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形成模型论文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形成模型论文范文(精选7篇)

形成模型论文 第1篇

一、外部环境因素引发招聘风险

企业招聘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比如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宏观经济及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经验、技能等对企业招聘工作能否完成及完成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的招聘工作, 比如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更易招聘到合适的人选, 而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 由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多, 找工作相对比较容易, 有一部分人便频繁更换自己的工作。而在社会经济萧条期, 随着就业机会的减少, 绝大多数人比较珍惜自己的工作, 不会轻易放弃。当然, 企业招聘工作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除此之外, 人们的观念, 企业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招聘工作。如图1所示, 外部环境因素同时作用于招聘方和应聘方, 影响着企业招聘工作完成情况, 如果企业招聘工作受外部环境影响没有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就形成现实的招聘风险;如果企业暂时招聘到了合适的人选而新员工去留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就形成潜在的招聘风险。对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企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转移, 不能规避。 (图1)

二、招聘系统震荡引发招聘风险

(一) 招聘系统。

招聘过程可以看作是招聘系统的运行, 这一系统的成员有两个, 即招聘方和应聘方。所以, 企业招聘系统的要素也是两个, 即企业和求职者。图2是一个简单的招聘系统, 招聘系统运转的过程首先是企业发布招聘信息, 之后是求职者前来应聘, 向企业提供自己的背景资料, 企业对应聘者进行测试, 从众多的应聘者中挑选出认为合适的人选, 最终录用。 (图2)

(二) 招聘系统震荡引发招聘风险。

如图2所示, 企业招聘系统的运转离不开两个要素之间的信息交换, 即企业与求职者只有相互知晓对方的信息, 招聘系统才能运转, 招聘工作才能进行。在招聘系统中, 招聘方与应聘方并不能完全知晓对方的信息, 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每一方都试图更多地了解对方的信息, 尤其是作为招聘方的企业, 希望完全了解求职者的信息, 以期做出正确判断, 而求职者总是掩盖自身的缺点, 展示优点, 更有甚者会选择作假。

在求职者不作假, 即信息真实的情况下, 招聘系统的运转我们称之为正常运转;在求职者作假, 即信息不真实的情况下, 招聘系统则运转不正常, 我们称之为系统震荡。我们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系统震荡引发的招聘风险。因为招聘系统的运转过程, 就是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博弈过程。这种博弈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招聘结果就可以这样来分析。基本假设:

1、一方不选择另一方时成本为零;

2、一方选择到合适的人选 (或工作) 时, 得利为100;

3、一方选择了另一方, 而对方不选择自己时, 自己损失为10;

4、企业选择到错误的人选时, 损失为50。

下面来分析因求职者信息不真实致使企业失误, 选择不能胜任者的情况。如图3所示, 企业如果招聘到能胜任者, 则企业与求职者双方得利都为100;如果企业错误地选择了不能胜任者则企业损失50 (因为不能胜任者并不是完全不能胜任, 所以企业损失不太可能为100) , 求职者得利100;当然, 企业总是试图招聘到合适人员, 但不能胜任者总是通过作假 (包括提供假的材料和掩饰自己等使企业不能明辨的情况) 迷惑企业的视线。企业在选择求职者时并不知道求职者是否作假。假定企业认为求职者不作假的概率为p, 则作假的概率为 (1-p) 。那么, 企业选择求职者的期望得利为p (100) + (1-p) (-50) , 不选择求职者得利为0。因此, 当p≥1/3时, 企业可以选择求职者。这说明, 在招聘系统运转过程中, 产生系统震荡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在系统震荡的情况下, 企业选择求职者时本身就在承担风险, 因为求职者可能是能胜任的, 也可能是不能胜任的。 (图3)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当引发招聘风险

(一) 招聘的基础工作不当引发招聘风险。

招聘的基础工作主要是指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 招聘是在这两种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这两种工作出现失误, 很容易引发招聘风险。

1、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首先是通过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 找出现有人力资源配置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差距, 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做出预测, 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外部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能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人力资源行动方案。方案既包括一个蓝图式的总规划, 又包括人员招聘、配置、流动、培训、薪酬等具体职能的详细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如果出现失误, 例如某职位不太适合外部聘任, 而企业内部资源又可以满足, 但规划选择了外部聘任, 这样就会直接引发招聘风险。可见, 人力资源规划是招聘工作的基石,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招聘工作。

2、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招聘、配置、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都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通过工作分析, 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权限、与其他岗位的关系等, 在此基础之上, 招聘工作才能顺利进行。相反, 如果某一职位没有明确的工作说明书, 招聘工作便无章可循, 招聘人员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应聘者进行考核, 这样就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选。可见, 企业的工作分析做不好, 就为招聘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 招聘管理工作不当引发招聘风险。

在招聘系统中, 作为招聘方的企业, 在系统运转过程中一直在做着招聘管理工作。招聘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每一环节出现问题, 都有可能引发招聘风险。招聘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招聘计划、招聘途径选择、人员测试甄选、人员录用、招聘评估等。招聘计划应包括招聘人数、应聘者条件、信息发布、招聘费用预算等, 如招聘计划制定出现问题, 会影响招聘工作的进行, 引发招聘风险;招聘途径选择失误、人员测试甄选不到位、人员录用环节出现问题等都会引发招聘风险。此外, 招聘完成之后的评估工作也至关重要, 因为对本次招聘工作的评估, 可以为以后的招聘工作提供借鉴, 尽量避免招聘风险, 提高招聘效率。

(三) 其他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当引发招聘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培训与开发、激励、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 其中每一环节之间都是相通的。虽然不像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对招聘工作的影响那么直接, 但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对现有员工培训开发、激励措施是否得当、绩效考核制度是否健全、薪酬制度是否公平都会对招聘工作造成影响, 也是引发招聘风险的重要因素。

以上分别从外部环境、求职者、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对招聘风险的形成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图4招聘风险理论模型。可以看出, 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等基础性工作、招聘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以及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当都可以引发招聘风险, 外部环境和招聘系统震荡都是不可控制的风险形成因素。对于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当而造成的招聘风险, 企业完全可以控制到最小, 可以通过规避与防范的方法应对由外部环境与招聘系统震荡产生的风险。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制定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招聘战略, 才能把以后招聘工作的风险降至最低。 (图4)

摘要: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工作, 招聘的结果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对于企业来说, 分析招聘风险的成因, 尽可能降低招聘风险, 对于做好招聘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除考虑了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因素引发的招聘风险外, 还提出招聘系统的概念, 并分析了由于招聘系统震荡引发的招聘风险。

关键词:招聘风险,招聘系统,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11.

[2]王丽娟.员工招聘与配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8.

[3]吴文艳.组织招聘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0.

[4]李焕荣, 刘得格.企业的招聘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6.18.

