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设计
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设计(精选3篇)
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设计 第1篇
1.1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
国家文物局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义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 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 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1]。新概念的提出揭示了遗址保护的新思路, 即在确保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 通过公园这一载体充分展示其内在价值, 使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共生共荣、和谐发展[2]。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及第二批2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中[3], 古窑遗址也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包括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铜官窑遗址、吉州窑遗址等。
1.2古窑遗址公园案例研究
古窑遗址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不能简单地采用城市公园的模式, 而须围绕遗址的主题, 分析承载环境, 运用特定的植物种类, 营造出与古窑遗址属性及其背景环境相适应的特定公共开放空间, 以突出其独特的人文和科学价值[4]。国内外同类遗址公园已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依托丰富的文物遗存与优美的自然景观, 通过保护、拓水、护山、保田、雅筑等方式营造山、水、田园、建筑、人文等景观空间 (图1) 。在种植设计方面, 广植林木, 构成公园的视觉屏障与景观背景, 同时还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稻田[5]。
景德镇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整体框架由御窑厂遗址分布区、历史街区和昌江水域三块组成。公园以确保遗址本体安全、历史背景环境完整为目标, 运用景观、艺术等手段烘托出历史上御窑文化的宏大和气势, 形成难忘而震撼的历史空间 (图2) 。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在日本吉野里遗址公园。该公园是由弥生时代最大的环壕聚落遗迹复原而成的遗址公园。公园根据考古发现的布局对遗址进行了较客观的复原和重建 (图3) 。通过复原稻田、弥生大原野、古代瞭望台等景观, 全面展示了弥生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场景[6]。
为获得充足的水源和原料, 古窑遗址所在区域往往背山面水, 自然条件较佳, 晚唐至宋代时期大量出现的龙窑就是其中的典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很多盛极一时的窑厂逐渐没落消隐在农田乡野间。因此, 如何能够通过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重燃千年窑火”, 是古窑遗址公园的当务之急。而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的保护、环境的塑造、遗址的展示, 尤其是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4]。
首先, 植物景观设计首先应尊重遗址的不可移动、再生和替代属性, 以展示遗址本身及其价值为目标, 将植物景观定位为基底和衬托, 达到凸显遗址、释读历史和弘扬文化的目的。
其次, 尊重和保护现状。对遗址周边的自然要素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 除了影响遗址安全的因素, 其余应尽量维持原有场地地形地貌, 不破坏原有水系和植被。
第三, 要结合遗址年代属性进行设计。选择与遗址年代密切相关的植物材料和造景方式, 有助于衬托出遗址特定年代的环境氛围, 更能唤起游人的认知感。
2.邛窑遗址概况及现状分析
2.1邛窑遗址概况
邛窑遗址位于邛崃市西南什邡堂村, 距邛崃市中心1.5公里, 遗址地处南河南岸平坝上, 呈条状分布, 东西长530米, 南北宽210米, 总面积约11公顷。窑包是遗址主要的地面遗存, 是在长期的窑业生产过程中, 由生产废弃物堆积形成的渣土堆。现已发现14处窑包和2处台地。
邛窑遗址始烧于南朝, 经唐、宋两个朝代, 是我国西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烧造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窑址。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深化邛窑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利用, 建立邛窑遗址公园, 可有效促进地方文化品牌的树立和文化产业的建设, 提高邛崃市的旅游吸引力, 从而扩大其在全省以至全国的影响力。
