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元稹的诗行宫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元稹的诗行宫范文(精选11篇)

元稹的诗行宫 第1篇

提到元稹,这一首《行宫》是绕不过去的。除了他的《莺莺传》,除了他曾经沧海后的悼亡,除了他和白居易的唱和之作,这一位唐才子还把目光投向那人人仰望却不敢逼视的角落,创作了这首《行宫》。所谓行宫,指的是洛阳上阳宫。天宝末年,杨贵妃恃宠弄权,把许多宫女暗中遣送(潜配)到这里,到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

展读全诗,一股扑面而来的悲凉像垂散在雨天的浓雾,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历史的洪水漫过,就剩下这样一个荒岛。空阔的上阳宫破落、荒凉、冷寂,曾经的怒马鲜车酒绿灯红全都淡退成了一个遥远的梦境,曾经的彩袖殷勤妙舞清歌似乎早已成了风,成了烟。作者将诗笔化为画笔,一开始就把当年富丽堂皇的行宫泼上一层发旧的黄色,再抽走其灵魂。在这样的底色下,才给我们机会来窥探这座行宫内的一切。

然而,接下来看到的让人始料未及:那一朵朵,一丛丛,一树树的生命正在怒放,红得鲜艳,红得耀眼,红得热烈。古井一样的深宫中,那一份自然的生力,作者仍不让它淡出,让宫花把生命演绎得如此活泼,如此壮美。与此同时,又赋予它一种旷世寂寞,让读者的扼腕和追问相伴,让惊人的海拔和巨大的落差充分撞击人的视觉。就在这强烈的反差中,等待着人物的出场。

于是,当人物出现时让人感觉到是那样的触目惊心。几个宫女已乌发如银,红颜似槁,老态龙钟。想当初,她们没有丝毫的选择,鸡鸭一样,发配一般被掳进宫中,又无缘无故地被遣送到离皇帝几百里外的洛阳,从此幽禁了青春,失去了自由。那中间任何一人放得出来,都能在人间演绎出一段海誓山盟惊天动地的爱情。可是,“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只能让漫长的岁月夺去她们宝贵的青春年华,风干了她们的如花容颜。想当年,一同进宫的同命人,在多少次“过尽千帆都不是”折磨下已红消香断零落殆尽,到现在,有限的幸存者只能如雕塑一样,铁铸一般,面对面枯坐。隔着那一段茫茫时光,拾捡着脑海中残存的往事,打发着空虚而无聊的残生。

在这里,有限的老宫女说明了上阳宫的后继乏人,但这似乎该让人庆幸的现状却折射出这几位宫女的更大悲剧:她们分明是被遗忘在这里了!多少年过去了,宫外的渔阳鼙鼓马蹄声碎,她们都无缘经历,甚至闻所未闻。喧闹过后,谁会记得历史账本的背面,还有个被丢弃在另一世界里的上阳宫?

元稹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一部帝王史,何尝不是万千女人们的血泪史?红颜所以薄命,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在封建专制的魔爪下女人们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口含天宪的帝王,更多的是面无表情,冷若冰霜,他们能把岩浆冷凝成石头,把活人变成干尸,到最后让你交出做人的权利,自觉自愿地熄灭自己。

也就在此时,第四句中曾经扑面而来的一个个疑问,便在瞬间闪开了道路,多少看似矛盾的问题有了合情合理的解答。

比如,以前曾经那么羡慕那个“闲”境,总以为是清闲,悠闲,甚至闲适。现在想来,那精神上的空洞和无聊,恐怖和挣扎,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入宫以后,耿耿星河,迟迟钟鼓,摇曳的残灯,潇潇的暗雨,生命的火焰只能在四季的冰雪中摇曳,虽朝霞般的面庞和满园的红花相互增容,但感情的花朵却被迫永远凋零。她们分明是在苦熬,哪里有丝毫的“闲适”可言?

