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急性大出血
胃癌急性大出血(精选4篇)
胃癌急性大出血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胃癌急性大出血患者43例, 男性24例, 年龄36~74岁, 平均年龄为 (42.78±3.16) 岁, 女性19例, 年龄38~79岁, 平均年龄为 (44.29±3.91) 岁。存在胃病史的有6例, 存在上腹不适史的11例。所有患者均有呕血、血压下降、面色发绀或者苍白、烦躁冷漠、心率加快、冷汗少尿等临床表现。并存疾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的有3例, 冠心病的有7例, 高血压的有15例。所有患者年龄、临床表现与并存疾病等方面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临床诊断:
患者入院后, 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采用电解质平衡盐溶液滴注治疗以实现快速扩容, 并给予患者吸氧、止血药物等。置入胃管, 观察患者胃内出血量, 必要情况下采用止血药物或使用冰盐水进行洗胃。检查患者血生化、血常规与凝血功能, 行交叉配血以及血型鉴定。观察尿量情况, 监测脉率、血压、Sp O2与CVP。根据各项监测结果调整补液流量与速度, 对于病情严重患者输入全血, 对于不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待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后给予胃镜检查, 局部出血部位使用凝血酶喷洒止血, 并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
1.2.2 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取气管内插管术吸入麻醉, 正中切口选择为上腹部, 进入腹腔, 探明病灶, 检查是否出现转移浸润。本研究中, 现发肿瘤的位置在胃体部的有11例, 位于胃窦部的17例, 位于胃底贲门处的15例。对于生命体征尚未完全平稳的患者采用常规切除术治疗, 其余患者于病灶周围切开胃壁, 将癌灶直接切除, 控制出血, 患者血压得以回升后行切除术。本研究中采用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有33例, 接受胃癌姑息性切除术的8例, 其中2例由于出现癌转移, 仅采取切开胃壁的方法, 对癌周血管进行缝扎止血。术后给予患者止血与抗休克的支持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1例患者采用急诊胃镜进行检查, 另外12例于手术过程中行冰冻切片, 病理报告中均确诊为胃癌, 其中, 14例为未分化癌, 23例为腺癌, 3例为黏液细胞癌, 3例为腺鳞癌。所有患者的胃癌均为进展期, 胃癌borrmann分型:9例为结节型, 16例胃溃疡浸润型, 13例为局限溃疡型, 5例为弥漫浸润型。癌灶大小为5~12 cm。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 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术后呼吸道感染患者2例, 精神障碍患者1例, 心律失常患者1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30%。治疗期间, 2例患者由于器官衰竭死亡, 病死率为4.65%。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 患者并发症均得到治愈。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一般病情危重, 不允许随意扳动, X线钡餐或内镜常规检查易加重病情引发再出血, 因此需将其视为禁忌[1]。临床中应根据患者年龄特点、临床症状结合相关监测, 初步判断病因与出血情况并立即实施救治。若患者年龄较大, 且存在上腹不适, 应高度警惕是否为胃癌急性出血。本研究中, 60岁以上的患者5例, 存在上述症状, 怀疑为胃癌急性出血, 之后通过胃镜检查与手术证实。患者经过基本处理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可及时给予胃镜检查, 检查时间越早, 阳性率的得出率就越高。本研究中, 31例患者采用胃镜检查均于术前得以确诊。对于不方便采用胃镜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剖腹探查不失为一种诊断方法, 而且还可以兼行治疗, 本研究中12例患者于术中行冰冻切片诊断并治疗。胃癌急性大出血的患者临床中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就能稳定病情, 但部分出血严重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需要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后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 果断选择急诊手术[2]。
笔者认为, 以下几种情况可采取急诊手术: (1) 出血快速, 并且在短时间内出现休克的患者; (2) 对症治疗后, 生命体征依旧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患者; (3) 胃镜检查发现出血不能自止的患者; (4) 胃镜检查发现病灶底部的血管完全暴露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抗休克、抗感染治疗, 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对于已经产生并发症的患者, 及时采取相应处理, 患者均得到有效治愈, 本研究中仅有2例患者由于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器官衰竭而死亡。综上所述, 胃癌急性大出血患者应及时采用胃镜检查, 并给予有效的对症治疗, 无效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术式治疗, 以尽量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李大伟.胃癌并发急性大出血的临床分析及诊治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14 (19) :47-48.
