸入的温度要与患者的体温相接近, 防止呼吸道感染。 (3) 用药护理干预:在用药过程中严格按时间给药, 控制血药浓度, 防止药物中毒, 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 确保给予途径的畅通。 (4) 心理护理干预:由于患者急剧的呼吸困难, 心情比较郁闷, 担心自己可能渡不过这一关, 因此,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解释患者的病情, 稳定患者的情绪, 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咳嗽, 尽量将痰液咳出, 在咳痰时, 给患者拍背, 注意观察痰的颜色和量, 并及时记录, 随时变动体位, 定期翻身, 预防褥疮的发生, 呼吸困难者取半坐位。 (5) 饮食护理干预:在饮食方面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胆固醇食物[2], 少吃猪肉, 尤其是肥肉, 减少生痰因素,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苹果、黄梨等, 戒烟、酒, 冷水洗脸, 温水刷牙等。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血气分析结果比较:经过治疗护理后观察组p H (7.36±0.11) , 呼吸频率 (20.0±3.2) 次/min, Pa O2 (94.8±5.6) mm Hg, Pa CO2 (58.3±3.8) mm Hg;对照组p H (7.35±0.12) , 呼吸频率 (27.4±3.3) 次/min, Pa O2 (66.5±3.4) mm Hg, Pa CO2 (70.3±3.4) mm Hg。两组呼吸频率、Pa O2、Pa 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血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7.1%, 对照组总有效率84.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以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 重者则因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该病在农村的死亡率占到第1位。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人口老龄化、吸烟人数的增加, 都预示着呼吸系统疾病对人们的健康仍具有很大的危害。而且对于很多呼吸系统的重症患者, 常常因病情反复发作、病程绵延等因素而精神高度紧张, 产生很多消极的情绪, 甚至有自杀倾向。部分重症患者还会因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导致病情恶化, 最后呼吸衰竭而亡。

本组资料选择14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护理后观察组p H值 (7.36±0.11) , 呼吸频率 (20.0±3.2) 次/min, Pa O2 (94.8±5.6) mm Hg, Pa CO2 (58.3±3.8) mm Hg;对照组p H值 (7.35±0.12) , 呼吸频率 (27.4±3.3) 次/min, Pa O2 (66.5±3.4) mm Hg, Pa CO2 (70.3±3.4) mm Hg;两组呼吸频率、Pa O2、Pa 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p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7.1%, 对照组总有效率84.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加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干预,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气分析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惠琨, 范子英.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和对策[J].当代医学, 2010, 16 (1) :101-102.

应急干预 第6篇

1 群体和个体的特点分析

1.1 群体的特点

在社会活动中, 由单个人员所组成的群体, 并非是孤立静止的, 而是有相互作用的;但群体行为应该被看做是一个整体, 并不是所谓的个体行为的累加, 更应被看成是一个庞大的“个体”。在群体中, 由于所处的各种生活场所, 所扮演的各种出行角色的不同, 群体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处于相对均衡状态。而外部因素的变化也会最直接导致群体从一种平衡状态转变为另一张平衡状态。

由于群体是有个体所组成, 每个个体都具有特有的性质如脾气、性格等, 因此在群体中当有外界因素干扰时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领导者、执行者等。当群体的成员越大, 就会存在成员之间考量他人对群体贡献度的问题, 当考量结束, 就可能产生所谓的“情绪反应”, 因此, 当群体人数越多, 出力人数越少的问题出现的概率也会越大。

1.2 个体的特点

在应急疏散中, 作为群体组成元素的每个个体, 首先他们的性质是具有社会性的人, 是具有遵守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和义务的社会人, 因此, 其行为会展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 个体往往会呈现一种“应急状态”, 即放弃部分社会规范、不考虑某些社会道德水准, 而且, 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 个体由于其自身的状态属性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类型、环境熟悉程度、疏散训练等因素的差异, 表现出对应急疏散行为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别。

1.3 群体行为的特征

群体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中, 会体现出如下的特征。

(1) 为了同样的目的参与活动, 会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

(2) 在共同的社会制度及生活环境下, 会具有相同的规范及行为模式。

(3) 会具有相同的归属感。

(4) 在共同的参与中, 群体成员会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5) 当面临同样的突发问题, 且涉及群体成员中每个个体的利益时, 群体成员会具有组织性。

