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言文通假字复习汇总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文言文通假字复习汇总(精选15篇)

文言文通假字复习汇总 第1篇

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童趣》

2、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山市》

7、裁如星点 《山市》

8、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 《口技》

15、止有剩骨 《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教材未标示)

22、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 《望岳》

25、略无阙处 《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教材未标示)

47、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教材未标示)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 《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51、公输盘诎《公输》

52、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1.安:①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养——(衣食所安)

2.卑:(①低下 ——(非天质之卑)

②身份低微 ——(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①影响 ——(被于来世)

②同“披”,穿 ——(皆被绮绣)

③被子——(唯见布被覆尸)

④盖,覆盖——(流血被面)

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③出身鄙野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①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②全部 ——(群响毕绝《口技》)

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

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 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②称赞——(先帝称之日能)

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②惩罚

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

②拿出——(皆出酒食)

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④产生——(计将安出)

15.辞:①推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昊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锐不可当)

19.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敌人——(盖以谤敌《狼》)

23.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②慰问——(人皆吊之)

24.度:①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①怎么——(恶能无纪)

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征发——(发闾左遮戍渔阳)

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⑦伯,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①凡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总共——(凡三往)

29.方:①方圆——(方七百里)

②长方形——(方以长)

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fâ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①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②恶,坏——(陟罚臧否)

33.夫:①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③丈夫——(夫鼾声起/罗敷自有夫)

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①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②搀扶——(出郭相扶将《衣兰词》)

35。拂:①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②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①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②好事,有福之事——(此何迭不为福乎)

37.富:①富裕——(苟富贵,无相忘)

②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②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③互相——(更相庆)

④再,又——(更上一层楼)

⑤更加——(举杯消愁愁更愁)

⑥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9.苟:①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②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③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①本来——(固众人《伤仲永》/君子固穷)

②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③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④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1.故:①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特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④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顾:①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②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③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观:①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冠:①居第一位——(以才略冠天下)

②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光:①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②光线——(仿佛若有光)

46.归:①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过:①经过——(过零丁洋)

②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③犯过失——(人恒过/面刺客人之过者)

④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⑤拜访——(过故人庄)

48.好:①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②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③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号:①háo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②hào,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④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还:①回家、返回——(还于旧都)

②h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③归还、交还——(计日以还)

51.患:①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②忧患——(无冻馁之患)

③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惠:①恩惠——(大王加惠)

②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或:①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②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③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极:①尽——(此乐何极)

②尽,到——(南极潇湘)

③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④非常,最——(初极狭)

55.寂:①平静——(其人视端容寂)

②寂静——(寂寥无人)

56.加:①更加——(而山不加增)

②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间: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一会儿——(立有间)

③参与——(又何间焉)

④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⑤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⑥量词——(官阙万间都做了土)

⑦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⑧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见:①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②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③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④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⑤知道——(见往事耳)

⑥看见——(昨夜见军帖)

59.将:①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②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③将要——(公将战)

④搀扶——(出郭相扶将)

文言文通假字复习汇总 第2篇

上海教师考试网()制作

1、项为之强 “强”(jiāng)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â)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 “帖”(tiē)通“贴” 《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通“智” 《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 “坐”(zuò)通“座” 《口技》

12、止有剩骨 “止”(zhǐ)通“只” 《狼》

13、便要还家 “要”(yāo)通“邀” 《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同“又” 《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 “诎”(qū)通“屈” 《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通“父” 《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 “衡”(hãng)同“横” 《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通“拣” 《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 “曾”(cãng)通“层” 《望岳》

20、略无阙处 “阙”(quē)通“缺” 《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通“啭” 《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 “反”(fǎn)通“返” 《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通“饲” 《马说》

24、才美不外见 “见”(xiàn)通“现” 《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通“才” 《马说》

