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语翻译范文
俚语翻译范文(精选5篇)
俚语翻译 第1篇
近年来, 由于美国俚语在影视作品、报纸杂志、学术期刊和文学作品方面的广泛应用, [3]广大文学爱好者对美国俚语的研究兴趣急剧增加。由文特华斯和弗莱克森纳主编的《美国俚语词典》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 [1]中约有15000 条俚语 (包括附录所收) 。根据他们两人的估计一个普通美国人掌握的单词约有一到两万个, 其中约有2000 属于俚语性质。[2]由此可见, 美国俚语的地位已经显著提高。本文将步入美国俚语的研究热潮, 对美国俚语进行粗略的研究, 了解美国俚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并探讨俚语的翻译方法。
2 美国俚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不仅是人类借以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 更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与其文化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政治体制、历史背景、心理态度、价值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3]
美国俚语作为一种高度凝结了本民族智慧结晶的语言, 不仅简洁明了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背景, 还反射出该民族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美国俚语中有很多由self和ego组成的词汇:self-affirmation (自我肯定) ; self-awareness (自我意识) ;egoism (自我主义) ;egocentric (自我中心的, 利己主义的) 等。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不愿受传统的束缚、标新立异、追求全新的事物和生活的本质。
3 美国俚语的语言特点
1) 口语化
美国俚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从起源来看, 大多数美国俚语来自行话和黑话, 常常被当作一种语言代码。部分学者认为, 美国俚语是伴随着口语而发展流行起来的一种语言变体, 源于人们的劳动、需求、趣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 反映了人们想要摆脱呆板的语言模式, 自由表达自我的愿望, [4]正如我国地方方言一样, 多用于非正式场合或私下的谈话中, 侧重于语言的简洁凝练。例如:C’mon, you are going out with the guy! Ther’s gotta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him! 这里的C’mon是口语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短语, 用来表示鼓励, 欢呼或表示不相信, 不满。
2) 创新性
作为美国新时代下民主力量和创新精神产物的美国俚语是美国人思维活跃, 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印证。[5]如解雇某人时直接用dismiss或者fire有不给人情面之义, 而使用俚语give sb. the air就可以巧妙地避开尴尬, 给人以自尊;形容别人讨厌, 用bad news或rotten swine代替bastard显得委婉且不失礼貌;向某人表达爱慕之情, 用take a shine to、have a crash on代替like、love不会显得过于直白且不含有轻薄之意。
3) 包容性
追根溯源, 弗莱克斯认为俚语是各种亚文化群的专用语。[6]美国俚语的创造者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美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得美国俚语词汇之间没有阶级之分。如:贩毒者之间的一套专用俚语有junk (毒品) 、mule (贩毒者) 、snowbird (吸毒者) ;音乐文化人士之间的俚语专属词汇:rock and roll (摇滚乐) 、jazz (爵士) 、nineteeth hole (高尔夫俱乐部里的酒吧或打过高尔夫后喝的一杯威士忌) ;有关食品的美国俚语:bring home the bacon (挣钱养家糊口) 、what’s cooking (发生什么事了) 、limp as a noodle (无精打采的、倦怠乏力的) ;有关动物的俚语:ass in a lion’s skin (狐假虎威) 、black horse (害群之马) 、as timed as a hare (杀鸡取卵) 等。
4 美国俚语的翻译
严格来说, 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和风格特点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而文学翻译也必须是其完整统一体的再现。统筹好这三个方面不仅是一个翻译家所应恪守的原则, 也反映了一个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进行翻译工作的实际过程。[7]刘重德先生结合自己的翻译体会, 提炼出了既一目了然又比较全面的翻译标准, 即:
(1) :信——保全原文意思; (2)
:达——译文通顺易懂;
(3) :切——切合原文风格。[7]
1) 保全原文意思
俄国伟大批评家别林斯基 (1810—1848) 曾指出“接近原文不是要我们传达字母, 而是要我们传达作品的精神。”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不可以逐字翻译抑或断章取义。因为这样的翻译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对等,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只有将原文中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 并反映客观事实的交际翻译才是成功的翻译。[7]
美国人喜欢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旧词语来搭配成新的词语, 赋予其新的含义。翻译这类俚语时千万不可望文生义, 一意孤行, 而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大胆猜测、理解、翻译。如:
(1) This is a red-letter day for Susan. She made her first sale to a very important client. 今天是苏珊的大日子。她和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做成了第一笔生意。
在此处的“a red-letter day”应该翻译为“大日子、好日子”, 而不是直译为“红色的日子”。这是因为吉利的日子在早期的日历印刷中都是印成红色的缘故。
(2) don't knock it不要太挑剔
Don't knock it! You won't be able to find another job that pays so well. 别挑剔了!你未必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待遇这么好的工作!
