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精选11篇)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 第1篇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是非常的`出名的,而他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更是让人连声称道。

王羲之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公元353年,即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会于绍兴兰亭,饮酒赋诗中趁兴写下《兰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视《兰亭序》为至宝,命人摹临了许多副本分赐给近臣,最后成了他的殉葬品。较好的摹本有唐冯素双钩摹本,叫《神龙本兰亭》。因为钩摹较能保持真实面目。其他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则多少掺杂了各人自己的笔墨。与原迹精神难免有差异。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流觞曲水,怏然自足之情怀。

就布局来说,《兰亭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而点画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而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用笔十分精到,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其众美”。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 第2篇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 第3篇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认同古人的看法,认为生死是人生的大事,面对死亡,人不由得会产生悲痛。王羲之还认为,把生死、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看待是虚妄的、不切实际的,而他这也是在批评老庄的生死观和当时一些名士虚无消极的生活态度。尽管王羲之没有明确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但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来看,他认为生死是有明显区别的,人在有生之年,就要热爱生命,肯定生命,珍惜生命,寻求人生的意义,创造人生的价值,才能问心无愧,无悔此生,才能挺立于天地之间,才能坦坦荡荡地离开人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山阴兰亭集会,时有悦目美景,赏心佳事,众人“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开怀赋诗,但是好景不长,聚散有终,于是兴尽悲来,感慨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能称作“书圣”的,唯王羲之一人而已,想必其见识、其为人、其境界自是非同一般。但是,面对生死,王羲之仍然感慨万千,流露悲痛。难道是王羲之尚未参悟生死,领悟人生?抑或是另有原由?王羲之生活于动荡不安的东晋,当时,为人言语稍有不慎,就会遭来杀身之祸。有许多名士,如竹林七贤,“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名士们为了保存性命,常常回避现世,饮酒服药,炼丹修道,佯装癫狂,谈玄说理,向往老庄。其间,名士们不免有消极悲观之感、看淡生死之思,也不免有厌弃世俗,隐逸山林,只务虚名,不为家国之嫌。对于时代的此种状况和名士们的精神状态,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不仅加以批评,还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并希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慨与认识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他对老庄生死观的批评是否恰当呢?他的生死观是否通达生命的真相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儒释道三家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首先,在儒家看来,人的死亡是自然和必然的,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通过建功立业、“修齐治平”来利益他人和社会,并以仁义道德的方式超越死亡的悲哀,将生命的有限性扩充为无限性,从而达到不朽。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义,有杀身以成仁。”“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其次,在道家看来,死而不亡,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而新生的同时也伴随着死亡,人的肉体的死亡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物化”。生死乃自然之道,生不必喜,死不必忧,人的形体只是一个躯壳,而生命的根本是道,它是永恒的,是不会死亡的。在生死面前,应该顺其自然,安时处顺,逍遥自在,超脱达观。再次,在佛家看来,无生无死,不生不死,生死的只是人的形体,而人的本性、佛性不曾生死,生死之苦乃是人对生死的执著和迷误,生死就在一念之间,生死有轮回,佛性没有生死,也没有轮回,人若“明心见性”,明悟本来没有生死,即为解脱。

以上是笔者对儒释道三家生死观的大致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属于儒家的范畴,有其积极的意义,遗憾的是他未能就生死的问题作更深入的论述。“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一个“痛”字,道出了王羲之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无限感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肯定生命的价值,强调人的现世性,主张人应该积极进取,创造人生的价值,从而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因此,王羲之才会批评庄子的生死齐同的说法,把生死、夭寿区别开来,目的是希望人们以积极有为的态度,乐观进取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价值。另外,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传达的生死观还是对那个时代一些名士们消极厌世、虚无避世的人生形态的批评,从而为时代注入热爱生命、积极进取的精神。尽管如此,比较道家和佛家的生死观,笔者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是不圆满的,他无法解决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困惑与恐惧,无法消解人对死亡的虚无感与悲痛感。另外,王羲之对庄子“一生死”、“齐彭殇”的批评是不够恰当的。尽管王羲之是一代名士,文章和书法成就极高,人生境界也非常人可比,但是,他仍然未能全面看待老庄的生死观,也未能通达生死的真相。