上海教师资格笔试群:371175465微信号:shjsksw

浅析文言文通假字 第3篇

一、在结构中认知

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 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 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 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 而于形声字中又特别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当然, 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 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 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 则是另外的情形, 只是所占的比例较小罢了。

二、在读音中辨析

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 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例如《鸿门宴》:“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蚤 (zǎo) ”字通“早”。本来表示“早晨”的zǎo应写作“早”, 但这里却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 早晨的“早”所以写成“蚤”, 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相通, “蚤”借用了“早”的意义。即“蚤”是“早”的假借字, “早”是“蚤”的假借义。 (《孟子·梁惠王上》) “板 (版) 印书籍, 唐人尚未盛为之。” (毕昇《活板》) “被 (披) 明月兮珮宝璐。” (屈原《涉江》) 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说:“假借者。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虽然通假与假借有区别, 但读音上相同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当然同音是指古音, 而不是现代的读音, 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具体做法, 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 如果发现某个字, 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 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 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一句中, “颁白”二字不成语, 不可解, 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 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 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 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

三、在例证中认知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 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令壮者无取老妇” (《勾践灭吴》) “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 , “若弗与, 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 , “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 。这些例子, 说明“无”通“毋”非属偶然。还有像“而”通“尔” (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 汝何为者也” (《史记》) , “而翁长铨, 迁我京职” (《记王忠肃公翱事》) , “某所, 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 “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 (《书博鸡者事》) 。再如“反”通“返” (返回, 归来) :“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孟子》) , “人穷则反本” (《孟子》) ,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 “盖亦反其本矣“ (《孟子》) , “责收毕, 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 ,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等。

通假字是字的临时代用现象, 它的出现加深了表意汉字的形义矛盾, 并不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所以, 通假字虽然在古书中十分常见, 但随着语言文字使用的日益规范, 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逐渐消失, 恢复本字。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透彻地理解通假字, 避免主观臆断。

摘要: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 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 “以声求义”, 找寻它的本义, 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 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 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 则诘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 “谓武姜寐时生庄公, 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 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 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性。

关键词:结构,读音,例证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9-05.

例谈中考文言文通假字的辨别 第4篇

辨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15-02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每年各地语文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如2011年柳州中考语文卷考查了“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中的“辟”;2012年南宁中考语文卷考查了“荡胸生曾云”(《望岳》)中的“曾”;2013年桂林中考语文卷考查了“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属”,还有“百废具兴”中的“具”;2014年百色中考语文卷考查了“项为之强”(《童趣》)中的“强”等等。上述的“辟”“曾”“属”“具”“强”都是通假字,分别通“避”“层”“嘱”“俱”“僵”,如果学生不能加以辨别,则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解答。可见,辨识通假字对于文言文学习与中考来说不可或缺。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辨别通假字?

一、引导学生理解通假字的内涵

所谓“通假”,是指因为某种情况,古代书写者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的现象。“通”,就是“通用”的意思;“假”,就是“借用”的意思。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与朱元思书》中“窥谷忘反”,《愚公移山》中“始一反焉”,这两处的两个“反”字是“返回”的意思。本来表示返回的字已有,应写作“返”,却用同音的“反”代替,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即“反”通“返”。

二、引导学生把握通假字的类型

(一)音同音近通假。即借字与本字的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而构成的通假。下面以具体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1】(2011年南宁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例2】(2014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在这两道中考题中,考查了“阙”“属”“要”这三个同音通假字。【例1】A项“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读“quē”,意思是空缺;而“城阙辅三秦”中“阙”,读“què”,意思是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可见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例2】D项“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读“yāo”,邀请的意思,所以D项的解释是正确的。像这样的音同音近通假字,在教材中还很多,如:“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故不错意也”),“惠”通“慧”(《愚公移山》中的“汝之不惠”),“距”通“拒”(《公输》中的“子墨子九距之”)等。特别指出的是,上述音同音近通假现象,都是根据现代词语的读音和古代词语的读音相比较而言的,而古代词语的读音和现代词语的读音是有变化的。在古代,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多为同音和近音。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和梳理积累,掌握通假的规律,就能比较容易地辨别通假字。

