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救治范文
外伤救治范文(精选7篇)
外伤救治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10例, 男例167 (占79.5%) , 女43例 (占20.5%) , 年龄18~75岁, 平均48岁。交通事故伤127例, 矿难19例, 高处坠落伤24例, 机器挤压及撕脱伤16例, 钝器伤9例, 重物砸伤及跌伤10例, 全身多处刀砍伤5例。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8h, 1h以内就诊者57例。
1.2 损伤脏器
本组开放性损伤94例, 闭合性损伤116例。合并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132例, 其中肋骨骨折162例 (连枷胸16例) , 中等量以上血气胸126例, 肺挫伤67例, 心脏大血管刀伤2例, 气管、支气管断裂伤3例, 膈肌损伤9例, 胸骨骨折3例, 脑挫裂伤15例, 合并腹内脏器损伤经剖腹探查证实41例, 合并肝破裂16例, 合并脾破裂19例, 合并膈肌破裂3例, 合并肠破裂4例, 左肾损伤1例, 膀胱损伤1例。合并四肢、脊柱等损伤55例。
1.3 诊断
患者有明确胸部外伤史,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部疼痛, 表现为烦躁不安、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和意识障碍等。体检:呼吸频率32~43次/分, , 平均36次/min, 创伤严重度评分 (ISS) 18~44分, 平均 (28.8±10.5) 分。
1.4 治疗
患者入院后保持呼吸道通畅, 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扩容等治疗。必要时予气管插管, 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本组患者210例, 146例肋骨骨折主要采用多头胸带包扎固定, 严重的浮动胸壁行肋骨内固定术16例, 210例血 (气) 胸行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181例;开胸探查止血术29例, 肺裂伤修补或肺叶切除术23例, 心脏及大血管修补术2例, 气管、支气管断裂修补术3例, 膈肌破裂修补术9例。多发伤行剖腹探查证实41例, 肝破裂修补术16例, 脾破裂切除术19例, 肠破裂修补术4例, 左肾破裂切除术1, 膀胱破裂修补术1例。颅内血肿清除术15例。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肺不张及ARDS56例。
2 结果
本组治愈195例;死亡15例 (占7.14%) 。其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6例;失血性休克4例, 其中心脏刺伤1例, 主动脉破裂1例, 颅脑损伤者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气管、支气管断裂伤1例;合并多发伤2例。
3 讨论
3.1 严重胸部外伤常合并多发伤、休克以及重要脏器的损伤, 这是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在血液动力学稳定时, 应根据伤情行相应检查, 如胸部CT检查能够准确显示胸廓骨骼的骨折, 皮下血气肿、血气胸、纵膈支气管、血管及肺实质损伤等。对下胸部的肋骨骨折要警惕肝、脾破裂的可能, 应行床边B超检查对胸部、腹部创伤的定位、定性诊断, 要严格掌握开胸、剖腹探查指征, 避免误诊、漏诊, 尽早明确危及生命的创伤, 确保对患者抢救快速及时, 提高创伤救治水平。
3.2 心脏大血管损伤的治疗
严重胸外伤若有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低钝、低血压、脉压小、静脉压升高、动脉压降低等心包压塞及休克表现, 再由伤口位置等判定有心脏或大血管损伤时, 应立即剖胸手术, 术中争取行心脏或大血管修补。抢救及时, 可挽救患者生命。本组2例心脏刺伤、主动脉破裂患者因受伤时间长, 出血过多, 手术抢救无效死亡。心脏大血管伤:该类患者伤情重, 发展快, 心脏锐器伤一旦穿透心脏可以导致严重致命性出血和心脏压塞[1], 对高度怀疑心脏大血管伤时, 应边补充血容量, 边快速气管插管后开胸探查, 绝不要等待血压回升后再手术[2], 及时开胸止血及解除心脏压塞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3.3 肺挫伤与连枷胸的治疗
连枷胸是一种严重的胸部创伤, 常合并心肺挫伤、血气胸等。如果软化区范围较广泛, 呼吸时由于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平衡, 发生纵隔摆动, 引起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其病死率高达20%~50%[3]。连枷胸患者常有胸痛、呼吸困难及胸壁外伤和反常呼吸运动, 触诊时可闻及骨擦音, 胸片检查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诊断即可成立。连枷胸低氧、胸闷甚至休克常常由血气胸引起, 连枷胸另一显著特点是胸壁浮动产生反常呼吸, 纵隔摆动, 导致心肺功能急剧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及时有效地固定浮动胸壁是治疗连枷胸的主要措施[4]。资料表明[5], 肺挫伤的范围在20%以上为重度挫伤, ARDS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本组15例患者因连枷胸与严重肺挫伤发生ARDS抢救无效死亡6例, 病死率达40%。肺挫伤造成肺出血一般持续到伤后6h左右, 水肿一般在伤后24~48h最重, 病情严重者如合并休克则大大增加了肺挫伤后ARDS或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MSOF) 的发生率。无连枷胸的肋骨骨折19%合并肺挫伤, 而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比例却高达46%[6]。近年来认为, 连枷胸出现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呼吸做功增加, 患者出现呼吸加快、肺部音和不同程度的咯血[7]。当严重胸外伤合并有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 一般吸氧无法纠正时, 是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最佳指征, 特别是中重度连枷胸患者如有呼吸机支持指征, 应尽早进行, 病情好转后应及时撤除,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还应早期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功能是稳定细胞膜, 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3.4 积极治疗合并伤
严重胸外伤同时合并头颅、腹部、四肢、脊柱等损伤的复合伤往往伤情复杂且危急, 极重胸外伤容易引起注意, 抢救措施得力;但表面不重, 实际有严重内伤者, 诊断处理往往不够, 容易造成抢救失败。合并颅脑伤及四肢损伤者较多, 特别是严重颅脑损伤常危及患者的生命。本组2例合并脑损伤者, 行开颅手术, 大量血气胸, 术中出现失血性休克, 经抢救无效死亡。因此, 要积极治疗其合并伤, 对于强大暴力所致脑外伤昏迷患者, 亦要考虑到合并肺挫伤的可能, 优先处理致命伤或同步手术治疗,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Mitheell ME, Muakkassa FF, Poole GV, et al.Surgical approach ofchoice for penetrating cardiac wounds[J].J Trauma, 1993, 34 (1) :17-20.