Dont’t knock it只看字面意思解时可以译为“不要敲打”, 然而, 这样的译文枯燥乏味, 且让人不明所以, 联系上下文将其译为“别挑剔了”就容易让人接受。
2) 译文通顺易懂
所谓“译文通顺易懂”, 在于“通顺”一词, 目的在于使译文通俗易懂。译者翻译文章或书籍的目的在于让别人阅读并了解书中所含有的知识或文化内涵, 这就要求译文通俗易懂, 而不能是结结巴巴, 词不达意, 使人看了不知所云。断不可“顾信矣不达, 虽译尤不译也”。如:
(1) This furniture cost me an arm and a leg. 这件家具花了我一大笔开销。
将“an arm and a leg”翻译为“一大笔开销”比简单地直译为为“一条胳膊一条腿”更适合, 毕竟买一件家具就牺牲掉一条胳膊一条腿未免让人觉得滑稽可笑。
(2) That outfit is bad. Where can I get one?那套衣服棒极了, 在哪里可以买到?
此处的bad并非通常情况下的“坏的, 不好的, 有害的”, 而应是“好的, 棒极了”, 只有这样下一句话的出现才不会显得突兀和无厘头。此外, 如果那件外套真的很差劲的话, 是没有人愿意去买的, 更何况是主动地去寻找呢?这时候就要结合上下文的情景将其赋予新的含义, 恰如其分的翻译, 原句的意思才会变得完整、通顺、恰当。
3) 切合原文风格
译者在达到既忠于原文又翻译顺畅之后便可以进一步地探求行文风格的“切合”。在了解美国俚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征的基础上, 切实地把握原著者的行文风格, 并结合上下文语境, 实事求是地翻译, 使译文切合原文风格。例如:More haste, less speed. 如果是出自一个文化水平较浅的人物之口或者出自一个风格淳朴的作家之手, 就可以将其译为“越快就越慢”。相反地, 如果是出自一个文化水平较高或出自一个风格文雅极具文学修养的作家之手, 将其译为“欲速则不达”更为贴切。
5 结束语
拥有着深厚社会文化根源的美国俚语的传播和发展对标准英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美国俚语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与历史背景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时代英语的发展, 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克服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 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感情。[8]
翻译绝不是简单的语言替换。而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 既具有科学性, 又具有艺术性, 是二元对立的统一体。[9]在翻译美国俚语的过程中, 应掌握其正确的翻译技巧, 熟练运用翻译方法, 严格地恪守翻译准则, 最大限度地将原作的精髓传递给读者。
摘要:现如今, 美国俚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渐渐地渗透到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该文将在分析美国俚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简要介绍美国俚语口语化、多元化、创新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以提高英语爱好者对美国俚语文化内涵及语言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并提出美国俚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美国俚语,文化内涵,语言特点,俚语翻译
参考文献
[1]Wenworth H, Flexner S B.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M].Thomas Y.Crowell, Publishers, 1975.
[2]林玲帼.楚至大.美国俚语横谈[J].现代外语, 1994 (1) .
[3]付筱娜.美国俚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技巧[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10 (1) .
[4]赵靖岩.现代美国俚语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5]陈一龙.透析美国俚语特征[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010 (4) .
[6]胡家英.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学术交流, 2003 (154) .
[7]刘重德.试论翻译的原则[J].湖南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1) :114-119.
