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上机课范文
VB上机课范文(精选4篇)
VB上机课 第1篇
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都已经正常开设, 成为我们学生平时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课程, 所以很多时候分为理论课和上机课, 也就是一部分内容是在教室里学习, 还有些内容需要到机房中结合理论实际上机操作。而上机课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部分, 记得每学期的信息技术课, 我们刚到班级, 学生就问:“老师, 我们什么时候到机房去上课啊?”从学生的提问, 我们不难看出:其一, 学生很喜欢信息技术课, 尤其是上机课, 这是我们做老师比较欣慰的一点。其二, 我们有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较好, 在某些方面甚至和我们老师不相上下。第三, 通过上机课的实际操作, 我们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我们上机课中看到的几个比较欣喜的方面。
同时, 信息技术上机课还存在不少问题, 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有部分学生, 上课不认真, 总是打游戏或聊QQ, 甚至影响其他同学;二是带U盘之类的移动存储设备, 将一些游戏、小说、不健康的内容复制到计算机中;三是机房卫生很难保证, 瓜子、口香糖、糖果之类的零食容易带进机房, 而且有部分学生在吃完后将这些垃圾直接塞进机箱底下, 或是电脑桌的缝隙处, 平时不容易发现, 很难查出具体是哪位学生吃的;四是私自拔网线, 或是断开教学系统, 脱离教师的控制, 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对于上机课存在的这些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 上机课中, 有的学生不认真、打游戏、聊QQ。我认为, 我们可以从计算机方面入手, 比如可以将计算机中自带的不必要的游戏删除, 对于讲课的内容如果不涉及网络部分的知识, 我们可以不连接网络。但是,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的课堂不够精彩, 没办法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所以, 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要从自己做起, 精心准备, 认真备课, 上好每一节课。课堂内容精彩, 上课方式变化多样, 我想没有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
(2) 带移动存储设备进机房。这本来是好事, 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家做的一些作品和作业带到机房中, 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和欣赏。但是有些同学偏偏利用它将游戏、小说和一些其他内容拷贝到计算机上, 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对于这个, 我认为学生机可以设置系统还原, 可以是半天一次, 也可以是关机就还原。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将USB接口禁用, 这样, 即使他们带移动存储设备, 也没办法使用。
(3) 机房卫生。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经常头疼的一个问题。键盘底下、机箱旁边、两张桌子的相邻处, 如果仔细检查, 我们会发现很多垃圾。由于上课的班级人数多, 经常无法找到扔垃圾的学生, 而且有时候即使找到了, 他认为我们没有看到, 没有证据证明是他扔的, 所以拒不承认。我认为, 能不能找出这个学生是次要的, 我们主要的目的是保持机房良好的卫生环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所以, 我认为, 首先, 我们机房中每个星期都要安排学生来打扫卫生;第二, 要明确机房的卫生制度, 建立比较完善的奖惩规定;第三, 必要时, 可以在机房安装摄像头, 不仅可以使学生摆脱反正吃了、扔了老师也看不到的侥幸心理, 还可以方便老师从视频监控中找出学生乱扔垃圾的证据。
(4) 有些学生上课时, 不想认真听讲, 想脱离教学系统的控制, 做自己的事情。于是, 他们就想方设法退出教学系统、卸载软件、甚至拔网线。其实, 一般比较好的教学系统中, 学生端的程序不容易退出或卸载, 是要通过密码的。所以, 我们在选择教学系统的时候, 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比较好的教学系统。而对于拔网线, 可以给系统添加一个拔网线自动关机程序, 只要拔掉网线, 机器就自动关机。这样, 老师就能立刻知道这位同学在做什么, 而且, 相信他试过之后, 以后也不会擅自拔网线的。
以上是本人这几年教学中对信息技术上机课的一些思考。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提出了个人的解决方案, 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还需要我们所有信息技术人一起努力, 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的长远发展而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VB上机试题及答案 第2篇
参考答案:
Private Sub Form_Click()
Cls
For i = 1 To 9
For j = 1 To i
Print i * j;“ ”;
Next j
Next i End Sub
2、在工程中,添加一个窗体form2,在窗体上放置一个文本框text1(文本框中的文字为“改变字形”,居中显示)。三个复选框check1,check2和check3,如图设置属性。
要求:当用户单击“加粗”、“斜体”、“下划线”这三个复选框时(即当复选框被选中时)能将文本框的字形变为“粗体、斜体、加下划线”(本题编程完成,满分:30分)
参考答案:
Private Sub Check1_Click()
