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氮/钾范文
有效氮/钾范文(精选6篇)
有效氮/钾 第1篇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有效氮/钾,测定方法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 粮食产量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修桥铺路建房导致耕地减少迅速,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粮食产量有减少趋势, 如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已经成为国家农业工作重要任务。对于农作物的产量的提高, 施肥是重要技术之一, 农业专家研究表明, 农业施肥对粮食增产有个巨大贡献, 可达40%~50%, 其中氮、钾肥占70%以上。所以, 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与质量, 测土配方施肥中土壤有效氮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特别是水稻作物中后期减氮、平磷和增钾尤为重要。
在过去使用化肥可以让粮食增产50%左右, 而如今单单的化肥使用已近满足不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这就成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大量实践表明, 通过测量土壤中所含有的有效养分, 根据农作物对肥料的要求, 得出实验结论, 更好地计算出农作物使用肥料的种类与需求量, 才能使农作物稳定持续增产增量, 测土配方施肥中土壤有效氮钾测定更是增加产量的重要评价。
1 测土配方施肥方法
1.1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是传统的测土施肥方法。其具体做法是通过对土壤养分的测定和检验, 利用土壤养分测试资料及田间的实验成果, 根据农民丰经验按土壤各种养分的丰缺等级确定肥料的种类并估算施肥用量[1]。这种方法快捷、简单、方便、廉价且具有针对性, 可服务到每一块耕地, 群众受益, 效果直接有效, 农民也容易接受。
1.2 养分平衡测土施肥法
该方法是以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 该公式以肥料需求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 (%) ×肥料当季利用率 (%) , 这种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概念比较清楚, 容易掌握。但由于土壤测定值是一个相对量, 土壤中的养分一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处境中, 还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校对验证, 而校正系数是一个变数, 很难准确, 需要极有经验的人员操作。
1.3 土壤养分丰缺临界值施肥法
土壤养分丰缺法指通过土壤养分测试和施肥试验结果, 建立不同作物与区域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提供肥料配方的一种方法。
土壤速效氮临界值法即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测定农作物耕层土壤的有效氮, 用试验某一产量水平时期作物土壤值减去测定值的差值作为氮肥施肥推荐量。
由于土壤养分丰缺临界值施肥法地域性限制很强, 导致这种方法不能在全国进行人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1.4 田间土壤肥料效应函数估算法
可以通过借助田间施肥量的实验, 总结出农作物与有效氮施肥量所产生的数学关系, 配制出与农作物增产量相关的有效氮肥料效益回归方程式, 所得到方程式结果总结计算出具有代表性的土地, 从而得出施肥量与产量之间最佳配方施肥参数, 这种方法就叫做肥料效应函数估算法。这种适合田间计量施肥的实验, 用数学函数表现出来。他最大优点就是不需要用化学或者物理等方式去去求证肥料对土壤的供应量, 可以准确地得到农作物所需要有效氮肥料的利用率等有效实验参数结果。
1.5 农作物营养诊断丰缺法
农作物营养诊断丰缺法是判断作物体内其中一段时间内某一种丰缺状况的方法。分别为外观形态、化学以及酶学等诊断方法。
和正常农作物相对比, 从整体形态看, 主要症状发生的地方一般是下部老叶或者新叶以及顶部新芽;其次观察叶片颜色, 叶片是否变成不正常颜色, 失绿变褐黄色, 叶片叶肉以及叶脉上的颜色是不是同一颜色, 均匀有致, 叶色是否均一, 叶片上是否长有斑点或者不正常条纹, 斑点和条纹的颜色又是怎么样的;然后观察叶片形态, 叶片是否完整, 破裂, 卷曲, 褶皱, 正片叶子是不是有焦枯的现象;再就是观察症状发展过程, 从叶尖、叶基部以及叶脉两侧等观察其发展方向;最后观察整株植物是否出现焦黄, 卷曲或者死亡。
农作物营养诊断丰缺法同土壤养分速测相结合, 就更能准确有效得到作物营养丰缺的状况。
2 土壤供氮能力研究
土壤供氮能力可分为植物吸收法、室内矿化培养法、化学方法、田间原位测定、土壤氮素总矿化的测定和土壤氮矿化模型等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可以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和选着种植农作物的情况选着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土壤供氮能力。
3 土壤供钾能力研究
综合专家多年研究, 许多试验表明, 土壤供钾能力可分为生物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电超滤法。同供氮能力研究一样, 各种方法对土壤与农作物都有着适用性和局限信, 所以也要结合地域及农作物的情况决定评价供钾能力。
做好测土配方施肥中土壤有效氮钾测定解决粮食产量问题, 关系着民生及农业发展, 所以一刻不能松懈。测土配方施肥中土壤有效氮钾测定是在土地施肥中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 不同地方的测土方案都会一样, 所以要根据当地地形、气候及环境制定一个专属方案, 全面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水稻氮、磷、钾不同施肥比例试验 第2篇
