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微生物学考试题目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微生物学考试题目(精选8篇)

微生物学考试题目 第1篇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名词解释选一题,简答题选三题)

一.名词解释

1.细菌总数

2.大肠菌群

3.高压蒸汽灭菌

4.乳酸菌

5.芽孢

二.简答题

1.简述革兰氏染色原理

2.简述培养基配置步骤

3.影响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4.革兰氏染色分为那几步?其关键是哪一步?为什么?

5.MRS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什么?

6.为什么检测乳酸菌不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7.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各成分分别起什么作用?

8.细菌细胞特殊结构有哪些?分别起什么作用?

9.简述显微镜使用步骤

10.高压蒸汽锅灭菌与干热空气灭菌相比有什么优点?为什么?

11.比较平板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缺点

12.高压蒸汽锅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锅内的冷空气排尽?灭菌后为什么要待压力表指针降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13.鲜乳中存在霉毒素会对乳酸菌生长起什么作用?

14.普通酸乳制作中常加入乳酸菌有哪些?比例如何?二者关系如何?

15.用作消毒剂的乙醇浓度是多少?请说明用此浓度的乙醇的原因和机理。

微生物学考试题目 第2篇

《食品微生物学》教授科研实训计划题目及分组情况

一、《老面中酵母菌筛选及鉴定》

实验方案修订负责老师:滕超老师

组长:戴浩晨

组员:于涛王冠华王思佳杨蕊

二、《老酸奶中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实验方案修订负责老师:熊科老师

组长: 杨华青陈敏

组员:晋峥尤梦晨聂元茜谢玉振

三、《泡菜中植物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实验方案修订负责老师:滕超老师

组长:李玮克

组员:魏然边冉徐若琳郑春晓隗莲薏

四、《发酵苹果醋中醋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方案修订负责老师:朱运平老师

组长:蔚雅菲

组员:董赫男王娜吴楠徐欣如

实验方案修订负责老师:朱运平老师

组长:张雪(6人)

组员:李彝李倩黄月宜段君玉 赵博雅

五、《传统食醋中醋醪中醋酸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实验方案修订负责老师:熊科老师

组长:郝一江(5人)

组员:刘佳玮崔妍李文珊李莎莎

实验方案修订负责老师:张婵老师

组长:李春洪(5人)

组员:黄津津王鑫龙青菊车依霖

六、《红豆腐乳中红曲霉的筛选》

实验方案修订负责老师:张婵老师

组长:张晨曦(6人)

组员:蔡静周家希李萌王月桐杨博雅

七、《食品中的抑菌剂》

实验方案修订负责老师:李秀婷老师

组长:朱培华(5人)

微生物学考试题目 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试,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考试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教育部、卫生部于2012年先后公布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6号) [1]和《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高〔2012〕7号) [2], 提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 (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培)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主体模式。实验教学对培养理论扎实、操作熟练、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生具有理论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目前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试方式不利于实验教学, 不利于卓越医生的培养, 亟待改革。

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试的现状

目前, 有的高校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合在一起, 实验考试分值只占课程考试的10%~30%, 教师只是根据学生实验课的出勤率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予评分。有的高校实验考试虽然单列, 但仅仅是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的意义、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只需死记硬背、短期突击就可以过关的内容, 达不到通过考试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目的。从考试的具体过程来看, 方式单一, 多为闭卷笔试。这种考试方式虽利于操作, 便于量化, 但对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实验操作等实践能力难以考核。这种仅以一次卷面笔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太过单一, 不科学。实验重在操作实践, 仅仅会背理论不会操作的医学生难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 也违背了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的“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试改革的意义

实验考试改革要达到通过考试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要通过实验课考试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本目标, 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促进实用型、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试改革的方法

理念的改革是实验考试改革的前提。教师和学生首先要清楚实验课不是理论课的附属, 实验课是促进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竞争意识的重要渠道, 是理论课教学不能替代的, 所以一定要充分认识实验考试改革的重要性, 从考试内容的设计及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1. 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独立作为一门课程, 保证学时, 单独考核, 与理论课成绩并列, 以此打消学生重理论学习轻操作实践的思想。

2.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验内容, 必须人人过关, 提高考试分值。

3.终结性评价与全程评价相结合, 操作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实验教学考核中终结性评价占30%、全程评价占70%。终结性评价分为理论考核 (占15%) 和操作考核 (占15%) , 其中实验理论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判断及意义、实验中常出现的问题。操作考核的主要内容是病原体形态识别 (细菌的形态、大小、结构等) 、基础实验的操作技能 (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显微镜操作、细菌的接种等) 。全程评价包括实验态度评价 (占10%) 、实验过程评价 (占40%) 、实验报告评价 (占20%) 。实验态度从实验课的出勤率、实验课纪律、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实验课后实验室的卫生状况等方面考核 (见表1) , 实验过程可以从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情况、实验设计、团队合作中意识、实验操作等方面考核 (见表2) , 实验报告主要从内容的完整性、是否按时上交等方面考核。

4.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学生实验课的出勤率由学习委员记录, 实验后整理实验桌、打扫实验室卫生由劳动委员记录, 实验理论考核和实验报告由老师打分, 实验操作考核可以采取实验员操作或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纠错的形式开展, 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考评。考评采用量化表,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种考核方式打破学生的考试成绩仅由老师一个人决定的格局, 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验考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试改革符合“5+3”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医学生教育培养质量, 又能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 从源头上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 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遵循了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 能为培养具有医学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水平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6号) [EB/OL]. (2012-05-0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52/201205/t20120507_166951.html.

