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外资结构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外资结构范文(精选10篇)

外资结构 第1篇

新一轮外资进入的结构性变化, 将是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 外资的合作将由国有企业为主向民营企业为主转变。

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转变, 显然国际资本也看到了这种变化, 因此, 近年来进入中国的外资结构和进入模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欧美和日本的一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正在中国积极寻找投资伙伴。这些外资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企业规模小, 投资量不大, 但产品技术含量高, 工艺复杂, 对劳动力的知识水准和技术能力要求高。从“十二五”开始, 进入中国的外资结构将开始由跨国公司为主向中小型科技企业转变, 主要有以下体现:

首先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和中小型科技企业进入中国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由于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是在全球布局, 因此他们更愿意利用中国的低廉资源, 把产业链的生产加工部分投资中国。而中小型科技企业看中的则是相对廉价的知识型人才和具有配套加工的外部环境, 他们往往更愿意把核心技术一同引入中国;二是以利用土地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转变, 尤其是对那些高新技术产业而言, 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大大超过了对土地的需求;三是以吸引廉价劳动力为主向利用知识型劳动力转变,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盈利性使这些企业大量使用高级人才成为可能;四是外资的合作伙伴由国有企业为主向民营企业转变, 这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行需要更为灵活的机制和企业家的冒险精神, 而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大大超过国有企业的。由于外资进入的这种转变过程正好与中国经济的转型相吻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这种力量会在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转型中爆发出相当大的能量。

从战略发展与制度变革角度看, 这一轮外资进入的结构性变化, 将是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第三个重要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之后乡镇企业的崛起。乡镇企业利用当时国有企业市场化能力不足的弱点, 大规模地利用国有企业的“星期六 (002291, ) 工程师”和国有企业不愿意干的“低档产品”, 并利用自己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量。这个转折点可以称为民资与国资的结合。

第二个转折点是上世纪90年代初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 随着土地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开放, 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 形成了“外资包围国资”的态势, 通过外资与国资的合作、参股、控制、联盟等形式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大分化、大改组, 从而形成了改造后以国有资本为主体, 以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为形态, 以出口加工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格局。第二次转折点可以称为外资与国资的结合。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第三个转折点, 可能是在前两次转折后的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上的一次变革, 我把它称为外资与民资的结合, 这次结合将决定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否能够成功, 而率先与这些外资合作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将会成为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先锋力量。经过这次转折, 中国可能会形成一大批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叱咤风云的高新技术巨人, 甚至出现引领世界高新技术的领头羊。因此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这一重要的转折。

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对这种外资进入的变化, 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或都说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和转折点。这种意识上的茫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紧缩的政策正在围逼已经慢慢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以来央行六度上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加息, 这种紧缩政策至今仍没有松动的迹象。在一系列紧缩政策的综合影响下, 金融体系流动性持续收紧, 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呈持续上升态势, 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成本急剧上升的融资困境。民间融资的利率已经高到无法对实体经济进行投资, 从而造成大量民间资本流向投机领域。

央行采取紧缩金融政策, 其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但已有多种研究表明, 这次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 对付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用紧缩的政策是难以奏效的, 过度的紧缩除了换来“滞胀”外, 并不能给经济注入更为健康的因素。

中央关于经济转型的大方向已经明确, 也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 但却并没有创造出一个经济转型的外部环境。要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转型只有在宽松的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而为了对付难以控制的轻微通货膨胀去牺牲经济转型的机会, 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央行必须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 逐步放松目前的紧缩政策, 给经济转型一个喘息的机会, 也给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中小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才能使他们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领跑者。

第二、国家的产业政策也没有重点关注外资进入模式的变化。去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了重点扶持七个新兴产业的政策, 这无疑是中国产业政策变化的一个信号, 意味着中国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将会迈出新的步伐。然而, 已经起步的新兴产业走得并不顺利, 许多产业如新能源等刚开始生产就已经出现产能过剩, 有些甚至还制造出新的污染, 给新兴产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实践再三证明, 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并不是规划出来的, 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比市场更聪明”。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实际上是由市场支配的, 是内生的, 是有规律的。我们进行任何产业规划都要符合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目前的情况看, 开始进入或正准备进入中国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外资并不全都归属于我们所确定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中, 其中大部分都是传统产业产业中派生出来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这些产品一方面与传统产业对接, 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其高科技含量也具有广泛的产业渗透性, 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转换形成新的产品领域。但由于我们的新兴产业政策过于偏激, 没有很好地协调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衔接和融合, 从而导致这些具有高新技术性质的外资不能得到很好的政策扶持, 引进速度不快。

第三、许多最有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施展才能的民营企业自身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正如前文所说, 由于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 这些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外资中小企业最有可能与中国的民营企业相结合。但是现在中国的许多民营企业或私人创业者似乎并没看清外资转身的这个机遇, 无论在人才储备还是在技术配套准备上都还没有形成意识, 做好准备。不少民营企业在过紧的货币政策下, 选择了放弃实业, 放弃技术储备而把资金投向房地产和稀缺资源的炒作中去。尽管这是中国现在的大环境所迫, 但缺乏远见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外资结构 第2篇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模型分析

文章通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升级的.模式以及升级与外贸结构优化关系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间的良性循环模型.

