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VB工程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VB工程范文(精选7篇)

VB工程 第1篇

近些年来, 城市公路和市政道路建设发展迅速, 特别是城市快速路建设发展迅猛。类似桩长计算这类大量的重复性设计工作耗费了设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利用VB的Active XAutomation技术和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依据桥梁结构的相关计算理论, 可以快速、准确的实现该类批量计算, 在此基础上应用数据库技术, 还可以较好的管理设计技术数据。

本文作者开发的钻孔灌注桩桩长计算程序以地质纵断面为cad图形背景, 可以完成摩擦桩和嵌岩桩两类桩基的桩长计算。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逐桩设计, 也可以一次进行多个桩基的设计。在实际的设计中, 考虑勘察和施工中的误差, 往往考虑一定的桩长富裕, 习惯按长度百分比控制或者承载力百分比控制, 程序对于桩长富裕的控制原则通过VB控件Option Butto供设计者自主选择。

1 基本原理

VB拥有图形用户界面 (GUI) 和快速应用程序开发 (RAD) 系统, 可以轻易的使用DAO、RDO、ADO连接数据库, 或者轻松的创建Active X控件、快速建立一个应用程序。

Auto-CAD软件包具有完善的绘图功能、良好的用户界面、开放的结构体系, 多种二次开发的工具。

采用DAO (Data Access Objects) +Access表进行数据存放, DAO是面向对象的接口, Visual Basic开发者通过ODBC直接连接到Access表。

应用VB的计算功能与Auto CAD的绘图功能结合, 使用VBA程序语句来控制对Auto CAD图形的操作,

通过VB编写主程序生成dll文件, 在VB中创建一个动态文件DLL, 然后在VBA中调用DLL提供的接口函数完成预先设计的功能, 实现DLL函数的封装。

2 主要模块

2.1 连接Auto-CAD模块

首先检查Auto-CAD是否启动, 如果启动判断是否有文档打开, 如果没有新建一个后缀为dwg的文档;如果Auto-CAD没有启动, 则启动Auto-CAD, 否则提示用户“无法完成”。

2.2 数据读取和保存模块

2.3 批处理计算模块

批处理过程通过循环语句, 遍历目标基桩, 确定距离目标基桩最近的两个或多个钻孔, 开始计算。

3 结语

近年来, 桥梁结构辅助设计软件推陈出新, 极大的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 减轻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本文利用VB的Active XAutomation技术和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依据桥梁结构的相关计算理论, 开发了钻孔灌注桩桩长设计批处理过程和智能过程的方法, 展现了应用cad二次开发技术进行桥梁结构辅助设计软件开发在桥梁设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晋西.Visual Basic与Auto CAD二次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玉琨.CAD二次开发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赵景亮, 李志刚等.Auto CAD2004与Auto LISP二次开发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04-01。

[4]曾洪飞.Auto CADVBA&VB.NET开发基础与实例教程.中国电出版社, 2013-5-1。

VB工程 第2篇

在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生产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保存。现在的计算机中一般都预留有一个或者几个PCI插槽,这样就为PCI总线设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介绍的PCI-1718数据采集卡就是这样一款基于PCI总线的设备,当然它也兼容其他总线。它是由世界工业电脑和自动化市场开发的领军企业研华公司开发的一款高效能、多功能数据采集卡。现在,VB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采用PCI-1718采集卡在VB编程环境下可以较容易的进行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

1 数据采集卡及其工作原理

本文介绍的研华PCI-1718数据采集卡不但具有测量功能,还具有控制功能。通过数据采集卡可以将外围器件的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能将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送给外围器件。它的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生产工程中测量的信号有时候也不是电压信号,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变送器这些标准化的设备将非电信号变成电信号,然后输入到PCI-1718中,比如压力信号和温度信号,然后板卡将模拟信号变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信号,计算机收到这些信号后就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或者保存。如果计算机要对外围的设备输出指令时,PCI-1718也可以将指令输出给外围设备,比如继电器或者步进电机。PCI-1718的特点主要如下:16路单端或者8路差分模拟量信号输入,12位A/D转换器,自动通道扫描,用于AI的板载FIFO,1路12位模拟量输出,16路数字量输入及输出,PCI总线数据传输,还具有定时、计数器功能。

2 Active DAQ技术

在Active DAQ技术(研华公司)没有出现之前,在VB环境下用户访问数据采集卡一般来说有两种途径:1)用VB直接编写访问PCI设备的函数;2)调用其他语言编写的底层驱动模块来实现,比如用c或者c++编写的动态链接库函数。但这两种途径都很困难,特别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来说,编写这些函数非常地困难。研华公司提供的Active DAQ控件是一套高效的数据采集控件,它可以方便的应用于一些支持ActiveX控件的软件中,比如VB、VC、Delphi等。在VB中可以通过设置Active DAQ控件的属性、事件及方法等来方便的进行编程,从而进行数据采集,主要包括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数字量的输入输出及脉冲输入输出等。

3 软硬件设置

3.1 硬件设置

本部分的硬件设置主要是PCI-1718数据采集卡的安装、设置,Active DAQ控件的安装。

首先运行研华公司PCI-1718驱动光盘里的DevMgr.exe程序,然后运行PCI-1718.exe程序,按照步骤安装程序。随后关闭电脑,将PCI-1718插在计算机的一个插槽里,这时计算机就会自动安装板卡。注意,在安装板卡前,要将板卡的SW1开关设置为全部是ON,将SW2开关设置为S/E,这是将板卡的Device Number设置为0,将模拟量信号的输入模式定为16路的单端输入模式(这些设置主要是在以后的数据采集过程中程序能认识板卡,且能正确地采集到需要的数据)。完成这些设置后,就可以在Advantech Device Manager中对板卡的性能进行测试了,主要包括模拟量输入功能测试、模拟量输出功能测试、数字量输入功能测试、数字量输出功能测试和计数器功能测试。