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诊治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 其中男30例, 女8例;年龄35~84岁, 平均57岁, 均表现为突发的腹痛和腹膜炎体征。既往有上腹痛者26例, 多次呕吐者6例, 呕血或黑便史者10例, 消瘦者18例,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2例。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31例。术前诊断胃癌穿孔12例, 其中2例发生于胃镜检查后, 1例发生于原定手术日的前1d;疑诊胃癌穿孔5例;误诊为溃疡病穿孔20例, 其中18例术中更正诊断为胃癌 (3例为术中病理活检确诊) , 2例诊断为良性溃疡, 经术后胃镜活检证实为胃癌。穿孔距就诊时间最短1h, 最长38h, 以6~16h居多。3例入院时已有休克症状, 均在手术前已纠正。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9例, 呼吸系统疾病7例, 贫血 (Hb<80.0 g/L) 5例, 糖尿病4例。
1.2 术中所见及病理诊断
穿孔部位:胃窦部22例, 胃体部14例, 胃底贲门部2例。胃周围及大网膜触及肿大的淋巴结27例。肝转移5例, 胰腺转移3例, 脾转移1例, 横结肠浸润3例, 腹腔广泛转移2例。术中见癌肿最大6cm×5cm×5cm, 最小3cm×5cm×2cm穿孔直径0.5~3cm。术后病理检查:高分化腺癌3例, 中分化腺癌8例, 低分化腺癌15例, 未分化腺癌7例, 印戒细胞癌5例。TNM分期Ⅱ期5例, Ⅲ期26例, Ⅳ期7例。
1.3 手术方式
单纯穿孔修补术8例 (其中术后3周行二期根治性手术2例;2例误诊者术后胃镜活检证实为胃癌, 再手术行根治术1例, 另1例则已发生腹腔广泛转移) , 穿孔修补加胃空肠吻合术3例, 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14例, 胃癌根治术12例, 胃造口1例。
2 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2例 (其中穿孔修补缝合后再次穿孔1例) , 均死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并发吻合口出血1例, 肺部感染5例, 肾功能不全2例, 均经保守治疗痊愈。胃癌根治术后无近期并发症及死亡。无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吻合口瘘发生。随访结果本组随访32例, 均随访1~5年。单纯缝合修补术者平均生存期6个月;姑息性胃癌切除术者平均生存18个月;胃癌根治术者平均生存27个月, 现仍有3例健在, 5年生存率23.1%。
3 讨论
胃癌穿孔的病例均为进展期的胃癌, 癌组织均已侵犯浆膜。其大体形态多为BorrmannⅢ型, 组织学大多为未分化癌或低分化腺癌, 恶性程度较高。这些类型的胃癌, 癌细胞浸润增殖性强, 癌肿前缘胶原酶或水解酶含量高, 对癌肿内胶原纤维和浆膜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另外, 这些类型的胃癌内部微血管受压、屈曲、变细甚至被闭塞、阻断和破坏。还有, 通过测量癌肿不同部位的血流量, 结果证明胃癌中央血流量比癌肿边缘明显减少。因此由于上述原因, 导致这些类型的胃癌中央组织容易坏死脱落而形成穿孔[3]。穿孔是晚期胃癌的并发症之一,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胃内压力增高是胃穿孔的诱因, 如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由于癌肿引起胃壁组织僵硬, 加上幽门梗阻, 极易在某些诱因下引起胃内压增高。插胃管、洗胃、胃肠钡餐检查、饱食、恶心呕吐以及胃癌中央破溃出血均会引起胃内压力增高从而导致胃癌穿孔。对此类患者, 我们总结要做好以下几点:
3.1 明确胃癌急性穿孔的诊断