作 者:徐学红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年,卷(期):17(3)分类号:F121.3关键词:利用外资 引进技术 产业结构

妥善应对外资结构调整新挑战 第3篇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但流入中国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外资却有增无减。以服务业为例,2014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可以预见,中国吸引的外资结构将会进一步调整,低端制造业外资企业撤离、服务性行业和高端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逐渐提升,将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新常态

年初以来,外资企业关闭在华工厂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引发了“外资撤离中国”的热议。由此,客观认识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策略的调整,对于我国优化外资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外资“撤离潮”并不成立

近期,的确有一些美日韩知名企业要么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迁回本国,要么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使得外资企业撤离中国似乎呈现加速之势。然而,无论从统计数据来看,还是从外资企业的投资意向来看,都不能以偏概全地根据少数外资企业撤出中国来断定出现外资“撤离潮”。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在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较2013年下降8%的情况下,中国同期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却增长了约3%,并首次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第一大流入国。2015年,我国利用外资更是迎来“开门红”。在今年的前两个月,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831家,同比增长38.6%,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02.4%,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同比增长17%。商务部近期对一些外资企业商会的调研显示,85%的在华外资企业是盈利的,超过90%的外企愿意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

从市场潜力、人才、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等因素来看,我国较强引资竞争力的基本面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在政策层面,中国积极利用外资的立场仍保持不变。习近平主席在不久前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向与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强调,中国将越来越开放,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时也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可以预见,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和制度红利的逐步落实,以及基于负面清单的投资管理体制的推广,必将极大地提振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和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

利用外资进入“新常态”

目前看来,关停和外迁的外资企业多集中在低端制造业。这些外资企业本身主要依靠成本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加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以及优惠政策减少,这些从事低端制造和低附加值加工出口的外资企业停产或外迁是必然趋势。

外资企业关停在华工厂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从根本上来看,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进行全球业务调整和布局的正常经营活动。在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外资企业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型和调整。撤出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本身就是我国要调整和压缩的对象,因此这些外资的撤离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但流入中国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外资却有增无减。以服务业为例,2014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而传统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3%。可以预见,中国吸引的外资结构将会进一步调整,低端制造业外资企业撤离、服务性行业和高端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逐渐提升,将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新常态。

外资结构调整将伴随阵痛

虽然部分外资撤离只是局部和短期的现象,不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但不可忽视的是,外资结构的调整将会伴随着阵痛。对于这些挑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应对。

首先,撤离的多数外资企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所吸纳的从业人员在数量上相对较多,这些外资企业的撤离将会带来一定数量的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剩余,并且短期内很难被其他行业所吸纳。对于外资撤离所导致的失业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外资企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的程序,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失业员工的再就业和培训工作。

其次,低端制造业外企的撤离凸显了我国迫切需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的制造业当前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处境。一方面,部分东南亚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吸引在华外资企业转移产能;另一方面,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的计划,并推动在华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国。显然,为了尽快填补外资撤离留下的空缺,扭转不利局面,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最后,吸引高水平、高质量的外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长期趋势,但外资结构的转型也对我国完善外商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国在吸引外资时主要在“硬环境”方面做文章,包括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以及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等。而高质量的外来投资不仅需要各种“硬环境”,还需要“软环境”。因此,在优化外资结构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在法律、投资服务体制、政府行政效率、透明度和便利化等方面完善外商投资环境。

延申阅读利用外资结构调整加速

文/齐庆华

从低端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结构的“新常态”。

目前低端制造业外资企业正收缩在华规模,增加高端制造业企业对华投资。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中国吸引外资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低端制造业外资企业撤离,而高端制造业和服务性利用外资占比逐渐提升,将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新常态”。

一组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1-4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FDI)同比增长11.1%。1-4月份,服务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636家,实际使用外资28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1%和24.8%,占全国吸收外资比重分别为72.4%和63.2%。而1-4月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9.9%和2.4%。

在数据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改革。早在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公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其中,鼓励外商投资高端制造业就成为最大的看点。新目录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外资限制,引导和鼓励外商投资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事实上,这些改革思路和政策举措也得到了市场的支持和肯定。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坦言,过去我们主要引进一些低端制造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各方面要求的改变,必须要引进高端技术来适应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推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不过,陈乃醒也承认,很长时间里国外的高端技术对我国封锁,而利用外资结构调整也存在障碍。他分析道:“障碍主要在国外,他们不愿意放开他们的投资领域,也不放开他们国内的高端技术领域来中国投资,国外高端技术能不能畅通无阻地进入我国落地生根是很大的问题。”

外资结构 第4篇

老挝外资立法与中国外资立法的比较分析

吸引外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老挝与中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两国为了吸引外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努力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外资法体系.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在外资立法结构体系上采取了不同的模式.

作 者:布平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INSTITUTE年,卷(期):“”(1)分类号:F832.6关键词:老挝 中国 外资立法

外资结构 第5篇

台資企業作為外商投資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受益於這一重大利好政策。特別是對於中小創新型台資企業來說,至少在投資時能夠站在平等的起跑線上,增加企業自身的資本充實度,挖掘企業的最大潛力,這些都有利於台資企業的發展、壯大。

商務部於2014年6月17日發佈了《商務部關於改進外資審核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是繼3月1日起施行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和取消最低註冊資本限制後,商務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就部分外商投資管理工作提出的改進措施。這是放寬外商投資限制的一項重要舉措,其內容涉及外資審核和外資統計兩方面。

放寬外資企業出資制度的審核

首先,《通知》取消了對外商投資(含台、港、澳投資)的公司首次出資比例、貨幣出資比例和出資期限的限制或規定。此前,按照相關規定,對外商投資公司一次繳清出資的,合營各方應當從營業執照簽發之日起6個月內繳清。合營合同中規定分期繳付出資的,合營各方第一期出資,不得低於各自認繳出資額的15%,並且應當在營業執照簽發之日起3個月內繳清。現《通知》規定投資者的認繳出資額、出資方式、出資期限由公司投資者(股東、發起人)自主約定,並在合營(合作)合同、公司章程中載明。這就意味著,台企投資者僅需依照合營(合作)合同及公司章程履行出資義務,法律法規對投資者的出資比例、貨幣出資比例和出資期限不再進行限制。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3月1日前批准的外商投資事項,投資者應繼續按原合同、章程的約定履行出資義務;如需變更的,投資者可向商務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各級商務主管部門根據《通知》的有關要求進行審核。

