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药物作用
幽门螺杆菌/药物作用(精选5篇)
幽门螺杆菌/药物作用 第1篇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 临床合理选择抗Hp感染药物, 对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重要作用。
1用药原则
1.1联合用药
Hp可分泌一种碱性物质, 对细菌起保护作用, 使细菌在胃酸中得以存活。故应用单一药物很难杀灭Hp, 通常需联合应用3种药物方能在其产生耐药性之前杀灭, 即质子泵抑制药 (PPI) 或铋制剂+2种抗菌药 (三联疗法) 。
1.2疗法得当
用药时间对杀灭Hp很重要。临床证实, 用药时间14d效果最显著, 10d与7d效果渐为减弱。
1.3个体化治疗
(1) 对Hp耐药者若再次应用相同抗菌药, 应适当延长疗程; (2) 常用抗菌药耐药时可以酌情选用四环素、呋喃唑酮及左氧氟沙星等, 但须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3) 对连续治疗失败者宜间隔2~3个月后再行Hp根除治疗; (4) 为增强患者依从性, 医师应向患者详细交待用药方法。
1.4避免耐药
Hp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是治疗失败主要原因, 应严格掌握Hp根除治疗适应症, 做到治疗规范化, 避免使用单一抗菌药;有条件者在药物治疗前做药物敏感试验;按照我国Hp感染处理意见中推荐方案及疗程进行治疗。
2用药方案
2.1初始方案
可采用疗程为1周的三联疗法, 含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疗程结束后无需使用质子泵抑制药 (PPI) 或H2受体拮抗药继续抑酸治疗, 除非溃疡较大, 或伴发出血、穿孔。治疗失败常因抗菌药耐药或依从性差所致。
2.2一线方案
推荐的Hp根除方案: (1) 三联疗法:PPI (常规剂量) +阿莫西林1.0g或甲硝唑0.5g+克拉霉素0.5g每天2次, 疗程7~14d, 根除率70%~84%。 (2) 四连疗法:PPI (常规剂量) +铋制剂 (常规剂量) +甲硝唑0.5g (每天3次) +四环素0.75~1.0g (每天2次) , 疗程10~14d。或采用PPI (常规剂量) +铋制剂 (常规剂量) +呋喃唑酮0.1g+四环素0.75~1.0g (每天2次) , 疗程7~14d, 根除率为80%~90%。
2.3补救方案
具体方案依据药敏试验决定;可考虑增加氟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利福霉素、利福布汀、头孢菌素类抗菌药, 在我国甲硝唑耐药率为50%~100%, 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为10%~40%, 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0~2.7%。
3用药提示
3.1用药原则
PPI在使用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PPI之前, 必须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以免延误诊断。
3.1.1用药方法:PPI在酸性胃液中不稳定, 易被胃酸破坏, 故口服制剂须包被缓释膜后方可服用;药物均于肠道中吸收, 与食物同服会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小肠吸收后在肝内代谢, 由尿中排泄;对Hp有抑制作用, 可能与其改变了Hp生存的内环境而增强了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有关。PPI口服剂都为肠溶颗粒或肠溶片, 服用时应整片吞服, 不能嚼碎;建议早晨空腹或饭前半小时服。
3.1.2用药剂量:奥美拉唑肠溶片, 每天40mg, 分1次或2次服;埃索美拉唑, 每次20mg, 每天1次;泮托拉唑, 每次40mg, 每天1次;雷贝拉唑钠片, 每次20mg, 每天1次;艾普拉唑, 每次10mg, 每天1次。
3.2抗菌药
(1) 用药前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依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合适抗生素, 常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等; (2) 应用阿莫西林前, 须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予青霉素皮肤试验。
3.2.1克拉霉素: (1) 对本品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 严重肝功能损害者、水电解质紊乱患者、服用特非那丁治疗者禁用; (3) 心律失常、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禁用。
3.2.2四环素: (1) 对四环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 可使碱性磷酸酶、血尿素氮、血清淀粉酶、血清胆红素、血清氨基转移酶 (AST、ALT) 的测定值升高; (3) 服用时应饮足量 (约240ml) 水, 避免食管溃疡和减少胃肠道刺激; (4) 宜餐前1h或餐后2h空腹服用, 以免食物影响药物吸收。
3.2.3甲硝唑: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血液病患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2.4左氧氟沙星;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孕妇、18岁以下患者禁用;哺乳期妇女应用该药物应暂停哺乳。
3.2.5呋喃唑酮; (1) 控制剂量, 成人每天≤0.4g, 儿童每天≤10mg/kg; (2) 抑制乙醛脱氢酶, 与乙醇合用可致双硫醒反应。
3.3铋制剂
幽门螺杆菌/药物作用 第2篇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消化内镜中心确诊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共计116例进行治疗。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n=58)和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组(n=58),对其治疗效果、复查结果及随访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4%,复发率13.20%;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69%,复发率34.6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操作简单、安全,值得大力推广和开展。
【关键词】 高压氧 ; 幽门螺旋杆菌;联合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25-01
