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网络化通信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网络化通信范文(精选12篇)

网络化通信 第1篇

基于CAN通信的优越性,本文介绍一种可以将RS232通信网络转换成CAN通信网络的方法,以更好地解决用户建立远程通信网络的问题。

1 CAN总线简介

1.1 CAN总线概述

控制器局域网络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属于现场总线的范畴,它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最初由德国Bosch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用于汽车内部测试和控制仪器之间的数据通信[1]。其总线规范已被ISO国际标准组织定为国际标准,CAN协议经ISO标准化后有ISO11898标准和ISO11519标准两种,这两种标准对于数据链路层定义是相同的,但物理层不同。ISO11898是通信速度为125 kb/s-1 Mb/s的CAN高速通信标准;ISO11519是通信速度为125 kb/s以下的CAN低速通信标准。CAN协议建立在国际标准组织的开放系统互联模型基础上,但其模型结构只有三层:ISO底层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其信号传输介质可采用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通信最大距离可达10 km;最大通信波特率可达1 Mb/s,可挂设备最多达110个。CAN总线具有的特点,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现场,并被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现场总线之一。

1.2 CAN总线工作机制

1.2.1 CAN的报文类型

CAN系统中节点之间以报文的形式进行通信,其报文有五种类型:数据帧、远程帧、错误帧、过载帧和帧空间[2]。每种帧都有相应固定的格式,其中数据帧和远程帧与应用密切相关,其他类型帧由CAN控制器根据具体的情况自动传输。帧种类及用途如表1所示。

1.2.2 CAN节点的仲裁机制

只要总线空闲,任何单元都可以开始发送报文(多主控制)。最先访问总线的节点可获得总线控制权。若多个节点同时开始传送报文,就会有总线访问冲突,可使用识别符的位形式仲裁解决这个冲突。仲裁期间,每一个发送器都对发送位的电平与被监控的总线电平进行比较。如果电平相同,则这个节点继续发送。若发送的是隐性电平而监控到的是显性电平,则这个节点失去了仲裁,必须退出发送状态。ID越小优先权越高,发送高优先级ID消息的节点可获得发送权。

1.2.3 CAN节点的报文滤波机制

CAN控制器监听接收总线上的所有报文,只有通过CAN控制器的报文筛选器筛选的报文才能进入CAN的报文接收缓冲区,为该节点所接收并传送给应用程序。

1.2.4 CAN节点状态

CAN总线上每个节点都处于“错误主动”、“错误被动”和“总线关闭”三种状态之一。区分这几种状态的主要依据是发送错误计数器和接收错误计数器的值,并且这三种状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处于错误主动状态的节点,当发现总线上有错误传输时,将向总线上发“主动出错帧”;处于错误被动状态的节点,当发现总线上有错误传输时,将向总线上发“被动出错帧”;当节点进入总线脱离状态时,将完全退出总线操作。

2 硬件电路设计

2.1 硬件设计原理

RS232串口通信与CAN通信是两种不同的传输方式,无论是数据的传输方式还是逻辑电平的电压表示都是不同的,本设计主要完成RS232接口与CAN总线协议之间的转换,以及数据的双向传输。设计原理如图1所示。

RS232接口端信号经过RS232电平转换成TTL电平,直接输入到微控制器的通用同步/异步串行接口(US-ART),微控制器控制CAN控制器读出有效的数据经光电隔离的CAN收发器发送到CAN总线上。

本设计采用的RS232电平转换器为MAX232,微控制器为ATmega128,CAN总线控制器采用SJA1000,CAN总线收发器采用高速的具有收发和隔离功能的CTM1050控制器。ATmega128是整个模块的控制中心,控制着RS232接口和CAN总线的通信。器件连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

RS232接口的发送数据端和接收数据端经MAX232电平转换分别与Atmega128串口、接收数据端PE0/RXD0、发送数据端PE1/TXD0相连;SJA1000的AD0~AD7连接到Atmega128的PA口,INT与Atmega128的INT0相连,ALE与Atmega128的PG2/ALE相连,读写端RD、WR分别连接Atmega128的PG1/RD、PG0/WR,CS连接到Atmega128的PC6,Atmega128的时钟取自SJA1000的振荡器,即SJA1000的CLKOUT连接到Atmega128的XTAL1;收发器CTM1050的RX0、TX0分别连接SJA1000T的RX0、TX0,CANH、CANL连接到CAN总线上。

2.2 主要芯片

RS232用正负电压来表示逻辑状态,与TTL以高低电平表示逻辑状态的规定不同。因此,为了能够同计算机接口或终端的TTL器件连接,必须在RS232接口与TTL电路之间进行电平和逻辑关系的变换。MAX232芯片可完成TTL圮RS232电平的双向转换。

ATmega128单片机是基于AVR RISC结构的8位低功耗CMOS微处理器,为AVR单片机系列中的高性能单片机。ATmega128单片机内部带有128 KB的系统内可编程Flash程序存储器,具有同时读写能力;4 KB的E2PROM;4 KB的SRAM;53个通用I/O端口线;32个通用工作寄存器;4个灵活的具有比较模式和PWM功能的定时器/计数器(T/C);2个USART;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与IEEE1149.1规范兼容的JTAG测试接口,可以用于片上调试;6种省电模式;53个可编程I/O端13线;由于其先进的指令集以及单周期指令执行时间,数据吞吐率高达1 MIPS/MHz等。

SJA1000是一种独立的CAN控制器,主要用于移动目标和一般工业环境中的区域网络控制,具有新的Peli CAN操作模式,这种模式兼容CAN2.0A和CAN2.0B两种技术规范[3]。SJA1000可完成CAN总线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所有功能,由CAN核心模块、发送缓冲区、接收FIFO、验收滤波器和接口管理逻辑组成[4]。

CTM1050是一款带隔离的高速CAN收发器芯片,该芯片内部集成了所有必需的CAN隔离及CAN收、发器件,其主要功能是将CAN控制器的逻辑电平转换为CAN总线的差分电平并且具有直流2 500 V的隔离功能及ESD保护作用。该芯片符合ISO 11898标准,可与其他遵从ISO 11898标准的CAN收发器互连。

3 软件设计

本设计程序主要包括:串口初始化程序、SJA1000初始化程序、单片机接收串口中断服务子程序、单片机发送数据到串口中断服务子程序、单片机接收CAN数据子程序、单片机发送CAN数据程序以及一些异常错误处理子程序等等。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本设计可以将RS232通信网络转换成CAN通信网络,能够很方便地实现RS232多点组网、远程通信,且不需要更改原有RS232通信软件,用户可直接嵌入原有的应用领域,使系统设计达到更先进的水平。

摘要:基于CAN总线原理,结合CAN控制器SJA1000、CAN收发器CTM和ATmega128的特性,针对CAN总线和RS232互联问题,提出了RS232-CAN接口模块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硬软件设计模块以及本设计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CAN,ATmega128,SJA1000,RS232

参考文献

[1]王黎明,夏立,邵英,等.CAN现场总线系统的设计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饶运涛,邹继军,郑勇芸,等.现场总线CAN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3]PHILIPS Corporation.SJA1000stand-alone CAN contro-ller product specification[S].2000.

网络通信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随着民办高校应用性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专业如何将专业培养出建设成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各大高校教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通信工程作为工科电类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不断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作为民办高校,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随社会的发展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要适应企业的需求。

一、课程设置改革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方向不够明确,各个方向的课程均有开设,但没个方向都学不深,没有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每门专业课程虽都安排课内实验,但实验主要是以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理论和实验没有很好的衔接和联系,实践课程开设学时数较少,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无法系统的将所学知识用到通信综合实验中,达不到通信的实际实践能力,大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资金问题,在实验室的投入上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的通信实验条件,在培养应用型通信专业人才下首先必须将课程优化,每所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确定学生主要的发展方向而优化课程的设置,通信方向的知识更新得比较快,几乎没两年就应该更新教学的教材和知识,下面列举调研中做得比较好的同等学校开设的通信专业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设置。1.1理论课程的设置:通信工程专业的方向很多,但从从事的企业工作大方向分,主要分为通信方向的硬件开发、软件开发、网络规划。而硬件开发主要需要学生掌握数字电路、模拟电路、FPGA、单片机以及嵌入式系统应用等硬件方向的知识。从事软件开发的需要掌握C语言、单片机编程语言等,而网络规划只有有相关实验室或者到企业才能进一步的学习,据调研,有些实力雄厚的民办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已经建立了网络规划的实验室,为企业培养相关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实行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化模块的课程形式,主干课程经调研并优化后包括以下各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而模块方向的课程设置列举以下几个较为热门的方向并给出其专业课程的设置。通信系统集成及应用方向:专业模块课程: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嵌入式应用技术、通信系统集成,等课程。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方向,以现代电子设计、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为重要工具,将“通信技术及应用”、“通信系统集成技术”两个方向相结合,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集成、应用、安装、调测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湖北省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维护方向:专业模块课程有: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移动通信网络维护、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技术、无线网络设计、网络工程设计,等课程。在校企合作的推动下许多实力较强的民办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网络优化与维护方向的特色班,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继续的网络规划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维护的基础知识,通过企业合作深入企业掌握网络运行网络问题的操作技能和优化分析能力,掌握评估移动通信网络性能和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移动互联终端技术方向: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SDH通信网络设计、移动技术终端、现代交换与通信网,等从事通信终端、通信网络系统等方面设计制造、编程、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管理以及市场营运等岗位的工作。1.2实践课程的设置:传统的通信专业实践课学时少,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和指导力度,除了每门专业课必须的课内实验外,实践课程应该有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基础综合实践教学包含:单片机软硬件结合实践教学、传感器网络方向的实践教学、通信仿真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需根据学校自身通信方向进行专业的实践教学。

