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英语精读课程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英语精读课程范文(精选12篇)

英语精读课程 第1篇

1. Free talk 5'

顾名思义———自由谈,本环节是在师生间相互问好后进行的课堂活动,要求5~8位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1分钟左右的小故事,小笑话,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此环节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活跃课堂气氛,是正课的预热,为开展其他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2. Dictation 5'

单词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课堂上教师利用五分钟时间将上节课所学单词以及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单词,按照4:1的比例做听写,教师说汉语,学生迅速写出英语单词。此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预习复习单词的习惯,并且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复习情况。

3. Fast reading 5'

fast reading———快速阅读。阅读训练是英语语言学习学致用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此训练过程中会运用到skimming,scanning这两种阅读技巧。以往的精读课程并不将阅读训练系统的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而是将阅读训练留做课后作业。学生们不能有效利用时间进行训练,往往是5分钟可以做完的,拖到10分钟。有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为了完成作业,会出现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或者自己乱编答案等情况。快速阅读这一教学步骤的设置,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并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最初选取阅读材料时要选取难度较小的文章进行训练,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进程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30'

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一种语言环境,通过多次练习提高水平。通过此步骤的设置秉着精讲多练的原则,在有限的二十分钟内,讲解的知识点的数量不超过10个,并且详略得当,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迅速掌握其用法。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入大量的上口练习。通过一系列从单词到词组再到句子的训练过程,学生们对造句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造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趣味横生,妙语连珠。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句子成为学生们学习之余仍经常使用的高频句子。这一步骤为下一步making sentences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Making sentences&Recitation 30'

给学生10分钟时间根据所学过的单词词组造句子,以分组比赛形式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并活跃课堂气氛。背诵,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记忆手段,在语言学习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建立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同时综合运用脑、耳、口等功能,兼具速度要求的动态语言学习过程。综观各种风靡国内外的学习方法,无论是疯狂英语,还是新东方,无论是单词学习,还是句型学习,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背诵。离开了背诵,要想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恐怕是天方夜谭。下面本文将结合朗读和背诵的优势,对这一训练方式加以分析和论述。以New Headway Intermediate第二单元Get happy中的课文The clown doctor为例,课文篇幅较长节选地段作为背诵段,本段一共六句话,在对课文进行前五步的讲解练习分析后,学生已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步:学生熟读课文,教师对重点生单词进行纠音,如:extremely,nonsense,balloon,yelling等,时间2分钟。

第二步:背诵中文译文,时间5分钟,要求背诵流利。

第三步:根据所背诵的中文逐句背诵英文原文,时间10分钟。

第四步:学生巩固背诵全文,教师抽查,时间3分钟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学生们在熟练掌握这一方法后可以大大缩短背诵时间,对学生听力口语写作的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6. Revision 15'

课上复习贯彻精讲多练,本步骤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包括单词游戏(单词拼写,故事接龙,图示法),快速阅读,造句,短语练习,背诵技巧,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便于课后复习。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教学方法及步骤的研究从知识层面到应用层面的讨论希望能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经过实践,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这对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某种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大胆改革,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本,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英语教学中以听、说、读、写为基础的分课型教学(听力课,口语课,精读课,泛读课,写作课)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日趋彰显,精读课程作为首要课程在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英语精读课上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

关键词:精读课,教学方法,效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高职外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2001,11.

[3]Rost,M.listening in act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8-24.

[4]王宗炎.朗读与英语学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161.

英语精读课程 第2篇

学习过程监控对英语精读课程教与学的促进

学习过程监控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与学统一的有效措施,因此,对其规律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作 者:周贤东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电大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学习过程监控   依据   精读课程   教学   学习  促进  

论大一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与实练 第3篇

【关键词】大一 英语精读 教学 实练

精读课作为大一阶段的专业技能课程,并不同于学生在高中时期所接触到的“英语”课,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精读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和单纯英语学科学习之间的区别,转变学生在高中时期养成的“老师讲,学生记”的固有学习模式,向“独立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转变。

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精读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培养教师与学生的配合默契,即做到让学生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师简单的语言信号或肢体语言做出及时反应,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要完成这一点,教师须注重课上、课下与学生实现良好沟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教师。其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到大学的学习模式中,从心理上依然对教师存在“依赖感”,故应在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与“实练”:

首先,建立“学习成果=预习效果+听课效果+复习效果”的学习理念,预习作业作为“精读”教学环节中的第一个“实练”环节,如何布置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要素:

1.精读作业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到45分钟为好,过长的作业时间会给学生带来疲惫感。

2.预习作业模式应符合语言“字、词、句”的递进思维模式,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遣词造句的良好习惯。大一学生的配合度较高,只要教师不辞辛劳地对学生实施监管和有效地作业检查,就能得到相应的效果。

其次,重点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具体实操时可以沿用以下的步奏——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应包括将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要求学生按照以下的方式来做好预习工作——通过使用字典,查出教师所给的重点单词或短语的意思(中文解释和英文释义),并记下改单词(词条)的重点搭配或固定搭配;并使用该单词(词条)做造句练习,以完成首次“实练”。

再次,教师课程教学推进方法应得当,首先在备课环节中,教师的备课应分为两个部分——备学生、备课程。备学生是指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选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90后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观点,所以教师应当首先了解学生的独特个性,而后因材施教;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细化、量化。对各个课堂教学环节做有针对性的分类——分为教师完成部分和学生完成部分(在学生的各环节作业中加以体现),特别是对于学生完成部分应具体化,实例化并具备可完成性。与此同时,教师上课时应将教学内容细化,环节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加以实施,由已知的向未知的进行推进。

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课“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为例,由于“夜莺与玫瑰”的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故本课教学任务的一大重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英语文章写作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并通过课堂实操,让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三种比喻方式的使用技巧。在备课文时,我个人首先要求学生将文章进行分段,并简要写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而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的步奏来开展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朗读出现了第一种比喻手法的重点句“She passed through the grove like a shadow, and like a shadow she sailed across the garden.”并请学生做集体口译练习。

2.让学生再次阅读句子,找到该比喻句中的本体(nightingale)和喻体(shadow),以及用于表达比喻修饰概念的词(like)。

3.在完成上述两个教学步奏之后,学生就可以形成“like”可用作比喻修饰,其意思为“像……一样”的第一印象。而后给出其他的实例练习(教师给本体,学生找喻体或教师给喻体,学生联想本体)以巩固对“like”一词做介词,表比喻的理解。

综上所述,精读课程作为一门涵盖甚广的科目,要让学生真正地达到“能用所学”,需要教师首先确立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的思想,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来做好备课工作,同时帮助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过程做好有计划性的,有目的性的教学和实练工作,这样周而往复,就能帮助学生慢慢地摆脱过去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逐步向“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迈进。

参考文献:

[1]杨连瑞.英语教学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庭乡.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分析[J].外语界. 1998.

