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吸收影响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吸收影响范文(精选12篇)

吸收影响 第1篇

1 实验部分

1. 1 试剂

石灰石、生料( 实验级) ; 无水乙醇( 分析纯) ; 氧化钙( 分析纯) 。

1. 2 吸收剂制备

( 1) 实验采用200 目( 75 μm) 的筛网取10 ~ 75 μm的氧化钙颗粒为吸收剂A,保存至干燥器内[6]。

( 2) 实验采用马弗炉,坩埚分别盛取处理过的石灰石及生料#1 和生料#2,在常压及分解温度为900 ℃ 下,反应40 min,冷却,称量,计算烧失量,分别制得吸收剂B,吸收剂C和吸收剂D,保存至干燥器内。

( 3) 实验采用高温真空炉,坩埚分别盛取处理过的石灰石及生料#1,称量,加盖,放置于高温真空炉膛中,室温下抽真空( 压力为103Pa) ,以10 ℃ / min升温速率升温至900 ℃ ,保温40 min,冷却,称量,计算烧失量,制得不同钙基吸收剂,分别为吸收剂E和吸收剂F,保存至干燥器内备用。

1. 3 实验方法

( 1) SEM分析

本实验的待测样品为粉末状试样,在样品座上先涂一层导电胶或火棉胶溶液,将试样粉末撒在上面,待导电胶或火棉胶挥发把粉末粘牢后,用吸耳球将表面上未粘住的试样粉末吹去。或在样品座上粘贴一张双面胶带纸,将试样粉末撤在上面,再用吸耳球把未粘住的粉末吹去。也可将粉末制备成悬浮液,滴在样品座上,待溶液挥发,粉末附着在样品座上。试样粉末粘牢在样品座上后,需再镀导电膜,然后才能放在扫描电镜中观察。首先开启稳压器及水循环系统,然后开启扫描电镜控制系统,最后进行样品室放气,将已处理好的待测样品放入样品支架上,当真空度达到要求后,在一定的加速电压下进行微观形貌的观察。

( 2) 孔径( 孔隙度) 分布测定

气体吸附法孔径( 孔隙度) 分布测定利用的是毛细凝聚现象和体积等效代换的原理,即以被测孔中充满的液氮量等效为孔的体积。吸附理论假设孔的形状为圆柱形管状,从而建立毛细凝聚模型。

2 结果与讨论

2. 1 钙基吸收剂SEM表征分析

图1 为不同钙基吸收剂的SEM分析图,由图1 可得出,吸收剂A表面几乎无任何孔隙出现,表面比较密实,原因为吸收剂A表面的孔隙细微,在此条件下观察不到。除吸收剂A外,其它5 种吸收剂表面都能观察到孔隙,石灰石与生料分解时,伴随着CO2气体析出的同时生成新固体Ca O,新固体形成时,具有以下特性: ( 1) 成核在每层的分解面上随机发生。( 2) 在分解过程中的某一位置,可形成固态晶体也可形成孔隙,固态晶体形成位置随机性导致分解过程中孔隙位置也具有随机性。吸收剂C ( 即石灰石在真空炉煅烧后样品) 的表面孔隙已有堵塞,结块现象,原因是分解过程中生成的CO2气体未及时排出,在真空炉降温过程中与生成的Ca O反应,使颗粒表面孔隙堵塞,温度过高使颗粒表面发生烧结,出现结块现象。

2. 2 钙基吸收剂的孔隙特性分析

利用N2吸附法测定不同钙基吸收剂的孔隙特性,结果见图2,由图2( a) 可知,吸收剂B的累积孔比表面积最大,达6 m2/ g,其次是吸收剂D,吸收剂F的累积孔比表面积最小,其值为0. 4 m2/ g,吸收剂C的孔径主要集中在30 ~ 200 nm之间,比其它吸收剂的孔径偏大,原因为烧结作用,烧结使一部分孔消失,同时也使一些小孔合并并成大孔,导致累积孔比表面积减少[7 - 8]。由图2( b) 可知,吸收剂C的累积比孔容积最大,大于0. 025 cm3/ g,吸收剂F的累积比孔容积最小,仅为0. 002 cm3/ g,吸收剂B与吸收剂E的累积比孔容积相差不大,孔径范围也差不多,而吸收剂A与吸收剂D的累积比孔容接近。图2( c) 和( d) 为孔隙分布图,由图2( c) 和( d) 可知,吸收剂B、D、E三者孔径分布呈明显的单峰结构,孔主要分布在1 ~ 10 nm之间,大孔范围内略呈现峰结构,不明显,而吸收剂C有明显的双峰结构,孔主要分布在1 ~ 5 nm和20 ~ 200 nm之间,大孔数量比较多,小孔数量相对较少,从图2( c) 和( d) 还可知,吸收剂C的孔径分布峰值比其它几种吸收剂大好几个数量级,正与图2( b) 相符。总的来说,大孔径是数量多的样品孔比表面积小,比孔容积大; 小孔径数量多,累积孔比表面积大[9 -10]。

采用TGA在700 ℃ 、40% CO2条件下测试不同钙基吸收剂的钙转化率,如图3。由图3 可知,不同钙基吸收剂的碳酸化反应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相似,碳酸化反应基本包括两个阶段,初始反应阶段和产物层扩散控制阶段,不同在于初始反应阶段的反应程度不相同[11],反应10 min时,吸收剂A ~ F的吸收率分别为15% 、45% 、7. 5% 、19% 、28% 和5% ,其中吸收剂B的吸收率最高。反应40 min时吸收剂B的吸收率也最高,可达55% 以上,其次是吸收剂E,其吸收率约为38% ,同一时间,吸收率最低的为吸收剂F和吸收剂C,不足10% ,其次为吸收剂A,其吸收率不到20% 。原因为吸收剂B颗粒表面有大量孔隙,孔隙分布均匀,且累积孔比表面积比其他钙基吸收剂大,有利于CO2气体的扩散[12]。由此可见颗粒分散性好,孔隙分布均匀且累积孔比表面积大的吸收剂吸收率高,累积孔比表面积小吸收率就低,累积比孔容积大的吸收剂吸收效果未必好。吸收剂C和吸收剂F吸收效果最差,是因为煅烧过程中其表面的孔隙已有部分被堵塞以及表面发生烧结作用,影响其吸收率[13 - 14]。

3 结论

颗粒分散性好,孔隙分布均匀且累积孔比表面积大的吸收剂吸收率高,累积孔比表面积小吸收率就低,累积比孔容积大的吸收剂吸收效果不一定就好。总之,吸收剂微观结构对吸收剂吸收率是有较大影响的,即小孔径数量多,比孔容积大,累积比表面积大的吸收剂颗粒的吸收效果更好。

摘要:通过马沸炉煅烧石灰石和生料的方法得到各种成分,形貌,结构不同的氧化钙基二氧化碳吸收剂,将制得的氧化钙基进行电镜分析、孔隙度分布测定、二氧化碳吸收剂进行颗粒孔隙特性与其二氧化碳吸收率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吸收剂微观结构即颗粒孔隙特性对吸收剂的吸收率有重要影响,即具有大量小孔径,比孔容积大,累积比表面积大的吸收剂颗粒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

吃饭时间过长影响营养吸收 第2篇

中国营养协会日前和德国农业产品协会展开合作,共同致力于帮助两国人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花20分钟享受完一顿饭对下列几种人简直是一种奢侈:为了减肥,晚饭随便凑合;满脑子工作,午饭扒拉两口;晚睡晚起,早餐撇在一边

中国营养学会和德国农业产品协会在共同编写的《合理膳食10条建议》中指出,每餐享用的时间最好在20分钟。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贾健斌副研究员说,吃得太快,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颗粒较大的饭菜容易伤害食管黏膜和胃。

养生讲究细嚼慢咽,但太慢了也有弊端,因为消化酶一般在十几分钟内达到高峰,此时是消化食物的最佳时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另外,如果吃的是高油脂食物,吃饭时间一长,受到脂肪刺激,胆汁就会从胆囊排放到肠内来消化食物。胆汁的量是有限的,脂肪若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就会堆积下来。

而且,用餐20分钟后身体就有了饱足感,不会因为吃得太快或太慢而引起身体发胖。

当然,朋友聚会难免吃得时间长,偶尔为之无所谓,但不要成为经常中德专家还建议:烹调蔬菜时,要完整地清洗,因为维生素对水也很敏感,切碎后洗维生素就会流失。在烹调时能整做的蔬菜就不要切碎。另外,维生素最怕见光、氧气、热和水,因此贮藏蔬菜、水果和土豆时,要放在阴凉处。

