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运动按摩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运动按摩范文(精选10篇)

运动按摩 第1篇

1 运动按摩的常用手法

运动按摩的基本手法有推、擦、揉、揉捏、搓、按、拍击、抖动、运拉及穴位按摩等十种。

1.1 推法

操作时, 肘关节微屈, 拇指分开, 四指并拢, 全手贴于皮肤上, 顺淋巴流动方向向前推, 动作要柔和均匀, 力量只达皮肤, 对神经系统起着镇静作用, 多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而重推摩时, 用力较重, 手法与轻推摩基本相同, 只是虎口稍抬起, 着力点在掌根和大、小鱼际处, 多用于运动前按摩以迅速提高局部体表温度, 常以揉捏、按压等手法交替使用。

1.2 擦法

操作时, 用拇指、四指指腹、大鱼际, 小鱼际, 掌根 (或手掌) 贴于皮肤上, 作来回直线或螺旋形的擦动。要求手法柔和, 用力均匀, 频率稍快, 作用力主要在皮肤。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迅速提高皮肤温度, 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擦法多用于膝关节、肘关节、指关节等处。

1.3 揉法

操作时, 用拇指、四指指腹、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紧贴于皮肤作圆形或缥旋形揉动 (揉动时手指或手掌不能移开接触的皮肤, 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法的揉劝而滑动) 轻揉时力达皮下或浅层肌肉, 重揉时, 力达深层组织或深层肌肉。揉法适用人体各个部位。

1.4 揉捏法

操作时, 四指并拢, 拇指分开, 手成钳形, 将全掌及各指紧贴在皮肤上, 拇指与四指相对用力, 将肌肉捏住稍往上提, 腕关节放松, 沿向心方向作旋转式移动, 边揉边捏, 要注意手指不能离开接触的皮肤, 指关节不能弯曲, 切勿用指尖用力。揉捏法是按摩肌肉的主要手法, 常用于肌肉丰厚处, 如四肢腰背及臀部等。

1.5 搓法

操作时, 两手掌挟住肢体, 相对用力, 方向相反, 作来回快速搓动, 动作要求轻快协调, 用力均匀, 速度由慢而快, 又由决而慢, 力达皮下组织和肌肉。应用于四肢肌肉及肩、膝关节等处, 常在按摩后阶段使用。

1.6 按压法

操作时, 肘关节伸直, 用单手或双手的手掌或掌根 (可两手并列、重叠或相对) 贴于被按摩部位, 腕关节背伸, 用较大的力量向下或相对按压, 力量由轻至重, 又由重至轻。按压可使肌肉放松, 消除疲劳并对轻度关节错位有整形复位的作用。

1.7 叩打

可分为叩击、轻拍、切击三种手法。

1.7.1 叩击双手半握拳, 用尺侧面交替叩打, 要求力量均匀, 手指、腕尽量放松, 发力在肘。

1.7.2 轻拍双手半握拳或手指伸直张开, 掌心向下, 交替拍打, 要求力量均匀, 手指、腕放松, 发力在腕。

1.7.3 切击双手手指伸直张开, 用手的尺侧进行切击。要求力量均匀, 发力在腕。多用于肩、背、腰、臀、四肢等部位的肌肉。

1.8 抖动

手法分肌肉抖动和肢体抖动两种。肌肉抖动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快速而短时间的抖动。肢体抖动时, 双手拉住肢体末端进行上、下、左、右的快速抖动。要求:速度由慢而快, 再由快到慢, 振幅不宜过大, 抖动多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和四肢在按摩后阶段进行。

1.9 运拉

操作时, 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 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 根据不同关节正常活动范围作被动的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及牵引等活动。

1.10 穴位按摩

又称经穴按摩或指针疗法, 它是运用多种手法刺激某些穴位, 以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 达到治疗伤病的目的。运动按摩的常用经穴在后面作部分介绍, 在此不多叙述。

2 人体各部位自我按摩的手法和顺序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 用自己的双手在体表某些部位运用一些简单的手法进行按摩, 以达到强身、保健和减轻伤病症状的目的, 称为自我按摩。自我按摩操作简单易行, 行之有效, 其基本手法如同前述, 要求在按摩时需要采取便于操作、肌肉又能充分放松的姿势和体位。

2.1 上肢

2.1.1 手、腕:推、擦、揉捏、运拉。

2.1.2 前臂:推、擦、揉捏。

2.1.3 上臂:推、揉捏、抖动。

2.2 下肢

(1) 脚:推、擦、运拉。 (2) 小腿:推、揉捏。 (3) 膝关节:推、擦、揉。 (4) 大腿:推、揉捏、切击、抖动。 (5) 臀部:推、揉捏、抖动。

2.3 躯干

(1) 腰部:推、擦。 (2) 背部:推、揉捏。 (3) 胸部:推、擦、揉捏、抖动。 (4) 腹部:推、揉。

2.4 按摩顺序

2.4.1 全身自我按摩, 取站立位或坐位, 先按摩胸部背部, 再转向颈后, 最后做颈部、腰部的屈、伸、侧屈、环转等活动。

2.4.2上肢自肩部开始, 次及上臂、肘、前臂、腕、手。先按摩屈侧, 后按摩伸侧。各关节在擦摩、揉捏之后主动活动。按摩一侧之后, 再按摩另一侧。

2.4.3下肢自替部开始, 然后进行大腿的按摩, 先按摩前面, 再按摩内侧及后面, 接按摩膝关节, 以及小腿后面、前面, 然后依次按摩蹂关节、足背、足底和足趾, 最后做膝关节与蹂关节的活动。按完一侧再做另一侧。最后取仰卧位按摩腹部, 全身自我按摩时间约30-60分钟。诚然, 按摩手法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直接影响到按摩的效果, 因此, 必须经过较长时间认真练习各种手法, 才能在实践中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手法要求, 灵活而熟练地应用。

3 运动按摩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3.1 运动前按摩

运动前按摩的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保持训练和比赛前的良好状态, 按摩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增进关节、肌肉、韧带的功能, 提高运动能力和预防运动损伤, 一般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前可出现下列几种情况, 需分别不同的情况进行按摩。

为帮助运动员克服比赛前出现过度兴奋的不良状态, 可施以下催眠按摩法:先轻擦摩印堂5-6次, 停10余秒钟后摩擦头部, 点压上院、中院、下院3-4次, 由轻至重, 渐渐加力, 动作要缓慢。继而点压梁门、幽门、天枢、关元、气海, 如果采用上述手法后仍不能入睡, 可继续采用下列手法, 直至入睡为止、顺经掐捏内关, 太渊, 神门5-6次, 继而掐、捏、擦、摩足三里、阳陵泉、解溪、足临泣、涌泉等穴5-6次, 掐、点、揉、捏大椎、身柱、神道、肝俞、胃俞、命门等穴2-3次。