2.2自然环境及条件现状评估
2.2.1气候
邛崃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热,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 为多种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2.2.2水系
邛窑遗址处于南河流域。南河系岷江中上游右岸一级支流, 暴雨洪水较为频繁, 对部分遗存有一定浸蚀破坏作用。在现状水渠方面, 遗址区存在2条灌溉渠。保护范围内普遍受化肥、垃圾污染, 河道淤塞, 水质不良。
2.2.3植被
遗址区自然植被丰富, 生长状况良好, 主要特色群落包括滨水草滩、竹林林盘、田园菜地等 (图4) 。主要有以下品种:
乔木类:水杉、香樟、慈竹、毛竹、柳杉、楠木、构树、枫杨、苦楝、刺槐、乌桕、榆树、柑橘、塔柏等。
灌木地被:南天竺、杜鹃、扁竹根、芒草、芦苇、牛筋草、节节草以及水稻等农作物。
2.2.4窑包本体
在窑包表面, 有益植物及有害植物交相分布。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 深入窑包内部, 改变了窑包内土壤结构, 松散的土壤一经雨水冲刷, 极易坍塌。尤其是竹的落叶, 干燥后覆盖于地表, 易发生火灾。因此, 植被茂密杂乱处, 需进行梳理、移除。
除南河洪涝威胁、窑包表面深根性植被的破坏以外, 后期建设取土等对窑包造成的硬伤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拆除挤占窑包的农房后, 裸露断面还将增多。因此建议通过相应的维修技术对窑包加固, 之后种植浅根性草本植物进行覆盖固土。
3.邛窑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3.1尊重遗址原则
尊重遗址景观动态的发展过程、空间格局、历史环境、文化斑块。
3.2景观整体性原则
遗址公园整体景观的打造应保持林盘田园的生态景观特征, 并保持与紧邻遗址的南河水系及区域内河道水系的和谐统一。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梳理现状植被, 清理与保留兼顾;新增乔木应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3.4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原则
对遗址各区统筹规划, 准确表达遗址的气氛特征, 给游人丰富而有意义的观览体验。
4.邛窑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4.1生态保护
4.1.1保护目标
(1) 保护与邛窑遗址的考古文化时期原生环境相关的水网、植被、土墩等历史环境因素;
(2) 保护与遗址保护现状环境相关的生态功能: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和人工湿地环境等。
4.1.2生态重点保护区
(1) 生态保护内容包括:河流、窑包、原生有益植被、野生湿地植被等。
(2) 生态重点保护区片不仅是邛窑遗址原生环境的保护重点, 也是现状生态景观的保护重点, 是遗址区整体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环境质量保护
尽可能防治遗址整治范围内的环境污染,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区指标保护和建设遗址保护区的规范要求进行整治。生态重点保护区内应尽早过渡到禁用化肥农药, 直接控制污染, 发展绿色农业。
注意防治水土流失, 要求雨季裸土植被覆盖率达到90%。窑包应实施有组织排水, 防治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
4.2植物景观设计
4.2.1重点保护区域梳理现状植被, 清理与保留兼顾。
4.2.1.1窑包植被整治措施
总体上, 要求保护区生态植被应根据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文物类型的代表性、遗址空间和环境的完整性、可观赏性和交通服务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策划;尽量以原生态的形式进行展示。并根据文物保护、生态保护及景观风貌的要求, 调整植物种类、密度及高度。
(1) 针对窑包本体
鉴于目前窑包植物分布密集, 品种繁多, 在对窑包本体进行维修的同时, 通过对表面滋生的植被进行生长特性、生长周期、危害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需清理的乔木:齐根砍伐胸径≥10cm的乔木, 截口处涂抹再生萌蘖剂。清除胸径10cm的乔木, 清理文化层以上根系。清除文化层以上竹类, 并细致清理0~40cm土层内竹鞭。达到控制有害树木、草类和微生物在窑包上的生长的目的。
在植被清理、回填夯实等主体工程完工后, 进行保护性覆土, 并统一配置浅根、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固土草本植被。窑包地被整体采用缀花草坪, 再在道路边缘搭配芒草、芦苇等植物, 突出遗址怀古、草野的氛围 (图7) 。
(2) 针对窑包以外范围
遗址核心区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景观中心、两个展示重点、多向景观视廊”的点、线、面多层次的景观结构, 即以遗址中心区8号遗址为景观中心, 1号、5号遗址为重要遗址展示点, 其余遗址点、紧邻遗址区的南河及遗址区西南的农田为遗址区的背景环境。区内植物设计结合景观布局, 形成多向景观通视廊, 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观、可赏、可游和可娱的游赏空间 (图8) 。