[4]蔡基刚.大学英语精读课新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1.

英语精读课程 第4篇

一、引言

在高校的课程评估体系中, 课程特色所占权重较大, 也是衡量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和参考值, 课程特色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出色教学效果的反应。课程特色是课程建设内涵的呈现, 《英课程特色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方向。

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对复合人才的需求方向, 英语课程建设与专业方向、社会需求以及国际化趋势相结合是必然发展趋势。当前, 英语能力考核已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向国际化的雅思考试以及与行业相关的各类等级考试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英语精读》课程作为一门英语综合课程, 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综合能力, 还要衔接职业与文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因此, 《英语精读》课程的特色建设是需要创新、独特、出色, 体现其与专业和各种社会发展因素相关的独特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性。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定位

护理类 (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 简称国护专业, 主要是培养国际化护士以及适应国内外护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 拓宽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英语精读》课程定位于国护专业各类英语课的核心课程, 即以《英语精读》为主要课程, 同时与相关英语辅助课程和相关语言类考试进行有效衔接, 即实现与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的衔接以及与医护英语考试 (METS) 、雅思考试 (IELTS) 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CET-4) 等语言类考试的衔接, 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为学生未来深造和就业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英语精读》课程设计

《英语精读》课程在设计上注重教学模式及内容与社会要求紧密接轨, 具有国际化和社会化特点。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三个目标, 即“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拓展职业”。以目标引领教学, 将医护英语考试、雅思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多元文化交际的内容有效渗入《阅读》课程教学中, 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综合的语言应用能力及多元文化交际能力, 使本课程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四、《英语精读》课程特色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 在该课程特色建设中, 实现了“三个目标”“四个结合”和“两个转变”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立, 践行“3+4+2”的新教学体系。有效渗入雅思、医护英语、大学英语四级和多元文化元素。

1. 三个目标

为了有效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国际化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 《英语精读》课程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三个目标学年, 即“基础夯实年”“能力提升年”和“职业拓展年”, 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即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拓展职业这三个目标。

(1) 夯实基础。在基础夯实阶段, 我们以《大学英语精读》1~4册教材内容为核心, 从听力、口语、语法和写作四个方面进行能力辐射, 注重词汇、语法和长难句分析的基础学习, 为阅读能力的提高稳扎语言基础, 逐步渗透医护英语和四级内容, 努力使学生METS-2考试能力达标。

(2) 提升能力。在能力提高阶段, 本课程在继续提高学生医护英语水平和四级能力的同时开始渗透“雅思”阅读理解内容的精讲练习, 与课本内容进行知识链接和扩展, 引导学生以精读课文的主题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延伸性自主学习, 教师辅助提供各类英语学习网站 (包括四级英语、雅思, 医护英语的各类学习网站) , 学生把自学成果进行形式各异的展示, 同时本阶段, 力争使学生在METS-3和CET-4考试能力达标。

(3) 拓展职业。在职业拓展阶段, 全面提升雅思阅读能力, 开展雅思阅读培训,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整体教学从国护专业和跨文化交际方向进行教学内容的文化链接、内容更新及进行专业内容的英语导读和文化领域有效学习, 为培养出国护士奠定专业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四个结合

在三个目标引领下使得课内课外充分结合, 在整体教学中始终坚持IELTS、METS、CET-4和多元文化四种元素的有效渗入,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上实现了“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结合”“考试模式与CET-4题型的结合”“教学内容与IELTS标准结合”“语言应用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英语的多元识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厚重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文化底蕴,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活力。

3. 两个转变

基于这种新课程体系建设, 英语精读课程实现了“传统化向国际化转变”和“普通英语教学向行业英语教学转变”。

五、该课程特色的效果和影响

该课程在建设中能够基于网络、优化课堂、延伸课外, 自主学习、全能提高, 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和立体化, 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与自主化, 具体表现如下:

(1) 教学理念先进。融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教学设计多元化。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将医护英语、雅思、四级考试和多元文化交际四元素有效的渗入精读课教学中, 优化课堂、延伸课外、结合专业、融合国际化考试标准, 形成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

(3) 教研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教师在精读课的深入改革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 “灵感创意, 幽默课堂“活动、说课报告会以及对IELTS、METS、CET-4相关内容的教学研讨活动等, 都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教研活动内容, 使得教师之间能够互相交流教学经验, 互通有无, 做到教学方法的兼收并蓄和有效创新。为“3+4+2”的新教学体系的实际践行和再创新提供了内在保证。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早晚课辅导、英文日记比赛、英语能力竞赛以及全国每年一次的英语模仿朗读比赛和演讲比赛活动, 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4) 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和电子光盘的运用为学生创设多维度的课堂教学环境, 同时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 提供学生英语学习网站进行知识链接, 在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趣味性, 强调学生学习的交际性、互动性、主动性。

总之, 本课程注重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培养了许多学生在全国涉外护理演讲比赛中获奖, 四级考试和医护英语考试过级率逐年提升, 雅思考试效果喜人。针对性强, 实用性强, 教学效果显著, 突出了该课程的独特性和出色性。

摘要:依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要求,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趋势, 介绍了英语精读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定位及其课程设计, 并详细阐述了该课程的“3+4+2”新教学体系的特色, 即在三个教学阶段有效渗入雅思、医护英语、大学英语四级和多元文化元素, 实现传统化向国际化转变, 普通英语教学向行业英语教学转变的特色, 并对此特色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程,课程特色,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慧仙.高校课程的特色:内涵与评估[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5, (8) .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精读课后题答案 第5篇