作为后来的读者,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免对生死同样有所感慨,但是,“死生亦大矣”,在面对生死的问题上,我辈岂能不假思索、追问和领悟呢?人生在世,有生有死,生死无常,变化莫测,惟有通达生死,明悟生死,个人才能做到生死无惧,淡定坦然。

摘要: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悲痛与看法, 尽管有其积极意义, 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就生死的问题作更深入的论述, 也未能全面看待老庄的生死观和通达生死的真相。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第4篇

《兰亭序》雄秀之气,出于天然,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相传真迹已陪葬于唐太宗的陵墓中。

历史上唐代流传的《兰亭序》有五大摹本。其中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是唐虞世南的《虞本》,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用笔浑厚,点画沉遂,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是唐褚遂良所临《褚本》,因卷后有米芾题诗,亦称“米芾诗题本”。此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深得《兰亭》神韵。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是唐冯承素的《冯本》,因其卷引首处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是《定武本》,唐欧阳询所临,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

“汉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墨迹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石刻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汉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赵孟从湖州乘船去北京,走到吴兴南浔镇,孤独和尚将一卷残损了五个字的《定武兰亭》拓本送给他。赵孟在船中赏阅,欣喜之余,写跋记于卷尾,纸本行书,共13段,后称之为《兰亭十三跋》。只可惜后来连同原件一起遭火毁,仅剩残本传世,收藏于日本。

《兰亭序》通篇有行无列,布局自然,错落有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结字形态灵秀遒雅,用笔精敛细密,线条清爽劲利、流畅飘逸,笔画转承、牵丝娴熟,书写节奏清晰。

“畅叙幽情”四字笔法承转顿挫、牵丝萦带的呼应,既丰富了点画婀娜多姿的形态,又对结字布白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是、茂”点画上翻下引,承转呼应;“樂、與”笔锋提挑跌宕,一气呵成;“極視、林修”笔势收放,瞻左顾右。

此篇作品在相同汉字的处理上,虽都是自然书写,却又变化丰富,妙趣横生。通篇“之”字出现21次之多,“之”结字体势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用笔或轻或重,连属或连或断,既避免了结字和用笔上的雷同,又各尽显承启的意态。

“清流激湍”四个字均有三点水的偏旁,在姿态的处理上,变化多端,虽为相同偏旁,但结字却不显雷同。

王羲之与兰亭序 第5篇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 353年 暮春三月初三,邀集宦游或寓居越中的谢安、支遁、孙绰、许询等达官显贵文士骚客42人,在会稽兰渚山下兰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咏诗饮酒。不然,罚酒三觞。这些名士们共作诗37首。王羲之汇集各家诗作,乘酒醉兴起,写下了共324个字的《兰亭序》,又称《兰亭诗序》、《兰亭集序》。历史上称这次聚会为兰亭会、流觞高会等,意为群贤高会,儒雅风流。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这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进行修禊活动。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子左右。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人们互相交住,转瞬间度过一生。有的人襟怀坦荡,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墓年会很快来临。等到他们对生平所追求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着起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从前所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为往事,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融。

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首各种原因而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一天。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这岂不很可悲吗!