【关键词】水稻;氮;磷;钾;施肥比例
1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涝洲镇广发村邵树权水田地,土壤类型为碳酸盐黑钙土,pH值为7.5,土质肥沃。采用本地相同的农艺措施管理。 3月20日育苗,5月14日插秧。
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1 试验方法
试验5个处理,每个处理为1个小区,处理1到处理5的每个小区面积各为144m2、325 m2、118m2、90m2、70m2,每小区采用直接对比。
2.2 试验肥料
掺混肥,总养分含量为46%,N、P、K各含量为18%、12%、16%。
2.3 试验处理
共设5个处理和1个对照
(1)处理1:天源2011,插秧规格33×17面积(144m2),毎667m2施46%参混肥30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硫酸钾5kg穗肥(底肥6.5kg掺混肥;蘖肥硫酸铵4.3kg;穗肥硫酸钾1.1kg)。
(2)处理2:天源2011,插秧规格33×17面积(325m2),667m2施46%参混肥30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硫酸钾10kg穗肥(底肥14.6kg掺混肥;蘖肥硫酸铵9.75kg;穗肥硫酸钾4.9kg)。
(3)处理3:天源2011,插秧规格33×17面积(118m2),667m2施46%参混肥26.5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硫酸钾5kg穗肥(底肥4.7kg掺混肥;蘖肥硫酸铵3.55kg;穗肥硫酸钾0.9kg)。
(4)处理4:天源2011,插秧规格33×17面积(90m2),667m2施46%参混肥26.5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硫酸钾10kg穗肥(底肥3.6kg掺混肥;蘖肥硫酸铵2.7kg;穗肥硫酸钾1.35kg)。
(5)处理5:天源2011,插秧规格33×17面积(70m2),667m2施46%参混肥33kg、3.5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底肥3.5kg掺混肥;蘖肥硫酸铵2.1kg;)。
(6)对照6(ck):天源2011,插秧规格33×17 面积(30m2)不施底肥。
3 田间测产
4 结论
处理1~处理5在物候期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水稻返青期(5月20日)、水稻分蘖期(6月15日)、水稻抽穗期(7月25日)、水稻成熟期(8月25日~9月23日)上,处理1~处理5较ck提前5~10d左右。从分蘖进程上看,各处理与ck在分蘖上不同,ck的分蘖力上明显减少;表1中(处理1)30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硫酸钾5kg穗肥与(处理2)30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硫酸钾10kg穗肥,对比产量差为652-629=23kg, 肥料上硫酸钾(处理2)多施5kg;(处理3)26.5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硫酸钾5kg穗肥与(处理4)26.5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硫酸钾10kg穗肥,对比产量差为551-484=67kg,肥料上硫酸钾(处理4)多施5kg;处理1底肥30kg与处理3底肥26.5kg,其他肥料一样,底肥之差3.5kg产量上差为629-484=145kg;(处理2)底肥30kg与(处理4)底肥26.5kg,其他肥料一样,底肥之差3.5kg,产量上差652-551=101kg;(处理5)33.35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与(处理1)30kg底肥+硫酸铵20kg分蘖肥+硫酸钾5kg穗肥在底肥差3.35kg,按照总养分含量46%,N、P、K各含量为18%、12%、16%计算:6.7×16%=0.536kg,处理1硫酸钾5kg×50%=2.5kg,纯钾1.964kg,也就是说在底肥纯钾肥少2kg的情况下,产量上处理5好于处理1,可见底肥在水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处理1至处理5与ck对照中能够看出肥料的作用,可以看出处理5好于处理2、处理1,更好于处理4、处理3,此肥料试验将提高以后水稻种植施肥纯量定量标准,为水稻合理施肥上更加合理、提高水稻单产和推动水稻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以及为水稻稳产、高产发挥积极的作用。
有效氮/钾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农业大学牧草饲料作物园, 居东经124°18′~127°2′, 北纬43°5′~45°15′N, 中心地理坐标是东经125°18′, 北纬43°55′。气候介于东部山地湿润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 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4.8℃, 最高气温39.5℃, 最低气温-39.8℃。年平均日照为2 866h左右, 无霜期为140d左右, 平均降雨量为567.0mm。
1.2 牧草样品的采集
牧草样品取自牧草收获期 (9月份) 。取样试验地每种牧草由砖铺成0.5m的甬道隔开。样品自然风干, 粉碎。
1.3 土壤样品的采集
在采集牧草的样品地采集土壤, 所取耕层 (0~20cm) 土壤容重1.31g/cm, pH值为8.25, 含有机质9.63g/kg。随机取各处土壤, 在取土器中压实, 各土样做2次重复, 用于吸水力测定。用土锨取各牧草生长地0~15cm深的3~5点土样, 混合均匀自然风干后过1mm筛, 用来测定土壤中碱基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
1.4 测定项目和数据统计方法
测定牧草养分和土壤吸水力及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试验所得数据用Excel 2003和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牧草收获期营养成分 (见表1)
%
2.2 土壤吸水力 (见图1)
