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杨树烂皮病防治技术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杨树烂皮病防治技术(精选7篇)

杨树烂皮病防治技术 第1篇

为了给“三北”防护林带做些体检,我们选择宾县也就是“三北”防护林的东端起点部分,实地测查。在测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杨树得了恼人的烂皮病,肿包比比,浓汁腐臭。结合工作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防治意见。

1 在低病发期加以整治

杨树的腐烂病不是孤立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传染给其他树种,这种交叉性复合型的感染,有时是毁灭性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杨树烂皮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一般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上旬。经研究我们发现杨树烂皮病从无性开始,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它的传播途径是病菌的菌丝,子囊壳及分生孢子器在树上越冬。树体就是它们的栖息地,它们越过了漫长而又苦寒的冬季,生命力极其强悍。那些子囊孢子通过风力、雨水、空气、昆虫等传媒物播落在树皮上。从蛀的伤口,整场伤口,日灼伤口,冻伤伤口,皮层裂缝,枯压枝条等伤口处疯狂地侵入树体深部,来势汹汹。一般说寄主于伤口内的细菌,经历了漫长苦寒的冬日历练,生命力极其顽强。它们从衰弱病树的皮层侵入到枝心,破坏力巨大。近年来,我们先后在“三北”哈东区段的一些乡镇做过调查,观察记录表明病菌最喜在10℃~15℃的条件下大量繁殖蔓延。五六月间是它们最适宜生长的良辰与佳期,而到了七八月份气温超过了20℃,病害则不易继续发展。而到了初秋,天气相对凉爽,病害又会再次发作。所以从全年看,病害呈现了“U”字型的发展扩张态势,抓住这一发病机理很重要。我们可以在病害的低潮期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加以整治。

2 发病前期及时治疗

据野外作业实地调查发现,公路两侧白杨树得烂皮病的扩散范围很广,深度很大,危害很重。一般病虫害多发于白杨树的树干下端及根部,还有就是大枝及树干的分杈处。其发病的前期,病害部位呈现明显的褐色或灰褐色水韵状病斑。微微隆起,略显肿胀,区位界限十分明显。当病树体内的寄生虫在生长期达到一定水准时,便出现了衰减疲弱的现象,那么病区组织细胞就会迅速坏死,以致于腐烂、变软、霉味,用力挤压还会出现浓浓的褐色液体。病斑失水后干缩下隐生出小颗粒,这在学术上称作孢子器。一旦分生孢子器接近成熟了,遇阴雨连绵的天气或温度较高的天气,大量外泄物就会伸展蔓延,形成卷须物。那时的病体部位的分生孢子腐烂之极,惨不忍赌。因此在发现初期症状时,应及时加以治疗,防止恶化。

3 要选取无菌的壮苗,实行科学栽植

栽植时不要碰坏树干的表皮,以免裸露的伤口有病菌侵入,同时还要及时浇水,加速缓苗。缩短缓苗期的最利好之处就是可以确保苗木及时成活,健壮有力。一般来讲,防止树苗第一年的健康成活特别重要。由于树苗刚栽植,抗病力很弱,因此需要在此时更加重视树苗保护,防止病菌侵害。在林木抚育时,主要技术规程选择比较合理的密度,这样可以有利于树木的生长。而合理修枝打杈又是必要保证,打杈时更要剪口平滑,并涂上保护剂以保护伤口,防止病菌侵害。打杈后要全面清查树的表面,一旦发现表皮有损伤,就要及时加添保护剂,从而给病树加上一层保护衣。

4 营造保护林时,要注意树种的合理搭配

在迎风面种几行灌木树种,可以保护树木生长,尤其是紫穗槐树种还可以为杨树防病。对已经发现的病树要及时清除,不要让它们扩散病毒,清除的病树要远离林带。一般说,化学药物的喷洒也是一种好方法。林木发病部分涂撒15%的浓碱水,65%的化森锌,10%托尔津,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杨树烂皮病的防治 第2篇

关键词:杨树烂皮病;症状;防治方法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0-56-1

杨树烂皮病是杨树生长期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树势生长极弱,木质化形成不好,加之前一年天寒雪大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当年春天将导致杨树烂皮病大面积发生,并导致杨树大面积死亡所以一定要做好杨树烂皮病的预防。