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错误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荒谬的。后世人看现代人,正如现代人看古代人一样,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者的名字,抄录下他们吟咏的诗篇。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文产生一番感慨。

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

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兰亭序真迹 王羲之 第6篇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从兰亭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家王羲之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右军将之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千古遗恨《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

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知识扩展:郭沫若如何评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序作文 第7篇

兰亭是“书圣”王羲之的寄居处。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兰亭景区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括。一序就是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至于十一景,相信你会在文中找到答案。

步入兰亭风景区,第一个景点就是鹅池。池水青碧,白鹅戏水,诉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鹅的故事。一只只白鹅有的悠闲地在假山下散步,有的在浮在水面上。举手投足间透出优雅,高贵。鹅池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鹅池”两个字。“鹅”是王羲之所写,“池”是王献之所书,故又称“父子碑”。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兰亭碑亭。此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兰亭”两字是康熙亲笔写的。可惜,在后面被红卫兵砸成四块。虽然在八十年代修复了,却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

离开兰亭碑亭,我们又来到了“曲水流觞”,这是兰亭很有名的景点。在流觞亭前,一条小溪呈“之”字形。望着这涓涓流水,我不禁想起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那个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许多名人雅士相聚在兰亭,坐着溪水两岸。他们把酒杯倒满酒,把酒杯放在小溪中,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就这样,兰亭序伴随着这些诗诞生了。千百年过去了,那些诗,人们大多都忘记了。而王羲之所写的序言却成了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

我坐在曲水流觞前,摘下一片树叶放在水中,看着它在水面上飘动。叶子在每一个拐角处都会放慢前行的脚步,终于在一个大的拐角停下来。要是这一情景发生在一千七百年前的兰亭宴会上,一首首佳句又要诞生了。

兰亭景区游人最多的恐怕要数临池十八缸了。这是为了纪念王献之发奋练字而建的。景点的中间,立了一块黑色的大石碑,石碑上刻了一个白色的“太”。围绕着石碑是十八个盛满水的水缸,每一个水缸旁边是一块可以“复写”的石板,每一块石板上都放着一只毛笔。许多游人都在一试身手,我也拿起笔,开始临摹王献之的“太”字,怎么写都不如石碑上写的好。

是啊,凡事都要努力。用汗水浇灌出的果实是最甜美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付出一份努力,就离成功近了一步。在努力的同时,要学会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王羲之书法艺术赏析 第8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分立,不断更迭,因此影响到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艺术更是以多元化形象呈现,东晋时期的书法艺术更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最唯美的阶段,而王羲之就是这一时期冉冉升起的巨星。千百年来,王羲之的书体一直是中国书法的主流,后人一直对其书法作品赞叹不已,甚至称其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风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一、魏晋时期书法发展的背景

在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为混乱与动荡不安的年代,政府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战争不断,人民生活穷困颠簸,苦不堪言。然而正是在这种政治四分五裂、政权频繁更迭的背景下,使得政治约束力逐渐衰弱,因此为学术思想的活跃而留出了大量的空间。并且,时常的社会动乱也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进了当时人性的觉醒,也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与思考能力。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文人墨客将对现实的失望情绪以及对自然的无限追求融入进来,并且反映于书法形式中,最终形成了不拘礼法,放浪形骸,风流潇洒的魏晋时期艺术潮流,同时这种艺术潮流成为这一时期士大夫对人生与文化的独特理解。而具体到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一阶段一方面是书体演变的归结期,并且也是书法技巧的集大成时期。而在这一黄金时期,诞生了中国书法艺术领域最闪耀的明星——王羲之。

二、王羲之书法艺术特色

在西晋之前的书风,按照艺术风格来划分,总是脱离不了古拙的作风,而从东晋时期开始,这样的书风逐渐变化,书法开始向简约靠拢,去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而这是时代机遇书法家的使命。作为东晋时期书法家的代表,王羲之将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准达到了一定高度,而这与西晋与之前的书法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1. 灵性简约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字体也逐渐改变,受到日常实用性影响,使文字开始从繁琐到简约变化。而自身演变的方向为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这种变化规律通常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经过一些杰出艺术家的锤炼与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流,而王羲之便是这些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曾经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指出,“自晋以来,用字率从简易。”

通过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详细分析,与两汉、西晋的书法作品相比,他的书法风格呈现出一大特点,即用笔讲究,较为细腻,并且字体结构产生巨大变化,而这也恰恰是王羲之的成就——对古代书法创作法度进行部分改变。