2.为了挫败各种蓄意培植的低人一等的心态,黑人必须要直起腰来宣布自己高贵的人格。

3.黑人必须以一种竭尽全力自尊自重的精神,大胆抛弃自我克制的枷锁。

4.必须懂得没有爱的权利是毫无节制,易被滥用的,而没有权利的爱则是多愁善感,脆弱无力的。

5.正是这种邪恶的权利和没有权势的道义的冲突构成了我们时代的主要危机。

6.在本世纪之初,这种建议会受到嘲笑和谴责,认为它对主动性和责任感起负面作用。

7.事实上,人们从事改善人类处境的工作,从事传播知识、增强实力、丰富文学财富以及升华思想的工作并不是为论文谋生。8.······它能够花费几十亿美元帮助上帝的孩子自立于这个世界。9.除非主张暴力的少数人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情与支持,不和他们对抗,否则,暴力革命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成功的。10.我们要懂得道义的苍穹长又长,但它终将落向正义。Lesson 2 Key to Explanation 1.I imagined myself as different types of prodigy, trying to find out which one suited me the best.2.I had new thoughts, which were filled with a strong spirit of disobedience and rebellion.3.The girl was Shirley Temple-like, slightly rude but in an amusing way.4.When I said those words, I felt that some very nasty thoughts had got out of my chest, and so I felt scared.But at the same time I felt good, relieved, because those nasty things had been suppressed in my heart for some time and they had got out at last.5.I could feel that her anger had reached the point where her self-control would collapse, and wanted to see what my mother would do when she lost complete control of herself.6.When the lid to the piano was closed, it shut out the dust and also put an end to my misery and her dreams.Key to Translation A.Phrases 1.几乎不用首付现款 2.过高的希望和达不到的期盼 3.短路

4.我家起居室的唯一摆设 5.不自然的微笑 6.力气大得吓人 7.自行其是 B.Sentences 1.我的头发没有做出我要的大卷花,而是给我弄成一头乱蓬蓬的黑色小卷毛。

2.在她告诉我答案前,她对了对手中的杂志,看看赫尔辛基是否能这样发音。

3.她似乎被这音乐吸引住了,这钢琴曲不长,但有点狂乱,有着迷人的特点,乐曲一开始是快节奏的,接着是欢快跳动的节拍,然后又回到嬉戏的部分。

4.如果她的才气和她的脾气一样大,她早就出名了。

5.我最喜欢练习的部分是花哨的谢幕行礼动作:先出右脚,脚尖点在地毯的玫瑰图案上,身子侧摆,左腿弯曲,抬头,微笑。6.一股凉气从头顶开始,然后一点点传到全身,但我却不能停止演奏,双手好像着了魔似的。我不停地想,我的手指会调整好,就像火车会被扳到正确的轨道上。7.她的脸部失去了表情,嘴巴紧闭,双臂无力的垂下。她退出了房间,神色惊异,好像一小片枯黄的树叶被风吹走了,那样的单薄、脆弱、毫无生气。

8.我第一次,或好像感觉是第一次,注意到右边的乐曲,它的名称是“心满意足”。我也试着弹这首曲子。它的曲调比较轻松,但节奏同样流畅,不是很难。“祈求的孩子”较短、较慢,而“心满意足”更长、更快一些。在我弹了几遍之后,我意识到,原来这两个曲子是同一首歌的两个组成部分。Lesson 3 Key to explanation 1.Yet globalization is not something that you can accept or reject, it is already a matter of life which you will encounter and have to respond to every day.2.Political groups with broad support have come into being to take advantage of existing worries and uneasiness among the people about foreign “cultural assault”.3.…in China, the two trends of closed-door and open-door policies have long been struggling for dominance.4.The Chinese people should continue to live a backward life while we live comfortably with all modern conveniences.5.…westernization is a concept full of self-contradiction and held by people of very different backgrounds or views.6.In trying to find out what will be the future trend, you do not need to be fashionable yourself.All you need is awareness, that is to say, you need to be on the alert, to be observant.7.He was moving around, playing a game through the Internet with people living in different time zones, thus their activities on the computer broke down time zone limits.8.The Gucci store did not expect that in the first two weeks of its opening in Shanghai business could be so good.9.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 know I need some theory as guideline to help me in my study of global cultures as globalization, to guide me through such a variety of cultural phenomena.10.The way of showing repentance might be peculiar to the Jews, but he strong desire of gaining forgiveness from God is common, shared by all.Key to Translation 1.我们今天正经历着一种世界范围文化剧变的阵痛,一种习俗与追求的结构性变化,用社会科学家奇特的词汇来称呼这种变化,就叫“全球化”。

2.不管他们的背景和纲领如何,这些对全球化持反对态度的人深信西方的影响---往往等同于美国的影响---会把所有文化上的差异一一压平,就像一位观察家所说的,最终产生一个麦当劳世界,一个充斥美国货和体现美国价值观的世界。

3.不过我也发现文化就如同构成文化的民族一样,善于随机应变,富有弹性而且不可预测。

4.现今原创极为困难。因此,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把现存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拿出一个新玩意儿来。

5.26万中国妇女每个月都在阅读《时尚》杂志,那些开领低胸的画页及其他内容。

6.灯光熄灭,有一阵子,黑暗中唯一的声音就是一部价格昂贵的照相机自动倒卷时发出得到声音。

英语精读课程 第6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精读课程任务型教学法Willis模式可行性优势及建议

商务英语精读课是大学一、二年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点课程。它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介绍基础商务知识,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和信息获取整合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商务英语知识解决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学生不仅渴求知识的“输入”,而且对“输出”知识来“做事”的要求变得更强烈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也应随之而变。

一、商务英语精读教学现状

笔者曾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06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商务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情况做过问卷调查。据统计,92%的学生表示对本课程有强烈兴趣,8%的学生认为不感兴趣。这些学生表示以下两个原因导致他们对本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方法单一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很少有机会学以致用。有近96%的学生认为,他们不能在口语和写作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重点单词和短语表达;16%的学生认为如果教师没有对新词和短语作更详细的解释和举例,那节课就什么也没学到。86%的学生表示掌握了句子分析方法,但因课外知识缺乏,商务知识和专业术语陌生,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课程多采用语法翻译法等传统3P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视语言知识的“输入”。而不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有碍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获取知识的全面性;忽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令学生对教师有较大的依赖性。商务英语精读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和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因此,对商务思维的训练、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扩展都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中的要求是: “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在学习了解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后,笔者尝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解决这些问题。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特征

任务型教学法最初由印度语言学家N,S,Prabhu创立,他认为当学生将注意力更集中于任务而不是所使用的语言上时,学习将会更加有效。Peter Skehan从认知法的角度归纳了“任务型”中的任务有如下五个特征:任务意义是主要的,其中有交际问题需解决,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有某种相关性,要优先考虑如何完成任务,根据结果进行任务评估。简而言之,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是:设计有意义、有目的地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学生需要使用语言完成任务。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精读中的可行性分析