中德营养专家合理膳食的.10条建议

1.不该有任何的挑食,甚至要为“零食”留出空间。

2.每天五份蔬菜和水果。

3.合理饮水。

4.(粗粮)膳食纤维素促进消化。

5、伤害营养素的贮藏和烹饪。

6.调料应多变花样,可以使用新鲜草类食物和调味品。

7.有选择性地摄入脂肪,推荐食用高质量的植物油,每天25克为宜。

8.少吃多餐。

胃酸缺乏会影响钙吸收 第3篇

由于老年人机体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消化系统的衰退,使老年人胃酸缺乏发生率达20%~60%,表现为营养摄取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黏膜萎缩是影响胃酸分泌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胃酸缺乏可造成钙的解离和摄取明显低于青壮年。因此,老年人采取正确的补钙方法、选择合适的钙制剂尤为重要。

目前市场上的补钙药较多,大致可分为无机钙制剂和有机钙制剂两类。老年患者选择时不应片面选择元素钙含量高的无机鈣。如碳酸钙的元素钙含量高达40%,但其水溶性低,在胃酸缺乏的环境下,崩解速度慢,解离不完全,极易引起胃肠道刺激症状,对老年患者极为不利。老年人应首选水溶性好的有机钙制剂,如氨基酸螯合钙、枸橼酸钙、葡萄糖酸钙、醋酸钙、乳酸钙等。由于它们受胃酸影响小,更适合老年患者选用。

另外,钙制剂本身的结构及制剂工艺等因素对钙剂的吸收也有很大影响。如超微粉化碳酸钙制剂和氨基酸钙制剂,就属生物利用度较高的钙剂。螯合钙就是利用螯合技术将单体钙络合在一起,缓慢地释放出钙离子,增加钙的吸收率。相比而言,单体钙的吸收高峰会导致血液钙离子浓度迅速升高,经肾脏代谢排出,会给肾脏带来一定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老年患者胃酸缺乏,口服钙制剂一般应在两餐之间或饭后服用,以减少胃部不适。此外,食物的刺激会使胃酸分泌增加,促进钙制剂的解离。必要时,也可用枸橼酸、苹果酸等酸性果汁送服,以提高胃酸的酸度。再有,维生素D有促进胃肠道对钙的摄取、骨矿化、骨形成,加强肾脏对钙的重吸收,防止肾结石的发生和调解血钙水平等功能。所以,老年人补钙时,应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以使钙能最大限度地被机体利用。

过量饮酒是首要病因/宁哲

在男性中,约有一半的骨质疏松症可以找到明确原因,其中过量饮酒、内源性或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过量、性腺功能减退占前三位。男性骨质疏松症有15%~20%与过量饮酒有关。在脊柱有骨质疏松改变的男性中,15%~20%有血清雄激素水平和受体水平的降低。在因前列腺癌而进行去势治疗的患者中,骨折风险也大幅度增加。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常可出现糖尿病病足或肩关节等部位的病变。由于长期和慢性的血管神经病变,肢体感觉减退,在出现局限性的骨质疏松甚至病变部位骨折时常无明显症状,故不易引起重视或为体检时偶然发现。

男性比女性好发骨折/钱国庆

据统计,在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中有约13%的男性可出现骨质疏松(女性为40%),但骨质疏松相关骨折的发生率均为15%,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男性更易罹患骨折。骨折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椎骨9尤其是胸腰椎)、腕部、髋部多见,其中约1/3与骨质疏松相关的股骨近端骨折发生于男性,而与之相关的死亡率,男性却较女性高2~3倍。在曾经发生过髋部骨折的男性患者中,约有80%不能恢复到骨折前的功能状态,且超过50%的男性髋部骨折患者需要专门的康复治疗。

与女性相比,在大于65岁的人群中椎体骨折更常发生于男性,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椎体的压缩性改变。与女性椎体骨折发生比较隐匿不同,在男性中常可追溯到明显的外伤病史。

正畸拔牙对牙根吸收的影响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正畸,牙根吸收,拔牙,全口曲面断层片

近年来, 正畸矫治技术得到了不断的进步, 而且,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于矫治效果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

另外, 牙齿矫治后的牙根吸收问题影响患者牙的长期健康稳定, 因此越来越多的正畸医师开始关注牙根吸收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基于此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拔牙因素对牙根吸收的影响, 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筛选108例近5年来在安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矫治的病例, 其中拔牙54例, 非拔牙54例。年龄均<18岁, 平均14.3岁。患者纳入标准: (1) 初次接受正畸治疗。 (2) 非拔牙组为中度拥挤以内的骨性一类患者。 (3) 拔牙组为轻度拥挤伴前突, 拔除4颗前磨牙, 直丝弓矫治。 (4) 治疗前后清晰可辨的全口曲面断层片。

研究方法:以Levander和Malmgren根吸收分级法作为牙根吸收程度的评定标准[1], 将牙根吸收指数分为0~4: (1) 0:完整的根尖, 无可辨侵蚀; (2) 1:明显多个顶尖, 不规则牙根; (3) 2:牙根有小的吸收, 但不超过根长的1/5; (4) 3:明显吸收, 占根长的1/5~1/3; (5) 4:重度吸收, 超过根长的1/3;牙根吸收等级=治疗后牙根吸收指数-治疗前牙根吸收指数。计算牙根吸收程度值:计算6组牙位 (上颌中切牙组、上颌侧切牙组、上颌尖牙组、下颌中切牙组、下颌侧切牙组、下颌尖牙组) 牙根吸收指数均值的增加量, 牙根吸收指数均值的增加量=治疗前牙根吸收指数之和/牙根总数-治疗后牙根吸收指数之和/牙根总数。该值反映正畸治疗引起的牙根吸收变化。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牙根吸收指数变化,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后牙根吸收指数及牙根吸收等级:拔牙组治疗前、后牙根吸收指数均值的增加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1) , 非拔牙组治疗前、后牙根吸收指数无显著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拔牙与牙根吸收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平均牙根吸收值在拔牙组和不拔牙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其他一些相关研究的结果具有一致性[2,3]。

经分析发现牙根吸收的可能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矫治疗程不同:与不拔牙矫治相比, 拔牙矫治的疗程要长, 并且双颌前突主要是以前牙的内收为主, 这就导致在前牙上的加载时间相对较长;拔牙矫治的疗程相应延长, 牙根吸收越严重, 同样即使未拔牙病例, 加载时间延长也发生了较严重的牙根吸收, 可能是由于长期加载作用力所导致。其他学者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4], 主动矫治期内, 无论时间多长, 牙根的吸收持续进行。 (2) 与非拔牙矫治相比, 拔牙矫治时前牙区牙根移动范围更大:尤其是上切牙的移动范围较大, 而且大多需要前牙内收;使得牙根的移动范围较大, 导致牙根吸收的可能性加大。 (3) 骨皮质抵抗:上前牙内收过程中唇舌向的移动容易接触根尖唇向的骨皮质, 骨皮质坚硬致密, 可以导致牙根吸收。有研究认为根尖与皮质骨的接触和根吸收密切相关[5]。

预防牙根吸收的方法:针对牙根吸收的症状, 首先正畸医生在临床治疗操作中,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矫治计划, 减少牙齿移动的距离, 避免牙根的往复运动;缩短矫治的疗程。其次, 定期进行X线片检查, 早期发现牙根吸收, 从而能够早期预防重度牙根吸收。最后, 采用头颅定位片等手段建立牙移动的骨皮质界限, 尽可能保证根尖的移动范围在多孔的松质骨中进行, 有利于防止前牙牙根吸收。

参考文献

[1]Levander E, Malmgren O.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root re-sorption dur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A study of upper in-cisors[J].Eur J Orthod, 1988, 10 (1) :30.

[2]Baumrind S, Korn EL, Boyd RL.Apical root resorption inorthodontically treated adults[J].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96, 110:311-323.

[3]Mc Fadden WM, Engstrom C, Engstrom H, et al.A study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incisorintrusion and root shortening[J].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89, 96:390-396.

[4]Linge L, Linge B.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apical root resorption duringorthodontic treatmen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1, 99 (1) :35-43.