1 杨树烂皮病的危害及生物特征

杨树烂皮病是的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表现为枯梢型和干腐型两种类型。枯梢型:多发生于幼树的主枝、侧枝和一些不抗寒、易受冻的树种上。发病初期病部呈现出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树干一周后,病部的枝梢失水迅速枯死,之后,枯树枝上生出许多小黑点,直至枝条皮层裂缝中长出橘红色丝状物,即出现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时,方能发现树已感病。多发生在3~5年生幼树上,4~10年生的生长势弱的树木易受害,病斑多发生在植株的芽痕、叶痕、伤痕、冻伤等处,由于病斑横向发展快,常造成树木成片死亡。干腐型:病斑多发生在成年树的主干和大枝梢上,形成表面溃疡。患病初期,树干局部呈现暗褐色水渍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开始向四周扩散蔓延,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即枯死。病部皮层变褐色糟烂,纤维素互相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达木质部。

2 发病规律

杨树烂皮病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苗木和林木,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7月份后病势开始减弱,秋季又复发,10月份基本停止,一般生长健壮的树不易被侵染。

烂皮病对湿度较敏感,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当春季来临,平均气温在10℃~15℃时,湿度在60%~80%时,越冬菌丝开始活动,并随着气温的升高而活动加快,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生组织,潜伏期为6~10天,3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7月份后病势渐缓,秋季又复发,10月份基本停止发展。病斑周围开始愈合,病斑缩小,第二年春天又重新扩展。杨树烂皮病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苗木和林木,通过虫伤、冻伤、机械损伤等各种伤口侵入,一般生长健壮的树木不易被侵染。

3 防治方法和措施

3.1 药物防治

在5月、8月上旬可采取涂干和喷干两种方法,具体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倍液,10%双效灵水剂10倍液。对已感染的病树,先刮除病斑,刮除有病的皮层组织,一直刮到病斑与健康部位的交界处,然后任选上述一种药剂涂抹或喷干。杨树烂皮病有喜酸和病斑变酸的特点,用100%的碱(碳酸钠)涂抹病斑,改变病菌的生产条件,治愈效果明显。施药后能明显提高病部周围组织的愈合程度,降低发病率,提高防治效果。

3.2 加强杨树的栽培管理

提高树势是防治杨树烂皮病的主要途径,栽植后加强抚育管理,除掉林间杂草,防治蛀干害虫,间作时避免树体创伤,严禁幼林放牧,合理整枝并不留残桩,保护好伤口。成林后要改善林分卫生状况,清除病弱枝条或全株。秋冬季节统一组织清理病树,剪除病枝一律烧毁,消除菌源;春夏季节随时检查,发现病枝、病株及时清除。烂皮病的发生与水有关,水分越少,烂皮病发病率越高,保障植物充足的水分是预防烂皮病的有效措施。

造林时选择土壤条件适宜的地块,在幼林郁闭前加强松土管理,在干旱季节及时进行灌溉,低洼盐碱地要排水排碱,修枝应掌握勤修、少修弱修,伤口要平滑,并涂抹防腐剂加以保护,防护林及片林边、道边树病害较严重,每年春冬季节应将树干涂白,以防日灼伤害和人畜损伤。保证良种壮苗,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3.3 及时清理受灾林木

对完全冻死的树木,及时进行清理,减少侵染源,对已冻死的树木,早春气温稳定回升后开始修枝,对明显受冻枯死的部分可及时剪除,对于受冻较重的林木,及时清理,防止病害继续蔓延扩散。

3.4 做好基本检疫和病害预防工作

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加强对苗木的管理和检疫工作,病苗、弱苗、伤根苗木不许出园,苗木出园前可选用50%的退菌特粉剂1200~18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进行全株消毒进行预防,对带有危害性病虫和营养不良的苗木要及时销毁,不能带入造林地。同时,在造林时要做到树苗随起随栽,浇足底水,缩短返苗期,栽前用水浸泡,使苗吸足水,栽后树干及时涂白可有效减轻腐烂病的发生。避免机械损伤,减少病虫危害,特别是蛀干虫害,对冻伤和虫害要做到提前预防。

杨树烂皮病的防治 第3篇

1 发病症状

1.1 干腐型

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及分叉处。发病初期呈暗褐色水渍病斑, 略肿胀, 皮层组织腐烂变软, 以手压之有水渗出, 后失水下陷, 有时病部树皮龟裂, 甚至变为丝状, 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 无固定形状, 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黑色小突起, 此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条件适宜时, 病斑扩展速度很快, 纵向扩展比横向扩展速度快。当病斑包围树干1周时, 其上部即枯死。病部皮层变暗褐色糟烂, 纤维素互相分离如麻状, 易与木质部剥离, 有时腐烂达木质部。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 抗病性提高, 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 阻止病斑的扩展。

