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精选7篇)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 第1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持续输注

胰岛素泵是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分泌原理精心制造的一款体外胰岛素输注系统,该设备体积微小,携带方便,不影响人体正常活动。通过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节律,持续地,有节律性地对受体进行胰岛素皮下输注,最终达到平稳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减少目前胰岛素注射器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灵活的治疗方式,延缓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1,2]。本文通过探讨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为今后胰岛素泵在临床更加安全广泛的使用提供合理化的指导与借鉴。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内科住院并进行胰岛素泵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在50.5岁,病程1~12年。所有住院患者没有病例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1.2 方法:

强化治疗采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通过福尼亚泵进行,对监测进行定期血糖,在此基础配合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带泵时间10~63 d。

1.3 治疗体会

1.3.1 心理疏导:

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泵的相关知识相对缺乏了解,使用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顾虑,担心血糖控制的效果,以及长时间带泵引起的不便,针头长时间埋于皮下会不会引起皮下组织发炎,疼痛等,因此使用前同患者详细地介绍胰岛素泵的特性,耐心讲解在使用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重点要把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多重优点及安全性告诉患者,提高患者的认同度。胰岛素泵可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能够减少血糖波动发生,减少低血糖发生,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发生,能够保护胰岛功能,使之得到有效修复,最终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

1.3.2 使用注意事项:

首先核对胰岛素的级别及有效期,并提前40 mi将胰岛素在常温下放置,在腹部选择合理的穿刺点进行穿刺,尽最大努力避开瘢痕、手术创面愈后部位,腹中线、腰带部位、妊娠纹和脐周4 cm,以后每3~6 d更换1次穿刺点,发现红肿、体热、疼痛等则随时更换输注位置,但需要注意的是,新的输注位置与上次输注位置间隔距离需保持在4 cm以上。随时观察胰岛素泵的运行情况,观察胰岛素泵是否存在漏液、堵塞、导管折堵、储蓄泵走空、电池量不足等情况,确保气泡不得进入储药器[3]。

1.3.3 餐前大剂量输注:

餐前胰岛素大剂量输注一定要知晓患者的胃纳情况,胃纳不好的患者,应及时调整剂量,避免出现低血糖,输注后应向输注者安排合理的进餐时间表,卧床患者身体不能自行者,应由护工帮助他进餐,最好是由医院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量身定制营养套餐,按时送餐,可以避免老年患者因记忆力的原因,造成三餐前忘记输注大剂量胰岛素或延迟输注等问题。

1.3.4 低血糖预警:

带泵期间由于大剂量的输注胰岛素,会偶发低血糖,此时一定要向患者或患者家属强调定时定量进餐的必要性,对有无低血糖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告诉患者进行户外运动时切忌不能空腹。如果有事情需要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果糖、高糖食物以及糖尿病急救卡片,避免意外发生,同时要告诉病患者出现低血糖会有哪些反应,比如身体非热出汗却肢寒畏冷,有强烈饥饿感、浑身无力、面色苍白,视力模糊、心律加快,昏昏欲睡、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如发现有上述症状务必及时吞食果糖或高糖食物并拨打急救电话。

1.3.5 监测血糖:

定时有计划的监测血糖,是对胰岛素泵是否安全有效的重要评估,临床意义重大,让患者每天至少测血糖8次,即三餐前2 h、三餐后2 h、睡前3 h,起床后3 h的血糖。通过监测观察血糖是否控制在了理想的范围,根据血糖控制的具体情况对平时输注量及餐前输注量进行合理调整,通过监测血糖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并处置低血糖或高血糖。随着病情的进一步稳定,血糖的监测次数也可逐步减少。

1.3.6健康指导:

带泵期间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确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导,让患者确有规律的生活起居,戒烟限酒,心态要放平和,尽量缓解负性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科学有效地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最终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老年患者更应该手把手地指导胰岛素泵的操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妥善处理。