目前有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存。它常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会使胃黏膜慢性发炎,甚至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内窥镜检查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呼气卡试验等是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检查方法。本研究旨在对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消化内镜中心确诊的116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随机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和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复查结果及随访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历均由内镜医师经Olympus GlF-H260电子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呼气卡(YZB/皖0047-2009)检测确诊,其中胃溃疡8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男78例,女38例,年龄22-78岁,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呼气卡试验均为阳性。排除胃溃疡合并出血、复合溃疡、内镜下可疑恶性病变、阿莫西林等药物过敏者、高压氧治疗禁忌者及治疗疗程结束不能停药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参与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相同: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均口服2次/天,疗程4-6周;治疗组每天加一次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0.22Mpa,每次吸氧60min,10天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停止治疗2周后复查胃镜及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所有患者均自愿随访复查胃镜,随访复查时间为距前次检查4周以上,随访时间6个月。
1.3 疗效标准
显效:胃镜检查溃疡愈合,或达红色或白色瘢痕期;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有效:胃镜检查溃疡面积缩小≥50%;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好转:胃镜检查溃疡面积缩小<50%,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无效:胃镜检查溃疡面积无明显缩小;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94%,单纯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69%,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n=116)
组别例数有效无效总有效率(%)P治疗组58544940.001对照组584018692.2 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转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后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胃镜检查溃疡面积缩小时间、幽门螺杆菌检测转阴时間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少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比较时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3讨论
幽门螺旋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打破了以往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目前认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因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溃疡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压氧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原理是:①幽门螺旋杆菌是微厌氧菌,对环境的氧浓度非常敏感,高压氧可以增加向溃疡周边组织供氧,在溃疡周边组织造成富氧环境,从而抑制或杀死幽门螺旋杆菌,且无使用抗菌药物的副作用;②高压氧可抑制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局部免疫反应所致的黏膜炎症,改善局部缺血缺氧,促进溃疡愈合,③高压氧能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轻粘膜损失,清除水肿与炎症,有利于粘膜屏障的恢复。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溃疡愈合率高,复发率低;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高,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而且临床操作简便、安全;同时高压氧治疗溃疡病对全身其它脏器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规范的联合治疗可以消除病因,促进溃疡愈合及防止复发,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怀宇.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M].现代诊断与治疗
[2]刘守泉.消化系统疾病高压氧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S2
[3]高春锦,杨捷云,翟晓辉.高压氧医学基础与临床[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4]吴钟琪,朱双罗,肖平田.高压氧临床医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8
