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精选7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1篇

鲁迅先生爱自己的亲人, 委婉地说“我”读书“囫囵吞枣”, 善意地提示、赠书, 非常细小的事情流露出对晚辈的关心;先生自己病重, 仍不忘关心身边的佣人;在寒风中, 黄包车夫扎坏了脚, 先生不但帮助包扎还送钱, 这是关心遇到困难的陌生人。

鲁迅先生不单单是爱自己的亲人, 爱自己身边的人, 更是爱着那个时代所有受压迫的人。将文中的“碰壁”与“自己病得那么厉害, 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联系起来, 我明白了, 先生是在用笔, 用文章, 跟那个压迫人的社会作斗争, 是在为所有受压迫的人呐喊!这是大爱呀!

读了这篇课文, 我非常感动。

我想到了我自己。对照鲁迅先生, 我检讨自己:今年十二岁了, 我爱自己的父母吗?爱我的亲人吗?爱我的同学和老师吗?爱那些为我们的生活辛劳服务着的人吗?

结果, 自然是有得有失。我想:以前怎么做的, 这不要紧, 要紧的是我今后该如何做。我奋斗的目的是什么?心中装着爱, 用自己的双手去播撒爱, 让自己成为爱的传播使者, 应该是我的追求目标。

这是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感受。

这篇读后感, 是按照“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所体会出来的“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联系自己的实际来思考自己发生的变化“来写的。

小作者对“主要内容”的叙述, 注意了抓住特征。这些特征抓住以后, 很自然地“推想”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鲁迅先生爱着那个时代所有受压迫的人”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 围绕“大爱”与鲁迅先生作对比, 重点谈了“给自己今后的启示”和“自己的目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并拟定小标题,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淡“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同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第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课文通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说明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课上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课后拓展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本文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和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社会背景,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名言警句,查阅社会背景资料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指名读,说说这几句名言出自谁口?(鲁迅)

2.生分享鲁迅资料,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课文,积累鲁迅名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用文中话回答。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件出示句子)

2.文章通过哪几件事给我们诠释了鲁迅的品质?

3.指名汇报。

谈《水浒传》、笑谈“碰壁”、喜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小标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仔细品味,用心感悟

1.学习“谈《水浒传》”

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以前后桌为小组,互相质疑,共同探究、合作解疑。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①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②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重点句子谈理解。

③这件事过后,你的启示是什么?

④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关心青年一代……)

2.学习“笑谈碰壁”

请同学齐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①学生读书质疑。

②各小组合作解疑,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③指名汇报:抓住“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重点句子来体会。

师适时点拨:作者的碰壁和鲁迅先生的碰壁是一回事吗?

(课件出示小资料:当时社会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④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言外之意的“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⑤小结:这个故事通过对话、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与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当时的情景。

⑥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痛恨黑暗社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语言描写,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依据社会背景,品味人物性格。】

四、紧扣细节,体会品质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之情,而对家人和劳动人民却是無比热爱的。

1.请同学们轻读“喜放花筒”部分,提出你的疑问,小组讨论解疑。

①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分享给大家。

②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伯父?(爱家人、慈祥……)

2.自由读“救助车夫”部分,抓住扶、蹲、跪、拿……动作描写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的品质。

①紧扣“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这个句子,想想鲁迅先生已经帮助了车夫,为何看着车夫的背影脸变得严肃?他在想些什么?

②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用心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与爱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如臧克家对他的评价一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知人物高贵的品质,以达到情感共鸣。】

六、拓展延伸,传播金典

搜集有关鲁迅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并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4篇

一、思索寻觅

手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 有越读越清楚的感觉, 作者是饱含泪水在倾诉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 颂扬鲁迅这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真实可感的光辉人生。那么, 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近鲁迅, 在课堂情境中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 使学生初步感受鲁迅那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从而在走近鲁迅, 亲近鲁迅的同时, 完成语言训练呢?

1. 从故事内容入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认识鲁迅的经典文章之一。阅读时, 必须注重故事细节, 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鲁迅的光辉形象。这种做法, 从了解鲁迅的个人魅力来说, 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学习课文, 首先是语文目标的达成, 即“认真阅读课文, 理清课文思路,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 教师只能在语文意义下, 进行故事细节的挖掘, 这样, 才会对深化教学主旨产生成效。

2. 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

语文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抓住课文描写鲁迅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深入品味、咀嚼、积累、运用, 这似乎是顺应大潮流的明智之举。但是, 高质量的语文课留下的应该是“语言”“形象”和“情感”的。我们敬重鲁迅, 不光是因为他的崇高, 更因为他拥有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本真人性。此文是作者对自己9岁时触景生情的回忆, 文章更多的是怀念生活化的、真实可感的伯父。所以, 从语言入手时, 要关注从字里行间中凸显出的人性光辉, 只有让学生从具体语境与人性解读中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 才能有效地为写人作文提供更好的范例。

