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读范文
阅读教学中读范文(精选12篇)
阅读教学中读 第1篇
一、注重读的可持性
“读”应从一年级抓起,对各个年级“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低年级就要求学生读顺,读流利,不添字,不掉字,不读破句,读出感叹号、问号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语气。人物对话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当然,这需要老师的领读,示范性阅读,点拨。笔者参加工作后曾教高年级,在领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时竟然有学生感到好笑,如此,文中人物所表达的爱、恨、赞美、厌恶之情如何能深入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由此,我认为“读”应加强1-5年级教师的合作,强调“读”的可持续性,持续性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的习惯,以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读的情境性
电视是有声的画面,情节紧张时、欢快时、凶险时、喜悦时等音乐节奏的渲染是不一样的,同时,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变化,眼神的细微变化等等都能刻画出人物的心思所想。学生通过听,看,能感受到人物的处境和相应的心理变化及内心的想法,而书中只有文字,听不到音乐,看不到人物表情变化,学生难以理解文中人物的处境和心思意念,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范读文章时,文中刻画人物该喜乐时、该愤怒时、该激昂时、该忧愁时、该窃喜时、该微笑时等等,老师都要读得如痴如醉,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低沉缓慢,声音的呜咽,语气的欢快,加上表情,眼神的变化还原文意营造的场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理解文意,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省去了繁琐分析,枯燥讲解。语文课堂本应是书声朗朗、多姿多彩的。
三、注重读的局部性与整体性
“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的质量,决定了对文章的理程度,也决定了孩子的写作水平。“读”要弄明白局部与整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样胸中有全文,同样道理,学生写作时也能做到整体把握文章,而不至于跑题。最常见的文章结构形式,总分总,如《颐和园》,开篇“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然后详细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最后,文章结尾“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观潮》的总分式,文章开门见山,“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开下奇观》。”然后文章从江面变化,人声的变化,波涛声的变化,让读者真正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四、注重读的符号意义
除常用的句号,逗号学生能熟练运用外,感叹号所表达的意思丰富多彩,语气也不仅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朗读指导中结合文境,具体体会语气,语境中的意思,通过对号、对语气的理解以引号为例,《金色的鱼钩》中,小梁发现老班长吃鱼骨头以后,老班长语重心长的对小梁一番话,……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里单引号是小语课本中唯一出现的一次,在完整的引用别人的话时才会用到引号,谈话中,老班长把指导员的话完整的引用出来,可见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话,牢记重托,勿须多讲,只要把引号的用法讲清,老班长勇于负责,忠于党和人民,细心照顾伤员,舍己为人的品质跃然纸上。
细心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上,“号”的用法及表达的情感不容忽视。
五、注重读的情感性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的专列》为例: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仔细阅读本段文字,让学生品读加点词,并加以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中读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阅读教学中读 第2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握《新课标》及教材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新课标》及教材是我们施教的根据和主要材料,老师应充分把握基本要求,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第一,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导语,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葬礼”的理解,教师借机引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从而激起学生想急于知道其中原因的想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三、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多鼓励,少批评。“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3、“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1、阅读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2、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第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读。流利地读,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三、有感情地读。主要指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四、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
“书读百遍”“读书破万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的蛋糕就少了。”因此课堂上应精讲多练,以讲促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五、课后练读
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但课后还应巩固训练。即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课后练读重在把课堂上的朗读方法放在课后再做练习。通过课后练读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把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做到有感情的读,就能凭借语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做到入境动情,进而达到明理。有些讲不清的词句、说不明的感情,用有感情地读的方法可以表现得准确无误,淋漓尽致。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基本任务 第3篇
一、语感在读中锤炼
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地位,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感的培养。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用读来锤炼语音的准确,实现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目标;我们可以用读来锤炼语调的适度、节奏的恰当,实现用普通话流利朗读的目标;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础之上,我们依然用读来提升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在掌握文本的前提下,用反复读的方式来锤炼情感,实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读来进一步熟悉词语的习惯搭配、句子的组织结构、文章的连贯形式,并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和印象,在自己的写作中会很自然地进行运用,并顺理成章地进行变通和创新。
读可以让我们的语感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模仿到运用,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培养我们的语感,何乐而不为?