形成模型论文 第2篇

1 知识服务网络形成模型研究现状

供应链知识服务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 以供应链各个主体的即时知识需求为驱动, 挖掘和创新有价值的动态信息资源, 并在知识服务平台中共享, 以此为供应链各个主体提供所需的各种智力支持和智力服务的高增值服务。本文把这种由供应链上知识服务方和需求方所构建的以知识服务为目的的合作关系网称为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目前对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形成的研究较少, 更多的是对知识网络形成的研究。国内外对知识网络的研究主要沿着两条技术路线。一是研究分析知识网络形成的动力因素, 例如Wang J认为知识网络根据动力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人为构建和自发产生两种类型[3];肖冬平、顾新给出了知识网络形成的内外动因, 并从协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知识的嵌入性原理、博弈论等视角进行分析[4];张昆等从“临近”视角对知识网络的演化驱动力进行研究[5];高璞娴等利用贝克尔-墨菲模型、路径依赖原理以及知识能力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知识联盟形成的原理[6]。二是基于不同理论基础对知识网络的形成进行建模及仿真分析, 例如王娜探讨了泛在环境下交互式知识网络的形成和结构, 提出交互式知识网络由知识节点与节点间不同类型的知识关联共同构成[7];汤婧、韩丽川运用非合作博弈理论假设一个以N个同质企业为节点的网络, 对该网络构造了一个两阶段的博弈模型, 分析得出网络结构因素会对自身投入的知识资源量对均衡利润的边际影响产生递减作用[8]。

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属于复杂网络, 其中每个节点所连接的节点数具有很大差异, 少数的节点往往拥有大量的连接, 而大部分节点却具有很少的连接, 所以属于无标度网络。而知识服务网络中知识传递的过程与病毒传播的过程有一点的相似性, 因此可以借鉴SIR模型进行研究。目前, SIR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复杂网络的研究之中, 例如许晓东等人将SIR模型应用于微博社区的谣言传播仿真研究, 从宏观角度研究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机理, 并进行建模仿真[9];刘俊等人提出无标度网络环境下E-mail病毒的传播模型, 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得到E-mail用户感染密度随传播率、恢复率和网络平均度变化的计算表达式[10]。

知识网络与知识服务网络有共同之处, 例如两者都是知识在组织间传递和共享的模式、在网络中都会进行知识识别、知识创造、知识学习等活动。但知识网络的概念缺乏明确的知识加工和服务主体, 只是强调以知识为纽带的一种网络关系, 而知识服务网络的概念则明确强调了网络中的知识服务方和知识需求方, 这个概念更能满足知识日益专业化、市场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所以有关知识网络形成的研究对知识服务网络形成的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 但又不完全相同。因此, 本文从知识服务网络中的知识服务方和知识需求方及其两者之间知识传递过程的角度入手, 研究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问题。

2 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形成过程及形成规则

2.1 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过程

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在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传递过程。根据知识的传递方向, 可以将参与的主体分为知识服务方和知识需求方。其中, 知识服务方又包括原始知识供应方与知识加工方, 它们之间知识传递关系如图1所示。原始知识供应方可以提供自身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经过简单加工处理的知识, 它客观而又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知识加工方则可以在原始知识的基础上, 按照知识需求方的要求进行知识整理、发现、编码、转化、创新等加工活动, 生产出价值含量高、方便知识需求方利用的二次知识。通过知识加工方可以使知识增值, 产生新的、用以指导决策的专业知识。需要强调的是, 供应链上的某个节点在某时刻可能是某种知识需求方, 在另外时刻又可能是其他知识的原始知识供应方,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本文认为在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中, 知识的传递分为两个阶段:初始传递和再传递。初始传递是由原始知识供应方完成的, 原始知识供应方将原始知识传递给知识加工方和需要原始知识的知识需求方;再传递则是由知识加工方和已接收知识的知识需求方完成。初始传递只有有限多次, 而再传递可以有无限多次,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再传递, 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在知识服务方与知识需求方之间进行传递, 最终形成知识服务网络。

一般来说, 一个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中应该有多个原始知识供应方, 这些原始知识供应方产生的时间不同, 分布于网络中的不同位置, 只有一个原始知识供应方的情况是特例。本文用SP代表原始知识供应方, L代表知识加工方, P代表知识需求方。下面对单个原始知识供应方的情况下供应链中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过程进行一般性描述:

(1) 原始知识供应方SP0产生一条原始知识;

(2) 原始知识供应方SP0将该知识传递给N1 (N1≥0) 个接受者, 其中知识需求方N11个, 知识加工方N12个;

(3) N11中每个个体Pi再将知识传递给N2个接受者, 其中知识需求方N21个, 知识加工方N22个;

(4) N12中每个个体Li再将知识传递给N3个接受者, 均为知识需求方;

(5) 只要具备知识传递的需求, 知识需求方和知识加工方会不断重复上述步骤 (3) 和 (4) 。

当供应链中存在多个原始知识供应方时, 在知识需求方和知识加工方中可能有一部分接收到多个原始知识供应方传递的知识, 网络形成的基本过程与单个原始知识供应方形成网络时的过程基本相同, 是单个原始知识供应方所形成网络的互相交织, 各个网络间存在交叉的节点, 这些重叠的节点不仅多次接收到不同源的原始信息, 而且在不同网络之间起到了桥梁的角色, 有效地促成了整个网络动态形成大规模、更为复杂的知识服务网络。

2.2 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规则

由于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中知识的传递与病毒的传递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本文的研究借鉴了SIR模型。在一个由N个供应链中的主体所组成的网络中, 每一个主体可能处于以下3种状态中的一种:无知者 (S) , 即尚未接收到知识, 其接收到知识的概率为λ, 若被激活, 则成为传递者, 否则成为免疫者;传递者 (I) , 指已经接受到知识并被成功地激活, 能够在网络中再传递知识;免疫者 (R) , 指已经接收到知识但没有被激活, 即对本次知识传递免疫, 因此不会在网络中再传递知识。在传染病SIR模型中, 病毒传递的动态规则为:传递者i遇到节点j, 如果j为无知者, 那么它以概率λ被感染, 成为传递者;如果节点j是传递者或免疫者, 那么它就以概率α成为免疫者。本文在知识服务网络中定义λ为传递率, α为免疫率。

Moreno等人研究了复杂网络中的谣言传递问题, 建立了平均场方程[11]。该研究发现, 最终谣言传递网络中免疫者的数量与α密切相关, 而与传递源的度无关。该研究结论与病毒的传递情况有较大的差异, 在病毒传递中, 最终免疫者的数量与传递源的度是密切相关的。

然而, 在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中, 所传递知识的特征、各个成员状态的改变等与一般的病毒或谣言传递网络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一方面, 谣言本身是基于伪造的信息, 而知识是由原始知识供应方根据自身的真实情况得来的, 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 在病毒或谣言传递中, 传递者与其他传递者接触时往往会变成免疫者, 而在知识服务网络中, 知识加工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它接收到知识后进行知识加工, 其价值必须在将知识再传递的过程中体现, 所以知识加工方不会因为其他传递者的影响而成为免疫者, 即α的取值为零。由此可见, 知识在知识服务网络中的传递与病毒或谣言的传递既有类似之处, 又有明显不同。由此, 本文分析得出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规则如下:

假定供应链中某个知识传递节点i遇到节点j。如果节点i是无知者或免疫者, 则j成为潜在传递者的概率为λ, 成为免疫者的概率为α, 有λ+α=1;如果j是知识需求方, 则λ的取值范围为0λ1;如果j是知识加工方, 一般取λ=1, α=0。

3 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模型

3.1 模型建立

在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中, 对于网络中的两类知识服务方来说, 原始知识供应方与知识加工方所连接的主体数量有所不同。原始知识供应方是供应链中的某一个节点企业, 连接的知识服务主体主要是其上下游的有限个节点企业及有限个知识加工方, 比如与制造商连接的知识服务主体有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以及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知识加工方, 数量相对较少, 节点类型也较为简单。而知识加工方作为第三方的知识服务主体, 可以与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进行连接, 数量相对较多, 所连接的企业覆盖整个供应链从供应商到零售商的各个类型。所以在知识服务网络的拓扑结构中, 对应各个节点的度是有差别的, 反映出分布不均匀的特性, 属于无标度网络, 服从幂律分布。

定义s (t) 、i (t) 、r (t) 分别为S、I、R类知识服务主体在整个网络中所占的比例, 显然有s (t) +i (t) +r (t) =1。知识服务主体j的度为kj, (k) 为各个主体的平均度, p (kj) 为无标度网络的度分布函数 (j=1, 2, , N) 。

假设t时刻有传递者I1, 其度为k1, 则其将知识传递给其它无知者节点的概率φ (t) 为:

其中, ik1 (t) 表示t时刻知识服务网络中度为k1的主体所占的比例。综合整个网络中的传递者, 得出无知者在网络中接收到知识服务的概率θk (t) 为:

根据SIR模型, 建立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模型为:

3.2 模型推导

由公式 (2) 和公式 (3) 可以看出,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为关于ik (t) 的变系数微分方程组, 对公式 (2) 进行求导, 得到:

在公式 (3) 中, 对于, 忽略掉o (t2) 阶项, 得到:

代入公式 (4) , 得到:

在公式 (6) 中, , 公式 (6) 可表示为:

对于某一具体的知识服务网络, λ和α可视为常量。知识服务网络属于无标度网络, 故〈k〉和〈k2〉也为定值。在无标度网络中, 度分布函数p (k) =2m2k-3, m为网络中节点的最小度。令网络中节点的最大度为M, 由此可得:

通过以上分析, 可知公式 (7) 是θk (t) 的一阶常系数微分方程, 令:

可得公式 (7) 的解为:

将公式 (8) 带入公式 (5) 中, 得到ik (t) 的解为:

3.3 仿真分析

由θk (t) 、ik (t) 可知, λ和α共同影响知识在知识服务网络中的传递。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假定某一知识服务网络中, 节点最小度为6, 最大度为30, 传递率λ的取值区间为[0.0025, 0.0060], 免疫率α的取值区间为[0.003, 0.006]。分别取t=50和t=200时刻, 得到传递率λ和免疫率α对传递者比例i (t) 的影响如图2所示。

通过分析图2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当λ越大、α越小时, 传递者比例i (t) 越大, 反之i (t) 越小。该结论表明, 传递率越大且免疫率越小时, 会加速知识在知识服务网络中的传递, 相反则会抑制其传递。

(2) 在λ和α的相互作用下, λ的增大会使i (t) 迅速变大, 而α的增大使i (t) 减小的速度要慢得多, 即λ对i (t) 的影响要比α对i (t) 的影响显著。这表明在知识服务网络中, 知识的传递主要受传递率的影响, 免疫率对知识的传递不构成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在知识服务网络中, 想要使某种知识更快速、更广泛地进行传递, 就要提高知识传递率、降低免疫率。而影响传递率及免疫率的主要因素, 如知识传递主体的意愿、传递方式以及传递渠道等, 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背景下, 知识服务网络作为供应链各个组织成员间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新型组织形式, 是通过知识传递形成的。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 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的形成是一个多步骤的动态过程, 其形成规则符合改进后的SIR模型的形成规则。本文建立的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形成模型给出了网络中各个主体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 通过仿真分析, 得到了在其他参数均相同的条件下知识服务网络中的传递率和免疫率是影响知识传递关键性因素的结论, 为进一步研究传递率和免疫率及知识服务网络结构、功能以及演化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Y MALLOTRA.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EB/OL]. (2009-08-10) .http://www.brint.com/km/whatis.htm

[2]D TEECE, G PISANO,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509-533

[3]J WANG.A knowledge network constructed by integrating classifica-tion, thesaurus and metadata in a digital library[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Library Review, 2003, 35 (4) :383-397

[4]肖冬平, 顾新.知识网络的形成动因及多视角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01) :84-91

[5]张昆, 汪涛.知识网络演化的驱动力研究评述[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2) :87-92

[6]高璞娴, 李蛟.知识联盟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 2010, 28 (06) :839-843

[7]王娜.泛在环境下交互式知识网络的形成与结构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33 (09) :57-60

[8]汤婧, 韩丽川.基于非合作博弈的企业知识网络形成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6) :102-107

[9]许晓东, 肖银涛, 朱士瑞.微博社区的谣言传播仿真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11 (10) :272-274

[10]刘俊, 金聪, 邓清华.无标度网络环境下E-mail病毒的传播模型[J].计算机工程, 2009 (21) :131-133

[11]Y MORENO, M NEKOVEE, A FPACHECO.Dynamics of rumorspreading in complex network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7 (374) :457-470

网络虚拟戏剧中组形成模型的研究 第3篇

设计有效的组形成模型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2]。Michele Brocco研究了开放创新网络中的组形成模型[3]。Anwitaman Datta博士则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研究对象,从项目专业覆盖度和项目组成员的聚合度两个方面出发为项目寻找合适的研究成员[4]。他们的研究致力于为大型复杂项目挖掘项目成员,利用有效的组形成算法形成高效的协同合作团队。

本文在组形成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gent技术研究了网络虚拟戏剧协同创作用户的技能和用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基于社会网络信誉度的组形成模型。

1 模型框架与Agent设计

本节将详细介绍组形成模型框架和模型中的Agent设计方法。

1.1 模型框架

组形成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模型将系统用户抽象为用户Agent,用户的技能、兴趣等属性抽象为用户Agent的属性。用户Agent之间通过协同行为产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合作关系。系统用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组成了社会网络,模型通过抽象设置关系Agent来管理、研究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在用户Agent和关系Agent的基础上,模型进一步抽象出组形成Agent。组形成Agent具有独立的组形成策略。它通过与关系Agent合作,并根据组形成策略为用户寻找合作伙伴,形成高效的虚拟戏剧协同创作群组。

1.2 Agent设计

在组形成模型的基础上,本节主要介绍模型中设置的三种Agent,分别是:用户Agent(User_Agent)、关系Agent(Relation_Agent)和组形成Agent(TF_Agent)。Agent的设计如下:

用户Agent(User_Agent):用户Agent是对系统用户的抽象,主要用于分析用户的戏剧创作行为和用户之间的合作行为。在组形成模型中,用户Agent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用户创作戏剧的情况,分析用户擅长的戏剧创作技能,并计算用户在该系统用户中的影响力;第二,通过感知用户之间的协同戏剧创作行为,分析系统内各个用户之间的合作关系。

关系Agent(Relation_Agent):不同用户组织在一起,协同创作戏剧。因此,用户之间存在合作关系。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并随着用户之间合作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关系Agent通过与用户Agent交互获取用户之间的合作信息和用户在系统中的影响力,并通过分析用户之间的关系,形成用户关系网络,即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中点表示一个系统用户,网络中边表示两个用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用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同,网络中边的权值也不同,权值越大用户之间的合作越多,因此该社会网络属于加权网络。关系Agent负责维护和更新系统用户组成的社会网络。

组形成Agent(TF_Agent):组形成Agent用于响应用户需求,并根据自身具有的组形成策略为用户寻找合作伙伴,形成高效的协同戏剧创作群组。当它接到用户Agent提交的组形成请求后,首先分析该用户创作戏剧的类型、群组需要的技能和用户对不同技能水平的要求等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用户对协同团队的期望。然后,组形成Agent将访问数据库,并通过与用户Agent交互,了解系统其他用户Agent的技能属性、技能水平等信息,分析各个用户的影响力,并利用关系Agent分析用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和连接度等信息。最后,组形成Agent将以用户信息和用户之间连接关系为基础,计算用户的信誉度。并以信誉度为指标,为用户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而形成高效的协同戏剧创作群组。

组形成模型中Agent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它们的行为互不干涉。通过Agent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实现模型的功能。

1)相关定义

在介绍组形成策略之前,该文先简要介绍戏剧分类、用户Agent的技能,并给出组形成模型中的三个基本定义。

首先,根据戏剧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不同,该文将戏剧分为六类,分别为:童话,课本剧,英语剧,相声,小品和话剧。创作不同类型的戏剧需要用户Agent具有的技能也不尽相同,对用户Agent的技能水平要求也有差异。根据戏剧创作经验,该文将用户Agent具有的技能分为六类,分别为:文化,音乐,艺术,写作,场景和英语。用户Agent的技能水平与创作戏剧的多少有关。

