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问题类型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问题类型范文(精选12篇)

问题类型 第1篇

导数进入高中数学教材后, 给函数性质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与传统方法相比, 导数法简捷明快, 具有明显优势.若让学生充分利用导数的解题功能处理有关问题, 应先让学生了解导数问题应用的如下三种类型.

一、基础型

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导数的基础知识, 如切线的斜率、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与函数的最值.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导数的有关基本概念, 掌握求导的基本公式及求解的基本步骤.

例1 曲线y=e-2x+1在点 (0, 2) 处的切线与直线y=0和y=x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 .

A.13B.12C.23D.1

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导数的求法、导数的几何意义即切线的斜率.由题意y′|x=0= (-2e-2x) |x=0=-2, 故曲线y=e-2x+1在点 (0, 2) 处的切线方程为y=-2x+2, 易得切线与直线y=0和y=x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3.

二、交汇型

导数一旦与函数、三角函数、数列、二项式定理、不等式、立体几何等内容结合起来, 问题的设计便更加广阔, 因而使得导数成为高中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 并且具有创新潜力大、综合性强的特点.

1.导数与三角函数的交汇

例2 函数y=x2-2sinx的图像大致是 ( ) .

解析 因为y=12-2cosx, 所以令y=12-2cosx>0, 得cosx<14, 此时原函数是增函数;令y=12-2cosx<0, 得cosx>14, 此时原函数是减函数, 结合余弦函数图像, 可得选C正确.

2.导数与数列、二项式定理的交汇例3 利用导数求和:

(1) Sn=1+2x+3x2++nxn-1 (x≠0, n∈N*) ;

(2) Sn=C1n+2Cn2+3Cn3++nCnn (n∈N*) .

分析 这两个问题可分别通过错位相减法及利用二项式定理来解决, 转换思维角度, 由求导公式 (xn) =′nxn-1可联系到它们是另外一个和式的导数, 利用导数运算可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简捷.

解 (1) 当x=1时, Sn=1+2+3++n=12n (n+1) .

x≠1时, x+x2+x3++xn=x-xn+11-x.

两边都是关于x的函数, 求导, 得

(x+x2+x3++xn) = (x-xn+11-x) ´.

Sn=1- (n+1) xn+nxn+1 (1-x) 2. (2) (1+x) n=1+Cn1x+Cn2x2++Cnnxn.

两边求导, 得

n (1+x) n-1=Cn1+2C2nx+3C3nx2++nCnnxn-1.

x=1, 得n2n-1=Cn1+2Cn2+3Cn3++nCnn,

Sn=n2n-1.

三、应用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导数作为一种优越的解题工具, 势必在命题中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题型.

例4 请你设计一个包装盒, 如图所示, ABCD是边长为60 cm的正方形硬纸片, 切去阴影部分所示的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再沿虚线折起, 使得A, B, C, D四个点重合于图中的点P, 正好形成一个正四棱柱形状的包装盒, E, FAB上是被切去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两个端点, 设AE=FB=x cm.

(1) 若广告商要求包装盒侧面积S (cm2) 最大, 试问x应取何值?

(2) 若广告商要求包装盒容积V (cm3) 最大, 试问x应取何值?并求出此时包装盒的高与底面边长的比值.

解 (1) 根据题意有

S=602-4x2- (60-2x) 2=240x-8x2=-8 (x-15) 2+1800 (0<x<30) , 所以x=15 cm时包装盒侧面积S最大.

(2) 根据题意有V= (2x) 222 (60-2x) =22x2 (30-x) (0<x<30) , 所以, V=62x (20-x) .

当0<x<20时, V′>0, V递增;当20<x<30时, V′<0, V递减, 所以, 当x=20时, V取极大值也是最大值.

此时, 包装盒的高与底面边长的比值为22 (60-2x) 2x=12.

x=20时包装盒容积V (cm3) 最大, 此时包装盒的高与底面边长的比值为12.

对于导数我们不仅应作为一种知识去学习, 而且要作为一种解题工具、解题思路去理解, 它在解决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许多问题方面体现了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思维价值.

面试问题的基本类型 第2篇

个人问题从你的备审资料中提问, 想深入了解你个人.事先准备好 自我介绍 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等三种版本或英文 自我介绍 ,备 审资料应据实撰写,不可造假。专业问题评量你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能力。

时事问题. 了解你是否具有社会观, 国际观,具备优秀的公民条件,

多看报章,杂志,新闻,了解各类社会 问题,国际情势,目前国家社会政策等。

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问题 第3篇

【原文提要】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上把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这种简单化的分类忽略了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特征和层次关系。语文教学研究应该首先确认自己的研究处在哪一个层次上,这样才能理清理论来源和发展方向。作者根据自己对语文教育科研的独特思考,提出了六种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对我们研究语文教育,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李海林在《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一文中提出:语文教育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研究者缺乏“研究类型”意识,没有掌握不同类型研究的不同要求和方法。这带有明显的缺陷,一方面,由于没有“研究类型”意识,不少研究者把许多异质的研究放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部著作中,引起逻辑冲突和理论冲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研究类型意识,导致许多研究类型无法进入我们的视野,无法进入那些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使那些领域至今仍然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盲区。作者认为,不同类型的语文教育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过程、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思维特征、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语文教育研究的规律,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客观要求。所以,语文教育研究迫切需要引入“研究类型”意识。作者以上万字的篇幅,通过理论推演、逻辑论证、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呈现了自己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建构,归结起来为:一种构想,两个循环圈,六种研究类型。

一种构想:

该文章总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语文教育研究的新构想,即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教育研究由“实践—理论”,再由“理论—实践”的简单化、僵化的“教育研究”思维定势,重建一种语文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两个循环圈:

第一个循环圈是“教学事实研究”循环圈,也可以称之为“教学事实—教学解释”圈。该循环圈有三个层次,起点是“教学行为”描述,其上位是“行为结构”分析,再上位是“结构系统”揭示。通过该层次的研究,得到基本范畴1、基本范畴2……基本范畴N,这三个层次都属于“教学事实”研究,其基本功能是确立“基本范畴”,形成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二个循环圈是“理论—实践”圈,以“基本理论”为起点,发展到“应用理论”研究,再发展到“应用技术”研究。这个循环圈属于“教学理论”范畴。由“教学理论”范畴过渡到“教学实践”范畴,依次经历“教学行为”、“行为结构”、“结构系统”等层级,这个循环圈的关键点是“教育者”。

六种研究类型:

由上述构想和循环圈可以获得六种语文教育研究类型,即教学行为研究、行为结构研究、结构体系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教学行为描述

作者认为,备课、上课、看作业、谈话、提问等等都是教学行为,单独描述这些行为有意义,但这种做法把“教学行为”研究简单化,削弱和阻碍了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应用技术”不可能生发出理论研究,所以这种研究大多停留在教学行为的外部表现这个层面,“经验总结”式的“研究”大多属于此类。语文教学要朝前发展,必须跳出这种研究的思维藩篱。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学研究,应该从“教学行为”出发向上掘进,由“教学行为描述”向“行为结构分析”发展。其基本的程序是,首先是完整地描述教学行为;其次是注意研究者教学行为描述的客观性、层次性和它的疆域;最后,注意“教学行为”研究要为高层次的研究服务,要清楚本层次的研究要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发展依据。