2 结果

通过胰岛素泵输注与胰岛素注射器注射的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到胰岛素泵对血糖波动幅度有显著的作用。通过稳定血糖波动幅度可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泵与胰岛素注射器控制24 h血糖波动值对比和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带胰岛素泵前后效果对比分别见表1和表2。

3 讨论

胰岛素泵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基础分泌节律,微量、持续地输注使血糖平稳、正常,由于胰岛素泵夜晚仅有微量胰岛素输出,没有必要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制剂,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下半夜又能自动增加胰岛素输注量,降低凌晨发生高血糖,最终使空腹血糖及日间血糖正常化,并减少了全天胰岛素用量。能够有效避免血糖波动,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缓解或避免发生糖尿病并发症。与此同时,胰岛素泵不会限制患者饮食,患者的饮食相对比较多样、灵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明显减少糖尿病造成的沉重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对没有规律的生活的,且经常熬夜、加班或旅行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无须定时进食或加餐,也不会发生低血糖。且通过一段时间规范的合理培训,其代谢正常,可使血糖恢复到较为理想的水平。

因此,胰岛素泵是一种高科技治疗设备,能够合理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节律,准确、方便、快捷,是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时首选的治疗方法,胰岛素泵符合生理性的给药方式,对剂量调整非常精准、方便,可更为迅速地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正常化,将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降低到最低程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自信心,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大大提高[4,5]。本组资料结果表明,通过胰岛素泵输注与胰岛素注射器注射的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到胰岛素泵对血糖波动幅度有显著的作用。通过稳定血糖波动幅度可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治疗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取得了相对理想的治疗效果,为今后胰岛素泵在临床更加安全广泛的使用提供合理化的指导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马晓娟.胰岛素泵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0,9(3):58.

[2]刘晓丽,倪卫惠.胰岛素泵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药物生物技术,2012,19(2):165-167.

[3]郝光洁.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5):64.

[4]母义明,尹士男,纪立农.胰岛素泵规范治疗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2.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长沙市第三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2型糖尿病(T2DM)患者82例,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试验前服用降糖药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患者、合并有严重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患者、依从性差或不愿意参加本试验患者。82例患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53.4±10.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4±2.1)kg/m2;平均病程(2.6±1.4)年;对照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2.1±9.8)岁,平均BMI(24±1.8)kg/m2;平均病程(2.7±1.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2h C肽等数据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血糖仪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h血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强化治疗组患者加测中餐前、晚餐前、0:00及03:00血糖。清晨空腹采血检测HbA1c和空腹C肽,并采血检测餐后2hC肽,而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并同时对患者饮食及运动进行指导。观察组采用CSII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强化治疗,三餐前30min注射普通胰岛素,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血糖达到控制目标所需时间和所用胰岛素总量(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4.4~8.0mmol/L,餐后2h血糖4.4~11.1mmol/L,低血糖指标<3.9mmol/L);记录两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包括症状性低血糖(患者出现出汗、饥饿感、心悸等临床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两组间均数比较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用构成比或率,两组间概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和血糖达到理想控制的时间比较

观察组血糖达到控制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需胰岛素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低血糖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

观察组发生低血糖症状如出汗、饥饿、心悸在观察组有2例,占4.7%(2/42),对照组有9例,占22.5%(9/40)。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阶梯式治疗模式虽能有效的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但是并不能较好的使患者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现在研究认为,对于初诊T2DM患者如果能够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到理想水平,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从而缓解糖尿病病情[1,2,3]。

目前胰岛素强化治疗有CSII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两种方法[4,5,6]。CSII强化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摸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通过持续性24h输注,能够使胰岛素持续发挥作用,可抑制肝糖生成,从而使夜间和两餐之间的血糖平稳下降,每餐给予追加释放量胰岛素以控制餐后血糖高峰,因而更易获得稳定的血糖控制,而低血糖发生率则明显较低,血糖变异性小[7]。

观察组空腹和餐后血糖获得理想控制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在胰岛素用量方面,观察组的胰岛素用量都明显少于对照组。所以CSII对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控制方面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强化治疗相比,其起效更快,效果更好,能够较早的解除糖毒性的影响,有可能使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出现得更早,胰岛素抵抗减轻,使患者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3,4,5]。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都有较好的耐受性,很少发生严重或轻度低血糖事件,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也没有发现局部皮肤感染、导管堵塞或泄漏等。但在低血糖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显示了CSII低血糖发生率低的优点。

总之,CSII可稳定控制血糖,而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低,更适合作为T2DM患者强化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孙晔子,王粹芳,崔世维.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6):27-28.

