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远大抱负的名人名言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远大抱负的名人名言(精选8篇)

远大抱负的名人名言 第1篇

有关远大抱负的名人名言

1.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2.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

3.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吕坤

4.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特莱斯

5.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6.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7. 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 (清)陆陇其

8.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

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10.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1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12.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涅

1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14.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15.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保 罗

16.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

17. 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左拉

18. 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 杏林子

19. 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美)莫尔兹

20.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美)亨利.门肯

21.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明)黄宗羲

22. 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 杏林子

23. 知了的吟唱为何使人厌烦?因为它只会重复自己的名字。

24. 如果你曾经把失败当成清醒剂,就千万别让成功变成迷魂汤。

25. 扭曲的身影,企望太阳光来赐予正直,那是徒劳的。

26.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27. 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28.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汪国真

29.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30.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31.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32.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33.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34.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

35.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36.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37.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38.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39.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40.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41.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4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43.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44.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45.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46.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47.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反之,如果脑子里只有个人、没有人民的人,他们迟早会被人民唾弃。

48.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49.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50.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远大抱负的名人名言 第2篇

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于社会就更有效果。

高尔基(苏联作家)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

爱迪生(美国发明家)

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爱团斯坦(物理学家)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车做起。

列 宁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

巴斯德(法国生物学家)人夏学各去路.小得学令摔纪,而且只有经过摔政他

才能学会走路。文章转自

马克思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 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赫尔举(俄国哲学家)

人之所队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卢 棱(法国思想家)

荣誉就象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元成。

傅立新:远大的节能抱负 第3篇

上海世博会上的远大馆, 楼高6层、面积3200平方米, 一天建成。

3月6日, 上海世博会园区见证了一个建筑奇迹──在一天之内, 远大馆就拔地而起。尽管是速成, 建筑质量却丝毫不马虎, 令人称道, 融汇了9度抗震、6倍节材、5倍节能、1%建筑垃圾、100%工厂制造等特色。

远大馆, 上海世博会允准的中国惟一的民营企业展馆, 长沙远大空调有限公司的杰作。

远大空调是上海世博会上为250个场馆提供服务的空调供应商。从非电空调, 到空气进化机, 再到节能建筑改造、不产生任何建筑垃圾的“可持续建筑”, 远大一直在颠覆和改变着自己的产品, 甚至还在节能建筑领域打压属于自己主营产品的空调。从三万元起家到如今销售额几十亿元, 远大产品已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远大成就, 曾任12年生产厂长和主管海外销售的傅立新功不可没。

而作为远大馆的工程总指挥, 长沙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副总裁、远大节能公司总经理傅立新为远大馆颇费了心血。

远大速度

3月6日清晨7点, 远大馆在园区浦西E05地段启动吊装仪式。即便在上海湿冷的天气里, 这座高6层、占地3200平方米的的展馆还是于当天24时左右, 完成了主体框架建设。

这座建筑是世博会远大企业馆的一部分, 同时也被视作世博会最大的一件展品。具有9度抗震设计的楼房全部结构组件来自工厂, 由数十辆集装箱卡车运自远大公司的厂房。

远大馆工程总指挥傅立新称, 建筑垃圾只有1%, 其建筑材料消耗只有传统建筑的1/6, 能源消耗的1/5。这些数据, 无疑与上海世博“低碳、节能”理念结合甚紧。

这种简单实用的建筑节能技术引起了采购单位的兴趣,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韩振华表示:“若建筑节能技术简单易操作, 且收效明显, 耗能巨大的公共场所将会成为巨大市场。”

“作为中国的一家纯民营企业, 远大如此动作, 是想通过世博会展示我们对全球市场的想法。”傅立新表示。

远大集团引起业界注目的是从2008年底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名单中开始的。这张名单素以门槛高著称, 其中企业多为全球各自产业链上翘楚。为了进入这张群星璀璨的名单, 远大集团拿出了10亿元人民币的世博牵手费, 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中唯一一家世博全球合作伙伴。此外, 远大还投入了上亿元资金建造3200平方米的远大馆。作为世博会场馆中央空调、通风和空气净化产品的唯一供应商, 远大的空调产品被规定优先进入上海世博园区250个场馆。

