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演讲与序言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演讲与序言范文(精选4篇)

演讲与序言 第1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 亲爱的79级校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 我们迎来了华中师范大学110周年华诞, 也恰逢79级毕业30年, 大家回到这个共同生活、学习了四年的地方, 为母校庆祝生日, 同时拜见老师, 共叙同窗情谊。在此, 我谨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华中师范大学百十年的办学历史中, 从79年到现在30余年, 尚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但是这30多年, 却是我们国家和高等教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时期, 在学校整个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都还记得, 1977年, 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教育和科技工作。面对十年文革的破坏, 教育和科技领域百废待兴, 他倾听民意, 顺应时势, 果断作出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那年冬天, 从1966到1977年间毕业的570万考生参加了高考, 最终27万余人被录取。录取率只有1:27。这次考试被称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一次考试。可以说, 邓小平当年恢复的不只是一场考试, 而是国家和民族在十年动乱之后的信心与希望。从此, 共和国逐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观念, 在人才选拔机制方面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 为持续30多年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这场考试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也改变了众多学子的命运。作为新三届之一的79级, 就是在这种承前启后的过渡与变革中来到学校, 开启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如今, 30多年过去了, 大家与77、78级的学长一起, 在各行各业形成了一个精英群体, 以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撑起了一个时代, 为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与新三届有着一些特别的联系。81年考入华师中文系, 大学四年经历过三任辅导员, 两位班主任, 他们大都是新三届的, 其中一位是大家的同学黄永林。在他手上, 我和我的同学们毕业、留校或分配工作, 由学生变为同事, 见证了他和他的同学一步步变为校长、教授、作家、书记和老总, 他们代表着79级, 和其他老师一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辛劳和汗水。我们以他们为榜样, 与所有华师人一起, 在整个学校和文学院的发展历程中, 在办学的一系列标志性的指标上实现了众多零的突破, 承续着百年老系、百年老校的荣耀与辉煌。

关于学校和学院的发展状况, 学校和学院的展览中都作了很好的宣传, 为了节省大家的宝贵时间, 在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各位校友, 母校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校友的关心和支持, 校友是母校最为宝贵的财富。一所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为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 具有怎样的社会声望, 往往是评价这所大学最重要的指标。从2009年到2011年, 在分管校友工作的两年时间里, 我先后有机会走访过北京、上海、香港、南宁、西藏、西安等地的一些校友。他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居何位, 无论年龄大小、毕业早晚, 无不表现出对母校割不断的血脉情怀, 无不以自己的行为诠释着“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交流中他们总会深情回忆在母校度过的难忘岁月;会叙说身边发生过的一些故事;会告诉我们他 (她) 什么时候带着夫人 (丈夫) 、孩子回到母校拜见过恩师;还会在列举母校取得的成绩之后, 提出今后值得改进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大到办学定位、发展规划, 小到学校的一条道路或一个景点的建设。总之, 他们会说很多很多。每当这个时候, 我们就特别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感受到一个留守桂子山人的责任。希望大家借这个机会, 多为母校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

学校借110周年校庆之际, 认真总结办学经验, 进一步发扬好的传统, 正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启动华中师范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 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逐步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 保障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最后, 祝愿中文79级同学重返母校聚会圆满成功! 祝愿大家幸福安康、事业顺达!

谢谢大家!

2013 年10月4日

《乐探人生苦耕学苑》序言

中秋之前, 文学院谭根稳同志嘱我为《乐探人生苦耕学苑》一书写几句话。荣幸之余, 感到这其实是一份不该推托的责任, 于是不揣冒昧地接受下来。30位老教师或写老教师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书写他们走过的岁月, 从中展示出一代教师的学术品格与精神风貌。一个时期以来, 诟病大学的话题很多, 关于大学教师的负面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教师怎么样?从这本文集里, 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对学问与人生的真谛孜孜以求的教师,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学与大学教师的定义。