吸收影响 第5篇

以杂草早熟禾、黑麦草、野燕麦、天蓝苜蓿、白车轴草、北美车前、婆婆纳、无芒稗、牛筋草和刺苋为试验材料,以4.0 g・m-2・yr-1的N输入为模拟氮沉降浓度,研究了不同杂草功能类群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处理下,杂草的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但不同功能类群对氮增加的响应明显不同,C4禾本科、C3豆科及C3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受到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但C3非禾本科和C4非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则受氮沉降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功能类群的.根冠比、植株含氮及植株吸收氮的总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无明显规律,但物种间差异显著.氮沉降提高野燕麦和北美车前的生物量的根冠比,但对其他生物种类没有显著影响.没有发现氮沉降对植物体内的含氮量有显著的影响,但氮沉降却显著地提高了除刺苋、早熟禾及婆婆纳之外的所有杂草物种对N的摄收.由于物种对氮沉降的响应不同,未来氮沉降的增加将加速杂草群落组成的变化.

作 者:蒋琦清 唐建军 陈欣 陈静 杨如意 Hu S JIANG Qiqing Tang Jianjun CHEN Xin CHEN Jing YANG Ruyi Hu S 作者单位:蒋琦清,唐建军,陈静,杨如意,JIANG Qiqing,Tang Jianjun,CHEN Jing,YANG Ruyi(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29)

陈欣,CHEN Xin(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29;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NC 27695-7616,USA)

Hu S,Hu S(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NC 27695-7616,USA)

吸收影响 第6篇

一、影响叶面肥吸收的因素

作物叶面吸收养分,一般是通过叶片角质层渗透和气孔扩散,使养分进入作物体内。影响叶面肥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叶面肥的种类。不同的土壤,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时期,对叶面肥的吸收均有差异。施用叶面肥的种类适宜,作物就吸收得快,施肥效果就好。

2. 溶液浓度。在作物叶片不受肥害的情况下,一般溶液浓度越高,作物对叶面肥的吸收能力就越强,吸收速度也越快。但是,溶液浓度过高有时也有害,特别是某些微量元素的有效和产生肥害的浓度范围很窄,因此,微量元素肥料的浓度要严格掌握。

3. 介质反应。叶面肥溶液的酸碱性对肥料吸收有一定影响。一般溶液呈酸性时,叶部吸收叶面肥中的阴离子多; 溶液呈中性或微碱性时,叶部吸收叶面肥中的阳离子多。

4. 叶片性质。由于作物叶片气孔多少不一,角质层厚薄不同,因此,叶片对叶面肥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双子叶作物叶面積大,角质层薄,溶液容易被渗透吸收;单子叶作物叶面积小,角质层厚,溶液不容易被渗透吸收。

5. 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越长,叶片对叶面肥的吸收速度就越快,吸收量就越大;施用叶面肥后肥液很快干枯,叶片对叶面肥的吸收速度就越慢,吸收量也越小。

6. 喷施部位。一般作物叶片背面气孔多于正面,因此叶片背面吸收叶面肥的能力要比正面强。另外,各种养分在作物体内移动的速度不同,一般而言,氮、钾属于移动性强的元素;磷属于移动性不太活跃元素;铁、硼、钙属于不移动元素。喷施移动性强的元素肥料易被吸收;喷施移动性不太活跃或不移动的元素肥料不易被吸收。

二、增加叶面肥施用效果的措施

1. 根据土壤和作物选择叶面肥品种。在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缺什么元素,作物也缺什么元素。不同的作物对各营养元素的需要也不相同。在选用叶面肥时,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长势长相,有的放矢地选择叶面肥品种,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用一种或几种元素作叶面肥,避免盲目性,同时也要考虑营养元素间的生理作用。

2. 选择作物最佳施用期。叶面施肥的时期要根据各种作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情况,选择作物营养元素需要量最多也最迫切时进行喷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多数作物的最佳施用期在其营养最大效率期,此期施用效果最佳。一般禾本科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在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豆科作物在开花、结荚期;棉花在花铃期。

3. 掌握好施用浓度。叶面施肥浓度直接关系到喷施的效果,如果溶液浓度过高,则喷洒后易灼伤作物叶片;溶液浓度过低,既增加了工作量,又达不到补充作物营养的要求。所以在应用中要因肥、因作物不同,因地制宜对症配制。大量元素叶面肥的施用浓度可高些,如尿素、硫酸钾1%,过磷酸钙2%,磷酸二氢钾0.3%,微量元素0.1%~0.2%。

4. 调节肥液的酸碱度。以供应阴离子为主的叶面肥,将肥液调到弱酸性;以供应阳离子为主的叶面肥,将肥液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5. 正确选择天气和时间。无风无雨的上午露水干后9时以前,或下午5时后至傍晚前是施用叶面肥的最佳时机。一般叶面肥喷施后以叶片保持30分钟至1小时的湿润时间为宜。为延长肥液在叶片上的湿润时间,可在肥液中加入0.1%~0.2%的中性肥皂或洗衣粉,提高肥液在植物叶片上的黏附力,以促进肥料的吸收。如遇喷后3~4小时内下雨,则需进行补喷。

6. 灵活掌握喷施部位和次数。喷施部位要以叶片背面为主,正反面兼顾。喷施某些移动性小的微量元素肥料时,应以缺乏部位为主,并适当增加施用次数。喷施次数应根据作物的长势长相,每隔7~15天喷施1次,连喷2~4次。

双包层光纤吸收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7篇

以光纤作为增益介质的光纤激光器与其他类型的激光器相比,在耦合效率、散热效果、光束质量和可调性方面有很大优势,在传感、医疗、光通信和工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掺杂光纤激光器由于单模光纤的纤芯很细,高功率的泵浦光很难有效耦合,导致激光器输出功率很低,限制了其发展[1,2]。双包层光纤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纤芯吸收效率和激光器的输出功率[3]。本文将对光纤吸收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寻找提高吸收效率的方法。

1 双包层光纤的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双包层光纤由纤芯、内包层、外包层和保护层四部分组成。纤芯由掺稀土元素的石英材料构成,作为激光的传输通道;内包层由折射率比纤芯折射率小的纯石英构成,是多模泵浦光的传输通道;外包层是由折射率比内包层折射率小的聚合物材料构成;最外层是塑料保护层。

泵浦源发出的泵浦光通过双包层光纤的端面或者侧面泵浦方式耦合进入双包层光纤的内包层,泵浦光在内包层传输过程中,不断穿越纤芯,被纤芯中的稀土离子吸收,并将稀土离子抽运到上能级,进而产生激光输出。

2 双包层光纤吸收效率的影响因素

双包层光纤吸收效率的影响因素有:纤芯掺杂浓度、纤芯直径、内包层形状和尺寸、光纤弯曲和缠绕方式、外包层的背底损耗等。通过对双包层光纤吸收效率影响因素的改变和优化,可以达到提高光纤吸收效率的目的。

2.1 纤芯掺杂浓度

在光纤长度及其他光纤参数一定时,吸收效率随着纤芯掺杂浓度的增加而提高[4]。光纤掺杂浓度由光纤的制备过程决定,目前国内主要采用MCVD工艺结合溶液掺杂技术制备掺杂光纤,其流程如图2所示[5]。

其中疏松芯层的制备和溶液掺杂两个阶段对光纤掺杂浓度起决定作用。这两阶段中影响掺杂浓度的因素有:疏松芯层沉积温度、溶液掺杂离子浓度、溶液性质、疏松芯层浸泡时间等。沉积温度过低,则沉积的疏松芯层太薄;沉积温度过高,则沉积的疏松芯层太致密,两者都会使稀土离子吸附量减小,导致掺杂浓度降低[5]。溶液的性质不同,最终的掺杂浓度差别很大,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浸泡在醇溶液里疏松芯层的Er3+浓度比水溶液中的高1.210-4[6]。纤芯掺杂浓度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浸泡时间太长容易造成疏松芯层的脱落。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为了提高掺杂浓度,防止发生稀土离子的浓度猝灭和析晶现象,在溶液中共掺Al3+。就掺Yb3+光纤而言,其机理是当Yb3+浓度超出其在SiO2基质中的溶解度时,会产生析晶现象,而网格修饰因子Al2O3会使相邻的Yb3+离子彼此之间分开,从而抑制Yb3+离子成簇,阻止浓度猝灭和析晶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纤的掺Yb3+浓度[7,8]。另外溶液中Al3+浓度对光纤掺杂浓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Al3+浓度、最佳沉积温度和浸泡时间来提高掺杂浓度,进而达到提高光纤对泵浦光吸收效率的目的。