远大的高层们更坚信世博给远大带来的长远好处。他们甚至拿出曾经在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上一鸣惊人的奔驰公司作类比, 来说明参展世博带来的品牌效应将远超过投入。“远大这次着重是为了打造自己在国际性场合中的影响力。在北京奥运会前, 远大公司已在考虑通过事件营销, 扩大自身影响力。但奥运会的会期较短, 世博会的主题无疑和远大的产品理念更加契合。”傅立新说。

事实上, 远大馆此次提供的体验项目, 大多围绕环保宣传与自身研发技术的体验。而世博会期间在此举办的活动, 也围绕类似主题。通过张跃在联合国环保署的人脉, 远大将与全球最大的环保NGO合作举办论坛。一些国家政要的到访也在日程中。

“这和远大在国际化上遭遇的困难有关。”一位熟悉远大的市场人士分析, 由于过去远大在对外经销中的相对保守, 如“和远大合作结束三年内, 不得与同类产品合作”等条款, 影响了他的国际扩张步伐。“世博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过去公司习惯直接与客户联络, 缺乏大众传播渠道的形象宣传, 现在的发展下已经不够。”这是远大高层的共识。

节能梦想

远大一直不安于做一家纯粹的电器生产商, 它的触角早以节能空调的名义, 伸向更广泛的绿色建筑领域。

2008年6月, 进入远大公司17年, 曾任12年生产厂长和主管海外销售的傅立新突然被安排进入远大新建立的子公司远大建筑节能公司任总经理, 向房地产公司提供免费建筑节能咨询, 这是一家短期内完全没有盈利的子公司。

2008年10月, 傅立新开始对远大城的28栋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改造成本仅占建造成本的10%左右。远大品管楼改造后比改造前节能80%, 4200平米的品管楼改造花费了130多万, 改造后每年可以节约费用50多万, 两年多即可收回成本。并且远大建筑节能公司每个月分三期免费对房地产公司等老客户提供建筑节能咨询和培训, 普通建筑师经过两至三个月培训便可以独立完成整栋房子的节能改造设计;施工人员经过三五天培训就可以熟练施工。2009年9月, 北京的湖南大厦经过远大建筑节能的免费咨询进行节能改造后, 单台非电空调复合减少, 选择了更小功率的规格。原本两台300万大卡 (3500千瓦能耗) 的非电空调主机被降低为两台125万大卡 (1500千瓦能耗) 非电空调主机, 该大厦建筑节能成本加上减少后的非电空调采购成本比原计划成本降低了30%以上。

“绿色建筑很重要的一点是节能, 而空调是建筑能耗中最大的一块, 约占60%。”但是, 在对2万多家空调用户进行能耗调查时发现, 国内建筑的空调能耗往往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10倍。“能耗的巨大差异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 建筑能耗的根本并不在空调, 而在于建筑本身。”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副总裁、远大节能公司总经理傅立新忧虑的表情中充满着倡导绿色建筑的决心。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明显的节能效果, 是因为每幢建筑的外墙、屋顶都采用了不同厚度的聚苯板、挤塑板或聚氨酯保温。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实心粘土砖相比, 墙体及屋顶的传热性只有改造前10%, 这意味着热量 (或冷量) 通过墙体及屋顶的损失减少了90%。”傅立新为我们释疑。

同时, 新风热回收装置的使用, 不但提供了充足、健康的新风, 而且降低了新风能耗。除此之外, 外窗采用定做的三层玻璃塑框窗, 玻璃间充满了惰性气体, 大大提高了保温隔热性能。在窗外还安装电动外遮阳, 在保证室内采光的前提下, 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

建筑节能技术的综合利用带来的最直接价值就是能耗的大幅降低。改造前, 远大城每平米每年耗油量约为30升, 改造后每平米每年耗油量降到6升, 比改造前节能80%以上, 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至原来的20%。这一成果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不管是新建筑, 还是老房子, 我们都可以进行节能改造。每平方米只增加成本大约在100~300元。”傅立新称。远大公司希望远大城已有的节能体验, 能够有助于倡导被动式的建筑节能模式。

远大如何选择了绿色节能的发展战略?傅立新说:“我们想做舒适建筑。”每个建筑商都在做舒适建筑, 但是什么样的房子才是舒适建筑?“我们发现, 舒适一定和节能划等号, 舒适, 友好的建筑一定是节能的。如果建筑不隔音, 不防尘, 不防噪, 冷、湿、热环境不好, 不管造价多高, 装修多好, 一定不是舒适的。”傅立新提出远大在节能领域坚持的两个原则, 一是进入节能产业, 一定要做得最好;二要做精神和文化的事业, 就是绿色建筑。