行为结构研究

“教学行为”描述是对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的反映。行为结构研究则是研究者深入到教学行为的内部,对教学行为的要素及其组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行为分析,利用“已知项”推导“未知项”。通过“已知项”和“未知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更具体的要素分析框架,从而对教学行为作出科学的理解和阐释,由此提高语文教育研究的信度、效度。所以,行为结构分析是对以往语文教育研究简单、僵化的思维定势的一种反拨,因而,该层次的研究应该是对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推进。行为结构研究的基本环节是:第一,对“教学行为”进行要素分析或过程分解,这是行为结构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二,认识教学行为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第三,用概念表述被分解出来的要素和过程,将研究结果纳入一定的理论范畴。

结构系统研究

系统理论认为事物总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系统是事物的存在形式。一个事物既是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又是另一个系统的母系统。一个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常常需要从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来进行分析,从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明白。因此,从相对单一的“行为结构分析”过渡到“结构系统揭示”很有必要。譬如对“提问”教学的研究,我们既可以描述它的行为表现,又可以分析它的内部要素及关系。但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研究,还需要把它置于“教学方法”这个系统去考察。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又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材,又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这样,我们从这个更大的系统中,可以更全面、更深刻、更丰富地看到“提问”的特征和本质,从而更理性地把握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规律。“结构系统”研究的要领是:第一,从“行为结构”出发,找到与“行为”相关的母系统,在相互联系的系统网络中考察所研究的“行为”功能;第二,考察这个“行为”在新系统中的位置,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研究的重点;第三,分析与“行为”相关联的因素,区分关联度,使“结构系统”研究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基本理论研究

从“教学行为研究”到“行为结构研究”再到“结构体系研究”,这些研究都属于“事实性研究”,这个研究的路向是自下而上、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走的是一条归纳的路子,其最后的成果是“范畴”。这些“范畴”应该是研究者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由于这些范畴与实践距离有远有近,所以这些范畴实际上也是有层次的,离实践最近的、直接从实践形态中抽象出来的那个范畴,可以称之为“范畴1”,它带着实践的原初气息,携带着实践的种种矛盾胚胎和萌芽,但它不再属于“事实描述”,因为它已经融进了对事实的某些本质因素的认识,它已经完成“从现象到本质”的过渡。范畴作为一种对现象的本质概括,它内在包含了事物矛盾对立的各种因素和冲突,这种“矛盾对立和冲突”决定了“范畴”的自衍生性和展开性,于是从“范畴l”就发展到“范畴2”、“范畴3”以至于“范畴N”。不同范畴之间,自动形成某种逻辑联系,相互之间互相印证,互相支持,形成解释体系。这种从范畴到范畴、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过程,就是所谓“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有两个关键,一是从事实中抽取出的第一个范畴,即“范畴l”;二是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衍生,即由“范畴l”推衍出“范畴2”,再推衍出“范畴N”。前者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范型,即解释研究的开始,后者标志着概念自身的矛盾运动。教育科学理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其知识生产的。“基本理论”研究的要领是:第一,语文教育研究通过第一个循环圈产生“范畴l”,“范畴l”是整个理论研究的基础;第二,范畴内部运动必须从范畴自身的矛盾出发,必须遵循范畴自身的理论规律和逻辑规律;第三,通过抽象思辨和逻辑推理形成范畴系统和命题系统。

应用理论研究

“应用理论”是由“基本理论”往下走的研究路向,它主要走的是一条演绎的路子,是应用“基本理论”来研究实践问题。“应用理论”来源于“基本理论”。“基本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沉淀。这个路向并不违背“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命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在理论研究内部,它们自身必须经过相互的考证、审视和诠释,这种理论自身的相互考证、审视和诠释是理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没有理论自身的锤炼过程,理论研究不可能走向成熟,不可能获得发展。“应用理论”研究的要领是:第一,要找到从“基本理论”向“应用理论”过渡和发展的切入点。一方面“基本理论”在这一点上应该具备向“应用理论”迁移的可延展性、可发展性;另一方面,“应用理论”应该具备开放性、可接受性。第二,“应用理论”研究的形态仍归于“理论”,但其着眼点却是“应用”,前者侧重于理论的自洽,关注“范畴”之间的逻辑相容;后者侧重于理论向实践的扩展和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沟通。第三,“应用理论”研究不仅要研究语文教育目的、研究语文教育内容和语文教育方法,还应研究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关系研究”应该是应用理论研究的重点。

应用技术研究

“应用技术”研究从语文教学“应用理论”推衍而来,它有别于以往的“应用”,是经过理论的锤炼和深度考察而得来的。“应用技术”研究的内容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实施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任何“教学行为”都不应该是自发或纯粹经验式的,而应该是有“应用技术”做指导的。“应用技术”对“教学行为”指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教育者”对“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还取决于“教育者”对“应用理论”及“基本理论”的把握和理解深度。所以,“应用技术”研究应该把握以下要领:第一,技术的操作性特征要求我们更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关注程序性知识;第二,关注教学活动背后的学理基础;第三,既要研究整体实施框架和步骤,即模式化形态,又要研究细节化形态,着重研究一些细节的操作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研究构建的一个理想的研究模型,这个模型的建构有以下意义:

第一,打破了语文教育研究“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回到实践”的简单循环的思维定势,可以加深对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的理解,深化语文教育研究。作者认为,应该把“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这些抽象命题放到研究活动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应该在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去理解,否则就会把“理论来源于实践”直接理解为从“实践”到“理论”,或者直接从“理论”到“实践”这样的来回循环和封闭式运动。

第二,开启了语文教育研究由“教学行为—行为结构—结构系统”三个层次的“事实研究”、由“基本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解释研究”的研究阶段意识和研究类型意识。该理论的直接价值在于它将打破语文教育研究的僵化模式,拓展语文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又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路向,有助于提升语文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有利于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累进状积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缺乏研究类型意识,我们既不知道别人的研究属于哪个类型,也不清楚自己的研究属于哪个层面,没有取得累进状的积累,不清楚他人对某个层面、某个类型的研究达到了何种程度。同样的问题,你研究了,他也研究;上一代人研究了,下一代人又研究,既浪费人力资源,又延迟了教育研究的进步。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理论,可以使我们在研究之初明确我们的研究层面和研究类型,划定我们的研究边界,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储存、检索,奠定知识累积的平台。

该理论创新的成分较大,其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还需要证实(或证伪),譬如一些理论术语是否恰当?两个循环圈的运动是否科学?六个类型是否涵盖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全部?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检验,但无论怎样,该论文对我们当前语文教育研究的反思所起的引导作用,是毋庸质疑的。

浅说“恒成立问题”类型及解题策略 第4篇

恒成立问题,既含参数又含变量,涉及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渗透着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也成为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下面我谈谈恒成立问题基本类型及解题策略。

