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课改中文言文的教学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新课改中文言文的教学(精选12篇)

新课改中文言文的教学 第1篇

一、兴趣为贵,巧设情境,激发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社会相隔甚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不找到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往往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 例如 , 学习 《愚公移山》 时 , 笔者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播放江涛歌曲 《愚公移山》,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然后询问学生歌唱的是谁的事迹,你觉得愚公是不是很“愚”呢? 山这么难移,愚公为什么还要移山? 山最终移掉了吗?这样,通过情境创设,既唤起了学生探究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启发了学生思维,激活了课堂氛围。

二、积累为重,自主阅读,积累语言

积累,是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文言文学习离不开一定字、词、句、段积累以及学生知识感悟积累,因此,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积累为重。

首先,把握重点字词句,实现词汇的积累。通过对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尤其是不同语境各种词语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修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 《狼》 “恐前后受其敌”与“盖以诱敌”中的“敌”一词多义,前者作动词,译为攻击,后者作名词,表示敌人。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正确理解把握。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字词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运用,并主动思考理解、分类整理,让词汇积累“活”起来。

其次,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积累。语言的积累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文言文作品,摘录名言警句,从而丰富学生语言知识。譬如,学习了 《小石潭记》,可指导学 生课外阅 读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开展对比阅读,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三、诵读为本,体验情感,积淀语感

诵读是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理解情感,把握内涵的重要手段。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诵读为本,借助多种诵读方法,让学生真切感受文言文韵味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首先,教师范读,掌握技巧。通过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 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在范读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重音、语调、停顿、节奏的把握,以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范读过程中要做到正确流畅、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感情。

其次,师生品读,体会情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文章句段,想象体验,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本深层的内涵意蕴。比如, 《桃花源记》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中“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 民的生活 有什么不 同之处 ? “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再次,小组互读,交流感悟。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进行小组互评, 交流讨论,提出质疑,碰撞思维,启发智慧,从而达到取长补短,深化知识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第2篇

(和政中学 宋晓霞)文言文一直是一个难题。文言文意味着文章是古代的、远离现代的,至少跟现代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跟中学生的关系是远隔的,是疏离的,换言之,功利性差。但文言文要考,这也是事实,并且占的比重约是基础分25%。文言文的存在不只是为了考试,还有着有传承问题、文化问题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等等。作为老师,必须去教文言文,并且要尽可能地去教好文言文,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文言文。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借用新课标的契机,遵循课改所倡导的人人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和想法。

一、现阶段教师讲授文言文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文言文一直是许多教师教学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得痛苦。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印象中,老师们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多是逐字逐句地从头到尾串讲,遇到自己认为的重点或者是教参上说明的重难点,更是不厌其烦,举一反三地讲,学生不懂的地方讲,学生已懂的知识照样讲。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不能照单全收。“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懒得动脑,各种能力逐步缺失。

从学生层面看,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又不广泛,因此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故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也会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且教学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因此,古诗文的学习也需要与时俱进,一种基于合作互动的学习,自然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一条思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二、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文”“言”并重

“文”“言”并重,是一种理念,不是教条。一篇文章要讲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又要传授文化常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等,如果不分轻重,这肯定是不可行的。应把“文”“言”并重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课文有难易,年级有高低,任务有轻重,关键是要灵活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传记文字词句相对容易些,可以少花一些时间,而牵涉到的人物可能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可以作一些发挥和联系。讲《鸿门宴》,文字上应该没有多少问题,其他方面教师大可以作些补充和延伸,如刘邦、项羽的性格、作风等。写景散文,字词句上的变化较多,教学时不宜过快,对有些词义的理解会有见仁见智的事。讲《滕王阁序》,仅是文字疏通上就要花不少时间,因此老师在“言”上有必要加强。高中三年,也不宜一刀切,可分成三个学段进

行,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高二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高三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上。从现行的教材看,必修一至必修五是第一层次,多的是在语言知识上,选修《论语》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是第二、第三层次,重在文章鉴赏上、作者理解上、文化传承上,人文性体现得最为充分。

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更要强调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

(二)积累文言知识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同学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在讲授新课时,可四人小组为单位,据讲授过的方法布置小组成员每人一段或二段,先独立思考完成应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归纳,然后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对照纠正。全班交流时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成果。说得不够或不完整的,其它小组补充。

