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视域的农民工和谐劳动合约关系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视域的农民工和谐劳动合约关系论文(精选2篇)
新制度经济学视域的农民工和谐劳动合约关系论文 第1篇
2002年11月8日~14日,党的十六大在京胜利召开,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党的重要文件第一次把“和谐”二字写进了报告。自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就一如既往地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使命重点来抓。其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得好就会促进社会发展,抓得不严、不实就会阻碍社会发展,甚至威胁到社会稳定与安全,和谐劳动关系可谓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根基。
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泱泱14亿人口的改革转型期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就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现状而言,全球最为庞大的劳动者就业问题就是一个值得党和国家重点关注、思考、重视并认真落实的社会实际问题、民生问题。笔者在多年从事社会保障服务性工作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工作探索与实践,在此,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下的维权与执法工作策略,有望引起读者和广大劳动者的共鸣:一是社会保障部门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二是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社会保障部门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分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劳动的分工也越来越明细化,劳动者的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者就业的管理压力和素质提升要求也进一步凸显出来。在加强农民工工作管理和素质提升方面,作为社会保障服务主管部门,应致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民。
1)心系劳动者,为他们解决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规定》及其配套办法,自2007年至今,笔者不辞辛苦、经过无数次的长途跋涉,多次深入镇上的24个煤矿、2个砖厂、2个砂石厂、2个加油站,通过对劳动用工场所的明察暗访,从源头上遏制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共解决拖欠工资20起,共计人民币1 200万元,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共处,为劳动者解决了实际问题。
2)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维权的宣传和教育。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其安全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不高,应加强对他们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安全防范能力和维权意识。如安全方面,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地震避险常识、矿井作业须知、灾害逃生知识等等;维权方面,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提高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意识。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作为社会保障服务主管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协调好各种用工与被用工的劳动关系,积极督促用工企业与劳动者签订规范、有效的劳动合同,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自2007年至今,笔者共督促和帮助企业签订劳动合同40 000余份,签订完成率高达99%,为全镇企业解决用工难的问题1 000人次,受理各种工伤待遇250起250人,并全部结案,解决劳动纠纷270起,解决煤矿工伤职工工资纠纷28起。构筑起全镇所有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必备条件。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劳动监察工作是社会保障服务部门的又一工作职责,在历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做到按时、定期不定期、全面排查。自2007年至今,笔者坚持每年都至少两次对全镇所有企业进行劳动保障例行突击检查,同时对个体工商户开展全面排查,掌握用人单位招用职工情况、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工资支付情况、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情况、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情况以及遵守其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等实际情况。
2)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漏洞及时问责与弥补,并责令限期整改。在这8年的执法过程中,共清理非法用工单位16个,涉及职工240人,使全镇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新突破。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短期问题,而是较为复杂、艰巨、长久的社会问题。但在问题与困难面前,社会保障服务部门不能望而却步,更不应该敬而远之,而是应该紧密联系群众,抱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时刻把人民的需要、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主动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奉献自身有限的光和热。
新制度经济学视域的农民工和谐劳动合约关系论文 第2篇
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当好第一知情人
工会组织一头连着党, 一头连着职工群众, 必须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做好新时期的下情上达和上情下传。企业在转型发展期, 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一方面及时掌握转方式调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和企业重组、改制、转迁过程中职工岗位就业、工资收入、安置补偿、知情参与权等权益保障情况, 通过预测、预报和预防等措施, 及早发现劳动关系矛盾, 及时排查劳动争议隐患, 切实履行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职责, 将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 将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职工群众中传达和宣讲, 使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特别是将经济领域改革部署变成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中去, 为党政分忧, 为职工解难, 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迎接新常态
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经济转型企业遇到种种困难, 工会要把提高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工会要根据单位的工作任务、目标要求, 广泛组织职工群众, 通过岗位培训、技术创新、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等, 使职工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职工创新成果展示、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征集等活动为载体, 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同时应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 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好“传帮带”, 开展技术培训、业务交流、高师带徒等活动, 着力培养创新型业务团队。
三、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 引领新常态
1.在经济新常态下, 工会组织要发挥“大学校”的教育、引领、提升、熏陶、凝聚功能, 把“大学校”建成凝聚改革共识的宣传校园,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形势政策宣传, 引领职工认识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和支持改革, 积极支持和参与转变发展方式、供给侧改革, 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把“大学校”建成提高职工素质、增强学习创新做优职工创新行动,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的智慧校园, 加强技能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培训, 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再就业能力。同时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工作, 在努力解决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同时, 引导职工正确对待社会利益关系调整, 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维护自身权益。把“大学校”建成提高职工文明素养和陶冶职工情操的文化乐园, 在广大职工中组织职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凝聚力, 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充分发挥“减震器”作用,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工会担负着职工的代表者、企业发展的促进者、劳动关系矛盾的协调者的多种角色, 应尽自己所能, 最大限度的增加劳动关系的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充分发挥促企业和谐稳定的“减震器”作用。
1、规范劳动合同, 推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工会组织应督促帮助和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督促企业依法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行为, 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积极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主要加强监督集体合同的内容、签订程序及合同履行的规范性、合法性。
2、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国家劳动标准, 倡导劳动关系合法化。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 企业如能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各项劳动标准, 职工的合法权益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在此过程中工会应发挥监督和督促作用, 使职工各项合法权益得到落实。
2、加强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实践中常常出现群众呼声听不见, 困难不知道, 意见无处提, 委屈无处诉, 牢骚无处发的现象, 长此以往矛盾很容易激化, 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定。工会应发挥沟通协商对话的作用, 使职工、单位与社会群体之间交换意见的渠道直接畅通, 避免渠道障碍所产生的“中梗阻”现象。另一方面开展企业民主管理, 能吸引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 使企业行政和单位的决策更加科学, 更具有执行力, 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3、服务职工, 当好职工娘家人。首先, 工会干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大局意识, 及时了解并掌握职工队伍新变化及职工诉求新趋向, 经常深入一线、走进班组、走访职工家庭, 第一时间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第一时间呼应职工诉求, 第一时间解决职工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第二, 做实做细“四送”活动, 帮助解决职工群众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第三, 与时俱进, 打造网上工会。利用新媒体更好地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 成为工会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工会应顺应时代, 紧跟职工需求变化的步伐, 加强工会门户网站建设, 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的开通, 使工会服务职工便捷化、及时化、多样化和高效化。
摘要:工会组织是劳动关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面对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压力和新挑战, 工会组织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大学校”作用、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减震器”作用,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以此推动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工会作用,和谐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郭军.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J].工会博览.2012.09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Z].2015.3
[3]塞克力.发挥工会组织的“四大作用”适应经济新常态.工人日报[N].2015.05
[4]蒋庆泉.要把握企业工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角色定位[J].山东工会论坛.2015.06
[5]王慧.经济新常态下工会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J].山东工会论坛.2015.08
新制度经济学视域的农民工和谐劳动合约关系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