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案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0篇)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案 第1篇
《西风胡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扶溪学校 温六凤
教材分析:《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厚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指导指导学生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辅导学生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掌握12个词语;
5、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课前准备:
阅读课后“学习链接”,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胡杨林的一些照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观感悟,导入新课
1、上课开始,伴随着一段激昂的音乐,我给同学们展示一组胡杨在荒凉的戈壁上以各种姿势挺立的图片(出示胡杨图片)师:同学们,这就是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胡杨,它常年生活在沙漠中,当秋天来临时,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令人陶醉,令人震撼,这就是潘岳笔下的《西风胡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描写胡杨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一段激昂的音乐中欣赏胡杨在荒凉的戈壁上以各种姿势挺立的图片,使学生对胡杨有了一些整体的感知,轻松的课前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读一下课文?请大家打开《西风胡杨》课文,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和同桌一起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思考: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
2、指名回答:可以用文中的几个词或几句话来概括。(美丽、坚韧、无私、悲壮)
3、教师小结: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和同桌一起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朗读第1自然段
1、说说你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出示句子:
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⑴指名朗读这句话。
⑵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胡杨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并且对人类的帮助是很大的,它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
⑶全班一起朗读这句话。
(二)阅读2、3、4自然段,了解胡杨之最
1、身处茫茫大漠的胡杨在作者笔下是那样的坚韧、无私和悲壮。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胡杨的这些性格特点?胡杨的什么特点最令你感动? 2、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赞颂胡杨?
2、教师过渡:学到这儿,同学们还觉得作者潘岳仅仅是在写胡杨这种树吗?在中华大地上,有没有像胡杨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呢?读着这段文字,让我又想起了司马迁、李时珍、哥白尼、居里夫人、任长霞、中国女排、白礼芳等等!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这是老师自己的阅读感受
3、对于这样的一种树,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喜爱、尊敬、……)
4、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最打动你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选择合适的图片和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悟。(深情地读、憧憬地读、凄怆地读、激昂地读、轻柔地读、你还想怎么读?)同桌互相讨论。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们先说到哪一句就点拨哪一句
(1)、点拨“他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这一句。先让孩子们进行这样一个句子填空(课件展示)再让他们说说从所填的内容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抓住“零上40摄氏度” “零下40摄氏度”“侵入骨髓”“斑斑盐碱”“铺天盖地”“层层黄沙”等词语进行理解,再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从这些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再孩子们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时,我相机让孩子们观看这样几张图片,(课件展示),这样,通过理解词语,想象描述,观看课件,孩子们更能体会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胡杨与众不同的坚韧、顽强。此时,我便顺势让孩子们饱含着敬佩与赞美之情朗读这个句子。
(2)、点拨“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可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而是将这催肝裂肺的风沙留给了自己。”这两句,先让孩子们抓住 “挡在”“身后”“不在乎” ,三个“让给了”,一个“留给了”体会出作者用拟人、比较的手法写出了胡杨的无私,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一个词语也好,一个句子也好)来夸一夸胡杨,让孩子们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说出来,然后,我再用引读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读出来。
(3)、点拨“它们生前为保卫。。。。。”一句。这里的点拨是在孩子们理解了 “生前”“战斗”“死后”“仍坚定地挺立”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后,我问孩子们:胡杨“生前战斗”是在为了什么而战斗?“死后仍坚定的挺立着”又是在干什么?这一问让孩子们联系第三自然段,体会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肆虐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领会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作后一滴血的悲壮。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感染了老师。
5、引导学生理解写法: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那么,你知道这种写作方法叫什么吗?(总分)
6、小结:今后在向人们介绍一种事物的特点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把特点说明白,并且让人详细地、真实地体会到了事物的特点。
7、作者在介绍胡杨的特点时还运用了什么方法?(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有关词语以及有关句子,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感悟和想象,体会胡杨之最,体会作者对胡杨的喜爱和赞美,还用身边的人和胡杨作对比,学习了这部分内容的写法,为学生今后的作文打下基础。)
四、全课小结
是呀,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追求的一种人生吗?一花一草,一叶一菩提,胡杨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我们对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品格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它们不仅是一种顽强古老的树种,它们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品格,可是,作者为什么而担心?胡杨的的命运将会有怎样的遭遇呢?如果你是“上游的人们”你会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充满激情的小结,升华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也给学生一个悬念,为下节课作好了准备)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新词。