二、加强校企合作

应用型转型使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正确定位并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推动应用转型下民办高校通信专业为地方经济服务。我校处于有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称的武汉-中国光谷,需要大量的通信应用型人才如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集成、应用、安装、调测、网络优化规划等方面。校企合作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有效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学校主导企业配合模式,该模式课程教学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主要以高校为主,企业处于配合状态,一般辅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大多高校早期使用这种模式,但该模式校企合作便不够深入,学生在企业实践经验上不够。第二种模式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是现在校企合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课程教学中有企业人员进行授课,有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大纲的修订等,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适合一毕业就可以适应企业相关岗位,甚至在实习期满即可转正成正式员工。第三种模式为企业主导学校参与形式,该模式主要是企业在高校建立为自身所需人才建设的专业,按照企业的培养计划,高校给予相应的师资和教学场地等,该模式培养的人才具有其他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但该模式在高校和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现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主要以第二种模式为主,下面以在该校企合作模式下提出的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一,政府的相应职责,应用型转型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且通信产业是国家和区域经济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新兴产业,作为需要大量通信技术人才的湖北省,政府应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一定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比如政府对能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待,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业每年必须将其百分之几的收益进行校企合作,并在一定规模的企业中,要求工程师必须有到高校兼职授课的经历,作为工程师职称评定的标准。同时政府在考虑“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上应该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规定,毕竟高校教师如果将精力放到企业实践上,那么理论科研精力必将减少,针对大力发展“双师型”的高校师资下,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职称评定规定。这样在政府的督促下,使企业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合到一起,能大力的促进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二,师资力量的解决,在校企合作中我们以培养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必须要有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实现校企互兼。企业通信工程师到高校兼职授课:高校应该聘请企业通信相关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高校教学,课时量必须足够,培养目标明确,务必使学生掌握一定企业实践的基础,不得以一两次讲座形式使学生无法深入进行实践。当然高校也需要对企业工程师的兼职给予较高的薪酬待遇,并且能灵活安排相关授课时间,比如可以利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跟学生上课,在相关的项目资金上要积极的配合和解决。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是作为应用型转型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企业以营利为主,高校不能将人才培养的重担完全交给企业,高校必须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明确的实践研究方向,分方向建立科研实践团队,并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企业实践的时间不能太短,比如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实践,并每隔3年必须累积不低于半年的企业实践作为评优评先的前提,当然高校教师任务繁重,在双师型职称评定上最好有区别的对待,使应用型高校教师能全心的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其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通信专业的技术更新快,其低年级的基础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内开展,高年级的实践应该结合合作的企业进行培养,比较成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项目式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为将来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其四,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需由企业相关工程师参与,我校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聘请了通信相关企业的工程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并得到了较好的建议,有利的推动了我校通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应用型下学生的培养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学生的培养既要区别于一般的职业技术学院又不能按照完全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把握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使学生有自身的发展方向。其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成立各门课程的微课团队,将课程的关键知识进行录播,并放入学校微课网站,学生平时没听懂的可以在网上自学。其二,加强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常见的与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大学生比赛有全国大学生电子科技大赛、信息工程大赛、飞思卡尔智能大赛、挑战杯、蓝桥杯等大赛,教师也应该积极的提高自身能力指导学生参赛。其三,提高学生考证能力,在高校拥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以及企业获得较多的专业实践,学生应该加强职业资格证的学习,以保证毕业后能胜任相关技术岗位,比如通信设备维修、有线通信设备调试、华为和中兴的网络工程师认证以及思科认证等,这些考证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和相关“双师型”教师指导。

四、结论

文章从应用型民办高校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学生培养三个方面给出了经总结后合适民办通信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设计、学生培养以及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研究,总结出了民办高校通信专业现阶段较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符茂胜等.应用型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J].皖西学院学报,(2):134-136.

[2]朱昌平.美国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考察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27-131.

[3]周宇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12):139-140.

[4]杨树臣.通信工程专业3+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7-10.

网络通信技术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总线;扩展;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1

Analysi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Li Wujiang

(Harbin Railway Bureau of Science&Technology Institute,Harbin150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N bus extension technology,

network topology and system structure,gives the CAN gateway hardware design.

Keywords:Network;Bus;Extension;Technology

一、概述

CAN总线是一种串行多主站局域网总线,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楼宇自动化、医学设备等各个领域。其传输距离远,最远可达10km,传输速率高,最高可达1Mb/s,容错性能好,可靠性能高。但是由于CAN驱动器的驱动能力有限,CAN总线能够驱动的节点数有限,一般在100个左右,同时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最高传输速率会下降,假如距离过长会引起信号丢失、反射等故障。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得在5Kb/s的通信速率下最远通信距离能达到10km;在18Kb/s的通信速率下最远通信距离只能达到2km;而在42b/s的通信速率下,最远通信距离只能达到1 km。测试条件:线缆采用线径为0.75mm2的屏蔽双绞线,线缆为盘装,室内测试。在实验中,发现随着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加,通信速率迅速下降,而CAN总线的驱动节点数量也次第下降。而在通信距离远,通信节点多的大空间场所,比如矿井、电力监控等系统需要CAN总线来传输数据和监控信息的场所,CAN总线不能满足要求。

假如要实现通信距离远、通信速率高、总线节点数量多CAN总线系统,实现CAN总线的扩展,就需要一个CAN网关进行桥接,把CAN总线划分为几个子网,增加CAN总线通信节点,延长CAN总线的传输距离,提高CAN总线的传输速率。在研究基于PIC单片机的CAN网关设计和扩展的CAN总线网络拓扑结构。

二、CAN网关总体设计及总线拓扑结构

(一)CAN网关总体设计

CAN网关作为一种转发设备,连接在两个不同的CAN网络中,能够实时接收来自两个子网中的信息,根据需要筛选或者无条件地把接收到的信息转发到另外一个网络中。CAN总线层次结构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工作于ISO/OSI参考模式下。CAN网关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完成两个CAN网的连接。

CAN网关可以作为透明网关和源路由网关。透明网关完全按照接收到的帧格式转发,不改变帧结构,对于用户,网关相当于透明的。而源路由网关由用户提供路由信息,网关按照路由信息对消息进行过滤和有选择性的转发。

(二)CAN总线网络拓扑结构

带有网关的CAN网络拓扑结构中,PC机为主节点,而CAN节点作为从节点。在网络的顶层,由PC机和网关构成一个主网,在这个主网中PC机和CAN网关作为CAN节点,总线驱动器驱动能力可以带100个cAN节点左右。主网中的CAN网关再作为下一个子网中的主节点,而其他CAN网关或是CAN节点作为从节点,构成一个子网。这样通过CAN网关可以逐环把网络扩展下去,直到最底层的CAN节点。而在应用层上,用户可以把网关配置成透明网关或是源路由网光。透明网关不影响网络结构,CAN拓展网络形成一个多节点,远距离的网络。源路由网关对消息具有过滤性,根据用户的配置信息把CAN网络在应用层上划分为几个小网。这样,解决了节点容量、通信距离、通信速率的问题。

三、网关的硬件设计

硬件电路开发采用集成电路,开发周期短,成本低。CPU采用Microchip公司的16位单片机dsPIC30F6011作为核心部件,其内部集成了两个CAN控制器,支持CAN2.0A/B协议,CPU的速度可以达到30MIPS,程序存储器空间有132KB,内部RAM有6144B,数据程序存储器有2048B,集成的功能强大,体积小,性价比比较高。物理层采用两个CAN驱动器PCA82C250。其中一组的PCA82C250的RXD,TXD引脚不是和CPUdsPIC30F6011直接连接,而在中间用光速光藕6N137隔离。

单片机dsPIC30F6011有两个通用的UART口,可以作为和PC机或其他上位机通信的接口来用。另外,dsPIC30F6011采用TQPF封装64引脚,利用通用I/O驱动LED灯作为指示灯,预留并行液晶显示器和4×4行列式键盘的接口。

CAN控制器和驱动器部分采用了光电隔离器,因此电源设计部分要求有两个隔离的5 V电源。考虑到可以会用到液晶显示器,因此一路电源设计采用输出容量1A的开关电源LM9076,而另外一路采用隔离DC/DC模块电源。这样CAN子网之间实现了电气隔离,假如一个网络出了问题并不影响另外一个网络的正常工作,提高了CAN网络的抗干扰性能。硬件电路设计外围电路少、设计简单、成本低。

四、网关的软件设计

CAN网关作为消息的转发器,要准确、实时地接收两个CAN发送的信息,并且要实时发出去。对于不断发出信息的问题节点要及时屏蔽,避免错误信息蔓延到另一个CAN网络。假如CAN网关被设置成透明网关则直接把一个CAN网络的信息转发到另外一个网络中即可,假如CAN网关被设置成和某个区间ID相关,则要做一些信息过滤和屏蔽处理。当CAN网关检测到总线有错误时,要通过备用的UART口将错误信息上发到上位机或其他信息处理主机。

CAN网关的信息接收通过硬件中断来完成。当总线上有消息时,引起硬件中断,进入中断程序后根据中断标志位的区别把接收到的信息存放到相应的缓冲区中。缓冲区是一个FIFO的存储区。而主程序则一直检测两个CAN控制器对应的两个接收缓冲区,当检测到缓冲区不为空时则把缓冲区内的信息顺序发送到另一个网络中。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的错误检测能力的双向通道,完成了两个CAN网络的信息转发。

五、小结

电力通信网络及其通信业务浅析 第4篇

一、电力通信网简介

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网络运营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功能涉及语音、传真、数据、图像传输、远动继电保护、电力监控、移动通信等领域。光纤通信在电力系统中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光纤通信将成为电力通信网的主要通信方式。利用高压输电线路, 可敷设架空地线复合光缆、无金属自承式光缆或缠绕式光缆。电力通信网已经形成由光纤通信电路组成的三纵四横的主干网架结构。

在通信网络接入方面, 电力通信网利用低压配电网开发接入网。做为行业性的专用通信网, 电力通信是随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用来缓解公网发展缓慢而造成的通信能力不足和填补公网难以满足的一些电力部门特殊的通信需求, 以保证电力专业化生产正常高效地进行。

电力系统的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各部分通常都是分散在广大地区, 其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是同时进行和完成的, 不同于其他任何产业部门。为保证安全、经济地发供电, 合理分配电能, 保证电力质量指标, 防止和及时处理系统事故, 就要求集中管理, 统一调度, 因此电力系统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提供特殊保障性服务的通信系统做支持。优质可靠的通信手段是电网安全稳定发电和供电的基础, 而电力通信的物理结构和服务对象决定了电力通信与电网密不可分。电力系统发展到哪里, 电力通信网就应该相应建设到哪里。目前电力通信网己经初具规模, 通过卫星、微波、载波、光缆等多种通信手段构建而成的立体交叉通信网。整个电力通信网已经发展到覆盖全国的干线通信网和以程控交换为主的全国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数字数据网。