比如,曾经怀疑作者的眼力,认为有那么多人可资谈论,作者为什么偏写宫女们谈论玄宗。现在想来,当宫女们情窦初开即被掳进皇宫,在绿衣监使的严密看管下,漫长一生中耳闻目睹的男性除了玄宗还有谁?如今,当开言之时,她们不谈玄宗,空旷而又狭小的大脑仓库里又有何人可谈呢?

又如,曾误认为宫女们闲坐时说的,是一些藏在心中的甜蜜往事。现在想来,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恰恰相反,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玄宗赏赐给她们的耻辱经历和悲惨命运。“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想当年,面对人生最揪人心肠的离别,多想放声痛哭一场,却被严令喝斥禁止;“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往事哪堪回首。《红楼梦》中元妃省亲何等荣耀,面对亲人时尚且哭诉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而这些宫女进宫后,没有红叶题诗的幸运,没有“一声何满子”的机会,近在咫尺的皇帝却渺远得像一个神话,悲惨和耻辱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元稹的这首《行宫》让我们想起了古代的很多宫怨诗。常人看来,一个女子,一旦进入皇宫,就意味着平步青云,位居九重,用不完的锦衣玉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是有白居易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谆谆告诫吗?事实恰恰相反,一个人的`得幸必定意味着更多宫女的失宠,当后宫佳丽“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有大量的失宠者“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这个时候,愈是美丽,被嫉妒的可能性就愈大,很可能未进天堂,就先进了地狱。

这样一来,我的疑惑便接着产生。既然行宫已经不啻一座坟墓,既然《行宫》诗中,宫女们已痛苦如此悲情如此,那么她们完全可以在玄宗死后的此时此刻,把感情的火山引爆,将泪海的闸门打开,把一辈子的苦水痛痛快快地倾倒出来,酣畅淋漓地控诉或怒骂一番。可是,用字如神的元稹,为何绕过这个几近冲口而出的“骂”字,而偏偏下一个平常不过的“说”呢?

凝神一想便恍然大悟:如花美眷,较量似水流年,在岁月的雕刀下,去如刻如镂地感受那难熬的时间,亲眼看着自己的生命如何油干灯枯蜡炬成灰,请问人世间还有比这更残酷的刑罚么?四十多个春秋,几万个日夜,哪怕是烈火一样的女子,最后也要不可避免走向绝望,走到麻木。一个麻木的灵魂还能骂得出来么?即使勉强骂得出来,谁能偿还我已逝的青春?谁又能复活我曾经鲜活的生命?所谓心如枯井,心如死灰,当愤怒达到麻木时,又岂能一个“骂”字了得?所谓喜极而泣,悲极而笑,除了这个“说”字,还有什么才能呈现出宫女们此时此刻已久久荒芜的心田?

全诗在手法上运用白描,兼用反衬,俭省的语言背后,让人感受到的是灌了铅的沉痛。阅读中分明可以感到,诗人给每句话分配的任务之重,几乎已到了一字千钧的程度。一丛鲜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宫女们曾经拥有的娇美容颜;几个老宫女像一根古藤,牵拉出所有失宠宫女的万斛悲欢;一座上阳宫像一个深潭,淹没了历朝历代多少宫女们的青春、爱情、梦想和生命。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力量所及,入木三分。

由此想起,前几年读到的杨万里的诗:“读罢元诗与白诗,一生少傅重微之。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在杨万里看来,元稹之所以受到白居易的推重,全都是由于私人感情,而不是他诗歌写得好。其实,即这一首《行宫》就足以让元稹和白居易并立了。元稹的如刀之笔能够剔挖到封建王朝的这一处赘瘤,让读者从一个侧面去看帝王们的暴殄天物灭绝人性,去感受天使之美如何在掳进地狱后被猛虎的魔爪揉碎毁灭。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元稹的确功不可没。