2、试背2--4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后的作业,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美,让学生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板书设计:
最美、最珍贵
最坚韧 、
9、西风胡杨 最无私
最悲壮
附《西风胡杨》课文
西风胡杨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过塔里木。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胡杨,是最坚韧(rèn)的树。胡杨的根茎(jīnɡ)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shì)度的炙(zhì)热中耸(sǒnɡ)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suǐ)的斑斑盐碱(jiǎn),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yún)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cuī)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在塔里木和内蒙的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胡杨林,它们生前为所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yù)文明。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qiūcí]等西域文明。可是,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
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zhēnɡ’óo),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cì)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的沙土上,即便是入地即干,也会让这批战士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kěn)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的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è)梦。
我站在这孑(jié)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无比心痛。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西风胡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案 第2篇
4.2.1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特点;体会中心句的作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4自然段,并任选一段背诵。
2、在学习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3、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及赞扬之情。
4.2.2学时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特点;体会中心句的作用;2-4自然段能任选一段背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及赞扬之情。
4.2.3学时难点
难点:通过一些重点词语及语句,使学生理解胡杨“坚韧”、“无私”、“悲壮”的特点及表达方法。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强化基础
1、板书课题,学生根据上节课对胡杨的了解,读课题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2、复习重点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大屏出示认读词语)。
3、引导学生选择其中几个词语,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4、导入新课:在作者潘越的笔下,胡杨到底是怎样一种树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把你的发现画在书上吧!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锁定重点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把自己的发现画在书上。
2、交流(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并逐一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2、课件出示: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最悲壮的树。
3、启发谈话:这几句话在这几自然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中心句)
4、由中心词入手,指导读好这三个中心句。
5、质疑过渡:仅仅是一种树而已,为什么作者给予了它如此高的评价?这里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来理解这些文字。活动3【讲授】精读感悟,突破难点。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最坚韧的树及阅读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能体现胡杨“最坚韧”的特点的句子。
3、集体交流。指名学生读出能表现胡杨“最坚韧”的语句。
引导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这部分内容,随后出示说话训练:胡杨不怕___;不怕___;不怕___;不怕___。学生完成说话训练。
通过对重点词语“炙热”、“铺天盖地”等的理解,结合各种条件下胡杨的生存图片、怒吼的风沙声效以及描写胡杨根茎的句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从而体会胡杨“最坚韧”的特点。
4、指导朗读(适时范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布置学生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能用简单的词语概括胡杨的“最无私”的特点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2、由“让-留”引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抓住“不在乎”“浮华虚名”等重点词语,及本段的排比句式,理解胡杨“最无私”的特点。(随机出示课件中的说话训练:胡杨将___让给了___;胡杨将___让给了___;胡杨将___让给了___。
正是因为胡杨的无私,才有了城市的___;正是因为胡杨的无私,才有了村庄的___;正是因为___,才有了___。
没有胡杨的无私,就没有___;没有___,就没有___;)
3、自主完成说话训练,集体交流。
4、指导朗读本段。
5、总结过渡:这便是最无私的胡杨,它的一生值得我们赞美,接下来作者在下面的段落里给予了胡杨又一个最高的评价。
(三)导学第四自然段
出示:最悲壮的树
1、指名学生读本段,并概括出: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几个关键词,同时出示在大屏上。
2、男生齐读本段。
出示交流问题:胡杨树为什么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因为胡杨还要保护人们,因为胡杨挚爱这片热土……)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是胡杨的精神)追问加深理解:(1)胡杨的什么精神?(坚韧、无私、悲壮……)
(2)胡杨在你心里还是什么样的树?(最神奇的、最勇敢的、最大公无私的……)
3、交流,汇报。(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引读:因为挚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教师引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教师引读: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人们,所以胡杨—(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活动4【活动】重点巩固,抒写感悟
1、再次品读中心句,巩固重点。读到这儿,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无私奉献的母亲、守卫边疆的战士……),那就带着你的这种感情把这三句话再来读一读:(出示三个中心句,学生再次品读)
2、抒写感悟。
学习了这一部分,相信大家跟老师一样,充满了对西风胡杨的敬佩之情,那就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吧!(播放背景音乐,激发学生情感)
3、抒发感受,集体汇报。
活动5【活动】深化情感,练习背诵
1、胡杨的哪个特点最打动你?试着把这一段背诵下来吧!
