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杜甫:佳人
唐诗之杜甫:佳人(精选4篇)
唐诗之杜甫:佳人 第1篇
【年代】:唐
【作者】:杜甫《佳人》
【内容】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赏析】: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降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议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独向深山而与草木为邻了。诗的最后六句,着力描写深谷幽居的凄凉景况。茅屋需补,翠袖称薄,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见得佳人生活的清贫困窘;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寂寞、哀怨。无论从物质从精神来说,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个勤快的侍婢,出则变卖旧物,归则补屋采食,与主人相依为命,否则,那将是何等孤苦难耐啊!
诗人在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比兴”赞美了她高洁自持的品格。固然,“牵萝补茅屋”──那简陋而清幽的环境,“摘花不插花”──那爱美而不为容的情趣,已经展示出佳人纯洁朴素的心灵;但“采柏动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写,却更将佳人形象与“竹”、“柏”这些崇高品质的象征联系起来,从而暗示读者:你看这位时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经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劲节的绿竹吗?同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也是象征女主人公的高洁情操的。出山水浊是在山水清的陪衬,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诗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谷佳人的品格之清,与“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机杼的。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翻过陇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关山难越、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高风亮节,同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赵庆培)
唐诗之杜甫:佳人 第2篇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简析】:
“佳人”并非写实,只是一种寄托,可能是诗人自己的身影。虽时世艰难,多遭不幸,仍不愿入染浊流。
【注解】: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评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
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
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
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
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
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降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议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独向深山而与草木为邻了。诗的最后六句,着力描写深谷幽居的凄凉景况。茅屋需补,翠袖称薄,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见得佳人生活的清贫困窘;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寂寞、哀怨。无论从物质从精神来说,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个勤快的侍婢,出则变卖旧物,归则补屋采食,与主人相依为命,否则,那将是何等孤苦难耐啊!
诗人在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比兴”赞美了她高洁自持的品格。固然,“牵萝补茅屋”──那简陋而清幽的环境,“摘花不插花”──那爱美而不为容的情趣,已经展示出佳人纯洁朴素的心灵;但“采柏动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写,却更将佳人形象与“竹”、“柏”这些崇高品质的象征联系起来,从而暗示读者:你看这位时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经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劲节的绿竹吗?同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也是象征女主人公的高洁情操的。出山水浊是在山水清的陪衬,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诗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谷佳人的品格之清,与“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机杼的。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翻过陇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关山难越、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高风亮节,同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鹤注】此当是乾元二年在秦州作。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此为陈王后见废而作,诗题正取之。
绝代有佳人①,幽居在空谷②。自云良家子③,零落依草木④。关中昔丧乱⑤,兄弟遭杀戳⑥。官高何足论⑦,不得收骨肉⑧。
