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移动阅读时代与图书馆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移动阅读时代与图书馆(精选7篇)

移动阅读时代与图书馆 第1篇

新媒体及移动阅读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 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继报刊、户外、广播和电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媒体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被形象地称之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不仅仅涵盖网络媒体和触摸媒体, 还有数字报刊和数字影视等等内容。新媒体概念较为宽泛, 它采用先进的数字及互联网技术, 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通信渠道手段, 运行于电脑及各类移动数字终端, 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及娱乐服务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 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媒体。通过新媒体的定义, 我们可以看到其构成的主体就是互联网。

移动阅读指的是读者使用便携式阅读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连接方式, 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新方式。手持终端设备一般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学习机等。移动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移动阅读具有存储量大, 占用空间小, 图文并茂, 功能齐全, 阅读不受时空限制, 携带方便, 节约资源等优势。移动手持终端不仅融合了传统纸媒体的书写及互联网的交互特征, 还表现出了便携式无线设备的移动、即时的特征。人们通过利用日常片段化的时间, 利用移动阅读来摄取零散的信息, 达到完整系统知识构建的目的, 这充分体现出了移动阅读的“碎片化”特点。手机作为移动阅读的主要平台早已平民化, 现今手机的发展也逐步智能化, 在提供电话和短信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 逐步开发出计算机移动互联的特性, 使之成为当今移动阅读的主要终端。

当前大学生移动阅读状况及成因分析

为了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当今大学生在移动阅读状况方面的状况, 进而为高校图书馆增加电子图书资源来提供数据支撑, 2011年12月河南省某高校就移动阅读的行为方式及目的等内容, 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走访和统计分析等形式, 对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及郑州轻工业学院的560名在读本科生开展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在阅读终端上, 有95%的学生日常使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 有3%的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移动阅读, 2%的学生使用PDA、PSP等其他电子设备进行移动阅读;在阅读方式上, 有62%的学生为手机上网浏览, 25%的学生为手机的信息内容定制, 13%学生为移动存储阅读, 即将电子信息下载存储于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中, 用于单机阅读。使用手机阅读的大学生中的主要阅读内容前两位分别为“时事新闻” (占33.7%) 和“生活娱乐信息”占 (24.5%) , 排在第三位的是“搜索调查服务” (占17.3%) , 排第四位的是“图书阅读” (占14.6%) , “报刊订阅”排在倒数第二为8.1%, “学术专业信息”仅为1.8%排名最后。以上调查数据表明, 当前大学生的移动阅读主要方式集中在手机上网阅读, 他们浏览阅读内容的不同比重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内容倾向于休闲和娱乐方面的信息。调查中还发现, 现在大学生利用手机等电子移动终端进行阅读已成为一种常态。所有560名的受访者中, 移动阅读每次持续的时间低于15分钟的占到33%, 每次持续阅读时间在15-30分钟的占到51.8%, 每次持续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到15.2%。调查表明, 大学生每天使用移动终端阅读一次以上的就占到了62.9%, 而每周使用不到一次的只有7.3%。调查还发现, 大学生每月移动阅读费用在3元以下和30元以上者分别占总数的21.9%和2.8%, 每月移动阅读费用在3-10元的占到了绝大多数, 为58.9%。调查显示, 受访的大学生中有64.6%的人表示只愿意阅读免费的电子资源, 虽然大多数的受访者表示, 移动阅读版权应该得到保护, 理解收取合理的阅读费用, 但是自己却不愿意为此花钱。由此可见, 大学生移动阅读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一定规律性。但是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 较为局限的消费能力影响其消费, 对于数字资源的移动付费阅读普遍抱有抵触的心理。

调查结果表明, 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能找一个悠闲的时间品茗读书, 逐渐成了现代人的奢求;随着通信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3G业务和无线局域网的发展, 拥有着大存储容量的智能便携终端的普及, 以手机主导的电子终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移动阅读具有的携带极其方便, 随时可以使用的优势, 且手机还兼有信息接收与自我传播、信息携带终端、身份确认终端和数据采集终端等功能;同时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阅读还具有较强的私人属性, 这种属性能充分满足人们个性化阅读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手机阅读所产生的成本要比纸质阅读量低很多, 移动阅读的这些优点使得使用者不但投入少且汇聚了更多的零散时间来阅读, 上述移动阅读的这些特点正好迎合了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很快、年轻、有朝气、闲暇时间分散、注意力持久性差等特点, 增加了阅读的受众群,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阅读率。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服务对策

由于近年各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大, 图书馆阅读面临着阅读用户大幅增长的需求。尽管当前图书馆在移动阅读方面得到了一些长足进步,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一些阻碍移动阅读迅速顺畅发展的方面:简单的手机短信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高的信息资源需求与用户需求;大多数智能移动终端价格昂贵, 民众普及度有限;智能移动终端操作平台的多样性, 造成软件开发工作重复, 且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有些数字图书馆供应商为保护自身利益, 设置的数字资源的文件格式纷繁杂乱, 成为用户无法自由阅读电子资源的壁垒;智能移动终端上网流量费用较高, 以及移动阅读产生的信息服务费较高等等, 这些都会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推广普及。

目前各电信运营商、电子资源服务与内容提供商, 都开始研发并向市场提供基于无线通信的各类移动阅读服务。他们提供的电子资源内容多为面向大众的休闲娱乐资源。这些商业化服务很难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 为更好地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移动阅读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在建立完善数字图书馆的同时, 推动移动阅读图书馆的建设, 为高校学子高质量的移动阅读提供必要条件。据此, 为使新媒体时代的移动阅读模式得以有效构建和推广, 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加强移动阅读资源建设, 让移动阅读的发展满足大学生阅读需求。移动阅读资源建设要从保证种类和数量上下手, 努力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为大学生群体提供高品质信息资源。目前高校图书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数字资源日益丰富, 拥有着海量的中外文文本及多媒体形式的图书、期刊、论文、标准期刊、专刊以及科技报告等多种格式、内容和体系的电子资源。下一步图书馆移动阅读资源建设中不能是简单的数字图书馆的移植, 应该面对大学生特定需求, 针对文献数据信息所含重要信息特征进行深层次加工及整理, 使该资源成为具有良好的时效性、较强的针对性、较大的信息量和较高的参考价值的适合于移动阅读的实用信息。