傅立新其人

傅立新, 生于1967年, 籍贯湖南岳阳湘阴, 本科学历, 高级工程师。

1992年进入远大, 先后任工厂领班、调度、调度长、厂长、国际服务部总经理、建筑节能公司总经理、公司副总裁, 现任远大低碳集团副总裁、远大低碳建筑公司总经理。

2010年2月, 远大成立低碳建筑公司, 傅立新任总经理兼世博远大馆工程总指挥。在他领导下的远大低碳建筑公司首栋远大城外的“可持续建筑”于3月6日一天在世博园浦西区搭建完成。世博远大馆搭建当天国内外100多家媒体见证了这一建筑史上的奇迹。

傅立新自幼喜好创新与挑战, 热衷于公益事业。进入远大后, 受张跃总裁的影响更是养成极具挑战、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 在公司内部素有“冲锋队长”之称。

在远大, 他组织8代非电空调的研发和生产、开发了户式燃气空调并建成全自动生产线 (世界最大和最小的非电空调) , 15年里积累了丰富生产管理经验。在负责国际服务的一年半时间里, 更是赢得同事和用户的高度评价, 国际销售业绩创历史之最。

面对日渐稀缺的能源和气候变化的世界性问题, 他又挑起张跃总裁梦想:为实现世界建筑节能80%的目标而努力。

2008, 傅立新开始进行建筑节能研究和推广, 多次出国考察, 并与业内多位著名专家交流探讨, 通过他和他的团队一年的努力, 在中国湖南长沙市东郊的远大城已经有这样的建筑, 远大城28幢建筑, 既使室外低到零下几度或40oC, 不开空调或很少的空调, 室内也能维持在20 26度左右。

傅立新的目标是将远大城建成首个“建筑节能公园”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这些改造后的节能建筑空调总投资比常规中央空调的投资减少20 50%, 空调运行能耗将少50 90%, 室内空气品质比室外洁净10 100倍。

低碳先锋

目前, 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之一, 空调与建筑一体化的结合成为建筑节能的捷径。

“远大空调的优势在于产业集中度高, 产业链条丰满。远大在从使用低碳燃料、进行低碳销售, 一直到废物回收的整条价值链中, 坚持低碳管理。”傅立新说。

傅立新介绍, 在国内及欧美许多国家中央空调市场占有率第一、最多可达90%的远大, 其空调系统摈弃了既浪费能源又高成本的电力, 而采用以燃气和废热为能源的非电空调来为建筑供冷供热, 这比传统电空调技术减少碳排量75%以上。远大自1992年成立至2007年, 已通过非电空调产品, 减排二氧化碳超过9000万吨, 相当于种了1.6亿棵树。通过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施低碳战略, 远大走出了一条低碳之路。

在建筑能耗里, 空调能耗占到了70%~90%。从源头上着手, 以更为清洁的能源, 来代替对化石能源的使用, 可以大大减少空调的碳排放量。远大1992年发明非电空调, 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非电中央空调全套设备供应商。

远大在销售上坚持向客户“推小不推大”。由于中央空调使用寿命较长, 通常在25年以上, 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要远远大于设备的购买价格, 因此, 如果空调设备采购超出了实际需要的制冷制热量, 那么, 接下来的20多年就要一直为多采购的能源买单。一般来说, 当客户有意向购买空调时, 远大销售人员会首先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 并请公司的服务工程师对客户的使用环境等进行评估测算, 然后给客户提出节能建议:如果发现客户的建筑能耗很大, 远大的节能公司会提出对客户的建筑进行隔热等节能改造, 在花费不多的改造成本后, 客户所需要的主机功率往往会小于最初的需求一倍。通过建议客户购买更小更便宜的设备, 可以大大降低客户的空调运营成本, 实现能源减排。

“短期来看, 远大确实会吃亏, 但长远来看, 由于给客户创造了价值, 客户会成为远大的老客户, 以此作为回报。”远大低碳建筑公司总经理傅立新说。这种“换位思考”将客户价值放在第一位, 可以给远大带来忠实的用户和长远的发展空间。