1.2 枯梢型

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 病部迅速扩展, 环绕1周后, 上部枝条枯死。此后, 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2 发病规律

引起杨树烂皮病的病原是污黑腐皮壳 (Valsa sordida Nit.) 。子囊菌亚门, 核菌纲, 球壳菌目, 间座壳科, 黑腐皮壳属。无性阶段为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s.) Fr.]。病菌主要以子囊壳、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内越冬。来年春季平均气温在10~15℃, 相对湿度60%~85%时, 子囊中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 分生孢子从枝、干伤口侵入, 半月后形成分生孢子器, 产生分生孢子, 同样借风雨传播, 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 潜育期为6~10天。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 4月中下旬~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7月份后病势渐缓, 秋季又复发, 10月份基本停止发展。杨树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 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苗木和林木, 通过虫伤、冻伤、机械损伤等各种伤口侵入, 一般生长健壮的树不易被侵染。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 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浸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 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 如气候、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它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抗病力降低, 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

3 防治技术

以预防为主, 保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的主要途径。要从品种选择、水肥管理等方面入手, 栽植时应选择适宜的土壤, 适地适树, 多栽植混交林, 选用壮苗及加强抚育管理等措施, 预防烂皮病的发生。

3.1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 选择适应性强、抗寒、耐干旱、耐盐碱、耐日灼、耐瘠薄的良种造林。优先选用当地乡土树种, 不要盲目引进“速生杨”。因地制宜选用生长健壮或抗寒耐旱的品系, 如青杨、小叶杨、黑杨等。

3.2 培育健壮苗木

苗木质量的好坏与腐烂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培养大苗、壮苗是预防腐烂病发生的关键。出圃前, 做好分级、检疫工作, 同时用50%的退菌特粉剂1200~18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进行全株消毒, 对带有危害性病虫和生长不良的苗木要及时销毁, 不能进入造林地。避免机械损伤, 对冻伤和虫害要做到提前预防。幼林郁闭前加强松土锄草, 促进林木正常生长;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 及时进行灌溉, 低洼盐碱地要排水排碱。

3.3 做好树体保护

修枝应掌握勤修、少修、弱修, 伤口要平滑, 并涂波尔多液等防腐剂保护;每年冬春季节应将树干涂白, 以防日灼伤害和人畜损伤。在入冬或早春用40%福美砷50~100倍液涂于病斑, 或喷雾效果都很好, 也可用3~5°Be石硫合剂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喷施, 效果较好。

3.4 药剂防治

3.4.1 对感病较轻的树木, 可以采取刮涂法对病斑进行处理。

对于抗病性较强品种的杨树, 可用小刀或钉板将病部树皮纵向划破, 划刻间距3~5mm, 范围稍超越病斑, 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刷涂抹树乐、10%碱水、梧宁霉素、不脱酚洗油原液、双效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福美砷、843抗腐剂、百菌清、代森锰锌、百菌敌等药剂。涂药后, 再涂50~100mg/kg赤霉素, 以利于伤口的愈合。

3.4.2 对严重感病的植株要及时清除, 严重感染的林分要彻底清除。

秋冬季节统一组织清理病树, 剪除病枝一律烧毁, 消灭菌源。春夏季节随时检查, 发现病株、病枝, 及时清除。

多年的老苗圃容易发生此病, 发现此病后应换地倒茬, 在此地栽种杨柳以外的品种;如果无倒茬条件, 育苗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和插穗消毒。

4 结论

杨树烂皮病主要分为干腐型、枯梢型, 其病因是由于树苗携带或林间病株上的病原真菌的传播引起。杨树烂皮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保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的主要途径。防治烂皮病要从品种选择, 水肥管理等方面入手, 栽植时应选择适宜的土壤, 适地适树, 多栽植混交林, 选用壮苗及加强抚育管理等措施能有效预防烂皮病的发生。 (收稿:2013-01-10)