2. 只有在先进的技术做支撑的前提下, 构建一个完善的图书馆移动阅读系统, 才能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所处实际情况运用力所能及的技术能力, 确保移动阅读系统具备技术上的扩展性, 做到预留空间, 稳步推进, 才能使数字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建设持续稳定发展。与此同时, 高校图书馆方面还要加强与移动阅读服务产业链上的商家合作, 例如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和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等等, 利用他们在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为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达到双赢的结果。移动阅读资源在智能移动终端界面上, 应做到设计简洁、一目了然、使用方便和操作简单, 优化操作菜单, 繁复的功能操作放置于二级菜单等地方, 想大学生读者所想, 系统阅读界面使用更加人性化, 降低操作难度, 使他们能够随意按照个人的喜好来设置个性阅读界面, 最大化提高阅读的舒适度。在安全性方面, 移动阅读牵涉互联网的链接, 在顺畅接收信息的同时, 要竭力避免病毒对移动阅读系统和阅读行为带来的危害, 这要求我们加强应对病毒的防范检测和阅读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 为移动阅读读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阅读环境。在移动阅读客户端应用方面, 随着科技进步, 智能移动终端价格也在不断地下降, 价廉物美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丰富的软件应用都为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发展和普及扫清了终端障碍。因此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建设初期, 无需过大投入, 只需在现有的数据库站点增加移动设备的访问接口和设置网页自动适应移动终端浏览器代码, 就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移动阅读功能, 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开发的成本。今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高校图书馆还要贴近大学生读者的移动阅读习惯, 适时开发出适合大学生移动阅读的资源及应用软件。

3. 降低阅读成本, 强调高校图书馆公益性特征。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还普遍较低,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流量较低的纯文本及免费的资源来进行移动阅读, 即文件体积较小的文件, 所以, 如何降低流量费用是当前降低阅读成本的较为实际的可行办法。在资源的建设上, 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的数字压缩技术减小资源文件体积, 以此降低文件传输产生的流量;另一方面, 可对移动阅读浏览网页设置不同版本, 例如精简版、标准版和3G版, 不同版本承载着相同的概要信息以及不同的多媒体信息, 读者可以依照自己移动终端网络资费标准灵活选择相应的版本服务, 准确完整地把握利用阅读内容。在移动终端的网络构建上, 高校可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 针对高校这一特殊区域, 合作建立校园虚拟网或搭建无线局域网 (例如目前移动公司建立的WLAN高校热点CMCC-EDU) , 相对较低的资费使大学生感受高速网络带来的阅读体验。

4. 利用世界读书日等节日,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移动阅读体验。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平台, 利用图书馆管理人员或经过培训后的招募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和读者的互动之中, 通过在线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倾向等情况, 制定相应的对策, 让广大学生实时体验到移动阅读的乐趣。

5. 开展正面引导, 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今大学生多数都体验过移动阅读, 但往往是停留在一些简单层面操作的应用上, 大量资源还没有得以有效利用。很多大学生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移动阅读服务这种新兴服务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都不甚了解, 因此高校图书馆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引导, 宣传推广这项服务, 不断开阔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 提高他们的移动阅读素养, 消解阅读信息需求不能满足的现象, 让新媒体时代快捷丰富的移动阅读服务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乐趣。

移动阅读时代与图书馆 第2篇

[关键词]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不利因素

[作者简介]阿扎旦·斯玛依,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范玉明,中国传媒大学。

移动阅读是一种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手持移动终端,进行下载或者在线阅读各类图书、杂志的电子阅读行为,具有碎片化、娱乐化、个性化、视觉化等特征。移动阅读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和视觉冲击,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逐渐成为新的阅读方式。据易观智库数据统计分析,2014年移动阅读用户规模为6.5亿,移动阅读市场销售规模为82.3亿元,2015年收入规模将达到103.2亿元[1]。随着移动阅读的读者人数大幅增长,我们迎来了移动阅读时代,新的阅读习惯和消费理念逐渐形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多种表现形式,如《论语》《大学》《孟子》《诗经》《楚辞》《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这些作品情感丰富、思想深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沉淀。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阅读也经历了从传统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的发展历程。

一、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现状

1. 传播平台

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是移动阅读传播的主要工具。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开发越来越多,平板电脑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功能较为单一的电子阅读器的使用者越来越少。目前,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平台主要由两类构成:第一类是以QQ阅读、书旗免费小说为代表的阅读软件;第二类是以国家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为代表的WAP阅读平台。

2014年4月20日笔者以“阅读”作为主要搜索词在腾讯手机应用商店进行搜索,发现具备阅读功能的软件总数为80个,下载人数前三名的为QQ阅读、书旗免费小说和爱读掌阅。其中,QQ阅读下载人数为6000万,书旗免费小说和爱读掌阅分别为2000万。阅读软件的移动阅读形式多样,不仅有文字阅读,还有语音、动漫、图片等,如懒人听书、氧气听书、动漫、十幅图等;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下载阅读;收费方式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主要以收费为主。总的来说,目前阅读软件的种类和使用人数多于WAP阅读平台,阅读软件是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的主要平台。

2. 传播内容

因为阅读软件和WAP阅读平台都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栏目,所以无法通过搜索关键词对传播内容进行统计。为了分析当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移动阅读传播现状,笔者选择《论语》《庄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楚辞》《史记》《世说新语》《文心雕龙》《颜氏家训》《乐府诗集》《昭明文选》《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白氏长庆集》《资治通鉴》《苏轼选集》《漱玉词》《西厢记》《窦娥冤》《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牡丹亭》《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桃花扇》《古文观止》和《千字文》等30种各种类型的文学经典作为研究案例,逐一调查它们在QQ阅读、书旗免费小说、爱读掌阅和国家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传播的情况。统计发现,《论语》《庄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史记》《世说新语》《文心雕龙》《资治通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古文观止》等15部作品在所有的阅读平台都能找到;《楚辞》《颜氏家训》《苏轼选集》《西厢记》《窦娥冤》《金瓶梅》《牡丹亭》和《千字文》等8部作品在部分平台有,其中《竇娥冤》和《金瓶梅》只在国家移动图书馆有; 《乐府诗集》《昭明文选》《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白氏长庆集》《漱玉词》和《桃花扇》等7部作品在任何一个传播平台都找不到。

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喜爱程度不同,以QQ阅读为例进行分析。截至2014年4月,《三国演义》阅读总人数为44986人,《红楼梦》为35228人,《水浒传》为19405人,《西游记》为11796人,《庄子》为7514人,《论语》为6894人,《史记》为1914人,《孙子兵法》为1797人,《世说新语》为1117人等。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小说类文学作品传播数量最大,传播范围最广,诗歌类和戏曲类传播数量最少。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种类少,传播范围小,传播效果不佳。

二、移动阅读时代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的不利因素

影响读者阅读的因素主要有图书的传播特点、图书的阅读要求、读者的阅读需求和读者的阅读体验等。

1.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阅读要求高

网络传播时代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式的阅读。尼葛洛·庞帝指出,在电脑和数字通信呈指数发展的道路上,人们正在奔向突发性剧变的临界点。网络阅读不需要阅读全书即可找到所需信息;快节奏的生活不允许人们更多地停留[2]。移动阅读是一种随时、随地快餐式和跳跃式的浅阅读,它追求的是快速、容易和娱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语言以文言文为主,思想深邃,需要心无旁骛地慢慢品味。这对读者阅读的时间、连续性和理解力要求非常高。