百余年来, 华中师范大学的众多学科, 特别是传统的基础学科, 几乎都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有自己的故事, 也都有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单就语言和文学而言, 就曾经拥有过钱基博、包鹭宾、林之棠、方步瀛、高庆赐、胡雪、杨潜斋、石声淮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今天, 邢福义、黄曼君、王先霈、刘守华等先生又成为杰出代表。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勤耕不辍, 续写着属于大学和大学教师的荣耀与辉煌。不少教师凭着一股不断“往前拱”的精神, 几十年紧紧抓住一个领域不松手, 板凳肯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从小专题研究的自我训练, 到尝试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 再到树立学派意识, 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选定的领域凿出深井, 进入学术的“有我”境界, 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独有的韵味。中国语言和文学本是民族性、地域性非常强的学科, 但老师们坚持走出去, 请进来, 与海 (境) 内外学者交流、对话, 不断拓宽视野, 汲取养分, 从多个角度彰显中国气派。专业、学科就这样从无到有, 由弱而强, 其中凝聚着他们持之以恒甚至穷尽毕生心血的不懈追求。由此, 薪火代代相传, 学脉绵延不断。

书中30位教师从事的研究和工作各不相同, 对学科、专业和管理工作的贡献也有大小之分, 但是他们的精神品格和人生态度却令后学者景仰。他们中有的人是校内本学科公认的创始人, 但在回顾历史时, 却“顾左右而言他”, 历数他人功绩, 唯独不说自己。或者在写成绩的同时, 反思不足与缺憾, 彰显出严谨求是的学风, 实现着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完善与超越。有的老教师因组织需要多次被调动工作岗位, 远离个人钟爱的专业领域, 却也总是“服从需要”、“正面思维”, 以同样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 表现出积极健康、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老教师们“活到老、学到老”, 退休以后, 往往能够以更加从容、更加超然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研究, 精益求精, 整理、出版的著作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达到了更高的学术境界。有的不断学习新知识, 在社会组织中兼职, 为学校和社会继续贡献着自己的余热。俗话说:文如其人, 其实读文更能知其人。“无我”与“有我”, 是他们做人与治学的最高境界。

从文章中我们还能够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校采取措施抓队伍建设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少老教师在文章中深情回忆当年学校派他们到兄弟高校学习、进修的经历, 以及这段经历对他们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有的老师虽然自己不曾享有这种条件, 但也在回忆学科发展历史中屡有提及。选派大量教师外出进修, 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会, 在交流与合作中, 逐渐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最终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应该也是章开沅先生, 张景龄先生和刘连寿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成长之路, 值得我们今天在队伍建设工作中认真反思和借鉴。

读这本书, 就像有幸聆听老教师们的一次集体授课, 内容丰富, 异彩纷呈。从中获益多多, 终身受用。我想这也是文学院编印此书的意义所在。

2011 年9月10日

《中国古代书籍编纂与出版》序言 第2篇

综观现有的出版史研究成果,大都采用概述的方式来勾勒中国古代出版发展的轨迹,缺乏对古代出版的纵深挖掘。对一些理论问题,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干脆避而不谈,比如,出版史到底研究什么,它的内涵、外延该怎么确定,出版史与图书史、印刷史、刻书史、编纂史、编辑史的联系与区别,出版史的开端与分期……等等,这些问题关系着出版史的学科定位,如果得不到解决,出版史只能如目前这样仅仅是图书史、印刷史的变体,或者是图书史、印刷史的大杂烩,出版史永远成不了出版史。而且,出版史也不是平面的,它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出版事业史、出版制度史和出版思想史。就拿出版事业史来说,我们应该按照时间序列,来探索历朝历代各个时期出版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研究各个时期王朝政府的图书出版政策及其对出版的管理,各个时期的出版手段和图书形态,各个时期的著述及编校活动,各个时期的出版物,各个时期的图书贸易,以及那些活跃于各个时期的出版人物,只有这样点面结合、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出版事业史才有可能再现历史的真实。中国数千年出版历史、出版制度的变迁,同样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尔兵的这部新著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一种探索。至于出版思想,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更需要我们下功夫去挖掘、去总结。总之,出版史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我们研究出版史,应该在个案研究上多下功夫。这里我想特别推介以往出版史研究不大注意的文献学界对一些古籍编纂的个案研究,如朱东润的《史记考索》、骆鸿凯的《文选学》、张煦侯的《通鉴学》、郭伯恭的《永乐大典考》、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侯建德的《司马迁所见书考》、胡道静的《中国古代的类书》、黄爱平的《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等,这些论著从考据入手,资料翔实,论从史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尔兵的这部新著,是“建立在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是对那些成果进行综合、归纳、梳理、取舍、条理化”而成的。作者学风谨严,对于所引用的资料,大都注明出处,叙述客观;对于学术界存在的不同观点,能够平直介绍,并且表明自己的看法;对于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比较注意吸收,使本书能大体反映90年代出版史研究的成果。而且叙述简要,概括清楚,对于读者在较少的篇幅内了解中国古代编辑出版的概况,是很有帮助的。