二、突发灵感

教学到底该从哪方面入手好呢?我再次捧起课本, 品读这篇文章。突然想, 我的小学老师是怎么教这篇课文的, 自己早已记不清了, 但是, 每一次, 当我思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时, 脑海中总出现一个画面:黄昏, 呼呼的北风怒号着, 天色阴暗。一个身着长衫的先生半跪着, 为黄包车夫洗伤口……要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是一个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教授, 被他救扶的是一个陌生的、贫穷的车夫。两个人的地位、身份悬殊, 又非亲非故, 从不相识。可是, 鲁迅在给车夫包扎伤口时, 却是那样精心, 没有一点架子, 特别是在那样寒冷的环境里, 怎么不会给人留下浓重而深刻的印记呢?想到这, 我的心不禁一动, 这经典的场面描写正是我从孩童直至今日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呀!我何不从这个场面的描写入手, 以中心句为感知主线, 链接那几个故事, 让鲁迅的形象根植于学生的心田。这样, 人物就可感又形象, 还利于实现长文短教。

三、教学预设

1. 整体感知。

(1) 课文写了几件事?请用最简单的几个字给这五件事概括个小标题。 (2) 初读课文后, 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在这五件事中, 哪一件事作者写得最详细, 也最感人? (救助车夫)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 主要完成对课文两个方面的整体感知, 一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高度概括地从整体上来认识鲁迅, 会减缓学生在精读课文, 完成对课文多元解读时的坡度。

2. 变序精读。

(1) 轻声朗读“救助车夫”这个故事, 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同桌交流朗读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神态的语段, 并批注初步感受。 (2) 联系上下文和课文插图, 圈出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词语。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 , 说一说从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 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你的想法批注在课文空白处。这里准确的动作描写重点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精神?再次默读课文, 画出课文直接表明这一看法的句子。 (3) 默读第22自然段, 说说鲁迅先生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你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这里, 鲁迅先生为什么叹息? (他在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叹息, 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 (4) 作者“清清楚楚看到”“清清楚楚记得”, 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的仅仅是先生那严肃的表情吗?如果不是, 那是什么? (课件出示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引导学生齐读。) (5) 教师引导: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啊!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夫在当时的社会是受人鄙视的, 而在鲁迅眼里的黄包车夫与他是一样的。他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 因为, 在鲁迅心目中,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是, 现实让他为国家, 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哭泣, 正在流血。面对这些, 一生寻求民族解放道路, 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 都在为民众呐喊、都在执着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 此时, 他的内心思潮起伏, 多少忧虑, 多少愤慨, 他能不深深地叹息吗? (6) 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 还写了哪些事来明确说明鲁迅先生是如中心句说的那样一个人? (关心女佣、深切怀念) (7) “关心女佣”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人的心弦为之撼动?鲁迅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这是为了什么?引导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 (8)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 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学生朗读并思考:这句话光光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吗?设想, 如果车夫和女佣到了吊唁现场, 他们会怎么想, 怎么做?再引导学生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 (9) 教师导读:1936年10月19日, 鲁迅病逝于上海,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礼堂里, 上海上万名各界人士, 自发地前来吊唁, 追悼他, 向他致敬, 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 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的, 送花圈的有工人, 有学生, 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大家都想送送鲁迅先生最后一程! (10) 引导读书并批注。以后我们读写人文章或自己写人时, 都要抓住人物的动作, 神态, 以及内心活动这些细节, 这样写出的人物形象才深刻、可感。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打破课文顺序组织教学, 不但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过程, 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达到长文短教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以中心句为主线, 让学生在品析重点词句中, 在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情”与“泪”中, 使鲁迅先生为黄包车夫“半跪着”处理伤口这一视像永远地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3. 回归品悟。