2. 读者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需求不高

现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读者越来越少。以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为例,2009—2012年四部名著学生年借阅量合计数分别比上年下降 37.1%、16.4%、18.5%、23.7%,尤其是 2012 年四部名著的年借阅量分别降到 2006年的 34.2%、32.9%、21.8%、49.5%。自2009年以来,借阅量逐年大幅减少的规律十分明显,数据令人震惊[3]。

nlc202309051310

阅读中国古典文學名著读者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网络阅读选择余地大。现在的网络文学数量巨大,形式丰富多样,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当代生活,读者的阅读选择余地大,这给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传播带来不小的冲击。第二,后现代文化氛围的形成。后现代文化是反美学、反严肃、反个性的文化,它给人们所提供的是一种消遣式的“原始魔术”,通过对观众无意识欲望的调节,为大众制造一个快乐原则的狂欢节。在这里,只有现象没有本质;只有偶然没有必然;只有流行文化,它朝生夕亡、转瞬即逝,而没有历史意识和美学个性[4]。在后现代文化氛围里,读者更乐于阅读轻松、快乐、简单、实用的流行作品。

3. 读者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体验不佳

读者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体验不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获得作品信息困难。阅读软件大都没有开设中国古典名著作品栏目,读者想要获取作品信息,需要一部部逐条搜索。这对于那些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了解较少的读者来说,获取相关的信息、找到对应的作品难度较大。第二,阅读软件的付费模式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只有很少一部分图书在阅读软件中可以免费阅读,大部分图书阅读都需要付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分享型的网络社会让人们已经习惯免费获取信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哪怕收很少的阅读费用也会影响阅读体验。

三、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传播策略

通过分析移动阅读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不利的因素,在今后的传播中应采取传播形式多样化和定位主要读者群的传播策略。

1. 传播形式多样化

随着产业融合的发展,阅读终端的不断创新,印刷与阅读的传统关系模式被打破,单一的文字阅读将向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转变。在移动阅读时代,可以根据移动阅读的特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爱好,采取多样的形式进行传播。如可以将名著作品制作成有声读物、动漫内容或者网络视频等,对名著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解读,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2. 定位主要读者群,进行针对性传播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统计调查,29岁以下的网民占到总网民人数的55.7%,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移动阅读的读者构成与其相似,这就要求我们应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主要阅读群定位为29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此基础之上再作进一步细分,符合年龄特征又有阅读名著需要的年轻人应该为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在明确定位主要读者群之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传播应该采取积极、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可以丰富读者的文化知识,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和精神追求。因此,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移动阅读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传播带来了发展机遇。

[1]马振贵.移动阅读:内容才是王道[J]. 上海信息化,2013(9).

[2]陈梦雪.浅谈网络时代个体阅读方式的改变[J]. 中国报业,2010(1).

[3]陈亚琴.从中国四大文学名著年借阅量变化审视当今大学生阅读现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

[4]尹鸿.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EB/OL].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 cbx/yh/diceng-xueshu-hxd.htm. 2013-04-24.

移动阅读时代与图书馆 第3篇

关键词:手机阅读,移动图书馆,高校

一、大学生手机阅读现状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数字阅读的兴起, 数字阅读不仅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 已经取代传统的文本阅读, 成为未来阅读的主潮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手机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 手机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资讯的主要媒介, 无论在教室、宿舍或者其他场所, 大学生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十分方便的访问信息资源, 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但同时我们也发现, 由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 加上涉世未深、自制力不足, 因此在手机阅读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主要表现有:一是浅阅读问题突出。手机阅读中, 海量的信息资源充分满足了大学生的信息需要, 大学生们可以恣意查询和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由于信息量巨大, 大学生可选择的余地很多, 因此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经常是走访观花的浅阅读, 尽管阅读了大量的信息, 但真正消化理解的非常少, 属于一种大海捞针、不求甚解式的阅读。二是娱乐化阅读严重。大学生属于青年人群体, 对娱乐性话题和明星非常感兴趣;手机网络中充斥着大量娱乐、暴力、情色的信息, 大学生缺乏自制力, 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吸引, 经常阅读这些低级趣味的信息。有的学生还将这些话题在朋友圈和空间中进行转发, 让更多的学生来阅读和接触这些信息。长期以往, 一方面占据了大学生过多的阅读时间和精力, 导致大学生在文学、思想和学术科研内容的阅读量大大减少。另一方面, 长期阅读低级趣味的信息, 养成大学生浮躁的阅读习惯, 对其今后成长有不利影响。

二、大学移动图书馆的建设

正是鉴于手机阅读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 因此移动图书馆应运而生。所谓移动图书馆就是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来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方便用户利用移动设备来进行数字资源的查阅和阅读。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 具有传统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优势, 为客户带来了个性化的信息体验, 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尝试移动图书馆的探索,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今后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完善。

(一) 加强手机阅读资源建设

丰富的手机阅读资源是移动图书馆建设的保障, 否则即便移动图书馆服务再到位, 也无法给师生提供较好的阅读体验。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不断优化手机阅读资源, 不仅要保证电子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还要不断丰富电子资源的内容。高校图书馆的中文、外文、期刊、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等都可以转化为合适的电子资源, 供广大师生在手机终端进行阅读和下载。同时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主要是以期刊论文形式存在的, 并不能满足师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因此, 图书馆要将部分电子资源转化为视频等格式, 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移动图书馆要加大对信息资源的挖掘, 实际上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 形成了很多的宝贵的资料, 例如实训的视频资料、精品课程等, 这些资源都是高校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结晶, 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高校图书馆将有重点的将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和整理, 使其成为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适合手机阅读的实用信息, 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生需要。

(二) 加强宣传、培养手机图书馆用户

目前, 拥有智能手机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手机阅读信息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消遣方式, 但这并不等于大学生会成为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事实上, 很多大学生对移动图书馆并不了解, 也不知晓移动图书馆有哪些具体的服务手段, 以及能够给其带来的具体利益。结果很多大学生没有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宝贵的信息资源, 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为此, 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做好线上宣传, 通过学校网站、图书馆的网站进行宣传, 图书馆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和微博平台, 大学生拿起手机扫一扫, 就能轻松的加入学校图书馆的官方微信平台, 随时获得关于微信平台上的信息介绍, 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和使用移动图书馆, 增强用户体验。另一方面, 图书馆要增加线下宣传力度, 利用报栏、黑板报、学校广播以及学校刊物等平台, 张贴或者广播关于移动图书馆的介绍。学校要经常举办移动图书馆方面的知识讲座, 尤其是新生入学时, 要对新生加强移动图书馆的介绍, 让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养成利用手机阅读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 突出个性化服务