2.2 纤芯直径

在光纤其他参数一定的情况下,双包层光纤的吸收效率随着纤芯直径的增加而增大。由于光纤激光器要保证单模激光输出,因此纤芯直径应满足单模输出条件V2.405,V为归一化频率。而归一化频率undefined,其中a为光纤纤芯半径,n1和n2分别为光纤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DNA为纤芯数值孔径。因此在满足单模条件下,采用通过设计折射率分布来降低纤芯数值孔径,实现大纤芯直径大模场面积光纤(LMAF)技术[9],提高双包层光纤的吸收效率。在实际采用MCVD工艺结合溶液掺杂法制备光纤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调整SiCl4、GeCl4等原料的流量和配比以及沉积层数来调整数值孔径和纤芯直径。然而由于光纤材料本身以及单模激光输出的限制,纤芯的数值孔径不可能很小,因此纤芯直径不可能一直增加。

2.3 内包层形状和尺寸

双包层光纤内包层作为泵浦光的传输通道,其形状和尺寸影响光纤纤芯对泵浦光的吸收效率。光纤内包层形状是吸收效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内包层形状的双包层光纤,纤芯的吸收效率差别较大。早期双包层光纤的内包层都是圆形,一是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不需要对预制棒进行机械加工,二是圆形内包层便于与半导体激光器尾纤连接。然而圆形内包层导致内包层中存在大量螺旋光,使得光纤泵浦吸收效率仅10%[10]。为了提高双包层光纤的吸收效率,人们设计出各种形状的内包层,典型的有如图3所示的偏芯形、矩形、D形、六边形、梅花形和具有D形孔的圆形内包层[11]。

对其中四种内包层形状光纤的吸收效率的研究发现,吸收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矩形、D形、偏芯形、圆形。由于D形内包层光纤具有较高的吸收效率和较低的制作难度,因此在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另外在相同条件下,梅花形、六边形内包层光纤均具有与D形内包层光纤几乎相同的泵浦吸收特性[12]。具有D形孔的圆形内包层光纤也具有很好的泵浦吸收特性。

非圆形内包层光纤虽然吸收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其加工难度比较大,且不同内包层形状光纤的熔接损耗较大。而具有D形孔的圆形内包层光纤同时具有圆形内包层光纤易于加工、方便熔接的优点和非圆形内包层光纤吸收效率较高的优点。

在其它条件一定情况下,泵浦吸收效率随着光纤内包层直径的增大而下降[13]。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减小内包层面积来提高吸收效率,然而内包层是传输大功率泵浦光的通道,需要采用足够大的内包层面积保证泵浦光与双包层光纤有更大的耦合效率,因此内包层尺寸不能过小,过小反而会限制吸收效率的提高[14]。在实际中要考虑加工难易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内包层形状和尺寸,使双包层光纤有较高的吸收效率。

2.4 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因素外,光纤的弯曲、缠绕方式以及外包层的背底损耗等也对光纤吸收效率有一定的影响。Anping Liu等人分析了弯曲对圆形、偏芯形和矩形内包层光纤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弯曲半径的减小使得圆形内包层光纤吸收效率明显提高,而对另外两种内包层形状影响不大。Yahua Li做的实验发现,弯曲对六边形内包层光纤吸收效率有明显影响。因此对于圆形和六边形内包层光纤,可以考虑通过弯曲光纤来提高双包层光纤的吸收效率,但要注意如果过度弯曲,会造成光纤损耗很大,反而得不偿失。光纤的缠绕方法也会对泵浦光的吸收产生较大影响。把圆形内包层光纤缠绕成“肾”形,泵浦光吸收效率可以达到60%。相对于通过设计内包层形状提高光纤吸收效率,这种办法简单易行,但是需要较长的光纤。外包层带来的背底损耗是内包层中泵浦光损耗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获得较高的吸收效率,要尽量减小外包层的背底损耗[15]。

3 结束语

微肥对蔬菜吸收微量元素的影响 第8篇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年在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基地进行, 本试验中选用了B、Zn、Fe、Mn、Ca五个微肥品种, 分别设不施微肥 (CK) 和低、中、高三个微肥水平, 三次重复。

于2012年4月播种, 5月中旬施肥, 6月采收, 田间管理同大田。

2. 项目测定及分析方法, 用烘干样品进行测定。

B用姜黄素比色法测定[6], Zn、Fe、Mn、Ca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測定[6]。

二、结果与分析

1. 微肥对蔬菜B含量的影响

施用B、Zn、Mn、Ca肥能提高植株B的含量, 其中施用B肥效果显著, 施用0.4%硼砂溶液的植株B含量增加2.23倍, 随着硼砂溶液浓度的增加植株含B量呈增加的趋势。施锌、锰、钙肥也能提高蔬菜的B含量, 在不同微肥浓度条件下蔬菜B含量差异不显著 (图1) 。喷施0.2%的硫酸亚铁溶液蔬蔬菜菜BB含含量量减减少少3322..8877%%, , 当当其其浓浓大大于于00..66%%时时, , 蔬蔬菜菜B含量量与与对对照照差差异异不不显显著著。。

2. 微肥对蔬菜Mn含量的影响

Mn肥浓度低于0.06%时, 植株Mn含量与对照间接近, Mn肥浓度大于0.08%时, 植株Mn含量增加73.37%以上。喷施Fe、B、Ca肥不利于植株对Mn的吸收, Mn含量降低, 可能是离子间相互影响的原因。喷施锌肥对蔬菜Mn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图2) 。

3. 微肥对植株Fe含量的影响

蔬菜施用Fe肥后植株Fe含量不增加, 可是, 在0.2%浓度条件下蔬菜单株重量明显增加, 从而使单株Fe携出量有所增加;0.1%的Zn SO4条件下蔬菜Fe含量增加32.57%, 锌肥浓度增加, Fe的增加量逐渐减少;植株Fe含量与B肥浓度正相关, 当B肥浓度为0.5%时植株Fe含量增加增加7.83%。喷施钙肥植株Fe含量降低, 钙肥不利于蔬菜对Fe的吸收 (图3) 。分析结果表明:合理使用微肥可以改变蔬菜Fe含量, 对调节Fe营养供应, 维持微量元素平衡有重要意义。

4. 微肥对蔬菜Zn含量的影响

施用Zn肥能显著增加蔬菜Zn含量, 锌肥浓度从0.1%增加到0.5%, 蔬菜Zn含量增加116.67%~517.95%;喷施0.2%的硫酸亚铁及0.06%的硫酸锰也能提高蔬菜Zn含量, 而其它微肥对蔬菜Zn含量影响不显著 (图4) 。喷施0.1%~0.5%的硫酸锌能显著增加蔬菜Zn含量, 而且蔬菜的B、Mn、Fe、Ca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有所增加, 在该浓度范围内增加锌肥浓度能提高蔬菜微量元素含量, 有利于协调蔬菜的Zn营养平衡。

5. 微肥对蔬菜Ca含量的影响

施用Ca肥时蔬菜Ca含量增加量小于5.65%。锌肥浓度小于0.45%时蔬菜Ca含量增加;喷施0.2%的硫酸亚铁以及0.4%~0.5%的硼砂溶液, 植株Ca含量也有一定量增加, 但增加不显著 (图5) , 因此, 在富含钙的土壤上增加农产品的钙含量仍然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结论

施用微肥能增加蔬菜相应的微量元素含量。施用0.4%硼砂蔬菜B含量增加2.23倍, 蔬菜B含量有随硼砂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Zn、Mn、Ca肥也能增加植株B含量。Mn肥浓度大于0.08%时植株Mn含量增加73.37%以上;喷施Fe、B、Ca肥Mn含量降低。Zn肥和Ca肥不利于蔬菜对Fe的吸收。施用Zn肥植株Zn含量增加116.67%~517.95%, 锌肥浓度增加有利于提高蔬菜的微量元素含量。施用微肥对蔬菜Ca含量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陈明华, 林光.施铜、钼微肥对小白菜品质影响的研究[J], 福建农业科技, 1998 (3) :13-14

