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统计直报论文
卫生统计直报论文(精选9篇)
卫生统计直报论文 第1篇
环境统计直报工作 (以下简称直报工作) 建设是在当前污染减排形势下, 为了满足环境管理需要而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同时也是不断提升环境统计能力、提高环境统计数据服务功能的一项开创性工作。直报系统实现了统计数据的网上填报、审核、汇总以及数据共享[1], 有效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但现有的直报工作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着, 本文立足于直报工作在辽宁省的应用, 从调查企业、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管理、数据质量、系统功能等几个方面归纳和分析了直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2 直报系统发挥的作用
环境统计直报系统实现了面向调查企业开放的互联网客户段, 实现在线填报功能, 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 简便了环统人员的部分工作。通过直报系统在全省的应用, 测试了软件系统登陆、身份安全认证, 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等各个功能模块, 验证了数据采集、汇总的准确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直报系统实现了辽宁省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和及时上报、统计和分析, 为环境统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 为快捷、准确把握辽宁省区域内环境形势和污染减排工作提供支持。
通过数据统计表1可以看出, 总体来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下降趋势, 但由于辽宁省1、4季度为供暖期, 一些供热企业在2、3季度处于停产状态, 故1、4季度全省工业企业数、煤炭消耗量及废气主要两项污染物排放量均较2、3季度高, 废水主要两项污染物排放量没有变化。
3 存在的问题
3.1 调查企业不重视
一些调查企业对直报工作不重视, 因上报频次高, 开展直报工作难度大, 经常存在漏报、错报的情况, 有些规模较小的调查企业甚至对直报工作置之不理, 对于这些企业, 各级环保部门统计人员无法根据有关法律进行约束, 缺少强制性手段。
3.2 环保部门和调查企业的统计人员不足, 更换频繁、流动性大
在各级环保部门、调查企业中均只有1名或2名人员负责统计工作, 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2]。统计工作单调、专业性强、与其他岗位落差感较大、工作时间间隔跨度大, 都是人员更换频繁、流动性大的原因。直报工作一季度一次, 审核用户都要对每家调查企业数据反复进行审核、打回, 直到验收通过, 与一年一次的年报相比, 工作量大大增加, 人员不足问题更为突显。
另外, 新老人员交接工作不充分, 新人无相关的工作经验、未参加过培训, 导致新进人员无法立刻上手工作、直报系统操作不熟练, 无法正常进行填报、上报、审核工作, 使直报工作缺乏连续性、不能按时上报, 尤其是环保部门新进统计人员不了解管辖企业的排污情况, 无法对数据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
3.3 数据质量不高
部分环保部门的统计人员对工作不够认真, 对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摸底不充分、对数据审核不严, 缺少对上报数据现场的督察, 同时调查企业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不高, 因治理设施工艺落后, 出现超标数据时, 为防止被处罚, 人为对数据进行调整, 导致上报数据准确度、真实度不高。
3.4 直报系统功能不完善
直报系统中没有查询以往的上报过程和对上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功能, 省级用户不能及时了解打回企业上报情况, 影响审核人员的工作效率。系统运行不够稳定, 调查企业操作复杂, 新增调查企业需要安装相关控件、VPN、证书, 证书下载速度慢或不能下载, 安装步骤复杂, 影响直报数据的按时上报。另外系统兼容性不好, 要求必须使用IE9或IE10, 不支持其他浏览器。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根据《统计法》健全环境统计的其他环保法律法规, 制定或修订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 明确调查企业如实、按时上报直报数据的责任和义务等内容,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提高调查企业领导对直报工作的重视度, 自上至下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性, 以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4.2 环保部门设立单独统计机构
环保部门在机构管理方面, 应该设立单独的统计科室或专门的环境统计岗位, 提供足够的基础物资, 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统计人员队伍, 使环境统计工作保持连续性、高效性。在其他相关的处室也应该有相对固定人员来负责对应的环境统计工作, 共同协作进行数据的审核工作。
4.3 增加直报系统培训学习的机会
针对调查企业、环保部门统计人员流动频繁、操作系统不熟练的状况, 需要环境主管部门建立定期培训的制度[3], 培训人员既包括各级环保部门一线统计人员, 同时也要包含调查企业环境统计人员, 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和素质, 确保每季度准时、准确地上报数据。
4.4 加强现场监督, 保障数据质量
各级环境统计人员需要了解每家调查企业的真实生产状况、产污工序、产排污规律等情况, 建立调查企业直报档案, 及时发现数据填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重点针对数据造假和违规停报的调查企业, 进行现场核实, 排除因企业自身原因伪造数据和不愿填报数据而停产的情况。
4.5 完善系统功能
增强直报系统统计、查询、分析功能, 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支持更多版本浏览器, 简化操作, 使系统操作更人性化、更容易、方便, 充分发挥直报系统的功能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使调查企业的环境统计人员把精力放在填报数据, 环保部门的统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数据审核、核实上。
5 结语
直报工作通过互联网在线填报、审核、上报, 并具有查询、统计功能, 为辽宁省环境管理和了解环境发展动态起到一定作用。与此同时, 一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直报工作的发展, 只有不断改进、完善直报系统功能, 制定管理制度, 才能更好地发挥直报工作对于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鑫, 景立新, 邓涛.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季报直报系统设计与实现[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4:1873~1878.
[2]董广霞, 陈默, 傅德.我国环境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5 (5) :70~73.