遗址区整体环境风貌应保持本土化自然湿地草甸植被群落的生态景观特征, 使之与紧邻遗址的南河水系及区域内沟渠湿地和谐统一。保留胸径≥12cm的大乔。保留长势较好的竹类。清除其余杂木、灌木、农作物。
4.2.1.2南河及水渠植被整治措施
对南河改造措施:结合码头遗址, 对现状南河河岸进行改造, 形成滨河生态通廊, 满足游人滨河游览的体验, 也成为遗址区的一个天然屏障。
对现状有水水渠的改造措施:适当拓宽内部水渠, 软化原有卵石浆砌硬质驳岸, 改造为自然草坡入水, 增加游步道及驻足休憩节点, 对植物进行梳理和调整。
对现状干涸的灌溉渠改造措施:结合园区景观设计对灌溉渠的东段实施改道工程;同时绕过7号窑包, 将原有水渠位置改造成生态湿地, 增加园区游览的亲水区域和生态景观效果 (图9) 。
4.2.2景观分区设计与景观分区结合, 重要节点重点打造
结合景观设计的分区和节点, 营造水渠湿地、幽静竹林、疏林草地、特色缀花草坪等植物景观效果 (图10) 。新增植物以乡土景观树种为主, 同时注重植物多样性及生态永续。
(1) 入口区历史沧桑感
结合出入口, 集中建设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承载游客的接待, 遗址讲解, 文物参观等功能。植物配置上, 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结合, 突出秋季色叶景观。种植具有历史感的乔木, 搭配草野的灌木地被, 凸显遗址的历史沧桑感。
主要品种:银杏、水杉、桢楠、无患子、乌桕、元宝枫、蒲苇、芦苇、芒草、狼尾草。
(2) 体验区古代劳动生活情境重现
建筑中点缀大树遮阴, 果树点景, 留出充足的活动区域, 体验窑包附近种植窑干材, 还原古代生活劳动情境。
主要品种:朴树、苦楝、柳杉、柚子、枇杷、柑橘、梨树。
(3) 田园区农耕文化展现
保留现状农田机理, 打造景观农田并形成休闲节点, 塑造远离浊世, 清净悠然安静闲适的田园风光区。以本土田园作物为特色, 选择具有观赏性、适合游人参与体验的作物进行分片区栽植, 保留现状大乔, 保持本土田园格局。
主要品种:水稻、小麦、油菜。
(4) 园区道路
主道:以常绿乔木为主, 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 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以香樟、广玉兰、杜鹃、小叶女贞等植物为主。
辅道:以落叶开花、观叶的大乔木为前景树种, 常绿乔木为背景树种, 营造人行景观路, 达到春季观花, 夏季遮荫, 秋季观叶, 冬季有充足的阳光的效果, 以银杏、苦楝、刺槐、栾树、枇杷、樱桃等乡土树种为主。
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设计 第2篇
漳州南炮台公园位于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南面, 面临厦门海湾, 与厦门的胡里山炮台遥相呼应。公园占地约11万m2, 因地块中部有一形态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南炮台遗址”而命名。
南炮台遗址位于公园中部一海拔约50 m, 占地约8 000 m2的小山丘上, 因处于厦门湾出海口, 台海前沿, 明清以来均为对海望的军事要点, 至今古城墙外貌大多保持完好, 古代营房布局遗址清晰可辨。2008年还发掘出几颗遗留下来的克虏伯大炮用的炮弹。南炮台遗址属市级文物单位。
至今, 南炮台尚属军分区管理, 常年有驻军把守。2006年经有关部门批准, 决定在开发区内划出一定范围依托“南炮台遗址”规划建设成一纪念公园, 以此改善、营造开发区的开发环境, 既保护了文物古迹, 又服务地方经济, 也大大改善了驻军望的工作环境, 同时也是一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休闲游玩的场所。
南炮台公园的规划设计获2009年深圳市第十三届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
2 遗址景观的含义
遗址的含义: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 它可以理解为:被毁坏的、年代较久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所在的地方。遗址为文物, 属于文化古迹。
景观的含义:对景观的解释不同地区、不同学派是不同的, 也各有侧重, 在我国,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景观的定义是:景观 (Landscape) 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故“遗址景观”的含义可以解释为:遗址景观就是由遗址中的各主要特征元素, 包括遗址及其能反映其环境的真实性、原初性和完整性的一切景物为载体所组成的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
3 遗址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原则
1) 保护:对文物 (遗址) 保存完好的应进行严格保护, 根据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文物 (遗址) 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2) 保养维护:即对文物 (遗址) 轻微损害的给予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3) 抢险加固:指文物突发严重危险时, 在不能进行彻底修缮时对文物 (遗址) 采取的临时性抢险加固措施,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4) 修缮:是指文物 (遗址) 所必需的结构加固和维修, 包括结合结构加固而进行的局部复原。5) 迁移:是指因保护的需要, 将文物 (遗址) 整体或局部搬迁、异地保护。