以楷书为例,在东汉社会中盛行着隶书,而楷书只是在民间流行着。但是到了东汉末期,经过文人墨客的改良,形成了与隶书不同的形式,这才代表着楷书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人们常用的书体。王羲之创设的楷书可谓“俱变古形”,为现代的楷书定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俱变古形”是相对之前钟繇的楷书来说的,钟繇楷书依旧呈现出浓郁的隶书意蕴,尤其是那种三国时期盛行的隶书中的飞扬笔势,在他的楷书作品中较为明显。然而这种过于飞扬的笔势却在王羲之的楷书创作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创作特色。王羲之书写时用笔不再是传统的隶笔起止,而是特意在提笔的时候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并以方笔入纸;并且在收笔的时候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专门轻轻提起往回带;在转笔速度上要前慢后快;对于字体笔画形态上要求匀整道紧,势如列阵。通过这样的专门改造,使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中的笔画清晰,由原来的横结体变为纵展,显现出仪态大方的样式。这种全新的书体风格用笔显得更为简练,剔除了隶书风格,增加了纵向的扩张笔法,可以说让书法创作从古朴变为了新颖。

2. 自然天真

曾经台湾学者卢建荣说过,“魏晋时期的人们喜欢用‘自然’这一词语,并且引出了一系列的丰富联想。‘自然’一词,从正面的意义来看,是物质的本性自足。而从反面界定的涵义来看,即不使物自足之本性受到任何改变或破坏”。作为一种类似于天然风格的形式,自然是书法家通过长期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的,并且因自然形象而触发“顿悟”去书写的结果。在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都显现出自然风格,而王羲之所作的书法作品更是崇尚自然唯美的极品。

首先,自然洒脱的创作思想。众所周知,王羲之的书法通常是随兴书写所作的,很少有专门的“作品”。所以,看到他所作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日常琐事诸如亲友问候之类的篇章,几乎三言两句就结束了,一气呵成,很少有信手涂抹的黑疙瘩,例如著名的《兰亭序》。曾经许绍满先生说过,《兰亭序》之所以技巧高超,正是因为王羲之书写了“稿涂窜之余,初不用意,而笔落萧散,自有天然奇趣”。他的书法过程充满着轻松与随意,让欣赏者也会产生了惬意的感受。

另外,作为书法家的王羲之有着超脱于世外的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操。王羲之拥有的是书法艺术的心灵,以博大的胸怀来体恤山水,从实变虚,构建出一种更高的意境。“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羲之将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深情渗透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彰显出一种特殊的“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感。曾经唐代孙过庭对王羲之书法自然美评价时说道,“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群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我们可以从王羲之书法中看到一种自然、洒脱的道家美学思想,渗透着全新的“自然之美”,将崇尚自然的胸襟,玄幻的意境、自由粗犷的性格全部融入于书法之中。

其次,点画流转的自然笔法。王羲之所作的《丧乱帖》中,表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美就像是行云流水、虚幻缥缈。当包世臣看到《澄清堂帖》上记载有王羲之“又顷水雨以复为灾彼何似”之后,感慨了王羲之的字体苍劲有力,且轻盈空灵。而孙过庭总结王羲之精湛的书法就像是大自然神奇造物者一样,不是人为造就的,其笔法顺乎于自然。另外,王羲之书法的自然美类似于行云流水,例如苏轼在《滟灏堆赋》中称其笔法为“唯其不自为行,而因物以赋形”,说的是王羲之笔法放任、自然,能够随心而变,涵盖了大自然的万千特色。