3.2 竞赛和训练间歇的按摩

目的主要是迅速消除疲劳, 解除肌肉僵硬, 调动运动员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运动中按摩, 一般是负荷量较大的肌群进行按摩, 可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间歇时间长短选用针对性强的经穴和手法, 如上肢活动多的运动员可选用外关、曲池、肩骼、肩贞、肩前、肩后, 下肢活动多的可选用委中、环跳、风市、昆仑、复溜、绝骨穴等。可先采用柔和的手法, 继而用较重而快速的手法。按摩时间以不超过3-4分钟为宜。

3.3 运动后的按摩

其目的主要是帮助运动员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 一般在运动结束后进行, 也可以在洗澡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当运动员过于疲劳时, 应先休息2-3小时再行按摩。按摩的部位, 可根据运动项目和疲劳程度而定, 一般是按摩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局门按摩时, 关节和躯干部以揉为主, 四肢肌肉以按摩为主, 先按摩大块肌肉, 后按摩小肌肉, 两侧肢体交替按摩。当运动员极度疲乏时, 可进行全身按摩, 按摩顺序是:大腿—小腿—臀—腰背—上肢或腰背—臀—大腿—小腿—上肢。按摩时间可在30-60分钟之间。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简要介绍了保健按摩和自我按摩的手法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说明了它具有健身和减轻运动损伤的作用和加快疲劳恢复的作用。

关键词:运动,按摩,按摩手法

参考文献

[1]梁崇泰.运动保健的按摩手法及应用[J].韶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12.

[2]林宇峰.试论推拿按摩对运动员竞赛了心理状态的调节[J].龙岩师专学报, 2004, 12.

运动后如何按摩消除疲劳 第2篇

一般按摩的部位以四肢关节、肌肉和腰背部为主,按摩重点是在运动中承受负荷量最大的部位。

总的来说,在关节部位以擦摩为主,开始先作几次轻推摩,然后用擦摩、重推摩交替进行。也可以加几次按压,最后再以轻推摩和被动活动结束。

在大块肌肉部位,如上臂、肩背部、小腿后群肌肉、大腿、臀部等部位以揉捏为主,也要从轻推摩开始,再做揉捏,加上重推摩、按压及叩击等辅助手法,最后以轻推摩、抖动结束。

当整个上肢或下肢做完按摩后,可以做肢体的抖动和被动活动。腰背部的按摩以擦摩和揉捏为主。在脊柱两边多做掌根擦摩。擦摩和揉捏要在整个腰背部都做到,重点在腰部肌肉和骶棘肌。在擦摩和揉捏过程中可穿插推摩,沿脊柱两侧也可以做按压和叩打,由下到上按压一遍即可。叩打的时间可以稍长一些,最后在腰背部做一遍轻推摩即可结束。

运动后按摩最好在浴后进行,一般运动后20~30分钟最好。每次按摩的时间要根据所按摩部位多少来确定。

早期运动点按摩治疗面神经麻痹 第3篇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按摩治疗运动点

面神经麻痹是以患者面部表情肌动作的消失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多发病。虽无生命危险,但因影响容貌,给患者带来较大心理压力。在治疗上也存在疗程长、效率低的缺点。近两年来我科采用早期运动点按摩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83岁;右侧面瘫16例,左侧9例。临床表现有下眼睑松弛者12例。其余主症为前额皱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患侧面部肌肉松弛,无弹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鼓气动作漏气,以上患者均排除其它疾病诱因。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①患者取坐位,术者用拇指指腹按揉颈部两侧约5分钟(相当于手三阳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位置),然后点按风池、肩井。②按揉印堂穴约2分钟,然后术者站于患者患侧用拇指指腹点按患侧额肌并向顶部百会、临泣、头维方向推压。③向外侧分压、揉抹眼轮匝肌、皱眉肌5~7遍。④掐地仓、迎香,揉四白穴,然后按揉、压上唇方肌和下唇方肌,最后用拇指指腹由地仓推至下关穴再由下关穴上行至太阳穴颞肌部位。分别用按揉推法、压点法操作5~7遍。拿肩井、揉合谷结束。

2.2对照组:采用常规热疗方法1周,针刺或脉冲电针1~2周,然后在第3或第4周开始按摩,其方法同治疗组。

3疗效标准和结果

3.1治愈标准:眼睑闭合良好,口角不歪斜,局部疼痛消失,为基本治愈,[1]临床主症中额纹和鼻翼部位恢复较晚为显效;在主要症状中有一项改善即为好转;经治疗3个疗程主症中无一项明显好转即为无效。

3.2治疗结果:治疗组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经治疗后,第一疗程痊愈13例,占52%;显效8例,占32%;好转3例,占12%;无效1例占4%。经3个疗程治疗本组25例中痊愈21例,占84%;显效2例,占8%;好转2例,占8%;总痊愈显效率为92%。

对照组22例,痊愈12例,占545%;显效4例,占181%;好转3例,占136%;无效3例,占136%;总痊愈显效率为727%。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有显著差异,卡方统计X2=48543,显著性水浃Q=005,自由度V=1,卡方统计量得005>P>0025。两组有效率治疗次数相比,早期运动点治疗组次数为1~18次,平均72次。对照组综合治疗数为1~45次,平均为205次。

4体会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见年龄20~53岁之间。临床特点,起病较急,面肌瘫痪一侧额部皱纹消失,闭眼不全,流泪增多,鼻唇沟变浅,露齿,笑时口角歪向健侧。我们体会到在确诊过程中应尽早详细了解发病诱因。例如:耳痛、眩晕、外耳道疤痕,腮腺肿瘤、鼻咽部病变、白血病的浸润性病变及第7、8颅神经纤维瘤均可引起面部麻痹,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到有无外伤史及手术史。因此认为面神经麻痹时有时并非是独立疾病,尤其是近两年来脑血管病的增多,首先应排除是一种局部病变还是全身性疾病侵犯面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在急性发病的单侧面神经麻痹而不伴有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证者,提示倍耳(Bell)氏瘫痪,此病的病变部位是在颞骨内的面神经管处,尤其多在面神经的出口,由于某种感染发生水肿使面神经被挤压于狭窄的面神经管内而发病。[2]急性期一般认为自发病起为1~2周,恢复期2周~1年,后遗症期为2年以后。常见的患侧面部表情肌动作完全消失分布:前额无皱纹(额肌瘫痪),眼睑不能闭合(眼轮匝肌瘫痪),口角下垂不能含口水(口轮匝肌瘫痪)。所以临床因一侧口轮匝肌松弛,露齿或大笑时口角常被牵向健侧,因为颊肌的松弛,进食咀嚼食物时常滞留患侧面颊与牙齿之间。