二、电力通信业务介绍

随着通信行业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提高, 以电力通信网为基础的业务不再仅仅是最初的程控语音联网、调度时时控制信息传输等窄带业务, 逐渐发展到同时承载客户服务中心、营销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IP电话等多种数据业务。有利得保障了电力生产、基建、行政、防汛、电力调度、水库调度、燃料调度、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远动、计算机通信、电网调度自动化等通信需要。不同的电力通信业务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而其关键业务中的继电保护信号业务对通信的实时性、可靠性要求很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泛指继电保护技术和由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组成的继电保护系统.包括继电保护的原理设计、配置、整定、调试等技术, 也包括由获取电量信息的电压、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 经过继电保护装置到断路器跳闸线圈的一整套具体设备, 如果需要利用通信手段传送信息, 还包括通信设备。在电力系统中, 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有两点:

1、当被保护的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 应该由该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距离故障最近的断路器发

出跳闸命令, 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本身的损坏, 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 并满足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等特定要求;

2、反映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

况, 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保护发出信号, 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 或由装置自动地进行调整, 或将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反应不正常工作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允许带一定的延时动作。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 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 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 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

三、结论

在电力通信传送网中, 电力通信业务是电力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电力通信传送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 各种电力通信业务也在飞速的发展, 很多电力通信业务对电力通信传送网的可靠性和时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分析电力通信业务路由是否满足电力通信业务通信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就此仅仅做了粗浅的探讨, 还有待于进一步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斌:《江苏省电力系统通信发展的探讨》, 《江苏电机工程》, 2003年第5期。

[2]杨军虎、赵鹏:《山东电力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山东电力技术》, 2001年第4期。

网络通信中国 第5篇

迪威视讯高清视频通讯系统广泛应用于首脑级政要会议、多媒体行政会商、应急指挥、远程教育系统、探视与远程交互系统等领域。系统在具体应用中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根据公安系统的实际网络环境出发,同时满足E1和IP网络接入

高清终端率先采用广播级的编解码芯片

真正实现1080P分辨率编解码

实现PAL制下50帧/秒的流畅图像

各类终端可以以任意音频协议、视频协议、图像格式、速率和帧率接入同一个会议

MCU提供多路视图模式,充分满足会议监控及预警功能

独有的一体化高清终端和软件桌面系统

可同时接入两路高清720P满帧信号源,可广泛用于多角度画面捕捉及证据保全

系统可接入高清、标清终端、高清桌面终端、软件终端,满足数量庞大的会场接入,能够提供合理性价比的投资规划

系统均采用工业级设计,充分满足了公安系统严格的工程施工及维护要求 迪威视讯图像监控联网管理平台

目前,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个行业特别是公安系统对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监控系统规模的日益庞大,监控点数量成倍增长,而监控系统中设备众多,品牌各异等现状,如何能在日益复杂和庞大的视频监控系统中实现便利有效的图像调看与管理控制,成为监控行业所急待解决的问题。

迪威视讯典型的省市县三级监控联网平台结构示意图:

在省厅到地市之间配置视频监控联网平台中的核心管理调度单元、专用视频终端、CS中心GIS控制客户终端、边界标准协议控制单元,地市核心管理调度单元、级联矩阵控制中心单元、网管通信中心单元、中心音频ACU调度单元、边界标准协议控制网关、CS中心GIS控制客户终端、通用型数字矩阵解码阵列、通用标准控制矩阵键盘等组件构建省至地市级公安监控联网系统。

地市至县级联网平台设计是根据三级视频监控系统实际情况,在区县部署监控联网平台中的边界标准协议控制网关等组件构建地市至区县的监控联网系统,整套系统既保证地市至县级公安指挥中心的直接音视频调度,又保证省级公安指挥中心对县级公安指挥中心视频图像的实时调度显示和传输。

通过上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真正实现了利用公安二级网、三级网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结合各级的视频监控系统,构建“统一图像资源编号,统一权限体系,统一控制协议,资源共享”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该平台充分发挥了各类视频监控系统的实战应用效益,强化公安系统宏观决策指挥职能,在处置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实时、直观的现场及相关图像服务。

迪威视讯图像/视频监控联网平台独特优势:

系统可以完美的实现模数视频混合组网,基于模数视频混合组网,使得整个系统兼备了模拟视频的高清晰度和高实时性(基本无延迟),数字视频系统管理灵活、存储方便以及可以易于附加众多信息化应用的双重优点,并减轻了数字网络传输视频给各级监控中心带来的带宽压力,充分的结合了两者的长处,并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可以满足治安监控系统的各种需要。

系统的接口库已集成了国内外40多家主流厂商的模拟矩阵,数字矩阵,编解码器,DVR,DVS等监控设备,可以将分散的各种品牌的,多种多样的设备(矩阵、编解码器、云台/快球、DVR,DVS)进行级联统一控制。

系统拥有统一权限和级别控制功能,很好的解决了省,市,县图像联网调度问题,实现了系统内所有视频资源的全网共享,同时为用户提供透明的使用系统,用户操作直接针对摄像机,完全屏蔽内部矩阵切换、编解码、数字中转等复杂处理。

支持多级平台级联,可以将原来的分散的区域监控点整合为成逻辑上单一的模拟数字混合矩阵。

在公安系统中,迪威视讯图像/视频联网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江苏省公安厅视频监控联网平台作为公安部的样板工程,已获得公安部重点推广,该系统整合了省公安厅至各地市,县三级监控系统中的包括海康,大华,朗驰,汉邦,博康等近20个厂家的各类数字模拟视频监控产品。下图为孟部长对江苏省公安厅视频监控联网平台进行视察,并就该平台听取省厅相关领导工作汇报。

迪威视讯视频指挥联网调度平台

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公安系统内视频会议应用的特点,难点,迪威视讯将高清视频会议与视频监控平台进行完美融合,精心打造成一个统一的视频指挥联网调度平台。该系统采用专线与IP互相结合,互相备份的方式为核心,实现了对各类系统、各类设备(例如高清,标清视频会议音视频、道路监控图像和其他各类图像资源)的联网,保证联网的视频传输质量(清晰度、流畅程度),提供一个统一的认证管理、指挥调度系统平台。

视频调度指挥平台实现各级公安/军队/消防等指挥中心之间的可视指挥调度,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保证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实现高清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巡视、视音频信息与数据等相关资源上传和下调,并能与卡口识别系统、110报警系统联动、GIS信息系统联动、智能视频分析与预警系统等相关业务系统对接。

关于迪威视讯

通信业 智能神话网络 第6篇

■ 爱立信中国及东北亚区 执行副总裁、 市场与战略部总经理 冯映夺

回望2011年,移动宽带发展如火如荼、互联网呈现全面移动化、云计算获得广泛应用,人类已屹立于“网络社会”的前沿。

移动与宽带在2011年加速发展,为“网络社会”奠定坚实基础。HS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技术推动了移动宽带的迅猛发展,LTE(长期演进)的商业部署推动了LTE产业链加速成熟。

随着HSPA和LTE的加速发展,移动宽带将成为主流。预计到2016年,在全球80多亿的移动用户中,移动宽带用户将达到50亿,其中40亿为手持设备,这其中又以智能手机为主,而移动PC和平板电脑的用户数也会超过固定宽带的用户数。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终端硬件能力飞速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互联网中创新最多、变化最多和最主要的“战场”。

应该看到云的力量。爱立信将“云”作为“网络社会”的三大基石之一,与移动、宽带一起,共“画”网络社会的蓝图。云计算已发展多年,针对企业的云服务如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早已是成熟的业务。2011年,云计算产业创新与聚焦的重心集中在了针对消费者的云应用、云服务上面。

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云,与移动宽带融合在一起,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向用户提供全新的无缝业务体验,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新。

爱立信认为云计算包括三要素:计算、存储和网络。云计算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三个要素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使三个要素的综合成本降到最低,即云计算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降低网络社会的创新成本。

可以预见,在移动宽带大规模部署、智能终端广泛普及、上层应用不断完善三大因素的综合推动下,移动数据流量将呈现爆炸式增长。

3G与4G/LTE共同繁荣

■ 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

兼大中华区总裁 王翔

2011年,无线科技及移动互联网行业保持高速增长,而中国发展尤为引人瞩目。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400万部,环比增长58%,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3G产业也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相呼应。业内预测,在运营商的大力推进下,2012年中国3G用户将达到2.3亿户,较2011年年末数字几乎翻番。

无线科技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技术平台,用户对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对于高通公司而言,“用户”的概念非常宽泛,包括终端消费者、OEM厂商及运营商等。展望2012年,他们的需求正悄然发生改变和升级,高通公司将认真应对,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独特价值。

没有人会怀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在今后若干年为智能手机产业带来空前的繁荣,而新兴市场对入门级智能手机的需求更为令人关注。分析机构数据显示,2009年〜2014年,中档及入门级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增加9倍之多。而中国联通销售部总经理周友盟也于近日预测,2012年中国千元智能机市场将达到9000万部。

在该领域,高通为用户带来的独特价值是——将高端芯片的功能逐步迁移到入门级解决方案上。

这个“迁移”所带来的独特价值将满足终端消费者、运营商和OEM厂商对于大众市场智能手机的最新判断和需求。Strategy Analytics最近发布的报告称,拥有“1GHz以上处理器”、“四英寸屏”及“高级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将成为2011年全球增长最快的手机类别。

在中高端市场,业界普遍认为,未来是3G与4G/LTE共同繁荣的时代,人们必将对更加多样化和更加智能的移动终端、更加强大更加高效的用户体验、以及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的无缝漫游提出全新的要求。目前,世界各地的运营商、手机产业参与方正努力将兼具最高水平的CPU和GPU性能、同时支持3G向4G网络无缝过渡的终端产品推向市场。

智能手机未来在中国

■ 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公司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孟樸

过去一年,对于全球通信行业而言,没有什么词汇能比“智能手机”更有分量。根据IDC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72亿部,到2015年底这个数字有望翻倍到9.82亿部。相关报告更指出国内2011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环比增长58%,从而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

也正是在这一年,摩托罗拉建立了摩计算、高性能智能手机和时尚数码生活三大产品线,并先后在国内推出了20多款智能终端,而每一款新品背后不仅体现了摩托罗拉对于不同用户群体使用习惯的深刻理解,更不断突破行业创新瓶颈和工艺极限,像年初掀起双核风潮的ATRIX ME860如是,而年底刚推出的RAZR系列同样如是。