高校移动图书馆要突出注重个性化服务。由于移动终端自身的特点, 比如有G PS定位、自带相机、便携性等特点, 对移动图书馆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条件。1) 通过“云服务”随时随地保存用户的偏好。用户只要通过自己的用户名登录移动客户端, 即使用户换了一台移动终端, 系统也能记住用户的设置偏好;2) 用户可以自定义移动图书馆的界面主题, 选择移动图书馆主页要显示的图书馆功能, 根据自己的需求删除主页上的自己不需要的功能, 在检索文献时, 自定义每一页显示的文献数量, 自己动手做出自己喜欢风格的移动图书馆主页。3) 移动图书馆可以借助移动设备的移动性、轻便性等众多传统计算机无法企及的先天优势, 来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例如可以将图书馆电子资源拷贝到移动设备中, 提供给没有移动设备的用户使用;利用移动设备中的G PS功能对图书馆的空余自习桌位进行定位, 也可以运用二维码技术可以直接扫描图书, 进行图书的续借和预约等。

(四) 积极引进新技术拓展服务

随着3G网络和3G智能手机的发展, 为手机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保障。在3G高带宽下, 手机图书馆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来发展个性化服务, 如将R SS、TA G、W IKI、Q Q和微信等引入手机图书馆来提高参考咨询服务的效果;引入M obile SV G术来提升图像显示效果, 还有其它的如G PS技术, W A P技术和二维条形码技术等。通过引入和整合新技术, 既能提升手机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内容, 也同样丰富了手机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三、结语

总之,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手机将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手段, 高校移动图书馆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高校图书馆应在认真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习惯的基础上, 推动手机移动图书馆的稳步发展, 切实发挥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对青少年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8.

[2]张美娟, 李密珍.数字时代出版与新媒体竞合探究.出版科学, 2009.

“微时代”图书馆移动服务对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 移动搜索 微阅读 移动服务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1.009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Mobil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Micro-era:Taking Tianjin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Han Yuqiao, Li Juanjua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s’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s, this paper surveys the current status of mobile service in Tianjin and foreign academic Libraries. Based on the mature experience of mobile services abroad, it proposes to adapt to the mobile services of micro-reading, which are news e-reading service, the overview of library e-reading service, micro videos reading guidance service, collection resources description service, electronic resources reading deeply service, the information of life entertainment e-obtaining service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 networks.

Keywords Mobile search. Micro-reading. Mobile service. University library.

“微时代”背景下,微阅读成为大学生推崇的“指尖”阅读方式,满足了片段化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在微时代也应适时调整,使基于图书馆网站的文献检索向用户“指尖”转变,面向用户信息需求提供更优质的移动服务。本文在分析国内大学生用户移动搜索行为的基础上,对天津高校图书馆和国外图书馆的移动服务项目进行调研分析,借鉴国外的成熟做法,为天津高校图书馆实施移动服务提供参考及建议。

1 国内大学生用户的移动搜索行为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移动搜索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移动搜索至少一次,多则3次以上[1]。国内大学生用户微阅读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资讯、生活主题信息、音视频多媒体资料及知识学习资料等。首先,获取新闻资讯是大学生移动搜索的首要目的。新闻资讯以其短小精悍、时效性强等特点切合了大学生“微闻天下”的好奇感。第二,大学生偏向于使用移动搜索获取生活主题信息。在出行、旅游、购物等时段,移动搜索已经成为忠实的“贴身导航”。第三,在片段化的时间段,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移动搜索获取音、视频多媒体资料,并随心即时分享和主动推送。第四,获取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知识元或者学习资料是移动搜索的新的增长点。尤其是一些能够脱离语境的模块单元,满足了读者对各种原理、方法、实例、具体实践技能等知识元的学习,契合了大学生用户“移动微型学习”的主观需求。

2 天津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调研

以天津高校图书馆联合系统为调研对象(共计19所高校,15所高校已经有效开通不同形式的移动服务内容),基本上能够反映天津地区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的现状。本文主要对移动图书馆、微信两大移动服务体系深入调研,重点分析归纳天津高校图书馆开展基础类服务及外延服务的现状及问题所在,调查结果详见表1。

调研显示,天津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水平总体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基于移动图书馆和微信两个服务平台,二者的馆内基础事务类服务项目成绩显著,如馆内新闻消息浏览、馆藏及个人借阅情况查询/续借、热门图书/好书推荐。此外,移动图书馆提供的部分外延服务,如原文传递、RSS订阅、分享评论等内容较为丰富,其中新闻资讯、热门报刊及有声读物等RSS订阅内容填充了社会新闻、人文科技阅读、生活娱乐等信息的空白。微信平台则以馆内资讯类新闻及参考咨询服务具为特色,具体包括讲座通知、新书通报、数据库开通/试用、在线咨询等。

但是,天津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移动服务仍存在以下问题:(1)移动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从移动服务形式上看,有些图书馆以移动图书馆和微信两种形式并行,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与本馆的微信平台无缝链接,实现二者功能上的强强联合。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虽然已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但截至目前尚未使用。此外,天津农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3家图书馆均未开展任何形式的移动服务。从移动服务深度层面上讲,总体上缺乏深层次的移动服务项目,深阅读服务及学科化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优化。(2)学术资源移动获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本馆购买的数据库的学术资源、本馆自建以及特藏资源的移动服务还很弱化,读者不能实现对数据库网站的移动访问。再者,目前天津高校图书馆与超星公司合作应用的模式居多(仅有天津理工大学采用本馆自建的移动项目内容),因而受到版权、技术等因素所限,读者所能获取的期刊类学术资源多数以邮箱原文传递形式获得,获取原始文献并不方便。(3)未能有效兼顾大学生本地化及娱乐信息的诉求。针对地理位置、校园生活及娱乐信息等非事务型的移动应用尚为空白。(4)欠缺介入高粘性社交网站的泛在图书馆服务模式。对于图书馆资源的配置和服务等内容,还未踏上借助人人、微博等社交网站的时空宣传推广之路。(5)与图书馆服务密切相关的移动参考咨询成效甚微,欠缺实效的咨询服务。用户仅能与第三方移动图书馆后台进行简单的反馈,或者通过微信平台查看常见问题解答,能够借助微信平台与图书馆员实时互动的图书馆仍占少数。

nlc202309031316

3 国外图书馆移动搜索服务现状

3.1 国外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项目调研

本文依据201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2]和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3]的大学排名情况,以同时在两个排名中前20位的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6所),从事务型、生活类、娱乐休闲类等3个移动信息服务内容做调研,分析国外高校图书馆针对用户移动搜索开展的服务,调查结果详见表2。

3.2 国外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项目特色

3.2.1 重视读者对事务型资讯的搜索和阅读

调研表明,国外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读者对事务型资讯的搜索和阅读,主要包括图书馆概况、馆藏资源、新闻消息等。图书馆概况涉及到开馆时间、到馆地图及特色资源的全面介绍。馆藏资源覆盖纸型及电子资源,包括书目、期刊、论文、地图、手稿等多种形式的文献内容,提供的书目信息具体到该书的内容简介以及书库定位。新闻消息涉及的领域广泛,不仅包括馆内新闻公告、讲座通知等,还囊括校内新闻通知及国际新闻资讯报道,满足了用户摄取各类新闻资讯的需求。