卫生统计直报论文 第2篇
金忠林①操秋阳②宁黎霞③陶玲琳④
摘要卫生统计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和基础性工作,实行网络直报以来统计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以及数据质量的控制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提高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必须注重数据收集、报送和审核的各个环节,加强环节质控,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公信力。
关键词统计工作数据质量网络直报探讨
The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ternet-based
reporting health statistics data
Zhonglin Jin①Qiuyang Cao②Ningxia Li③Linglin Tao④
Abstract: Health statistics is an important duty and foundation work of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The management style, service mode of statistics and control method of data quality have changed since that time practice the internet-based reporting.In order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eath statistics data,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collection, submission, examination and each link of data.Also strengthen link quality to control,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credibility of statistical data.Key Words:statistical workdata qualityinternet-based reportingdiscussion
卫生统计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和基础性工作。2007年以来,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实行网络直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在同一平台上,按照同一要求,使用同一软件,实现统计数据网上填报、超级汇总、集中存储,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1]。网络直报方式使得卫生统计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以及数据质量的控制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数据的报送不再通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层层汇总和逐级上报,数据报送的频率也由年报发展为季报、月报和实时报,基层卫生统计的数据质量变得尤为重要。
1加强卫生统计数据质量的源头控制,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1.1加强卫生统计队伍建设。要做好统计工作,关键要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守纪律、懂业务、敢于坚持真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统计队伍[2]。卫生统计队伍是开展统计工作的基础,是数据收集工作的承担者,1
是控制数据质量的第一道门槛。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者,又是统计工作的实施者。我国的卫生统计工作由于体制原因,市、县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大多没有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卫生统计队伍长期出于人员混杂的状态。我省从管理体制上入手,加强卫生统计队伍建设。省厅明确厅信息中心是全省卫生统计数据的综合管理部门,市、县卫生局规划财务部门承担统计数据的综合管理工作。实践证明,这样的管理体制有利于统计队伍的归口管理,有利于统计人员的稳定,有利于统计综合职能的发挥。
1.2推进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必要措施。新的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报表的指标更加细化,报送的频率更快,很多统计指标必须依赖于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系统。医疗机构的“实际占用总床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入院与出院诊断符人数”、“住院病人手术前后诊断符合人数”等指标,以及出院病人调查表(卫统4表)数据的导出报送,都必须依赖于医院的HIS系统。对于大多数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手工的统计更无法满足新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需要,医院HIS系统由于记录了病人诊疗和费用的明细信息,其对统计数据采集计算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是手工方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由信息系统准确高效地得出指标结果,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的核心质量。我省通过开展医院信息化示范等工作,大力推进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了基础单位的统计能力和统计数据的源头质量。
1.3开展卫生统计业务培训。新的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要求除诊所和村卫生室以外的所有基层卫生单位进行网络直报,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专业结构复杂,卫生统计的基础知识普遍缺乏,因此开展培训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迫切需要。我省每年都举办省、市、县三级培训,培训工作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师资、统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课件,这样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而且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深受基层欢迎。我省还通过推进统计人员的专业化、年轻化,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与2006年相比,我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统计人员平均年龄降低了11.5岁,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占到68%,一大批有统计专业背景、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年轻人加入到卫生统计队伍,极大地提高了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卫生统计能力。
2抓好卫生统计数据质量的过程控制,提高数据报送的便捷性
2.1 优化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系统涉及3276家基层单位,直报用户多,数据承载量大,因此直报系统的报送环节往往成为卫生统计工作的难点、盲点。我省从优化网络直报系统入手,提高基层单位数据报送的便捷性。加强网络直报系统的硬件建设。通过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加强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扩展网络带宽,提高数据传输能力。优化直报系统的部署。通过合理配置网络直报系统,将系统的数据报送功能和系统管理功能拆开,分别部署在国际互联网和省政务外网上,有效分担系统的负载,减轻了系统的运行压力,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从而提高了基层单位数据报送的便捷性。2009年,全省3276家网络直报单位的数据报送率和报送及时率都在100%。
2.2普及网络直报技术。2007年以来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不断升级,操作方式变化很大,时常出现数据报送“中梗阻”的现象。针对基层单位网络直报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应用基础,缺乏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问题,我省通过开展网络直报技术培训,普及直报技术,有效提高了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和完整性。首先,大力开展网络直报技术培训。我省连续三年开展卫生统计网络直报技术培训活动,仅2009年,全省共计培训2710人,三级医疗机构培训率达到98%,二级医疗机构培训率超过80%,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训率超过70%。其次,编印网络直报工作手册。按照“普及实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操作”的原则,我省组织编写了《卫生统计工作实用手册》,该手册包括各类统计调查的统计口径、统计方法、调查表格、指标含义及数据收集、网络直报技术等内容,解答了卫生统计工作常见的100个直报操作问题。作为全省统计人员的工作指南,印发该手册4000余册,免费下发到全省各网络直报单位,深受基层统计人员的欢迎。通过普及网络直报技术,有效提高了网络直报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数据报送能力,提高了数据报送环节的便捷性。