幽门螺杆菌/药物作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门诊患者18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泛酸、嗳气、上腹烧灼感等症状。均符合下列条件:(1)胃镜检查为糜烂性胃窦炎不合并溃疡;(2)经14C呼气试验证实Hp呈强阳性(DOB>25%);(3)2周内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铋剂或抗生素;(4)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恶性肿瘤者;(5)非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无胃、肠手术史;(7)对观察的药物非过敏者。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53±25)岁,B组61例,男33例,女28例,年龄(46±21)岁,C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51±20)岁。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雷贝拉唑10mg,克拉霉素0.5g,呋喃唑酮0.1g,每天2次;B组:奥美拉唑20mg,呋喃唑酮0.1g,替硝唑0.4g,每天2次;C组: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阿莫西林1.0g,每天2次;共治疗1周后停药。治疗过程中停用其他抗生素及制酸药物。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程结束后停药1个月,复查胃镜及14C呼气试验,Hp检测分根除(疗程结束1个月后,复查Hp检测为阴性)及未根除(复查Hp检测阳性)。因为胃镜检查失访病例较多,胃窦炎治愈情况不作为本次研究之列。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A组Hp根除59例,有效率92.2%;B组Hp根除55例,有效率为90.2%;C组Hp根除49例,有效率为86.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药物经济学评价
2.2.1 成本及效益的确定:
成本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基本要素,包括直接成本(药费、检查费等)、间接成本(时间、交通等)和隐性成本[1]。患者除抗生素外,其他所有费用大体相当,所以本研究成本费用只计算抗生素药费,而药物费用按2009年福建省药品价格计算。3种用药方案根除Hp的成本为:A组148.40元、B组8.55元、C组146.95元。
2.2.2 成本-效果分析(CEA):
CEA目的在于寻找达到某种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是以单位治疗效果所需成本即成本/效果的比值来表示的。CEA的比值通常有2种,成本效果比值(C/E):产生单位治疗效果所需的成本;增量成本/增量效果比值(△C/△E):增加1个单位的治疗效果所需增加的额外成本。比值越小说明每增加1个单位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越低,则该方案实施的意义越大[1]。结果详见表1。
注:与A组和C组比较,*P<0.01
2.2.3 敏感度分析:
是评价经济学模型可靠性的一个过程,它通过几个主要变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分析检测对结果带来的影响[2]。在研究各项成本中,药品成本的波动性比较大,随着医改进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建立,药品价格必然下调。因此假设药品价格下调15%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见表2。
注:与A组和C组比较,*P<0.01
3 讨论
理想的根除Hp方案标准是:(1)根除率>90%;(2)疗程以7~15d为宜;(3)患者依从性好;(4)无严重不良反应;(5)Hp耐药发生率低;(6)价格较便宜[3]。目前抗Hp方案众多,价格差异较大,疗效不一。成本-效果分析的研究目的是在成本和效果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评价治疗方案时应遵循疗效与成本并举[4]。通过对3种方案根除Hp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表明:C组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为86.0%,是3种方案中最低的,并且该方案的成本/效果比(C/E)最高,为1.71元,所以该方案是3种方案中最差的方案。A组方案和B组方案比较来看,两者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方案的C/E分析指标优于A组和C组方案,是3种治疗方案中最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总之,A治疗方案疗效可靠,价格合理,经济条件较好可以使用;B方案疗效可靠,价格便宜,农村患者可以推广;C方案疗效稍逊一筹,价格昂贵,不宜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3种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药物成本与效果的关系。方法 18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4例,给予雷贝拉唑10mg,克拉霉素0.5g,呋喃唑酮0.1g,每天2次;B组61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呋喃唑酮0.1g,替硝唑0.4g,每天2次;C组57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阿莫西林1.0g,每天2次;1周后停药并分析疗效及药物经济学。结果 3种方案药品成本分别为148.40、8.55、146.95元,有效率分别为92.2%、90.2%、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成本-效果分析及敏感度均优于A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治疗方案疗效可靠,价格合理,经济条件较好可以使用;B方案疗效可靠,价格便宜,农村患者可以推广;C方案疗效稍逊一筹,价格昂贵,不宜推广。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方案,成本,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徐瑞正.药物经济学及其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19(2):139-142.
[2]胡善联.卫生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6-37.
[3]张万岱.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2003.安徽桐城)[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2):126-127.