接着运行ActiveDAQ.exe,然后指定Active DAQ的安装路径,将Active DAQ安装在计算机硬盘中。安装完成该文件后,就会在VB的部件控件选项卡中出现Active DAQ控件集,主要包括Advantech Active DAQ AI control、Advantech Active DAQ DI control、Advantech Active DAQ AO control、Advantech ActiveDAQ DO control等。下面的数据采集软件主要是用到的Advantech Active DAQ AI control和Advantech Active DAQ DO control,两者的作用分别是采集模拟量(压力值和电压值)和输出数字量(控制继电器的闭合)。

3.2 软件设置

在VB的部件选项卡中将Advantech Active DAQ AI control、Advantech Active DAQ DO control添加到工具箱中,然后放到程序中。首先在右边的属性栏中将这两个控件的DeviceNumber属性设置为1,这时程序就会自动识别板卡。因为本次数据采集的信号为压力信号和电信号,所以主要的程序代码如下。

因为需要不停的采集数据,所以需要添加一个timer控件,然后在timer控件的timer属性中写入以下程序:

其中u为数据采集卡采集到的电压值,此电压值为压力值经压力变送器转变而来(压力变送器的接法在此就不介绍了,关键是输入输出端得正确连接及如何正确连入数据采集卡);c和diff分别为压力变送器的参数:压力下限值和输出线性比,比如:一个压力变送器的输入压力为04MPa,输出为4-20mA,在输出上串联一个250Ω的电阻,输出变为15V,则此时电压值P和压力值U的关系为:

Stapre是压力的中间值,是为了后面将保留了四位小数的压力值能保存在DataGrid中。press(num)的作用是想保留许多压力值,然后从中选出需要的压力值。m1是指采集到的被测件的电压值,如果被采集件数量多,则可以用m2、m3等,原则上PCI-1718可以采集16路的电压值。

这时候就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放到电脑里了,为了能显示这些数据,在它的初始化中写入[1,3]:

1)如果测试的物理量有两种类型(压力和电压),为了显示的有规律且对比正常,可以将他们用下面的方法显示在计算机上: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DataGrid控件,在其初始化中写入[2,4]:

以上的程序主要是设置数据表格的列宽和表头名称。为了将数据放入Data Grid中,写以下程序:

2)如果测试的物理量只有一种类型,则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显示数据:

加入两个text控件,然后将其text属性设置为press1。测量到物理量则加几个text控件。

程序到此为止就已经可以将测量值显示在电脑上了,利用VB和PCI-1718数据采集卡以及压力传感器,笔者成功的为上海天惠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开发了一套汽车空调压力开关实验测试软件,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程序的上位机界面如图2所示。

剩下的就是调用Adodc控件来将这些数据存到计算机里面,这里没有用PCI-1718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此不介绍了。

4 结束语

PCI-1718在VB中利用的优势之处是Active DAQ控件的利用,它可以省去许多编程中的麻烦的代码编写,取而代之的是方便的控件引用和属性的设置。利用它来控制继电器等也很方便。VB的优势是容易上手,开发快。利用VB和PCI-1718数据采集卡,可以方便的进行数据的采集。

2)如果测试的物理量只有一种类型,则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显示数据:

加入两个text控件,然后将其text属性设置为press1。测量到物理量则加几个text控件。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PCI总线的多功能数据采集卡PCI-1718的功能,并论述了它在一个实际VB工程中的硬件设置和应用,以及如何在VB环境下进行数据采集的快速开发。

关键词:PCI-1718,数据采集系统,Active DAQ,VB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江全,等.Visual Basic数据采集与串口通信测控应用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胡小江,等.21天学通visual basic[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李长林.Visual Basic串口通信技术与典型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VB工程 第3篇

随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适应该发展趋势、大力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考试方式和手段入手,积极探索由传统的纸笔方式过渡到无纸化、网络化上机考试方式的实现方法。

由于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对操作技能反映不足,使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不够、开发能力受到了质疑,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无纸化办公、高考网上阅卷的开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普遍开设,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无纸化、网络化考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许多高校及软件公司,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可以说,无纸化、网络化的计算机考试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的必然趋势。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考试涉及环节多(命题、印卷、考试、阅卷、成绩统计等)、过程繁琐、工作量大、试卷分析缺乏准确性,而且极易出现错误。试卷分析往往只对总分进行简单的分数段统计、平均分计算等大致分析,对涉及试卷质量的深层指标如均方差、信度、效度分析等有效指标很难涉及。如果实行无纸化、网络化考试则这些工作就容易解决。从2005年开始,就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先后研发了延安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系统、C++程序设计考试系统、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考试系统等。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上机考试系统为例,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上机考试系统研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 系统的设计目标及组成

1.1 系统设计目标

由于本系统主要应用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考查及考核工作,根据这一实际应用要求确定了系统设计的两个目标,即实用性和健壮性。

(1)实用性:

本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评阅工作效率,解决人工评阅的多种弊端。通过考试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提升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应用操作能力。

(2)健壮性:

对于大规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考核,考生人数多,其中水平差别很大,本系统必须能够克服用户程序可能出现的各种软件错误,防止出现系统崩溃、系统死机等情况,同时保证阅卷的客观性、公正性,尽量避免由于用户程序设计中一个小的错误而出现大量的丢/失分数现象。