土壤水分 (或饱和度) 与吸水力的关系:土壤含水量越低吸力力越大, 土壤含水量越高吸力力越小, 土壤水分达饱和时吸水力就接近零。土壤水分含量与吸水力的关系一般以土壤水分能量曲线表示。但在相同能量水平、不同质地的土壤中含水量有很大差别
由图1可见, 各作物间吸水力的差异不大。说明整个试验地含水量及水势基本均衡。在早春牧草返青期沙打旺、无芒雀麦、碱茅、冰草、马唐吸水力值较高, 能够体现这5种牧草需水量相对较大;相应的, 紫花苜蓿、杂三叶、披碱草草地吸水力值低, 则表示它们对水的需求量小, 由此可针对不同作物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
2.3 土壤中水分、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
15种牧草生长土壤含水量及全氮量和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见表3。
根系作为作物的重要吸收、合成、固定和支持器官, 在作物生长发育和高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主要通过根系吸收, 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之需。所以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对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试验分别测定了各作物生长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 以此判定水肥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2.4 相关性分析
水肥是农业生产中的2个重要因子, 水肥因子间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在旱地农业区, 水分缺乏限制了作物生产力的提高, 养分不足制约着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牧草所含水分与土壤水分、牧草粗蛋白和土壤含氮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见表4。
2.4.1 土壤吸水力、水分含量与牧草含水量的相关性分析
水分在牧草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牧草含水量与土壤中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5) , 从数值上来看各牧草之间表现不一, 豆科牧草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分的正相关关系表现较显著, 禾科与其他科的正相关关系呈一般显著。
2.4.2 土壤中全氮含量与牧草粗蛋白含量的关系土壤全氮含量在各作物土壤中的差异不大
表数据表明, 土壤全氮含量与牧草粗蛋白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由表3可见, 豆科和禾本科作物生长土地的全氮量差异很大, 这是因为全氮量受土壤有机质、氮肥用量、土壤硝化作用强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在豆科草地下根瘤菌的固氮能力表现突出。
注:*表示显著相关 (P<0.05) , **表示极显著相关 (P<0.01) 。
2.4.3 土壤水分、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全氮量及牧草营养之间的关系
当作物遇到水分胁迫或养分亏缺或二者兼而有之时, 作物的根系和苗系生长就会受到很大抑制, 根系的生理特性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 随着土壤中氮量和钾量的增多, 牧草中含氮量、含钾量越高, 说明氮、钾两种元素可互相促进彼此的吸收, 超过一定范围会降低牧草中氮素和钾素的比例。不同氮钾处理对植株磷的吸收影响不大。同时, 土壤中钾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植株对钙和镁的吸收。而对于不同氮、钾处理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张桂兰的试验结果表明, 适量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 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
由此得出:土壤中全氮和磷、钾量多的地区, 牧草相应物质的含量也就多。
在旱地农业现有条件下, 通过对水肥因子的合理配合, 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是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的关键技术。
3 结论
(1) 土壤中全氮含量与牧草本身的固氮能力有直接关系, 豆科根瘤菌的存在增强了土壤中氮素的固定。
(2) 多年生牧草农田土壤水分、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与牧草自身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数值上则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 即相应土壤中水分和氮、磷、钾元素转化到牧草的营养成分是正相关的。
(3) 土壤中水分与氮、磷、速效钾的吸收与转化, 全氮与速效磷、速效钾的利用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产中不可单方面考虑一种因素的影响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桂兰, 宝德俊, 王英, 等.长期施用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 1999, 30 (2) :64-67.
[2]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3]张俊华, 常庆瑞, 贾科利, 等.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 (4) :38-41.
[4]刘宇.植物的磷素营养和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J].土壤, 1992 (2) :97-101.
