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之下的夜晚
雾霾之下的夜晚(精选3篇)
雾霾之下的夜晚 第1篇
京津冀地区在地域上互相接壤, 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区。但同时也是我国三大污染区中最为严重的, 该地区城市密集比较大, 人口较多。三个地区地方法律制度比较完善, 人们的法制意识也都比较强。单独的解决地区的污染没有区域联合治理的效果好。因此, 京津冀地区跨区域联合治理是现实所需。
京津冀地区毗邻海洋, 常年受海陆季风的影响, 上风向地区的污染空气在季风的作用下经常被带到下风向地区, 区域之间的污染经常影响到周围地区。因此, 京津冀地区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是有科学依据的。
京津冀地区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的法治化路径是必须的, 然而法治化的方法在实行的过程中却又面临着一些现实性的问题, 环境污染管理的地域僵化, 环境污染的司法管辖问题等等都是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与京津冀地区环境跨区域治理与协作, 不仅是区域政府之间行政职能行为, 也是环境法治所要求的法律行为。因此, 必须依法进行。目前, 以京津冀地区为代表的环境跨区域治理与协作法律制度不完善比较突出, 没有系统的完善的环境区域治理法律制度, 这对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的实践造成了比较大的阻碍。其次, 区域联合治理雾霾需要建立相应的立法机制, 这个立法机制是管理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的共同机制, 不是偏向于, 或者照顾于某一个地区的立法机制, 区域联合治理雾霾共同立法机制需要顾全大局, 在立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协调。再者, 有一些立法人员观念比较落后, 还是注重于保护一些经济方面的利益, 或着就是比较偏向于自己所在地区的利益, 不注重区域的共同利益。
二、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缺乏共同的执法机关
根据对京津冀地区过去和目前雾霾治理的执法情况考察, 基本上以各省、市各自组织开展的执法治理, 和以各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的执法治理等形式进行, 这种各自为政的执法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
(一) 局限性比较突出
京津冀地区各自开展的雾霾执法治理与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要求不相匹配。首先, 其执法主体组织单一, 无法实现集中支配与统一调度等要求;其次, 其雾霾治理执法服务的区域局限性明显, 无法实现对京津冀地区环境整体执法目标;再次, 对涉及跨行政区域的相关矛盾纠纷时, 无法有效实施跨区域治理与协调等执法效果, 无法与京津冀地区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实行有效对接。
(二) 部门之间的协作作用缺乏
根据对一些职能部门以往雾霾污染治理执法调查, 他们大多以各自组织执法治理。而分散型的执法治理缺陷比较突出, 执法利益本位主义比较普遍, 有关信息互通和共享机制缺失;各部门执法中缺乏通力协作, 执法治理中如遇职能交叉性问题, 容易发生执法矛盾;由于各自分散的多头执法, 不但弱化了执法治理的作用, 而且造成了执法资源和成本的浪费以及难以形成合理执法等。
(三) 难以呈现联合治理的实效
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造成了联合治理名不副实, 资源和成本投入却难以收获实际的效益。长此以往, 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只会变成一纸文书。
三、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的司法管辖问题
环境污染, 尤其是涉及水和大气的污染, 污染行为地和损害结果地往往不在同一行政区域, 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征。因此, 更容易衍生各行政区域为了保护狭隘的地方利益, 对位于本行政地区但是污染其他行政区域的污染企业, 采取放任, 甚至保护的措施, 最终污染了环境, 损害了更广范围内的整体利益。
京津冀地区常年受海陆季风的影响, 对于雾霾这种大气污染, 处于上风方向的区域往往会对下风方向的区域造成危害。然而, 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这种案件的应对仅仅只有指定管辖。在我国, 法院制度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依然存在诸多干扰法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现象, 司法地方化表现得尤为突出。法院在人、财、物的管理上受制于各级地方政府, 司法活动受到地方因素的较大影响, 甚至沦为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实施工具。因此, 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的司法管辖问题是一个现实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京津冀地区跨区域治理雾霾中存在的上述一系列问题, 从根源上说是由于行政壁垒引发的政策、法规不统一导致,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将区域协作通过统一立法的模式走法治化的道路才能解决京津冀地区跨区域治理雾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京津冀地区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存在的问题, 从法治化治理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的完善建议
(一) 形成统一的区域立法主体
由于京津冀地区属于省级区域, 现阶段还没有通过形成统一的区域立法主体, 对此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一:京津冀三地基于雾霾环境的跨区域治理这一共同目标, 通过三地合作方式, 在其中某一地成立专门的区域行政立法机构, 独立承担区域行政立法工作。该立法机构应该是独立于其他任何一地的立法机构, 在立法过程中不受制于任何一地的干预。
模式二:京津冀三地建立松散型的区域行政立法联席会议制度, 即三地省级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就区域雾霾环境治理立法事项进行沟通、协调与合作, 具体的区域行政立法工作则由具有行政立法权的某一个或者几个地方政府承担。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具有行政立法权的政府在立法过程中要兼顾三地政府的意见, 不能有地域偏向性, 否则联席会议就仅仅只是一个形式, 看不到任何的实际效果, 而且会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
就上述两个模式而言, 如果选择模式一设立跨区域的立法机构, 对于统一区域行政立法和推动立法在区域所辖范围内得到执行而言是最佳的选择,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国家组织体制和立法体系而言, 如果用这种方式实现区域法治统一, 将会排斥地方政府在区域立法协作中的主导地位, 缺乏反复博弈的立法成果很难在区域内顺利实施。如果选择模式二, 虽然看似松散、柔性, 没有取得体制上的突破, 但是就目前雾霾环境的跨区域治理的现实而言, 区域立法本身不是简单的统一法制, 而是给各个地方政府一个法制协调的平台, 从而通过沟通与协商, 以达到利益的平衡与合作, 也只有将京津冀三地政府纳入到立法博弈的过程中来, 三地合作就雾霾环境的跨区域治理的立法才能为各方所接受, 并不会影响最终的实施效果。因此, 目前京津冀三地政府在雾霾环境的跨区域治理立法中, 选择第二种较为松散的模式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二) 有效利用好公益诉讼在解决跨区域雾霾治理中的作用
