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精选4篇)

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5年7月本院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颅内出血的患者106例,按不同术式进行分组。观察组54例,男36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51±1.12)岁;平均病程(3.07±1.13)h;出血部位:28例基底节,15例脑叶,7例小脑,3例丘脑,1例脑干。对照组52例,男35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14±1.32)岁;平均病程(3.12±1.07)h;出血部位:26例基底节,13例脑叶,8例小脑,3例丘脑,2例脑干。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予以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治疗:术前通过CT检查了解血肿大小、形状与位置等基本情况,对穿刺方向及穿刺点予以确认。穿刺时对皮层血管和重要的脑功能区位需予以避让,以颅板及血肿最大层面中心的最近距离确定穿刺深度。行局部麻醉,采取T型螺纹钻(直径3~4 mm)刺破硬脑膜,沿穿刺方向将颅脑外引流器置入,采用注射器进行回抽,可见陈旧性血流后,边冲洗边进行吸引,将2~4 U尿激酶(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225)注入,夹管2 h进行引流。定期CT复查,对血肿的吸收及引流情况进行了解,将引流管缝合固定,外口接引流瓶、三通阀,切口进行包扎。对照组均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对颅内出血进行治疗。

1.3评价指标①治疗前和治疗后8 d对两组GCS评分及血肿量进行观察。GCS评分主要包括:睁眼动作、言语反应、运动反应三项,总分15分,正常:15分,轻度昏迷:14~12分,中度昏迷:11~9分,重度昏迷:≤8分,其中4~7分者预后极差,≤3分多不能生存。根据CT检查结果通过多田公式进行血肿量计算,血肿量(ml)=(长×宽×层面)/2[3]。②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依据CT复查显示的血肿吸收程度进行疗效判定,标准如下:颅内血肿减少>90%为基本痊愈;18%<血肿减少≤90%为进步;减少<18%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进步)/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GCS评分及血肿量对比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及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血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疗效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与对照组90.3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颅内出血具有较大的危害,临床治疗主要以减轻患者脑水肿、及时清除血肿为主,避免对脑组织造成进一步的损伤,传统的开颅手术疗效确切,但其较大的医源性损伤容易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了较大的影响[4]。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微创穿刺手术治疗颅内出血具有操作更简单、创伤小、费用低等优势,降低了对脑组织的损伤,具有较高安全性[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治疗颅内出血,患者术后意识状态恢复更加优异,安全性较高;治疗后观察组血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可有效清除血肿,治疗更彻底,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再次出血,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与对照组90.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式均可有效治疗颅内出血,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治疗患者疾病。

综上所述,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治疗颅内出血临床疗效显著,手术方式简单,创伤小,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治疗颅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颅内出血患者按不同术式进行分组,对照组52例采用传统开颅手术,观察组54例予以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与对照组90.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治疗颅内出血临床疗效显著,手术方式简单,创伤小,值得推广。

关键词: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颅内出血,开颅手术

参考文献

[1]傅建华,王茂武.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工程,2014(7):867-868.

[2]郑博文,梅杰,陈智明,等.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治疗颅内出血效果观察.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5):528-529.

[3]陈当,吴锦坤,陈治标.微创软通道治疗脑出血80例临床分析.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5):311-312.

[4]熊国文.经前额入路软通道微创治疗2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0):31-35.