微生物学考试题目 第4篇

我常常幻想我能够预言,好吧,如果我有预言的本事,我希望一千年后,世界上出现一种全能的生物,它干啥都行,既能够光合作用自己弄氧气吃,又能飞能潜水、能搞创作能发明,甚至还可以竞选美国总统。我为什么会有这种预言呢?因为现在某些个人所承载的群众的期望实在太高了,就跟这只本不必下水的小兔子一样。

一群人希望一个人无所不能,尤其是刘翔这类已经被证明是飞毛腿的人,人们还希望他很会接受媒体采访,很会做广告,很会帮青年励志,所以,他后来,连跟骨都扛不住了,一个疲惫的身体,全压在跟骨上,那脚跟又不是千斤顶。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是不重要的,一群人才是重要的,谁也别把自己不当人类一员,要优秀一起优秀,要平凡一起平凡,但因为各有特色,合起来就很了不得。但当下社会之怪现象,是一群人都不奋斗了,志愿当粉丝,捧出来几个人类的标兵,众星捧月,供在那里。把他们打扮起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还整容,脸蛋一律是锥子状的,笑起来都像狐狸。然后拿各种场景、各种期许、各种项目,去拿这少数人做实验,众人不单是围观,还鼓掌,也掌掴,还崇拜,也捧杀。

话说余秋雨大师,本来他会写敦煌王道士之类散文,就是很不错的作为人的个体户了,但人们还希望他在各种场合做评委,唱歌也要他去评,吃辣椒面也要他去评,后来他自己感觉还不错。众人捐款时,他也大声嚷嚷起来,结果,他做了一个他未必有把握的动作,现在很难收拾,主要是拿不出那张收条来。强迫一个散文作家拿出捐款收条,这是一个多么严苛的任务啊,收条又不是电脑上的字符,自己坐家里打打就有了。余大师也是一只可怜的被赶下水的小兔子,毛都湿透了,上了岸瑟瑟发抖,众人还不给他“原谅丸”吃。

想到这里,我就希望时间速速向前,社会快点进步,生物快点进化,进化成我预言的那种干啥都行的物种来,把其他的物种都羞愧死。地球上就剩那一种完美物种:有兔子的伶俐、乌龟的厚道、鸭子的步态、松鼠的CUTE、小狗的叫声,还有评论家青蛙的爱呱呱,和思想家仙鹤的假飘逸。

关于高考作文,巫昂想说的是⋯⋯

高考作文的终极目标,不是让每个考生都成为作家,但至少,文从字顺是应该的,不能上了大学,连情书都写不清楚。不应该让十七岁的人,装孔子装黑格尔,也不能让他们有统一的思想,一点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

关于这篇作文的写作感受⋯⋯

长大了真好啊,考生真可怜!上大学之前,我接受的语文教育,真是一场噩梦,照着当时的标准,我现在可能只能靠当打字员过活。

关于高考作文的记忆⋯⋯

个人参加的高考是1991年,福建省的作文题目: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食品微生物学考试答案 第5篇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微生物:一群体形、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食品微生物的任务:

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

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从而为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而提供科学依据。简述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1、微生物菌体的应用:食用菌就是受人们欢迎的食品;乳酸菌可用 于蔬菜和乳类及其他多种食品的发酵,所以,人们在食用酸牛奶和酸 泡菜时也食用了大量的乳酸菌;单细胞蛋白(SCP)就是从微生物体 中所获得的蛋白质,也是人们对微生物菌体的利用。

2、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人们食用的食品是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 的代谢产物,如酒类、食醋、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

3、微生物酶的应用:如豆腐乳、酱油。酱类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 将原料中的成分分解而制成的食品。微生物酶制剂在食品及其他工业 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什么是“科赫原则”

为证明某种特定细菌是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菌 这个原则的主要要点:

1、在所有病例中都能发现这种病菌

2、把这种病菌从病原体中分离出来,并完成纯培养

3、将纯菌接种给健康动物,能引起相应的疾病

4、在接种纯菌而致病的动物身上,仍能取得同种病菌,并仍能在体外实现纯培养。

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的(2)分离和确证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成果。

(1)鼠疫杆菌(2)沙眼病原体(3)结枋杆菌(4)天花病毒 表示微生物大小的常用单位为:(B)

A mm B μm C cm

D m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细菌的特殊构造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等。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分为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其中关键步骤为脱色;而染色结果G-为红色、G+为紫色,如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G+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肽聚糖和磷壁酸。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原核生物,其菌丝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类型。菌落(colony):由单个或少量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 的子细胞群体。