结合商务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现状和任务型教学法的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精读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1任务。根据Richards,J,C,etal对任务的定义是:“为达到某一具体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任务的不同方面(目标、步骤、顺序、进度、结果、学习策略、评估、参与情况、资源和语言)会影响在语言教学中的使用”。在商务英语精读课上,任务可以采取以下多种形式:第一,学生以提高英语语言学习效果和辅助学习商务知识为目的,使用英语进行信息理解、分析并获取知识、巩固原有知识的活动;第二,根据英语语言知识和获取的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并能进一步提出自我创新、且能有效解决问题的交际或互动活动。任务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常见的如讨论、小组报告、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多媒体的使用,任务教学法还可以采取专题采访、制作幻灯片、录制音频视频、制作海报手册、编辑报纸杂志等学生喜欢的形式。

2任务的设计。根据魏永红在《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情境在形成对语言的整体、动态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合作学习”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在商务英语精读课堂上,如何将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通过交际能力运用到特定的“任务”中去是设计任务的出发点,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如什么是商标,商标设计对产品销售的作用等)相结合,以探索问题(如应对某著名咖啡品牌销售业绩下滑的对策,如何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等)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是如何进行任务设定和引导实施。笔者在选择、设计和安排任务时,通常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任务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任务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理解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他们对任务的背景知识是否了解,已有知识和经验具备多少,等等。任务难易度的把握和设计,不仅对学生的“语言流利性或准确性两方面起平衡作用”,而且带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任务,可以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增进信心、改进学习方式的机会。

(2)任务的实用度。学生需要什么,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如何让学生得到新知识、发展新技能,设置的任务是否可以使训练目标和学习目标达成一致。

(3)任务的可行度。任务中所涉及的各项活动可以延伸到何种程度,任务包含哪些部分,需要几步完成,由小组合作还是个人独立完成,是开放式解决方案还是封闭式答案,等等。

(4)任务的关联度。Nunan曾提出“任务依属原则”,任务中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属,而不是毫无关联、相互脱离、相互独立的;每一个部分衔接前一个部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3任务的实施步骤。根据Willis的三步法:任务前——任务的介绍和分配,任务中——任务准备和汇报,任务后——重点分析和操练语言并作评价反馈。笔者在课堂上通常会以下列程序进行授课:

(1)任务前——材料储备期。任务前阶段是教师引入任务和引导学生为完成综合活动而积累储备“材料”的阶段。这里的材料指词汇、背景知识、商务知识等。让学生在课前学习每课的词汇和短语,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新词和难词各造两个相关主题的句子存入词汇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每单元主题的意识,帮助他们在学习之前就把相关的词汇、主题信息和个人经历从记忆中调动出来,笔者通常让他们课前带着提纲式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将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长难句分析和理解、商务知识总结、背景知识补充介绍。

(2)任务中——成果展示期。笔者认为,第二阶段是学生展示前期准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阶段。笔者通常为学生设立语境,让他们在任务履行中充分

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他们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3)任务后——总结反馈期。程晓堂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指出, “传统的评价往往把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微观的语言技能作为评价内容,而基于任务的评价则是考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完成任务的结果)。教师应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结果,引导他们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减少焦虑感和害怕开口的胆怯,激励他们敢想敢说敢用。”在商务英语精读课堂上,评价反馈还可以针对学生汇报形式、整体构思、内容安排、例证选择等方面进行具体细致的点评,而不能只简单地做出“好”或“内容有待改进”等泛泛评价。评价可由学生互评和师评组成,主要对以下方面做出评价:内容简洁性和总结性,陈述条理性,思维清晰性,语音语调,形式创新性,合作精神,学习态度。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和缺点

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有以下优势:第一,创造出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主动性,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目的性。第二,对于课文部分的任务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搜集材料、并提炼信息的总结能力,更有助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第三,陈述报告的任务形式,不仅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陈述的技巧;而且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了他们对所提方案的分析能力和最终做出决定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第四,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多层次、多角度和多形式地评价学生提供了可操作的条件。

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精读课堂上的实施还容易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在“用语言做事”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为了意义的表达而忽略了语法的准确度。第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往往难以控制时间,以至于影响对整体课堂任务的实施,课堂较难驾驭。第三,小组活动中,某些组员可能会推卸责任,为了完成任务而让其他组员完成任务,造成任务训练失衡。

五、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建议

根据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精读课堂的实施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五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1教师应结合学生水平、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注意把握任务难易度,发挥创新精神,设计提高学习积极性和锻炼学生交际能力的、贴近实际生活和商务活动的任务。

2教师应根据任务难度预留充分的准备时间,鼓励和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用英语来完成任务。

3应统筹分组和分工情况,优差结合,分工明确。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4做好细致评估,注意表扬学生的进步,树立典范;鼓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平时的表现作为成绩测评的重要参考。

5注意任务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结合使用,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论大一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与实练 第7篇

为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在精读教学过程中, 应首先培养教师与学生的配合默契, 即做到让学生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师简单的语言信号或肢体语言做出及时反应, 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要完成这一点, 教师须注重课上、课下与学生实现良好沟通,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教师。其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到大学的学习模式中, 从心理上依然对教师存在“依赖感”, 故应在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与“实练”:

首先, 建立“学习成果=预习效果+听课效果+复习效果”的学习理念, 预习作业作为“精读”教学环节中的第一个“实练”环节, 如何布置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要素:

1.精读作业时间不宜过长, 以30分钟到45分钟为好, 过长的作业时间会给学生带来疲惫感。

2.预习作业模式应符合语言“字、词、句”的递进思维模式, 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遣词造句的良好习惯。大一学生的配合度较高, 只要教师不辞辛劳地对学生实施监管和有效地作业检查, 就能得到相应的效果。

其次, 重点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具体实操时可以沿用以下的步奏——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应包括将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并要求学生按照以下的方式来做好预习工作——通过使用字典, 查出教师所给的重点单词或短语的意思 (中文解释和英文释义) , 并记下改单词 (词条) 的重点搭配或固定搭配;并使用该单词 (词条) 做造句练习, 以完成首次“实练”。

