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迷恋的小河优美散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我迷恋的小河优美散文(精选6篇)

我迷恋的小河优美散文 第1篇

我迷恋的小河优美散文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人们眼中,只有江南的风景才是最秀丽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奖项的小河才是我心中的那块净土。

春天,柔和的春风不时地附魔着我的双颊,同时还吹绿了一棵棵柳树,小草争先恐后地从那块贫瘠的.土地中冒出来,不出三五天,河岸边布满了小草的身躯。最妙的是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的雨珠,似乎那一河的谁都是绿的呢!

夏天,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但那小草却丝毫不认输,依然茂密地长着。燥热的空气涌起阵阵热浪,受不住煎熬的弟弟与小伙伴快步跑向小河,一丝不挂地跳向河中央。戴着草帽的我,望着清澈的河水,看着孩子们嬉戏捕鱼的天真稚趣,谁又能不说这是一幅世上最灵动的卷轴呢?

秋天,小草们开始慢慢地萎缩,河水越发地清澈,平常爱游的小鱼儿似乎也都变懒了呢!望着蔚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排成“人”字形的大雁,我放声歌唱:这不正是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吗?在夕阳的余晖中,我慢慢苏醒,惬意地伸了伸懒腰。我多想留住这美好的时光啊-----落雁在夕阳的召唤下归巢,我则在秋日的小河旁迷失了自我、沉醉。

小河,我迷恋的小河,你用你那无私地甘泉滋润了小草,养育了鱼儿,也带给了如此美的享受,我在你的怀抱中,沉醉……

我迷恋的小河优美散文 第2篇

小时候,河里会有许多的机帆船频繁往来。天还没有亮,我便会被船的轰鸣引擎声给吵醒。在我的脑海里,勤劳的工作与生活,是一件披星戴月的事情。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这一种朴素的简单想法,让我嗅到一股单纯的清香。

当然,河水也不会永远是温柔的,即使这里是江南。一次洪灾,让人终生不忘。那是一个炎热而多雨的夏季,从河里漫上岸的水,有齐膝高了。车辆的轮胎淹没在水里,行走着的人都穿着高筒靴。在大路上,可以用网捉鱼捉虾。到处都是烂泥,到处都是在为了抗洪奔忙的人们,到处都是人们的不知所措。我家住在河岸旁,况且又是在底楼,受灾不轻。幸好我家所处的地势稍高,才算是挽回了一些。那时候父亲又要去帮公家抗洪,又要回来保自己的家,在外面砌水泥堆沙袋,实在是奔波劳作的像一只快要被淹死了的青蛙。但我父亲还是一直坚持了下去,最后既保住了自己的家,也完成了公家的抗洪,这让我终生难忘。我其实那时候一直有种很幼稚的想法,那就是江南的洪灾,是淹不死人的。因为我有我的父亲在,而别人,也有别人的父亲在。现今想来,那一年的抗洪,仍然是令人感动的。这些年来国家河道治理的好,我们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洪灾,而那一条宽宽的小河,也一直是依然安安静静的流淌着。

散文的语言优美性 第3篇

不同的文字组合反映不同的表象系统, 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在读散文的时候要体会文章的优美感, 捕捉表象。比如《故都的秋》中文章没有运用生僻华丽的词汇, 也没有拗口的句式。文章一开篇就说“北国的秋, 却特别的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对故都秋的客观描述, 也显得作者的心境, 简洁而准确。又如读到故都的秋味的时候, 作者用了一个“尝”字精炼而含蓄的表现出作者对秋的情有独钟。在写到秋蝉的时候, 全段用了几个直接突出的悲凉的词衰弱, 残, 啼, 嘶。这几个词给人就是一种声嘶力竭, 生命有盛到衰的凄惨之感。

本文在描写秋景的时候, 在细腻清新的叙写中充满了诗情画意, 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琅琅上口。在描写庭院秋景时, 写到“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长着几根稀稀疏疏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等。这些词语很容易在读者潜意识里在脑海里形成一副秋景图。在这一段中“很高很高”“碧绿”“细数”“漏”“静对”“蓝朵”“稀稀疏疏”“尖细且长”这些词语十分的优美, 拥有内在的美。在这样的词语中品味一种优美, 一种静, 一种清, 还在清静中蕴含这凄凉和悲哀在里面。在描写到天空的时候, 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在牵牛花的颜色选取上, 也选取了蓝, 百, 紫黑和淡红的一些冷色调, 更符合文中的“清”“静”“凄凉”的基调。同时语言上也更准确和精炼了。