其次,《通知》取消最低註冊資本限制。在除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特定行業註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定外,以及《國務院關於印發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附件中所列的27種《暫不實行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的行業》(如:採取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商業銀行、信託公司、財務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直銷企業、勞務派遣公司、典當行等)外,《通知》取消公司最低註冊資本的限制,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對公司註冊資本的繳付情況不再進行審核。也就是說,除另有規定外,台資企業投資將同樣適用於新修訂的《公司法》關於最低註冊資本的規定。至於公司註冊資本和投資總額的比例以及辦理《國家鼓勵發展的內外資專案確認書》和《外商投資企業進口更新設備、技術和配件證明》目前沒有變化,仍需符合現行有效的規定。

新修訂的《公司法》以取消成立公司最低註冊資本為最大亮點,而《通知》正是新《公司法》於2014年3月1日實施後,監管部門專門針對外資企業發佈的首個行政法規。新《公司法》修訂的內容與部分相關外商投資法規之間在法律適用上存在矛盾之處,此次《通知》則對此做出了澄清,使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在法律適用上有法可依。本次明確對外資企業首次出資比例、註冊資本等登記條件的放寬,無疑將大大降低市場准入門檻,促進外資企業的自主發展,刺激外國投資者在大陸設立外資企業的熱情,促進大陸對外資的吸引,以加快市場主體健康發展。

台資企業作為外商投資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看到這一重大利好政策,特別是對於中小創新型台資企業來說,至少在投資時能夠站在平等的起跑線上,增加企業自身的資本充實度,挖掘企業的最大潛力,這些都有利於台資企業的發展、壯大。

實收資本在外資統計中體現

當然,取消首次出資比例、註冊資本等限制,並沒有改變投資者的出資義務,更不意味著投資者出資義務的免除。

《通知》規定在外資統計方面,仍以實收資本為基礎開展外資統計工作。商務部將在全口徑外資管理資訊系統「審批發證」項下的「投資各方及出資」模組中增加投資者出資進度及期限的內容。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在發放批准證書時應在系統中錄入相關內容。實際出資後,公司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向投資者簽發出資證明書。

另外《通知》還強調,公司向投資者簽發出資證明書後,須於30日內將加蓋公章的出資證明書副本抄報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並提供與出資內容相關的證明材料。各級商務主管部門按出資證明書載明的出資方式、出資金額及幣種(或提供合作條件的內容)、出資時間等進行實際投資統計。

監管部門通過外資統計及時掌握了解投資者的出資情況,按照實際的出資方式、出資金額和出資時間進行統計,以加強對投資主體的監督管理。在全口徑外資管理資訊系統中增加投資者出資進度及期限的內容,以此作為了解掌握投資者出資情況及匯總實際使用外資數據的基礎建立投資資訊公示制度,從而有力地增強市場主體經營活動相關資訊的透明度,提升企業競爭的公平性。我們有理由相信,高額認繳出資,零元實繳出資且不能正常經營的外資企業無法長久存續下去。對於力求發展壯大的台資企業來講,應理性對待認繳出資,並適時實繳到位,不論是對台資企業自身實力的體現,還是在實際投標或是取得相應資質時,都是大有幫助的。

兩方面規定相得益彰

《通知》通過外資審核和外資統計兩方面的規定,一方面明確放寬外資主體准入條件,降低創業成本,有利於激發外資企業投資大陸市場的熱情,給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投資者實際出資情況由商務主管部門以統計的方式進行監督管理,也有利於提高企業公信力,保障交易安全。兩個方面規定相結合相得益彰,即優化了投資環境,吸引台企投資者投資,又能保障台企投資者健康、蓬勃、有序的發展。

浅析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 第6篇

1.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

房地产业和相关联的建筑业及商务服务业是近两年外商投资追逐的领域。2005年房地产业利用外资54.2亿美元, 占服务业的36.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利用外资37.5亿美元, 占服务业的25.13%。房地产外商投资成为服务业外商投资增长最快、投资额最大的领域, 商务服务业成为投资额第二大领域。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 我国城市商业服务业的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加入WTO后, 这一领域将逐步对外开放, 将成为未来几年外商投资的一个热点。

2. 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分布主要是受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引资政策的引导。

从利用外资的产业分布看, 在我国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 几乎都有外商涉足。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工业领域, 尤其是制造业。我国外资的产业分布以第二产业最多, 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投向第二产业的比重占全部产业投资比重的60%以上, 而项目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项目。我国在金融、保险、商业、外贸、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吸收的外资数量十分有限, 对国家急需大力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直接投资偏少, 对服务行业直接投资的水平和层次普遍较低。这种状况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

二、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1. 外商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正面影响。

首先, 我们知道外资是重要的资金来源。长期以来, 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外资的引入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 它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其次, 改善资产质量。一方面, 跨国公司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资行为, 可以将原有企业的低质量资产存量盘活变成高质量资产。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设立新企业, 可以形成技术含量高、产业层次高的高质量资产增量。再次, 增加出口和改善出口结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的出口比例普遍高于内资企业,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较快增长,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明显上升, 至2004年, 已超过57%, 不仅出口增长速度较快, 出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于国内整体水平。

2. 外资带来的幅面影响。

第一, 加剧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产业发展中存在局部结构失衡和扭曲的现象。在中国农业基础地位仍然不稳,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的现状下, 外资产业投向上的不均衡, 会加剧中国产业投资结构的偏差, 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 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 出现结构性过剩, 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第二, 阻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当前发达国家的国内产业正处于由一般技术密集型为主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外资产生依赖性, 这种对外资的依赖非常不利于加速经济结构的升级。