雾霾污染事件往往会波及到周围地区, 对于这样的跨区域污染事件, 公益诉讼能够很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对于雾霾的治理和监管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梁慧星教授认为:公益诉讼针对的行为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 而没有直接损害原告的利益, 因而是与起诉人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值得探讨的是具备什么条件的个人和团体才是正当当事人, 或者才是当事人适格。由于公益性组织是以推动和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 因此它们对相关公共利益更为关注, 可以成为公益诉讼的积极推动者。因此, 符合法定条件并符合本身章程目的的团体, 应当具有公益诉讼的诉讼资格。公益诉讼在解决京津冀地区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案件过程中主体资格问题是关键所在。
公益诉讼制度自身有其他制度无可比拟, 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它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法律制度上的缺陷, 为提高国民素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其运作带来的法律效益远远超过它所带来的不足之处, 环境公益诉讼不但可以填补由于行政疆域的约束而造成的监管空白, 而且还是监督行政权利的重要途径。公益诉讼在京津冀地区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对于京津冀地区的环境保护意义深远。
(三) 成立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来解决跨区域的雾霾污染事件
如前所述, 由于季风的影响, 处于上风方向的雾霾污染地区经常影响到处于下风方向的地区, 对于此类案件的管辖以往通常是按照指定管辖来处理的。在不修改现行《人民法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前提下, 跨行政区域环境司法管辖可以通过指定管辖的路径实现。这也是实践中大部分环保法庭所选择的路径。然而, 指定管辖只是短期的应急措施, 不是长远之计。
尽管通过指定管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特定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跨区域司法管辖。但是, 指定管辖毕竟不是一种常态制度设计, 而是一种个案式的处理方式, 必然存在着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 指定管辖并未对现行的司法体制进行根本性改变, 实效有限。
因此, 通过指定管辖实现跨区域环境司法管辖只能作为一种短期内的应急措施。如果想要更好地发挥跨区域管辖的功能, 就必须对现行的涉及司法管辖权的法律进行修改, 彻底或局部改变现行的司法体制, 从立法上确立与行政区划适度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最优的路径是按照专门法院的模式设置环境法院, 实现对环境案件的专属管辖。目前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 全国各地也有一百多家法院设立了不同类型的环保法庭。但是, 这些环保法庭无一例外都是普通法院的内设或派出机构。在法院管辖制度没有总体变动的条件下, 这些环保法庭在跨区域管辖方面的作为相当有限。因此, 我国应当逐步改变目前以行政区划分割自然形成的流域等生态系统的管辖模式, 着眼于从水、空气等环境因素的自然属性出发, 结合各地的环境资源案件量, 探索设立以流域等生态系统或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跨行政区划的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
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专门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因此, 想要通过设立专门法院的路径实现跨区域环境司法管辖还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相应的法律或授权。
跨区域治理雾霾的法治化道路是漫长的, 过程也必然是曲折的, 但是跨出了第一步就要将这条路走完。美丽的春天虽然未到, 但酷寒的深冬已经远去。
摘要: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如何通过法治化来加强环境保护是需要研究的问题。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有很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区域联合治理是解决污染的关键所在, 区域联合治理的法治化手段在整个过程中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之前, 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有过区域联合治理法治化路径的前例, 例如:京津冀地区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的法治化途径, 苏浙沪地区跨区域联合治理海洋污染的法治化研究。笔者通过对相关案例及法律制度的研读以及实地考察, 总结出了区域联合治理雾霾所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穹顶之下》观后感:关注雾霾 第2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 1:“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昨天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片——《穹顶之下》深有感触。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从哪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 2.5 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 PM2.5。但同样日本的东京和我们的北京都汽车这么多,但他们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干净呢?原因是我们很多车用的油品达不到国四标准,而且很多汽车的排放都达不到要求,这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体制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一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一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 2: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震惊于柴静能交出这样一
份作品,不简单。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对咨讯难辩真假的时代。平心而论,这篇报告所叙说的数据和实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让我信服的。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
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东战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抢的是什么?想想被拿下的中国贪官里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该明白了。