(1) 从其他二件事的细节描写, 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 并画出难理解的语句。 (2) “评论水浒”有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鲁迅先生真是在自夸自己记性好吗?这说明了什么, 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鲁迅在这里实际上是婉转地批评了作者读书囫囵吞枣, 借自嘲既达到教育目的, 还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为孩子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教师导读补充:伯父送我两本书, 一本是《表》, 儿童读物, 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 鲁迅翻译, 是他自己拿钱出版的一本书;一本是《小约翰》, 荷兰作家望·葛覃著, 鲁迅与另一译者合译和印刷。鲁迅先生时刻想着“救救孩子, 帮助孩子”, 才翻译了这两本书的。 (3) “谈论碰壁”中, 你理解困难的是哪一句话?课件出示:“你想, 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请默读这句话, 结合预习中你了解的社会背景和鲁迅的为人, 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语言描写凸显了鲁迅什么样的个性?批注你的看法。 (从表面上看, 因为四周围黑洞洞的, 走路就很容易碰墙壁。实际上鲁迅是在述说当时自己处处受到限制、受迫害。国民政府曾查封了他的书店, 禁止报刊发表他的文章。还有一点, 就是谁都不知道自己身边什么人会陷害自己, 谁都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突然灾难, 在等待着自己去面对呢。) (4) 教师导读:鲁迅先生曾经两次被国民政府通缉过。他的生活处处不顺利, 但是这种不顺利在鲁迅看来并不可怕, 当局可以根据他任何一句话, 一个行为迫害他, 可他却以此事和小孩子开玩笑。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他的一首诗写的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晔用这样一个例子, 赞扬了伯父不向权贵低头, 为了大众的利益敢说真话的品德。同时, 这也反衬出鲁迅先生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 (出示中心句, 引导齐读)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所以, “四周围黑洞洞的”对鲁迅来说就无所畏惧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5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老师读,重点突出“鲁迅”二字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突出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二、检查本课生字词

师:昨天我们大家都预习了这篇文章,字词掌握的怎么样? 出示:词语(每个生字带着拼音)

吊唁 追悼 殡仪馆

镊子 咳嗽 女佣 出示:成语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师:高年级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

指名说“囫囵吞枣”的意思 师:放入文中,它是指什么呢? 生:指读文章不求甚解

师:在字典当中这个词语是怎样的呢?

出示: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师:我们再来用这种方法推想“张冠李戴”的意思 生:姓张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头上

师出示:文章中有关的句子“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三、回顾课文内容

昨天我们概括出了文章的小标题,谁能一口气说出文章的五个小标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谈水浒 追悼鲁迅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教师给予表扬 师:通过四件事来写鲁迅先生,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让我们跟随周晔一起到殡仪馆去悼念鲁迅先生

四、学习文章内容

(一)教师范读: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花圈的有学生,有工人,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面对这样的场景,作者周晔惊异了,他惊异的是:指名读 他惊异的是什么?齐读

他又清清楚楚地知道,再也见不到伯父了

学生自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从此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当时的周晔有那么多的不知道,不明白,你能在文中找一找作者的不知道,不明白么? 出示:不知道,不明白…… 学生找,画汇报

师:在这四件事中,作者周晔不知道不明白什么? 生:不明白伯父为什么关心一位陌生的车夫?

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去关心女佣?

不明白为什么说碰壁? 出示:

追悼伯父 伯父为什么受人爱戴 谈水浒 要怎样认真读书 谈碰壁 为什么碰壁

救助车夫 为什么关心一位陌生的车夫 关心女佣 生了重病,为什么还关心女佣?

师:这篇文章不同于其它描写人物的文章,它是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写的,这是文章的一个特点

(二)学习“趣谈水浒”

师:当我谈水浒时,伯父是怎样说的? 出示:“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哈哈,我的记性比你好多了,你读书不认真,太不仔细了” 你觉得哪种说法好?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话中有话,言外有音,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 学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幽默的话语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委婉的话语 面对我这个读书囫囵吞枣的人,伯父说:(指名学生读)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教师铺垫,学生齐读

师:通过这件事,你们读出了怎样的伯父? 出示:一位 的伯父 一位 的伯父 一位 的伯父

师:这个小标题上加一个字,是……学生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趣

(三)学习“笑谈碰壁“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一段

出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师“碰壁“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碰壁一样么? 学生解释

出示资料:当时社会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师:借助资料来说一说,“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什么? “碰壁“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面对这些迫害,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做的呢? 师:在谈水浒谈碰壁中,伯父是什么样的表情? 生:笑

师:这两种笑一样么?生:第一种是委婉地笑,体会出了伯父的慈爱 生:第二种是乐观地笑,体会除了伯父的顽强 师:从这里看出了一个怎样的伯父? 出示:一位 的伯父 一位 的伯父 一位 的伯父

师:小标题上加一个字,是什么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笑

(四)学习救助车夫

师:那么,从救助车夫中又看出怎样的伯父呢?

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这段话描写有一个特点 生:是人物的动作描写

师:从这些动词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出示:将动词涂红

师:这一段我们又该怎样读呢?推荐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 插入寒风呼啸的背景声音 学生配乐朗读

师:他不知道不明白的是什么? 生:为什么救助车夫?