元稹的诗行宫 第2篇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 元稹《行宫》原文与翻译

★ 元稹《行宫》唐诗译文及赏析

★ 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

★ 李白《关山月》全诗翻译赏析

★ 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

元稹的《行宫》如何以简驭繁? 第3篇

关键在于相同的主题。《长恨歌》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后人对其主题歧说纷纭,影响最大的一种是目睹《长恨歌》写作过程的陈鸿所言:“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长恨歌传》)意即白居易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揭示马嵬坡事变的前因后果,从而将女色误国、荒淫败政的惨痛教训垂诫史册。《连昌宫词》则通过一座行宫由盛转衰的变化,抒发诗人的兴亡之感,既揭露玄宗荒淫误国,亦表达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两首诗虽然各有重点,但其主题显然有所交集、重合,那就是对唐玄宗一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的深沉慨叹。显然,这也正是《行宫》的主题。在一座久被废弃的古行宫里,几位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她们是在说些什么呢?诗中一语未及,但读者自可合理地展开想象。宫女业已白头,让人联想到李绅、白居易和元稹的同题之作《上阳白发人》。白诗云:“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白诗小序云:“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行宫》未曾明言所咏乃何宫,但既是行宫,当不在皇城内,即与上阳宫、连昌宫等类似。《行宫》中的白头宫女既然熟知玄宗朝的故事,当亦是玄宗末年被选入宫者。“上阳白发人”入宫后“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行宫》中的白头宫女大概也有类似的悲惨命运。惟独如此,她们最关心玄宗、杨妃的一举一动。曲江春游、骊山夜宴的传闻,肯定使她们满心向往,不胜歆羡。而仓促西奔、血染马嵬的传闻,肯定使她们莫名惊诧,不胜欷歔。本来宫女们是不敢随便议论宫中秘事的,中唐诗人朱庆馀《宫词》说得好:“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然而玄宗的故事已是前朝遗事,白头宫女又身处无人光临的冷宫,就不再有此顾忌。宫中的岁月既漫长又无聊,她们当然要“闲坐说玄宗”了。玄宗既是亲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又是亲手酿成安史之乱的一代昏君,他留下的故事格外丰富。《连昌宫词》中的“宫边老翁”曾细细诉说玄宗朝的史实:“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记得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幽闭深宫的宫女当然不会评说前朝政治上的得失,她们关注的无非是玄宗、杨妃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就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工笔重彩进行铺叙的内容。对于唐人来说,唐玄宗真是一位令人爱恨交加、难有定评的人物。试看杜甫在马嵬事变发生不久所写的《哀江头》,对玄宗的态度就已如此。宋人张戒评曰:“题云《哀江头》,乃子美在贼中时,潜行曲江,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谓得诗人之旨者。”的确,《哀江头》中对玄宗、杨妃当年的骄奢淫逸有所讥刺,正是他们只图享乐、不恤国事导致了安史之乱。但是当年曲江游赏的盛况毕竟是盛世光景的一个点缀,而眼前的冷落凄凉则是亡国的惨象,故兴亡之感弥漫于字里行间。何况玄宗、杨妃一奔亡,一惨死,都已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此时杜甫对他们的感情已是怜悯多于责备。帝王与后妃毕竟是国家的象征,玄宗、杨妃的悲剧结局意味着大唐盛世的终结,诗人对此无限怅惋。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就情感倾向而言,都与《哀江头》大同小异。可以说,玄宗、杨妃悲欢离合的故事,以及唐人对玄宗、杨妃的基本态度,读者都很熟悉。所以“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二句诗,会使读者产生无比丰富的联想,进而产生无比深沉的感慨。一句话,玄宗的事迹既丰富生动又广为人知,这是《行宫》一诗能够以简驭繁的根本原因。要是宫女们所说的是“肃宗”“德宗”,或是并无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历的其他唐代帝王,多半不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