芽孢: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休眠体。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一类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 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蓝细菌(Cyanoobacteria):一大类群分布极广的、异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营产氧 光合作用的、古老的原核微生物。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活细胞内寄生的最小 型原核微生物。鞭毛:某些细菌表面生有一种纤长而呈波浪形弯曲的丝状物。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在 使 用 显 微 镜 油 镜 时,为 了 提 高 分 辨 力,通 常 在 镜 头 和 盖 玻 片 之 间 滴 加::C A.二 甲 苯

B.水

C.香 柏 油

G-菌由溶菌酶处理后所得到的缺壁细胞是(4)

(1)支原体;(2)L型细菌;(3)原生质体;(4)原生质球 产甲烷菌属于(1)

(1)古细菌;(2)真细菌;(3)放线菌;(4)蓝细菌 在下列微生物中(2)能进行产氧的光合作用

(1)链霉菌;(2)蓝细菌;(3)紫硫细菌;(4)大肠杆菌 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是(2)

(1)立克次体;(2)支原体;(3)衣原体;(4)螺旋体 枯草杆菌Bacillus subitilis在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能形成(2)(1)孢囊;(2)芽孢;(3)伴孢晶体;(4)子实体

放线菌是抗生素的主要生产菌,许多著名常用的抗生素都是(1)属的种的次生代谢产物

(1)链霉菌;(2)小单孢菌;(3)诺卡菌;(4)放线菌

细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

1、高度选择性的半透性薄膜,控制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进出

2、细胞在细胞膜上有着丰富的酶系

3、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

4、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

5、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主要步骤、关键步骤是哪步,为什么?答:

1、初染

2、媒染

3、脱色

4、复染 脱色是最关键的步骤,必须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 性细菌亦可误染为阴性细菌。反之脱色不够时,则阴性细菌会被误染 为阳性细菌。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具有的三种主要特征是细胞具有完整细胞核、能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质中存在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其主要类群有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真菌。

酵母菌细胞形态有球状梨形、卵圆形、圆形、圆柱形或梨形等多种,其繁殖方式有(1)有性繁殖和(2)无性繁殖 霉菌的无性孢子有分生孢子节孢子和芽孢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和芽孢子,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其有性繁殖过程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 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蕈菌:又称伞菌,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

假根:是根霉属真菌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起着固定吸收营养的作用。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绕而成具有一定形状 的产孢结构。

吸器: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 胞内形成枝状、球状或丛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中的养料。

间体:是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 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邻近。

原生质体:指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 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细胞膜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胞。

酵母菌的细胞壁主要含(D)。

A 肽聚糖和甘露聚糖

B 葡聚糖和脂多糖 C 几丁质和纤维素 D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下面的选项中,(3)是酵母菌可能采取的有性繁殖类型。(1)接合孢子;(2)芽孢子;(3)子囊孢子;(4)厚壁孢子 下列哪一项不是真菌的共同特征(4)

(1)具有核膜;(2)能进行有丝分裂(3)细胞质中存在细胞器(4)能进行减数分裂 根霉和毛霉在形态上的不同点是:(D)

A 菌丝无隔膜

B 多核

C 蓬松絮状

D 假根

试比较细菌、酵母菌的菌落特征细菌:很湿或较湿、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多样、一般有臭味;酵母菌:较湿、大而突起、单调、多数呈乳白色、多带酒香味

曲霉和青霉的主要形态区别。答:曲霉菌丝有隔膜,直立菌丝的顶端则呈现放射状故呈球状;青霉 菌丝分隔、有分歧,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扫帚状的结构故呈扫帚状。青霉菌菌丝与曲霉的相似,但无足细胞,孢子穗结构不同。“论述:如何理解“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间而更接近细菌的一类微生物”?

答: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 核生物,它与细菌十分接近。①细胞壁主要为肽聚糖,②菌丝直径与 细菌相仿,③都属于原核微生物,都是单倍体,多核。而其细胞呈丝 状分枝,形成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有分化为孢子丝,与丝 状真菌的基本单位“菌丝”类似,但是它们差异很大,①真菌的菌丝 比放线菌粗,②细胞壁的成分完全不同,丝状真菌的细胞壁由几个质层,蛋白质层,葡聚糖蛋白网层等构成,③菌丝体分化不同,丝状真 菌菌丝体分化成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④繁殖方式不同,丝状真 菌的气生菌丝体会转化成子实体,孢子在其里面或外面产生,放线菌 则通过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并通过横割分裂方式,产生成串分生孢子。第四章 非细胞微生物

卫星RNA一种伴随植物病毒的小的自剪接 RNA 分子,只含有 不具侵染性的 RNA 组分。朊病毒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能引起宿主细胞内相同蛋白质 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

一步生长曲线将少量微生物细胞接种至恒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定 时测定含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 为生长曲线。

一般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nm病毒在显微镜下可辨别的最小单位是衣壳粒 核衣壳是任何病毒所必须的基本结构 试述病毒的特点

答:

1、个体极其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并且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 能够看到。