生:为什么表情那么严肃?师:明明是做了一件好事,表情为什么那么严肃?从严肃的表情中你能想到此时此刻的伯父在想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周晔不明白的,你明白了吗? 你又读出了一位怎样的伯父? 出示:

一位 的伯父 一位 的伯父 一位 的伯父

师: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弃医从文,拿起手中的笔去唤醒民众

(五)学习“关心女佣”

女佣阿三曾经跟我讲了鲁迅先生这样一件事—— 师出示:女佣阿三的录音: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你又读出了了怎样的伯父? 出示:教师对文中伯父的总结

一位受人爱戴的伯父 一位幽默的伯父

一位委婉的伯父

……

五、学习文章最后一段师:最后作者知道了吗?明白了吗? 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齐读: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这段话写在文章的结尾,起到什么作用? 生:点明中心 生:总结全文

师:点明中心,总结全文,还解答了作者的不明白,这是文章的又一个特点是啊,出示:追悼鲁迅先生的图片,文字缓缓从下面进入 师:配乐朗读: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学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就是这样的鲁迅先生,学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六、问题延伸

师:一般写人的文章通过一两件事来写,这篇文章通过四件事来写,为什么?课下想一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是:(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边提醒“迅”的笔顺)生:(跟着书空。)师:好,读一读。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对鲁迅很熟悉。课文预习了没有? 生:(齐答)预习了。

师:一读这个课题,你一定知道,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边板书:周晔)生: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对,因为她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晔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我再问大家,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是鲁迅先生的兄弟。

师:说具体一点,是兄还是弟? 生:应该是弟弟。

师:不错。周晔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弟弟。鲁迅先生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建仁,是周晔的父亲;还有一个叫周作仁,周作仁是老三。

二、初读课文

师:课文预习了是不是,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地读一遍,一定要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不但要读准,要把它记住,同时还要求大家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句作上记号。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后,在黑板上板书)师:好,读完了请举手。(部分学生举手)还没读完的继续读,已经读完的还可以再读读(老师巡视指导)师:(回到讲台上)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你们不[o词语画在了书上,老师把一部分写在黑板上了(指着黑板)这几个词和这两句话的意思,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好思考,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下面拿起书来,咱们一段一段读。

三、逐段阅读,理解内容

(一)第一段:受到爱戴(指名读第一读段)师:大家注意看书。生:(读至“他的遗体躺在”)

师:停下来,读得很正确,很流畅。你看第一句话,周晔那时候很小,要读出小孩的语气(老师示范,重读“就是”)好,再来一遍。生:(再读一遍).师:好,比刚才好多了。现在,谁想再读这句话?(一女生读)

师:好的,这样好,请你继续往下读。生:(继续往下读至“屋子”)

师:.停下来,读得很好,很流畅。(回到讲台上,指着“追悼”)大家看,这个词后边的话,就是对它的解释。我读前边的话,你们读后边的话。(师生合作读)师:“追悼”懂了吗?就是通过我们刚才读的那些形式:送花圈、致敬、痛哭、送挽联,这些活动来纪念他、怀念他。这些活动就是追悼的内容。好,一起再读一次。生:(齐读“伯父去世„„屋子”)师:很好,你再往下读。生:(读至“„„掉下来”)

师:好,刚才读那部分,要认真去思考,思考周晔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想了的话,你会读得很有感情的。大家想,周晔是什么心情?都思考,然后练习读,各人读各人的。生:(自由读“那时候,我有点惊异„„”师巡视指导)师:好,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一人读)

师:好,体会得不错!这一句很难读,大家再练习。生:(自由练读)

师:好,我还想请刚才读的这位同学来读,我们看他体会得怎样? 生:(读)

师:真正要把这几句话读好,还要读下面的内容,读了下面的内容,回过头来再请你读这段话一定会更好,感情更充分提r>大家看黑板(指着“吊唁”),“我望着来往往吊唁的人”,我们可以看出,吊唁和追悼两个词有相同之处。也就是说,这两个词都是对死者表示怀念的意思。可是“吊唁”和“追悼”又有所不同。“吊唁”比“追悼”又多了一层意思。人们到殡仪馆吊唁,除了向死者表示怀念外,想想还有一层什么意思? 生:还有对死者的敬仰之情。师:“追悼”也有。

生:对死者的家属表示安慰。

师:对了,叫死者家属节哀,不要那么难过。懂了吗? 生:懂了。

师:懂了。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体会,各人读各人的。生:(自由读“那时候„„”)师:(走上讲台,指着“吊唁”和“追悼”)“吊唁”和“追悼”都是我们通过读书读懂的,通过读书体会出来的。所以,只要你多读书,联系课文,都能把意思搞懂。(指着“爱抚”)至于什么叫“爱抚”,读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懂了。谁要读第二个故事?