2.3组建网络直报骨干。网络直报系统的不断升级,以及基层统计人员的变动,网络直报的报送环节不可避免的出现漏洞。我省通过建立网络直报技术骨干的方式,采取“两培两建”的工作思路,建立省级网络直报业务骨干队伍,跟踪指导基层单位进行数据报送。2009年初,我省通过设区市推荐、省卫生厅考核遴选,组建了一支知晓统计制度、熟悉计算机技术的32人组成的统计业务
骨干队伍,采取公开演讲的形式,遴选10名省级培训师资[3]。我们通过发放聘书、邀请参加督查和调研、聘为省级培训师资、优先评选先进个人等多种激励措施形式,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些统计骨干平时帮助指导本地区的网络直报工作,还活跃在我省的直报QQ群中解答问题,很好地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凡是有业务骨干带动的地区,都能提前完成数据上报工作。
3加强统计数据终末质量控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3.1做好日常数据报送的审核。基层卫生单位上报数据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每期数据进行审核,通过设置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审核条件,对每期上报的数据进行质控,重点对逻辑性的错误进行复审和修正。我省将日常数据的报送和质量审核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与数据质量督查结果相结合,开展数据质量评比活动。
3.2开展汇总数据质量汇审。卫生统计数据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收集后,由系统自动得出汇总数据,由于缺少了层层汇总和逐级上报的程序,汇总数据的终末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我省每年召开年报数据质量汇审专题会议,通过极值查询、指标排序以及既往数据对比等方式方法,对不符合逻辑或悬殊较大的数据进行复审和修正,从核心质量、附加质量和形式质量等方面对全省一年来的数据质量进行综合评审,查找问题、发现不足、持续改进。
3.2开展数据质量督查。卫生统计是卫生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卫生机关来说,要求所属卫生单位及时、准确、完整、规范的上报数据是做好卫生数据积累的重要内容,是进行卫生统计分析,为管理决策服务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基层卫生单位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4],对数据质量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导致统计数据的公信力缺乏。我省连续二年开展了卫生统计数据质量督查,2009年我省组织业务骨干督查了11个设区市、13个县级卫生局,抽查25家市直、县直医院的数据质量和卫生统计网络直报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数据质量督查,我们强化了各级行政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的完善、提高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促进提升了基层单位卫生统计能力,提升了统计数据质量,增强了统计主体意识。
新形式下的卫生统计工作,是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决策、医疗卫生单位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肩负着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使命。数据质量是统[1]
计工作的生命,在网络直报的新模式下,提高数据质量必须从统计的各个环节入手,抓好环节质控,提升卫生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操秋阳.卫生管理需要统计信息的智力支撑.中国信息报,2010.1.5.[2] 初蓓,贾志琦.影响统计数据信息质量的原因及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5(3):103-104
[3]江西省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江西省卫生厅.[4]刘晓辉,崔淑芳.41例住院精神病人死因分析[ 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6): 484-485.作者及单位:
① 金忠林,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信息科。330006,南昌市八一大道318号
Zhonglin Jin,Jiangx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Information Section
②操秋阳,江西省卫生厅。330046,南昌市政府大院西二路6号Qiuyang Cao,Heath Department Of Jiangxi Province
③宁黎霞,江西省卫生厅信息中心。330046,南昌市政府大院西二路6号 Ningxia Li,Information Center Of Jiangxi Province Heath Department
④陶玲琳,江西中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330004,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云湾路中段
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不到位原因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2007年1~12月长春地区综合医院网络直报系统资料和同期结核病疫情登记管理卡、结核病人出诊登记本的相关资料
1.2 方法
(1) 每天将前一天本辖区所有病人的信息资料分别下载然后根据下载题目的信息资料进行登记、核实确诊追踪。 (2) 按下载资料中提供的电话号码于当天进行电话追访, 对未提供电话的则按资料提供的地址进行走访, 对下载资料中有问题的进行走访, 向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 (3) 本月底再将本辖区全部传染病网络报告疫情资料导出与下载。然后将导出的资料与初诊疫情追踪登记本进行核对。对追踪未到位的病人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将所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导入EXCEL建立数据库。同时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追踪情况
2007年1~12月全市88家综合医院传染病网络直报确诊的肺结核病人2 062例, 转诊主动到位453例 (22.0%) , 需要追踪1 609例, 实际追踪1 454例, 追踪率 (90.2%) , 其中专业机构追踪到位869例, 到位率59.8%。总体到位1 322例, 到位率64.1%。未到位病人740例, 其中辖区内未追踪155例 (20.9%) , 拒治146例 (19.7%) , 地址不详120例 (16.2%) , 查无此人86例 (11.6%) , 住院109例 (14.7%) , 其他71例 (9.6%) 、外出33例 (4.5%) 、死亡20例 (2.7%) 。
2.2 未追踪到的情况
追踪未到位病人585例。其中查无此人、地址不详206例, 占35.2%、拒治146例, 占25.0%;住院109例, 占18.6%;其他、外出、死亡共124例, 占20.8%。
2.3 转诊情况
转诊主动到位453例, 城市高与农村 (P<0.05) 追踪到位率中城市高与农村。 (表1、2)
2.4 查痰情况
到位病人中综合医院查痰率92.1%, 拒治病人中查痰率26.0%。 (表3)
3 讨论与建议
利用网络报告的肺结核病人的信息, 建立追踪病人到结核病防治机构登记、治疗管理, 对结核病疫情控制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1]。理想的结果是通过网络转诊主动到位率达100%, 其次对未主动到位的病人给予追踪, 追踪率100%, 追踪到位率100%。然而目前这些都不理想, 应及时了解分析病人不到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 加强病人发现力度, 以提高发现率登记管理率。
3.1 讨论
3.1.1 影响转诊不到位因素
(1) 综合医院首诊宣传不足, 人员培训不到位, 责任心不强, 没有真正领会结核病转诊及网络报告的宗旨, 仅执行形式上的网络录入。对病人的实际宣传不够。 (2) 结防所对结核病防治知识与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达到家喻户晓。尤其是农村网络信息相对不发达、交通相对不便利、文化程度也影响群众对结核病知识的理解程度、农村流动人口逐渐增加等多方面因素, 导致农村主动到位率远低于城市。 (3) 群众对结防机构的基本建设、医疗水平的信任度制约着病人的主动到位和追踪到位。
3.1.2 影响追踪到位的因素
(1) 综合医院对病人自然情况记录不详细或漏写 (病人走后在编写) 。 (2) 因某种因素病人提供假地址、假电话。 (3) 追踪方式不因人而异可能会导致病人的拒治。 (4) 综合医院查痰与否影响病人的到位率。
3.2 建议