有效氮/钾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化学计量;马铃薯;施肥
中图分类号:S5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122—04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C、N、P)比例关系的科学。生态化学计量学认为有机体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由于有机体自身生物性状的相对稳定,因此其体内的化学元素组成保持相对恒定。但是,有机体的生长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质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有机体自身化学元素组成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生态化学计量学通过化学元素计量特征,能把不同尺度、不同生物群系的生态生物学特征联系起来,使得生态化学计量学成为当今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探讨大尺度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任书杰等分析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N和P的化学计量特征,指出叶片N和P与纬度和年均温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Han等则首次分析了我国1900多种植物叶片N、P等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指出N、P等限制性元素在植物体内相对稳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也相对稳定。二是探讨小尺度下,植物叶片C、N、P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与外界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地生态系统方面。罗亚勇等探讨了不同退化程度土壤C、N、P的化学计量变化,刘万德等则分析了云南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而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外界因子对农作物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的报道并不多,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叶菜类作物方面,袁伟等通过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青菜(Brassia chinensis)、菠菜(Spinacia oleracea)、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化學计量特征的影响,发现同一蔬菜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并不一致,不同蔬菜对施肥的响应也完全不同。显然,探讨不同农作物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施肥的响应,对指导施肥和养分供应平衡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关于施肥对块茎类作物的影响则鲜见报道。本试验以脱毒马铃薯威芋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脱毒马铃薯产量及N、P、K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脱毒马铃薯的优化施肥和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3年在贵州省金沙县安洛乡进行。安洛乡平均海拔高度1200 m,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5℃,年均降水量1010 mm,无霜期280 d。脱毒马铃薯品种为威芋3号。尿素为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Ni>46%),钙镁磷肥为贵阳瓮福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P2O5≥12%),硫酸钾为浙江远安公司的产品(K2O≥52%)。本研究根据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贵州脱毒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制定氮肥、磷肥、钾肥最优施肥量,选用以上单质肥料混配而成的配方肥。试验地为沙质土壤,前茬玉米。耕层土壤养分情况见表1。
1.2试验万法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T1:配方肥处理;T2:缺氮处理;T3:缺磷处理;T4:缺钾处理;对照(CK):不施肥处理。具体施肥量见表2。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完全随机设计,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24m2,1 m开厢,沟深0.3 m,每小区开4厢,每厢栽2行,每行22穴,行距0.50 m、株距0.273 m,每小區共176穴。试验过程中,有机肥和化肥均以基肥的形式施人,不施追肥。
1.3测定项目及万法
1.3.1测产及考种 待马铃薯成熟时,收获前在小区内按照梅花形采集5穴马铃薯考种,地上部为植株鲜质量,马铃薯块茎按照大薯(>100 g)、中薯(>50~100 g)、小薯(≤50 g)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称质量。
考种后,适时分小区进行单独采收,收获前调查小区内缺窝数、变异株等,确定小区最终收获穴数,全部收获计产,折算实际产量。根据小区产量计算单位面积产量。