2、第二段:谈“《水浒传》” 生:(一女生读至“„„乱说一气”。)

师:请停下来,你先坐下,读得好不好?(好)读得真不错。(在“囫囵吞枣”下面画上曲线)她刚才读这段话,实际上是对“囫囵吞枣”的解释。好,我下面读这句话,你们接着我的话往下读,你们读的话就是对“囫囵吞枣”的解释。看书。(师读“老实说„„一遍”,学生接读“只注意„„乱说一气”)师:我《水浒传》读懂了吗? 生:没有。

师:没读懂。读书很粗心,是不是的?这就叫—— 生:(齐答)囫囵吞枣。

师:谁知道“囫囵吞枣”的本义是什么? 生:(指名讲“囫囵吞枣”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吃枣对牙齿不利,但是对肚子有好处,于是,他就不嚼把枣整个吞下去,“囫囵”是整个的意思。谢谢你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本义懂了吗? 生:懂了?詩>师:再回过头来把句子读一遍。生:(齐读“老实说„„”)

师:请你往下读(还是刚才那位)(提醒学生掉了个字)这样好,请坐!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真有意思。下面请你再练一遍,我马上请人到上面和我分角色朗读,大家做好准备,都认真练习。

生:(读完坐好)要好好准备,再练一遍。生:(又开始自由练读一遍,师巡视指导。)

师:停下来,谁愿意来前面和于老师分角色朗读课文,读这个故事。(一女生上来)

师:这个同学读周晔的话,你就是周晔了,我呢,就是你的伯父。我很简单,我只有一句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最难读的是你的这一部分(拍拍她的肩膀)“哈哈”是我的,你不要抢我的,大家要注意听。(师生分角色读,老师加上动作和表情)

师:好,停下来,周晔,我是夸我的记性好,没说你半个“不”字,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呢? 生:伯父表面是说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批评我没有好好读《水浒传》这本书。师:我侄女怎么样?把我的话读懂了。你看,我侄女聪不聪明?好,请她回座位。生:(高兴地回座位)

师:(指着黑板上的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上是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这句话的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临走的时候,伯父还送周晔两本书《小约翰》和《表》。告诉你们,这两本书是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把它翻译成中文,然后,把它印发给全国的小朋友看。临走的时候,鲁迅把亲自翻译的这两本书送给了周晔。读了这个故事(看黑板)“爱抚”的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师:什么意思?

生:“爱抚”就是关爱。

师:关爱,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咱们书中第一段还有一个词(板书:爱戴)为什么?vj玫侥敲炊嗳说摹鳎?br>师:“爱抚”的“爱”和“爱戴”的“爱”意思一样吗?(指“爱戴”)这个爱是什么爱? 生:关爱。

师:再换一个更准确的,叫做什么爱? 生:敬爱。

师:晚辈对长辈的敬爱。你看,同一个字,由于所在的词语不一样,句子不一样,它的意思也就有所不同。

这么好的伯父,对周晔这么关心、爱护,他不直接批评他侄女读书不认真,而是用委婉的语气进行批评。可是,伯父逝世了,从此以后,她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望着伯父的遗体,她怎么不难过呢?读了这个故事,再回过头来,请你们再读这段话。我想,你们的体会一定和刚才不一样。(出示一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生:齐读。

3、第三段:谈“碰壁”。

师: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的家里,先自己读一读,认真体会读对话该用什么语气。生:(自由练读)

师:第三段讲了一件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家里的事。这件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尤其是这句话更难读(指着“四周围黑洞洞„„”)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我想,虽然它很难,只要你读了,你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好,大家再练习一遍,好好体会。生:(再练读)

师:谁来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生:(读到:“„„一动不动的。”)

师:读了第二小节,如果你是作文老师,这是周晔交给你的一篇作文,你打算在第二小节加上什么旁批。再读一读,拿起笔来加。生:(默读,写旁批。)师:请你说。

生1:人物表情丰富,描写人物的样子时很细腻。生2:这一小节动作描写很细致。生3:提示语写得好。生4:外貌描写很细致。生5:提示语写得好,生6:把动作描写得很具体。

生7?々甙寻淹饷病⒍髅栊吹煤苄蜗蟆?br>师:好的,表现得很好。这一小节读好了,我想,今后你准会写提示语。好,一起读一遍。生:(齐读:“哪一点不像„„一动一动地。”)师:鲁迅先生留着胡子,笑起来一动一动地,描写得多细致呀!请你接着往下读。生:(读至“„„那怎么?”)师:停下来,“那怎么”后面是什么号? 生:(齐答)破折号。(板书——)