2、只含有一种核酸:DNA 或 RNA。

3、专性寄生病毒:一般不含有酶系或酶系极不完全,所以不能独立 的进行代谢活动,只能在特定的活的宿主细胞里。病毒的包膜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大多数动物病毒,在毒粒外被有由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作用:这样的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保护核酸不致在细胞外环 境中受到破坏。简述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方法

答:1.吸取 0.1ml10-2 噬菌体稀释液于装有 0.9ml 液体培养基的试管 中逐级稀释至 10-6,注明稀释度。2.分别吸取 0.1ml 不同稀释度的噬菌体悬液于无菌空试管,标记。3.吸取摇匀的大肠杆菌培养液 0.9ml 于另一支空白试管,注明对照(CK)。4.按由低到高浓度的顺序吸取 0.9ml 大肠杆菌培养液于盛有 0.1ml 不 同稀释度的噬菌体试管,混匀。5.将 5 管装有 4ml 上层半固体培养基熔化,冷却至 48oC,置于水浴 锅上保温。6.将 4 管混合液和对照对号加入上层培养基试管内,立即混匀。7.将混匀的上层培养基倒入底层平板上,摇匀,放平,凝固后置 37oC 培养。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培养基应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是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碳源物对微生物的功能是提供碳素来源和能量来源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和化能有机异养型

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嘌呤及嘧啶,它们对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参与新陈代谢、维持微生物正常生长、为合成核苷、核苷酸和核酸提供原料。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移。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难以区分 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于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 的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一类化学成分和数量完全知道的培养基,它是用已 知化学成分的化学药品配制而成。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内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或去除某些营养物质 以抑制杂菌。加富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菌 种生长的培养基。

基团移位:在能量的参与下,把营养物质的化学结构作些改变,使之不能透过细胞膜而留在体内,这样可以逆浓度地把细胞外的营养物累积在细胞内。

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通过诱变产生的,在某些物质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 陷、因而必须加入相应物质才能生长的变异菌株。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的营养特征是什么?举一典型的微生物例子。

答: 光能自养微生物所需的能源是光能,这类微生物都含有光合色素,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蓝细菌,如: 细胞质中含有光合膜的原核生物。光合膜中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水分子可通过(2)进入细胞。

(1)主动运输(2)扩散(3)促进扩散(4)基团转位 化能无机自养微生物可利用(2)为电子供体。

(1)CO2(2)H2(3)O2(4)H2O 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3)。

(1)基础培养基(2)加富培养基(3)选择培养基(4)鉴别培养基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答:原则:

1、目的明确

2、营养协调

3、理化适宜

4、经济节约 方法:

1、调查研究

2、试验比较 与促进扩散相比,微生物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营养物质的优点是什么?答:在一般情形下,体外营养物质浓度低于体内的浓度,因而微生物 单靠扩散作用是无法取得营养物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发展 了促进扩散中的渗透酶的作用,在提供能量的前提下,将体外的营养 物质逆浓度地运送至体内,这就是主动运输作用。生产中常见的碳源和氮源各有哪些?答:碳源:山芋粉、玉米粉、麸皮、废糖蜜、野生植物淀粉等 氮源:鱼粉、蚕蛹粉、各种饼粉、玉米浆等

根据细菌对碳源利用情况的差异,可将细菌分为哪两大营养类型?异养菌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答:自养型,异养型。寄生、腐生。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水分活度Aw表示了在水溶液中能够自由运动的水分子的比例。

灭菌是指采用任何一种方法,将物品的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及 其各种芽孢、孢子全部杀死。消毒是指采用某种方法,仅杀灭物品上的病原微生物,起到保 护人民健康的作用。对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最准确的方法是(4)。

(1)比浊法(2)显微镜直接计数(3)干细胞重量测定(4)平板菌落记数 如果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菌移至相同组分的新鲜培养基中,该批培养物将处于哪个生长期?(4)

(1)死亡期(2)稳定期

(3)延迟期

(4)对数期 实 验 室 培 养 基 高 压 蒸 汽 灭 菌 的 工 艺 条 件 是 : A

A.121℃ / 30min

B.115℃ / 30min

C.130℃ / 30min

下列不是利用高渗透压来防腐的是:B

A 盐渍菜

B 酱渍菜

C 糖渍菜

D 泡菜 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A

A 巴氏消毒 B 干热灭菌

C 间歇灭菌

D 高压蒸汽灭菌 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B)

A、50%

B、75%

C、30% D、95 %

试绘图说明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并指明各期的特点,及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来指导工业生产? 答:

1、生长曲线分为 适应期:代谢活动开始旺盛起来,体积增长,曲线平缓,大量诱导酶 产生; 对数期:曲线直线上升,代谢活跃,生长速率高,代时稳定,代谢稳定; 稳定期:储存物积累,养料消耗多,芽孢形成,抗生素产生,繁殖速 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衰亡期:细胞普遍衰老,液泡出现,有的部分自溶,菌体细胞有时产 生畸形四个时期。生产上常需要缩短适应期,延长稳定期。缩短适应期的措施:a.以对数期菌龄接种。b.增大接种量。c.营养条件 适宜。d.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适应期缩短。延长稳定期的措施:生产上常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补料)或取走代谢 产物、调节 PH、调节温度、对好氧菌增加通气、搅拌或振荡等措施 延长稳定期生长期。简述用普通灭菌锅进行湿热灭菌的具体方法。