3.2.2 分类提供数据库资源的移动访问

数据库资源支持移动访问的数量以及涉及的学科类别非常丰富。国外高校图书馆积极与数据库商合作,为用户提供IEEE Xplore Mobile、SciFinder mobile、PubMed Mobile等众多数据库的移动检索及在线阅读。在支持移动访问的同时,通常将数据库按照分类有序列出。如麻省理工学院[9]将数据库资源分为自然工程、人文艺术、社会管理三大学科供用户访问;普林斯顿大学[10]则按照综合数据库、期刊数据库、电子书数据库等分类列出;加州理工学院[4]将数据库支持移动访问的网站以及移动应用程序依次列出供用户使用。

3.2.3 合理兼顾读者生活休闲类信息需求

同时,国外高校图书馆能够兼顾读者对生活、娱乐休闲类信息的日常需求。如牛津大学图书馆[6]增加公交站、火车站、机场的位置及其时刻表等交通信息;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9]、牛津大学图书馆[6]列出校园安全、医务及其他紧急电话。哈佛大学[5]、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1]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3]等图书馆提供体育赛事及相关动态报道,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关注赛事状况;斯坦福大学图书馆[7]、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10]开通了古典乐和爵士乐专辑的移动应用服务;剑桥大学[8]英语分馆将搜集的电影资讯按电影首字母顺序列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11]对电影和参观展览方面的新闻资讯进行即时报道。

3.2.4 注重读者参与互动,增强移动阅读粘性

通过YouTube、face book、twitter、Google+、Myspace等社交工具,提供图书馆视频、新闻、位置、资源的共享服务,便于大学生用户在移动搜索与阅读过程中体验实时互动的满足感和趣味性。如哈佛大学图书馆[5]支持用户对图书馆的新闻、活动公告及视频等内容分享和收藏;宾夕法尼亚大学[14]别出心裁地在YouTube网站上增加了关于图书馆的视频剪辑,以提高读者的关注度和渗透性。由此可见,借助社交网络工具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而且拓宽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宣传途径,引导读者回归图书馆门户网站。

3.2.5 迎合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智能搜索应用

随着用户移动搜索的“需求水位”提升,国外图书馆将用户需求映射为服务,推出更具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模式。如读者可通过手机访问本馆内摄像头拍摄的实时影像,以查看公共空间以及其他馆内空间的实时境况。芝加哥大学图书馆[12]针对不同用户提供英语、中文、日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种的基本、高级移动检索,消除了用户语言障碍的困扰。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9]为用户提供移动应用界面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用户根据个人习惯优化调整各移动应用的手机排列顺序。

4 天津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对策

4.1 增加新闻消息类别,满足用户“微闻天下”需求

大学生用户对新闻消息的摄取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动态新闻,已经拓展到学校以及社会新闻的层面。国内图书馆也应按照馆内通知、校园动态、社会热点等3个主题新闻进行聚类报道。增加对学校大事件、学院新闻、各类比赛、社团活动以及校园影讯等新闻的报道,这类也是大学生群体密切关注的校园话题。在精选社会热点时理应兼顾大学生用户关注及感兴趣的题材,如热点新闻、娱乐时事、健康休闲等。

4.2 揭示图书馆概况,快速定位馆藏资源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相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馆制模式,向用户展示多个分馆的概况非常必要,助推读者快速定位分布式的馆藏资源。图书馆概况应涉及分馆的开放时间、馆藏概况、特色资源、到馆地图等基本内容。针对各分馆内的特色资源,更需明示读者。再者,增加位置类服务信息,将图书馆地理位置有效嵌入到移动平台,进一步揭示到馆的交通指南信息。

4.3 拓展微视频题材,延伸虚拟导引服务

微视频以其生动丰富的音质、画面和强大的揭示力满足了大学生对时代“快餐文化”的诉求。借鉴可视化方法和技术,在馆内开通视频、音频及相关虚拟导引服务。将“馆内参观指南”“资源布局定位”等内容制作成视频短片,辅以书库定位导引,特色资源可专门作为一个视频主题介绍。同时,更需对读者服务(3D定位查询、图书自助借还及预约、自习座位网上预约等)细致揭示,将技术流程及注意事项以实际操作和辅助性解说结合的形式制作成微视频,尽可能还原到读者现实应用的情境中。图书馆根据自身特色充分发挥创意,积极探索在题材、风格和载体上的个性化和丰富化。

4.4 全方位整合馆藏资源,提供精准的资源揭示服务

移动阅读时代与图书馆 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阅读模式,公共图书馆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与阅读心理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作为大众阅读的公共图书馆, 从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 与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面对大众阅读的内容与形式的新局面, 公共图书馆也需要作出调整以适应新局面。

1 新媒体概念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是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媒体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是利用数字技术, 网络技术, 移动技术, 通过互联网, 无线通信网, 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征[1]: (1) 信息传播方式的非线性。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都是单向、线性的。报刊写什么, 读者就只能读什么;广播播放什么, 听众只能听什么。传统媒体是一种“一点对多点”的信息传播方式, 而新媒体如网络媒体, 受众不仅可以浏览精彩网页的内容、检索所需的信息, 而且还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 写读书心得或与其他受众共享。 (2) 信息传播行为的交互性。如数字广播新媒体实现了听众与广播主持人的互动, 听众可以通过数字广播平台任意选择自己需要的节目。 (3) 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性。如通过手机新媒体, 人们可以即时与他人沟通。 (4) 信息传播方式的个性化。在新媒体时代, 读者不仅是阅读的主体.而且还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 如读者可以通过博客、微客等网络媒体, 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观点等等。

2 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 阅读载体集文字、图像、声音、语言、动画等一切可以运用的符号于一体, 使得读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听美感。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建设数字图书馆, 借助移动通讯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网络通道, 利用VPN等现代网络技术, 以国家、省级数字图书馆为依托, 构建以省级图书馆为核心, 以各县 (市) 、区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市级数字图书馆虚拟网, 实现全开放公益性免费服务。

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等各机构单位合作, 以“经济性、共享性”为目标, 广泛拓展信息获取渠道, 以检索索引为基础, 以全文传递获取为手段, 提高资源获取能力。同时, 广泛链接google学术搜索、百度文库、网上开放获取文献资源进行等。例如:长春图书馆作为地区中心馆, 在对本地区公共图书馆调查研究, 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的发展, 提出了以中心图书馆带动和推进县 (市) 区图书馆共同发展的想法, 实施了长春市协作图书馆”工程, 建立以长春图书馆为中心馆, 各县 (市) 、区图书馆为分馆的地区性信息服务网络, 将县 (市) 、区公共图书馆发展为长春图书馆协作分馆, 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管理下, 通过“一卡通”的使用, 实现纸制文献的“通借通还”, 数字资源的“共享”。

