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指标范文
训练指标范文(精选8篇)
训练指标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西自由式摔跤男子运动员10名,年龄16~23岁,平均19.3岁;身高158~178 cm,平均167cm;体重58~76 kg,平均65.5kg。Ⅰ级运动员6人,Ⅱ级运动员4人。系统训练年限2~7年,平均4.3年,实验前查心、肺、肝、肾等功能无异常。
1.2 方法
1.2.1 测试时间
取2007年8月至9月持续25天的高原训练(云南昆明呈贡训练基地)之后,返回平原第3、14、28、35天分别分成4个时段作自身对比,实验期间未使用任何营养补剂及药物。
1.2.2 抽血时间及测试指标
周一(除第3天外)晨7至8时之间空腹抽取静脉血,测试血象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Y)、单核细胞百分比(MO)、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淋巴细胞绝对值(LY#)、单核细胞绝对值(MO#)、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共18项。
1.2.3 测试仪器
COULTER ACT diff2全自动血球仪(美国产)。
1.2.4 统计学方法
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返回平原训练血象指标变化情况
2.1.1 由表1可知,RBC、HB、HCT三项指标返回平原第3天至14天逐渐下降,14天呈现一个低点,明显低于第3天、28天和35天,第28天回升到一个高点,第35天又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第1组与第2组比△P<0.05△△P<0.001第2组与第3组比☆P<0.05☆☆P<0.001第1组与第3组比﹡P<0.05﹡﹡P<0.001第2组与第4组比◆P<0.05◆◆P<0.001第1组与第4组比﹟P<0.05﹟﹟P<0.001第3组与第4组比●P<0.05●●P<0.001
2.1.2 由表2可知,MCHC随返回平原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有统计学意义;MCH、RDW指标第14、28天的变化与RBC升降相反;MCV逐渐下降到第28天,第35天出现回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同表1注
2.1.3 白细胞及分类指标变化:WBC、LY、MO、LY#、MO#、GR#升降与RBC同步(GR相反),除LY#以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4。
注:同表1注
2.1.4 血小板指标变化:MPV升降与RBC相反;PLT、PDW随返回平原时间延长逐渐上升,PLT 35天出现下降;PCT的变化与PLT相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注:同表1注
3 讨论
3.1 高原训练对返回平原训练RBC、HB、HCT指标的影响
RBC、HB、HCT三项指标是客观反映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标[1,2]。正常情况下该三项指标越高说明血液携氧能力和蛋白质营养状况越好,有助于增强机体的代谢过程和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3]。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使其在血液的气体运输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血红蛋白是运氧的主要载体。它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有氧能力。HB的增加可以携带更多的氧,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一般认为,血红蛋白的浓度与人的运动能力呈正比。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血象指标容易受到影响,多数学者研究认为,RBC和HB的增加,是机体适应低氧的重要代偿机制之一[4],两者的增减一般是同步的。它是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因此,在高原训练过程中,红细胞、血红蛋白一直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而被广泛使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RBC、HB、HCT三项指标,返回平原第3天至14天是逐渐下降的过程,最低点出现在返回平原的14天,高点在第28天,第35天又出现下降趋势。呈现一个波浪型变化。由此说明从高原返回平原后,人体对于低海拔的平原也有个适应及调整过程,人的机能在一段时期内有所下降,当适应一段时间后,则机能恢复到最佳状态。本研究结果与众多文献所描述的从高原训练返回平原所出现的血象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提高的RBC、HB、HCT能维持多久?目前看法也不一致,但多数学者的观点是肯定的,认为高原训练所获得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增加在返回平原后能维持2一3周[4,5]。
有学者认为,在返回平原后最好成绩出现在第1820天,在第3648天又出现了一个峰值,在峰值期间会出现血红蛋白上升[6]。陈彩珍等研究发现返回平原3~7天有一个低谷(146.1g/L),12天有一个高峰值(162.1g/l),40天后Hb又有一个高峰点(164 g/l)[4]。笔者在本测试结果中没有发现第二回升变化趋势,可能是观察的时间安排过短,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另外,还有学者发现返回平原第515天期间,血红蛋白呈现明显的波浪状变化,从返回平原第15天后,血红蛋白含量较平稳,波浪状变化基本消失[6],也有认为最大值出现在返回平原后的第8天[7]。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较多,因为血象值的变化情况与海拔高度和运动负荷量的大小等因素有关,血红蛋白浓度的高低与运动量的大小相关;另外高原训练的效果可能与受试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训练时间长短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高原训练无统一的固定模式,所以,高原训练返回平原训练的血象指标变化的结果,仍会存在分歧和争议。
3.2 高原训练对返回平原训练白细胞及分类指标的影响
WBC及分类指标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本研究在返回平原训练期间WBC及分类波动均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与RBC、HB、HCT三项指标的变化同步,说明高原运动员接受更高海拔的低氧刺激时,机体在适应过程中自身免疫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3 高原训练对返回平原训练血小板指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MPV升降与RBC相反,PLT、PDW随返回平原时间延长逐渐上升,PLT 35天出现下降(PCT相反),但无统计学意义,对血小板数量、体积、压积、分布宽度都有一定规律性变化,高原训练对红细胞影响的同时,血小板是否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 小结
4.1 运动员从高原返回平原后,人的机能在一段时期内有所下降,RBC、HB、HCT三项指标第3至14天下降,第14到下降到一个低点,第28天回升到一个峰值,第35天再次出现下降,呈现出一个波浪型变化,本研究未发现第二回升趋势。
4.2 运动员返回平原训练的血象变化结果,是对高原训练效应的评定。
4.3 由于不同个体对高原平原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不同及高原训练的项目不同、负荷不同,到平原后产生最佳高原训练效果的时间也不一致。
参考文献
[1] Gledhill N,Warburton D,Jamnik V.Haemoglobin,bloodvolume,caediac function and aerobic power[J].Can JAppl Physiol,1999,24(1):54-65
[2]杨则宜,运动营养生物化学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2):158-165
[3]魏宏文,魏宏强,裴怡然,等.中国国家女子手球队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特点及机能评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92-494
[4]熊正英,代锴。高原训练对机体血液指标及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大学学报,2005,24(6):57-59
[5]刘柏,冯炜权。耐力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4):29-34
[6]张全江,熊正英,胡伯平等.古曲跤运动员亚高原训练血红蛋白变化规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73-77