答:

1、加水:直接往灭菌锅内加水约 3L.2、装料: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灭菌桶内。包与包之间留有适当 的空隙,以利蒸汽的流通。

3、密封:将盖上的软管插入灭菌桶的槽内,上下对齐,以对角线方 法拧紧螺栓,切勿漏气。

4、升温:点燃煤气、加热。至水沸腾,完全排尽冷空气,然后关上 放气阀,让其升温。

5、灭菌:待温度达到一定时,关小煤气,使其恒温,并开始计算灭 菌时间。

6、降温:达到规定的灭菌时间后,关闭煤气,让其自然降温冷却。

7、取料:待压力完全降至“零”后,打开放气阀,再松动螺栓,拿 掉盖子,从灭菌锅内取出灭过菌的材料。

8、倒水:灭菌锅用好以后,将锅内剩余的水倒掉,以免日久腐蚀。注意事项:

1、待灭菌的物品放置不宜过紧,要留有适当的空隙,以 利蒸汽的流通

2、必须将冷空气充分排除,否则锅内温度达不到规定温 度,影响灭菌效果

3、灭菌完毕后,不可以放气减压,否则瓶内液体会剧烈 沸腾,冲掉瓶塞而外溢甚至导致容器爆裂。须待灭菌器 内压力降至与大气压相等才可以开盖。

8.某纯培养细菌,接种时的含菌量为3╳104个/ml,2小时后进入指数生长,再过8小时,发酵液含菌量为4╳1010个/ml,求其代时。答:公式 G=ΔT/3.3lg(y/x)24min 为什么分子氧对厌氧微生物细胞有毒性?

答:因为氧气进入菌体后,能接受电子而产生不同还原性的氧离子。第七章 代谢

无氧呼吸化合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无机氧化物的过程。异型乳酸发酵是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乙酸、乙醇和 CO2。生物氧化指细胞内一切代谢物所进行的氧化作用。

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3)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1)EMP途径(2)HEP途径(3)ED途径(4)WD途径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于(2)。

(1)有机物(2)还原态无机化合物(3)氧化态无机化合物(4)日光 下列代谢方式中,能量获得最有效的方式是(2)。

(1)发酵(2)有氧呼吸(3)无氧呼吸(4)化能自养 无氧呼吸中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是(4)。

(1)还原型无机化合物(2)氧化型无机化合物

(3)某些有机化合物(4)氧化型无机化合物和少数有机化合物 硝化细菌是(2)。

(1)化能自养菌,氧化氨生成亚硝酸获得能量(2)化能自养菌,氧化亚硝酸生成硝酸获得能量

(3)化能异养菌,以硝酸盐为最终的电子受体(4)化能异养菌,以亚硝酸盐为最终的电子受体 异型乳酸发酵的产物是:C

A 乳酸

B 丙酸

C 乳酸,乙酸,CO2

D 丁酸 第八章 遗传

基因是 DNA 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

饰变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质粒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最小的遗传单位是(2)。

(1)染色体(2)基因(3)密码子(4)核苷酸 由于个别碱基的置换、插入或缺失引起的突变称为(2)

(1)染色体突变(2)基因突变(3)自发突变(4)人工诱导突变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3),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1)重组频率(2)融合频率(3)突变频率(4)调控频率 简述:紫外线诱变育种的主要步骤及注意事项

答:在照射前,先开灯预热 20min,使光波稳定。然后将 5mL 菌悬 液放在直径为 6cm 的培养皿中,放在离具有稳压装置的灯管 30cm 处进行照射。培养皿底要平整并要摇动或利用电磁搅拌设备,以求照射均匀。对于有光复活作用的菌体,照射后的操作须在红光下进行。处 理后的菌悬液进行增殖培养期间,可用黑纸包住盛有处理菌液的玻璃器皿。另外,只要总的时间相同,分次处理和一次处理的效果一般没有不 同,只要每次处理的时间不能相隔太久。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三大实验是 答:细菌转化、噬菌体繁殖、病毒重建。第九章

微生物与自然界—生态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大气中的分子态 N2 还原成为 NH4+的过程。细菌冶金利用某些自养细菌在浸出剂中的作用,从贫矿中富集某些金属元素的过程。

活性污泥以好氧性细菌为主的微生物和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絮状颗粒。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将 NO3-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纤维分解菌与自生固氮菌之间由于前者为后者提供碳源,后者为前者提供氮源而构成了:B

A.偏利共栖关系 B.互利共栖关系 C.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 , 而再深入研究创造奇迹的。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微生物之间的(C)

A、寄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特异性拮抗关系 D、非特异性拮抗关系 土壤中三大类群体微生物以数量排序为(A)

A、细菌>放线菌>真菌 B、细菌>真菌>放线菌 C、放线菌>细菌>真菌 D、真菌>细菌>放线菌 地衣是微生物间的(B)