《行宫》的行文极其简洁,但艺术上仍是可圈可点。首句正面描写行宫:这是一座“古行宫”,它曾接待过古代的帝王,如今则已“寥落”,也即车马绝迹,门庭冷落。次句让人联想起盛唐诗人王维的名篇《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也让人联想起明代哲人王阳明的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传习录》)大自然不会随着人事而变迁,纵然盛世已逝,行宫冷落,但春风一吹,依然花红草绿。此花虽然盛开,但是无人欣赏,只好“寂寞红”。将“寂寞”置于“红”字之前,妙不可言。假如翻译成白话,大概是“宫花寂寞地红着”,这几乎就是“同归于寂”的意思。经过前二句的渲染,一个寂寥凄清的氛围已经形成。后二句便直入主题: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在一起谈说前朝帝王后妃的传奇故事。四句诗内竟有三个“宫”字,如果说“行宫”和“宫女”是固定搭配的词组,那么“宫花”显然不是。近体诗本来忌用相同的字眼,此诗连用三个“宫”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一个幽深的封闭环境:连春光也被深锁在宫内。诗中仅有的两个颜色字“红”“白”也相映成趣,如果借用金圣叹的评点法,可说是“红是红,白是白”。花红意味着自然的终而复始,亘古如斯,头白则象征着人事的迅速变迁,一去不返。两相对照,感慨生焉。只要我们把目光从玄宗这个言说对象转移到言说主体“白头宫女”身上,《行宫》也可以与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相提并论。上阳白发人如何打发长达数十年的幽闭生涯?“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这是夜长不眠的情景。那么无聊的白天呢?多半就是“闲坐说玄宗”了。两者之间正可互补,可惜后代的诗论家未曾论及。尽管元稹在《上阳白发人》中说过“此辈贱嫔何足言”的混账话,但《行宫》中的白头宫女肯定会引起读者的深切同情,这是“形象大于思想”的文学原理的生动例证。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元稹《行宫》 赏析 第4篇

《行宫》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五言绝句,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现在一起来赏析《行宫》这首诗吧!

行宫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行宫》赏析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从诗的内容上看,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末尾一句“闲坐说玄宗”。说者前句已经点明是“白头宫女”,时间地点则是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红花盛开,正是一年春好处之时。从天宝至贞元,过了半个世纪左右,漫长的岁月,风雨的侵蚀,古行宫早变得荒败不堪了,而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也在寂寞孤独中苦熬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的青春在此葬送,她们悲怨的泪水在此流淌,她们面对着怒放的红花在感叹嘘唏。透过纯朴的字面,我们分明听到了她们痛苦的心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写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白诗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年老宫女的幽怨,元诗则点染寥落的环境,以红色宫花和白头宫女相互衬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对比来揭示宫女的悲惨生活和心理活动。二诗相比,一具体,一概括,一以感情的热烈淋漓见长,一以境界的深沉隽永取胜。

这里,寥落古行宫中的白头宫女,还是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人。唐玄宗在其继位后期,宠幸杨贵妃,终日沉溺在淫乐酒色之中,把政务全部委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朝纲紊乱,谄佞当道,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乱后,玄宗被迫退位,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亦从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曾深致感慨说:“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四句诗,已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愦好色与亡国致乱的历史因由,其讽刺与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元稹这首短诗当然不可能象白诗那样铺张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他只能采取对照、暗示点染等方法,把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加以典型化的处理,从而让人回味咀嚼。寥落的古行宫,那在寂寞之中随岁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宫花,那红颜少女的变为白发老人,都深深地带有时代盛衰迁移的痕迹。白头宫女亲历开元、天宝之世,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闲坐说玄宗”的由治而乱。这本是诗篇主旨所在,也是诗人认为应引以为戒的地方,却以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笔调加以表现,语少意多,有无穷之味。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这首诗具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深刻的意思。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这首绝句语言平实,但很有概括力,精警动人,也很含蓄,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寓意深刻,自来评价很高。王建的《宫词》,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都是长达千字左右的宏篇巨制,详尽地描述了唐玄宗时代治乱兴衰的历史过程,感叹兴亡。总结教训,内容广博而深刻。元稹这首小诗总共不过二十个字,能入选《唐诗三百首》,与这些长篇巨作比美,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译文

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

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

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

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

元稹简介:

元稹:行宫 第5篇

从诗的内容上看,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末尾一句“闲坐说玄宗”。说者前句已经点明是“白头宫女”,时间地点则是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红花盛开,正是一年春好处之时。从天宝至贞元,过了半个世纪左右,漫长的岁月,风雨的侵蚀,古行宫早变得荒败不堪了,而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也在寂寞孤独中苦熬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的青春在此葬送,她们悲怨的泪水在此流淌,她们面对着怒放的红花在感叹嘘唏。透过纯朴的字面,我们分明听到了她们痛苦的心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写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白诗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年老宫女的幽怨,元诗则点染寥落的环境,以红色宫花和白头宫女相互衬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对比来揭示宫女的悲惨生活和心理活动。二诗相比,一具体,一概括,一以感情的热烈淋漓见长,一以境界的深沉隽永取胜。

这里,寥落古行宫中的白头宫女,还是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人。唐玄宗在其继位后期,宠幸杨贵妃,终日沉溺在淫乐酒色之中,把政务全部委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朝纲紊乱,谄佞当道,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乱后,玄宗被迫退位,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亦从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曾深致感慨说:“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四句诗,已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愦好色与亡国致乱的历史因由,其讽刺与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元稹这首短诗当然不可能象白诗那样铺张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他只能采取对照、暗示点染等方法,把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加以典型化的处理,从而让人回味咀嚼。寥落的古行宫,那在寂寞之中随岁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宫花,那红颜少女的变为白发老人,都深深地带有时代盛衰迁移的痕迹。白头宫女亲历开元、天宝之世,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闲坐说玄宗”的由治而乱。这本是诗篇主旨所在,也是诗人认为应引以为戒的地方,却以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笔调加以表现,语少意多,有无穷之味。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这首诗具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深刻的意思。

元稹《行宫》诗文赏析 第6篇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元稹诗行宫 第7篇

《行宫》由元稹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诗中的此情此景,好不凄绝!全诗如下:

《行宫》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解】

①行宫:帝王外出所住的离宫。

②寥落:寂寞冷落。

③玄宗:即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全盛局面,史称“开元盛世”。赏析 [赏析] 此诗所咏,全在一个“古”字,“古”即“旧”的意思。你看,以前是何等辉煌的行宫现在已变成寂寞寥落的旧房子;以前是光彩可人的宫女,现在已变成白头老妪,她们空守着破败的昔日豪宅,相互诉说着唐玄宗宠爱她们的往事。诗人明言宫女们的今昔,实际是对唐王朝盛时不再的感慨,写出了当时的唐朝正在衰败。

【韵译】

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

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

【古诗今译】

唐明皇开元年间,在洛阳建有行宫,并把高宗时的上阳宫修整一新。作者写此诗时,是在宪宗元和年间,中间经过安史之乱,唐代的局面,远非开元盛世可比,故而他抚今思昔,感慨百端。

古行宫的花儿寂寞的开,当年留在这里的宫女,即使幸而建在,美丽的青春少女,也变成了垂垂老妪,满头白发,与年年嫣红的宫花形成对照。“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二句更是蕴藏着无限的伤感。消逝的青春已无可追回,回忆只有徒增苦涩,还是当一次皇朝鼎盛的见证人,以此作为活着的价值,以此来打发残余的岁月。

在诗人,感伤的是大唐盛世不在,在今日的我们,似乎更当为他们藏在安“闲”细说“的自在从容下的麻木绝望而发一喟叹。

【赏析】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这首诗具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深刻的意思。

元稹《行宫》阅读题 第8篇

寥落(1)古行宫(2),宫花(3)寂寞红。

白头宫女(4)在,闲坐说(5)玄宗(6)。

【注释】

(1)寥(liáo)落:寂寞冷落。

(2)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这里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3)宫花:行宫里的花。

(4)白头宫女: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

(5)说:谈论。

(6)玄宗:指唐玄宗。

【白话译文】

元稹行宫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元稹行宫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文:

空旷冷落的古旧行宫,只有宫花寂寞地艳红。

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论唐玄宗。

注释:

(1)寥(liáo)落:寂寞冷落。

(2)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这里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3)宫花:行宫里的花。