1. 一次函数型恒成立问题

给定一次函数y=f (x)=ax+b (a≠0),若y=f (x)在[m, n]内恒有f (x)>0,则根据函数的图像(直线)可得上述结论等价于

例1.对于满足|a|2的所有实数a,求使不等式x2+ax+1>2a+x恒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

分析:在不等式中出现了两个字母:x及a,关键在于该把哪个字母看成是一个变量,另一个作为常数。显然可将a视作自变量,则上述问题即可转化为在[-2, 2]内关于a的一次函数大于0恒成立的问题。

解:原不等式转化为(x-1) a+x2-2x+1>0在|a|2时恒成立,

设f (a)=(x-1) a+x2-2x+1,则f (a)在[-2, 2]上恒大于0,故有:

∴x<-1或x>3,即x∈(-∞,-1)∪(3,+∞)。

点评:本题看上去是不等式问题,但是经过等价转化,可把它化归为关于a的一次函数。此类题本质上是利用了一次函数在区间[m, n]上的图像是一线段,故只需保证该线段两端点均在x轴上方(或下方)即可,其关键是转换变量角色。

2. 二次函数型恒成立问题

涉及到二次函数的恒成立问题是复习的重点,其解法如下:

(1)若二次函数y=ax2+bx+c (a≠0)大于0恒成立,则有a>0且△<0。

(2)若是二次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恒成立问题,往往转化为求函数在此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例2. (2009江西卷文) 设函数

(1)对于任意实数x, f′(x)≥m恒成立,求m的最大值;(2)略。

解: (1) f′ (x) =3x2-9x+6,

因为x∈(-∞,+∞),f′(x)≥m,即3x2-9x+(6-m)≥0恒成立,

所以△=81-12 (6-m)0,得,即m的最大值为

例3.(2009宁夏海南卷文)已知函数f (x)=x3-3ax2-9a2x+a3,若,且当x∈[1, 4a]时,|f′(x)|12a恒成立,试确定a的取值范围。

解:f′(x)=3x2-6ax-9a2的图像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于x=a对称。

(1) 若,则f′(x)在[1, 4a]上是增函数,从而f′(x)在[1, 4a]上的最小值是f′(1)=3-6a-9a2,最大值是f′(4a)=15a2。

由|f′(x)|12a,得-12a3x2-6ax-9a212a,于是有f′(1)=

由f′ (1) ≥-12a得

(2) 若a>1,则|f′(a)|=12a2>12a。故当x∈[1, 4a]时|f′(x)|12a不恒成立。

所以使|f′(x)|12a (x∈[1, 4a])恒成立的a的取值范围是

点评:此题属于含参数二次函数,求最值时,轴变区间定的情形,对轴与区间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还有与其相反的,轴动区间定,方法一样。

3. 变量分离型恒成立问题

若在等式或不等式中出现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的范围已知,另一个变量的范围为所求,且容易通过恒等变形将两个变量分别置于等号或不等号的两边,则可将恒成立问题转化成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运用不等式的相关知识不难推出如下结论:若对于x取值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数都有f (x)>g (a)恒成立,则g (a)f (x) max。

例4.(2010年福建理)已知函数f (x)=|x-a|,

(Ⅰ)若不等式f (x)3的解集为{x|-1x5},求实数a的值;

(Ⅱ)在(Ⅰ)的条件下,若f (x)+f (x+5)≥m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Ⅰ)由f (x)3得a-3xa+3,

又已知不等式f (x)3的解集为{x|-1x5},所以,解得a=2。

(Ⅱ)(解法一)当a=2时,f (x)=|x-2|。设g (x)=f (x)+f (x+5),于是

所以当x<-3时,g (x)>5;当-3x2时,g (x)=5;当x>2时,g (x) >5。

综上可得,g (x)的最小值为5。

从而,若f (x)+f (x+5)≥m,即g (x)≥m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则m的取值范围为(-∞,5]。

(Ⅱ)(解法二):当a=2时,f (x)=|x-2|。设g (x)=f (x)+f (x+5),

由|x-2|+|x+3|≥|(x-2)-(x+3)|=5(当且仅当-3x2时等号成立)得,g (x)的最小值为5。

从而,若f (x)+f (x+5)≥m,即g (x)≥m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则m的取值范围为(-∞,5]。

例5.(2010年辽宁理)已知函数f (x)=(a+1) 1nx+ax2+1,

(I)讨论函数f (x)的单调性;

(II)设a<-1,如果对任意x1, x2∈(0,+∞),|f (x1)-f (x2)|≥4|x1-x2|,求a的取值范围。

解:(Ⅰ)a≥0时,f (x)在(0,+∞)上单调递增;

当a-1时,f (x)在(0,+∞)上单调递减;

当-1

(Ⅱ)不妨设x1≥x2,而a<-1,由(1)知f (x)在(0,+∞)上单调递减,从而坌x1, x2∈(0,+∞),|f (x1)-f (x2)|≥4|x1-x2|,

等价于f (x2)+4x2≥4x1+f (x1)(*)

令g (x)=f (x)+4x,则等价于g (x)在(0,+∞)单调递减,即上恒成立,从而在 (0, +∞) 上的最小值为-2, 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 (-∞, -2]。

点评:本题将导数、不等式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了考生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形如“f (x1)f (x)f (x2)”型恒成立问题

例6.已知函数,若对任意x∈R,都有f (x1)f (x)f (x2)成立,求|x1-x2|的最小值。

分析及解:对任意x∈R,都有f (x1)f (x)f (x2)成立,所以f (x1), f (x2)分别是f (x)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对于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周期,而函数的周期为T=4,所以|x1-x2|的最小值为2。

5. 形如“f (x)

例7. (2010年天津文) 已知函数

(Ⅰ)若a=1,求曲线y=f (x)在点(2, f (2))处的切线方程;

(Ⅱ)若在区间上,f (x)>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Ⅰ)当a=1时,。所以曲线y=f (x)在点(2, f (2))处的切线方程为y-3=6 (x-2),即y=6x-9。

(Ⅱ)由恒成立。

令图像在h (x) 图像的上方, 由图像知

问题学籍的类型及处理方式 第5篇

1.身份证号错误

² 人为手工输入身份证号错误

² 身份证与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不符

² 虚假身份证:人为编造的身份证号,姓名,出生日期等信息的学籍数据。

2.有身份证号的重复学籍

3.无身份证号的重复学籍

问题学籍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变更——学校管理员上传证明材料电子附件,发起问题学籍处理流程。

2.佐证——学校学籍管理员补充信息并上传证明材料电子附件,发起问题学籍处理流程。

问题类型 第6篇

无论是一元一次方程,还是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应用都必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而后解该方程(组)。找等量关系既是这部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讲透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就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七下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二、第三课时,谈一点自己的个人想法,和大家探讨。

列表和画线性图是找等量关系的基本方法,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找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组。根据教材安排,第二课时为列表法找等量关系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课时为画线形图法找等量关系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书上的第二课时例题分别是:问题3某厂生产甲、乙两种型号的产品,生产一个甲种产品需要时间8s、铜8g;生产一种乙种产品的型号需要时间6s、铜16g.如果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用1h,用铜6.4kg,甲、乙两种产品个生产多少个?