A、竞争关系 B、共生关系 C、互生关系 D、寄生关系 根瘤菌处于植物所形成的根瘤内,所以它属于(A)型微生物。A 好氧

B 厌氧

C 兼性厌氧

D 耐氧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举例说明)答: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 营养。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根瘤菌拌种、豆科植物做 绿肥。共生的例子很多,例如地衣是由某些真菌和藻类共同生活形成的。

为什么说土壤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答: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优越条件,包括营养、水 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故其中各种微生物的含量极其 丰富,尤以细菌、放线菌居多,真菌居中,藻类、原生动物较少。所 以,土壤构成了人类最重要的菌种资源库。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标准:答:细菌总数<100 个/mL、大肠杆菌<3 个/L 细菌、大肠杆菌活性污泥有何特点或优势?

答:特点:

1、处理效果好。

2、废水处理程度灵活,可高可低。优势:

1、可以连续反复使用

2、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3、可以降解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 第十章 微生物与发酵食品

单细胞蛋白又称菌体蛋白,是由微生物在发酵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体蛋白。

用于腐乳发酵的菌种有:腐乳毛霉、鲁氏毛霉、五通桥毛霉、总状毛霉、华根霉等。为何将食用菌称为“素中之荤”?

答:主要是因为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在食用菌中,蛋白质含量比一般蔬菜、水果要高得多。食用菌中所含的氨基酸种类也很多,含量也比较高。食用菌中所含的氨基酸种 类一般都有 17—18 种之多,而且都含有所有的 8 种必需氨基酸。此外,有些食用菌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酵母在面包生产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答:

1、使面包体积蓬松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 CO2能使面包疏松多孔,体积膨胀,呈海绵状结构。

2、改善面包的风味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和其他有机物,与面团中的有机酸在烘烤中形成特有的风味。

3、增加面包的营养价值 酵母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菌体残留在面包中,因而提高了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腐乳外部一层的“皮”的形成

答:在发酵前期,主要是毛霉等的生长发育期,在豆乳坯周围布满菌 丝,这种菌丝就形成了腐乳外部的“皮”。淀粉的糖化、蛋白质的水解主要是什么微生物在起作用?有哪些主要种类? 答:霉菌。曲霉、毛霉、青霉、根霉。啤酒的发酵工艺流程

答:大麦→加工处理→形成麦芽→糖化→形成麦芽汁→过滤→煮沸,添加酒花→冷却与澄清→主发酵→后发酵→啤酒过滤→包装→成品 啤酒 第十一章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

腐败食品因变质而产生臭气、刺激味和毒性物质的现象。酸败油脂在贮藏时由于空气等的作用而产生特异臭和味的现象。

试述利用渗透压防腐的原理和例子答:微生物在低渗透压的食品中较易生长,而在高渗食品中,微生物 则易因脱水而死亡。细菌绝大多数不能在较高渗透压的食品中生长。在实践中,常用盐腌食品和糖渍食品。

超高温瞬时灭菌法答:超高温短时灭菌是将食品在瞬间加热到高温(130 摄氏度以上)而 达到灭菌目的,可分为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两种方法。超高温瞬时灭菌的效果非常好,几乎可达到或接近完全灭菌的要求,而且灭菌时间 短,物料中营养物质破坏少,食品质量几乎不变,营养成分保存率达 92%以上,生产效率很高。肉类为何会发粘答:这是由于假单胞杆菌、产碱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芽孢菌和微球菌以及乳杆菌的某些菌株在肉表面上生长繁殖,产生粘液的结果。

污染鱼类食品的常见微生物有哪些类群?答: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莫拉氏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 和弧菌属等。

污染水果和蔬菜食品的常见微生物有哪些类群?答:霉菌、酵母菌和某些细菌。第十二章 微生物检验与食物中毒

食品检验的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大肠菌群指一群好氧及兼性厌氧、在 37℃、24h 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大肠菌群MPN法用每 100mL(g)样品中大肠杆菌群最近似数来表示大肠杆菌群检测结果的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 食品微生物指标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三项

棕曲霉毒素A是由曲霉和青霉产生的,该毒素中毒的特征是引起人畜肝、肾病变。检验饮用水的质量时,为什么要选用大肠菌群数作为主要指标?

答:1)由水传播的最重要的传染病是痢疾、霍乱和伤寒,它们都是肠 道传染病。肠道病原菌都是通过粪便污染水源而传播的,因此防治饮 用水传染病的关键是要严防水源被粪便污染。2)水中存在病原菌可能性很小,直接检测困难,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指 示菌作为卫生指标; 3)作为卫生指标的指示细菌必须符合:在粪便中的数量比病原菌多,不会漏检;检验技术较简单 4)比较理想的指示菌是大肠杆菌;但大肠杆菌的检测容易受一些形 态和理化特性相似的细菌的干扰;选择大肠菌群作为指示菌。主要产毒霉菌有哪几种答:曲霉属、青霉属、镰刀霉属。论述细菌性食物中毒

答: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细菌素所污染的食物而 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按发病机理可分为三型:感染型中毒,毒素型中毒,过敏型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生熟交叉污染,食品贮存不当,食品未烧熟煮透。