二、真味在读中咀嚼
真味即本来的味道。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其真味就是要充分体现阅读中的语文味。那么,如何才能回归其语文味?
1.我们需用读来咀嚼言语,含英咀华。
语文教学专家王尚文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可见,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我们需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把对语文的意义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细读文本,感悟语言,引导学生去仔细地咀嚼文章的语言,使学生真正得到浸染于文字间的力透纸背的文学价值。
品味离不开咀嚼,咀嚼离不开细读。所谓细读,就是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语气,以及文章的表达方式等,来细致品味语言表达的不同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精微之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辨词、会意、识味、涵咏。提高学生从文本的语言欣赏中把握审美意蕴和解读的能力。
例如,汪曾祺老先生对《祝福》中一段话中“剩”字的咀嚼对我们很有启示。鲁迅在小说中有这么一句:“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汪老先生在《关于小说语言》一文中这样品味道:“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不投机。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儿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
如果我们借鉴汪老的理解来学习课文,恐怕就不必担心没有语文味了。语文味正是从对言语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
2.我们需用读来咀嚼文本,沉浸醲郁。
现代文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的咀嚼层面之上,那样必然导致对文本的“肢解式”阅读,完全丧失文本的美感所在。杜绝这种不良倾向的最好方法就是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因此,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在现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让学生初读文本,学生能知晓文章写的是安塞腰鼓表演之场面,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气势;再读文本,学生能初步再现安塞腰鼓的场面之宏大、鼓声之壮阔、后生之雄健、舞姿之奇丽;三读文本,学生自然会发现文本开头、结尾之静,中间之动,动静相生,而且还能读出文本中多次重复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并开始思考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自然就读出了文章的结构之美。
由此可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真正咀嚼出其真味,那么对言语、文本整体二者的品味定要兼重,整体感知文本可以确定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方向,读精华言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但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将具体的言语放在整体的文本之中去理解,才能理解其本来意蕴,不致于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三、思想在读中沉淀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不是用技巧,只是用作品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进。”古人作文也有意在笔先、文以载道等精辟论述,所以叶圣陶先生说:“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因此,对学生来说,现代文阅读也是一项复杂的情感活动。学生阅读文章,正是与作者无声的交谈,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只有“披文以入情”,方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读能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倾向,明晓作者的褒贬爱憎。
读能唤醒沉睡于文字中的情感,再现于学生心中,实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学生得到一种情感体验,于是,作者的情感与学生共鸣,思想在读中沉淀。
如《土地的誓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在朗读时想象文中描绘以故乡美丽景象,色彩那么斑斓,物产那么富饶,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如临其境,内化为作者本人,在朗读中自然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在第二段写故乡的现状时,顿时消逝,感情的强烈对比,在朗读之中学生会感受非常明显。那么通过朗读,学生自然理解了文本的思想倾向,学生也与作者一样,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热恋,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2.读能让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走进作者灵魂深处。
“现代文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语言这种东西的长处即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张力,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地说,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旨,没有说出来。因此,现代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其根本就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其语言的表现力,走进语言的内部,感受深刻的意蕴。
如在《雪》的教学中,学生自读几遍之后,知道文章写的是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进一步的阅读之中,学生了解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字里行间,对两处的雪均有赞美之意。但是,在此处,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读,我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在反复的读中,有的学生品读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了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退尽了”一句,读出了作者心中些许遗憾;有的学生品读了“但是”这一词,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转折;还有的学生品读了“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读出了作者对朔方雪的高度赞美。在此基础上,对作者战斗精神的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看来,读对于我们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走进作者灵魂深处有着相应重要的意义。
当然,前面说过,读有多种形式,我们现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较好的运用多种读的形式,解决以上问题,培养语感,走进文本,品味文风,感悟人生。让我们在现代文阅读中读出千般风格,领悟万宗情蕴。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基本任务 第4篇
一、语感在读中锤炼
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地位, 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感的培养。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用读来锤炼语音的准确, 实现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目标;我们可以用读来锤炼语调的适度、节奏的恰当, 实现用普通话流利朗读的目标;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础之上, 我们依然用读来提升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 在掌握文本的前提下, 用反复读的方式来锤炼情感, 实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用读来进一步熟悉词语的习惯搭配、句子的组织结构、文章的连贯形式, 并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和印象, 在自己的写作中会很自然地进行运用, 并顺理成章地进行变通和创新。
读可以让我们的语感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模仿到运用, 在潜移默化中, 有效地培养我们的语感, 何乐而不为?