分析:

问题4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市采用价格调控手段达到节约水的目的。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水不超过6 时,按基本价格收费,该市某户居民今年4、5月份的用水量和水费如下表所示,试求用水收费的两种价格。

大致一看,两道题都有表格,但细细研究会发现问题3,用列表法分析,但没有体现出列表法的优越性,与前一课的题型有雷同的地方。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同学都没有列表而是直接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组的。问题4就与列表法毫无关系了,表格只是题目已知条件的一部分,根本不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两道题的设置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较大差距。

列表法的优越性最主要体现在两类题型:年龄问题和数字问题。所以我建议把问题3调整为:6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8倍,4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那么小明和爸爸今年分别是多少岁?

分析:

问题4调整为: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和是7,如果这个两位数加上45,则恰好成为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后组成的两位数,求这个两位数。

年龄问题和数字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年龄中的 “6年前”、“4年后”要保证两人的年龄同时增加和同时减少;“十位和个位对调”不仅是数字调换了位置,隐含的条件是数值也发生了变化。如何理清这其中的关系,当然是利用表格列出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这样才能使数量关系一目了然,方便找等量关系,从而简便的列出方程组。

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问题3还可以改编为:爸爸6年前的年龄是小明6年后年龄的2倍,爸爸4年后的年龄比小明4前年龄的7倍,那么小明和爸爸今年分别是多少岁?这样数据之间的关系更错综复杂,表格的优越性更能体现。

调整后的问题3和问题4的分析,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列出表格,必须要说明的是表格的目的是给数据排序,以便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所以表格不是画线,有的表格甚至没有条条框框,依然能够表现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第三课时的例题是问题5: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两种硬纸片制作甲、乙两种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如图)。如果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150张正方形硬纸片和300张长方形硬纸片可以制作甲、乙两种纸盒各多少个?

这个例题的位置放在这里也不适,因为它不是用线形图分析的,而是用表格。

分析如下:

问题5可以调整为:把一些图书分给七(1)班的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你能算出这个班有多少学生,这批图书有多少本吗?

这是一道典型的用线形图分析找出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分析如下:设这个班有 位学生,这批书共有 本,由题意:

问题6是行程类应用题,用线形图分析是最佳方案。

运用好一个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方法不当常常会令学习收效甚微,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应用题原本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难点,只有教对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尝到了运用方法的“甜头”,学生才会愿意做应用题、想做应用题、做好应用题。

湿地类型及湿地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第7篇

1 湿地类型

黑龙江省拥有十分丰富的湿地资源, 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湿地生态观光、湿地观鸟等众多的特色旅游产品。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其中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 不仅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 还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前景。黑龙江省是全国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 总体来说,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湿地面积大。全省拥有天然湿地556 万公顷, 湿地面积居全国第四位, 占全国天然湿地的七分之一,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九分之一, 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和大、小兴安岭, 其中松嫩平原198万公顷, 三江平原91 万公顷。二是湿地类型多。全省湿地分为河流、沼泽、湖泊、库塘4 大类15 个类型, 其中沼泽湿地427 万公顷, 河流湿地75 万公顷, 湖泊湿地35 万公顷, 库塘湿地19 万公顷。三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全省拥有湿地高等植物689 种, 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东北红豆杉, 紫椴、水曲柳、钻天柳、黄檗、野大豆、莲、松口蘑、乌苏里狐尾藻等11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拥有湿地脊椎动物326 种, 包括东北虎、丹顶鹤、虎头海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等17 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大天鹅、鸳鸯、白枕鹤等66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 全省建有湿地自然保护区87 处, 其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3 处, 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64 处;建有湿地公园58 处, 其中国家湿地公园41 处, 省级湿地公园17 处。扎龙、三江、洪河、兴凯湖、七星河、珍宝岛、南瓮河、东方红8 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 湿地环境地质问题

2.1 湿地水资源不足

受暖温带季风大陆气候影响, 黑龙江省雨热同季且降水量集中。湿地雨季水量大, 随地表径流迅速排出;旱季水源稀少, 工农业生产、灌溉、生活用水量大, 利用率低, 湿地水源得不到有效补给, 水位变化大, 经常出现大面积湿地干涸现象, 影响了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及存活。

2.2 湿地沼泽化严重

自然湿地面积不断萎缩, 而人工湿地近年却呈增长之势。受大量围垦滩涂、围湖 (海) 造田、生产建设、河流挟带泥沙、水生植物残骸等影响, 湖盆、河道被逐渐抬高, 加快了湖泊、河流湿地淤积化速度。同时减少了河湖容量, 降低了水体调蓄功能。

2.3 湿地水质污染

在湿地周围地区和河口处, 各种工业、生活废水、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加之农药、化肥用量逐年增加, 致使湿地水体富营养化, 并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和流转, 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2.4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对湿地资源重用轻养, 湿地利用上不同程度存在着过度捕捞、割砍苇草、超载放牧现象, 引起生态平衡失调、鸟类数量锐减。

3 加强湿地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湿地环境地质问题, 要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例如从工程、非工程两个方面的措施实施出发。

3.1 工程措施

开展工程措施要针对不同的湿地环境地质问题开展。针对胡泊、水库等湿地应一定周期范围内开展清淤工作, 主要是针对河流流入胡泊前, 或上流径流所夹带的泥沙堆积, 通过清淤工作保持调蓄功能正常。同时清淤工程也能够促进水源涵养, 避免应汛期防洪工作不到位造成其他损失。湿地环境地质保护中要加强生物净化。基于湿地环境本身具有明显特征, 其中有机物质丰富, 包括氮磷等等物质, 能够推进水体植物的生长, 使生物加快死亡, 对水体质量造成污染。采用净化工程技术, 运用脱氮除磷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植物对其元素的吸收, 通过此机理去除湿地植物。利用该方法能够实现较大范围内净化系统的构建, 进而带动修复工程的建设。兴建水利工程也是加强湿地环境地质保护的重要措施。根据湿地环境实际情况, 构建水利工程, 有效对地表径流进行拦截, 达到丰蓄枯用的功能作用。另外通过对水生植物的有效种植, 进行植物种植调整, 也能够加强湿地环境保护。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作用进行立体种植, 可以避免出现蓝藻或赤潮现象出现。

3.2 非工程措施

加大对湿地保护意识和湿地资源忧患意识的宣传, 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同时运用经济、技术手段从源头防治水污染, 实行排污总量控制, 加强对入河、海、湖排污口的管理。加大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投入, 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 制定科学有序的保护管理措施, 达到湿地、人、社会的和谐统一。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 为保护湿地, 维持湿地生态平衡提供参考资料。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不同的湿地类型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湿地环境地质问题, 如湿地水质污染严重、沼泽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等。为有效保护湿地环境, 应积极开展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注重生物净化工程的开展, 实现水质污染净化。各地区应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工作, 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 实现生态环境监测, 为开展科学的湿地保护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吕宝平, 贾德旺, 田文新, 谭肖波, 姜福红.黑龙江省湿地类型及湿地环境地质问题分析[J].黑龙江国土资源, 2008, 4:44-47.