[2]徐志飞, 孙耀昌.270例严重胸外伤治疗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1994, 10 (3) :180-181.
[3]Spencer S, 石应康, 主译.胸心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5.
[4]王建柏, 高劲谋.创伤性连枷胸54例救治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 (1) :25-26.
[5]Allen GS, Coates NE.Pulmonary contusion:a collective view[J].Am Surg, 1996, 62 (11) :895-900.
[6]Pettiford BL, Luketich JD, Landreneau RJ.The management of flailchest[J].Thorac Surg Clin, 2007, 17 (1) :25-33.
严重胸外伤心脏外露成功救治体会 第2篇
因胸部暴露面积大, 易受到外界的损伤, 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 而开放性胸外伤影响呼吸严重致循环功能衰竭、感染;心脏轻度挫伤可有心外膜下心肌出血, 少量心肌纤维断裂;心肌严重或广泛挫伤时, 可有大面积心肌出血, 甚至坏死。因此, 能正确的判断病情, 进行抢救治疗和严密的护理, 挽救患者的生命。2011年7月我科成功救治车祸致严重胸外伤心脏外露1例, 头面部、颈部、前胸壁及双上肢等多部位大面积撕脱伤患者, 现将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14日我科收治车祸致心、肺外露患者1例;当时患者神志模糊, 急性痛苦面容, 重症贫血貌, 全身皮肤黏膜多处严重挫裂伤;左侧胸腔完全塌陷, 浮动胸, 双侧胸壁撕裂外翻, 撕裂口长约40cm, 左侧至腋后线, 右侧至腋前线下至腹肌上缘, 裂口呈“V”字形, 可见左侧多根肋骨粉碎性骨折, 左侧肋间肌完全撕脱, 可触及骨折端, 可见左肺, 左侧胸部内可见大量积血, 心脏裸露, 心包见约10cm破裂口, 心前壁可见有约4cm划痕, 可见心脏搏动, 心率约120次/min。胸大、小肌碎裂, 肋间肌碎裂, 胸前肋广泛性碎裂, 胸腔全开放, 心、肺全裸露;心包全层破裂, 肺面广泛裂伤, 不断漏气, 创面粘满大量沙尘土及玻璃碎片, 心、肺、胸腔内大量沙尘土及玻璃碎片存留, 胸腔、心包腔大量污血。
1.2 治疗
入院后予以输血、抗休克等对症处理, 急诊行心包破裂修补术, 左肺破裂修补术, 肋骨骨折环抱器内固定术, 胸骨骨折内固定术, 左侧血胸清除术, 胸壁缺损整形修复术, 胸壁、头颈部及双上肢清创缝合术。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第5天患者出现脓胸, 予以甲硝唑与庆大霉素分次冲洗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术后第32天, 患者脓胸治愈并拔出胸腔流管;术后第36天, 患者行右前胸壁植皮术;患者于9月26日痊愈出院, 共住院74d。
2护理
2.1 术前准备
评估病情、受伤情况,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 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备血、导尿、辅助检查, 完善各种术前准备, 备好床铺, 备齐必要急救物品[1]。
2.2 术后护理
2.2.1 抗休克处理:
由于外伤后出血量增多, 血容量不足, 应维持有效的心排出量和组织灌注量, 立即建立多根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 积极补充血容量和抗休克, 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单独一根通道;按医嘱, 合理安排和输注晶体和胶体溶液, 根据血压和心肺功能状态等控制补液速度, 可在中心静脉压 (CVP) 的监测下进行扩容、抗休克等治疗, 避免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2.2.2 促进气体交换, 维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型胸外伤的抢救重点, 胸外伤后肺严重挫伤与外界相通形成开放性气胸, 同时血块、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易形成呼吸道阻塞, 严重可引起肺部感染危及患者生命;尤其在手术时, 健侧肺在下, 伤肺在上, 伤肺血液会从破损小支气管开口向下直入气管并流入健侧肺, 形成凝血块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手术时最好使用双腔插管。如使用单腔气管插管, 开胸后尽量避免血液向肺的伤口内流入, 麻醉师应勤抽呼吸道内积血及分泌物。
2.2.3 加强监护及时发现并发症:
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心律、血氧饱和度变化;严重心肌挫伤导致的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是常见死因。控制液体的出入量, 注意每小时尿量。注意观察有无急腹症等其他的复合伤。翻身、拍背, 预防压疮;基础护理。预防尿路感染。
2.2.4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胸外伤患者, 胸腔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积血、积气、肺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 严重影响患者的气体交换, 造成患者缺氧、呼吸困难、肺不张、肺部感染, 威胁患者的生命。闭式引流可促进肺复张, 改善呼吸困难, 并可防止凝固性血胸、脓胸的发生。 (1) 病情平稳, 予以半卧位, 抬高床头15°~30°以使膈肌下降, 有利呼吸和引流。 (2) 妥善固定: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每天更换引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保持管道密闭、通畅, 随时检查引流管有无脱落, 引流瓶低于胸腔引流平面60~100cm防止液体逆流入胸腔引起感染, 水封瓶长管应没入水中3~4cm, 定时挤压引流管;挤压方法为: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 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 使引流液流出。患者咳嗽时, 观察水柱有无波动, 水柱波动的大小反应残腔的大小与胸腔内负压的大小。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cm。如水柱无波动, 患者出现胸闷气促, 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 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 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 促使其通畅, 并通知医师。 (3) 观察记录:严密观察引流的颜色性质和量, 正常开始时为血性, 以后颜色为浅红色, 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 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 性质较黏稠, 易凝血, 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4) 脓胸:患者出现消瘦贫血、血浆蛋白减低, 及不同程度的慢性全身中毒症状如低热、乏力、食欲差等查体可见患侧胸壁下陷、胸廓呼吸动度受限、肋间隙变窄部分患者有脊柱侧弯、胸部叩诊呈实音, 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则出现急性脓胸;脓液黏稠并有大量纤维素, 限制肺组织的膨胀。治疗:予以甲硝唑800ml与庆大霉素8万U分次从引流管注入胸腔冲洗引流, 加强抗感染治疗, 密切观察。 (5) 拔管指征:引流管内无脓性液引流出, 无呼吸困难, 引流瓶内引流液清亮, 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 则可考虑拔管。
2.2.5 疼痛护理:
指导患者作腹式深呼吸, 减少胸廓运动, 减轻疼痛, 必要时行镇静、镇痛处理。
2.2.6 饮食护理:
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高纤维易消化饮食, 保证营养供给, 以促进伤口愈合;必要时给予少量多次输血或肠内、外营养支持, 以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
2.2.7 心理护理:
护士应常与患者交谈, 关心体贴患者, 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坦诚回答患者有关疼痛、不适及治疗方面的问题,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早日康复。
2.2.8 植皮护理:
保持包扎敷料的清洁、干燥, 不可抓摸;经常观察创面的生存情况, 如皮下积有脓血, 应行切小口引流, 切忌挤压;一般正常伤口所植之皮肤, 会在1周后存活, 并限制活动2~3周, 以确保植皮愈合。植皮伤口愈合后, 皮肤较干燥可使用润肤油涂抹发现取皮区或补皮区有异常肿胀、疼痛、渗血, 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取皮区所覆盖之皮肤代用敷料, 干燥后将缓慢自行脱落, 不可自行勉强撕去, 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2.2.9 出院指导:
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3个月避免重体力活, 1个月后复查, 禁止吸烟, 预防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7例严重胸外伤的外科救治体会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5月共收治17例严重胸外伤患者, 占同期胸外伤的为13.06%。
1.2 受伤类型
本组17例患者均为严重胸外伤。其中开放性胸部伤10例, 闭合性胸部伤7例。肋骨骨折14例;肺裂伤7例;肺挫伤9例;心脏挫伤2例;闭合性心脏破裂2例;心包穿透伤3例;膈肌破裂4例;创伤性窒息1例;血气胸16例。合并伤8例, 伴有颅脑损伤者3例, 腹腔脏器损伤者2例, 其它部位骨折者3例。本组17例患者, 伴有失血性休克者5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2例。
1.3 诊治方法
简单地而又侧重点地询问患者及目击者受伤及受伤经过, 进行快速重点体格检查。保证呼吸道畅通, 快速补液抗休克治疗, 失血量大者需紧急输血治疗, 对于诊断困难者可进行胸部X片、CT、诊断性胸腔穿刺及灌洗等辅助检查, 病情危重者甚至可行急诊剖胸探查术。行心电监护以及时发现各重要脏器的异常, 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同时,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1.4 救治体会
1.4.1 补充血容量, 纠正失血性休克
快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伤情输血补液, 维持患者有效血压及水电解质平衡。查明伤情后, 可适当给予镇痛剂。
1.4.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患者口咽部分泌物, 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边, 然后将其下颚角抬起, 以氧流速度为4~6 L/min行面罩给氧。对呼吸极度困难者, 为了避免发生呼吸窘迫综合症, 纠正低氧血症, 缓解呼吸衰竭, 可行气管切开术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1.4.3 快速体格检查, 判断伤情, 迅速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检查内容除包括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状态等一般生命体征外, 还应重点对胸部进行“视、触、叩、听”的诊断, 观察胸部伤口的位置、出血量以及胸廓的外形、活动度, 触诊患者是否有皮下气肿或器官偏移;听患者呼吸音及心音的变化。根据有无其他部位及脏器的并发伤, 以及伤情轻重制定治疗方案, 应先处理如心包填塞、大血管破裂出血、颅脑损伤、血气胸等紧急伤, 再处理骨折、皮肤擦伤等。
1.4.4 不同类型胸外伤的处理
(1) 肋骨骨折:不同类型肋骨骨折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 若为单纯性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可仅采用止痛、固定胸廓, 防止并发症发生的治疗原则;当伤者伴发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且有明显的胸壁反常呼吸运动时, 应用厚敷料或急救包压在伤口处, 外加胶布绑带进行固定;发生开放性肋骨骨折时, 应进行紧急缝合, 并行胸腔引流术,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 (2) 气胸:单纯的闭合性气胸, 肺部仅被压缩在30%以下时, 可不用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卧床休息会自行吸收。若形成大量气胸时, 应进行穿刺, 胸膜腔引流术。开放性气胸的临床危害性较大, 容易使患者丧失呼吸功能, 应紧急处理, 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 然后抽气减压, 同时为进行清创缝合和胸膜腔闭式引流, 必要时还应进行剖胸探查。张力性气胸时, 由于破裂处与胸膜腔形成活瓣, 胸膜腔压力不断升高, 呼吸循环功能受到影响, 患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 需要进行立即排气, 降低胸腔内压力, 长期漏气或漏气严重者, 需及早剖胸探查, 做肺叶修补或肺段肺叶切除。 (3) 血胸:血胸一旦发生后, 发生内出血, 肺萎陷, 纵膈移位。形成的积血一般不凝固, 若短期内大量出血, 可形成凝固性血块。由于血液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所以发生血胸后极易感染, 形成脓胸。胸部X片发现患者合并气胸有液平面, 若穿刺抽出血液, 即可明确诊断。非进行性小量血胸, 不需穿刺处理, 若积血量较多时, 需进行胸膜腔穿刺, 腔内注入抗生素, 并行闭式胸膜腔引流术;进行性出血者, 应防止低容量休克, 及时剖胸探查, 进行缝合或缝扎止血, 甚至部分病变肺切除术;凝固性血胸患者应在数日内剖胸, 清除积血和血块, 以防感染和机化。对于已发生机化的血块, 当患者伤情稳定后早期进行血块和纤维组织剥除术, 为了预防感染, 手术及术后治疗按脓胸的治疗原则进行。 (4) 肺挫伤:肺挫伤本身无需特殊治疗, 低潮气量, 减少通气气体流速,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 避免正常肺泡的进一步气压损伤, 防止肺挫伤进展为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 创伤性窒息:由于外力作用于胸壁, 特别是钝性暴力, 科室上半身皮肤、黏膜的末梢毛细血管淤血以及出血性损害, 导致患者在伤后有暂时性的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头昏、谵妄甚至痉挛抽搐、昏迷、死亡。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压力大小, 持续时间长短以及有无合并伤。少数患者再压力解除后可发生心跳骤停, 应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一般患者再严密观察下对症处理与治疗。
1.4.5 急诊开胸手术
对于穿透性胸部创伤并伴有重度休克患者或穿透性胸部创伤濒死者, 且高度怀疑存在急性心包填塞的患者, 需要进行急诊开胸探查手术。手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迅速缓解患者心包填塞、控制出血、快速补充血容量和及时回收胸腔或心包内失血。
2 结果
本组17例严重胸外伤患者, 经过积极救治, 治愈13例 (76.47%) , 死亡4例 (23.53%) 。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1例, 心脏穿透伤破裂1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重度颅脑损伤1例。
3 讨论
随着生产工业化的发展和交通事故频发, 胸外伤的发生率也与日俱增, 成为胸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 对于胸外伤的处理要严格把握“先救命, 再治疗”的原则, 迅速明确诊断, 救治顺序应按受损器官的重要性和损伤的严重程度决定。
参考文献
[1]何鹏.重症胸部外伤救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8:219.
外伤救治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严重胸腹外伤合并多器官衰竭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27例, 女21例, 年龄15~65岁, 平均 (35.8±6.4) 岁。受伤原因为:车祸21例, 高空坠落9例, 刀刺伤18例。受伤部位为:腹部外伤42例, 胸部外伤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为休克状态, 在入院后6 h内, 发生器官衰竭22例, 在入院10 h内, 发生器官衰竭26例;其中2个器官功能衰竭42例, 3个器官功能衰竭6例。其中2例患者经抢救后无效, 在入院后的第10天和第13天死亡。发生衰竭的原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症22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 应激性溃疡5例, 急性肝功能衰竭11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入院时表现症状和体征变化, 根据《急救科学》的标准确定患者的病情, 判断应采用的急救措施[3]。
1.3 方法
院前处置:在接到患者急救电话后, 医护人员要在黄金10 min内赶到患者所在地, 这会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 降低致残率。在现场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救治以及生命支持, 包括呼吸支持、维持气道通畅、抗休克处理, 同时对开放性的腹外伤做紧急处置。此外, 观察患者是否还存在除腹部外伤外的其他创伤, 如果发现, 要立即进行针对性的抢救, 清创、包扎、固定、止血等, 如果患者的脏器已经脱出腹腔外, 要用0.9%氯化钠溶液浸湿无菌纱布, 然后覆盖包扎, 同时, 使用腹部压力带或采用填塞法为患者进行止血, 并且为缓解患者的疼痛, 使用吗啡或盐酸哌替啶进行镇痛。在送患者去医院的途中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和胸腹部创伤的征象, 嘱咐司机平稳前进, 减少颠簸, 防止因颠簸造成腹腔内发生大出血的情况。
院内处置:患者在进入医院后, 护理人员对心电、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进行严密的监测, 使用CT对患者的胸腹部进行检查, 实施手术治疗。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呼吸道通畅, 清除患者口鼻中的分泌物和凝血块, 防止发生窒息。实施抗休克治疗, 及时补充血容量, 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 为保证患者的肾功能正常, 适量输入晶体液, 注意尿量、肾功能和电解质的变化, 在补充血容量后, 使用速尿, 但不要使用甘露醇。在进行基础治疗的过程中, 要询问患者受伤情况, 如导致受伤的原因、导致受伤物品的大小等, 从而对受伤的范围进行确定。但是, 严重胸腹外伤患者病情危急, 同时伴有休克的情况, 这就导致不能完成辅助检查, 因此, 需要进行胸腹腔穿刺协助诊断, 根据穿刺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对患者实施开腹探查手术, 如果腹部出血量较多, 要先开腹止血治疗, 通过膈肌探查腹部并修补受损的脏器。呼吸窘迫和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及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为患者固定胸廓, 同时固定多肋骨骨折患者的胸部。抗感染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要做痰培养, 使用抗菌素和抗霉菌药物。