需要强调两点:1) 在文物 (遗址) 被毁坏严重没法复原的情况下, 一般采用的是对遗址进行原址、原貌的保护而不是简单的仿造、重建。2) 在修缮或复原时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 反对“旧貌换新颜”, 既做到修与不修难以分辨, 且整体的外观比较协调, 同时人们还能通过视觉看到遗址真实的一些历史信息。
4 漳州南炮台公园的规划设计
4.1 方案简述
该规划设计在尊重、保护文物的前提下, 充分挖掘了炮台遗址的文化内涵, 并以南炮台遗址为依托, 根据其周边的用地功能, 结合本地块的特点, 将公园分为四个大的空间:形象入口空间、历史传承的再现空间、生态景观空间和休闲开发空间 (见图1) 。
4.2 公园设计
南炮台公园由“过去”“未来”“体验”“休闲”四大主题区域组成, 由此组成流畅的、可循环的流线组织, 让人们在“过去”中品味历史, 在“未来”中感受新的时代气息, 既有丛林野趣的“体验”, 又能在“休闲”中尽情放松身心。公园中轴通过主入口主景观道围绕凯旋岛组织交通, 用“过去”的炮台时间广场概念来表达入口区历史轴线, 采用不同的空间序列, 将历史重大的正面事件抽象成具象的铺装图案、浮雕等再现炮台特色文化。公园次轴从主入口面向大海, 构筑“未来轴线”, 以通往“未来”的阶梯、未来广场、开放大草坪和游艇码头等景观节点, 展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构想。公园体验区位于相对独立的公园北部, 主要设置儿童游乐、攀岩、瀑布跌水小景、亲水嬉水小溪等设施, 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游人观赏、参与、互动、体验的需要。休闲区布置在面向大海的一侧, 有宽阔开敞的休闲大草坪、眺海平台、林边小溪、亲子乐园等多样化的绿色大空间, 是人们看海、晒太阳等休闲的好场所。
4.3 南炮台遗址设计
1) 保存或保留:对现有状况良好的遗址进行完整的保存或保护, 对现有的对遗址有利的因素予以保留。如旧城墙、跑马道以及炮轨旧址、兵营遗址等处以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原址原貌保留及保护。2) 拆除:在现有用地范围内存在的非文物的、对环境不利的构筑物进行拆除, 如女兵营, 将拆除其暴露在土台外的部分构筑物, 以免对整体景观造成影响或破坏。3) 复制:是指文物物件的复制, 如在此挖掘到的克虏伯大炮以及炮弹、刀枪剑革等复件的复制———适当的再现更直观、更生动。4) 增加必要设施:必要设施是只在不破坏遗址原有环境的前提下增设一些服务性和安全性质的设施等, 如步级、护栏等。这些设施的增设均采用悬空或隔离构造层, 尽量不与遗址文物直接接触, 这样更有利于保留原貌或考古时所需。
4.4 标志性设计
在南炮台公园设置标志性构筑物基于以下理由:1) 必须有新的场址代替原设置于炮台遗址内被取消了的望房功能;2) 作为一片空白的新开发区内需在海边显要位置设置一标志性建筑;3) 海岸线城市界面的需要。
设计原则为:1) 有炮台寓意, 具备全天候的视觉效果;2) 标志物的位置、高度要得体, 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3) 标志物形式须与南炮台相呼应, 具有现代的效果, 古朴的特征;4) 标志物是集展示、观光、眺望于一体的综合体。
最后实施的标志物选址位于炮台遗址东北面海的一侧, 底部直径为30 m, 高度68 m, 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且外表古朴的圆形观光塔, 该塔底部三层为展示, 上部两层作为观光眺望和望。
5 结语
我国幅员广阔, 历史悠久, 遗存下来的遗址遗迹很多, 这些均是不可再生、不可代替的文物。如何以此为依托, 做到既保护好文物古迹, 又能利用开发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场所, 本人认为首先要坚持原则, 强调“遗址”“文物”, 必须根据遗址文物的现状, 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避免出现建设性的破坏;其次要了解遗址的历史、深挖本地区本遗址有特色的文化内涵, 避免人云亦云;再次是要结合具体环境, 运用现代规划原理, 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采用可行的景观设计手法进行遗址景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避免粗制滥造;最后是对遗址文物在没有经过充分科学的论证, 或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 不可随意对其采取动作, 因遗址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我们须坚持少干预的原则。
摘要:以漳州南炮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阐明了南炮台公园的设计理念, 并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原则, 最后总结了遗址景观的规划设计思路, 希望能为其他类似的遗址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关键词:遗址景观,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1]巴勇.漳州南炮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J].主创设计, 2007 (8) :7-14.