又如在写到秋槐落蕊的时候, 他写到“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因为人不能听到花落的声音, 只能在清晨看到铺满地的花, 给人一种优雅的感受。“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那是一种听觉上的感受, 只能感觉到安静, 而“气味也没有”更是一种绝对的安逸。最后只能通过“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知实物的存在。“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现实生活让作者痛苦不堪, “落寞”正是他情感的体现, 也表现出来他的细腻, 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感情的真实写照。

又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 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天又晴了, 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里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变情变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和秋的情调。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 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 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 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 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 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 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 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总之, 本文情意浓厚, 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 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

散文的语言是建构意象的基础, 也是作者思想感情表现的工具。 (《论散文》) 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 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 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 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因而, 语言优美使散文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感情上更有自由更生动, 也使散文作品洋溢着特殊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2]张炳隅:《文学鉴赏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2]张炳隅:《文学鉴赏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4]《语文月刊》 (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4]《语文月刊》 (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5]王辽南:《散文的话语形态及其优化选择》[J];当代文坛;1995年04期[5]王辽南:《散文的话语形态及其优化选择》[J];当代文坛;1995年04期

[6]王聚敏:《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6]王聚敏:《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7]秦晋:《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年01期[7]秦晋:《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年01期

他为何迷恋我的体味 第4篇

我和男友相恋一年以来,彼此感觉都很好,感情进展得也很快。他对我十分疼爱,是个温柔体贴的好男人。但是,有一点却让我至今感到迷惑不解:我的男友好像对我的体味格外敏感,总说我的身上有一种甜甜的味道,让他非常迷恋,甚至会产生兴奋感。因此,他坚决不让我使用香水。对此,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嗅觉竟然会让他有这样的感受,这正常吗?

晓枫

晓枫朋友:

虽然人的嗅觉在恋爱中的作用,远不及触觉、听觉、视觉的功效大,但是,嗅觉的感受性对异性的选择与性欲的产生有着不可否认的功能,有时甚至起关键性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着固有的生理气味,这些气味常不易被自身嗅到,只有旁人才能够感受。因此,一些女性使用了芳香的化妆品,使男子大为陶醉,而她本人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有这么一股神奇的气味;女人依在男人的怀里,常被男人认为是追求安全感,其实,感受男性身上那种“男人味”是一个重要因素。相反,一股不好的气味,则会使异性“敬而远之”。

对于嗅觉,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并且,女性身上固有的生理气味,也比男性的浓烈,其强度还会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女性更善于、更需要使用香水、香粉,以掩盖那些不良气味。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晚上散步时,一位少女匆匆从身边走过,迎面扑来一股醉人的芳香,于是,你会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心旷神怡。若这种感觉发生在恋人身上,就会变为一种性爱的欢悦和快感,这无疑对恋爱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位青年曾描述过这么一种感受:“在一条没有路灯的黑巷里,一个人从我身边匆匆走过,我无法看清她(他)的面容,也不知是男是女。但是,我感受到了一种只有女人才有的温馨和芳香,它使我如痴如醉,于是,在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少女形象。”可见,嗅觉能激起多么强烈的欲望。

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个体对于体味的偏爱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幽雅、清淡,有人偏重浓郁、强烈,甚至有些人喜欢体臭,并且由此从嗅觉方面获得性满足,一些学者称之为嗅恋。当今欧美男女追求一种与人体气味较相近,但更为强烈的麝香味,他们认为这种气味充满了性的成份,可使他们性欲大增。