开始学生会找得较少,错漏也会较多。但我不急于批评,而是肯定他们的成果,并进行表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达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教材是例子。《师说》、《过秦论》等都是经典,学生学了这些文章,能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一篇《赤壁赋》可以引起学生大讨论,对“主客对话”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主客对话”是虚拟的,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也可以说是实有的,“客”是道士,是杨世昌,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然是最符合他的身份与性格。

(三)积累成语典故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礼记》中的“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记》的“毛遂自荐”、“运筹帷幄”、“青云直上”;《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对于成语,要理解其意思,学以致用。

在古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察今》中的“循表夜涉”、“刻舟求剑”;《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陈情表》中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促织》中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提高文采,丰富内涵。

(四)从诵读中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要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古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五)学会质疑

《论语》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要有一种怀疑精神。这样,做学问才能去伪存真,社会才会进步,充满活力。质疑时要有的放矢,广开言路,让学生能大胆地交流。此时,教师扮演好组织,裁判员和学习者的角色。平常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学习者。老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很多问题来启示学生,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效果并不好,学生提问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现在位置换了,是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来“考”教师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开发。另外,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老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比以前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教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许多人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不会怀疑那个白首、醉熏熏的欧阳修与人们喝酒、游山玩水就是与民同乐。简单从欧阳修与民游游山、玩玩水、喝喝酒、摆摆宴得出的主题“与民同乐”,显然是与孟子“与民同乐”的本意是相悖的,是与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背道而行的,也是对作者的一种误解。他为徐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与滁人游山玩水,是滁民因为“休养生息”而“喜与予游”的内心喜悦,毫无粉饰做作,更没有高高在上的赏赐与矫情,是发自百姓与欧阳修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体现的是官民之间社会之间的和谐与人性。这才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所以,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感悟 第3篇

关键字:新课改 文言文 诵读

传统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高考命题形式的影响,教师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课堂教学结构涣散,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不但使教师失去了教学的热情,更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荡然无存,它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那么,在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怎样教能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弊端,下面浅谈我的两点认识。

一、注重诵读,提高兴趣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古代文化的精髓需要后人好好地继承和发扬。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汇集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意志品质,它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军事、教育、科学、文学与艺术等各个方面,所以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诵读环节,分三步进行,粗读—精读—烂读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大自然和社会、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艺术和科学中的美,继承传统文明和进步思想,让他们从中得到德的提升、知的充实、美的熏陶、情的滋养。

二、崇尚科学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上明确规定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其目标定位是“读懂”。 学生读过了一段文言文,能够知道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够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就是“读懂”,毕竟我们的学生不是专门研究古汉语的大学生,更不是专门与古籍打交道的专家。文言文阅读,理解词语是基础,但目的绝对不是要记住和运用这些词语,如果我们只盯住考试,重“言”轻“文”,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就完全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本真。

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人“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第四要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更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让学生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古代科学文化的营养,用传统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高考命题的意义所在,所以,无论是文言文的教学还是考试,都应该扭转“重言轻文”的倾向,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人文内涵,让师生在愉快的教、学双边活动中得到德、智、美的全面提高和升华。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无论教者还是学者,都会感到一身轻松。

新课改下的文言文诵读教学 第4篇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国文老师时有这样的一段话:徐先生教书, “首先是把原文一丝不苟地吟咏一番, 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 他把文字里蕴藏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 有板有眼, 有情感, 有气势, 有抑扬顿挫, 我们听了之后, 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因此,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要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语调, 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叶圣陶语) 同时要把诵读的过程变成对文章逐步深入思考的过程, 把诵读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 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一.解读串讲与诵读的区别