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4月-2014年7月因高血压诱发脑出血并于本院神经外科进行软通道微创技术治疗的患者19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0例, 女9例, 年龄32~78岁, 平均 (54.3±12.5) 岁;高血压病程1~4年, 平均 (1.4±0.6) 年;出血量10~45 m L, 平均 (33.4±8.4) m L。同期采用开颅手术治疗的对照患者19例, 男12例, 女7例, 年龄34~82岁, 平均 (58.2±12.6) 岁;高血压病程2~6年, 平均 (1.8±0.4) 年;出血量12~48 m L, 平均 (34.8±8.6) m 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和出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入院前的常规检查中, 无肾脏和肝脏方面的疾病, 免疫和内分泌功能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无心肺重大疾病, 能够耐受手术, 且在治疗前均取得患者或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麻醉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 术前进行头颅CT扫描, 确定颅内血肿位置及出血量, 根据具体血肿位置予以额颞顶手术入路, 骨瓣位置及大小以能显露血肿为标准。切开硬膜后穿刺针对血肿定位, 抽吸血肿中液态部分, 有效降低一部分颅内压力。然后皮层小切口, 沿穿刺针方向分离脑组织达血肿腔, 清除血肿过程中对于与脑组织粘连紧密的血块不宜进行的清除, 考虑这些血块系原发出血位置, 形成混合血栓, 质地较为坚固, 这样操作可防止术中出血及术后的再出血。对于深部及血肿腔边缘的血块则可利用正常的脑生理性搏动予以冲水置换, 促使其与脑组织自然分离。待脑组织张力下降, 脑搏动正常, 彻底冲洗血肿腔及术野, 确定无活动性出血后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 常规关颅。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指征, 若有变化及时予以处理。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术前进行头颅CT扫描, 确定颅内血肿位置及出血量, 与本次手术有关的脑内重要血管、腔隙及其他神经功能部位, 头皮予以标识, 操作中尽量予以避让。根据CT检查结果确定穿刺的部位、方向、深度。本操作采用局麻的方式, 麻醉师协助全程监控患者生命体征。头皮局麻生效后, 头皮微创切口并下方颅骨钻孔, 避开硬膜表面的重要血管后切开硬脑膜, 穿刺血肿后抽取血肿腔内液态及半固态凝血块, 抽取量为血肿量的1/4~1/3, 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操作后考虑昏迷时间长、年纪大肺功能差、咳痰反射弱的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处理, 避免术后低氧血症。对于术前有脑积水或血肿破入脑室内的患者, 予以患侧侧脑室钻孔引流。在术后第1天对患者采用CT进行复查, 观察血肿情况。对于血肿清除良好 (大于60%~70%) 、颅内压力下降明显的患者可在术后2~3 d后拔管, 对于残余血肿大于50%、占位效应不明显, 给予化学药物血肿腔内冲洗治疗 (尿激酶2~3万单位, 每日1或2次) 。观察治疗期间如出现高颅压、脑疝的表现, 复查CT后证实再出血后予以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对于术中进行脑室引流的患者, 若CT复查显示无脑积水或脑室内积血, 引流管内无血性液体的流出后进行闭管试验, 闭管试验成功后可拔管处理。

1.2.3 适应证及其禁忌证

适应证:对于脑叶、基底节出血量超过30 m L, 小脑出血量超过10 m L的患者, 应进行手术治疗;或脑积水明显, 出血量未达手术指征但患者意识障碍程度深、神经功能缺失明确、观察期间GCS评分下降超过2分的患者, 应及早手术治疗。禁忌证:脑干出血、凝血机能障碍、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出血, 血压超过200/120 mm Hg, 伴有其他心脑肾方面的功能异常, 出血量超过80 m L同时伴有脑室内积血, 已经发生脑疝的患者。

1.2.4 血肿抽吸量原则

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抽取, 切勿一次性抽净, 早期抽取1/3~1/2, 复查后再抽取其血量的1/3;对于出血量40~60 m L的患者, 初次抽取1/2~2/3, 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力。

1.3 观察指标

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的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7 d和3个月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另外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进行评估, 记录术前、术后半年 (每隔3个月一次) 的评分;对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再发出血等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及统计。

1.4疗效判定标准

分别取术后7 d和3个月为治疗效果评估的节点对疗效进行判定, 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 将评分分为4个等级, 分别为:100分、60~100分、20~60分和20分以下, 临床治疗效果分别为痊愈、显效、有效、微效。其中显效的患者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有效的患者遗留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 在他人协助下可正常生活, 微效的患者具有严重的功能障碍, 完全依赖协助生活。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微效。根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会通过的脑卒中评分标准, 评估患者入院前和术后半年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4]。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7 d的疗效比较

通过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术后7 d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 两组比较差异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后3个月的疗效比较

采用Barthel指数对术后3个月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 观察组具有优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