胃癌急性穿孔与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临床表现: (1) 年龄>45岁, 男性多见。 (2) 短时间的溃疡症状, 一般治疗无效;胃病病史较短而突发急性腹膜炎;或胃溃疡病史长, 但近期腹痛的性质发生改变, 体重减轻明显。 (3) 穿孔前一般情况差, 食欲不振、上腹闷胀不适和 (或) 有消化道出血表现。消瘦、贫血、恶液质。 (4) 腹腔穿刺或胃管内有咖啡色或血性液体。 (5) 术前体检或B超检查可发现有腹部肿块或肝、胰、盆腔有实质性占位病变。 (6) 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7) 腹穿液呈血性或咖啡色, 镜检有癌细胞。 (8) 在胃穿孔前临床已诊断为胃癌, 在等待住院或等待手术期间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痛, 并有急性腹膜炎症状, 作腹部平片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证实胃癌穿孔[4]。
3.2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胃癌急性穿孔是指胃癌原发灶发生的急性穿孔, 在胃癌穿孔有腹膜炎的情况下进行手术风险较大。术前应该详细了解病史, 仔细全面体格检查, 检测重要器官功能, 对患者情况作客观的估计, 请专科医师协同处理, 治疗各种伴发疾病, 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胃癌穿孔后应尽快施行手术, 有休克者应在手术前纠正休克症状[5]。特别需注意心肺功能情况, 进行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监测、血气分析, 协助排痰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有条件应在ICU监护。对于全身状态欠佳、贫血、低蛋白血症者, 给予支持治疗, 必要时进行TPN治疗, 同时运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感染, 尽量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3 重视术中病理检查
术中取标本送病理检查值得重视, 因为凭肉眼判断胃穿孔性质有时是困难的。如术中见胃溃疡穿孔要警惕溃疡是否已癌变或本来就是胃癌穿孔, 本组1例术中见胃窦呈溃疡穿孔, 溃疡直径2.0cm, 穿孔直径0.7cm, 术中予病理检查, 证实溃疡恶变, 行胃癌根治术, 疗效满意。对穿孔直径较大, 边缘不规则, 有硬性浸润块, 更应考虑胃癌穿孔, 切除穿孔缘少许组织做冷冻切片。术中的标本取材应在胃穿孔边缘的癌灶增殖带或质地较硬呈结节改变的部分, 深达肌层 (由外向内) , 以达癌巢, 病灶附近或网膜上淋巴结也可摘取送检。胃周围淋巴结转移及邻近器官转移是术中判断是否胃癌穿孔的重要依据。
3.4 治疗
胃癌穿孔是外科急腹症, 及时恰当的处理对挽救生命、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术前应积极抗休克、输血纠正贫血及支持治疗[6]。我们认为: (1) 一旦术前确诊或可疑胃癌穿孔, 应积极手术探查并做好根治手术准备; (2) 强调尽可能少行穿孔缝合修补术。胃癌穿孔多见于分化不良的腺癌, 不易形成纤维组织, 呈浸润性生长, 且癌块组织质脆而硬, 穿孔直径较大, 加之穿孔周围炎性反应重, 穿孔修补后易发生出血、愈合不良、胃漏、再次穿孔, 且修补后再次手术时癌肿多有进一步扩散或转移。 (3) 对于术中能够确诊, 只要病灶能切除, 应尽可能行胃癌根治术或胃肿瘤姑息性切除, 这样既可以祛除病灶, 亦可以防治出血、预防再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4) 术中疑诊胃癌者, 应积极行术中快速冰冻活检。 (5) 因故作了穿孔修补的患者, 若有可能, 应尽可能早日行胃癌根治或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因从随访结果来看, 胃切除术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较修补术患者长。
参考文献
[1]张应天.胃癌穿孔[J].腹部外科, 1998, 11 (5) :195-196.