[2]甫·萨依木,吾热古·马木提.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合并酮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68-69.

[3]刘娟,李延兵.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J].新医学,2006,37(3):144-146.

[4]丁菊梅.胰岛素微泵维持在糖尿病患者上腹部手术后的应用研究[J].海峡药学,2010,22(8):148-149.

[5]包小燕.不同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1):46.

[6]洪雪梅.胰岛素泵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7-8.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 第3篇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临床特点,胰岛素泵,皮下输注

妊娠期糖尿病可以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受到严重的创伤[1],因此我院回顾2013年以来,120例经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患者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等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治疗的12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3±1.8)岁,其中81例初产,39例产二胎。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症状等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空腹时血糖含量两次超过5.8 mol/L的孕妇,被诊断为糖尿病。筛查结果正常且存在糖尿病患病因素的应在32~34周复查。根据患者体质量调整饮食量,并进行血糖检查。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5.6 mol/L,餐后血糖含量超过6.7 mol/L的孕妇,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使用胰岛素泵进行连续皮下输注的60例为实验组,多次皮下输注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根据具体患者的血糖情况,对每日使用的注射剂量进行调整。实验组需要埋置皮下针头,并进行导管的连接,进行持续的皮下输注。输注的剂量最初为0.2 U/kg,基础使用量占总使用量的40%。按照生理性胰岛素的特点,每天的三餐前输注胰岛素。对照组胰岛素的开始的使用量和使用比例的具体分配与实验组一致。早起和晚睡前注射基础量,三餐前注射追加量。此外,治疗措施还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等,饮食控制是主要措施。运动持续时间在20~30 min为最佳,如散步等。

1.3评价指标[2]: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患者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血糖水平情况: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情况,两组之间的数据没有明显差异,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照组妊高征、羊水过多、产后低血糖、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实验组的妊高征、羊水过多、产后低血糖、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对照组出现一例产后出血,实验组没有产后出血的病例,P<0.05。见表2。

注: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28,P<0.05

2.3对比两组的新生儿并发症的指标:对照组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实验组的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见表3。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作为24~28周妊娠期妇女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病与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息息相关。妊娠期糖尿病临床多会引起代谢改变、高血压、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剖宫产,增加流产率等[3]。

本次研究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共120例,进行使用胰岛素泵进行连续皮下输注的60例为实验组,多次进行皮下输注的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措施包括胰岛素的使用、饮食控制、运动等[4],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的并发症情况,实验组新生儿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所以我们选用胰岛素泵进行连续皮下输注来治疗,加上主要的饮食疗法和适当运动[5],效果还是不错的。妊娠期糖尿病作为妊娠期妇女的常见疾病之一,伴发很多病症,更加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发生死胎、胎儿发育异常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也会使新生儿患糖尿病的概率大大增加。随着妊娠期的延长,孕妇机体内的激素水平产生变化,胎盘胰岛素酶[6]、胎盘生乳素、孕激素、雌激素作为抗胰岛素类物质,含量也在随之增加[7],导致妊娠期的妇女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和敏感性降低[8]。患者的运动应该选择在饭后1 h后较佳,每周平均3~4次,持续3个月左右。医师需要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疏导患者心中的忧虑和紧张,增加患者的治愈信心。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主观性,控制糖分的摄入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用药方面,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注意各种用药禁忌和配伍。妊娠期的妇女胎盘会分泌瘦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可以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抵抗胰岛素的作用,对胰岛素对抗,胰岛β细胞无法产生补偿,进而引起妊娠期糖尿病,所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而降低患者和新生儿的各种并发症就显得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针对妊娠期糖尿病临床特点的分析及使用胰岛素泵进行连续皮下输注结果表明,进行使用胰岛素泵进行连续皮下输注在治疗中疗效更加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患者不良并发症大大降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金玉,侯广涛.胰岛素不同用药方法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11):18-19.