未来,全球无线通信及智能手机产业将会持续走高——多媒体、移动、互联网和计算技术的融合正在带动整个移动行业的快速变革。摩托罗拉以此作为大方向不断推进创新进程。2011年初推出的“摩计算”概念,正是因应移动计算领域内涌现的多屏幕、多设备融合趋势而创造的又一全新终端技术概念,不仅兼具传统PC与智能手机的核心优势,更跨越设备限制,实现移动计算性能与便携智能体验的完美融合。

在云计算方面,MotoCast摩传输智能私有云应用更是开辟了业内先例,备受用户好评。人们可以通过应用在手机端完成在线浏览和远程下载电脑端内容的任务,不用将内容上传到第三方服务器就可直接在手机上播放或下载个人电脑的音乐和图片,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在让生活更便捷的同时保证了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如果说通信行业的未来在智能手机,那么智能手机的未来就在中国。随着3G时代的展开,国内三大运营商重新洗牌,在同一起步线上发力争夺3G用户。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更推动中国变成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同时也成为摩托罗拉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持续的强势增长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惊喜,而我们预计随着3G的加速发展,以及4G的到来,中国市场将成为定义智能手机未来的重要力量。

移动互联网是机遇更是挑战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裁 郭德英

当前,全球电子产业全面复苏,推动了3G产业和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纵观当下手机市场,有三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一是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演变成全球发展趋势;二是运营商对产业链的影响力和主导力越来越强;三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

通信行业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成为互联网的最佳载体,成为人们社交、获取信息、处理业务的最佳门户,人们对快速便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大得无法想象,移动互联网将是未来增长最快的产业。

在2012年产品规划上,宇龙酷派将继续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产品线阵容,将会有几十款智能手机陆续推出,这些产品的推出,将全面覆盖高中低三个层次、涵盖1000〜6000元的所有价格段,配合运营商和市场的需求,使未来智能通信终端市场更加繁荣。

作为终端厂商,更重要的是产品销售领域,宇龙酷派除了与三大运营商保持持续、深入的合作外,还将不断加大社会化渠道拓展力度,与渠道伙伴保持紧密的沟通和通力协作,预计在2012年,将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投入上亿元打造宇龙酷派4S体验店。宇龙酷派历来把与运营商战略合作作为公司的核心策略,我们坚信只有多种渠道并进,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链,真诚合作,才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手机发展的下一阶段必将属于智能终端。特别是具有差异化的智能终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我们可以预见,智能手机的竞争焦点将由硬件转变为软件服务。资讯与数据的云端存储与共享将是智能手机下一阶段的核心应用。这一切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基于串行异步通信的网络化制造应用 第7篇

数控系统的网络化,主要指数控系统与外部的其它控制系统或上位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和网络控制。利用网络控制系统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网络控制。

网络化制造的基础是数控设备通讯,即首先实现数控机床设备与计算机等终端设备的连接与信息传输。数控通讯可以部分或全部实现以下功能:加工程序的输入输出、参数(系统及机床参数、PMC参数、误差补偿值等)的输入输出、在线监控和远程诊断、在线加工和DNC管理。

1 串行异步通信

串行通信是指通信的发送方和接受方之间数据信息的传输是在单根数据线上,每次以一个二进制的位最小单位进行传输。串行通信又可分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

异步通讯控制规程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控制规程,其特点是使通信双方以一帧作为数据传输单位。每一帧从起始位开始,后跟数据位、奇偶位、停止位,数据帧的格式如图一所示。

1.1 RS-232C通信的电缆连接

数控通讯常用RS-232C接口,它是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推荐并经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审定的用于异步通讯线路的一种通用接口,该接口又称之为串口、异步口或COM(通信)口。

在PC与CNC控制系统间的近距离通信中,可省略调制解调器(DCE),两个DTE直接连接,这种接法称“空MODEM”接法,也称双交叉环回接法。这种接法首先满足了通信的需要,同时简化了通信设备、降低了通信成本。实际运用中有软件握手连接和硬件握手连接两种,在PC与CNC控制器之间一般采用软件握手。

软件握手连接使通信双方完全不理会RS-232C标准所定的硬件握手信号,而是采用所谓的软件握手信号来指示通信,即双方通过相互传递XON/XOFF(ASCII码中的DC1/DC3)字符来进行握手,XOFF为阻止字符,当发送方接受到对方传来的XOFF字符后,发送方将停止发送,直到接收到对方传来的XON字符后,再继续发送。如图二所示是FANUC0I系统软件握手三线制接法。

1.2 通讯参数

完成电缆连接后,要想正确传送数控机床的数据和程序,实现机床的通讯,还必须设定数控系统的参数和传输软件的参数,而且两者通讯参数必须一致。如表一为FANUC系统通讯参数的设定。

2 数控机床联网方案

常用的联网方案有:中间客户机型、多串口设备服务器型、单串口设备服务器型。

我们选择采用单串口服务器型,这种设计方案的特点是:每台串口数控设备上都分别装有一台单串口设备服务器,实现任意设备与以太网直接相联,达到在以太网上的任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直接控制任意一台数控设备。单串口服务器型联网方案如图三所示。

其优点也较明显:可以做到任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直接控制任意一台数控设备,使得数控设备控制的灵活性大大提高;可靠性强,因为这种连接方式是典型的星型连接,即便单串口设备服务器发生故障,只会影响一台设备;不受RS232传输长度的限制。

3 网络化制造应用实例

笔者在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数控中心进行了数控网络化制造实践,利用江西群星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的远程联控工作平台RIC和平台上的DNC系统分别进行了远程手动传输加工和远程自动传输加工,全部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3.1 远程手动传输加工

(1)用数据线将数控机床和通讯设备连接好后,设置机床端的通讯参数。

(2)远程登录RIC服务器,运行平台上的DNC Server V2.5,界面如图四所示。

(3)选择对应设备,设置通信参数(见图五)、远程控制(见图六)及目录等各项参数。

(4)手工进行机床端与电脑端的通讯操作

从DNC服务器软件传送程序到数控设备,DNC Server必须处于联机状态。首先在左边树状列表选择您要传送程序的设备,联机,然后在菜单中选择发送程序,发送对话框选中的文件。传送完毕后数控机床端选择Tape-Load(Data In)即可。

(5)数控机床端执行自动加工。

3.2 远程自动传输加工

在RIC-DNC Server的各项参数(如通信参数、远程控制参数和目录参数等)设置完毕的基础上,操作者可以直接在数控机床端进行传输或直接DNC加工。

(1)在机床上编辑一个呼叫程序,程序名为O0901(此为远程控制的呼叫指令,不能随意取),内容为:

O0901:特殊程序号/读程序

(O0001):请求读的程序在电脑上的文件名,扩展名TXT、NC可以省略

M30:程序结束

(2)将这个呼叫程序发送给电脑

具体操作:按将机床至于“EDIT”编辑状态,按下键进入编辑页面,输入程序号O0901,按下软键右扩展键,按软键“PUNCH”,按软键“EXEC”发送文件。

(3)接收程序或DNC加工

与发送操作相似,在机床上按下读取(READ),等待片刻,程序就已经保存到机床的内存里了。或将模式开关转换到DNC方式,按下启动(CYCLE START),直接开始加工。

4 结束语

利用数控机床的RS-232串行接口,可以实现计算机与数控机床之间数据的双向传输。本文研究了数控机床串行异步通信,在此基础上,构造数控机床远程联网,利用RIC远程虚拟联控技术平台及DNC系统,实现远程网络化制造。笔者所在单位正进行该项方案实施。

数控网络化技术发展很快,虽然目前在数控车间DNC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RS-232串行通讯,但是当DNC主机连接的CNC设备比较多时,就存在着连线多、通讯复杂、速度慢等问题,因此,新型网络通讯技术如以太网络、现场总线及无线网络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摘要:本文介绍了数控通讯与网络化制造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详细说明了用RS-232接口完成数控通讯的原理与具体实施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作者进行网络化制造的联网方案和应用实例。

关键词:串口,数控通讯,网络化制造

参考文献

[1]周本华,杨华馥.数控机床联网DNC现实与展望[CP/OL].www.moldwide.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1.2006,7.

网络化通信 第8篇

一、4G通信无线网络安全问题

在4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之中包含了智能移动终端、无线核心网、无线接入网等部分, 这几部分都导致4G通信系统安全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 4G通信技术的网络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在管理与技术方面, 虽然4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有了明显的改进, 但是依旧存在部分影响因素。如, 无线网络的链接安全问题, 一旦在链接的过程中出现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中断的问题, 就会对无线网络的安全通信产生影响, 甚至还会终端用户所发出的重要数据信息, 亦或是被网络黑客侵入, 将带有攻击性的病毒植入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之中, 导致数据信息被篡改或者是被删除等。同时, 4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移动终端同用户之间的相互交互也逐渐频繁, 而移动终端又是无线应用于各种无线协议的主要执行者, 这样就使得4G无线网络通信面临更多不安全的因素[1]。

二、4G通信无线网络安全措施

按照安全威胁来源, 针对4G通信的安全措施, 应该着重考虑移动终端和无线接入网两个部分。对于移动终端, 可以采取下述的防护措施:

第一, 物理硬件防护。提高集成度, 将可能受到攻击的物理接口减少;增加电压与电流的检测电路, 避免受到物理攻击;增加可信启动、完整性检验以及存储保护等措施。

第二, 加固操作系统。保证操作系统的坚强性与可靠性, 确保其能够支持远程验证、域隔离控制以及混合式访问控制等安全策略。

对于无线接入网部分, 其安全措施如下:

第一, 安全接入。无线接入是通过自身安全策略或者是辅助性的安全设备, 从而提供安全的接入功能, 避免无线接入网络中非可信移动终端的接入。

第二, 安全传输。移动终端和无线接入网之间可以建立加密的传输通信, 按照业务的实际需求, 就可以在用户侧、无线接入网设置数据传输的方式。必要时, 还可以选择专用的网络来进行物理隔离或者是逻辑隔离。

第三, 身份认证。无线接入网与移动终端可以建立基于可靠性为载体的双向身份认证机制, 如数字证书。

第四, 安全数据过滤。无线接入网能够提供安全数据的过滤。在多媒体、视频等领域, 通过数据的顾虑, 就可以对非法数据抢占无线接入网资源的行为加以防范, 避免内部系统或者是核心网受到影响。

第五, 访问控制。通过端口访问控制以及物理地址的过滤等技术, 无线接入网就可以进行细粒度访问控制的相应设置[2]。

三、结语

本文对基于4G通信的无线网络安全通信进行分析。目前的安全通信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 使得用户的信息与资料等得到更进一步的保护, 不过无线网络的通信安全问题依旧是值得关注的焦点。总而言之, 4G通信技术还处于持续研发的阶段, 只有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 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 基于4G的无线网络通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创造更为可观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健.基4G通信技术的无线网络安全通信研究[J].信息通信, 2015 (3) :238.