(一) 变分析语言为品味语言。传统的文言串讲法就是依照篇章结构顺序, 逐字逐句乃至于逐层逐段讲解, 串通文意。串讲教学固然可以保证字字落实, 但串讲法把文章语言逐字逐句逐段逐层解成碎片, 把优美的语言往往弄成面目全非, 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 而变成了分析研究语言。诵读法则不然, 突出诵读就是为了突出学生, 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随之整体领悟文章内容, 这样变成了学生学习语言,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二) 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从传统教学来看, 老师进行串讲教学时, 往往成了课堂的主人, 分析得头头是道, 唾沫横飞, 老师成了知识灌输者, 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先教后学, 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者, 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诵读法则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凸显以学生为中心, 体现新课改的核心, 在诵读中感悟文意, 而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 老师出面引导加以解决, 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先学后教, 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二.构建文言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一) 课前预读, 整体感知。视课文难易程度, 可要求学生先课前预习, 读标题、读注解、读思考与练习、读教辅资料, 但一定要圈、勾、划, 做好笔记, 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课文预习后, 教师要督促检查并进行第二次备课;也可课堂上先发下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 但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导, 如《荆轲刺秦王》《游褒禅山记》等课文, 要求学生读全文、读注释、读思考题, 组员做好导学案, 组长总结和归纳问题, 再将问题提交全班展示交流。

(二) 示范导读, 激发兴趣。课堂上, 教师朗读示范, 准确清晰地读, 洪亮流畅地读, 饱含热情地读。通过范读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课文中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激情诵读, 熟读课文。要求学生模仿教师范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大声诵读课文, 每人至少诵读两遍, 要读得顺口上口, 这样学生才能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四) 质疑朗读, 读评内容。①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 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②同学在诵读中对不懂的问题逐句逐段提出来, 师生互动、逐个解答。如《寡人之于国也》的一段“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则移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中“则”的含义是“表顺承, 就”。有个同学提出“则”表示假设, 翻译成“如果……那么”也通, 另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解答:“虽然语言前后通顺, 但不符合文意, 因为假设的情况不能体现梁惠王对国家尽心。”听完她的回答,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③每答完一段, 同学们便诵读一段, 读、思、评有机结合。

(五) 比赛竞读, 读出高潮。①全班同学展开诵读竞赛, 看谁读得标准、顺畅、有情感, 并用掌声鼓励。②全班同学齐读, 读出高潮,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 在全体同学积极诵读中感悟了优美的语言, 领会了文章的情味。

新课改中文言文的教学 第5篇

1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

明白词语的意思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有时候学生对一个词语的意思不甚明了就可能导致无法准确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从而为自己的阅读带来阻碍。因此注重词语方面的学习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把握重点实词学生在初中接触的生词大部分都是实词,他们在实词的积累和运用上相当熟练,基本上也具备了学习实词的方法。高中实习学习和初中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只需在遇到一些重点实词时提示学生,让他们把握这些词语意思即可。同一实词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例如实词“爱”,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其为“爱护”;“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为“喜欢,爱好”;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又是“爱惜,吝惜”;“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则是“隐蔽,躲藏”的意思。因此,在接触了大量的实词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全面把握某一实词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把握,灵活分辨。1.2掌握典型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高中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虚词的了解和运用都比较少,而高中学习中虚词学习和实词学习一样重要,在虚词方面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高中重点的18个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和实词一样,虚词也存在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拿“而”来说,它被用作连词时,就有不同的用法:(1)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就是用的这个意思;(2)表示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就是递进关系,意为“并且”;(3)表承接关系,“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就是这一用法,意思是“接着、就”;(4)而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则表示转折关系,表示“但是,却”。这仅仅是“而”在作连词时的意思,在作代词和其它用法时,它还有其他用法。由此可见,虚词相对于实词内容更丰富,学习起来也更复杂,教师在虚词学习上应该条理清晰,及时总结概括,争取让学生获得同样清晰的认识。1.3古今异义词的注明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一些用法和现在不一样的词语,用当前的看法去解释文中的词语往往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解说明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让学生掌握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举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5)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学生掌握这些典型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就避免出现在文言文学习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自己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加深理解。

2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典型句式

学生把握相关的词语意思后,句式便是他们在学习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对句式不太清晰了解的话,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教授学生相关的句式知识,在学习句式方面,教师同样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2.1掌握几大典型句式

典型句式的句子结构可以看作一个框架,而句子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在框架基础上的填充。文言文句式往往都是根据句式框架来进行的,同一句型的句子虽然内容变化多样,但是其句型的特点根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熟悉掌握几大典型的句式后,学生便能在阅读的时候判断出句式,获得很大的帮助。目前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一般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像判断句,既可以表示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这样的“者,也”模式。也可以表示为“刘备天下枭雄”这样没有任何特征的句子。学生只有真正把握这些句子,才能在句式不同变化中准确判断,理解句意。