然后,该文将用户Agent之间的关系网络抽象为加权社会网络,如图2所示。其中,网络中的点表示用户Agent,并用点的大小表示该用户Agent在社会网络中的影响力大小;用户Agent之间的合作关系构成了社会网络中的边,并且边具有权值,权值越大表示用户Agent之间的关系越密切。

最后,该文给出组形成模型中的三个相关定义,具体如下:

定义1不同用户Agent的经验水平和戏剧创作的积极性存在差异,该文定义影响inf力来表示用户Agent之间的这种差异。用户Agent创作的戏剧越多,戏剧创作积极性越高,用户Agent影响力的值就越大。

其中positive表示用户Agent对戏剧创作的积极程度,它的值与用户Agent的在线时间成正比。用户Agent在线时间越长,其值越大,表明用户Agent对戏剧创作越积极;exp erience表示用户Agent创作戏剧的经验水平,与用户Agent戏剧创作的多少有关,其值越大,表明用户Agent戏剧创作数量越多,经验水平越高。

定义2用户Agent之间的合作关系构成了社会网络。我们将社会网络中用户Agent之间的合作关系定义为用户Agent的关系矩阵,用R表示。由于用户Agent之间的关系不具有方向性,因此,R是对角线为0的对称矩阵。R(i,j)表示用户Agent i和用户Agent j之间的关系度。用户Agent之间合作越多,它们关系度的值就越大。

定义3用户Agent是否会被其它用户Agent选为合作伙伴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和该用户Agent的影响力。该文将系统其它用户Agent选取该用户Agent作为合作伙伴的意向程度定义为该用户Agent的信誉度,并用C表示。信誉度一方面反映了用户Agent之间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用户Agent在系统中的影响力水平。用户Agent信誉度越高,其它用户Agent与其合作的意向越高。

2)组形成策略

在以上分析和定义的基础上,本节主要介绍基于社会网络信誉度的组形成策略的实施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当用户协同创作网络虚拟戏剧时,用户Agent将获取戏剧的基本信息drama_inf:,,,>,其中type表示戏剧类型,skill表示用户技能,deg ree表示对应技能的熟练程度。然后,用户Agent将该戏剧的基本信息drama_inf传递给组形成Agent,并提出形成协同戏剧创作群组的请求。

第二步,接到drama_inf后,组形成Agent首先访问系统数据库,获取系统内具有相同兴趣属性的用户Agent列表,并找出兴趣度高的用户Agent,形成用户Agent兴趣小组G。组形成Agent将用户Agent兴趣小组成员列表传递给关系Agent,关系Agent通过关系矩阵R得到兴趣小组G内成员用户Agent之间的关系度。接着计算兴趣小组G内所有成员用户Agent的信誉度C,第i位用户Agent的信誉度为C(i)。

其中α和β为可调参数,inf(i)表示第i个用户Agent的影响力;coop(i)表示第i个用户Agent在兴趣小组G内的合作度。

其中n表示兴趣小组G内用户的平均连接度。

第三步,组形成Agent将用户Agent按照信誉度值的大小排序,并根据用户Agent对戏剧创作技能的要求,选择具有相关技能的用户Agent,将选取的用户Agent加入合作伙伴候选列表。选取用户Agent的过程中,既要保障用户Agent的技能能够满足戏剧创作的需求,又要保障优先选取技能水平高的用户Agent。

第四步,用户Agent将在合作伙伴候选列表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合作伙伴,然后通过组形成Agent向这些用户Agent发送协同戏剧创作邀请信息,邀请用户加入群组,协同创作虚拟戏剧。

4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网络虚拟戏剧中的组形成模型。首先,描述了组形成模型框架,并分别介绍了模型中用户Agent、关系Agent和组形成Agent的设计方法。然后,利用Agent技术研究了网络虚拟戏剧中用户Agent之间的关系网络和合作度,并提出了社会网络信誉度的概念,给出相关定义。最后结合关系和组形成,给出了基于社会网络信誉度的组形成策略。

摘要:网络虚拟戏剧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具有多种技能,然而现实中单一用户不可能具备一台虚拟戏剧所要求的所有技能。因此,如何帮助用户形成高效的协同戏剧创作群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利用Agent技术研究了社会网络组形成策略。通过分析用户的戏剧创作行为和用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出了用户社会网络信誉度的概念,进而建立了基于社会网络信誉度的组形成模型。

关键词:组形成,虚拟戏剧,Agent技术,社会网络

参考文献

[1]Li Zhang,Marco Gillies,Kulwant Dhaliwal,et al.E-Drama:Facilitating Online Role-play using an AI Actor and Emotionally ExpressiveCharact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2009,19(1):5-38.

[2]Rafael Studart Monclar,Jonice Oliveira,Fabricio Firmino de Faria,et al.Using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for collaboration and team forma tion identification[C].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CSCWD.Lausanne,2011,562-569.

[3]Michele Brocco,Georg Groh.Team recommendation in open innovation networks[C].Conference on Recommender Systems–RecSys.New York,2009,365-368.

纤维暂堵形成流动阻力数学模型研究 第4篇

碳酸盐岩储层受天然裂缝发育程程度度控控制, 储层结构复杂, 发育有孔隙、裂裂缝缝、、溶洞或孔隙裂缝性储集体, 横向、、纵纵向向上非均质性强, 渗透率具有各向异异性性, , 通过酸化压裂改造措施, 形成新的裂裂缝缝沟沟通、连接油气渗流通道和储油空间, , 以以保保障油气高产稳产。目前, 酸化转向技技术术主主要分为机械转向和化学转向, 纤维暂暂堵堵转转向技术是由Schlumberger和Aramco公司司22000088年提出的针对存在天然裂缝和渗透率率差差异异大的储层酸压转向的一种新方法。

2 纤维暂堵机理

惰性纤维材料可在高速搅拌作用用下下均均匀分散, 纤维较为粗糙的表面性质以以及及它它的塑性作用, 容易在地层通道中通过过桥桥接接作用形成网状架桥结构, 架桥结构在在一一定定压差下较为稳定, 聚集于地层通道上上的的纤纤维暂堵剂越来越多, 越来越密, 塑性性和和稠稠度也聚集增加, 起到很好的封堵效果果。。

3 流动阻力研究

纤维暂堵模型用来模拟纤维暂堵堵剂剂注注入地层的过程, 国外基于此项技术的的实实验验研究表明, 纤维暂堵剂用量、暂堵液液流流变变性、流速、裂缝几何特征等会影响纤纤维维暂暂堵效果, 其影响效果见表1, 实验结果果表表征征纤维暂堵转向过程分为以下三步:

(1) 随着酸液注入地层, 在没有有纤纤维维影响下, 溶孔及裂缝自转向能力提高高11;;

(2) 当纤维注入量超过一定体体积积之之后, 孔隙、裂缝中集聚纤维, 逐渐形成纤维滤饼;

(3) 随着纤维滤饼在地层中的发展, 地层流动阻力增加。

依据国内外纤维暂堵机理研究, 采用发展的表皮模型来表示地层中纤维暂堵所产生的流动阻力。基于暂堵液体系在井筒及地层中的流动过程, 定义纤维暂堵形成的总表皮为S, 为了更好的理解各个过程对总表皮的贡献情况, 定义S=S1+S2。

3.1 S1计算

S1为暂堵液体系从井筒流入射孔孔眼过程中形成的附加阻力产生的表皮, 式1可可11以精确表示S1。

公式中, K0为地层原始渗透率, KC为固井水泥环处纤维滤饼的渗透率, h1为水泥环处纤维滤饼厚度, 为射孔密度, 为射孔孔眼半径。

3.2 S2计算

S2为纤维暂堵液流经射孔孔眼及从射孔孔眼到地层附近所形成的附加阻力产生的表皮。计算此表皮需要分别计算在射孔孔眼内部的附加压力损失△FZ1及从射孔孔眼到地层内部的附加压力损△失FZ2。