网络化通信 第9篇

通信网络规划是目的在于在具体作战条件下, 对通信网络系统进行最优化设计, 以此保证通信系统具有最高的通信质量以及抗毁性。通信网络规划作为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 网络规划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通信网络部署以及分配的质量。因此, 为了创建健全的通信网络规划系统, 合理、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应该将通信辅助决策技术应用在通信网络规划中, 这样能够更加高效、快捷的完成通信网络规划, 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

二、通信网络规划的内容分析

1、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规划。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创建独立规划拓扑, 如果下级没有收到上级的作战部署以及作战编组时, 通信参谋应该根据当前单元种类、个数以及各个单元车内通信装备单元种类以及数量, 创建独立的网络拓扑结构;另一方面, 当接收到上级下发的作战部署以及作战编组后, 能够获得各个单元的隶属关系, 明确相应的信息, 例如武器单元种类与数量、作战单元、指挥单元、情报处理单元以及情报侦察单元等。

2、频率规划。

读取上级用频规定, 基于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进行无线通信设备的本级规划, 根据通信网络对于无线传输频率的要求, 对无线设备采用的频率进行最优化设计, 并根据实际状况进行管理以及实时调整。

3、通信参数规划。

基于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规划以及组网容量、通信装备的通信能力等, 进行通信参数规划。

4、生成通信录。

基于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规划能够实现对整个通信网络系统以及相关设备的专用通信地址、IP地址、节点类型、节点编号等通信资源进行分配与规划, 进而形成相应的通信录。

三、通信辅助决策在通信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1、通信辅助决策技术分析。

通信辅助决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以及检索内容, 将地理空间信息以及相关的附属信息通过友好的界面系统真实的展现在用户面前, 并且地理信息系统自身具有的可视化功能、空间分析功能, 能够为通信网络规划提供可靠的辅助决策;其二, 目标情报处理技术, 主要针对通信网络系统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实际的处理, 获得目标请情报中必须重视的原始目标信息, 情报处理通常分为四个步骤, 即预处理目标、筛选目标、融合目标以及计算威胁度;其三, 通信手段优选技术, 如果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手段不止一种, 如何选择最优化的通信手段的关键在于创建通信手段评估模型, 综合分析所有通信手段的指标与特点, 进而选择最佳的通信手段。

2、通信辅助决策在通信网络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1)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规划。通信网络规划的基础是网络拓扑结构规划,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配置与部署通信节点, 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够实现获得通信节点的气象水文、电磁环境、地形以及地貌等条件, 同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 选择最佳的通信节点并进行部署, 这样形成的通信网络具有非常好的业务承载能力以及抗毁性;其二, 分析无线传输路径, 无线传输路径的分析主要是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学模型, 验证现在的通信网络中是否存在某些因素不满足通信方式的需求;其三, 测试通信节点之间的连通性, 地理信息系统将同类设备的多个通信节点规划为同一子网, 并在数据模型中进行所有通信节点之间连通性的测试, 如果存在不与其他通信节点联通的节点, 不仅能够像用户发出提醒, 还会显示通信节点不连通的原因;其四, 优选通信节点通信手段, 如果存在多种通信手段, 通信手段优选技术能够选择最佳的通信手段。

2) 通信参数规划。完成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规划之后, 分析不同通信方式的参数与特点, 进行相应参与网组设备的网络参数、信道参数等内容的规划, 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通信参数规划, 同时规划通信参数。

3) 通信网络业务规划。完成通信参数规划之后, 根据通信网络以及用户的业务需求, 进行通信网络业务规划, 主要包括IP地址分配、用户电话号码资源分配、会议、热线、专线、业务路由规划等内容。在进行通信网络业务规划时, 为了能够适应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 应该保证通信网络业务规划具有动态调整功能, 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网络变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通过将通信辅助决策应用在通信网路规划中, 能够促使通信网络规划变得更加简单、切合实际, 显著的提高通信网络规划的效率性。由此可见, 文章针对通信网络规划中通信辅助决策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通信辅助决策技术在通信网络结构中的应用, 能够显著的提高通信网络规划的效率性, 文章分析了通信网络规划的内容, 探析了通信辅助决策在通信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通信网络规划,通信辅助决策,应用

参考文献

[1]董航, 徐池, 易涛, 韩东.基于信噪比估算的短波通信辅助决策模型研究[J].通信技术, 2014, 47 (11) :1313-1315.

[2]张敏.作战指挥自动化及其辅助决策技术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4, (16) :57.

广播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技术研究 第10篇

近几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广播电视也正经历由模拟信号转向数字信号的巨大变革。清晰度大幅提升、交互性、多媒体信息丰富等是数字信号电视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HDTV) 、数字视频广播 (DVB) 、数字音频广播 (DAB) 已经慢慢走近我们的生活。

在这场变革中, 由数字电视衍生出来的一些增值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速多媒体数据广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资源, 可提供文件、数据、音频、视频和综合业务的广播服务;接收终端为PC卡, 系统兼容DVB系列标准;通过IP包可传输基于MPEG-l、MPEG-2或MPEG-4格式的视频数据流, 使用户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视频实况图像, 充分体现宽带的技术优势。

同时, 互联网的普及和当今宽带通信网络 (以下简称宽带网) 技术的突飞猛进, 也使我们更加倾向于选择有交互性特点的信息。宽带网络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有基于PSTN网络的xDSL技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Cable Modem技术、基于LAN的社区宽带综合布线技术, 以及将成为未来主流的FTTH技术, 这些都为我们的交互式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当今, 语音通信网络、数据通信网络和电视网络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三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 有线电视网络多媒体数据广播的概念

高速多媒体数据广播是继音频和视频广播之后融合音频、视频以及文字为一体的第四代广播方式。数据广播分为逆程数据广播 (又可称之为图文电视) 和正程数据广播 (又被称为高速多媒体数据广播) 两种。

有线电视网络多媒体数据广播利用电视信号加载的数字信号, 可由一点向多点高速传送数字化信息。它使用有线电视网络作为传输媒体, 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广、价格低廉、宽带高速、稳定可靠的入户优势, 为广大有线电视用户提供影视节目、数字音频、远程教育、因特网网站广播、金融和证券信息、电子报刊订阅、高速点播下载及因特网游览等服务。

与有线电视网一样, 高速数据广播也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单向传输机制。由于采用的是数字信号, 用户端可通过使用一些功能强大的软件, 有选择地接收广播数据, 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存储、浏览、分析;它的交互方式是一种虚拟的交互, 实际上是由PC首先将数据存储到本地硬盘中, 用户再从本地选择所需的内容, 如果用户提交的需求信息不在广播内容之中, 那么信息将无法取得。

3 宽带通信网络的概念

宽带通信网络指的是速率在1.544Mbps以上, 等待时间在几十毫秒以内的高速数字通信网络, 是建立在IP协议基础上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在短短的10年内, 用户接入速率便从早期的9.6kbps发展到现在的1Mbps、10/100Mbps, 增长了成千上万倍, 而且接入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如xDSL、WLAN、Cable Mode、WLAN、FTTH等。

电力线上网 (PLC) 是目前的主要接入技术。用户端以PC为主, 操作系统大多数采用微软的Windows平台, 可在其上开展视频音频点播及下载, 远程教育网络游戏、即时通信、网页浏览等交互性强的业务, 同时各种网站数量更是以亿计, 几乎没有找不到的信息。如此丰富的内容, 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的突出特点是双向性, 实时性、交互性, 这也是高速多媒体数据广播所欠缺的, 且目前多媒体内容在宽带网上的传输还不够完善, 比如, IPTV用户接入带宽的要求达到3Mbps-4Mbps (使用MPEG-2编码) 或2Mbps (使用MPEG-4或更高压缩率的编码) , 一些清晰度较高的视频节目带宽需求更大, 宽带网难以满足, 这点正是高速多媒体数据广播的特点, 所以, 融合多媒体数据广播和宽带网的应用有一定的互补性和必然性。

4 有线电视网络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有线电视网络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主要由数据播出子系统、用户子系统、外交互子系统、视频直播子系统和卫星接收子系统等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功能分述如下。

4.1 数据播出子系统

数据播出子系统是宽带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的一个核心部分, 它的主要功能是有效地组织各种信息资源, 通过特定的播出设备和软件将资源数据转化为可以在有线电视网上广播的信息, 并且把信息送到有线电视播出设备上, 同时, 对数据播出实行监控、对系统用户进行管理。数据播出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数据播出管理网络、播放服务器和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前端调制器等。

4.2 用户子系统

用户为了接收多媒体数据广播的数据或者利用宽带网进行Internet接入, 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 这些硬件、软件就构成了用户子系统。

4.3 外交互子系统

外交互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系统实现双向接入业务, 它是在单向数据广播业务基础上的一个重要扩展。外交互子系统主要部件包括:城域网的汇聚层交换机、骨干路由器和网管服务器等。

4.4 视频直播子系统

视频直播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视频采集模块实时采集视频信号, 并将其送入播出系统, 从而在数据广播系统中实现视频信号的实时转播或直播。

4.5 卫星接收子系统

卫星接收子系统主要用于接收来自卫星信道的各种信息资源, 并将接收到的数据送到数据播出管理网络存储或直接通过播放服务器转播到有线电视网上。

5 多媒体数据广播和宽带网传输技术分析

根据对网络流量的统计分析表明:用户在接入网络后, 更多的时候是从网上下载各种信息, 而向外传输的信息量却很小, 这就使得下行数据流量大大超过上行数据流量。对一定区域的用户, 其信息需求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在许多情况中, 用户对信息需求表现出强烈的共性, 用户所需要的个性化的信息相对较少。多媒体数据广播采用DVB/QAM调制技术可在每个8MHz的电视频道上达到40Mbps的单向下行传输速度, 可向用户传输大量的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媒体内容。