二、真味在读中咀嚼
真味即本来的味道。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 其真味就是要充分体现阅读中的语文味。那么, 如何才能回归其语文味?
1.我们需用读来咀嚼言语, 含英咀华。
语文教学专家王尚文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 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 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 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可见, 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我们需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 把对语文的意义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 细读文本, 感悟语言, 引导学生去仔细地咀嚼文章的语言, 使学生真正得到浸染于文字间的力透纸背的文学价值。
品味离不开咀嚼, 咀嚼离不开细读。所谓细读, 就是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语气, 以及文章的表达方式等, 来细致品味语言表达的不同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精微之处、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辨词、会意、识味、涵咏。提高学生从文本的语言欣赏中把握审美意蕴和解读的能力。
例如, 汪曾祺老先生对《祝福》中一段话中“剩”字的咀嚼对我们很有启示。鲁迅在小说中有这么一句:“但是, 谈话总是不投机, 于是不多久, 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汪老先生在《关于小说语言》一文中这样品味道:“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 仿佛被世界所遗弃, 孑然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 也都未觉察, 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 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 确实不投机。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儿了, 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 鲁迅只有走。”
如果我们借鉴汪老的理解来学习课文, 恐怕就不必担心没有语文味了。语文味正是从对言语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
2.我们需用读来咀嚼文本, 沉浸醲郁。
现代文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的咀嚼层面之上, 那样必然导致对文本的“肢解式”阅读, 完全丧失文本的美感所在。杜绝这种不良倾向的最好方法就是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 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 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 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 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 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因此, 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 在现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 让学生初读文本, 学生能知晓文章写的是安塞腰鼓表演之场面, 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气势;再读文本, 学生能初步再现安塞腰鼓的场面之宏大、鼓声之壮阔、后生之雄健、舞姿之奇丽;三读文本, 学生自然会发现文本开头、结尾之静, 中间之动, 动静相生, 而且还能读出文本中多次重复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 并开始思考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自然就读出了文章的结构之美。
由此可见,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真正咀嚼出其真味, 那么对言语、文本整体二者的品味定要兼重, 整体感知文本可以确定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方向, 读精华言语, 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但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将具体的言语放在整体的文本之中去理解, 才能理解其本来意蕴, 不致于盲人摸象, 管中窥豹。
三、思想在读中沉淀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不是用技巧, 只是用作品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 鼓舞他们前进。”古人作文也有意在笔先、文以载道等精辟论述, 所以叶圣陶先生说:“读一篇文章, 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 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 那就等于白读。”因此, 对学生来说, 现代文阅读也是一项复杂的情感活动。学生阅读文章, 正是与作者无声的交谈,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作者情动而辞发, 读者只有“披文以入情”, 方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读能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倾向, 明晓作者的褒贬爱憎。
读能唤醒沉睡于文字中的情感, 再现于学生心中, 实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 学生得到一种情感体验, 于是, 作者的情感与学生共鸣, 思想在读中沉淀。
如《土地的誓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 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 深夜嗥鸣的蒙古狗, 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 金黄的豆粒, 黑色的土地, 红玉的脸庞, 黑玉的眼睛, 斑斓的山雕, 奔驰的鹿群, 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 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狐仙姑深夜的谰语,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 在朗读时想象文中描绘以故乡美丽景象, 色彩那么斑斓, 物产那么富饶, 写得有声有色, 有形有味, 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如临其境, 内化为作者本人, 在朗读中自然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在第二段写故乡的现状时, 顿时消逝, 感情的强烈对比, 在朗读之中学生会感受非常明显。那么通过朗读, 学生自然理解了文本的思想倾向, 学生也与作者一样, 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热恋, 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2.读能让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 走进作者灵魂深处。
“现代文语言, 尤其是文学作品语言这种东西的长处即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张力, 变得出无穷的花样, 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叶圣陶先生也说过, 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地说, 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 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旨, 没有说出来。因此, 现代文教学, 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 其根本就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其语言的表现力, 走进语言的内部, 感受深刻的意蕴。
如在《雪》的教学中, 学生自读几遍之后, 知道文章写的是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进一步的阅读之中, 学生了解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字里行间, 对两处的雪均有赞美之意。但是, 在此处, 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读, 我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在反复的读中, 有的学生品读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 寒夜又使他结了一层冰, 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 而嘴上的胭脂也退尽了”一句, 读出了作者心中些许遗憾;有的学生品读了“但是”这一词, 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转折;还有的学生品读了“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读出了作者对朔方雪的高度赞美。在此基础上, 对作者战斗精神的认识也就顺理成章了。看来, 读对于我们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 走进作者灵魂深处有着相应重要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读 第5篇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片段描述:
片段1:(读中悟)
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
我趁势继续叫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
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
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
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
……
“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
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
片断2:(悟中读)
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
生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
生2:还有“白银盘”一词也说明洞庭湖很宁静。
师: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这首诗给你的感受吗?