浅谈青少年游泳训练的心率指标应用 第2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自己的训练实践。以湖南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实际为调查对象,从心率指标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通识入手,探讨青少年游泳训练的专项化特征。认为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进入高水平阶段,应用心率描述运动员的承受训练负荷状态应该结合个体乳酸或无氧阈指标;澄清了心率指标在运动训练中应用需求;提出了心率拐点监控训练的观点及心率、心率拐点、个体乳酸监控训练负荷过程模式,以及青少年有氧游泳训练心率阈值与训练强度定性分析对照表。
关键词:青少年;游泳;心率指标;训练监控
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能否按训练目标理想地改变、巩固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状态。若负荷持续偏小,机体对负荷刺激的反应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竞技能力难以进一步提高;若负荷持续过大,造成过度疲劳,出现伤病,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与比赛。运动员承受运动负荷的状态可直接体现在身体机能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上,而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来定量地描述与评价[1]。其中,心率常作为青少年运动训练强度的监控指标。鉴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游泳训练实践谈谈心率指标在青少年游泳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1 心率监控训练的通识性
根据运动生理学,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心率常被用来评定训练强度。认为心率与训练强度存有一种线性关系即心率随负荷强度增加而增加。一个最佳的耐力训练手段必须有一定的训练强度完全激活氧运输系统,这个强度不会有乳酸积累。因此,这个强度范围被称作有氧-无氧变化区间。也就是说,当负荷强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机体大量产生乳酸,进入无氧训练区域,心率与训练负荷强度的线性关系被打破。监控负荷强度的灵敏指标主要观察个体乳酸的变化。
游泳作为耐力性竞速项目,耐力是基础,速度是关键。一般说来,游泳运动员的耐力训练的心率是控制在每分钟180次左右,有氧-无氧心率变化区间对不同的运动员有很大不同,大致在每分140到180次之间。高水平运动员的这个心率远超过有氧-无氧变化区间。
2 运动员心率及其应用再认识
2.1 晨脉
测量运动员心率的最好地方在手腕(手腕动脉)、颈部(颈动脉)、太阳穴(太阳穴动脉)、或者在胸部的左侧。晨脉是早上静卧时测得的心率。一般在起床前一天一天地测量,以确保其一致性。晨脉这些数据通常被用曲线标出(图1)。
由图1可知,大强度负荷训练的次日晨脉出现一定的波动,通常认为,只要运动员晨脉不在持续高峰值,说明该运动能承受当前负荷训练,并能得到积极性恢复。但是,一旦有生理病因(例如感冒、发烧等),晨脉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这时候需要调整训练负荷,进行病理诊断与治疗。
2.2 安静心率
在优秀游泳运动员中,安静心率非常低;而在未经训练的人中,安静心率在70-80次/分。随着耐力水平的提高,安静心率也逐步下降。优秀运动员的安静心率可能在40-50次/分,甚至一些运动员更低。女性比同龄男性安静心率高10次左右。大多数人的早上安静心率比晚上安静心率低10次左右。但是也有晚上比早上安静心率低的。
流传“早上心率越低,体能条件越好”,这是一个错误认识。体能状况不可能从早上的脉搏中得出,因为过度训练和生理病因或病毒性传染病(如伤风和感冒),都可能引起晨脉上升。但是随着运动员的体能改善,它又逐渐降低。过度训练可能通过测量晨脉来诊断,安静心率给出了训练或比赛后的恢复信息。所以,每个运动员都应该根据训练负荷程度描绘出安静心率变化曲线。
2.3 训练后即刻心率
根据运动生理学,训练后即刻心率可能通过10次心跳测量法计算是最好的。即练习后即刻,运动员使用秒表测量10次连续心跳。运动员在一次心跳时按住秒表(这时为0次)并计数到10,在第10次心跳时停止秒表。这个方法的缺点是练习停止时心率下降特别快,通过这种方法测得的心率比实际训练中的心率要低。我们根据多年的训练实践,建构训练后即刻心率参照表(表1)。
2.4 最高心率
2.4.1 最高心率的特性
未经系统训练的运动员有一个200次/分的最高心率,通过一段时间的耐力训练后。他的最高心率还维持在原状,因此,最高心率不因运动员的体能状态而变化。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最高心率可能略有下降;但其安静心率和心率拐点具有明显的变化(图2)。
图2 有无训练游泳运动员的最高心率变化特征
没有科技手段,运动员的最高心率是难以掌握的。运动员最大负荷工作时是不可能计算到心率的。最大负荷后计算运动员的即刻心率将会产生不精确的结果,因为训练停止后运动员心率立刻大大下降。运动员的最高心率是根据他的年龄进行粗略估算的,公式:最高心率 = 220 - 年龄
根据这个公式,一个30岁的人有190次/分的最高心率。所以,这个公式仅仅是粗略估计,并不是很准确。
2.4.2 最高心率的测定
为了测定运动员的最高心率,先热身,进行一定时间的跑步或骑自行车,接着一定强度的4-5分钟跑,再持续20-30秒的全力冲刺。最高心率在这个时候通过心率监控表可能读到。负荷后计算运动员的最高脉搏是不准确的,因为误差和运动后心率即刻快速下降。
最高心率不应该只是一次实验记录,而是几次,甚至几个星期的记录实验。最高值为其真正的最高心率。一个高水平运动员可能比非高水平运动员较低的最高心率。如果运动员有了足够时间的休息,最高心率是可能达到的,所以,持续训练后的完全恢复是必不可少的。
同一个人,参与不同的运动,其最高心率是有较大变化的。一个运动员在游泳时最高心率可能达到203次/分,而骑自行车时的最高心率为187次/分。建议各个运动员根据多项运动的积极表现测定专项运动最高心率,并把最高心率和安静心率作为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
精确计算运动员心率是相当不可靠的方法,尤其是在运动中。但心率监控仪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每一次心跳可以通过监控仪直接读取。最先进的心率监控仪有记忆功能,能打印出运动员每一次训练或比赛后的心率曲线。
2.5 心率拐点
耐力训练所引起的最重要变化是心率拐点的提高。正如前面所说,在较高训练强度时,心率与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低强度时,呈直线,但在高强度时,这条线就呈现出了明显的弯曲。换句话说,训练程度可以增加,但是运动员的心率变化会在某一点时出现变化落后。这个点就是心率拐点。例如某一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的心率拐点为130次/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力训练以后,其心率拐点会从130提高到180次/分。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率拐点通常在170次/分。
以高于心率拐点的强度所进行的任何练习都将会导致乳酸的堆积。经过良好耐力训练的运动员,其通过有氧供能的心率区间会显著加大。这种心率区间的加大代表着强大的有氧能力增加。拥有强大的有氧能力,就能够以高速度进行长时间的耐力工作。具有这种有氧能力的运动员通常被认为拥有良好的体能。在非常高的强度下进行训练被称之为无氧训练,但会产生乳酸,引起不良的副作用。
2.6 过程心率
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心率是指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心率。这主要是通过借用心率表或摇杆心率测量仪获得运动员练习中的心率曲线(图3)。比较训练后即刻心率,更加真实地反映运动员的承受训练负荷状态,为教练员控制运动员训练负荷过程提供客观依据。
随着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增加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心率指标监控高水平运动员的灵敏性受到挑战。训练实践告诉我们,应用训练指标监控运动员训练负荷状态应该结合运动员心率拐点、个体乳酸、最高心率等指标进行综合描述,建构训练负荷过程监控模式如图3所示。
2.7 心率储备与目标心率
心率储备是最高心率与安静心率的差值。即心率储备= 最高心率–安静心率
假设一个运动员的安静心率为65次/分,最高心率为200次/分,那么他的心率储备为200– 65 = 135。目标心率(靶心率)是由心率储备的某个百分比加上安静心率。70%心率储备的目标心率,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1)目标心率 = 安静心率 + 70%心率储备
2)目标心率 = 65 +(0.7×135)= 65+95 = 160 次/分
值得一提的是,假设两个运动员按同样的速度游泳可能达到不同的心率储备。但,不可以错误地推断出心率高的运动员,承受的负荷就大。例如,一个有210次/分的最高心率游泳运动员,游泳时心率为160次/;另一个运动员的最高心率为170次/分,游泳时达到了140次/分。第一个运动员在最高心率以下50次完成;而第二个运动员在最高心率以下30次完成,那么第二个运动员承受更高的训练负荷。
