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近2,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写在开头,首先要感谢原作者,用朴实的文字,阐述在瓦尔登湖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让瓦尔登湖的轮廓浮现在我们眼前。

其次要感谢译者,能将这本书转换成我所熟识的母语,生动而不失原意。让只识得26个字母的我也能品味埋藏其中的盛宴。

最后感谢读者,能陪伴我,听我将这感慨系之的文字,娓娓道来。

此时已是年末,立冬明明已经过去,我所在的城市却还下着小雨。清凉的风,丝柔的雨,不禁让人质疑这该是初秋还是深秋?柔柔雨丝,淋湿了干燥城市的每个角落,也柔和着每一个浮躁的心。虽然无法像梭罗先生一般,到林中去贴近自然的痕迹,观察路过的旅人,调戏过往的动物,泛舟湖上钓一蓑鱼,但幻想自己是只贪食的鸟儿,啄一口朗姆,在雨中翱翔于楼宇间,享受都市天空的自然之美,也别有一番风味。

城市的生活可能有些乏味。古人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复到底指“又”,还是“重复”?说是重复好像更贴近现在的生活。不知你有没有过那么一个恍惚的瞬间,眼前发生的一切似曾相识?似乎是在梦中,又或者只是昨天的复刻?本以为好不容易“十一”假期可以去旅游一趟,远离人从众。却发现就算走得够远,周边还是一样拥挤,还是觉得自己在挤早班地铁,不曾离开。不一样的,也只是多了舟车劳顿。

生活又不是只有诗和远方,不要因为麻木,才觉得乏味。试着发现一抹生活的新绿真实地读一本书,养一盆没那么多刺的仙人掌,不为食物而种一盆豆(香菜也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那是多么的新鲜。

“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梭罗先生,早早就预知到这个时代的窘迫,或者说是每个时代的窘迫。小时候抬头是为了找寻鸟儿,欣赏天空,低头是为了观看用一块瘦肉引发的蚂蚁大战;现在抬头是为了看路牌,看领导脸色,大多数人低头还是刷着手机。手机永远保持开机、响铃状态,时时刻刻瞅着它,是怕错过某某人的消息,还是怕自己看起来很孤独,没有人理会?谁知道呢。谁还没试过在凌晨一点精神依旧抖擞。

愿今日朝九晚五的你,明日也能做个朝花夕拾的拾荒者,喂马,劈柴。

“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我对许多旅客描述它们的情况、踪迹以及它们会响应怎样的叫唤。我曾遇到过一二人,他们曾听见猎犬吠声,奔马蹄音,甚至还看到斑鸠隐入云中。他们也急于追寻它们回来,像是他们自己遗失了它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遗失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找,有的人无动于衷。”(摘自原文)

一辈子很长,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先到,我丢失过50元,丢过用了多年的诺基亚,也弄丢过一个白发老人,最终都没有找回来。50元丢了,当作破财消灾;用了多年的诺基亚找不到了,价值太低警察也不管,过年了希望捡到的人也能幸福点;曾有个老人,每天都提着一桶水,从卫生间提到卧室,七八米的距离,几步一歇,那时的我没有上去帮忙的心,直到将那个老人弄丢,再也看不到找不回,心中才泛起悔意,却也无能为力。

总说“如果当时”,可如果我们能一直生活在当下,好好把握生命中的点滴,珍惜他们,那我们将会幸福到何种地步呢?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秋天又来了,秋风也来了,它吹过大地,吹进了我的心。看着窗外的落叶和卷起的尘土,《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一字一字地跳了出来,“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叫的潜水鸭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想说我并不比黄昏下飘落的枯叶更孤独,我并不比满天的尘土更寂寞。至少还有几个可以交流的人。但我有时候又想自己到底有几个真正可以诉说和倾听的朋友。又一次的寂寞,又一次的伤感。

正因为如此,今天打开QQ,一条信息出现在我的眼前,刺痛了我的心:“对不起,你的世界将不会再有我”。我就问她为什么,是我做错了什么?她说:“不是你的错,别了,不要想念我,好好照顾自己。”她是我网上认识的一个朋友,我们聊得很开心,这使我孤寂的生活有了些许的乐趣。但她现在说我的世界将不会再有她,沉寂,沉寂,我的心里唯有一片沉寂。我拿起手边的《瓦尔登湖》,眼睛湿了又湿,不是因为失去了她,也不是因为同情梭罗的寂寞和孤独,反而是一种渴望――渴望生活在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

那里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人随之而产生的一些事,而这些事绝不会和伤感搭上边,当然也不可能与快乐有关系。有的只是寂寞,而且这寂寞也不会引起内心的伤感。这不是很好嘛,至少对我来说就不错了。

“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门窗大开,一只看不见也想象不到的蚊虫在我的房中飞,它那微弱的吟声都能感动我,就像我听到了宣扬美妙的金属喇叭声一样。这是荷马的一首安魂曲”是啊,这是一首多么美的诗啊!没有叫喊声,没有打闹声,没有车轮碾过的尘嚣声,又的是一种超于尘世的宁静祥和之声。我也有伙伴,“我发现我自己突然跟鸟雀做起邻居来了我不仅跟那些时常飞到花园和果园里来的鸟雀弥形亲近,而且跟那些更野性,更逗人惊诧的森林中的鸟雀亲近了起来”因为它们虽然更有野性,但没有心机,没有欺骗,是值得信任的,和它们的生活虽然孤单,但轻松,自由。

我常常做着瓦尔登湖式的梦:一座山谷,一个小湖,一片竹林,一两只仙鹤,这就是我的全部。晨起在林中抚琴,午间和仙鹤嬉戏,黄昏坐于山顶看夕阳西下后的余辉。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也许,大都数的人会说除了寂寞我再也看不到什么了。但我真的喜欢。

瓦尔登湖,当你用伟大和纯净的情怀向我走来时,我多么想马上投入你的怀抱,融入你的生命当中,成为你的一部分。这只是一种空想,我只有时常抚摸《瓦尔登湖》,回味其中梭罗的孤单和寂寞,就像在回味自己已走过的人生一样。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左右 第4篇

瓦尔登湖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康科德,看图片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湖,但是因为梭罗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和那段时间里他的所思所想,我对这个湖有了另一种感情。我会去那里旅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景点,或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湖泊。所谓诗和远方,就是自己赋予的,当我终于站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一刻,我就找到了我这部分的远方。不过说实话,我失败过,十七岁读了

《边城》,兴冲冲跑到湘西凤凰,结果大失所望。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寻找其他远方。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同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19世纪,宁可或立或坐,独自沉思,听任这19世纪擦身而过。

好像大师都愿意我行我素,都不愿意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粉尘如我,都十分渴求这份独一无二,另外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永存,花费大量时间社交是浪费生命的行为,我不愿意活得拖沓。梭罗不愿意生活在19世纪,远隔两个世纪的我,以及我认识的大家,不也是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21世纪吗?一方面证明了梭罗思想的永恒性,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一种困境,想要逃离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时代。就像高晓松那么怀念80年代,说起来就是大师辈出,摇头晃脑,可我最怀念的事90年代,说起来也唾沫星子一堆。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极尽享受之欲,也奋力吐槽反抗。每个作家都有一片仅仅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第1篇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