⑴加强行政措施的干预。网络直报已形成了一种规章制度, 2007年2次抽检综合医院肺结核转诊情况的结果都很理想, 但对网络直报病人的自然资料的详细、质量及转诊质量不能考证。因此, 对综合医院首诊医生责任的执行应有相应的监督。⑵加强综合医院有关人员的培训。综合医院是肺结核病人就诊的主要场所[2]。相关医生要能够充分理解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对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对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录入的责任心, 认真做好病人的解释和宣传教育工作, 尽量让病人提供真实的姓名、详细地址、电话, 以便转诊不到位时进行追踪。⑶加强健康促进的力度。尤其在网络不普及的农村, 要选择适合、群众易接受理解的宣传方式, 尽可能的达到家喻户晓, 至少症状者都能了解结核病知识及结核病控制的相关的政策。⑷加强专业机构人员的培训, 杜绝未追踪现象, 完善监督机制。⑸要提高综合医院的查痰率。⑹要充分发挥三级网络的作用。⑺改善追踪病人的方式, 因人而异。⑻加强结防机构内部的设施、人力资源的建设, 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提高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 提高知名度, 增加来诊者的信心。⑼对住院病人要给予定期追踪, 密切关注。
参考文献
[1]郑灵巧, 网络直报助推结核病防控[N].健康报, 2004, 07.07 (3)
统计联网直报证书下载的通知 第4篇
各企业:
按照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的统一要求,企业联网直报用户登录系统时,需使用CA数字身份认证技术进行安全认证,以保护企业上报数据的安全。为确保证书发放工作顺利完成,特制定统计联网直报证书下载操作流程,请各企业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下载,务必于2月3日前将证书下载到数据上报的电脑上并保存好,密码暂不要修改:
统计联网直报证书下载操作流程
1、网址: 或者百度搜索:“山东统计信息网”,点击左侧左上角“数据报送平台”。进入如下页面:
2、点击“申请证书”进入如下页面:
3、输入用户名,口令。用户名、口令为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点击确定。进入如下页面:
4、点击证书下载,保存在电脑上。
5、双击下载的证书文件,安装时直接选择默认的设置,点击下一步就可以。输
入密码:123456,最后提示,导入成功。
6、登陆联网直报网址,输入用户名、密码、验证码,登陆系统。
7、数据上报等县统计局审核无误反馈后再上报。
联系人:孙文东 电话:678***3876
为方便交流,特建立一无棣规模以上工业QQ群,群号为145835537,各位可加入,及时交流信息,反馈意见,方便操作。
无棣县统计局
卫生统计直报论文 第5篇
一、漾濞县新农合管理补偿工作现状
(一) 我县的新农合县内门诊、住院补偿工作现状
1. 我县新农合县内门诊是采取新农合参合患者到县内新农合
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办理收费收续时对门诊参合患者进行现场减免, 参合患者只需支付药品及医疗费用总额减去新农合减免金额后的余额。
2.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对新农合住院参合患者收取一定量的押金。
出院时办理现场减免手续, 参合患者住院费用减去新农合减免金额后的余额就是患者需要支付的金额, 实行多退少补。
3. 减免的新农合资金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先垫付, 经县、
乡合管办审核通过后, 由县合管办拨付给各个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这种补偿方式就是国家所提倡的“直报方式”, 在我县县内定点医疗机构运行是成功的, 参合患者是认可的。
(二) 我县的州级、省级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住院补偿工作现状
1. 州级有4个定点医疗机构患者住院时交入全部医疗费用, 出院时现场减免新农合补偿金。
减免的新农合资金由州级定点医疗机构先垫付, 经我县合管办审核通过后, 县合管办拨付给州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其他8个州级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新农合患者住院交入全部医疗费用, 出院不进行新农合现场减免。新农合患者只好无奈地回参合新农合所在地乡镇合管办进行补偿。
2. 新农合患者到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 进行现场直报要办理转诊手续。
办理转诊手续程序烦锁, 有的患者没办理转诊手续就不能进行现场直报, 有的新农合患者办理了转诊手续, 因部分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不开展现场直报。最终现场直报的住院患者就廖廖无几了, 多数新农合患者只好选择回参合所在地乡镇合管办进行补偿报销。
(三) 我县的新农合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工作现状
我县的新农合参合患者到新农合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出院后, 患者回参合所在地乡镇合管办进行补偿。
(四) 乡镇合管办报销非直报住院费用的工作现状
回乡镇合管办报销住院费用的参合患者没能实现直报住院费用。乡镇合管办审核住院单据后, 月底上报新农合报表。县合管办根据审核通过的报表从县财政局拨入新农合资金并下拨到相应的乡镇级卫生院帐户中, 补偿款由乡镇卫生院支付给患者。
二、漾濞县新农合直报补偿工作存在的不足
1.回乡镇合管办报销住院费用补偿时间太长。患者从交单据到领取补偿金的时间在2个月左右, 新农合资经是封闭运行的, 乡镇合管办没帐户、没资金, 是没办法进行直报的。有许多重症特殊病患者因领不到新农合补偿款又筹不到钱, 而影响了下一疗程的治疗, 也有的患者钱是向别人短借来的, 就等着领到补偿金去归还欠款。加大了参合患者报销的时间成本、资金垫付成本, 加重了参合患者经济负担, 影响了参合患者看病就医, 也不利于降低新农合报销成本。
2.手续烦锁, 同时也加大了乡镇合管办的工作量。新农合工作的重点是监管医疗机构使用新农合资金的情况, 因繁重的补偿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医疗机构以及资金运行分析工作。
3.县、乡级新农合管理机构对省、州定点医疗机构很难进行有效监管。省、州定点医疗机构的行政级别都比县、乡新农合管理机构高, 目前用协议书的形式是很难实现有效监管。
三、加强新农合直报补偿工作措施
1.新农合工作目前还是以政策指导方式运行, 应加强新农合的立法工作, 让新农合工作有法可依。这样就进一步规范了新农合管理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参合患者三者的权利、义务。从法律层面保障新农合直报补偿工作的开展, 保障参合患者利益。
2.省、州新农合管理机构应加强对省、州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直报工作的检查、监督工作力度。直报工作由定点医疗机构领导亲自抓、负总责。不开展直报工作的省、州级定点医疗机构将被重罚, 对领导要进行问责。改变目前这种可直报也可不直报的状况, 真正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3.取消参合患者到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转诊审批制度。方便参合患者看病、就医、直报补偿。
4.实现新农合患者回乡镇直报补偿住院费工作。对补偿所用资金县合管办可采用预付款的方式解决。乡镇合管办及时审核回乡镇报销的住院单据, 乡镇卫生院利用网上银转帐等支付方式, 及时对参合患者进行补偿。最大限度地方便参合患者, 让参合患者以最小的成本领取新农合补偿金。
总之, 新农合管理者应当让参合患者进一步得实惠, 减少影响新农合补偿工作的不利因素。真正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目标, 也是我们新农合人为之努力的方向。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解决我国9亿多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作者对所在县新农合补偿工作进行现状分析, 找出不足, 使大家了解到实行现场直报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了加强新农合现场直报补偿工作的措施, 让参合患者得实惠。
卫生统计直报论文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甘肃省2009年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卡。
1.2 方法
根据系统提供的质量统计的方法, 对甘肃省2009年传染病报告单位情况及报告单位类型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对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信息审核及时性、重卡情况等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从系统中导出选择的4个月的全部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完整性和逻辑错误分析。
2 结果
2.1 甘肃省疫情网络直报机构情况
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1 885个医疗卫生机构, 其中1 751个单位实现了网络直报, 网络直报率为92.88%, 白银市等5个市州 (全省共14个市州) 100%实现了网络直报, 网络直报率最低的是甘南州, 仅为69.59%。共有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共515个, 网络直报率97.67% (503/515) , 10个市州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00%实现了网张直报, 甘南州最低为90%。共有乡镇卫生院1 370个, 网络直报率91.09% (1248/1370) , 比2006年的全省乡级实施网络直报之初有了大幅提高[1], 网络直报率地区间差异明显, 白银市等5个市州的乡镇卫生院100%实现了网络直报, 甘南州最低仅为62.04%。未实现网络直报的原因主要分别是无设备、不通网络等, 直接影响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及时性。