再次, 教师课程教学推进方法应得当, 首先在备课环节中, 教师的备课应分为两个部分——备学生、备课程。备学生是指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 选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90后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观点, 所以教师应当首先了解学生的独特个性, 而后因材施教;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细化、量化。对各个课堂教学环节做有针对性的分类——分为教师完成部分和学生完成部分 (在学生的各环节作业中加以体现) , 特别是对于学生完成部分应具体化, 实例化并具备可完成性。与此同时, 教师上课时应将教学内容细化, 环节化——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地加以实施, 由已知的向未知的进行推进。

以《现代 大学英语 ( 精读 ) 第一册》 第五课“T h e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为例, 由于“夜莺与玫瑰”的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 故本课教学任务的一大重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英语文章写作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并通过课堂实操, 让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三种比喻方式的使用技巧。在备课文时, 我个人首先要求学生将文章进行分段, 并简要写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而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的步奏来开展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朗读出现了第一种比喻手法的重点句“She passed through the grove like a shadow, and like a shadow she sailed across the garden.”并请学生做集体口译练习。

2 . 让学生再 次阅读句 子 , 找到该比 喻句中的 本体 (nightingale) 和喻体 (shadow) , 以及用于表达比喻修饰概念的词 (like) 。

3 . 在完成上述两个教学步奏之后, 学生就可以形成“like”可用作比喻修饰, 其意思为“像……一样”的第一印象。而后给出其他的实例练习 (教师给本体, 学生找喻体或教师给喻体, 学生联想本体) 以巩固对“like”一词做介词, 表比喻的理解。

综上所述, 精读课程作为一门涵盖甚广的科目, 要让学生真正地达到“能用所学”, 需要教师首先确立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的思想, 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来做好备课工作, 同时帮助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过程做好有计划性的, 有目的性的教学和实练工作, 这样周而往复, 就能帮助学生慢慢地摆脱过去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 逐步向“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迈进。

摘要:英语精读课程是为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型课程, 学生在大一进校接触到“精读”课程时, 会倾向于将“精读”课程与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混为一谈。故在大一阶段, 如何有效地开展精读教学, 有效地将学生引上专业英语学习之路就成为了每位大一精读课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将论述精读课程教学中对“教学”与“实练”的配合与设置。

关键词:大一,英语精读,教学,实练

参考文献

[1]杨连瑞.英语教学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庭乡.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分析[J].外语界.1998.

[4]蔡基刚.大学英语精读课新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1.

英语精读课程 第8篇

关键词:英语精读,高职高专,课堂导入原则,课堂导入方法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1.课堂导入要贴近学生生活,有真实性和针对性。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课堂导入要遵循这一规律,导入的材料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利地导入新课。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课堂导入因人因时而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有的教师一个学期担任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英语课程,但却设计同一种教学导入法,显然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即便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不同的班级也应该有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

2.课堂导入要具有联系相关性。课堂导入的材料要与新课的内容相关,切记偏离重点,说些与新课无关的内容。在教情态动词can、may、must的用法时,有的老师本来想用学生借钱的情况来说明这几个情态动词使用的情形,但却去讨论学生该借钱给哪种品德的学生,显然是偏离了主题。

3.课堂导入时间应该短暂性,导入的时间应避免占用时间过长。课堂导入主要是起引导学生过渡到新课学习的作用,这一教学环节不能占用一堂课过多的时间,应控制在三五几分钟之内,而新课知识的学习才是重点。有的教师导入新课时导入的话题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时教师也兴奋起来了滔滔不绝地讲上个半节课而忘记了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这也是忽略了课堂的重点。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情感渲染导入法。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在教授新课The Titanic时,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的感情介绍当时的情景导入新课。

2.悬念设置导入法。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思想波澜,引诱揭开“谜”底的强烈愿望。这种导入,可直入主题,又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为课文讲述作了铺垫,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在学习How Can I Get to thePost Office?这篇课文时,老师问学生:“Have you lost yourway?”让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接着问学生:“If you loseyour way in America,in Japan,in Mexico or in Greece,howdo you ask local people for direction?”学生思考一会儿后,老师接着说:“If you want to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please read the text carefully。”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

三、情景教学导入法

英语精读课程 第9篇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

通识教育是由英语“general education”翻译过来的,也有学者将它译成“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和其他许多教育学概念一样,很难给通识教育下个明确的定义。自19世纪初期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 Par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至今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著作及著名学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表述各不相同,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通识教育的概念。

对现有的通识教育内涵的各种表述,我们可以分别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等三个角度进行梳理。首先,就通识教育的性质而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一起构成高等教育,它特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人、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同义词,其实质是对自由和人文传统的继承。其次,从通识教育的目标看,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通识教育的内容所关注的是有关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全面素质的教育通识教育。

二、传统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精读课(或大学英语综合课)是全国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的一门课程,也是大学生最重视、费时耗力最多的基础课程,但似乎也是大学生最失望的课程之一。

夏纪梅(2003)对广东重点大学1000多名已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认为自己经过大学两年或三年的英语学习,和入学前相比进步不大的占到55.86%。蔡基刚(2010)对全国10个省市21所大学(分处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山西、湖北、黑龙江,其中“211工程”大学11所,其余均是一般重点本科院校,参加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试点的院校有15所)非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了课程满意度调查,共发出1260份问卷,调查情况也不容乐观。由此可见,传统的课程设置不但难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且在实践中对学生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以上情况表明,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条件的角度对课程进行整合。既然这么多学生不满意大学英语精读,就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研究,找出对策。

三、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对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英语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而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文化内涵决定了它是一门非常适宜融入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一方面,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非常广,通识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几乎都能体现。另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生而且课时较多,开设时间较长,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是一件多快好省、事半功倍的举措,也是可行的。

2003年9月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规定如下: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育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吴鼎民教授(2005)结合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明确提出了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三套车”的教育理念,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三套车”理论无疑为建立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一门拓宽多学科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因此,在我们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重构

首先,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试图以读写译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读写译主线分课本读写译自主学习课堂面授重点讲解文化背景拓展三个步骤。英语课文的学习主要是靠学生自学,老师定期进行单元式的检查和复习。课上主要进行读写译技能方法的讲解。

其次,把英语杂志或者是报刊的文章,例如《英语文摘》引入大学英语精读课堂。进行语篇阅读技巧的分析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背景拓展,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读、写、译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作用重点不在于讲授语言知识,而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通识教育内容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接受英语语言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在英语课堂