[2]刘素波,庞旭哲,康丽娟,等.不同胰岛素治疗模式对妊娠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2):315-317.

[3]姚奇棋,林国新,陈振新,等.胰岛素泵皮下注射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疗效的比较[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5):404-406.

[4]吕金兰.用两种注射方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4):122-123.

[5]陈俏蓉.糖尿病开展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3):208-210+213.

[6]赵岫,王立,张琴.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胰岛素泵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与赖脯胰岛素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20):3249-3251.

[7]贾怀生.不同胰岛素治疗模式对妊娠糖尿病疗效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9):3891-3893.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有严重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 所有患者空腹血糖>11.1mmol/L, 从未接受过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且无严重急慢性并发症, 随机分成两组, CSII组50例, 其中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14例, 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 (50±6) 岁。MSII组50例, 其中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15例, 年龄32~66岁, 平均年龄 (51±7) 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性的护理治疗, 均进行饮食控制、体质量控制及运动疗法, 同时对其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讲座及宣传资料的发放, 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提高治疗依从性。CSII组患者50例, 采用美敦力508型胰岛素泵进行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 输注治疗, 初始胰岛素全日量为0.5u/kg, 以全天总剂量的1/2为基础用量, 分24个时段依据患者情况分别设置基础率, 剩下1/2剂量平均分为3份为三餐前使用剂量, 同时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监测, 以FBG<6.1mmol/L、PBG<8.0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 根据血糖调整基础率及三餐前追加量。MSII组患者50例, 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餐前使用门冬胰岛素, 晚上睡前使用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诺和灵N, 同时依据患者的血糖检测水平进行调整。

1.3 临床观察标准

依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空腹血糖检测值, 餐后2h检测血糖值, 血糖达标 (FBG<6.1mmol/L、PBG<8.0mmol/L) 的时间, 患者全天使用胰岛素的总剂量, 发生低血糖症状的发生率 (大汗、头晕、血糖检测值<3.9mmol/L) 。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12.0统计软件, 以表示计量资料, 应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BG及PBG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SII组胰岛素的使用量较MSII组明显减少 (P<0.05) , 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 (P<0.05) , 合并症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减少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表2。

3 讨论

近年来, 2型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加, 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其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已损失过半, 可导致眼、肾、心脏等微血管并发症[1]。患者体内血糖的标准呈持续性增高的状态, 是导致和引起胰岛素的β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必须尽早给予严格的血糖控制, 逆转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 最大限度地恢复β细胞功能。据相关文献的报道, 餐后血糖的持续性增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以, 对餐后血糖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2]。

伴随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不断应用和发展, 胰岛素泵目前已经在临床上较为广泛的使用, 主要是依据患者的血糖监测水平[3], 进行适宜剂量胰岛素的持续性皮下输注, 更接近于生理性胰腺对胰岛素的分泌, 被人们称为“人工胰腺”[4]。诺和锐是一种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是用人工方法将人胰岛素分子中的B28位的脯氨酸换成天门冬氨酸, 皮下注射后可快速解离为单体而迅速发挥作用。这种快速作用和持续作用期短的特点, 应用于胰岛素泵中, 使得胰岛素泵治疗更接近人的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通过输注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spart (诺和锐) 来模拟第1时相分泌, 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 从而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翁建平等[5]观察到,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第1时相分泌, 多数患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 部分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胰岛素分泌高峰。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FBG及PBG均明显降低, P<0.001

本研究比较了CSII和MSII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 结果显示, 两组均能满意控制患者血糖, 但CSII组缩短了血糖达标时间, 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也较MSII组明显减少, 差异性显著。

综上所述, 用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方法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 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空腹、餐后血糖指标, 降低胰岛素的使用总量, 明显缩短用药后血糖达到正常水平的时间, 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适宜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初发型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张晓妍, 李风华, 刘锐.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7) :127.

