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孢子虫病论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新孢子虫病论文(精选5篇)

新孢子虫病论文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的收集和保存

颈静脉采集新疆16个地区 (即昌吉、巴里坤、伊吾、玛纳斯、沙湾、伊犁、阿勒泰、塔城、呼图壁、石河子、奇台、和静、乌鲁木齐郊区、农十二师104团、博州、克拉玛依) 41个牛场牛 (牦牛) 血清样品共1 613份。采血时牛空腹, 采血后摆成斜面, 室温静置待血清析出后收集血清, 在-20 ℃冰箱中保存, 备用。

1.2 试剂

新孢子虫地方虫株SRS2 重组抗原、临床标准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 新疆农业大学寄生虫教研室保存, 备用;二抗 (Ab2) 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牛的IgG抗体, 购自BETHYL公司;吐温 (Tween) -20, AMRESCO公司分装;其他化学试剂均为进口或国产分析纯。

1.3 rELISA检测

将抗原GST-NcSRS2和谷脱甘肽S转移酶 (GST) 按7 mg/mL剂量加到包被液中, 每孔加50 μL, 4 ℃条件下孵育过夜;用3%脱脂乳的封阻液进行封阻, 每孔加50 μL;按1∶100稀释阴性和阳性标准血清、被检血清后, 每孔加50 μL;按1∶4 000效价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牛的IgG抗体, 每孔加50 μL;加底物显色并测定OD450值。

判定标准:将rELISA 效价表示成最大稀释度的倒数, 观察rELISA 值是否等于或大于0.144 (0.144为临界值) , 如样品rELISA 抗体效价等于或大于0.144为阳性, 低于0.144 为阴性[6]。

1.4 与商品化试剂盒的对比试验

用组装的间接rELISA新孢子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DEXX试剂盒以及Bio-X试剂盒, 同时检测 199 份血清样品 (随机抽样) ,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比较3种试剂盒的检测结果。

1.5 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

用组装的间接rELISA新孢子虫抗体检测试剂盒对采自新疆16个地区41个牛场1 613份牛 (牦牛) 血清进行新孢子虫病检测, 每个样品测2个孔, 同时设阳性、阴性对照, 用酶标仪测定OD450/OD630值后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原、血清和酶标二抗的最佳工作浓度

用碳酸盐缓冲液作为包被缓冲液, 将抗原、血清和配标二抗作三水平三因素正交试验, 确定最佳的抗原、血清和配标二抗浓度, 测定OD450/OD630值, 结果见表1。

从表 1 结果可见, 当抗原的浓度为7 μg/mL, 阴、阳性血清的稀释倍数为 1∶100, 酶标二抗的稀释倍数为1∶4 000时, 阳性血清 OD450/OD630值为0.338, 阴性血清OD450/OD630值为0.087。因此, 确定最佳的抗原包被浓度为7 μg/mL, 阴、阳性血清的稀释倍数均为1∶100, 酶标二抗的稀释倍数为1∶4 000。

2.2 新孢子虫病rELISA检测结果

在1 613份被检血清中, 共检出阳性血清 212份, 感染率为13.1%。塔城地区新孢子虫病感染率最高, 为41.0%;104团牦牛场新孢子虫病感染率最低, 为4.0%。各地检测结果见表2。

2.3 与商品化试剂盒的对比结果 (见表3)

在1 613份被检血清中, 随机抽样了199份阳性、阴性血清作为检测对象, 利用商品化试剂盒进行检测, 由表3数据经计算可知:IDEXX试剂盒与Bio-X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6.98%;rELISA试剂盒和IDEXX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0.45%, 和Bio-X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3.46%。

2.4 部分被检血清OD值分布图

部分血清检测的OD值分布见图1, 其中乌鲁木齐郊区 (米东区) 奶牛场存在新孢子虫抗体效价最高的样品, 也有最弱的, 说明个别奶牛新孢子虫病感染强度很大。塔城地区某牛场新孢子虫病阳性率虽然很高, 但阳性强度较小。

1.乌鲁木齐郊区 (米东区) 奶牛场;2.呼图壁奶牛场;3.塔城散养奶牛;4.博州散养牛。

2.5 随机采集样品与具有流产史奶牛样品感染情况

在1 613份血清样品中, 流产奶牛样品有475份, 其中阳性血清97份, 平均感染率为20.4%;随机采集样品1 138份, 阳性血清115份, 平均感染率为10.1%, 见图2。

