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委婉语研究的隐喻视角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委婉语研究的隐喻视角(精选4篇)

委婉语研究的隐喻视角 第1篇

一、隐喻的认知观

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指出:隐喻无所不在, 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Lakoff指出隐喻的认知功能为认知生活转化成语言提供了可能。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 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二十世纪初隐喻经历了从修辞到认知的研究转变。它不仅是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 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和工具。以下英语中关于“时间”例子:

You are wasting my time.

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

How can you spend your time?

Is that worth your while?

一个形象的概念“金钱”被用来讨论和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这表明了一个根隐喻的存在, 即“时间就是金钱”。这些句子以一个根隐喻为基础, 并且是一个有机的, 内部互相连接的系统。这一系统性表明这些句子不仅仅是以语言作为手段来表达思想, 而是用“金钱”的概念来构建“时间”概念。“金钱”是个有形的商品, 它可以传递;“金钱”有价值, 不可以随意地浪费。通过概念隐喻, “金钱”这个概念被投射到了“时间”上;这个投射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系统性的。这里所讨论的是两个认知域 (概念) 之间的投射, 即源域和目标域。源域是指我们用来构建其他概念的概念, 容易被人类理解和掌握;目标域是我们想要去构建的概念, 抽象不易被人类理解。在上述例子中, “金钱”是个有形的商品, 是源域, 而“时间”是抽象的, 是目标域。概念隐喻的观点是隐喻是是两个认知域 (概念) 之间的投射, 即用一种形象的概念来理解另外一个抽象的概念, 因此隐喻是发生在人的概念系统中, 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手段。

二、委婉语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

1、委婉语的隐喻认知阐释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映射是单向性的, 它以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 是一种抽象的推理过程。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映射对解释委婉语的机制具有启发作用。概念隐喻通过突显源域的部分特点而发挥解释功能的同时还起到掩盖目标域的其他方面的作用。隐喻把两个属于不同性质和范畴的事物概念通过联想的媒介加以类比和映射, 即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以死亡委婉语为例进行分析:“to take the departure”“to go to the west/heaven/a hell world/happy land”和“to pass away”“to end up”。死亡被看成一个旅程的结束, 另外一个旅程的开始。通过概念隐喻, “旅程”这个源域被投射到了目标域“死亡”上, 而其他会给人带来不快的方面如死亡意味着永远离开, 死亡会给人带来痛苦等否定的方面被隐藏。利用隐喻隐藏的特征, 突显另外的特征, 这就是委婉语隐喻的形成机制。

2、委婉语的转喻认知阐释

与隐喻相同, 转喻也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 其实质是概念性的, 是自发、无意识的认知过程, 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Lakoff (1980) 认为, 转喻是认知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选取事物易理解或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方面或部分。我们认为转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借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邻近性建立事物之间的替代关系。两个事物之间只要具备了关联, 就具备了建立转喻关系的基础。关联或邻近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 整体与部分的转喻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不论是物理的或是心理的事物, 都具有格式塔结构, 内部由部分组成。人们经常用事物的整体代替其部分, 实现泛化模糊等委婉表达效果。就身体部位代替身体器官而言, 多数是借一个更大范围的部位来代替其中一个人们不愿直接提及的具体器官。另外还借上位范畴词代替下位范畴词达到委婉效果, 如为了避免直接提及“性”, 把关于“性”的知识叫做“健康知识”;为了避开“情妇”一词, 汉语中有时代之以上位范畴词“女人”, 如“他在外面有女人了”;“与某人上床”用来婉指“发生性行为”这一内容。