[2]陈尹, 张林.胰岛素泵和常规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对比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26 (2) :133-134.

[3]蔡红卫, 陈兵, 邹英, 等.216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2) :130.

[4]赵平原.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胰岛素泵治疗临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4) :116-117.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就治于市一医院住院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100例, 男60例、女40例, 平均年龄 (49±10) 岁, 排除伴发肝肾功能损害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即将100例目标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病例病情程度、年龄、性别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00例目标患者需保持饮食规律1~3d, 此时记录患者的原始数据包括:空腹血糖水平 (mmol/L) , 血红蛋白量 (g/L) , 3d后开始观察实验。 (1) 观察组:方法:采用CSⅡ疗法;使用药物:诺和灵R;途径:皮下填埋留置针头, 使用胰岛素泵 (美国美敦力) BXK5-712E, 将胰岛素日总量分为2:1分别用作基础用量和餐前追加用量, 根据血糖水平波动情况调整胰岛素量。 (2) 对照组:方法:采用MSⅡ疗法;使用药物:诺和灵R;途径:多次皮下注射;每日早、中、晚三餐前30min各一次, 根据血糖水平波动情况调整胰岛素量。每天5个时间点对上两组患者进行微量血糖仪检测血糖浓度, 以空腹血糖 (FPG) <6.1mmol/L, 餐后2h血糖<9mmol/L, 保持2~4h为血糖监控目标, 记录血糖水平降低至正常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胰岛素用量。两组治疗均为4周/疗程。

1.3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完成。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1个疗程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 均无其他明显不适和并发症出现。根据临床统计数据显示, 经CSⅡ疗法治疗后患者表现为血糖控制稳定、迅速、持久、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概率下降 (试验中有3名患者出现低血糖, 及时胰岛素纠正后缓解) 、因注射产生损伤少, 从而减轻患者对于本病长期治疗产生的心理负担, 临床接受度较高。而相比之下MSⅡ疗法产生综合效价比略低, 试验中有11名患者出现低血糖, 及时胰岛素纠正后缓解。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 χ2=13.6, 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双重结果, 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性, 病变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使之成为一种进展性疾病, 所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1]。2型糖尿病的危害在于血糖大幅度波动引起的靶器官功能损害进而带来严重的伴发症状, 因此及时检测血糖和血红蛋白量, 迅速改善患者持续波动高血糖状态成为有效保护靶器官、改善胰岛残存B细胞功能的第一步。

实验获得令人欣喜效果, 对观察组患者在适当运动和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联合CSⅡ疗法不仅可有效平稳持续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且起效迅速, 同时可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降低清晨及餐后高血糖发生概率, 减少因血糖波动对患者靶器官的损害性。胰岛素泵的原理在于效仿人体胰岛素微量、持续的基础释放率、使给入的胰岛素更符合正常人体生理需要, 更加规范、合理化, 其最大生物学优势在于可随时随地根据患者的病情所需情况异同, 制定合理、高效的胰岛素输注方案, 保持患者体内血浆胰岛素水平处于平稳、正常的平台。根据本实验随访显示胰岛素泵还可避免因反复、大剂量、多种类胰岛素注入体内产生的叠加效应, 缓和体内胰岛素的波动幅度, 降低细胞毒性[2]。CSⅡ疗法具有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减少尿酮体转阴天数, 迅速、平稳、持续控制血糖水平的临床效应, 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输注胰岛素产生胰岛素抗药性的问题[3]。