三、应该采取以下政策

1. 要加强对外资的技术要求, 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促进外商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中国产业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第二, 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性布局。中西部地区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明显滞后, 还应加大对投资硬环境的建设。同时, 地方政府也应以更为优越的投资软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西部不能盲目的追求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投资项目, 但不可长期完全依靠资源与劳动力优势, 短期内应依靠资源与劳动力优势迅速打开局面, 加速实现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2. 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

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 尤其是促使外资向知识型现代服务业流动将是现阶段我国吸引外资的首要任务。加快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的开放, 鼓励大型跨国金融财团采用合资和开设分支机构等形式的投资;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保险、证券业的改造。近几年, 我国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外贸、商业、通讯、航空、运输等行业虽然都有部分外资进入, 但开放度还很低, 外资进入的限制还很严。我们有计划, 有步骤地进一步适度开放服务业, 可以使第一、二产业的资源向第三产业专业, 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使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地衔接起来。

3. 鼓励外商对农业的投入。

加大政策向农业的倾斜力度。对于农业的外资投入, 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投资, 可以实行幅度较大的税收减免和优惠, 政府可以给予较高的信贷优惠, 放宽外资政策的限制, 加快对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步伐。

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 增强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军甄文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7

[2]蒋伟孙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 2006

[3]刘旭宁:利用外资与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辩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6

[4]杨林泉: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J].经济师, 2007

[5]荆林波:外资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江苏省利用外资区域结构特征分析 第7篇

一、江苏省FDI区域分布特征

1、外商直接投资南北地区分布差距扩大。

首先, 从各地区吸引外资的绝对规模看,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外资分布严重不均, 地区间的差距日益加大。从统计数据看, 自1994-2008年苏南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绝对数额远远超过了苏中、苏北地区总和, 呈“一枝独秀”状态。2008年, 苏南利用外资总额为171.11亿元、苏中为54.97亿元是, 苏北为29.35亿元。截止到2008年底, 苏南、苏中和苏北累计外商实际投资数额之比达到10:2:1。

其次, 从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来看, 苏南、苏中、苏北实际利用外资比重差距明显。苏南吸引外资占全省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而苏中地区2006年以来吸引外资成效明显, 所占比重近三年有较大的增长, 但份额不高, 苏北地区一直以来吸引外资占全省比重很小, 低于10%。

2、区域内部城市间差距日益明显。

从各个区域内部来看, 近几年来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内部各市之间利用外资差距日益加大。以吸引外资最多的苏南地区为例, 2008年仅苏州市就占了整个苏南外商直接投资投资额的一半以上, 达81.33亿美元。而镇江占有12.02亿美元, 几乎只是苏州的七分之一。苏中地区这种趋势也很明显, 2008年南通吸引外资达29.37, 占整个苏中地区的一半以上, 占到约53.%。

二、FDI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1、业绩和潜力指标。

借鉴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采用的衡量一国利用外资业绩和潜力的指标, 并做些调整来分析江苏主要地区利用外资的业绩和潜力。

FDI业绩指数指一段时期, 该地区的FDI流入量占该省FDI流入量的比例再除以各地区GDP占全省GDP总量的比例。公式表达为:

业绩指数=FDIi/FDI/GDPi/GDP。

如果业绩指数等于1, 说明该地区占全省的FDI比例与其占全省GDP的比例相等;指数值如大于1, 表明该市吸收了相对于其GDP规模而言更对的FDI;指数小于1, 则是由于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FDI流入量低于应达到的数量。

FDI潜力指数是表明一个地区未来吸引FDI的竞争力和潜力。我们选取6个变量来测量。这6个变量分别为人均GDP、过去五年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出口额占GDP比重、公路密度、人均工业用电量、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重。其中:

人均GDP代表当地的发展水平, 体现该地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规模和层次。

过去五年GDP的实际增长速度代表该地区未来的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

出口额占GDP比重代表一地区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 是影响FDI流入的重要变量。

公路密度代表该地区的交通水平, 体现该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

人均工业用电量体现该地区的物质状况。

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劳动力所具备的高等教育和相关技能的程度, 高技术劳动力的质量是地区吸引FDI的核心优势。

潜力指数= (Xi-Xmin) / (Xmax-Xmin)

其中为Xi地区一个指标值, Xmin为各个地区比较计算出的该指标的最小值, Xmax为整个地区比较计算出该指标的最大值。根据上述公式以2008年度为例计算出江苏省13个市利用外资的业绩和潜力指数。

2、三大经济板块划分。

根据表1所计算的各地区吸引外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可以把江苏省十三个市分为三大板块:领先地区、中等地区和落后地区。苏州、无锡、南京无论是业绩指数还是潜力指数都稳居前三位, 属领先地区。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业绩和潜力指数居中, 属吸引外资中等区。而苏北各市的业绩和潜力指数都处于全省落后水平, 属落后地区, 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区位因素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对FDI的影响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苏南地区将仍是江苏省吸引外资的主力军。

同时, 以上研究表明, 地区利用外资的业绩与潜力具有密切正相关关系, 即业绩指数的排序与潜力指数排序基本一致。通常取得优秀业绩的地区, 其吸引外资的潜力也越大, 而潜力指数较高的地区, 其吸引外资的业绩也处于领先, 即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例如, 苏州、无锡、南京无论是业绩指数还是潜力指数都稳居前三名。因此可以认为:一个地区利用外资的业绩和潜力是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这就要求各地在努力提高外资业绩指数时, 也应致力于改进潜力指数各构成要素。

3、差异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对各地市利用外资业绩和潜力指数关系的分析, 可以从潜力指数的构成要素角度来探讨目前外资在江苏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的原因。