1.2 系统设计思路及方案的选择

当前开发的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主要基于C/S与B/S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各有所长。C/S 结构(Client/Server)考试系统,应用的比较多。在局域网中,安装一台考试服务器,把题库、报名库和阅卷评分系统都装在服务器上,在考试机安装客户端,利用局域网和相应软件与服务器相连。每次考试都对服务器和客户端进行安装和配置,这样工作量比较大,且在地域上受限制。

B/S结构(Browser/Server)考试系统,利用Web技术,考生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多个不同平台的服务器。系统更新只需更新服务器即可,客户端仅安装浏览器,是目前考试中利用最多的一种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结构形式。

1.3 系统的组成

不管是基于C/S或B/S哪种模式,为了实现无纸化考试的要求,基本有四个模块组成:

(1)题库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题库中各种类型题目的增加、删除、修改与考试时间、题型、题量、难度系数等要求的设定等。

(2)考试系统:考生验证、考试环境生成、考生数据存储、系统计时控制、自动阅卷评分等。

(3)成绩回收与分析系统:成绩入库、成绩的总体分析、各题得分情况的分析等。

(4)考生信息导入与服务器设置系统:考生信息的导入及服务器的自动设置。

基于上述分析,本系统采用的是类似于全国计算机等级上机考试系统的C/S模式,但考试客户端并不需要逐个安装,考试时,只要将其发送到每台学生机桌面上即可,基本上属于纯绿色软件。

2 考试系统开发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研发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通常涉及的关键问题有:试题图文混排问题、试卷导入/出与排版问题、答案描述问题、考试环境生成与智能评分问题,一般来说前3个问题在命题系统中涉及,通常大都采用RTF格式、特征值抽取等方式来解决;对于考试环境生成有的采用语句生成;有的则直接将环境数据文件信息存入数据表来解决,在研发该系统时就采用了后者;至于智能评分问题,对于客观题已经非常成熟,主观题(操作题)则是所有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尚无公认的成熟、有效的方法,有的采用人工阅卷,有的只比较结果,而有的既看结果又考察过程,当然由于主观题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这种方法与命题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命题老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自动评分的准确性,这便是目前有些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所出现的问题症结所在。

2.1 考试环境的生成

由于Visual Basic考试系统一般要涉及考试环境中原始程序文件,其中通常包含工程、窗体、模块及输入数据等若干文件,考试时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工程、窗体及控件来进行完善,如果用语句生成考试环境不仅缺乏灵活性,而且影响系统速度,为此,我们采用WinRar压缩/解压缩功能,将考试环境文件夹用WinRar压缩为一个压缩包文件,以二进制信息写入试题数据库(OLE对象),考试时再将试题库存入的信息还原成压缩包文件,然后调用WinRar解压为考生环境文件夹。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快速,还适用任意类型的文件写入考试数据库。

具体做法是使用VB编制两个过程:WriteToTK (将试题写入试题库) 、ReadFromTK (将试题从数据库中读出),在命题端通过调用WriteToTK过程将考试环境压缩包文件写入试题库中,在考试端通过调用ReadFromTK过程来生成考试环境压缩包文件,然后使用VB的Shell()函数调用WinRar.exe从压缩包文件中还原考试环境文件夹。(Shell("Winrar.exe x-o+压缩包位置压缩包文件名.rar 考试环境文件夹”,0) )

2. 2 系统评分

计算机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中自动阅卷评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中最关键、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内容,它要求评分准确、快速、安全。实现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操作考试试卷的自动评分,即自动测试用户程序,就是要判断考生所编制的程序文件是否符合考核要求。

对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上机考试系统来说,操作考试题型一般分为3种类型:①基本操作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用户界面的设计,并对控件属性进行设置,同时允许编写表现用户界面特性的简单代码。本部分重在考查学生对VB 工程的创建、保存以及控件对象的掌握情况,即淡化一个完整VB应用程序设计中的编写事件过程代码的部分。②程序填空题(改错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在该类试题中,出错的程序事先都给出,并指出在哪个过程的哪个位置有错误,并在出错的一行上都给出注释,学生只要将出错的行改正过来并调试通过即可。③编程题:考试中提供完整的用户界面,甚至包含部分代码,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编写程序代码,运行调试,完成题目。

在阅卷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题型,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评分。

2.2.1 基本操作题的自动评分

一个VB 工程主要由.vbp文件,.frm文件,.frx文件等组成。.vbp 文件对整个VB 工程进行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引用的对象库,包含的.frm文件名、位置以及启动窗体等信息。.frm文件是对VB 程序界面的描述,包括界面上控件的类型、个数、相对位置以及它们的属性和事件过程代码。当程序界面包含图片以及ListBox,ComboBox控件时,VB自动生成.frx文件,以二进制形式存放相关的资源信息。对上述文件进行分析,描述VB 程序用户界面的.frm文件是一个有严格结构的文本文件。绝大部分界面设计题可以通过只分析.frm 文件来完成。对于特定的题目需要分析.frx文件和.vbp文件。据此,可得到以下评分思路:

(1) 对标准答案的.frm文件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包括控件的类型、数目、相对位置、相关属性以及事件过程代码,并标准化,形成评分点,制定评分标准。