综上所述, 临床采用CSⅡ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胰岛素使用量少, 尤其降低餐前胰岛素量, 血浆胰岛素含量稳定, 血糖控制水平平稳、持久, 尿酮体转阴天数减少, 低血糖发生率低的特点, 可以降低或避免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使伴发症状的出现时间延缓发生长达十年以上, 延长寿命五年以上[4]。在安全性上, 与传统方式比较, CSⅡ疗法具有给药方法方便快捷, 提高患者靶器官功能恢复, 缩小注射范围, 降低注射部位的感染概率、皮肤损伤范围, 减少来院次数, 缓解心灵创伤, 增加了糖尿病患者进食的自由, 使生活方式更加多样、灵活, 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长期疗效理想, 为广大2型糖尿病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带来巨大影响, 具有深远意义[5]。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采用胰岛素泵持续注射 (CSⅡ) 胰岛素与传统多次注射胰岛素 (MSⅡ) 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过程中的血糖控制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100例目标患者 (2型糖尿病患者) 分配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观察组分给予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对照组给多次注射胰岛素, 4周/疗程。根据采集数据和随访结果, 对比两种治疗方法产生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 显示CSⅡ和MSⅡ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地控制目标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 但经CSⅡ治疗后发现患者血糖水平控制稳定且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SⅡ疗法较MSⅡ疗法更迅速、平稳、持久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且胰岛素用量较低, 疗效显著, 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胰岛细胞,持续皮下注射

参考文献

[1]黄裕明, 李建文.胰岛素两种给药方式对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效果比较[J].现代医院, 2011, 5 (1) :23-24.

[2]于桂娜, 孔磊, 董静.三餐前速效胰岛素联合早餐前甘精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 2006, 46 (4) :56-57.

[3]武晋晓, 吕肖峰, 刘福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5, 2l (3) :276-276.

[4]李雯.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入控制高血糖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 2010, 17 (2) :44.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 第6篇

DM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首选胰岛素, 既往血糖控制方案多选择多次皮下注射 (Multi-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 MSII) 或静脉滴注胰岛素, 虽有研究证实其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 但由于不遵循正常人体基础胰岛素分泌规律, 容易出现血糖波动, 不利于患者手术准备及术后康复, 因此寻求新的血糖控制方案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CSII) 技术的诞生使得DM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并已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故该研究通过将CSII技术引入2型DM患者结直肠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中, 探讨其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间普外科收治择期行结直肠手术的2型DM患者86例。入选标准: (1) 2型DM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DM诊断标准[2]; (2) 择期行结直肠切除手术; (3) .围手术期单纯采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排除标准: (1) 1型DM和/或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 (2) 急诊行结直肠手术者。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86例患者按照单盲随机法, 分为MSII组43例和CSII组43例。MSII组患者采用胰岛素笔分别于三餐前或睡前加用皮下注射优泌乐, CSII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优泌乐。两组患者均根据患者体重指数 (BMI) 及血糖水平估算输注量。

1.2.2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性别、体重、年龄、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术前、术后1 d、3 d、5 d、拆线时空腹血糖值;术后切口感染, 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例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体重、年龄及手术方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2.2 各时间点空腹血糖比较

MSII组在术前、术后1 d、3 d、5 d、拆线时空腹血糖值分别为 (11.6±2.5) 、 (7.1±1.8) 、 (6.5±0.7) 、 (6.9±1.1) 、 (7.1±1.5) mmol/L。而CSII组则分别为 (11.0±1.9) 、 (6.2±2.0) 、 (5.6±1.2) 、 (5.9±0.8) 、 (6.4±1.4) mmol/L。两组空腹血糖在术后1 d、3 d、5 d, 拆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3 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比较

MSII组中7例出现切口感染, 12例出现延迟愈合, 2例出现吻合口瘘, 1例出现低血糖, 1例出现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其平均住院天数为 (19.3±5.2) d。CSII组中3例出现切口感染, 5例出现延迟愈合, 1例出现吻合口瘘, 1例出现低血糖, 其平均住院天数为 (15.8±4.1) d。两组在切口感染, 延迟愈合及其它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表5。

3 讨论

DM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的控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3]证实DM患者手术的打击更容易导致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其不仅易导致机体分解代谢增加, 引发负氮平衡, 引起切口愈合不良及感染率升高, 而且破坏机体内环境稳定, 增加病死率。研究[4]认为其病理生理在于发生胰岛素抵抗, 导致血糖细胞内过量蓄积, 氧化, 影响了细胞的能量及物质代谢。而将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状态下则可降低外科并发症的发生, 如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胆汁淤积等, 缩短重症监护时间, 从而降低死亡率[5]。