生读……
品味、领悟词语的含义,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主动寻找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的内涵,进而使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升华朗读的情感。
三、教学感言: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无疑是教师教学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在整个小学阶段,朗读的训练也是最为关键,正如《大纲》中所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中读 第6篇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在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采用读前、读中和读后三阶段阅读教学模式。读前活动是阅读的起点,其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后面活动的参与度。本文以外研版重庆市高中《英语》教师用书(必修1-5)中教学活动中的读前活动为例,归纳总结其特点,为今后阅读教学的读前活动设计奠定基础。
二、教学例析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情感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成功的决定因素涉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自尊以及情感参与。因此,设计活动时,应始终把学生置于中心位置,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抓住学生熟知的热点,关注的人物事件或学生喜爱的话题,引出课文主题内容,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导入时的活动一定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较好的相关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形成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为下一步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1]
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下同) 必修1 Module 4 A Social Survey-My Neighborhood的阅读文本A Lively City是以对话的形式介绍厦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学生阅读之前,为激起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用书建议教师先问以下几个问题导入:1). Have you ever been to Xiamen or have you ever heard of Xiamen? 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 3). Suppose I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a city, what should you tell me about it? 通过问题1和2,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畅谈自己所见或所了解的厦门。问题3能引人深思,学生会提出诸多答案,如:气候,食物,风景,交通等。在学生提出答案时,教师可以把它们罗列到黑板上。该步骤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转入下一步的读中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文章谈到的有关厦门的方方面面。通过与黑板上猜想的答案的对比,从而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一个城市。
2.激活学生背景知识。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把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所代表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在设计激活背景知识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顺利阅读文本所需的背景知识,从而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借助同学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或在必要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从而提高读前活动的有效性。
[案例2]
必修2 Module 6 Films and TV Programs的阅读文本Film Review: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是电影《卧虎藏龙》的一则影评。教师参考书建议读前进行看图说话。要求学生讨论该电影海报上的具体内容,然后以“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film? Can you tell anything about the film?”为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每位发言者只需说两三句话,鼓励人人开口。该活动会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发言交流,激活了自己对该电影的背景知识,使接下来的文章阅读水到渠成。
3.预测文本内容。预测是良好的阅读策略,它能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在阅读前思考自己可能拥有的话题相关经历。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文化、教育、生活背景,方能做出合理的设计,从而真正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并进行主动阅读。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篇章标题、文章插图、文章首行或者首段对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性猜测,从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以求证或调整所作预测的动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测呢?下面的案例可供参考。
[案例3]
必修3 Module2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的阅读文本Th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介绍和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分析了贫富的差别。教师用书针对较好的班级或学生建议进行全班讨论,组织学生根据短文题目Th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想象对Human Development将会在哪些方面进行汇报,学生可以说一个词,也可以说很长的句子,如:S1: food, S2: clothes, S3: whether they are hungry, S4: improve life, S5: Are people there poor or rich? S6: Can people go to school? S7: pollution…等。学生预测后,进行读中活动,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了解作者行文的思路。
4.扫清语言障碍。为了避免打断学生的阅读,一种方法就是提前教授文本中的生词,这是十分有用的(I.S.P. Nation, 2004)。在生词的选择上,只需要关注那些对文本理解起障碍作用的词汇,不管它是高频词、低频词或是其它专业词汇,只要它对文本理解是重要的、无法回避的,就需要读前预先处理。
[案例4]
必修1 Module5 A Lesson in a Lab的内容是理科的课程和实验,涉及到诸多不常见的化学专有名词。教师用书建议整合Activities 1&6,通过如下方法熟悉与实验有关的词汇:
第一步:教师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边做边说,引入教材上所涉及的单词。如:experiment, test tubes, Bunsen burner, salt…等。
第二步:朗读操练单词;
第三步: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尽量用刚学过的单词回答。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中读 第7篇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在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采用读前、读中和读后三阶段阅读教学模式。读前活动是阅读的起点,其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后面活动的参与度。本文以外研版重庆市高中《英语》教师用书(必修1-5)中教学活动中的读前活动为例,归纳总结其特点,为今后阅读教学的读前活动设计奠定基础。