在削减环境损害上, 供应商能成为关键的合作伙伴。远大规定, 供应商提供的材料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在运输环节, 供应商必须把车装满才能送货。反过来, 供应商会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为远大提供节能建议, 由远大采纳。例如, 油漆供应商会提供更好的油漆方案, 使油漆的挥发量更小, 这样不仅油漆质量更好, 而且对环境的污染更小。

远大还把低碳战略延伸到下游, 与用户在低碳战略上建立协作关系。远大在对客户的调查中发现, 虽然给不同的客户提供了相同的主机系统, 但由于用户的使用和维护能力存在不平衡, 结果运行成本差异很大。为了与客户实现“利益相容”, 远大推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远大与客户签订合同后, 会为用户提供空调能耗审计、节能诊断、设备运行、系统维护等集约式服务。用户只需负责提供每平米的投资额、每年的气耗标准、要达到的制冷制热目标以及舒适程度, 其他的运行、维护及节能目标都由远大来负责。

远大会对整个空调系统进行检修维护, 使其达到最佳的运行和节能状态。例如, 会针对每个楼层的使用情况设计合适的温度, 会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来调整室内温度等。通过承包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远大不仅使用户的使用费减少了50%左右, 实现了节能40%的目标, 在服务客户的同时创造了符合绿色战略的解决方案, 而且以收取管理费的方式取得了相应的收益, 还通过漫长的使用期中双方高度密切的合作, 强化了合作关系。

远大的环保不仅关注产品的生产, 还在废品和废热的回收上下足功夫。远大生产空调使用的铜管需要从国外进口, 装铜管的包装箱通常是被空调厂家丢掉, 远大则委托厂家把包装箱做成办公桌椅、书柜、内部宾馆和员工宿舍的装饰材料。包铜管的缓冲泡沫纸和防潮薄膜也被远大用来包其他的出厂配件。废物利用既经济, 又环保。

有抱负的来客(节选) 第4篇

九月的一个夜晚,居住在新英格兰地区白山大峡谷里的一家人迎来了一位陌生人。当晚,这位年轻来客和这家人相处融洽,年轻人于是向这家人谈起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随后,原本安于平静生活并自得其乐的一家人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一些“奇怪”的想法,如父亲希望一家人生活在某个小镇上并有座农场而不是居住在这个危险的峡谷里;最小的孩子还甚至有所预感地提出:“我要咱们全家,还有那位客人,马上出发,到山涧的水潭去喝口水!”(或许那样能够避过后来的山崩?);当慈祥的老祖母说出自己的想法——“想要你们中的一个人,孩子们——等你们母亲穿戴齐整进了棺材,拿面镜子照照我的脸。谁知道我就不会再瞧上自己一眼,看看一切是不是都弄妥了?”时,它一下子抓住了听者的心,以致他们竟没有意识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山崩正朝他们袭来。最后,所有人都长眠在了地下,但所有人都留下了各自的遗物,这些东西会使认识这一家子的人为他们洒下泪水。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大山里的一个神话,诗人也咏叹着他们的命运……

《有抱负的来客》是霍桑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次山崩事件的前因后果。小说取材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神奇传说,想象丰富,描写细致,语言精彩。这里节选了小说的前半部分,也是小说中集中描写有抱负的年轻来客的部分。

One September night a family had gathered round their hearth. Up the chimney roared the fire, and brightened the room with its broad blaze. The faces of the father and mother had a 1)sober gladness; the children laughed; and the aged grandmother sat knitting in the warmest place. This family was situated in the

2)Notch of the 3)White Hills, where the wind was sharp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pitilessly cold in the winter. They dwelt in a cold spot and a dangerous one; for a mountain towered above their heads, so steep, that the stones would often 4)rumble down its sides and startle them at midnight.

The eldest daughter had just uttered some simple 5)jest that filled them all with 6)mirth, when the wind came through the Notch and seemed to pause before their cottage—7)rattling the door, with a sound of wailing and 8)lamentation, before it passed into the valley. For a moment it saddened them, though there was nothing unusual in the tones. But the family were glad again when they perceived that the 9)latch was lifted by some traveler, whose footsteps had been unheard amid the dreary blast which 10)heralded his approach, and wailed as he was entering, and went moaning away from the door.