为保证胸腹外伤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正常, 要使用防止消化道出血的药物, 用冰盐水、去甲肾上腺素洗胃, 若已经发生出血现象, 为控制出血, 要使用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或洛赛克等药物治疗。如果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液凝固发生变化, 要及时进行保肝保肾及血液透析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经救治后救治例数和存活率, 对2个以内器官衰竭和3个以上器官衰竭例数和存活率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48例患者中, 经过救治存活46例, 救活率为95.8%, 在存活病例中, 2个及以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救治存活率明显高于3个及以上器官的救治存活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严重胸腹外伤病情凶险,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治, 就会导致合并多器官衰竭情况的发生, 因此, 在临床的治疗上, 要以预防为主, 对患者存在的原发病情况要尽早处理[4]。
3.1 病情特点
严重胸腹外伤从病理上严格来说, 是膈肌发生破裂, 对毗邻的胸腔、腹腔和内脏造成累及的情况, 除了胸腔和腹腔的内脏器官造成损伤外, 膈肌也发生了损伤、破裂的情况, 从而造成严重的复杂性病理生理的改变, 危及到患者的生命[5]。严重胸腹外伤的受伤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穿透性造成的伤害, 如刃器, 另一种是钝性造成的伤害, 如车祸、高空坠落, 两种损伤情况分析, 穿透性造成的损伤范围明确, 患者在受伤后出现失血性休克或腹腔内脏器受损, 手术以止血、修补损伤脏器为主;而钝性造成的损伤范围不明确, 患者在受伤后多合并颅脑损伤、脊柱四肢损伤等症状, 并且伤情具有复杂性, 胸、腹部的症状体征容易重叠, 从而掩盖了主要症状, 使临床诊断出现漏诊情况, 没有得及时的对症治疗, 钝性造成伤害的患者在早期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末期, 会出现呼吸窘迫症等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情况, 这就增加了治疗难度, 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增加[6]。
3.2 病情救治
严重胸腹外伤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情急、病情重并且具有复杂性, 因此, 患者在拨打急救电话后, 医护人员要紧急出诊, 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创造先机。患者在送入院后, 需要医生边诊断边治疗, 病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原则是先挽救生命, 后进行治疗, 在挽救生命的前提下, 促使腹腔脏器恢复正常。院内医护人员在接收患者后, 首先与急疹医护人员做好沟通, 确定患者是否保持神志清晰,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进行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 由于患者胸腹腔出血后造成的多器官衰竭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患者在受到重创后体质较差, 因此, 在救治过程中, 及早切开气管, 从而减少生理死腔, 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 为气管内黏稠痰液的吸出带来了方便, 使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在必要情况下, 可以使用呼吸机, 一定保证患者入院后能够有效通气[7]。为防止肺部和腹腔内其他器官发生感染, 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大剂量的高效抗生素, 并且在短期内使用大量的地塞米松或者甲基强的松龙, 这是因为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能够与机体内的毒素结合, 从而使毒素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减少, 提高了机体的应激能力, 起到了降温、抗炎、抗休克和减少组织渗出等作用。出现应激性溃疡的患者, 在治疗时使用抗胃酸分泌药物能够纠正, 同时维持有效的血容量, 扩张微血管、保证机体各器官有效灌流量, 使组织器官的缺氧情况得到改善。同时为了提供机体营养, 可以通过深静脉高价营养方式纠正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对急性肾衰竭和肝衰竭通过透析方式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接受治疗后, 存活率为95.8%, 2个器官衰竭患者救治存活率达到了100%, 明显高于3个器官衰竭患者救治存活率 (P<0.05) 。该研究结果与唐高福等[8]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 严重胸腹外伤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在救治患者时, 医护人员要注意胸腹外伤的特点, 对患者实施全程监护, 避免发生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 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刘力奋, 高丽荣, 丁彦辉, 等.严重胸腹外伤并发急性肺不张36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 :73-74.
[2]吴晓东.7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伴严重多发伤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7) :43.
[3]郭彦华, 邵华荣, 李海锋, 等.严重外伤性肝破裂64例手术处理方式选择[J].临床医药实践, 2012, 21 (5) :342-343.
[4]徐洁.严重胸腹外伤的急救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9) :811-812.
[5]杜福祯.胸、腹部严重外伤患者的急诊超声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6) :1980-1981, 1984.
[6]陈一欧.急诊外科胸腹部外伤导致延迟性脾破裂临床急救[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12) :141.
[7]罗维荣.腹部外伤合并胰腺损伤21例临床诊治分析[J].云南医药, 2012, 33 (3) :326-328.