由此,一旦安静心率与最高心率知道了,那么练习强度可能用以下公式推算出来:
训练中心率–安静心率
训练强度(%)= ---------------------- × 100%
最高心率–安静心率
如果上述运动员有同样的安静心率50次/分,那么他们的训练负荷百分比分别为69%和75%。反过来,如果用心率控制或监控训练强度,先拟定训练强度(75%),然后根据上述公式推断目标心率或训练中心率。
根据训练实践分析,心率储备的百分比目标心率和最高心率的百分比目标心率是不一样的。当目标心率降低时,两种方法的区别越明显。60%最高心率储备或者73%最高心率的目标心率被当作训练阈值(146次/分)。如果一个训练手段低于这个目标心率,有氧能力是得不到较好的改善,因为训练刺激太弱。为了改进有氧耐力,目标心率应在60%到90%最高心率储备(表2)。由此,我们制定了训练强度定性分析表(表3)。
3 心率在青少年游泳训练手段中的应用案例
3.1 有氧匀速游
匀速游是指运动员以相对均匀的速度游完计划的距离或者时间。目的是稳定技术动作、提高水感、改善有氧代谢能力等。心率选用如表4所示。
匀速游一般采用800-1500m距离,准备训练前期控制游速的心率是以运动员心率(100-110次/分)为基础,大约经过六周左右的时间,课次8-10次/周,每次课训练量可以5000-6000m,此时期运动员表现为适应这样心率强度、训练较轻松,动作节奏与呼吸节奏明显,训练前后的心率变化稳定。进入专项准备期,保持运动量不变,提高游速的心率,经过大约六周左右的时间,逐渐使心率达临界心率(145-156次/分)并保持稳定,此后可以增加课次(10-12次/周),使课次运动量达7000m左右,当运动员以这种数量与这种强度的心率训练后出现稳定,说明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整个准备时间为3-4个月。比赛期,匀速游比重相对减少,直到赛期一直应用,以此种强度的心率来保持已获得的耐力水平。每周至少二次。
3.2 长距离变速游
长距离变速游是指运动员以一定的波动速度游完计划的距离或者时间。使运动员在机体代谢过程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发展有氧耐力,同时根据少年儿童神经系统兴奋占优势且易疲劳的特点,采用四种姿势的大、中、小的梯度进行不同距离的变速游,使队员游起来不感到枯燥、单调或主项、副项快慢交替,或手、脚快慢交替,或四种姿势的快慢交替游,距离为600-1800m,快游时心率控制在临界心率146-156次/分,慢游时不低于108-120次/分,每周3-4次课,经过4周时间,运动员达到基本适应,再增加组数,使总量逐渐增加。但加快游的总量不超过课总量的1/3。
3.3 高强度变速游
高强度变速游是使运动员有机体从较低的有氧代谢过程逐渐过渡到较高的无氧代谢过程的游泳训练手段。主要通过快游短时间的加速到刺激机体造成暂时性的困难,对突然性的刺激产生适应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运动员技战术和速度感。主要手段有定时加减速与定距离加减速等,运动员的心率可以由动员心率达到极限心率(180次/分以上)。
高强度变速游在比赛前、中期较多采用,例如10X100m变速游,前5个的速度控制心率保持在临界心率范围(146-156次/分),第6-8个以次最大训练强度去完成心率达180次/分。使运动员达到最大耗氧水平,从而加速对那些输氧系统机制的刺激,提高机体有氧供能水平,降低乳酸积累率,第9-10个要求运动员几乎完成以接近极限强度去游完,心率在180次/分,甚至在200次/分以上,使无氧能量释放能力达到最大值,以提高有机体承受最大氧债的能力,发展无氧乳酸供能能力。这种方法对于低水平运动员侧重快慢交替控制,效果比较好。另外,这种方法对年龄越小的运动员应该慎重使用。
3.4 间歇游
间歇游是使运动员机体适应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的主要手段。多用于专项准备期,在进行规定的距离内对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在缩短间歇时间增加组数的情况下达到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酸能力,改善血乳酸代谢过程的有效方法,其生理特点是运动员即达到休息又不完全休息,使心博量保持最大,此时的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下一次练习,使机体达到有效刺激。
短距离游运动员在准备期选用8-12X50m训练手段,心率为近临界心率,间歇心率为120-140 次/分左右,随着课次的增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加间歇游的次数,直到快游量增加到专项距离的2-4倍。当间歇恢复心率的时间每次出现基本相等时,提高间歇恢复心率为140次/分左右;当这种情况稳定以后,可以逐渐减少数量,而提高快游速度,直到比赛期快游专项距离1/2-3/4,使心率达到极限心率以上,保持间歇心率在监界心率146次/分左右;当这种情况稳定后,运动员的专项无氧乳酸供能能力(速度耐力)将得到显著的提高。
3.5 重复游
重复游是以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为目的,以心率恢复到或超过安静时的水平为基准,间歇时间不受限制的专项训练手段。目标是提高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锻炼与提高机体耐乳酸能力和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转化过程。重复游的手段应贯穿在全年训练,只是不同的训练时期所用距离不同,强度与密度不同。总的看来,它也必须遵循着从准备期—比赛期,从有氧强度—无氧强度的过程,因此用心率来控制游的速度就更为重要,尤其对青少年运动员打好基础更具有其特殊意义。
重复游的训练意义在于适应—刺激—不适应—强化刺激—再适应比赛的距离,及相应的运动机体代谢过程的改善与形成。因此在不同的训练年度为了实现一个新的运动水平,都必须强化这个过程才会奏效。一般准备期,反复游6x400m、4x800m。快游时的心率控制在150-180次/分范围,恢复心率为90-100次/分;专项准备期的后期,重复游8 x 400m快游心率160-190次/分,恢复心率为100-110次/分;比赛期重复游3-4x400m,快游心率达190次/分以上,恢复心率为100次/分。这样训练的结果,运动员以无氧代谢占优势的运动能力提高比较显著,运动成绩提高的幅度相对较大,但不稳定。
4 结语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训练中,用心率控制训练强度、密度,对改善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以及对提高运动器官的功能,是切实可行的。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到达高水平竞技阶段就应该结合多指标,进行多层次的综合分析,并且务必根据不同的专项、不同的训练方法、不同的训练手段、不同体能状况、不同的运动员等给予区别对待,考虑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与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76)
[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3]Peter Janssen.Lactate Threshold Training[Z].Human Kinetics,2001
[4]冯连世.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13)
[5]谢敏豪.耐力训练监控与营养[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07(178)
女子100米栏训练指标体系研究 第3篇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女子100米栏的文献资料, 发现大多数资料着眼于运动员技术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过栏技术和栏间节奏上, 比如过栏技术参数的分析、栏间跑段的分析等等。不可否认, 这些研究所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 使女子100米栏的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 从“跨栏”逐渐过渡到“跑栏”, 100米栏成绩得以飞速提高。然而这些分析都忽视了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就是作为运动技术物质基础的身体素质的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 在系统论的帮助下使我们知道运动训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庞大系统。运动成绩的提高依赖于影响运动成绩的各主要因素的发展水平, 人的运动能力不仅取决于其身体素质的好坏, 各因素之间也必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优势互补、高度协调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竞技水平。
由此可知:良好的过栏技术、适宜的栏间节奏是100米栏获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全部, 女子100米栏还需要有百米运动员的速度和速度耐力、跳跃运动员的爆发力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所有这些使100米栏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因而, 根据系统论, 除了继续对100米栏技术进行研究外, 还必须将100米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必须对影响女子100米栏成绩的主要因素做一系统的量化分析。