3.2.1 射孔孔眼内部的附加阻力损失计算

令一般流体通过射孔孔眼产生的沿程压力损失为P1, 根据流体力学中的泊肃叶方程推导可得:

在存在纤维暂堵的情况下, 通过射孔孔眼产生的沿程压力损失为P2, 根据同样方式可得:

3.2.2 射孔孔眼到地层内部的附加阻力损失计算

在纤维暂堵体系深入地层深度较浅的情况下, 假设纤维暂堵液从射孔孔眼深入到地层内部的流动为平面径向流。通过前人对渗流阻力的研究基础, 利用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得到渗流阻力计算模型, 分析计算可知, 单位长度地层对流体流动产生的最大阻流加速度为:

式中, ρ为纤维暂堵液体系密度, 设k1为地层渗透率, k2为纤维暂堵后地层渗透率, k1

则由于纤维暂堵剂的存在, 沿射孔孔眼延伸方向单位长度地层流动附加阻力增加量为:

因此, 从射孔孔眼到地层内部的附加阻力增加量为:

考虑有表皮影响的平面径向流公式, 纤维暂堵形成的低渗透阻流带造成单位长度上的附加压力损失为:

在流经射孔孔眼直到地层两部分流动过程中, ∆Fz1+∆Fz2可等效为∆P即

由此可得, 纤维暂堵形成的附加阻力总和由总表皮表示即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描述纤维暂堵转向数学模型, 只有经过不断的室内修改, 现场应用, 模型才能不断完善。对纤维暂堵室内试验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认识纤维物性参数, 地层参数等对暂堵效果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完善模型, 才能编制实用软件指导现场应用。

摘要:纤维暂堵转向技术就是通过使用可降解的人造纤维暂堵剂临时封堵天然裂缝强制流体转向以最大限度沟通储集体, 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单井产量。纤维暂堵转向机理研究中, 将纤维暂堵形成的附加阻力按表皮方式添加至流动方程中, 纤维暂堵形成的总表皮可分解为两部分。

关键词:纤维转向,流动附加阻力,总表皮

参考文献

[1]穆海朋.钻井中封堵漏层和水层的理论研究及新型堵剂的研制[J].中国石油大学, 2009, (04)

[2]孙刚.碳酸盐岩储层纤维暂堵转向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 (1)

形成模型论文 第5篇

1.1 知识转化与核心能力形成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资本是核心能力形成的源泉, 而知识管理是核心能力培育的重要手段[1,2,3]。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既是知识初级管理活动的终点和目标, 又是知识高级管理活动的起点和基础, 在知识价值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中枢性作用。因此, 知识转化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领域。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创立了经典的SECI模型, 在知识转化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为知识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4,5]。本文以SECI模型为平台, 结合于我国企业知识转化的现实性实践活动, 全方位地探讨知识转化的机理, 剖析其在核心能力形成中的激励性作用, 实现知识转化与核心能力形成传导模型设计的微观理论分析。

1.2 SECI模型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广孝在扩展了Polanyi知识分类的基础上, 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形式进一步细化, 提出了组织知识创新动态理论, 全面描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模式, 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其理论在西方知识管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Nonaka在SECI模型中将知识状态之间的转化分为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主体通过共享经历、交流经验、讨论想法和见解等社会化的手段, 隐性知识得以交流;显形化是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主体通过隐喻、类比和模型等方式, 将隐性知识用明晰的概念和语言表达出来;组合化是指显形知识到显形知识的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主体通过文件、会议、电话会谈或电子交流等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 将各种显性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内隐化是指显形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运行中通过组合化产生的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和消化, 并升华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即员工通过学习新的显性知识, 结合“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形式实现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SECI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现实性的知识转化是多源多宿的网络式结构, 而Nonaka只强调了其中的局部线性结构;其次, SECI模型的四阶段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只是各阶段的主导功能在不同知识环境下的表现形式不同, 而Nonaka只强调了显性化与隐性化两阶段的特殊地位。再次, SECI模型在本质上是一种现象的描述, 缺乏对知识转化动因、激励、突变等过程要素的探讨。最后, SECI模型也没有将知识转化的情景因素融入研究框架, 所以Nonaka在1995年又提出了知识“场”理论。本文的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分析全方位地突破了SECI模型的局限性, 将知识转化分析引入了更为广阔的实践领域。

1.3 核心能力形成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兴起源于传统战略理论的不足。Porter的第四代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是将结构行为绩效 (S-C-P) 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 偏重于企业外部战略环境的分析, 缺少企业内部能力、绩效、成本、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分析。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 企业的竞争远远超过Porter的五力模型范围, 因此能较完美地将企业内外因素分析融于一体。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经济学起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马歇尔的古典企业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学起源是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资源理论。由于起源的多重性而导致核心竞争力流派的多样性[6,7,8]。由文献[9,10,11,12]可知, 核心能力大致可分解为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市场能力、核心整合能力四个构成要素。

核心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对技术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核心市场能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与各市场主体之间发生市场关系时的认知与反应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对管理客体的开发、组织、处理、沟通和整合的能力。整合能力是指将上述三种企业能力整合成核心能力的能力, 即管理核心能力的能力。也就是说, 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知识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 进行优化配置, 创造性整合到自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去, 形成企业的现实生产力。

因此, 核心能力形成相应地分为四个构成要素:核心技术能力形成、核心市场能力形成、核心管理能力形成、核心整合能力形成。核心能力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而核心能力形成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是指单位时间内核心能力的变化量, 即核心能力变量对时间的导数。对于测度知识转化绩效而言, 核心能力形成比核心能力更具有合理性。

2 模型需求分析

2.1 社会化与核心竞争力形成

社会化是指组织内部各主体之间通过共享经历而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 而获得隐性知识的关键方式是观察、模仿和实践, 而不是语言。Nonaka认为:员工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是企业组织知识形成的最终基础, 也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源头。Collins和Lam (1993) 将社会化后组织知识中为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知识定义为“体化知识”, 体化知识是一种只有和事件相联系时才有实际意义的特殊知识, 它的产生和应用混为一体, 不需要有意识的计划, 具有较强的自发性。社会化过程提高了企业隐性知识的总量与质量, 表现在个人、团队、组织三个方面。

社会化过程提高了个人的隐性知识总量和质量。社会化过程使技术人员通过模仿、深度会谈、强度思考等方式提高了内在的设计、开发技能, 调整并改善了思维定势, 使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得到脱胎换骨式的升华。社会化过程使市场人员从他人处获取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市场经验, 同时也激化其对催生销售团队过去辉煌的一系列市场措施的领悟, 使市场人员对市场前景、容量、趋势变迁具有更加敏锐的判断。社会化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生产人员的技能, 使其能够灵活地解决生产中的异常问题, 加深对设备性能的了解, 将潜性生产诀窍成功地转化为常规思维。曾对我国传统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的“师徒传帮带”模式是典型的知识社会化过程, 企业中常见的“在职培训”也属于知识社会化模式。社会化过程使管理人员从他人、自己与团队的成功与挫败中吸取经验, 既增强全局统控能力又可以使微观业务流程高度协调, 使管理直觉更趋于现实化。同时社会化过程使管理人员更有效地引进和实施先进管理方法与工具, 将前沿管理思想与理念成功地融入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中。