祖国医学称此病叫口僻又叫吊线风。多数认为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虑,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病。《诸病源候论·偏风口鮘候》说"偏风口鮘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是阳阴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鮘僻也。"可见古人认为本证是由脉络空虚受风而得,但也有感受风寒风热不同,风痰瘀阻和瘀血阻滞脉络亦能导致口僻。在临床实践中古人对鉴别诊断也有丰富的经验总结,例如:明·楼英《医学纲目·口眼鮘斜》中提到"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歪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口眼鮘斜者。"他观察到的单纯性口眼鮘斜而不伴偏瘫者即是口僻。现代医学称之为面神经麻痹[4]

早期运动点按摩方法治疗本病,是运用中西结合的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旨在使面部肌肉无变性前进行早期手法治疗,提高患侧的兴奋,降低健侧的收缩性,使其处在相对平衡状态。所以,一般在发病3~5天内开始施使本方法治疗。尽早解除由于患侧面部肌肉瘫痪而造成的健侧面部有关肌肉组织非病理性收缩。健侧组织收缩过久,正常作用的组织复原机会也就减少,患侧恢复时间越长,两侧损失越接近正比。其次在穴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运动点手法,能有效地的促进头颈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肌肉组织的营养状况,以求能驱风散寒,活血固表,扶正祛邪,调节筋经使其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楼方岭主编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78,298、299

[2]中山医学院主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851

[3]总后卫生部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卫生社;1973,318

体育特长生如何学会运动按摩 第4篇

一、按摩的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很广泛, 在运动前按摩可作为准备活动的补充;在运动中按摩, 可以帮助解除肌肉的僵硬和痉挛;在运动后按摩, 可以加速疲劳消除的作用, 按摩时双手要保持清洁, 指甲应剪短, 以免擦伤被按摩者的皮肤而引起感染。按摩者和被按摩者的体位与姿势, 既要使被按摩者的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并感到舒适, 又要便于按摩者的操作。

二、运动按摩的基本手法

手法的熟练程度, 以及如何适当运用各种手法, 直接关系到按摩的效果。因此, 必须认真练习各种手法, 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而熟练地应用。练习手法要求持久, 有力, 均匀, 柔和, 从而达到力能“渗透”的作用。持久是指力能持续一定的时间, 也就是手法必须有一定的耐久力;有力主要是指手部肌肉的力量, 而这种手部肌肉力量必须根据按摩的具体需要随时控制;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轻而不浮, 重而不滞, 用力不粗暴, 不生硬, 不用蛮劲, 变换手法时动作自然。运动按摩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擦法、揉法、揉捏法、搓法、按法、拍击法、抖动及运拉等几种按摩方法, 各手法的操作要根据学生身体各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法。

三、身体各部位的按摩

全身按摩手法与身体各部位按摩手法基本相同。被按摩运动员的体位, 根据不同按摩部位的需要而取不同的体位。假如今天做了大量的短跑训练后, 那么按摩下肢的时间就要多些, 在按摩肢体时, 应先按摩大肌肉群, 后按摩小肌肉群, 如按摩下肢, 先按摩大腿肌肉, 对同侧小腿肌肉和对侧大腿肌肉都可产生良好影响, 使肌肉和血管的张力降低, 血液循环改善, 如先按摩小腿就没有这样的效果。这是由于大肌肉群中感应器分布丰富, 受按摩刺激时, 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对周围肌群也产生良好的影响。按摩时应做完一个部位再做另一个部位, 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如此依次进行。在按摩运动员的腰部、臀部和大腿时, 由于肌肉比较发达, 只用手按摩的力量往往不够, 可用足踩或配合使用按摩工具。一次全身按摩的时间应保持在15分钟~30分钟左右。

四、自我按摩不能完全代替相互按摩

由于特长生训练时间有限, 那么按摩的时间也有限, 可让学生学会自我按摩, 自我按摩简便易行, 不受时间上的限制, 可用在运动结束后或洗澡后及晚上临睡前进行。但自我按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按摩时身体某些部位手法不能触及, 并且不可避免地使某些肌肉处于相对紧张状态, 因而在按摩肌肉不能充分放松。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我按摩不能完全代替相互按摩。 (1) 局部自我按摩, 按摩下肢时, 取坐位, 按摩大腿内、后肌群时, 膝微屈, 同时大腿稍外旋, 多用推、擦、揉捏、叩击、肌肉抖动等手法。小腿的按摩, 需按摩的一侧屈膝屈髋, 另一大腿微外旋, 多使用推、擦、揉捏、叩击、肌肉抖动等手法。 (2) 上臂的按摩取坐位。按摩肱二头肌时, 其姿势基本与前臂按摩相同, 但上臂应外旋, 以便于操作。按摩肱三头肌时, 上臂应内旋, 肘关节屈直并靠在膝关节上, 上臂稍内旋。多采用推、擦、肌肉抖动等手法。 (3) 全身自我按摩, 取坐位或站立位, 先按摩胸部, 然后背部, 再转向颈后, 最后作颈、腰部的屈伸、侧屈、旋转等活动。 (4) 上肢自肩部开始, 次及上臂、肘部、前臂、腕部至手, 先按摩屈侧, 后按摩伸侧。各关节在按摩、揉捏之后作主动活动, 一侧按完后, 再进行另一侧。 (5) 下肢自臀部开始, 然后进行大腿的按摩, 先从前面开始, 而后内侧面、后面;接着按摩膝关节, 次及小腿后面、前面;然后顺序向下按摩膝关节, 足背、足底和足趾。下肢也是两侧交替, 再做膝、踝关节的运拉活动。全身自我按摩时间约15分钟~20分钟。

五、按摩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运动前按摩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 在冬季尤为重要。运动前按摩可以与准备活动结合起来做, 也可以在一般准备活动后, 结合专项准备活动进行, 时间大约5分钟~10分钟, 并要根据不同的功能状态和不同的气候选择有关手法。运动中按摩是利用运动中的间歇来进行按摩, 例如跳跃、投掷等训练中均有间歇, 运动中按摩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消除疲劳, 或解除肌肉僵硬提高训练水平。运动后按摩的目的是为了加速疲劳的消除, 有利于体力恢复, 可以在运动结束部分一并进行, 也可以在运动结束后或洗澡后及晚上临睡前进行。如运动员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则应先休息2小时~3小时后再进行按摩。

田径运动员体能恢复的按摩疗法 第5篇

田径运动员体能恢复的按摩疗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田径运动运动员训练产生疲劳机制,对按摩法在田径运动员训练后的体能恢复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

作 者:黄宗能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23) 分类号:G82 关键词:田径   运动员   体能恢复   按摩  

运动按摩 第6篇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按摩

Analysis of Massage Effect of Tai Chi

on Human Motor System and Circulatory System

WANG Feng-xian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erprets massage effect of Tai Chi on human sys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physiology and hygiene. Tai Chi’s spiral winding exercises can produce different degrees of pulling, twisting and squeezing to multiple acupoints. This is a kind of self massage, which can comfort living meridian, clear blood and adjust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strengthe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tissues and organs and make human body in a coordinated and orderly state.