现有关部门请你设计一实验,检测某著名品牌液态奶中的细菌总数是否合格。

要求:实验步骤清晰,关键操作步骤要较详细说明;同时要有最终结果的计算过程。假设取样25mL, 稀释到225ml无菌水中,请写出后续实验过程。采用混浇法做平板检测。

结果计算:假定巴氏消毒牛奶中细菌总数的安全指标为 ≤ 30 000 cfu /mL;最终检测到的菌落单位数为2进行计算。实验步骤:

1、配制培养基,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样品,加水溶解后调解 PH 值并且定容,过滤,分装后加塞包扎,最后加压灭菌。

2、取出培养基,趁热倒成 7 个平板,盖上盖子后摇匀使培养基呈 薄薄的一层,最后加盖。

3、样品稀释,1mL 样品进行 10 倍系列稀释,取 取其中 10-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第6篇

(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

课程编码:

151512060

学时:

学分:3 开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考试方式:笔试

额外携带的考试工具:计算器 考试持续时间:110分钟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高校生物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生物科学中一个活跃的分支学科。其目的与任务旨在使学生获得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依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考试知识点

微生物的六大特点,生物界的分类,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特殊人物及其贡献,微生物学在生命学科中的地位及前景。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及其特点。

2、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生命学科中的地位及前景。

3、掌握生物界的分类,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特殊人物及其贡献。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一、考试知识点

细菌的一般和特殊结构,鞭毛、芽孢特殊结构及意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芽孢、糖被、菌落等概念。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放线菌、篮细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繁殖。

2、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芽孢的抗逆性机制。

3、掌握细菌的一般和特殊结构,鞭毛、芽孢特殊结构及意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芽孢、糖被、菌落等概念。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一、考试知识点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区别,酵母菌的繁殖方式,霉菌的形态结构与繁殖。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2、理解芽殖与芽裂殖的区别。

3、掌握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区别,霉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

第四章 病毒

一、考试知识点

病毒的概念、特点及繁殖过程,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前噬菌体、盲传、噬菌斑等概念,溶原性细菌的定义及特点,病毒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病毒的研究方法。

2、理解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3、掌握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前噬菌体、盲传、噬菌斑等概念,病毒繁殖过程,溶原性细菌的定义及特点。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一、考试知识点

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凝固剂的优劣。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物质及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理解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3、掌握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原则。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考试知识点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及生长规律,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干、湿热灭菌。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2、理解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湿热灭菌的原理。

3、掌握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及其测量方法,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的方法,干、湿热灭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一、考试知识点

证明自发突变的两个典型的实验,转导、转化、接合的发现,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诱变育种的定义及方法步骤,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分离方法,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定义,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的突变类型及原因,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

2、理解证明自发突变的两个典型的实验,3、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实验证明,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诱变育种的定义及方法,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分离方法,营养缺陷型、转导、转化、接合、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等概念。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一、考试知识点

微生物与其生态环境关系的主要类型,引起水体污染的生物因素及治理。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污水生物处理原理及措施。

2、理解生态环境中微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

3、掌握拮抗、共生、水华、赤潮等概念。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一、考试知识点

传染、特异性免疫概念,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抗体类型,抗体产生规律及应用,免疫应答的概念及过程,生物制品及应用。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免疫学技术及应用,生物制品及应用。

2、理解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掌握传染、免疫、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单克隆抗体等概念,抗体产生规律及应用,活疫苗与死疫苗的区别。

三、基本题型及评分标准

(一)题型及分数比例

名词解释 24% 选择题 10% 填空题 26% 判断题 10% 简答题 30%

(二)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

一般50% 综合40% 较难10%

四、选用教材

《微生物学》 黄秀梨,2003.7,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课程主要参考书

1、《微生物学》 沈萍,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

执笔人:唐蕊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要求 第7篇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微生物学和工业生物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最重要的专业基础技能。通过本课程的考核,重点检查考生对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及其原理和应用等掌握情况,主要包括微生物的染色与显微观察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微生物生长测定与生理生化技术、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以及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等。要求掌握实验的设计原理、主要步骤、注意事项以及该实验技术的适用对象等。

二、试题类型及比例

1、简答题:约40%

2、问答题:约60%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考试主要内容

(一)微生物染色与显微观察技术

1.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

2.细菌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与细菌形态观察

3.酵母菌美兰染色与酵母细胞形态观察

4.霉菌的形态观察

(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纯培养技术

1.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含玻璃器皿的包扎)

2.无菌操作技术

3.平板划线、倾注平板与涂布平板分离技术

(三)微生物生长测定与生理生化技术

1.微生物大小与总数测定

2.平板菌落计数法及其它生长测定技术

3.微生物的生理生化试验

4.水的卫生细菌学检验

(四)微生物遗传育种及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1.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特定类型的微生物