社会化过程提高了团队与组织的隐性知识总量和质量。首先, 在社会化过程中, 团队与组织的运作能力得到提高, 环境适应性能得到改善, 内部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 使团队和组织变得更有弹性,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管理。其次, 社会化过程使企业信息系统 (MIS、ERP、CRM等) 的应用效率等到提高、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增强、全体人员更善于思考、组织学习初见成效、决策层更善于总结和反思、员工心理契约更加成熟, 共同愿景和共同构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最后, 社会化过程使先进人物的事迹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企业荣誉与传统对员工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团队精神或集体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总之, 社会化促进了团队与组织内生性潜能的积累与增长, 使其运行效率产生质的飞跃。

根据分析结果, 可提出如下假设:

H1a:知识社会化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1b:知识社会化对企业核心管理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1c:知识社会化对企业核心市场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1d:知识社会化对企业核心整合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2.2 外显化与核心竞争力形成

外显化是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语言、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的过程, 其主要转化方式有隐喻、类比、概念、模型等。Nonaka认为, 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Collins和Lam (1993) 将外显化后组织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定义为“编码知识”。编码知识在编码之后以格式化的形式储存于组织的规章程序之中, 通过符号和标识进行传递, 倾向于使组织产生可预测的行为与结果, 使组织控制更为便利。由于不能获取和保留个人的隐性技能, 编码知识有简单化的特点。外显化过程提高了企业显性知识的总量和质量, 其结果表现在个人、团队、组织三个方面。

首先, 个人的显性知识总量与质量在外显化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外显化过程中, 技术人员能够将自己与团队的技术要领、创新方式等隐性技能以易于接受方领悟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内容大部分以格式化文档的形式承载, 只是少部分以口语形式传播。这一过程是丰富企业数据库与知识库的关键一步, 同时对生产过程也具有至关重要的连锁效应。外显化过程中, 市场人员能从别人的心得体会中得到启示, 在分析公司营销经典案例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并且愿意将自己的市场拓展经验、诀窍、要领转告团队其他成员。其结果是每一位市场人员都能较好地提升对市场动态变化趋势的审视能力, 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外显化过程使管理人员能够更精确地把握公司前沿动向, 从公司数据库中提炼出第一手翔实数据, 为顺利地激活管理要素并削弱管理障碍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工具。外显化过程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开诚布公、开放心智模式, 虚心学习对方的强势管理能力, 完善圣吉博士所倡导的系统思考能力。外显化过程可以使生产人员加强对生产规章制度的理解, 实施相互督促与警示, 从深层次对生产流程形成全方位的把握与认识, 将本岗位的操作章程精细化与明确化, 形成实用性更强的使用手册和操作指南, 同时也使公司决议与团队指示更易在基层操作人员中得到贯彻执行, 使生产工作进入持续良性循环状态。

外显化过程提高了企业显性知识的总量和质量。首先, 外显化使企业数据库建设与资料库建设更完善、决策层决策信息更充分、组织学习的效果更明显, 实现企业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的融合式交流, 提高了复杂环境下企业的柔性变迁能力。其次, 外显化使优秀的组织传统与经验被以规范的形式固定和展示, 先进团队的事迹在组织内被宣传, 组织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被重新修订, 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被优化, 管理与技术专家的技能与诀窍被强化实施与推广, 组织结构与公司制度显示出更强的现实性与合理性, 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充实。最后, 社会化使企业的职工培训制度更加完善, 组织激励机制更加公平与合理、领导决策更加民主化。

根据分析结果, 可提出如下假设:

H2a:知识外显化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2b:知识外显化对企业核心管理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2c:知识外显化对企业核心市场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2d:知识外显化对企业核心整合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2.3 组合化与核心竞争力形成

Collins和Lam (1993) 将组合化后个人所掌握的显性知识定义为“脑内知识”。脑内知识依赖于个人的概念技能和认知能力, 是正规的、抽象的或理论的知识。知识组合化过程促进了显性知识的重新组合与优化, 在增加了企业显性知识总量的同时, 也使企业的显性知识发生质变,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值, 表现在个人、团队与组织三个方面。

组合化提高了个人显性知识的总量和质量。组合化丰富了技术人员用以相互交流、探讨、学习的资料和数据, 为技术人员的自我超越提供了平台与切入点。此过程可以使技术人员获取他人与团队、组织的成熟模型、方案、设计报告, 在短时间内扩充自身的技术视野, 为技术越变创造条件。组合化过程使市场人员在轻松愉快的交谈环境中相互获取更多的最新市场信息, 也可以从公司的销售数据、报表等统计资料中对产品市场形成全方位的认识, 同时将自己的业务记录置于统一信息管理框架之下。组合化过程可以使管理人员对近距离的管理资料、档案、规则等进行重新编排和分类, 使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和条理化, 同时促使管理人员有意识地在分管部门进行数据收集, 增加可控信息总量。在组合化过程中, 生产人员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生产规则、章程的认识, 自觉地提升执行力度, 使生产关系更加透明化, 增强生产过程的协调性与灵活性。

组合化过程提高了企业显性知识的总量和质量。首先, 组合化能够促进技术、经验与知识的交流, 成员之间实现坦率、真诚、友好的沟通, 削弱团队间与成员间隔阂, 增强组织与团队的透明度, 为实现组织扁平化结构并增强组织运作效率提供基础设施。其次, 组合化能够有效地消除团队文化障碍, 增强团队间的信任度, 提升团队近距离协作能力, 使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强、企业的规章制度得到有效修订、技术规范得到合理改进、库存管理更加科学、企业的资料库得到进一步丰富。最后, 组合化有利于营造组织的民主气氛, 使企业文化建设更活跃, 信息系统的应用效率明显上升, 决策层更加众志成城, 企业层级关系更加透明, 决策层的决议与精神更容易得到贯彻执行。

根据分析结果, 可提出如下假设:

H3a:知识组合化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3b:知识组合化对企业核心管理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3c:知识组合化对企业核心市场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3d:知识组合化对企业核心整合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2.4 内隐化与核心竞争力形成

内隐化是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让组合化过程所产生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员工消化和吸收, 升华为个人和组织的隐性知识。Collins和Lam (1993) 将内隐化过程后所形成的组织隐性知识定义为“嵌入知识”。嵌入知识储存于组织的日常事务与行为模式当中, 是存于组织层面的隐性知识, 它基于组织成员对企业价值文化的共同信仰和追求、根植于组织内的团体行为与理念之中, 可以支持组织在规制缺失的情况下支持组织进行复杂的互动活动。知识内隐化的结果是增加了组织隐性知识的总量, 包括个人、团队、组织三个方面。

个人隐性知识总量和质量在社会化过程中得到提高。技术人员在会议、培训、报告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产品开发技能, 更加务实地实现有效产品开发, 为社会化阶段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寻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着力点, 暂时剥离非即时有效知识, 集中全力于公司产品高度相关的技术活动范围, 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身隐性知识的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 市场人员能够从公司的产品数据库中获取全面、翔实的资料, 进而形成与优化对市场活动的全方位综合观测与判断能力, 修正与弥补社会化过程中的思维偏差, 较准确地识别出销售网络中的障碍要素, 成功地维持与巩固销售渠道的稳健性。内隐化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从杂乱的公司数据与信息中挖掘出有益于净化自身管理能力的结果, 调整管理方向与力度, 使管理行为与公司长期战略相一致, 弥补了社会化阶段即兴判断的不足。同时, 管理人员能够广纳众议、博纳百家之长, 修正自身管理行为定势, 运用深度反省与自我批评, 使管理能力精益求精。内隐化过程使生产人员更加贴切地领会公司精神与宗旨, 将优秀公司文化转化为个人信念, 自发产生对团队英雄人物的崇拜, 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融于同一思维系统。内隐化与社会化对生产人员隐性知识的生成功能是互补的, 激励生产人员由“外部人”向“内部人”转化, 最终变为名副其实的“公司人”。