二、教学例析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情感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成功的决定因素涉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自尊以及情感参与。因此,设计活动时,应始终把学生置于中心位置,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抓住学生熟知的热点,关注的人物事件或学生喜爱的话题,引出课文主题内容,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导入时的活动一定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较好的相关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形成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为下一步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1]
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下同)必修1 Module 4 A Social Survey-My Neighborhood的阅读文本A Lively City是以对话的形式介绍厦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学生阅读之前,为激起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用书建议教师先问以下几个问题导入:1).Have you ever been to Xiamen or have you ever heard of Xiamen?2).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3).Suppose I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a city,what should you tell me about it?通过问题1和2,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畅谈自己所见或所了解的厦门。问题3能引人深思,学生会提出诸多答案,如:气候,食物,风景,交通等。在学生提出答案时,教师可以把它们罗列到黑板上。该步骤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转入下一步的读中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文章谈到的有关厦门的方方面面。通过与黑板上猜想的答案的对比,从而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一个城市。
2.激活学生背景知识。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把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所代表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在设计激活背景知识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顺利阅读文本所需的背景知识,从而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借助同学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或在必要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从而提高读前活动的有效性。
[案例2]
必修2 Module 6 Films and TV Programs的阅读文本Film Review: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是电影《卧虎藏龙》的一则影评。教师参考书建议读前进行看图说话。要求学生讨论该电影海报上的具体内容,然后以“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film?Can you tell anything about the film?”为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每位发言者只需说两三句话,鼓励人人开口。该活动会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发言交流,激活了自己对该电影的背景知识,使接下来的文章阅读水到渠成。
3.预测文本内容。预测是良好的阅读策略,它能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在阅读前思考自己可能拥有的话题相关经历。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文化、教育、生活背景,方能做出合理的设计,从而真正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并进行主动阅读。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篇章标题、文章插图、文章首行或者首段对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性猜测,从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以求证或调整所作预测的动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测呢?下面的案例可供参考。
[案例3]
必修3 Module2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的阅读文本Th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介绍和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分析了贫富的差别。教师用书针对较好的班级或学生建议进行全班讨论,组织学生根据短文题目Th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想象对Human Development将会在哪些方面进行汇报,学生可以说一个词,也可以说很长的句子,如:S1:food,S2:clothes,S3:whether they are hungry,S4:improve life,S5:Are people there poor or rich?S6:Can people go to school?S7:pollution…等。学生预测后,进行读中活动,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了解作者行文的思路。
4.扫清语言障碍。为了避免打断学生的阅读,一种方法就是提前教授文本中的生词,这是十分有用的(I.S.P.Nation,2004)。在生词的选择上,只需要关注那些对文本理解起障碍作用的词汇,不管它是高频词、低频词或是其它专业词汇,只要它对文本理解是重要的、无法回避的,就需要读前预先处理。
[案例4]
必修1 Module5 A Lesson in a Lab的内容是理科的课程和实验,涉及到诸多不常见的化学专有名词。教师用书建议整合Activities 1&6,通过如下方法熟悉与实验有关的词汇:
第一步:教师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边做边说,引入教材上所涉及的单词。如:experiment,test tubes,Bunsen burner,salt…等。
第二步:朗读操练单词;
第三步: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尽量用刚学过的单词回答。
三、结束语
谈语文教学中读的培养 第8篇
作为学生时期学习生涯初始的小学阶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探索能力的培养是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阅读作为学生接触、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构成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方面是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以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自身的长足发展和日后良好学习生活的奠基之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锻炼,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明智之举, 也是作为教务人员履行教育职责,培养国家人才的必然选择。
2.以明确目标为指引,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正式实施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培养教学的教学目的。以明确的教学目的作为指引来指导教学活动的进行,才能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轨道,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阅读技能。
2.1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的学科知识,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和读写能力,才能为自身的综合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2.2感受阅读过程