(2) 对考生答案的.frm文件进行分析,并做一定的标准化处理,然后提取相应的控件和过程代码信息,以一定的形式临时存放。

(3) 用标准化后的标准答案去匹配标准化后的学生答案,结合评分标准,给出成绩,同时记录匹配失败信息。

2.2.2 程序填空题(改错题)的自动评分

对于这样的题目评分只要打开相应的窗体文件(.frm),找到相应的程序行与标准答案进行比较即可。

2.2.3 编程题的自动评分

目前,编程题的自动评分仍然是个难题,因为编程题自动评分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对程序语法的理解,还要深入到程序的语义层。在VB 上机操作考试中可以预先提供完整的用户界面,甚至是部分代码。这样,在实现自动评分过程中就不需要考虑如何控制VB 的IDE以及考生程序子窗口。现在要做的是,如何给学生程序提供必要的参数(输入),如何驱动相应的事件过程,如何分析输出。

(1) 编程题的自动评分思路

①提供用户界面的同时预先插入必要的程序测试代码,用来实现对学生程序提供必要的输入和临时保存程序的输出。

②根据VB 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的特点,选取一定的事件,用来驱动学生编写的事件过程的执行。调用①中事先插入的代码为学生编写的过程提供输入并且临时保存输出。

③调用“输出分析程序”分析学生程序的输出是否符合标准输出。

④如果学生程序的输出与标准输出相符,则认为学生程序完全正确。否则,进行第⑤步。

⑤利用类似于前面对界面设计题中程序代码分析的方法,对考生程序代码进行分析,按变量的声明和输入部分、程序主体部分和输出部分分别考虑,结合评分标准给出成绩。

(2) 编程题自动评分的实现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因题目的差异,实现过程会有所不同,有几个关键问题要注意:

①设计嵌入代码时选取恰当的事件,主要有Form_Load,Form_Activate,Form_Unload(需要学生运行程序后手动关闭窗体以触发该事件)3 个事件供选择,根据题目的不同,选取恰当的事件嵌入测试代码会使考试更加合理化。若程序要求用户输入数据,则一般要提供由多组测试数据,包括正确的输入数据、边界数据以及错误数据,才能对学生程序进行全面检查。

②临时输出文件要防止学生手动建立正确的输出文件。在实际实现时,可在输出文件生成时预先写入一个随机特殊数据,手动建立的输出是无效的。

③“输出分析程序”是一个外部.exe文件,其功能因输出数据的不同而不同,但主要程序框架不变。

④学生程序可能包含死循环等较严重错误,输出也可能千奇百怪。所以在驱动学生程序执行和分析输出过程中必须要有错误控制,解决的办法是,语法错误可用On Error 语句跳过,若超过一定的时间程序仍未响应则认为是死循环,应强行结束。

3 考试系统开发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虽然无纸化考试系统具有交互性、实时性等特征,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与动手能力,基本将教师从繁琐的考试环节中解放出来,节省了大量的人财物,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试题的科学性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钻研中。在项目实践与使用过程中,下列问题必须重点注意并着重解决:

(1)由于所有考生都必须在机器上进行考试,考试需要按批次进行,题库必须达到一定的容量,题库安全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否则不仅容易泄题,对考生来说也不够公平;

(2)由于目前对操作题的评分通常仅限于从答案和关键字匹配上给分,对于编程算法的多样化还只能靠教师命题来进行控制。因此,对命题质量要求较高,在智能评分的解决方法与技术上还有待突破和完善;

(3)对于大规模的考试来说,网络的安全和传输质量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容易造成网络阻塞,影响考试正常进行。

当然,无纸化考试毕竟是伴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考试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改革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许骏,柳泉波.IT技能测评自动化——理论.技术.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龚沛曾.基于VB的通用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8,15(3).

[3]高雯,李飞.计算机基础课程自动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26(5).

[4]谢忠红,等.校园网环境下《VB程序设计》学习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30(7).

[5]毛布.基于Web技术的网络考试系统设计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4).

[6]周梅红,等.VB实验考试自动阅卷系统的实现[J].福建电脑,2004(12).

[7]唐赞玉,等.基于VB的计算机考试复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

VB之学法 第4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编程能力是每个任课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以下,我结合VB教学过程中的一此常见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德,介绍一些学好VB的方法和技巧。

1 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

其实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同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方法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我们的婴儿时间是咿咿呀呀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开始学,然后两个、三个、接着更多,最后能出口成句、成段、成章。计算机语言也是一样的,从最小的基本知识点一个一个开始牢牢来记下来才能进行后面的学习。

1.1 常用控件的属性、事件和方法

由于VB的可视化编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界面设计的空间,设计窗体界面主要是通过VB中20个标准控件和一些常用部件来完成,只有掌握了控件的属性、事件和方法、才能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程序。

1.2 运算符

VB中的运算符和表达式是VB程序设计的基础,只有能熟练的运用运算符和表达式才能够学好编程,其实VB中的运算符与表达式同数学上的运算符与表达式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我们只需要注意并记住不同之处即可。

1.3 数据的输入输出:print方法和inputbox函数

输入与输出是程序设计的基本功能,如果一个程序没有输入和输出,那么这个程序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在VB中,输入主要通过inputbox函数或者控件来实现(例如:text控件等);输出主要通过print方法来实现,在初学VB时只需要掌握这两种函数的使用即可。

掌握这些需要熟记的知识点,也就是相当于我们能够听懂别人在说什么,即能够读懂一些简单的程序,并且能够自己准确的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只要能做好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程序的编写。

2 掌握程序的基本结构

编写程序一定要注意程序的结构性。在学习编写程序时,很多人在动笔时感到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看到题目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分析它,怎么才能把它变成一个程序?这是很多初学者在刚开始写程序都会遇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分步式的教学方法来帮助。