内隐化过程提高了企业隐性知识的总量和质量。正如Nonaka所强调, 团队与组织的隐性知识, 即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 主要形成于这一转化阶段。这一过程在企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首先, 在这一过程中, 组织与团队能够摈弃与超越传统思维模式, 团队精神得到充分发扬、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得到改进、组织的市场应变能力更强。组织性能经过实践的锤炼与改造而使组织柔性得到进一步扩张。其次, 内隐化过程使信息系统和功能得到合理升级与扩展, 决策层更具有活力、决策效率得到提高, 绩效考核系统得到进一步优化, 团队创新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愈益成熟。最后, 在内隐化过程中, 中坚人物的壮举真正被公司大部分员工所诚服而转化为企业精神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得到升华、企业行为更加理性化、企业资料库与数据库的信息传播功能增加。

根据分析结果, 可提出如下假设:

H4a:知识内隐化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4b:知识内隐化对企业核心管理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4c:知识内隐化对企业核心市场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4d:知识内隐化对企业核心整合能力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2.5 需求分析的简短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知, 对个人而言, 有两种方式提升其隐性知识总量与质量:社会化与内隐化, 同时也有两种方式提升其隐性知识的总量与质量:外显化与组合化。社会化与内隐化对于提升技术人员技术开发与设计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外显化与组合化起到辅助作用;组合化与内隐化对提升市场人员的市场开发能力具有主导作用, 而社会化和外显化起到辅助作用;外显化与组合化对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具有主导作用, 而社会化和内隐化具有辅助作用;组合化对于提高生产人员的生产能力具有主导作用, 而社会化、外显化、内隐化具有辅助作用。

对于团队和组织而言, 社会化和内隐化提升了其隐性知识的总量和质量, 外显化和组合化提升了其显性知识的总量和质量。知识转化对于团队与组织的总体效应是: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总量、优化了组织结构、强化了有利于企业高效运行的规则与条例、提高了领导层的决策效率、促进了员工的创新精神、实现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流程再造。总之, 团队与组织能力在知识转化中再生、成长与壮大, 团队精神与组织文化在知识转化中经受风霜洗礼, 知识转化催生了团队脱胎换骨式的循环超越, 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孕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3 模型确立

设知识社会化为ξ1、知识外显化为ξ2、知识组合化为ξ3、知识内隐化为ξ4, 同时设核心技术能力形成为η1、核心管理能力形成为η2、核心市场能力形成为η3、核心整合能力形成为η4, 根据模型需求分析内容, 可得如下假设条件集合:

根据上述假设得出以下结构方程模型:

4 模型意义

知识理论研究现在已进入第五阶段, 即知识管理与核心能力之间相关性的实证阶段, 也就是对企业现实性知识活动在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管理绩效方面进行经验性检验。其研究特征有两点:一是在知识管理模型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的实际数据, 运用各种统计方法 (以结构方程模型为主) , 对知识活动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二是将知识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之中, 深入剖析知识管理在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微观传导机制。这两方面特征形成了完整的知识实证模型。

然而, 知识实证研究目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 缺乏反映知识活动在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绩效生成的本质性模型。现有的研究成果尽管从知识管理的诸多方面建立了实证模型, 但没有深刻地揭示出知识管理的要点知识转化的功能性作用[13,14,15]。 (2) 缺乏合理性的知识行为分析。模型的检验必须涉及到数据的收集, 数据收集以题项设计为基础, 而知识活动的题项设计必须以企业实际的知识活动为依据。而目前的数据收集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将非知识性企业活动牵强附会地纳入知识行为, 或者将显著性较弱的知识活动引入设计模型, 其结果必然为实证结论带来一定程度的偏差[17,18,19]。

本模型设计及过程分析弥补了上述两方面的不足, 对于知识实证理论的拓展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摘要:目前知识研究的热点领域是知识管理绩效的实证研究与知识活动微观机理的剖析, 而合理的知识转化传导机制模型的构建是将目前知识研究推向更深层次的基础平台, 为实证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形成模型论文 第6篇

案例“零指数幂”的形成过程

“零指数幂”就是指数为零的幂的运算.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很多教师都是注重让学生记住公式, 公式不过是些字母和数字, 要记住也不算难, 但学生却不理解“为什么”.公式可以算是一种“规定”, 为什么“规定”是这样, 我认为教师应把这个过程充分展开, 让学生理解和领悟这种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来设计一系列合理的探究活动.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一、提出猜想

在对零指数幂提出猜想的时候, 我们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提示, 假设20=1.零指数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还要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力求体现这一猜想的合理性.在这个阶段, 可以让学生动手计算22÷22, 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 可以把这个式子当成一个普通的除法计算.因为被除数与除数相等, 所以商为1, 也就是22÷22=1;但如果把这个算式当成是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来计算, 由底数不变, 指数相减可得:22÷22=22-2=20.

再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对学生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算式用不同的方式计算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这两个不同的结果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同学生通过对比, 得到了猜想的结果, 同时满足这样两种不同的运算方式, 被除数的指数等于除数的指数, 还可以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进行计算, 就应该有20=1.

二、质疑猜想

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究得出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质疑, 质疑是为了从正面或侧面来再次感受这个猜想是否合理.教师可以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创设适当的情境,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 从实际的意义来感受这个猜想的合理性.

如:细胞的分裂是不断进行的, 通常1个细胞可以分裂成2个细胞.那么, 假设1个细胞每次可以分裂出2个细胞, 那么经过第二次分裂, 就有4个细胞, 第三次分裂后就有8个细胞.照这样的规律, 我们可以推算出多次分裂之后的细胞数量.以1个细胞为例, 如果用n来表示分裂的次数, 那么用式子表示细胞数就是2n, 当n=1, n=2, 时, 21=2, 22=4, 23=8, 细胞数是成倍增长的.现在问:当细胞没有分裂时, 一共有多少个?没有分裂的时候就是0次分裂, 那么n=0, 按照式子2n来计算细胞数就是20, 而我们又知道, 如果1个细胞没有进行分裂时, 还是只有1个细胞.也就是20=1.

像这样通过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再进一步探索, 学生对这个猜想的合理性也进一步得到了确认, 认同了20=1这样一个规定.同时, 再把这样的一个具体的例子抽象出来, 就可以得到概念a0=1 (a≠0) .

三、验证猜想

最后是通过验证来证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通过验证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和概念.比如可以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验证, a2÷a0=a2-0=a2, a2a0=a2+0=a2;还可以根据零指数幂的概念进行运算:a2÷a0=a2÷1=a2.

通过验证的过程, 学生对于零指数幂这个规定或者说是这个概念都有了非常透彻的理解和掌握, 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非常清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猜想、质疑、证明这三个阶段, 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到位.像这样的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发展, 在矛盾和冲突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扩充.

在教学中, 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也都会涉及.但这个过程到底要多深入, 很多教师却没有一个标准, 在课堂上只是很形式地把过程推算和演绎一遍,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式过程, 这里的程度是“了解”, 对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做过高的要求, 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注重.这也是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概念、定义等, 很多教师都会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也多于采取灌输的形式, 学生对概念只是死记硬背.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特别是基础知识, 那么在基础知识上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加容易地找到相应的数学模型.如果不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就会显得更加难.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 过程式的教学是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不断探求一些有益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特别是对于一些综合应用类的题目, 常常会涉及有关数学模型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建立一个问题模型, 把实际的问题转化成数学的问题, 在数学知识结构中寻找到模型, 根据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阮洪涛, 熊传法.数学教学中解题思维能力培养例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3 (1) .

[2]吕霞, 赵寿祥.中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探究[J].科技信息, 2013 (2) .