外伤救治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例, 女性患者28例, 年龄17~69岁, 平均年龄 (42.6±8.4) 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患者57例, 占63.33%, 高空坠落伤患者19例, 占21.11%, 暴力伤患者7例, 占7.78%, 其他原因致伤7例, 占7.78%。受伤至急诊就诊时间为30min~4h。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人院时GCS评分均≤8分, 其中6~8分患者39例, 3~5分患者51例;15例患者一侧瞳孔放大, 14例患者双侧瞳孔放大, 8例患者有去大脑强直;35例患者有病理性的呼吸。入院时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休克表现。23例患者平均动脉收缩压>90mmHg, 37例患者平均动脉收缩压70~90mm Hg, 30例患者平均动脉收缩压<70mm Hg;28例患者心率>120次/min, 46例患者心率90~120次/min, 14例患者心率<90次/min。患者的伤情评价采用临床上常用的ISS评分, 入院时所有患者的ISS评分为20~55, 平均 (31.3±12.1) 分。
1.3 影像学资料
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身CT扫描。
头颅CT结果显示, 有46例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和位置的颅内血肿, 其中11例患者为颅内血肿, 9例患者为硬膜外血肿, 21例患者为硬膜下血肿, 5例患者为多发性血肿。
全身CT结果显示, 37例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合并有多发性的肋骨骨折, 并同时伴发有血气胸和肺挫伤的发生, 6例患者合并有肝破裂伤, 2例患者合并有肾破裂伤, 11例患者合并有脾破裂伤, 15例患者合并有多发性骨折, 15例患者合并有腹膜内血肿, 5例患者合并有腹腔内空腔脏器破裂损伤。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急诊入院后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 全部采用深静脉留置导管, 首先给予患者积极的抗休克治疗, 同时为患者进行急诊气管切开插管, 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伴有明显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如果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 应采用床旁B超检查及床边X线机摄片检查, 对怀疑有腹腔内脏器损伤的患者进行腹腔探查性穿刺以明确诊断, 伴有明显的脑疝表现的患者在做好紧急抢救的同时, 由专人护送至CT室进行头颅CT的扫描以明确颅内的损伤情况。
90例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中, 38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19例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9例患者行剖胸探查;16例患者行单纯腹部开腹探查手术;8例患者在行开颅手术的同时行剖腹手术。全部患者手术治疗后均入住ICU监护, 按损伤控制的外科治疗原则, 25例患者待休克纠正、病情稳定以后, 再择期行骨折内固定手术, 3例患者取出首次手术时腹腔内的填塞物。
2 结果
9 0例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中, 治愈出院患者3 5例, 占3 8.8 9%;轻度残疾患者8例, 占8.8 9%;重度残疾患者2 4例, 占2 6.6 7%;植物状态生存患者5例, 占5.5 6%;死亡患者1 8例, 占20.00%。18例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为:脑疝晚期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患者2例, 不伴有脑疝患者因严重性休克导致死亡8例, 手术治疗后因为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患者8例。
3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 极易发生继发性的损伤而导致患者的死亡, 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外伤致死的首要原因[2]。本组患者中, 多数为交通事故伤和高中坠落伤导致的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 患者的外伤情况复杂, 且患者处于昏迷的状态, 因此患者颅内的损伤容易被其他的明显外伤所掩盖, 很容易造成急诊治疗上的误诊和漏诊, 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而造成患者的死亡。
为了能够尽量减少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提高急诊救治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的成功, 我院开展了综合性的急诊抢救模式。 (1)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全科性急救队伍, 要求所有医师均具有比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抢救和检查, 并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3]。 (2)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入院后要在第一时间通过对患者进行体格及体征的检查以初步明确病因, 首先排除胸腹部、脊柱及四肢的外伤, 然后要及时发现可能的潜在的致命伤, 挽救生命是急诊抢救的首要原则[4]。 (3) 及时建立有效的呼吸循环。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多数处于昏迷状态, 需要立即进行气管切开插管, 以解除患者的呼吸障碍。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同时伴有大量的失血, 在气管插管的同时还应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路, 同时进行补液、补血的治疗。以尽快纠正患者的缺氧和休克状态[5]。 (4) 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的颅内血肿及脑疝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疑有颅内血肿发生的患者, 在进行急诊抢救的同时, 要尽早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症状, 及早给予降颅压治疗, 并尽可能早的安排患者进行CT检查以明确颅内血肿情况, 并尽量早的安排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治疗[6], 以在最早的时间内解除患者的各种可能的致死原因。
综上所述, 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的救治重点是颅内血肿、休克、脑疝以及呼吸障碍, 在治疗过程应以挽救生命为首要前提, 按损伤控制外科治疗原则, 必要时可以两个或多个部位同时进行手术治疗, 以挽救患者生命。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90例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出院患者35例, 占38.89%;轻度残疾患者8例, 占8.89%;重度残疾患者24例, 占26.67%;植物状态生存患者5例, 占5.56%;死亡患者18例, 占20.00%。18例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为:脑疝晚期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患者2例, 不伴有脑疝患者因严重性休克导致死亡8例, 手术治疗后因为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患者8例。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伴休克患者的救治重点是颅内血肿、休克、脑疝以及呼吸障碍, 在治疗过程应以挽救生命为首要前提, 按损伤控制外科治疗原则, 必要时可以两个或多个部位同时进行手术治疗, 以挽救患者生命。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休克,救治方法
参考文献
[1]曹龙兴.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伴创伤性休克50例疗效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1) :109.
[2]廖光查, 杨松, 覃刚, 等.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伤伴休克49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09, 29 (6) :66-67.
[3]符付献.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救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 :69-70.
[4]冉成华, 刘玉兰, 王新桂.重型颅脑损伤32例患者亚低温治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版) , 2011, 40 (11) :1173-1174.
[5]周汉光.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4) :112-113.