评价系统与语篇连贯的人际功能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徐州

摘要:评价是人际意义的一个核心问题,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都必须考虑评价。评价系统的恰当使用对语篇连贯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为依托,着重讨论态度、介入和评价维度在此文中的应用,解答作者如何利用新的词汇语法功能手段与读者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这一问题。

关键词:评价系统语篇连贯人际关系

1. 引言

Thompson(1996)指出:评价是人际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任何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分析都必须考虑评价。Martin(2003)对评价理论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他指出在语篇语义学的层面上有三个系统共同表达人际意义:评价(appraisal)、榷商(negotiation)和参与(involvement)。他的评价系统把评价资源分为三个方面:态度、介入和分级。本文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中挑选一篇文章The Man in the Water,从语篇实际使用的评价资源出发集中讨论态度、介入和评价维度三个方面在此文中的应用,以期解答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新词汇语法功能手段与读者建立关系的问题,并揭示这一评价系统对达成语篇连贯所起的积极作用。

2. 评价系统与语篇连贯

“连贯”是话语或者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很难准确地给它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学者们就一个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说话人/作者和听话人/读者在言语交际中会努力构建话语的连贯关系,因此连贯地取得需要说话人/作者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成功地综合起来,为话语理解提供一定的语境基础;同时,听话人/读者也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来处理语言线索,对这种语境基础进行合理的解释。

那么评价系统与语篇连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评价系统作为人际功能的拓展,超越小句层面以语篇为分析单位,从词汇分析入手揭示了说话人/作者如何建立并调整与听话人读者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说话人/作者为了能在听话人读者身上引起共鸣,激发他们的参与,往往会在自己对描述事物的态度上,语篇的声音来源上,以及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是可能的、可取的、重要的、意外的或可以理解的。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作者会给说话人/作者留下明确或隐含的线索,引导他们不断更新、调整和选择认知语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含义,成功与自己建立有效互动的人际关系。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和科学气息,使课堂不再沉闷、枯燥。

五、结语

新的改革给广大外语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难题,如自我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历层次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新的教学模式的引进。但是,这些问题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相信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能够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真正推向成功。通识教育理念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重构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任务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有效转移。

因此,评价系统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

3. 评价分析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中的一篇文章The Man in the Water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动人故事。故事的背景是1982年发生在美国华盛顿的一场空难。飞机从华盛顿国际机场起飞不久就失控撞上了一座大桥并坠入冰冷的河水中,机上人员除五人外其余全部遇难。而这幸存的五人中有一人在面对死亡时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他把救生员递给他的救生圈不断传给别人,直到自己消失在冰冷的河水中。下面我就以本文为例,集中讨论态度、介入和评价维度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它们对实现语篇连贯的促动作用。

(1)态度

态度主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情感(emotion)、行为准则(ethics)和审美(aesthetics)。在评价理论中相对应的术语为情感、判断和鉴赏。在态度研究中,语言资源解释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及现象所表达的情感,利用词汇资源对行为进行判断,以及对事物的价值进行鉴赏。在The Man in the Water一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语言资源分别对这场空难(disaster)、大自然(nature)和英雄(hero)进行了描述。其中作者用terrible,the worst,failure对disaster作鉴别;用indifferent,immovable,impersonal,enemy对nature作鉴别;用(no less)admirable,alert,commitment,selflessness,stunning,kindness and the best对hero作判定。从这些语言资源可以看出,作者在对空难和大自然的描述中使用了否定评价语,而对英雄则用了大量的肯定评价语。这样的描述可以使读者形成一个鲜明的印象,将冷漠无情的大自然和我们无私勇敢善良的英雄进行鲜明的对比,继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对英雄肃然起敬。评价理论还认为情感可以是即时的升腾和持续的性情。前者可以用动词后者可以用形容词(任绍曾,2008)。

(2)介入

介入关注表示语篇和作者声音来源的语言资源,考察人际意义和概念意义商榷的方式(任绍曾,2008)。Voloshilov认为,书面语篇是某种意识形态的独白,它作出回应,肯定点什么,指望得到可能的应答和反诘,希望得到支持,等等(Martin&White,2005)。在The Man in the Water一文中作者首先对空难、大自然和英雄做了描写,里面有幸存者的声音,共出现了两次,分别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而作者自己的声音却似乎听不到。但是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声音贯穿始终。文章的第一段末尾出现了一个问句:“Why,then,the shock here?”作者预料到读者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不

摘要: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存在费时低效的弊病,亟待改革。通识教育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以通识教育为模式的课程综合化改革。本文结合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实际,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课程,通识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外语研究,2010,(5).

[2]马彦.大学英语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现代大学教育,2009,(4).

[3]彭旭.人文精神与通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15).

[4]孙海涛,李东,王维.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9,(7).

[5]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江苏高教,2005,(4).

英语精读课程 第10篇

建构主义最早出现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 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哲学家维柯, 主要是在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及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现已被教育界广泛应用, 在教学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及学习方法中被动、独立、抽象的弊端, 与我们目前培养有创造性、自立性、实用性人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以建构主义理论, 尤其是其中的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研究的支撑点, 基于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精度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对该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 设计出符合英语专业精度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普通高校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

建构主义早在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那里就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萌芽思想。20世纪, 在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的不断努力下, 建构主义得以不断发展完善。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几大流派: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

虽然构建主义流派众多, 提出问题的角度、使用的研究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但基本观点还是大同小异的:首先, 知识的构建不是被动地、简单地、机械地获得, 而是认知的主体对世界经验的积极理解与反映。所以, 知识的获取不是传递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对外部信息选择性的加工、分析和检验。其次, 个人的世界知识是新知识的增长点, 学习者通过他们已有的丰富经验对现有的问题提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调节现有的知识。

精度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包括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英语专业的精读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其教学效果还不令人十分满意。

(一) 精读教学的课程要求

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精度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两个部分。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的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两门课程的描述是:在基础英语阶段, 通过语言的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 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论能力, 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 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在高级英语阶段, 通过训练学生的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扩大学生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

(二) 精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但在近年的高校教育改革中, 精读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有三:第一,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英语精读要求同时学习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 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技能课, 通过六个学期的学习要想达到又专又精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和不间断的探索和努力。第二, 降低总学时以使学生有更高的学习自主性成为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环节。大部分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时也作了相应下调。教学课时的减少要求教学内容的浓缩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如何在较少的时间内达到基本英文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至关重要。前期积累的厚重是高级英语阶段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第三, 虽然近年来教学界一直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改革, 但始终都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教学似乎仍处于换汤不换药的尴尬局面。