Though they dwelt in such a 11)solitude, these people held daily converse with the world. The romantic pass of the Notch is a great 12)artery, through which the life-blood of internal commerce is continually throbbing. The 13)way-farer, with no companion but his 14)staff, paused here to exchange a word. It was one of those primitive 15)taverns where the traveler pays only for food and lodging, but meets with a homely kindness beyond all price. When the footsteps were heard, therefore, between the outer door and the inner one, the whole family rose up, grandmother, children, and all, as if about to welcome someone who belonged to them, and whose fate was linked with theirs.

The door was opened by a young man. His face at first wore the melancholy expression, almost

16)despondency, of one who travels a wild and 17)bleak road, at nightfall and alone, but soon brightened up when he saw the kindly warmth of his reception. He felt his heart spring forward to meet them all, from the old woman, who wiped a chair with her apron, to the little child that held out its arms to him.

“Ah, this fire is the right thing!” cried he,“especially when there is such a pleasant circle round it. I am quite 18)benumbed; for the Notch is just like the pipe of a great pair of 19)bellows; it has blown a terrible blast in my face all the way from 20)Bartlett. It is no matter; for, when I saw this good fire, and all your cheerful faces, I felt as if you had kindled it on purpose for me, and were waiting my arrival. So I shall sit down among you, and make myself at home.”

Let us now suppose the stranger to have finished his supper of bear’s meat; and, by his natural 21)felicity of manner, to have placed himself on a 22)footing of kindness with the whole family, so that they talked as freely together as if he belonged to their mountain brood. He was of a proud, yet gentle spirit—23)haughty and reserved among the rich and great; but ever ready to 24)stoop his head to the lowly cottage door, and be like a brother or a son at the poor man’s fireside. In the household of the Notch he found warmth and simplicity of feeling, and a poetry of native growth, which they had gathered when they little thought of it from the mountain peaks and 25)chasms, and at the very

26)threshold of their romantic and dangerous 27)abode. He had traveled far and alone; his whole life, indeed, had been a solitary path; for, with the lofty caution of his nature, he had kept himself apart from those who might otherwise have been his companions. The family, too, though so kind and hospitable, had that consciousness of unity among themselves, and separation from the world at large, which, in every domestic circle, should still keep a holy place where no stranger may intrude. But this evening a prophetic sympathy impelled the 28)refined and educated youth to pour out his heart before the simple mountaineers, and constrained them to answer him with the same free confidence. And thus it should have been. Is not the 29)kindred of a common fate a closer tie than that of birth?

The secret of the young man’s character was a high and abstracted ambition. He could have borne to live an 30)undistinguished life, but not to be forgotten in the grave. Yearning desire had been transformed to hope; and hope, long cherished, had become like certainty, that, 31)obscurely as he journeyed now, a glory was to beam on all his pathway—though not, perhaps, while he was 32)treading it. But when 33)posterity should gaze back into the gloom of what was now the present, they would trace the brightness of his footsteps, brightening as 34)meaner glories faded, and confess that a gifted one had passed from his cradle to his tomb with none to recognize him.

“35)As yet,” cried the stranger—his cheek glowing and his eyes flashing with enthusiasm—“as yet, I have done nothing. Were I to vanish from the earth tomorrow, none would know so much of me as you: that a nameless youth came up at nightfall from the valley of the 36)Saco, and opened his heart to you in the evening, and passed through the Notch by sunrise, and was seen no more. Not a soul would ask, ‘Who was he?

37)Whither did the wanderer go?’ But I cannot die till I have achieved my destiny. Then, let Death come! I shall have built my monument!”

There was a continual flow of natural emotion, gushing forth amid abstracted 38)reverie, which enabled the family to understand this young man’s sentiments, though so 39)foreign from their own.

九月的一个夜晚,有一家人围坐在炉火边。炉火熊熊,直冲烟囱,把屋子照得又明又亮。父亲和母亲脸上是一副悠然自得的表情,孩子们喜笑颜开,年老的祖母坐在最暖和的地方织毛线。这家人住在白山的大峡谷里,这里终年狂风呼啸,冬天更是冷得彻骨。一家人住在这又冷又险的地方,头顶危耸一座高山,陡峭险峻,山岩时常顺坡轰隆隆滚落,深更半夜吓他们一大跳。