摘要:本文介绍了杨树烂皮病发病症状, 分析了杨树烂皮病的发生条件、发病规律, 提出了杨树烂皮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保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的主要途径。防治烂皮病要从品种选择、水肥管理等方面入手, 栽植时应选择适宜的土壤, 适地适树, 多栽植混交林, 选用壮苗及加强抚育管理等措施可有效预防烂皮病的发生。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与防治 第4篇

1危害症状

病害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 通常有干腐和枝枯2种类型。

1.1 干腐型多发生在成年树的主干和大枝上, 病斑呈溃疡状, 初期病皮为水渍状, 暗褐色, 表面略肿胀。皮层内部变软、腐烂, 有酒糟气味。后期病斑失水下陷, 表面有龟裂, 边缘变黑褐色, 与健康部分界限明显。烂皮的皮层干缩后, 易与木质部剥离, 纤维呈麻丝状, 其下木质部变黑褐色。病斑上常长出黑色针头状突起, 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 可从孢子器中分泌乳白色粘液, 变干后为卷须状, 颜色转为橙黄色或橙红色。在适宜条件下, 病斑可不断扩大, 虽然纵向扩展的速度较快, 但当横向的扩展包围树干将近1 圈时, 其上部即枯死。

1.2 枝枯型主要发生在幼树的主枝和侧枝上, 枝条病部暗褐色, 不形成明显的病斑;当病部迅速扩散绕枝干1 圈时, 受害枝条很快枯死, 枯枝上易产生许多散生的小黑点。

2发生规律

该病原菌是一种弱寄生菌, 可从冻伤、日灼伤、虫伤及修剪伤口侵入杨树主干和枝条。冬季低温期和夏季高温期, 病菌潜伏在病组织中, 当春、秋季温度适宜或寄主生长势衰弱时较易感染此病, 易引起发病, 但秋季病害的发生通常没有春季重。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病组织菌丝开始活动, 老病斑扩展或形成新病斑。5~6 月份为发病盛期。夏季当旬平均温度20℃以上时, 病情发展缓慢;当旬平均温度高于25℃时, 病情停止发展。9~10 月份病害恢复发展, 形成当年的第2 次发病高峰。

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冻伤和日灼伤是诱发烂皮病的重要原因。凡是冬季, 特别是杨树越冬前和越冬后出现异常低温的年份和地区, 烂皮病就会大发生;干部发生烂皮病的部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多在干基部的西南方向。干部西南方向日温差大, 易使树皮产生日灼伤, 从而导致烂皮病菌侵入。同样, 林地南侧边缘的2~3 行杨树发病程度明显比林内的严重。烂皮病的发生程度除受气候因素影响外, 还受立地条件、种植密度、抚育管理、修枝和营造方式等多种营林措施的影响。

3防治方法

3.1 选栽抗病品种一般抗逆性强的, 如抗冻、抗旱、抗盐碱及抗虫的杨树品种都较抗烂皮病。

3.2 提高苗木质量起苗时尽量减少伤根, 假植和运输过程中避免失水过多。

3.3 适地造林选择壤土、风沙土等地块造林, 土质差、土层瘠薄、低洼和盐碱地不宜栽种杨树。

3.4 营造混交林杨树与刺槐、紫穗槐等适合在不同地区营造混交林。在杨树林边缘宜种植灌木保护行。

3.5 中耕除草在造林后前3 年, 每年要重耙松土。

3.6 合理修枝幼树应适当晚修枝, 修枝留茬要低于0.5cm, 剪口要平滑, 伤口较大的用1︰1︰100 倍波尔多液或多菌灵400 倍药液涂抹。

3.7 树干涂白四旁或有条件的杨树林, 于秋末或春初涂白。用生石灰20 份、食盐5 份、硫磺粉5 份, 用水调成糊状, 涂于杨树1m以下的干基部, 具有防日灼、防病、防虫等多种作用。

杨树烂皮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5篇

杨树烂皮病是分布较广的世界性病害, 在我国东北地区尤为严重, 防护林中发生率常在30%~40%, 死亡率也往往达到10%~20%左右, 该病主要危害杨属树种, 同时也危害旱柳、榆树、糖槭等。