2 应急疏散中群体行为干预的必要性

2.1 应急疏散相关训练不到位

目前, 我国对于应急状态下人员疏散行为的前期训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主要的研究领域仅限于由火灾引起的疏散训练过程, 而此类训练能参与的人员也相当有限。2008年, 汶川大地震之后才更为重视地震中的人员疏散问题。而突发事件不仅仅局限于火灾、地震这两种, 当群体遇到其类突发事件时, 由于对事件本身的恐惧以及未知性, 可能会造成混乱甚至更为严重的人身伤亡的后果。因此要多方位的考虑并实施在多种突发事件中的人员疏散训练问题。

2.2 社会转型增加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 到目前为止, 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方面仍没有到位, 许多改革还有待继续深化, 而有些才则刚开始。因此,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还会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还会发生体制、制度的调整及改革, 更容易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如企业改制所造成的工人下岗问题, 工作的不稳定会导致家庭乃至社会的不稳定性, 将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增大, 也为在应急过程中群体疏散救援工作带来了更多问题。

2.3 对突发事件应急疏散的管理及研究的滞后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多数是不可预测性, 因此, 一旦发生, 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精密的检测技术、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最终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目前, 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的管理体制, 大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 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管理能力缺失等问题。当面对突发事件时, 显得力不从心、反映缓慢。

此外, 对突发事件情况下人员应急疏散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论文和成果研究虽在近几年增多的趋势, 但专业程度不高、零散, 并停留在一些常见的突发事件应急疏散上, 如交通事故、火灾等, 而对重大的突发事件疏散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的干预机制。

2.4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未知因素

社会在进步, 科学技术在发展,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随之深入。但随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在不断涌现, 很多未知的东西成为影响应急疏散救援工作的新起因。而前期的防范也不可能是全方位的。

由上述的各种原因, 在社会转型中, 会使得出现突发事件的几率变高, 而其类型也比以往更多, 破坏性更大, 影响范围更广。对于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 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干预机制, 一旦出现, 势必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 应急疏散中群体行为干预的可行性

虽然很多突发事件是难以提前预测的, 但突发事件出现后的影响却是有规律可偱的, 掌握了这方面的规律, 就可以在突发事件出现后, 进行合理的应急疏散反应, 实现有效的控制, 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疏散人群, 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减少其对社会稳定性带来的威胁。应急疏散中对群体行为干预的可行性可以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两个角度来分析。

3.1 理论层面的可行性

由于突发事件的种类多样且各有其不同的发生机理以及影响社会的不同方式, 这使得建立有效地应急疏散干预机制在实施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尽管如此, 目前一些比较成熟的科学理论可以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性的指导, 如控制论、系统论、大众传播理论、信息论、公共管理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行为学理论等。通过协作研究, 可以为建立具有较高适应性的、有效的应对机制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此外, 国外对应急疏散行为研究的历史也较为长久,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案例研究资料, 这些研究成果为应急疏散中群体行为的干预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国内对人群动态和人员应急疏散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末, 近些年来, 有部分学者也开始从虚拟人群可视化和行为建模方面对人群疏散理论进行研究。因此可以说, 应急疏散群体行为干预机制的建立已经初步具备了理论层面的可行性。

3.2 操作层面的可行性

(1) 丰富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从仿真理论 (基础理论研究及仿真模型) 和社会科学研究 (疏散人员行为心理研究) 两个角度开展应急疏散群体行为的研究。

国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从人群动态和人员应急疏散的研究起步, 近年来从仿真模拟的角度, 对人群可视化和行为建模方面对人群疏散理论进行研究。目前, 我国在大型场馆群集应急疏散方面的研究有一定进展。具有代表性和较高应用水平的是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包括围绕奥运场馆密集人群的疏散安全问题、研究大型场馆在各种紧急状态下的人员疏散过程模拟和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直观显示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新建奥运场馆中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

(2) 群体的要求和支持。

作为应急中影响最大的群体, 公众要求和支持是能保证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机制得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前提。由于突发事件的频发, 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人们对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如果能建立起有效的人员干预机制, 提高应急疏散能力, 必然会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3) 逐步增强的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应急疏散群体行为干预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我国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财政收入逐年增加, 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对关乎民生的应急疏散问题研究给予了更多的经济支持。只要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 才有能力投入适当的人力和财力, 建立起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疏散群体行为干预系统。