师:(板书——)在这里,破折号是表示什么? 生:在这里,破折号是表示疑问。

师:首先是表示声音的延长,她为什么延长呢?因为它有疑问在里边。先说表示声音的延长,再说为什么延长。请你再读伯父的这句话。生:(再读句子)。

师:好了,懂了,就读得更好了。再接着往下读。生:(至“„„碰壁?”)师:“碰壁”后面是什么号? 生:(齐答)问号。

师:(板书?)把问号再强调一下,重读。生:(再读问句,然后继续读完。)师:好的。读得不错,请坐。

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表演这段对话。这次要求不看书,我说鲁迅先生的话,请到前面来的同学呢,读周晔的话。既然这样,你们必须把这一段读得熟熟的。把鲁迅先生的话和周晔的话基本记下来,然后再到前面来读。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看谁能最快把这段话 记下来。生:(练习读。)

师:(请一名男生上来。)现在她是周晔了,我还是鲁迅先生,请你们把书放下,看我们两人的对话。你们都不是外人,都是我今天邀请来的客人。你们有一个任务,听完我们对话后你们 怎么样? 生:(齐答)笑。

师:哈哈大笑。(面向那位男生)周晔啊,(摸摸他的头)只是头发短了些。周晔啊,你要自然、大方,听见没有? 生:大伯,你跟„„ 师:注意望着我。漏词了没有,提示一下。再生:(齐声哈哈大笑。)

师:刚才,我发现一个同学笑得很开心,你站起来,我问你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生:我笑是因为周晔非常天真。师:你们还有别的笑的原因吗?

生:她只听懂了表面的意思,而听不懂大伯的另一层意思。师: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生:因为那时候是旧社会,到处都黑洞洞的,意思就是说到处都非常黑暗,而且各处都有军阀统治着,鲁迅先生是宣传人民自由的,他到哪个地方就向别人宣传自由,但是军阀是不允许人民自由的,所以,军阀就把他赶回来了。

师:(面向那位男生)周晔啊,在旧社会鲁迅先生和反动派作斗争,那个时候,反动派迫害得很厉害,我告诉你们一件事,鲁迅先生跟敌人作斗争,是用文章,用笔和敌人战斗的,他为了防止敌人识破他,一连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就从这一点上看出,鲁迅先生在旧社会和敌人作斗争,容易不容易啊?生:不容易。

师:处处遭到迫害。这就是他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原因,他说的“碰壁”就

俵遍,继续对话。是遭到敌人的迫害。生:点头。师:刚才大家笑你呢,现在懂了吗?什么叫“恍然大悟”?现在才叫“恍然大悟”。同学们,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都是对话,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要写对话,好多都是对话,比如上课就是对话,上一堂课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所以,写记叙文的时候,好多情况下要写对话,对话完了,这个事情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要掌握好写对话的基本形式,要会写对话,什么叫会啊?多读就会了,请你把这个故事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记,他是怎样写提示语的。你多读了,记住了,你在写提示语的时候就熟悉了。各人读各人的,读慢点儿。生:(练习读。)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说话那么幽默,那么风趣,可是鲁迅先生逝世了es此以后,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想到这,望着伯父的遗体,周晔心理很难过。(投影出示一段话)读了这个故事,再读这段话,我想,你们的体会和刚才又有不同。

生:齐读:“我呆呆„„掉下来。”

4、第四段:救助车夫

师:还有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寒冷冬天的黄昏。好,请打开书。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个故事。

一位女生站起来读至:“„„呻吟”

师:读得不错,请停一下,暂时停一停。(指着“呻吟”)“呻吟”什么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懂了举手(有部分同学没有举手)还有不懂的,请再读这段话。生:齐读“走到„„呻吟”

师:懂了吗?“呻吟”什么意思? 生:“呻吟”就是表示很难受的意思。

师:因为受伤很疼,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好,读一读(指着“呻吟”)请你往下读。(遇到难读的句子)

师:这一句很难读,都在底下练一练。你也练一练。生 :(继续读完。)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请你们看这一小节。这一小节啊,我想在黑板上板书,但是我拿不准,请你们读一读,画一画,哪些词应该板书?(两位同学上去板书:跑、扶、蹲; 半跪、夹、拿、说、敷、扎)师: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是什么原因?