[8]方得璞.也能登大雅之堂的脏话——浅析美国俚语的发展趋向》青海省湟源县第一中学
俚语翻译 第2篇
一、英语俚语的定义
英语俚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通常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并富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和内在涵义(connotation),常常在非正式或活泼、友好的场合中使用。对于俚语的定义,《朗文现代汉英双解词典》解释为“在严肃言语或文章中通常难以接受的字句;被视为很不正式或不礼貌的字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定义为“一般用于朋友或同事之间谈话,但不适于好的写作或正式场合的字词。”从这两种版本的释义不难看出,作为英语学习,如果只通过正规的课堂和严肃的课本教育,是很难真正体会到英语俚语的含义和魅力。而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如果没有多年的留学背景或在国外生活的经验,要全面掌握俚语的运用并做到英汉双语俚语自由的切换,的确不易。
二、《功夫熊猫》中的俚语翻译传递美式幽默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不同时期的语言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文化。通过词或句式的改变以造成风格的落差来促成幽默。“篡改了语言,自然就会阻断情理。导致明白无误的语言变得荒谬,而丝毫无需更改其内容。”在古装戏中使用现代流行语,利用语言本身的时代性和语言发生背景的巨大落差是娱乐影片惯用的手段,《功夫熊猫》也不例外。该片使用了大量的现代英语词汇制造出一只满口美式俚语的中国熊猫,语言风格的错位是其幽默传递的主要方式。
例如:
(1)I'msuchabigfan...
官方译文:我是你们的头号粉丝
字幕组译文:我太崇拜你们了
“fan”一词随着流行文化的风行成为一个英语口语里的高频词。在汉语文化里,这个词的翻译也在不断演变:从最早的“歌迷、影迷”发展到了网络词语“粉丝”。“粉丝”作为一个流行词语固然比“迷”或“追随者”更具现代感也更能引人发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语,一部分人的认同不代表所有人的理解。如果译文的对象主要是年轻一辈的话,那这样翻译固然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译文的对象是广大范围的观众,那么字幕组的翻译版本受众面会更广。
(2)Areyourbicepssore?
官方译文:你的二头肌会酸吗?
字幕组译文:你的手臂酸吗?
biceps一词是解剖术语,意为二头肌,和手臂(arm)是近义但分属不同语域的词语。在汉语里。我们口语中一般习惯问:“你的手臂酸吗?”而非用二头肌这一术语。但是如果翻译中仍然使用手臂一词就显得过于乏味了。笔者认为要还原原文的幽默语用功能还是直译为宜。当二头肌如此现代的词从熊猫嘴里吐出是否更能凸显出其娱乐性和创造性呢?
作为译者如果要传真幽默可以仿造原文的风格对译文的用词风格进行变化和调整,但是必须做到策略的一致和统一,译者必须在翻译的最初就确定受众人群,并据此从合适的语域中选词。
(3)Quit.Don'tquit.Noodles.Don'tnoodles.
官方译文:放弃不放弃做面条不做面条
字幕组译文:做不做面条不要面条
了解西方文学的听众会知道这是套用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的名句:“Tobeornotobe:thatisthequestion.”因为该句词语简单,琅琅上口,成为常被引用的名言之一。片中的乌龟大师是一位哲学家,他套用这句话来描述熊猫在信念与信心之间徘徊的矛盾心情。Noodle一词做动词表示的是“愚弄”,但在此文里应该理解为熊猫的本行——做面条。名词noodle刻意动词化以达到和上文对称的修辞效果。但要把这一名言式的英语的幽默效果在中文文体中再现就具备了一定的难度。比较两个版本的译文,他们都采取了直译的方式,只是在选词上有些微的差异。直译的手法对了解莎士比亚作品和英语专业的观众是最佳的选择。然而对一般观众而言,直译的处理手法无疑已经使其中的幽默所剩无几了,同样的排列结构由于动词的替换造成和原文“生存还是毁灭”的差异,保证了信息量的输出却无法激起行外观众中的同感。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目标文化对应空白的情况下这种手法在字幕翻译里是无奈而又必然的策略。且看下一个例子:
(4)Thereisasaying,Yesterdayisahistory,Tomorrowisamystery,buttodayisasift.Thatiswhyit iscalledthe"present".