2.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句子中除了一些典型的句式,还常常会有一些固定句式,了解这些句式的意思和用法对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学习会大有裨益。在学习这些固定句式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熟悉一些固定句式的意思,像表示疑问的词如“奈何”“何如”,表示反问的句式“何为?”“何之有?”,表示感慨的句式“何其”“一何”,表示选择的句式“其,其也。”“与其,孰若”。学生之有了解这些句式的意思和结构,才能在阅读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条理清晰。

2.3培养读句子的语感

语感在学生学习文言文中起到重要的角色,学生一旦培养起语感,在学习中就会得到很多帮助。语感能帮助学生判断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和词语意思,语感的培养与其说是增强了学生直觉的正确性,倒不如说是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了经验,总结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带着语感进行文言文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好地接近文章的中心大意。

3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探索

文章大意的探索建立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因此,学生只有自由充分理解文章意思,疏通文章结构才能进一步探索文章思想。文章中心思想是全文展开的依据,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的表达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地方,它可能在文章的许多地方都有出现,或者在许多地方被暗示。学生在探索文章中心的时候,要立足整体,统领全文,从全文出发,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中心思想的探索。在探索中心思想的时候,学生不仅要在语言上尝试将古文转换成现代语言,还要试着从自身出发,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来解读古代人的心境,只有这样认真对待,学生才有可能不断深入文章中心内容,挖掘出真正的中心内容。

4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学习能力

对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第6篇

因此,文本知识的教学也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这与新课改并不冲突,关键的是如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结合新课改的能力要求与文言文教学目标,我们一线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对文言文作品的诵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也是我国语文的一种传统教法。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朗读的运用。高中文言文教学更要注重朗读的运用,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有诸多益处。朗读可以唤起美感 、引发兴趣;锻造想象、激发创造;增强语感,提高表达;体会内容、把握感情。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 ,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兴趣呢?

对于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生动形象的描述,来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例如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可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这一人物形象。

再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的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人物及其所处的情境。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用那辞章,从而使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因此在课堂上,不妨让学生多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轻声默读,可大声朗读,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二、发挥字典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新生而言,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对于教师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文言文的教学之初,经常会有一些同学就一些字音等问题来提问,而在他们的身边却有着一本大大的字典,这说明同学根本没有意识到字典对于他们来说所起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但如果说连查字典这样的简单事情都懒于动手,那又何来自主探究学习呢?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字典作为工具书的作用,不要把工具书变成了家具书;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查字典的习惯,充分发挥字典扫除学习中字词障碍的作用。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就应当从小处着手,从查字典开始。

三、体现预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预习这个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学生在上课前能真正做好预习工作,那么他们就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兰亭集序》一文时,可先特别强调,要求学生预习,并借助字典及课文下面的注解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课堂上,学生便直接把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比如“之”在文章多处出现的不同用法;“所以游目骋怀”和“所以兴怀”中两个“所以”的用法辨析等等。整节课,学生兴致非常高,而且对于自己的疑惑毫不掩饰。通过这堂课,我也更坚定了预习在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地位。预习不但让学生对课文能有初步的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质疑、自己释疑的能力。而这当然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许传统意义上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一杯水”的需求了,所以,教师也应当适时地充实自己,让自己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一起进一步完善自我。

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 第7篇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新课程意识,认清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思想指导行动,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文言文课不是简单的分析课,有的教师“字字落实,句句串讲”,没有目标,不分轻重,不讲教法,以致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而新课程的实施提升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观念,包括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教学观等。高中文言文比重增加,每周的语文课安排4课时。一学期80节左右的课时,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材中的基本阅读课文都不能讲授完。要解决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这一矛盾,教师就必须树立新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较长,教师不能一味串讲,可以设计出若干道思考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探究来完成。如:我在讲《六国论》时,向学生作简要的提示后,提出重点词语、古今异义词特殊文言句式,让学生翻译重点句子,归纳出文言文的知识要点,再设计一套课堂练习卷,糅合文言文中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对知识要点进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教师能从教学的沉闷烦杂中解脱出来,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互相探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要舍得放手,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提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同时搜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濡染,提高人文素养,进而有所创造。高中课本中的文言作品都是“文气”十足,文质优美,学生在理解掌握了字、词、句的特点使用后,更应该把文章当作一个整体,去解读、感悟,实现与古人的对话,体会古代作品丰富的意蕴,这才是真正的文言文教学。总之,我们不能一味注重文言知识传授,一味深究文言句式、词类用法,一味进行强化训练,使文本只剩下了字、词、句,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言”不见“文”。