(4)白头宫女: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

(5)说:谈论。

(6)玄宗:指唐玄宗。

赏析: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从诗的内容上看,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末尾一句“闲坐说玄宗”。说者前句已经点明是“白头宫女”,时间地点则是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红花盛开,正是一年春好处之时。从天宝至贞元,过了半个世纪左右,漫长的岁月,风雨的侵蚀,古行宫早变得荒败不堪了,而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也在寂寞孤独中苦熬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的青春在此葬送,她们悲怨的泪水在此流淌,她们面对着怒放的红花在感叹嘘唏。透过纯朴的字面,我们分明听到了她们痛苦的心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写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白诗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年老宫女的幽怨,元诗则点染寥落的环境,以红色宫花和白头宫女相互衬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对比来揭示宫女的悲惨生活和心理活动。二诗相比,一具体,一概括,一以感情的热烈淋漓见长,一以境界的深沉隽永取胜。

这里,寥落古行宫中的白头宫女,还是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人。唐玄宗在其继位后期,宠幸杨贵妃,终日沉溺在淫乐酒色之中,把政务全部委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朝纲紊乱,谄佞当道,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乱后,玄宗被迫退位,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亦从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曾深致感慨说:“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四句诗,已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愦好色与亡国致乱的历史因由,其讽刺与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元稹这首短诗当然不可能象白诗那样铺张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他只能采取对照、暗示点染等方法,把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加以典型化的处理,从而让人回味咀嚼。寥落的古行宫,那在寂寞之中随岁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宫花,那红颜少女的变为白发老人,都深深地带有时代盛衰迁移的痕迹。白头宫女亲历开元、天宝之世,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闲坐说玄宗”的由治而乱。这本是诗篇主旨所在,也是诗人认为应引以为戒的地方,却以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笔调加以表现,语少意多,有无穷之味。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这首诗具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深刻的意思。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这首绝句语言平实,但很有概括力,精警动人,也很含蓄,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寓意深刻,自来评价很高。王建的《宫词》,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都是长达千字左右的宏篇巨制,详尽地描述了唐玄宗时代治乱兴衰的历史过程,感叹兴亡。总结教训,内容广博而深刻。元稹这首小诗总共不过二十个字,能入选《唐诗三百首》,与这些长篇巨作比美,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元稹行宫原文翻译及赏析2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今河南洛阳附近)人。八岁丧父,家贫,由其母教读。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官监察史,曾与宦官刘士元争厅,贬江陵府士曹参军。穆宗长庆初,又受宦官崔潭峻优遇,以其《连昌宫词》等向穆宗进奏,大为赏识,即知制诰,后又拜相。以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他是白居易的知已,又一同写了许多喻诗,因诗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故皆以《长庆集》为名,遂有“长庆体”之称。

翻译

从前的行宫一片冷落,宫中的春花虽然红艳依旧,却无人欣赏。只留下白头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起玄宗时的往事来。

注释

1、行宫:皇帝外出居住的宫舍。

2、寥落:空虚、冷落。

3、玄宗:唐明皇李隆基,这是他的庙号。

简要评析

这是诗作作者通过写白头宫女在寂寞中回忆往昔的繁华,来概叹昔盛今衰,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深刻思考。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字,却把唐朝从天宝末年以后半个世纪来的社会变迁浓缩其中,其高度精炼的笔法令人赞叹。阅读本诗,应注意同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相联系,如此便可弄清许多问题。白居易的《新乐府》写成于元和四年(809),反映的是唐德宗时代的社会问题。

德宗李适于大历十四年(779)继位,在位27年,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卒,而《上阳白发人》的具体写作时期必在其间。又据《上阳白发人》诗中言所选入的白头宫女为“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则可知是在天宝十五年(756)选入,而白居易写作此诗应在天宝十五年以后的44年时,即贞元十六年(800)。元稹写作此《行宫》诗是为呼应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的那位年已60的白头宫女。她(或她们)是以自己亲身体验来“说”玄宗的,并非只是道听途说。此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说自己的切身感受,才会有更深的沧桑体会。这首诗的主要特色在于含蓄有致,全诗的重心在于一个“说”字。由于这个(或这批)老宫女熟谙历史,深悉国家社会5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此可说的话题特别多,围坐之时便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了。