潜力指数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构成要素, 这些构成要素从一些方面反映了地区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 包括硬环境 (基础设施) 和软环境 (人力资源、政策) 。从潜力指数的排序来看, 苏南各市的潜力指数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各市, 这表明苏南的投资环境要优于苏中、苏北。其中开发区建设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的投资环境, 苏南目前有国家级开发区9个, 省市级开发区7个, 这些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备, 功能定位合理, 市场化运行比较完善而且发展也已日渐成熟, 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域, 由此可见, 苏南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外资涌入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 必须注意到, 最近几年来, 产业集聚经济, 特别是产业关联目前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驱动力。苏州、无锡已经出现了较成熟的产业集聚, 例如无锡高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日资高地”, 吸引了大批投资的日资企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微电子、半导体和电子产业, 由此可见, 这种产业集聚而导致的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对当地进一步吸引外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和市场是影响外资区域分布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目前苏南的工资水平比苏中、苏南的平均工资要高, 但苏南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繁荣发展, 已形成了专业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储蓄和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在高技能与低工资之间, 外商更倾向于高技能, 因为培训工人的费用将花费更多的成本。另外,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 消费水平相应也高, 需求旺盛, 这也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原因之一。

当然, 改革开放初期政策上的扶持、优越的区位条件 (靠近上海, 更易于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 , 抓住开发浦东和国际资本向长江三角洲加速转移的机遇, 政府的办事效率、制定的经济政策, 尤其是税收政策 (当然这一因素更多是在外商投资早期即初始进入阶段发挥作用更大些) 等, 这些都是苏南吸引更多外资的有利因素。

三、对策建议

由于聚集效应及其它因素, 外资在江苏省的地区分布差距正在日益扩大, 这不利于该省经济的协调、快速、稳定发展。因此, 江苏省应根据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梯性状态及地区资源禀赋, 强化区域政策导向, 实现外资结构优化。

1、苏南地区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已取得的经济成果, 逐步减少对劳动密集型资本的引进, 应吸引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外资进入,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同时积极引导外资流入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应将信息电子、生化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吸引外商投资的重点发展领域。具体来讲:苏南应以苏州为核心, 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优势, 紧密依托上海的经济发展战略, 引进高科技外资, 从而进入产业价值链增值较大的中、高端环节。注重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学习, 掌握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和高科技项目, 培养和引进更多优秀的高级人才, 在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外资流入第三产业, 适当发展服务业。另外, 苏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劳动力市场、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各项投资环境要素都日渐成熟。外资在这些地区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等新要素的考虑。因此苏南地区应充分把持目前外资集聚的良好态势, 并积极促使地区集聚向产业集聚的转变,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转变思路, 开发区应根据地区产业集聚特点来选择关联产业,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上下中游外资企业投资, 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力和张力。

2、苏中、苏北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 着力引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外资项目。苏中地区作为苏南和苏北经济联系的桥梁,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南通引导外资进入纺织业和造船业的经验, 继续发挥原有工业基础, 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 把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苏北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薄弱的约束,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和引进外资总量都很低。因此这些地区应尽早加快启动, 挖掘引进外资的“第一桶金”。一方面应优化投资环境, 尤其要注重软环境建设, 从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诸方面加大地区开放力度;另一方面, 由于外国投资者总是选取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其主要的投资对象, 所以苏北各地应着眼于发展优势产业, 以优势产业为龙头, 吸引外资投入,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盐城的经验。例如, 悦达起亚的进入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的进入, 吸引了更多的外资相关产业进入盐城。因此, 苏北各地区可借鉴和推广“盐城模式”, 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 引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中的外资企业到本地投资, 强化产业的关联效应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聚, 从而在新一轮的外商投资热潮中占据有利地位。

摘要:本文对江苏省各地利用外资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认为江苏省的外资利用存在显著的南北地区差异。通过江苏省十三个地市利用外资的业绩与潜力指数的分析, 指出了江苏省利用外资地区结构性失衡的原因, 并针对性地对各地区吸引外资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FDI,地区结构,业绩指数,潜力指数

参考文献

[1]、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裴长洪:论中国进入利用外资新阶段[J], 《中国工业经济》2005.1

[3]、吴丰, 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分析和吸引外资的新取向[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11

[4]、贺灿飞, 魏后凯: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区位[J], 中国工业经济, 2001, 9

[5]、许罗丹, 谭卫红:外商直接投资集聚效应在我国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3, 7

人民币升值对外资结构调整的影响 第8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外资,产业结构

一、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 外资的引进。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收国, 2003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达到540亿美元。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 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资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投资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外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以2003年统计数据说明, 这四大产业的实际投资额分别为523, 560亿美元、316, 095亿美元、111, 604亿美元、86, 737亿美元, 分别占第三产业投资额的39.29%、23.72%、8.38%、6.51%。这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配套系数较大, 有利于整体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 外资利用失衡。

然而, 大量外资自由涌入也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其主要表现在:制造业过重, 农业、服务业过轻。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535亿美元, 制造业占69%;农业占1.87%;服务业占29.3%, 且2/3集中在房地产服务业。因此, 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大大增加了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偏差。