2.6 新孢子虫病在新疆部分地区的感染情况

笔者在20082011年之间采集新疆奶牛 (牦牛) 血清样品2 489份进行新孢子虫病血清学流行病学分析, 新孢子虫病感染率随着时间变化呈峰状变化, 2010年采自博州、阿勒泰、和静、塔城、昌吉6个地区的409份奶牛 (牦牛) 样品新孢子虫病阳性感染率最高, 2009年新孢子虫病在牛群中感染率最低, 其流行没有年限规律, 见表4、图3、163页彩图4。

3 小结与讨论

前期研究表明, 用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构建、保存的菌种诱导表达新孢子虫虫体表面NcSRS2蛋白, 通过优化rELISA条件, 建立的新孢子虫病的r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 不与弓形虫病和布氏杆菌病发生交叉反应, 证明制备的抗原蛋白质量较高, 空间折叠没有形成能与弓形虫病、布氏杆菌病IgG结合的区域[6]。本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组装的间接rELISA新孢子虫抗体检测试剂盒与2种商品试剂盒 (比利时Bio-X试剂盒和美国INEXX试剂盒) 的符合率均在90%以上, 说明所建立的新孢子虫病间接rELISA诊断方法是可行的。

从新疆地区初次报道新孢子虫病以来, 许多兽医工作者相继对新疆地区犬新孢子虫病进行了研究。如从20082010年, 巴音查汗等[5]、杨帆等[6]、王常汉等[7]、加娜尔阿布扎里汗等[8]分别对新疆不同地区牛 (包括牦牛) 新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做了调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次试验以新疆各地区具有流产史或可疑症状的牛为调查对象, 结果表明, 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1 613份样品中有212份样品为新孢子虫病阳性。各地区感染率为4.0%~41.0%, 平均感染率为13.1%。这与20082010年巴音查汗等[5]、杨帆等[6]、加娜尔阿布扎里汗等[8]的调查结果比较有所下降, 但高于2009年王常汉等[7]的调查结果。在所有样品中, 有流产史的奶牛样品为475份, 97份血清为新孢子虫抗体阳性, 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0.4%。这与王常汉等[7]、加娜尔阿布扎里汗等[8]对有流产史奶牛的检测结果[10.3% (43/419) 、14.9% (27/181) ]稍有不同。

本研究结果表明, 新孢子虫病感染率的消长没有时间规律, 各地区感染率也不同。由于目前还没有成熟预防新孢子虫病的疫苗和有效的治疗药物, 只能通过加强检疫、把犬与家畜分开饲养等综合措施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刘群, 李博, 齐长明, 等.奶牛新孢子虫病血清学检测初报[J].中国兽医杂志, 2003, 39 (2) :8-10.

[2]LIAO M, ZHANG S F, XUAN X N, et al.Development of rpid 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 with recombinant NcSAG1for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 neospora caninum in cattle[J].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5 (7) :855-877.

[3]徐雪平, DIETER P.新疆部分地区牛新孢子虫病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 2002, 32 (5) :25-26.

[4]晁万鼎, 马利青.青海省格尔木市乳牛新孢子虫病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 2005, 35 (12) :1012-1014.

[5]巴音查汗, 郝建伟, 王常汉.应用基因重组NcSRS1抗原对新疆部分地区牛 (牦牛) 新孢子虫病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8, 16 (2) :10-12.

[6]杨帆, 王莲芳, 陈亮, 等.新孢子虫病P43蛋白质 (包涵体) 的纯化及rELISA方法的建立[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3 (4) :294-298.

[7]王常汉, 季新城, 杨帆, 等.新疆地区流产奶牛新孢子虫病和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新疆农业科学, 2009, 46 (3) :657-660.