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精读课程教学

建构主义的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理论对于英语精度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其主要特征是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前者是指在每个蕴含知识的问题中都包含着许多广泛的概念, 同时, 每个知识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模式又千差万别。因此,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重视阶段性概念, 乔纳生 (Jonassen, 1991) 等将知识的获取分为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和专家知识学习阶段。表现在具体的精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同样的策略将所学知识分段, 基础英语作为初级阶段而高级英语作为高级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跟踪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初级阶段知识结构的构建

具体的模式是根据学生的特点, 精心设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并充分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在大学一年级阶段, 集中解决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教师可采取课前指导—授课—课后指导练习的方式进行。这一阶段中, 学生对基本的概念、理念、自主学习能力的把握还很生疏, 基础知识及语言规则的积累仍然需要时间。大学二年级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上就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年级学生基本克服了听、说障碍, 可以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基本观点,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探索, 策略性的解决任务, 在课堂上融入讨论式、辩论式及评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还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得到进步。

(二) 高级阶段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在高级英语阶段, 学生会遇到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通过基础英语阶段的积累, 学生运用已有的默会知识与明言知识融会贯通, 通过师生间信息的反馈、师徒式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的系统性、任意性, 将语言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来进行交际, 做到随机通达教学, 将死知识转化为真正的、能够灵活运用的知识。

(三) 不同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 精度教学不是一个直梯, 语言的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教学的初级阶段要允许母语的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每个参与者自由、充分地发挥作用, 以期在知识不断地建构中缩小个体能力与任务之间的差距。同样, 协作式学习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只是参与的人员不同, 他们的语言能力相当, 可以采用多维的, 双向的交流。参与者们互相提供帮助, 共同取得进步。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参考每个任务具体参与人的能力, 根据不同任务的各自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语言建构共同理解的语境, 分享知识结构、对话语和文化的理解。不同的教学模式的功能不同, 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就是要重视过程, 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才是问题的关键。另外, 了解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 制定可行的近期发展目标, 科学地确定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结语

本文结合正在进行中的“精读”优秀课程建设, 介绍了在这一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思考及实践。阶段式、支架式、协作式是在目前精读教学采用的CLT教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精炼出来的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语言教学不是一味的平铺直叙, 是分阶段、分层级进行的学习活动。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也不是教师逐一的讲解,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的小组以讨论对话的方式, 通过听、说、读、写、译的活动, 由学生自己总结、分析、归纳出来的。建构主义的结构良好区域与结构不良领域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英语精度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认真的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英语专业的精读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摘要:建构主义最早出现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 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已被教育界广泛应用。对建构主义视角下阶段式、支架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的分析和探讨对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建构主义,精读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琦, 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8 (1) .

[2]陈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88 (1) .

[3]陆明, 丁万江.换“药”不妨也换“汤”[J].外语届, 2002, (2) .

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语篇教学 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核心为精读教学。面对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挑战,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在使学生获得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了解相关英美文化概况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把握好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学

词汇教学是精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多年来,词汇的教与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難题。原因就是词汇太多、太难、不易掌握。如何提高词汇的教与学?笔者总结了前人以及同行的经验,并通过亲身实践,将其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教师在讲解词汇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构词法,找出同义词、反义词、上坐标词、下坐标词,并且把词汇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单词间形声义的转换,将英语单词按照词形联想、词义联想两种方法来识记。

1.词形联想法:根据单词构成的外形特点进行联想和扩展,以收到学习一个识记一串的效果。比如,词缀dis-表示“不、相反”等涵义,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disagree,disadvantage,disobey等词的词义。

2.词义联想法:指的是根据某一个中心概念,将已学过的近义词串联起来进行比较识记,比如表示“喜欢”这一专题的近义词就有:like,be fond of,enjoy,love,admire,be interested in,prefer等。在词汇教学中,尤其要提醒学生注重语境的作用,因为单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既有其语言本身的意义又有环境赋予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动态思维模式来理解词义。尽量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来进行书面或口语交流,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掌握和记忆。例如,在学习snobbish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用英语描述(若学生基础较差,可适当用汉语描述)某影视剧或小说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势利的人物形象,然后告诉学生:“这个人是snobbish的”。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Do you like snobbish person,why? 或者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Snobbish Person 的作文。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通过口头交流或书面表达的途径真正理解snobbish一词的含义,从而也记住这个单词,同时也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3.语法教学也是精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语法规则又是中国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的内容。通过总结前人的语法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法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1)英汉对比层面。英汉两种语言属于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法系统,这是英汉语的本质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相应的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英汉对比。一方面,教师可以介绍英汉语法中完全不同的内容。如英语的谓语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语气等形态标记,汉语的谓语动词没有任何形态标记;英语中的形容词不能单独作谓语,而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英语语句强调形式上的连接关系,而汉语语句之间注重意义上的连接关系等等。有关英汉语法之间的差异多之又多,由于篇幅关系,笔者在此不作详尽叙述。另一方面,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英汉语法相似的内容。例如,在语序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陈述句和以疑问词做主语或修饰主语的特殊疑问句上,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大体相同。如果把下列汉语句子译为英语,在词序上一般不会发生错误:

1)a.昨天,我妈妈送给我一件礼物。 b.Yesterday my mother gaveme a gift.

2)a.谁发明了电话? b.Who invented the telephone?