2.2传染病代报情况分析
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直报率为95.46%, 代报率为4.54%, 与2006年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1], 代报率各月波动在1.35%~10.48%之间, 其中8月份最低, 10月和11月最高, 主要是2009年10月和11月甲型H1N1流感病例由省、市疾控中心检测后录入结果自动导入大疫情所致。地区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不同地区的代报率波动在1.76%~11.72%之间, 最低的是嘉峪关市, 最高的是甘南州, 主要原因是甘南州仍有较大比例的乡镇未实现网络直报。
2.3 全省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
2.3.1 报告及时性
2009年报告卡从诊断到报告卡生成的平均时间为0.615天, 呈逐年缩短的态势。全省未及时报告卡9232张, 未及时报告率为4.92%, 比2008年 (9.93%) 下降了50.45%。未及时报告率最高的是陇南市19.08%。分月统计未及时报告率波动在2.98%~13.89%之间, 其中最低的是9月, 最高的是3月, 主要原因是3月份大部分的结核病未及时报告所致。
2.3.2 信息审核情况
2009年报告卡从报告到审核的平均时间为0.037天, 呈逐年缩短的态势。2009年全省未及时审核卡1 833张, 未及时审核率为0.98%, 比2008年 (2.58%) 下降了62.02%。未及时审核率最高的是甘南州为4.8%。分月统计未及时审核率波动在0.39%~2.26%之间, 1月份审核率最低, 可能因春节假期未及时进行审核。
2.3.3 县区零缺报及重卡
零缺报县3个, 分别为酒泉市的肃北县和阿克塞县在1月份零缺报, 甘肃矿区2月份零缺报。2009年全省重复报告卡24张, 重复报告率为0.013%, 重卡最多的为金昌市7张。
2.3.4 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全国目前现行的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为综合指数, 是“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县区零缺报率和重卡率”的平均值, 综合指数越小报告质量越好[2]。排名前3位的是:白银市、嘉峪关市和武威市, 后3名的是:陇南市、临夏州和甘南州。综合指数排名靠后的市州在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的4个方面均存在问题, 主要是未及时报告率和未及时审核率所占份额较大, 但甘肃矿区主要原因是2月份的零缺报所致。 (表1)
2.3.5 报告卡日期填写逻辑错误
选择3月、6月、8月和11月的报告卡进行填写日期逻辑错误分析, 4个月共报告传染病报告卡 (原始卡) 49 040张, 其中“报卡生成时间早于诊断日期”的272张, 平均逻辑错误率为0.55%, 逻辑错误率最高的是6月份为0.71%, 最低的是11月份为0.43%。发生此类逻辑错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接诊医生填卡错误或网报录入时的错误, 如系统能在录入过程中增加逻辑错误判断功能并加以提示, 便可以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2.3.6 报告卡填报完整性
选择3月、6月、8月和11月的报告卡进行填报完整性的分析, 其中“填卡医生空缺率”为5.42%, “工作单位空缺率”为77.00%, “14岁以下患儿家长姓名空缺率”为23.53%, “学生和托幼儿童工作单位空缺率”为49.23%。“学生和托幼儿童工作单位”对于判断是否为暴发疫情或聚集性病例是至关重要的, 2009年甲型H1N1流行时大部分发生在学校, 但由于网络报告时绝大部分未填写学生所在的学校和班级 (工作单位) , 给全省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统计分析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 希望各级医生在填写报告卡时内容应完整、规范。
3 讨论
(1) 目前现行的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中, “未及时报告率”和“县区零缺报率”主要是评价各级医疗机构的指标, “未及时审核率”和“重卡率”是评价各级疾控机构的指标。其中工作量最大和难度最大的是传染病的及时报告问题, 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经常以工作忙为由不能及时填写和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卡。从全省部分传染病报告卡的完整性来看, 也存在较大问题, 特别是“学生和托幼儿童工作单位”一项内容在抽查的其中4个月的报告卡中近一半未填写, 严重影响了对暴发疫情和聚集性病例及时判断和处置。因此, 要提高传染病的报告质量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的督导力度和经费支持, 各级疾控机构在做好报告卡审核的同时, 应加强对辖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 加强日常沟通和交流, 各有关专业人员应增强工作责任心, 才能确实提高传染病报告的质量。
(2) 甘肃省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多年来, 切实提高了全省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在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决策提供了充分和科学的依据。甘肃省传染病报告报告率和及时率均比2006年有了明显提高,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已引起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 正在有计划地逐步予以解决, 针对硬件老化和乡、镇卫生院的网络直报覆盖情况, 计划于2010年对全省乡 (镇) 和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配备网络直报所需的设备。也落实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的专项经费, 为全省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参考文献
卫生统计直报论文 第7篇
1 信息收集与管理原则
1.1 信息收集
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机构负责填报《尘肺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依法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填报《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依法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机构填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报告及信息统计日期从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绘图,SAS 6.12进行统计分析。
1.2 管理原则
职业病网络直报监测信息收集工作,按照《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方案》(试行),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以各类责任报告单位为直报口,实行一次性网络直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级审核、确认的分级管理制度。
2 结 果
2.1 厦门市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情况
2.1.1 职业病网络直报机构设置与职能
我市有6个行政区,根据取得的资质和属地化管理原则,市级直报口负责尘肺病、职业病及市属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网络直报,6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相应区属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网络直报口。2007年职业病网络直报口市级用户《尘肺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开展率、直报率100%,《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开展率为100%。《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未开展。截至目前,《尘肺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开展率和直报率均为100%。 《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开展率为100%(7/7),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开展率71.4%(5/7)。
2.2.2 网络直报人员培训
2007年启动职业病网络直报工作后,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先后举办2期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业卫生信息报告人员培训班;2008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了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网络直报人员培训班。学习班讲授职业病网络直报知识及各类职业病报告卡的填写规范,进行职业病网络直报操作演示并探讨了职业病统计报告工作相关问题及工作开展情况。