3 图书馆阅读模式的转变与服务

3.1 完善服务功能, 营造阅读氛围[2]

纸质文献阅读仍是全民阅读的重要资源, 而图书馆是以纸质文献收藏为基础的文化机构。近几年图书阅读率呈上升的趋势。图书馆应营造优雅、舒适的现代化氛围。阅读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包括阅读空间、阅读资源、阅读设备;软环境包括阅读行为、阅读服务、阅读指导。

3.2 借助微博微信, 开展信息推送服务

微博是新兴起的一个应用, 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微博是图书馆实现信息推送的最好选择, 可以实现的服务有新书推荐、图书评论、图书馆新闻发布、讲座培训、到期提醒、网络新闻推送、参考咨询等, 这些都会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用户。使图书馆的读者了解第一手的信息情报。图书馆在开展微博服务的过程中要做到服务定位准确、更新及时、服务全面、善用标签和管理到位。

3.3 建设移动图书馆, 开展手机阅读服务

手机阅读正在成为阅读的新潮流。图书馆有必要开展对手机阅读的研究和讲解, 适时地为读者提供手机阅读服务。手机服务是基于WAP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书目查询、文献续借、讲座预告、服务指南、读者活动、馆情介绍、知名电子期刊全文试读等。手机图书馆还提供了书籍查询、新书推荐等各种知识服务性功能, 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个性服务。将图书馆网络阅读延伸到手机上, 使读者可以及时查询, 如书目信息、借阅信息。以及预约、续借等;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阅读书刊。“手机图书馆”还提供200种人文类畅销期刊阅读服务。内容包括时政新闻、经济法律、管理财经、社科历史、文学文摘、文化艺术、科技科普、教育教学等多种类别。2012年长春图书馆手机移动阅读平台, 只要输入读者证号和密码, 就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 不受地域限制, 免费观看图书馆的数字化藏书, 包括30000种图书, 200种期刊全文阅读、数10种报纸全文阅读。

3.4 丰富阅读形式, 举办各种阅读活动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 全面阅读活动“世界读书日”掀起了全民读书的热潮, 图书馆成为人民图书阅读的最佳地点之一, 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月、阅读节等活动, 更好地激发起民众阅读的兴趣, 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数字资源逐渐增多, 数字阅读也将成为人们的阅读方式之一。图书馆只有不断完善经营战略, 不断吸收先进的信息技术, 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 适应环境变化,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麻小红.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方式与图书馆服务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3 (1) :75-78.

在数字图书时代的阅读与收藏 第6篇

从康熙这段教子庭训中我们可以想到,满族人之所以能够不仅用武力征服了中国,而且很快从文化上把自己融入了汉文化,与清朝早期的统治者敬惜文字的文化情怀不无关系。

在西方历史上,罗马帝国的文化曾经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蛮族统治却导致了西方文化一千年的倒退,史称黑暗的中世纪。然而,即使在中世纪,欧洲依然保留了一部分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这应归功于基督教会。基督教会是蛮族统治下的欧洲知识分子大本营,也是书籍收藏和阅读的重要机构。在中世纪,统治欧洲的虽然是野蛮民族,但由于他们信仰基督教,在思想上皈依了教会,所以,知识分子(教士)和他们阅读的书籍也就受到了尊重。正因为这些书籍的作用,欧洲才可能在文化上保持着统一,并影响到后来的文化发展。

在满族人统治之前,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次蛮族的统治,但多因为他们不能尊重知识而成为短命的统治,其中蒙族人统治的元朝最为典型。元朝统治者不尊重知识,把读书人的地位排在第九位,仅仅高于乞丐,史称“九儒十丐”。蒙元统治中国时间只是满清统治中国时间的四分之一,造成这种差距的并非武力,而是对于书籍和读书人的态度。当年秦始皇对中国万世统治的野心,也是因为焚书坑儒的罪行而被化为笑柄。可见,字纸看似无用,却是不能轻视的神灵。如果谁希望有好运,一定不要作贱它们,而要虔诚的善待它们,珍惜它们,收藏它们。

收藏的目的当然是阅读,但也不必是自己的阅读。一个好的图书收藏者不会因为自己读不懂或没有时间读,就把书拒之门外,他知道他的收藏必会遇到知音,也许不是在眼前,而是在自己死后的岁月里,但他还是要在生前倾心呵护着它们,以免它们遭到厄运。

好的收藏者喜欢收藏那些有生命的书,也就是那些曾经被人读过的书。一本被读过的书,我们可以从书页的发黄生霉或书角的折叠损伤看到它曾经历过的生命。当我们拿到这样带有时光痕迹的书籍时,我们也会随着它们走进历史。而那些从未被拆封过的新书,即使在你的书架上放了一百年,它们也不能向你呵出丝毫阅读的人气。没有阅读人气的书还不是书,“它没有像一本书那样被人喜爱过,吞吃过,以及消化过,它被保存得如此干净清新,成了一件装饰性或投机的物品。”[1]

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类的阅读将从书籍转向电脑屏幕上去了,屏幕上的“书籍”既无卷册,也无厚度,无法触摸,更无法掂量重量、翻开书页。数字化的页码没有纸张和油墨的气味,更没有被人翻阅过而留下的气息。人们阅读屏幕上的文字,却无法收藏字纸。一张光碟可能存储几百本书的信息,我们却象面对古铜镜一样,无法在它上面看到一个字。今天,我们通过一张光碟收藏一百本书的信息很容易,却无法体验到收藏一百本纸质书籍的快乐。这并不仅仅是获得物质财富的快乐,而是一种真正的精神快乐,因为书并不能当饭吃。

走进潘家园旧书地摊,你就一定会完全忘记你的数字阅读。面对在书店里难以见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书籍和热烈的讨价还价的淘书人,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要伸手去翻书问价。这时你可能根本不去想这本书是不是你所需要的,迷惑你去收藏它的灵妖已经开始控制你的大脑,经过你自以为聪明的讨价还价,终于把它揣进你自己的手提袋。

也许,在回家的路上你会有一次懊悔的念头,因为你本来计划着买一件衣裳的钱忽然化为乌有了。但是,你会很快把袋子中的书拿出来翻阅,这时你的悔意就又会烟消云散。想到这样一本难得之书会被你淘到手,一丝得意的微笑也会挂在脸上。回到家中,忙完一切必须做的事情,你又会坐在沙发上重新翻阅这本新买来的“旧书”,你可能会开心地抚摸封面、查看装订、读版权页上的文字,产生一些相关或不相关的联想。如果这时候你已经很累,不再有精力去细读内容,而是准备上床休息,可能你会把它摆上你的书架,心里为你的书架上又添了一本“好书”而窃喜,会想着:值!用一件“破衣服”换回了一本好书。