[2]张哲, 周艺.历史遗留产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J].山西建筑, 2009, 35 (30) :39-40.
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设计 第3篇
关键词:城墙遗址,公园,现状,探讨
建筑遗址在传承历史信息,表达城市特色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同语言文字一样是人类丰富多彩的创造。在遗址周围修建公园是保护各类建筑遗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种类型的公园既承担着满足周围市民日常休闲功能的需求,又兼具保护历史遗产、 传承历史文化责任,如何以正确的认识,用正确的方法来对待它,不要使与捡拾历史和文化的机会失之交臂,是值得广大专业人员思索的焦点。随着2001年皇城根遗址公园到2003年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建成,遗址公园不同的表达方法引人深思,但是时至今日,并没有完全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对待相似场地的设计时,仍然问题重重。建筑遗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其周边环境一起诉说着历史, 它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娴熟的设计技巧,更是涉及到如何表达历史,如何理解设计原则,如何摆正设计师的角色等一系列问题。下面我愿意以明城墙遗址公园为例,通过阐释城墙周边环境的历史变迁, 论述不同设计思路下遗址与环境所传达的不同的历史信息,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1. 我国城墙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城墙周围环境的变迁
1.1中国城墙的历史悠久
城墙是城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它的存在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从《周礼. 考工记》 中记载筑城法则算起到鸦片战争以后城墙功能逐渐丧失为止,中国筑城的历史长达2800多年。随着火器时代的到来,城墙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紧箍咒,建国后几乎各个城市都在拆除城墙,遗存至今的很少,明城墙就是北京城仅存的两处遗址之一。
1.2北京城墙的历史发展过程
北京城最初的城墙是夯土墙,比如元代的城墙,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到了明代才开始用砖石包砌——内为土心,内外壁下石上砖,形成绵延34公里的城墙。自清朝末年,第一辆火车从城市东北角楼破城而入开入北京, 北京的城墙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环城铁路的修建和战火的洗礼,北京的城墙渐渐打开了许多缺口,但到解放前夕,基本上还是保存完好的。解放后随着 《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1957)》的颁布,城门、城墙更是成了阻碍交通和城市发展的焦点,最早的拆城运动始于1951年,到1958年止绝大部分城墙已不复存在了,逐渐取代它的是二环路和地铁。
1.3明城墙周围环境的变迁实际上是历史上城墙环境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
图1分析了明城墙周围的环境变迁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历史上很多地方城墙周围环境变迁的缩影:
1最初在城墙内侧出于调动兵力等军事目的, 一般都有完整的环路,后来随着城内外贸易的增长, 城墙外侧也形成了一些土路,但总的说来,由于军事及安全方面的原因,20年代这里还是杂草丛生、 荒无人烟的地方。
2后来随着城墙防御的作用日益消失,由于城边土地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从30年代开始一些贫困人家渐渐在此定居,形成棚户区,人数和住户越来越多。
3至1965年北京城修建地铁时,大部分城墙已被拆除。由于本地段北部为北京站,地铁修建向北拐,这段城墙得以幸免于难。
4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解决住房问题十分困难, 铁道工程兵就在原有房屋基础上就地取材,背依城墙,用拆除下来的城砖搭建成简陋的住房,在这段宽几十米,长一千多米的地带中,竟有上千人居住。 在8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早就有房产商看中了这一地段,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大量的破旧房舍,昂贵的拆迁成本间接地保护了这段城墙,使之没有在城市建设的热潮中被连根铲除。
2. 现阶段城墙遗址公园建设中常见问题的反思
时间再向回推溯,当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亮相京城后,业内、业外一片叫好之声。从公园设计的来角度看,它有着合理的设计布局,娴熟的植物配置。从建成效果来看,在充足的投资、良好施工质量的保证下,各类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潮小品,处处的花团锦簇让人叹为观止。公园中的10座主题雕塑和3组浮雕,强调着北京的文脉……只有入口处重建的醒目红色断墙和作为景点之一的城基遗址展示提示着这是个遗址公园。各个基层部门不断地组织参观学习,等到元大都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王府井大街改造等诸多相关项目的相继面世,大家才在众多相似的表现手法,到处泛滥的铜质雕塑中产生了疑问(见图2)。