幽门螺杆菌/药物作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2011年5~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且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1)年龄在18~80岁;(2)经胃镜下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切片染色或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阳性;(3)符合2007年庐山共识中Hpylori根除适应症标准者。
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孕妇及哺育期妇女;(3)对药物过敏者;(4)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者;(5)癌性溃疡患者;(6)有特殊的球部溃疡,如胃泌素瘤、肝性溃疡、复合性溃疡,并发食管或幽门梗阻者;(7)酗酒,有药瘾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案:
随机将入选病例分成两组,A组(左氧氟沙星组):左氧氟沙星0.2g bid,克拉霉素0.5g bid,埃索美拉唑20mg bid,胶体次枸橼酸铋240mg bid;B组(莫西沙星组):莫西沙星0.4g qd替换左氧氟沙星,余同A组,疗程均为7d,治疗停药4周后采用13C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依从性。对于A组方案治疗失败的病例,再使用B组方案治疗1周,停药4周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对疗效进行随访。
1.2.2 诊断标准:
认为有以下之一阳性者,存在H.pylori的现症感染:(1)RUT、组织切片染色、H.pylori培养中任意一项阳性;(2)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
1.2.3 根除标准:
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判断H.pylori已根除:(1)13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2)基于胃窦、胃体两个部位取材的RUT均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束时,缺乏有效数据或未能按要求坚持全疗程者被剔除,对所得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共1 1 8例接受了含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四联方案治疗,其中男性53例(44.9%),女性65例(55.1%),年龄21~80岁,平均(47±15)岁,A组(左氧氟沙星组)61例,B组(莫西沙星组)57例。118例中有115例完成全疗程治疗和随访,3例因药物反应(失眠或频繁呕吐),中途停止治疗,其中左氧氟沙星组1例(1/61),莫西沙星组2例(2/57),治疗的依从性为97.4%(115/118)。服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口苦口干72.0%(85/118),排便次数增多26.3%(31/118),腹痛20.3%(24/118),恶心呕吐18.6%(22/118),失眠6.8%(8/118),没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对Hpylori的根除率分别为78.3%(47/60)和81.8%(4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05)。对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治疗失败的13例病例,应用含莫西沙星的四联方案再治疗,H.pylori根除率仍可达84.6%(11/13)。
3 讨论
Hpylori的耐药受到菌株、宿主及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菌株因素。H.pylori有自我保护作用,可以球形变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H.pylori对抗生素的耐药在世界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增高[2]。耐药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根除Hpylori失败,慢性胃炎持续存在,胃癌发生,以及消化性溃疡难以愈合等。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按照正规方案联合用药,避免使用单一抗生素;提高首次根除率,避免重复治疗而增加继发耐药。氟喹诺酮类抗菌素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与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之间无交叉耐药性,有利于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每日只需服药1~2次,给药不受进食影响,服用方便,因此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本研究中应用了含氟喹诺酮类的四联治疗方案,进行了根除H.pylori的前瞻性治疗研究,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对H.pylori的根除率分别为78.3%和81.8%,疗效显著。
2007年庐山共识[3]中PPI三联7d疗法仍为首选一线治疗方案,但为了提高H.pylori根除率,已推荐将四联疗法(PPI+铋剂+两种抗生素)作为根除H.pylori的一线治疗方案。由于H.pylori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低、疗效相对较高,已作为初次治疗方案的选择。欧洲MaastrichtⅢ共识[4]认为氟喹诺酮类与PPI和阿莫西林合用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根除率。左氧氟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代表,Saadl5]等认为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治疗方案优于其它四联疗法,而Iacopini[6]等则认为接受该疗法的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提高。最近研究发现,H.pylori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也有所升高,约为l 6.2%[2],MaastrichtⅢ共识认为在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20%的地区,根除治疗可能会失败。在我们的研究中含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的四联疗法有良好的疗效和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治疗失败的13例病例,应用含莫西沙星的四联方案再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仍可达84.6%。