(二)音变通假。即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均不相同。

【例3】(2010年百色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本题C项考查了对“拂”的理解。“拂”,读“fú”,吹拂、拂动的意思,而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则通“弼”,读“bì”,辅佐的意思。所以C项的解释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故不选C项。这里的“拂”是一个音变通假字,两个字声母和韵母都不一样。类似这样的还有:“还”通“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望桓侯还走”),读“xuán”;“矜”通“鳏”(《大道之行也》中的“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读“guān”。这种音变通假字在教材中较少,由于无明显的规律可循,掌握起来较难,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反复记忆,做到烂熟于心。

(三)形似通假。不少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非常相似,它们的差别是某个偏旁的有无或不同。

【例4】(2011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唯见布被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于我哉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D.择其善者而从之 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本题B项考查了对“被”的理解。第一句中的“被”通“披”,读“pī”,动词,穿的意思,是一个形似通假字,而第二句中的“被”,名词,意思是被子。这两者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故不能选B。

像这样的形似通假字,课文中还不少,如:“说”通“悦”(《论语十二章》中的“不亦说乎”),“女”通“汝”(《论语十二章》中的“诲女知之乎”),“纪”通“记”(《满井游记》中的“恶能无纪”)等。这些都是因为形体相似而形成的通假现象,容易给人造成混淆,所以要进行归类整理,并多训练,多运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通假字的辨别方法

(一)以声寻义,反复推敲

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音近或形似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识别,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寻义”的方法。具体做法就是,我们阅读文言文,如果发现某个字,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我们不妨结合上下文,用音同音近或字形相似的另一个字去理解,看是否合情合理讲得通。如果讲得通,就可以断定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如2011年贺州中考语文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中的“得”,用“获得”“得到”去理解释义,不合乎情理讲不通,用与之音同的“德”,义为“感激”,去理解释义,则合乎情理讲得通,可以断定“得”通“德”;2012年柳州中考语文卷“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曾”,用“曾经”去理解,则句意不通,用与之音同形近的“增”,义为“增加”“增强”,去理解,则句意通畅,可以断定“曾”通“增”;2013年钦州语文中考卷“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用“死亡”“逃亡”去释义,讲不通,用与之音近的“无”去释义,义为“没有”,则讲得通,可以断定“亡”通“无”;2014年崇左语文中考卷“而越人被发”(《韩非子·说林上》)中的“被”,用“被子”“覆盖”“遭受”去翻译,句意不通,用与之音近形似的“披”,义为“披散”,去翻译,则讲得通,可以断定“被”通“披”,等等。

(二)加强识记,不断积累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管是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注释或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先弄清楚这个字通什么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加以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图,并学以致用,从而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些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和字形方面的特点不明显的,如“拂”通“弼”,“矜”通“鳏”等,这些只能靠平时识记、不断积累才能加以掌握。

综上所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含义、类型和辨别方法,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与质量。

九年级语文通假字汇总 第5篇

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此处是发配。

2、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5、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错通措,置。

6、仓鹰击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仓通苍,灰色。

7、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伸张。

8、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已通以。

9、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简通柬,挑选。

10、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阙通缺,缺漏。

下册

11、公输盘不说 《公输》——说通悦,高兴。

12、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抗拒、抵抗。

1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圉通御,防御。

14、公输盘诎《公输》——诎通屈,理屈。

15、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背叛。

16、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

17、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阻塞、梗塞。

18、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19、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回避、躲避。

2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辨,辨别。

2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此处是感激的意思。

22、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23、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

24、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返回。

25、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26、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没有。

文言文通假字 第6篇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 第7篇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同“蚌”;河蚌。“民食果损蜯蛤。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暴:同“曝”;晒。动词。“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逃避。动词。“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文言通假:怎一个“同”字了得 第8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通假字;古汉语