[2]陈有明, 刘同庆, 黄燕, 杨娟, 李学良, 肖正辉.长江流域湿地现状与变化遥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6:801-808.

[3]籍永超.张掖城市湿地环境地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农业, 2011, 1:67-69.

[4]蒋卫国, 王文杰, 谢志仁等.基于RS和GIS的三江平原湿地景观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 (2) :28-31.

超级中学的类型、存在问题及治理 第8篇

一、超级中学的类型

从现有的高中学校存在形态来看,可以将超级中学大致分为五大系列,分别是传统名校系列和应试教育系列、大学附中系列、外国语学校系列和转制学校系列。

1. 传统名校系列

传统名校系列构成了我国超级中学的主体部分,鉴于该类群体过于庞大,笔者此处所述传统名校系列特指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管辖且不包括大学附中、外国语学校、转制学校等在内的传统名校。在传统名校系列中具有代表性的超级中学是北京四中。据统计,2012年北京四中一本达线人数为600余人,上线比例居北京首位;2013年“培养”出了北京文科状元;2014年北京四中高考理科平均分达654.6分,600分以上人数占96.3%,一本达线率为99.4%,文科平均分643.2分,600分以上占比94%,一本达线率为100%。以北京四中等为代表的传统名校系列之超级中学,是一地乃至全国高中教育的风向标,此类超级中学的发展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应试教育系列

在该系列中,以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为代表,此类超级中学具有的显著特点就是:第一,规模巨大,动辄上万人。以毛坦厂中学为例,毛坦厂中学截至2014年共有教学班200多个,在校生人数达2万人。第二,居高不下的当地“北清率”。以衡水中学为例,2015年北大、清华录取119人,占北大、清华在河北招生人数的48%,2014年该比例为50.2%,2013年该比例超过80%,在2012年该比例高达86.5%。第三,教育已成为一地经济发展的依托。以毛坦厂中学为例,毛坦厂位于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当地人数截至2013年共有35096人,其中镇区人口22000人,而毛坦厂中学一所学校人口就达2万人,毛坦厂镇各种积极活动必然围绕毛坦厂中学开展。第四,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是应试教育系列式超级中学的高发区,与衡水中学类似的四川绵阳二中、湖北黄冈中学、甘肃会宁中学都位于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容易打造所谓的“教育高地”。

3. 大学附中系列

在超级中学中大学附中是一种特殊存在,作为拥有办学资格的大学附中并不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而归所附属大学管辖,这就为大学附中巨型化发展提供了便利。例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5年620人参加高考,其中一本达线为570人,占高考人数的91.9%,其中50人预录北大、清华,同时在该校2015年招生中,来自新疆的为4人,西藏为5人,本应为西部少数民族做贡献的初衷却因迅速窜升的“北清率”而逐渐淡漠。除此之外,大学附中过度发展造成当地教育资源集聚现象也格外严峻。例如,西安的“五大名校”中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铁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其中有3所为大学附中。大学附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普遍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与前面所提及的应试教育系列之超级中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4. 外国语学校系列

外国语学校以外语教学为特色,通常情况下外国语学校是当地的重点中学,设备精良、师资雄厚,且保送率、“北清率”、世界名校录取率居高不下。例如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阶段总人数为1200人,每届学生400人左右,在2014年高考中,杭州外国语学校一本达线率为95.7%,10%的学生通过高考自主招生,在高考前已有270人被国内外高校录取,约占总人数的65%,其中139名保送国内名校,131人被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南京外国语学校自2009年以来连续多年保持100%录取率,理科班连续多年100%重点升学率。外国语学校系列的超级中学不仅升学率高,而且保送名校比例也居高不下,如武汉外国语学校,2014年武外创新班全班35人,11人保送清华,4人保送北大,3人保送复旦,3人保送浙大,1人保送人大,1人保送北外,1人保送武大。

5. 转制高中系列

该系列超级中学一般在条件较为优越的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虽然部分超级中学属于民办性质,但大多数该系列超级中学是由公办学校转制而来的,转制学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而是依附民办学校的公有学校。例如浙江教科文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4亿元使得上海市普陀区曹杨中学正式转制,成为上海首家由民营企业投资与政府合作办学的寄宿制重点高中。获得投资的曹杨中学将迁建新址,规模也扩大到45个班级。

二、超级中学存在的问题

每年高考后,各地区创造出高考“神话”的“超级中学”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界许多专家都曾对超级中学现象提出过尖锐批评,认为超级中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教育政绩的考量而人为造成的,这样就使得超级中学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政府支持;同时由于超级中学依靠升学率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造成教育领域内的“马太效应”,严重破坏了教育系统的生态。具体而言,超级中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 优质生源向超级中学集聚,不利于教育公平

超级中学往往在招生方面享有特权,这样加剧了优质生源向超级中学的集聚,不利于教育公平。有研究认为,地方领导、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注重升学率和“北清率”的政绩观导致了高中(甚至初中)阶段优质师资、优质生源跨地区向超级中学倾斜,进而造成了地区高中发展的马太效应,超级中学越来越强,一般高中则在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冯帮等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超级中学学生中城市户籍比例比一般高中更高,因此超级中学对城乡教育公平也有负面影响[2]。如前所述,超级中学的畸形发展加大了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均衡,造成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严重地破坏了当地教育发展生态,使得区域内教育发展愈发不均衡,教育公平的实现愈发不可及。

2. 不利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超级中学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素质教育,有些更形成严苛的“遵守纪律与惩罚”相结合的持续“训练”体系,因而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学生的自由发展。部分超级中学为市场化目标全力比拼升学率、“北清率”,高调宣传“高考状元”等行为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应试技巧,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超级中学为高校输送的学生未必能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同时我们须认识到的是在应试教育体制要求下,超级中学往往能够集聚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这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他们既能够开展素质教育又能够开展应试教育,在超级中学对应试教育的要求下,这支高质量师资队伍对于及时掌握应试信息、更好地掌握招生制度改革与发展动态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对具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进行格外关注。

3. 由于超级中学人数众多,学校的育人功能被迫搁浅

人数众多是超级中学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所以出于学校安全工作的考虑,超级中学一般采取严格的军事化与封闭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塑造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起到防止校园事故的作用。学校作为以育人为最重要目标的场所,沦为缺乏人性的场所,学校的育人功能逐渐搁浅,学校的价值也逐渐迷失。在严格对学校进行管控的超级中学中,衡水中学是集中代表,衡水中学的时间表规定:一天要上40分钟的课10节,45分钟的晚自习3节,30分钟的早读与25分钟的早准备,甚至还对上厕所限时[3]。由于超级中学中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方面往往采取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完成本身教学任务就很吃力,对于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规划、情感修养等方面将难以顾及,对于学生的因材施教更是难以实现。