小河两岸叫卖声优美散文 第5篇

古城。小东门通河桥一带,弯弯的小河两岸,枕水的民居鳞次栉比。

清晨。鱼肚白的天空镶嵌着稀疏的星星,缕缕晨风拂动着小河边树上的绿叶。此时已有来自各乡镇的农民,早早地来到桥堍两旁抢占个位置,摊开各种蔬菜瓜果来卖。你看,青菜、药芹、莴苣、萝卜、蚕豆、毛豆、番茄、辣椒、黄瓜、玉米、山芋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赤橙黄绿青蓝紫,真是色彩缤纷,琳琅满目。这些进城卖菜的农民除自产自销外,还有些是到缺乏运输能力的邻居或亲戚家以低价收购来的。凭借着对城里街道的熟悉和对市场行情的吃透,赚些钱图个日常开销和零用,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几张老面孔几乎天天要到这里来卖菜,向附近居民家借个小凳,要些水喝倒也混熟了。年富力强的根生大家叫他老胡子,微微弯背的金元,五十开外有点耳背的老龚,还有老张、老陈几乎是这里的常客。他们的交通工具各有千秋,老胡子骑一辆装小马达的载重自行车,书包架挂二只细钢筋焊接的铁筐,各种蔬菜往筐里一塞便启程了。金元骑黄鱼车,老龚的小划子船从珍门走水路来的,老张老陈则各驾电瓶三轮车从浒浦而来。

老胡子身强力壮嗓门大,见一群上菜场的妇女,便会大声呼唤,“老好婆、老阿姨要新鲜蔬菜,价钿便宜”。热情的招徕,加上面熟,生意自然好于他人,他是最先卖完菜回家的一个,他的家在梅李。其次是金元,他品种多,来得迟,往往要过中午,在附近小面店喊一碗焖肉面,吃饱了才笃悠悠地踏着黄鱼车回碧溪。老龚则不然,一般瓜果蔬菜要卖几天,好在船上衣被柴米油盐小行灶一应俱全。他的驿站在阜安桥的桥洞里,吃住在划子船上,不怕风吹雨淋,不慌不忙卖菜要到路灯亮了最后撤摊。老张老陈凭借电瓶三轮车来得快去也快很有耐心,菜价坚挺不贱卖,出货较慢钱赚得比他人多,但回到浒浦,屋顶上的炊烟在向他们招手呢

路边菜场销售的不仅是蔬菜瓜果,鱼虾黄鳝、蟹、甲鱼应有尽有。那几个操相城口音的女子是卖虾专业户,“要买大虾,五元三两”,吴侬软语叫个不停。这一声声制造的街头喧闹,满足了低层和普通市民的生活需要,也活跃着城乡的交流。

小眼镜是每天六七点钟骑一辆摩托车必到的.,他的龙虾、黄鳝、黑鱼、鲫鱼看相好又是野生的。他在小杂货店旁刚卸下货物,就会围上一群人弯着腰在面盆里挑挑拣拣,然后称分量,讨价还价绕绕额额,临走还要顺手拿几只虾,不到两个小时卖个精光。我问过小眼镜,家住哪里?龙虾黄鳝是自己捉的?一天能挣多少?小眼镜微微一笑答曰:家住冶塘,每天晚上布笼梢网,一夜天弄个六七十元钱。中午睡觉养足精神夜里捕鱼捉虾。小眼镜看起来不过三十岁,在这个物欲横流游手好闲的人不在少数的年代,他能披星戴月辛苦于田间河畔谋求生机也属好样的。

每逢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前个把月,来这里卖年货的外地小商贩更多。福建的笋干、香菇、木耳;浙江的鱼干、虾米;苏北的咸鸡咸鸭;山东的花生、红枣这里俨然是一个红红火火的南北货销售热点。

张恩利:我迷恋人生的未知 第6篇

——— 摘自张恩利《艺术笔记》

11月下旬,上海已是初冬,户外呼上一口气能看见白烟绕大圈儿。因为上午的工作耽误了时辰,我匆匆赶往淮海路上的花园饭店,跟艺术家张恩利见面。

忙不迭地寻找他,只见厅口正对的位置,光头,眼镜,黑皮衣,山羊胡,在珠宝华贵、香水袭人的五星级酒店,他冷静克制的形象清晰可辨,像他那些标志性的静物画作,略带生硬地存在于鲜花、掌声与喧嚣中。他的作品有种浓浓的抽离与怀旧,剥落的墙壁、耷拉的水管、斑驳的马赛克,每一笔,看似孤独又充满生命。不过,如果习惯思维定势的你就此判断他很小众很边缘,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艺术圈里少有的明星派,他的“画粉”遍及老中青三代,属于画展开幕前跟摄影记者争地盘、开幕后团团簇拥求签名求合影的类型,够高调够热血够外露。不过他的魅力确实名副其实,像见过他的朋友所说的,“你可以不喜欢他画的板床和桶,但你必须承认他很帅很有腔调。”