1|明城墙周围环境的变迁(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2 | 建筑遗产环境设计中的“雕塑”(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遗址公园建设中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设计层面是设计手法和设计技巧吗?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设计实践, 还是论文研究,同学们遇到相关问题都热情很高, 总喜欢用什么象征、隐喻手法、抽象手法、类型学表达、符号化表达等设计方法来表达对我国珍贵历史遗产的尊重,设计就是要做出点“东西”来。
在建设层面,这类公园的建设强度往往与政府重视程度挂钩,相对于普通绿地,在上述涉及历史文化遗产的景观作品中,除了建筑遗产本身和环境投资的豪华性,环境各自烘托主题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呢?这些“设计”出来的雕塑和小品是历史的延续吗?更严重的是这些“豪华”作品往往是政府的示范工程,所带来的广泛的参观学习对后继者的影响更是令人深思的。
3. 遗址公园规划与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城墙遗址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相对于精巧的设计手法和豪华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对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的理解,原则大于技巧。
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读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起先的适用对象是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自20世纪60年代起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引入到国际遗产保护领域中,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基本因素。
目前,建筑遗产环境的保护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原则,我们希望通过对文物、建筑遗产保护原则的研究,引申到对其环境的保护原则中,更进一步的,应用到建筑遗产的环境设计中来。
3.1真实性原则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真实性对国际遗产保护的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1997年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对于世界遗产领域内的“真实性”做出了最初的解释,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应符合《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至少一项标准和真实性原则。”1该指南被定期修订,原真性的内容,不仅在正文中加以调整,还以附件形式单列出来,放映出这一原则在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意义。1994年的《奈良真实性文件》继承《威尼斯宪章》的精神, 并加以延伸,在日益全球化、同质化的世界里,厘清并阐明人类的集体记忆,其中第13款对“真实性” 做出比较详细的解释:“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 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有关‘真实性’详实信息的获得和利用,需要充分地了解某项具体的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
英国的历史保护专家Denek Linsfrum曾说过: “加固好于修整,修整好于恢复,恢复好于重建, 重建好于装饰”,追求真实性就意味着追求真谛,这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首要原则不应屈服于任何开发压力,发展前景,经济利益,政府行为和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
3.2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最初的含义表示尚未被人扰动过的原初状态,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 完整性原则主要用于评价地质区域、原始森林或野生生物区等自然遗产,不仅包括自然遗产本身,而且涵盖其周边区域。但事实上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这一原则同样适用建筑遗产保护,遗产周边的环境也饱含历史信息, 同样应当获得尊重,不能随意被增添或删减其含义, 完整性的评判既包含范围上的有形完整——应当尽可能保持自身组织和结构的完整,及其与所在环境的和谐,同时也包含文化概念上的无形完整。
3.3可读性原则
历史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留下不同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就是保存历史叠加物, 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不按个人的喜好和局限性随意地删减、添加。尽可能地对历史信息加以保护,从而在更大限度上达到保护和传承历史的目的,这同时也是保持设计和保护一致性,在建筑遗产环境问题上的特殊性的反映之一。