两组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评估中,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具有明显优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在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 观察组患者的颅内感染发生率为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5% (2/19) ;在再发出血方面, 观察组的发生率为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5% (2/19) ;观察组的脑脊液漏的发生率5.3% (1/19)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8% (3/19)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软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经被广泛临床应用。本次试验比较软通道技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技术疗效, 研究两组方法的临床疗效[5,6,7]。软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目的在于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减少手术本身对脑组织的损伤。201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采用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诱发的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更好[8]。本次实验中, 采用Barthel指标进行疗效判定, 在治疗后7 d和3个月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在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与2012年的结论一致, 同时研究发现, 3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高达94.7%, 体现出治疗的明显优势。在对小鼠模型的研究显示, 采用软通道微创技术对小鼠神经功能的损害更小[9,10,11,12]。本次实验中,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前和治疗后半年对神经功能损害的评分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与小鼠模型的研究结果一致, 显示出软通道微创技术的优势或优点。同时, 在本次试验的术后随访发现, 观察组患者在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和术后出血的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更加的安全可靠[13,14,15]。

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脑出血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1~84岁,平均67岁,自发性脑出血22例,外伤致脑出血2例,所有病例都经头颅CT扫描确诊。基底节区出血14例(其中3例出血破入脑室),皮层下出血5例,硬膜下出血4例,硬膜外出血1例,出血量以多田公式计算:少量(20~30mL)3例,中等量(31~50mL)6例,大量(51~100mL)13例,特大量(>100mL)2例。浅昏迷8例,深昏迷7例。

1.2 手术适应证

①发病6h以上;②出血量>20 mL;③主要生命体征平稳或基本平稳;④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证。

1.3 手术器械

选用山东威海村松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及颅骨钻等器械。

1.4 治疗方法

1.4.1 一般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行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三项、血液传染病等项目的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重点监测心电、血压、呼吸、神志、瞳孔等项目的变化,及时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给予常规降压、脱水、止血等治疗。

1.4.2 手术方法①术前常规CT室消毒及物品准备。②术前再次复查头颅CT,根据CT结果明确是否存在颅内活动性出血,确定穿刺点、穿刺方向及置管深度。③穿刺点常规碘酊、酒精消毒,用2%利多卡因5 mL局部浸润麻醉,用直径5mm的颅骨钻钻开颅骨,穿刺针刺破硬脑膜,根据确定的方向及深度,置入特制硅胶引流管于血肿的远端(也可在CT导引下间断进管,以确保置管的准确性),拔出导引针芯,用5 mL注射器连接硅胶管远端,轻抽吸出数毫升陈旧性积血后,牢固固定引流管于头皮上,尾端接三通阀连接颅脑外引流器间断或持续引流。

1.4.3 术后6h,根据引流量、血液颜色及有无凝血块等情况,经三通阀注入尿激酶5~8万U(溶于5 mL等渗盐水中)液化凝血块,关闭2h后开放引流,1~3次/d。术后1~2d复查头颅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情况,血肿消失或基本消失后可拔管。

1.4.4 术后加强护理,严密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来调节引流瓶的高度及引流量,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颅内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1.4.5 血肿基本清除(清除90%以上)时间34~76h,引流管及引流器放置时间38~80h。

1.4.6 对于血肿破入脑室腔的患者,在清除基底节区的血肿后,及时行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彻底清除颅内积血,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

2 结果

24例患者中,23例治愈出院。1例术前呼吸停止,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下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自主呼吸未恢复,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