研究已证实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减轻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方式。CSII作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一种方式, 模拟了胰岛素的生理分泌, 是相对较为理想的血糖控制方案[6]。多项国内外研究[7,8,9]证实胰岛素强化治疗更易控制血糖, 从而根本上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死亡率。给予持续胰岛素输注机制研究发现能改善2型DM胰岛b细胞的功能, 从而调整内在胰岛素分泌[10]。而该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术前平均血糖无差异的情况下, CSII组在术后1 d、3 d、5 d及拆线时空腹血糖控制在 (6.2±2.0) 、 (5.6±1.2) 、 (5.9±0.8) 、 (6.4±1.4) mmol/L, 较之MSII组的血糖 (7.1±1.8) 、 (6.5±0.7) 、 (6.9±1.1) 、 (7.1±1.5) mmol/L, 均有明显的下降, 更能控制术后血糖的波动。CSII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 (15.8±4.1) d, 而MSII组为 (19.3±5.2) d, CSII更能明显缩短手术患者的整体住院天数。该研究证实了CSII作为胰岛素强化治疗方式确能明显控制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血糖, 同国内外相关研究类似。虽然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CSII在术后并发症整体发生率的控制上较MSII低, 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入组例数太少导致, 其在控制术后并发症上的优势尚有待大量样本的比较。

4 结语

通过该临床对比研究的结果, 我们认为CSII作为新的血糖控制方案, 在2型DM患者结直肠手术的围手术期应用较常规MSII更具有优势,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血糖控制。

摘要:目的 比较持续皮下输注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CSII) 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Multi-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 MSII) 在2型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患者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应用的疗效。方法 86例2型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CSII和MSII控制血糖, 比较两组一般情况资料, 围手术期各时间点空腹血糖值以及术后并发症, 住院天数。结果 MSII组在术前、术后1 d、3 d、5 d、拆线时空腹血糖值分别为 (11.6±2.5) 、 (7.1±1.8) 、 (6.5±0.7) 、 (6.9±1.1) 、 (7.1±1.5) mmol/L。而CSII组则分别为 (11.0±1.9) 、 (6.2±2.0) 、 (5.6±1.2) 、 (5.9±0.8) 、 (6.4±1.4) mmol/L。两组空腹血糖在术后1 d、3 d、5 d, 拆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SII组住院天数少于MSII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SII组同MSII组在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SII作为新的血糖控制方案, 在2型DM患者结直肠手术的围手术期应用较常规MSII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参考文献

[1]Xu Y, Wang L, He J, 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 A, 2013, 310 (9) :948-959.

[2]邓子玄, 周健, 贾伟平.2014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医学诊治标准更新内容解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4, 6 (1) :66-73.

[3]张岩, 田素礼.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应激性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3, 16 (9) :747-750.

[4]Vanhorebeek I, De Vos R, Mesotten D, et al.Protection of hepatocyte mitochondrial ultrastructure and function by strict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insuli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Lancet, 2005, 365 (9453) :53-59.

[5]杨金旭, 石泽亚, 刘小明, 等.血糖控制目标对术后应激性高血糖预后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9) :105-108.

[6]吴学森.68例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14, 9 (14) :157-158.

[7]赵金玉, 侯广涛.胰岛素不同用药方法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杂志, 2014 (11) :18-19.

[8]康波, 张宇峰, 肖健, 等.术中持续胰岛素输注对成人非糖尿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围术期血糖影响的临床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 2014, 35 (2) :88-90.