1.3.2土样及植株取样 试验开展前,在试验点按照蛇形布点原则,用土钻钻取0~30 cm土层,取样点不少于20个,采集的土样混匀,风干后测定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和pH值。收获时,在每个小区随机采集5穴马铃薯,将采集的马铃薯块茎和地上部茎叶分别放在烘箱中烘干,测定植物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测定方法按常规方法。
1.4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采用SPSS 13.0(SPSS Inc USA)软件的单因素ANOVO的新复极差法分析数据的差异显著性,所有数据都参照严正兵等的处理方法,通过对数转换以符合正态分布,后采用SPSS13.0双变量Person相关分析模块进行相关分析。
nlc202309031607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肥水平对脱毒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施肥水平下,脱毒马铃薯薯质量和产量不同,表现出T1和13处理的薯质量,大、中、小薯质量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T1处理的脱毒马铃薯产量最大,为29920 kg/hm2,与13处理差异不显著,较T2、T4、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75.09%、51.79%、77.57%;T1处理的薯质量最大,为0.62 kg/穴,与T3处理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T2、T4、T5处理,CK的薯质量最小。T1处理的中薯质量、小薯质量都最大,分别为0.18 kg/穴、0.24 kg/穴,显著高于T2、13、T4、CK处理。13处理的大薯质量最大,为0.26 kg/穴,显著高于T1、T2、T4、CK处理。T1处理的地上部鲜质量最大,为0.25 kg/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2.2不同施肥水平对脱毒马铃薯TN、TP、TK含量和养分吸收总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水平下,脱毒马铃薯地上部、块茎单位TN、TP、TK含量和养分吸收总量变化见表4。地上部分T1处理的脱毒马铃薯TN、TP、TK单位养分含量都为最大值,分别为24.46、1.80、38.36 g/kg,其中T1处理的TN与T4处理、TK与13处理问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64.49%、89.47%、150.39%。而且T1处理的TP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处理的脱毒马铃薯地上部TN、TP、TK都为最小。
不同施肥水平脱毒马铃薯块茎TN、TP、TK则变化相似,除了T2处理的TP显著高于CK处理外,不同施肥水平的TN、TP、TK差异不显著。
不同施肥水平下,脱毒马铃薯的TN、TP、TK养分吸收总量T1处理为最大值,分别为122.28、16.02、174.06 kg/hm2,与T3处理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处理的TN、TP、TK养分吸收总量较对照增加了76.15%、113.60%、92.01%。
2.3不同施肥水平对脱毒马铃薯N、P、K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施肥水平下,地上部脱毒马铃薯的N、P、K化學计量特征明显不同。地上部N/P总体平均值为15.93,在13.64~18.22范围,CV为0.11,其中T3处理的地上部N/P最大,为18.2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T1处理的N/P贝0最小,为13.64。N/K总体平均值为0.72,在0.47~1.01范围,CV为0.33,其中T4处理的N/K最大,为1.01,与CK处理问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T1、T2、13处理。P/K总体平均值为0.046,在0.026~0.062之間,CV为0.33,其中T4与CK处理间的P/K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T1、T2、T3处理。
不同施肥水平的马铃薯块茎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差异不显著,其中N/K总体平均值为0.72,CV为0.076,P/K总体平均值为0.22,CV为0.45。CK处理的N/P为最大值,显著高于T1、T2处理,而与T3、T4处理差异不显著。
2.4 N、P、K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关系
从表6可以看出,氮肥与地上部TN、TP、TK,薯质量和地上部鲜质量呈显著相关,而与块茎TN、TP、TK不呈显著相关。磷肥与地上部TN、TP,地上部N/P呈显著相关,而与块茎TN、TP、TK,薯质量和地上部鲜质量不呈显著相关。钾肥则与地上部TK、块茎TP和薯质量呈显著相关。而地上部N/P、N/K、P/K,块茎N/P、N/K、P/K则与薯质量和地上部鲜质量不呈显著相关。
3讨论
施肥作为一种快速促进植物生长的重要措施,一直是各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对于高寒草甸,虽然氮、磷肥添加能改变土壤N、P等养分含量,进而影响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莓叶委陵菜(Potentilla ragarioides)、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等植物N、P含量,但由于植物自身的“调节能力”,因而植物N/P无显著变化。而对于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单施氮、磷肥或配施氮磷肥,都能显著提高根茎叶N、P含量,但不同器官N/P响应施肥则完全不同,单施氮、磷肥能显著提高或降低根茎叶N/P,而氮磷肥配施则影响不同。本研究结果,脱毒马铃薯地上部TN、TP、TK、N/P、P/K总体平均值分别为19.77、1.26、29.96 g/kg,15.93、0.046,块茎TN、TP、TK、N/P、P/K总体平均值分别为13.82、1.89、19.36 g/kg,7.40、0.22,低于小青菜、菠菜、番茄等农作物,而高于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幼苗、华北落叶松等。表明不同农作物其N、P、K化学计量特征有明显差异。