2.2 20072011年厦门市职业病网络直报工作分析
2.2.1 有毒有害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分析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标准将参检的企业分类。连续5年轻工行业参检的企业数最多,其次是电子、机械、化工行业,各行业有害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年受检率均在88%以上。参照国家统计局设管司统计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3类不同企业受检率均在90%以上,其中中型企业受检率最高,平均受检率均在95%以上;大型企业受检率较低,2009和2010年受检率分别为84.15%和88.66%。不同危害因素作业工人健康监护资料显示 ,在《职业诊断目录》中明确引起尘肺病的12类粉尘中存在10类(除石墨尘和云母尘),其中接触人数多的粉尘依次是电焊粉尘、铝尘、铸造尘。化学危害因素接触人数多的是甲苯、二甲苯、汽油、正己烷,高毒类接触人数多的是苯、铅、汞、氨。物理危害因素接触人数多的是噪声、高温、紫外线。连续5 a各种有害因素作业工人年受检率在80%以上,其中物理因素受检率最高,达90%以上;化学因素受检率最低,为80%。见图1。
2.2.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分析
2007年各直报口未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网络直报。20082011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显示,直报企业数同比增长89.76%、41.08%、12.65%,连续4 a实测率均在99%以上,合格率在83%以上,见表1。作业场所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监测情况显示,年平均检测合格率化学因素最高,达97.43%;物理因素最低,为70.54%;粉尘为87.03%。不同企业规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情况显示,年平均检测合格率差别不大,分别为87.62%、83.37%、85.21%。
2.2.3 职业病发病报告分析
20072011年新发职业病例统计资料显示,尘肺发病19例、职业性噪声聋发病8例、慢性苯中毒3例、急性轻度丙酮中毒1例、职业性皮肤病2例、职业性化学性眼部灼伤1例,共34例。其中尘肺和职业性噪声聋分别占新发职业病例的55.9%和23.5% 。从不同企业规模和职业病种类分析,大型企业发病14例,占职业病总数的41.2%,其中发生的职业病主要是职业性噪声聋8例(23.59%),尘肺3例(8.82%),职业性皮肤病2例(5.88%)和急性丙酮中毒中毒1例(2.94%)。中型企业发病16例,占职业病总数的47.1%;其中发生的职业病是尘肺14例(41.18%)和慢性职业性苯中毒2例(5.88%)。小型企业发病4例,占职业病总数11.8%;其中发生的职业病是尘肺2例(5.88%),慢性职业性苯中毒和职业性化学性眼部灼伤各1例(2.94%)。34例新发职业病例中,来自体检机构14例,诊断机构20例。尘肺首诊诊断Ⅱ、Ⅲ期病例10例。
3 讨 论
3.1 职业病网络直报卡建设情况
从2007年起市、区疾控中心先后开通7个直报口,但由于基层职业卫生人员偏少及经费投入问题,目前尚未全面达到专人、专机网络直报。管理上实行区报告人录入,科长进行区级审核,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人进行市级直报录入及对区级直报审核,省、市直报口即同步显示省、市级审核。2007年市直报口除《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无直报外,其余职业病网络直报全面启动。截至目前《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直报已全面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直报仍有2个区未开展。目前由于职业病网络直报工作控制措施不利,强制性差,直报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和步入规范化轨道。
3.2 报告卡情况
从网络上报信息看,《尘肺病报告卡》和《职业病报告卡》是由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省、市直报口填报,报告及时准确,审核及时,真实反映我市20072011年新发职业病情况。《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由取得资质的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部分报告卡存在报告不及时,报告人对填报指标理解不准确等问题。如,对检出中疑似职业病患者的诊断较草率,缺乏常规专业知识, 《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在用人单位信息栏中的“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数”填写时,填写要求“同时接触两种以上的危害因素时,则以一种主要有害因素进行统计”;而在职业健康监护栏中的“接触人数”填写时,填写要求“同时接触两种以上的有毒有害因素,并在同年接受2次以上不同内容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则分别进行统计,该接触人数是接触人次数的概念”。
3.3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20072011连续5 a的网络上报信息显示,职业健康监护覆盖范围内的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总体情况稳定,职业健康监护年平均受检率达到93.78%。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是粉尘、噪声和苯、甲苯、二甲苯,尘肺和职业性噪声聋是我市主要的职业病。34例新发职业病例统计资料显示,不同行业、企业规模职业病种类分布不同,尘肺主要分布的行业是轻工(重点是石料工艺品加工)、建材、机械、有色金属;84.21%(16/19)尘肺病例分布在中小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报告“中、小型企业尘肺病发病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企业” 的特点吻合[1]。且首诊诊断Ⅱ、Ⅲ期病例10例,可能原因是目前允许私营、个体及三资企业发展粉尘作业项目,近年来一些大企业将粉尘危害严重的工种转包给个体、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无防尘设备和设施,致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严重超标;部分中小企业无职业健康监护意识,未做岗前、岗中职业健康监护等。我市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病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大型企业。职业噪声接触是目前我国较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波及范围和接触人群广,其所导致的职业性听力损伤已成为继尘肺病之后的第2位职业病危害,现已列入工伤保险目录[2]。存在噪声危害的行业和工种分布非常广泛,卫生部2002 年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3]中,列举了61个可能导致噪声聋的行业工种。建议相关部门根据我市职业病发病分布特点及作业场所物理因素检测合格率低的结果,加大重点行业、企业和工种粉尘、噪声作业环境改造,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和防护措施落实,控制职业病发生。新发34例病例有20例来自诊断机构,尘肺首诊诊断Ⅱ、Ⅲ期病例10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市职业健康监护存在漏洞,应加大监督力度,扩大职业健康监护覆盖面。
3.4 职业病网络直报工作存在问题
检测信息的报告质量是直报系统运转的灵魂,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是保障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职业病网络直报工作从2007年开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一整套职业卫生信息报告系统,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3.4.1 职责不清或不能认真履行职责造成错报、漏报和迟报
《职业病报告卡》和《尘肺报告卡》是由首诊诊断机构进行网络直报,但对诊断结论有异议,提出诊断鉴定,且诊断鉴定机构结论与诊断结论不同的网报,未明确规定是由诊断机构或诊断鉴定机构进行网络上报,造成诊断结论得不到更正,出现错报;急性职业病是由首诊的医疗机构负责网报,但医院职业病网报意识较差,造成急性职业中毒漏报;尘肺死亡病例和调入、调出本地区的尘肺患者,因所在单位不能及时掌握信息,甚至不知需要报告所属的尘肺诊断单位,造成迟报,漏报。
3.4.2 疑似职业病网报有待加强
参考职业病诊断机构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认证评审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辖区内从人员、设备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是否具备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诊断能力为标准,确定从事职业病报告的医疗机构并向社会公示,宁缺毋滥[5],职业健康评价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网报质量,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网报需加强。