可见,在此类英语句形的学习上,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性,可以推测出汉语会向英语发生正迁移,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因此,在外语语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的方法,能够加强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提高语法教学效果。

(2)交际层面。英语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所涉及到的语法点仅按照先呈现(presentation)后机械训练(practicing)的步骤讲解,那么学生往往会当时弄明白过后又不会运用该语法点,这只能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该语法知识。为了使语法教学有效进行,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可在呈现和训练语法点之后创设一些交际活动或者提供适量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来鼓励学生运用相关的语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及观点,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学知识的用途,也检查并巩固自己的学习情况。例如:讲解现在完成时的时候,在学生熟悉该时态结构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I’m very happy because I have realized my dream.How about you? Have you realized your dream?”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回答要么是“No,I haven’t realized my dream.”要么是‘‘Yes,I have realized my dream.”总之,只有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才能促使学生把语法学习和培养交际能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确保语法教学在“用中学、学中用”。

二、重视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指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它包括语篇的主题分析(theme analysis)、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以及文体分析(style analysis)。

很长时间以来,不少从事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词汇、语法结构,教学的效果却仍然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还是支离破碎。若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脉络和寓意,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语篇分析。同时,语篇分析还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手法,有助于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提高写作能力。 认识到语篇理解的重要性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积极运用各种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事前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并且期望得到固定模式的回答)促使学生把注意力从词汇、语法转移到句子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上。

三、增加背景知识,了解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即语音、语法和词汇外,还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与英语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对语言学习的补充和加强。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了解英美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习俗以及其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只有在此前提下,英语交际才能得体和准确。

比方说,在英美国家,熟人见面打招呼可用“How are you?”而不能用“Have you had dinner yet?”后者是英美人很少说的一句话,其内涵仅限于吃饭。而中国人使用这句话的频率却相当高,其内涵往往并非“吃饭”,而是作为一个打招呼的客套语,没有邀请对方吃饭的意思。因此,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流障碍,教师应多了解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目的语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结语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培养他们对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兴趣和学习的好习惯,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教师也不应忽视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要使学生具有正确地说写和理解英语语音、词汇和句型的能力;得体地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英语的能力;正确地区别可接受的及不可接受的英语语言习惯的能力。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认真教,学生主动学,学得到、用得上,彼此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陈适.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英语精读课程 第12篇

英语专业精读课,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必修课, 在学生专业知识储配上起到重要作用。然后传统的课程设计及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教法陈旧,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只是凭借黑板、粉笔、课本等单一手段教授学生, 教师和学生创造性思维无从发挥。其次, 教师也多采用“单一的”, “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方法。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这样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不适合英语专业学习的。学生第二外语的习得必须通过多元的方法, 主动的建构和开放的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再次, 师生角色错位,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教师是教学的中心, 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 他们的角色就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书匠”。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 他们的兴趣很难被激发。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学生能力无法得到的开发和培养, 主动性和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调动, 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因此突破专业精读课教学瓶颈, 实施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专业英语精读课课程设计改革是必要的。

1 英语精读课课程设计提要

专业英语精读课程设计就是教师根据英语教学思想和教育原理, 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 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系统及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提前做出行之有效的设计。它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构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因此要求设计者具有思维流程顺畅、清晰, 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 同时, 又要求设计本身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形成师生之间和谐的教学氛围。

哈庆森和沃特斯 (1987) [1]将课程设计定义为:“设计一门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以便为以后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课程设计就是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该定义涉及到这样几个概念:需求分析、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评估 (图1) 。

2 以需求分析为契机, 洞察学生需求和兴趣。

夏纪梅 (2003) 认为需求即期望得到的东西与现存状况之间的差距。[2]仔细全面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标情景分析。针对目前情景分析, 设计者应该注意搜集学习者年龄, 性别, 教育背景, 职业, 国籍等自身信息;英语水平;对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了解程度也应该被考虑。而目标情景分析则侧重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期望;学习后将处于的环境, 将从事的职业等;未来的交流形式 (是以听, 说, 读, 写, 译哪一种为主) 。而进行需求分析的数据搜集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可以依托网络, 课堂等手段用信件, 测试, 问卷调查, 反馈, 课堂讨论, 师生座谈, 家长座谈等方式来充分发掘学生的意愿和兴趣所在。有其应该注意的是, 需求分析不仅仅限于课程开始时进行, 课程中和课程后进行需求分析, 更有助于教师及时修订课程内容, 查缺补漏, 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3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进行课程设计

1) 利用现有教材, 扩充教学内容。目前英语专业精读课有统一课本, 然后教材本身只是教学有效的激励手段和工具,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就必须在课本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材料, 创设目标语语境。除了在课堂中扩充语料, 习题材料外, 还应延伸课堂到校外。因为语言目的是交际, 同时交际也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应用。任何有组织的课堂教学都难以为所有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使用环境[3]。比如在教授餐饮或旅游相关语境的文章时, 就可以以校外实习的方式, 到真正的环境中进行演练。此外, 学校还应为学生配套图书馆, 网络, 无线广播, 系列讲座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立体教材, 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 积极寻求激发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方法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经过教师的长期反复探索, 不断总结而形成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应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在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清净法, 认知法, 交际法及任务型教学法。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是交际法和任务法。

其优点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 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关键的是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在教师的启发下,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 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并不是以前曾经盛行而现在不常使用的翻译法就毫无可取之处。毕竟使用翻译法学生语法概念清晰, 阅读能力较强, 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 而且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 一个成熟的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那就是, 教学法的采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可以在一堂课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还可以在侧重不同技能的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比如, 听说课可以采用交际法, 而语法教学中则可采用翻译法。

3) 课时设计应遵循英语学习规律。

英语课程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 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与学习者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 经常复习的原则。根据英语课程的特点, 在进行课时分配时应注意灵活实际地分配好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理论教学, 实践性教学 (包括实践性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 的比例应4:6比较适宜, 实践的比例过少, 学生无法达到训练效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 无法指导学生下一步实践活动。

4) 进行多样化的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效果评估设计。教学评估无疑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应着重考核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将考核评估总标准合理分解成各种细化的模块和目标。譬如每学期期末举行一次全校性的预备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所开提高英语课程考试, 重点考核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测试命题以所学内容为基本依据, 由专门小组负责出题、审题, 以密封卷形式集体流水阅卷、集体登分, 杜绝阅卷舞弊现象, 提高阅卷的管理水平。大学英语测试的形式为笔试和口试、客观题和主观题、网上学习和多媒体自学中心自学记录相结合, 除传统的考试方式外, 还采用多种测试方式, 如综合英语口试可采用朗读、演讲、对话、专题讨论等形式, 提高英语笔试可采用写小型论文、读书提要、论文摘要、项目报告、访谈纪要等形式。总之, 评分, 评级与评语应该相结合避免以往单一的一次理论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做法, 因为评估的目的是发现学生的不足, 和课程需要改进的地方, 而不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是英语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社会各界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不仅成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而且也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想顺应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计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原英语精读课程轻松, 活泼, 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特点。充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英语精读课程范文

英语精读课程范文(精选12篇)英语精读课程 第1篇1. Free talk 5'顾名思义———自由谈,本环节是在师生间相互问好后进行的课堂活动,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