2.1 分析问题

拿到一个题目首先不要相着怎么编写程序,而是将这个题目先转化成一个具体的实例,然后想想不用程序你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例如:输入一个数,判断是否为偶数。我们以9为例来考虑,我们一看到就知道9是奇数。我们这一看中就有了判断,首先我们想的奇偶的判断的条件是什么“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就是人们口头上说的双数),反之是奇数(人们口头叫单数)。”根据这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很快的判断出来,这时候只要把刚才的判断过程想清楚就可以了。

2.2 VB程序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弄清楚VB程序的组成部分,这就好比我们写文章也是有一定的结构,VB程序是有其一般结构的,我将它进行的归纳。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定义变量;int,float,string

输入数据;键盘输入inputbox();直接赋值:例如n=text1.text;

转换数据类型

处理数据;if-else;switch;for;while;dowhile:

输入数据;print();

End

第一行代码表示这是什么对象的什么事件,这里是一个按钮的单击事件。

定义变量的意思好比买一块地,并对这块地的用途作出规划,规划也就是变量类型。在这个例子判断数的奇偶,这是一个什么数,是整数还是字符,必须用变量类型来说明。因此必须定义相应的数据类型,通过DIM这个关键字来声明(相当于这块地干什么)。

初学时我们一般就介绍两种数据的输入方法:第一种从键盘输入,即inputbox()函数;第二种是文本框(text1.text)赋值。

对于初学者最难的一部分就是数据处理,也就是我们刚才在脑子所想的数据执行程序,我们需要把刚才的分析过程转换成相应的语句,这就需要VB的三种程序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通常的计算机程序总是由若干条语句组成,从执行方式上看,从第一条语句到最后一条语句完全按顺序执行,是简单的顺序结构;若在程序执行过程当中,根据用户的输入或中间结果去执行若干不同的任务则为选择结构;如果在程序的某处,需要根据某项条件重复地执行某项任务若干次或直到满足或不满足某条件为止,这就构成循环结构。

VB中,有一组相关的控制语句,用以实现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

选择控制语句:if、case

循环控制语句:for、while、do...loop

在本例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偶数只要进行算数运算即可,在程序的基本结构中根据刚才的分析将相应的代码填上即可。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 As String,n As Long

a=InputBox("输入一个正整数","输入")

n=CLng(a)

If n Mod 2=0 Then

Print n;"是偶数"

Else

Print n;"是奇数"

End If

End Sub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控制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这3种基本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嵌套,在顺序中可以有选择、循环,在选择中可以用顺序、循环,任何简单或复杂的程序都是由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三种基本结构组合而成。结构化的程序中只有唯一的入口和唯一的出口,并且程序不会出现死循环。为了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理解性、运行效率等,在实际编程过程中常将这三种结构结合实现各种算法,设计出相应的程序。数据输出是每个程序的基础,程序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输出,在VB程序中的输出通常是从显示屏上输出最后的结果,使用print()这个方法。

2.3 掌握常用的算法

我们在学习写文章时经常会用到一些的好词好句,使文章添色,那么编写程序也是同样的道理,算法就是程序中的好词好句,为此大学里开设了一门专门学习算法的课程《数据结构》,那这里呢我们只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算法,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来灵活应用。例如辗转相除法、秦九韶算法等等。

通过这些算法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程序思维,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对于理解算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使用算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会简单很多,并能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和可读性,当我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简单的算法后,就可以开始尝试一些比较复杂的编程问题了。编写程序实际就是把人脑中的思维和想法转化成具体的代码,要学好这种思维方法唯一途径就是多做题、多读程序、学习别人的好的思维方法,从最开始的模仿到后面自己尝试用另一种方法来实现它。这样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一种思维方法其实不管你学习任何语言都是这样的。

2.4 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良好的编程习惯对于我们编程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要从第一行代码开始,这也是学好VB语言的重要因素。如编写程序时用缩进的方式、写注释、对象命名约定、变量前缀、程序的视觉组织、程序写到一定的阶段时要做一下测试等。这些良好的习惯对帮我们在调试程序时有很大的帮助。程序代码完成后,错误是难免的,良好的编程习惯可以减少我们在调试时的工作量和提高调试效率,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编程风格。

摘要:通过总结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经验,对初学VB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并提出学习VB语言的基本方法即熟记基本知识点、掌握程序的基本结构、掌握一定的常用算法和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关键词:VB,程序设计,算法,学习方法,编程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200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VB“欢迎界面”制作 第5篇

在VB教学中, 我收获了很多, 尤其在VB友好界面的制作方面, 有了长足的进步。这部分的教学使枯燥的VB代码变得生动、活泼了。下面我就详细讲解一下它的制作过程。

1 目标效果

看到如右图1这类似于WINDOWS的友好界面,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VB的强大。

2 初期规划与任务分析

在Visual Basic中, 开发一个应用程序应该遵循以下的步骤:

2.1 预报工作

这个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发一个应用程序之前, 必须充分考虑到应用程序有哪些主要功能, 分别通过什么方法实现;共使用几个模块、几个窗体, 每个窗体上使用什么控件;关键问题使用什么算法, 必要时要画出流程图。虽然在做预备工作时, 不可能把编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全部考虑到, 但是事先做好详细的筹划绝对有益处。“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准备好之前, 不能急于开始上机编程。

2.2 建立界面

新建工程之后, 首先建立想要的窗体对象, 并在窗体上放置所有必要的。对控件的大小与位置进行调整, 使其在窗体上排布尽量美观。

2.3 设置属性

通过“属性”窗口设置窗体及控件对象的初始属性。特别是像Name这类十分重要的属性, 一定要在编写程序代码之前设置好, 否则改动起来是非常麻烦的。

2.4 编写代码, 进行调试

编写各事件过程代码。这是真正实现程序功能的步骤, 也是要花费最大精力的步骤。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进行调试、排错。