3 讨论

脑出血内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抗脑水肿、调控血压、对症处理及防止再出血,而没有对血肿及受压的脑组织做出积极的处理。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受压,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并应对脑组织造成最小创伤为前提,因而微创或微侵袭治疗脑出血成为重要方法。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具有以下优点:①引流导管为优质硅胶材料制成,其前端为带侧孔的球罐型盲端,进管时对脑组织及神经纤维起分离作用,对脑的损伤最小;②术中能反复调整或改变引流管的方向;③CT检查时引流管无伪影,能在CT导引下完成操作,脑内置管的准确性更大,疗效更好;④经三通阀注入液化剂(尿激酶)更方便,防逆流设置能最大限度地预防颅内感染;⑤引流时能够监测颅内压、调节颅内压的高低,因而成为目前治疗颅内出血的首选。其包括穿刺、抽吸、液化及引流等技术,穿刺可在CT导引下进行,引流管可以准确达到血肿腔中。在引流过程中,间断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液化血凝块,有利于彻底清除积血。血肿腔内置管后,由于附近受压的脑组织在“膨胀”复位过程中挤压经尿激酶液化的血肿,使陈旧性出血沿着引流管的侧孔排出颅外,血肿清除与脑组织复位同步,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脑功能。术前、术后减量或停用脱水利尿药,适量输注等渗盐水及低渗葡萄糖液,增加血容量及脑组织的血流量,促进脑脊液的分泌及受压脑组织复原,加快液化后血肿的清除。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颅内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观察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4例脑出血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以CT片为依据,确定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及方向,在CT导引下行微创穿刺、抽吸、液化及引流术清除血肿。结果24例患者中治愈出院23例,死亡1例,治愈率96%。结论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技术治疗脑出血疗效显著。

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共78例,男38例,女40例;年龄41岁~78岁,平均年龄57.4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62例,无高血压史8例,不详8例,一侧瞳孔散大昏迷20例,语言功能障碍21例,语言障碍合并肢体功能障碍57例;CT示出血位于基底节区68例,枕叶6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出血合并破入脑室18例;根据CT多田氏公式计算方法:颅内血肿量=长轴×短轴×层面×∏/6(CM),血肿量26~30 m L 20例,31~50 m L 35例,大于50 m L 23例。

1.2手术方法根据颅脑CT显示的血肿腔中心位置,利用软通道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即:(1)确定穿刺平面:根据CT显示血肿中心图像,选择血肿腔中心最大层面为穿刺平面。(2)确定钻颅穿刺点:在血肿腔中心标记最大长轴线,其与前额部头皮相互交界处即为穿刺点。测出该点至血肿腔最远端的距离(cm),取该总长度的2/3为置管深度,考虑血肿引流后血肿体积缩小脑组织向血肿腔回缩,避免引流管植入过长二次损伤脑组织。(3)确定穿刺方向:在穿刺平面内标出最大正中矢状线,测出该线与血肿最大长轴线之间的前额头皮距离和夹角,血肿最大长轴线即为穿刺方向。手术步骤:(1)头皮标志:患者取仰卧位,准确的将CT图像上的信息在头皮上标出,划出OM线,血肿最大层面标线及穿刺点。(2)钻颅:常规消毒术野皮肤,铺单,局麻或局麻+基础麻醉。于所标明穿刺点处切开头皮0.3 cm~0.5 cm,钻颅达硬脑膜。注意钻颅时钻头不要滑动,以免头皮切口和骨孔不在一个平面。(3)刺破硬脑膜:左手固定头皮,右手执三棱针刺破硬脑膜并稍向前后左右滑动以扩大硬脑膜破口,注意三棱针刺破硬脑膜不要太深,过硬脑膜即可,以免损伤脑组织及皮层血管,引发再次出血。(4)穿刺置入引流管:取软通道一次性颅内血肿引流器,带导引钢针引流管,以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后,右手拇指食指捏住既定穿刺深度刻度处,沿既定穿刺平面及方向穿刺,达既定深度止,即达血肿腔。注意穿刺尽量一次到位避免反复,以免穿刺路径出血。(5)确定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后,缓慢抽出引导针,以5 m L注射器接引流管尾端接三通阀轻轻回抽,抽出数毫升后停止回抽,避免过度抽吸致血肿腔压力骤降致二次出血的危险,达到部分缓解颅内压目的。(6)缝合切口并妥善固定引流管,无菌包扎,连接引流器。