脱毒马铃薯不同器官化学计量特征对施肥水平的响应完全不同,不同施肥水平下,地上部TN、TP、TK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呈显著差异,而块茎则差异不显著,本结果与张潘研究结论一致。原因在于植物体内的N、P之间关系密切,氮磷肥配施能增加叶中氮和磷的转化、吸收,单施氮、磷肥,虽然能增加植物N、P的含量,但缺素肥料则植物吸收减少,因此与缺磷处理相比,缺氮处理下,脱毒马铃薯地上部N/P是显著降低的。而在氮磷配施情况下,脱毒马铃薯能够快速生长,此时需要更多的磷素合成核糖体、蛋白质等,因此对P的需求更高,因此N/P更低。
有效氮/钾 第5篇
本次试验地点选择在响水镇新民村。该地点交通便利, 阳光充足, 地块平整, 肥力均匀有代表性。
2 供试作物与肥料
2.1 供试作物:白菜 (品种:云鸿60) , 属叶菜类夏季作物早熟品种。
2.2 供试肥料:有机肥选择猪牛粪, 无机肥为尿素 (N46℅) , 钙镁磷肥 (P2O512 ℅) , 硫酸钾 (K2O60 ℅) 。
3 试验设计
大白菜2+X试验, 分为基础施肥和动态优化施肥试验两部分, 根据我县实际, 重点做好氮肥、磷肥、钾肥总量控制试验 (X1) 和有机肥当量试验 (X3) , 选择在高中肥力各1 个点进行试验研究。
3.1 基础施肥试验设计
基础施肥试验, “2+X”中的“2”为试验的处理数。基础施肥试验设两个处理:
3.1.1 常规施肥, 大白菜施肥的种类、数量、时期、方法和栽培管理措施均按照当地大多数农户的生产习惯进行, 即按亩施尿素20kg作追肥, 钙镁磷肥50kg作底肥, 有机肥500kg作底肥。小区面积33.5 m2, 即小区施尿素1kg作追肥, 施钙镁磷肥2.5kg作底肥, 有机肥25.1kg作底肥。株行距0.45*0.5m小区种植150株, 即亩种植2960 株。底肥一次性施入。
3.1.2 优化施肥, 根据当地大白菜配方施肥技术优化的施肥处理。按亩施尿素22kg作追肥, 钙镁磷肥40kg, 硫酸钾肥20kg, 有机肥1000kg。小区面积33.5 m2, 该小区施尿素1.1kg作追肥, 钙镁磷肥2.0kg作底肥, 硫酸钾肥1.0kg作底肥, 有机肥50kg作底肥, 底肥一次性施入。基础施肥试验是生产应用性试验, 不设重复。株行距0.45*0.5m小区种植150 株, 即亩种植2960 株。
3.2 “X”动态优化施肥试验设计
3.2.1 氮磷钾总量控制试验设计
说明:1 水平:指不施该种养分;2 水平:适合于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推荐值的70 ℅, 即每小区该水平施尿素0.154kg作追肥, 施钙镁磷肥0.28kg作底肥, 施硫酸钾肥0.14kg作底肥;3水平:指适合于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推荐值, 即每小区该水平施尿素0.22kg作追肥, 施钙镁磷肥0.4kg作底肥, 施硫酸钾肥0.2kg作底肥;4 水平: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为2 水平分别为氮肥、磷肥、钾肥适宜推荐量的1.3 倍, 即每小区该水平施尿素0.29kg作追肥, 施钙镁磷肥0.52kg作底肥, 硫酸钾肥0.26kg作底肥, 每小区施有机肥10kg作底肥。底肥一次性施入。
3.2.2 试验小区排列
本试验设每种动态养分为3 个动态养分处理, 三次重复, 每种动态养分处理12 个小区, 共36 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为6.7m2, 区组内各处理随机排列, 株行距0.45m×0.5m, 每小区种植30 株, 即亩种植2960 株。重复间设走道0.2m, 小区间设走道0.3m。
小区采用随机排列, 小区排列见下表。
4 田间观察记载情况
该试验于2015 年3 月21 日播种, 2015 年4 月5 日苗出齐, 2015 年5 月24 日移栽, 2015 年6 月24 日施行尿素追肥, 2015年7 月份达到成熟, 2015 年7 月14 日收获测产, 期间进行除草、中耕、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
5 测产结果
5.1 基础施肥试验结果
常规施肥产量:小区产量87.5.4kg, 折合亩产1742.1kg.。
优化施肥产量:小区产量107.5kg, 折合亩产2140.3kg。
常规施肥亩产1742.1kg, 产值3484.2元/亩 (蔬菜价格按2元/kg) , 优化施肥亩产2140.3kg, 产值4280.6元/亩, 比常规施肥增产398.2kg/亩, 增产值796.4元/亩 (尿素按1.2元/kg, 钙镁磷肥按0.5元/kg, 硫酸钾肥按4.0元/kg, 有机肥按500元/吨) 。
5.2 “X”动态优化施肥试验结果
注:尿素价格按2.2 元/ 公斤, 钙镁磷肥价格按1.0 元/ 公斤, 硫酸钾肥按4.0 元/ 公斤;蔬菜价格按2 元/ 公斤。
从表3、表4 可以看出, 施氮、磷、钾肥对对蔬菜增产都明显, 其中, 施氮对作物增产明显, 不施氮肥仅施磷钾肥, 亩产2165.3kg。在氮动态处理区, 随着氮量的施用增加, 产量增加, 但随着施氮量继续增加, 增产量呈递减的趋势;在磷动态处理区, 处理4 产量最高, 增产量497.7 kg, 每亩净增产值995.4 元;钾动态处理区, 施钾肥蔬菜产量有递增趋势, 但处理2 产量及增产量最高, 每亩比处理1 增产323.6 kg, 每亩净增产值647.2 元。
摘要:为不断优化蔬菜氮、磷、钾肥适用量, 设置氮、磷、钾肥总量控制 (X1) , 为高产, 经济, 环保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农业部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要求, 按照建立经济作物科学施肥技术体系需要, 加强经济作物田间试验研究, 为确定施肥方法及数量、验证土壤和植物养分测试指标等提供依据。盘县响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015年蔬菜肥料试验选择在响水镇的新民村做了一次蔬菜氮、磷、钾不同施肥量试验, 试验分为2+X基础施肥试验、N、P、K动态优化施肥试验、有机肥当量基础施肥试验、有机肥当量试验共四个试验。
关键词:盘县,响水镇,蔬菜,氮,磷,钾,施肥量
参考文献
[1]黄绍文, 金继运, 白由路等.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元白菜施氮、磷、钾和锌的效应[J].土壤肥料, 2005 (05) .