官方译文:有句话说得好昨天是段历史明天是个谜团而今天是天赐的礼物像珍惜礼物那样珍惜今天。
字幕组译文:有句谚语说得好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今日之日胜现金那就是为什么要叫做“现今”了。
这句话是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Roosevelt)的名言,乌龟大师借此阐明了自己人生观的积极一面,以此激励熊猫抓住机遇。此引言不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还巧妙地使用了双关语“present”。present一词在英语中既可以表示“现在”也可以表示“礼物”(gift),双关是幽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同音词或一词多义创造出幽默的想象空间,使之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双关语运用的技巧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的幽默语言之中,但是要在目标文化中找到对等的相关语并非易事,这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官方的翻译以风格的保留为主,语言文字基本与源语保持一致,但是句中的诙谐点却遗失了。对比之下,字幕组的翻译采取的却是不一样的策略,引言的前段古色古香,下半段搬出“现金”一词,使得不仅风格突变,更凸显出其与“现今”的重合之处。风格的变化本身就是幽默的手段之一,而这种忽而凝重、忽而轻松的风格是乌龟这一人物说话的惯用方式。利用汉语中已有的双关替代源语,在保留了风格的同时更完整地传递了暗指幽默的精华,译者的功底和所下的功夫可见一斑。
结语
俚语翻译 第3篇
在英汉电影字幕翻译中,因为电影台词的口语性,对于俚语、粗俗语的翻译成了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俚语、粗俗语是非规范英语(non-standard)或次规范英语(substandard)的重要部分,体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特色。因此,对俚语、粗俗语的处理不可忽视,涉及到翻译时的取舍和协调。本文拟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字幕翻译中对俚语、粗俗语的处理。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德国,其特色在于将翻译的指导原则转到翻译活动的目的和文本的功能上来,认为这些是翻译中的核心概念。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就是译文要达到的不同功能,确定不同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对译者来说,这是一个更加容易把握的标准。功能包含了两个方面,即原文功能和译文功能,功能派不仅强调把握原文的功能,也强调译者根据译文的功能进行翻译,而这取决于翻译活动的目的。对于文本的功能,功能派介绍了雅格布逊(Jakobson)的分类即达意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呼吁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等。译者应该根据译文要达成的功能,积极地作好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协调工作(Christiane Nord,2001)。
大致而言,电影中俚语和粗俗语的功能主要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表意功能为主,一些常用的俚语或不规范的英语表达法多属此类,如piss off,chill out,ain't等。这类表达法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对于观众来说,重在理解其意思。二是以表达功能为主,可以通过词汇或通过一些特别的表达方式。如在一句话中加入goddamn,shit这些粗话,原句的意思没有变,但语气却变了。这种情况下,语言传达的信息或字面意义并不重要,对理解也不造成困难。对于俚语和粗俗语的翻译,因为字幕翻译的各种技术限制,译者应该根据文本功能进行取舍。
以《低俗小说》(Pulp Fiction)这部极具代表性的电影为例,具体看一看对两种情况的不同处理。该片是美国独立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导演昆汀·特兰提诺(Quentin Tarantino)将三部小说的情节统一在一个故事中,取得很大成功,曾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中的语言以粗俗为基调,充满市井之气,充分体现这一类电影的特色。这些粗俗的语言有些是以表意为主,如下例:
Marsellous:Well,suppose she (Bonny) finds out,what could happen?(就算她发现了,又会怎么样?)
Jule:She's gonna freak.(她就会大呼小叫。)
Marsellous:No shit shell freak.That ain't no kinda answer.(她当然会大呼小叫,你这算什么回答?)
此处Marsellous的话中no shit和freak的意思很重要,不明白其意思就看不懂这句话。no shit是很粗俗的讲法,意思就是sure,really。而freak在口语中常见的意思是react with extreme or irrational distress or discomposure(Merriam-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10th Edition)。此时传达原文的意义是第一要位的,这就是功能理论家诺德(Nord)特别提出的忠实原则(loyalty),虽说目的决定手段,但这个原则必须坚持,这是对功能决定论的一种必要限制。
而影片中出现的粗俗语更多是以表达功能为主的。如片中Jule出言不逊,称呼谁都叫nigger。这个词来自negro,是对黑人的蔑称,意同“黑鬼”。但如果统统翻译成“黑鬼”,则有问题,因为J ule自己就是黑人。实际上,这个词在现在黑人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尤其是社会底层黑人。Juie对别人的称呼,反而体现他们之间亲密的关系。同样的情况还有Marsellous在劝说白人拳手Butch为自己打假拳时说的一句话Are you my nigger?如果翻成“你是不是我的黑鬼”就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里nigger的表意功能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而只是简单地表示pal,buddy这样的意思。翻译时不用执着其意义。再看一例:
Brett:Look,what s your name?I got his name.But whals yours?