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得出最真实、 最直观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和辅助下,切实体验阅读的乐趣。通过实际的阅读体会, 锻炼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在小学阶段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以实践和亲身参与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培养作用,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2.3改革阅读教学
基于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留下的教学弊端,我们有必要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改革。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一味地布置阅读任务,并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阅读水平,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们应加强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视,以使其更符合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策略。
3.以阶段教学为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中,我们要针对“小学阶段”这一特点进行培养方案的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各项能力都处于萌发阶段,对此我们要加以引导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阅读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中通过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掌握阅读,以难度的加深来激发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更利于学生掌握阅读能力。
3.1阅读顺畅的初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不对学生有过多的阅读技巧的要求,单纯的以帮助学生达到通读全文为目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主要以培养他们的文字感知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阅读为目标,使他们拥有一定的语感,会正确断句、断字,为日后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对于高年级学生, 我们要求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完整感受阅读内容,理解文章大意,能够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阅读问题,新旧知识交替以刺激他们更好的学习。
3.2理解内容的中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以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为目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对文字、句子、段落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字水平, 一方面锻炼了阅读能力,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不仅如此,通过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在头脑中生成故事情节画面,会思考人物关系,会判断文章内容,在这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逻辑能力都将得到很好的锻炼。
3.3运用文字的高级阶段
在能够读顺、读懂文章的前提下,我们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达到对其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掌握语言方法。通过进行阅读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达到对学生基础培养的目的。
4.总结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第9篇
一、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 学生的情绪易受教师的感染, 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 有组织、有计划地读, 在朗读中要声情并茂, 以文中主角的感情, 配上动作、表情吸引学生, 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所以, 教师要运用各种高效的方法, 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把文章表现的意境展现出来, 把学生带入情境中, 使学生受到感染,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移情入境, 如闻其声, 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不同, 采用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科学地充分地运用文章精美的词句, 优美的片段, 使学生全身心朗读, 让他们自己去品味感悟, 学生便可在欢快的学习气氛中完成任务。
二、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 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好的文本就应让学生通过读来体悟、品味和领会。文章读得越多, 学生理解得越透彻明了, 因此, 文本就应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读可以使学生了解语句的结构, 把握语句的朗读节奏。如果一篇词组丰富、语句优美的文本能够让学生反复朗读, 达到熟读成诵, 文本中的语言就会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财富。那么, 学生在平常的写作中就会有话可说, 有句可写, 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部分学生对文本把握得不好, 词句运用得不熟练, 达不到把握文本内涵主旨的目的, 这就说明他们文本分析的能力不强, 也就是所谓的“悟性”不高。这个悟性怎么培养?必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文本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 除了加强并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外, 还要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 也就是让学生在认识语言, 读懂语言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朗读中, 学生不仅能有所知, 而且能有所感。在朗读过程中, 眼、口、耳等多个器官同时活动, 有助于增强记忆, 一些难以言传的词语通过朗读可以意会, 进而想象其情境, 可以发展想象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读的方式, 推敲文字, 引领学生去大胆感这时经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学生在仔细品读妙词佳句的基础上, 才能放开思绪的翅膀融入到课文中去。例如, 我在教读朱自清的《春》时, 是这样做的。我一边指导学生朗读, 一边启发学生在朗读时发挥想象,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在读“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段时, 学生朗读多遍后有人提出:“这一段是写风, 但为什么要写与风无关的事———‘母亲的手’‘泥土的气息’‘鸟的歌唱’呢?”我鼓励学生自己回答。有的同学马上站起来说:“因为风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 作者用人们可以感觉到的事物来写风的形象, 从触觉到嗅觉, 再到听觉, 显得有形、有味、有情了。”这样的一问一答, 既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也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并在想象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 语文就是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形象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揭露人生的真谛, 赞扬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语文教学还以一种无法抗拒的能量, 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情操, 美化着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 伴随着语文知识的传授, 语文能力的提升, 也必然有着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荡涤。语文课的内容耐人寻味, 给学生以启迪, 能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通过与课文真真切切的畅谈, 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学生们经过体悟文本思想内涵后随之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品味人生, 感悟人生的目的。