《科学游戏的智慧与启示》序言 第3篇

教育,不能只是把已有的知识,整理好,按照一定的顺序灌输给孩子们.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学生们有时会把学习知识当作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学、逃学的副作用.可见,教育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引起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在年轻人的这些心理力量的觉醒和强化之中,我看到了学校被赋予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快乐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即知识和艺术家般的技艺.”

清华大学高云峰教授的这本《科学游戏的智慧与启示》,就是一本让孩子们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增长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探求精神的好书.

我和高云峰教授可以说是忘年交.我是一个退休多年的老教员,他则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教授.多年来在学术会议上、特别是在多次组织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活动中,我们变得非常熟悉.

我在他身上发现许多优点,他反应灵敏,思路宽,又比较细心.特别难能的是,他对教学工作的兢兢业业和热忱投入.因之,他很善于把一个比较抽象而深奥的原理,用形象而浅易的语言加以说明.在这本书上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个特长.

说到“游戏”这个词,在中文里面的含义远没有在英文里面play的含义那样丰富和广泛.中文里面说到游戏,大多指的是游乐嬉戏和娱乐.而在英文里面,play除了有中文里游戏的意思外,还有竞赛、表演、演奏、发挥作用和动手等意思.作者这里所说的游戏,是借用英语中的含义.

高云峰教授在书中所精心列举的24个游戏,并不是单纯让大家快乐而已.它们既是游戏,又是挑战,还是竞赛、动脑和动手制作.有的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匪夷所思的结果,例如,从散落的大头针怎样和圆周率π挂上钩;有的挑战你的侦探本领,例如,把一段铜棒藏在泡沫塑料中,要你不破坏泡沫塑料就能够指出铜棒的准确位置和方位;还有的考验你的智巧,例如,给你一个普通的弹簧秤,要你称量大象的体重,还例如,把一个气球放入另一个气球内,要你把内部的气球刺破,而外面的气球却完好无损.等等.所以在阅读本书时,不仅会兴趣盎然,还需要动脑筋贡献智慧,一些游戏会让你回味无穷.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些游戏,都是作者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课外活动或竞赛后的总结,全部被中央电视台拍成影视节目播出过.它们都是经过实际考验,颇受大、中、小学的学生和老师欢迎和肯定.下面是一位参加过这种活动的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高二(4)班杨坤同学的体会,他说:

“那些次尝试实验的失败,那些个手足无措的时光,虽然夹杂着期中考试的紧张,但是快乐和自豪依在.人生有此经历,也是我的一大乐事啊.忙里求闲的打闹声依旧绕耳,试验成功的欢呼声依旧停留,还有太多,太多,使我无从下笔.

欢乐是心上的,知识是脑中的.

清华大学的教授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记忆,那是一名智者的形象,他的深厚学识令我们惊叹.”

这位同学对作者的赞赏,预示着本书的成功.

在读本书时,你会发现,作者是从日常最普通的现象和经验出发,经过与读者共同思考提出问题,把它提升到现代科学的知识水准上,并且还给读者留下一连串的疑问和悬念,以便把他们引向需要更深入学习的领域,最后让你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因此,这本书,不仅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即使对大学生和成人来说,阅读后也会有许多联想和收获.我想,对于家长、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因为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这一深刻教育思想,在这本书中是怎样具体贯彻和体现的.