三、解析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兰亭序》《丧乱帖》《奉橘帖》为例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城外兰亭创作而成的,当时他约了47个好友来竹林畅饮,将酒杯放置于水上。朋友随意地从溪水中拿起酒杯喝酒,当其喝醉之后,王羲之心情愉悦地写下了《兰亭序》来纪念此事。美酒让他自在,因此在文字间传递自己的真性情,在书法中涂涂抹抹,错字连篇,但是却恰恰能够体现出他书法创作的自在情境。仿佛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符号,尽管王羲之在之后又写过几次兰亭,但是却无法写出当时的感觉。在这次酒醉时刻,王羲之写出来的兰亭是最为自在的,体现出书法艺术的无尽生命力,每个汉字都能够彰显了生命中的奔腾,每条线条的解放都彰显出极富流动姿态的线条,这是一种心情的完美释放。正是《兰亭序》是作者真性情的表达,因此涂涂改改也成为这幅字帖的富有生命的形态表现,“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兰亭序》以“生命情态”洒脱地呈现出书法艺术的本质内涵,这幅作品彰显出一种古朴、大气的艺术魅力。

《丧乱帖》现在留存的多数为唐朝模本,因真迹保存在日本,因此比其他字体相对完整。当时创作这部作品时,社会兵荒马乱,犹如王羲之的心情,可谓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极致地体现出“气韵生动”的效果。其中“摧绝”二字线条变化幅度较大,而整个字的造型是扁的,使欣赏者感受到突出的压抑感。而行书部分解散之后,所有的笔画都成为了一种颠覆性的美学效果,而这也对后世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将一个文字拆开,进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字,这种创新是王羲之在忧愁的心境中实现的。我们除了可以在这部作品中欣赏到别样的书法美之外,还可以感受到南北朝战乱的伤感,为这幅作品增添一份真性情。

《奉橘帖》是由故宫收藏保存的,在经过北宋、南宋、清朝之后,成为了传世珍品,其内容简约干练,主要是王羲之与朋友之间来往的问候。“羲之白”,“白”字是王羲之写给普通朋友的,所以创作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内心距离逐渐拉近,让汉字在纸张上流动,融合着一种真情实感,传递了审美。在当时战乱的年代,王羲之的书法创作开辟了一片净土,而《奉橘帖》就像是一种永不凋谢的精神象征,不只是显露出汉字的美感,还能够显现书法线条具有流动性的美,更富有无尽的生命力。

结语

王羲之的书法创作影响到后代中国书法的美学观念,是具有颠覆性的,甚至这种艺术早已不再是书法,而成为了大自然中最本质的流露,是一种生命的形态,更是一种气韵生动的最佳表现。王羲之将书法创作的经验引入到大自然中,凭借着书法与宇宙联系起来,并让艺术在宇宙中酝酿。也正是王羲之这些经典书法作品,铸就了魏晋时期书法美学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薛夫彬.王羲之行书刍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02).

[2]陈碧.山水之乐死生之悲——王羲之《兰亭序》思想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03).

[3]曹础基.试论王羲之的“兴怀”说──《兰亭序》的美学意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4]罗时叙.王羲之生卒年及任江州刺史年代考证[J].九江师专学报,2003(01).

[5]霍海良.琐细趣事凸现性情——读《晋书.王羲之爱鹅》有感[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浅见 第9篇

【摘 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流行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本文对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及文化意蕴作了较为深入的揭示。

【关键词】王羲之 《兰亭集序》 老庄哲学 生命意识

王羲之(321~379),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所作的《兰亭集序》用情慷慨哀深,运笔矫健清宛,风骨爽峻,为历代人们所叹赏,素负盛誉。

近来看到部分教参分析这篇作品时,抓住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阐释王羲之“批判庄子虚无主义人生观”,是“积极地追求生”。我以为这种说法不甚洽切。又者,叶燮《原诗·外编》云:“此《序》寥寥数言,托意于仰观俯察宇宙万江,系之以感忆,而极于死生之。”《序》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楔祓之礼开始,至第三段掉笔旁书;转写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伤喟人生短暂,再引申到对庄子《齐物论》之说的否定,充满了对人生飘忽无常的怅惘和痛惜。作者亦有感于今日,亦叹于“昔人兴感之由”,悼古伤今,第及来日,哀衷无尽。似乎很象一些人所说,这是王羲之在山水之乐中,乐尽悲来,而伤悼生命之短,再归于说理,批判庄子,其中蕴含着他对秀美的大自然和人生的深情热爱。其实大不然。