看到后半部分,英国能源大臣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知道吗?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是有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受限于体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让我联想到众多知名企业,赚着中国百姓的钱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玩转资本市场并让美国人分享红利,个中道理异曲同工啊!____领导下的中国,体制改革之路很难走,这块硬骨头不从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来,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没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们对此事的评论。结果是什么?大家好像反而更关心柴静本人,她为何在美国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与其私生活不正常有关?呵呵,有一丝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漠视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已……
《穹顶之下》观后感 3:柴静,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汉子”,在 20xx 年低调辞职沉寂一年后,又风尘仆仆地站上了演讲台,向现场观众汇报她一年来所做的事情:调查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泛滥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红,瞬间成为无数网友和无数“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 20xx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 月 28 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
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
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调查心得体会 第3篇
一个人,别说一个人了,一个活物应当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色彩进来,有的时候你碰到雨或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能感觉到那个碎雨的味道,又凛冽,有清新。
2月28日,正是今天,柴静在网上公布她用时一年的雾霾调查作品《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柴静自央视辞职后的首个新闻调查作品,来自记者的职业直觉和出于母亲的责任感,让她渴看了解雾霾是甚么、它从哪里来和我们怎样办。
这一年她造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往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窘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往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柴静接受人民网采访语)
在演讲时,柴静提到,她曾携带仪器,作为志愿者参加雾霾健康测试,拍摄肺部深处的碳素沉淀后果,其危害和后果让人震动,其中的致癌物资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在PPT演示的雾霾侵进人体的进程中,我们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对雾霾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抵挡之力。
我国空气污染的60%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题目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题目。而想要从本源上控制废气的排放,不但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也需要普通公民的身体力行。10年前,柴静采访一个脸蛋圆圆的女孩,问:你看过真的星星吗?没有!你看过蓝天吗?看过蓝一点的!你看过白云吗?没有!女孩的脸蛋稚气,腔调布满童真,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一幕,我心酸的几近要落泪了,我感到了对孩子的亏欠,这类亏欠,其实不能用所谓的物资的繁华能够补偿,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生活在雾霾的要挟之下,我们对下一代的亏欠,难以衡量,从卫星图上看华北,那一片白雾茫茫的大地,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在雾霾严重的天气,可能看不清几米外的人群。
柴静说: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的,但既然熟悉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躲避,就是尽可能说明白。由于假如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轻易急,产生无看的情绪。假如太轻慢,不当回事,听其自然,更不行。所以尽量公然地往说明白,或许可以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
空气是没有墙,我们生命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民,真的是同呼吸共命运。由此我想起多年前,在我的故乡,是一个湘北的小山村,在它几十里外的一个镇上,曾有一个国内最大的雄黄矿,没有对污水进行治理,红色的烟雾不经处理就排向了两边的青山,致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两边的青山几近是寸草不生,周边农户连菜都种不活,红色的污染肆意进进一条河的支流,我爸爸上学的时候,偶然踩水过那条小河,双腿长疮。如今,百度百科这样显示:石门雄黄矿位于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生产砒霜、硫酸和用来制造鞭炮、药材的雄黄粉。矿石除供中国使用外,还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雄黄矿已有1500年开采历史,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重大污染,是国家5大污染源之一。据当地磺厂医院统计,从1971年到2013年1月,雄黄矿患砷中毒的职工中600多人已往世,其中400余人死于癌症。自2011年2月,在雄黄矿被关停后,当地已启动了污染治理工程。
前任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上一代口口相传的谚语,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那些由于无知无奈对环境酿成的毁坏,不但需要自己,更需要我们的后代人一代代地承当下往。柴静的孩子还没出生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一出生就手术,柴静说,单她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时候,或许只斟酌到自己在这个世间存在的几十年,但是有孩子,意想到了自己和未来的时间有了更多的关联,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后代是在的,我们还需要留给他们一点东西,我们留给他们甚么呢?
我的祖父是一个勤劳的农民,他没给我们留下甚么家产,他在屋前种了三十多棵李子树,他在我六岁的时候就往世了,但是我经常想起他来,在这样的季节,李子花开满了树,风一吹,细小的花瓣洒落一地,雪白雪白的,每一年五六月的时候,李子熟透,红的像胭脂。
中国人像来主张传宗接代,逼婚的风气估计20年内不会动摇,但有多少父母会心识到我能为子女创造一个甚么样的世界呢?好的社会不会平空而来,或许连我们小时候看惯了的蓝天白云,都要存很多钱,往很远的地方才能看到,乃至看不到。
我们不知道怎样跟孩子描写春天里蓝天下盛开的油菜花香,不知道怎样描写冬天里用舌头舔冰凌的味道,不知道如何告知他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些属于自然的生命的动人时刻,或许有一天会变成一个传奇。
雾霾之下的夜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