2、指名背诵,齐背。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铺垫下文
1、播放《这片胡杨》MV。
过渡:伟大的胡杨被无数的文人墨客写进了文章,编进了电影,谱进了乐曲,接下来请跟老师一起来欣赏一段关于胡杨的视频,让我们再去深入地感受这坚韧、无私、悲壮的树!
2、铺垫下文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3篇
《西风胡杨》是人教社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 是一篇感物吟志之作。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 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质, 抒发了对胡杨深厚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阅读这篇文章, 会使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不仅可以使人陶醉, 还可以给人震撼;我们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 更有保护它的责任。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分角色诵读, 分板块式审美感悟, 情意交融, 活化语文实践, 丰富语言的积累。
目标预设: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 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 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与关注,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4.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大自然的,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导学流程:
一、唤情入文, 走近“英雄”
1. 情境对比, 激发情感。
(课件出示“沙漠”和“沙漠胡杨”两组图片, 引导学生体会胡杨能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 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树种)
2. 整体感知, 聚焦“三最”。
(1) 面对这样一种树, 作者在课文中用了“三个最”来赞颂它们, 哪“三最”?
(生答并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2) 引导学生点评板书, 强调“韧”字的写法:注意“刀”字左边加一点。
(3) 词语朗读: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4) 句式朗读: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 (注重引导学生读出沙漠中西风胡杨的骄傲!)
二、人“树”对话, 赞美“英雄”
1. 设疑切入, 直奔“情”点。
(1) 设疑引情。
师:赞美胡杨坚韧、无私, 我们容易理解, 作者为什么用“悲壮”一词来展示胡杨的品格?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读后汇报交流。)
(1) 板书并引读: (胡杨)
生千年不死
死千年不倒
倒千年不朽
(2) 理解重点字、词:“朽”“千年不朽”
(2) 范读激情。
师:每一个千年, 都令我们遐思, 荒漠残城, 惟有胡杨与风沙争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听老师朗读, 看看你眼前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 死后千年不倒, 倒下去千年不朽。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 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3) 朗读抒情。
师:这不仅仅是一种感动, 更是一种震撼。
引导学生朗读课件出示内容。
(4) 赏读升情。
师:它们真是“沙漠英雄树”!连温家宝总理都这样称赞它,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温总理对它的赞美
师: (播放视频) “我年轻时曾长期工作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在那浩瀚的沙漠中, 生长着一种稀有的树种, 叫胡杨。它扎根地下20多米, 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 生命力极其顽强。它生而一千年不死, 死而一千年不倒, 倒而一千年不朽’, 世人称为英雄树。我非常喜欢胡杨, 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2. 人“树”对话, 入境品味。
(1) 设境激趣, 品读感悟。
师:不能身临其境亲眼目睹胡杨的风采是一种遗憾, 但透过语言的魅力一样能让胡杨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制作了一部《胡杨之最》的专题片, 想请你们来当配音员, 用课文中的二、三自然段为专题片来配音。
争当小小配音员
★认真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划出感受最深的词句。
★抓重点词句, 品读胡杨的“坚韧”与“无私”。
★把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文中, 读出胡杨的“坚韧”与“无私”。
★争当专题片《胡杨之最》的配音员, 声情并茂地朗读。
(1) 分步出示“争当配音员”的要求, 引领学生把目光聚集在语言文字上, 从“怎么写”的角度体会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胡杨的“坚韧”与“无私”写出来的, 揣摩怎样读才够准、才够味?
(学生默读、点划、练读、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要点一:准确把握“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铺天盖地”与“摧肝裂胆”等重点词语, 通过对比、想象、模拟、指导朗读等方法体会胡杨的“坚韧”。
要点二:品析“不在乎”与“在乎”, 体会胡杨的“无私”。
(2) 抓住“不在乎”这个关键词语,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胡杨“不在乎”名利、地位、世人的赞叹、摧肝裂胆的风沙、生长的恶劣环境“在乎”的是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的生息
(指导学生读好“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留给了”和“是挡是是是是”)
(2) 角色体验, 情感朗读。
争当专题片《胡杨之最》的配音员, 声情并茂地朗读, 教师适时点评。
(课件出示把“胡杨”和“它们”改为“你们”的段落:你们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 身后是城市, 是村庄, 是青山绿水, 是并不了解你们的芸芸众生, 可你们不在乎。你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 让给了桃花, 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 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三、互助阅读, 探究“英雄”
1. 移情激疑。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而今, 如此坚韧、顽强, 为着人类默默奉献的胡杨遇到的威胁又是最残酷、最致命、最无情的。它们到底遭遇了什么呢?