二、人民币升值后的产业结构

(一) 人民币升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外资的大量涌入和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面临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 只要我国依然保持较高的引资力度, 这种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局面就不可能得到缓解, 在中长期内人民币必然升值, 这会对我国的出口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并有可能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二) 人民币升值对外资引进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的实际利用外资形成一定的影响, 但影响不是在其外资总数额上, 而是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结构。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 从此人民币开始了持续升值之路。像业界普遍预测的那样, 进口行业成为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受益者。据海关数据显示, 我国进口额自2005年以来呈快速增长之势。至2007年上半年, 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 809.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3.3%, 其中进口4, 342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2%。而在那些进口企业中外资企业又占了很大一部分, 绝大多数的外资企业都是依靠进口的技术和部件, 单纯的资金投入就相对少一些。对于那些技术和部件依靠进口但产品主要投入内地市场的外资企业, 随着人民币升值对那些企业的进口也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影响。直接影响是:当人民币汇率升值后, 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以外币计价变为以人民币计价后, 将会发生相同幅度的调整;间接影响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也会因为随着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其进口产品需求量的变化。在进口价格发生变化时, 根据一般的需求价格规律, 进口商品在我国大陆市场上的需求量也会随之改变。当需求弹性不同时, 进口量增加的幅度也是不一样的。根据需求弹性理论, 需求弹性越高的商品, 进口价格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就越大。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于那些技术和部件依靠进口但产品主要投入内地市场的外资企业只有好处, 外商也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三) 人民币升值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改变行业内企业的负债、资产、收入、成本等账面价值, 通过外汇折算差异影响企业经营业绩。概括而言, 人民币升值将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或者拥有高流动性和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是长期利好;而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者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就相对比较大;其他行业则影响较小。

对于生产要素占成本较大行业, 人民币升值对行业会产生有利影响, 比如说国内的航空公司, 公司债务较大部分以外汇浮息贷款为主, 人民币升值后债务由以外币计价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后将有所下降, 为航空公司带来直接会计账面的汇兑收益, 外币债务还本付息时则让企业节省了人民币计价的财务成本与费用。其他那些原料大量依赖进口的行业也可能会从人民币升值中得到好处, 如造纸、钢铁、石化、电力设备等行业。而这些产业在我国已经慢慢开始允许外资进入。由于这些产业往往是须巨额资金的大企业, 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 外资的结构比重将形成很大的变化;再加上这些大企业投资大, 撤资就相对困难。这样就会形成稳定的投资, 后续资金和技术将源源不断涌入我国。在那些外资大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刺激下, 我国的同类企业必将加快自己的技术开发和改善, 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以便于适应这场残酷的市场竞争。

从房地产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实际利用外资的影响。2003年以来,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吁不绝于耳, 在汇率调整预期下, 外资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房地产业。人民币升值后会产生流动性效应, 这种效应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升值预期中的资金流动, 即当市场预期人民币将要升值时, 大量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将涌入中国, 这些“游资”中相当一部分将流向房地产市场, 从而推高房地产价格;二是人民币升值之后的流动性, 人民币升值一般意味着国内经济整体好转, 投资机会多, 收益水平相对可观, 或者投资者预期货币将持续升值, 这样将有大量的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我国房地产市场由于利润率高、流通性较好将成为这些资金集中的场所。这样一来, 外商对我国的实际投资渠道更加多样化, 外资结构将出现一些调整, 从传统的生产行业转到了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三、未来展望

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来看, 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继续深化服务业的改革, 成为市场需求。必要时, 给予跨国外包企业一定的扶持政策, 扩大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规模、深度和方式, 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同时, 我们应抓住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跨国转移的新机遇, 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加快出台新的外资产业投资指南, 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向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经营环节发展, 加强国内产业配套, 延长产业链, 提升在华外资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从而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促进我国产业升级。货币升值, 意味意货币购买力加强, 而货币购买力强, 意味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加。人民币升值, 充分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引资发展战略的成功, 更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良好的发展前景, 这对于国外资金有极强的吸引力。总之, 我们要客观地看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把人民币升值作为一种机遇, 借此机会对我国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王洛林.2003-2004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外资结构 第9篇

一国产品的出口结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即第一阶段,在经济的不发达阶段,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初级产品、一般加工制造业产品和服务性产品等)为主;第二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密集型产品(包括基础工业、重加工业产品等)的出口逐渐增加,并有少量技术密集型产品(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和新材料工业产品等)的出口;第三阶段,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资本密集型产品将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第四阶段,在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主体地位。我国的出口结构同样也具备这样的特点,目前我国的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在逐渐增长,并有少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出口结构大致处于第二阶段,同时在逐步优化。在出口结构逐步优化的过程中,外资企业以其自身的资本与技术优势和其庞大的出口规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外企对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分析外企自身生产和出口商品的总体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而分析其对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2 我国外资企业出口的现状

出口的总值方面,目前我国外资企业出口的产品总值有较大幅度增长,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仅有347.1297亿美元,到2008年外资企业出口的产品总值已经达到了8 442.1亿美元,增长了1 179.6%。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我国外资企业出口额突破了1 000亿美元大关,2003年突破2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3 000亿美元,2005年又突破了4 000亿美元。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我国外资企业出口额在近几年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出口的比重方面,我国外资企业出口额在我国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也是越来越大。在1998年我国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28.68%,2001年这个比重超过了50%,到2008年已经达到68.3%。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外资工业企业在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与外资企业及其产品密切相关[1]49。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我国外资企业出口额在我国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增长幅度较大,而从2001年以来一直稳步增长,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引进外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我国进出口商品中近60%的产品都是由外资企业生产并出口的,外资企业及其出口产品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结构。

要了解外企的出口结构,首先必须研究我国外资投资的行业状况。我国外资企业主要投资于一般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行业,截止2008年,FDI投资于加工和制造业398 266个项目,占全部项目数的72%,合同利用外资8 374.91亿美元,占其全部投资的65%以上,不论是从项目数还是从利用外资数量上看加工和制造业所占比重都是最大的。加工和制造业贸易之所以在我国发展迅猛,并在进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型外资制造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1]51,这些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和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投资于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点的行业,如房地产、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生产和出口相应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使得外资企业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其出口产品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例如从生物制药、计算机制造和通讯电子制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看,2006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2 478.83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从1999年的76%提升到88.06%,到了2008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4 581.76亿美元,比例进一步提升到89.5%[2]。

