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精选8篇)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第1篇
夜晚的实验-《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夜晚的实验》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和仿生学有关的重要实验。夜晚的实验
2.板书课题:夜晚的实验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①学生倾听老师的介绍,了解仿生学。
②学生读题。
③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教师的介绍能够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有助于知识的迁移。
读课题后的质疑,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回答揭题时提出的两个问题。
3.(板书:蝙蝠 斯帕拉捷)——能不能根据这两个词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
4.指导分段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5.三部分中哪个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为什么?
①自由读课文,借助词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②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交流分段情况。
④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掌握自学的方法。夜晚的实验
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抓住重点段落,便于学生掌握课文的结构安排和写法特点。
三、再读课文,亲历实验
1.出示表格。
2.按照所填写的图表说一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
①自读课文,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再尝试着填表。
②小组交流学习结果。再全班交流。
表格的出示,可以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四次实验的方法
步骤及结果。四、三读课文,学习写法
1.第一次实验作者是怎样写的?后三次和第一次有写法什么不同?这样写你作文有何帮助?
2.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
①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实验过程,作者并没有像第一次一样面面俱到。
②学生读相应的句子,体会不同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通过比较,感受课文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感受标点符号的神奇作用。
五、整体把握,受到启发
1.斯帕拉捷的实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看看人们都有哪些收获?
2.斯帕拉捷的实验完成了,说说看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学生汇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小组交流,感受斯帕拉捷大胆实
验、不怕失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
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媒质进行学习,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小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积极思考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大家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事例?
学生举例说明。
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第2篇
执教教师:柯坦镇中心小学 王海军
教学要求:
1、熟读全文,熟知实验过程,感受好奇之于科学家的可贵。
2、通过对话交流,感受斯帕拉捷实验中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品质。
3、能够说出斯帕拉捷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难点:
体会斯帕杰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能够说出斯帕拉捷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实验。
同学们,我们上课之前来做个实验。我们平时在大街上行走,路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息,但是撞头的却很少,为什么呢?(请一个同学上台,用一块布蒙住眼睛,让他走路)。
2.引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动物却不用眼睛也能行动自如,它是什么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2课:夜晚的实验。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
1.课文中写了件什么事?请大家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2.质疑导读。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现在我想就课题提几个问题:是谁做实验?为什么做实验?做了几次实验?实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走进文本,走近人物 板块预设一:细心观察
在学生谈到“细心观察”时,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斯帕拉捷细心观察的语句。出示:“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从来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1、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斯帕拉捷是一个细心观察的人。
2、指导朗读,突出这些词语。
3、通过朗读,你觉得斯帕拉捷的观察与一般人的观察相比怎样?
板书:细心观察
板块预设二:善于思考
在学生谈到“善于思考”时,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斯帕拉捷善于思考的语句。A、出示:“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难道他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
1、分别指导读,可以加上个“咦”字,读出奇怪的语气。
2、出示“好奇 奇怪 猜想”,让学生连线。
3、思考,为什么第一处问句要用好奇而不用奇怪。
4、读过课文之后,你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话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B、相机出示:“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1、如果你是当时的斯帕拉捷,心情怎样?会有怎样的动作?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2、改变啊的读音,读出惊讶的语气。
3、去掉“啊”,把“原来是”改成“就是”回应惊讶的读法。
4、让学生再问出示的三个问题,再请三名学生分别用肯定的语气回答。“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就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C、文中还有两次实验没有写出斯帕拉捷的思考,你觉得在堵鼻的时候,斯帕拉捷会怎么想?堵耳朵之前,斯帕拉捷又会怎么想?
板书:善于思考
板块预设三:锲而不舍
1、斯帕拉捷的锲而不舍表现在哪里?(四次实验,前三次都失败了。)
2、四次实验的经过如何,哪一次写得最详细,如果每一次都这么写,行不行?(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前面三次实验都没能找到蝙蝠飞行的秘密,会有人来劝,怎么劝?斯帕拉捷会怎么答。全班分两组讨论,一组劝,一组答。
4、既然劝不住他,那就来赞赞他。板块预设四:做出杰出贡献
1、为什么说斯帕拉捷是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2、超声波的应用有多广泛?