[9]Mesotten D, Swinnen JV, Vanderhoydonc F, et al.Contribution of circulating lipids to the improved outcome of critical illness by glycemic control with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89 (1) :219-226.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 第7篇

关键词: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监控,重症监护病房,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ICU) 重症患者普遍处于应激状态, 即使没有患糖尿病, 也常常会伴有严重的高血糖, 这使得患者的病死率大大增高[1]。良好的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ICU重症患者的血糖水平, 提高患者的预后。我们自2014 年1月至2014 年10 月期间内收治的100 例ICU重症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50 例在常规ICU重症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 对照组50 例只给予常规ICU重症护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于临床研究的100 例ICU重症患者是由我院自2014年1 月至2014 年10 月期间内收治的,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 例。观察组的50 例中, 男31 例 (62.0%) 、女19 例 (38.0%) ;年龄23~75 岁, 平均 (57±6.5) 岁;血糖异常时间1~9 d, 平均 (3.5±0.7) d;基础疾病为严重肺部感染13 例 (26.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 例 (12.0%)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11 例 (22.0%) 、脑血管病变5 例 (10.0%) 、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7 例 (14.0%) 、严重创伤4 例 (8.0%) 、其他疾病4 例 (8.0%) 。对照组的50 例中, 男33 例 (66.0%) 、女17 例 (34.0%) ;年龄22~77 岁, 平均 (58±7.1) 岁;血糖异常时间1~8 d, 平均 (3.2±0.5) d;基础疾病为严重肺部感染11 例 (2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 例 (14.0%)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10 例 (20.0%) 、脑血管病变6例 (12.0%) 、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8例 (16.0%) 、严重创伤5 例 (10.0%) 、其他疾病3 例 (6.0%)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糖异常时间及基础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ICU重症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 对照组只给予常规ICU重症护理。

1.2.1 常规ICU重症护理

常规ICU重症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定期对患者进行各项身体指标检测; (2) 指导患者对症用药; (3) 统一为患者配置饮食; (4) 统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5) 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舒适及温湿度适宜; (6) 正确对患者使用人胰岛素注射液剂量为0.2 IU/ (kg·d) , 分早、中、晚三餐前皮下注射, 根据监测血糖值调整胰岛素剂量, 控制好胰岛素的用量。

1.2.2 综合护理

综合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加强对患者的血糖监测, 检测血糖时不能挤捏患者的手指指端, 且采血针切记重复使用, 如出现血糖变化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给医师,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2) 用0.9% 氯化钠注射液50 ml加人胰岛素注射液50 IU持续静脉输注治疗, 以达到安全、平稳地降糖, 注意根据患者的不同血糖情况来设置和调节微量泵, 在输注过程中则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钾等电解质变化; (3) 严格监督患者用药情况, 正确用药, 严密观察各类药物的作用、适应证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等; (4)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适宜的肠内营养, 通过合理的营养搭配来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 指导并督促患者按时定量进食; (5)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 及时掌握并了解患者的病症情况, 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指导和精神鼓励, 尽量减轻患者的焦虑与恐惧, 令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疗心态; (6)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 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健康指导; (7) 加强对患者的感染预防, 注意无菌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经护理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情况、餐后2 h的血糖情况等, 并综合评价出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数据皆利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均采取 χ2检验, 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恢复时间, 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3。

3 讨论

ICU重症患者普遍都会存在应激性高血糖情况, 其原因是应激状态使得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以及生长激素等能够促进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水平大大增高[2]。高血糖常常会给ICU重症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带来较大障碍, 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 临床上应当及时有效地改善ICU重症患者的血糖水平, 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3]。对此, 目前多采用的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持续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4], 并同时配合有效的临床护理[5]。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血糖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即在持续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监控ICU重症患者高血糖的的临床护理当中, 在常规ICU重症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6]、缩短患者的血糖恢复时间, 减少胰岛素用量及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京菊, 沈棫华, 吴竹林.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及血糖调控对预后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12 (5) :23-24.

[2]何招辉, 霍亚南.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探索[J].江西医药, 2014 (9) :931-935.

[3]张淑香, 孙楠楠.ICU重症患者血糖控制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6) :2385-2386.

[4]王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ICU重症患者高血糖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12) :144-145.

[5]陈舒蓉.ICU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护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21) :94-95.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精选7篇)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 第1篇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泵是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分泌原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