3 外企带动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3.1 外企生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总体特点

3.1.1 变量的确立与数据的选取。

本文以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生产函数中的解释变量资本K,以外资企业中的就业量作为生产函数中的解释变量劳动L,以外商企业出口额EX代表被解释变量,样本设定在1998~2008年之间,数据均来自各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因为外商投资企业多是投资于一般加工业与普通制造业等行业,其产品主要以出口的形式返销到国外为主,所以以外资企业的出口额来模拟产出水平是合理的。

3.1.2 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本文依据Cobb-Douglas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即EX=ALaKb,并假定参数满足A>0,a+b=1且0<a,b<1,即生产函数的一阶齐次性。为统计分析的需要,对该模型作一些变换。对该模型两端取对数得到,LNEX=LNA+aLNL+bLNK,其中a+b=1。

用C鄣1鄣来代替LNA,C鄣2鄣来代替a,又由a+b=1整理得到本文适用的统计模型为LNEX=C鄣1鄣+C鄣2鄣*LNL+1-鄣C鄣2鄣鄣*LNK+ε,ε代表随机误差项。

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提高模型的拟合度,对3个变量取对数后利用Eview3.1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

该模型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说明模型的方程和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较高,由R2和Adjusted-R2知,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同时DW值接近2,因此不存在随机误差项自相关问题。模型结果显示在外资企业中增加1单位的劳动,其产出会增加0.746个单位;资本增加1个单位,产出增加0.254个单位。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模型的估计值在0和1之间是符合假设条件的;而C鄣1鄣=LNA=-0.533,说明A>0,这完全符合C—D生产函数的假设条件。

模型估计参数显示我国外资企业的出口产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也说明我国外资企业主要集中于技术水平较低的一般加工工业和普通的制造业等行业,并没有发挥有效引导和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作用。

3.2 外企生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

本文借助相对资本密集度ω这个指标来分析外资企业的出口结构。公式为:ω=ELEK

公式中EL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EK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EX/EX表示产出的变化率,△K/K表示资本的变化率,△L/L表示劳动的变化率。如果ω越来越大,即劳动的产出弹性EL比资本的产出弹性EK增长得快,则劳动的效率越来越高,企业就会加大对劳动的投入,生产体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在一些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中,其产量提高主要就是靠增加劳动投入和工人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实现的;相反如果ω越来越小,即劳动的产出弹性EL比资本的产出弹性EK增长得慢,则资本的效率越来越高,企业就会加大对资本的投入,生产体现出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在一些如交通、通信、房地产以及科技水平要求较高的企业中,生产呈现资本密集型特点。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外企历年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和相对资本密集度值(见表1)。

从表1中计算结果可知,我国从1998年到2001年间相对资本密集度ω呈逐年增大趋势,劳动的产出弹性EL比资本的产出弹性EK增长得快,劳动的效率越来越高,说明我国外资企业这段期间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并且这个趋势越来越强,这与我国在此期间大力发展“三来一补”贸易和外资企业多集中在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行业相吻合。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密集型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是支撑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在世界商品市场上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支柱性力量[4]25,而外商正是看中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纷纷投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取得较大的利润回报。因此在这个时期,外企并没有有效发挥带动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作用。

从2002年到2008年,相对资本密集度ω值呈现不规律特点,忽高忽低,但其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资本的产出弹性比劳动的产出弹性增长的快,生产有向资本密集型缓慢转变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提高,进一步压缩了外企经营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产品的利润,导致许多外资不愿继续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转向具有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特点的交通、通信和房地产等部门[4]26。另外,由于我国对外国投资企业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允许外企进入更多行业领域,加上资本密集型行业是有更高利润回报率等特点,使外资企业越来越多的转向资本密集型行业,因而生产和出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通过分析以上数据后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产品在经历了劳动密集型趋势逐渐加强的时期后向资本密集型趋势缓慢转变,从而可以逐步促进我国出口结构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

4 政策建议

4.1 引导外资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

调整引资方向,加大对外资的引导力度,使其更多的投向资本密集型行业,尽量避免过去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粗放型引资方式。鼓励外资企业出口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减少其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做不仅会给外资企业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回报,还会减少我国同其他国家在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所产生的贸易摩擦。比如可以利用跨国公司为了减少其研发与跨国贸易成本,纷纷将生产基地甚至是研发单位直接转移到东道国的机会,积极引导外资企业生产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带动整体出口结构的调整。

4.2 限制外资企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重复投资

由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外资企业解决了我国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因此不能完全禁止外资企业涉足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国家可以对新建立的外资企业利用税收等调控手段加以引导,减少其在低技术水平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重复投资,限制那些国内市场已经饱和、附加值低的制造业项目,及那些在国内大量重复建设的产业,以使我国做到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从而可以逐步缩小外资企业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规模,优化出口结构。

参考文献

[1]戴志敏,罗希晨.我国外商投资与出口贸易关联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49-51.

[2]桂韬.FDI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贡献及影响趋势[J].江苏商论,2008(11):78-79.

[3]许经勇.我国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的理性思考[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25-26.

[4]付娟.试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战略的转变[J].特区经济,2007(7):101-102.