3.4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常和发展连用,它的本意是指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2《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指出,世界遗产地的利用必须确保生态或文化的可持续性,确保利用不会对遗产地的杰出价值、完整性或真实性产生有害影响。现代遗产保护不是标本式保护,更强调保护并使用,而在科学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每一个操作者的观念和意识。我们应该清楚遗产保护的意义不是在于遗产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发展点上,而是在于历史的延续性。因为任何物质性的东西都有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可持续性表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物质,更重要的在于遗产所传递的历史信息的代代相传。
4. 明城墙遗址公园方案比较
4.1明城墙遗址公园国际招标方案比较
2001年3月,北京市政府决定要对从崇文门路口至东便门角楼长约1250的城墙和角楼进行保护和整修,组织了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
“尊重历史,发扬人文精神”是每一个参赛单位都非常明确的目标和原则,如何去操作和落实呢?每一个设计团队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对遗址和周边环境如何保护和利用的理解。参赛者们对不再去重建城墙的观念还是有共识的,但对涉及建筑遗产的设计中首先应该尊重的原则,如何摆正遗址和设计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大相径庭了。图3所示为获得三等奖的方案,此方案总想利用各种设计的技巧和方法(如玻璃城墙、水城墙、树城墙、地面旧地图等)在遗址和环境中去修饰、隐喻、象征历史的影子。
获一等奖的方案看似没有做设计,因为该设计团队认为不应该对城墙进行任何美容,而是“修旧如旧”,除对城墙进行必要的加固外,不做任何处理;遗址周边环境除了个别片段,用的也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保留原有大树,留出必要园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展现真实的历史层面。正是由于该方案对遗址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使得这个平面简单,既没有风景照片,又没有效果图的方案获得了一等奖(图4)。
4.2对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实施方案的思考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最终实施方案保留了这一基本思路,但却并没有按招标方案实施,原因也在于设计师通常爱犯的毛病——做过了,比如随意拓宽红线、在城墙下做仿古街等,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做过了而且更是做错了,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实际是北京市园林古建院完成的。
明城墙遗址公园是近期涌现的建筑遗产外环境设计作品中比较成功的作品,建成后得到了普遍好评,原因首先在于相关主管领导对于遗址公园的理解,他们在选择竞赛方案和施工过程中,始终强调并抓住了两点:一是遗址主体一定要突出;二是防止过度设计。在绿地风格控制上选择朴野的格调, 因为这种风格符合城墙周边作为古代城市的边缘应该展现的面貌,树种的选择也以柳树、山桃、山杏一类的苗木为主,所以一进入公园,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斑驳的城墙遗址、古树,他们始终是场地中的主角,那种场地中蕴含岁月的沧桑感是那么真切, 引发人们的思索。由此可见恰当地处理城墙与其环境的关系,设计与遗产的关系,可以使环境对建筑遗产的历史气氛起到一种彰显作用。这种彰显作用使遗产的地位更加突出,不仅可以强化对建筑遗产保护的效果,而且其真实性对后代的教育作用也是那么直接、形象(图5)。图底关系是图形学中一种彼此界定,同时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形体一般被称为“正形”,也称为“图”;而将其周围的空白称为“负形”,也叫“底”。建筑遗产和周边环境也可以用图底关系来比喻,如果用这种关系再回头去分析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的话,很容易地发现建筑遗产变成了“底”,“精品园林”变成了“图”,遗产成为了环境的点缀。建筑遗产的环境设计不是一般的绿化美化,评价标准自然不同于普通绿地。菖蒲河公园的设计者也是宣称为保护古树而大声疾呼,甚至为此不惜改变河道,但是在那样一片豪华堆砌而成的环境中,古树在哪儿?它们能一下映入眼帘吗?同样都是经历了沧海桑田,其中的优劣不言自明。
3|明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招标三等奖方案(图片引自: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规划方案介绍[J]世界建筑,2001.)
4|明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招标一等奖方案(图片引自:关于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J]世界建筑,2001.)
5|明城墙遗址公园建成效果(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5. 结语
遗址公园的保护与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