2.5 编译

如果程序调试通过, 能够实现预定目的, 就可以编译成可执行文件。必要时可以制作成安装盘, 方便用户安装使用。

以上只是大体的步骤, 很可能在执行某一步时需要返回到它前面的步骤去。

1) 初期规划

找开VB后,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默认的FORM1窗体, 平板、无趣, 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改造。结合目标效果, 我们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订:

标题

菜单栏

工具栏

背景

2) 任务分析

根据上述规划, 标题、背景两项只在属性进行设置就可以。但菜单栏、工具栏付之以功能项, 较为复杂。菜单栏VB自带的工具项, 很容易上手。工具栏的制作就要借助于扩展控件和辅助软件的配合, 才能很好地完成。

3 标题及背景的制作

3.1 标题

选定FORM1窗体, 对其属性caption项, 设置为“学生管理系统”

3.2 背景

窗体的背景有多种方法来设置, 这里我采用了两种:

对窗体背景picture属性设置

在窗体中添加image控件

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picture属性设置方法简单, 但背景位置不好控制;image控件设置方法易控制图片的位置, 但需要单加入一个控件。

根据它们的利弊, 本例中, 我利用picture做为窗体的大背景, 利用image控件做为窗体欢迎词。

由于picture的位置不可控性, 我对窗体做了以下调整。

1) 将窗口调整至于图片一样大。

2) Windowstae属性设置为0, 即正常状态。

3) Borderstyle属性设置为1, 即屏蔽最大化、最小化、边框改变的功能。

4) Moveable属性设置为false, 即该窗口不可移动。

经过四步设置后, 我们的欢迎界面用户就不可以随意改变窗体大小, 来破坏背景效果。

4 菜单栏

菜单栏是采用VB自带的工具菜单编辑器来制作的。

操作过程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顶级菜单不允许在快捷键一项进行设置, 若要为顶级菜单设快捷键可采用在菜单名称后加 (&字母) 的方式, 调用时, 用alt+字母调用。

各级菜单的名称不能重名, 因为它们在调用过程是一个独立的子程序, 没有从属性, 这也菜单较工具栏的最大优势所在。

菜单栏易上手, 但它的字号不可控, 位置在左上角, 在欢迎界面中不易被注意到。因此为了提高“欢迎界面”的友好性, 我们要加入工具栏。

5 工具栏制作

5.1 前提条件

1) 外界环境

工具栏制作涉及到toolbar及imagelist两个扩展控件, 这两个控件要正确运行需要在安装microsoft office时, 采用自定义安装, 并加上高级功能一项。

2) 添加扩展控件

在VB工具栏中单击右键, 选部件控件Microsoft windows command 6.0即可。

3) 制作相关工具栏图标

图标制作可以用多种软件, 但由于firework对图片优化效果好, 我们制作图标时采用该软件。需要注意的是VB不识别png格式, 因此制作完成后需要另存为jpg或gif等常用图片格式。

5.2 imagelist图片列表

为了能使工具栏更美观我们在imagelist准备一些图标, 以备toolbar工具栏之用。图片列表中对图片是采用序号编排的, 该序号也是与toolbar联系的纽带, 因此带入图的顺序要注意。

5.3 toolbar工具栏设置

Toolbar工具栏的设置主要就是图2、图3的设置。

图2通用一项

1) 图片列表:设为准备好的imagelist, 使各个工具项有对应图片。

2) 样式:

选择0, 工具栏是3d按钮样式, 但分隔符按钮不显示效果。

选择1, 工具栏是平面按钮样式, 分隔符按钮显示效果。

图3按钮一项

1) 索引:对应工具栏中按钮的序号

2) 标题:工具栏中显示的文字提示

3) 图像:对应图片列表的图片序号。

4) 样式:按钮的样式。

选择0:普通按钮样式。

选择3:分隔符按钮样式。

5.4 toolbar工具栏功能设置

每个工具栏以功能

1) 指向工具栏双击在工具栏的单击事件中编辑

2) 命令

If Button.Index=1 Then

查询.Show

End If

If Button.Index=3 Then

添加.Show

End If

其中button.index指的是工具栏按钮的序号。

在外界对工具栏中按钮设置有效性

1) 格式:

窗体名称。工具栏名称。Buttons (n) .属性

其中n指按钮的序号, 注意分节符按钮也占序号。

2) 举例:

界面.Toolbar1.Buttons (3) .Enabled=False

摘要:该文介绍了VB中“欢迎界面”的制作过程, 在教学中一改过去枯燥无味的代码式程序设计, 使学生更易接受, 提高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欢迎界面,标题,菜单栏,工具栏,背景

参考文献

浅谈VB课程考核改革 第6篇

Visual Basic (简称VB) 是美国微软 (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环境的软件开发工具, 它是目前在Windows环境下设计应用程序最为快捷的工具之一, 也是目前最通用、最易于使用、功能强大的编程语言之一。因此, 它不但深受初学者喜爱, 成为许多编程爱好者初学程序设计的首选语言之一, 而且也广受专业编程人员的青睐, 得到了许多软件开发商的大力支持。从网上企业提供的软件设计岗位分析, VB仍是当前软件设计的主要应用工具之一, 应聘岗位相当多。但学生在应聘VB软件设计岗位时, 因没有必要项目经历, 就业竞争能力不强, 就业比较困难, 出现“企业找人难, 毕业生就业难, 在校学生戒电脑游戏难”的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显然考核方式不科学、不合理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仔细分析《VB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后,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考试观念落后, 不能真正体现高职高专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考试有较大的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 考试以传统的填空、选择、简答、编程题为主, 缺少真正能发挥学生创意的设计题, 更不可能是完全的项目设计题。