2.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胡杨研究所”的研究员, 和你的同事 (同桌) 合作品读5、6自然段, 探究胡杨的过去和现在, 并将研究成果记录在研究卡上, 然后汇报交流。 (可以对照课文插图和参考课前收集的资料。)
(音乐营造氛围,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师巡视指导。)
3. 交流心得。
(以语言训练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
A、_____________, 怎能不叫胡杨落泪?
B、“我”担心___________________。
4. 情味回读。
师:此时此刻, 我不禁想到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胡杨深爱着脚下的热土, 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 只要洒在胡杨林的沙土上, 即便是入地即干, 也会让这批“战士”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拿起书, 再轻声读读这段文字, 用心体会。 (生读第六自然段。)
5. 情感共振。
这就是胡杨, 为了用一抹绿色装点地球, 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而宁愿耗尽生命中最后一滴血。人类应该觉醒了, 决不能让子孙后代重温荒漠残城的噩梦。
四、“身临其境”, 感悟“英魂”
师:同学们, 让我们背起行囊做一回“沙漠旅行者”, 走进这茫茫的胡杨林中 (课件出示“我”穿行在大漠深处, 大片残尸遍野但遒劲的枯枝仍迎着风沙不屈地屹立的胡杨林画面。)
1. 畅谈感受。
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无比心痛、痛惜。)
2. 倾听祈求。
(师引读“我”发出的祈求, 体会作者情感。)
师: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 作者发出了这样的祈求:
上苍的泪, 哪怕仅仅一滴。
3. 表达祈求。
师: (出示课件胡杨枯枝不屈屹立图) 看看吧, 胡杨眼中的泪已经枯寂, 但遒劲的枯枝仍不屈地屹立。它是在痛苦无奈地诉说, 还是在无言地向苍天呐喊?此时此刻, 你就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 请你继续祈求。你还会祈求些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自由表达我的恳切希望。)
我祈求 (生:) 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 哪怕就三天。
我祈求 (生:) 胡杨, 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 哪怕几十年。
4. 领悟精神。
师:你们发自肺腑的祈求将会化成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声音, 让希望与信心回荡在胡杨林中。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 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因为我们坚信 (将课文内容转化成诗化句式, 有感情地朗读, 读中感悟“胡杨之魂”。)
生 (读) :胡杨还在
胡杨的精神还在
生命还在
苍天还在
苍天的眼睛还在
那些伤者将被治疗
那些死者将被祭奠
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5. 想象未来。
师:读着读着, 这些文字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畅想人类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胡杨葱郁挺立的景象。)
五、回顾全文, 点明课题
1. 师:
同学们, 造成胡杨悲惨命运的是人, 相信改变这一切的一定也是人!人类会更加关注胡杨的命运, 关注环保事业。直到某日, 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实、遍体鳞伤的树种, 问:你们是谁? (引导学生运用回音式朗读突出“无数”:我们是胡杨!胡杨胡杨)
2. 创设不同语境朗读课题, 体悟“西风”内涵。
六、情感延伸, 深度体验
《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第4篇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西风胡杨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会1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要求会认的1个生字。2.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采用“质疑——析疑——解疑”的途径学习2、3自然段。教学重点:
采用“质疑——析疑——解疑”的途径学习2、3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大自然中,你们都见过那些树?(松树、柏树、杨树、柳树、槐树......)是的,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不常见的树种。(电视展示):看,这就是胡杨。它同被称作“活化石”的银杏树一样,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古老树种。深秋的胡杨就如同枫树一样,黄的似金,红的似火。骆驼在林间悠然地散步,牧民骑着马,赶着羊群在林间穿梭。此情此景,你觉得胡杨怎样?(美丽)
今天,我们就走进一篇描写胡杨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字词。
1.屏幕展示:坚韧
炙热
不朽
身躯
滋润 蒸熬
人类
围垦
祈求
西域
耸立
赐给 根茎
摄氏度
摧肝裂胆 2.指读。
3.强调平翘舌音:耸
滋
赐
摧
炙
氏
4.强调字形。重点:祈
韧
三、初读感受。
1.自己读全文,说说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能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来说一说吗? 2.教师板书:坚韧、无私、悲壮。
四、精读课文。1.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声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中心句,用O标出中心词。(2)“坚韧”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具有坚韧的特点?(3)质疑:为什么说“胡杨是坚韧的树”?(4)抓重点词句解疑。
a.引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侵入骨髓的盐碱、铺天盖地的黄沙。)
b.如此恶劣的生长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找出相关词语标出来。
(根茎长、穿透、寻找、深深植根)
c.小结:正因为这样,他不怕侵入骨髓的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黄沙,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
(5)有感情朗读。范读、引读、练读、指读。2.学法总结,屏幕出示:(1)朗读后画中心句,标中心词。
(2)谈对中心词的理解。(3)针对中心词的质疑。(4)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解疑。(5)感情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学,教师巡视。(2)汇报。
重点:胡杨的“无私”体现在哪?