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利用外资,投资结构,经济发展

一、外资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

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经历了由自发引进到自我引导的过渡,而在这不同的历史阶段,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也有所不同。在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利用外资经验不足以及外商对我国的开放政策仍然有较多顾虑等原因,在1987年以前,外商在生产性项目的投资上比较谨慎,热衷于投资回收较快的消费性和服务性项目。因此,这一阶段引进外资最多的不是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据统计,1979—1986年累计引进外资中第三产业比重将近70%。这种投资结构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多是间接的。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轻—农的比例结构演化为轻—重—农的比例格局。对此,外资的引进和利用应当说功不可没。然而,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在1988~1990年连续3个年度中,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平均每年仅为30多亿美元,外资在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较小。

从1992年起,中国工业化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利用外资再度形成高潮。这一时期,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又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三产业比重重新上升,但与改革初期相比,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交通、邮电、通讯和科研、技术咨询、金融服务等行业的比重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在此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我国政府对1995年6月颁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从90年代下半期起至今,中国外资导向进入了以提高质量、推动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宗旨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基本保持不变,特别是1999—2008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在部分年份还有所下降,这说明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已不再只是注重数量的增加,更注重质量的提高。

二、外商投资出现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引进外资经验的积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已从最初主要为了弥补建设资金不足,转为尽可能地换取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以此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然而,外商投资价值取向与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目的的差异在国内竞相引进外资的情况下就造成了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外商第一产业投资明显不足

无论从国内经济还是从国际对比来看,外商投资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第一产业引进外资明显不足。这一点从中国三次产业的GDP比例与外商投资三次产业的比例就可看出来。我国1997-2006年间,一、二、三次产业的GDP比例大体为3﹕10﹕7,而同一时期外商投资于这三次产业的比例则大约为1﹕23﹕8。尽管在此期间外商对我国第一产业的投资比例有所上升,但与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比明显不足。而在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存量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平均大约为2﹕5﹕3。所以,我国引进外资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还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这种现象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初级产品价格偏低导致的低利润率使第一产业项目对外资缺乏吸引力,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部门中以包产到户为代表的分散化、粗放式经营特征使外方在投资合作中遇到很大障碍。

(二)第二产业中外商投资结构低级化且高度分散

一般来讲,外资总是向东道国高增长、高附加值的行业聚集,而这类行业一般也是对东道国经济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的。然而,我国制造业中的外商投资行业分布相当分散,特别是外商不是向经济发展的关键行业,如化学、机械、电子以及交通运输设备等聚集,而是大量地投入到一般性加工行业之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商对技术外流风险的控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不多的一大原委。跨国公司出于技术保密,将关键技术留在本部,而对外投资只限制在装配制作或销售部门,限制投资重化工业,因此,中国高新技术项目引进也不多。二是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品市场上,消费品加工投资收益快、利润大的特点也是外商较少投资于技术含量高的重工业的原因之一。中国对消费品进出口限制较严,相反对国内不能生产的重化工业品限制较松。因此,对于中国的重化工业品市场可以通过贸易来占领;而对于消费品市场则要更多地通过国际投资而绕过贸易壁垒去占领。

(三)第三产业内部外商投资结构配置不合理

我国外商投资结构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在第三产业结构中,外资过多地流向商业、房地产等利润较高的行业,这些行业通常占引进外资总量的60%以上。而流向通讯、交通运输、地质勘探等基础设施部门和科教文卫部门较少,通常不超过引进外资总量的15%。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房地产发展滞后,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对房地产的旺盛需求以及房地产市场管理落后,使房地产业的投资利润率大大超过其它行业,所以外商竞相开发房地产。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将交通、通讯和金融服务等行业看作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进行垄断经营,因而这些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较少。

(四)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外商投资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外商投资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明显改善。1996—2007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存量中,东部沿海地区约占86%,中部地区占11%,而西部地区仅占3%。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内外商直接投资也相对聚集于几个省区,局部空间分布失衡。如四川、陕西和重庆3个省市占西部地区外资总额的比重高达79%以上。严格地说,中国形成了一种内地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沿海地区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乃至后工业化阶段特征的交织型产业结构。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外商投资向沿海地区集中,明显地加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三、我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为了深入有效地利用外资,中国须根据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格局的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制定适宜的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从现阶段的情况看,短期内农业不可能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领域。但从长远来看,我国要真正成为经济强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永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严格限制外资进入采掘业以及部分养殖业,而包产到户和禁止土地自由买卖等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长期以一种分散化和粗放低效的方式运作,阻碍了农村规模和特色农业的推广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因而也限制了国内外资金的进入以及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对我国落后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吸引外资的进入,才能促进我国第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第二产业中引进外资的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应该适时实现产业内部的升级,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尤其要发挥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的作用。这是因为拥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投资于东道国的某个行业,将会带来先进技术,从而促进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行业不断升级,最终达到整个产业升级的目的。

(三)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

目前,基础产业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瓶颈产业”。例如,我国能源、交通运输、通讯、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非常缓慢。因此,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基础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控的重要内容。

(四)调控外资在第三产业中的配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金融、邮电、交通运输业以及为生产、科技发展服务的行业,这些都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效率的关键行业,急切需要大力发展。而我国尽管外资配置在第三产业的数量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速度的提高,但从内部结构来看,还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对投向第三产业的外资,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投资质量的提高,对技术含量低以及投向生活服务领域的外资则应适当加以限制。

(五)引导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

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也非常丰富,而且劳动力成本低廉。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对外商是有吸引力的。我们应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区域和范围,在政策上实行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将更多的外资引向中西部地区,同时多安排国外优惠贷款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环境,这是吸引和利用外资最根本的问题。此外,应鼓励外商将劳动密集型行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参考文献

[1]王涛, 吴国蔚, 曾诗鸿.外资准入政策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 2005 (12) .

[2]赖明勇, 包群, 彭水军, 张新.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 2005 (8) .

[3]J.H.Dunning.Reapprais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an Ageof Alliance Capitalis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5, 26 (3) .

[4]黄建宏.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作用机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4 (6) .

[5]Soto, M.Capital Flows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cent Empirical Evidence[J].OECD Development Center, 2000 (7) .

[6]魏后凯, 贺灿飞, 王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动机与区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2) .

外资结构范文

外资结构范文(精选10篇)外资结构 第1篇新一轮外资进入的结构性变化, 将是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 外资的合作将由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