《序》既是兰亭集禊的记,也是诸诗“其致一也”的“所以兴怀”之由的阐发。显然,若依前说则诸诗中也必当充满了同样悲死悯生的“幽情”。但是兰亭诸作却是典型的转述道家哲学观的谈玄之什。这个矛盾提示我们,要评价、鉴赏《序》的旨趣和艺术风格,必须联系“兰亭诗”,在文外做一点功夫。否则,就文论文,难免有偏颇之嫌。

首先,我们说,《序》中的哀是一种历史的社会意识和情调。在魏晋人作品中。最普遍、最深挚、最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暂伤悼的生命情调。从《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到孔融“人生所有常,但患年岁暮”(《杂诗》),阮籍:“朝为美少年,夕成暮丑老”(《咏怀》),直至陶渊明:“老少同一死,贤犀无复数”(《形影神诗》),几乎每一个文士的作品里,都沁透着这哀婉的情调。承继着东汉末期的生命意识,研探如何摆脱死生之痛,已经成为社会思想的中心。但是,王羲之在《序》文里,并不是出于情谊怀念,把情感个性化地具象抒发,而是基于此哀,联类古往今来,将死生之痛加以概括、抽象,变为人类普遍问题的理性认识,用于说理。因此,《序》中的死生之痛,就是与前两段所描述的山水、山水之乐相联系的、普遍的社会意识的反映。换言之,《序》文“极言死生之痛”否定庄子的观点,其目的绝非表现心中之情,而应是追随时代的风气,与山水自然之乐相联系,表现排释死生之痛的新途径的高超。

就魏晋时期的情况,人们求得忘却死生之感的方式大略有四种。一是服石导养,企慕神仙不死之术,绝对延长生命,同时纵情声色,以享乐增加生命的密度。另一种是受庄子“大块荡我以生,息我以死”,把生视为“附赘悬疣”的思想影响,以“不知生焉知死”的达观,或醉酒,使“死生之惧不入乎胸”,离生忘死。再一种就是稍后的用佛教“精灵不灭”,“生死轮回”之说蒙蔽自己。除此以外的是,永嘉大乱以后,晋室南迁,接受玄学中郭象“自然”一派的观点,士族名士隐逸山林,认为“山水即道”,在悠游中超乎自然,求得忘情达观。王羲之即属此类。他一面奉持道教,服药吞丹,一面栖隐山水,追求“逍遥”与“达观”。

在山中“栖心”即《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意志所在,他的“仰观”“俯察”,体现了典型的魏晋人的自然观。他所乐的不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而是观象味“道”。也就是说,《序》中所说的死生之痛,不是“视听之娱乐”的“乐”的发展结果,相反却是产生追求“视听之娱”,进而“咏”的兴感之由。”“一觞一咏”的内容,是玄虚的哲理,畅叙的“幽情”,是摆脱了死生之痛,在“自然”里获得超然,逍遥达观的意趣。

可以说,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表现的,是南渡后世家大族的名士们逃避现实,精神麻痹,崇尚隐逸,及时行乐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正由于贪恋生的享乐,把生看得极重。没有庄子宁可“曳尾涂中”,愤然绝世的人格精神,所以也不可能象庄子、阮籍、刘伶等,从自我主观的角度获得超然与栖隐,而是把人生的逍遥享乐和精神的超然与栖隐山林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超入“自然”,从客观中寻求达观。其所批驳庄子《齐物论》的并非“批判庄子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只不过否定庄子的达观方式,代之以另一种更适合士大夫阶级生活情调的途径而已。这一方式,不但没有不满和反抗现实的意味,就连存身待命的功利思想也没有,只单纯地追求玄远,重视身心逍遥,其本质仍是虚无没落的人生观。