目前, 宽带网的接入主要采用ADSL (非对称用户数字环路) 、Cable Modem (电缆调制解调器) 、以太网接入这三种接入方式, 而FTTH (光纤到户) 具有其他接入方式无法达到的传输速率, 且具有安全性高、抗干扰性强、传输距离远等优势, 无疑将是未来接入的最佳选择, 但因其造价高、布线复杂, 还不是当前的主流接入技术。下面我们对这三种接入方式进行了简单比较,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ADSL传输速率最低, 无法满足一些高质量的视频服务, 且ADSL和Cable Modem都是非对称传输, 上行速率有一定的限制;而以太网是双向对称传输, 可满足双向视频通信要求, 具有较高的速率, 且升级方便, 但需要重新布线, 施工有一定的困难, 对于可能产生的交互性强的应用, 如多媒体教育、视频交流等, 以太网的传输效果会更好一点。

6 对多媒体数据广播和宽带网融合的一点思考

目前, 网络正朝着相互融合、渗透的方向发展。有效利用多媒体数据广播的优势, 结合宽带网的多业务特点, 可提高有线电视网和宽带网的价值, 带来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同时, 两项业务相辅相成, 可使用户享受信息科技带来的更大、更多的惊喜。

在多媒体数据广播的内容方面, 要有其突出的特点, 同时要结合宽带网互动的优点。要按受众的不同, 分类制作节目内容, 比如按年龄分层次的多媒体教育节目, 不仅由多媒体数据广播向用户传送固定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信息, 使用户“被动地”接收教育, 当然, 教育内容的新颖和生动是非常重要的,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寓教于乐, 使用户愿意接受灌输;还要使用户能主动的“寻找信息, 查缺补漏”, 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再比如, 新闻频道每天将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要事、有趣事收集在一起, 经过精心组织和深度加工, 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用户, 该频道每天更新的新闻条目上百条, 包括国内国际要闻以及社会文体和图片分类新闻等;同时, 要有一个新闻的门户网站, 可以方便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相关内容进行详细查看, 还可以增设电子报刊频道, 为用户组织数十份电子报刊, 包括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综合和专业报刊,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地阅读。这样, 在进行内容组织的同时, 又在不知不觉中建设着自己的门户网站, 为Internet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 同时, 也可减轻Cable Modem用户访问互联网的出口压力。

7 总结

高清晰电视、数字电视、数字音频的时代正在走近, 宽带网逐渐成熟, 宽带网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不久的将来, 融合多媒体数据广播和宽带网的PC机将成为家庭的娱乐、学习、生活的中心, 充分发挥高速、多媒体、交互的优势, 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享受, 会领先一步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快乐。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速多媒体数据广播和宽带网系统的构成和各自的特点, 以PC为中心, 使多媒体数据广播与宽带网相结合, 实现交互式多媒体应用。

网络化通信 第11篇

首先要说的话题依然是3G。

经过2006年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大发展,目前全球已经有123个3G WCDMA网络,服务于8000万用户。可以说,经过数年的挣扎和低迷后,3G终于开始在全球大面积铺开。包括欧洲沃达丰、Orange、Telefonica、美国Verizon、Sprint、AT&T等在内的全球主要移动运营商目前都已经上马3G。

2007年,一些亚洲运营商的表现将非常值得关注。中国的3G问题今年将会趋于明朗化。根据中国政府的官方表态,“中国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提供3G服务”,2007年已经是政府决策的最后时限——发几张3G牌照,发给谁,发放有先后、还是同时发,TD-SCDMA的问题如何处理……所有这些悬念在2007年都将获得明确的答案。退一步说,即便2007年相关部门仍然没有在中国3G牌照的关键问题上出台任何明确的举措,那么这种“无为”本身也会成为一种表态。

作为中国主推的全球3G标准,TD-SCDMA的发展在2007年将进入一个无比关键的时刻。政府最终将如何进行3G决策、给予TD-SCDMA何种程度的支持?TD-SCDMA技术标准如何进一步提高商用成熟度?如何充分利用2006年TD-SCDMA规模商用实验获得的经验,推动TD-SCDMA的商用化发展?如何以更大的力度调动国外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和运营商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将决定TD-SCDMA未来的命运。

已经推出3G的运营商们正在基于3G网络提供位置服务、信息服务、音乐下载及在线收听等业务,其中手机电视尤其引人关注。由于现有3G网络覆盖广、容量大以及终端使用普及,基于3G的单播服务对于初期移动电视市场来说仍是一个优先选择。

一些领先的移动运营商开始将3G UMTS网络升级到HSDPA,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赢得先机。HSDPA/HSUPA技术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WCDMA R99、R4版本在传输速率上的不足,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能够体现3G特色的业务。此外,也可以应对来自WiMAX等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挑战。2006年全球已经有42个国家部署了73个HSDPA商用网,今年全球的WCDMA网络将进一步向HSDPA演进,这种演进对于3G的成败来说将至关重要。

WiMAX发展提速

WiMAX的出现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2006年以来,随着移动WiMAX标准制定的完成,WiMAX的商用化进程开始提速,更加凸现了WiMAX对移动通信网络的竞争力。一些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试验或者建设商用WiMAX网络,2007年这个阵营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英特尔公司为首的一批原本游离于通信行业之外的企业,则将借WiMAX打破通信行业的封闭状态,渗透到高速增长的通信和信息服务领域。

固网、移动走向融合

固网运营商仍然承受着移动、VoIP等新业务高速发展对传统固定话音业务造成的用户和收入分流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固网运营商仍将面临增量不增收的困境,加快转型和创新、寻找新出路的任务更为迫切。其中,宽带战略在固网转型中的核心地位愈加突出。基于宽带网络提供IPTV业务已经成为固网运营商增加营收、开拓新业务疆土的重点方向。

另一方面,IP技术的发展使固定和移动网络的融合逐渐成为现实。IMS的出现为运营商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场景:未来运营商可以构建一个固定移动融合网络,提供丰富、灵活的IP多媒体业务。作为面向未来多媒体通信的NGN核心技术,IMS不仅可将单一类型的移动网络融合到全IP,还是融合不同的网络——固网、移动网和企业网的基础。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利用IMS技术来构建自己的通信核心网络,IMS已经被看做传统PSTN向IP网、下一代网和VoIP过渡的关键。除了Spint、Cingular、MMO2等移动运营商外,包括英国电信(BT)在内的一些全球最大的传统固网或全业务网运营商也开始对IMS有所行动,2007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爱立信等领先通信设备厂商已经开始积极研究移动宽带与固定宽带融合的新业务。通过IMS核心架构,可以实现手机、固定电话、PC、笔记本电脑、电视机之间的无缝融合,打通蜂窝移动网络、固定话音网络、数据网络、无线宽带网络等不同网络之间的关节,在不同终端之间贯通话音、互联网、电视三大业务种类,最终实现“宽带无处不在”的梦想。

VoIP稳步推进

设备商对于VoIP的多年鼓吹和努力推动逐渐显示出成效。传统的PBX即将甚至已经成为历史,IP通信才是适应未来发展的主流技术。

企业用户对通信业务的综合需求牵引承载VoIP功能的IP PBX逐渐演变为企业网络系统的基础平台。在这个统一的IP平台之上,企业可以集成固定电话、即时通信、手机、电子邮件等各种通信方式,同时把ERP、CRM、OA等相关的IT应用与通信业务整合在一起。

2007年,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开始部署VoIP系统,它们分布在金融、保险、电力、零售、石油、教育、酒店等各行业。如何把各种有线、无线、数据、语音的通信业务融合得更好、更利于提高企业的通信效率,将是众多系统设备厂商及其合作伙伴努力的主要方向,其中一小部分先行者则将集中精力探讨如何实现企业的业务流程与通信业务的有机整合。

移动性迈向新高度

北电亚洲区总裁 潘捷 (Michael Pangia)

负责北电在亚洲区的整体营销策略及运营情况,服务北电已20年,曾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加勒比海及拉丁美洲等地区任职于多个高级管理职位,包括北电全球企业网运营及服务副总裁、光网络产品部门财务副总裁等。

移动性近年来取得了其他任何技术创新所未曾有的进步,从而对电信业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亚洲的大多数国家,移动用户已经超过了固网用户的数量,未来的趋势是在速度和宽带上将移动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下一代无线网络(多称为4G)难以置信地将便携式游戏系统、数码相机和摄像机、DVD和MP3播放器、医疗诊断设备和导航系统等终端设备无线连接到互联网上,而WiMAX、HSDPA的长期演进(LTE)以及CDMA EV-DO版本C等技术将提供真正的移动宽带,并推动4G迈向成功。

WiMAX是4G的第一步,因而是万众瞩目的一项技术。移动WiMAX在速度和效率上都是当前商用3G蜂窝网络的3~5倍,而每比特的成本却仅为后者的十分之一。这项技术将帮助消费者随时随地接入宽带,让未来的笔记本电脑和PDA等终端设备同现在的手机一样可以方便地接入宽带和随身携带。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相互共享他们自己拍摄或从网上下载的电影短片,手机视频的爆炸性发展推动了大众对4G的兴趣。尽管当前只有6%的3G网络用户在通过手机观看视频内容,但许多地区的网络容量实际上已消耗殆尽。

4G宽带技术并非为每个家庭或企业用户提供一个宽带上网和数据连接,而是将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进行唯一的、私人的宽带连接的便利性。用户很快将根本感觉不到是在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把移动视频从任意网络无缝传输到任何无线终端设备需要融合技术,而IP多媒体子系统(IMS)则提供了解决方案。IMS将智能网络转变为一个直观的网络(对终端、应用和接入方式都很敏感),提供了固网和移动网络间的增强型IP骨干网互连,并将多媒体服务的安全性、移动性和个性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城域以太网创新所支持的带宽能力不断提高,这也将影响IPTV的部署。将语音、多媒体和SIP技术融入观看电视的体验之中,将创建与众不同的IPTV服务,从而为服务提供商吸引用户,创造新的收益。IPTV的这个特色还将支持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互动广告功能——这是未来服务提供商收入的重要来源。