其二, 整体中部分代整体及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Lakoff (1980) 阐述了一般转喻模式的五大特征, 其中特征之一是:在概念结构中, B是A的部分或与A紧密相关, B代替A并且决定A。事实上, 该特征就是用整体中的部分来代替整体, 如用cloakroom (衣帽间) 和powderroom (化妆室) 来代替厕所。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可以从动作和感知、作品与作者、发明物与发明人、商品与生产者、原因与结果、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处所与居住者、容器与容器所容之物等方面来研究。如在容器域中, 人们通过转喻可以用装东西的容器来指代容器里所装的东西, 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bottle”不是指瓶子而是转指瓶中之物“wine”, 两者之间有邻近关系, 用酒瓶代酒, 可以转移人们注意力, 取得委婉礼貌的效果。

由此可见, 委婉语构成机制的基础从根本上说是隐喻认知。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特点同样反映在人类生成和使用委婉语的语言活动中。这种理据关系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两大认知手段实现的。

三、结语

在英语委婉语的构建过程中, 隐喻认知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隐喻认知观的指导下人们可以用转喻和隐喻进行推理和判断英语委婉语的意义, 也可以对英语委婉语进行思考, 交流和理解。

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对委婉语进行解释, 描述了英语委婉语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 并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英语委婉语现象。

关键词:委婉语,隐喻认知观,认知阐释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 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亚伦.当代英语委婉语初探[J].外语学刊, 1984 (2) .

委婉语研究的隐喻视角 第2篇

关键词:隐喻,转喻,死亡委婉语

死亡是人类的生命终点, 人们对于死亡的出现总是无能为力, 对死亡的恐惧及死亡带给人的痛苦, 使人们不愿直接提及这个词, 而是选择更加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死亡委婉语的出现, 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禁忌, 汉语和英语中都出现了大量死亡委婉语, 说明以英语为母语者和以汉语为母语者都对死亡怀着一定的厌恶和恐惧心理。 利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死亡委婉语的生成机制。

1.委婉语和死亡委婉语

委婉语是人类自觉使用语言的一种重要而常见的现象,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避开禁忌或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对委婉语的定义为:euphemism:a polite word or expression that you use instead of a more direct one to avoid shocking or upsetting someone. (委婉语是一种用来代替比较直接的词语以免令人讨厌或不安的礼貌词语或表达。) 传统修辞学认为, 有些词语直接说出来会令人不愉快, 往往被人用曲折的方法说出来, 就形成了委婉语 (张永奋, 2014) 。它是一种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词语去替代直截了当、触怒人的词语, 即用好听的话来掩饰事实 (Neaman&Silver, 1990) 。

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禁忌语, 其中, 最典型和最常见的莫过于对死亡的禁忌。 死亡是全人类的共同归宿, 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 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最终结果, 人们害怕死亡。 王德春指出, 死亡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们为求吉利、避凶灾;二是为了避免刺激对方。 死亡委婉语的作用在于可以使人们避免直接提到那个可怕的字眼, 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对生者的安慰。 一般来说, 当人们不愿说出死亡这个禁忌而在日常交际中又不得不说明时, 就会采用相对含蓄的词语暗示不愿说出的死亡一词, 于是就产生了死亡委婉语。

2.隐喻和转喻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方法, 是语言装饰的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认知活动, 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 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 转喻同隐喻一样, 也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 (赵艳芳, 2001) 。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性, 转喻的认知基础是临近性 (束定芳, 2005) 。 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 而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 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 两者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相对于隐喻研究来说, 转喻研究起步较晚。 早期语言学家在研究隐喻和转喻时, 往往倾向于将转喻研究置于隐喻研究范围内。 Lakoff和Johnson认为, 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不但表现在语言中, 而且根植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根本上说是隐喻式的。 随着学者们对转喻研究的深入, 人们开始意识到转喻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 更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 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 二者都是基本的认知现象, 都可以为死亡委婉语的构成提供依据。

3.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和转喻

3.1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

大多数委婉语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形成的。 当人们无法用抽象思维能力来理解事物时, 就会倾向于用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来表达抽象事物, 借助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来完成言语交际。 死亡委婉语中有多种隐喻形式,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死亡是休息。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隐喻, 在这一隐喻中, “休息”是始源域, “死亡”是目标域。死亡和休息存在某种相似性, 比如休息时人处于静止、无意识状态, 在这一层意义上, 死亡确实是休息, 而且是永久的休息, 这种隐喻体现了人们对死亡最直观的认识, 凸显了两者的相似性, 淡化了死亡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比如:汉语中用“长眠、安息、永眠、沉睡、永远地睡着了”等隐喻死亡;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如:fall asleep, eternal sleep, sleep forever, to sleep with one’s father, 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to be at rest, to be called to one’s eternal rest, to rest in peace...