为了避免重复治疗而增加的继发耐药,提高首次根除率至关重要。莫西沙星为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具有明显抗菌后效应。不良反应少,至今未见严重过敏反应,几乎没有光敏反应。与左氧氟沙星相比,莫西沙星的杀菌作用更强,有报道称[7]9d疗程的莫西沙星+埃索美拉唑+替硝唑方案对于初治和复治H.pylori感染患者都有比较高的根除率,依从性高,不良事件相对较少,可以作为一线甚至二线补救治疗的选择方案。对于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耐药或阿莫西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包含莫西沙星的三联疗法可以比拟四联疗法[8]。本研究表明,莫西沙星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病例仍有着显著的疗效,但对于初次治疗病例,含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的两组均有显著疗效,但两组间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
本研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口苦、口干,这与治疗方案中应用了克拉霉素有关停药后即可缓解。因不能耐受而停药的病例仅为3例,说明大部分患者对于含喹诺酮类药物的四联方案耐受性和依从性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虽然低但仍存在胃肠道反应、中枢反应、诱发癫痫、影响软骨发育、肝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故在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及孕妇、未成年儿童应慎用。
理想的根除H.pylori治疗方案应满足以下几点:H.py lori感染根除率≥95%,溃疡愈合迅速、症状消失快,病人依从性好,不产生耐药性,疗程短、治疗简便,价格便宜。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案达到上述标准。为提高根除率,有研究建议可以采用序贯疗法[9],或对于耐药病例做药敏试验。
2007年庐山共识中修订了Hpylori现症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根除标准,使13C-尿素呼气试验成为Hpylori根除治疗后首选推荐的非侵入性方法。选用13C-尿素呼气试验作为复查标准时,应注意近期接受过PPI、铋剂及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停药4周后进行检查,否则,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摘要:目的:探讨含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四联方案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价值。方法:随机将118例病例分成两组,A组(左氧氟沙星组):左氧氟沙星0.2g bid,克拉霉素0.5g bid,埃索美拉唑20mg bid,胶体次枸橼酸铋240mg bid;B组(莫西沙星组):莫西沙星0.4g qd替换左氧氟沙星,余同A组,疗程均为7d,治疗停药4周后采用13C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对治疗效果随访,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依从性。A组方案治疗失败的病例,再使用B组方案治疗1周,并对疗效进行随访。结果:118例中有115例完成全疗程治疗和随访,3例因药物反应,中途停止治疗治疗的依从性为97.4%(115/118)。主要不良反应:口苦、口干,排便次数增多,腹痛,恶心呕吐,失眠。A组和B组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分别为78.3%和81.8%(χ2=0.218,P>0.05)。A组治疗失败的13例病例用B组方案治疗1周,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可达84.6%。结论: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四联方案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有显著疗效,依从性高,均可作为一线用药。对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治疗失败的病例,含莫西沙星的四联方案仍可作为补救治疗方案选择。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药物疗法,联合,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参考文献
[1]王凯娟,王润田.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6):443-446
[2] De Francesco V,Giorgio F,Hassan G,et al.Worldwide H.pylori antibiotic resistance:a systematic review.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10;19:409-414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科研协作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茵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胃肠病学,2008;13(1):42-46
[4] Malfertheiner P,Megraud F,O'Morain C,et al.Current concep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Ⅲconsensus report. Gut,2007;56(6):772-781
[5] Saad R,Schoenfeld P,Hyungjin MK,et al.Levofloxacin-based triple therapy versus bismuth-based quadruple therapy for persisten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a meta-analysis.Am J Gastroenterol,2006;3:488-496
[6] Iacopini F,Crispino P,Paoluzi OA,et al.One-week once-daily triple therapy with esomeprazole,levofloxacin and azithromycin compared to a standard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Dig Liver Dis,2005;37(8):571-576
[7]王承党,庄则豪,陆岽,等.含莫西沙星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87-91
[8] Miehlke S,Schneider-Brachert W,Kirsch C,et al.One-week once-daily triple therapy with esomeprazole,moxifloxacin,and rifabutin for eradication of persistent Helicobacter pylori resistant to both metronidazole and clarithromycin. Helicobacter,2008;13(1):69-74