1 杨树烂皮病病原菌

杨树烂皮病的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菌 (Valsa sordida Nit) , 其无性型半知菌亚门的金黄壳囊孢菌[Ctyospora chrysosperma (Pers) Fr, ) 川巾子囊多个埋生于子座内, 呈长颈烧瓶状, 子囊壳直径350μm~680μm, 高580μm~896μm, 未成熟时为黄色, 成熟后为黑色, 子囊棍棒状, 中部略膨大, 子囊孢子4枚~8枚, 2行排列, 单胞, 腊肠型;大小为2.5μm~3.5μm10.1μm~19.5μm。分子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 不规则型, 孔口突出寄主表皮而外露, 分子孢子器直径0.89μm~2.23μm, 高0.79μm~1.19μn分生孢子单胞, 五色, 腊肠形, 大小为0.68~1.36μm3.74μm~6.80μm。

2 病害症状

病害发生在杨树、柳树等枝干皮部。病初, 皮部出现不规则隆起, 触之较软, 剥皮则有淡淡酒精味。隆起斑块渐渐失水, 随之干缩下陷, 甚至产生龟裂。剥皮观看时, 可见皮下形成层腐烂, 木质部表面出现褐色区。病皮不断扩大, 以春、秋两季扩大速度最快, 纵向发展较横向快。在下陷的病皮上, 出现密集的小黑丘疹状物, 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座。

遇雨或湿度过大时, 由黑点顶端挤出乳白色浆状物, 并逐渐变为桔黄色, 即病菌的孢子角。孢子角边挤边干, 形成细长的卷须。分生孢子器座有时呈同心环状排列。干后病皮极易剥离, 可见皮层腐烂成乱麻样的纤维丝条。若病皮环干一周时, 自此以上的枝干, 便干枯形成枯枝。

小枝发病时无明显溃疡斑, 在粗皮部分发病时也无明显的溃疡斑, 也无卷须状孢子角, 但有琥珀色的分生孢子块。

3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皮中连年存活生长, 4月形成分生孢子, 5月产生量最多。分生孢子角在雨后或潮湿天气下更多, 借雨水溶开孢子角后, 孢子借风、雨、昆虫、鸟类传播, 从无伤的死皮侵入定居潜育。在北方地区自3月中旬开始发病, 5月是病害盛发期, 7月病势缓和, 9月停止发展。

杨树烂皮病与冻害、日灼伤、虫害、盐害、旱害有正相关性, 在树种方面, 银白杨、胡杨最抗病, 小叶杨、加杨、钻天杨次之, 青杨类最易感病。

栽植用苗木过大、移植时根系受伤, 移植次数过多, 假植太久的大苗或幼树, 在移植后不易恢复生机, 因而易病。在城乡绿化树木上, 因整枝技术不佳、修剪过强、机械伤害多时, 均有利于发病。在防护林和片林中, 迎风面因常受风沙袭击, 也易发病。由于密度过小或整枝过多, 受光量过大发生日灼伤时, 也易发病。

杨树烂皮病菌为弱寄生菌, 它们只能侵害生长不良、树势生长衰弱的树木, 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的部位生活, 并逐渐对活组织进行侵染, 该病菌可在已死的树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 烂皮病菌在苗木中带菌率很高, 当条件适合时病害可大量发生, 树皮含水量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 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杨树烂皮病的发生与影响树木树势及抗病性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保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本病的主要途径。

栽植时要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 选择抗冻、抗虫、抗日灼的树种和品种, 保护根系。栽植后加强抚育管理, 防治蛀干害虫, 合理整枝并不留残桩, 保护伤口。初冬树干要涂白, 以防冻害和日灼。成林后要改善林分卫生状况, 清除衰弱枝条及全株。防护林应设计营造半透风式结构, 迎风侧应栽小灌木。

4.2 初冬进行树杆涂白, 以防冻裂、日灼等自然灾害。

涂白剂的种类和配方剂型: (1) 生石灰5 kg+水10 kg+盐1kg; (2) 杀虫剂 (如多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 +高脂膜, 比例50:1; (3) 杀菌剂 (如可杀得、甲基硫菌灵、双效灵、退菌特、多菌灵等) ;+保湿粘胶剂, 比例50:1。防治方法: (1) 类涂干; (2) 和 (3) 类涂冻裂或日灼伤口。

4.3 化学防治时可选用10%碱水、2%康复剂843 (1:

