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精选6篇)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 第1篇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作文

Most of the Chinese classes are teacher-centered. Students are always busy listening to their teacher and taking notes, while the leacher speak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in the class. But I don't think the teacher-centered class has many advantages. It will make students passive listeners. In my opinion, the class should be students-centered.

A students-centered class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a teacher-centered class. Firstly, the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concentrate their minds. If the teach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students and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whether their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what he says, it will be less easily for their students to daydream. Secondly, the students will cooperate better with their teacher, and the teacher can get the feedback through their students' questions and improve his teaching accordingly. Thirdly, the students will be more active and creative. They can discuss or debate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y may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r sometimes even present creative ideas which will arouse the inspiration of the teacher.

In a word, in the students-centered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feel that they want to study rather than teaches want them to. So I think students-centered class is better than teacher-centered class.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 第2篇

参加“三晋之秋”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吴培芳

11月2日至4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八人前往龙城太原参加了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2013“三晋之秋”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怀揣欣喜与忐忑,我在此次教研活动中寻觅到许多令我终生受之不尽的教学宝藏,也让我这名农村一线教师与当前全国教育改革的前沿践行者们有了更为直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周卫东、唐彩斌、柏继明以及山西省特级教师张敏、张晓刚的展示课及专题报告,专家们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让我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恍然发现,看似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原本可以如此地高度生活化与艺术化,名师们让单调的课堂迸发处活跃的思维之光,而我对新课改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洞知。作为一名一年级数学老师,现将最令我刻骨铭心的两节课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第一节课是山西省优秀教师张敏老师的《11---20各数的认识》,去年九月份张敏老师就给我们培训过新课标和一年级新教材,在那次培训课上他就曾讲到一个小学一年级如何构建“十进制”的片段,这次我有幸听到了她的整节授课。这节课是以发奖品为导线引入,从让学生先行取六支铅笔到取十支铅笔,教学衔接自然流畅,十支铅笔的两种取法:一种是一支一支的取,取十支,即10个一,另一种是一下取1捆,即一个十,对比这两种取法,都是正确的,在这样的两种取法里面就渗透着一个数学知识“十进制”,并且老师带着学生用皮筋把10个一根捆成了1捆,边动手边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之后的11、12等数老师都是一边让学生用小棒摆,一边说自己的摆法,整节课都以学生动手感知,动脑思考为主,学生收获的不仅只是教学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另一节课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的《小统计》:柏老师被誉为“平民专家”,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做完手术不久,腿都不能长时间站立,依旧不辞辛劳地来给我们传经送宝,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传导授业解惑者的执著与坚忍。她的这节课从学生喜欢吃的蔬菜入手,让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吃的蔬菜自发的形成了统计图,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并且又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能从统计图中直观的看出那种蔬菜的微量元素最多,结合动画片,让学生明白不偏食身体才能强壮。从生活入手,打破教材,在活动中构建分类过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从具体到抽象,应用数学知识渗透健康教育,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

通过为期三天的学习,我打破了一些陈旧的认知与思维定势,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理解:

一、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教材进而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解决好教学任务。对教材的理解就要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才能把课讲好。教师也只有对教材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摆脱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我触动最深的是牛献礼老师,他无论是上课的技巧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做得比较成功。他的堂课构思非常好,一开始就用幽默的语言与学生谈话,这不仅吸引了学生,对听课的老师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疑问的问题,他能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他们非常重视这一点,在教学新知时,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探究新知的,并且互动形式多样,注重主体参与。他们教学新知时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的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去观察、探索凑十法,并重视学生用语言表述。

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活动 第3篇

一、视教材为活物

语文的知识点很多, 相互之间构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而教材的编排只是考虑到其中的某一方面, 因而它不是绝对的, 而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创新型教学就应该好好地利用其相对的一面, 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我们要把教材当做一个工具, 开放教材, 使得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生成的一个跳板, 从而让学生达到超越教材的更高目标。如苏教版七上“多彩四季”这一单元的安排是这样的: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做了一些调整、改编。一年四季在学生的心目中已形成了固定的顺序, 我们又何必去打乱呢?而且原教材“秋天”的味道又淡了些, 我们何不进行一些补充呢?于是我自选了一篇写秋的文章——杨波的《秋忆》加入其中, 并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最后讲郦道元的《三峡》, 是因为考虑到它是一篇文言文, 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又考虑到这篇课文其实写的是一年四季的风光, 放在最后有一个总结的意思, 能让学生对四季风光有一个总体印象, 有一个辨别。事实证明, 这样的安排对学生来说是更容易接受的。