幽门螺杆菌/药物作用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研究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林山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共150例患者, 男81例, 女69例, 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① 消化道癌症、消化道出血;②胃镜检查前4周应用PPI、钡剂、抗生素;③妊娠 或哺乳期; ④有药物过敏史; ⑤不能接受随访者。
1.2 分组 随机分成3组:①三联组 (triple therapy, TT) 50例, 药物为克来霉素、阿莫西林、奥米拉唑;②荆花胃康胶丸组 (JH) 50例, 药物为荆花胃康胶丸, 一次2粒, 3次/d;③荆花胃康胶丸+三联组 (JHTT) 50例。
1.3 胃镜检查 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胃镜检查, 食管黏膜、胃和十二指肠检查并进行黏膜取材, HP阳性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判断[10]。治疗8周后复查胃镜并采用免疫色谱快速试验 (ImmunoCard STAT HpSA, Meridian Bioscience, Europe) 检测患者大便HP抗原是否阳性[11]。
1.4 观察指标 ①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一般体检项目, 血压, 心率, 脉搏, 呼吸, 体温, 血、尿、粪便常规检查, 大便潜血试验, 肝功能 (ALT、AST) , 肾功能 (Or、BUN) , 心电图检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②消化系统症状 (上腹疼痛、食管反流等) , 应用记分标准进行评定。发作频度:0为<3次/周, 1为> 3次/周;症状缓解:0 为自发缓解, 1为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0 为无影响, 1为有影响。③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溃疡及周围炎症全部消失, 为瘢痕。显效:溃疡消失, 达愈合期仍有炎症。有效:溃疡面缩小50%以上。无效:溃疡面缩小不及50%。总有效率为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④HP疗效判定标准HP根除率= (治疗前阳性者一治疗后阳性者) /治疗前阳性者×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百分数或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2.2 HP清除率比较, 见表2。
注:与其他组比较, *P<0.05
2.3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镜疗效比较
TT组胃溃疡胃镜检查治疗后总有效率75.8%, JH组为69.0%, JHTT组为87.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十二指肠溃疡TT组胃镜检查治疗后总有效率65.4%, JH组76%JHTT组为81.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三组患者症状评价
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记分均明显改善 (P<0.01) 。治疗后三组症状改善例数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该部位黏膜的局限性组织缺损, 表浅者为糜烂, 深达肌层者为溃疡。组织缺损系由胃酸、胃蛋白酶自我消化所致, 近年发现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1,2,3]。其发生是由于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失衡所致。因此, 本病的治疗应着眼于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 削弱攻击因子。胃黏膜保护剂作为传统药物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4], 埃索美拉唑的抑酸作用较奥美拉唑强60%, 是迄今为止抑制胃酸能力最强的质子泵抑制剂, 能使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症状更快得到缓解[8]。阿莫西林为β内酰胺类, 影响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克拉霉素属大环内酯类, 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者在酸性的条件下稳定, 是目前常用的抗Hp药物。
中药对HP的治疗具有一定作用。联合中药及抗生素和PPI对HP感染增效作用。荆花胃康胶丸主要成分是土荆芥和水团花, 药理实验证明, 该药具有降低胃酸、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修复和保护胃黏膜等多靶点功效。临床试验表明, 荆花胃康胶丸具有理气散寒、活血化淤的功效, 可以快速缓解上腹部疼痛, 持久保护胃黏膜。荆花胃康胶丸可单独使用或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胃溃疡, 防止复发, 疗效显著[9]。
本研究结果表明, 3组HP 清除率分别为74%、62%、90%。JTT组HP清除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P<0.05) 。临床症状改善相似。TT组胃溃疡胃镜检查治疗后总有效率75.8%, JH组为69.0%, JHTT组为87.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十二指肠溃疡TT组胃镜检查治疗后总有效率65.4%, JH组76%JHTT组为81.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奥米拉唑等药物治疗消化系统溃疡, 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增加HP清除率, 对于症状改善有良好作用, 大便HP抗原检测阴性率增加, 症状记分好转, 患者耐受良好, 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 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病原, 荆花胃康胶丸有抗菌活性, 本文对荆花胃康胶丸与三联药物治疗根除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伴有HP感染150例胃十二指肠患者, 随机分成3组:①三联组 (triple therapy, TT) 50例, 药物为克来霉素、阿莫西林、奥米拉唑;②荆花胃康胶丸组 (JH) 50例, 药物为荆花胃康胶丸;③荆花胃康胶丸+奥米拉唑组 (JTT) 50例。4周后检测HP感染判断HP清除情况。结果 3组HP清除率分别为74%、62%、90%。JTT组HP清除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症状改善相似。结论 荆花胃康胶丸具有抗HP活性, 与西药合用有协同作用。
幽门螺杆菌/药物作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