多发伤中腹部外伤的急诊救治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3例多发伤中腹部外伤病例均选取自我院急诊外科,时间为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其中,共有男性71例,有女性32例;年龄在17~69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37.3±8.9)岁;高空坠落伤31例,交通事故伤54例,其他原因18例;患者均有明显腹痛感,呕吐恶心感。
1.2 治疗方法
患者送入急救室首先对其进行静脉通道建立,促进循环功能恢复,同时对患者腹部外伤症状改变情况进行随时观察,记录所观察的病情特征为进一步评估做参考,若出现意外变化,需及时做专门检查并治疗[2]。根据患者的腹部外伤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手术,手术过程一般包括切除破损的脾脏,并对出现坏死的肝脏、肾脏以及胃肠部位及时切除与修补,进行结肠造瘘后,及时将患者腹膜肿块出血处进行清理,具体操作如下:若患者脾脏出现严重破裂情况时,应在短时间内准备好止血用具为有效地进行手术治疗提供基础,手术进行时患者往往由于破裂导致出血过多引发暂时性休克,治疗人员应及时快速地为患者输血,使用术前准备好的相应血型血液,在必要时可采用动脉加压法进行输血。胃修补时要事先做好作胃肠减压工作[3]。若患者食道管内静脉部位出现异常曲张,对其使用胃管插入,且胃管材料选择为软质型,插入时使用适量液体石蜡,此外,需注意防止患者出血过多[3]。
2 结果
103例患者治疗后救治成功例数为101例,死亡例数2例,有效治疗率98.0%,其中有2例患者在刚入院不久,在手术治疗前因病情过于严重死亡。
3 讨论
由于我国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重型机械类产品如小车、铲车等使用数量越来越多,且范围不断扩展,然而机械的增多,多发伤病患者例数亦随之增多,尤其是腹部外伤疾病在多发伤疾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多发伤中腹部外伤发病原因复杂,治疗时候要把握患者脏器损伤的具体情况与其他合并受损情况及时治疗,采取各项急诊措施是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的关键,且患者腹部受损伤的脏器数目越多,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案例亦随之增多,因病病死率也增高,且变化差异明显[4]。若患者治疗就诊时间越及时,手术后出现死亡以及并发症的患者例数就越少。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其抢救治疗做了诸多相关性研究。在李跃等人的研究中对医院内腹部受到损伤的89例患者进行治疗后,亦提到治疗该类疾病的关键在于手术时间的及时把握,并对具体病因的确;在梅勇等人的研究中对闭合性类型的腹部外伤617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开腹确诊致伤具体原因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患者的例数,与刘俊文等人的研究中得到相识的结论;本文关于多发伤腹部外损伤疾病的抢救治疗过程的临床研究相关结论在李军的文献中得到具体的证实[5]。此外,对于患者由于疾病具有进食困难的情况,在手术治疗后需提供足够的营养保障,促进治疗过程有效的进展[6]。
本文研究中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103例多发伤中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急诊救治方法。结果发现103例患者治疗后救治成功例数为101例,死亡例数为2例,有效治疗率98.0%,病死率较低。说明对腹部外伤原因多发性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严格把握抢救时间,遵循手术治疗标准步骤才能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临床治疗病死率。
综上所述,多发伤中腹部外伤发病原因复杂,治疗时候要把握患者脏器损伤的具体情况与其他合并受损情况及时治疗,采取各项急诊措施是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职康康,毕建威,方国恩.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9):1033-1034.
[2]李跃,幸珍高,孙定平,等.腹部损伤89例诊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187-189.
[3]梅勇,刘云兴,邵文生.闭合性腹部外伤617例诊治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6(17):41-43.
[4]刘俊文,寇宝珍,郑忠谊.复杂闭合性腹外伤的急诊救治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6):740-742.
[5]李军.多发伤中腹部外伤的急诊救治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1):1692-1693.
外伤救治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颅脑损伤继发癫痫患者47例, 病例入选标准: (1) 脑外伤病史明确; (2) 根据临床表现、脑电图、CT检查等符合脑外伤后继发癫痫诊断; (3) 年龄18~80岁; (4) 既往无癫痫病史及癫痫病家族史; (5) 患者知情同意。病例排除标准: (1) 非首次发作且未进行规范治疗者; (2) 伴其他颅脑疾患者; (3) 伴有严重心肺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病者; (4) 不能配合治疗并按期随访者。本组共入选患者47例, 男33例, 女14例, 年龄19~71岁, 平均年龄 (38±9.25) 岁。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20例 (42.55%) , 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 (31.91%) , 脑挫裂伤12例 (25.53%) ;发作类型:单纯局灶性发作21例 (44.68%) , 复杂局灶性发作14例 (29.79%) , 强直-阵挛发作11例 (23.40%) , 癫痫持续状态1例 (2.13%) 。发作时间为伤后1天~伤后1年10个月。行开颅手术14例 (29.79%) , 保守治疗33例 (70.21%) 。
1.2 方法
1.2.1 癫痫预防
由于脑外伤后癫痫常突然发生, 患者需有专人陪护, 卧床期间须随时使用床挡、护栏等安全保护措施, 防止发生坠床、跌倒等, 必要时约束四肢和身体。能下床活动的病人尽量减少外出, 必须外出时应有人陪伴, 防止发生意外。保持病房安静, 让病人充分休息, 避免刺激患者引起癫痫发作。昏迷患者取平卧头偏位, 及时清理口内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发现癫痫前驱症状, 如胸闷、烦躁不安、感觉异常、恐惧、心情忧郁、易激动等, 出现前驱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平卧, 并立即进行处理, 控制发作。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 口服丙戊酸钠0.2~0.4g/次, 1日3次或口服苯妥英钠, 0.1~0.2g/次, 1日3次, 不能进食或昏迷者予肌注或静注苯妥英钠。