新孢子虫病论文 第2篇

迄今为止, 我国对羊新孢子虫病的报道较少, 吉林省对羊新孢子虫病的报道几乎是零。为此本人对吉林省部分地区的羊进行了一次血清学调查, 目的是了解吉林省是否存在羊新孢子虫感染。

1材料和方法

1.1主要材料

新孢子虫虫株;标准阳性血清和标准阴性血清;FITC-兔抗羊Ig G (SIGMA公司) ;荧光抗体稀释液;Ni Kon E 600型荧光显微镜等。

1.2 IFAT检测方法的建立

1.2.1抗原包被

1.2.1.1虫体的纯化

虫体在Vero细胞上培养72 h后刮下, 用注射器反复吹打后离心, 弃上清, 用PBS (p H7.2) 溶解, 再用孔隙5μm的滤纸过滤, 2 000 r/min离心10 min, 弃上清, 备用。

1.2.1.2测定虫体包被剂量

将纯化的虫体用PBS (p H7.2) 稀释, 在4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虫体均匀散在, 此时就是适宜浓度。

1.2.1.3包被抗原

将稀释好的虫体滴入12穴载玻片中, 每穴13μL, 恒温箱干燥30 min, 冷丙酮固定10 min, 自然干燥5~10 min。包装后-80℃保存, 备用。1.2.2标准阳性血清和FTIC-兔抗羊Ig G浓度的确定

将羊新孢子虫标准阳性血清分别作1:25、1:50、1:100、1:200、1:400倍比稀释, 然后滴于1 2穴载玻片中, 每空13μL, 放湿盒中, 37℃反应30 min, 洗涤。将FITC-兔抗羊Ig G作1:300、1:350、1:400、1:450稀释, 滴于12穴载玻片, 每空13μL, 放湿盒中, 37℃反应30 min, 洗涤。滴加磷酸甘油缓冲液, 封片, 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选择背景荧光少, 非特异性弱, 虫体形态清楚, 发出亮绿色荧光的为最佳稀释度。

1.3检测流程

首先按最佳稀释倍数稀释标准阳性、标准阴性和待检血清。然后取出已包被好的抗原玻片, 室温干燥5~10 min。加入稀释好的血清稀释液各13μL, 设一阳性对照孔和一阴性对照孔, 放湿盒中37℃温孵30 min, 洗涤10 min, 干燥。在避光条件下加入稀释好的荧光二抗, 每孔13μL, 放湿盒中温孵30 min, 洗涤10 min, 干燥。加磷酸甘油缓冲液, 封盖玻片, 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1.4判定标准

标准阳性孔内有数个特异性亮绿色荧光并可见虫体轮廓时, 阳性血清对照成立 (图1) ;标准阴性孔视野中没有特异性亮绿色荧光时, 阴性血清对照成立 (图2) 。当被检样品有数个特异性亮绿色荧光并可见虫体轮廓时, 可判定为阳性, 无特异性亮绿色荧光或仅有亮绿色荧光而无虫体轮廓时, 可判定为阴性。

2结果

2.1虫体的包被剂量

虫体最佳稀释度为5×103~5×104个/m L。

2.2羊新孢子虫标准阳性血清和FTIC-兔抗羊Ig G浓度的确定

阳性血清稀释度在1:200、荧光标记抗体稀释度在1:350时非特异荧光最弱、虫体形态清楚, 发出亮绿色荧光, 见表1。

注:*非特性荧光强++++亮绿色荧光+++黄绿色荧光++弱荧光+极弱的荧光-无荧光

2.3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10份血清中有30份血清新孢子虫抗体呈阳性, 其阳性率为9.68, 结果见表2。

3结论

3.1本试验成功的建立了羊新孢子虫病间接荧光抗体诊断方法。

3.2吉林省存在羊新孢子虫病。

鼻孢子虫病临床病理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大连籍渔民,因“鼻塞、鼻出血一个月”于2007年4月27日入院。无其他病史,无服药史,无家族史,自幼生活在农村,无牛、马、骡接触史,有猫、狗喂养史,喜食生鲜鱼虾,喜在海水中游泳,烟酒适度,无出国史。查体见鼻粘膜糜烂.局部见一息肉状隆起,直径约0.4 cm,触之易出血。将息肉摘除送病理检查,基底部及周围出血点激光烧灼止血。

1.2 方法

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

2 结果

2.1 大体检查

送检组织为灰白、灰红色组织2块,长径0.2cm-0.4cm。

2.2 镜下观察

病变呈息肉状隆起,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间质内见一孤立厚壁孢子囊,直径约600微米,壁厚,伊红着色,有屈光性,内含数千个内孢子,周围部为幼稚孢子,呈2-3微米直径的细微颗粒,中心部则为球形的成熟孢子,直径约为7微米,无定形深嗜碱性着色,内部结构模糊,有较厚的外膜(图1)。周围组织出血、坏死、纤维素渗出、脓肿形成,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未见释放出的成熟孢子,无异物巨细胞反应。