二、解放学生的思维

科学家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 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第一个看到块状焙烧苏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剂的人也成功了。由此可见, 我们应努力解放学生的思维。首先, 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 能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伟人细胞》时, 不应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现有的对贾里评价的范围内,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中自己的目标对文本进行多样化解读,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伟人目标”, 并谈谈如何去实现它。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引导学生多角度谈谈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设计适宜的活动环境

教学设计时将学生的学习任务拟定为一个个可操作的活动, 这样能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自选课文丁立梅的《母爱无言》时, 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 请你简说——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比—比哪组更快】

个人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相关词句—小组快速合议—以抢答的方式参加全班展示

活动二, 请你评说——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并略作阐述【赛—赛哪组更使人信服】

自主浏览课文并简单批注—组内合作交流, 将结果写在小黑板上, 并在旁边标上对应的小号—参加全班展示并略作阐述

活动三, 请你品说——探讨文章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听—听哪组更有风采】

小组长组织讨论并选定本组准备重点赏析的一段或两段 (写母亲或写“我”的段落) —讨论落实本组赏析的办法—小组内尝试展示, 形式要新颖多样, 如先读再赏析、先赏析再读、边读边赏析等—小组合作参加全班展示

活动四, 请你悟说——在设置的情境中说出你心中的感悟。【看—看谁更动情】

自主思考或写下发言提纲—参加全班展示

最终, 我发现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的活动舞台很大, 学习热情很高, 自然就会在课堂上迸发出很多的创新见解。

四、渲染有诱惑力的学习氛围

愉快、和谐的情境能使人放松, 在放松的状态下人的智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其个性也能得到充分显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身心放松,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如在教刚刚谈到的《母爱无言》时, 我就借助了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时播放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 将同学们带入情境, 引出“母爱”的话题。在完成活动三的过程中当学生们品评出“是啊, 母亲是农民, 她辛苦地劳动, 哺育着我, 而自己总是衣着朴素省吃俭用, 没有失掉真正劳动人民的本色, 那么作为母亲的女儿, 还有什么可以挑剔呢?”这一处时, 我用相机出示了相关的几幅“农民妈妈”的图片, 学生们看后都感同身受, 毕竟他们的母亲也是农民。很多人都低头不语, 对母亲的愧疚溢于言表。全世界的母亲都一样, 她们都有一颗纯真的爱心。我就趁热打铁, 继续出示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播放歌曲《母亲》, 并显现歌词, 同学们都深情地朗读起来。待学生们到了有千言万语要吐露的时候, 我又出示了汶川大地震中一个母亲至死守护怀中的婴儿的感人画面, 还配以伤感的背景音乐, 深情的教师旁说, 学生们的话实在憋不住了, 于是争先恐后地说出心中的感悟, 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活动四”, 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学生为中心激活中职语文课堂 第4篇

关键词: 活力课堂 中职语文课堂 学生 生命意识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1]在理念上,活力课堂从生命的高度关注课堂,生命本身是有活力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在内容上,活力课堂以充满活力为追求,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与学习兴趣,促进學生发展。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囿于学生的生源与学情情况,谈活力课堂似乎有些奢侈,许多一线教师往往安于现状,从备课到授课,多是流水线般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如何激发中职语文课堂的活力,我们在讨论这一话题时,首先追问的应该是语文课堂的活力源头在哪里,又在何处生成?下面我们还是先从一次师生沙龙间的对话说起。

一、从一次师生沙龙对话说起

在笔者最近组织的一次师生共话语文活力课堂沙龙活动中,来自本校的六位语文教师,与高一、高二年级20余名同学,围绕“语文课,如何让课堂更有活力”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一改课堂教学中的拘谨、紧张,从课堂氛围、教学策略、学习方法、师生关系、教学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谈了对语文活力课堂的理解与诉求,并提出许多建议。

沙龙中,师生即兴对话中闪现出了一些温情的语句,比如,“课堂不是无情物”,“一堂好的语文课永远是充满张力与活力的”,“语文课堂也有让人牵挂的一面、令人回味的一面”,“语文课堂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伙伴”,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作为母语,语文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独特的内涵特点与精神气质。上述话语恰恰触及语文课堂最本质的一面,即有丰厚的人文性与最终极的生命关怀,这是从对学生的影响讲的。我们应从生命价值这一高度,构建更有灵性、更具活力的语文课堂。这启发我们在探寻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源泉时,应先从学生这一角度追溯源流。

