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精选2篇)

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 第1篇

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

隐喻问题是当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之一.因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隐喻现象进行剖析.本文以自然科学作考察维度,论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证明人们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即隐喻无所不在.隐喻、思维和语言,尤其是语义,三者呈现出一体性.

作 者:王松鹤 Wang Songhe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 “”(4) 分类号:H0-05 关键词:隐喻   认知   自然科学   思维  

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 第2篇

1.1 索绪尔对任意性的描述

在20世纪初,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1916:) 在论述语言符号的性质时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索绪尔在强调任意性的同时注意到任意性也有例外情况, 如象声词和感叹词。但是, 他认为象声词和感叹词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词的数量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少得多, 因而不能以此否定任意性原则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为了说明任意性的存在,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声音组合来代表 (索绪尔, 2007:54) 。不同的语言中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达, 甚至不同语言的存在这一事实, 都可以证明任意性。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语音序列。这说明概念和语音之间没有自然的必然联系。如果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不是任意的, 而是具有自然联系的, 那么声音和意义只能是一对一的关系, 一个概念就只能有一个表达形式, 世界上也只能有一种语言。这是对任意性的一个很有说服力论证。

1.2 试探隐喻与语言任意性的关系

就隐喻而言, 前人的研究视角主要局限在修辞学和语言学, 很少从符号学探讨。隐喻现象与语言符号任意性也不无关系。虽然人们可以用体验哲学或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 但是语言符号本身为隐喻的产生所提供的条件是不可忽视的。试想, 如果语言符号不是任意的, 能指与所指就必然形成一成不变的固定结合, mouse的新义“鼠标”就绝不可能产生;journey一词也不能用于Life is a journey (“生活是旅途”) , 即便这种隐喻产生了也会造成混淆, 使人无法理解 (马壮寰2008:5657) 。因此语言的任意性促进了隐喻的产生, 让丰富多彩的认知体验来到我们身边, 让我们对身边的世界重新思考, 从而获取新的认知感受。

2 对语言象似性的再思考

2.1 关于语言象似性的概述

美国哲学家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性原则。它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本文认为在这一点上, 象似性和索绪尔所说的任意性显然不是在一个维度上的。

海曼将语言象似性定义为:当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 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象似的性质。

象似性观点的坚持者提出了体验哲学论, 并将其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认知的象似性原则为人们利用隐喻手段将世界的结构复写到语言的结构提供了理据。

2.2 语言符号象似性与隐喻的认知功能的微妙关系

作为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象似性的关联是认知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隐喻与象似性”曾在第15届语言学家国际会议上进行专题讨论, 极大推进了象似性研究。

语言符号象似性是人类感知观念结构语言形式之间的一定的隐喻象征程度。语言结构形成的全过程, 就是人类实践符号隐喻活动的全过程:人类智能系统将系统外部事件首先内化为内部符号, 经对之加以情感控制及规约之后, 以之再现外部事物。这一过程就是符号的产生、排列和组合的“象似性隐喻认知方式的实践过程。

由此看来, 隐喻的认知作用与象似性理论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日常用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如:“手足”喻兄弟, “朱门”喻大户, “干戈”喻战争。同时隐喻是语言进化和演变的重要内在机制。人们根据所观察事物的部分特征, 用现有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意义。

3 个人对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的再思考

人类社会中5000多种语言的存在和语音之间的差异就是语言符号任意性最明显的证明。语言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毋庸置疑是客观存在的, 任意性是第一性的。而语言的任意性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条件。尤其是语言中的多义词, 更是直接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便利, 如果仔细注意身边的每一句话, 会注意到它们无不包含隐喻。同时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象似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

朱永生 (2002) 指出:“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不争事实, 今后讨论的关键莫过于理清任意性和象似性到底在哪些层面上相互排斥, 在哪些层面上彼此共存。”不论从哪个角度研究象似性, 它都不是对任意性的否定, 它更像是从任意性哪里射出的一条射线。

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问题在语言学界一直有所争论, 我们认为对这两个属性做谁优胜于谁的判断是没有必要的, 他们都作为语言的属性而共存。二者从不同视角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国内语言学界非要在谁是语言的第一性上做一个统一的定论, 百家争鸣可以更加全面地去认识语言。置争议不谈, 本文试从隐喻的角度来系统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象似性和任意性两极之间存在一个连续体。这个连续体正是隐喻。象似性也只能是任意性视野内的象似性。

从隐喻的诞生到隐喻的发展折射到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上, 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任意性还是语言的第一性, 象似性的产生离不开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以任意性为前提, 隐喻在此充当桥梁作用。

4 质疑

我们注意到国内语言学界一直试想用汉语的象似性来反驳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 很多文章都坚持象似性才是语言的第一属性。但是, 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符号任意性是指能指和所指之间 (音响形象和概念之间) 的关系是任意的, 没有自然联系的不可论证的。本文完全可以这样大胆设想:比如“狗”这个概念在人们的认识中就是狗的动物形象, 见到它就会读之为“gou”, 那可不可以读为其它的呢, 比如说“mao”?本文认为完全可以。为什么“狗”要读为“gou”呢?这可不可以说明汉语在这一层面上也是任意的呢?人们之所以那样去读, 是早已规定的并经过规约的, 那为什么我们要去给它规定读“gou”?还是因为任意性吧。

当我们再谈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时, 必须界定好其定义, 界定好要谈论的层面, 然后进行深入理解和论证, 这样才能做好后面的探究工作。

摘要:涉及语言本质问题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说的争辩一直源远流长。本文研究发现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间的关系却是辨证的, 隐喻的产生及其认知功能可以来论述两者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同时肯定任意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和第一属性, 象似性是其补充和完善, 二者相互依存。

关键词:任意性,象似性,隐喻的产生,再思考

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英汉对照.刘丽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6.

[2]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3.

[3]Richards, J.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UP, 1936.

[4]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

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精选2篇)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 第1篇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隐喻问题是当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