2.3 病理诊断

鼻孢子虫病。患者血沉、血常规均正常,复查其他部位,未见异常,出院后失随访。

3 讨论

鼻孢子虫病常见于牛、马、骡,故起初被认为是一种寄生虫[2],也有报道可见于狗[3,4],猫。它首先被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Malbren教授于1892年发现,1900年Seeber重新检查并在其博士论文中报道此例,但未能命名,他们认为该病原体是原虫。Wernicke建议将此生物体命名为Seeber球虫(Coccidium seeberi),Belou于1903年正式将其确定下来[8]。Ashworth于1923年详细描述了组织中鼻孢子虫的生命周期及其结构,认为它不是原虫,而属于一种低级霉菌,由于在组织内发育成巨大孢子囊,可归于藻菌和球孢子菌属,并称其为Seeber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 seeberi),后者成为广泛接受的命名.因为它能被GMS、PAS等真菌染色着染的特性,这种微生物被大多数微生物学家认为是一种真菌。然而迄今未能将其分离、人工培养或接种生长于实验动物,故此分类颇受争议.1974年Kannan-Kutty用电镜观察了该微生物的超微结构并描述了它的生活周期,认为它是一种奇特的微生物,有着独特而复杂的发生发育过程,在医学界未见其类似物。2000年Fredricks和同事们通过PCR方法,将直接从受染组织中获取的Seeber鼻孢子菌的一部分18SrRNA基因放大,分析其排列顺序,从系统发生关系推论出Seeber鼻孢子菌属于感染鱼和两栖类动物寄生虫的一个新的分支,它不是一个典型的真菌,确切的说,是水生寄生虫的一个新的分支,其在动植物分类中位于真菌与动物分支之间(Mesomycecetozoa),这是今天最广泛接受的结论。至此人类对seeber鼻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一般抗菌药、锑剂治疗未证明有效,全身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疗效,如用美康唑静脉注射。唯一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局部外科手术切除后处理基底部。基底部处理方法很多,如冷冻、电凝或硝酸银烧灼、放射、涂碘甘油,美康唑基底浸润注射等.目的是杀死残留的病原体。鼻孢子虫对冷冻及放射不敏感,且放疗的副作用大,故不宜提倡,电凝止血与硝酸银烧灼证明有效,若已侵犯深部组织.烧灼较难达到病灶,碘有很强的渗透杀菌能力,对深浅部感染均有效,但实践效果不令人满意.美康唑基底部浸润注射据报道有效,但病例较少,一些作者提议用氨苯砜(dapsone)进行内科治疗,效果均不令人信服,但有报道证实外科切除加氨苯砜治疗鼻孢子虫病有效,手术时应避免将孢子植入到外伤部位,复发、邻近解剖部位扩散和局部二重细菌感染是最常见并发症,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显示,鼻孢子虫病可引起全身多部位皮下播散,有的酷似麻风,也可引起不相邻部位骨播散伴骨质溶解,多发生在四肢。1990年Ahluwalia等报道舌鼻孢子虫病伴鳞状细胞癌1例,因病例过少,不能推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复发可在数月或数年之后.故应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李新章.鼻孢子菌病的霉菌学检查.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9.2:67-69.

[2]陈志仁.鼻孢子虫病六例.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6,21(3):202.

[3]张萍,李德忠.李红.等.鼻孢子菌病1例.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094.29(2):91.

一例奶牛贝诺孢子虫病的诊治 第4篇

1 发病情况

2014 年8 月中旬,大同区某乡镇奶牛养殖户王某报告所养奶牛有4 头先后发病。病牛主要表现为脱毛,皮肤肥厚、龟裂,奶牛乳房皮肤变硬增厚,似胶皮样; 乳头肿胀发炎,乳管堵塞,引起严重的乳房炎,其中1 头母牛还发生了流产。

2临床症状

2.1发热期

病初奶牛体温升高至40 ℃以上; 病畜畏光,常躲在阴暗处; 被毛无光泽,腹下、四肢发生水肿,步态僵硬; 呼吸、脉搏次数增加,反刍减缓,偶见下痢; 肩前和股前淋巴结肿大; 流泪,巩膜充血,角膜上布满白色隆起的虫体包囊。鼻黏膜鲜红,上有许多包囊。此期大约持续1 周,然后转入脱毛期。