如《项脊轩志》《陈情表》都是至情至爱的作品,若不对其进行文学角度的鉴赏,实在是舍本逐末了。《项脊轩志》情感含蓄细腻,主要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让真情流露;《陈情表》言辞切切,字字含情,令人堕泪。我们就应该通过对这样的文章进行文学鉴赏,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手法上,在情感的表达上,古今应该是相通的。再如《陈情表》中表现出来的“孝”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篇文章直抒真情至性,不假雕饰,情深理切,感人至深,是弘扬民族“孝”之美德的至极之文,并由此生发“孝顺父母”的命题。当下学生大兴铺张、浪费、攀比、浮夸之风,拿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甚至有的学生还对父母有着极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结合这一现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先让学生明白“孝”是美德,更是责任和义务,接着让学生即兴发言,叙说一件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摩擦,并从“孝”的角度加以反思,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教育。再比如《赤壁赋》,其中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在大挫折大磨难之后的豁达与平静;《兰亭集序》则表现了有思想的文人对生命价值的质问;《阿房宫赋》表现了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主题。几乎每一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若不能深入挖掘,就失去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机会。

三、教师要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首先,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不能越俎代庖。从本质上讲,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互动的,在教学中师生要构建一个平等愉悦的平台,注重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首先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与器重,树立起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文言离这个时代太遥远了;而且高中一开始就是先秦散文,精深、难懂,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提不起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产生求知欲,学习就会有成效。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其内在学习欲望,教学就成功一大半。

最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问不能只针对“尖子生”,要因生设题,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文言的甘甜。成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中文言文的教学 第8篇

第一, 生活中缺少文言文语言情境。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 文言文就让位于白话文, 逐步退出了我们日常语言交际的舞台。这就直接导致我们当代人对文言文的生疏, 无法直接阅读优美丰富的文言文。在此现实面前, 我们这些高中教师应勇于面对。

第二, 学生文言文书籍的阅读量太少。如果学生上学期间能多读一些文言文书籍, 先天文言文语境的缺失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的。但受这样一个崇尚效率的时代风气所影响, 绝大部分学生对生涩难懂的文言文书籍不感兴趣, 更妄谈深入研读。

第三,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纵有再多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只要教师的方法得当, 文言文教学也还是会取得好的效果的。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采取的是讲—读—抄—背的模式。在此种模式下, 学生几乎完全沦为课堂教学的配角, 只是被动地听。结果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呈反比, 教师讲解得越多, 学生积累得反而越少。

可以说高中文言文教学已进入一个误区:教师艰辛地付出, 换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所以, 文言文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那么, 怎样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

首先, 从朗读入手, 千方百计做好读的文章。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做好朗读这一环, 文言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的方式很多, 我在教学中, 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齐读、分角色读、默读、听录音仿读等。各种阅读方式的运用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从文章内容分析入手讲解文章。以往文言文教学教师们多习惯于串讲课文, 即通篇依靠教师讲解课文, 学生被动听课记录, 或者个别地方由学生翻译, 再由老师点拨。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我们这些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教师最擅长的教学方式, 也是最受诟病的方式。正是这种我们最擅长最习惯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对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好感”消耗殆尽。所以有必要用新的教学方式。这其中, 从文章内容分析入手讲解文章, 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此种方式尽可能地解放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角。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 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第二步, 设置较为简单关键性的问题供学生自主思考探究 (要求可用原文作答) ;第三步, 重点解决学生无法独自处理的疑难语句;第四步, 将古文中的问题与当下实际联系起来思考, 古为今用。