本文选取女子100米栏训练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反映专项素质和技术的训练指标, 从训练学角度对影响女子100米栏运动成绩的训练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分析, 旨在建立影响女子100米栏运动成绩的训练指标体系结构。运用控制论中的层次分析方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所得层次分析模型进行验证, 使其更具科学性。根据模型从理论上评定各指标在训练中所占的比重, 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较为科学的确定训练方案提供便利;运用多元回归分析, 建立主要训练指标与运动成绩间的预测模型, 便于教练员评定、监督训练, 使训练的全过程处于可控状态之下。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参加我国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100米栏比赛的运动员16人, 以及国内外部分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1. 层次分析
本文将影响女子100米栏运动成绩训练指标分为A目标层、B准则层、C措施层三个层次。然后相对于目标层求出准则层各要素的相对权重, 进行准则单排序。
再相对于每一个准则求出措施层各要素的相对权重, 进行措施层单排序。最后以准则层各要素的相对权重为主, 求出措施层各要素相对于目标层的组合权重并进行层次总排序, 这个组合权重就是各措施层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程度。
影响女子100米栏运动成绩训练指标递阶层次结构由三层组成, 上、下层元素之间用树形线连接表示因素间的联系。其中上层的某一元素可以同时包含下层的多个元素, 下层的某一元素可以同时包含在上层的几个元素中。比如B层中的力量元素同时包含了C层的铅球后抛、抓举等多个元素;而C层的150米起动计时又同时包含在B层速度、力量、耐力几个元素中 (如右图) 。
(1) B层各元素权重值分析
由表1分析可以看出, B层中的各元素权重排序后的顺序为:速度、耐力、技术、力量。速度与耐力是100米栏最基础的身体素质, 技术与速度是100米栏不可分开的两个因素。但处于第四位的力量因素的权重值与前三者的权重值相比, 其差值微乎其微, 这也就说明了100米栏是一个以速度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力量的速度力量型项目。
女子100米栏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速度力量型项目, 在比赛中既有短距离加速, 又有瞬时的爆发性的起跨, 还有空中以及落地后的平衡, 这一切都要求在高速运动中完成。
女子100米栏运动员不仅需要高速跑完100米距离, 还要跨越十个0.84米高的栏架。所以, 她不仅需要速度和耐力, 还需要有完善的技术。跨栏技术之所以复杂, 是因为它包括了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跨栏步、栏间跑及最后冲刺这么多个环节, 而且每个环节又分了若干个不同的细节, 这就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很高了。研究表明:由于速度的提高, “跑栏”指导思想的存在, 所以跨栏动作更趋于“简洁、实效”。现在许多优秀的高栏运动员过栏时摆动腿折叠高抬, 起跨腿快速经腋下向前提拉, 摆臂动作“短跑”化, 在过栏时, 不是把跨栏步认为是一个孤立单独的阶段, 而是跟短跑一样一个腾空动作, 没有明显的停顿和调节动作, 从跨到跑是一个整体, 这样更接近于过栏时“简洁”化和“短跑”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 女子100米栏运动员是以速度素质为前提和核心、以速度耐力素质、力量素质为辅来完成其运动技术动作、展现其运动能力的。因而, B层权重值排序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2) C层各训练指标权重值分析
B层四元素与C层训练指标间通过连线形成网格交织在一起, B层四元素中的一个可以同时支配几个C层训练指标, C层一个训练指标也可以包含在B层四元素的几个之中。把B层四元素所支配的C层各训练指标进行层次分析, 以求出相对于运动成绩而言的权重值的大小。其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包含多个元素的综合类指标权重排序较为靠前, 比如起跑半程栏和平栏差;而单一力量指标权重排序较为靠后, 比如抓举。模型的这一规律说明了女子100米栏运动员应当具备较为全面的身体素质、较高水平的技术和将身体素质与技术完美结合的综合能力;同时这一规律也验证了训练手段要与专项相近或相类似的现代训练学观点的正确性。
灰色关联分析是系统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方法。其分析结果称为关联度, 它使纵横交错的因素交互影响明朗化。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2、表3可以看出:C层训练指标权重排序与关联分析结果的各指标关联度排序大致相同, 同时包含在速度、力量、耐力、技术中的综合类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值较单一力量类指标的关联度值要大, 这一结果同层次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说明所建立的层次分析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实效性。
在C层训练指标中, 反映速度素质的30米及100米平跑、反映技术指标的起动半程栏和平栏差, 都排在其他训练指标之上。从这里可以看到, 100米栏是以速度素质为核心, 同时强调技术的项目。
2. 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方程
选取前五位综合类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为保证所选指标的准确性, 首先要验证所选五项指标对运动成绩是否都具有高度相关性。为此运用SPSS FOR WINDOWS 13.0 (简体中文版) 软件计算了各项训练指标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 结果见表4。
分析表4数据可知:30米、100米、前后半程时间差、立定十级跳、平栏差与运动成绩之间相关系数分析所得P值均小于0.01 (即P0.01) , 其他几项训练指标与运动成绩之间的P值都大于0.01。这表明上述五项指标与运动成绩之间呈高度显著性相关, 其他几项训练指标与运动成绩之间相关但无显著意义, 因此不再引入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选择了与100米跨栏跑最为接近的的指标 (即30米) , 结果如表5所示。
结果分析:在统计学中, 复相关系数R反映了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整体之间的线性相关的密切程度。查表得R0.01=0.885 0, 从表5中可以看到, 多元回归的复相关系数R=0.966 0。故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整体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的P小于0.01。说明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整体与因变量之间具有显著性线性相关。F值用来检验多元回归方程的显著性, 表5中F值=82.609 0, 显著性P小于0.01, 表明此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具有显著意义。标准误反映了真实值与估计值之间的误差, 在此多元回归方程中标准误为0.086 4秒, 考虑到100米栏这一项目, 此误差适中, 因此该方程具有比较高的预测精度。
四、结论
第一, 综合类指标30米行进、100米平跑、起动半程栏、前后半程时间差、平栏差的权重值较大;而单一类力量指标抓举、后抛铅球、深蹲的权重值较小。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综合类训练指标的训练, 同时不能忽视单一力量指标所反映的基础力量水平。
第二, 根据训练指标的层次分析结果, 并结合训练指标与运动成绩的相关程度, 建立了30米行进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其回归方程为:Y=6.553+2.29C1。
通过检验, 该预测方程和模型具有显著意义, 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运动成绩与训练指标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南仲喜, 等.田径运动速度力量训练理论及方法探析[J].体育科学, 2002, (2) .
[2]黄彦彬.浅析110米栏全程速度分配特点与速度训练[J].体育与科学, 1999, (3) .
[3]李莅, 等.谈速度和节奏对110米栏成绩的影响[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0) .