Jule:My names Jule.And your ass aint gonna talk your way outta this shit.
Brett这句话意思其实很简单,如果转换成标准的英语,就是you will not talk you way out of this.如ass,shit都只是体现人物说话的语气,因此翻译时可以置之不理,只要把基本意义翻译出来即可。
当然,对于表意为主的俚语和粗俗语,也应该考虑到其表达作用。然而,对于电影字幕的翻译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和长度里,译文是很难面面俱到的。对于观众来说,字幕的表达功能或人物的语言风格固然重要,但主要是要迅速准确地明白剧情,所以,根据功能理论,译文的功能能得以实现,翻译活动即可认为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美国俚语动态研究 第4篇
1 美语的形成及美国亚文化群
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殖民、独立、开发、创新和发展的历史。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为了满足社会政治、生产建设,科技发展、生活环境等的需要,美国人创造出许多具有美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式。美国人民是个很有开拓精神的民族,他们在创造语言方面负有大胆的灵活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构成美语有别于英语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说,美国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是近四百年来英语使用于北美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受美国社会多元文化影响以及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变体(蔡昌卓,2002)。美国俚语就体现了美国社会多元性的文化特征。有最初的社会小团体创造使用的行话(jargon)、隐语(cant)、黑话(argot)发展到由现今生活在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美国主要大城市的那些上层人士所创造的俚语。这些俚语千变万化、极具生命力,早已渗入到影视、小说、喜剧、报纸等大众媒体以及生活、政治、经济、法律、体育等领域,从而补充和丰富了正式的标准的美国英语,使之交流变得更为自然、时尚。
2 美国俚语的语言特征
美国人民热爱创新,崇尚自由,追求时尚,幽默风趣,坚强乐观,勇于探索的这种独特个性使得美国俚语不断创新,极具幽默感,时代性,生动诙谐,表达形式多样,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人文宗教背景。例如:
--How did you know they broke up?(你怎么知道他们分手了?)
--Ah,a little bird told me.(一个消息灵通的人告诉我的)
释义:源自《圣经》,是一种诙谐的表达法。据说人类的祖先躲在诺亚方舟中,为了知道外面的滔天洪水是否退去,他们就派了小鸟(鸽子)外出打探。从此,A little bird就演变为善于打听情报的消息灵通的人士了。
--Are you a Canadian?(你是加拿大人吗?)
--No,I’m a USer and I’m from the USA.(不,我是美国人,来自美国。)
释义:USer是一个近几年来才出现的新词,主要是与另一个词American区分和对应。American曾为“美国人”的专属代名词,但别的美洲国家甚至北美加拿大提倡了抗议,American是指整个美洲大陆,American自然就是“美洲人”了,美国人不能专享,这里要特别留意字母S要大写,如同Uncle Sam(山姆大叔美国人)一样的特指。
再如当人类进入电子网络时代后,很多美国俚语也体现了这一时代性。比如networking这一词就是由network(网络)演变过来,表“关系网”;Unfriend也就是脸谱网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的产物,表示从你的脸谱网上把这个人去掉。
3 美国俚语的修辞特征
现代美国俚语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委婉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达到幽默生动的效果,其中比喻的使用是美国俚语的突出特征。比如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但在美国电影《洛城机密》(L.A.Confidential)中就是一种俚语的用法,指代那些容易受骗的人或告密者。19世纪初美国捕猎野禽者常用媒鸽把鸽群和其他鸟诱至捕鸟网或射程内,这样就便于捕捉或枪击。据说价格是用一根长带系在小凳子(stool)上的,古称stool pigeon或stool crow。如今,stool pigeon变成了美国俚语,意指“坐探”或“警察的眼线”。
再如a lot of people were between two jobs during the bigrecession.(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很多人都失业了。)这里between two jobs是对失业的幽默和委婉的说法。
4 美国俚语的社会功能
4.1 反映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
俚语的使用属于社会行为,不同的社会群体使用各自特有的隐语或行话来表明各自的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程度,因此其语言风格也有高雅和低俗之分。而青年人则是这些俚语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他们的职业圈和文化程度决定了其风格,他们赋予语言以独特的幽默和想象,带来新的语言风尚,同时日益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情感的抒发在语言的创造中也得以体现。比如flunk sb(通常是老师让某位学生挂科),ap-ple-polish(奉承),cut class(逃课),Mickey mouse(易学课程)等这些词常常出现在俚语的最大“消费群体”美国青年学生的平常交谈中。而Mary and Jane(大麻)、Miss Morph(morphine)吗啡、narcotics(毒品)、Junkie(吸毒者)、mule(贩毒者)等这些词则归属于一些吸毒者的行话。由此可见它们各自的特色及相应的群体地位和文化修养。