3.4.3 基层网报人员更换频繁,不能保证网报质量
按要求“应安排固定的职业病网报人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6],但基层职业卫生工作人员少,网报人员多为兼职,很少进行岗前培训,填报的网报表易出现填报指标理解错误和逻辑错误。
3.4.4 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合理利用
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卫生监督统计报告都已开展几年了,但至今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部门未做到信息资源共享,部分完全相同的职业卫生信息要分成2个系统上报,既增加了工作量,也不利于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的工作配合,如果能形成2个系统网络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减轻工作量,而且提高被监督单位相关信息填报的准确性。
3.5 建议
①提高各级领导对职业病网络报工作认识,争取领导对职业病网络直报工作的支持,保障计算机设施配备,稳定网络直报队伍;②加强对职业病网络直报人员培训,提高网络直报人员素质,保证网报质量;③建立职业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考核制度,并将实施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④加强疾控和卫生监督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做到职业病统计和卫生监督统计信息资源共享,保证数据真实准确。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09年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通报[Z].卫生部网站.
[2]王建新,康庄,高建华.《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修订[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3):181-183.
[3]卫法监发[2002]63号令.卫生部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通知[Z].
[4]谢忠杭,黄文龙,欧剑鸣,等.福建省2006-2010年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18(1):78-80.
[5]唐庭炼,余克其,金艾银,等.职业病报告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1,8(2):90.
卫生统计直报论文 第8篇
一、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企业领导往往看重实在的经济效益, 而很少用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减或汇总, 主要是政府部门服务, 对企业的发展帮助不大。个别单位和企业对联网直报工作认识不够, 特别是有些企业领导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工作流于形式, 把责任全部推给统计人员, 而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统计地位低, 队伍不够稳定, 统计员大部分为兼职, 而统计工作繁琐, 待遇和地位不高, 导致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统计工作。
2. 部分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责任心不强。
统计专业的分类比较细, 一般统计人员都要承担两个以上专业的统计, 对统计综合业务要求比较高。另外, 统计方法、制度和要求每年都会有更新, 对统计人员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由于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实行联网直报后, 很多年龄较大的统计工作者计算机知识匮乏, 造成直报时操作困难、不当等现象, 经常出现错录、漏报、错行、漏项等差错和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直报数据的质量。还有相当部分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统计机构, 一般企业只派一名统计人员参加培训, 事实上不同专业的统计报表是由企业不同部门统计人员填报, 参加培训的统计人员按专业分解任务往往会出现一些理解差错, 使直报结果与实际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
3. 联网直报网络条件较差, 运行速度缓慢。
在报表报送期间, 由于联网直报服务器承载压力太大, 造成上网速度慢和网页缓冲不及时等客观原因, 使企业不能及时顺利登录国家联网直报门户网站进行报表报送和下载证书, 并且造成电脑死机。有时打开某一报表界面后只有表头、表尾, 无报表内容, 需要等待好长时间才能录入。企业统计人员对网络运行的状态不满意, 浪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等待才能上报。
4. 联网直报平台兼容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企业有些电脑有时使用的繁体中文系统、非XP服务器操作系统、非IE浏览器, 这些都会导致这些系统或者浏览器有不兼容的现象。另外, 由于一套表需要申请证书及认证等操作, 对系统的权限等级开放性要求比较高, 企业出于自身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 很多时候对连接外网的电脑都做了权限设置, 从而导致电脑不能正常的使用一套表系统。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严重影响直报的上报进度, 也会间接影响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加大联网直报工作的难度。
二、完善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的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调动企业积极性。统计部门要广泛开展的宣传
活动, 让企业认识到统计联网直报工作的必要性, 多方位调动企业网上直报的积极性。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激励措施, 让企业看到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的好处, 进而规范企业统计人员, 变被动为主动, 让企业网上直报成为企业自觉的行为。加强基层统计人员与企业统计人员的沟通交流, 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自觉性, 促使企业统计人员按照制度要求准确上报报表。
2. 企业统计人员加强学习, 强化统计培训。
上级统计部门要分专业重点培训在填报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对本专业需要进行哪些操作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切实提高基层统计人员对数据处理平台具体应用的掌握能力。统计局要加大对企业的培训力度, 改变培训方式, 由“请上来”培训转变为“走下去”上门培训, 由集中培训转变为有针对性面对面指导, 现场演示操作流程, 让企业统计人员掌握一套表填报要领, 在录入过程中尽量减少错误, 提高录入数据的质量, 尽快熟悉“企业一套表”制度和数据采集处理平台的操作技能, 务求每个企业单位的统计人员都能准确掌握每项指标的概念、口径和计算方法, 使企业统计人员对统计网上直报软件应用自如, 提升统计业务水平。
3. 优化数据采集处理软件。
根据统计改革的要求, 在相互理解基础上、按照层级关系, 尽量使基层统计部门能够在特殊情况下有处理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达到对基层适合, 工作减负, 纠错方便, 真正达到减轻基层和企业统计人员工作负担的目的。进一步完善程序, 提高程序运行速度, 完善审核公式, 把好数据质量关。
4. 完善网络直报平台, 提高运行速度。
企业需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保证联网直报的办公条件, 确保网络的畅通, 提高统计人员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在进行直报时, 应尽量避开高峰时段进行网络报送, 可以选择非工作时间、非用网高峰进行联网直报, 分散服务器,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网络拥挤现象, 从而更快速的报送报表。联网直报后企业直接对数据进行上报, 市县统计部门要加强对数据的在线监测和审核评估工作, 基层统计部门对数据异常波动及时核实,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结语
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能够有效避免基层统计调查单位重复填报和统计任务的多头布置, 有效减轻了基层统计机构和调查单位的负担, 有效保证了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而且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 联网直报是统计事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郭应飞.如何加强被调查单位的“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J].中国外资, 2012, (5) .[1]郭应飞.如何加强被调查单位的“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J].中国外资, 2012, (5) .