(2) 死亡是离去。

这一类死亡委婉语的形成是基于“人生是旅途”的隐喻, 旅途的结束便是生命的终结。在这一隐喻中, “离去”是始源域, “死亡”是目标域。离去意味着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即一段旅程的结束, 随即又开始了另一段旅程。于是人们将死亡看做是离开现实世界去到另一个世界, 减少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逝者的悲伤。比如:汉语中有“辞世, 逝世, 与世长辞, 去世, 过世, 离开, 走了, 去了, 不在人世”;英语中也有“to depart with the world, to pass away, to be gone, to be no longer with us, to go west, to say the last goodbye, to go to a better world”。

(3) 死亡是草木凋谢。

这里, “草木凋谢”是始源域, “死亡”是目标域。 把人生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一年中的四季, 春天象征着新生的婴儿时期, 夏天象征着青春活力的青年时期, 秋天象征着硕果累累的中年时期, 而冬天则象征着萧瑟荒凉的暮年时期。 这里将人生的不同阶段与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相对应, 萌芽对应幼年, 成熟对应成年, 落叶对应死亡的来临或是老年, 枯萎对应死亡 (尚绮, 2004) 。 以草木凋零来隐喻死亡在汉语中比较常见, 如:“凋零、昙花一现、叶落归根”等, 英语中也有 “fade as a leaf” 的表述。

3.2死亡委婉语中的转喻

转喻是通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实现的, 基本可以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内部分之间的转喻两种形式, 有些死亡委婉语可以通过转喻理论得到更好的分析。

(1) 死亡特征转喻死亡。

根据人们的了解, 死亡有很多特征, 凸显不同特征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转喻形式。 比如:人死之前最后的动作一般都是在痛苦地挣扎, 于是汉语中出现了“蹬腿”一词来转喻死亡, 同样, 英语中也有“to kick the bucket”;呼出最后一口气象征着死亡的来临, 于是就有了“一命呜呼”的说法, 同时, 英语中有“to draw the last breath”;死亡时都伴随着闭上眼睛跟停止呼吸, 所以用“闭目、瞑目、断气、咽气”来转喻死亡;中国人死后会装进棺材并埋进土里, 因而用“入土、就木”来表示死亡。

(2) 死亡方式及目的转喻死亡。

汉语中有用不同的死亡方式来表示死亡。 如:“自缢、遇难、一病不起、自寻短见、葬身鱼腹、马革裹尸、吃枪子儿”等。还有一些为公死亡的表达, 如:“就义、殉国、殉职、牺牲”等。

4.结语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对于死亡的禁忌使得人们不得不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构成更加委婉和温和的话语来代替这一字眼, 即死亡委婉语。 本文通过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对死亡委婉语的分析, 发现中西方民族对死亡的认识大同小异,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类似的死亡委婉语, 同时表明隐喻和转喻理论在人类认知世界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3]胡元群.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

[4]朗文出版公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5]尚绮.汉英“死亡”隐喻对比及汉语“死亡”隐喻的英译[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6]束定芳.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方向——语言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7]王德春, 孙汝建, 等.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8]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委婉语研究的隐喻视角 第3篇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1]然而近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且看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定义: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3]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性,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的联想。