榆林市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及防治 第6篇

1 病害症状

病害发生在杨树、柳树等枝干皮部。病初, 皮部呈现不规则隆起, 触之较软, 剥皮则有淡淡酒精味。隆起板块渐渐失水, 随之干缩下陷, 甚至发生龟裂。剥皮观看时, 可见皮下形成层腐烂, 木质部外表呈现褐色区。病皮不断扩大, 以春、秋2季扩大速度最快, 发病为重, 纵向发展较横向快。下陷的病皮上, 呈现密集的小黑丘疹状物,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座。遇雨或湿度过大时, 由黑点顶端挤出乳白色浆状物, 并逐渐变为枯黄色, 即病菌的孢子角。孢子角边挤边干, 形成细长的卷须, 分生孢子器座有时呈同心环状排列。干后病皮极易剥离, 可见皮层腐烂成乱麻样的纤维丝条。若病皮环干1周时, 自此以上的枝干, 便干枯形成枯枝。小枝发病时无明显溃疡斑, 粗皮局部发病时也无明显的溃疡斑, 也无卷须态孢子角, 但有琥珀色的分生孢子块。

2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皮中连年从活生长, 4月形成分生孢子, 5月发生量最多。分生孢子角在雨后或湿润天气下更多, 借雨水溶开孢子角后, 孢子借风、雨、昆虫、鸟类传播, 从无伤的死皮侵入定居潜育。病菌生长温度为4~35℃, 以25℃为最适。北方地区自4月中旬开始发病, 5~6月是病害盛发期, 7~8月下旬盛夏期发病缓慢, 8月初下旬~9月中旬为第2次发病高峰, 但轻于春季, 9月下旬停止发展。4月下旬~9月初形成分生孢子, 5月中旬~6月下旬产生量最多。杨树烂皮病与冻害、日灼伤、虫害、盐害、旱害有正相关性。树种方面, 银白杨、胡杨最抗病, 新疆杨、河北杨、小叶杨、钻天杨次之, 青杨类最易感病。栽植用苗木过大、移植时根系受伤, 移植次数过多, 假植太久的大苗或幼树, 移植后不易恢复生机, 因而易病。城乡绿化树木上, 因整枝技术不佳、修剪过强、机械伤害多时, 均有利于发病。防护林和片林中, 迎风面因常受风沙袭击, 也易发病。由于密度过小或整枝过多, 受光量过大发生日灼伤时, 也易发病。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病情的监测和普查

根据烂皮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及分布特点, 对全市的杨树林进行科学分类, 可分为重病区、轻病区和预防区, 可以有的放矢, 保证采取有效措施, 按照“突出重点, 分类施策”的原则进行防治。

3.2 坚持树木生长旺盛是防治的主要途径

育苗和造林应当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抗冻、抗日灼、抗病虫杨树品种, 不要盲目推广某一杨树,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插穗扦插前, 用0.3%的高锰酸钾或1%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消毒后再扦插。把好造林苗木检疫关, 不用带有病斑的苗木造林, 不从带有病菌的圃地调苗。起苗时尽量缩短苗木存放时间, 尽量少伤根, 应做到当天起的苗当天栽完, 以免失水而影响缓苗。栽植时要选择适宜的土壤条件, 栽树抗穴要达到足够宽度和深度, 栽植时在坑里填一锹鲜土, 以保证苗根底面与土壤紧密接触。填土要踩实, 防止悬根影响缓苗和生长, 维护根系。造林后要改善林分卫生状况, 清除衰弱枝条和全株。

面积较大的成片杨树林, 每隔一定距离 (200~400m) 设置刺槐或榆树隔离林带, 具有阻碍病菌传播的作用。小片杨树林, 也可以在其周围设置隔离林带。成林后要改善林分卫生状况, 清除衰弱枝、重病株要及时清除掉, 以减少侵染源。防风林应设计营造半透风式结构, 迎风侧栽植小灌木。城乡绿化及公路林, 初冬树干要涂白, 以防冻害和日灼。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15kg、硫磺粉或退菌特杀菌剂0.5~1kg、水40kg, 并加入适量纤维素和食盐, 以增加附着力。

3.3 加强抚育管理

农民群众对植树造林认识不足, 存在着误区, 认为植树造林就是为了省事、省钱, 只栽不管, 林地内杂草滋生, 土壤板结, 水分、肥力不足, 树木生长弱, 抗病力差。杨树是喜大水大肥的树种, 造林后至少应每年春浇1次透水, 施1次肥。栽植后加强抚育管理, 对分化的林分要合理疏伐, 防止蛀干害虫, 合理修枝, 及时修除病枝。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 尽量避免雨季修枝, 并不留残桩, 维护伤口。新植林和2年生以内幼树如发生杨树烂皮病时, 建议采取平茬措施, 将病株贴地面割断, 使其重新发芽后再实施防治。