【Keywords】tai chi; motor system; circulatory system; massage

收稿日期:2013-09-13;修回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凤仙(1968-),女,河南新乡人,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吸收了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以我国古代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中医经络学说,并且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同样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运动,也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变化统一的过程。太极拳要求意念导引,气沉丹田,体松心静,重在内壮,是一种内功拳,传承了古代的养生修身思想和方法。太极拳顺从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一招一式中,阴中含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是自我按摩的过程,古人称之为:“气血周流自按摩”。

1练习太极拳对运动系统的按摩作用

1􀆰1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周身的参与及协调

太极拳利用五行阴阳学说来阐释拳法中的攻防矛盾变化,陈氏太极拳要求练习者按照经络通路进行螺旋缠绕运动,以意行气,意念到达任脉和督脉。人体肌肉在皮肤的下面,附着在骨骼和关节上,肌肉上气血汇集的地方就是穴位,穴位在肌肉感受集中的部位,也是神经分布最集中的部位。穴位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体体表、经络、脏腑之间联系的传导通道,按摩手法是通过对穴位的通经活络疗法,发挥经络系统对人体气血的调节作用。

人体周身关节要想达到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通,周身完整一气,必须注意气沉丹田,还要意念集中。太极拳是一种意识拳,除了掌握关节运动外,还需要进行意识锻炼。例如起势到金刚捣碓,开始时,身体直立,头虚领起,含胸塌腰,沉肩坠肘,双膝微屈,等到手领起后,身体螺旋下沉,劲力发于脚跟,用手领劲,脊椎微微斜向转动,长期练习可以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感觉。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的螺旋缠绕,起到了伸筋拔骨,舒缩肌肤、血管、神经,滋润骨膜、灵活关节的自我按摩作用。当练到身上发热,或筋肉跳动、窍位发热发胀或跳动、热流串动,甚至热气盘旋全身时,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肌肤、筋韧和穴位的作用。另外,松气震脚所产生的颤震,松气放劲所产生的颤抖,一松一紧时的收敛和充张,以及眼神的收放与顾盼,都具有自我按摩的作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力求全身放松沉稳,动作缓慢均匀,肌肉伸缩协调,神经调控协调,周身协调一致,这样就能够对穴位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以指代针,进行穴位的按摩与导引,疏活通畅经络,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对身体的按摩揉搓效果。

太极拳动作速度慢,采用走圆或弧的步法,配以大量的半蹲屈腿式运动,练习时身体重心需要交替变换,在拳法套路练习中有搂拗、绞转等动作,长期练习可使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肌力及耐力得到提高,身体柔韧度增强。太极拳练习一般是多方向及大幅度的练习,如下势、蹬脚等,这些练习能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通过腹式呼吸而产生自我按摩作用,如横隔膜的升降幅度增大,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可提高消化功能,并且能对各种慢性病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1􀆰2 太极拳动作对练习者腰腹部的按摩作用

太极拳的拳法强调腰在拳路中的作用,腰不能太紧,太紧就会束缚气血运行,导致全身僵硬,所以腰部要放松,放松就能达到气血通畅,圆活自如。腰是人体运动的关键部位,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和重心稳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腰部放松也是锻练任脉、督脉、冲脉的重要方法。例如太极拳中“主宰于腰”的要领,就是要求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前提下,腰部松沉直竖,并通过微微旋转来带动下肢移动,这样既锻练了任脉和督脉,又使腰部的带脉膨胀,肾部充实,长时间锻炼能使带脉肌肉丰满,小腹冲脉气势旺盛。“尾闾中正”是太极拳的另一个基本原则,要求尾闾始终正对身体前下方,练拳者意念在哪里,背根就对向哪里,“长强穴”是督脉的络穴,在太极拳拳路中,通过不断的运转和螺旋缠绕,挤压“长强穴”,能够通调任、督二脉和提摄肛门。当练到丹田能自发地一呼一吸,混元气能鼓荡发动时,就是腹内松静气腾然,促进了腹肌伸缩和膈肌升降活动,起到了自我按摩腹部和大小肠、膀胱、脾胃、肾脏等内脏器官的作用。当练到会阴下丹田能自动地一伸一缩,而且发热跳动时,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的作用。

1􀆰3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对四肢梢节产生的按摩作用

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强调在反复的旋转缠绕中使气血达到四肢末梢,是太极拳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缠绕运动,劲贯四梢”。十二经络的终点和起点都在四肢末梢,与内脏有重要关系的穴位大都分布在手腕、足背等处。太极拳要求动作呈螺旋式,非圆即弧,使肌肉纤维、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运动,所以能够畅通气血,使气血流转、贯注于四肢末梢,达到固本荣枝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四肢和关节的按摩揉搓。“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本源还在于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地生根。“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所以太极拳练习对四肢梢节的按摩本质上在于体内气血的充盈调和。

nlc202309040355

2练习太极拳对血液循环系统与内脏器官的按摩作用

2􀆰1练习太极拳有助于血液循环系统的流通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肺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按摩、针灸等治疗疾病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例如针灸可通过刺灸腧穴,以舒通经气,消除阻滞,获得宏观的、整体的协调平衡,调节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太极拳是有氧运动,能使人体内气血运行顺畅,练习者不会因为锻炼时间过长而感觉疲劳,长时间练习会有指间麻软、关节微响,有针刺、腹鸣等感觉,中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太极拳练习主要是通过肢体运动和意念锻炼来引导气血在全身的流通运行,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决定了太极拳运动的动作节奏与气血运行速度相匹配,有利于气血在人体内有规律有节奏的运行,降低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强气血的氧运输能力和代谢水平,在满足人体机能需要的前提下,达到气血充盈,血液循环系统高效率、高水平供应机体新陈代谢。