思绪游走的间隙,他也认出了我,伸手示意我过去,“约在这里采访好,温暖的环境让人感觉放松、舒适”,他说。这样的平和体贴将初次见面的生分感融解于无形。他的声音有一种钝钝的平稳,习惯于短句表达,停顿、思考、娓娓道来,整个人释放着一种淡定与理性的气场。

作为与世界顶级画廊Hauser&Wirth画廊签约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张恩利在国内红得很低调。从1997年起至今,张恩利在国内的代理画廊就只有香格纳。他在内地画展不多,远低于他在国际艺术展上的露面频率。“张恩利就是那种一直不怎么红,突然有一天你才反应过来他红了的艺术家,但已经没什么机会买到他的作品了,典型的香格纳画廊模式。”画廊业人士早就有此评论。

“我是很国际化的”

张恩利最近半年有点忙。9月初,他刚结束新加坡的首次个展《局部》,10月底,个展《表皮》又在瑞士苏黎世开幕,展后作品销售一空。11月,他奔赴台北参加了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群展《中产阶级拘谨的魅力》,之后便匆匆赶往印度参加“KOCHI-MUZIRIS印度首届双年展”。

“确实有一点马不停蹄,今年刚巧都集中在下半年了。”说到印度之行的准备,张恩利显得有些神秘,“这次会有些新东西。”

当我继续追问细节,张恩利则不愿再多说,“说出来就没意思了,我只能告诉你,我会在印度双年展上现场创作”,他顿了顿,沉思了几秒,“到了那边我会多观察、尝试,应该会有很多新鲜的触动,这些无疑会影响我的表达。因为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地方创作,做出来的东西也肯定不一样,比如你在上海的工作室作画,就肯定和在欧洲不一样,因为你闻到的气味,看到的城市,都有差别。”

12月12日的印度双年展上,张恩利用油墨塑造了两个绝妙的空间。从印度回来的他,聊到了这一趟的感受,“印度比想象中要落后很多,最深刻的印象是那边经常会停电。但单就这次双年展来讲,他们还是很花心思的,也确实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但因为开幕当天有一半的艺术家作品未能完工,正式开展的时间改在了2003年的1月。开幕式请的嘉宾也多是印度自家跟业内人士。”

而在这之前的欧洲之行,张恩利也有自己的收获。“除了去瑞士苏黎世参展,我顺便去了一趟意大利,回来之后感觉很不一样,人有时需要回到古代的场域去感受些东西。我去了意大利的两座城市——米兰和热那亚,米兰是去看场地,有可能明年会在那边做个展,而热那亚这个城市我很喜欢,作为海港城市却依山而建,感觉气势很大,很有力量!”

1965年出生的张恩利表示“作为艺术家自己还很年轻”,常居上海的他,一年会有2-3次的国外旅行,“大部分是去办展,如果没有展览,我也喜欢自己安排行程出去走走。”他把这样的行程和空间变换看做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人反馈信息的方式是很抽象的,有时候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在视觉和想法上都会变得迟钝,所以需要变换环境。偶尔打破一下既有经验,才能对世界保持足够的敏感,这对于艺术家而言非常重要。”

从早期目光向内的人物肖像作品,到后来含而不露的“容器”系列,张恩利完成了自己的举重若轻。“我画一个放满烟头的烟灰缸,半包红双喜香烟,卷筒纸,一半苹果,打开的书,散开的扑克牌等,把它们随意的放在台上,我称它们为‘容器’。”

谈起作品的风格转型,张恩利说:“其实前后创作心态的变化并不是很大,更多的是表达方式上的。之前画过剁肉之类的画作,那种亢奋有力的表达方式在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框架甚至是阻碍,于是在探索过程中逐步舍弃了,前后花了两三年时间。”