演讲与序言 第4篇

现在,面对这些伟大的杰作,除了空洞的赞叹之外,除了对之反复进行文献的考据之外,我们还能多说几句什么呢?如果它们确实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最伟大成就,何以我们现在在它们面前感到茫然无措,陷入了如此失语的境地?正是这种面对经典时深刻的无力感,催迫我们去深入思考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那就是日常书写,毕竟,这些经典作品即是从日常书写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我们只是对这片阴暗、肥沃的土壤还知之甚少。对日常书写的思索,其中的一个目标便是从陈腐的流俗意见中将书法传统争夺过来——如果我们不愿意看着那些书法经典在我们贫瘠的精神中陷落的话。

传统并不是某种现成摆放在那等着人们去享用的对象,而是某种必须通过历险才能获取的果实。任何理论尝试都是一种冒险。传统,如果不是一件死去的东西,它就有待于重新发明,伴随着人们投入其中的努力,它也将随着时代而更新自己的面貌,并以其灿烂的姿态挺立于我们的世界中。在本书中,笔者尽力做了某些尝试,简单来说,这种尝试是试图在某些方面将当代学术和思想的一些成果和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连接在一起。尽管这种尝试可能有其肤浅、牵强甚至错误的地方,但我相信这种冒险是值得的,因为对书法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解释,是解放、激活它的一个必经环节。

关于日常书写的研究还刚开始,而本书也只是一次初步的系统性尝试,笔者已经努力让自己不至于显得太笨拙和纰漏百出。我最初是在邱振中先生的督促下开始对这个题目进行研究的,也正是他本人在几十年前就凭着他那非凡的洞见开启了对日常书写现象的探索。不用说,就邱振中先生自己而言,他所做的所有书法研究,其深层的动机仍然是在试图不断深入理解那些伟大的书法经典,而正是这股强大的意愿,自然地把他带到了日常书写的范畴当中。收入《书法的形态与阐释》这本著作中的几篇重要的论文已经从多方面触及到日常书写的关键问题。其中,《运动与情感》实际上已经揭示出日常书写的抒情性本质,《题材·意境·生活》则关涉到日常书写当中所包含的那种在生活感受、题材和形式之间水乳交融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艺术的泛化》一文,因为这篇文章特别从“泛化”(generalization)的角度切入到对书法这门艺术的独特性的讨论当中,它所包含的洞见和深度,使之成为上世纪后半段最重要的书法理论研究成果之一。正因为有邱先生的研究作为基点,我才敢于踏入这片未经深入开垦的地带。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都被中国哲学中所持有的那种“日新”的理念所引导,它就像一个幕布那样始终在我的脑海深处悬挂着,成为我对日常书写研究的一个背景。如果说书法根本上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艺术,那么“日新”便是在“高明”和“中庸”之间的联结点,它将两种如此不同的力量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日常书写之于书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这是因为,书写(writing)拥有着一个宽泛的、近乎无边无际的范围,任何活物都在书写,用它们的手指、嘴巴、牙齿、爪子——或柔软或坚硬的身体诸多部位画出道道和痕迹(trace),而日常书写首先是因为它是“日常”的,因此区别于任何其他书写。

那么为什么是“日常”?更精确地说,为什么是“日”?我在想,原因正在于,日子实际上是自然节律的最小单位:每天的日出日落造成了一个最短而最明确的时间节律,而诸如上午、下午、傍晚、时辰和小时等这些时间单位相比之下反而显得比较笼统,因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自然物象作为参照,因此它们自身并没有明确的象。对于致力于深入思索、改造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的中国哲学来说,每“日”的时间于是就成了全部努力的焦点:这种哲学和文化总是对生命中的那些细微、朴素、流水般地在一个昼夜间逝去的日子心存敬意,因此,它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用凸透镜对准了这每个单纯的日子,用聚集起来的全部日光点燃了它。生活的细节于是充满热度。

除了日常,“日新”的另一半便是“新”,而书法便是往日常书写中注入“新”之力量的因素——为了使日常不至于沦为单调、贫乏的重复,它正是人们必须发明的那种方法,是孩子手中那个用以点燃纸片的凸透镜。有了书法,王羲之用手写下的那些日常书写痕迹才成为了书法杰作,它们披着平易近人的外表,却写尽了精微。

演讲与序言范文

演讲与序言范文(精选4篇)演讲与序言 第1篇尊敬的各位老师, 亲爱的79级校友们:大家下午好!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 我们迎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