2􀆰2练习太极拳对内脏器官的按摩

人体经络系统在生理方面的功能是运行气血;在病理方面的功能是抗御病邪;在治病方面的功能是传导感应。太极拳法和经络学说理论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太极拳动作的基本原则和要领可以体现。经络联系人体各个部分,在体内运行气、血和津液,人的生命活动才能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得以维持。中医学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和太极拳的养生保健,最终都表现在脏腑功能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引导、吐纳的方法,注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协调,练习时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其根本在于利用意念锻炼、调息吐纳、动作导引等对脏腑功能、内外关系进行协调,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太极拳讲究“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以体导气”,通过气随意走,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练习太极拳时,呼吸均匀细长,心静体松,有利于心血的濡养和心神的安宁;太极拳动作圆活舒展,全身肌肉收缩张弛有序,协调有力,刺激周身穴位和经络,促进经络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对人体血液循环和脏腑都起到了保健按摩作用。练拳时旋腰转脊,两腰抽换,命门与肾发热,起到了自我按摩两肾与命门的作用。胸腹开合折叠,运化胸中太和元气,调节了胸、腹腔压力,起到自我按摩心肺、脾、肝、肾五脏的作用。

3结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织成分依赖运动互相配合、协调,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运动锻炼,使气血流通、百脉和畅、筋骨调柔,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以“动形”来养生的观点形成导引养生功,导引养生功强调循经取动、循经取穴、循经作势、以指代针,通过肢体导引来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治疗脏腑冷疾病的目的。太极拳强调身心放松,可以克服造成内伤病的七情刺激,有利于经络的疏通,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维护机体正常功能,增强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太极拳也是导引术,在套路上,注重动作缓慢舒展,肌肉进行收缩与舒张,协调用力,动作上自然放松,松柔缓慢,对肌肉处穴位产生一种自然“按摩”作用。太极拳运动中,腰系的左右抽托,旋腰转脊,四肢的屈伸、旋转、收展所构成的缠绕运动,能对全身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活跃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的作用,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张俊山.太极养生学与经络太极拳〔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3〕吴敦序,刘燕池,李德新,等.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4􀆰

〔4〕刘克,李爱辉,王薇,等.穴位的外周神经密集支配及其易反射激活特性〔J〕.针刺研究,2009(1):36- 42􀆰

〔5〕谢益宽,李惠清,肖文华􀆰经络和循经感传的神经生物学性质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5,25(7):722-730􀆰

〔6〕陆付耳,刘沛霖.基础中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赵进喜.《黄帝内经》与中医现代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阎 彬)

探析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按摩,恢复,机理

1. 研究目的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由于运动导致的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从训练学角度分析, 身体只有承受疲劳, 并随着身体对疲劳适应能力的提高, 才能提高运动能力, 所谓“没有疲劳, 就没有训练”就是这个道理, 在运动训练中, 如果运动量过大, 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 使疲劳大量堆积, 将会导致过度训练, 其结果不仅影响运动训练的效果, 而且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 又有这么一种说法:“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大量的研究表明按摩具有消除疲劳促进恢复的作用。本文就这一问题, 依据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按摩理论, 参阅大量文献探讨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为更好的把按摩用于运动实践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文献五十余篇, 并进行整理研究。

2.2 调查法

对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田径队20名运动员和04级排球专修的10名学生行调查, 了解运动后经过按摩与不经过按摩后的自我感觉。

2.3 观察法

多次在体育教学、训练的现场观察确定运动员及学生的疲劳程度。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关于疲劳的判定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 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在特定的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定义强调的是产生疲劳时, 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有人提出,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本身引起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 经过适当休息后又可恢复的状态。强调的是疲劳导致的工作能力和身体机能的下降是暂时的, 经过休息就可以恢复。运动性疲劳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形体疲劳型, 主要指肌肉, 肌腱关节等的疲劳, 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酸困、疼痛。二是脏腑疲劳型, 主要指脏腑功能失调和下降, 临床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三是神志疲劳型, 主要指精神和情志内伤, 临床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 精神不振。这三种类型的疲劳在临床上往往带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如疲惫无力, 不想训练, 失眠多梦, 注意力不集中, 恶心呕吐等。本文主要探讨按摩对形体型疲劳的影响。目前, 国内对形体型疲劳的判定主要是采用欧阳萍等人所提出的标准进行判断。 (见表1)

3.2 按摩对运动器官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 运动训练后常出现肌肉僵硬、发紧, 一些肌肉还会因持续收缩出现麻木无力, 失去知觉, 甚至痉挛。关节有时也会有肿胀、酸痛的感觉。若自行恢复, 第二天稍有缓和, 有时肌肉疼痛感会加重;若按摩恢复, 当天肌肉酸胀感、麻木感几乎可完全消失, 各关节也活动自如, 肿胀、酸痛感消失。

郭子渊 (1994) 对运动员赛后全身各部位的肌肉进行推拿, 采用推、按、捏、弹、拨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等手法, 结果表明, 运动后采用按摩具有明显消除下肢肌肉酸痛的作用。郭庆芳等 (1984) 以肌电图, 肌张力为指标观察牵张手法对运动后酸痛肌肉作用, 发现三次按摩后, 肌张力显著下降, 僵硬肌肉变松软, 肌电幅度逐渐减小至静息电位, 同时运动员明显感到酸痛减轻。分析其原因, 我们认为按摩能使肌肉、肌肉毛细血管扩张和后备毛细血管开放, 使局部血液供应下降, 营养改善, 并可加速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的排除, 酸痛的减轻, 从而有利于疲劳的消除。另外, 运动后按摩还可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 降低运动后亢进的肌张力, 减轻以至消除肌肉酸痛, 增加韧带的柔韧性和关节腔内润滑液, 对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 恢复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 运动性疲劳常与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有关, 而加速乳酸的代谢则有利于机体的恢复。国内刘光泗等人 (1996) 对运动员登山后进行推拿恢复与自行恢复的对比研究。研究表明运动员登山后在一天内推拿组完全恢复的占81.5%, 明显康复的占17.0%, 未明显康复的占1.9%;而随机组完全康复的仅占到5.1%, 明显康复的只占9.5%, 而未明显康复的却占到85.4%。两组数据几乎相反。研究提示登山后在一天内采用推拿 (按摩) 恢复要比自行恢复效果明显。这可能与按摩可大面积地增加皮肤, 肌肉等部位的血流量, 从而使乳酸代谢加快, 加速了疲劳的消除, 促进了机体的恢复有关。

依据欧阳萍等人 (1998) 著“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及机理”