a.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他们做的一切,可胡杨“不在乎”。
导:如果用一个成语概括胡杨无私的这个具体表现,你会用什么?(默默奉献、不求索取......)
b.把名利让给奇花异草,将猛烈无情的风沙留给了自己。导:如果用一个成语概括胡杨无私的这个具体表现,你会用什么?(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c.大家说的真好。浏览这段文字,胡杨的无私作者是用怎样的修辞方法表达出来的?(排比)
(点击课件):是......是......是......是......让给......让给......让给......留给......d.指导朗读。
读后小结:胡杨默默奉献、不求索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无私情怀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让我们将这感人的话语深深印在脑海
中吧!(齐背)
e.上述排比句式任选一个练习说话。4.仿写。
(1)浏览2、3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在构段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抓住特点,先总写特点,在具体表述。)
(2)下面我们到田野里去看一看,仿这种写法说说看到的情景。(3)播放课件。(4)学生练习说话。(5)指定学生说,评议。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坚韧
9.西风胡杨
无私
西风胡杨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能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③ 帮助学生学会质疑。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培养自己坚韧、无私的品质,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一些胡杨林的图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视频引入,铺垫情绪
1.课前播放视频(胡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孤独守望的情景)2.回顾课文内容。
同学们,大家刚才看到的视频是生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生答:胡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胡杨是秋天(最美丽的的树),也是(最古老的树),它只生在(沙漠)。世界第一大的胡杨林是(塔里木胡杨林)。
3.揭示课题
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说,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 不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近胡杨,感受它不死的生命,永存的精神。
4.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
(一)品词析句,感悟胡杨品格 1.自主阅读,发现特点
(1)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 样的树? 用笔画下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反馈汇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板书:坚韧、无私、悲壮)
(二)展开想象,感受品格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
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①(指名读)你这样读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②联系实际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学习作者列数字的写作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夏季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零上八十度,胡杨为减少水分蒸发变种,树干下面长柳树叶子,树冠长杨树叶子。为了寻找泥土和水源,不但长出深达二十米的垂直根,还长出了像网一样蔓延几十平方米的水平根。
③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理解“虚浮漂移的流沙、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展开想象,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
④教师引读: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不怕——生接“胡杨的根茎很长,……并深深根植于大地。”
教师引读:尽管沙漠夏天炙热,冬天严寒,又有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和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但是胡杨不怕——生接“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2.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而将这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①默读这段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②自由提问。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③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
④指导朗读。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3.出示低温低4自然段: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①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胡杨真的生下来千年不死吗?为什么胡杨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胡杨的精神)
②播放视频(死后不倒、倒后不朽的胡杨林)师解说:这片衰败的胡杨林似硝烟未散的战场,倒下不朽的胡杨似烈士的骸骨栩栩如生
③教师引读:
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
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 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
4.小结:
同学们,读到这儿,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英雄、男儿、母亲、战士……)
5.引导学生发现2、3、4自然段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学习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1)同学们,为了表达自己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作者在第2、3、4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2)小组交流。
(3)反馈:先总后分的结构,列数字、对比、排比、拟人等
三、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1.擦去黑板上的战字,请同学们给“士”字组词,(勇士、烈士、壮士)
2.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面对胡杨,我们感到了自身的狭隘与渺小,面对胡杨,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面对胡杨,有人唱歌赞美她,有人写诗赞美她,我们来读一首诗《壮士豪情》
零上四十度的炙热 你青翠挺拔 零下四十度的严寒 你铁骨铮铮 霜风击倒倔强的身躯 你挣扎着爬起 沙尘掩盖遒劲的四肢 你奋力撑出 虽断臂折腰 你依然顶天立地 ……
你是大漠的壮士
3.面对胡杨,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抒写,集体交流。让我们从心底留住胡杨,走近胡杨、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吧!