大女儿方才说了个什么小笑话,逗得大家笑得很开心。突然,寒风刮过峡谷,好像停在了他家门前,把门摇得哗啦响,还夹带着哀号与恸哭的声音,然后才刮进山谷。有那么一会儿,大家显得愁容满面,虽然这风声并没什么异样。不过一家人很快又高兴起来,因为发现门闩被某个赶路人拔开了,他的脚步声方才被凄厉的寒风吞没,所以没被听见。风儿预报他的到来,哀号着送他进来,又呻吟着从门口退去。

这家人虽住得偏僻,却天天与世界有交往。峡谷内传奇的关隘就是一条大动脉,通过它,峡谷地区内在商业的鲜活血液不断。徒步旅行者除了手里的拐杖别无同伴,他们会在这里驻足,与这家人讲上几句话。这家就是一间原始的小旅店,旅客只需付一点食宿钱,就能享受无价的家庭温暖。所以,每逢听到里屋与外屋之间响起脚步声,全家人都会站起身来。老祖母、孩子们,全家一起,仿佛是迎接一位亲人,而这个人与他们命运相连。

进门的是位年轻人。乍看上去,他一脸忧伤,甚至是沮丧。大约黄昏时踽踽独行,尝够了荒凉。但一见这家人诚心诚意的欢迎他,顿时喜形于色,感到心儿欢跃,要与所有的人相识相知,从用自己围裙为他擦椅子的老太太,到那伸手欢迎他的孩子。

“啊,这炉火来得正好!”他嚷道,“特别是周围还有这么一圈快活的人。我可冻僵了,峡谷就像一对大风箱的导管,从巴特莱特到这儿,一路对着我的脸猛吹。不过没关系,一见这炉好火,一见你们快活的面孔,就觉得你们是特地为我生这炉火的,在等着我来呐。所以我要跟你们坐在一块儿,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现在,让咱们设想,陌生人已吃完了熊肉晚餐,以他生就的得体举止,与这家人相处融洽,使他们把他当作自己人,与他自在交谈。他是个骄傲却又温柔的人——与有钱有势者打交道,他显得傲慢含蓄,但却总乐意低头俯就矮小的茅屋门,像兄弟或儿子那样坐在穷人的炉火边。从峡谷的这户人家,他发现了温暖朴实的感情,发现了一种土生土长的诗意。这些东西是他们不知不觉间从大山的峰峦与裂缝中获取的,从他们传奇而危险的住所门前得到的。他独自旅行到过许多地方。的确,他的整个生命就像一条孤独的小路。他生性高傲谨慎,总是远离那些本可能成为同伴的人。而这家人也一样,虽说既善良又好客,却具有团结一心,与整个世界相脱离的意识。这种意识,在每一个家庭圈子里都会保持一种任何外人都无法侵入的神圣地位。但是,这天夜里,一种似曾相识志同道合的感觉促使这位温文尔雅而又富于教养的年青人,向这些纯朴的山里人敞开了心扉,也促使他们对他报以相同的坦诚信赖。事情本该如此,难道同呼吸共命运的纽带不比血缘关系更密切么?

这位年轻人骨子里有一种崇高而抽象的抱负——生前他愿忍受默默无闻,死后却不愿被人遗忘。这种强烈的愿望化为希望,而长久珍藏的希望又化为确信无疑的信念。所以,现在他只是一位无名旅人,将来荣耀却会照耀着他所走过的全部道路——尽管他艰难跋涉之时也许还不能如此,但是当子孙后代回顾已化作一片朦胧的“现在”时,会找寻他足迹的光辉,而那些较为平庸的荣耀褪色之后,这光辉将愈发辉煌。他们会承认一位天才曾走完了毕生的道路,尽管当时不为人知。

“迄今为止,”陌生人大声道——热情洋溢,面颊通红,两眼放光——“迄今为止,我还一事无成。要是明天我从地球上消失,没有人会比你们对我了解得更多。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天黑时从索科山谷来到这里,晚上向你们敞开了他的心扉,日出时又穿过诺奇峡谷走了,从此杳无踪影。没有一个人会问:‘他是谁?这流浪汉要去哪里?’可是不完成我的使命我就不能死。等到使命完成,就让死神降临吧!我已为自己竖起了一块纪念碑!”