当然,你也可能没有把书上架,而是把它放在了你的床头,在熄灯前又看了它一眼,或者又抚摸了它一下,然后带着满意的微笑进入了梦乡。

摘要:在数字图书时代,人们还会为纸质书籍留下可贵的心灵空间。书籍的历史积淀起来的文化,使阅读与收藏成为一种文化享受。

关键词:数字图书时代,阅读,收藏

参考文献

移动阅读时代与图书馆 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 移动服务 智慧化

中图分类号: G250.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1-0117-05

Research about library mobile service innovation in Big Data era

Abstract Big Data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mobile service of library, including users, data, service mode, and retrieval methods and so on, and the changes a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t the same tim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library's mobile service innovation based on big data, data integration, service portals, personalized service, retrieval methods, the user experience and the recommended type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Keywords big data; mobile services; intelligence

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移动网络等交织了一个纷繁的网络世界,数据膨胀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大数据”时代已然来到!在这一背景之下,图书馆人如何做好自己的移动数字服务,如何运用大数据时代下的移动服务技术,走进用户生活,融入用户生活,为其提供更好的移动信息服务,让其随时随地无障碍的感受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便和快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下我们图书馆界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移动服务

大数据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是指在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把相关“大数据”的数据存贮、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和以3G/4G通信技术为主导的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新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服务走向大数据时代是必然的趋势,是实现读者无障碍享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

大数据下的移动服务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如:(1)体量丰富的移动数据资源;(2)全方位的移动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3)形式多样的移动服务展示;(4)新颖、个性化的移动价值推荐;(5)大量的创新性的技术应用。

2 大数据对传统移动服务的冲击

大数据对传统的移动服务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是“量”上的普通叠加,而是“质”的飞跃,它从用户群的整合、数据的重构、服务模式的挖掘、检索方式的变化等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图书馆传统的移动服务(见图1)。

2.1 用户群的整合

大数据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对象较传统的移动服务,用户群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从用户终端的设备类型来看,用户的终端设备不再是以往的普通手机、移动电脑和阅读器等移动设备,而是扩展了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功能更为强大的移动终端,但同时,新的移动服务又能兼容为传统的移动终端服务;从用户规模来看,用户的规模也发生了巨量的变化,如北大移动图书馆2011年正式开通,截止2013年1月31日注册用户17729人,移动平台访问量就已达1477504人次[1];此外,从用户的学术水平来看,用户群不仅限于以往的学生和教师这些普通的读者用户,进而发展为更高层的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需求。

2.2 数据的重构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数据发生了重构。从开始的以Oracle/SQL sever/DB2等关系型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结构化数据,向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扩展。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通常能用普通的XML模式来描述,但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就需要特殊处理了。对于,非结构化的数据,我们可以运用相应的非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管理,例如:可以运用Dynamo数据库来管理键值数据、运用Hbase数据库来管理列存数据,运用OrientDB数据库来管理图存数据,运用MongoDB数据库来管理文档数据。

2.3 服务模式的挖掘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广大的图书馆用户群,早已不满足于早期的移动短信服务、移动电子阅读、WAP网站服务等这些初级的移动服务;他们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智能的、有价值的移动服务。正是这些需求,催生了更加智慧的、更有价值、更快速的大数据移动服务模式,例如:智慧移动门户、移动参考咨询、移动流媒体服务、移动位置服务、用户增值服务和移动图书馆联盟等新的服务形式,都是大数据背景下开展移动服务的着力点。

2.4 检索方式的变化

通过分析传统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我们不难发现,读者获取不同的需求的图书馆服务,需要进入不同检索入口,例如:办理图书馆的图书查询、续借、预约等需要进入图书馆自动化检索入口;办理电子图书馆移动阅读,需要进入电子图书检索入口;欣赏视频资源,需要进入视频流媒体服务检索入口等等;每一种服务都需进入一种检索入口,就算是同样使用移动电子阅读,不同的电子图书资源(如方正电子图书数据库或读秀电子图书数据库)都需要进入各自的检索入口,而且这种检索入口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大数据下的“一站式”全功能的检索入口,是图书馆研究移动服务检索方式的又一个不小的挑战。

nlc202309041640

2.5 移动服务的可视化

在图书馆传统的移动信息服务过程中,应用移动可视化技术,将各种读者所需的信息服务资源以图形化的形式可视化呈现给广大读者用户,实现移动信息交互的直观化和简易化。移动信息的可视化处理,可以实现大量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同时,可视化的方式可以展示馆藏资源的具体分布,可实现与用户之间的动态交互,也可生动地实现检索结果的反馈。移动服务的可视化应用,可以生成各种可视化的知识图谱,该图谱可揭示学科、技术、文献、机构、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实现移动信息分析的知识可视化表示,从而开展更高层次的科研跟踪和科研预测,丰富和创新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内容和服务方式。

3 大数据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

大数据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实现了文献信息服务向无障碍、小型化的知识服务的转变,将使传统的移动服务发生根本的质变,从被动的、单一的、以馆藏资源组织为特征的移动服务模式,向主动的、多元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知识服务模式转型。通过分析大量的现有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方面实例的相关文献资料,依据现有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提供移动服务的实践与探索,结合大数据背景下相关的移动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应用(见图2),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

3.1 丰富多样的数据信息源整合

我们所说的数据信息源,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结构化数据,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一种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如声音、图像等数据;还有一种是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数据,称为半结构化数据,网络上的如 HTML 文档、XML 文档、SGML 文档、Web 数据以及由异构数据集成而产生的数据等都是半结构化数据。据统计,我们身边80%以上的数据不是结构化数据。具体到图书的信息服务数据源,除了传统的我们熟知的那些结构化数据,还有很多是我们传统业务系统中无法整合的数据资源,如:古籍文献、特藏文献、多媒体资源、电子期刊、图片资源、音视频资源、自建学位论文资源,还有就是专题文化资源:传统节日专题、革命专题、经典文化专题等等,这其中包含了众多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

毋庸置疑,现今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资源,其基础数据随着数据大量化、学科专业化、用户个性化以及服务需求化等特点,早已具备大数据的特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运用合理的大数据存储、管理和处理技术,并且在不同数据管理工具之间的相互映射、融合和集成,从而实现以往移动信息服务中无法实现的丰富数据整合,进而实现移动信息资源的整体服务。对移动信息服务数据的深度描述、挖掘和利用,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决定了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所提供的移动信息服务的智慧化门户、个性化服务、检索方式、用户增值体验及知识获取等知识资源的精细程度和服务方式。

3.2 智慧化的移动服务门户

借助大数据和现代3G/4G移动通信等技术而建立的图书馆新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不仅仅是图书馆网站的桌面版和微缩版,它的智能化水平应该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断的提高,对读者和用户提供的服务也会更加智能和智慧。为此,智慧移动门户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①移动服务的门户能兼容并自适应ios/Andriod/WindowsMobile等不同的移动终端,用户无需安装相应的控件和客户端,并且使用方便、快捷;②移动门户服务内容丰富,并且操作界面简洁、实用,操作明了、清晰和简单易用;③能实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智能交互,可实施在线的智能化交互移动参考咨询体系;④通过可视化技术、大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挖掘技术实现智慧化的移动服务。