三、超级中学治理策略

针对不少地方存在的“超级中学”,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明确表态,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促进公平、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必须重视按教育规律办事,合理控制学校办学规模,尽快消除超级学校、超大班额现象。为治理超级中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减少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和干预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而言,“超级中学”是一个窗口,其高升学率是一种政策。因此,政府往往极力支持“超级中学”的发展。如衡水中学虽是薄弱学校出身,但在声名鹊起之后,当地政府对其给予了多方支持,在衡水中学扩建时,衡水市政府要求“在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把衡水中学的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政府是“超级中学”的始作俑者,政府的这种行为极大地助长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取向,为此,笔者认为,要严格干预政府教育行政行为,政府不仅要看到教育数字,还要看到人,真真切切地“以人为本”来办教育。

2. 变革传统的学校评价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分数为主导的应试教育方式将日益式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方案相继颁布,这为扭转唯考试成绩、唯升学率的考试评价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要变革教育评价方式,摒弃以升学率为重要指标的学校评价方式,从根本上弱化政府对“超级中学”的推动力。从根本上治理“超级中学”,须重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与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一方面,要科学规划普通高中的规模布局,对于供给明显不足的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多种方式。

3. 适当控制办学规模

规范超级中学的办学行为,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学规模标准并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强化收费监督,斩断学校大规模扩张背后的经济利益链条,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超级中学普遍存在于我国,如果对超级中学采取一刀切式的取缔举措,这样极可能带来新的不必要的问题,例如超级中学相关利益群体进行“抱团”,抵制相关政策的落实,为此,我们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超级中学进行合理拆分。例如将超级中学拆分成集团校等举措,逐步对超级中学进行引导;同时对于拆分超级中学给原来学校带来的诸多不便,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沟通工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同时,我们也要开展小班小校的试点实验,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实验,尽力减少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为推进符合教育现代化需求的小规模学校发展奠基,为我国产生更多以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为旨归的丰富多彩的学校。

4. 超级中学须主动转型

超级中学的畸形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存在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的超级中学越来越远离学校的本质规定,越来越不像学校,而像从事批量生产的现代工厂。为扭转该趋势继续恶化,在对2010-2020年进行顶层设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中教育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克服应试教育的不良取向,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朝向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对教育的需求。显然,超级中学在实现《纲要》提出的高中教育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中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超级中学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顺应时代发展方面的优势,主动转型,实现自我超越,从高考牛校转型为真正令家长、同行尊敬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巨型学校的成因、问题及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2]冯帮,李紫玲.从“超级中学“现象看城乡子女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4(2).

基于VB的参数数据类型匹配问题 第9篇

在使用Visual Basic编写应用程序时,往往要将应用按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然后采用过程来实现。这就要求编程人员必须对过程调用中参数传递时,实在参数与形式参数相结合时的数据类型形式有深入的理解。有些初学者对这个知识点理解不透,使用起来非常困难,在设计程序时常常出现“ByRef参数类型不符”的错误。Visual Basic中数据类型丰富,使用起来灵活多变,在不同的场合这些数据类型之间还能相互转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实例,对参数传递中数据类型的一致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述,这对于理解和掌握Visual Basic过程调用中的参数类型的匹配十分重要。

2 参数传递时形参与实参数据类型相结合的分析

参数传递时,要求形式参数与实在参数的个数、类型、位置一一对应,但“类型”具体如何对应?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2.1 实参与形参的数据类型相同

如果形式参数与对应实在参数的数据类型完全一致,则不论是“传数值调用”还是“传地址调用”,传递时均不会出现问题。但以下两种情况很容易引起误解,要特别注意。一是实在参数未定义类型,系统自动将它定义为Variant类型;二是实在参数已定义,但定义方法不对。具体情况如下:

运行时,变量i和j均会出现“ByRef参数类型不符”的编译错误提示。这里的i未定义类型,通过赋值转换使得变量i的值为整型常量3。虽然如此,但系统自动认为i为变体型,导致与过程中的形参x类型不相同。程序中的变量说明语句,只是对k定义成了整型,并未对前面的j进行整型定义,因此变量j还是变体型,错误情况与变量i相同。

因此很多书上说,参数若按地址传递,则要求实参的数据类型与形参的数据类型完全相同,否则Visual Basic就会报告错误。这种说法有点不准确,应予以修正,详细的在2.3中再讨论。

2.2 实参与形参的数据类型相容

当按照“值传递”时,实参和形参类型可以不同,但是必须要能够由实参类型自动转换为形参类型。

如果实参和形参是相近数据类型,例如数值型,包括Integer型、Long型、Single型和Double型等,则Visual Basic能方便的完成类型转换后传递,因为容易理解,所以不作讨论。

如果实参和形参是如图1所示的一对常用数据类型,则调用时类型能够相互转化吗?

1)数值型可以自由转换为字符串型,转化规则为:数值直接加上双引号变为数字字符串。2)数字构成的字符串可以转换为数值类型,否则会出现“类型不匹配”的错误。但数字串中含有字母D或者E的,如果符合科学计数法的表示,则也可以转换。3)只有“True”或者“False”字符串可以转换为逻辑型,转化规则为:统一变为True或者False,并且不论串中“True”或者”False”大小写情况如何。4)逻辑型可以自由转换为字符串型。转换规则:True和False分别加上双引号,变为"True"和"False"。5)逻辑型可以自由转换为数值类型。转换规则:True变为-1、False变为0。3)数值类型可以自由转换为逻辑型。转化规则:0变为False、非0变为True。因此如果是传数值调用,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完成虚实结合的。

2.3 实参与形参的数据类型不同

如果实参与形参的数据类型不相同,也可以通过类型转换函数将其变为同一数据类型进行传递。这些函数有很多,诸如Str、Val、Chr、Asc、CBoolean、CLng、CByte、CSng、CDbl、CCur、CDate等等。如果这些函数直接用于实参变量中来传递,则实参是表达式,传递的实质是“传数值调用”;如果将变量通过函数转换后放入另一变量,将转换后的变量作为实参传递,则可实现“传地址调用”。

再来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问题,实参变量是Variant型、形参变量是Integer型,则传址调用时会出错。那么,通过传址调用实现实参与形参的同时变化,真的是要求两者数据类型完全相同吗?经过上机操作检验发现,如果反过来,实参变量是Integer型、形参变量是Variant型,可以实现传址调用。进一步上机验证可以得到如下观点,如果形参变量是Variant型,则实参变量不论是何种类型,均可实现传址调用。

下面来分析一道实例题目:在应用程序中用“Private Sub Sub1(X As Integer,Y As Single,Z As Variant)”定义了子程序过程Sub1。调用过程Sub1的实参变量I,J,K均定义为Integer型、L定义为逻辑型,能用Call正确调用过程Sub1的是哪些?