再次, 注重课文的创造性解读。学习文言文决不能局限于能翻译出大概意思。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 更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习文言文也不是要让我们回到古代, 完全复制古代的思想语言, 而是要通过学习文言文, 掌握阅读理解古文资料的能力, 从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为今用。所以, 学习文言文时要学会对文本进行创新解读, 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 最终做到对文言文的活学活用。创造性解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 在学到《廉颇与蔺相如》一课“负荆请罪”一节时, 我提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取向和廉颇“负荆请罪”的举动分别可以应用到哪些作文话题中, 学生对此反映就极为热烈。而讲到《晁错》一课时, 有学生指出:晁错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值得肯定, 但他的结局却令人惋惜。由此, 我提出:“要想成功实现改革目标, 一位合格的改革者应怎样去做?”学生也踊跃发言。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引导学生冲破课本的条块约束,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积累。

最后, 还应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和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文言文教学中, 归纳和积累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在日常学习中及时归纳积累知识点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句式, 古文化常识等) 。毕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使用文言文, 及时积累归纳既可以强化记忆又便于日后及时复习。同时归纳积累文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梳理知识体系的过程, 可以尽快将所学知识构建成有机的整体, 真正实现古为今用。

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应对新课改 第9篇

一、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首先表现为学习兴趣,古诗文由于距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可以精心设计导语,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其次,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再次,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 《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 “ 四大名楼” 导入 《岳阳楼记》等;第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上 《狼》 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蒲松龄、 《聊斋志异》 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二、课前引导充分预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文章所涉及的一些词汇、历史知识,学生未必清楚,这就决定了它的课前预习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本没有文言语感,无停顿、断句常识。课前预习我一般要求学生完成两方面的作业:一是在老师领读的基础上读通、读熟课文,课堂上当堂检查。这主要是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要激发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所花的时间一定不能少;二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可安排学生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解读课文内容。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读通课文、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因此对于九年级学生的预习要求应该定为: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应用圈点符号作出标记,等到课堂学习时再解决。当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疑难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预习情况时可适当进行评比,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价值,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一步步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授之以渔”总结规律

古人云:“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古诗文教学也应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一是要加强诵读指导,培养语感。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加强诵读。 《新课标》 要求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上,诵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读准了,读多了,就会把握古诗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师要在指导诵读上狠下功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二是要重视习惯养成,归类整理。要使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做好归类整理。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 和古文化知识上。老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成“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文专辑”,每学完一篇课文,就把本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如:作家作品知识、重点词语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文章的主旨等,把课堂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效避免了传统文言文教学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弊端。

三是注重方法传授,授之以渔。注重方法传授一直是教育规律本身对老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学习,翻译是关键也是难点,授以翻译的方法,这是在学习文言文方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这样三个原则: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是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再次是文字优美,力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原则总结为这样五个字: 留、删、调、补、换。说具体就是保留、删减、调整、增加、替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用现代汉语话说出文言文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可由教师答疑点拨。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详详细细地教,不厌其烦地灌,学生认认真真地听,老老实实地记,既浪费时间,又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很难抓住重点。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应还给学生话语权,充分让学生说。在通过自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说。一是在说的方式上,可以单个说,小组内说;可以指名说,自由说;可以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二是在说的内容上,以前由老师来完成的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说说自己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尤其是文中通假字的读音、解释,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的意思,词类活用现象等。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对于课文的知识点、重难点,如果学生在说说议议的合作交流中没有涉及到的,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交流,以全面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还能起到锻炼说话能力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五、鼓励质疑领悟问题,激发兴趣体会快乐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领悟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解决疑难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他们也就更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此,要着力瞄准以下几点:一是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思维具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设疑。如教 《陋室铭》,可抓住作者精心构思的“陋室不陋”这几个字来设疑、激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二是要在无疑处设疑,即学生“见不到处”、“容易忽略处”设疑激疑。如 《岳阳楼记》 一文的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吞”改为“接”好不好?在这样的地方设疑激疑,不仅能使学生在思考中顿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浓厚兴趣。

新课改中文言文的教学 第10篇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说它是重点, 一方面它在高考中的比重比较大;另一个方面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探究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说它是难点, 一方面是因为文言文的理解比较困难;另一方面, 学生缺乏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使文言文的教学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一) 重言不重文