[2]方素萍.氮钾营养对菠菜生长、硝酸盐累积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2

[3]蔡良.钙肥综述, 磷肥与复肥[M].2000, (11) :69-71

[4]李培芝.辽宁省土壤锌的有效性和作物效应[J].土壤通报, 1991 (5) :228-230

[5]苗卫东, 李元应, 畅兴国.套袋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 2004 (3) :34-35

浅谈给药方式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9篇

关键词:给药方式,药物吸收,影响

临床治疗中, 对于疾病的治疗, 需要给予有效的药物支持, 才能更好的治疗疾病, 使患者康复。为了保证患者能够更好的安全、快速、全效的对药物吸收, 以更好的对疾病得以治疗, 需要采取正确的给药方式。由于药物不同的治疗特点临床。其给药方式也比较多,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 体内给药, 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 (2) 体外给药, 包括口腔给药、直肠给药、皮肤给药、阴道给药等。不同的给药方法各有特点, 选择哪种给药方式有利于患者药物吸收, 取决于患者的病情、疾病的发展情况、药物特点等。为此本文将浅谈给药方式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以此在临床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 能够更好的吸收药效, 得以康复,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体内给药

1.1 口服给药

(1) 肝脏代谢对口服药物吸收影响

口服药物是目前最方便且应用普遍的给药方式, 但由于消化管生理状况、进食以及药物性质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是药物短时间内难以起效。同时肝脏代谢速度快的患者, 某些药物经过代谢, 大部分转化成代谢物, 降低了药效的吸收, 被肝脏代谢, 药效降低被称为“首过效应”, 临床中应该利多卡因、阿司匹林、心得安、杜冷丁、美多心安、吗啡等均是首过效应的药物。如果加大药量, 可能会引起很多药物副作用。 (2) 饮食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在小肠吸收的药物, 会因为食物减慢胃部排除速度, 小肠难以直接更好的吸收药效, 多推迟其吸收效果。同时食物存在于胃部, 消化管内的液体少, 使药物崩解速度降低, 影响药物吸收。例如应用乙酰氨基酚治疗的时候, 如果空腹给药20min作用即可起效, 如若饭后给药, 会推迟2h左右才能起效。对于应用于小肠吸收的核黄素类药物, 空腹给药收效好, 饭后给药吸收率减少, 降低了药物的利用度。如果食物为脂肪肉类食物, 就会促进胆汁分泌, 可有增加脂溶性及难溶性药物的吸收。

1.2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进行给药治疗。经过各种交换之后, 药效经过肝脏吸收仅占30%左右, 药效吸收效果好。注射给药比口服给药, 药物吸收影响大[1]。

静脉注射是种将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 静注效果要根据患者病情、药物性质, 以及药液的静注速度有关。静脉给药注射, 是一种直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静脉, 药物随着血流循环经过肝脏代谢, 直达病灶。

肌肉注射是一种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药品进入毛细血管, 溶于静脉, 随静脉经体内循环, 到达肝脏, 活性成分被代谢, 再随着血流直达病灶进行治疗, 减少阻滞时间, 机体组织能够有效对药物进行吸收。

皮内注射给药, 是一种将小量药液注射在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皮肤过敏试验、预防接种注射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药效作用遍及全身。

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 能够迅速起效, 适用于局部给药, 预防接种注射以及不适用口服给药的情况。

2 体外给药

2.1 口腔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口腔黏膜具有丰富的血管, 口腔给药后, 药物被口腔吸收之后, 药效渗透至颈内静脉, 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及其他器官, 可以不用经过胃肠道的吸收时遇到胃容物, 以及肝脏过滤作用的影响适用于临床需要快速给药、避免肝脏代谢的药过效应, 更好的提高药物吸收作用。一般高分子化合物药物适合口腔给药, 例如胰岛素、胃酸、肝素、酶类以及肝脏过药作用大的吸收速度小或不吸收的药物。例如亚硝酸酯类, 脂溶性差, 在胃酸中不水解, 口服给药其药物吸收能力降低, 治疗效果甚微, 但舌下给药效果显效好。再如睾丸酮, 口服给药其肝脏药过效应大, 失去药效活性, 药物吸收甚微, 而采用口腔给药, 效果良好, 药物吸收率高。

2.2 直肠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直肠对药物吸收, 不用经过肝脏代谢, 不受肝脏药过敏效应的影响, 同时也可避免胃肠道的吸收时遇到胃容物, 避免胃酸分解。对肝脏及胃部等内脏药物伤害大的药物, 可以采用栓剂的形式, 直肠给药, 提高药物使用安全, 及药物吸收率, 可是患者避免药物伤害的同时, 得以有效的治疗。如双氯芬酸、消炎痛等药物栓剂直肠给药, 其药物吸收效果好, 且副作用少。

2.3 皮肤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皮肤给药是一种是将药物制作成外用膏剂, 直接外敷于身体某些特定部位, 以治疗相应的病证, 是一种通过患者的皮肤提供无创性治疗给药, 为克服肌肤保护屏障的作用一般以被动吸收和主动渗透为主[2]。被动吸收是溶脂性药物被动扩散吸收, 以此提高药物吸收;主动渗透是溶解药物制剂基质, 再透过皮肤角质层和上皮细胞给药。皮肤给药可以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 随着血液循环, 经过心脏, 扩散分布至全身。同时皮肤给药还具有针对性治疗, 可直接克服皮肤的保护屏障扩散经皮给药, 作用于病灶, 提高药物吸收作用。

2.4 阴道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阴道给药可以提高局部用药作用, 药物通过阴道黏膜对药物吸收, 使药效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中, 从而分布到全身, 生物利用率较高。同时阴道血管分布丰富, 药物可以渗透至血流, 经过会阴静脉丛流向阴静脉, 最终流向腔静脉, 避免肝脏代谢, 提高药物吸收。有报道显示, 阴道给药的药物渗透性高于直肠给药、皮肤给药、和口腔给药[3]。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药物吸收, 应该重视给药方式, 依据患者的病情、疾病的发展情况、药物特点等建立正确的给药方式, 可以更加有效地为临床给药提供依据, 使临床给药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赵亚丽.临床常用给药方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3) :1516-1517.

[2]徐维黎, 苏习刚, 李克娜.药物透皮吸收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0) :145-146.

吸收影响 第10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如皋市白蒲镇钱园村19组某农户田块中。前茬为青玉米。试验基地土壤为水稻土类灰夹缠土属薄层灰夹缠土, 质地为轻壤土, 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8.2 g/kg、1.125 g/kg、15.3 mg/kg、89.6 mg/kg, p H值为7.85, 肥力中等, 农田基本设施齐全, 排灌条件较好。

1.2 试验材料

供试大白菜品种为精纯87-114, 产自青岛申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供试氮磷钾肥料分别为尿素 (含N 46%) 、过磷酸钙 (含P2O512%) ;氯化钾 (含K2O 60%) 。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氮、磷、钾3个因素, 2个水平, 共8个处理, 其中1水平代表常规施肥, 确定N、P2O5、K2O的施用量分别为375、90、90 kg/hm2, 2水平代表配方施肥, 确定为N、P2O5、K2O的施用量分别为300、90、150 kg/hm2。不同生育期肥料运筹比例为基肥施氮肥的20%、磷肥的100%、钾肥的30%;莲座肥施氮肥的30%、钾肥的40%;结球肥施氮肥量的50%、钾肥的30%。具体处理肥料用量见表1。2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为30 m2。小区周边设保护行, 各小区间以开沟设置边界分隔[2,3]。

1.4 试验实施

试验时间为2015年9月2日至10月30日。9月2日播种, 采用苗床撒播, 播种量7 500 g/hm2, 9月20日撒施基肥, 9月22日移栽, 每个处理100株大白菜, 9月28日、10月16日分别施莲座肥、结球肥, 11月30日收获。大白菜整个生育期防治病虫5次, 主要防治霜霉病、蚜虫、小菜蛾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大白菜生长性状的影响

由图1、2可知, 与其他处理相比, 处理2、6开盘度与最大叶宽为最小, 并且与其他处理呈极显著差异, 说明氮肥的施用非常有利于大白菜的开盘度和叶片宽度的增长。

2.2 不同处理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 常规施肥中各处理产量为处理1>处理4>处理3>处理2, 配方施肥中各处理产量处理5>处理7>处理8>处理6, 说明氮肥的施用对大白菜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 磷、钾肥对大白菜的产量影响不大。

2.3 不同处理对大白菜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3、图3可知, 在本试验条件下, 配方施肥区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均比常规施肥区高。配方施肥区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区高4.86、1.71、3.73个百分点, 因此配方施肥更有利于大白菜对氮磷钾的吸收, 氮磷钾肥的利用率显著提升。

3 结论与讨论

大白菜在其生长过程中必须施用氮肥, 氮肥与大白菜的植物性状及产量有极大的关联, 缺氮会导致减产, 植株矮小, 叶色偏单呈黄绿色。对磷肥的需要相对作用显现不出。钾肥的施用能够改善适口性, 增强大白菜抗性[4,5]。试验结果表明, 与常规施肥相比, 配方施用氮、磷、钾肥一方面能增加大白菜产量, 另一方面极大提高了氮、磷、钾肥料的吸收利用率, 减少氮、磷、钾肥的用量, 从而降低了农业成本, 减少农业污染, 同时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6]。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设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2个水平, 研究氮磷钾肥对大白菜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的测土配方施肥区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较常规施肥区高4.86、1.71、3.73个百分点, 其产量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区。

关键词:大白菜,测土配方施肥,产量,肥效

参考文献

[1]李西开.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2]崔凤俊.大白菜氮磷及氮钾配合施用效果[J].土壤肥料, 2000 (3) :22-24.