Text1.FontBold = Check1.Value End Sub
Private Sub Check2_Click()
Text1.FontItalic = Check2.Value End Sub
Private Sub Check3_Click()
Text1.FontUnderline = Check3.Value End Sub
3、在工程中添加一窗体form3,在窗体上按下图放置两个标签和一个文本框,一个列表框和一个命令按钮,各控件的名称属性取默认值。其他属性按下图进行设置。
要求:当用户在文本框输入他的籍贯后,单击“添加籍贯”按钮时,能够将籍贯添加到列表框中。双击列表框中的某一项时将该项删除.(本题:20分)
参考答案: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List1.AddItem Text1.Text End Sub
Private Sub List1_DblClick()
List1.RemoveItem List1.ListIndex End Sub
4、在窗体form4中建立下图所示的菜单,各菜单项的名称如下:
文件:file,新建:NEW,-:kong1,打开:OPEN,关闭:CLOSE 编辑:EDIT,剪切:CUT,复制:COPY,粘贴:PASTE(本题不用编程,30分)
上机实践课的探讨与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实践课,探讨,研究
不知不觉间, 我在教育教学的路上, 已走到了第六个年头, 六年来, 无论是个人的教育教学, 还是驾驭课堂的能力, 都有了许多进步。
来到职专这个学校的学生, 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 情况复杂。尤其本学期笔者不仅担任高一新生的课程, 而且又担任高三的老师, 同学生一起面临高考的考试课程, 感觉有一定的压力。
高一新生从不同的学校来到我们职专学校, 对学校学习计算机的专业课的科目很陌生, 从零开始, 不知从何入手, 这样有的学生就慢慢对学习没了兴趣, 上机也不爱操作了。而高三的学生恰恰相反, 认为我高一已经学习过了, 高三就是复习, 上课简单听听, 上机做做也都会了。反而, 往往这样的学生心里, 造成了知识学得不扎实, 上机操作的掌握得不熟练、牢固。因此, 在考试中达不到满意的分数。
针对以上学生的情况分析, 作为一名计算机的专业老师, 在教学工作中, 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在机房上课时的纪律问题。学生人数多, 遇上一些不听话的学生, 总不能因少数几个耽误大多数的学习机会, 因此难免会感到课堂纪律不尽人意,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管理好课堂的纪律?骂、惩罚都不是好办法, 笔者希望的是学生们都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总是不断地反思。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想跑得更快, 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是说在跑步中我们要学会停下来, 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 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 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 我们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着在教学中多反思, 使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那么, 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我们只有不断地、真正地反思, 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 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 结合教学反思, 使笔者真正地体会到, 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反思, 根据自己平时的实践, 总结了一些维持《数据库应用基础》课堂纪律的方法。
一、重视兴趣教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以前笔者的教学采用死板的教学, 在教室里学习理论, 到了机房进行实践。先讲理论后再上机, 同学们在上机时往往忘记了理论的内容, 从而无目的地联系。通过了解情况发现, 有的东西同学们由于从未接触过, 所以并没有听懂, 有的即使听懂了也因为没有及时上机实践, 等到后来再上机时也都忘了, 一点兴趣也没有。后来笔者通过找一些同学交谈、了解, 同学们说:“老师你带我们来机房, 边讲理论, 我们边操作, 一下就记住了”, 学生的提示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原本很简单的东西, 却弄得那么烦琐。教学要注重细节, 尤其是计算机教学, 更加要注重课程的特点, 以动手为主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总之, 计算机教学从内容到方法, 都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中的死板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多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动手,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势要多样化,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好动、好奇心强, 对于《数据库应用基础》这一门可以动手实际操作的学科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备课过程中要深挖教材, 改变教学策略, 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二、精讲多练, 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 