3、指导读“斯帕拉捷……巨大的恩惠” 板书:做出杰出贡献
四、走出文本,走进人物
1、几个词语能概括斯帕拉捷的一生吗?显然不能。我们再来看一段关于斯帕拉捷的简介:
出示:
拉扎罗·斯帕拉捷(1729-1799),意大利著名的博物学家、生理学家和实验生理学家。1729年1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斯坎迪亚诺镇。他在动物血液循环系统、动物消化生理、受精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蝙蝠实验,为“超声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他还是火山学的奠基者之一。1799年2月11日因病与世长辞,终年70岁。斯帕拉捷把他的一生连同一部分遗体都献给了科学事业。根据遗嘱,其有病的膀胱献给了帕维亚自然博物馆
2、师:超声波的发现,如果要给发现者评突出贡献奖的话。你认为应该给谁?请以“斯帕拉捷,你是……”赞一赞斯帕拉捷。
五、重回文本,畅谈启迪
斯帕拉捷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把你的感想凝聚成你的名言写下来。
学生写名言。交流。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斯帕拉捷实验的经过,我们还认识了一个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锲而不舍,做出贡献的斯帕拉捷,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请大家记住斯帕拉捷,记住他的实验,更记住他的可贵精神!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声朗读课题。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第3篇
作为一般记叙文, 六年级学生很容易便能理清其思路:起因 (好奇) 寅经过 (实验) 寅结果 (恩惠) ;教育目的也很明确:体会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作为六年级教材, 它独特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如何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细读文本, 几个问句和几个独特的词语令人印象深刻:淤“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于“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 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 捕捉灵活的飞蛾呢?”盂“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 不仅能够飞翔, 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榆“斯帕拉捷的实验, 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能穿透’黑夜, 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首先, 它们埋伏了文章的思路。起因斯帕拉捷的“好奇”引发了第淤问;接着开始实验, 但第一次没有找到答案, 感到“奇怪”, 引起了第于问;再次实验, 并大胆猜想, 引发了第盂问;第四次实验终于揭开了秘密, 但人们的探究并没有停止, 而是开始了进一步“思考”, 激起了人们的第榆问, 最终找到了答案。这四问贯穿全文,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成了全文的“暗线”。
其次, 它们蕴含了科学探究的奥秘。“探索与发现”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迪生说:“好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可见, 善于提问和“好奇、奇怪、猜想、思考”正是科学探究所需的可贵品质。四个问句和四个词语正蕴含了科学探究的奥秘。
再次, 四个词语和四个问句互为映衬。“好奇、奇怪、猜想、思考”这四个词语后面四个冒号引出四个问句:“好奇寅凭什么?”“奇怪寅凭什么?”“猜想寅难道?”“思考寅又怎么能?”四个词语、四个冒号、四个问句, 相互照应, 串联起全文。
由此看来, 四个问句和四个词语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围绕它们展开教学, 将独特有效。为此, 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策略:
1.紧扣问句, 把握文章脉络。首先,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抛出问题:这篇文章的起因是什么?斯帕拉捷为什么要在夜晚做这样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到第淤个问句:“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然后, 引导学生找出类似这样的问句, 用“”画出, 说说它们分别在文章中的什么地方,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探究答案, 领悟科学精神。为什么斯帕拉捷会产生第淤问, 可引导学生读第一段, 从中抓住“习惯”“常常”“好奇”等词语, 感悟科学家斯帕拉捷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这恰恰是科学家的首要品质。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其他几个问句, 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感悟体会: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进而领悟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夜晚的实验 第4篇
1793年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喧腾热闹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尖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原来,每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轻巧自如地飞翔时,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假如他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地捕捉飞蛾了。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结果,蝙蝠在空中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他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他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體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受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灵巧地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现在,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寻找地下的宝藏。超声波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
(选自《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学知识》,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课内链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小灯泡亮起来
蝙蝠能够在夜晚飞行的奥秘是什么?