4.2 调节和谐人际关系
虽然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非正式语言形式,但却能凝聚社会某个集团或群体,拉近交际双方的社会心理距离,产生亲密感。作为群体中的成员,他们往往更愿意通过这种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独特的俚语来交流共同的利益和志趣,从而使得每个成员都能体验到一种认同感,安全感和满足感。警察士兵俚语、律师政客俚语、学生俚语、牛仔俚语、黑人俚语、商人俚语等都被用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强化自己在某个特定群体中的归属感。
4.3 调节情感心理平衡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我们不愿意说的尴尬、厌恶、恐惧、伤害或不公平,我们就要用一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满,进行自我保护和安慰。俚语就能“美化”这些难以接受的词语,使之变得体面。虽说人固有一死,但未必人人都能“视死如归”,死亡带给人们恐惧,人们不愿说或听,因此经常使用俚语来回避这一恐惧的词。比如常用negative patient care outcome治疗无效(医院用语),to cross over进入来世(宗教用语),las round up送终(牛仔用语),以及to turn one′s heels,to be a goner,to join the majority等来代替die。
5 美国俚语的发展及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俚语在现代美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交际功能。在2010年高考英语(安徽卷)上,出现了一道含有美国俚语的单项选择试题
You are the team star!Working with____is really your cup of tea.(2010安徽卷)
A.bothB.eitherC.othersD.the other
答案:C
解析:本题中“cup of tea”是美国俚语,意为“喜欢的人或事物”。引用这一高考题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说明:如今与日俱增的美国俚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虽然有些俚语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淘汰了,但却不乏很多经典之词,频频出现在报纸,书籍,影视,名人演讲中。生动幽默、诙谐直率的现代美国俚语是符合美国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并深受美国公众的喜爱,成为美国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Chapman R L.New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M].London:Macmillan,1986.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郑立信.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C]//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115-128.
[4]林玲国,楚至大.美国俚语纵横谈[J].现代外语,1994(1):2-12.
[5]王爵鸾.英美俚语及其风格特征[J].外语学刊,1991(4):64-67.
[6]冯建.论现代美国俚语生成的宏观模式[J].外国语,1990(6).
[7]胡犹荪.美国现代俚语及其组合结构[J].山东外语教学,1998(2).
[8]江希和.现代英语中的俚语[J].外国语,1986(4).
[9]林玲帼,楚至大.美国俚语纵横谈[J].现代外语,1994(1).
英语俚语的人际意义 第5篇
1 人际意义的理论框架
功能语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纯理功能。Halliday (2000) 把纯理功能分为三种: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其中, 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 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 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
语气、情态和调值是人际意义的主要手段。其中, 语气系统所表达的是小句中的互动, 它使小句成为一个交际行为, 涉及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情态系统则表达说话者的判断和评价。除了语气、情态和调值外, Halliday (2000:191) 还提到了其他的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 即人称系统、表示态度的修饰语、一些词的内涵意义、骂人话和声音质地的韵律特征等。不过, 就算是这样的列举也是不完全的, 研究者们如Tony Bex、Tannen、James Joyce和Martin等发现了更多的其他的对人际意义作出贡献的语言资源, 而这都是由人际意义的韵律特征决定的, 此特征是研究者们丰富和扩展人际意义模型的出发点 (见李战子:2002) 。关于人际意义的这种韵律性特征, Martin (1992:11) 曾通过下面的例子进行了经典的阐述:
That stupid bloody cretin is really giving me the bloody shits.