1.2.2 癫痫发作的处理
癫痫发作时病人会牙关紧闭, 应立即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解松衣领, 趁患者嘴唇未紧闭之前, 将压垫或毛巾垫于上下齿间, 避免发生唇舌咬伤。若于站立时发作, 应立即扶住患者, 缓慢躺下, 避免摔伤。抽搐发作时不可用力按压、牵拽患者肢体, 以免造成肌肉拉伤、骨折、关节脱臼等。及时清除口内分泌物和异物, 保持呼吸道畅通, 必要时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尽快控制抽搐, 采取手术等方式积极处理原发疾病的基础上, 根据癫痫的类型, 结合脑电图, 选择适当的抗癫痫药, 如安定、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 遵循“最小剂量控制发作”的原则。服药期间检测血药浓度, 并定期检查血象、肝功, 且由于安定等抗癫痫药可部分抑制呼吸、心跳、血压, 在用药过程中须严密监测患者呼吸、心跳、血压变化情况, 如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及心率异常, 应立即停止使用并积极处理。氧气吸入, 可予鼻导管给氧, 流量2~4L/min, 若为癫痫大发作以及癫痫持续状态应加大氧流量至4~6升/分。脑水肿者予20%甘露醇120ml 20~30min滴完, 有效降低颅内压。发热病人可予物理降温及时控制体温。
1.2.3 癫痫发作后处理
癫痫发作过后患者尚处于意识朦胧阶段, 患者卧床和行动时需加强防护, 防止因身体虚弱、精神恍惚而发生意外事故。予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兴奋、躁动及癫痫再发等。癫痫发作后患者常情绪低落, 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应根据患者心理特征, 与患者充分交流, 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治疗依从性, 对后期康复起积极作用。应定时对长期卧床的患者翻身拍背, 以防止并发症 (褥疮及肺部感染等) 的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MS Excel 2010软件进行处理, 计算统计描述指标, 相对数指标以例数 (百分比) 表示。
2 结果
本组47例脑外伤后继发癫痫患者, 经过积极预防和整个发作期的有效救治, 癫痫发作均得到有效控制, 住院期间均未再发癫痫, 住院期间均未出现跌倒、坠床等意外, 均好转出院。经1年随访复发2例 (4.26%) , 均为重型开发性颅脑损伤患者。
3 讨论
外伤后癫痫是颅脑外伤后继发的运动感觉、意识及精神障碍, 是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成人颅脑脑损伤性癫痫主要见于各种外伤, 最常见的是各种交通事故、建筑事故。任何部位的颅脑损伤均会导致癫痫发生, 癫痫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3,4], 开放性颅脑损伤癫痫的发生率高于闭合性颅脑损伤, 本组出院后癫痫复发的2例患者均属于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癫痫的发生还与受伤部位、伤者年龄、有无颅内血肿、粉碎性或凹陷性颅骨骨折等存在关系, 比如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损伤较易发生早期癫痫, 颞叶内侧损伤常出现精神运动型发作, 硬膜外血肿伴颅骨凹陷骨折和硬脑膜下血肿均易发生各型癫痫, 伤后伴有重度呼吸困难者癫痫的发生率也高。因此, 脑损伤的部位、类型、严重程度、伤者年龄、颅骨骨折情况等信息均可作为综合判断癫痫发生的预测性指标。此外, 伤后颅脑手术的及时性和手术效果直接关系着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与否[5~7]。
颅脑外伤后继发癫痫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 诱发脑疝导致患者死亡。癫痫如频繁发作, 在相邻两次发作间没有恢复清醒状态的持续性癫痫, 加重脑组织缺氧, 如处理不及时, 将造成不可逆损伤, 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7~9]。颅脑外伤后继发癫痫的治疗遵循“积极处理原发疾病, 积极预防, 有效控制发作”的原则, 内科治疗根据癫痫发作类型给予抗癫痫药及营养脑神经药等, 同时, 癫痫发作前的预防、原发病的有效处理和发作时的积极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组47例颅脑外伤后继发癫痫患者, 我们在积极预防的基础上, 通过手术有效解决原发疾病, 并加强癫痫的临床观察与用药处理,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47例患者癫痫发作均得到有效控制, 住院期间均未出现癫痫复发, 1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处理, 未发生并发症和意外。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并发癫痫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颅脑损伤继发癫痫患者47例, 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再给予预防和控制癫痫发作的保守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癫痫发作均得到有效控制, 住院期间均未出现跌倒、坠床等意外及再发癫痫。经1年随访复发2例 (4.26%) 。结论:积极处理原发疾病, 积极预防、控制癫痫发作, 是颅脑外伤后继发癫痫的重要处理原则。
关键词:宫腔镜手术,剖宫产疤痕缺陷,月经异常
参考文献
[1]廖进, 梁晓阳, 陈礼刚.创伤性癫痫的治疗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4, 37 (2) :229-231.
[2]赵学俊.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疝伴休克的救治策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2) :190-193.
[3]史桃顺.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处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21 (8) :1169-1170.
[4]王奇章, 顾伏平, 陈建山, 等.创伤后癫痫预防性治疗的研究进展[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2013, 15 (3) :179-182.
[5]吴见安, 许梅莲, 邓群好, 等.颅脑损伤性癫痫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6) :135-137.
[6]曾琼.外伤性癫痫的脑电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浙江创伤外科, 2014, 33 (1) :153-155.
[7]刘健羽.外伤性癫痫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8]于年强.应用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3) :248-250.
外伤救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