准确地讲, 文言文教学, 不仅仅包括字词的理解, 或者是文言文的常识等, 更主要的是包括作者的情感以及文化的内涵。文言文教学都是选一些比较经典的篇目进行教学, 这些经典的篇目都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 或者具有某种文化意蕴, 或者具有某种深厚的文化背景, 因此, 这就造成了文与言的割裂。如果一味地讲一些枯燥乏味的字词, 学生势必会提不起兴趣, 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 同时也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二) 不重视应用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对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文言文, 不是只要掌握本篇而已, 主要是通过本篇的学习, 可以举一反三, 阅读其他文言文的名篇, 教师缺乏在这方面的引导。

总之, 文言文教学需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真正做到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字词的理解, 也借助字词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文言文教学需要不断探索, 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 总结出一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 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内容, 尤其是需要优化文言文教学, 一方面应该从强调语法句型向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感与理解能力的方向转变。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 也是新一轮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从那种枯燥而单调的语法句型中走出来, 着力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感知;另一方面从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向情感体验与文化熏陶的方向转变, 这种转变也是由言向文的转变, 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切身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通过这两个转变就是想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不是枯燥、单调的象征, 而是具有丰富情感蕴含的文章,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引导学生认真读一本古书

在传统文化中, 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 值得反思, 值得借鉴。在教学中, 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知识和词语的积累, 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一本这样的古书, 尤其是读一些经典篇目, 或者经典书籍, 诸如《史记选》《唐诗三百首》等,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 加强学生诵读, 体会作者情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 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诵读。大声诵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也会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每读一遍, 就会有一遍的收获。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 通过不断的诵读,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关注, 而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文言文也必然会受到重视。然而对文言文重视的方向会有一些变化。也就是说, 学习文言文, 一方面是要掌握一定的字词的意思,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 通过文言文的学习, 更主要的是品味传统文化, 能够将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运用到生活中, 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品味, 体会优秀的民族精神。同时, 还要加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体会文言文中的语言美, 感受人物形象之美、品味情感美等, 从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解放出来。这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文言文教学也需要改革, 应该从强调语法句型向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感与理解能力的方向转变;从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向情感体验与文化熏陶的方向转变, 面对这种转变, 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 优化教学策略,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刘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应对新课改 第11篇

一、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首先表现为学习兴趣,古诗文由于距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可以精心设计导语,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其次,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再次,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第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上《狼》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蒲松龄、《聊斋志异》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二、课前引导充分预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文章所涉及的一些词汇、历史知识,学生未必清楚,这就决定了它的课前预习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本没有文言语感,无停顿、断句常识。课前预习我一般要求学生完成两方面的作业:一是在老师领读的基础上读通、读熟课文,课堂上当堂检查。这主要是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要激发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所花的时间一定不能少;二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可安排学生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解读课文内容。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读通课文、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因此对于九年级学生的预习要求应该定为: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应用圈点符号作出标记,等到课堂学习时再解决。当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疑难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预习情况时可适当进行评比,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价值,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一步步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授之以渔”总结规律

古人云:“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古诗文教学也应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一是要加强诵读指导,培养语感。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加强诵读。《新课标》要求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上,诵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读准了,读多了,就会把握古诗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师要在指导诵读上狠下功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二是要重视习惯养成,归类整理。要使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做好归类整理。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和古文化知识上。老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成“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文专辑”,每学完一篇课文,就把本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如:作家作品知识、重点词语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文章的主旨等,把课堂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效避免了传统文言文教学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弊端。

三是注重方法传授,授之以渔。注重方法传授一直是教育规律本身对老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学习,翻译是关键也是难点,授以翻译的方法,这是在学习文言文方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这样三个原则: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是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再次是文字优美,力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原则总结为这样五个字:留、删、调、补、换。说具体就是保留、删减、调整、增加、替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用现代汉语话说出文言文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可由教师答疑点拨。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详详细细地教,不厌其烦地灌,学生认认真真地听,老老实实地记,既浪费时间,又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很难抓住重点。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应还给学生话语权,充分让学生说。在通过自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说。一是在说的方式上,可以单个说,小组内说;可以指名说,自由说;可以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二是在说的内容上,以前由老师来完成的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说说自己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尤其是文中通假字的读音、解释,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的意思,词类活用现象等。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对于课文的知识点、重难点,如果学生在说说议议的合作交流中没有涉及到的,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交流,以全面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还能起到锻炼说话能力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五、鼓励质疑领悟问题,激发兴趣体会快乐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领悟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解决疑难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他们也就更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此,要着力瞄准以下几点:一是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思维具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设疑。如教《陋室铭》,可抓住作者精心构思的“陋室不陋”这几个字来设疑、激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二是要在无疑处设疑,即学生“见不到处”、“容易忽略处”设疑激疑。如《岳阳楼记》一文的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吞”改为“接”好不好?在这样的地方设疑激疑,不仅能使学生在思考中顿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浓厚兴趣。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古诗文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新课改中文言文的教学 第12篇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背诵轻实践