(1)实参I,J,K与形参X,Y,Z均为传地址调用。I和X均为整型可以传递;形参Z为Variant,按照前面的观点,虽然与之对应的K是整型,但可以实现传址调用;由于J为Integer、Y为Single,不能实现传地址调用,因此该答案是错误的。(2)实参3.65为值,与形参Y匹配时将按值传递,因此该答案正确;(3)虽然实参3.14对应的形参X为Integer、实参234对应的形参Y为Single、实参L对应的形参Z为Variant,但由于X和Y都是按照值传递,因此3.14将转化为3、而234可以直接赋给Y,逻辑变量L可以与Z传递,因此该答案正确;(4)由于实参“245”和“231.5”均为字符串常量,因此与其对应的形参X、Y将按照值传递,而数字字符串是可以转化为数值类型的,因此该答案正确。(5)K作为实参,与形参X和Z分别进行两次传地址调用,所以形参X和Z中的任意一个在过程中发生改变,都将影响到K的值,因此该答案也正确。(6)虽然实参True对应的形参Y为Single,但由于是传值调用,因而True将转化为-1赋给Y,最后的答案应该也是正确的。

从表面看来,这六个答案中的实参与形参的数据类型均不一致,因此会误认为所有的答案均是错误的。但是,实际上经过细致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只有(1)是错误的,其余的均正确。

2.4 正确判定实参表达式的数据类型

假设已经定义b和c为整型变量,执行语句b=6:c=6.5:a=b=c后,将a作为实参传递,那么a是什么类型呢?执行a=b=c语句时,首先判断b=c,c赋值为6.5,由于c声明为整型,按照4舍6入5逢双的原则,c的值最后为6,比较b和c的结果为True,然后将b和c比较的结果赋值给a,a没有定义类型,赋值结果最后为逻辑型True。但如果c没有定义类型,执行c=6.5后,变量c是Single型吗?答案是否定的,经过上机验证c是Double型,不可思议吧。再来判断一下下面几个表达式的类型:

经过上机测试得到:(1)4/2结果为Double型,与36求和后,最终结果还是Double型。(2)Fix函数括号中的参数如果为实型,则运算后为Double型,因此求和后为Double型。(3)整除运算结果为长整型,与整型值57求和后还是Long型。(4)数字字符串与整型常量求和为Double型。(5)Cint(356.2)取整得到整数356,与21进行字符串连接运算,结果为String型。(6)求余运算时,要求两边均为整型,所以4.5化成4、1.5化成2,结果为Long型值0。

进一步上机验证能得到如下结论:一个实型常量值在Visual Basic中是作为Double型来运算处理的;乘“*”和除“/”的运算结果是Double型,整除“”和求余“Mod”的运算结果是Long型;字符串的“&”连接运算结果为String型,对于数字字符串的“+”连接运算来说,如果其中有一个参与运算的是数值型,则结果为Double型;Cint取整运算结果为Integer型,而Fix和Int以及Round取整函数,只有括号中的参数是整型时才返回Integer型,若括号中是实型值则结果为Double型。

3 结束语

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若遇到虚实结合,就要注意实参与形参变量的类型问题。如果两者数据类型相同,则不论是传值还是传址调用,都能够正常进行。如果两者数据类型不同,当是传值调用时,只要实参与形参的类型相容就可以调用;但若是传址调用,两者数据类型不同通常就会出错,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形参为Variant型。Visual Basic中,表达式的数据类型的判定不能想当然,一定要上机慎重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摘要:阐述了在参数传递过程中,实参与形参数据类型的一致性问题,分析了不同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规则,并结合实例给出了规范化的有效结论。

关键词:参数传递,数据类型,转换规则

参考文献

[1]刘模群.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朱伟.C语言中三种数据类型转换之比较[J].办公自动化杂志,2008(10):24-26.

[3]牛又奇,孙建国.新编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4]侯传宇.论C语言教学中数据类型转换的问题[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3):131-134.

问题类型 第10篇

在中职低年级课堂上参考性问题极为少见,其中一(3)班课堂上所提的32个问题中只有2个是参考性问题,而一(2)班课堂上的16也仅有1个参考性问题。但在二(4)班课堂上的13个问题中有9个是参考性问题,其中一个看似很简单的“Do you have a computer?”却引发了师生之间真实且丰富的语言交流。

由此可见,参考性问题体现了语言交流的特点,给学生创造了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因此,参考性问题的优势要大大优于展示性问题。国外学者布洛克(Brock)经过实验也发现:当经过参考性提问培训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参考性提问的次数显著增加以后(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的比例达8:39),学生的应答能力也随之提高。参考性问题的多少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直接影响着师生互动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参考性问题在英语课堂中的比例呢?首先,教师要加强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等理论的学习;其次,教师要多掌握一些提问技巧。国外学者Nunan对大量发问技巧进行了综合,归纳如下:

1.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发问。

2.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

我国学者胡春洞认为“在提问的难易比例方面,根据学生目前的智力和英语能力,最好是1;3,即一难三易”。他举例说,在课文教学中,Yes/No questions或True/False statements应是Wh-questions的3倍。

3.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进行无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意发问。

4.提出能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能使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所设计的问题应有层次之分,难、中、易问题比例要合理。

课堂提问是综合性的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因此中职英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注意自己课堂提问的方式及所提问题的类型,对课堂提问的方式及问题类型做出及时而有效地调整,从而提高课堂问答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论文采取课堂随机实录和后续访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中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参考型问题与展示型问题)方面的使用情况,目的是要探寻不同英语教师不同提问行为背后的教学认识和教学理念,进而进一步揭示提问行为的差异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师,课堂提问,问题类型

参考文献

[1]Brock,C.1986.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TESOL Quarterly 20(1),47-59.

[2]Long,M.&C.Sato.1983.Cl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questions.In H.Seliger&M.Long(eds.),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ely:Newbury House.pp.268-285

[3]Nunan.Focus on the teacher: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Wu Zongjie Reading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Zhe Jiang Teacher’s University.

[4]Richards,J.&C.Lockhart.1996.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Thompson,G.1997.Training teacher to ask questions.ELT Journal 51(2),99-105.

[6]Thornbury,S.1996.Teachers research teacher talk.ELT Journal50(4),279-289.

[7]孟春国.中职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10).

问题类型 第11篇

类型一:特殊元素(位置)问题

对于含有限定条件的排列组合题,破解策略:优先安排特殊(元素)位置,再考虑其他元素和位置,在具体解题时,有时“元素优先”,有时“位置优先”.

例1:安排7名工作人员在5月1日至5月7日值班,每人值班一天,其中甲、乙两人都不安排在5月1日和5月2日,则不同的安排方法有?摇?摇  ?摇?摇种.(用数字作答)

类型二:排组混合问题

对于排列组合的混合应用题,破解策略:采取先选取元素,后进行排列,即“先选后排、分步实施法”.

例:从黄瓜、白菜、油菜、扁豆4种蔬菜品种中选出3种,分别种在不同土质的三块土地上,其中黄瓜必须种植,不同的种植方法共有(?摇?摇)

A.24种?摇?摇B.18种?摇?摇C.12种?摇?摇D.6种

类型五:复杂问题

复杂问题是指在直接法考虑比较难,分类不清或多种的问题,破解策略:先总体考虑再剔除个别,即“正难则反间接法”.“间接法”比较适合处理“至多”、“至少”型问题.