二、他们仅仅是学生吗

对于语文课堂中的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学生,我们的认知与理解也往往概念化、标签化。具体表现在课堂中,教师替代性地成为课堂主角,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状态,个性空间与私人话语日渐萎缩。师生间的交流变成了一种单向传播与被动接受。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与课堂上的被动应对、沉默寡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在QQ、微博、微信等空间的表达则敞开心扉,随意率性,无拘无束,彰显个性。这种线上线下迥然不同的状态,值得我们深思——课堂上的他们仅仅是一个以“学生”命名的群体吗?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我们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有效引导,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高中阶段既是他们生理、心理处于成长、走向成熟的阶段,又是思维最活跃、个性差异最明显的阶段。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既要成为中职学生学习的环境,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心理特点,促进学生成长。

三、以学生为中心,让课堂绽放活力

郑金洲在《课改新课型》一书中提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2]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打造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即是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参与课堂,喜欢课堂,成为学习的中心与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就像语文课堂的一道密码,教师应成为一个解码者,让课堂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焕发出生命活力,成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重要场所。只有学生的生命意识得到有效激发,我们才会看到课堂活力像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淌。

以汪曾祺先生的《五味》为例,我们可以做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个案分析。在赏析本文时,笔者以走进六味、初识六味、细品六味、我说六味四个环节展开。其中,导入环节,笔者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五味的调和》中的片段引入新课。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导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在“初识六味”环节,为了让同学们迅速把握课文内容,笔者仿照相声中的经典《报菜名》,设置了一个《报菜名》互动游戏,要求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用圈点的方法找出这些菜名,从菜名、味道、产地三个方面进行抢答。这种游戏互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我说六味”环节,笔者将课堂最后十分钟留给了同学们进行展示,许多同学走上讲台,分享了自己对六味的理解与体验,其中不乏《舌尖上的周庄》《能不忆川味》《生活六味》等佳作。整堂课,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走进课堂,参与课堂,成为课堂主人,课堂活力得到了有效激发。

课堂是师生间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的平台。在构建中职语文活力课堂时,我们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的体验生成,让课堂活起来。而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也为中职语文活力课堂注入了一弘清流。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9(6).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 第5篇

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必须参与其中, 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要代办。在讲

“except”这个词用法时,老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除了”英语的表达方式。

Except       except for     except that   besides    but       next to

然后,让学生用上面的词造句,学生的例句如下:

除了他,大家都笑了。

Except him, everyone laughed.

除了有点黑,她长的还不错。

She looks beautiful except that she has a little darker skin.

除了你,他也去网吧了。

He also went to net bar beside ( apart from)  you.

除了两本书,我什麽都没带。

I took nothing with me but (except) two books.

这个人还不错,只是脾气不好。

The man is good except for (apart from) bad temper。

她除了等待别无选择。

She has nothing to do but wait.

除了苹果,我最喜欢香蕉。

I like banana best next to apple.

这样由学生自己造的句子,一则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虽然都是“除了”,但英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就能牢固掌握这几个词的用法。再则学生在说或写的过程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老师能及时纠正。另外,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会英语的用汉语造句,然后,让其他学生把这句话翻译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 第6篇

——记黄连片教研心得体会

连日来,看着孔老师憔悴的面孔,可想而知,她为了这次的研讨课活动付出了很多。也许在外人看来,那是一种“折磨”,因为新教师经验少,阅历低,很自然会为了这一节课而茶饭不思……但我知道,也正因为这样的活动才能促新教师快速成长,此时此刻,不禁会对孔老师产生羡慕之情,毕竟身在其中,收获会更多。

只有短短的两节课时间,使我收益匪浅,并触发我对语文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回想自己平时的备课,往往会把目光定格在某一篇主题文章而忽视了整个单元的连贯性,更严重的是到学生作文时,效果往往会事倍功半。在今天的研讨活动中,梁校长的一席话提醒了我们,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定准整个单元的目标,再次是每篇文章的的目标,而且在定目标的时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如针对学情、个人风格等来定下目标的。这些都是我以前有所忽略的。

通过近日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我觉得今后的努力方向如下:

1、熟读新课程标准;

2、加强训练如何准确定立一篇文章的目标、重点以及难点;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精选6篇)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笔记 第1篇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作文Most of the Chinese cla...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