牵手阅读
文章叙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这一实验的结果促使人们对超声波的认识与研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第5篇
1、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2、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
四、教学设计理念
(一)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比问题的结果更重要”,会提出问题是科学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基于此种理念,本课教学中设计有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学习之前和小的过程中都有“问题库”可以自由质疑。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以一位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他的作用在于学生营造学习的情境,创造学习条件和鼓舞学习激情。至于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将自主学习进行到哪一步,教师可以任其发展,充分体现出集体的智慧、现代的科学和网络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势。
(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在逐步走向开放,网络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网络交互式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和局域网里师生之间的交互,应该将课堂开放到国际户联网。让所有的人能和我们可以一起上课,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上课的时间也可以完全延迟到45分钟以外,通过上网我们可以重返课堂。这样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熟悉和掌握了这种学习方式是学习者的发展,也就做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四)实现多方位的整合教学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常规教学手段应该与信息技术优势互补,也就是说在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时,常规教学的优势本能放弃。
2、多学科之间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尝试将科学、艺术、思想等多学科在同一课堂进行整合,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上自然课吗?为什么?你能知道任何一次发明、发现都是从哪儿开始的吗?
课文《夜晚的实验》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发现的故事,让我们一块去经历一下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同时探究一下,课文在表述这个故事时有什么特点。
(二)、教师引导学习
学习课文第一段
1、由读第一段,想:斯帕拉捷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2、他留心观察,到什么现象?读出好奇。
3、过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斯帕拉捷开始了他夜晚的实验。
习第二段
1、快速浏览第二段,看课文写了几次实验?在每次开始的地方标上序号。
2、一系列的实验,怎样写得即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重复呢?(有详有略)详写哪一次?
3、教学第一次。
①、自由朗读2、3自然段,填空。
次数
做法
结果
结论
1
2
3
4
②全班讨论填表
③练习复述课文。
第一步:理清条理(时间地点做法结果思考)
第二步:自由练说同桌练说指名复述
4、总结学习方法。
一读领会文章内容
二读理清课文条理
三读练习复述课文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四人小组自学课文第二、三、四次。填表
2、全班讨论,实物投影学生的表格,订正。
3、感情朗读。斯帕拉捷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是多么高兴啊,该用什么语气读?
4、你有什么话想对斯帕拉捷说?
5、教师引读第7自然段。师:“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生:“蝙蝠的耳朵又怎么”
6、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师:“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生:“原来,蝙蝠靠”
7、屏幕出示“蝙蝠秘密”段,用文字和线条画出蝙蝠飞行秘密的示意图。
8、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图,讨论。
9、教师出示蝙蝠飞行示意图。
10、课件演示蝙蝠飞行的秘密,看图复述这段课文。
学习第9自然段,齐读。
1、你还知道超声波有哪些用途?
2、教师出示超声波用途图。
3、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希望同学们现在学好知识,将来为社会进步出力。你还知道人类的哪些发明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四)、总结课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小组介绍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收获,师生共同考察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点:
(1)、是否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是否能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
板书
夜晚的实验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第6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语的意思以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借助文本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试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斯帕拉捷夜晚实验的经过,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了解斯帕拉捷夜晚实验的经过,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夜晚的实验》就是写仿生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这个实验得从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说起。齐读课题。
1、下面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蝙蝠 敏锐 薄膜 敏捷 秘密 障碍 矿藏 恩惠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二、整体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用上“敏捷”“敏锐”)
3、读完课文,你知道重点是写的什么?
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夜晚实验的具体过程?
(多次实验 揭开秘密)
4、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别写了什么?