朗读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操。让学生通过朗读、熟读、诵读三个环节, 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理解能力, 提升巧妙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 教师针对课上的朗读, 应起到一个较好的引导作用, 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才会使学生能够常读常新, 百读不厌。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 要勤读、多思、不断训练才能提高朗读水平。即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好朗读, 充分体现自我的主体作用, 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体验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好多优美的文本和片断, 有些学生尽管通过理解还不能达到体悟文本内涵的程度, 更谈不上去欣赏文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特之处。教师更应顺势引导让学生多读, 多品味, 在读中慢慢理解并感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经历的丰富, 阅读能力的增强, 自然就会对以前不懂或者懂得不透彻的东西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 并和他们达成共识。
阅读教学中读 第10篇
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 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对从事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情感态度等。然而走进课堂,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
上课伊始, 教师出示书本例题: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教师尴尬地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一位孩子站起来说:看了数学书, 书上有公式。有的孩子说:我父母告诉我的。还有的孩子说:我去上兴趣班学的。
案例二: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
下面的两个角, 哪个大?哪个小?太低, 学生没有探究的兴趣;学习起点高,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分,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因此,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着重从逻辑起点、现实起点两方面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从“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
1. 有效把握教材, 读懂学生的逻辑起点
教师应在有效地把握教材、准确领会教材编排目的的基础上,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 准确找到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把握教材, 把握教学的难点。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前, 通过阅读教参和前后教材得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主要运用转化的思想, 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新知识, 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掌握, 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 有利于学生学会推导方法, 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为几何知识的深入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是把平行四边形分割后拼成长方形的, 因此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是学习的难点。
2. 通过前测分析, 读懂学生的现实起点
(1) 通过访谈分析, 读懂学生的活动经验。访谈交流, 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各个类型学生的谈话了解他们对某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活动经验的积累, 对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用“迁移”的方法, 把旧知识的学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种活动经验积累为学生自主探索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本活动基础。
通过访谈分析, 读懂学生的活动经验, 有利于开展适合学生实际的探索活动, 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 精心预测学生的现实起点。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经验把握教学的现实起点。这就需要教师做充分的课堂前测, 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 获取有关问题的真实、系统的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处理并得出结论,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过程。
通过前测, 深入了解、分析和掌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以“学法”定“教法”, 从而增强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努力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第11篇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由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这种转轨将使我国的基础教育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手段万变。今天我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广大同仁发表自己的一点小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背诵一些基本的课文并不是就能理解课文内容了。有些课文中逐步提高到了停顿、节奏、轻读、重读、小停、拖音,并做了明确的提示和指导,因此循纲据本,尤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尚今天的语文的重读非常重要。
语文教学重读,有何益处?首先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识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印证它最明显。我有这样的体会:一篇课文, 如果让学生在授课前反复阅读预习,那在讲析课文时就觉得得心应手;相反:授课前不先让学生阅读,教师讲析起来就如向学生讲“天书”,学生听起来漫无边际,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
语文重读有利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古人讲得好读书破 万卷,下笔信如神。”我从教语文十多年,对这句话体会最深。凡学 生作文水平好的总结起来没有一个不是多读的结果,尤其是平时自己写点东西也会有这样的体会,比如你想写对这本新编语文册素材的认识,那么你首先就得把这本教材看上几遍,由认识到理解后,才能抓住课文中实质性的东西,要写得好一点,恐怕要读的变数更多,总之要多读,只有多读了,才有积累;积累得多了,写起文章才自如。否则硬写,写出的文章恐怕也是“涩”“瘪”毫无色彩,更不能谈上生动感人了。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读得太少,肚子里无“货”。
语文教学重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常言说得好“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这里讲的“会诌”,关键;在于“会”,要“会诌”肚子里没有 “货”是不行的;只有读得多了,才能”会诌”;我们语文教师恐怕都会有这种体会,平时教学,遇到文质兼优的语段,往往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多了,语言的积累也就越多,语言表达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