板书设计 西风胡杨
坚韧
勇士
无私
战士
英雄
悲壮
壮士
热爱、赞美
西风胡杨 教案教学设计 第7篇
常规训练:
抽背课外古诗 情境导入: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西风胡杨。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了解胡杨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热爱、赞美之情。
2、掌握要求会认、写的字。
3、有感情地朗读二、三、四自然段。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展示点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情况
坚韧 炙热 摧肝裂胆 不朽
—1— 身躯 滋润 蒸熬 人类 围垦 祈求 无私 悲壮 怜悯 饱食终日 屹立 恩赐 三.细读课文,认识胡杨的特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拓展运用: 朗读《胡杨礼赞》
—2— 盘点收获:
1.胡杨具有哪些精神? 2.胡杨的什么精神最令你感动? 板书设计:
9.西 风 胡 杨
坚
韧
无
私 悲
壮
《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 第8篇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第三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3. 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回顾上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入新课。
品读课文,感受“歌声”之情
(一)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思考,在整件事的叙述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2.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朗读。
句子一:“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
①指名读,找出描写二牛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拽住”你会用哪个词替换?体会二牛的急切。
②听了二牛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真的有狼吗?从课文哪里可看出?
③抓住“马上、立即 、使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为了老师不顾危险毫不犹豫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真诚的爱。
句子二:“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①用“△”标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
②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捉鱼的画面,体会抓鱼的快乐及对老师的爱。
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老师、大人和同学。”
①用“○”标出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
②“我们”高兴时会想些什么?(用感情朗读)
句子四:“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
①“我们”为什么会遭到责骂?想象责骂的情景。
②用△画出写“我们”动作的词,用○标出写“我们”心情变化的词。
③“我们”为什么委屈?
④“献”可以换哪个字,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⑤老师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激动、高兴、欣慰、心疼、担忧)
过渡 :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不顾危险去为她挖药呢?(引入2-5自然段的学习。)
(二)感受老师的好。学习2-5自然段。
1. 课件出示问题:用线画出写老师好的句子。哪个句子是概括描写老师的好,哪些句子是具体写老师的好,这些句子分别表现老师哪方面的好?
2.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①课件出示反映老师好的句子,分别指导。重点通过“荒凉破旧”和“从城里来”反映老师有爱心。
②从老师模样好、嗓音好、有知识、有爱心方面总结老师“样样好”。
3. 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自豪、敬佩、骄傲)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回顾全文,畅谈收获
1. 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 既然以歌声为题,我们还可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
3.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9 西风胡杨 教学设计 教案 第9篇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赞美,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赞美。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胡杨图片)这就是胡杨,它常年生活在沙漠中,当秋天来临时,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令人陶醉,令人震撼,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西风胡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师生谈话,进一步认识胡杨。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笔下,胡杨又是一种怎样的树?