3.3 穴位按摩对消除疲劳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 穴位按摩对消除疲劳具有良好的作用。国内周英男等 (1995) 曾进行了“刺激经穴调整运动员生理机能的研究”。他们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 对24名受试者采用自身对照法, 对其运动前后大腿伸肌产生的疲劳进行观察。结果显示, 不进行穴位按摩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腿伸肌最大力矩、作功量、功率三项指标衰减百分值无显著性差异, 当进行穴位按摩 (揉捏、按压阳市穴、梁丘穴、血海穴、足少阳胆经风市穴) 后, 两组指标值差异显著。

这一结果表明, 实验组在持续运动负荷中, 肌力及做功能力的衰减值低于对照组, 疲劳程度较对照组轻。这一结果说明了穴位按摩可促使肌肉的耐力增加, 减少负荷后疲劳肌肉的肌张力, 促进肌肉疲劳的恢复。,

孙志坚等人 (1998) 选取体育学院中长跑学生14名, 市体校中长跑学生18名, 分别进行随机抽样法, 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大运动训练后, 实验组进行穴位按摩恢复, (足部及踝关节:在昆仑穴、太溪穴、悬钟穴处进行揉捏、点穴。小腿部:在承山穴、阳陵穴、足三里穴进行揉捏、按压、点穴) 对照组自然恢复。结果表明:实验组心率恢复快, 每搏输出量增加。经过一年训练后, 实验组800M和1500M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800M成绩, 增长率4.56﹪高于1500M的成绩增长率3.19﹪。由此看来, 经穴按摩不仅可以加速运动后疲劳的恢复, 而且还可以提高田径运动项目尤其是速度和爆发性用力项目的成绩。

3.4 按摩手法与体位的选择

运动性疲劳程度可用表1中的客观标准加以评定。大量的研究表明, 不同程度的疲劳选用的按摩手法应有区别;不同项目的运动, 重点按摩的部位也不同。

一般来说, 轻度、中度疲劳时, 走、跑、跳跃类运动员应主要按摩下肢, 投掷类运动员应主要按摩上肢及躯干, 常采用揉法、搓法、按法、拍法、抖法、滚法等手法。过度疲劳时, 可先进行全身按摩, 以手法节奏不宜太快, 以轻揉缓推轻搓为主。如遇肌肉僵硬紧张者, 可采用揉捏和节奏不快的抖动, 慢而有力的透入深层。待肌肉放松后, 进行经穴按摩。

关于运动后按摩运动员所取的体位, 大致可为三种:

﹤1﹥仰卧位先用拿法松解双膝关节和下肢前侧肌群, 重点拿股四头肌。接着采用滚、按压等手法对上述肌群进行按摩。然后点按揉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 最后用摇法摇动膝关节, 髋关节及背屈踝关节。

﹤2﹥俯卧位用拿法拿大腿、小腿后侧肌群, 用滚法滚大腿、小腿肌群, 按揉大腿、小腿部诸穴位, 如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等。用按法, 按压腰背部、肩部, 按揉曲池、外关、内关等穴位。

﹤3﹥坐位, 主要用抖法, 搓法按摩上肢, 揉捏胸肌等, 然后按揉各部穴位。

3.5 按摩时机的选择

运动按摩可分为运动前按摩、运动中按摩、运动后按摩。掌握按摩时机常常是取得按摩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动前的按摩运动前按摩可以与准备活动结合起来做, 也可以在一般准备活动后, 结合专项准备活动进行。按摩时间大约5~10分钟左右, 宜在比赛前或训练前15分钟内进行, 并要根据赛前肌体的不同状况, 不同比赛专项和不同的气候条件等选择有关手法。比如赛前过分紧张的运动员, 首先可进行放松性练习, 然后用轻推摩及缓慢的揉捏, 同时配合语言诱导, 可消除运动员紧张的心理, 从而达到减缓疲劳出现的目的。

运动中的按摩运动中按摩应根据项目特点和间歇的长短采用短暂的兴奋的手法。依据对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田径队和04级排球专修学生的调查, 进行运动中的按摩, 其时机和部位选择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按摩效果的好坏。例如跳跃类或投掷类项目的运动员, 可利用每次训练或比赛的间歇时间进行按摩, 一般是对负荷量较大的肌群进行按摩。如投掷臂的各大肌群、起跳腿的各大肌群, 先用轻快、柔和的方法, 再用重、稍快的手法, 以自我按摩为主, 手法宜用揉捏法、拍击法等, 按摩时间为几十秒或二至三分钟, 这样的按摩对及时消除疲劳, 解除肌肉僵硬, 提高训练或比赛时的兴奋性大有益处。

运动后的按摩可在一节课的结束部分或课后进行, 也可在洗澡或晚上睡前进行, 最好在浴后或睡前进行。因为运动后全身是汗, 皮肤上有盐迹, 此时按摩不利于身体健康。若运动员过度疲劳时, 应休息12小时, 再进行全身按摩。按摩的方法:关节部位以揉法为主, 开始时先做几次轻推, 然后用揉法与重推的方法交替进行, 最后以轻推结束, 肌肉部位则以揉捏为主, 揉捏应占按摩时间的60﹪--70﹪。同样以轻推开始, 再以揉捏、重推、按压、叩打、抖动等手法交替进行, 最后以轻推抖动结束。若采用足底按摩时, 主要以对应的心肺、神经的穴位为主, 先左后右, 每次15分钟。

3.6 按摩与其它恢复手段的综合运用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较多, 各种方法在恢复运动性疲劳方面均有各自的优势, 如能把按摩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促使机体恢复的速度则会大大的加快。陈华 (1995) 对16名田径运动员 (业余初级水平) 采用按摩与其他方法结合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的试验。结果表明, 按摩与其他方法结合其恢复效果比单一采用按摩方法好的多。在训练中, 如果运动员负荷主要由一部分肌肉群 (腿、躯干、肩带等) 承担, 那么就采用起局部作用的手段, 用手按摩, 电动按摩和热水淋浴相结合。如果是全身大负荷训练, 则采用对全身其作用的手段。如在以量为主的情况下训练, 用不同手法的按摩, 电动按摩, 中西营养药物相结合。如果是以强度为主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采用刺激性强的热冷水盆浴、电动按摩和中西营养药物相结合。结果在有计划地使用综合恢复手段期间, 参加测试的运动员在每次的训练课中, 能完成超出平时标准15%20%的训练量, 并能在下一次训练课前得到完全恢复。研究结果提示, 按摩与其它恢复手段, 如热水浴、中西营养药物等相结合, 能更加有效的促进运动员的工作能力与机能状态的改进, 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4. 结论

运动按摩 第8篇

在当代,随着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运动性损伤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而在运动中肌肉、韧带、皮下组织等软组织的损伤给练习者的身体、生活和训练造成极大的不便和痛苦。所以在损伤发生后,如何尽快尽好的恢复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实践中,运动保健的按摩方法对于治疗和恢复各种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具有良好的疗效。