核心观点

WiMAX、HSDPA的长期演进(LTE)以及CDMA EV-DO版本C等技术将提供真正的移动宽带,并推动4G迈向成功。

VoIP助推语音2.0时代

In-Stat China电信分析师 李敏

负责电信网络领域的市场研究和分析,提供电信领域新技术、新市场的分析观点和研究报告。曾经从事过两年光器件以及光纤通信系统方面的研发工作,在城域网、3G传输网以及光分组交换等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

VoIP的出现使得语音成为基于IP连接的一种上层应用,同其他应用没有太大区别。这种模式的变化让更多的消费者不再因为选择运营商而选择语音服务,而是更倾向于因为应用而选择相关的语音服务;商业用户也正在考虑将语音业务当做一种纽带,把其他通信方式甚至是企业内部的IT系统整合在一起。VoIP正在将语音消费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与Web2.0类似,我们称之为语音2.0时代。

中国VoIP市场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众多虚拟运营商在市场竞争的夹缝里获得生存,但是地位相对比较尴尬。有线电视运营商在未来中国VoIP市场里会有很大的潜力。

VoIP在企业网中的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因为在网络建设中,企业自主能力比较强,可以自由选择技术实现方式。在IP技术的安全、QoS等问题不断得到完善的时候,企业已经不再将VoIP带来的通信费用节约视为最关键的因素,到底可以从VoIP获得什么样的效率改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在企业需求的导引之下,VoIP的承载设备IP PBX越来越演变成企业网络系统的基础平台,在平台之上集成了电话、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外部通信方式,同时也基于统一的IP平台与ERP、CRM、OA等相关IT应用联系到一起。整合的力量是神奇的,企业也越来越感受到基础平台带来的切身利益,IP PBX市场的高速发展也正说明了这一点。In-Stat将企业PBX市场分为传统PBX、IP使能PBX(在传统PBX上增加IP功能)以及基于服务器的IP PBX。根据In-Stat的统计数据,从2002年到2005年,IP PBX在所有PBX出货量中所占的比例从12%增加至39%,IP使能PBX的出货量比例也增加了一倍;在2005年能提供VoIP的PBX(IP使能PBX加IP PBX)出货量已经超过了传统PBX,发展势头强劲。In-Stat预计,到2010年全球基于服务器的IP PBX出货量将会达到2800万线,占所有PBX出货总量的比例超过90%。

核心观点

企业已经不再将VoIP带来的通信费用节约视为最关键的因素,到底可以从VoIP获得什么样的效率改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

企业级无线局域网大发展

NETGEAR中国区技术经理 杨子江

全面负责美国网件公司在国内的售前以及售后技术支持工作,协助业务部门制定在中国区的产品和方案策略。曾在3Com公司从事三年多的技术支持工作,具备丰富的企业数据网络通信方面的经验。

2006年,无线局域网在企业级的部署发展相当迅速,越来越多的终端类型已内置Wi-Fi功能(包括手机、内置Wi-Fi的Skype硬件话机以及诸多专用型设备,内置Wi-Fi的笔记本电脑已相当主流),并且其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总体来看,目前企业用户在部署企业级室内无线局域网时的典型考虑是:基于IEEE802.11g标准的产品,全面实施IEEE802.11i的安全策略,针对企业当中的不同应用考虑QoS服务质量体系以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更多地采用基于IEEE802.3af的具网线供电能力的以太网交换机,以有线交换机的有线以太网络作为整体的有线分布系统来连接各个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无线接入点AP,融入到企业整体的用户控制以及设备管理的控制体系当中,为多种不同的终端提供方便的无线接入,为各种不同的应用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

在2007年年内,由于支持更高速率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IEEE 802.11n并不会快速得到批准, IEEE 802.11g 54Mbps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仍然是企业部署无线局域网络的主流选择。在2007年厂商会在其企业级无线局域网产品当中增强更多易于用户配置的安全功能,如增强的欺诈AP以及欺诈无线客户端的检测及防范功能。无线局域网会和有线的交换机网络构建统一的网络基础架构平台,成为一个安全的整体。同样,为了更好地协助用户在部署企业级无线局域网时合理控制RF,更多增强的RF协调控制功能将会在2007年的商业产品中出现。

从数据通信速率来看,未来的无线局域网产品将会越来越快,最近的产品将会提供高达600Mbps的数据通信速率;从安全保证功能来看,未来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会设计IEEE 802.11i 功能,在具体的部署和实施时更为简易,从而促使中小企业级企业在部署无线局域网的同时也会部署相应的安全策略。

核心观点

2007年,IEEE 802.11g 54Mbps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仍然是企业部署无线局域网络的主流选择。

充满活力的无线通信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总裁 高瑞彬

负责领导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完成财务目标、制订并执行营销、销售和内外部沟通计划,还将实施战略客户管理、确保公司治理得到严格遵守、促进员工积极参与公司事务等。

2006年的无线通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中国3G和全球新兴的WiMAX浪潮让人们对这一市场保持着技术激情。网络融合继续进行着,多种技术、多种网络交叉整合让这一切看起来更加纷繁芜杂,但为用户提供的“无缝移动”体验却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明朗。

3G终于进入了快行道,来自多家世界知名市场研究公司及权威行业机构的统计和预测数字都表明,全球3G用户数在2006年年底突破4亿!促成3G大规模普及的因素,应该归功于HSDPA和EV-DO为用户带来了他们真正渴望的3G体验。

WiMAX则是无线通信领域不得不提的另一个热门。自WiMAX标准802.16e获得批准以来,全球众多运营商都对试验和部署WiMAX方案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美国的Sprint Nextel、巴基斯坦的Wateen,还有刚加入这一行列的孟加拉国Agni Systems,都在大规模部署WiMAX方面成为了先驱,摩托罗拉为支持这些网络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WiMAX的异军突起得益于它所提供的基于OFDM技术的全IP无线宽带解决方案,这将使现有的2G/3G蜂窝网络发挥最佳的效益。市场研究公司In-Stat预计,到2009年亚太地区的WiMAX用户将超过380万,设备投资达到19.8亿美元。这也让人们看到“无线宽带”这个前景光明的市场增长点。高速率、低成本、高频谱效率让无线宽带不论对于运营商网络、还是政府和企业的网络来说都独具魅力,它们也都在以不同方式“接近”无线宽带。

在诸多趋势之下,全球的无线网络赫然变得更加复杂,但“无缝移动”的愿景却更加接近。当然,这也使服务对于运营商、政府、企业来说变得不可或缺,这将成为无线通信市场新的增长点。在这一领域,那些拥有全面的网络设备和技术,全方位网络设计服务、优化解决方案和工具,并已经拥有了丰富经验的厂商,将有可能超越技术获得更多机会。

核心观点

在诸多趋势之下,全球的无线网络赫然变得更加复杂,但“无缝移动”的愿景却更加接近。

全面强化宽带策略

计世资讯通信产业分析师 胡玉玲

有6年市场研究经验。研究重点:用户消费行为研究、运营商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运营商新业务渠道发展策略研究、3G产业研究。对移动增值业务发展趋势、固网运营商服务转型策略、宽带产业发展趋势和营销策略有深入研究。

2007年,全球范围内的传统固网运营商仍将面临增量不增收的困境,加快转型和创新、寻找新出路的任务更为迫切。其中,宽带战略在固网转型中的核心地位愈加突出。对我国固网运营商来说,2007年是从宽带技术、内容、运营模式以及服务等方面加强储备的一年,为的是推出能够获得用户青睐的奥运宽带大餐,固网运营商的宽带营销策略将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内容应用上,增值业务将成为宽带成长的助推器。丰富的业务应用是宽带赖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7年,我国固网运营商将联合产业链的上下游,加强宽带增值业务应用的创新,促进宽带业务的良性发展。一些宽带增值业务,如宽带话音通信、在线游戏、宽带视频、网上教育、电子商务、电子金融、卫生健康服务将迅速发展,用户将真正体验到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丰富性,固网运营商的宽带增值业务收入占宽带收入的比重将明显提高。

二、在营销方式上,走出单一定价模式,侧重业务捆绑。固网运营商将主要通过业务捆绑的方式实现新业务营销,一方面利用资费套餐捆绑业务,即充分结合宽带增值业务,采取不同资费标准赠送免费增值业务的策略,吸引用户被动消费,或者针对不同用户推出业务捆绑的优惠收费服务;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关联业务捆绑的方式来达到提高用户对新业务的认知度和使用率的营销效果。

三、在宽带服务上,延伸服务产品化,体现ICT融合趋势。2007年,固网运营商将真正实现从单一的“宽带接入提供商”向全方位的“宽带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在提供宽带接入服务的基础上,将服务范围延伸到用户端的软件、硬件、网络、服务以及咨询培训等方方面面。固网运营商将根据用户需求特点,采用自有资源或加盟商合作等模式,为宽带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现场、热线、网络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上网基础知识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供电脑防杀病毒、防火墙等安全服务;提供计算机硬件维修导航服务;提供计算机外包维护支持等服务。

核心观点

对我国固网运营商来说,2007年是从宽带技术、内容、运营模式以及服务等方面加强储备的一年。

网络应用人性化

中国台湾《网络信息》杂志总编辑 谢至恩

长期观察IT业界发展,平日除了书写个人家庭博客之外,也经营个人科技博客网站—兔眼看天下(blog.libraene.com),对于观察IT业界趋势有着莫名的狂热。

2006年终于过去了,不论是Web 2.0、Security 2.0、Enterprise 2.0,甚至是Media 2.0等等,除了让许多人搞得头昏脑胀之外,也确实带动了IT业界的新思维。这一切并非平地打雷,而是建立在一层层的网络基础建设架构上,如高速路由器(Router)、新兴无线网络技术、整合型安全设备等,赋予网络使用者处理更多信息的能力。

进入2007年,又有哪些趋势发展值得注意?