他的画充满了感染力,无论是孤独存在的弯曲《铁丝》,还是透过稀疏树叶出现的灰色《天空》,舒展的画面似乎在邀请所有观看的人进入——这些随处可见的容器不仅容纳着一定的空间,也收容着一段记忆,时间已逝,无影无形,但那曾经涌起心头的情绪却能被轻易地唤醒。“我觉得它们是有表情的,即使只是一根陈旧的铁丝,它瞬间的铁丝曲度,也是有张力和弹性的。”

采访的大多数时间里,这位“很有腔调”的艺术家都保持着严肃的态度,不过偶尔跳出的几句话还是暴露了他的直率和幽默。“您的画展很多都在国外,算是我们国家少有的国际艺术家了”,我说。本以为他会本能地谦虚,没想到他缓缓地抬起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应了一句,“我是很国际化的”。

“我从来不想市场的问题”

张恩利的作品最近两年开始在拍场上走红。据雅昌艺术网拍卖记录显示,从2012年4月至2012年年底,他有8件作品参与拍卖,无一流拍,拍卖公司包括香港苏富比、北京匡时等,最近的一次拍卖是在2012年12月6日,北京匡时拍卖场,成交作品为他1995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容器》,尺幅为100×80cm,68万起拍,100万落槌。而在2012年之前,他在拍场上还算不上常客:2011年春拍只有西泠拍过一张他的2008年作品《头发》;而下半年的秋拍,仅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苏富比分别以54万、73万人民币拍出了他的大尺幅作品:2009年作品《防盗门》(200×150cm)与2005年作品《花园》(150×150cm)。

不过这样的变化,并没有为艺术家带来太大的波澜。张恩利继续着自己的淡定,“作品有市场,我当然还是会高兴。不过,我本身从来不想市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做出好东西。”

从2006年起,张恩利开始由世界级画廊Hauser&Wirth代理,他是迄今为止Hauser&Wirth代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画家。对于我关于“中国画家跟外国画廊的合作模式”问题,张恩利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除去国内外画廊在背景上的差异,在运作方式上,其实二者区别不大。对于每年需要创作的作品数量,画廊并无硬性规定,当然在创作想法上,艺术家个人才是最重要的,画廊更多的是配合艺术家工作。”

而对于业内微博流传的“美帝画廊压榨中国艺术家,一线艺术家创作力消褪”的说法,张恩利谈得客观中肯,“这可能更多的是来于平台的压力,这非常无情。当一个艺术家突然进入到世界一流平台,要是自身的能量不够强大就会失去自己。艺术家个人必须特别优秀,并且自信,而不能更多地依靠画廊名气或者宣传去进步。”

作为非油画专业毕业的艺术家,张恩利在大学学习的是设计,他很强调这段经历对自己后来创作的影响。“80年代的时候,绘画专业的信息来源很有限,相反,设计的体系却很开放、没有边界,在那个年代我们就有外教老师。”他还谈到,“从设计领域看画画,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而且不仅是我,‘85新潮’时,很多的艺术家都从设计上借鉴到很多方法。就我本身来说,我喜欢学习很多方面的东西,把它们融合。”

不过在他眼里,对于一个艺术家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童年,而大学的短短几年只是很小部分的积累,属于冰山一角。“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童年是最‘要命’的,因为小时候对一个人的烙印很深。我一直相信,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比大人丰富得多。因为大人所有的东西都继承经验、缺乏思考,而孩子们面对的则是被大人们拒绝的世界,那种只能感觉、没有知识能量去表达的状态,会形成很多的点,而大部分艺术家一辈子都在不断地尝试,试图要最大化的去接近那个深刻的点。所以我相信一个艺术家的努力,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追寻和接近某种先天注定的灵魂。”

他以乔治·莫兰迪为例,“他反复用更改的排列、单纯形状的瓶子,来表现自己的心灵世界。什么是艺术家一生最好的作品?那就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接近心中完美点的那一个。”

同时,他也坦言:“这种表达的过程非常非常困难,但一旦表达出来之后,往往还是能受到认同和共鸣——很多人都能看出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因为那些作品让他们最为动容。它们触动的其实就是人类的共性。”