训练指标 第4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校乒乓球队备战2010年广东省大学生乒乓球赛(甲组)男队员8名,其中实验组4人,对照组4人(共4对双打)。(甲组参赛资格:1.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经考生所在地高校招生办批准在其学校本科与专科录取分数线上正式录取的本、专科生;2.经广东省招生办审批、录取并高考文化总分在500分以上(不含加分)的体育尖子本科生[3]。)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以学院图书馆镜像站为文献平台,查阅从1979年至2011年CNKI期刊、维普数据库有关乒乓球双打训练、技术统计以及乒乓球多球训练的学术论文50余篇;另外参考《乒乓球学院通用教材》、《双打乒乓球技战术与训练之二》、《关于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战略研究》、《运动训练学》等多部著作,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支撑与文献参考。
1.2.2 实验法
将8名学生运动员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为保证实验效度,实验前对两组队员进行实验前综合测试,内容包括双打的:单线定点连续拉弧圈达标率、发球抢攻上台率、组合技术成功率、相互间双打比赛成绩以及安静时30秒心率,结果显示两组队员在上述指标内无显著性差异验。实验结束后,对两组队员进行实验前综合测试内容的测试,并将两次测试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实验组队员采用多球训练,以“量化指标”理念为操作原则,对照组队员采用普通单球练习,两个组别队员的训练内容、进度和训练时间(3个月)保持一致。
1.2.3 统计法
为进一步验证多球训练对运动员双打技术的训练效果,在进行3个月系统训练后,组织实验组与对照组4对双打队员与广东培正学院备战此次大学生乒乓球比赛的双打队员进行赛前交流赛,两个组的比赛赛制和对阵队员保持一致。比赛中,将两个组的比赛进行录像,然后运用乒乓球技术统计经典“三段论”对每对双打队员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分段统计,为多球“量化指标”训练理念效果检验提供数据分析。将实验及比赛中各设定技术指标统计所得的数据进行分类与统计,并运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相关的X2和t差异检验。
2 乒乓球双打多球“量化指标”训练理念的操作
乒乓球多球训练法是20世纪60年代原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教练李仁苏从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排球训练法中得以启发,并移植到乒乓球项目的一种训练方法[4]。以供球的形式为标准,乒乓球多球训练可以分为“多球多练”与“多球单练”两种,这两种多球训练的方式,各有特点,一般“多球多练”多用于动作纠正以及体能练习等环节,而“多球单练”多应用在技战术以及组合技术等训练环节。“量化指标”训练理念是控制论原理在乒乓球训练中的灵活运用,它表现为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为依据,通过信息的传达与输送(评价),及时反馈与控制(达标与不达标),保持训练系统的动态平衡,达到训练过程的最优化,实现最佳的训练效果[5]。在训练中教练员将运动员的练习行为与既定的训练方案,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将正确的技术概念进行比较,其结果传达给队员,并进行纠正和强化,最后达到预定的训练效果。乒乓球双打多球“量化指标”训练理念的操作程序如图1所示。
2.1 第一阶段:教练员制定训练内容与计划
训练的第一阶段,也是准备阶段,重点是教练员依据比赛层次、达成预期目标结合运动员的具体状况,制定出其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与训练内容,制订训练计划的关键是确定每个队员各项技术的达标标准(难度与可达成度)。例如:正手近台快攻每分钟70板;中远台连续拉及近台连续防守弧圈球每组20板;发球抢攻战术(定点定线)的上台率为70%以上;接发球抢攻技术的使用率30%以上;组合技术运用的成功率70%以上;发球成功率及落点准确率为80%以上等。训练计划的制订一定是在保证运动员可达成度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难度,同时计划一旦制定,教练员和队员必须严格实施,才能保证训练的效果。
2.2 第二阶段:运动员练习
第二阶段,也是训练计划实施的主体阶段,主要是运动员依据第一阶段制定的训练计划每个项目、每个技术指标逐步达标的过程。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运动员的训练必须保质保量,为第三阶段的评价准备。主要的练习形式有:单项技术多采用多球多练、多球单练;组合技术、套路战术多采用多球单练、单球单练及比赛练习等。教练员在此阶段主要起到监控和及时评价作用,将训练朝着实现预定指标方向推进。
2.3 第三阶段:教练员测评
第三阶段,是整个“量化指标”训练的最后阶段,是旧技术指标的达成与新技术指标训练的开始。这个阶段教练员的测评尺度、客观性显得非常关键,具体表现在:每项技术测试与评价时,教练员能否从技术评价以及达标上依据训练计划严格把关,这也是“量化指标”训练成败的关键之一。运动员在单个技术项目测试与评价中只有达标计划标准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技术项目的训练,如果测评未能达标则必须回到上一步重复训练测试未达标内容,直至达标后才能进行后续的训练内容。这一阶段,教练员还必须依据乒乓球专业技术理论处理好运动员测试的随机性与成绩的效度问题。
3 乒乓球双打多球“量化指标”训练各个周期
3.1 第一周期:单线、复线定点、定线训练
第一个周期是乒乓球双打多球训练的基础阶段,也是部分有技术基础运动员的恢复阶段。供球形式多采用“多球多练”,两个运动员交替进行击球练习。单线练习以球台五条基本路线为主。复线练习采用两点打一点、三点打一点及四点打一点的形式。多球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练习运动员的配对以及专项身体素质,由慢到快,由轻到重,进行有规律的供球。关于运动强度的控制,乒乓球多球训练中,采用每组35球训练效果最好,最高心率在每分钟190次左右,没有超过每分钟200次的强度,此种负荷强度对掌握、巩固和提高技术是行之有效的[6]。多球训练中,短时间加大负荷强度练习能使运动员机体最大耗氧量和心搏输出量出现即刻增加,心搏输出量和耗氧量均形成较高的“波峰”状态,这样可刺激运动员提高呼吸和循环能力,从而提高心肺功能,而当心率达到每分钟180次时,应降低练习负荷强度,即降低攻球的频率,使运动员机体再回到有氧代谢状态下运动[7]。多球训练中,合理生化控制,既能有效提高训练效益,又能使得训练更加科学性。
3.2 第二周期:组合技术的不定点训练
进行完单线、复线的定点、定线训练后,即进入组合技术不定点训练。组合技术的不定点训练形式是第一个周期训练内容的结合运用,多采用“多球多练”,供球为无规律形式,主要是培养运动员各单项技术的转换、协调与应变能力。例如,第1板球给中路短,第2板给底线长球或左方短球;第1板球给近网短,2、3板给两个底线长球等。运动员训练重点放在步法移动上,即为保持规范的击球动作,尽量移动步法回击不同方位的来球。随着第二周期训练的推进,教练员的供球落点范围和节奏可以逐渐加大,以促进运动员步法移动,同时练习密度和强度也得以加大,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专项素质。
3.3 第三周期:战术、套路模拟实战训练
战术及套路模拟实战训练是双打多球训练的一个特点与优势,通过多球训练可以使得运动员明确技战术的精髓所在。这个周期以“多球多练”为主,供球的节奏、旋转及落点尽量达到单球练习的效果,并实际比赛特点相似。运动员回球难度控制以能够击中球并合法将球击回为准。如,在接发球战术的训练中,第二板挑下旋短球,给的第三、四板球可是长的上旋球,并且旋转程度逐一增强。在这个周期的训练中,运动员在保证上台率的前提下,依然要注重步法移动,战术配合默契。另外,在这一个训练周期教练员还可以用不同性能的球拍供球。如反胶拍、生胶拍、正胶拍、长胶拍等,以此提高队员对不同性能球拍的适应和掌握能力[8]。应用多球进行双打的战术训练,可以使得队员对战术意图更明确,同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4 对比训练实验与对外比赛技术统计结果与分析
4.1 两组运动员训练前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差异检验
训练前,对两组运动员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各指标的测试方法为:1. 在4分钟内计算每对运动员中远台单线连续拉球10板的次数,包括10板的倍数次;2. 在2分钟内每对运动员发球抢攻的上台率,要求有一定质量;3在2分钟内每对运动员完成组合技术的成功率.;4. 四对双打进行两组学生交叉比赛,计算胜的场数和负的场数。表1显示(+为成功次数;为失败次数;A、B、C、D分别为4对队员),训练前测试的各项指标总体率的X2检验,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
4.2 两组运动员训练后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差异检验
训练三个周期结束后,对两组运动员进行与训练前相同内容的测试,其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为成功次数;为失败次数;A、B、C、D分别为4对队员)。统计结果显示:在为期3个月的双打多球训练后,实验组两对运动员各项测试指标的达标率与成功率均,有三项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4.3 两组运动员训练周期后对外比赛技术统计差异检验
采用乒乓球比赛技术统计“三段论”将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得分率和使用率为技术指标,根据各段技术得、失分(率)的统计,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诊断[9]。比赛统计的场数16场。如表3所示,训练后的对外比赛两组运动员在各个段的得分率和使用率上,均呈现有显著性差异。
注: “﹡”为p<0.05。
4.4 “量化指标”多球训练对双打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
在三个周期的训练中,就运动员3个不同的运动状态,共进行了3批10次心率测试,最后以10次统计的平均值为参考,以此来探讨“量化指标”多球训练对队员运动强度与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情况。第一批测试为训练周期前对两组运动员进行30秒心率测试;第二批是训练周期中,单组连续击球练习后对两组队员进行10秒心率测试;第三批是训练周期后对两组运动员进行30秒心率测试。心率测试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多球训练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190次,练习的连续击球对乒乓球专项耐久力的训练有积极作用。
注: “﹡”为p<0.05;“﹡﹡”为p<0.01。
5 结论
1.普通高校乒乓球双打多球“量化指标”训练理念符合控制论原理与乒乓球技战术形成规律,并且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2.双打多球“量化指标”训练可以在短期内帮助队员尽快恢复竞技水平与状态,部分队员有所提高;同时,对运动员的心肺功能以及意志力培养有积极作用。3.双打多球“量化指标”训练对教练员提出更高要求,从训练计划制定、训练监控到最后技术测评,做到科学、有效、符合乒乓球运动规律,需要较强的运动理论知识与乒乓球专项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2005)[S].教体艺3号.