2. 2 脱毛期

主要表现为皮肤明显增厚,基本失去弹性,被毛脱落,皮肤龟裂,流出浆液性血样液体。与地面接触的皮肤局部坏死。晚期在肘、颈和肩部发生硬痂,持续半个月后水肿消退,转入干性皮脂溢出期。

2. 3 干性皮脂溢出期

在发生水肿的部位,被毛大量脱落,皮肤上生成一层厚厚的痂,皮肤龟裂,其上覆有大量皮屑,外观类似大象的皮肤,似患螨病的皮肤或象皮,故称“象皮症”。淋巴结肿大,其间含有虫体包囊。病畜精神不振、身体消瘦,其中1 头怀孕3 个月的奶牛还发生了流产。

3 实验室诊断

3. 1 巩膜结节镜检

观察发现其中1 头奶牛的眼巩膜上有针尖大小、白色沙粒状的结节性包囊。为了进一步确诊,将病牛头部固定好,用止血钳夹住巩膜结节处黏膜,用眼科剪剪下结节,压片镜检,发现有贝诺孢子虫包囊。包囊近于圆形,灰白色,直径为100 ~ 500 μm,囊壁由两层膜构成,无中隔。

3. 2 皮肤结节镜检

取另外3 头牛病变皮肤表面上的乳突状小结节,剪碎压片镜检,发现有直径为0. 5 mm大小的白色隆起的虫体结节,结节中含有大量贝诺孢子虫囊滋养体( 囊殖子) 。囊殖子为新月形或香蕉形,一端尖,一端圆,核靠近中央,大小为( 5 ~ 9) μm × ( 2 ~ 5) μm。

经临床观察和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病例为贝诺孢子虫病。

4 防治措施

4. 1 治疗措施

目前,贝诺孢子虫病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用1% 的锑制剂治疗对脱毛期的患牛有一定疗效,氢化可的松对发热期的患牛症状有缓解作用。

4. 2 预防措施

贝诺孢子虫病最初在法国南部的牛群中被发现。当时因患牛皮肤肥厚,类似大象的皮肤,故称“象皮症”。1912 年在感染牛的皮肤和结缔组织中发现大量含有孢子虫的包囊,从而定名为贝诺孢子虫病。

新孢子虫病论文 第5篇

但近年来随着柞蚕放养量的增加,尤其是繁种规模的扩大,辽宁种茧检验结果表明柞蚕种茧微孢子虫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发生重的年份达到2%[2]。与此同时,笔者通过生产调查发现,危害柞蚕的微孢子虫病病原优势种种类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生产中寄生危害柞蚕的优势种为柞蚕微粒子虫(Nosema pernyi Wen et Ding)[6,7],在各种柞蚕微孢子虫病原种类中其发生比例超过90%,近几年则下降为50%左右,相反,过去在生产中很少发生的种类Nosemasp.[7](未命名种)发生量却越来越大,其发生比例已接近50%。过去仅对该孢子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做了初步研究,其对柞蚕的感染力至今没有研究报道,为此笔者以柞蚕微粒子虫为对照,试验比较了这两种孢子对柞蚕幼虫的感染力,旨在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数量上升的原因及防控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柞蚕微粒子虫(Nosema pernyi Wen et Ding)和Nosemasp.均由患病柞蚕母蛾中分离提取,制成纯孢子悬浮液,计数后贮存于4℃冰箱中备用。试验用柞蚕为本所保存的抗大品种。

1.2 试验方法

将孢子悬浮液配制成1.1×103个/mL和1.1×105个/mL两种浓度,分别给二龄起蚕喷叶添食接种,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10头蚕,养虫瓶单头饲育,同时设空白对照。待试蚕取食24h后除沙换新鲜柞树叶饲育。