2.交流汇报。
3.学习生字词
(二)深入学习,理清层次
1.指名分段连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将四部分内容相连,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三、练习:
同学们,面对着这美丽、坚韧、无私、悲壮的胡杨,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出示课件)胡杨,我想对你说„„
学生交流。
课堂小结
胡杨对人类的要求甚少,却为人类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无愧于“沙漠英雄”的美称。真是:不到大漠,不知天地之广阔;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
课后习题
《西风胡杨》习题——第一课时
一、基础题 造词填空。
埋怨
抱怨
1.事后,他()自己考虑不周到。
2.他老是()别人对他不尊重。
二、综合题
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自私——()
破坏——()
千年不朽——()
三、提高题
1.为什么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胡杨是最悲壮的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抱怨2.埋怨
二、综合题
无私
保护
稍纵即逝
三、提高题
1.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 „而将这催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2.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 „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板书
坚韧、最美、最珍贵 无私 保护 环境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案 第10篇
《西 风 胡 杨》教学设计
李唯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难点: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可我们了解到胡杨是一种最古老、最美的树。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新疆的塔里木,走进胡杨,感受它不死的生命、永存的精神!(板书课题)
(二):设立目标,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 胡杨在你眼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树? 2 胡杨的那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
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边读边体味
(三)交流学习(学生交流解决自学1)(1、生命力强
2、谦虚不求名利
3、胡杨很坚强,死了也不倒„„)
同学们你们说的真棒,那么用课本上的话来说胡杨的那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解决自学2)
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胡杨这一个特点的?(全班交流)
(1)“它能在()的炙热中耸立,能在()的严寒中挺拔,不怕()的(),不怕()的()。
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从所填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交流)
孩子们让我们饱含着敬佩与赞美之情朗读这个句子。指导朗读
(2)“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自己。”
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这一留就留出了胡杨的无私。把心中对胡杨的敬佩赞美读出来。(指导朗读)
(3)“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在塔里木和内蒙的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胡杨林,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孩子们:胡杨“生前战斗”是在为了什么而战斗?(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肆虐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死后仍坚定的挺立着”又是在干什么?(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
胡杨生一千年,死一千年,倒下去一千年,一共是----三千年,时间长不长?生命力顽强不顽强?这就是最悲壮的树!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悲壮。
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
生齐读三个千年
(四)配乐欣赏胡杨图片(出示课件)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西域文明。
孩子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着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
遭遇着什么呢?
(出示课件)品读5---8自然段,品出了什么味道,心中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
从“两千年前胡杨繁盛,孕育出西域文明”品味出甜甜的味道; 从“胡杨也有哭的时候„„”品出咸咸的味道; 从“他们想求人类„„”这一句品出酸酸的味道;
从“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这句话品出辣辣的味道
从“我怕„„我担心„„”这一句品出苦苦的味道
师:“我”担心那些上游的人们会忘记了胡杨曾经为那里的祖祖辈辈作出的贡献;“我”担心曾经受到过胡杨呵护的人们的子孙,会失去胡杨的呵护,生活在荒漠残城之中。
(出示课件)讨论: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眼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
(1)说说“祈求”是什么意思?(2)作者为什么而祈求?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交流
师: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们继续祈
求,祈求„„
让我们一起祈求吧!(齐读)
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作者无比心痛。他想哭,所有有良知的人们都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作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们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我坚信——(生接读“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反复接读这句话。
因为有了坚信,有了希望,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终于有一天,我们又会看到大片大片葱郁的生机勃勃的胡杨林。
指名读最后一段,其他接读“我们是胡杨!”
(五)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师:同学们,这就是胡杨,这就是烈烈西风中的胡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胡杨,有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胡杨,有奋斗,拼搏精神的胡杨,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胡杨的命运,关注大自然,让我们再次领略胡杨的精神。(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
赞美你,胡杨 因为你是最坚韧的树,是你教会我坚强,告诉我面对困难要勇敢; 你是最无私的树,是你教会我奉献,告诉我牺牲自己是幸福;
你是最悲壮的树,是你教会我不朽,告诉我坚持就是胜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2、面对胡杨的生存状态,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板书设计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备课时,我曾读得心潮澎湃。我被胡杨不屈不挠的品格深深震撼,我被作者精彩绝妙的文笔深深折服,我被作者深厚丰富的情感深深感染。对胡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胡杨的同情关注之心也自下而上,对胡杨的前途命运也深深忧怀。那如何让学生来完成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理解作者那深奥磅礴的文字,这成了我备课的关键。教学的基调我定为读。由于这不是一篇单纯状物的文章。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素质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从而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所以我首先定为老师少讲,学生多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感动。我所设计的第三课时的教学,首先还是在再次深情朗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切感悟后面段落中深刻含义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引发人们关注环境保护事业发出的呼唤。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抓住作者到底在祈求什么?让学生感悟我们人类该为环境保护事业做些什么。出示人们只为自己的利益而破坏环境的图片,深入感悟我们人类都应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就会坚信胡杨还在。最后再次欣赏胡杨的图片,对学生提出希望,让学生写写面对胡杨的生存环境,你有什么想法?后面难点段的分析,学生基本能体会,但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的全面和想问题的深远还是
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