当然,在强调朗读重要性的同时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朗读的质。不能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毫不感情,毫无停顿,叽里呱啦,一通乱读,学生在朗读时应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
(2)注意朗读的量。当然朗读这不是越多越好,所谓“物极必反”我们应把握好这个度,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能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
(3)发挥朗读的多样性。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要多样化,学生们便会感到厌倦和枯燥无味,所以在读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合作读,也可以选用自己的喜欢方式读,还可以采用引读、帮读、领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4)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名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我在上课时让学生读课文时,当一个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便让另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发表自己对这位同学的看法,然后自己试着再读,教师进行有效点评,总结出一个好的方法,接着我再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同学的语气读一遍,最后全班学生念的时候效果就很好,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们慢慢学会了朗读技巧,因此朗读能力不断提高。
(5)注重朗读评价。在教学中,老师应多采取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并善于鼓励和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一个词,一句话给予充分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更加自信,因而朗读的兴趣就会更高。
阅读教学中读 第12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处于被动
虽然当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但我国国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过深,存在严重的阶级意识,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或出于对教师的尊敬,或处于畏惧,始终无法将自身与教师划在同一水平线,而教师往往也是如此,因此即使教育理念发生变化,此种观念也未得到转变,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是盲目吸收,并在考试中应用出来。此种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自身思维的拓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即是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若不提出问题,小学生即会保持沉默,缺乏主动性。另外,近年来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做出了升华,知识深度明显比以往更具挑战性,此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二)教学方式落后
鉴于小学生独有的特性,导致许多新型教学方式难以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依然处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子下,难以实现创新,尤其在乡村小学中此种情况更加明显。多媒体教学、合作学习法等新型教学方式在乡村小学中难以开展,一是因为受资金因素约束,乡村小学难以支付高额的计算机费用;二是乡村小学中教师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其往往难以掌握新型教学方式的精髓,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实现价值。而即使城市小学也会出现此种情况,其认为小学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有限,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可以充分解决小学教育问题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法的应用
(一)导读要认真
教师的根本任务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自身能够掌握更多学习技能,提升学习能动性,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读书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此点,并将此优势无限放大,积极引导学生自行读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在讲书时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或发挥自身想象力来猜想答案等,此种方式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也能够避免学生逐渐对文字产生厌倦心理。教师时常提出问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渐渐对课文产生问题,会在不自觉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自发寻找答案,这对于其今后的语文学习而言极为有利。
(二)导思要灵活
小学作文已经成为小学语文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小学生受自身能力因素影响,导致作为水平不佳,众所周知,写作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但如果在小学时期养成了不良的写作习惯,甚至限制了写作思维,学生今后的作文写作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甚至会成为影响其整体分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展开思考,思考其为什么会发生此种现象、如何解决该现象等,或思考如何将此现象融入作文写作中等,教师切勿限制学生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正是小学生的特色,导思的方式和角度均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知识、年龄的增长而做出改变,切勿一成不变。
(三)导议要深入
小学生往往对于课文的理解过于片面,为了更好地解决此问题,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做出的答案进行评价,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提出质疑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讨论中,教师要注意自身主导程度,既要给予空间又要适当把握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不要害怕失误,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向其设置相同或不同的问题,此种讨论形式更具教学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我国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备受关注,如何使小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促进素质教育提升也是目前教育界较为关注的话题,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应措施,但似乎收效不大,多种不利因素并存导致结合教学法难以在小学语文中得以高效应用,因此今后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使不利因素尽早得以消除。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国也相继完成了教育改革以及高校扩招,使得我国广大学子能够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小学语文在小学学习阶段占据主要地位,其教学效果如何更是备受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法的应用,以期能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读思议导,结合教学法,应用
参考文献
[1]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
[2]陈寿宗.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
阅读教学中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