在文言文中,通与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通是通用的简称,这是在文字训诂学和词典中经常使用的术语,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通假字”。音韵学中定义为“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候写成这个样子, 有时候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各异,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在上古时,通假字这个术语本来只叫做假借,把假借分为假借和通假是清代后期的一些小说家们的说法。《辞海·通假条》说:“通假也叫通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地说,与本无其字的通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其实叫“假借”和“通假”都可以,但必须承认这二者本无区别,本无其字的假借和已有其字的假借这两种假借很难区分,但其性质本无异同,没有区分的必要,也就是说,“通”的使用范围非常宽泛。例如“北”,本从二人相背行,假借为南北的“北”;早晨的“早”:“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中的“蚤”即“早”,即我们说的“蚤”通“早”,“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在记录语言里zao(早)这个词的时候,“早”“蚤”二字相同。从“蚤”字说,它所以当“早晨”讲,也只是因为它和“早”声音相同,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

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形体符号来表示同一个词,于是大量的异体字并行于世。加之使用汉字的人数众多,地域广大,时间久长,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造字。而在造字时,没有统一的规范,人们的构思不同,取材有别,方法各异,会给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不同的字。但总体上,文字学家们把其归为两大类。第一类:两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字。例,咏-詠,线-線。第二类:一字常见,另一字较罕见。例,坤-堃,笑-咲。在形体上异体字也有五种不同情况:一是形符不同,如,咏-詠。二是声符不同,如,馈-餽。三是形符和声符都不同,如,“剩”:从刀,乘声;賸”:从贝,朕声。四是变换位置,如,“和—咊”。五是造字方法不同,如,“岳”是会意字,“嶽”是形声字。另外,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第一种是近代读音相同,意义相近,在某一意义上相通,但在其他意义上不能替代的字。如,“置”和“寘”,两字在“放置”的意义声相通,但“置”还有其他一些意义却是“寘”所没有的。第二种是自古同音,但意义上有相通之处也有不相通之处,两者的意义范围有区别。如,“游”和“遊”,这两个虽然都和“行走”有关,但“游”的本义与水相关,而“遊”的本义则与水无关。但应当用“游”的都不能写作“遊”。第三种是偶尔通用的字。如,“早”和“蚤”。

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通假的前提是字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近,两个字在意义上并没有联系。通假字只能单方面通假,而不能相互通假,即就是说,“通”是不能倒过来的,只能是“甲”通“乙”,不能说成“乙”通“甲”,因为“本字”和“通假字”不能互换,如“蚤”通“早”而不能写成“早”通“蚤”。“同”却是表示两个字完全等同,可以互换。其实,在文言文中我们所说的“通假字”包含了假借、古今、异体等字,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应该明确,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往往约定俗成,不可任意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要根据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及汉字构造原则和表达的意义不同来区分,并加以确定。

以上是笔者拙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古汉语语法、句法、词法,更要知晓从语法入手探究文言文是一条很好的学习思路。

参考文献:

刘又辛.通假概论[J].巴蜀书社,1988-11:169.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 第9篇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i)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t)《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通耶《孙权劝学》

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通智《两小儿辩日》

15、满坐寂然坐(zu)通座《口技》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 第10篇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陈涉世家》

3、将军被坚执锐。被,通披。《陈涉世家》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

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隆中对》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第11篇

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谈初中文言通假字与古今字 第12篇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里有不少通假字和古今字,这对接触文言文较少,不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确实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有些学生翻译文言文时,常常以现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去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字义。例如,把“孰为汝多知乎”的“知”误解为“知道”(知通“智”),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误解为“看见”(见通“现”)。误解了通假字和古今字就不能弄懂句意,影响对全文的正确理解。因此加强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教学,改革文言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字。