[3]黄凌云.大白菜氮磷钾肥肥效的研究[J].北方园艺, 2006 (3) :18.

[4]李娟, 章明清, 孔庆波, 等.大白菜氮磷钾肥料效应及其推荐施肥量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 2010, 25 (3) :336-339.

[5]穆洪海, 杨怀亮, 闫明升, 等.配方施肥对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140-141.

吸收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烤烟;硫酸钾;氮;硫;钾

中图分类号: S57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116-03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岛烟草资源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杨 波(1988—),男,湖北广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E-mail:y03108035@163.com。

通信作者:董建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烟草栽培和生态研究。Tel:(0532)88701036;E-mail:dongjainxin@caas.cn。

烟草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无论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居世界首位[1]。在烤烟种植上,硫酸钾作为最主要的钾肥被广泛的使用。N、S、K等矿质养分是调控烤烟生长发育、烟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直接决定着烟株的营养状况和烟叶的产量品质[2-5]。深入研究烤烟中N、S、K的营养规律,对合理调控烟株营养、提高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烤烟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和分布研究方面,国内外已有大量工作[4-13]。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和积累施肥量不同,烟株对各种养分的吸收和积累量差异很大[4,6,11]。但不同硫酸钾施用量对烤烟根、茎、叶的N、S、K积累规律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硫酸钾对烤烟N、S、K积累的影响,以及在施用硫酸钾条件下烤烟的营养积累规律,以期为提高钾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地位于山东省即墨市(36°26′54″N,120°34′38″E,海拔 75 m),试驗于2010年进行,供试烤烟品种为NC89,2010年试验地土壤0~20 cm土层的养分为:pH值5.56,有机质1166 g/kg,碱解氮52.69 mg/kg,有效磷10.60 mg/kg,速效钾105.25 mg/kg;20~40 cm土层养分为:pH值5.62,有机质7.80 g/kg,碱解氮34.12 mg/kg,有效磷5.74 mg/kg,速效钾55.75mg/kg。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肥为空白处理(对照),连年栽烟;处理T1、T2、T3设置不同硫酸钾施用量,3个处理施用等量硫酸钾型复合肥(含N、P2O5、K2O、S分别为15%、15%、15%、12%),T2和T3在T1的基础上增施硫酸钾。不同处理施肥量见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表1 试验施肥方案

处理

施肥量(kg/hm2)

N P2O5 K2O S

对照 0 0 0 0

T1 83.25 83.25 83.25 66.06

T2 83.25 83.25 166.50 90.42

T3 83.25 83.25 249.75 126.78

1.2 测定方法

2010—2013年试验连续进行,2013年采集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分别在烤烟团棵期、旺长期、成熟期选取各个小区具有代表性的烟株5株,分根、茎、叶,在105 ℃下杀青15 min,然后在70 ℃下烘干至恒质量,称质量记录,粉碎后分析样品中的氮、钾、硫含量。全氮测定用H2SO4-H2O2消煮法[8];全钾测定用火焰光度法[9];硫含量采用HNO3-HClO4-HCl消化法[14]测定。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AS 9.2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Duncans 多重比较[1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硫酸钾用量对烤烟干质量的影响

在烤烟生长3个时期,施肥与对照比较均显著提高了烤烟根、茎、叶的干质量(表2)。在团棵期,根的干质量随着硫酸钾用量的提高而有所增加。在旺长期和成熟期,均以低浓度硫酸钾处理T1根的干质量最高。硫酸钾施用量不同的T1、T2、T3 3个处理根干质量差异不显著。

茎的干质量在团棵期随着硫酸钾施用量的提高而增加;低硫酸钾用量T1处理的茎干质量在旺长期、成熟期最高,与根干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在3个生育时期中,高硫酸钾用量T3处理的叶干质量均低于低硫酸钾用量T1处理。团棵期时中硫酸钾用量T2处理的叶干质量最高,另外2个时期均以低硫酸钾用量T1处理叶干质量最高。

表2 不同硫酸钾用量对烤烟根、茎、叶干质量的影响

生育时期 处理

干质量(g/株)

根 茎 叶

团棵期 对照 4.78±1.42b 6.30±1.58a 43.73±4.56c

T1 8.89±0.35a 12.61±2.83a 60.92±6.00ab

T2 9.53±2.47a 13.60±6.32a 71.89±5.11a

T3 9.60±2.26a 14.41±1.21a 49.76±9.65bc

旺长期 对照 10.58±0.44a 29.67±5.39b 73.50±1.20b

nlc202309040446

T1 23.50±11.22a 55.54±14.69a 125.42±15.41a

T2 22.36±0.69a 49.04±1.37ab 96.91±6.77b

T3 20.38±2.05a 52.46±7.90ab 94.25±9.86b

成熟期 对照 21.22±8.65b 87.83±26.87b 80.23±16.06a

T1 50.58±12.67a 153.22±25.42a 132.45±0.63a

T2 42.15±3.63a 132.39±28.02a 116.29±4.35ab

T3 43.73±1.60a 128.21±9.31a 119.04±10.70ab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3、表4、表5、表6同。

2.2 不同硫酸钾用量对烤烟养分吸收的影响

2.2.1 不同硫酸钾用量对烤烟氮吸收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成熟期时,施用硫酸钾的T1、T2、T3处理中烟株根的氮积累量与对照差异显著,施肥显著提高了根的氮积累量。施用硫酸钾的3个处理间根的氮积累量差异不显著。旺长期时施用硫酸钾的3个处理中根的氮积累为T2>T1>T3。

施用硫酸钾的3个处理中烟茎的氮累积量在3个时期差异都不显著,表明硫酸钾用量对烟茎氮积累量影响不明显。

与对照相比较,施用硫酸钾的处理中烟叶氮积累量在团棵期、旺长期差异显著,施肥显著的提高了烟叶氮积累量。T1处理烟叶氮积累量在旺长期、成熟期最高。

与对照比较,T1、T2处理整株烤烟氮积累量差异显著,表明施肥对烟株氮积累量影响较大,硫酸钾用量对烟株氮积累量影响也较大。在旺长期、成熟期,低硫酸钾用量T1处理氮积累量显著高于中硫酸钾用量T2处理和高硫酸钾用量T3处理。高硫酸钾用量T3处理和中硫酸钾用量T2处理的烟株氮积累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当硫酸钾施用过多时,烟株氮积累量差异不明显。

表3 不同硫酸钾用量对烤烟根、茎、叶及整株烤烟氮积累量的影响

生育时期 处理

氮积累量(g/株)