1、运动损伤的临床研究

1.1、运动损伤概述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之为运动损伤。而运动损伤,通常其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并且它也与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急性运动损伤主要是过于剧烈的竞技运动导致了人体气血阻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而慢性运动损伤是长期过度运动或慢性迁延失治,则发展为气血虚衰,外邪易乘虚侵袭致正虚邪实。在临床治疗中,慢性运动损伤较急性运动损伤更难以根治且容易反复。

1.2、慢性运动损伤的影响

慢性运动损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学习和工作,同时于专业人士而言,更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重者还可以使人致残,甚至死亡,对开展体育运动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因此,对运动损伤来讲,防重于治。

2、按摩对防治慢性运动损伤的影响

2.1、按摩的功效

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利用专门的手法或器械所产生的作用力,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皮肤(病灶或穴位),以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和防治伤病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

(1)对内脏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按摩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对神经系统起兴奋或抑制作用并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到各个器官的功能促进机体功能的提高,或抑制机体功能的亢进,使兴奋与抑制过程相对平衡。

(2)按摩可以舒经活络、疏通气血。

古代医学家认为:气为血之帅,血液的流动主要靠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所以气血在全身运行必须畅通。故而我们可以采用按摩经络的方法来疏通气血,能够促进创伤愈合。

(3)按摩可以解除肌肉神经痉挛,还有镇痛移痛之功效。

在高强度比赛中和过度疲劳的运动训练中,容易产生肌肉痉挛和抽筋等现象通过按摩能缓解伤部的血管痉挛和反射性的肌肉痉挛并可使周围神经的高度兴奋性降低,因而能使伤部疼痛减轻或消失。再者按摩有去除疼痛的作用。

2.2、针对多种慢性运动损伤的按摩疗法

按摩以其简便易学、安全可靠、疗效快而显著、无毒副作用、无需复杂设备设施、不受环境条件限制、适应症广而使得患者乐于接受,以下是针对几种常见慢性运动损伤运用按摩的手法进行治疗的方法

(1)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按摩方法。

损伤原因及临床表现。该病是腰背疼痛的重要原因,常感腰部两侧肌肉不适,长时间维持一种姿势症状加剧,遇热或活动痛感减弱。病因至今尚未十分清楚,文献中曾有腰背肌肉劳损、腰背纤维炎、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等名称。该病的治疗方法中,按摩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2)治疗方法与步骤。

准备手法:有舒筋活络、温标散寒、解除局部痉挛的效果。首先通过摩法,从上而下,先健侧后患侧,缓慢而柔和的进行抚摩。然后揉捏腰部诸肌,揉捏方向与肌纤维垂直,从上至下直至臀大肌,先轻揉后重揉,先健侧后患侧,重点放在棘突两侧竖直肌和压痛明显处反复揉捏。之后点按命门、肾俞、腰眼、大肠腧、环跳、委中。

(3)治疗手法:可以消除组织粘连。首先运用推法,双手拇指在内,余四指并拢在外,自下而上以拇指进行推摩,着力点在皮下深层组织,然后再点按肺腧、肾俞穴。接着以揉法,用掌根和小鱼际着力,在病灶部位做环形揉推法,再以掌根沿脊椎作鱼摇尾式摩擦。再者用分筋与理筋手法施于治疗部位,一拨一放,反复自上而下或左右分别理顺其筋。最后以滚法紧贴于治疗部位进行操作。

2.3、治疗髌骨劳损的按摩疗法

(1)损伤原因及临床表现。

髌骨劳损是髌骨软化症和髌骨肌腱末端病的总称。是由于局部负荷量过重或局部慢性损伤的积累所致。初始症状不明显,后逐渐感觉膝疼膝软,症状严重时活动受限。除调整运动外,可进行按摩治疗。

(2)治疗方法与步骤。

准备手法:有舒筋通络、解痉镇痛之效。首先取坐位或仰卧位,自小腿中端向膝关节上下左右至大腿中端以推法施为,再以四指抱擦膝内、外侧韧带和髌韧带。最后点按阳陵泉、血海、阴陵泉、足三里穴。

3、结论

我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在有效治疗运动损伤和促进运动疲劳恢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按摩是治疗慢性运动损伤最好的方法之一,对医者而言,按摩手法的选择和控制力量程度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而本文更是通过对两种常见慢性运动损伤的病例分析,发现都可以运用按摩手段得到较好的疗效,在其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还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供血,加速损伤组织修复、镇痛、缓解痉挛肌群、关节归顺的功能。

摘要:在体育运动中总是难免发生各种损伤,若不及时医治,便很容易发展为较难医治的慢性运动损伤。本文通过对三种常见的慢性运动损伤的说明,来阐述按摩对于此类损伤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损伤具有加速组织修复、解除肌肉粘连、恢复身体健康的功能,体现了其经济价值,时间价值、推广价值。

关键词:按摩,运动损伤,疗效

参考文献

运动按摩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7月‐2013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低肌张力性脑瘫患者72例, 病例诊断及分型均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制定的标准。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其中, 男性患儿48例, 女性患儿24例;年龄6个月~1岁者47例, 1~3岁25例;病程:<6个月者18例, 6个月~1年者35例, >1年者19例;病情:37例为轻度、29例为中度、6例为重度。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神经运动发育学疗法Bobath法治疗, 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按摩推拿疗法, 开始治疗前首先对患儿进行辨证分型处理, 在此研究中患儿主要为脾肾虚弱型, 依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相关理论进行选穴推拿施治。在辨证分型确定好腧穴及手法后, 让患儿平卧于治疗床上, 因考虑部分患儿不配合, 可让患儿家属帮忙在一边安抚患儿。选取神阙穴进行推拿施治, 顺时针按揉80~100次/min后点揉中脘穴100次/min, 再次推补小儿脾经100次/min, 每处穴位按揉3~5 min, 后选择肩井、手五里、曲池、环跳、秩边、殷门及足三里等腧穴进行按揉;按揉完平卧位腧穴后让患儿采取俯卧位进行捏脊治疗, 先放松患儿脊柱局部皮肤, 后从长强腧穴一直捏按到大椎穴, 反复推拿7次, 每捏按3次向上提捏一次, 至脾俞及肾俞穴区位置时按压3~5次以达健脾益肾之功, 捏脊治疗在5 min左右, 每次推拿治疗时间维持在30 min左右。推拿完后让患儿充分休息15 min左右采用Bobath运动疗法进行功能训练, 即需要医者用空心拳以适当力度对患儿四肢及后背部位置处的特定肌群进行叩击, 时间在20 min左右。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 每周5次, 治疗90 d。