[2]刘建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2):67.
[3]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学校体育[EB/OL].ht-tp://tiweiyi.gdedu123.com 2006-06-12.
[4]蔡继玲,吴修文.乒乓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347.
[5]王文生,等主编.体育教学论——体育方法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64.
[6]杨忠华.对男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多球训练强度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3:107.
[7]黄国坚.关于乒乓球多球训练方法的探讨[J].体育科技,1999,(20),1:21.
[8]王大志.论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实战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1994,(30),3:38-40.
血乳酸指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第5篇
关键词:血乳酸,指标,应用
1 概述
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 体育运动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今的运动训练, 不仅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合理的营养保证, 还需要良好的心理训练与训练辅导。作为训练的辅助手段,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监控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 并不断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血乳酸是体育科学研究中历史最长、应用最广泛的指标之一, 血乳酸指标的应用为运动训练过程提供了科学的判断依据和指导。
2 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乳酸的生成不仅发生在剧烈运动肌肉缺氧时, 也发生在氧充足的状态下。运动时乳酸生成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短时间激烈运动的开始和结束, 以亚及量运动的开始和加速阶段, 肌肉缺氧使肌糖原被无氧酵解为乳酸, 导致乳酸生成增多;二是肌肉补缺氧时, 糖酵解率和有氧氧化速率的不平衡。少数运动员赛前紧张, 导致安静时乳酸水平较平时高, 是由于儿茶芬胺分泌增加, 导致糖无氧代谢加强。
3 乳酸的消除
人体内乳酸消除有三条主要途径:a.在骨骼肌、心肌等组织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b.在肝和骨骼肌内重新合成葡萄糖和糖元;c.在肝内合成脂肪、丙氨酸等。乳酸清除的生物学意义在于:a.乳酸在快肌纤维生成后, 转移到临近的慢肌纤维进行氧化;b.通过糖的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 用以维持血糖的水平;c.肌乳酸不断释放入血, 可以改善肌细胞内环境和维持糖酵解的供能速率。
4 血乳酸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在运动训练中, 需要结合乳酸和心率指标共同评价训练强度。因为在主要以ATP、CP和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中, 运动强度的增大与血乳酸含量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乳酸的产生量十分有限;而在无氧代谢供能的大强度运动中, 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 血乳酸含量也相应提高, 尤其是运动强度达到次极限强度以上时, 心率作为评定运动强度的生理学指标将受到很大限制, 此时利用血乳酸含量评定运动强度是十分有价值的生理学指标。教练员可针对不同项目的供能特点, 应用乳酸和心率指标进行不同供能系统的针对性训练。
4.1 评定有氧运动能力
我们把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阀”。评定无氧能力:a.A T P-C P供能系统能力的评定循宜于 (举重和田赛中的投跳项目) :做功大而乳酸值低者, 说明A TP-C P系统储备高, 做功小乳酸值高, 说明A TP-CP系统储备低;b.糖酵解能力的主要是测定最大血乳酸值, 高水平运动员的血乳酸值越高, 说明运动员机体耐受乳酸能力越高, 糖酵解动员快, 供能多, 肌肉适于参与剧烈运动, 即无氧能力较好;反之, 最大乳酸能力较差, 即无氧能力较差。
4.2 制定运动强度
4.2.1 乳酸阈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强度, 其理论依据是, 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训练, 既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 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功能, 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程度。
4.2.2 最大乳酸训练:
机体生成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它的耐受能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研究表明, 血乳酸在12~20mmol/L是最大无氧代谢训练所敏感的范围。为使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 强度和密度要大, 间歇时间要短, 练习时间一般要大于30秒, 以1~2分钟为宜。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 能最大限度地动用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的能力。
4.2.3 乳酸耐受能力训练:
乳酸耐受能力一般可以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来获得。因此, 训练中要求血乳酸在12mmol/L左右, 重复训练, 刺激机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适应, 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
4.3 评价运动负荷
运动后血乳酸值升高幅度大, 表示运动强度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血乳酸升高的幅度减少, 则表明机体对此训练量适应。郭黎等人的研究指出运动后血乳酸浓度与无氧耐力运动成绩有密切的联系;运动后心率的恢复与乳酸清除率相比较, 心率恢复率可更确切地反映无氧耐力运动员运动后恢复的程度, 李金珠等人指出运动员完成相应负荷强度后即刻至次日晨 (12小时后) , 血乳酸和血尿素水平均高于运动前安静值 (<0.01) , 表现出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高度相关性和个体差异。依据上述指标及时更正训练方案, 结果表明:血乳酸与血尿素指标的联合应用能较准确地监测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训练水平, 从而科学地指导训练。
5 训练后恢复方法对血乳酸浓度恢复的影响
短时间内快速消除疲劳有主动性方法和被动性方法。被动性方法有安静休息、按摩及物理疗法等, 主动性方法有整理活动等。不同方法各有利弊, 在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快速消除疲劳方法的研究中, 有报道采用吸高浓度氧结合按摩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消除疲劳。在次最大运动负荷中, 吸高浓度氧时血乳酸浓度要比吸正常空气明显下降。在比赛后恢复期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消除乳酸, 使机体快速恢复的研究被人们所注目。许多研究者采用积极性恢复手段, 例如运动后按摩、桑拿蒸汽浴、运动后补醋等都对乳酸的消除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国强, 洪友兼, 梁健.运动后过量氧耗与血乳酸血糖及丙氨酸代谢的关系[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0, 6 (3) :175.[1]肖国强, 洪友兼, 梁健.运动后过量氧耗与血乳酸血糖及丙氨酸代谢的关系[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0, 6 (3) :175.
[2]胡永欣, 肖国强.吸高氧对赛艇运动员大强度运动后血乳酸、酸碱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2, 9 (6) :131.[2]胡永欣, 肖国强.吸高氧对赛艇运动员大强度运动后血乳酸、酸碱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2, 9 (6) :131.
[3]肖国强, 黄佳, 邱卓君, 等.吸氧对大强度运动后红细胞形态、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21 (1) :37-40.[3]肖国强, 黄佳, 邱卓君, 等.吸氧对大强度运动后红细胞形态、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21 (1) :37-40.
[4]蔡秋.不同强度恒负荷运动时的血乳酸变化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21) :2.[4]蔡秋.不同强度恒负荷运动时的血乳酸变化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21) :2.