卫生统计直报论文 第9篇
在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工作运行的过程中, 我们感到实际工作与企业一套表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具体表现为:
1.1 部分企业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责任心不强。
大部分企业是会计兼职统计, 少数企业聘用做账会计, 不在企业定点定时上班, 尽管经过统计业务培训, 但由于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一, 计算机和统计业务不熟悉, 直报时操作不当、工作不仔细、不及时上报等原因, 经常出现错录、漏报、错行、漏项等差错和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直报数据质量。
1.2 企业一套表开关网时间不够科学, 没有充分考虑
到节假日、周日的因素, 容易出现专业人员假日加班及假日里找不到企业工作人员的现象, 导致基层统计在审核、工作沟通方面出现不协调情况。
1.3 企业一套表填报还存在不科学的方面, 诸如企业
的统计报表和财务、工资报表不是由一个专业人员完成, 导致在审核方面标准不统一, 极容易出现逻辑不对应现象出现, 导致报表质量不高。
1.4 区级统计人员缺乏、人力不足, 导致现有人员承担工作量过大, 影响统计工作质量。
1.5 一套表报表设计上的欠缺。
报表分专业设计的报表, 没有有机合并, 多专业表种反复催报, 企业很反感。
1.6 同期数审核出错比较多, 修改工作量大。
2 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工作建议
2.1 加强领导、确保企业一套表工作落实到位。
基层政府应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由统计、发改、经信、商务、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由统计牵头具体工作。为了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制定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定期汇报制度, 规定每10天向分管领导作具体汇报, 并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加以落实。制定领导小组定期赴“三上”企业巡查制度, 针对企业在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 认真研究对策, 加以解决, 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2.2 严格执行企业一套表制度, 严格按照企业一套表
制度规定的标准、口径、范围、表式、统计编码开展调查, 严格按照确定的调查单位和报表类型布置报表, 督促指导企业联网直报, 在国家统一数据处理平台上进行数据审核加工处理。强化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各级统计部门要把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工作的全过程, 要建立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 明确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领导、责任人及其职责分工。
2.3 加大宣传力度, 调动企业积极性。
要广泛开展宣传, 让企业知道统计联网直报工作的必要性, 多方位调动企业网上直报的积极性。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激励措施, 让企业看到跨入企业一套表直报门槛的好处, 进而规范企业统计人员, 变被动为主动, 让企业网上直报成为企业自觉的行为。加强基层统计人员与企业统计人员的沟通交流, 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自觉性。促使企业统计人员按照制度要求准确上报报表。
2.4 加强培训。
要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业务水平。上级统计局要分专业重点培训在填报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对本专业需要进行哪些操作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要切实提高区、乡两级统计局专业人员对数据处理平台具体应用的掌握能力。县级统计局也要加大对企业的培训力度, 改变培训方式, 由“请上来”培训转变为“走下去”上门培训, 由集中培训转变为有针对性面对面指导, 现场演示操作流程, 让企业统计人员掌握一套表填报要领, 在录入过程中尽量减少错误, 提高录入数据的质量, 使企业统计人员对统计网上直报软件应用自如, 统计业务水平全面提升。
2.5 加强巡查、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通过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的落实, 要对基层网上直报企业进行巡查、复审等措施, 对企业经营状态有了一个更加全面了解, 对通过巡查发现的问题, 及时整改, 使企业将真实的经营状况反映出来, 如实上报统计数据。指导督促企业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建立联网直报环境, 建立健全统计台账, 规范统计行为。
2.6 落实“三上”企业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制, 保证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使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成功, 对统计网上直报的企业统计人员实行了目标责任制, 对于网上直报熟练程度、数据上报质量、数据逻辑关系审核、误差率的控制都实行分值制, 并在年末根据工作情况对统计人员进行考核和奖评, 调动网上直报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保证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顺利完成。
2.7 规范名录库管理。
名录库是“一套表”改革工作的基础, 因此必须加强对名录库的规范管理, 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 确保单位基本信息准确无误, 做到信息真实、行业清楚、维护及时。严格执行《全国统计系统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维护与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严格贯彻“先进库、再有数”和“不进库、不出数”的原则, 凡没有进入由基本单位名录库生成的全国调查单位库的企业, 均不能作为企业一套表的年报、定报统计调查单位。
参考文献
[1]汲凤翔, 徐荣华.关于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几点思考[J].调研世界.2011 (06) .
卫生统计直报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