在服务内容上,智慧化的移动信息服务门户除了传统的短信订阅服务、短信推送服务等短信服务和馆藏目录检索、预约、个人信息查询、续借、证件业务办理、新书查询等移动OPAC业务等;还应有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用户需求的智慧化服务,例如:移动阅读、移动学科服务、移动参考咨询、移动二维码、移动位置服务、移动视听展示和移动特色资源等。总之,大数据下的移动门户将成为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最具竞争力的服务体现。

3.3 全功能的个性化服务展示

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移动服务方式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功能的个性化移动服务体验,成为了图书馆新时期下移动服务又一闪光的亮点。移动终端自适应服务,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终端种类、移动终端屏幕尺寸,自适应的提供合适操作平台接入和显示格式输出;移动电子图书阅读,可以提供用户能够方便阅读的、自动转化的、图文并茂、全文混排的电子读物;移动新书导航服务,可以分析和推荐图书馆新进的图书资料,为读者便捷的获取知识提供导航服务;移动OPAC服务,用户可以随时进行图书馆相关业务的办理和自助服务;检索历史的查询服务,为读者知识学习和科研分析提供给第一手的研究轨迹资料;移动终端绑定服务,可以满足用户日后的手机一卡通、手机支付、手机位置服务、手机知识推荐等服务的开展;移动音视频服务,提供用户全媒体的视听体验需求,虽然现今手机高额的流量费用还是限制着这项服务的开展,但是通过替代化的无线手机蓝牙传输服务和WiFi服务,享受不限流量的移动视听服务,还是读者比较强烈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同步全媒体展览服务,可以实现同步、在线、视听的实体全媒体展览,用户不用出门就能方便的享受移动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等等。大数据下的移动服务提供给我们一个全功能的个性化服务展示空间。

3.4 “一站式”的全功能检索

大数据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通过对资源类型丰富、资源数量巨大、链接深度和广度更高的数据资源的整合和链接,将这些图书馆馆藏资源聚合在一个检索框架之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下的集合检索、浏览、维护、链接、帮助、更新和反馈等功能的“一站式”全功能检索平台。同时,该入口也能将图书馆的馆藏目录、数据库和电子书刊、知识发现、网络引擎等集成到一个框架入口内,并给用户呈现一个一站式的、全功能的、一步到位的整合移动检索服务[2]。

nlc202309041640

3.5 用户增值体验

大数据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还注重用户的增值体验,并积极整合移动服务中的非结构化数据资源,推出二维码服务、图书馆地图导航服务、图像语音识别服务等用户增值体验。二维码技术应用在图书馆工作和服务中,每位读者都能生成自己的二维码信息,通过二维码扫描器扫描二维码信息,可实现入馆身份识别、图书借阅情况查询、自习室座位预定和信息查询;同样,资源信息本身也可生成二维码信息,用户也可通过手机中的二维码软件,获取图书所在位置信息、图书基础信息等。图书馆地图导航服务,通过获取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利用地图插件匹配用户位置信息,提供图书馆的相关位置导航信息,还有公共文化导航服务,阅览室导引服务等。图像语音识别服务,结合智能手机的视频和音频识别功能,简化读者的检索输入过程,让读者更方便、直观的查找所需的信息。

3.6 推荐式的知识获取

大数据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通过收集、记录海量、全方位的读者用户阅读轨迹的相关信息,制定高效可行的推荐算法策略,如: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或是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这种推荐式的知识获取方式,不同于电子商务平台,它更注重推荐的精度和专业化程度。此外,推荐的结果如何能够有效的反馈给用户,对于推荐知识的效果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张瑶等学者给出的推荐式知识服务流程[3],值得我们的借鉴。同时,鉴于移动用户普遍比较“懒惰”,不喜欢输入,所以推荐式的知识获取应注重主动推荐,并提供“查看更多推荐”的链接。

4 实证分析与建设构想

4.1 实证分析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作为数字图书馆应用的时代先锋,为广大的图书馆同仁们作出了表率。它们开展的移动服务,为国内众多图书馆提供了参考(见表1)。特别是现今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图书馆移动服务,它们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定位和创新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4.2 基本建设构想

4.2.1培养大数据下的服务意识

为了做好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我们要培养自己大数据下的移动服务意识。即最大限度的整合用户群以适应不通用的移动服务需求,最大范围的重构馆内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以丰富移动服务的内容,同时,在移动服务中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和检索方式,并且加入先进的大数据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

4.2.2 建立规范的数据资源建设标准

建立规范可行的数据资源建设标准也是很好开展当下移动服务的重要前提。现今大数据技术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数据建设的标准也比较不规范,特别是针对那些半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馆藏资源和特色资源。如何建立规范的大数据移动数据资源建设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图书馆的“平板电脑数字资源转换加工规范”、“手机电视资源制作规范”以及相关的移动服务中对象和数据交互规范都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

4.2.3 合理利用大数据和移动服务新技术

大数据下的移动服务应用,并不是将大数据技术通盘拿到移动服务中的技术滥用,而应是各个应用单位结合各自馆藏特色,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移动服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应包含丰富数据的整合技术特别是no_sql数据处理技术、移动终端自适应技术、统一检索技术、数据挖掘和呈现技术以及推荐知识处理技术等。并且应是这些新技术的完美融合和呈现。

4.2.4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所有的这些应用都需要一支人员稳定、意识坚定、技术能力强的服务队伍。各个图书馆都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注重人才引进,注重人才培养,注重人才交流,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建设自己的专业化服务队伍。这才是真正实现大数据下移动服务开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广大图书馆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目的的根本所在。

5 结语

未来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是让用户能简洁、方便和快捷获取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窗口和主要途径。如何在当前大数据服务背景下开展好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创新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真正方便读者,真正服务读者,是值得我们认真考量的问题,也希望本文的相关内容能给其他的图书馆同仁们带来些许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聂华,朱本军.北京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6-20.

[2]解金兰,王雅娟.基于新门户建设的信息资源一站式检索服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8):62-65.

[3]张瑶,陈维斌,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推荐系统仿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7):2533-2541.

[4]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EB/OL].[2013-11-01]. http://m.ndlib.cn/.

[5]上海图书馆.手机图书馆[EB/OL].[2013-11-01]. http://www.library.sh.cn/mobile/index.htm.

[6]清华大学图书馆.移动图书馆[EB/OL].[2013-11-01]. http://mo.lib.tsinghua.edu.cn/ddlib/.

[7]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移动版[EB/OL].[2013-11-01]. http://wap.lib.pku.edu.cn/ddlib/.

作者简介:陈茫(1981-),男,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周力青(1963-),男,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吕艳娥(1971-),女,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移动阅读时代与图书馆

移动阅读时代与图书馆(精选7篇)移动阅读时代与图书馆 第1篇新媒体及移动阅读概念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 是指在新的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