(4) 信息沟通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应急疏散群体行为干预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有利的条件。近年来,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越来越频繁, 沟通速度也越来越快, 这为建立全方位的应急疏散群体行为干预机制在信息沟通方面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群体和个体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应急疏散群体行为干预研究的必要性, 并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对应急疏散群体行为干预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摘要:结合群体及个体特点, 在对应急疏散中群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对应急疏散情况下群体行为干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应急疏散,群体行为,干预

参考文献

[1]费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elbing D.Traffic and related selfdriven many—patticlesystems Review of Modern Physics.2001.

[3] (英) 鲍尔.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M].暴永宁, 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0.

应急干预 第7篇

1 人感染的基本情况调查

上述4人, 有3人在省传染病院确诊治疗, 1人在市传染病院确诊治疗。

2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检测结果与处置

2.1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

每起人感染后, 都以患者为线索, 立即开展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得知, 其中, 张某感染的所在村, 共调查有养羊户3户, 存栏羊572只。张某接触的羊有两群, 其中有一群存栏234只, 是贩运羊的经纪人, 羊只流动性大。周某某家饲养67只, 养羊有7~8年。共调查羊群6户存栏438只;刘某夫妻常年打工的养殖场, 存栏羊426余只, 场主也做贩运经纪人, 所在村共有养羊户8户, 存栏792余只。羊只流动性很大。徐某外甥养羊已有近20多年的历史, 近些年来, 全年舍饲圈养, 存栏羊326余只。羊只买卖相对频繁, 该场主其所在村另有养羊户3户, 3户共存栏羊237只。经调查, 在刘某打工的羊场, 徐某外甥的羊场里, 都发现有流产、弱羔的状况。

2.2 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

我县牛羊的布病防控采取“只检不免, 阳性扑杀”的防控措施, 经调查, 上述这些养羊 (场) 户的羊只都未进行布病疫苗免疫。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都及时组织了对患者接触的场 (户) 羊只和其所属的行政村的存栏羊, 进行了100%的采血检测。通过县级兽医实验室琥珀平板血清学检测, 将检测出的阳性血清委托丹东市动物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进一步检测确诊。检测结果表明, 患者接触的羊只都有染病, 其中张某接触的羊检测出11只阳性羊;周某某及所在村检测出有5只阳性羊, 刘某饲喂的羊检测出45阳性羊, 大多为从外地贩运回来的;徐某梳绒的羊群检测出42只阳性羊。

2.3 检出阳性患病羊的处置

对上述检出的104只阳性患病羊, 由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会同所在地乡镇政府, 都分别进行了扑杀、焚烧销毁深埋处理。并分别上报上级业务部门的疫病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并由当地政府按规定给予畜主一定的补偿。

3 应急干预处置体会及防控措施建议

3.1 应急干预处置体会

患者都有与患病羊的直接接触史;通过对患者调查, 他们对布氏病的危害不清, 防护意识不强。从发病到确诊都经历了一段时间, 误以为是患感冒;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的打击和伤害, 并造成了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 影响了家庭生活。

在发生人感染布病后, 畜主对布病检测净化都十分配合, 个人防护意识增强, 布病防控重视程度提高。

3.2 防控措施建议

(1) 布病是人畜共患病, 涉公共卫生安全, 畜牧兽医部门与卫生部门建立通报机制, 更有利于畜间布病防控。

(2) 加强防控知识培训。畜牧兽医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 对畜主和经纪人进行布病防控知识的培训。使其认识布病对养殖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 提高自觉防护意识。

(3) 强化对外来牛羊的监管, 做好跟踪检测。牛羊跨区域流动频繁, 给布病疫情的传播带来潜在的风险,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控制机构, 根据《动物防疫法》要求, 要加强对经纪人引进牛、羊的监管, 做好跟踪检测, 确保无疫后方可饲养、交易和屠宰。

(4) 养殖场 (户) 的畜主和饲养人员, 要搞好个人防护, 接产要戴手套;饲养人员要特别注意在手部皲裂、外伤等状况下接触羊只;对病死羊只必须做无害化处理, 不可食用。

应急干预范文

应急干预范文(精选7篇)应急干预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呼吸内科2014年4~8月收治的40例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均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