根 茎 叶 总量

团棵期 对照 0.083±0.028b 0.097±0.048b 1.376±0.259c 1.555±0.335c

T1 0.159±0.009ab 0.301±0.066a 2.264±0.284ab 2.725±0.340ab

T2 0.174±0.036a 0.293±0.122a 2.666±0.044a 3.133±0.114a

T3 0.163±0.061ab 0.313±0.006a 1.662±0.374bc 2.138±0.307bc

旺長期 对照 0.142±0.005a 0.357±0.030b 2.132±0.150c 2.631±0.115c

T1 0.282±0.134a 0.984±0.228a 4.447±0.204a 5.713±0.430a

T2 0.344±0.015a 0.613±0.088ab 3.481±0.119b 4.437±0.222b

T3 0.174±0.118a 0.847±0.229a 3.455±0.492b 4.476±0.777b

成熟期 对照 0.217±0.092b 1.313±0.260b 1.283±0.135b 2.813±0.487c

T1 0.592±0.143a 2.329±0.794a 2.895±0.833a 5.816±0.182a

T2 0.455±0.050a 2.088±0.149ab 2.298±0.261a 4.840±0.249b

T3 0.489±0.028a 1.947±0.369ab 2.087±0.319ab 4.523±0.225b

2.2.2 不同硫酸钾用量对烤烟钾吸收的影响 在施用硫酸钾的3个处理中,根系钾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与对照比较,除旺长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4)。从团棵期至旺长期,烟根钾积累量变化很大,从旺长期至成熟期,变化很小。

T1、T2、T3处理烟茎钾积累量在3个时期差异均不显著,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烟茎钾积累量均有所提高,说明施肥提高了烟茎钾积累量。

在旺长期和成熟期,施用硫酸钾的3个处理中烟叶钾积累量差异不显著,表明提高硫酸钾施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钾向烟叶的积累。与对照相比,施肥显著提高了烟叶钾积累量(表4)。

与对照相比,施用硫酸钾整株烤烟钾积累量在3个生育时期均差异显著,表明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了烟株钾积累量。

2.2.3 不同硫酸钾用量对烤烟硫吸收的影响 施肥提高了烟根中硫积累量(表5)。成熟期T1、T2、T3 3个处理烟根硫积累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在旺长期差异不显著,可能是旺长期烟株处于快速生长期,烟根对硫吸收效率比较高。

从表5可以看出,T1、T2、T3 3个处理的烟茎硫积累量在3个时期差异均不显著,说明硫酸钾的用量对烟茎硫积累量影响不明显。

在旺长期、成熟期,与对照相比,施用硫酸钾后烟叶硫积累量差异显著,而T1、T2、T3 3处理间的烟叶硫累积量差异不显著,表明与烟茎一样,提高硫酸钾用量并不能显著改变烟叶硫累积量(表5)。

从整株烟株硫积累量的变化来看,施肥和不施肥差异显著。旺长期、成熟期时T1、T2、T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明硫酸钾施用量的多少对烟株硫积累量影响不明显。在团棵期、旺长期,烟株硫积累量有随着硫酸钾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nlc202309040446

2.3 不同硫酸钾用量在成熟期对烟叶氮、钾、硫含量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对照与施肥处理相比,烟叶氮含量差异不显著,硫酸钾用量在成熟期对烟叶氮含量影响不显著,随着硫酸钾用量的增加,烟叶氮含量有降低的趋势;成熟期烟叶钾和硫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对照与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高用量与低用量硫酸钾处理间差异显著,提高硫酸钾用量显著增加了烟叶钾和硫含量。烟叶中硫含量过高会降低其燃烧性[16],使质量显著下降[17],美国等国家已明确规定烟叶中的硫含量不得超过0.7%[17]。在高用量硫酸钾的处理下,烟叶含硫量已经达到0.62%,有硫超标的风险,表明过多施用硫酸钾不利于烟叶的品质。

表4 不同硫酸钾用量对烤烟根、茎、叶及整株烤烟钾积累量的影响

生育时期 处理

钾积累量(g/株)

根 茎 叶 总量

团棵期 对照 0.087±0.020b 0.207±0.071b 0.875±0.193c 1.169±0.283c

T1 0.153±0.011ab 0.407±0.097ab 1.487±0.198b 2.047±0.299b

T2 0.196±0.054a 0.502±0.213ab 2.066±0.0004a 2.764±0.267a

T3 0.219±0.046a 0.550±0.039a 1.588±0.241b 2.357±0.155ab

旺长期 对照 0.092±0.033a 0.856±0.307b 2.189±0.701b 3.137±0.976b

T1 0.409±0.198a 1.578±0.379ab 4.100±0.885a 6.088±1.291a

T2 0.401±0.363a 1.385±0.128ab 3.667±0.222ab 5.543±0.269a

T3 0.303±0.093a 1.869±0.418a 3.893±0.679a 6.064±1.117a

成熟期 对照 0.179±0.092b 1.561±0.265b 1.247±0.689b 2.987±1.045b

T1 0.470±0.113a 2.595±0.539a 2.439±0.444a 5.505±0.017a

T2 0.417±0.057a 2.729±0.088a 2.987±0.464a 6.133±0.581a

T3 0.458±0.061a 2.701±0.358a 3.369±0.452a 6.551±0.818a

表5 不同硫酸用量对烤烟根、茎、叶硫积累量的影响

生育时期 处理

硫积累量(g/株)

根 茎 叶 总量

团棵期 对照 0.012±0.002b 0.010±0.003b 0.069±0.007b 0.091±0.011b

T1 0.020±0.003ab 0.021±0.005ab 0.148±0.043b 0.188±0.041b

T2 0.030±0.011a 0.036±0.021a 0.321±0.106a 0.387±0.014a

T3 0.028±0.006a 0.037±0.004a 0.325±0.064a 0.390±0.062a

旺长期 对照 0.015±0.004a 0.052±0.009b 0.177±0.015b 0.244±0.021b

T1 0.025±0.007a 0.086±0.019ab 0.504±0.081a 0.614±0.070a

T2 0.037±0.025a 0.092±0.020ab 0.593±0.225a 0.723±0.179a

T3 0.033±0.015a 0.132±0.039a 0.609±0.149a 0.774±0.192a

成熟期 对照 0.033±0.013b 1.313±0.260b 0.191±0.021b 1.537±0.251b

T1 0.067±0.025a 2.329±0.794a 0.570±0.145a 2.967±0.625a

T2 0.066±0.004a 2.088±0.149ab 0.687±0.101a 2.840±0.108a

T3 0.070±0.011a 1.947±0.369ab 0.799±0.223a 2.816±0.153a

表6 不同硫酸钾用量在成熟期对烟叶氮、钾、硫含量的影响

处理

营养物质含量(%)

氮 钾 硫

对照 1.51±0.31a 1.36±0.37c 0.23±0.10c

T1 1.87±0.23a 1.59±0.03bc 0.37±0.03bc

T2 1.76±0.20a 2.28±0.19ab 0.53±0.06ab

T3 1.63±0.18a 2.65±0.55a 0.62±0.16a

3 结论与讨论

在墨烟田土壤上,适当提高硫酸钾用量可以提高烟叶产量,过量则会造成浪费,本研究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8-23]相吻合,建议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施肥方案。

氮在烟株中的分配比例为叶>茎>根。施用硫酸钾提高了烟株各部位的氮积累量,但过多投入硫酸钾对氮积累量影响不显著。从旺长期至成熟期、团棵期至旺长期煙株氮积累量的变化更大。

试验结果表明,在团棵期和旺长期,钾在烟株中分配比例为叶>茎>根,在成熟期则为茎>叶>根,表明钾在烤烟生长后期有可能从叶向其他部位转移。

nlc202309040446

在团棵期和旺长期,硫在烟株中分配比例为叶>茎>根,在成熟期则为茎>叶>根,有可能在烤烟旺长期,有部分硫会从叶转移至茎或根。随着硫酸钾用量的提高,烟株的硫积累量有所增加,但是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随着硫酸钾施用量的变化,相比于根和茎,烟叶干质量以及烟叶氮、硫、钾积累量变化更大,因为烟叶是收获器官,是养分的库。相关烤烟氮、硫、钾的积累在各个时期以及在各个部位累积与转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参考文献:

[1]白智勇.1993—1998年世界各国烟叶产量统计[J]. 上海烟叶,1999(2):55-57.

[2]王瑞新. 烟草化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44-294.

[3]韩锦峰. 烟草栽培生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李祖士,沈升法,阮关海,等. 不同施肥水平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00(6):26-28.

[5]冯光群,王仕海,张长华,等.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00(增刊):49-54.

[6]郑宪滨,曹一平,张福锁,等. 不同供钾水平下烤烟体内钾的循环、累积和分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6(2):166-172.

[7]胡国松,郑 伟,王震东,等. 烤烟营养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239.

[8]訾天镇,郭月清,刘国顺,等. 烟草栽培[M]. 北京:中國农业出版社,1996:107-119.

