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鉴赏
王之涣《凉州词》鉴赏(精选12篇)
王之涣《凉州词》鉴赏 第1篇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作。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将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联想到历史和未来,使人体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流,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两句诗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 与“思长”偕音)之意。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空旷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如今,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本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征人,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而不顾。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王之涣《凉州词》鉴赏 第2篇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传世仅六首。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
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
【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 第3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盛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凉州词”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注释
①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这种曲子也叫“凉州词”)配的唱词。②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黄河,在这里指的是黄沙。③ 孤城: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 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形容极高。⑤ 羌(qiāng):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后常作军乐。⑥ 怨:埋[mái]怨
⑦杨柳:指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⑧ 度:越过 ⑨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诗意: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王之涣 凉州词 译文 第4篇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凉州词)》王之涣 第5篇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第6篇
在流传过程中,这首诗曾产生了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的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第四句是“春光不度玉门关”。历代学者对第一句争论尤多。理由主要是在玉门关不可见黄河,只能常见黄沙。并认为,可能是最早传抄时手写草书之“沙”字被人误当为“河”字,之后以讹传讹所致。许多人还以玉门关当地扬风之时常见黄沙连天景象以证“黄沙直上白云间”绘景贴切之妙。关于这句诗,民国时期的藏书家叶景葵认为:“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唐人绝句精华》也说:“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
有人认为,由于缺乏王之涣到过玉门关的证据,其《凉州词》究竟是写其亲到玉门关的观感,还是凭想象的自由发挥,就无法确知,这使得《凉州词》“黄河”与 “玉门关”的关联成为悬疑,到底是“黄河”还是“黄沙”也成了不解之谜。历史上曾经至少有四座玉门关。第一座大约建于西汉武帝时,约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关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第二座大约建于东汉至和帝年间,关址在今甘肃省酒泉地区的玉门镇,距西汉所筑第一座玉门关四百多公里。第三座是隋朝的玉门关,关址在今甘肃省锁阳城。第四座是唐朝的玉门关,关址在今甘肃省锁阳城附近。这几处玉门关,无论哪一座都距黄河有上千里之遥。依王之涣所处时代,他在《凉州词》中所说的玉门关当为唐代的玉门关,这里也肯定见不到黄河。
王之涣的原作究竟是什么,现在已无从查考,我认为完全无争论之必要。我们只有按照现有的两个版本阅读欣赏。同时,我们还应当为之庆幸,庆幸多了一方宝玉,使诗苑又增加了一枝别样娇艳的鲜花,为我们的文学史又平添了一缕耀眼的光彩。春光是静止的,春风是流动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远远强过“春光不度玉门关”。就全诗的整体效果看,王诗的第一句在诗中的作用若论优劣,两种版本实在是难分伯仲。“黄河远上白云间”,开篇一句,诗人挥动神笔,描绘出一张黄河巨幅画卷,随即由近及远一抖而开,将读者的视线一牵万里:汹涌澎湃波涛滚滚奔腾不息的洪水似从远方云端飞来,诗人的笔锋牵引着读者的视线溯流远上,直逼天涯。诗人神思飞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化静为动,以动显静,静中含动,动中见静,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是苍凉与广阔的妙合。有人说,“黄河远上白云间”,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其实不是。如果认为诗人在这里是刻意表现黄河的壮丽美,那就破坏了这首诗意境的完整性。诗人写“黄河远上”与“白云”的目的,不在于表现什么美不美,而在于表现其苍凉与广漠。以上所言,只就“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而言。单独来看,“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确是个好句子,句与句单挑,无论是意象意境,或是构图摹状,比“黄沙直上白云间”都不知要好多少倍。它意境开阔,莽莽苍苍,显得十分壮美,而“黄沙直上”只是给人荒凉的感觉。同时,“黄河远上白云间”句与下句“一片孤城”,一远一近,一线一点,互相映衬,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而“黄沙直上”句画面比较单调。乍一看,这一句好,只是部分好,不能代替整体好。用到此处就远远比不上“黄沙直上白云间”生动形象,贴切有力。根据哲学的观点: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同时,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的时候,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文章学的观点:主题不能凭空产生,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每一部分材料都要在主题的统率下,都要服从主题的调动,受主题的制约。换一句话说就是材料都要积极为主题服务。如果有些部分失败了,整体就会显得有缺陷,不管其他部分写得多么好,这样就成不了完美的作品。绝句共有四句,四句诗就像桌子的四条腿,如果哪一条腿出现问题,哪怕这条不符合尺寸的桌腿是用纯金做成的,也很难使桌子放稳。若论及全诗,从表面上看,“黄沙直上白云间”则更符合此诗之原意,它十分真实地描绘出了西北地区“平沙万里无人烟”(岑参)的荒凉与广漠,为主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抖出铺平了道路。而按常规解释,“黄河远上白云间”对主题虽无任何损伤,但却不能使其增辉,对突出主题只能是束手无策。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抱怨 “皇恩难到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根据诗无达诂的欣赏原则,再看诗人创作此诗时的背景,对理解诗意会有所裨益。开元年间中后期,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已非青春鼎盛,却依然别样风流,倚重宦官,娇宠贵妃杨氏,“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疾苦,以致后来酿成安史之乱,铸成滔天大祸。诗人在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戍边士卒的同情。
凉州词王之涣 第7篇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王之涣 凉州词 译文 第8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凉州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译文
★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赏析
★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
★ 王之涣--《凉州词》
★ 凉州词古诗
★ 王之涣的凉州词解释赏析
★ 《凉州词》的全诗翻译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 第9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王之涣 赏析 第10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凉州词 王之涣教案 第11篇
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 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qing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2、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4、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词 王之涣意思 第12篇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鉴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