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 教师少讲, 把命令格式以及功能讲明白了, 让学生自己试着做题, 发挥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 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 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 从而掌握《数据库应用基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 教师加强巡回辅导, 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优生发挥特长, 施展才能, 学困生尽其所能, 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积极性, 将会明显地改善课堂纪律。
四、“分组合作”制度
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 一些听课认真、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课堂知识, 能自由操作, 很快完成任务, 而有些学生接受起来却很困难。完成任务的学生表现出无所事事或偷偷地玩游戏, 而另外一些学生却因为老师辅导不过来而得不到练习, 甚至干脆也玩了, 这就扰乱了课堂纪律也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将同学们分成几组, 让那些任务完成快的学生, 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小组长们很乐意帮助老师辅导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 认为自己可以做老师的好助手, 在帮助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而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很愿意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 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快点完成任务也可以做老师的好助手, 而且同学之间也很容易沟通, 传授知识。整节课的纪律得到了改善, 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事教育工作六年来, 笔者就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都会坚持到底。现在的学生与我们存在很大的观念差异, 而且个性都比较强, 不能对他们采取压制的手法, 要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 考虑问题更要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本学科的特点, 要认真思考怎样让他们更好地接受。
VB上机实验报告 详细易懂 第4篇
数组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维数组的概念、定义、数组元素的引用和初始化。
2.学会用数组和程序基本控制结构实现数据的求和、求平均、求极值和排序等算法程序的设计
3.加深对循环控制结构的理解和使用
二、实验环境
1.计算机
2.Visual Basic 6.0开发环境
三、实验说明
1.熟练运用Visual Basic 6.0开发环境 2.熟悉建立VB应用程序的步骤
3.学会使用一维数组实现简单的应用程序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实验内容
随机产生10个两位整数,找出其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2.实验步骤
(1)打开计算机,在Visual Basic 6.0系统环境下,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工程”菜单选项,打开“新建工程”窗口;
(2)在“新建工程”窗口按下“确定”按钮打开“工程设计”窗口;(3)在“工程设计”窗口,首先设计窗口的属性,然后打开“工具箱”窗口添加所需控件,设计该实验的界面;(4)选择“视图”菜单中的“代码窗口”菜单选项,打开“代码窗口”窗口,设计命令按钮控件的事件代码;
考虑到要在不同的过程中使用数组,所以首先在模块的通用段中声明数组:
Dim a(1 To 10)As Integer 随机整数的生成由窗体的Load事件代码完成:
Private Sub Form_Load()
Dim p As String
Randomize
p = “"
For i = 1 To 10
a(i)= Int(Rnd * 90)+ 10
p = p & Str(a(i))& ”,“
Next
Label1.Caption = LTrim(Left(p, Len(p)– 1))End Sub 求最大、最小以及平均值由“确定”按钮Command2的Click事件代码完成: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n As Integer, m As Integer, s As Single
min = 100: max = 10: s = 0
For i = 1 To 10
If a(i)> n Then max = a(i)
If a(i)< m Then min = a(i)
s = s + a(i)
Next
Text1.Text = max
Text2.Text = min
Text3.Text = s / 10 End Sub “重置”按钮Command1的Click事件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Form_Load
Text1.Text = ”“
Text2.Text = ”“
Text3.Text = ”" End Sub 最后是“关闭”按钮Command3的Click事件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Unload Me End Sub
VB上机课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