生:这些词是写爸爸和伯父给拉黄包车的人以帮助,是一些描写动作的词。师: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 生:有一种助人为乐、帮助别人的精神。师:你补充。生:有一种帮助别人的爱心。

师:有一颗爱心、同情心。请坐下。是的,通过这一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好,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再去体会,师:读了呢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怎?潒咛澹拷窈笮醋魑哪憔筒怀畈换嵝淳咛辶恕t俣烈槐椋槐叨烈槐咛寤帷?br>生:(读:“爸爸跑到„„扎好绷带。”)

师:最难读的是下边两小节,谁来读? 一女生站起来读。

师:读得好,读得真好。(老师范读:“天黑了„„叹了一口气”)同学们,还能让他说什么呢?鲁迅先生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的深深的叹息之中。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小节再读读,各人读各人的。生:(自由读“爸爸回来的时候„„叹了一口气。”)

师: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位对旧社会非常愤恨,对劳动人民非常同情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去世的时候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想到这里,她的心情怎么能不万分悲痛呢?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大家的心情也会和周晔一样的。生:齐读:“我呆呆„„掉下来。”

5、第五段:关心女佣

师:伯父逝世以后,周晔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女佣阿三给她讲了一件事。谁来读读阿三的话。一女生站起来读。

师:听了这段话,周晔很动情地说了一句话。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板书:别人)

师:(板书:别人)从课文上看,这个“别人”是指哪些人?是周晔一个人吗? 生:是周晔、拉黄包车的、女佣。

师:想一想,这只不过三个代表罢了,鲁迅先生这个别人指的是劳动人民,是全国的少年。他那么忙,还在百忙之中翻译文学作品。所以来吊唁的人有工人,还有学生,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读到这里,周晔开头提 的问题“伯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答案找到了没有? 生;(齐答)找到了。师:是什么原因?因为他——

生:(齐答)“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多。”

师:这就是答ca让我们一起把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为别人着想的人永远会被别人记住。

三、读写结合,片段练习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生写完,上讲台念。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6篇

●●携着理念行走课堂的策略

理念是课堂的旗帜。理念的高度, 直接影响着课堂的高度。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作为特定条件下的语文学习方式, 更不能离开理念的关照。

通常, 教师往往尽最大努力地使用网络手段, 选择上网络课的教材也大多选择容易显示网络特点的教材如《迷人的张家界》。正是因为这种理念, 语文课文往往被异化为自然常识课等, 使语文课失却原有的味道。本次教学实践中, 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常规意义上似乎不便于发挥网络优势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制作了专题学习网页, 把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辅助内容与信息做成不同板块。学生除了使用电子文本、在线朗读等个性学习功能外, 更重要的是根据学习需要学会搜集信息, 提升了自学感悟能力。

●●立足文本与学情因势定教的策略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形式十分丰富, 各种方式本身并无优劣, 关键是用得恰当与否。因此, 立足具体文本与学生特点, 应是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首要策略。本课我以前也教过, 是以自主合作为理念、分组研究为形式的, 可是教学效果不好。静心反思, 失败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对学生的认知心理了解不足, 如导入时让学生听《有的人》, 原是想使学生了解诗歌主人公鲁迅先生, 没想到学生根本没有入境。课后我反思, 学生读一遍不可能马上对诗歌意蕴有深刻的感受, 以未知求未知, 目的当然无法达成。二是对文本特点把握不到位, 如我以为文章有四个小故事, 就想当然地设计“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的活动, 结果选择简单易懂故事的组多, 选择有难度内容的组少, 造成部分内容的研究力量单薄与学习的肤浅。而在本次教学中, 课前, 我对学情、文本结构特点、文中情感特点、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与控制的特点等, 都做了分析。最后才制订出“自主发现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 汇报中渗透语言文字训练, 随机深化情感”的思路。可见,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更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定好教学起点和发力点。

●●深度自主与适度引导的策略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就是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其实, 课堂是需要引导与提升的, 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反馈检测, 更重要的是自主背后的语文教学应有的深度、厚度与效度。在本课教学中, 我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碰壁”是什么意思?“伯父的手为什么按在我头上半天不动不做解释, 最后只深深叹一口气”?然后, 我让他们利用搜索引擎, 在专题网页内自主搜索信息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中, 疑惑来自于学生的自主阅读, 解决也来自学生的自主查询。但语文学习只有这样的自主是不够的, 更应有教师立足于文本内蕴的层层引导 (如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 有相机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 (体会伯父帮助车夫时动作中的情感) 、有情感的熏陶感染 (帮不了所有受苦人时鲁迅先生的无奈叹息) 、有思维的激活与启迪 (帮助车夫是否是感人的题材) 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7篇

我们走过去, 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 脚上没穿鞋, 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 抬起头来, 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一般教师在教学这段话时抓住了“饱经风霜”一词, 一是对学生来讲, 是个生词;二是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车夫的身份, 进而表现出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同情, 体现出“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博爱精神。但是, 笔者最近亲历了四种不同的词语教学设计, 引发了我对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

教者一在引导学生读了“救助车夫”后, 用课件出示这段话, 并对“饱经风霜”一词作了变色处理。

师:在这段话中, 哪个词一下子跳进了你的眼睛里?