训练指标 第6篇
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但要有很强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要有良好的体能作保障。在训练中使运动员承受大运动训练负荷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本文将从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心率、血压、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睾酮等指标在艺术体操项目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 大负荷训练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基础HR、BP的影响
大负荷训练会对人体机能能力发生深刻的影响,为了掌握艺术体操运动员训练或比赛后机体机能恢复情况,应在不同时期测定运动员的基础HR、BP。研究表明[1],大运动量训练使运动员的HR、BP均有所升高,心率上升了3~5b/min;BP上升了1~1.5kPa,1周内恢复到原有水平。运动生理学研究者认为大运动量训练引起的人体机能变化应在2~3d内恢复,但齐家玉等研究发现[2]艺术体操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负荷量和强度过大,也可能是训练后的疲劳恢复的方法与措施不到位以及艺术体操项目自身的特点等有关,提示在艺术体操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应进行积极的、活动性的休息,要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及时科学的进行充营养补充,从而达到快速恢复运动员的机能能力。
2 大运动量训练期艺术体操运动员Hb值的变化
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携带血液中的氧气,缓冲血液酸碱度、反映运动员的营养状况及机体是否处于贫血状态。Hb能敏感的反映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可利用该标在运动训练中来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训练水平以及预测运动能力[3,4]。正常成年女子Hb含量为110~150g/L,运动员的Hb值范围为120~160g/L,理想值为160g/L。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调整期Hb值平均为125g/L,说明运动员此期Hb值处于偏低水平;大运动量训练后Hb值下降到了118.5g/L,几天后恢复到125g/L以上。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后的Hb处于较低水平,大运动量训练使Hb下降的现象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Hb的过低不仅会影响到运动员运动能力,而且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有不利影响。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调整期Hb值较低,集训期Hb值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运动员为了控制体重采用节食地方法导致营养的摄入不足,微量元素(如钙、锌、铁、镁等)偏低;另一方面运动训练导致血睾酮分泌下降影响了红细胞的合成等因素有关。众多研究发现,Hb值在力量、耐力项目的运动员中较高,在短跑、体操等项目运动员中偏低。
3 大运动量训练期艺术体操运动员BUN值的变化
血尿素(BUN)是蛋白质分解的产物,安静时BUN的生成与排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运动员BUN正常值范围为3~8mmol/L。BUN与人体身体机能状态、疲劳程度以及负荷量大小有关。一般认为,运动负荷越大、运动时间越长蛋白质分解越多,BUN值会越高。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期BUN的值由3.51~4.25mmol/L上升到5.73~7.7mmol/L。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期多套连续训练动作规定的完成使运动员的运动量过大导致疲劳;另一方面结合Hb值的变化来考虑,同一时间内Hb的值变化不明显,说明BUN升高的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运动员摄入糖类主食过少,摄入蛋白质食物过多造成的。另外,将其它项目运动员训练后Hb值与艺术体操运动员比较,游泳、散打等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BUN值较高,可达到9~10mmol/L。由此可见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期BUN的值变化并不明显。
4 大运动量训练期艺术体操运动员血睾酮的变化
血睾酮(T)的高低与耐力项目运动员运动成绩有密切的关系,即运动员血睾酮水平越高有氧耐力水平越高。T作为评价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在艺术体操项目中,T可作为代表绝对力量的指标[5],也可以反映运动员在某一阶段训练后机体的适应情况及自身的运动状态是否良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在集训期血睾酮的水平出现不同变化,既先下降后上升,T值的下降提示在集训期运动员出现身体机能状态不适,可能已经有轻度疲劳发生,但是后来通过对运动训练计划的调整,运动员T值又恢复到集训初期的状态,此种状态有利于运动员参加比赛。
5 结论
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HR、BP次日晨升高,在1周内恢复;Hb、T值偏低考虑可能与运动项目和个体差异有关,建议大负荷训练期采取各种恢复措施,使运动员机能状态恢复。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旨在了解HR、BP、Hb、T、BUN指标在艺术体操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指标的意义和其在艺术体操训练中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体操,血红蛋白,心率,血尿素,血睾酮
参考文献
[1]林文涛.运动生物化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8-146.
[2]齐家玉,王和平等.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大赛前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J].体育科学,2004,24(5).
[3]冯连世.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李影林.中华医学检验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92.
训练指标 第7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东理工大学及甘肃师范大学长跑运动员10名 (其中健将6名, 一级运动员4名) , 并随机选取山东理工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50名作为研究对象, 基本情况见表1。
1.2 测试仪器与方法
选用韩国杰文Olympia 3.5型体成分测试仪进行身体成分测试, 主要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 (BMI) 、脂肪百分比 (BF%) 、身体脂肪量、去脂体重、身体总水分、肥胖率、腰臀比 (WHR) 、肌肉量、矿物质量、蛋白质含量、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与外液比值、年龄差 (身体年龄-生物年龄) 等, 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测试要求进行身体成分测量。
1.3 数理统计
对测试指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数据用X軍±S表示。测试结果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显著水平α=0.05, 非常显著水平α=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成分指标的性别差异
由表2可知, 身体成分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 在测试指标中, 身高、脂肪百分比、去脂体重、腰臀比、身体总水分、蛋白质含量、身体总水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等指标在优秀运动员和体育专业学生均有显著性别差异 (P<0.05, P<0.01) , 并且体育专业男生的体重、BMI、肥胖率、矿物质量、年龄差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女生。
2.2 身体成分指标的训练水平差异
由表2可知, 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低于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 但差异不显著, 而去脂体重、肌肉量、蛋白质量、身体总水分、细胞外液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且男优秀运动员的BMI、身体脂肪量、肥胖率、矿物质量、细胞内液、年龄差等指标也低于体育专业男生, 而女优秀运动员的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比值明显高于体育专业女生。
3 讨论
从结果来看, 本研究对象优秀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 (男16.78±1.62;女23.40±3.86) 均明显高于资料报道[2]优秀中长跑项目运动员的水平 (男11.16±3.10;女17.92±3.50) , 而耐力项目的运动员的成绩却和体脂百分比呈负相关。通过测定身体成分, 对指导运动员达到理想体重, 发挥运动潜力, 提高运动能力;帮助教练员找到合理的体重调控方法, 合理安排训练以及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WHO标准, BMI正常值范围为18.5-25, 亚洲人理想的BMI值范围在18.5-23之间。BMI<18.5为过轻体重, 18.5≤BMI<23为标准体重, 23≤BMI<25为肥胖前期, 25≤BMI<30为肥胖。而体育专业男生的BMI平均值处于肥胖前期水平, 应当引起注意。
腰臀比是在对身体不同部位脂肪活动、作用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3]。腰围主要反映腹壁肌和腹部脂肪的情况, 臀围主要反映臀部的肌肉和脂肪情况[4]。大量数据显示, 健康男性的腰臀比平均为0.85-0.90, 女性平均为0.75-0.80[5]。若腰臀比过大, 则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本研究对象的腰臀比均在正常范围内, 且优秀运动员的腰臀比低于资料报道[2]优秀中长跑项目运动员的水平 (男0.78±0.03;女0.75±0.02) 。
4 小结
4.1 身体成分的性别差异显著, 身高、脂肪百分比、去脂体重、腰臀比、身体总水分、蛋白质含量、身体总水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等指标在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均是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并且体育专业男生的体重、BMI、肥胖率、矿物质量、年龄差等方面均明显高于体育专业女生。
4.2 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低于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 但差异不显著, 而去脂体重、肌肉量、蛋白质量、身体总水分、细胞外液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说明耐力训练可以明显降低瘦体重, 但对于脂肪百分比的降低并不明显。
4.3 与全国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相比, 本研究对象中的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成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以后的训练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减少脂肪百分比的训练。S
参考文献
[1]张胜林.甘肃省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体成分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 2007, 26 (3) :33-34.
[2]高红, 杨则宜, 王启荣, 等.中国优秀运动员身体成分的初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3, 22 (4) :362-367.
[3]吉骞, 潘国建, 孙力, 等.负重有氧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5) :637-638.
[4]张春美.健身跑步与穴位按摩对城市中年女性身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8) :25-28.