我因此忍不住唏嘘地谈起了“鉴赏者热衷于为艺术家创作风格分期”的问题,张恩利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青年到老年,艺术家在创作理念上总体是趋于一致的,其实只是外表变了,内核并没有改变。人的一生很短,我们的历史往往只是一张纸片,成不了一本书。”

“我喜欢艺术,因为我迷恋人生的未知”

尽管画画已经有好几十年,张恩利依然“对画画很依恋”。“就画画这一件事情,其实就很不容易做好。我每天都会去画室呆呆,感受感受。如果没什么好画的,我就会离开。”

他画画时不喜欢被打断,用他的话说,是“被打断的时候内心很着急,心感觉都在颤着,画画的手也不对了”。

选择学习设计的张恩利,在心里从未放弃过绘画,“其实就是‘曲线救国’,那时候考高校很不好考,我就想着我选一个艺术学校,不管进去学什么,我都能继续我的绘画。”

即使是小时候,张恩利也表现出同龄人中惊人的创作力。“我小时候会自己创作工笔画,因为没见过奶奶,十几岁的时候我就自己想象、创作了《奶奶吃西瓜》、《奶奶先吃》等小作品。”说到这里,张恩利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舒展的表情流露着对远去童真的怀念,“我还画过一幅画,叫做《小花》。我记得用的是彩墨,就画一个小姑娘捧着朵小花。我还画过《八仙过海》之类的传统题材。”他从小还在中国书画中吸收过养分,“我小时候看国画,自己也画,一直到上大学之前,画了很多年。”

对于绘画,他似乎有聊不完的心得,他认为“画,不是用来看,而是用来读的”。对于该如何“读”画,他给出的建议是,“要更多地动用感觉、触觉去感受和思考,体验画家创作时候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品出画的味道,有时候画作就像一个时空隧道,让你跟100年甚至200年前的画家取得情感上的共鸣。”

生活中的张恩利热爱收藏连环画,“我从小很喜欢,到大学毕业还在买,最近几年才渐渐变少”,他对连环画的评论简短而精到,“以前的连环画画工很好的,画的地主就像地主,而老农画地也可土了。”

这个出生于中国吉林的东北汉子,说起话来并没有那么浓重的东北腔,却对童年、家乡和故土保持着一种本真的怀念。他曾在自己的《艺术笔记》里写道,“我喜欢黑色及黑色中发出的亮光,上学以前在家时,半夜一觉醒来,黑暗中看见一个燃烧的烟头,烟头忽明忽暗,伴随着父亲深深的叹息。”

此外,他在饮食口味上的“吃嘛嘛香”,也很符合东北人的生活气质。“我喜欢吃印度飞饼,土豆咖喱,还有欧洲的各种面包,吃起来都很香!”

喜欢梵高早期的素描,喜欢法斯宾德的电影,其中他最喜欢的一部是《四季商人》。“《四季商人》是个很简单的故事,讲主人公买水果,然后发财了。我觉得他的电影有一种罕见的冷静与坚硬,那种坚硬让你觉得好像生活就是这样,而他自己也始终在每部电影的里面,这很了不起。”

当然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他很喜欢汽车。这点很“大众”的爱好背后,有什么好玩的解释吗,对于物质的欣赏,一个艺术家会不会跟一般人不一样?

“我喜欢汽车,当然不是为了图奢侈——再说车也代表不了什么,主要还是因为我对产品的造型和特性比较迷恋,我选车子一定要够漂亮、性能够好,因为最好的产品使用起来确实体验不一样。”他选汽车非常注重细节,从视觉的角度,强调一定要外形完美。“我偏爱运动型的车,目前我开的是黑色保时捷911和银灰色宝马M3。保时捷的造型曲线并不夸张,但很完美。”

一番抽烟喝茶侃大山之后,我们的话题也逐渐进入了尾声,随意聊到了时下艺术热的原因。他想了想,气场十足地说道:“我喜欢艺术,是因为我迷恋人生的未知。难道你不迷恋吗?”他反问我。我一时有点愣住,有些意外、有些美丽的答案。

我迷恋的小河优美散文

我迷恋的小河优美散文(精选6篇)我迷恋的小河优美散文 第1篇我迷恋的小河优美散文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人们眼中,只有江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