3.4 化学防治

可选用10%碱水、2%康复剂843 (1:3倍液) 、10%双效灵 (1:10倍液) 、松焦油柴油 (1:1) 、10%碳酸钠液、多菌灵 (1:25倍) 、托布津 (1:25倍) 、石硫合剂, 但以双效灵 (1:10倍液) 为优选药剂。因为用该剂效果好、成本低、药源充足、易推广、无药害, 用法以涂干和喷干为好。使用以上几种药剂, 涂药后5天, 如在病斑周围再涂50×10-6~100×10-6赤霉素, 可促使发生愈合组织, 病斑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

[1] 王宣利.杨树烂皮病发生及防治[J].青海农林科技, 2008 (3)

杨树烂皮病防治技术 第7篇

1 青杨烂皮病的发生规律

青杨烂皮病 (Valsa sordida Nits) 是青杨的一种主要病害, 主要危害青杨、新疆杨、北京杨、毛白杨等树木的树皮, 严重时造成树木枯死。这种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 它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皮损伤等生长衰弱的树木, 病菌先在死节、冻伤、死皮或其它然衰弱的部位上生活, 并逐渐对活组织进行侵染, 该病的发生与树龄、树带结构、方位、密度等有密切关系。病原菌为真菌子囊菌中的污黑腐皮壳菌, 以菌丝、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在树皮病斑里过冬, 次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为害。4月中旬开始传染, 病菌孢子借风扩散到树皮上, 由伤口、死枝、死节、冻伤、死皮或其它各种衰弱的部位等处浸入。发病初期树皮上出现灰褐色渍状斑, 稍微鼓起, 树皮逐渐变坏腐烂, 用手一按即流出红褐色水, 有酒糟味。不久病斑下陷失水树皮干缩, 后期在树皮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小黑点, 即分生孢子器。一旦病斑环绕树枝、树斑干, 上部即行枯死。4月和8月传染发病最严重, 9月下旬基本停止发展。

2 青杨烂皮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1 加强营林管理

增施有机肥、土杂肥,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增强树势, 提高树木的抗病性;初春时刮出患有青杨烂皮病病斑的青杨表皮并烧毁。雨后要及时排除林地积水;随时清扫处理病叶、落叶, 消灭病原菌。初冬对青杨行道树幼树根基部分进行培土, 大树枝干涂白, 保护树干不受病虫侵害。

2.2 烟雾机防治

对于高大的树木, 可组织专业队采用6HY-25型烟雾机集中进行施烟防治, 药物可选用8%百菌清烟雾剂或2.5%氟硅唑油烟剂, 在病害初侵染前 (最迟于7月底) , 向苗木和低矮的幼树喷20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50%多菌灵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等, 连喷2~3次。防治时间应掌握在无风早晨5~7时或傍晚18~20时。

2.3 利用昆虫信息素, 诱杀杨干透翅蛾

按虫口密度大小, 设置诱捕器, 一般每1hm2挂放一个诱捕器, 在同一地点连续挂放2年, 可基本控制虫害。利用天敌抑制害虫, 保护环境, 保护鸟类, 人为设置鸟窝, 改善鸟类栖息环境, 如啄木鸟能取食蛀干害虫杨干透翅蛾、芳香木蠹蛾、黄斑星天牛的幼虫。

2.4 加强检疫

凡是引进的青杨苗木、接穗等材料, 必须经过检疫, 防止新的危险性病虫害引入本地, 同时从本地外用的种子、苗木等, 也要做好检疫和消毒, 坚决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规, 使防治队伍专业化、科学化、正规化。防止病虫害的蔓延。

摘要:青杨不仅是青海省湟中县的防护林和水土保持的造林绿化树种, 也是重要的农田防护林树种, 近几年在生产上造成危害的青杨病害主要有青杨腐烂病 (也称青杨烂皮病) 。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青杨主要病害的调查分析与预测, 掌握其发生规律, 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关键词:青杨,病害,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郭军成.青杨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2]北京林学院.林木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杨树烂皮病防治技术

杨树烂皮病防治技术(精选7篇)杨树烂皮病防治技术 第1篇为了给“三北”防护林带做些体检,我们选择宾县也就是“三北”防护林的东端起点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