1.3 疗效评价指标

根据1989年Russell制订的小儿脑瘫临床疗效评定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2]:5个功能区88项相关评定指标;每项4级计分:0分为完全不做者;1分为完成<10%者;2分为完成在10%~99%之间者;3分为全部完成者。根据患儿得分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评估分值提高>8分, 有效:评估分值提高1~7分, 无效:分值无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8.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91.7%, 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一种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 其中, 较为常见的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临床表现以肌力下降、自主运动显著减少、四肢软瘫状、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及仰卧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似仰翻的青蛙状[1]。故对于肌张力低下型的脑瘫患儿的治疗来讲, 首先需要增强患儿的肌张力, 现代治疗小儿脑瘫主要采用Bobath神经发育治疗法。神经运动发育疗法的主要手法是促通和反射性抑制, 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 其中, 叩击疗法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方法, 其可增强固有和浅表感受器, 此方法通过有规律地对患儿机体的特定肌群进行叩击, 提高患儿肌群肌力, 促进其能主动保持正常生理姿势的康复疗法[3]。

脑瘫属中医学“五迟”“五软”范畴, 临床表现以发育落后及痿软无力为主。中医学中认为肾藏精, 主人体一身之髓, 同时其为先天之本, 主生长发育;脾主运化, 为一身气血生化之源, 在体合肌肉, 又被称为后天之本[4,5]。患儿肾虚往往是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髓虚则会导致骨脉无所养, 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司, 化生气血之力不足, 肌肉无以濡养而废。故此类患儿在临床中常常表现出消瘦及四肢无力等症状。因此健脾益肾、养血补气当为根本治法。在本研究中通过选取推补脾经、肾经和胃经等腧穴, 不仅可增强脏腑功能, 促进小儿发育, 而且还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6,7]。

有研究结果显示脑瘫患儿的运动机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反射弧的完全与否、姿势的正确与否、肌肉骨骼的发育状况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等。推拿疗法可有效刺激患儿局部肌肉和神经组织进而引起患儿产生反应, 以期达到调节局部肌肉和促进神经感觉的目的;同时有目的地对相关腧穴进行按揉, 还能起到整脏腑、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及平衡阴阳的功效[8]。在本次研究中, 综合应用两种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可见, 推拿按摩结合现代神经运动发育疗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临床效果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52-1052.

[2]宋西晓, 汪东, 赵小燕, 等.循经按摩配合神经发育学疗法治疗小儿脑瘫32例[J].陕西中医, 2009, 30 (7) :872-872.

[3]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4) :262.

[4]薛峰.推拿治疗运动损伤探讨[J].陕西中医, 2007, 28 (7) :1219.

[5]宋西晓, 赵小燕.推拿按摩治疗小儿肌张力低下型脑瘫32例[J].陕西中医, 2012, 33 (8) :1068-1069.

[6]吴云.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安徽医学, 2011, 32 (6) :859-862.

[7]于海波, 刘永锋, 何玉海, 等.小儿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最新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 (4) :14-16.

运动按摩 第10篇

1.1 临床资料

在我体育运动队队医的生涯中, 在1982年至1987年、1990年至1994年两次担任中国田径队队医期间, 对国家田径队优秀运动员的跟腱损伤治疗30例, 其中跳远及三级跳运动员8例、铁饼运动员3例、标枪运动员2例、短跑及跨栏运动员2例、中长跑运动员15例。我对这30例优秀运动员, 进行了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配合按摩治疗, 与单纯按摩治疗两组对照治疗观察。其中15例中长跑运动员为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配合按摩治疗, 15例非中长跑运动员只单纯按摩治疗。

1.2 临床症状

(1) 局部疼痛疼痛; (2) 局部肿胀; (3) 压痛; (4) 大运动量训练时疼痛加重并影响运动成绩的发挥。

1.3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药诊断疗效标准[1]。 (1) 局部肿胀; (2) 压痛; (3) 小腿三头肌抗阻阳性。

1.4 治疗方法

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局部应用配合按摩手法组:使用方法是:每日训练结束后, 运动员在按摩时, 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8~10cm在运动员患病的小腿三头肌的部位及跟腱部涂摸。

配合按摩手法: (1) 摸法; (2) 揉法; (3) 按压法; (4) 滚动法; (5) 捏法; (6) 锤法; (7) 抖动法。手法运用在30min左右。

对照组:三级跳运动员8例, 铁饼运动员3例, 标枪运动员2例, 短跑及跨栏运动员2例。单纯的用传统按摩手法治疗, 其手法及按摩时间与上述基本相同。

2 观测及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 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加按摩手法组, 运动员都感到疼痛减轻, 肿胀减轻, 可以坚持大运动量训练。对照组的运动员其患部仍有局部压痛, 训练时疼痛依然存在, 两组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配合按摩组与单纯手法按摩两组在治疗方法上只有一个区别, 那就是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每日一次。

但是, 在治疗效果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 这说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很有利于跟腱部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腱组织的修复, 在局部的渗透具体起到什么样的的组织变化, 还有待于进一部研究。

3.2 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是非甾类抗炎药, 而跟腱部的血管分布比较少, 因而其局部的血液循环也相对的比其他部位较差[2]。

但是, 我在应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时, 从小腿三头肌到跟腱部都使用了此药, 此药的吸收是从小腿三头肌的吸收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跟腱, 还是跟腱不得局部吸收,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3 运动员的跟腱腱围炎是运动员的常见病, 是发生跟腱断裂的病因[3]。

有人在局部进行糖皮质类固醇类的药物局部封闭治疗, 其效果也不佳, 而且, 这类药物的局部应用可以使跟腱变性而导致跟腱断裂[4]。多年来资深的运动队队医是反对局部应用糖皮质类药物的局部封闭治疗, 这种封闭治疗的药物在局部很难吸收, 在跟腱断裂的优秀运动员的手术中, 手术医师发现没有被吸收的糖皮质类固醇的残留物。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是否可以替代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而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3.4 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在局部的应用时间, 本人认为应在30min以上, 在整个小腿三头肌都应用此药物其效果要比仅限于局部应用要好。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

[2]许耀平, 沈立坚, 辣椒碱与双氯芬酸二乙胺治疗腰肌劳损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4) :90.

[3]刘显东, 朱逵.离心拉手法治疗陈旧性跟腱腱围炎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 2007, 25 (8) :94.

运动按摩范文

运动按摩范文(精选10篇)运动按摩 第1篇1 运动按摩的常用手法运动按摩的基本手法有推、擦、揉、揉捏、搓、按、拍击、抖动、运拉及穴位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