Martin提出扩展对人际意义的分析, 增加一个否定的韵律。在这个小句中, 韵律是连续实现的, 在每一个可以表达态度意义的地方加强了态度, 包括名词词组中的描述语 (stupid, bloody) 和事物 (cretin) , 限定动词后表示情态的强调词 (really) , 表示心理过程的习语 (give someone the shits) 以及作补足语的名词短语 (bloody shits) 。这个例子说明实现人际意义的资源形式像韵律一样连续不断地贯穿在话语的发展过程, 弥漫在整个话语中。
在人际意义方面, Martin建立的评价系统理论扩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框架, 是对话语人际意义研究的新突破。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依语义分为三个方面:态度 (ATTI-TUDE) 、参与 (ENGAGEMENT) 和分级 (GRADATION) 。态度是人们借以对人的行为、世间的事物、事件或状态等表达肯定或否定评价的意义资源, 它又可进一步分为情感 (AFFECT) 、判定 (JUDGEMENT) 和鉴赏 (APPRECIATION) , 分别属于心理、伦理和美学范畴。而卷入和分级系统实际上包含了原来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框架中情态系统的部分内容 (李战子:2001) 。评价大多是通过词汇的选择得以表达的, 很少有以评价功能为主的语法结构 (Thompson, 2000:65) 。
2 英语俚语与人际意义
英语俚语的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单词 (如birdbrain, fishy, geek) 、词组/短语 (如big cheese, gravy train, on hand, bun in the oven) 、小句 (如pay someone a back-handed compliment, bite the bullet, grab a bite) 和小句复合体 (如talk until one is blue in the face, 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one) 。下面我们将选取语法中实现人际意义的四个层面情态、评价、语气以及人称展开探讨。
2.1 情态
在英语中, 俚语经常被用来表达情态意义, 暗示语言使用者本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程度, 包括可能性 (probability) 、经常性 (usuality) 、责任 (obligation) 和倾向性 (inclination) 。例如:
1) There are no two ways about it.Frank has been dishonest with us.
2) He says he’s computer expert but ten to one he’s never even touched a computer.
3) I don’t think we should allow the children to watch TV day in, and day out.
4) I invite my students to dinner from time to time.
5) My grandmoth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use a computer and I’ve tried to explain it to her a hundred times.Well,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6) You may come out and meet the party guests if you’ll remember that children should be seen and not heard.
7) Would you mind if we didn’t go to eat hamburgers?I had my heart set on seafood tonight.
例1) 和例2) 表明了说话人对所交流信息的可靠性程度的看法。俚语there are no two ways about it所表示的可能性程度相当于高价值语气状语certainly所表示的可能性程度, 表达的是100%的可能性, 在可能性阶中代表着最高点, 它暗示了说话者对所说内容的真实性具有极大甚至绝对的信心。同样, ten to one表达的就是very probably的意思, 表明了说话人对所表达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很大的把握。例3) 中的day in, and day out以及例4) 中的from time to time都是表频率程度的俚语, 分别相当于通常性阶中always和usually所表示的情态价值。例5) 和例6) 中的俚语都是用来表达建议、提醒甚至警告的小句, 表达的是责任型的情态意义, 而例7) 中的I had my heart set on表明了说话者对实施某行为的“意愿” (willingness) 程度, 在倾向性阶方面相当于determined to所表达的情态价值。总之, 俚语是可以用来表达情态意义的一种重要资源, 在交际双方的互动中, 话语双方可以使用情态性俚语来表达不同程度的情态 (modalization) 或意态 (modulation)
2.2 评价
Thompson (2000:65) 指出, “评价是任何语篇的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 任何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分析都必须涉及其中的评价”。可见, 评价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俚语是表达评价的简洁明快的手段, 很多俚语就表达了明显的情感色彩, 正如李战子 (2002:287) 所指出的, 说话人用情感表达来评价事件时, 其实是在邀请听众和他分享那种情绪反应, 或者至少他希望听众会把那种情感反应看成是适当的、有理由的、可以理解的。当听众接受了这种邀请时, 说话人和听众之间的团结一致或共同情感得到了加强。表情感的俚语有由心理反应过程来实现的, 如:hate someone’s guts等;有由表示情感的关系过程来实现的, 如happy as a clam, hot under the collar等;还有用名词化形式来实现情感表达的, 如seventh heaven, cloud nine等。事实上, 俚语被广泛使用于表达个人态度。我们可以根据评价系统对态度的分类简单举例如下:
1) 情感
I was tickled pink when I heard that you’re getting married.Congratulations!