隐喻产生的原因是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的,原因往往是因功能而起,功能又多半为原因所致。在日常交流中,出于社会文化方面的考虑,人们为达到礼貌目的,往往会避免一些令人不快的说法,此时就需借助隐喻性的委婉语。从英汉诸多“死亡”委婉语的特征分析来看,一方面这些特征是基于不同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心理因素、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这些特征又深刻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带有鲜明的民族独特性和浓厚的文化色彩,为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 英汉“死亡”委婉语隐喻对比

“比较”和“对比”是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一组非常重要的术语,有时还会被混为一谈,然而它们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比较”的目的在于求同,而“对比”的目的在于觅异。[4]正所谓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任何事物,只有通过比较和对比才会使之形态更具体、特质更鲜明,更便于人们研究、认识和掌握,英汉“死亡”委婉语亦不例外。

2.1 英汉“死亡“隐喻的相似性

隐喻如同语言一样,也是深深扎根于社会情景、文化知识之中的。它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尽管不同的认知基础创造出来的隐喻往往是不同的,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任何隐喻都隐含着施喻者对某一特定事物的一种认知心理阐释,是自己对某一特定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心理投射。[5]纵观众多英汉“死亡”委婉语,其折射出的隐喻相似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2.1.1 把死亡隐喻为时间,此隐喻又分为两种:

1)昼夜更替:Lifetime is a day;death is the night.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白天和黑夜的概念相对于生存和死亡往往显得更为直观和具体。根据人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在谈及死亡时,经常将与之有着相似认知基础的白昼和黑夜的特点映射到生存和死亡上。如汉语中以“朝阳”、“旭日”、“朝晖”比喻新生的生命;用“日薄西山”、“夕阳”、“黄昏”隐喻死亡。英语中也有“go to the sunset”“close one’s days”的表达。基于“活着是白天,死亡是夜晚”特征的隐喻,又可以引申为:Life is light;death is darkness or putting out of the light.由于太阳一天的东升西落,白天总是光明的,而夜晚总是黑暗的。这一特征反映在死亡的隐喻上,如汉语中“人死如灯灭”;英语中“shut one’s light off”。

2)把死亡隐喻为四季循环即Lifetime is a year,death is winter.将人生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一年四季: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的婴儿时期,夏天象征激情四射的青年时期;秋天象征果实累累的壮年时期;而冬天则自然对应着萧瑟荒凉的迟暮之年(死亡)。人类的认知是无止境的,基于“Death is winter”的隐喻,联系冬天破败、草衰叶枯的景象,又创造出“Death is a withered plant”的隐喻。以植物的凋零隐喻死亡在汉语中表现尤为突出,如“凋零,零落,零谢,萎绝,萎,叶落归根”等;英语中这样的隐喻不多,但也有也有“fade as a leaf”的表达。

2.1.2 把死亡隐喻为人生旅程的终结(Death is the end of the journey;Death is departure;Death is going to the final destination)

人的一生像是一个旅程,而死亡则是终点,无怪乎悲观的哲学家说“人从一出生便开始走向死亡”。汉语中有“逝世”、“谢世”、“辞世”、“与世长辞”、“永别”的表达;英语中也有“depart”“pass away”“go to the Heaven”“go to a better world”的短语。

2.1.3 将死亡隐喻为睡眠

一方面基于睡眠能使人获得休息、不再劳碌的特征;另一方面运用睡眠这一人类所熟知的现象隐喻死亡,也可以减轻其带给人们的恐惧感。如汉语中“长眠”、“长寐”、“长寝”、“安息”、“安眠”“永远地睡着了”;英语中“final sleep”“to be at rest”“to have found rest”“to be gone to sleep”“to have been laid to have rest”等。

2.2 英汉“死亡”隐喻的差异性

由于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也是千差万别。通过对比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其折射出的隐喻差异性体现为以下方面:

2.2.1 等级制度的差异

中国经历了两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宝塔式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宗法制度使得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点在语言上也有着深刻的体现,反映在“死亡”的表达上,早在西汉《礼记?曲礼(下)》就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后来唐制规定,“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至于平民称死。”此外,中国文化中还有很多关于文人雅士死亡的特殊表达,如“玉折、玉摧、玉碎、兰摧玉折”等。在长幼方面,老人死亡要说寿终正寝,少壮而亡死亡则为夭折。这一点中西文化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西方人笃信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所以在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方面,并没有太多区分等级的表达。而且欧洲中世纪曾流传着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

2.2.2 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虽然没有像西方那样同一的宗教信仰,然而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却深入人心,体现在有关“死亡”委婉语的表达上主要为:道教的“羽化”、“蝉蜕”、“登仙”、“升天”、“迁神”、“恒化”、“驾鹤西游”、“化鹤”、“骑鹤”、“仙游”、“物化”、“隐化”、“归道山”、“气散”、“迁化”、“遁化”、“化去”、“迁形”、“物故”等。佛教如“圆寂”“归真”“坐化”“人寂”“迁神”“成佛”、“示寂”、“迁形”、“寂灭”“灭度”、“灭谛”等。而西方文化则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人死后也要回到上帝身边,由此创造出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死亡”委婉语,如:“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go to a better world”“be with the angels”“the call of God”“with the Father”“be taken to paradise”“be in Heaven”等。

2.2.3 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差异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对于土地有着深厚而独特的感情,生前在土地上辛勤耕作,死后讲究入土为安,表现在“死亡”委婉语方面体现为用“入土”、“归土”、“入地”、“钻土”、“地下修文”、“命染黄沙”、“魂归故里”等代语婉指死亡。而西方则以工业经济为认知基础,“死亡”委婉语则多与职业相关。如:与航海相关的have gone under,launch into eternity,safe anchorage at last;与金融相关的check out,settle all scores,cancelling one’s account,pay day,the final paid-off;与通讯相关的有cut off,ring off,ring out;与赌博等娱乐活动相关的有jump the last hurdle,end of the ball game等。

2.2.4 对待死亡态度

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汉语对死亡更倾向于回避,表现出“乐生恶死”的态度。孔圣人在被问及生死问题时,尚且用“不知生焉知死”的言语巧妙地王顾左右而言他,更别提一般民众了。中国自古便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俗语。而西方在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下,对死亡则持一种“乐死恶生”的态度,普遍认为活着是赎罪,死后获得解脱。如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脍炙人口的一首描写死亡的诗歌《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第一段中运用拟人的方式,把死神(Death)隐喻成一个天使,把死后盛放人尸体的棺材(coffin)隐喻为马车(Carriage),并驶向永恒(Immortality);以轻松的笔调描写死亡,一改死神萧瑟悲凉、冷酷无情的形象,代之而来的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使人们对死亡的认知焕然一新。

3 结束语

正如王寅所言,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隐喻在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做出推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认知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西方构成“死亡”的委婉语隐喻表达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充分意识到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张维友.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新时期委婉语研究的多维视角及趋势 第4篇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尽管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各异, 但各国语言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委婉语。委婉语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始于“塔布”, 是用一种间接或含蓄的说法代替粗鲁的、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示方法。委婉语是调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只要人在社会中生存, 就会有意无意地使用委婉语。由于在交际中使用委婉语, 人们的语言更丰富、更文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美好、更和谐。

二、委婉语研究的多维视角

委婉语作为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现象,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作用巨大, 学者们对委婉语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委婉语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上世纪国内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从语义学 (刘纯豹等) 、修辞学 (陈望道等) 、语用学 (束定芳等) 等角度展开,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委婉语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内的委婉语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者们不断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并深入研究。在中国知网上以委婉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2001年至2014年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就有近三千篇, 硕博论文近四百篇。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 从不同视角探讨委婉语的分类、生成手段、产生原因、语用功能等。综合国内学界最近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委婉语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向:

1.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语言学是当今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一个影响与日俱增的分支学科。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 当前不少学者开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探讨委婉语产生的深层原因, 重点分析委婉语生成的内在机制和发展变化特点, 探索委婉语的认知理据。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委婉语研究侧重于用原型范畴理论阐释委婉语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如廖彦婷、徐小鹏等) 。学者们把禁忌语和委婉语划归在同一个认知范畴, 认为禁忌语和委婉语构成指称禁忌的同一范畴, 分别是语义范畴中的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禁忌语 (原型义项) 的突显性强, 容易被感知, 而委婉语 (边缘性义项) 突显性较弱, 模糊性较大, 不易感知, 所以使得语言形式与所指引起禁忌的事物间的距离拉大, 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处于范畴边缘的某委婉语, 由于使用频率增加, 认知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 向处于范畴中心的典型成员靠拢并逐渐取得典型成员的资格, 成为新的禁忌语。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的委婉语研究重点探讨委婉语的认知理据, 探索不同民族的文化认知模式 (如孙毅、蒋小军等) 。学者们认为委婉语本质上是一种隐喻, 隐喻认知模式通过张扬或贬抑, 削弱了禁忌语与避讳事物之间的生硬联系, 达到缓和、折中的认知效果。在委婉发生程序中, 转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关键路向同样反映在人类生成和使用委婉语的语言沟通活动中。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意义建构进行认知解读, 这对委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如李松等) 。概念整合是一种人类进行思维的活动,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心理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网络的构建必须历经建立心理空间、跨空间匹配、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映射、确立共享结构、重新映射回各输入空间等步骤。解读委婉语的过程中, 委婉语心理空间和具体的话语空间总是在相互作用, 在认知语境的作用下, 促成各空间概念产生关联, 这些关联成为人类解读话语时认知推理的基础, 在整合空间里, 形成突生结构, 即委婉语话语的隐含意义。

2.语用学视角。随着语用学的发展, 一些研究者运用语用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自我保护原则等对委婉语展开分析。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是两个重要的语用原则, 也是指引人们交际的两个主要原则。近年来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委婉语主要就是从语用学角度解释交际中委婉语存在的理论基础, 探讨委婉语和礼貌原则以及合作原则之间的关系。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 认为委婉语是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指导下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方法, 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或效果, 人们在交际中使用委婉语, 这不仅很好地体现了礼貌原则, 但与此同时也通常会违反合作原则的某项准则或同时违反几项准则, 最终实现成功交际。此外, 还有不少学者重点研究委婉语的语用特征和语用功能, 认为委婉语具有含蓄性、时代性、地域性、语域性、民族性、习语性的语用特征 (卢庆生) 。委婉语具有避讳避俗、礼貌、掩饰、褒扬美化、幽默讽刺等语用功能 (刘晓燕、李若娟等) 。另外, 还有学者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委婉语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阐释委婉语形成的语用动因 (如王艳华、王小龙等) 。基于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之上的关联―顺应模式从特定的角度将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过程和顺应论中的语言选择顺应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交际过程中的委婉语 (如陈敏等) 。该模式有效剖析了交际中选择和理解委婉语的认知机制, 同时也充分凸显出动态语境对交际双方选择和理解委婉语的制约作用。

3.美学语言学视角。美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审美属性, 研究日常言语活动和言语行为既作为交际活动又作为审美活动时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审美意识包括语言美和言语美两个方面。近几年, 有学者从美学语言学视角研究委婉语, 重点分析委婉语的美学特征, 探讨委婉语独特的美学价值。学者们把委婉语的美学特征归结为情感美、含蓄美、联想美、幽默美 (余义兵) ;委婉语具有褒扬美、含蓄美、形象美、民族特性美 (年晓萍) 。还有学者从美学语言学角度探究委婉语产生、发展的原因, 认为委婉语的产生由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观决定, 遵循悦人原则、迂回原则、积极原则和求雅原则 (余义兵) ;委婉语的美学构造原则包括距离原则、模糊原则、礼貌原则和功利原则。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影响委婉语的产生与运用, 英汉委婉语的共性与个性是由不同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共通之处与差异造成的, 委婉语的使用随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汤菲菲) 。还有学者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女性委婉语。