2.微生物诱变技术及特定突变型的筛选

3.微生物原生质体制备与融合技术

4.细菌质粒DNA的抽提与电泳检测

5.细菌质粒DNA的转化

6.DNA的PCR扩增及其产物纯化

五、主要参考书目

1.诸葛健,李华钟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实验部分),科学出版社,2009

2.诸葛健,李华钟,王正祥主编,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实验部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种子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第8篇

关键词:种子生物学,考试,改革,初探

考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可评估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效与水平, 发现授课中凸现的问题, 反应出教与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环节所具有的评估、检测、反馈和激励功能, 是别的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视考试工作, 对考试模式、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改革, 可使考试趋于更加科学和合理, 能更好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这有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更好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1]。《种子生物学》是一门普通高等教育植物生产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种子科学与技术被列入作物学作为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 该门课程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我校的前身之一, 浙江农业大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最早开设种子专业, 开展种子科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种子学科的一系列课程系我校的专业特色课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耕耘, 在国内高等农林院校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 由于专业调整和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要, 专业基础课学时不断压缩, 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将学科的广阔领域全面介绍给学生, 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保持专业课程的持久魅力, 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通过认真分析, 我们以考试改革为突破点,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经过努力, 效果已初步显现。

一、原先考试方法的不足

《种子生物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 原先均采用一次性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后成绩。这种考试方法虽然能判断学生的学习成绩,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 (1) 难以全面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是一次性闭卷考试, 学生平时不及时温习功课, 临考前则通宵抓紧复习, 这样的考试很难检测除记忆和简单推理外的技能[2], 另外学生学习纯粹为了应付考试, 取得合格的成绩即可, 缺乏创新意识。 (2) 知识局限于书本。由于学时的限制, 教师所授内容只能以教材为主, 考试命题则必须在书本范围内, 这样不利于学生主动去吸取课本以外的知识, 不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3]。 (3) 实验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实验操作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因为实验课不进行单独考核, 学生思想上就不太重视, 上实验课时就存在偷懒行为, 应付了事, 实验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 对今后的科研实践造成困难。 (4) 考试目的定位有误。目前一些老师还存在考试目的无非是给学生这门课程的成绩的观念, 一些学生也把考试的目的等同于获得分数、取得学分, 最终拿到毕业证书。正因为对考试目的的定位有误, 一些教师往往是改完试卷上报分数后, 即万事大吉。不去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足。学生则为考试而学习, 为分数而考试, 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考试改革的目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根据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将知识、能力、素质做到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结合《种子生物学》课程的实际情况,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制订了《种子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一要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自学、实践能力, 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二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应试为主动学习,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三要做到教学互长,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考试改革的具体措施

本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 按照考试改革的目标, 我们对《种子生物学》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 提出了以课程论文为核心, 综合读书报告成绩和实验课操作成绩的考试形式。学生需根据《种子生物学》课程所学内容, 扩展知识面, 结合本学科的进展, 自主选定题目, 完成课程论文一篇和读书报告一次, 同时,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 组织全班同学上讲台汇报交流, 相互打分。具体做法是: (1) 开学初向学生讲清考试的方法, 布置任务, 将与本课程有关的参考书、期刊和网站提供给学生; (2) 课程约一半时组织读书报告会, 学生自由选题, 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汇报; (3) 每次实验课均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进行现场打分, 递交实验报告后, 认真批阅后也给以打分, 最后形成实验操作部分的总分; (4) 在课程结束后, 递交课程论文一篇, 主要是综述形式, 也要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全班同学一起轮流上讲台汇报、回答问题, 并对除自己外的同学打分, 同时也组织相关教师评委进行评分; (5) 课程最后成绩:读书报告占20%, 平时实验操作30%, 课程论文占50% (其中论文写作20%, 汇报30%) , 其中课程论文汇报部分的成绩由教师评委与学生互评的成绩综合得出。

四、考试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改革后的考试办法, 从读书报告质量、汇报效果、课程论文质量、实验课操作技能等方面来判定学生最后的学习成绩, 这样做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是学生可充分利用开学初期的较多空余时间, 来完成读书报告以及课程论文, 不会与期末考试冲突,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整学期学习的安排能力;同时稳定总成绩中实验成绩所占的比例, 将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纪律等也纳入实验考核范畴, 收到了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实验课, 提高实验课效果的功效。经过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了学生的资料查阅、归纳和论文写作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和语言交流能力,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 选出一些有科学创新的论述形成小课题, 鼓励学生申报学校的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项目,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考试改革, 教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难点, 为今后教案的修改提供了参考依据,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真正达到教学互长。

《种子生物学》课程通过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赢得了学生和督导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课程考核达到优秀。改革后的考试成绩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掌握水平, 很好反映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能更实际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对考试改革的探索, 使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我们以前所进行的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形成了良性的互补互动关系, 增加了课程教学的质量。考试是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须继续努力, 借鉴其他学科课程考试改革的优秀经验,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考试改革, 为培养高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韦巧燕, 陶靖.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 2006, (1) :53-55.

[2]王平祥.创新人才培养呼唤考试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2) :83-84.

微生物学考试题目

微生物学考试题目(精选8篇)微生物学考试题目 第1篇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名词解释选一题,简答题选三题)一.名词解释1.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