训练指标 第8篇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江苏男子手球运动员, 共14名, 其中3名为守门员。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训练安排
在监测期间, 从7月18日~8月12日的训练安排是上午力量训练, 下午专项场地训练;8月13~19日, 进行对抗比赛, 比赛隔天1场, 共4场。非比赛时间进行一般专项场地训练。在赛前训练期间, 根据测试结果对运动员进行了个体化的基础营养品和功能性营养品补充。
1.2.2 样本采集
分别于7月18日、8月5日、12日和20日晨7:30, 采集运动员空腹静脉血2ml, 取0.5ml置于EDTA抗凝管用于血常规测试, 剩余1.5ml血样分0.5ml和1.0ml分别置于普通一次性试管, 用于测试血尿素 (BU) 、肌酸激酶 (CK) 和血睾酮 (T) 、皮质醇 (C) 。
1.2.3 测试仪器及试剂
血常规采用迈瑞三分类血球仪测试, 试剂为原厂配套试剂;BU、CK采用意大利产minilab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试, 试剂分别为北京中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BU试剂盒和CK试剂盒;T、C采用美国产贝克曼库尔特化学发光仪测试, 试剂为原厂配套。每次测试前, 均对测试仪器进行了质控测试。
1.2.4 数据统计
对测试所得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x±s表示。数据通过one simple k-s检验, 组内比较实用配对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白细胞 (WBC)
注:*:p<0.05;**:p<0.01
测试数据表明, 在赛前训练期间, 男手运动员的WBC计数虽有变化, 但与7月18日测试结果相比, 没有明显差异。详见表2。
2.2 血红蛋白 (Hb)
测试数据表明, 在赛前训练期间, 男手运动员在训练初期, Hb下降明显, 这一阶段可能需要持续近20天, 但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 Hb逐渐恢复至训练前水平。详见表3。
注:*:p<0.05;**:p<0.01
2.3 血尿素 (BU) 和肌酸激酶 (CK)
测试数据表明, 在赛前训练期间, 男手运动员的BU变化不大, 在训练开始阶段甚至有明显降低, 这可看做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在整个赛前训练期间, 运动员的CK在前阶段没有明显变化, 只是经过4场教学比赛后, 运动员的CK有明显提高。详见表4。
注:*:p<0.05;**:p<0.01
2.4 血睾酮 (T) 、皮质醇 (C) 和血睾酮/皮质醇 (T/C)
测试数据表明, 在赛前训练期间, 男手运动员的T测试值虽有所变化, 但与7月18日的测试值相比, 均没有明显差异。但在赛前训练期间, 运动员的C测试值与7月18日测试值相比, 均明显下降, 差异显著。从T/C指标数据可以看出, 运动员在训练初期的T/C值明显高于训练开始阶段, 随后逐渐下降, 到赛前训练结束时基本与训练开始阶段相同, 差异消失。详见表5。
注:*:p<0.05;**:p<0.01
3 分析讨论
3.1 白细胞 (WBC)
白细胞是一种含有多种免疫功能活性的细胞, 它能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是机体实施免疫功能的重要成分[1,2,3]。在运动实践应用中, 白细胞是观察运动员免疫功能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 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运动员免疫机能的高低。白细胞数量的多少, 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运动、气候、女性运动员的生理周期、慢性炎症等。
在本研究中, 在赛前训练初期, 运动员的WBC有所下降, 但变化并不显著, 经过4场教学比赛后, 运动员的WBC数量有显著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在赛前训练初期, 由于训练强度、训练量的增加和训练方式的改变, 运动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后期高强度的比赛对运动员WBC数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刺激了运动员WBC数量的明显增加。但是否是训练强度越高运动员的WBC数量增加越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2 血红蛋白 (Hb)
血红蛋白 (Hb) 俗称血色素, 是红细胞中一种含铁的蛋白质, 是氧运转环节的核心物质,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并对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 参与体内的酸碱平衡调节[4]。目前在体育科研中普遍认为, 男、女运动员的Hb最佳值分别在在160g/L、140 g/L左右, 是最适宜运动员发挥最大有氧代谢能力的。在大负荷训练过程中, 由于需要蛋白质分解代谢功能, 同时, 运动员铁的需求量高于普通人, 容易使得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阶段发生缺铁性运动性贫血, 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
本研究中, 运动员在赛前训练初期, 出现Hb水平明显下降, 就是由于赛前训练的强度、运动量较以前有较大程度的增加, 运动员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变化的结果, 到训练后期, 随着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逐渐适应, 同时配合运动营养品的合理补充, 使得运动员的Hb水平逐渐提高, 恢复到赛前训练开始阶段的水平。
3.3 血尿素 (BU) 和肌酸激酶 (CK)
血尿素 (BU) 和肌酸激酶 (CK) 在训练监控中应用非常广泛。在运动实践中, BU被看做是评定训练负荷和机能恢复的一项重要指标[5], 而CK则被当作评定运动员负荷强度和肌肉细微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训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运动实践中普遍认为, 如果运动员训练后的第二天晨BU不超过8mmol/L、CK不超过300U/L, 则是代表运动员的机能恢复情况良好的表现, 如连续数天均超过这一数值, 则表明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过大, 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在运动实践中, BU、CK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CK, 个体差异有时非常巨大,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结合运动员的个体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对训练的指导意义更强。
在本研究中, 男手运动员的BU在赛前训练初期有所明显下降, 但到中后期, BU的测试值与赛前训练开始时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8月4日的训练有关。在赛前训练阶段, 运动员的CK水平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只是在经过4场高强度的教学比赛后, 运动员的CK水平明显提高, 这可能是由于比赛的强度远远高于训练强度的结果。
3.4 血睾酮 (T) 、皮质醇 (C) 和血睾酮/皮质醇 (T/C)
睾酮 (T) 是机体内活性最高的一种雄性激素, 其主要功能是促进体内的合成代谢, 对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的训练效果有好处, 对运动成绩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 当运动员身体机能良好时, 血清睾酮水平变化不大甚至略有上升, 而在疲劳、过渡训练或机能状态不好时, 血清睾酮水平则会下降。血清睾酮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皮质醇 (C) 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甾体类糖皮质激素, 其主要生理作用是参加物质代谢, 维持体内糖代谢的正常进行, 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的分解, 抑制氨基酸进入肝外组织, 加强糖异生, 促进四肢脂肪组织分解氧化等[3]。在运动实践中, 皮质醇是代表机体分解代谢快慢的指标。由于运动后睾酮和皮质醇的变化都较为复杂, 并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研究表明, 采用血清睾酮/皮质醇 (T/C) 进行评价更加敏感。
在本研究中, 在整个赛前训练阶段, 运动员的T值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而运动员的C值从训练初期一直到训练结束均明显下降, 这与一些研究结果向矛盾, 有待进一步探讨。T/C值在训练初期明显升高, 随后逐渐下降, 基本恢复至训练开始时的水平, 这也与其他的研究结果向印证。这些变化, 一方面可能与运动员对训练的不断适应过程有关, 另一方面可能与在整个训练阶段, 根据监测数据, 一直为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营养补充有关。
4 结论
1.在赛前训练阶段强化对运动员的训练监控非常必要, 可以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重要指导, 提高训练效果。
2.赛前训练对男手运动员的WBC、BU影响不大, 但要重视训练初期运动员血红蛋白 (Hb) 水平的下降。
3.要重视赛前训练期间运动员最后一场教学比赛后的机体恢复, 特别是肌肉疲劳的恢复工作, 为下面的正式比赛做好准备。
4. 在赛前训练期间一定要做好营养品的针对性补充, 只要营养品补充合理, 配合训练计划的合理安排, 在整个训练期间, 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均能维持在较为理想的状态。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男子手球队十二届全运会前的赛前训练期间, 白细胞 (WBC) 、血红蛋白 (Hb) 、血尿素 (BU) 、肌酸激酶 (CK) 、血睾酮 (T) 、皮质醇 (C) 在训练各个阶段变化情况的分析研究, 发现在赛前训练阶段强化对运动员的训练监控非常必要, 可以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重要指导, 提高训练效果;赛前训练对男手运动员的WBC、BU影响不大, 但要重视训练初期运动员血红蛋白 (Hb) 水平的下降;要重视赛前训练期间运动员最后一场教学比赛后的机体恢复, 特别是肌肉疲劳的恢复工作, 为下面的正式比赛做好准备;在赛前训练期间一定要做好营养品的针对性补充, 只要营养品补充合理, 配合训练计划的合理安排, 在整个训练期间, 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均能维持在较为理想的状态。
关键词:男子,手球,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
参考文献
[1]顾建仁.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比赛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0 (1) :26-28.
[2]冯连世, 李开刚.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3]杨春生, 宋乃国.临床检查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4]冯连世, 冯美云, 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训练指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