在应试教育的统治下,素质教育长年来都将默写作为文言文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将诗词的背诵作为教学任务的根本目标。但是要知道,文言文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必然也是源于生活而并非凭空而来,所以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断然不应该是生硬的背诵,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表达中, 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培养起学生必需的文学素养。

(二)缺乏对意境的深入解读

通过一定的研究, 笔者发现, 如今的文言文教学,除了过度重视背诵诗词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一弊端外,另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倾向于对字词的解读而对文章的创作背景一笔带过甚而直接忽略。这样的情况是极其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含义的,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字词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合美育教学

(一)创设教学环境体现自然美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了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美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敬畏自然创造能力,进而积极参与到保护自然的活动中去。因此,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该通过多媒体教学影视资料创造出一个较为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课本中描述的自然美景,从而培养起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美育的基本要求。譬如教师在讲授《兰亭集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本中描述的美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美景。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所观看的优美景象不仅可以充分地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同时也能够直观地欣赏这样的美景,这样一来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然美景的审美能力,如此一来就达到了美育要求了。

(二)精炼教学语言展示艺术美

在对各个版本教材中的文言文研究中,笔者发现其摘录的文章都难逃那些独具美感的文章的范畴,譬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等景色真是令人流连忘返;再如《水调歌头》中的“低绮户,转朱阁,照无眠。”意境丰满美感十足。当然这只是教材中优美文字的一点晨星而已,像这样的句子教材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各个教材对文言文文章的编排上对美的要求是比较严苛的。因此为了不辜负编辑教材工作人员的苦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提炼自己的语言,使学生时刻都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潜移默化之中学生自然可以培养起足够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通过适当的应用,创作出优美的文章也是指日可待。

三、意境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诗人王昌龄将诗词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同理文言的境界也是如此,因此对一篇文言文的理解必然要从其物象的认识开始,在对文言文物象有较为清新的认识后,自然而然就应该转向对其情思的剖析,在对作者思想感情有了初步认识后,就应该结合具体的物象将“意”与“境”相结合,这就是所谓的意境教学了。因此笔者通过研究学习,总结出了意境教学必不可少的三个阶段如下:

(一)通过联想把握物象的特点

文言文是一种将物体与画面相结合的表达形式,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对物象的建构,因为没有物象的文言文是空洞无物的,因此无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何慷慨激昂抑或悲怆凄美都难以逃避无病呻吟的嫌疑。因此在实施意境教学法时,首先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言文的具体物象,展开适当的联想,尽可能使文言文中的物象清晰地刻画在学生的意识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跟上教学的节奏。

(二)体会情感

对于一篇文言文而言,情感是其灵魂,因此对文言文的情感体味是理解文言文的重点。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情感进行深入的解读。譬如《归园田居》有如此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一句诗,从字面上看其实与一般诗词并无二致,但是如果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细致的品鉴,你或许就可以体味作者内心的那一份悠然自得、恬静淡远。

(三)品味意境

意境是文言文表达的最高境界,这是毋庸置疑的,对意境的体会也是意境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评鉴文言文的意境时,最重要的是对诗眼的理解。所谓的诗眼顾名思义,是文言文的眼睛,换言之就是文言文的点睛之笔。譬如《锦瑟》中“此情可待曾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词句便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这句词之所以可以名垂千古,主要就是由于其绝妙的意境。此句匠心独具地将文言文之前所有意象的悲怆都集中爆发出来,其渲染力无不令人动容。因此,意境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此类诗句的意境的品读,以此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摘要:我国文言文独特的艺术,巧妙的语言结构毋庸置疑是我国语言文明的瑰宝。因此,在教学中也应该格外注重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并针对这样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新课改中文言文的教学

新课改中文言文的教学(精选12篇)新课改中文言文的教学 第1篇一、兴趣为贵,巧设情境,激发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