When I told my mother that I couldn’t come home for the holidays, she had a cow.
2) 判断
Tony insulted the boss today?That’s not very smart.He’s biting the hand that feeds him.
Mary wouldn’t accept Henry’s offer to give her a loan, but she appreciated that Henry’s heart was in the right place.
3) 鉴赏
I love my cell phone.It’s the b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
Your cousin really charmed the pants off me.What a wonderful guy!
俚语在表达评价意义的时候, 我们还要注意到当中涉及的人际语法隐喻现象, 如:
When Christina found out that Douglas had been seeing another woman, she lost it and told him she never wanted to see him again.
显然, 俚语lost (lose) it在字面上表达的是具体、生动的物质过程, 与具体的动作、事件等有关, 但实际上是表达主观态度和评价的心理过程的语法隐喻形式, 通过此方式, 俚语的评价意义得以间接地表述出来。有时, 语言使用者通过俚语间接地表达评价意义, 隐藏真正的评价来源, 更容易引起认同或共鸣,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承担评价的直接责任, 尤其是对某人或某事做出否定评价时。
2.3 语气和人称
英语俚语的使用常常体现交际双方的互动, 说话人为自己选取一个言语角色的同时, 也为听话人分派了一个互补的角色, 表达不同的言语功能, 体现交际双方不同的言语角色。我们分别举例如下:
1) 主动给予
I’ll be glad to help you get your work done on time, but next week I’m going to need your help, too.You scratch my back, I’ll scratch yours.
2) 陈述
I love getting up early.After all,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3) 命令
You think Anne is your friend?She only likes you because you’re rich!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
4) 问题
Isn’t that John in that limousine?What’s wrong with this picture?He always tells me he has no money!
英语俚语的互动性特点还体现在包含人称代词的俚语中, 如bite your tongue, keep your shirt on, beats me等。人称指示语能帮助听话人识别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 有助于建立双方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例如:
My boss wants to lower my salary and I’ve been working overtime every week for three months!How do you like them apples?!
这个俚语实际上语法是不对的, 它应该是:How do you like those apples。故意不用these是为了突出强调apples一字的意义。而you被使用来直接指称听话人, 这样能把听众拉入到情境中, 从而更易获得听众的同情和理解。
3 结束语
俚语作为英语语言中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 它新颖, 幽默, 与标准语并存, 活跃在社会当中。该文首先概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框架以及评价系统理论对此框架的发展, 然后着重讨论了英语俚语在实现人际意义中的作用, 强调英语俚语是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资源, 并具体分析了英语俚语在情态、评价、语气和人称等层面表达人际意义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是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纯理功能的思想研究英语俚语人际意义的一种尝试, 希望对俚语研究者和学习者有一定的启发。
摘要:俚语是亚文化的语言载体, 是英语语言中举足轻重的部分, 它以其新颖、活泼、生动、表现力强等特点在日常交际中广泛流行。该文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纯理功能的思想研究英语俚语, 强调英语俚语是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资源, 并具体分析英语俚语在情态、评价、语气和人称等层面表达人际意义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俚语,人际意义,情态,评价,语气,人称
参考文献
[1]王爵鸾.英语俚语及其风格特征—当代英美俚语辨析之一[J].外语学刊, 1991, 54 (1) .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Martin J 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992.
[5]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3 (5) .
[6]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 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7]Martin J R, 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 search Press, 2008.
俚语翻译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