[2]AdachiY, MoriM, MaeharaY, etal.Surgicalresultsof per2foratedgastriccarcinoma:ananalysisof155Japanese patients[J].AmJGastroenterol, 1997, 92 (3) :516-518.
[3]陈峻青.胃癌穿孔的病理及诊治[J].实用外科杂志, 1992, 2 (2) :63.
[4]吴伟, 方志恒, 章健.胃癌穿孔的诊断与治疗 (附28例报告) [J].腹部外科, 2001, 14 (5) :278-279.
[5]OzmenMM, ZulfikarogluB, KeceC.Factorsinfluencing mortalityinspontaneousgastrictumorperforations[J].JInt MedRes, 2002, 30 (2) :180-184.
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分析 第3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3月-2011 年12月在我院的胃癌急性穿孔患者54例,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癌。 其中, 36例为男性, 18例为女性;年龄37~75 岁, 平均年龄55.5岁。 其中30例为空腹时发生穿孔, 24例为餐后出现穿孔, 54例患者均有突发急性腹痛和弥漫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伴有血性或咖啡色液体。出现X线检查膈下游离气体的患者有38例。自发病至手术的时间为0.5~52 h, 平均15.5 h。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 (单纯修补组) 、B组 (姑息性切除组) 、C组 (根治性切除组) ,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式
18例行单纯穿孔修补; 16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20例行胃癌根治切除术。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用充足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并常规置管引流, 术中常规放置鼻饲管, 术后常规采用肠内营养。
1.3 观察指标
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出院生存期。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P<0.05被认为数据具有显著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统计结果可以得知, 在院内死亡率方面, A组为6例 (33.33%) , B组为2例 (12.50%) , C组为0例, C组和A组、B组比较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组优于A组、B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A组为14例 (77.78%) , B组为7例 (43.75%) , C组为9例 (45.00%) , C组和A组比较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组优于A组;在出院生存期方面, 1年、3年、5年中, A组分别为3例、0例、0例, B组分别为9例、3例、0例, C组分别为11例、5例、2例, C组均优于A、B两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胃癌急性穿孔是一种进展期胃癌的严重并发症, 是胃癌发展到相对晚期的结果, 其发生率占急腹症的1%[2]。该病具有发生率低, 发病急、变化快, 术前诊断困难, 且病理恶性程度高及溃疡和穿孔的直径较大, 同时伴有腹腔污染以及癌瘤细胞播散等可能, 故临床上处理比较困难, 外科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胃癌穿孔修补术的死亡率为27%~82%, 而胃癌切除的死亡率为13%~28%[3]。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 术中消化道吻合器应用, 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特别是静脉营养支持的实施, 一期胃癌根治或姑息性胃切除手术, 其安全性明显提高、疗效明显优于穿孔修补患者[4]。在本研究中, 在院内死亡率方面, C组和A组、B组比较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组优于A组、B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C组和A组比较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组优于A组;在出院生存期方面, C组均优于A、B两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 对于胃癌急性穿孔来说, 早诊断、早治疗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存期方面, 根治性切除明显较其他手术方式效果好, 值得临床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Adachi Y, Mori M, Maehara Y, et al.Surgical results of perfo-rated gastric carcinoma:an analysis of 155japanese patients (J) .Am J Gastroenterol, 1997, 92 (3) :516-518.
[2]祝智军.胃癌穿孔的外科治疗 (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1, 4 (1) :48.
[3]詹友庆, 李威, 孙晓卫, 等.胃癌外科治疗的远期疗效研究 (J) .中华外科杂志, 2005, 43 (17) :11-13.