远大抱负的诗歌 第5篇

虎踞龙盘名人笑,雄关漫道起征程。

男儿励志乐见苦,敢叫乾坤翻新赋。

风雨路上喜风雨,波涛浪中抱波涛。

把酒吟歌酹滔滔,心潮澎湃逐浪高。

金龙雄起向天笑,银凤舞跃临地骄。

昂首青春爱今朝,一番功成在年少。

远大抱负的诗歌 第6篇

初夏的夜晚,

警营一片静悄悄。

值勤室明亮的灯光,

记录着火警欲动的音符。

拉响振耳的警铃,

忽降披挂穿棱的战神。

闻警而动、有警必出,

是威武之师永远不变的警魂。

战车

大红满身甲,

勇士隆隆急出发。

警报蜂鸣红灯闪烁,

两眼雪亮似引路的.神探。

尽职尽责听指令,

全速前进直赴火场。

哪里有灾、哪里有我,

真英雄不怕狂风暴雨和颠簸

灭火

火场如战场,

兵贵神速斗志昂。

指挥侦察编成快,

铺设长距水带真利索。

水枪加压射要害,

赴汤蹈火降火魔。

红色铁军、训练有素,

岁月浇铸忠诚服务奉献钢意志。

归队

现场焦烟浓,

结束战斗在晓晨。

检查清理不留患,

调查火灾原因细又详。

传来一声归队令,

集合返营又一宵。

一流队伍、业绩一流,

凯旋官兵一路微笑一路歌。

远大抱负的诗句 第7篇

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三国曹操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与陈伯之书》南朝丘迟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屈原

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清徐锡麟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曹植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唐王翰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麦孟华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王昌龄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1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4、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1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唐王昌龄

16、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1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1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1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20、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陆游

21、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22、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2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5、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咽。

26、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27、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8、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29、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30、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31、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32、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

33、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34、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35、三尺青锋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

36、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37、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38、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练武术精。

39、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40、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41、成事自来输有志,不教勋业镜中看。

4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4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4、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4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46、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47、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48、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0、人生好景时光限,芳卉秋冬雨雪戕。

51、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5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百里路云和月。

53、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54、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55、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

56、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57、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58、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59、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60、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1、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6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63、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64、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6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66、栖风沐雨培花草,戴月披星植绿春。

67、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6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71、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72、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3、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74、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75、美梦成真须奋力,哀愁到老必凄凉。

76、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77、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78、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79、日月东升西向落,花林始翠后衰黄。

80、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81、商海变幻风云骤,几人知晓几人寒!

82、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83、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8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85、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86、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民族再造”的非凡抱负 第8篇

据有关资料统计,1934年全国共有乡村建设团体600多个,乡村建设实验区、实验点1000多处,而真正给农民带来利益与实惠,对农村发展起过显著促进作用的并不多见。这些团体或实验基地大多自消自灭,少数延续下来的,及至抗日战争时期也不得不被迫中断。作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卢作孚的名声似乎不如另外两位——晏阳初与梁漱溟,但他坚持的时间最长,成就也最大。三人生于同一年(1890年),都选择某地作为实验点,思想与做法却各不同:晏阳初以河北定县为基地,推行平民教育,启发民智;梁漱溟在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将重点放在建立村学乡学上,以振兴儒家文化为宗旨,实行政教合一,从改变乡村政治体制入手开展乡村建设;卢作孚则以重庆北碚为中心,以经济民生为重点,超前性地提出“乡村现代化”的建设宗旨。

1927年2月,卢作孚出任峡防局局长,辖区山势险峻、偏僻闭塞、贫穷落后,夹在两军防区中间,属“四不管”地段,盗匪十分猖獗。作为一个治安联防机构,峡防局局长的主要任务是剿匪安民,而卢作孚的志向却远不止于此——出身贫苦、对民生民情有着深入了解的他,企望在西南地区展开乡村建设实验,“计划把三峡地区建设成一个工业区游览区”。

卢作孚提出“打破苟安的局面,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首先整顿峡防局机关队伍,要求职员“不喝酒”、“不吸烟”、“不赌钱”,“诚恳地对人,忠实地做事”。局机关焕然一新后,他便亲率官兵清剿土匪,或以“鼓励自新”的手段“化匪为民”,还在禁毒、禁赌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有了良好的治安环境与社会秩序,峡防局更是担当起地方政权的职能,重心转向酝酿已久的乡村建设,其模式可概括为“以交通为先行,以经济为中心,以文化教育为重点,以乡村城市化、现代化为旨归”。