(首言佳人遭乱,致零落失依。自云二字,并贯下段官高,应良家子。)
①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唐人避太宗讳,故改世为代。黄石公《素书》:“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②《论衡》:“幽居静处,恬澹自守。”《诗》:“皎皎白驹,在彼空谷。”③《史记外戚世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④《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注:“草曰零,木曰落。”⑤ 《汉书高帝纪》: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颜注: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魏志卫f 传》: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诗》:“天降丧乱。”《唐书》:天宝十五载六月己亥,禄山陷京师。⑥《诗》:“远父母兄弟。”《庄子》:“无救戮之刑。”⑦《抱朴子》:官高者其责重。⑧《史记邹阳传》: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不合则骨肉出逐不收。
世情恶衰歇①,万事随转烛②。夫婿轻薄儿③,新人美如玉④。合昏尚知时⑤,鸳鸯不独宿⑥。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⑦。
(次言兄弟既丧,因见弃于夫。上四慨世伤心,下四托物兴感。新人叠言,即《卫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宴尔新婚,不我屑以”之意。)①《缠子》:董无心曰:“无心,鄙人也,不识世情。”②《庄子》:“万事销亡。”庾肩吾诗:“聊持转风烛,暂映广陵琴。”③乐府《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汉宗室传》:光武曰:“孝孙素谨善,当是长安轻薄儿误之耳。”孝孙,顺阳侯嘉字也。沈约诗:“长安轻薄儿。”④古诗:“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诗》:“彼其之子,美如玉。”古诗:“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⑤陆倕《刻漏铭》:“蓂荚朝开,合昏暮卷。”周处《风土记》:“合昏,槿也,华晨舒而昏合。”《本草》:“合欢,即夜合也,人家多植庭除间,一名合昏。”⑥《古今注》:“鸳鸯,凫类,雌雄未尝相离。”江总诗:“池上鸳鸯不独宿。”⑦ 王僧孺诗:“新人含笑近,故人含泪隐。”陶潜诗:“市朝栖旧人。”
在山泉水清①,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②,牵萝补茅屋③。摘花不插发④,采柏动盈掬⑤。天寒翠袖薄⑥,日暮倚修竹⑦。
(末言妇虽见弃,终能贞节自操。上四,应幽居在空谷。下四,应零落依草末。此段赋中有比。山泉,比守洁不污。采柏,比贞心不改。补茅屋,室之陋也。不插发,容之悴也。翠袖倚竹,寂寞无聊也。此章三段,各八句。)
①《诗》:“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皆未当。②《汉书游侠传》:陈孟公过寡妇家留宿,为侍婢扶卧。《东方朔传》:董偃与母,以卖珠为市。③牵萝补屋,甚言居不庇身,犹《楚辞》“制麦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或疑萝不能蔽风雨,太泥。一说藤萝蔓屋,其空缺处牵萝补之,使青翠满屋,即“对门藤盖瓦”之意,乃山居幽致。此说亦能。梁昭明诗:“牵萝下石磴,攀桂陟松梁。”《韩非子》:“不食于茅屋之下。”④僧汤济诗:“摘花还自插。”⑤古诗:“马啖柏叶,人啖柏脂。不可长饱,聊可遏饥。”《诗》:“终朝采绿,不盈一掬。”毛苌曰:“两手为掬。”⑥古乐府:“海水知天寒。”王粲诗:“日暮愁我心。”⑦枚乘《兔园赋》:“修竹檀栾夹池水。”薛综曰:“修,长也。”按:天宝乱后,当是实有是人,故形容曲尽其情。旧谓托弃妇以比逐臣,伤新进猖狂,老成凋谢而作,恐悬空撰意,不能淋漓恺至如此。
唐诗之杜甫:佳人 第3篇
关键词:电影《乱世佳人》,电影《欲望号街车》,女主角,不同之处
一、费雯丽风华绝代、影像永存
电影《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根据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男女主角分别由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扮演。1938年参加试镜的费雯丽还是一位没有多大名气的年轻的女演员, 而她在《乱世佳人》中饰演的斯嘉丽一角由娇纵刁蛮到历经战火洗礼成为担负重建家园责任的时代女子, 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费雯丽的表演任性而不失高雅华贵的气质, 使角色散发出无限的魅力。影片公映后, 轰动世界影坛, 在文化与商业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40年的奥斯卡奖中, 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本片独得十项, 并在1998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的100部电影中排名第四。另外该片还获得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女演员奖。在商业上, 有许多学者研究指出, 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这是美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
电影《欲望号街车》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根据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同名戏剧翻拍, 男女主角分别由马龙白兰度和费雯丽扮演。1951年的费雯丽已是美国最红的电影明星之一, 该片使费雯丽第二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费雯丽的表演总是太投入、太真挚, 她总是动情地感受角色的命运, 她所表演的每一个悲剧故事都在消损着她的健康。早在拍摄《乱世佳人》后, 她就出现了精力衰竭的现象。在拍摄《欲望号街车》时, 费雯丽已患有抑郁症, 她扮演的布兰奇是一位自视甚高、具有神经质的可怜女人, 而费雯丽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入微, 收放自如, 她彻底地释放了自己, 完全地进入了角色, 在拍完这部电影之后, 从片场直接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二、电影故事的时代背景