1.3术后处理(1)悬挂引流器的滴壶于病床床头,使滴壶末端高出外耳道0 cm~20 cm,低位悬挂集液袋。(2)对稳定性脑出血一般6 h后即可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一般用生理盐水5 m L+尿激酶5~10万U,并关闭三通阀。(3)关闭三通阀2 h~4 h后打开行引流术,一般1~2次/d。如积血黏稠引流困难可用注射器轻轻抽出部分液化积血。(4)据引流情况或复查CT,一般3 d~5 d脑内血肿消失,即可拔除引流管,拔除引流管后可根据病情应用少量脱水剂。(5)如在穿刺引流血肿过程中有新鲜血液流出,可向血肿腔内注射部分止血药物,待24 h稳定后再注射尿激酶等融血药物,促进血肿引流,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颅脑CT监测,如血肿量持续增大,必要时为抢救患者生命可行开颅手术治疗。(6)确定拔除引流管前,要根据患者颅脑CT颅内血肿引流情况,一般总清除率达到2/3及以上时,为避免增加颅内感染概率,均可考虑拔管。(7)要积极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如及时给予头部引流管处换药,及时倾倒引流液,按时翻身叩背,预防坠积性肺炎,促进痰液及时排出,按时给予患侧肢体被动按摩,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积极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应激性溃疡,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等。(8)以上操作应严格注意无菌。

2结果

术后第1天血肿缩小至10 m L以下10例,第2天23例,第3天35例,第5天10例,25例术前当天由昏迷到术后变成意识模糊。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术后第1天好转22例,第4天明显好转32例,2周内肢体语言等功能较强恢复18例,4周后语言肢体活动各种感觉等功能大部分恢复56例,术后迟发性出血致各器官功能衰竭颅内感染等致死亡8例。

3讨论

3.1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起病急剧,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特别是伴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者,常不能耐受全麻开颅手术,而且常规开颅手术脑损伤重,手术时间长,病死率高达28%~48%[1,2]。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高血压脑出血已经成为高血压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高血压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高血压脑出血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3,病死率占脑血管疾病的首位,大多数患者首先就诊于一二级医院,因此,普及和规范有效的外科治疗技术,使患者在限定时间内得到及时正规的处理,这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重要环节。

3.2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技术,对脑组织损伤小,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总结起来有如下优点:(1)根据颅脑CT所显示的血肿腔中心位置,能快速定位,手术操作流程简单,能迅速到达血肿腔,抽出部分血肿,缓解对脑组织的压力,特别是对已经脑疝的患者,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2)传统开颅手术操作程序复杂,时间长,创伤大,增加了颅内感染概率,需全身麻醉,术中出血多,对脑组织及全身各脏器功能影响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恢复时间长,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3)此法应用范围广,特别是适合基层医院使用,高血压脑出血在基层中很常见,此手术方法适用于桥脑和延髓以外的所有高血压脑出血病例,特别是血肿位于重要功能区者,开颅手术在清除血肿过程中极有可能进一步加重损坏脑组织功能,造成二次损害,高龄患者基础病多或全身综合情况较差者,也适用于此手术方法。(4)根据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他文献报道,脑出血后大部分患者因血肿腔周围压力增大而出血停止,6 h~7 h血肿周围脑组织开始出现水肿变性,此时用微创穿刺引流颅内血肿,使周围脑组织受压减轻,脑机能恢复快,降低了患者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发生概率。本组患者在出血后6 h~72 h内行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确切。(5)使用软通道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引流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一般只需局部麻醉,手术时间短,操作流程简单,颅内感染概率低,患者创伤小,极大的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减轻了患者负担。

3.3但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存在操作盲目,血肿不能清除干净,不易止血,徒手穿刺准确性差,术后需多次注入尿激酶,增加颅内感染机会等缺点。

总之,只要病例选择适当,通过使用取软通道一次性颅内血肿引流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简单快捷,临床疗效确切,患者脑功能恢复快,节约经济,可减轻患者负担,且并发症少。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法多样,根据出血面积、患者综合体质及服药病史,有无基础疾病等情况,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开颅清除血肿治疗、微创手术治疗等多种临床治疗方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仍需要对患者自身状况、手术耐受程度及出血量的大小等进行综合分析,来做出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对颅内出血量大并发脑疝患者,中线结果移位的患者,为抢救患者生命,仍建议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景荣.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近期疗效[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18(3):166-167.

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

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精选4篇)微创软通道液化技术 第1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5年7月本院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颅内出血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