浅谈模型在物理学理论形成中的意义 第7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学科,而实际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一般都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许多因素。舍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从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就叫构建模型。构建模型是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这里的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是重要的抽象方法之一,它对于物理学以至其它学科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建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1 还原论的基本内涵

在哲学领域,还原论 (reductionism) 一词最早出现在1951年,当时威拉德冯奥曼蒯因用它来标记逻辑经验主义的信条[2]。一般还原论的思想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之上,即“表面上不同种类的存在物或特性是同一的。它声称某一种类的东西能够用与它们同一的更为基本的存在物或特性类型来解释[3]。”而就建立统一科学的纲领而言,其所依据的还原论的前提就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可以用另一种更为基本的科学理论来进行系统的解释,或者复合体的定律可以还原为关于构成复合体的部分定律。正如内格尔所说:“还原的目标是要表明,次级学科的定律和一般原理只是初级学科的假定逻辑结果[3]。”由此可见,所谓还原的对象既可以指物理世界中的存在物,也可以指人类所创造的知识体系,因而存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还原论,即本体论上的还原论和认识论或方法论上的还原论。

本体论上的还原论以物质世界的本体“同一性”为前提,认为各种物质形态归根到底可以约化为一个最基本的层次,并从支配这一基本层次的物理规律出发来解释更高层次的规律。具体地说,本体论上的还原论包含了以下一些基本主张: (1) 无演化性。物质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还原中不存在时间的演化维度,即在还原的过程中不考虑时间的不可逆性。这样,系统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涌现等现象就被抹去了; (2) 可分解性。在还原过程中潜在的假设是同类事物或非同类事物可以分解为更为基本的组分或元素,而在分解的过程中原有信息不会丢失; (3) 线性因果关系。处于还原过程中的事物间只存在线性的因果关系,因此某事物的变化只引起另一事物量方面的变化; (4) 叠加原理。就是说,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只是其各个部分的功能的线性组合。

方法论上的还原则是针对科学知识体系而言,主要指在理论或学科之间的还原。这类还原一般可以分为同类还原和非同类还原。同类还原 (同种类的减少) 指的是:被还原的理论是还原理论的一部分,同种类的理论最终达到统一,例如把牛顿力学看作是相对论的特例。非同类还原 (不相同类的减少) 指的是:被还原的理论和还原的理论分析覆盖了不同的现象领域[2],例如化学还原为物理学。在非同类还原中,通常次级理论中包含了在基本理论中不存在的术语,而逻辑演绎不能制造出一个在前提中不存在的新术语。因此在还原的过程中必须架构起学科间的桥梁,即创立学科间的对应规则。认识论或方法论上的还原论提倡从理论的基本规律出发的严格的自上而下的演绎法,用单一视角来建立、描述和解释不同组织层次上的现象的大统一理论,从而达到统一科学的目标。

模型在自然辩证法上与原型相对,是研究对象的替代物。原型即客观存在的对象客体。模型则是与具有原型相似特征的替代物,是系统或过程的简化,是抽象和类比的表示。物理学模型能描述出事物实体或社会经济现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规律,是一种定量的抽象和概括。物理学模型既是物理学理想化方法之一,又是推动物理学理论发展的主动力。

2 物理学模型的特点

2.1 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物理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然而建立的模型本身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2.2 科学性与假定性的统一

物理学模型的形成是以科学事实为依据,经过严格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它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性。

2.3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模型就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现象的分解,利用我们考究得来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索,略去非主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自然现象”。因此,建立什么样的物理学模型不是以外貌的相似为依据,同一客体, 研究问题性质不同,其建立的物理学模型也不同。

3 模型在物理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

3.1 物理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建立和完善物理学模型的过程

在物理学活动中, 从宏观天体的运行到微观原子、分子的运动,不用模型来分析, 很难从理论上去认识。可以说,不掌握物理模型的方法,就达不到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形象化的模型具有较为实在的特征,能够将不可见的微观机理转化为可见的线条和图像,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或庞大的事物呈现在小小的纸上。因此,它们可以以实物系统的替代物身份进入人们的思维世界,成为人们“内视觉”的直接审查对象。爱因斯坦明确表示:“写下来的词语或说出来的语言在我们的思维机理里,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似乎可以用来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实体是一些能够随意的’使之再现,并且结合起来的符号和多少有点清晰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化的物理模型既是一种阶段性的认识成果,也是研究者从事进一步探索的工具。

3.2 模型为物理学理论从现象走向理论架起了桥梁

物理模型一般都是理想模。理想模型是在理想系统和状态下运用抽象方法得到的,但对人们了解和把握现实原型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却是必不可少的。在科学研究中,人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同“理想客体”和“理想系统”打交道的。理想客体是人们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运用抽象方法对现实客体的性质进行简化、纯化而得到的,它夸张、强调实体的某一特征,同时又完全舍弃了它另外的一些特征,这是探索规律的重要步骤,需要重视。理想系统是人们在研究一类具体经验问题时,为了减少解题碰到的技术困难,用抽象和想象的方法对现实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化而得到的。这个抽象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直接将现实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近似处理为理想客体,如卡诺热机的热循环过程;另一种方式是引入一系列假定,把现实系统某些不重要的或由于理论上和技术上的限制还无法加以考虑的影响因素排除在研究的范围外,从而得到一个相对简单的、定义明确的系统。

3.3 模型的更新变化拓展了人们的认识范围

正如人们所知, 牛顿的时空模型是客观存在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绝对静止的空间。这种空间与物质的东西没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这就是欧几里德空间, 这种模型对物理的研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现象揭示了它的局限性。随后,在麦克斯韦、洛伦兹、爱因斯坦等一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构造了新的时空模型相对论模型。1905年,爱因斯坦的导师赫而曼闵可夫司基在《空间与时间》的报告中,指出了第4坐标,对爱因斯坦的时空模型给予了完善,从而使新的时空模型在宏观和微观的科学领域大显身手,让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刻。

3.4 模型促进了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模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促进了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在16世纪把发现的最小粒子称为原子,后来汤姆逊发现了原子内还有电子 (阴极射线) ,为了能解释电中性,他构造了汉堡式的汤姆逊原子模型。其后卢瑟福在用Q粒子轰击硼的实验中发现了部分Q粒子有大偏角偏转和折回现象,该现象是汤姆逊原子模型无法解释的。为了能解释这一现象 (也包含电中性) ,卢瑟福构造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后来发现这一模型与光谱矛盾。玻尔便引入了定态 (量子化) 来解释原子的分离光谱,从而形成了玻尔的液滴模型。其后,索末非运用相对论将玻尔的液滴模型轨道修正为椭圆轨道,同时,预测了精细结构的存在。后来,物理学家乌伦背和高德密特进一步提出了电子自旋模型,进而能解释光谱的多重精细结构。为了能更好地描述电子的运动又产生了薛定谔模型等。

3.5 模型为理论的传播起到了纽带作用,为理论付诸实践起到了载体的作用

模型为物理学理论从现象走向理论架起了桥梁,为理论的传播起到了纽带作用,为理论付诸实践起到了载体的作用,渗透并分布在物理学的每个分支学科中。

物理学模型由于其具有研究物理现象、便于总结物理规律和承载知识等功能而在物理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说明物理学模型推动了实验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理论观点。通过对还原论的学习和研究, 对模型和物理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并总结了模型在物理学理论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模型,原型,物理学理论,还原论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2]欧阳莹之, 田宝国, 周亚, 樊瑛译.复杂系统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56, 361, 1O.

[3]尼古拉斯布宁著.于纪元, 陈波, 姜怡等译.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6:863, 6, 55.

[4]林定夷.论科学理论之还原[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0.

形成模型论文范文

形成模型论文范文(精选7篇)形成模型论文 第1篇一、外部环境因素引发招聘风险企业招聘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比如劳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