第二, 考试方法简单, 考试只能考共性的、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的内容。考试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来进行分类考试, 不利于“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 更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 容易出现“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现象, 从毕业生就业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 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 有些方面是不能通过考试体现出来的, 如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同时, 有很多通过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所得到的收获, 无法体现在考试的结果上。在学习过程当中, 有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等内容, 很难通过传统考试来测量,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不少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极富创新能力的学生, 往往期末考试成绩还不如某些死记硬背的学生, 这种考试的激励导向功能不能充分激励学生提高的就业竞争能力, 考试反馈调节功能也远远没有更积极地发挥出来。

第四, 重结果轻过程性考试。虽然采用了平时分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计算来确定最终成绩, 但学生的最终成绩还主要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测试“一锤定音”,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积极思考和创新在期末最终成绩上体现较少。

二、《VB应用》课程考核的探索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对于《VB应用》课程, 不仅要在课堂上探索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必须进行必要改革, 让《VB应用》的考核改革也该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一) 采用开放式考试

《VB应用》课程采用完全开放的考试形式。在课程的第一次课, 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自由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定一个项目作为期末考试题目, 考试时间为整个学期, 而且可以在互联网或图书馆广泛参阅有关资料, 老师只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提交要求, 学生只要在指定时间准时提交即可, 但特别强调“自主知识权版”, 检查的方法是要求每个同学均要进行简单答辩;第二种形式是开卷考试, 课程的最后一次课完成教师指定的小项目, 考试时间为四节课, 采用开卷的形式, 学生可以自由翻阅教材, 但不能上网和查阅其他书籍, 同样要求每个学生进行简单答辩。第一种考试形式, 只有全勤且没有任何违纪行为的学生才能选择, 而第二种考试形式, 则全班所有同学均可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经常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 深入学习, 力争精通某一方面 (可能是本课程也可能不是本课程) 技能, 而且真正用心去设计部分水平较高的项目, 直接作为面试的素材。如果学生选择本课程作专长发展的话, 可将培养专长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 直接将自己精心设计的项目作为期末考试的项目, 不仅一箭双雕, 而且考试成绩肯定也不错。

(二) 成绩评定

1、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在课程倒数第二次课结束时, 参加第一种形式考试的学生将自己所设计的项目 (作为期末考试试卷) 通过FTP上传到教师机指定位置, 老师在课后认真阅读学生所设计的项目, 根据学生设计项目的难度、实用性、规模大小、完成情况、应用的编程技巧、创新特色等给学生一个项目成绩 (总分为100分) 。课程最后一次课为考试与答辩时间, 正式上课后, 老师先关闭机房交换机, 参加第二种形式考试的学生开始考试, 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小项目的设计和实现, 从近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看, 参加第二种形式考试的学生一般人数较少, 部分班级甚至只有1-2个, 可以将他们集中安排在教师机旁边, 方便老师监考。同时, 参加第一形式考试的学生开始逐个答辩, 每个同学安排4-6分钟, 前2-3分钟由学生简洁讲解项目设计思路和特色, 后2-3分钟, 由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提问或让学生按老师要求修改程序的某些关键过程等, 由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 (是否完全准确的讲解出其设计项目的设计思路和特色) 、答题的熟练程序和反应速度、答案的正确性、答题的语言表达情况等给学生评定一个系数, 此系数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权值, 权值的取值范围为0.40-1.10, 参加第一种形式考试的学生一般为40人左右, 答辩所需总时间为200分钟, 刚好4节课 (因为《VB应用》课程采用一体化的案例教学, 一个教学单位为4节课而不是2节课) , 下课铃响时, 参加第一种形式考试的学生答辩结束, 参加第二种形式考试的学生考试结束。老师打开机房交换机, 参加第二形式考试的学生上传期末考试答案, 然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参加第二种形式考试的学生进行简单答辩。最后由计算公式:期末考试成绩=项目成绩Χ权值, 算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算出的考试成绩可能会超过100分, 需要对算出的成绩进行适当的修正, 保证成绩的有效性。通过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期末成绩应该是学生的一个综合成绩, 它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

2、作业成绩的评定。目前,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VB应用》课程的教学采用案例教学, 每次课完成一个小项目的设计, 所以每次课的作业均为下一次课的教学案例, 学生先根据教学案例, 预习相关内容, 然后尝试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显然是这一个预习性的作业, 学生完成的难度较大, 作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先熟悉教学案例, 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有关知识, 充分作好上课前的准备;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根据作业的这一特点, 在作业的成绩评定, 并不是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正确与否作为标准, 而是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来评分, 只要学生尽其所能的完成作业就得一个可观的分数, 设计的正确性和创新性, 只是作业成绩评定的加分项。没有及时交作业的同学一律记零分, 且一般情况下不能补交作业, 其实, 学生补交作业已失去本课程作业 (预习性作业) 的意义了。

3、实验成绩的评定。学生实验是安排在老师对教学案例讲解以后才进行的一个知识应用环节, 所以在评定学生实验成绩时, 设计的正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学生至少要按老师基本要求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老师在项目分析时, 一般会明确提出项目设计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完善方向, 并简单的提示有关算法, 学生对实验项目的完善情况将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重点。实验成绩评定还有一个很有吸收力的加分点, 是学生在老师的提示范围之外自行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 这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培养创新能力的体现, 所以不仅在实验成绩评定中有较高加分, 还会在全班表扬有关同学。