电影《乱世佳人》和《欲望号街车》有着极其相似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 美国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同北部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趋尖锐,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 战斗力量是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在南方, 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奴隶主, 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要保卫奴隶制度, 脱离联邦, 建立邦联, 体现了这个国家从建立的那一刻起, 就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的自由, 而北方的目的则在于打败南方, 以恢复全国统一, 废除奴隶制度, 以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廉价劳动力, 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得到顺利的发展。美国内战彻底埋葬了种植园奴隶制, 解放了南方的社会生产力, 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南方种植园从最初的与北方完全对立到最后渐渐和北方合作, 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传统观念。《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都是大种植园的贵族大小姐。战争使她们失去了宁静、富裕的生活, 也使她们失去了精神家园, 在变迁、动荡的时代, 斯嘉丽和布兰奇表现出了完全迥异的性格, 也造就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三、电影女主角的不同之处
(一) 斯嘉丽, 不服输的现实女人。
在《乱世佳人》中, 斯嘉丽个性张扬、叛逆、任性, 但她不逃避现实, 坚强而勇敢。影片一开始, 年轻漂亮而高傲至极的斯嘉丽爱上了风度翩翩的艾希礼, 勇敢地向他表达了深藏已久的爱意。而艾希礼却和他表妹梅兰妮结婚了。为了报复, 也为了有机会接近艾希礼, 斯嘉丽和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结婚, 婚后不久, 查尔斯便参军了, 并因肺炎死在了战场上。母亲将斯嘉丽送到亚特兰大汉密尔顿的家里, 在那里她不顾流言蜚语与白瑞德跳起了舞蹈。在跳舞的时候, 白瑞德告诉斯嘉丽他决心得到她, 而斯嘉丽说永无可能。几个月后, 南部军队大败, 亚特兰大挤满了受伤的军人。斯嘉丽护送早产的梅兰妮回家, 她发现母亲刚刚去世, 而父亲由于过度悲伤而神经错乱。塔拉庄园已被军队洗劫一空, 斯嘉丽带领仆人采摘棉花来维持生活。为了生存,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 她发誓决不让她的家人挨饿并为这个目标而斗争。她丢掉大家闺秀的矜持, 为了填饱肚子啃带泥的萝卜, 为重建家园亲自喂牛、做饭、摘棉花、去亚特兰大谋生。她从未放弃, 她坚信她能够保护塔拉庄园和她的家人。她凭着自己的那股不肯低头的倔劲爬了起来, 得到了金钱和地位, 重新走入了社会的上层。在生存之道上斯嘉丽很成功, 她相信“明天, 又是新的一天”, 不管生活环境如何恶劣和艰难, 她永远不会向命运屈服, 总能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战胜一切。
斯嘉丽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从未刻意地掩饰内心真实的想法, 她爱上了艾希礼之后, 不管出现了何种困扰, 即使他已经娶梅兰妮为妻, 也不曾想过放弃。战争结束后, 在困境中斯嘉丽为了还钱嫁给了弗兰克, 并且变为一个讲求实际的商人, 在亚特兰大定居下来。弗兰克在一次暴乱中不幸身亡, 斯嘉丽再度成为寡妇。弗兰克的葬礼结束时, 白瑞德再次出现在斯嘉丽面前向她求婚, 被白瑞德的真诚打动, 斯嘉丽终于嫁给了他。或许是对爱情太过执着, 斯嘉丽在爱情方面很失败, 和白瑞德结婚后, 对艾希礼的梦却依然没有破灭。直到唯一爱女坠马身亡, 白瑞德在绝望中离她而去, 斯嘉丽在经历战争和生活的磨难后, 才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真正所爱。
(二) 布兰奇, 在幻想和欲望中挣扎的女人。
在《欲望号街车》中, 布兰奇作为一个旧南方淑女, 向往高贵, 渴望真实的爱情。由于自己的不“恰当”的行为, 布兰奇被学校开除, 只好投奔妹妹, 她想忘记自己过去的种种噩梦般的生活, 想在被叫做“天堂路”的异地重新开始自己的幻想。但妹妹生活的环境远不是理想的天堂。布兰奇的内心世界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成为一个局外人, 和平淡无奇的小市民社会格格不入。可是, 布兰奇既没有钱让自己不受制于别人, 又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或者是离开这个地方。尽管很不情愿, 她还是要寄居在妹夫家, 每天与这个野蛮的妹夫相处。布兰奇始终走不出丈夫自杀的阴影, 她放纵, 酗酒, 滥交男朋友, 希望以性满足来填补空虚, 同时又幻想自己能被周围的人爱着, 幻想自己高贵、优雅、漂亮、有内涵并能获得人们的欣赏, 但曾经的大庄园已经没有了, 美丽高贵、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没有了。这就是现实, 而布兰奇始终不愿意面对。在整部戏里, 她始终用文艺的腔调和诗意的句子说话, 显得有些做作。她无法控制欲望, 又无时不受到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感的谴责。由于无法正视现实, 她不得不在幻想中麻醉自己。布兰奇执著于自己的幻想, 而当这种幻想照进现实, 注定她成了自己幻想的牺牲品。
四、结语
虽然都曾是奴隶制庄园的大小姐, 都曾经美丽高贵, 曾经有过自己美好的梦想与追求, 但现实是残酷的, 当一切繁华褪尽, 被抛向历史的漩涡时, 斯嘉丽和布兰奇的表现完全不同, 一个愿意接受现实, 脚踏实地地生活下去, 另一个拒绝接受甚至不愿看到现实, 始终沉溺于幻想而不能自拔, 相似的时代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当幻想照进现实, 或破灭, 或如阴影追随一个人的一生。
参考文献
[1]Havman, Ronald.Tennessee Williams:Everyone ElseIs An Audien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谢景芝.《飘》中郝思嘉形象魅力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 2005, (2) .