4.语义学视角。学者们从语义学角度对委婉语的语义特征进行研究, 如用“语义三角论”解释委婉语的生成, 认为委婉语的功能是把语义关系有效地加以曲折化, 以实现委婉的目的。伍铁平运用模糊理论揭示了委婉语的的四种生成手段:用模糊词语婉指精确词语, 用精确词语婉指另一个精确词语, 用同属一个集合的模糊程度大的词语婉指模糊程度小的词语, 用属于不同集合的一个模糊词语婉指另一个模糊词语。另外还有学者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包括避讳、文雅、礼貌、自我保护等。张宏丽论述了俄语委婉语的模糊性特征。

5.社会文化视角。委婉语是人类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 委婉语的使用反映出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心理。学者们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委婉语产生的原因、动机等问题进行探讨, 研究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梁菊、唐德根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阐释委婉语产生的动机, 认为人们选择使用委婉语是为了满足自己特定的需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作为文化载体的委婉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 是人们长期受本民族文化长期影响的结果, 特别受到其民族心理、价值观、社会习俗的影响, 不同语言中的委婉语不尽相同。从文化视角研究委婉语, 主要是进行委婉语的语际对比, 探讨不同语言的委婉语中所蕴含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 研究委婉语的文化内涵, 进而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第二语言, 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于佳慧探讨了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文化来源, 李丽分析了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差异, 黄礼晶总结了委婉语所反映的中俄文化差异。

6.翻译视角。中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语言特色差异明显, 委婉语的理解、使用和表达方式也受各自社会文化的制约, 差异较大, 因此掌握委婉语的翻译技巧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作用重大。学者们从翻译角度研究委婉语, 主要侧重的是委婉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研究, 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省略法、移植法等 (薛小红) 。黄娟娟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了委婉语的口译策略。邹建玲提出对于规约性委婉语可以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移植法, 对于非规约性委婉语可采用对等翻译和改译的方法。朱月娥尝试用语域对等的方法指导委婉语的翻译实践。杨芳从文化翻译的角度研究委婉语, 探寻委婉语翻译研究的新视角。高少萍则从话语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委婉语的翻译。

7.教学视角。从教学角度对委婉语进行的研究, 主要围绕委婉语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委婉语的使用策略展开。所有研究者都肯定委婉语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教学过程中使用委婉语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增强学生的自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恰当使用委婉语, 特别是评价用语、批评用语、指令用语、课堂教导用语等 (朱勤芹) 。还有学者对大学生的委婉意识程度和教师的委婉意识培养展开研究, 并对委婉语教学提出建议 (如伍丹琼、宋欣)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委婉语的使用研究也得到一定的重视 (如王咨文) 。

三、委婉语研究的特点

多年来, 委婉语一直是国内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不同时代的学者研究委婉语的角度并不相同。总结近二十年来学们者对委婉语的研究, 我们发现国内委婉语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 委婉语的研究涉及语言学及其多个分支学科, 委婉语研究多层次、多角度,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委婉语的认知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同时, 新的研究视角不断涌现, 近两年有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外延内涵传承说和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为理论依据, 探讨委婉语的生成机制 (如刘鹏) 。

2.以委婉语为研究对象, 最近十几年的研究对不再仅局限于委婉语的定义、分类、构成手段, 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委婉语的使用特点、构造原则、生成机制、语用功能及其应用, 对委婉语有了更细致深刻的认识。

3.对委婉语的研究, 主要的研究语料是英语委婉语, 对汉语委婉语和其他语种委婉语的研究相对较少, 委婉语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汉语与其他语种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够。