[9]王瑞新. 烟草化学品质分析法[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0]Hawks S N Jr, Collins W K. Principles of flue-cured tobacco production[J].Raleigh,USA:N C State University,1983:109-169.

[11]Raper C D Jr, McCants C B. 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flue-cured tobacco[J].Tob Sci,1966,10:109.

[12]Sims J L,Grove J H. Soluble calcium fertilizer effects on early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burley tobacco[J]. J Plant Nutrition,1995,18(5):911-921.

[13]Prasad R,Ramachandram D,Sanni B M. Effect of nitrogen and potassium leanes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cv. CM-12 (KA) grown in Nls of andhra Pradesh[J]. Tob Res,1998,24(1):15-21.

[14]许自成,王 林,肖汉乾,等. 湖南烟区烤烟硫含量与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分布特点[J]. 应用生态学报,2007,27(11):2507-2511.

[15]李春喜,邵 云,姜丽娜. 生物统计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5-121.

[16]Myhre D L,Attoe O J,Ogden W B. Chlorine and other constituents in relation to tobacco leaf-burn[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56,20(4):547-551.

[17]曹志洪. 优质烤烟生产的钾素与微肥[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6-46.

[18]周冀衡,朱小平. 烟草生理与生物化学[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188-227.

[19]左天觉. 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 朱尊权,译.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119-222.

[20]周冀衡,汪邓民,吕国新,等. 不同烤烟品种苗期对钾素响应能力的研究[J]. 中国烟草科学,1998(2):8-12.

[21]刘国顺,习向银,时向东,等. 钾水平对烤烟漂浮育苗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03(1):14-17.

[22]介晓磊,刘 芳,化党领,等. 不同浓度钾营养液对烟草苗期矿质营养吸收与积累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3):158-162.

[23]洪丽芳,付利波,苏 帆,等. 生长素对烟株中钾的分配和积累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3,29(3):457-461.

探讨影响硫酸装置SO3吸收的因素 第12篇

1 吸收原理

当混合气体与液体接触时, 混合气体中某种易溶的气体组分会选择性的溶解于液体中, 从而与其它气体分离。吸收过程有化学和物理吸收两种。

在硫酸的生产中, SO3是用含少量水的浓硫酸来吸收的, 使SO3溶于硫酸溶液, 并与其中的水生成硫酸;或者用含有游离SO3的发烟硫酸吸收, 生成发烟硫酸。这一过程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当式 (1) 中n>1时, 制得发烟硫酸;当n=1时, 制得无水硫酸;当n<1时, 制得含水硫酸, 即硫酸和水的溶液。

SO3吸收工序的原理:高温的SO3与高温的硫酸在填料吸收塔内进行气液两相接触, 二者间存在着间面, 即一层SO3气膜和H2SO4液膜。一切质量和热量的传递, 必须克服SO3气膜和H2SO4液膜的阻力后进行。SO3的传递速度取决于SO3的分压和膜厚度, 分压越高就越易吸收;膜的厚度越厚就越难吸收。SO3-分子扩散被吸收过程见图1。

2 工艺流程

硫酸装置的工艺流程为:熔硫—焚烧—余热回收—转化—吸收—尾气处理, 总转化率达99.95%以上。最后剩余的气体经过电除雾器处理后放空, 除雾率达99.0%以上。

3 影响硫酸装置吸收的因素

影响SO3吸收的主要因素有:酸浓、吸收酸温、循环酸量、气温、气速与设备机构。为了保证有较高的吸收率, 生产操作中怎样控制好酸浓、酸温、气温、酸循环量, 是防止冒酸的关键。

3.1 酸浓对SO3吸收的影响

SO3和水的反应方程式:

从式 (2) 中可以看出, 吸收SO3似乎可以用水, 同时SO3又能溶解在任何浓度的硫酸水溶液中, 因此水和任意浓度的硫酸, 都可以作为SO3的吸收剂。但从生产角度来看, 却不能这样, 生产上要求对SO3的吸收要快, 要完全, 不生成或尽量少生成酸雾, 还要保证能够得到一定浓度的硫酸成品。所以使用水或稀硫酸显然是不科学的。经验上看只有使用浓硫酸吸收SO3才能达到上述要求, 而且以浓度为98.3%的浓硫酸最好。

吸收酸浓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吸收率下降, 生产中可直接从尾气颜色的变化上加以判断:如果尾气出烟囱口时颜色较暗, 随着与烟囱口距离的增大逐步变白, 变淡而消失, 通常是由于吸收酸浓度过高引起的。若尾气出烟囱口时呈白色, 随着与烟囱口距离的增大而变淡消失, 往往是由于吸收酸浓度过低而引起的。

3.2 吸收温度

影响吸收温度的主要因素是酸温和气温。

当浓硫酸的温度升高时, 水自其中蒸发的速度将大到足以使水蒸汽和气相中全部三氧化硫相结合, 以致吸收SO3的过程不能进行。这时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停止, 吸收率等于零, 所以酸温不宜过高。SO3的吸收是否完全,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吸收过程的温度, 温度越低, 吸收率越高。但是, 酸温的控制不是越低越好,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 在生产条件下, 进塔气体一般含有一定量的水分 (规定<0.1g/m3) , 尽管进塔气温较高, 如果酸温很低, 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温度低于露点, 生成酸雾随气流带走, 这无疑是降低了吸收率。

第二, 为了保持低的酸温, 需要庞大的冷却设备和大量的冷却水, 这样会造成硫酸成本升高, 此外, 过低的酸温还会造成输送困难, 甚至冻结。

影响吸收温度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进塔气温。进塔气温控制得低对吸收有利, 有对于SO3, 进塔气温不能太低, 原因有两点:

第一, 需增大气体冷却设备和动力消耗, 若转化部分用省煤器或低压余热锅炉, 温度过低会加快腐蚀及增大换热面积。

第二, 低于露点温度时会产生酸雾, 引起吸收率下降并造成烟害和腐蚀设备。

实践证明, 适当的提高进塔气体温度, 不会降低吸收率, 反而促进吸收。

3.3 酸循环量

增加喷淋量, 改善喷淋状况。操作中一般是看的出口压力, 酸泵的电流大小。根据平时的生产经验将各循环酸泵的出口压力控制在00..4455~~00..5555MMppaa, 同时根据各循环酸泵的电流大小变化来控制各循环酸泵出口阀的大小。同时从尾气颜色的变化上加以判断循环酸量的大小是否适宜。

3.4 气速

气速决定传质过程和传质量, 气速一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

(1) 适应填料的特性, 拉西环一般是0.8m/s;阶梯环一般是1.8m/s, 装置为后者。

(2) 如果气流速度过小, 传质系数就减少, 过大, 压降就太大, 气流速度过大造成液乏溢酸。

(3) 当L=12~15m/h, 那么气速是液乏的60%~85%。

装置是从提高C-401的气速来减薄滞流层, 更新膜层, 加大扩散速度。但气速过快就阻力加大, 会产生溢酸。一般装置将气速控制在1.8m/s内。

3.5 设备机构及填料

(1) 吸收塔要有足够的换热面积。

(2) 气体和液体在截面要颁布均匀, 分酸器要好。

(3) 填料的性能要良好, 即压强小, 液乏速度高, 传质系数大, 耐腐蚀性能好, 强度好。

(4) 在允许的气速范围内运行。要选用增大气液接触面, 选择比表面积大, 液体力学性能好的填料。分公司装置塔内的填料是阶梯环, 其主要作用是增大接触面积, 使气流和液流在塔内平稳。

4 影响吸收岗位稳定运行的措施

经过一年多的开车及积累的经验, 硫酸装置吸收岗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影响酸浓和酸温的因素及控制措施见表1、表2。

综上所述, 只要在生产中精心操作, 合理控制各参数, 避免溢酸, 吸收岗位的生产就能稳定运行, 保证SO3的吸收率。

摘要:本文简述了SO3吸收的工艺原理, 着重分析了硫酸装置中吸收岗位工艺参数对吸收的影响。

关键词:硫酸,炉气,冷却器,吸收SO3转化

参考文献

[1]冯仲坎;三氧化硫高温吸收工艺[J];硫酸工业;1980年06期.

吸收影响范文

吸收影响范文(精选12篇)吸收影响 第1篇1 实验部分1. 1 试剂石灰石、生料( 实验级) ; 无水乙醇( 分析纯) ; 氧化钙( 分析纯)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