1.3 调查方法

对饲育过程中死亡的试蚕分别用显微镜检测,以判断是否为柞蚕微孢子虫感染致死。待不出现死亡现象时对剩余试蚕分别镜检,进行统计计算。

死亡率(%)=死亡数/供试蚕数×100%感染率(%)=感染数/供试蚕数×100%

其中感染数包括感染死亡数和感染未死亡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时期

通过喷叶给二龄起蚕添食浓度为1.1×105个/mL的两种柞蚕微孢子虫,出现病症的时期没有明显差异,其中柞蚕微粒子虫处理于四龄第三天开始引起柞蚕发病,Nosemasp.处理于四龄第五天开始引起发病,二者均在五龄第六天达到发病高峰。添食浓度为1.1×103个/mL的两种孢子处理,引起柞蚕发病相对较晚,均于五龄第一天开始发病,至第六天达到发病高峰。

2.2 发病及感染情况的比较

两种孢子对柞蚕的致死率和感染率的统计结果见表1。

二龄蚕添食1.1×105个/mL的柞蚕微粒子虫和Nosemasp.对柞蚕的致死能力和感染能力均较强,其中致死率分别为63.33%和53.33%,感染率分别为76.67%和80.00%。经独立性测验,表明该浓度处理,微孢子虫对柞蚕致死力和感染力与添食孢子种类无关。

二龄蚕添食1.1×103个/mL的柞蚕微粒子虫和Nosemasp.,与高浓度处理相比,感染数量和死亡数量均较低,其中致死率分别为23.33%和20.00%,感染率分别为56.67%和60.00%。经独立性测验,表明低浓度处理,微孢子虫对柞蚕致死力和感染力与添食孢子种类无关。

二龄蚕添食1.1×105个/mL和1.1×103个/mL两种浓度的柞蚕微粒子虫,经独立性测验,结果表明柞蚕微粒子虫对柞蚕致死力与添食浓度有关,感染力与添食浓度无关;二龄蚕添食1.1×105个/mL和1.1×103个/mL两种浓度的Nosema sp.,经独立性测验,结果表明微孢子虫Nosemasp.对柞蚕的致死力与添食浓度有关,感染力与添食浓度无关。

3 讨论

试验表明:二龄蚕添食微粒子虫和Nosema sp.两种孢子,均表现为浓度高发病早、死亡重;浓度低发病晚,死亡轻。两者对柞蚕的致死率均与添食浓度有关,感染率均与添食浓度无关,且两种微孢子对柞蚕的致病力和感染力相当。柞蚕微粒子虫大小为4.57μm(±0.49μm)×1.88μm(±0.26μm),由于过去发生量大,易于识别,已引起广泛关注,而Nosemasp.研究发现较晚,加之发生量小,特别是其孢子大小为3.47μm(±0.29μm)×2.43μm(±0.28μm),接近于卵圆形,在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很容易与脂肪球相混淆,因此,在镜检过程中会出现遗漏现象,再加上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致病力,从而导致生产中该种类发生数量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柞蚕种茧繁育质量,减少柞蚕微孢子虫病的发生,笔者认为要对种茧进行蛹期的预知检查,明确微孢子虫病发生种类,以便制种过程中显微镜检查引起注意。必要时要进行镜检人员的岗前培训,强化对微孢子虫Nosema sp.的认识,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种卵含微孢子虫基数过大。

参考文献

[1]柞蚕良种繁育及检测规则:DB21/T 964-1997[S].[出版者不详],1997.

[2]邓真华,姜义仁,秦利,等.柞蚕微粒子病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蚕业,2010,31(1):5-8.

[3]马文石,韩建华,李凤芹,等.柞蚕卵(蚁蚕)微粒子病检查方法的研究[J].北方蚕业,2002,23(4):38-39.

[4]秦利.中国柞蚕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5]历红达,李喜升.论柞蚕微粒子病补正检查[J].中国蚕业,2003(5):47.

[6]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柞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李树英,秦利.柞蚕病理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8]姜雯夫,朱秋梅,杜敏.近年柞蚕微粒子病蔓延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北方蚕业,2007,28(2):36-37.

[9]孟宪民,孙悦莲.春蚕种卵微粒子不同含量与秋茧产量的关系[C].//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蚕业研究论文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535.

[10]吕鸿声,钱纪放编译,昆虫病理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09-127.

[11]广濑安春.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类的交叉感染[J].蚕丝研究.1979(111):124-128.

新孢子虫病论文

新孢子虫病论文(精选5篇)新孢子虫病论文 第1篇1 材料与方法1.1 血清的收集和保存颈静脉采集新疆16个地区 (即昌吉、巴里坤、伊吾、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