[2]朱凤林, 晋宏, 黄聪丽等.氮磷钾肥配施对花椰菜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4) .
有效氮/钾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灵山县灵城镇新大村某农户责任田进行, 土壤为红土母质黄泥肉田, 耕层0~21 cm, p H值6.5, 有机质34.7g/kg, 全氮1.74 g/kg, 全磷0.89 g/kg, 全钾13.6 g/kg, 速效磷78.6 mg/kg, 速效钾157 mg/kg。双季稻, 单产7 200 kg/hm2左右。
1.2 供试材料
供试肥料:尿素 (纯N 46%) 、过磷酸钙 (P2O512%) 、氯化钾 (K2O 60%) 。超级稻品种:早、晚稻均为Y两优087。
1.3 试验设计
当地土壤P2O5含量丰富, 试验在施P2O575 kg/hm2的基础上, 根据纯N、K2O施用水平设4个处理, 处理1:纯N180.0 kg/hm2、K2O 180.0 kg/hm2;处理2:纯N 210.0 kg/hm2、K2O 210.0 kg/hm2;处理3:纯N 240.0 kg/hm2、K2O 240.0 kg/hm2;处理4:纯N 270.0 kg/hm2、K2O 270.0 kg/hm2。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67 m2。
磷肥全部作基肥, 早稻氮肥40%作基肥、50%作蘖肥、10%作穗肥, 钾肥35%作基肥、45%作蘖肥、20%作穗肥;晚稻氮肥35%作基肥、50%作蘖肥、15%作穗肥, 钾肥30%作基肥、40%作蘖肥、30%作穗肥。插秧后每5 d调查观察1次苗数消长情况, 超级稻成熟时取样考种, 分区单收单称重。
1.4 试验过程
2014年早稻3月7日播种、4月5日插秧, 晚稻7月8日播种、8月4日插秧;秧苗叶龄6.0, 插秧密度30万蔸/hm2, 每蔸3株苗, 每小区插秧2 000蔸。基肥于插秧前整田时施用, 蘖肥于插秧后6 d和14 d施用, 穗肥于幼穗分化一期施用。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高产栽培常规进行[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钾水平对超级稻苗数消长及成穗率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在4种施肥水平中, 随着氮、钾施用水平的提高, 超级稻分蘖速度加快, 苗数高峰期出现提早。不论早稻或是晚稻处理4、3均于插秧后25 d达到苗数高峰, 处理2、1插秧后30 d才出现苗数高峰, 表明超级稻分蘖速度与氮、钾的施用水平成正相关系;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处理3最高、处理4最低。早稻处理3有效穗数281.3万穗/hm2, 比处理1、2、4分别增加35.0万、14.9万、40.4万穗/hm2, 增长14.2%、5.6%、16.8%;晚稻处理3有效穗数280.2万穗/hm2, 比处理1、2、4增加35.4万、15.2万、39.2万穗/hm2, 增长14.5%、5.7%、16.3%, 差异均极显著。成穗率早稻、晚稻均以处理3最高, 处理4最低。早稻处理3成穗率55.1%, 比处理1、2、4提高8.9、5.6、11.5个百分点, 差异均极显著;晚稻处理3成穗率54.8%, 比处理1、2、4提高8.4、5.7、11.1个百分点, 差异均极显著。说明在土壤P2O5含量丰富的条件下, 适宜的氮、钾施用水平 (处理3) 有利于超级稻成穗率的提高, 形成更多的有效穗数, 奠定高产稳产的基础[4]。
2.2 不同氮钾水平对超级稻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氮、钾施用水平对超级稻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具有较明显的影响, 对千粒重有一定的影响。早稻、晚稻每穗实粒数以处理3最多, 处理4最少。早稻处理3比处理1、2、4分别增加3.7、2.5、5.3粒, 晚稻处理3比处理1、2、4分别增加4.3、2.8、6.3粒;结实率早稻处理3比处理1、2、4分别提高3.0、1.7、5.0个百分点, 晚稻处理3比处理1、2、4分别提高3.2、0.7、3.8个百分点;千粒重处理3较其他3个处理分别增加0.2 g。说明在土壤P2O5含量丰富的条件下, 相对合理的氮、钾施用水平 (处理3) 对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的良好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2.3 不同氮钾水平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不同氮钾施用水平对超级稻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在4种施肥水平中, 不论早稻或是晚稻产量均以处理3最高、处理4最低。早稻处理3比处理1、2、4分别增产1 567.1、835.8、1 850.7 kg/hm2, 增幅分别为18.9%、9.3、23.1%, 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晚稻处理3比处理1、2、4分别增产1 507.5、835.8、1 925.4 kg/hm2, 增幅分别为17.9%、9.2%、24.0%, 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从田间观察和氮钾施用水平及其获得的相应产量来看, 处理4氮、钾的施用水平显然过量, 植株叶色过绿披软, 氮素代谢旺盛不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病虫害相对较多且偏重, 严重地影响了产量构成因素的良好形成, 而导致产量不稳且最低[4]。