北碚乃峡区中心,这里煤炭资源丰富,卢作孚将采煤业作为峡区的第一重要产业。为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他主持修建了解放前四川唯一的铁路——北川铁路;而后又亲自购买织布机,组建四川当时最大的机器织布厂——大明纺织染厂;他还创办农村金融机构,架设乡村电话,建立地方医院……经过约半年的改造,北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称为“平地涌出来的现代化市镇”。1931年3月20日《嘉陵江报》中的《半年的北碚》一文,对此作过生动记述:“半年来北碚事业积极振饬,把民众俱乐部扩充大了,街上的电灯安照得明亮了,三峡工厂日夜机声轧轧,远远可闻;火焰山成立博物馆、兼善校,并改建了公园,实用校也成立了分校,马鞍石也开辟来种了树,原只有一个邮务代办所,现也改设了三等邮局,河边又设立了囤船,远近各界人士来参观的特别多。”北碚建设有了成效,卢作孚推而广之,使得峡区的每个乡场“皆有图书馆、博物馆、讲演所、运动场”,“人民皆有知识,皆有职业,皆能自治,皆无迷信”。

卢作孚一边改造实验,一边总结经验,发表了大量乡村建设理论文章。他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明确指出:乡村建设的目的“不只是乡村教育方面,如何去改善或推进这乡村里的教育事业;也不只是在救济方面,如何去救济这乡村里的穷困或灾变”,“根本的要求是要赶快将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要赶快将这一乡村现代化起来”,“供中华民国里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的参考”。由此可见,卢作孚的远大抱负是为中华民国提供“范本”,以达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但国家现代化,应以广袤的乡村现代化为基础;而乡村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没有民众的个体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秉持这样的观点,卢作孚不仅训练有一定学历的青年,还将目光放在广大民众身上。他决定将北碚几乎所有的工厂、机关、学校、博物馆全部“敞开”,向普通百姓开放,“办公、上课、研究的地方以至于寝室、厨房、厕所,都让他们参观”,让民众感受现代生活,接受新事物。不仅如此,卢作孚还常常亲临现场主持活动。一次,民众俱乐部放映幻灯时,他手拿“传声筒”,站在一条长凳上,望着屏幕出现的现代汽车、轮船等,亲自讲解幻灯内容及原理,讲得“引人入胜”,市民、农民皆“洗耳静听”。据1931年6月22日《嘉陵江日报》的《北碚场未有之盛》一文记载,这年端午节,这些地方第一次向公众开放之时,方圆百里的农民前来参观,妇女“比平时赶场约增十倍”,就连一位90多岁好多年没有出过门的刘姓老太婆,也让儿孙们用滑竿把她抬来了。大家好奇地参观织布机、电灯、电话、望远镜等现代科技成果,可见,哪怕闭塞一地的乡民,对新生事物也有一种内在的激情与本能的渴望——民智、民力在于挖掘与开发,如果一味地抑制打压,就会变成一片荒漠、一眼枯井。正如晏阳初在《农村运动中的使命》中所言,农村运动“对于民族的衰老,要培养它的新生命;对于民族的堕落,要振拔它的新人格;对于民族的涣散,要促成它的新团结新组织。所以说中国的农村运动,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卢作孚正是怀着一股“民族再造”的使命感,将乡村现代化视为一项神圣的事业。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卢作孚的乡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末,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前来参观,对北碚的变化大为吃惊,评价甚高。陶行知说,“我在北碚参观了一周,看到了你们创办的经济事业、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一派生机勃勃的奋发景象”,他认为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建设新中国的缩影”。美国《Asia and America’s》杂志1944年6月号撰文道:“北碚最有希望有一天成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东亚最重要的旅游中心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北碚作为陪都重庆迁建区,有100多家中央机关、高等学府、国家文化机构、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及上百家工矿企业“落户”,吸引了上千位国内外知名作家、学者长寓短住,被誉为“小陪都”、“陪都的陪都”。1948年,由中美两国专家组成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考察北碚,“各委员发现北碚市容,如宽广的街道,各种公共建筑,市政中心,及其他事项,都远非普通中国城市所可望其项背”。

卢作孚开中国乡村城市化建设风气之先,其中不少做法,至今仍有一定现实意义,比如政务公开、乡村民主化以及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等。

远大抱负的名人名言

远大抱负的名人名言(精选8篇)远大抱负的名人名言 第1篇有关远大抱负的名人名言1.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2. 大鹏一日同风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