1.千兆以太网全面取代10/100Mbps以太网。在局域网方面,原先标准的10/100Mbps 以太网络已经逐渐升级为千兆以太,客户端的网卡正逐渐换装成Gigabit Port。局域网的带宽容量大增,将带动企业关键应用系统迈向SOA标准,就算中小企业也倾向于开始考虑SaaS服务,成为推动软件业改革的新动力。

2. IPTV应用尚未起飞,并购却已开始。2006年全球因特网服务供货商的骨干网络不断升级,客户端的带宽容量也从2Mbps升级到8Mbps、12Mbps甚至筧庀送绲燃兜?00Mbps,创造出有利于IPTV应用的网络环境。针对多网合一(multi-play network)基础建设的网络设备商Redback被Ericsson以每股25美元的价格收购,爱立信显然相当希望能够取得在3G网络上部署IPTV应用的基础能力。当基础设备商与服务供货商分别在2007年完成布局后,IPTV将会在2008年开始收割。

3. 人性化网络总算开始被注意到。环绕在一般使用者身边已经有太多的无线网络标准,如电信等级的GSM、HSDPA、WCDMA、CDMA2000,与个人级的Wi-Fi a/b/g、802.11n、WiMAX、蓝牙、UWB、Zigbee,以及未来即将推出的Wireless USB标准,让使用者的手持设备的网络联机能力之高,已经开始超过一般使用者的负担。

因此,从2007年开始,Intel、Cisco等供货商将设法让使用者忘记无线网络的存在,透过VoIP、ENUM及漫游技术,帮助终端手持设备在各种无线网络标准中自由切换,使用者无须处理背后繁杂的技术问题,也不需考虑手持设备的应用种类,让网络使用更为人性化。

核心观点

通信传输的网络优化 第12篇

近年来, 随着电信业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深化, 对电信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客户在关注设备性能的同时, 也开始关注网络质量。不同的用户对网络的可用性提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运营商不能再采用同样的网络提供给不同需求的用户, 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用户需求, 建设相应的网络, 提供相应的服务。网络可用性指标, 需要从实际出发, 向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指标和有质量保障的网络。

二、网络可用性指标的定义和计算

1、常用可靠性指标定义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在规定的条件和时间内, 系统累计运行时间与故障次数之比。

平均修复时间MTTR (Mean Time To Repair) :在规定的条件和时间内, 产品在任一规定的维修级别上, 修复性维修总时间与在该级别上被修复产品的故障总数之比。

可用度A (Availability) :可维修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时间内, 维持规定功能的能力, 它综合反映可靠性和维修性。计算方法为:A=MTBF/ (MTBF+MTTR) 。

年停机时间DT (Downtime) :在一年内, 产品由于故障维修而处于不能工作的全部时间之和。停机时间与可用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年停机时间= (1-A) ×365×24×60 (分钟) 。

通常, 我们所说的产品可用性包括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两个方面, 可靠性用MTBF衡量, 可维修性用MTTR衡量, 而可用性则用可用度A衡量。

2、网络可用度指标

(1) 串联网络的可用度

在串联网络中, 任何网元失效都将导致整链产生故障。

(2) 并联网络的可用度

对于N+1并联网络模型, NE (1) 到NE (n) 为主用路径, NE (p) 为保护路径。其中, 任何一个主用单元的故障都可切换到备用路径NE (p) 上工作。这样即实现了网络的N+1保护。

实际的网络模型将比本例复杂得多, 考虑的因素也更多。我们建议用Markov模型或者专业的可靠性仿真软件等来预测网络的可用性指标。

三、网络可用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建议

评估和建设一个具有高可用性的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对设备的可靠性、网络介质的可靠性、网络拓扑结构、运行环境、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及改进。影响整个网络可用性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五点

传输介质:光纤、光纤连接器、电缆;

设备:硬件板卡失效、软件失效;

网络设计:网络的整体规划、网络解决方案;

电网及运行环境:电网可用率、设备运行环境;

备件和维护:备品备件管理、培训、维护、客服以及地震、战争、洪水等不可抗力因素。

针对上述五点, 在实际分析时应从多方面入手, 抓住重要因素, 在网络可用性和建设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下面就影响网络可用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并给出提高网络可用性的建议。

1、提高传输介质的可靠性

对于一条端到端的电路, 对可用性影响最主要的是传输介质, 包括光纤、光纤连接器、电缆、电缆连接器以及其他传输线等。

实际上, 传输介质特别是光纤的可靠性, 远低于设备的可靠性。一般认为, 光纤的失效率与传输距离成正比。根据GR-418标准, 光纤的可靠性指标为400FITs/km, 这相当于每285km平均每年失效一次。可见光纤具有失效率高和维修时间长的特点。在传输介质中, 除光纤之外, 光纤连接器也属于易失效部件, 经常会出现由于松动、灰尘及连接错误等引起的光纤连接失效。

相比光纤, 电缆和电缆连接器的指标更差, 它们受到人为影响的可能性更大。电缆一般集中在传输网的业务落地侧, 随着光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出现, 传输电缆的用量正逐渐减少。

据一些咨询公司和运营商的统计数据表明, 对于一个端到端的电路而言, 光纤失效往往在网络失效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大部分已超过整网失效的50%, 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因此, 提高网络可用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传输介质的可靠性。

下面提供对于光纤等传输介质的改进建议:

减少光纤和连接器的失效, 控制采购质量;

减少光缆保护盲点, 可采取接入层成环和入大楼管道双路由等措施;

控制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传输介质失效, 如挖断等人为破坏;

在局内采取控制措施:室内光缆有效保护、光缆/电缆正确标志、提高插拔光纤/电缆的规范性以及室内尾纤的合理布放等;

建立快速的维护响应队伍, 减少光纤故障后的维修时间。

2、提高设备基本可靠性

除了光纤之外, 设备也是影响网络基本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硬件和软件失效。不同的通信设备, 软/硬件失效的比例不同, 一般而言传输设备的硬件失效率比软件失效率高一些, 而路由设备则是软件失效率比硬件失效率高。根据GR-418提供的数据, 传输设备软/硬件失效比例为1:3。

产生硬件失效的因素很多, 最主要的是器件的基本失效。器件失效率可根据温度、静电和环境等参考标准 (GJB299、TR-332) 进行预计。除器件本身失效之外, 还有其他原因间接影响器件的失效, 如硬件设计、制造、工艺、环境和EMC等。

产生软件失效原因包括设计过于复杂、对异常情况考虑不完善和软件BUG等。通过CMM流程的质量控制和对软件可靠性的度量、分析及测试, 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软件失效除了可能导致板卡的功能失效之外, 还可能导致系统或者整网的功能失效, 影响较大, 故障也难以定位。

设备制造商必须采用设计流程、质量保证流程及闭环等措施才能确保设备的可靠性。

在提高设备可靠性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通过完善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保证软/硬件设计的可靠性;

通过系统可靠性设计优化系统结构, 充分考虑网络的解决方案;

通过全面采购控制与设计规范等手段保证器件的可靠性和应用规范;

提供闭环的问题处理与跟踪流程, 保证问题及时解决和跟踪;

通过FIT测试、老化试验、环境试验和HALT试验措施保障设备的可靠性;

设计中全面考虑故障检测、隔离和恢复设计, 提高故障管理能力;

支持计划性的在线升级、补丁和扩容功能;

关键部件采用1+1保护方案, 如交叉、时钟板卡、光路1+1等。

3、优化网络拓扑结构

目前, 传输网络正逐步地从SDH向MSTP演进, 网络保护也将从1+1保护逐步向MESH组网保护发展。届时, 网络设计已不再是将简单的几个设备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网络那么简单, 而是根据网络的结构和现状, 提供一个低成本、高可用性和高利用率的解决方案。

光纤介质的失效对整网的影响最大, 因此首先应对光纤传输距离较长的网络进行网络保护, 如MSP、SNCP和MESH等。除此之外, 还需考虑对掉电可能性大的站点增加节点保护, 对可靠性要求高的网络可考虑采用MESH组网方案。

下面提供几种增强网络可用性的组网方法:

增强网络保护能力, 减少光纤、节点失效的影响;

重要业务节点之间采用1+1 MSP链保护;

通过小环加小环的组网方式代替大环组网, 减少光纤失效的影响;

减少传输路径长度和传输节点数目, 采用大容量设备取代背靠背转接。

总之, 网络的设计需要综合分析运行环境、网络定位和客户需求等因素,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已逐渐成为运营商选购设备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提高电网环境和设备运行环境

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多方面, 最主要的是电网环境。这方面在国内尤为严重, 运营统计数据表明, 在部分电源条件不好的本地网络, 如农村电力和机房无蓄电池等环境, 掉电事故占所有事故的50%以上, 部分地方比例更高, 且电网失效往往会导致整个设备掉电, 甚至导致整个站点或者机房的所有设备失效。此外, 直接导致设备失效的原因还包括火灾、地震、台风以及洪水等不可抗力因素。

其他环境因素一般是指环境温度、湿度、盐雾和粉尘等, 这些因素会间接地逐步影响设备的可靠性, 如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导致器件失效率增加和加快设备腐蚀等。

以下提供针对环境因素的改进方法:

配备蓄电池和油机等备用电源, 减少设备掉电导致的节点故障;

优化组网方案, 如增加备份节点, 相互备份的重要站点不放置于同一机房;

对重要节点提供空调环境;

通过环境改造, 减少高温、高湿、盐雾粉尘和腐蚀性气体对设备的影响。

5、提高备件、维护和服务水平

在建设一个网络的同时, 必须配备相应的备件。备件方式和备件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板件失效后的维修时间。备件离故障点越近, 维修时间就越短, 网络的可用性越高, 但若备件库存太多又会增加成本。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备件的更换率、周转时间和成本等因素, 确定备件策略。

维护操作异常是人为造成设备失效的重要原因, 包括操作流程不规范、维护不及时、割接和扩容等因素导致的业务中断。

服务水平是体现设备商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 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网络的可靠运营能力。例如, 设备定期巡检、用户需求快速响应、设备问题快速定位和及时处理、客户定期培训和交流等都会间接地提高网络的可用性。

下面是一些针对备件、维护和服务等方面提出的改进措施:

优化维护体制, 建立快速响应的维护队伍, 减少业务中断时间;

提高维护技术水平, 增加技术和流程培训, 减少操作事故, 减少故障定位时间;

制定完善的备件策略, 减少备件响应时间;

采购设备时考虑设备制造商的服务水平;

增加计划性的维修, 减少潜在故障的发生几率。

四、结束语

网络的可靠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网络前期规划时, 必须对设备、网络介质、拓扑结构、环境因素、网络管理和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设计, 才能使网络的可用性得到高度保障, 进而实现网络的高稳定性。

参考文献

[1]YD/T5080-2005.SDH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S].

网络化通信范文

网络化通信范文(精选12篇)网络化通信 第1篇基于CAN通信的优越性,本文介绍一种可以将RS232通信网络转换成CAN通信网络的方法,以更好地解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