初中课文通假字和古今字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给通假字和古今字作注释时有随意性,没有严谨的定性。

给通假字注释时,有时用“某通某”,如“以通已”,有时用“某同某”,如“父同甫”;给古今字注释时也用如上形式。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课文中解释又不同。如《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之间常常加“有”字。而在《核舟记》中“舟首尾八分有奇”中“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这种情况学生无法理解。有些必要加注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却未注释。在《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只标明“仓通苍”,并未注释,而“苍”字有深绿色、深蓝色、灰白色三个解释。而恰巧有一年中考试题由要求注释,学生很多失分。类似情况在古诗词中也常见。如《卜算子?咏梅》陆游“更著风和雨”著同“着”,遭受。这样不利于教学,我们应当规范这些术语。

通假字的概念及掌握方法:通假字是指“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同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词,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犹通尤”。

掌握通假字,首先要熟记一批常用的已经被证明的通假字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注意。一是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某个字在文中不属于通假而能解释得通,不矛盾、不牵强,那就不存在通假问题,只有在解释不通的时候才考虑通假问题。二是根据语音、寻求本字。音同音近是确定通假的主要依据,但不能反过来说音同音近的就可以通假。说某字是某字的通假,还必须能从古书中找到旁证。三是参考字形、寻求本字。通假字与被通假的本字是以音响通的,而形声字的声符就是标音的,通假字和形声字的关系很密切。

古今字的概念及掌握方法:古今字是指“古时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字(多数以原来的古字为声旁)。让原来的古字去专门去表示另一个或几个概念。

古今字是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古和今,就是字的产生先后相对而言的。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分担古字繁重的表意功能。从形体上,古字和今字一般有相承关系;从词义上,今字分担了古字的或本义、或假借义、或引申义。但由于汉语古今语音发生很大变化,今天有些古今字的读音不大相同了。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分:从时间上来看。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同音或音近借用,借字和本字同时并存,同一时期的作品中,有时用这个字,有时用那个字。而古今字有造字的先后相承关系,先有古字,后有今字,今字是古字的派生字,是不处于同一时代的。从意义上区分。

通假字与被通假的本字在意义上一般没有联系。古今字在意义上则必然有联系,因为古字的产生,是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由多义项朝专项化方向发展的结果。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用“某通某”表示通假字,用“某同某”表示异体字,用“某后来作某”表示古今字。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 第13篇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马说》

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马说》

7、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马说》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送东阳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岳阳楼记》

1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难》

★ 文言文通假字55个

★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的

★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 中考文言文习题

★ 中考文言文学习法

★ 中考文言文道理启示

★ 中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

★ 中考必背文言文

文言文通假字55个 第14篇

1共通供,供给

2阙通缺,侵损

3说通悦,心服

4知通智,聪明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将死人入棺,如: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

38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鱼。

39辩通变,分别,如:此小大之辩也。

40阖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倾城阖户。

41直通值,价值,如:昂其值,居为奇货。

42裁通才,时间副词,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43翼通翌,次于今日、今年的,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

44飨通享,如: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45已通以,如: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46以通已,止,如:无以,则王乎?

47说通悦,高兴,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48枝通肢,肢体,如:为长者折枝。

49刑通型,做榜样,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50盖通盍,相当于何不,如:盖亦反其本矣。

51涂通途,道路,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2塑通诉,告诉,申诉,如皆欲赴塑于王。

53已通矣,语气助词,表确定语气,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54罔通网,罗网,如: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第15篇

2、选贤与能与(jǔ)通举《大道之行也》

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1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通才《马说》

1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1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1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14、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岳阳楼记》

1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1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1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同值《行路难》

18、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m(zhé)通谪《陈涉世家》

19、为天下唱唱(chàng)通倡《陈涉世家》

文言文通假字复习汇总

文言文通假字复习汇总(精选15篇)文言文通假字复习汇总 第1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 《童趣》2、不亦说乎 《〈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