元稹的诗行宫 第10篇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赏析

此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此时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十分凄绝。这首诗平实,但很有概括力,也很含蓄,并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

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我国古典诗歌讲究精炼,写景、言情、叙事都要以少总多。这首诗正具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二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以为这首诗是王建所作,并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赏析

上阳宫宫女很多,有些宫女从未得到皇帝接见,终身等于幽禁宫中。古代宫女生活相当痛苦。所以诗序有“愍怨旷也”的说法。“愍”,同情。“怨旷”,指成年了没婚配的人。女人称“怨女”,男人称“旷夫”。这里偏指怨女。

开头几句是说,上阳那老宫女,青春红颜悄悄地、不知不觉地衰老了,而白发不断地新生。太监把守的宫门,自从宫女们被关进上阳宫以后,一幽闭就是多少年过去了。“玄宗末岁”指唐玄宗天宝末年(天宝年间为742年756年),当时女子刚被选入宫中,才只有十六岁,一转眼已到六十了。同时从民间采择来的宫女有百十多个,一个个都凋零死去了。多年后只剩下这一个老宫女了。“绿衣监”,是唐代掌管宫闱出入和宫人簿籍的太监。从七品下,六、七品官穿绿色官服。“入时十六今六十”,这里的岁数不是实指,而是指进去时很年轻,等几十年过后已经很老了。这几句概述了上阳宫女被幽闭在上阳宫达半个世纪之久,写出了她凄惨的一生,以充满哀怨忧郁之情的笔调,总括了全诗的.内容,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接着转入该诗的主要部分,写她入宫后的遭遇及幽闭后的愁苦。“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这四句写她当年别亲入宫的悲恸场景,意思是说,回想当年离别亲人时,她忍悲吞声被家人扶进车里边,并嘱咐她不要哭。因为她长的很美,身材也很好,大家都说你一入宫里就会受到皇帝恩宠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这四句写她进宫之后,被妒潜配上阳宫的悲惨结局。她来到宫中,还没容得君王看见她,就已被杨贵妃发现了,远远地对她加以侧目而视。由于嫉妒,杨贵妃就派人下令把她发配到上阳宫,于是她的一生就在空房度过了。至此,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妙龄少女,一生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元稹的诗内容 第11篇

1、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2、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 《离思》

3、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4、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 《遣悲怀三首之三》

5、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 《遣悲怀其二》

6、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菊花》

7、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元 稹 《 遣悲怀其二》

8、 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满衣。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 元稹 《别孙村老人》

9、 唯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 《酬乐天频梦微之》

10、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 不妖其身 必妖于人 元稹 《莺莺传》

11、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 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 夸 。 元 稹 《茶》

12、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 元 稹 《 遣悲怀其三》

13、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14、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元稹

15、 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元稹

16、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

17、 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 元稹

18、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元稹

19、 檐前枭枭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寥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元稹

20、 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元稹 《六年春遣怀八首》

历史评价

李肇《唐国史补》:“元和以后,诗章学浅切于白居易,学于元稹。”

李戡有言:“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人雅士,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女父母,交口教授,淫言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当时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元和体诗。”

白居易《酬微之》:“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重寄微之诗》云:“诗到元和体变新,自注云:众称元白为千言律,或号元和格”。《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制从长庆辞高古。”

《沧浪诗话》:“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而本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

《唐音审体》卷一五:“要之,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

《旧唐书白居易传》曰:“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

王若虚《滹南诗话》:“情致曲尽,入人肝脾。”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22]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附《读<莺莺传>》中更明确指出:“《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

元稹的诗行宫范文

元稹的诗行宫范文(精选11篇)元稹的诗行宫 第1篇提到元稹,这一首《行宫》是绕不过去的。除了他的《莺莺传》,除了他曾经沧海后的悼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