4、期末总成绩的评定。《VB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 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 作业占20%, 实验占20%, 期末成绩占60%。所以可根据计算公式:总评成绩=作业成绩Χ20%+实验成绩Χ20%+期末成绩Χ60%, 算出总评成绩。

(三) 奖励加分

在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作业成绩评定和实验成绩评定中, 虽然较传统的考核方式已有相当大的改进, 成绩评定能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 但这些评价方式仍然主要针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还不够深入。在近几年的《VB应用》教学实践中, 探索了“有奖答题”、“小老师”、“程序欣赏”等有效的方式。

1、“有奖答题”。对于一般性的提问, 采用点名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对于一些开拓学生思维, 需要脑筋急转弯的思考题则采用“有奖答题”的形式。“有奖答题”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 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吸收到课堂学习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可以说它是提高教学效果一大“功臣”, 但其在传统的课程考核中没有体现或体现不足。因此,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将“有奖答题”的所有加分均直接计入学生的最终成绩。

2、“小老师”。对于在作业或实验中, 完成较好且创新较多学生, 可以请其当“小老师”, 在教师机中演示其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 讲解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树立榜样, 充分认可学生学习成果, 增加学生学习成就感, 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锻炼演示学生表达能力, 增加胆量, 积累演讲和面试技巧, 更可贵是其还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因为学生是从学生者的角色来分析项目, 他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与其他同学接近, 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 应该给演示的同学加分, 且将加分直接计入学生的最终成绩中。

3、“程序欣赏”。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由设计项目, 教师建立了一个专门的QQ群作为交流平台,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得意作品, 上传到群共享中供大家欣赏, 老师和所有同学均可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老师会根据每个作品的创意与特色、完成情况、群内评价等因素确定一个加分, 对于提出修改意见或直接进行修改的同学也会酌情加分。有了奖励加分后, 学生的最终成绩的计算公式为:最终成绩=总评成绩+奖励加分。当然, 最终成绩也可能超出成绩有效范围, 还应该进行适当修正。

课程的考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受很多因素影响, 其中很多因素很难进行定量分析, 所以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逐步提高、逐步完善, 同时, 随着课程考核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教师在考核改革探索过程还要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摘要:《VB应用》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课, 也是学生毕业时必备的技能之一;但《VB应用》课程以往的考试方式由于观念落后、考试方法简单、不能激励学生积极创新, 完全不能真正体现高职高专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文章从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两方面, 探索更适合于高职《VB应用》课程的考核办法。

用VB编写函数曲线 第7篇

函数曲线绘制是一个典型的数学知识在计算机中的仿真、演示和处理问题。作为Visual Basic这样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通过控件和一系列事件过程和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此类工作。文中研究、归纳了通过VB程序设计语言,结合三角函数实现正弦、余弦函数曲线的思路和方法。

2 设计思路

2.1 数学知识分析

要求:程序在窗体的图片框中绘制Sin和Cos函数曲线的一个周期(即0°~360°)。从数学角度分析有两点:一是在VB中两个三角函数的使用,二是如何将数学函数曲线的绘制转换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首先,正弦和余弦函数在VB中是典型的内部函数,其格式为Sin(X)和Cos(X)。其次,函数中的X参数就是通过下式转换而来:

X=角度*PI/180

角度则通过一个For循环的循环变量确定。

2.2 设计思路

由于是在图片框中生成函数曲线,涉及到的属性和方法有:

(1)属性

ForeColor:用于设置曲线颜色。

ScaleWidth和ScaleHeight:属性值是在窗体或者图片框的坐标下窗体或者图片框绘图区的宽度和高度。在默认的坐标系中,ScaleWidth和ScaleHeight属性的值分别等于绘图区右下角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2)方法

CurrentX和CurrentY:绘制曲线的位置。

Line:绘制曲线和曲线横轴。

在绘制曲线过程中,其思路是通过一个For循环,循环的初始值和终值是0和360,循环的步长为1。在循环中编写代码,绘制曲线,也就是说,角度每变化1度,就画一个点,最终形成一个0至360度的函数曲线。

关键问题是循环体的编写。前面提到,绘制曲线和曲线横轴是通过Line方法。根据Line方法,两个参数分别就是ScaleWidth和ScaleHeight,值为角度对应的弧度值。具体代码为:

以上是Sin函数曲线,Cos函数曲线与之类似,只是在For循环的循环体中,把Sin改为Cos即可,核心代码如下:

3 运行和测试

启动VB,新建一个工程,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图片框和两个按钮。图片框用于显示函数曲线,两个按钮分别用来执行绘制Sin和Cos函数的事件过程。运行程序,Sin函数和Cos函数的绘制效果如图1和图2所示。

4 结语

在本程序中,For循环的增量越小,绘制的曲线越光滑;但是如果过小,会显著降低绘制速度。通过本程序,可以对VB程序设计在数学函数绘制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充分运用数学知识,经过细致分析和设计,则可以实现更为复杂、专业的数学函数曲线的绘制工作。

摘要:讨论了Visual Basic中绘图控件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结合某三角函数,给出了设计编写函数曲线程序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函数,曲线,程序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瑞新,汪远征.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VB工程范文

VB工程范文(精选7篇)VB工程 第1篇近些年来, 城市公路和市政道路建设发展迅速, 特别是城市快速路建设发展迅猛。类似桩长计算这类大量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