例5:四面体的顶点与各棱的中点共有10个点,在其中取出4个不同的点,则不同的取法有(?摇?摇)

A.150種?摇?摇B.147种?摇?摇C.144种?摇?摇D.141种

解该问题若直接考虑比较复杂,故先从整体考虑再剔除不符合题意的.由10个点取4个点的方法总数为C104种,不符合题意的有:①每个面上的6个点四点共面的有4C64种;②各条棱的中点共6个,其中四点共面的平面有3个;③每条棱的中点与对棱的中点共面,共有面6个.所以符合条件的不共面4点的取法有

对于元素多,选取情况多的问题,破解策略:按要求进行先分类再分步,最后总计,即“分类、分步法”;有些较复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列图表使其直观化加以分类即表格法.

例6:有9人组成的篮球队,其中7人善打前锋,3人善打后卫,现从中选5人(两卫三锋,且锋分左、中、右,卫分左右)组队出场,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法?

解:由题设知,其中有1人既可打锋又可打卫,则只会锋的有6人,只会卫的有2人.

俄罗斯文化类型的多元发展问题研究 第12篇

一俄罗斯文化类型

文化是社会发展与人类创造的才智在历史上所达到的水平, 它既体现在物质财富中, 也体现在精神财富中。文化因素及其分布、组合和发展在地域内存在复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因而划分文化类型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不同学者根据所采用的指标, 可划分出不同功能的文化类型。如以文化变迁和精神素质为基本依据划分出两类主要文化类型:农业文化型和游牧商业文化型。前者体现自给自足、安定保守型的文化素质特征;后者趋于流动、进取和机敏型的文化心理。文化类型是比较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是文化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所谓不同类型的文化指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传统、文化特征、文化发展史与文化形态的总称。对文化类型的研究最早开始于西方国家,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文化类型”这一概念的是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 19世纪中期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普遍使用文化类型这一说法。德国和英国的两位历史哲学家施本格勒和汤恩比对文化类型进行了比较集中的理论研究。随后学者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去进行文化的比较, 他们不约而同的把文化类型的研究作为比较文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俄罗斯文化类型的起源

俄罗斯的历史源于远古时期, 俄罗斯的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古老的多神教时代, 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斯拉夫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教。在斯拉夫族的原始宗教中蕴含着对大自然的力量的原始崇拜, 例如, 别龙雷与闪电之神, 达兹博格太阳神, 维列斯生灵之神, 雅歇尔海洋之神, 等等。与此同时, 也存在一些关于精灵的崇拜, 如列西, 达摩沃伊, 伏叶诺伊, 基基莫拉等等。在20世纪以前原始宗教信仰一直是受到基督教会迫害的。然而, 这些原始宗教信仰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比如谢肉节就是一个原始宗教节日的例子。

基辅罗斯建立以后, 封建关系日益发展,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所信仰的多神教已经不能适应新兴领主阶级以及大公加强统治的需要。虽然随着基督教的传入, 俄罗斯的大师们从古罗马拜占庭学会了教堂的建筑和绘制圣像画。但是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古希腊的模式, 而是在这一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方式创造了建筑、绘画和精巧的手工艺术。达尼列夫斯基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庞大的世界文化中存在无数的、相对封闭又具有一系列民族地域特征的部族。

每一个部族都拥有自己本部族所特有的文化类型, 其中每一种文化类型的部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命运和独特的面貌。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各民族、各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是友善的, 也可以是相互竞争的, 甚至是敌对的, 这取决于各民族所有的内部原则和他们的发展程度。达尼列夫斯基当时提出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他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作文化类型的重要特征,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先进的文化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根据。达尼列夫斯基认为俄罗斯的文化既不属于西方的文化, 也不属于欧洲文化, 它起源于古斯拉夫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文化之精髓, 在随后漫长的发展中在罗斯这片沃土上俄罗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民族精神与思维模式。

三俄罗斯文化类型的多元发展问题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个民族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因素固然展现出迥然不同的精神风貌, 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像俄罗斯民族那样独特, 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都不像俄罗斯民族精神那样复杂。这是因为俄罗斯民族不仅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幅员辽阔的疆域, 而且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和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心里意识, 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两面性”。俄国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曾说, 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 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对其热烈的爱, 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这一特征是在其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宗教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尽管基督教代表了西方的文明, 然而俄罗斯接受的基督教是由拜占庭而来的, 拜占庭文化本身就带有东方色彩, 因此俄罗斯接受的基督教是东方化了的基督教, 即东正教。东正教为俄罗斯精神两面性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除此之外, 俄罗斯在文明形成之初即拥有文明与文化交汇结合之地的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它曾先后受到来自北方瓦里亚基人、南方的拜占庭、东方的游牧民族和西方先进国家的不同影响, 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与外来文化不断的碰撞、冲突和融合过程中实现的, 这也决定了俄罗斯文化独一无二的特殊性。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天性自由、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秩序的民族, 由于东方文化的强行介入, 使它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这个制度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和集体主义精神, 俄罗斯人普遍表现出温顺、驯服的性格特征。但是, 俄罗斯人又缺乏理性, 经常感情用事, 极易走极端。“决斗”便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物。19世纪以来有相当一批俄罗斯作家都是由于一时激动, 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决斗。普希金死于决斗, 莱蒙托夫、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叶利钦时代的激进改革政策更是俄罗斯人走极端的写照。70年前俄罗斯人曾对社会主义投入了无限的热情, 而70年后又对其全盘否定。“摧毁一切、彻底决裂、脱胎换骨”的激进主义表现使俄罗斯国家再度陷入危机, 使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曾有学者认为, 俄罗斯人没有耐心的民族性格, 使俄罗斯不能经历酝酿过程, 不能享受缓慢和自然的文化演进带来的益处。

在俄罗斯民族中, 由于并存有不同的文化基因, 造成了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独特的两面性:他们既有国家观念、主张专制主义, 又渴望有随心所欲的自由, 有无政府主义的状态;他们崇尚暴力, 有时近乎残忍, 但又善良、温和、不无人道;他们信守教规、教义, 但又始终不停地寻找科学真理;他们的灵魂浸透了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 但又充满无个性的集体主义。在俄罗斯几乎每一位思想家都曾提到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两极性和矛盾性的特点。东西方两股历史潮流相互撞击, 欧亚文明相互融合、作用, 是造成俄罗斯民族性格矛盾性、两极性的原因。而俄罗斯的生活中, 俄罗斯科学和教育等方面表现出极具西方传统的理性精神, 而在宗教和文艺等领域则体现着被视为东方特征的神秘主义和感性至上的倾向。俄罗斯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发展历史造就了俄罗斯文化来源的多样性, 在这种多元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中, 俄罗斯传统文化没有被淹没, 而是与外来的异质文化相互矛盾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 俄罗斯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俄罗斯国家历史上是欧洲国家, 几经扩张获得了欧亚的大片领土, 客观上为俄罗斯不甘于落后、崇尚武力的外向型文化特征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1]姚海.俄罗斯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泽齐娜M·P.俄罗斯文化史[M].刘文飞, 苏玲,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3]张岱年.玄儒评林[M].湖南人出版社, 1985.

[4]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问题类型范文

问题类型范文(精选12篇)问题类型 第1篇导数进入高中数学教材后, 给函数性质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与传统方法相比, 导数法简捷明快...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