相对而言,这种方式寓含着的人生精神,比庄子特见卑污低下。而且,对庄子虚无的观点的否定,西晋初即已有之,不是王羲之的新创造,因此绝谈不上“难能可贵。”

如前所说《序》前两段描述的山水之乐不是后两段畅言的死生之痛的来源,它们的关系适在其反。也就是说《序》的结构逻辑不是乐尽悲来,因景生情而归于理的方式。《序》先记实描写山水,再逆着获得逍遥达观的心理过程,痛言死生,阐发“兴感之由”,包含着王羲之的艺术匠心和另一番用意。《序》的后两大段言“哀”感,固是发微兰亭诸诗人的“兴感之由”,但更是根据“哀”与“达”的辩证关系,从相反相成的另一面,为诗的“达”大力铺垫张本,烘云托月,衬托诗作。愈是在《序》中将死生之“哀”写得悲彻心脾,就愈是显出诗中“达”的高超,表现出兰亭集禊诸名士在山水中观象味道,超然逍遥的乐。

王羲之避开正面而平泛地评论诗,夸跃“自然”之乐,使《序》别具一格,新鲜生动,同时也还是要“开夫俗近”说理和自我显示,王羲之在《序》中所选择的“极言其哀”,批驳庄子的写作方法,目的不是“批判庄子虚无主义人生观”,而是利用“五情同”的一面认识,反衬“神明茂”的另一面,炫耀自己和诸诗人情性的空明清虚,精神的睿智高朗与旷达。这种巧妙的艺术构想,不落言筌,寄旨言外,获得了正面直说万言难至的效果,赋与《序》“隽永”的意味。

《序》前两段描写山水,指出“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疾”,摹画形容,却对更深的精神涵蕴控引不发,不使《序》喧宾夺主。但是,《序》赋诗以“形”,文中的山水描绘,给诗的玄论罩上一层瑰丽的形象的光彩,使“乐”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地凸现出来。诗又赋《序》以“神”,在诗的回映下,《序》显现山水在清媚秀丽的外貌内,透射出富于深湛哲理意味的灵韵,益加生动迷人,具现出空灵含蓄的美感。

秀外慧中,《序》与诗从内容到形式都辩证地联系起来,谐和切洽,相辅相成,不追求独擅其美。而在艺术的统一的美中两全其美。使山水的魅力,名士“乐”的哲理,在优游山林中,超入“自然”,达观逍遥的隐逸之趣,赋予艺术美的魅力。这正是《兰亭集序》不同凡响之处,体现了王羲之构思精妙,别抒高调的艺术才华。

《序》辞采清丽,笔势流利潇洒,虽意在析理,却蕴含着王羲之对生命的深情留恋,因情成理,情在理中,理得情之趣,情得理之深,;以含情的动人,获得高于精辟析理的效果。而且,由于作者抽去对生命留恋热爱的具体内容,使之成为普遍的、共性的人类意识,因而使无论为什么而热爱人生生命的人,都能够从《序》中得到艺术的振动。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序》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兰亭集序》典型地反映了东晋名士逃避现实,崇尚隐逸山林,栖心玄远,追求人生逍遥的思想情调和虚无、没落、消极的人生精神。但它在艺术上,巧妙地与所“序”之诗融成统一完美的艺术整体,这些手法与其中包含的艺术审美的深湛哲理,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第10篇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兰亭序》之文法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三、《兰亭序》之书法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 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然而《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五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 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 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 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王羲之兰亭序的故事 第11篇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瑯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遂为绍兴人。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书名。幼子献之得羲之真传,书法不下乃翁,世称“小王”。

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唐钩填本,现为台湾故宫慱物院收藏。

《快雪时晴帖》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稀世之宝,合称“三希(稀)”,乾隆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 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 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与唐太宗的推崇备至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

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精选11篇)王羲之书法兰亭序 第1篇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王羲之的书法是非常的`出名的,而他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更是让人连...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