78例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体会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住院的胃癌急性胃穿孔患者共156例, 随机分为穿孔修补术组 (A组) 和根治性切除术组 (B组) 各78例, 其中, 穿孔修补术组 (A组) 中男49例, 女29例;年龄36~80岁, 平均 (55.25±5.50) 岁;根治性切除术组 (B组) 中男45例, 女33例;年龄34~82岁, 平均 (54.25±5.40) 岁。发病时间:在发病24h以内入院者116例, 24~48h者21例, >48h者8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术中所见及病理诊断
开腹后发现腹腔内脓、血性液体700~1500mL, 所有病例均为溃疡性胃癌穿孔, 癌肿大小3~5cm。穿孔部位在胃窦部82例, 胃体大弯侧45例, 胃底贲门部29例。穿孔大小2.0~3.5cm。全部病例术中均行穿孔处胃壁组织快速冰冻活检, 结果均为查见癌细胞。
1.3 手术方式
本组接受穿孔修补术78例。根治性切除78例, 其中Ⅰ期手术56例, Ⅱ期手术22例。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注:2组死亡率、生存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 绝大多数胃癌病人无明显体征, 部分病人有上腹部轻度压痛, 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肿块, 肿块常呈结节状、质硬, 当肿瘤向邻近脏器或组织浸润时, 肿块常固定而不能推动, 女性病员在中下腹扪及肿块, 常提示为krukenbe瘤可能。当胃癌发生肝转移时, 可在肿大的肝脏触及结节状块物, 当腹腔转移肿块压迫胆总管时可发生梗阻性黄疸, 有幽门梗阻者上腹部可见扩张之胃型, 并可闻及震水声, 癌肿通过胸导管转移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晚期胃癌有盆腔种植时, 直肠指检于膀胱 (子宫) 直肠窝内可扪及结节, 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腹水, 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缩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癌肿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状, 亦可浸润邻近腔道脏器而形成内瘘, 如不马上手术常常危及生命。
胃癌穿孔是外科急腹症, 病情危重, 及时合理地处理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原则上诊断一经确立应急诊手术, 因病情危重、复杂, 致使手术方式的选择比较棘手。穿孔修补术适用于穿孔时间超过12h, 腹腔污染严重, 伴有休克者;肿瘤有多处远处转移IV期患者;高龄、一般情况差, 且并存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根治性切除术即将胃癌的原发病灶, 连同部分组织及其相应的区域淋巴结一并切除, 临床上不残留任何癌组织。一般根治性胃大部切除的范围, 应包括原发病灶在内的胃近侧或远侧的2/3~3/4、全部大小网膜、肝胃和胃结肠韧带及结肠系膜前叶、十二指肠第一部分以及胃的区域淋巴结。有时胃体癌为了清除贲门旁、脾门、脾动脉周围淋巴结, 须行全胃及胰体、尾与脾脏一并切除的扩大根治术。癌肿累及横结肠或肝脏左叶等邻近脏器时, 也可作连同该受累脏器的根治性联合切除术。
本研究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术组死亡率明显低于穿孔修补术组, 根治性切除术组生存期明显长于穿孔修补术组, 2组死亡率、生存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根治性切除术可明显延长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预后。以往多认为单纯的穿孔修补较胃切除安全、有效, 然而结果难以令人满意。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难以有效地在坚硬的肿瘤组织上缝合而导致二次穿孔;其次与患者的一般情况、营养状况及肿瘤的病理分期分型等有密切的关系。总之, 笔者认为胃癌穿孔的外科治疗, 除穿孔时间过长 (>24h) , 腹腔严重感染、中毒症状明显或者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外, 一般应首先选择胃癌根治性切除术。
摘要:目的 探讨2种术式治疗胃癌急性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56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 随机分为穿孔修补术组 (A组) 和根治性切除术组 (B组) 各78例, 观察手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率以及生存期。结果 根治性切除术组死亡率明显低于穿孔修补术组, 根治性切除术组生存期明显长于穿孔修补术组, 2组死亡率、生存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 根治性切除术可明显延长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预后。
关键词:胃肿瘤,穿孔,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祝智军.胃癌穿孔的外科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8, 4 (1) :48.
胃癌急性大出血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