2.4 不同氮钾水平对超级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其他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氮钾施用水平对超级稻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影响 (表4) 。在4种施肥水平中, 早稻、晚稻净效益处理3最高, 处理4最低。扣除肥料成本后, 早稻处理3比处理1、2、4分别净增效益4 453.8、2 394.0、6 202.6元/hm2, 增幅分别为18.3%、9.1%、27.4%;晚稻处理3比处理1、2、4分别净增效益4 263.1、2 394.1、6 441.7元/hm2, 增幅分别为17.1%、9.0%、28.4%。处理3早稻、晚稻增产增收效果重现性好, 表明处理3较其他3种施肥水平在当地条件下更趋于合理, 达到既高产又高效的目的[4]。
3 结论
(1) 不同氮钾施用水平对超级稻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氮钾施用水平的提高, 水稻苗数生长明显加快, 但产量构成因素以施用纯N 24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处理表现最好, 而施用纯N 27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70.0 kg/hm2处理施肥明显过量, 表现最差。
注:尿素2.0元/kg, 过磷酸钙0.7元/kg, 氯化钾3.0元/kg, 缓释肥3.0元/kg;稻谷3.2元/kg。
(2) 早稻、晚稻产量施用纯N 24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处理最高, 施用纯N 270.0 kg/hm2、P2O575.0kg/hm2、K2O 270.0 kg/hm2处理最低。早稻施用纯N 24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处理比纯N 18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处理增产18.9%、9.3%、23.1%;晚稻施用纯N 24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kg/hm2处理比纯N 18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kg/hm2处理增产17.9%、9.2%、24.0%。
(3) 早稻、晚稻经济效益以施用纯N 24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处理最好、纯N 27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70.0 kg/hm2处理最差。早稻施用纯N24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比纯N 180.0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处理净增收18.3%、9.1%、27.4%;晚稻施用纯N 24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处理比纯N 18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处理净增收17.1%、9.0%、28.4%。
从超级稻的生长发育、产量结果及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在当地土壤P2O5含量丰富的条件下, 超级稻施肥水平以施纯N 24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为宜。
摘要:水稻施肥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肥水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在当地土壤P2O5含量丰富的条件下, 研究氮钾不同施用水平对超级稻的效应, 结果表明:超级稻虽然耐肥, 需肥量大, 但化肥的用量不是越多越好, 以施纯N 240.0 kg/hm2、P2O575.0 kg/hm2、K2O 240.0 kg/hm2为宜, 增产增收效果好。
关键词:超级稻,氮钾肥,施用水平,产量,效益
参考文献
[1]孟凯, 张兴义, 隋跃宇.东北北部农田黑土障碍因子分析[J].土壤, 2003 (2) :145-147.
[2]徐培智, 谢春生, 陈建生.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评价[J].土壤肥料, 2005 (5) :49-51.
[3]陈述惠, 杨腾玉, 陈英.测土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的比较试验[J].广西农学报, 2007 (6) :20-22.
[4]刘旭钦, 刘逊忠, 黎国安.等.不同施肥水平对超级稻免耕抛秧的效应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1) :51-54.
[5]李金花, 陈巧文, 黎保序.秸秆还田免耕抛秧不同施肥水平对比试验[J].广西农学报, 2009 (4) :11-12, 85.
有效氮/钾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