4.委婉语包括委婉词语和委婉表达方式, 近年来的研究多是针对委婉词语进行的研究, 特别是在依据相关理论探讨委婉语的生成机制时, 仅限于委婉词语, 往往把禁忌语和委婉语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 广义上的委婉语或者说非规约性委婉语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理论的应用缺乏普适性。

5.研究者在研究委婉语时侧重对委婉语表达者一方的研究, 忽略了对委婉语接受者一方的研究, 对委婉语进行静态剖析者居多, 而放在具体交际环境中进行动态剖析者较少。

6.委婉语研究中以主观概括分析各类委婉语现象者居多, 缺乏具体材料的归纳支撑, 实证研究比较缺乏, 忽略了委婉语不断更新的特点以及其与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 人们利用网上平台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 网络委婉语相当普遍, 但目前网络委婉语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四、委婉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委婉语研究历史悠久, 纵观十多年来国内的委婉语研究, 研究视角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研究的内容也更丰富多样。有关委婉语的硕博论文以及各种期刊杂志上的文章比比皆是, 但研究难免存在某些重复和雷同, 委婉语研究目前面临一个较长时间的缓慢发展期, 尚需要进一步深入全面系统研究。在对以往委婉语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委婉语研究要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 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往的委婉语研究多以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为研究理论基础, 近期的研究开始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 理论指导下的委婉语研究大多数只涉及部分规约性委婉语, 研究不够全面, 不够系统, 不够深入。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都有密切联系, 在当今语言学界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并存的情况下, 以其中任何一派为理论基础, 采取跨学科交叉研究, 将会有所成就。

2.委婉语研究要不断完善研究方法, 拓宽研究思路。以往的委婉语研究, 主要采取的是以描述和分析语言现象为主的定性研究, 采用的语言材料有限, 缺乏充足的语料支撑和更加客观的定量研究。委婉语的研究, 可以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通过建立委婉语语料库进行更加客观的实证性研究。

3.委婉语研究要更加重视多语种对比研究。委婉语对比研究一直是委婉语研究的重要方向, 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汉语与其他语种的对比研究比较鲜见。委婉语研究可以考虑进行不同语种委婉语历时或者共时的对比, 探索不同语言委婉语的共性和个性, 探究人类语言本质。

4.委婉语研究要与时俱进, 密切关注委婉语的最新发展状况。委婉语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的, 不仅昔日的委婉语会变成常态语,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委婉表达形式。委婉语研究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关注委婉语的最新发展形势, 特别是近些年不断普及的网络委婉语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5. 要关注与委婉语相对立的逆委婉语现象的研究。当今社会, 在普遍追求委婉的社会大背景下, 随着网络的普及, 也出现了某些不和谐音符, 即非委婉语或者称为逆委婉语现象, 在网络和大众媒体的推动下, 这些逆委婉语广为流传, 对语言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对语言造成了污染, 不能不引起语言研究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五、结语

本文在认真研读并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最近十多年来委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 总结了委婉语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 指出了委婉语研究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和研究的发展趋势。今后的委婉语研究应该在现代语言学先进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更为合理的研究方法, 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对比研究, 与时俱进, 关注委婉语的最新发展状况, 突破委婉语研究的发展瓶颈, 以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摘要:以中国知网最近十几年的委婉语相关期刊论文及硕博论文为材料基础展开分析, 总结出新时期委婉语研究的特点, 指出委婉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以期对国内的委婉语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委婉语,特点,趋势

参考文献

[1]廖彦婷.从原型范畴理论看委婉语和禁忌语[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

[2]曹兰兰, 许曦明.委婉语的生成机制之一——隐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11) .

[3]孙毅, 陈雯.认知语言学界标中委婉语的双轮驱动:隐喻与转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3) .

[4]李松.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委婉语的认知阐释[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2) .

[5]余义兵.委婉语的美学认知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 2010, (05) .

委婉语研究的隐喻视角

委婉语研究的隐喻视角(精选4篇)委婉语研究的隐喻视角 第1篇一、隐喻的认知观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指出:隐喻无所不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