生:饱经风霜。

师:那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吃饱了风、吃饱了霜。

师: (生气地) 你吃过吗?动动脑子再想一想!

生:就是吃过很多苦头。

师:没错。谁能讲得更准确些?

生: (读《词语手册》上的解释) 就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了《词语手册》。

师:你真会学习。学习就得像他这样啊。

师:“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艰辛和磨难的意思。

师:对!要好好地记住这个意思, 可不能见风是风、见霜是霜啊!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看起来通过教师的提问, 学生好像已经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但在听课现场很容易发现, 学生所谓的理解是源于现成的解释, 并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他们的回答看起来也经历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但实质只是当了个传声筒而已, 并非源自对课文、对车夫深刻的认识。在教师的追问下, 学生做的只是由望文生义的猜测到读出解释, 完全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已经与车夫、与鲁迅先生、与作者不再有联系。这是一种生硬的、毫无方法的词语教学, 明显是失败的。

教者二对该词语的呈现方式与教者一大致相同, 先是引导学生说出词语解释, 随后总结道:“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代表了生活在底层的所有老百姓。鲁迅先生透过这张脸, 看到了他们生活的困苦与生存的艰难, 并对这些劳动人民有着深深的同情与关爱。下面, 就来认真读一读, 看鲁迅先生是如何对待这位受伤的车夫的。”

与教者一相比, 教者二在词语教学上显然要深入一些。在理解了词语表面的意思后, 还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尤其是与鲁迅先生的精神紧密联系起来。但对“饱经风霜”一词, 大部分学生并不能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

教者三在让学生说出成语的意思后, 接着进行了如下教学活动:

师:既然“饱经风霜”的意思是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 那我们就到文中去找一找, 看看车夫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1: (读文后) 课文中写到那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 天色十分阴暗”, 在这样的时候, 别人都赶着回家了, 他却要出来拉黄包车挣钱, 我觉得他一定生活非常艰难。

生2:还有, 在这么冷的天, 他竟然连鞋也没有。因为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所以才被玻璃片扎伤。

生3:通过插图我们也可以感受到, 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 他穿得是那么单薄, 衣服也很破旧, 他的生活一定非常贫困。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 你们读出了车夫生活的“艰难”和“贫困”, 有着许许多多的艰辛和困苦, 所以, 那张脸才会如此的

生: (齐说) 饱经风霜!

教者三的词语教学更进了一层, 这个关键词语既来自于语境又回归于语境, 但在这来与回的过程中, 教学效果却不一样了。对“饱经风霜”一词, 学生得到的不是一个僵化的解释, 而是在读文读图中明白了究竟何谓“饱经”、何谓“风霜”, 自然就不会“见风是风、见霜是霜”了, 同时对文本的内容和人物精神, 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样的词语教学就做到了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教者四首先板书“饱经风霜”。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饱经风霜的人, 如果有, 请举手示意。

(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这张脸是什么样子的。

生:老师, 我认为“饱经风霜”是这样的颧骨高高地突出, 眼眶深深地陷进去, 满脸的皱纹。

师:说得好, 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我看到的是又黑又瘦的脸, 头发像一堆乱稻草, 他的嘴唇上还有一道一道干裂的口子

师:没错, 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你们不但要看到这张脸, 还要看到这张脸的背后, 从车夫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 你又能看到什么?

生1:老师, 我看出来了, 他的家里很穷, 估计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生2:我看出了车夫干活不要命, 没日没夜地拉黄包车。

生3:老师, 我看出车夫身体有病, 是硬撑着来拉黄包车的。

师:是的, 这个车夫就是在这样的大冷天, 赤着脚拉黄包车的。现在他的脚板被玻璃碎片刺破了, 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

生:老师, 我会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我爸爸是外科医生, 我会马上打电话把他叫来。

师:看得出, 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那就让我们一道去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个黄包车夫的吧。

教者四通过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和深入阅读, 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成语放大, 一次又一次地激发更深层次的体验, 让学生看到这四个字背后的东西。这不仅是词语教学, 更是在深入人物的生活, 像鲁迅先生一样, 对劳苦大众有一双悲悯的善于发现的眼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精选7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1篇鲁迅先生爱自己的亲人, 委婉地说“我”读书“囫囵吞枣”, 善意地提示、赠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