杜甫五言诗《佳人》赏析 第4篇
【关键词】杜甫《佳人》贞心
杜甫的诗作中有着强烈的生命悲感。这种悲感源自他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忧患,也源自理想失落,壮志难酬的苦闷,始于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随其漂泊的一生不曾衰减。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总给人老成持重之感,多厚重,少有描写女性形象,直接描写清纯可人的佳人之作则惟有《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以为:“天宝乱后。当是实有是人,故形容曲折尽其情。旧谓托弃妇以比逐臣,伤新进猖狂,老陈凋谢而作,恐悬空撰意,不能淋漓尽致如此。”言语间对《佳人》极尽赞美之辞。古人久有以佳人自比的风尚,最先起于屈原;而以弃妇自比,最早应起于《诗经·氓》。中国正直士大夫自出现以来一直秉持儒家人世之使命,同时对生命的苦闷和忧患的感情也一直伴随左右,自屈原在《离骚》中悲怆地呼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起,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与自己前途的惶恐与不安之情就自觉地隐藏在美人忧生之后,表现为恐美人迟暮的忧患。杜甫的这种忧患首先表现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不甘寂寞之情。安禄山之乱后,杜甫弃官寓居秦州,所作《佳人》中所体现的怜惜之情应该就是杜甫自伤之情。宋代诗人杨忆有诗:“独自凭阑干,衣襟生暮寒。”此处同写孤寂生寒之感,杜甫一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意境更甚一筹,“美人迟暮”种种复杂感情低昂自现。他乡遇红颜,对诗人而言,这是一场心灵的艳遇,就像白居易遇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迟暮名伶,遥叹一声“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名正取自司马相如《长门赋》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一句。杜甫当时身在秦州,应该是在上山采药时与佳人相遇相识的。杜甫用“绝代”来形容佳人在视觉上带给他的第一感受,幽居空谷所带来的孤独、清冷、萧然之气,又带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风骨犹生。可以想象他们相遇,杜甫倾慕她的美貌,定是先惊讶。又被她脱俗不凡的气质所吸引,进而相交谈。交谈甚欢又甚惆怅,短短的诗中佳人自述:出身良门而遭遇离乱,父兄罹难而夫婿变心,只身飘零而流离失所。“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佳人伤往事,诗人伤国事,两下伤心。一句“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惹起多少伤心事。情到深处,佳人感叹:“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清清的泉水就是她守节不污的明证。此时的诗人在惊艳、同情之后。对佳人又多了几分敬重。他们的相遇由偶遇的惊艳,不经意间转向心灵的交流,此时,诗人已经将这个偶遇的女子引为知己。他们有相似的身世,身怀珠玉之节操,忧生之悲叹,感情上遭到抛弃却仍坚持下去,这个偶遇的女子就像是杜甫遗落空谷的影子。对诗人心灵的震撼可想而知。杜甫在秦州也曾遇到让他感触颇深的女子,比如《捣衣》中的妇人,但对浣衣女,杜甫满怀的是同情,他们的交流平台是不平等的,杜甫的评判角度是客观的。而这位佳人的出现,搅乱了诗人本来平静的心。在他经历“麻鞋见天子,涕泪授拾遗”的欣喜,又被迫承受弃官南下腹中饥的痛苦之时,找到感情的排泄口。在他看来佳人是一个可以交心的另一个自己,因而所言句句带情,“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更是站在佳人的立场控诉自己对唐肃宗的不满。当他发现自己的不平已经具有双重性的时候,“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就成了自我安慰之辞,“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就成了彼此鼓励之言。
唐诗之杜甫:佳人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