(蝙蝠夜行 引起好奇) (引发研究 带来恩惠)
三、感悟好奇善思
1、斯帕拉捷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实验?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从斯帕拉捷身上感到什么?
仔细观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善于思考,好奇心强:哪句话表明他在思考?第三句,指名读出斯帕拉捷十分好奇。
(2)小结:的确,斯帕拉捷是个善于发现,好奇心很强的人,正是这个发现使他决心做实验来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他是如何做实验的?他的实验又给人类带来哪些恩惠?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部分练习。
2、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a、表示引用 b、表示突出强调 c、表示特殊意义 d、表示特殊称谓
e、表示讽刺否定
“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够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 ( )
原来,表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 ( )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
3、课文中还有使用双引号的地方吗?是什么用法?
4、默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思考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问题
猜 想
做法
结果
结论
1
2
3
4
《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第7篇
教材确实是要潜下心去读的,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寻找文本的切入点时,目光停留在课文的几个问句上。全篇的五个问句,三个与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动有关,是斯帕拉捷好奇、奇怪、猜想时出现的问题。一句是设问句,解释斯帕拉捷把蝙蝠眼睛蒙上的理由。还有一句是斯帕拉捷实验成功后引起的人们进一步的思考。这几句问句,与全文中心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本课语文知识点引号的用法中的两个句子也都可涵盖在内。“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的教学思路围绕着这五问形成了。
一、三问引入
可通过这样的导言引入:课文中有哪些词和句是描写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一读,用笔把这些词句画出来。这些词句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善于思考,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这些品质有极大的帮助。怎样理解呢?一个字:读。让学生练读这三个问句,在朗读中体会,读出好奇、读出奇怪、读出猜想,也就能顺理成章地理解。然后再由第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去探究学习,探究斯帕拉捷做了几次实验,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二、设问练述
课后练习要求全文复述。对于本篇文章来说,实验的过程是复述的重点;而第一次实验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把指导复述的方法放在第一次实验上,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在学生完成探究后,让学生再细读课文第二大段,看看哪一次实验是浓墨重彩描写的,自然是“蒙上眼睛”这一次。引出设问: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课文作出了详尽的回答,这样有问有答的句子就叫设问句。让学生用上设问句把蒙上眼睛的原因、经过、结果练习复述。
在指导学生复述的过程中,让学生得知,用上设问句的时候,就可以先说经过,结果,最后再说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练习了变序复述,而且在练习中又掌握了新的写作方法。
三、再问探意
茶乡的夜晚 第8篇
太阳的余晖,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月亮仍然没露出笑脸。夜色像块宽大无比的幕布,悄悄地拉开了,一时,远处的梯田似的茶园,近处的房屋、树木都由清晰变模糊了。天空中的星星一颗一颗地跳了出来,像孩子一样顽皮地眨着眼睛,那么多,那么亮,又是那么遥远。
一会儿,月亮偷偷地探出了脑袋,一眨眼,就露出了整个笑脸,渐渐地变得皎洁柔和了。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大地上,整个世界像披上了一层银纱。远远望去,平静的茶园茫茫一片,天与地融合在一起,是那么协调,那么静谧;近看,一排排翠绿的树在月光下,守卫着我们的茶园
家家的窗户里泻出明亮的灯光,灯光里人影晃动。忙碌了一天的种茶人回家了。盆里的凉水洗去了汗水,涤尽了疲劳。欢声笑语慰藉着种茶人美好的心灵。远方传来悠扬的歌声。啊!多么悦耳,多么感人。这不是梦,而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指导教师:许友彬)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茶乡山村的夜晚,一静一动中,让人对茶乡生活情不自禁地生起一种向往之情,茶乡的夜晚原来可以这样美丽,这样醉人。皎洁的月光,归家的种茶人,诗一般的画面带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本文过渡自然,条理分明,比喻形象、贴切。(许友彬)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